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精选10篇)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 篇1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
——关于构建高效课堂的感想
三官中心小学
贺 云
教学质量月活动结束了,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之前,我对自己的教学总是不满意,不知道该如何“打造优质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效”教学。在活动后的深刻反思和认真总结中,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我觉得主要是如下几点:
一、课前有效的“文本解读”。
崔峦老师曾强调指出在文本解读中要注意四个问题:忌浅——浅尝辄止;忌搬——急于看教参;忌偏——不能正确地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忌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大量补充图文资料。
我觉得崔峦老师说的正是我和其他许多老师没有注意的问题。我们在准备教案时,总想着自己水平有限设计出来的教案一定不会太好。就总是急着去找教参,去网上找别人设计好的教案,稍作修改甚至是原样照搬,然后读几遍课文,再根据“搬”来的教案去找一些教学课件、资料,就拿着这些走上讲台了。
没有教师在课前对教材潜心的解读,细细品味,丰富文本,重构文本,超越文本这一系列的过程,哪来教师在课堂上的游刃有余,精彩纷呈?如果教师自己对文本一知半解、模棱两可,对文本的语言特点、行文风格等含糊不清,怎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感悟呢?正所谓“以其昏昏”,怎能“使其昭昭”?现在想来,真惭愧也!
二、教材内容的巧妙取舍。
平时上课,我和许多老师总在讨论一个问题:课文那么长,要学的东西很多,可时间总是不够,该怎么办?
现在我明白了,教材只是个例子,虽然它为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但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并不等于教材内容。我们要巧妙取舍,实现教材内容的最优化。这样的教学内容立足文本,但又超越文本,才能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提升教学氛围的感染力。
饱满的情绪,浓厚的兴趣,是有效课堂的主要特征。作为教者,我们在课堂上要以自身的情绪去感染学生,以语言的情趣去拨动学生,以宽松的环境去放松学生,以特色的流程去吸引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如沐春风,精神饱满;才能让学生如饮甘泉,轻松愉快;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为实现有效课堂奠定基础!
四、突出主体,体现主导,提高课堂实效性。
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公开课上,我们往往会把课堂作为自己展示自身素质和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但叶圣陶先生说:“上课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那样地讨论,教师仿佛是集会的主席。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我们要遵照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在给与学生自主参与的同时,用语文的方式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如质疑促思、角色体验、对比感悟、情景再现、补白想象、诵读体验、联系生活感悟„„在学生逐步提高自主阅读、自然感悟的能力的同时,教师要用心去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积极主动地进行智慧理答,更好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学习后的深刻反思,我明白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便是新课改所要求的优质、高效课堂。
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多地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在一堂课结束后,给学生留下思维、留下语文意识、留下人文思想、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2010年11月3日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 篇2
一、突破“三个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科为本位还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而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观的体现。“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化学课堂”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内在的需求”, 强调学习是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 是生理和心理、认知和情感、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运动。突破“三个中心”, 即突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二、实现“三个超越”
实现“三个超越”, 就是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这个活动的精髓是不惟上、不惟本、不惟师, 旨在解除传统课堂对学生的制约和束缚, 让课堂真正达到和谐高效。
超越教材, 其目的是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要使课堂真正达到和谐高效, 就不能过分依赖教材, 应该让学生大视野、多角度地认识科学, 多角度、广渠道、全方位地积累文化知识, 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素养。
超越课堂, 即给学生一双慧眼, 让他们把这个世界看得真真切切。课堂教学除了用书本、网络信息技术等给学生呈现知识外, 实景、实事、实例的教学也是帮助学生发现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所必不可少的。
超越教师, 就是教师自身的一种超越, 是富有时代精神的行为表现;也是让学生超越教师的搀扶, 学会质疑、学会批判。因此, 超越教师的理念, 首先指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和谐对话、双方互动、共同成长, 这也将成为教育观念重大变革的焦点课题。
三、完成“两个转变”
要把“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化学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使课堂教学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 需要完成“两个转变”。
1. 从课堂教学中的规范化备课向弹性化备课转变
备课一直是教学的常规活动, 几个步骤、几个环节、时间的安排, 以及重点、难点的把握, 都是相当紧凑的。这样出台的教案用在课堂上往往是程式化的。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化学课堂”, 首先实现备课从规范化向弹性化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 使教师在设计中就有“结构”立意和形成“弹性化”方案, 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 用新的设计去支撑新教学过程的构建;要求教师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 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 有了这种“活资源”的意识, 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和谐高效。
2. 教学方式由以讲为主向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转变
课堂教学真正达到和谐高效, 需要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多元理解中实现其个体的价值, 发展其主体性。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探究是学习者应具有的基本意识。在教学中, 若能做到自主、合作、探究三管齐下、三位一体, 便能使教学产生和谐共振, 课堂将焕发出时代的生命气息。
四、由课程知识体系的权威灌输者转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化学课堂”的构建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平等对话的互动过程。首先, 教师应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权威, 让自己与学生站到同一位置, 进入同一个情境中, 与学生进行“亲密接触”, 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思考中, 进而产生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其次, 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方式, 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情绪,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 形成一种良性的教学循环。化学教师必须具备两种意识。一是民主意识。即师生以完全平等的心态积极参与探究, 保护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对课程价值的创造;二是人本意识。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位, 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努力发现和挖掘学生的特长、兴趣和志向。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 篇3
那么如何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化学课堂?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重视情感交流,把爱带给学生,增加和谐程度
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老师“爱”的感召下去学习。学会换位思维,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信任、和谐的环境里一起学习,创造良好、宽松、高效和谐的课堂氛围。讲课心境是教师自控能力的一种表现,若教师有良好的心态,讲课就会富有激情,讲课时思维就会活跃,学生受教师情绪的影响,也会激情高昂,思维变得很活跃,这样师生之间情感交融,自然会产生一种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一个学生,只要你尊重他,学生才会喜欢你,尊重你,“亲其师才会信其道”,信其道才会激发出无穷的学习动力!所以,教师应学会进行自我调节,尽自己所能把微笑带进课堂,让学生始终感到有一股暖流围绕在身边,这股暖流还会激发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并勇于克服困难,善于理解他人,较长时间内保持旺盛的斗志。从而在无形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情商。作为教育者都应知道情商才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情商高可以使智力平平的孩子最终创建辉煌的人生,情商低也可以使智力超常的孩子变成一个平庸的人。既然爱学生,与学生产生共鸣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这么多好处,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提供自主探究的时空
欲望是发自内心的渴望,是学生持续努力不断成长的源动力。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不仅可能,而且必须!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呢“巧设问题,引导质疑,都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钠与盐溶液的反应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请学生预测钠与CuSO4溶液的反应产物;然后通过实验验证。结果,学生预测的结论和实验结论却大相径庭。此时学生个个精神抖擞,充满好奇。我因势利导: 蓝色沉淀什么成分?既然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一定大量存在着什么离子?这种离子是怎么产生的?由此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并试着由此总结钠与盐溶液的反应规律。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既让学生认识到问题与旧知识的联系,同时又让学生感到新奇,在使学生感受到已有知识局限性的同时,产生了进一步进行思考与探究的欲望。这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恰是学生探究的推动力。而学生的自主探究之路往往是曲折艰辛的,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并非越多越好,不能任何问题都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关键是要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探究点,让学生通过对关键点的深层次、高质量的自主探究,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另外,在学生回答错误以后,教师不要急于给予评论,应多给学生一些“说”的机会,让学生之间互相讲解,因为这样,不但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同时也把责任交给了学生,从而给学生营造了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从而主动地、自信地投入到和谐的课堂中来,教师不一味地显示自己的教学预案,而是真切灵活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以思想激活思想,以智慧引领智慧,以个性启发个性。
三、设置有思维价值的课堂提问,合理地推进学生的思考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是课堂上师生对话的基础和关键。“对教师组织有效教学、深化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前我的课堂提问更多的服务于活跃课堂气氛,停留于教师简单地问、学生机械地答的被动状态,缺乏思维含量。而“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提问尤其强调以引发认知冲突、推动思维深入为重点,使问题成为学生思维的源泉和推动力,旨在达到“课堂深入对话、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的教学目的。比如,在给B层次的学生演示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如果教师只提出: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该反应的实验现象!那对B层次的学生来说,他们仍会游走在思维的迷宫中,既无法让学生回答,又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课堂教学会是很低效的。而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问题的:请同学们注意观察①钠在水中的位置② 钠的形状如何变化③钠的运动特点④溶液的颜色如何变化?并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这种提问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逐步走向深入,也正是课堂提问的价值所在。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 篇4
当今社会,从国际争端到经济往来,从电视访谈节目到邻里生活交往,对话与互动无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达成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同样离不开对话与互动。
一、要“对话”,不要“一言堂”
“对话教学”相对于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是启发式教学的有效体现。教师、学生、文本之对话三方相互作用,共创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以文本为话题,以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实现学生知识的增长和个性的发展。学生对话则是学生间语言的交流、思想的交换。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又互相倾听,共享语文的精彩与智慧的火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最能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实现与作者心的交流与情感的碰撞,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取语文的滋养。
二、应“互动”,需要讲策略
“互动”相对于教师过动而学生不动或被动。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只有学生敢于动、乐于动、勤于动、善于动,学生才能得到集体的成长和个性的张扬。
互动以主动为根本。课前,老师细读文本,“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与作者和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预习教材,自读课文,学习词语,大概了解文章内容。课中,教师从细读文本中取其精华,运用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学习语言,体悟情感,学生既得到鲜活的“鱼”——知识,同时也得到“渔”——发展智力,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
“互动”需要口动、手动,更重要的是心动。只有师生全身心地投入,才会有学生生命的成长,才能构建有效、高效的课堂。在课堂教学行动中,教师要适时运用恰当的评价彰显学生言行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学生关系。
三、巧“预设”,重“生成”,追求课堂和谐有效
当今,党和政府在创建和谐社会,同样,我们在创建和谐课堂。
和谐课堂的根本是学生的发展,是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创建和谐课堂,必须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进。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 篇5
内容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话教学的中的对话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语文教师要以人为本,转化权威角色,创设师生和谐对话的教学氛围;要尊重个性,利用“预习报告”,创设师生和谐对话的教学空间;要精设话题,巧妙点拨,创设师生和谐对话向纵深发展;要重视言语教学,回归生活,寻求语文教学中师生和谐对话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和谐对话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展了对话式教学的试验。对话教学的内涵包含了民主、平等、沟通合作、互动交往、创造生成和以人为本,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富有活力和魅力,因而能把学生培养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
《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
“对话”成为阅读教学必然的选择,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对话教学改变了传统阅读过程单向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对话教学是多向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交流,是生命主体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悟和融合。二是对话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改变了学生作为工具、手段、奴隶的处境,使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学生言语和精神成长的一部分。三是对话教学顺应了开放教学的需要。开放教学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其他学科以及校外生活的沟通。这样,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被消解了。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和谐对话呢?笔者在近几年的阅读教学中,通过有益的尝试,以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努力。
一、以人为本,转化权威角色,创设师生和谐对话的教学氛围。
阅读教学的首要策略就是突出以人为本,重在人的全面的教育发展,换言之,是以培养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人为最终教育目标的。阅读教学除了要教人言语,教人学会读书、作文外,还要教人学会做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真人。我们目前的语文教育正患上了只讲知识点,只讲机械的训练,而漠视人的存在,只见分数不见人的毛病,这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事实上,离开了人本教育,缺失了人文性,言语、读书、写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有好的效果,“语文教育误尽苍生”的批评虽有些偏激,但也的确触着了没有“人”的教育的痛处。
我们有句老话儿:亲其师而信其道。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更应摒弃师道尊严、高高在上这种滞后的认识,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只传授教科书上知识的权威,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师的教学是为了不教这一全新理念。
要想学生亲其师,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我们教师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该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上课时面对学生的时候,我们不是礼节性的点点头,而是充满真诚的感激之情深深地鞠躬;气温骤降,我们感到寒冷时,急切的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在课余一起评论甚至一起争论李白、超级女生或周杰伦,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这时我们不仅是他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的朋友、同志、兄长、严父或慈母。
爱学生,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我们的教育便现出了成功的曙光。可以想象,那些爱学生的教师会想:这么可爱的学生,我怎么能不想法把他们教好呢?那些爱老师的学生会想:这么好的老师,我怎么能不听从他的教育呢?教师变权威角色为爱的使者,这样的课堂,肯定是师生畅所欲言的课堂,这就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对话创设了氛围,解决了师生能够达成和谐对话的问题。
二、尊重个性,利用“预习报告”,创设师生和谐对话的教学空间。
阅读教学的过程不可能是教师把他对“文本”的理解“注入”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学生在拥有对“文本”的自我理解并与教师展开平等对话后,才有可能通过自主选择、自主深化,提升自己对“文本”更丰富、更深刻、更显教育意义的把握和理解。因此,学生主体的个性必须得到尊重且得到充分、能动的发挥,才能使每一个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个体,真正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理解”。正如钟启泉教授在他的《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一文中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同时,就此而言,面对同一“文本”,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解释文本,文本的理解没有绝对划一的“通释本”,无怪乎当下语文教改中的模糊教学已引起一些同仁的关注。
通过尝试,我采用的“预习报告”这一教学手段,既帮我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难易、多少等掌握程度,又能调控教师对语文教材知识重难点的设立与处理,做到所教授的是学生应学的,所质疑的是学生想了解的。
“预习报告”的内容在每堂课学习前,可以是布置学生明确出对所要学内容已经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可以是明确发现了的不理解、有疑异的地方,可以是根据教师布置的预习思考问题,学生先进行自行解答……先学后教是“预习报告”这一手段的根本目的,完全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是“预习报告”可行性的根本依据。
课堂授课空间随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富于变化,灵活而丰富多彩,师生间和谐对话需要言之有物的问题得以解决。
三、精设话题,巧妙点拨,创设师生和谐对话向纵深发展。
话题阅读教学是指师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共同选择、确立一个话题,然后围绕这个话题去搜集信息,阅读文本,自主探究,之后师生就阅读探究的成果展开对话,切磋交流,最后形成新认识、新见解的`一种阅读活动。实施话题阅读教学是实现对话式教学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种延伸。在话题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达到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目的。在话题阅读教学中,师生共同围绕一定的问题展开对话,在对话中人人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这就为实现对话式教学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话题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是:创设情境,确立话题阅读理解,自主探究对话交流,相互切磋形成认识,拓展运用。因此,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我总是很注意话题的确立和设计,想方设法创设一种有利师生和谐对话的情景。
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也是语言的艺术。设定再好的授课内容一旦到课堂,也会有随学生主体感知差异等因素而需变化的情况出现。这时,教师的设疑、点拨如果灵活、恰倒好处,不仅会解决授课过程中学生无话可说,进入僵局这种局面,更会促进学生解疑答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达到有扩展,有深化,有融会和贯通。
教师的适时、适当地点拨,语言简练,准确,感人,富于启发性,为实现师生和谐对话创设了情境,会使得师生和谐对活继续向纵深发展。
如在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当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我问:如果从骗子的角度为这篇童话重新取题目,可以怎样取?学生立即活跃起来,争着为课文取题目。即后我又追问:为什么安徒生却要取为《皇帝的新装》?此时课堂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稍后有了小声的议论,但无人举手回答,我知道自己问题可能大了些,马上给了提示:大家可以先试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揣摩。经我及时的提示点拨,课堂又活跃了起来。
四、重视言语教学,回归生活,寻求语文教学中师生和谐对话的最佳途径。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即言语能力。言语能力只能在言语实践中培养。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类有语言的本能,人类在出生之前就奠定了语言智能发展的基础,但人的这种语言本能必须在言语活动中才能“苏醒”。在语文课堂中实践对话教学,强调学生主体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给予学生更多的语言刺激,才能把学生的语言潜能激发出来,把他们想像、创造等多方面的智能的潜力激发出来。因此,阅读教学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言语的学习。哪怕是一个词语的锤炼,它都会成为诱发和促进思维的拐杖、酵母和跳板。“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一个“朵”字,就让我们随着郭沫若心灵的眼睛看到了自由幸福的牛郎织女。言语教学的是否有效,始终是一个须充分关注并切实解决的问题。所谓“言语有效性”,可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方面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中言语形式对经验传达的文学效能;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用言语诉说的方式(书面的或口头的),来阐释“文本”的自我理解,看看其言语表达真诚、准确与否,看看他们是否真的拥有了“自己”的语言。
语文学习中的生活断裂现象相当严重。学生一跨入校门、一坐进教室,相遇的就是知识、训练、考卷,而相关生活的种种感受体验、情感思考,似乎与学习毫无关系。对生活的隔绝,使得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着完整的生命全息的人也不复存在,这一点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恰是致命的缺憾。我们提倡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习生活,只有这样,语文学习才是一潭“活”水,才有可能为学生所愿学、乐学、善学。
“阅读首先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之间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参与后,则是学生、教师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对话中发现,在发现中对话,在对话中感悟,又要善于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归还学生的话语权,让他们会处处展示自我,追求创新;既要通过尽可能多的对话实践,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自我对话,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获得某种感悟和理解,并从而获得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又要设置恰当的话题,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使他们以充沛的感情、极大的兴奋投入到对话中,汲取知识,努力表达自己的见解、感悟和体验,通过对话提高自己,通过合作共同发展。同时,在阅读、探究、质疑、感悟、品味、交流等对话形式中,师生要学会相互倾听,让对话更有效,更和谐!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视野》覃润昌覃波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
2、《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主编刘墨欧阳芬开明出版社
3、《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钟启泉
和谐高效课题总结 篇6
西关小学
为认真搞好创建《关于积极推进”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课题研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更快地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校教学工作实际,现把前段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汇报一下:
一、组织学习,提高教师对高效课堂的认识。
一是对“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追求教学过程中教学各要素的协调、和谐,强调师生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沟通、思维的碰撞,实现学生高效学习、自主发展内涵的认识;二是掌握“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应遵循的五个原则;三是掌握好教科院提出”五还“、”两提高“"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教学策略。
二、抓常规管理,优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1、优化各种计划。学校根据课题方案,制定学校总计划和每月活动计划,并定期对计划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总结。教研组和教师按照学期分别制定本组和个人工作、教学计划。
2、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优化备课环节。根据方案,在内容上做到“六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习题、备教法、备学法,在方式上,坚持教研组集体备课、个人初备、集体课时教案研讨相结合,保证备课与课堂教学的衔接,提高备课的实用性;在时间上,保证每周星期二放学为集体备课时间。学科备课组要集中集体智慧,在理解课标、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开展集体讨论,通过整合有关教学资料,结合学生的实际,对学科教案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形成个人的教学思路。
优化上课环节。学校根据《福山区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强化“自主交流、合作学习、达标训练”三个环节,真正落实“堂堂清”要求,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点探索了把握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和自习课四种课型的结构要求,通过处理好课堂中的“导-讲-练-会”、“量-质-效”、“记忆-理解-运用”、“知识-能力-方法”等的关系,真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思路,发现方法,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总结。优化作业的设计与批改。认真贯彻福山区《关于在全区实施作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有关精神,在坚持作业的有效性、科学性、层次性、发展性的同时,兼顾作业的自主性、开放性、多样性。在作业设计形式上,摒弃了以往陈旧的作业观,特别注重学生学习的梯次性,突出了作业设计的选择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目标,依据作业目标梯次、内容梯次、形式梯次、学生梯次,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梯次性作业,在作业数量、难度和内容形式上都给学生自主权,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实现作业的真正“自选”:难度自选———作业本中的板块设计表示难度等级依次上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相应的板块做作业;数量自选———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特点、接受能力,确定自己的作业量;形式自选———由于学生的特长、爱好、学习水平不同,作业设计了供学生自由发挥,展示自我的板块
优化检测环节。教导处对当日练习、每周检测、单元过关进行跟踪了解,从试题质量上进行严格把关,把重点落在掌握学情、把握教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四个环节上,对于每一次知识的考查,每个教师都写出了试题分析、学生考试情况分析等。
优化评价环节。一是强化学生学习规范训练,开展规范训练活动,将训练活动渗透到日常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主要是通过抓好学生的读书、写字、听讲、回答问题、考试等学习规范,保证学生每天有专门的练字、读书时间,在写字姿势、执笔方法、语言规范等方面下大力气抓,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二是展示规范训练成果,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壁报专栏、作业展览、组织写字、朗读比赛等活动,定期展示学生规范训练成果,让学生享受成功体验,激发训练动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三、抓实校本培训工作,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专业素质。
校本培训类别为: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化培训、学科骨干教师专业化培训、新教师教材解读技能、课堂调控技能培训。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化培训内容为信息技术培训,包括网络知识的应用、建立博客网页、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课堂教学技能、技巧的培训。要求是每位青年骨干教师在本年度内对网络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并能帮助老教师认识网络知识,建立自己的博客网页,并经常运用;会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会制作教学课件;教师基本功(普通话、简笔画、说课)等教学技能、技巧的运用,通过培训和竞赛,培养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学科骨干教师专业化培训的内容为教材教法、课例研究培训,包括如何掌握教材的内容、教法,学科之间的联系;新教师培训通过开展“一加一师徒结对”活动,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对青年教师进行全面指导,做到“放”与“导”相结合。“教材解读技能”培训,主要是引导新教师通读小学教材和课程标准,重点下功夫走进任教学科教材,对教材重难点融会贯通,然后还要走出教材,针对教材设计有个性的教学方案;“课堂调控技能”培训,主要是让新教师及时吸纳同行的教学智慧,多请师傅和同行来自己的课堂“会诊”、“捉虫”,在对比、反思、跟进的基础上,提高课堂的掌控能力。通过开展“聚焦新课堂”活动,对青年教师进行“头脑风暴”式培训,在博客、教研活动中讨论自己不熟悉的事情、比较复杂的 或尚有争议的问题;要求青年教师积极探究课堂教学方法,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能够运用学到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课堂调控,使课堂成为师生交流互动的园地。
四、搞好校本科研工作,提高课堂教学实施水平。
一是依托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开展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二是营造良好的小课题研究氛围,12个小课题组通过备课、说课、讲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比赛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三是通过课例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各教研组的小课题进行“三课两反思”教研活动,要求是以教研组为单位,针对本教研组的小课题进行2——3轮的“三课两反思”教研活动,总结规律,上升为理论层面并生成为经验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在活动中,还要注意教材教法的探究,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
五、抓好校本教研工作,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关注有效对话 构建和谐课堂 篇7
一、创境诱趣,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教学的关键环节。通过对话,让每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让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和感受语文的魅力;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相互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走进学生心里,从而进行情感交流、思想交流。如我在教学《比尾巴》时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动物园观看一场比赛吧。看看这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特点(播放动物园幻灯)观看完毕,教师提问:动物园中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学生回答: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在游戏中,学生共同观看,共同欣赏,共同发现……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的听讲,而成为一次有趣的活动。
二、师本平等对话,体现文本的魅力
只有把握好教材,才能和学生交流。只有教师与文本通过“零距离”接触,品味到文章的精妙,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读出了自己的思想与感受,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能在课堂对话中游刃有余,才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文本的意义生成过程。教师应关注和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并着力疏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渠道,还文本以应有的魅力,给学生以阅读的兴趣。
三、酝酿好话题,学生在对话中得到提高
教学一篇新课文前,教师应仔细钻研教材。如果课前在阅读文本时没有感觉,课上往往就会语言僵硬,与学生的对话不是把握不住方向,就是失去引导的灵感。而课前阅读文本时涌现心念,往往意味着一个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话题酝酿即将产生。一个话题的产生常常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后的“蓦然回首”,它应具有下面三个特征:1.课堂的支撑力,根据教学內容,形成稳定的教学版块;2.思维的激发力,以情趣或者挑战撞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3.文本的穿透力,与文本的内涵紧密相连,具有吸引学生探究文本主旨的方向性。例如《望月》一课,描写的是一个宁静的夜晚,“我”和小外甥在轮船的甲板上赏月,背诵古人描写月亮的诗句,并望着月亮展开想像。教学该课时,可设计这样一个话题:“品读课文,体会、感受作者、诗人和小外甥眼中的月亮究竟有什么不同?”这个话题犹如一根红线,将文中出现的三幅画面 (作者眼中的月、诗人眼中的月、小外甥眼中的月) 有机地串联起来了。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认识在变化中逐步得到提高。
四、投身实践——与生活“对话”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乃生活的改造。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与生活“对话”,要注重提炼学生的生活经验,变无意识的积累为有意识的、比较系统的生活经验积累。从而,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与生活环境展开“对话”,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比如,在教学《可爱的小蜜蜂》这一课时,一位老师提出:“蜜蜂明明是在酿蜜,可课文怎么说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呢”?它到底给我们人类带来了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真积极地展开个性化阅读。演绎生活,活用“对话”。既然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我们又为何不让学生在演绎生活的过程中活用“对话”呢?教师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理解生活,表达生活,必然能帮助学生活用“对话”,“对话”也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教育在和谐对话中生成 篇8
一、唤醒童心,开放自我
在《鲸》一课的教学即将结束时,我设计了一个综合性的拓展延伸对话话题:
师:通过文字,我们接触到漂亮的鲸;通过形象,感悟到了它身上透现出的魅力,它是属于海洋的。因此,同学们一定有话要说 。
生:我总认为哺乳动物生活在陆地上,没想到海洋里也会有哺乳动物,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生:海洋里的动物不单单是鲸,还有其他的动物,如海豚、海狮、海豹等等。淡水中也有哺乳动物。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电视中有个记录片,是说我们长江中的白暨豚就是哺乳动物。它还是受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
生:鲸既然是哺乳动物,说明我们的祖先从前对它缺乏了解。
师:那为什么?
生:要不然,“鲸”为什么是“鱼”字旁呢?
师:如果你是会说话的鲸,你会说些什么?
生:我会这样说:我和你们人类是同类,都是哺乳动物,同样用肺呼吸,都是胎生的,我们有许多共同点。
生:我会夸张地说,假如有一个法庭,我会在法庭上控告。
师:你的想法很新奇。说说告谁?
生:告人类。因为我本来不是鱼,为什么把加个“鱼”字旁?我认为应该加个反犬旁,因为海洋里其他一些哺乳动物的名字大多都是反犬旁。就因为你们人类认为我是鱼,所以你们对我随意捕杀,使我们家庭成员的数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
生:我会说,我们这些鲸,是经过千百万年的演化才适应了海洋生活。海洋是我们的家,你们人类为什么要破坏我们美满、幸福的家园呢?我呼吁人类再不要屠杀我们了,你们就看不到我们美丽的身影了。
看,心灵折射出的光辉五彩斑斓,让人震颤。这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招展出了生命的绿色,呈现出了人性的盛筵,流露出对自我的反思和对精神价值的呼唤。童心的光彩如月华泻地,似琼浆灌花。
二、激活情感,升华文本
《积累·运用》五(人教版第九册)“读读背背”有五句名言警句,极好地反映了“新课标”的人文内涵。以此作为载体,让课堂教学生成,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十分有利。
师:你从这些名言警句中一定有所体会。
生:我体会到了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说说怎样体会到的。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为什么想到了他们?而想不到汉武、乾隆大帝呢?
生:江姐在她被捕之后,遭到敌人的拷打,为了党的事业光荣献身,我是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句体会到的,也同样表现出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
生:我想到了屈原。他为了不在小人面前屈服,坚持爱国的真理,只好投江而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师:这使我想起了一个节日——
生:端午节。
生:我还想到了唐朝大将狄青,宋朝的岳飞,他们都表现出了“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的精神。
师:听了同学们的所言所想,我觉得大家真是了不起。希望同学们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在对话,在交流,在延伸,思想在成长,思维在飞翔,灵魂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境界在踏雪无痕中升华。透明得如灵性的泉水,心灵得以沐浴;清澈得似涓涓细流,情感得以充盈。古老的文化生长出葱葱绿意,生命绽放出似锦繁花。积累在运用中被激活了生命,这就是语文的力量,文化的力量。
三、引导思辩,点亮心灵
这是在《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结束时出现的,于是便引出了一段折射出心灵之光的对话:
生:五位壮士既然这么英勇无畏,那为什么不同日本鬼子拼到底,和敌人同归于尽呢?为什么要跳崖呢?反正是一死,不如拼一个少一个,这不显得更伟大吗?
师(我心想:你怎么想出这么一个问题呢?):你很会想问题。但你给我出了一个难题,但能不能难住大家呢? (学生的表情茫然。)
师:咱们再来读书,同时要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再交流一下,好不好?
生:当时他们接受的任务就是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没有让他们坚持战斗多久的命令,再说,他们已经出色地完成了转移任务,没有死拼的必要。
师:你满意吗?
生:我不太满意。完成任务和战斗到底并没有矛盾啊。
生:我是这样想的,课文的第三段开始就告诉我们五位壮士已经完成了任务,在棋盘陀上,他们砸碎了最后一支枪,这说明他们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不跳崖,同敌人硬拼,极有可能成为敌人的俘虏。作为战士,当俘虏是最不光彩的事。所以,选择跳崖,宁死不当俘虏,对军人来说,是一件光荣的事。日本鬼子还知道剖腹自杀呢!
师:你的思路十分清晰。宁死不当俘虏,是军人的一种品格,维护了军人的尊严,是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你满意吗?(他微笑,点头)
师:从中,老师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要知道“有疑则进,不疑不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道理。大家还有话要说吗?
生:我觉得善于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生:我认为要更好地解决问题,还要读很多书,明白很多道理,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打造和谐高效的地理课堂 篇9
枣阳市太平二中 李传学 电话:*** 师生共同打造优质和谐的高校课堂是我们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地理教学过程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行程。为此,地理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惊讶、刺激、疑惑、悬念。针对几年来的地理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导入”引趣
课堂的导入很重要。精妙的导入能激活学习的兴奋点,激起学生探究地理事物的欲望,从而集中注意力,为课堂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1)歌声导入法,在没有多媒体的教室里,教师一展歌喉演唱一段“长江之歌”、“青藏高原”、“乌苏里船歌”、“北京的桥”之后,开始相关内容的学习,自然会趣味横生。(2)古诗文导入法,如让学生用地理知识来解释“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现象。(3)“谚语俗语”导入法,平时收集一些地方谚语,如“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等。在讲我国气候时,学生课前搜集很多条俗语,其中“蛇过道,必有大雨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很形象的两条俗语,妙趣横生。(4)“谜语”导入法。谜语虽小,但它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却十分广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猜谜又是技巧和想象的比赛。如讲“地图”时,出这样一则谜语“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讲“34个省级行政区”时出“船出长江口”“东南北”(猜省名),可活跃课堂气氛,调剂学生的学习情绪。
二、激情“感染”
地理课堂要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地理教师要有点燃激情的能力,才能使自己的课堂独具风格,有所创新。激情四射的课堂,让年轻的心和年少的心一起跳动,有利于营造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感染每一个朝气蓬勃的中学生。相信心的共鸣,肯定会达到高效的结果。例如,在讲《多民族大家庭》时,我打着拍子和学生们一起唱《爱我
中华》。唱歌时,学生们激情高昂,在歌声中,学生们感悟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家庭。”在讲中国自然环境的《河流和湖泊》时,我让一个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欣赏到李白诗句的豪迈,诗句也为知识的新授埋下了伏笔。学生们在诗句的引领下,很快找到了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的省区及注入的海洋。激情高昂的学生们余味未尽,课下还在有声有色的重复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这样的地理课堂形式丰富多样,师生充满激情,学生们的青春朝气也淋漓尽致的表现在课堂上,同时也灵活愉快地学习了新授知识。
三、培养“意识”
很多学生不喜欢学地理,不仅是因为不重视地理课,更重要的原因是认为学了地理用处不大。而新课改下的地理教材,是重视把更多的地理知识灵活地运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了“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全新的学习理念。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观察我们身边的事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讲《土地资源》时,针对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匮乏,耕地不断减少”这一现象,我就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实例来说明。学生认识到家乡不停的修路、建厂房、盖居民小区,使耕地一天天减少。这样的变化,不禁让学生深思: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局面是否还会加剧?讲到《水资源》一节时,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21世纪是水的世纪。进而明确: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节约每一滴水。很多学生还回家转告家长,要少用洗涤剂、洗衣粉,共同保护我们身边的水资源。还有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画了一幅幅漫画,其中“荒山的呐喊”——还我绿装,“小熊猫的哭泣”——谁动了我的竹叶,“地球口渴了”,都非常典型,学生们凭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绘制出渗透着环保理念的漫画,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向身边的人们诉说着。
四、转换“角色”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我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智力、兴趣等因素,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让学生自由组合,编成几个小组。课前发给导学案,给时间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交流。教师作为积极的旁观者,只需巡回各小组间倾听、点拨。由于各小组均有A、B、C层次的学生,许多问题通过组内的合作、探究、交流,都能得到解决。对于难度大或争执不休的问题,再通过班级的合作、探究、交流,或教师点评加以解决。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时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一是积极的参与者,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做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者,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启迪思维,激励斗志,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是培养学生自律能力的鼓动者,让学生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以生为本,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篇10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中呈现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以生为本”。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探索,从学习小组构建,教学活动设计,课堂氛围营造及评价激励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理念的理解和思考,对构建和谐教育生态,打造高效课堂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生本 和谐 高效 氛围
新的课程标准颁发以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何提升自身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流。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明确提出“以学生为本 ”的教育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幸福,在学习中健康成长。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和谐高效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天性和学习的潜能,使他们积极、快乐、高质、高效地学习。
一、以生为本,合理构建学习小组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本的学习组织形式,它能够有效地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合理构建学习小组,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在构建学习小组时要做到:1.班主任按照学生的性别、入学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组建学习小组。2.选一名得力的组长。首先学习小组组长学习成绩应该良好以上;二是有很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有很强的责任心与集体荣誉感;三是有较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够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3.指导小组成员分工。每位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当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这样就可以实现组内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
二、以生为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在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时,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内容,理清教材的重难点,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使“活动”为实现“目标”服务,从而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教师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的机会,在“扶持”和“放手”上多钻研,多探索。在教学中应该运用“精讲多练、善导自学、激发兴趣、师生和谐”的课堂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该苦钻教学大纲,认真钻透课本,精心设计授课计划、方法和步骤。在课堂上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多让学生学英语用英语”教学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以生为本,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倡导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沟通接纳、交流合作、互动分享,形成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课堂交往中,就是人与人的交往,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优劣、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活动,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差生有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其次,新课内容的训练还是以学生的学习和探究为主体,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的训练,在小组成员内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以明确的分工找到小组成员内不能解决的新问题,然后请教老师点拨,得到启发,然后再深入研讨,直到每一位成员都能够识记和掌握新内容。
四、以生为本,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新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评价学生,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善于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并对其每一个小小的成功给予表扬,千万不要吝啬“OK”“Good”等表扬话语,让他们在一次次表扬中逐渐树起信心,从一个个小的“成就”慢慢走向最终的“成就”。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随之而来的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人提出具体要求。提问时,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推荐阅读:
和谐高效思维09-15
巧妙设计和谐高效课堂07-14
和谐创新高效城市论文10-25
和谐高效演讲稿10-27
争创和谐团结高效办公组05-29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07-19
强化机关作风建设 创建廉洁高效和谐稽查09-22
初中数学教学研讨会交流材料: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和谐发展09-04
和谐思维05-31
高效思维活跃的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