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思堂公司简介

2024-06-09

博思堂公司简介(精选5篇)

博思堂公司简介 篇1

博思堂地产项目全案 ├0804.PPT ├博思堂发展规划.PPT ├万里城.PPT ├人物.PPT ├介绍.PPT ├全程实施方案.PPT ├博思堂.东海案例.PPT ├博思堂.房地放简介.PPT ├品牌之路.DOC ├客户.PPT ├星河.PPT ├简介-2000版.PPT ├运营体系.PPT ├金鹰攻击法.PPT ├<重庆龙湖花园> │ ├10月.DOC │ ├11展销.DOC │ ├11月.DOC │ ├12月.PPT │ ├5月计划.DOC │ ├8月.DOC │ └LU.TXT ├<南海怡翠> │ ├品牌规划.PPT │ ├概念提炼.PPT │ └统一.PPT ├南京.DOC ├<地产> │ ├~$文化地产.DOC │ ├会所.DOC │ ├品牌地产.DOC │ ├文化地产.DOC │ └案名.PPT ├<专业> │ ├创意心得.DOC │ ├区别.DOC │ └案例分析.PPT ├<管理> │ └公司架构.DOC ├<广告> │ ├JWT.DOC │ ├创意.DOC │ ├品牌.DOC │ ├广告人.DOC │ ├广告案例.DOC │ ├广告运动策略新论.DOC │ ├灯炮.DOC │ ├美国癌症协会整合传播计划.DOC │ ├裸体拯救媒体.DOC │ └金句.DOC ├<美文> │ ├《海上花》.DOC │ ├万通.DOC │ ├加薪.DOC │ ├富人.DOC │ ├左岸咖啡馆.DOC │ ├廊桥遗梦.DOC │ ├抱愧山西.DOC │ ├杜可风.DOC │ ├生活空间.DOC │ ├电影.DOC │ ├相对论.DOC │ ├蚊子.DOC │ ├调频.DOC │ ├顺口溜.DOC │ └香水.DOC ├<商报> │ ├JWT.DOC │ ├为广告做什么.DOC │ ├人才.DOC │ ├害虫.DOC │ ├广告春天.DOC │ ├招聘.DOC │ ├鸿瑞.DOC │ └鸿荣源.DOC ├<业务HELP> │ ├BBP原理.PPT │ ├BBP爆发.PPT │ ├五一.PPT │ ├创意地产.PPT │ ├创意简报.DOC │ ├提稿模板.PPT │ ├整合策略.PPT │ └谈判式样.PPT ├<招聘> │ ├<面试> │ │ ├BRIEF.DOC │ │ ├面试.DOC │ │ └高级文案.DOC │ └<人> │

├TO:范总监.DOC │

├夏劲松.DOC │

├温馨家园策略案.PPT │

└麦曦韫简历.JPG ├<周报> │ ├<作业> │ │ ├0421.PPT │ │ ├0428.PPT │ │ ├0514.PPT │ │ ├0529.PPT │ │ ├0609.PPT │ │ ├0623.PPT │ │ ├0630.PPT │ │ ├0707.PPT │ │ ├0714.PPT │ │ ├0804.PPT │ │ ├2001年8月28日.PPT │ │ └2001年9月17日.PPT │ └<事件> │

├<01> │

│ ├0101-0107.DOC │

│ ├0108-0114.DOC │

│ ├0115-0121.DOC │

│ ├0212-0218.DOC │

│ ├0301-0401.DOC │

│ ├0402-0501.DOC │

│ ├0502-0603.DOC │

│ └6月.DOC │

└<00> │

├1204-1210.DOC │

├1211-1217.DOC │

├1218-1224.DOC │

└1225-1231.DOC ├博思堂创意部一周垃圾.PPT ├<东海世家> │ ├TWICE.PPT │ ├东 海 世 家.PPT │ └东海世家春季广告方案.ppt ├<芙蓉> │ ├ONCE.PPT │ ├春芙蓉.ppt │ ├二期.ppt │ └简介.ppt ├<富丽华> │ └建议.ppt ├<富盈门> │ ├ONCE.PPT │ └TWICE.PPT ├<海天一色> │ └标志.ppt ├<华龙> │ └竞稿.ppt ├<华侨城> │ └波菲罗.ppt ├<金色华庭> │ └ONCE.PPT ├<久华里> │ ├3月.ppt │ ├ONCE.PPT │ ├5月.DOC │ ├大街.JPG │ ├久华里.DOC │ ├久华里报版文字(新).TXT │ └总平.JPG ├<其他> │ ├POSHOUSE.PPT │ └特力-1.ppt ├<圣安卓> │ └ONCE.PPT ├<万佳> │ └万 佳 百 货 春 夏 服 装 活 动.ppt ├<万科> │ ├简介-2.ppt │ ├简介.ppt │ ├三期-1.ppt │ ├三期-2.ppt │ ├四期-1.ppt │ ├武万科-1.ppt │ └武万科-2.ppt ├<未来海岸> │ └构想.ppt ├<新新家园> │ ├标志8.28.ppt │ ├标志8.3.ppt │ └楼书10.12.ppt ├<综合> │ ├龙湖天街.TXT │ ├<水云轩> │ │ └<怡翠> │ │

├叶青访谈.DOC │ │

├怡翠.DOC │ │

├看楼通道.DOC │ │

└卖点.TXT │ ├<文华苑> │ │ └主题思路.DOC │ ├<万佳> │ │ ├中山.DOC │ │ ├合同.DOC │ │ ├文字.DOC │ │ └春夏合同.DOC │ ├ │ │ ├0328.TXT │ │ ├世贸TV.DOC │ │ ├东海电视-展示.DOC │ │ ├丰泽湖.DOC │ │ ├北京新城.DOC │ │ ├博思堂.DOC │ │ ├天健.TXT │ │ ├奥斯卡.DOC │ │ ├学府花园.DOC │ │ ├广厦8月计划.DOC │ │ ├广厦文案.TXT │ │ ├廊坊华夏.DOC │ │ ├新大好之夜.TXT │ │ ├杭州.DOC │ │ ├武汉千色湖.DOC │ │ ├海悦.DOC │ │ ├深圳模式.DOC │ │ ├特力.DOC │ │ ├钜匠.DOC │ │ └现在.DOC │ ├<4A> │ │ ├4A宣言.DOC │ │ ├住交会.DOC │ │ ├商报协议.DOC │ │ ├建议.DOC │ │ └成员单位.DOC │ ├<客户详情> │ │ ├久华里.DO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圣安卓.DOC │ ├客户名单.DOC │ ├昆明锦苑.DOC │ ├未来海岸.DOC │ ├武万科.DOC │ ├武汉四季花城.DOC │ ├水云轩.DOC │ ├碧海蓝天.DOC │ ├经典时代.DOC │ └芙蓉2.DOC ├<春交会> │ ├春交会.DOC │ └春交会PR.DOC ├<合同> │ ├万佳合同.DOC │ ├传真面页.DOC │ ├单位推介.DOC │ ├名称.DOC │ ├标准合同.DOC │ └费用预算.DOC ├<费用预算> │ ├会所.DOC │ ├品牌之路文章.DOC │ ├往来.DOC │ ├推广策略.DOC │ ├文案.DOC │ ├芙蓉健康城.DOC │ └费用预算.DOC ├<电视广告> │ ├0-电视广告.DOC │ ├3-售楼处.DOC │ ├3-总文案.DOC │ ├3-电视专题.DOC │ ├3-电视广告.DOC │ └富通品牌.DOC ├<四季花城> │ ├<武万科> │ │ ├介绍.DOC │ │ ├合作方式-1.DOC │ │ ├合作方式.DOC │ │ ├户外.DOC │ │ ├招聘.DOC │ │ ├武汉报道.DOC │ │ └过程.DO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机密> │ │ ├“2000~1.DOC │ │ ├四季花城四期销售推广计划.DOC │ │ ├金色二期认购前工作计划0318.XLS │ │ └金色家~1.DOC │ ├<四季 花城> │ │ ├2001P.PPT │ │ ├3-电视广告.DOC │ │ ├3期创作原则.DOC │ │ ├4期.DOC │ │ ├SJHC.DOC │ │ ├SZ四季花城楼书内容.DOC │ │ ├三期.DOC │ │ ├三期.TXT │ │ ├三期媒介.DOC │ │ ├中秋.DOC │ │ ├何为TOWNHOUSE.DOC │ │ ├口号.DOC │ │ ├四季花城五期.DOC │ │ ├场景.DOC │ │ ├总有新想法.DOC │ │ ├文字.DOC │ │ ├文案.DOC │ │ ├楼书.DOC │ │ ├深万四.DOC │ │ ├深圳四季花城报纸新闻.DOC │ │ ├电视广告.DOC │ │ ├竞选.DOC │ │ └美对美.DOC │ └<四季花城> │

├业绩.DOC │

├介绍.DOC │

├四季花城的品牌.DOC │

├征地.DOC │

├成都.DOC │

├推广思路.DOC │

├普通人.DOC │

├简介.DOC │

└形象广告.DOC ├<房交会> │ ├住交会.DOC │ └春交会.DOC └<建设> ├三期.DOC │

└新新20条.DOC └博思堂.东海案例.rar

博思堂公司简介 篇2

在市场淬炼中, 沧运为什么能够过五关斩六将?在机遇到来时, 沧运为何能准确把握稳立潮头?当时局变化时, 沧运为何能最先感知?当竞争逼近时, 沧运为何能快速且有效地做出反应?在道路运输行业, 这是很多人意图解开的谜。记者在对沧运董事长曹永堂的专访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1991年, 在道路运输业的严寒“冬日”里, 曹永堂被沧州地委、行署任命为沧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受命于危难之际, 曹永堂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

他果断决策, 打破单纯依靠“车轮子”吃饭的思想, 走“多元化经营”战略, 建立多个市场支撑点, 全方位竞争, 多产业创收。也就是说, 在发展客货运输的同时, 将过去处于配角和副业的汽车修理、房地产开发等业务都重视和充分发展起来。

这些业务一举扭转了沧运的困局, 此后, 沧运继续适应市场, 花大力气研究市场的发展趋势, 逐步尝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益处。曹永堂又提出:不光要稳定, 让员工吃饱饭, 还要求发展, 让员工吃好饭。所以, 他又主持确定了“四个轮子一起转”的发展方针, 即:客运、货运、汽修、多种经营四大产业相互促进, 相互发展。

2000年, 沧运发展逐步趋于理性, 曹永堂及其领导班子为了让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持久发展, 又提出打造企业的基本内核、基本原动力的目标。经过反复研究, 沧运决定在诸多产业中主要发展客运业, 扶持发展物流业、汽车服务业, 即“一体两翼”的发展策略。

2004年开始, 沧运成功改制, 由原来的国有企业变为股份制公司, 为了对股东负责, 创造企业最大效益, 曹永堂又带领一班人马对“一体两翼”战略作了调整, 不仅把客运, 而且还把物流作为公司发展的重点。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并且, 对辅助产业也进行了调整, 能归并到主业的归并, 需要放弃的就放弃。

近两年, 为了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 沧运又着力拓展发展空间, 构筑了面向环渤海发展的构架, 确定了沧州、石家庄、京津三大经济区域共同发展新格局, 即立足沧州, 实现三区域联动共同发展。

在沧州区域, 坚持服务当地经济, 诸项业务扩规模、增效益, 打牢根据地基础;在石家庄区域, 借助控股河北高客之机, 进军省会市场, 大力发展三方物流;在京津区域, 2007年组建天津物流总公司, 大力发展客运、物流、汽车服务等产业, 组建我国北方最大的物流信息门户网—环渤海物流信息网, 搭建了面向环渤海的物流信息平台。

近期, 沧运为了服务渤海新区建设, 谋划了物流集群项目。在北京组建了京沧汽车修理公司、中天国运物流技术开发公司。在天津滨海新区组建了车务服务公司, 开展了集装箱专线运输、货服、配送及维修、检测等业务。

纵观沧运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的转变历程, 不难发现, 正是因为沧运一直以来坚持随时随势的改革, 才真正实现了在竞争中存活, 在发展中壮大。因为改革, 沧运才能不断增加企业的文化内涵, 扩展企业的业务外延, 展现出稳步前行的势态。

创新是企业永葆生命力的保障

当我国货运业经历“冰冻”期, 诸多运输企业纷纷放弃货运的时候, 沧运却坚持了下来。为了将货运搞活做大, 曹永堂带领公司全体员工主动出击, 首先调整货运发展战略, 实现“让开大路 (普通运输) , 占领两厢 (特种运输、集装箱运输) ”的设想, 由普通货运转向特种货物运输, 成立了河北省第一家危险品运输公司, 承揽长期危险品运输业务, 占领了货运制高点。同时, 努力开拓外埠市场, 巩固和发展了天津港阵地, 由普通运输车队发展成集装箱运输公司, 保持了货运主力军地位。

“十多年前, 我们公司就开始进行现代物流方面的研究与探索。”曹永堂颇显自豪。

正是因为在业务领域的大胆创新, 沧运赢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取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在曹永堂的带领下, 沧运对物流的认识不断提高、深化, 还特别研究了具有沧运特点的物流体系构架。

2000年, 沧运历史上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项目—沧州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站5月正式开工建设, 并取得了国际货运代理资格。这项总投资5300多万元 (其中世行贷款300万美元) 的工程现已成为沧州的物流中心和货运枢纽。为了保证项目正常运转, 沧运按国际标准培训了一批人才, 谋求与国际接轨, 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沧运物流业的发展。

从2006年开始, 沧运集团还利用通达全国的快运圈, 利用多年来积累的港口优势, 开始打造供应链物流, 计划为世界提供最安全、便捷、快速的服务。

虽然, 沧运在物流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 但对于沧运在我国物流领域的地位, 务实、低调的曹永堂认为:“目前, 在中国还找不到一家全面做到供应链的物流企业。沧运的物流也仅仅可以称为涉足与探索。”

他认为, 当前中国有四种物流企业, 第一种是从国外进来的, 或从国外学来的, 如宅急送, 他们用现代物流新理念进行发展, 虽然量很小, 但来势凶猛;第二种是企业根据实际需求增加了物流业务。如中铁集团、中远集团、中外运等大企业集团;第三种是传统运输业和传统仓储业的转型;第四种是若干的小车队、小公司。而沧运属于第三种, 是从传统货运解放出来。

对于今后我国物流业及沧运物流的发展, 曹永堂直言, “现在, 我国的物流市场开始细分, 如农产品物流、危货物流、图书物流等, 这样的细分可能比较适合中国。沧运要发挥运输优势, 创建通达全国的专线快运网络, 打造‘一小时圈、当日圈’, 建立健全物流配送系统, 拓展沿海以天津港为主, 连同黄骅港、曹妃店港及内陆港的港口物流服务市场, 加强物流信息化网络建设, 不断创新业务和服务, 将物流业由货运彻底向现代物流转型。”

曹永堂介绍, 今后, 沧运会在正处于启动阶段的黄骅港建设物流园区, 和一些大企业策划建设码头集装箱堆场;还要做好农副产品进京、津, 将河北的“菜园子”和京津的大市场靠运输有效结合, 创造出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继续打好“创新”牌。

稳妥布局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

近几年, 一辆辆崭新的高速客车穿梭于河北沧州与周边大中城市之间, 给乘客提供了舒适、快捷的的出行服务。这些高速客车不仅创造了华北地区道路运输的一个知名品牌, 而且还拓宽了服务业内涵、完善了经济发展要素, 提升了城市形象, 从而形成了“高客效应”。而“高客效应”的缔造者就是沧运。

2004年, 沧运集团刚刚完成股份制改革, 接着就斥资3000万收购河北高客, 这一举动一时引起业内热议, 带来诸多不解和惊讶, 而决策的背后实则有曹永堂这位操盘手的外向发展布局战略做支撑。按他的话来讲, 收购河北高客绝对不是偶然, 这个决策是在历经多次调查和研究之后作出的。

原来, 沧运集团一直追求外向发展, 进军省会市场是企业早已定下的目标。

“我们一直以来都想打开省会市场, 占领一席之地, 利用省会城市的一切便利资源来发展、壮大公司业务。如果不是河北高客, 我们还是会想办法并购别的企业进入省会。”曹永堂毫不避讳。

而最终选择并购河北高客, 在曹永堂看来, 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 收购河北高客是一种战略投资。河北高客的地理优势无可比拟、无法替代, 高客还拥有6个地市 (邯郸、邢台、秦皇岛、唐山、沧州、张家口) 的部分市场, 线路资源丰富。利用河北高客, 既可以将河北的大宗物资往港口输送, 也可以组织山西、陕西等省的货源往港口输送, 集中力量抓物流, 用高客的品牌再打造高客物流, 充分调动北方的市场, 这个价值要远远大于3000万。

另一方面, 沧运集团是河北高客的股东, 非常清楚其实际情况。虽然收购时已经亏损多年, 但实质上还是比较好的企业, 不仅有100多辆200万以上的高档车, 而且, 队伍也相对年轻, 只是在管理和体制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况且拖了三年没有实行改制, 这最终造成了高客的连年亏损。

“既然已经完成收购, 那亏损局面就一定得扭转, 历史遗留问题也必须解决。”曹永堂回忆说, 当时, 让曹永堂无法忘记的还有, 他先后去河北高客四次, 调研市场、了解情况, 并做了两次具体的战略部署, 谋划了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以及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同时, 从机构上精简, 管理上提升。

最终, 高客因为优质的服务和现代化的管理, 很快扭亏为盈, 成为沧运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低调务实是企业稳步前行的根源

通过改革与管理并重的发展理念, 沧运不断前行, 并以创新的思想和开放的态度获得了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自2005年, 河北省政府将沧运定为上市辅导企业之后, 沧运也将上市定为发展目标。针对上市工作, 沧运已经准备了近一年时间, 各基层单位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建设诚信企业, 提高盈利水平, 积极解决上市中的一切障碍。股东、员工都在加强对资本市场的认识, 增强风险意识, 努力为企业早日上市创造条件。截至目前, 相关机构已经对沧运进行了全面审计, 认定已经基本具备上市条件。

但是, 对于上市, 曹永堂仍然表现出了一贯的低调务实作风, 他非常谨慎地讲, “上市关乎企业今后的发展, 企业作出上市决定之后需要做大量工作。目前, 沧运上下都处于加深对上市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认知阶段, 至于何时上市计尚无明确的时间表。因为我无法预测奥运会之后的道路运输行业会处于什么形势, 也不知道2009年的股市将会怎样, 在没有准备充分考虑周全的前提下, 我们只能走一步, 看一步, 把准备工作做好, 一旦时机成熟了, 前景才能更好地把握。”

企业简介:

沧州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北靠京津, 东临渤海、黄骅港。成立于1950年, 1996年12月改革裂变为国有独资公司, 2004年12月由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公司。现拥有总资产5.6亿元, 下辖39个分、子公司, 分布在沧州16个县、市、区及京、津、石等地。

50多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公司实施“以人为本、一体两翼、名牌兴司、联盟共赢”经营战略, 坚持以运输业 (客运业、物流业) 为主导, 以汽车服务业和资本运营为两翼的工作方向, 立足环渤海、通达全国、走向国际为目标, 咬定发展、改革、管理三同步, 使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公司于2002年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为AA级信用企业, 是全国质量管理和全省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连续14年获省、市文明单位。2004-2006年连续荣获中国道路运输企业百强和中国物流百强企业。

郑州绿叶堂本草科技有限公司 篇3

郑州绿叶堂本草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于1995年,至今已经18年。我们这个公司的竞争力最主要就是我们的核心技术。

我详细介绍一下我们公司创始人李俊卿女士,1942年出生,现年72岁,196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曾经先后在重庆市化学工业公司、国家三机部(001基地)162厂、五机部5147厂担任技术员、工程师。1982年—1995年任河南省轻工业学院副教授,1995年创办郑州绿叶堂公司。从业47年来,李女士一直从事科学研发,研制新产品,我们自己研发的30多种,科研项目7项,主要运用于中国传统中医配伍理念与分子结构理论为原则,研发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高新技术产品,技术成果主要应用于空气净化、食品保鲜、化妆品等行业。

装修材料化学残留,就是甲醛,还有汽车废气、悬浮颗粒物、树林的砍伐造成了我们的大气污染。

我们的产品特点主要是两大系列,一个是空气净化系列,再一个是护理系列。我们这个产品特点完全是由纯植物的活性成分研究提取的,安全环保,具有高效抗

我们这个产品是针对现在大气环境的情况下应运而生。这是产品连续8年作为中国民航唯一指定空气净化产品,是无任何腐蚀性,是可以喝的净化产品。我们独创的技术是LYT双抗,就是抗菌抗病毒的活性因子,已经申请专利,独特的工艺、材料功能,都是无毒、无刺激,因为它完全是从植物里面提取的。

现在我们正在研发的领域是高性能空气净化液体材料抗菌抗病毒更深层次的基础理论研究,舰艇的空气净化方案以及活性因子应用于食品保鲜的研究开发。

我们的营销创新是借助高端产品吸引高端客户,借助高端客户拓宽营销渠道,现在主要是各大航空公司对我们首先的认可。这就是我们的战略市场,包括军用市场、商用市场、民用市场。我们营销创新的手段主要是事件营销,在非典、流感、汶川地震、H7N9流感的时候,我们的产品就是通过赠送、捐赠,提升了我们的美誉度。同时,我们的销售也会跟进,销售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专家点评

郑锦桥:你这个企业是一个典型的细分市场的企业,应该说是产品很不错,使用很广泛,从技术含量上来看,应该也是到位的,特别是在细分市场里面,你是这个行业内最大的,或者是前几位。应该说这个项目,我感觉还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很遗憾,今天你读得太多,讲得太少,这么好的一个产品,就没让你把它的活性给讲出来。

绿叶堂:可能准备得还不太充分。

郑锦桥:你前面讲得太多,包括你的销售模式展示,都来不及讲了。这个项目总的来讲我感觉还是很好的。

绿叶堂:很抱歉,我们的这个产品的确很好,只是我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时间安排上也没有做好。

符德坤:你们公司把它做成了高大全了,这个产品是一个好产品,而且目前在市场上也确实需要这个产品。我建议你们的创始人或者创业团队具备商业化的思维,走进民用市场,在民用市场打出一片天,这个产品极其需要一个更好的营销团队集中做营销。

周立:你们公司2011年销售收入2503万,2012年3540万,2500万到3500万,增加了1000万,增加幅度还是挺大的。选一些排名第一的产品,把那个产品做得更大,做一个支柱,这是大部分企业做的。企业应该迅速挂新三板,因为你这个规模各方面都够了,是个有创新性,有非常好潜力的企业。

符德坤:你从2500万到3500万的增长,后面的一些增长可能是因为现在的雾霾特别厉害。应该按照几位专家的说法,我们把技术拿出来和别人合作,尽快打入民用市场。

钟朋荣:可以做直销,让消费者体验,直接做销售,把消费者变成消费商。

创业者十问

你为什么选择创业?谈谈你创业的初衷。

穷苦人家的孩子大学毕业分到军工大三线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调回家乡河南。看到河南仍是很穷、工业不发达,想的是更好地回报社会,让家乡河南富起来。

创业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

2003年遇到特大的SARS,因公司产品——居室宝这一高性能空气净化液体材料正好用于病毒的杀灭,天然、安全,被中国民航总局批准为中国民航客舱专用消毒产品感到欣慰。

创业中最困难的事是什么?靠什么力量走到今天?

最困难的事是融资难。

靠公司的产品,天然、环保,一定会给人类健康带来福音的信念走到今天。

你的梦想是什么?

让地球上的人类都能享受到我公司的产品,而且要用“环保数据”让消费者明明白白的享受到绿叶堂的产品。

你的企业最大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优势:产品纯天然、项目无三废、绿色环保。

劣势:还没有形成规模。

公司目前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还是资金。

请简单介绍以及评价一下你的团队。

我公司高管团队逐渐形成,一是生产团队,二是质控团队,三是资金流财务团队,四是研发团队。

2013年你最自豪的事是什么?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最自豪的事是能让我们的海军用上我公司的居室宝产品。

2014年你以及企业的目标是什么?未来企业三到五年的战略?

2014年要完成两件大事,第一件完成高性能净化材料杀毒动态跟踪(生物传感器的完成),第二件是完成天然防腐保鲜材料科技成果的转化。

自我评价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是一个认准道路坚持下去,一步一个脚印迎着困难上的人。

记者手记

“看镜头,再来一次!”元月2日,在郑东新区,随着摄影师的引导,绿叶堂创始人李俊卿与其他获奖者一起腾空跳跃。为了配合《商业2.0豫商》杂志后期报道,这位古稀之年且容光焕发的老人已跳了好几次了。她是一位满怀激情的创业者,也是参赛企业掌舵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李俊卿的创业背景让绿叶堂贴上“专业”的标签。上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53岁开始创业,从事科学研发40多年。她一直致力于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高新技术产品,拥有30多种研发产品,科研项目7项,技术成果主要应用于空气净化、食品保鲜、化妆品等行业。

在此次创新大赛中,绿叶堂摘得亚军桂冠。其实,预赛时,绿叶堂的分数和排名并不靠前。决赛现场,几位评委反映讲解人准备不够充分,建议要把绿叶堂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讲解出来。

创业初期,绿叶堂“开辟香料香精在医药、卫生、驱虫及日常生活中的新用途”的课题。后来有了自己的注册商标:“居室宝”和“绿叶堂”。

发展中期,它还通过河南省卫生防疫站、中国民航总局测试中心等多家权威机构检测认证。曾一度进入超市,但是市场反应不是很好。

经过多年的摸索,绿叶堂探索出两种营销渠道:一是与央企合作,批量供货。现在,已与中国航空总局达成战略合作,都是先下订单再供货;二是开拓民用领域,做会员制营销,销售产品和仪器开发客户。

截至今年,绿叶堂已上下求索19年,拥有专利技术、稳定的团队和销售渠道。按一般人的想象,其销售应该过亿。李俊卿道出了苦衷:企业缺资金。这些年,她也在四处找资金,用于开拓市场的费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已经有一家投资公司介入,对方想投3000万元,占40%的股份,但是这些资金不够。”

李俊卿需要的资金是2亿元,准备用这些钱实现她的“5年规划”:在郑州和德国建立自己的产业园。她补充说,“会接受对方控股。”

李俊卿的话铿锵有力,似乎感觉到,70岁于她,只是数字不是年龄,她的事业才刚刚开始。(张 静)

博思堂公司简介 篇4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自2016年有关注册管理办法发布后, 引起了市场的强烈关注。8月19~21日, 在广州召开的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二十二次年会上,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再次受到与会者的热议。就此, 本刊记者采访了食品配料领域领先的配料供应商—嘉必优生物技术 (武汉) 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场与业务发展总监王海堂。

王海堂认为, 对于制药企业、保健食品企业、乳品企业以及配料企业,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确是一个很好的业务延展机会, 但是面对“热点”更需要冷静思考, 要用十年磨一剑的心态去发展这一业务。

记者:现在不管是制药行业、保健食品行业、食品行业以及食品配料行业, 大家都在关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这个新出现的品类, 摩拳擦掌准备介入, 特医产品成为了行业热点话题。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情况?

王海堂:首先说明一点,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FSMP) 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品类, 它很早就有, 叫做“医用食品”, 作为药品被列在“肠内营养制剂” (enteral nutrition, EN) 项下进行管理。现在国家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促进该类产品发展, 同时借鉴国外管理经验, 将该产品调整到食品项下, 属于特殊膳食类别。但是, 由于25596、29922、29923以及FSMP注册管理办法的相继发布, 让很多处于业务滞涨、亟待拓展新领域企业对曾经高深莫测的“医用食品”有了相对清晰的认知, 也有了投资的冲动。

记者:据了解, 目前我国特医食品产业规模很小, 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特医食品发展现状您怎样理解?

王海堂:虽然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医用食品的研究和应用, 起点与国外差不多, 但直到目前依旧没有大的发展, 产业规模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其原因一方面源于法规、政策滞后带来的约束, 另一方面是产学研的配合不够。即使现在特医通则中提出了13种常见的FSMP, 但实际上, 需要根据疾病状态不同而在营养素的设计上进行调整 (例如肾病, 有透析前后之分的不同配方;例如肿瘤, 会因为病灶部位不同造成营养吸收和代谢不同) 。FSMP针对一个病种可能细分出诸多配方,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 不是某一方可以单独完成的。目前, 国内临床营养方面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在应用研究尤其是生产转化方面比较薄弱, 还是几个具有制药背景的外资企业做得深入一些。相信随着法规、政策、配套文件的明朗和更多国内企业的介入, 我国在产学研方面会快速跟进。

记者:从产业或行业角度, 您如何看待FSMP的发展?

王海堂:首先, 在中国社会老龄化和“健康中国”行动的大背景下, FSMP行业的市场前景不言自明。其次, 相对于其他食品行业, 监管部门的做法已不同于以往, 曾经是行业推着政策、法规走, 这次是法规、标准先行, 先立规则、再发展产业, 使行业有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起步, 这对于行业的健康发展非常好。但是, 也要看到FSMP独有的产品和行业特性, 要顺势而为。

记者:您所说的FSMP独有的产品和行业特性是什么?

王海堂:FSMP的产品和行业特性可以用“3特”、“3高”来形容。从产品角度来看有“3特”:第一是“特殊膳食”, FSMP是专门加工配制给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吃的“饭”, 这其中有4个关键点, 依次是饭、吃的、特定疾病状态、专门加工配制, 不要以“药”、“营养滋补品”和“保健食品”的思维来考虑FSMP;第二是“特别监管”, FSMP须经CFDA产品注册、须获得对应的食品生产许可证, 从产品开发到符合特医GMP要求, 这中间的挑战远不是普通食品、保健食品能比, 甚至超越一般药品;第三是“特殊渠道”, FSMP需要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使用, 因此, 目前正规的FSMP多以专业的医务渠道销售为主。

从行业比较的角度来看, 有“3高”:“高风险型”, FSMP面对着生命力最弱的消费者、面对最严格的食品监管, 产品风险非常高;“高资金型”, FSMP项目在产品基础研究、GMP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资金未必会比制药项目少;“高回报型”, FSMP市场相对封闭、消费者忠诚度高, 市场整体具有极高的成长性。

记者:您认为这“3特”、“3高”与FSMP的业务投资有怎样的关联?

王海堂:作为一项业务投资, 一定要对产品特性、行业特性、市场和竞争特性有较清晰的认识。前面所说的“3特”、“3高”是我对FSMP的理解, 不一定准确。但是, “3特”、“3高”反映了FSMP在产品开发、生产和市场销售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专业性, 而且是水桶木板一般齐、缺一不可。从监管部门的态度来看, 也是这样—监管部门当有扶持产业发展的态度, 但专业能力、GMP、质量与食品安全等是监管部优先的考量;宁缺勿滥, 行业门槛是不会放低的。所以不是说企业以前有了做配方奶粉、保健食品或是药品的经验积累, 就可以理所当然地进行战略延伸、就可以低成本嫁接、轻轻松松获得FSMP业务的成功。面对热点冷思考, 没有十年磨一剑的心态、只想追热点、赚快钱, 我建议还是不要往里面冲了。

记者:我看到嘉必优在年会讲座中有一个关于DHA藻油在特医中应用的报告, 能否介绍一下?该应用是否需要经过测试或者临床验证?

王海堂:Omega 3是FSMP产品中一个应用热点, 在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及一些代谢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这里的Omega 3主要还是指DHA和EPA。我们生产DHA藻油, 相当于对DHA在特医中的应用做了一些先期研究。首先是机理研究, 主要是结合前人的临床营养成果做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另一个是应用转化研究, 开发适合特医的专用配料品类。这次乳制品年会上, 我们提供的针对“蛋白过敏”、“乳糖不耐受”、“低GI”等特配奶粉的DHA/ARA解决方案就是前期研究的一个小小展现。

临床验证方面, 单纯就DHA/ARA而言, 对于它在婴幼儿成长发育方面的功能已有非常充分的研究, 不需要进行重复的临床试验。但是针对“蛋白过敏”这样的特殊需求, 还要做严格的验证。蛋白过敏对于某些患者而言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 不是说在DHA粉剂配方中未加入蛋白类原料就行, 而是要从工艺控制、过程控制以及检测验证的角度确保“无蛋白”。另外, 临床营养学界虽然对于DHA的抗炎性、DHA/ARA对生理代谢的调节作用等已有很多研究, 但对于不同的病种细分, 我们还是会联合用户、研究机构做一些更深入的研究, 包括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我们不仅将自身定位于原料供应商, 而是更多地关注于解决方案, 为客户提供超越产品本身的价值。

记者:DHA/ARA都是极易氧化的物质, 请问针对FSMP在应用过程中怎样避免这一情况?

王海堂:这里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原料选择。FSMP在选择原辅材料的时候, 除了考察常规的理化和卫生指标外, 还包括两个重要的考量:一是原辅材料的稳定性对终产品稳定性的影响。如你所说, DHA/ARA都是易氧化的, 氧化后不仅滋气味不好, 患者觉得难吃, 而且过氧化物对患者身体危害极大, 所以选择DHA/ARA及其他多不饱和脂肪酸类原辅料的时候还要考察两个反映内在品质的指标—茴香胺值和OSI值。另一个考量是带入问题, 为了保护DHA/ARA不被氧化, 一般会进行微胶囊处理, 用到一些包埋壁材。该过程导致了带入的问题, 比如蛋白质、糖类和钠、钾、钙、镁等盐类, 而有些FSMP产品需要对上述物质严格控量。带入问题处理不当不仅是终产品的质量问题, 有时还会引起食品安全问题。所以对于DHA/ARA这类的配料供应商来说, 不仅要考虑原辅料的配方设计问题, 还要从工艺过程和食品安全的角度严格控制、满足FSMP的GMP要求。

记者:人们经常会讨论一个问题, 就是普通人能不能吃FSMP。据了解, 大部分医生不鼓励正常人吃, 他们认为服用FSMP对于普通人的身体健康没有太大意义。请问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王海堂:这个观点是对的。FSMP是专门加工配制给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吃的“饭”, 是要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使用的, 其产品的设计和使用以提供能量和营养满足为目的, 而不是以产生治疗效果或预防疾病为目的 (当然充足的营养支持肯定有益于改善治疗效果) 。对于普通人来说, 如果能正常进行饮食, 最好还是按正常状态吃饭。如果觉得特医食品营养更全面, 一定要用它做营养补充, 害处是没有的。但是其中的好处未必有预期的那么多, 并且营养补充有膳食补充剂、营养补充剂、营养强化等很多产品可以选择。所以, 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销售者, 不要把FSMP与保健食品、营养类药品搞混淆了, 更不要有意误导消费者。

记者:据悉, 本次与会奶粉企业都非常关注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 您认为目前我国在这个细分领域主要有哪些产品需求?

王海堂:在特殊婴儿配方食品方面, 主要市场需求是蛋白过敏、乳糖不耐受的产品。这次会议上有多个深度水解产品的议题就是围绕这些需求进行讨论的。另外, 在市场上针对难治性癫痫的生酮食品、氨基酸代谢障碍食品还有益生菌补充剂都有很好的需求。目前在国内FSMP市场上产品较多的类别是早产、低体重, 其他的基本是进口产品, 亟待国产转化。

记者:前段时间您一直在就FSMP的应用进行深入调研, 您对于FSMP的产品开发趋势有什么发现?

王海堂:在这方面, 本人首先对国外公司、产品的情况进行了解。在配方方面, 目前国外对于合理蛋白质组分、活性肽、合理磷脂组分及乳糖衍生物的研究较多;可选成份中omega3脂肪酸、膳食纤维、低聚果糖、大豆纤维、益生菌、益生元、天然抗氧化剂、多酚类活性成分等也很受关注, 是应用的热点。工艺和剂型上, 以前我们看到的多是乳化剂、悬混剂, 我认为后面会有越来越多开始采用干混工艺的冲剂类产品出现。另外, 在营养素配料上微囊技术及靶向缓释技术也开始应用于肠内营养产品。在人群选择上, 一些顶尖的临床营养产品公司近年在婴幼儿FSMP的产品研发上投资加大, 可能意味着针对婴幼儿的FSMP将出现大的增长;而一些中小公司则针对个性化医疗的趋势, 在大力开发组件式FSMP。

记者:请问面对FSMP带来的市场机会, 嘉必优有什么规划?做了哪些工作?

王海堂:虽然前面介绍了很多, 但我们对于FSMP的行业特性、市场特性还需更深入理解, 所以现在还不能谈规划。但有一点是明确的, 就是我们的客户肯定会介入FSMP产品开发、肯定会有相应原辅料的需求, 现在就是围绕这个需求展开工作。首先是开发适合不同FSMP配方的DHA、ARA、ß-胡萝卜素等配料产品;其次是打造适合FSMP要求的GMP;最后是结合临床营养研究的成果以及下游应用工艺的需要进行前瞻性的解决方案开发。但是总体说来, 特医配料市场是一个小众、个性化需求的市场, 嘉必优致力于做好个性化满足的基础平台和能力建设, 期待与有意开发FSMP产品的厂家展开定制化合作。

总而言之, 这句话:“热点更需冷思考、宝剑还得十年磨”。嘉必优愿意与大家一起来磨这柄宝剑, 共同把FSMP产业打造成另一个婴配奶粉的大产业。

博思勤动的“中国小儿外科之父” 篇5

张金哲,小儿外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6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我国小儿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在我国小儿外科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他首先发现了当时死亡率最高的新生儿皮下感染,并命名为“婴儿皮下坏疽”,使该病得到有效控制。1950~1980年代在以创伤、感染、急腹症为主的小儿外科急症的诊断、治疗,及肛肠外科与胆道外科手术设计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在小儿外科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0年,张金哲教授获得国际小儿外科最高成就奖——英国皇家学会“DenrisBrown金奖”,成为我国唯一获此殊荣者。

谈及这些荣誉,张教授的脸上总是谦逊的笑容,他对过去的成绩看得并不重,他说那都是时代的产物。随后,他开始悠悠地回忆从前……

勤于思考

如饥似渴地掌握知识

张金哲院士1920年9月25日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籍贯地)。在兵乱中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中,艰难地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习,使他从小立下了刻苦学习以身报国的志愿。

1938年他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系,1941年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后辗转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上海医学院,1946年毕业。张金哲教授在上海医学院毕业后曾做了两年总住院医师,特别是从医之后,遇到中国著名现代儿科奠基人诸福棠教授及胸心外科奠基人吴英皑教授,学到正直做人与严谨治学之道,并以他的勤奋和创造开始了和国家的发展有相同命运的医生道路。那是在1948、1949年。就是在那个时期,他发现小儿患病、死亡率都远远超出了成人。

而那时的医疗条件落后,再加上是孩子,因而手术成功率并不高,这让张金哲感到非常内疚,作为给他们治病的医生,他觉得对不起孩子们。

所以他最终选择小儿外科作为后来的发展方向,与其说是喜欢,不如说是责任使然。就这样,凭着扎实的外科理论功底,再加上参加抗美援朝时积累下的丰富临床经验,张金哲干起了小儿外科。

五十年代初期,由于医院卫生条件较差,在产房里流行一种叫做“婴儿皮下坏疽”的危急病症,它传染速度极快,婴儿患病后几天内死亡,而且只要出现一例,周围孩子就难以幸免。由于病情扩散极快,用抗菌素都来不及,也根本无法作病理研究,更不敢轻易做手术。面对患儿生命,张金哲教授与一位病理科教授共同研究,认为尽早给婴儿做手术,切开患处,放出脓水才有望治愈。但这一想法违背了中西医的传统经验。按常规,西医认为要等感染部位不再扩散才能够治疗;中医认为,要等疽长熟才可切开。在两种观点僵持不下时,恰巧张金哲教授刚刚出生三天的女儿染上了这种病。为取得第一手临床经验,张金哲大胆地在自己亲生骨肉身上实施手术。经过努力,手术成功了!他的女儿成为当时医院患此病后第一个成活的病儿。这个成功的病例,极大地增强了医生及病儿家长实施手术的信心,使得这种新的医治方法得以推广,挽救了众多婴儿的生命。当年,小儿患皮下坏疽的死亡率就从100%降为了10%,而后死亡率又降到5%。

五六十年代,张金哲教授致力于以创伤、感染、急腹症为主的小儿外科急诊,总结了小儿阑尾炎分型、诊断、治疗及婴幼儿腹部检查方法,并着重总结了小儿感染的规律,摸索出一套治疗办法,使小儿感染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总结了肠套叠、蛔虫合并症的非手术疗法;粘连性肠梗阻的分型治疗等,创造了百余例绞窄性肠梗阻无死亡的成绩。

八九十年代,张金哲教授指导他的研究生,在国内率先应用张力——应力定律原理,针对患儿直肠狭窄首创扩张手术治疗法,免除了患儿的手术之苦。这一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从医六十多年来,张金哲教授凭借自己的勤奋思考,自学钻研,独辟蹊径地攀登着一个又一个小儿外科的高峰,参加了上万次的各种外科手术。丰富的阅历和临床经验,加上他的潜心研究,使他成了巨匠巧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儿外科发展道路,为国际学术界所承认。

勇于开拓

实事求是地尊重科学

刻苦学习,忠于医道,勤奋向上是当医生的必备条件,但仅仅做到这些,只能当一名让人们赞扬的医生,还不能成为真正专家级的医生。医学技术突飞猛进,如果墨守成规,就很难让我国的医学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张金哲教授提倡敢闯精神,而且身体力行,一生不断发明创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会上提出了要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当时年仅30岁的张金哲在会上报告了1948~1950年两年间小儿外科病死亡率为29.6%,而成人外科当时的病死率不足4%,张金哲强调了对患外科病的小儿未尽到责任,呼吁重视这一严重的现象。他的想法受到与会者的关注。经过努力,小儿外科在北大医学院正式成立,自此我国有了专业化的第一代小儿外科医师,而这专科医生就是张金哲教授一个人。当时小儿外科病死率较高,为了树立信誉,为开展儿外科这一新的专业打好基础,张金哲教授先重点开展了难度不太大的8种疾病的诊疗,目的是提高儿外科医疗质量和常见病的疗效。一年后,总死亡率下降至5%,威信和声誉逐渐建立。

十年动乱中张金哲教授受到冲击。恢复工作后,为追回失去的时间,尽快补上与国际上的差距,张金哲教授提出建立儿外科各专业的具体计划,并相继建立了普外、骨科、肿瘤、泌尿、新生儿、胸科、麻醉、门诊、急症、烧伤整形、心血管、神经外科等专业,大大地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培养了一批儿外科骨干力量。与此同时,成立小儿外科教研组,建立了外科试验室。鼎立支持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儿外科、北大医院儿外科、解放军301医院儿外科等的建立和发展,并大力支持全国各地儿外科的建立。

张金哲教授还始终高度重视和热心医学科学普及工作,因为他很早就把科普工作列为自己工作的重点之一。他认为,科普就是科学的一部分,知识交给群众才是力量。群众最关心的就是医药卫生知识,医生看病在三五分钟内把病给病人讲清楚就是最好的科普。他先是个人在报刊及电台宣传一些儿科和儿外科常见病知识,后来有大部头的著作问世,如:“小儿常见病问答”、“小儿家庭急救事典”等。同时他还手把手地培养了一批中青年科普作者,活跃在科普阵地上,有些还作为主编出版了科普专著和录像片。张金哲教授1964~1986年任中华医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委,在专业杂志上,特辟科普专栏,宣传普及小儿外科知识。鉴于多年来他在科普工作方面的贡献,1991年被全国科协授予“突出贡献科普作家”的称号。

勤于动手

脚踏实地的创新发明

张金哲教授拥有一双巧手。张教授长年有个习惯:不管走到哪里,他身上带着一些小锤子、小刀子,走起路来叮叮当当的。一有空他就拿出来敲打一番,就像小玩意儿。

在张金哲教授家里还有个手工作坊,它是由书桌前的一把扶手椅改造的。扶手上装有小台钳,后面墙上挂满钳工、木工、电工用具。从20世纪50年代张金哲教授在中国首创小儿外科,到80年代建立全国最大的小儿外科中心,他亲自动手创造和改良了许多适合于小儿疾病诊断和手术的器械,先后有50多项发明在这个小作坊诞生。这其中就包括被一些国际同道称颂的用于巨结肠手术治疗的“张氏钳”,使无肛门手术避免开腹的“张氏膜”,胆道再造手术防返流的“张氏瓣”等,这些方法给数万名患儿带来了健康和欢乐。

手术中遇到器械不顺手,张金哲教授就要拿回来修整一番,如果没有现成的器械,就自己去琢磨,边制作边改进。很多发明透出他的灵活机巧,例如治疗巨结肠所用的环钳,它的雏形竟是平常用的锁抽屉或门用的扣吊,两个扣吊的主页挖空中间部分,加上旋转螺钉即成。后来改进为现在临床上使用的不锈钢环钳。50年代,张金哲教授就获得过卫生部颁发的“技术革命先锋”奖章,而这种动手习惯即使在文革期间他作为“反动权威”被发配去扫厕所时仍保持下来,他改造多种清洁工具,修改厕所的门,到现在他夫人都喜欢用他绑的拖把,小孙子玩具坏了也要找他来修。

张金哲教授说,白求恩说过一个外科医生至少应该是个木匠,意思是说外科医生是动手的,手一定要巧。在同事和学生们眼里,张金哲教授就拥有一双巧手。张金哲教授的“巧”来自于他的“勤”。他自己说:“我生性好动,手脑都不肯闲。‘博思勤动’,力争上游。”“勤”不仅贯穿他的工作作风,而且融入他的诊治思维及方法之中。例如婴幼儿急腹症诊断,许多医生都对孩子哭无法触摸腹部感到束手无策,他却总结出对比法、三层检查、从母亲身后触摸腹部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检查方法。他还摸索出一套临床急救的简便方法:小儿呼吸停止了,按正规抢救方法必须有喉镜等抢救设备才能进行气管插管,但抢救现场往往没有现成的设备,张教授的绝招是用手指压舌,准确无误地将管子插入小儿细嫩的气管。小儿心脏停止跳动,心脏按摩是最有效的抢救措施,但小儿特别是婴儿的心脏小,肋骨脆嫩,一般按摩手法无法奏效。张金哲教授在剑突下切一小口,一只手指摸到心脏后,另一只手指在胸壁外,两只手指进行按摩。

每每有人谈到张金哲教授的发明创新和勤于探索,他总是谦虚地说,他搞那些技术发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正处在经济水平低、条件设备缺乏的客观条件下,只能想一些多快好省的方法。张金哲教授凭自己的勤奋努力,创建了多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儿外科道路,并为国际学术界承认。这些诊疗方法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欢迎,现在西方国家在到贫困地区执行援助任务时,还常常采用张金哲教授发明的这些方法。2000年,英国皇家小儿外科学会将素有小儿外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丹尼斯·布朗金质奖章授予张金哲教授,大会主席更是用“小儿外科界的纳尔逊·曼德拉”来称赞他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注重品德

真诚热情的高尚医德

在他的心中,患者总是第一位的。 张金哲教授年轻时得了一个外号“无任所外科医生”,意即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随叫随到。从40年代医学院毕业投身医学事业,特别是35岁担任儿外科主任,他的时间就不再是自己的,而是24小时属于患儿的。医生们已经习惯于在遇到困难时找“张主任”,他自己也从无间断地几乎每个休息日和节假日到病房巡诊,进行大查房,随时解决下级医生提出的问题。这种精神无形中带动了不知多少医生,现在,休息日和节假日病房巡诊已成为北京儿童医院外科不成文的规矩。张金哲教授常说:“好的儿科大夫必然是热爱孩子的大夫。”他不仅从治疗方面为患儿着想,而且从预后、经济承受能力方面设身处地为患儿着想。“如果你能用最简便的方法、最便宜的药治好孩子的病,那才是好样的大夫。”

张金哲教授平素看病,白大褂上衣口袋里总装着很多打印好的小便条,每张便条上清楚地写着一种病的症状、治疗要点、注意事项,肠痉挛性腹痛、婴儿肛周血管扩张、女婴肛瘘、脑瘫……共有几十种。他说让家长了解疾病知识,掌握护理要点,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就写了这些便条,便于患儿家长掌握。

小儿外科有个“小金库”,那是张金哲教授和其他教授们用论文稿费、书稿稿费和科研奖金聚积而成的,这些钱都用来救助那些家境贫困的小患者了。一位患“一穴肛”的家境贫寒女孩,共做大小手术10余次,住院费和手术费多次从“小金库”支出。张金哲教授把钱看得很轻。行医60余年,他没收过一次红包。他28年如一日到天津儿童医院义务出诊、查房、手术、讲课,没拿过一分钱。他经常被学生们请去帮助开展工作,看着下了手术台一口水都不喝的老师,学生于心不忍,提出按劳取酬。张金哲教授却说自己支持的是儿童外科事业,要讲钱,谁也请不动他。对钱,张教授有自己的看法。他在自传体的《院士自述》中用四句话表明自己的修身之道:一生努力,两袖清风,三餐饱暖,四邻宽容。他说:“三餐有鱼肉,会客有西装,办事有汽车,一套宽敞的两居室,孩子们都独立了,两个老人更复何求。”“工薪阶层的收入是有数的,开支大了就必须有来源。超出你级别与收入的享受,不是财路不正就是违章违纪,总之是不正之风。我做医生50余年小有名气,收入是可算的,存款是有数的,生活条件是合群的。然而面临经济浪潮的冲击,我已届暮年,更须提高警惕。”

张金哲教授医德高尚。然而,面对新形势下的医患关系,他对医德的内涵有进一步的思考。他说,一个医生微笑服务、礼貌待人,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的基本素质,如果医院的院长现在还把这专门提出来,要求就太低了。医德应是更深层的内容。张金哲教授常对学生们说,做医生的最大的医德就是尽心尽力把病人的病治好。医生不管水平多高,也要牢记自己永远是个服务者,可现在有的大夫给病人看病像审小偷似的,所以他认为必须要取消终身制、铁饭碗,让医生重新进入到自由职业的行列。

“做一名好医生必须注重品德的修养,富有爱心、责任心、同情心,真诚热情,言必行,行必果,树立良好医生形象;做一名好医生也需要高超的技术,这就需要勤于学习,多思、多问,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只有不断在创新中求发展,个人技术才会不断提升,医学才会不断前进。”这是首都医科大学举办的第十一讲院士讲坛会场上张金哲院士用一生经历,向师生们真挚表达的肺腑之言。

当85岁高龄的张金哲院士不顾身体状况,插着胃管出现在学术报告厅主席台上时,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感动了!全场呈现雷鸣般经久掌声的动人场景,师生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来表达对张金哲院士的爱戴与尊敬。

兴趣广泛

追真求美的养生之道

如今,拿了64年手术刀,开创了中国小儿外科的老人现依然坚持每周两次门诊、一次教学查房和周末查房。这就是他的养生之道,他说:“我就一个原则,觉得我今天能干的事,明天就应该还能干,昨天能干的今天为什么就不能干了呢,靠的就是这种信念。”

80岁时张老还每天骑自行车上班,然后爬6层楼到诊室,从不坐电梯。后来,张老耳朵聋了,不能骑车,家里就买了一个健身单车,每天吃完晚饭,边看电视边骑,蹬一小时正好五公里。

张金哲教授说,医生要兴趣广泛,这样才能和不同阶层、各式各样的病人有共同语言,才能和他们进行感情沟通,才能使病人的病情得到更好的治疗。圈内人都知道,张金哲教授会画画,而且画得非常好,以至经常有人求画。经常有人问教授:身体好是因为画画吗?他说可能有一定的原因,但自己却另有养生之道:首先是把耳朵弄得聋一点,让它听不进烦心话;其次是把胃切得小一点,不能吃乱七八糟的东西。90岁的老人就这么自嘲着把他的老年性耳聋和胃大部切除都轻描淡写了。

如果非要谈长寿秘诀,张老认为自己有个习惯,就是爱动脑,勤动手,心态平和,生活平常。现在他还是经常要去医院上班,在这个很多同龄老人都早已含饴弄孙、承欢膝下的年龄,他却经常会一大早的起来,去医院查看小病人,而且一忙活就是一天,直到很晚才回到家中。

关于画画,教授说他很早就喜欢,而到了后来,却又增加了新的因素,那就是当作礼物送人。由于经常出发去外地甚至出国,囊中空空,无以送人,只好出此“下策”,没想到却一发不可收,索者甚众,凭空给自己添了一项活计。20世纪80年代初,张金哲教授到日本参加国际小儿外科会议,他带去的一件小礼物是自己画的扇面。大会主席见到这件礼物不禁欣喜异常,他简直不能相信如此精美的扇面竟然出自一位外科专家之手。他将扇面高高举起向全场同仁展示,会场内响起一片赞叹声和热烈的掌声。张教授说画画还帮了他工作的不少忙。比如在编书的时候,大量的解剖、治疗图谱都需要画出来,请个专业画家画,自己要解释半天,有时人家还不知道是个啥意思,不如索性自己“包办”。这样的“专业画”内行人一看便知,也利于初入门者的学习,非常方便。

教授前几年出版的一本英文著作《中国肛肠外科学》中的图就是他自己一手画出来的。他说还会继续画下去,他希望自己的书能给小儿外科的大夫们有所帮助,让更多患儿得到更好的治疗。

其实大家不知道,画画只是张金哲教授诸多才艺的一个方面。当年张金哲教授报考大学时,三个志愿分别选择的是燕京大学医预科、辅仁大学美术系、工商大学建筑系,其中两个与艺术有关,只是燕京大学的录取通知先到,才巧合地使我国有了一位卓越的小儿外科专家,否则可能就多了一位优秀的美术家或建筑师。大学时代张金哲得过羽毛球冠军,参加工作后多年担任北大医院京剧团团长,他会拉二胡,交谊舞跳得潇洒自如。到现在医院联欢会上,张教授的小魔术仍是大家期待的保留节目。

“人这一生就是要追求‘真善美’的东西。”张老说,“真”是最低级的,错的也是真的,好的也是真的,坏的也是真的,因此还要追求“善”,但这也是不够的,最终还是要追求“美”,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就像齐白石的虾,虽然从科学来讲,他画的虾没有一只是七节的,不够准确,但就是美。

张老就是这样在忙碌中追求着“真善美”,也用这种毅力和信念健康地生活着。正如他总说的一句话:生命在于运动,我如果停止了紧张工作,大概就快见马克思去了。

上一篇:迷网吧的教训小学生作文下一篇:记于秋游日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