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交通运输局党建工作意见

2024-09-27

如东县交通运输局党建工作意见(共7篇)

如东县交通运输局党建工作意见 篇1

2010年如东县交通运输局党建工作意见

2010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谋划“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为切实加强交通运输局机关党建工作,特制定以下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局的中心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真抓实干,着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交通“三个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工作目标

1、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把党的工作覆盖到交通工程建设工地、出租车经营企业等一线。

2、基层党组织、党员作用更加明显,使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工程建设、行业管理等中心工作中体现出来,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3、“先导工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所属党组织都能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形成党建工作合力。

4、打造党建工作品牌。积极开展党建工作创新活动,打造有特色的党建品牌。

三、工作重点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工地、运输等一线工作场所均建立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学习教育,继

续抓好创建学习型党支部的活动。积极参与“学习型如东建设”活动,推动学习型党支部的深入开展。建立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领导干部要带头上党课,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撰写理论文章、心得体会和调研报告指导交通改革与发展。各支部要强化学习的领导和管理,要通过互动形式,达到党员个人素质明显提高、党支部战斗力明显增强的目的。

2、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按照中央“四个长效机制”的要求,加强对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要突出抓好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学习活动,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引导党员立足本职,争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3、积极探索机制创新。以党建工作“先导工程”活动为抓手,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新路子。要围绕交通中心工作来展开,紧扣交通发展这个主题来深化,形成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环环紧扣、整体提高的工作格局。从全系统、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完善推进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坚持上下联动,形成工作合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要深入开展党建创新成果研究,打造出具有行业特色、推动交通发展的党建品牌,树立交通良好形象。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认真贯彻落实中纪委五次

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继续深入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和实施办法,结合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加大源头防治腐败的工作力度。

5、加强群团组织领导。党组织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指导团委、工会、妇委会工作。扩大基层民主,发挥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认真落实并完善政务公开制度,保证干部职工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要继续支持团委、工会、妇委会依照法律的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他们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继续组织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活动,营造健康文明的风气。

四、相关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全系统要将党建工作纳入全年工作目标,各单位“一把手”要亲自过问。各党组织要健全,支部各项活动要正常开展。各支部书记要勇挑重担,做勤学习、懂政治、会协调、有思想、善工作的“领头雁”。

2、健全规章制度。健全“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政联席会等制度,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党员领导干部要按规定参加班子民主生活会,并邀请上级党委派员参加。各党组织要规范决策行为和程序,及时讨论、研究行政提交的单位重大改革方案、重要工作安排和大额经费支出等重大问题和人事安排,并形成决议,切实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3、严格考核体系。制定考核办法,出台考核细则,严格考核奖惩机制。各党支部每年年初要有党建工作计划,年末要有党建工作总结,及时报送党建工作信息。各党支部每两月向局机关党委报送1篇党建工作信息,全年不少于6篇。年末对考核合格的单位,予以表彰。

如东县交通运输局党建工作意见 篇2

《意见》起草背景

交通运输转型发展, 改革亟需顶层设计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行业, 改革起步较早, 正是改革加快了交通发展, 释放了交通发展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原交通部根据中央的部署要求, 结合交通实际, 响亮地提出“有路大家走车, 有水大家行船”, 全面放开搞活交通运输市场,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交通运输生产力。30多年来, 我国交通运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

然而, 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也不断凸显, 比如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事权与支持责任划分、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问题、收费公路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行业发展面临的棘手和紧迫的问题, 到了不改革就难以为继的程度。而且, 这些问题如果仅仅按照过去的办法, 进行局部的、单一的改革或调整, 很难取得突破, 这就需要打好组合拳, 全面系统地推进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掀起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 交通运输领域也迫切需要统筹谋划。2014年初, 交通运输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伊始, 就决定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制定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 推动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向纵深发展, 破解难题, 清除藩篱, 不断提升服务、改善民生, 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意见》怎样炼成?

8位部领导带队下基层, 改革综合问题调研组遍访53个市县、召开63次座谈会, 收集意见建议2000多条

《意见》起草工作启动后, 起草组没有急于动笔, 而是先明确要以扎实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基石, 绝不“闭门造车”。2014年6月, 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调研推进工作《方案》, 专门部署开展了23项改革调研, 由8位部领导分别带队下基层, 形成了一批质量高、共识广的调研成果, 为起草《意见》打下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起草好《意见》, 部政策研究专门成立了改革综合问题调研工作组, 在浙江、辽宁、湖北、四川、深圳等交通运输厅 (委) 和部规划院的共同参与下, 实地走访了53个市县, 召开51次座谈会, 并在全国范围开展网上问卷调查, 收集问题660多项、建议2400多条, 形成了改革综合问题调研总报告和6个分报告、1个研究报告, 为起草《意见》提供了有力支撑。

《意见》初稿形成后, 起草组广泛征求行业内外意见, 多次召开部党组会议、部改革领导小组专题会议、改革办会议进行研究;先后12次召开行业内外专家和基层群众干部座谈会听取建议;反复征求部内各司局、部属各单位和各省交通运输部门意见, 收集了600余条修改建议。在一年一度的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 又专门增加半天时间研究讨论《意见》, 为了一个文件, 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拿出半天讨论, 这是近十几年从未有过的, 可见部党组对此文的重视。起草组认真研究各方意见并充分吸纳, 大到文件框架, 小至遣词用字, 反复打磨, 进行了数十次修改, 最终于2014年12月30日, 《意见》正式印发。

《意见》框架如何构成?

11个部分, 42条改革任务, 150多项改革举措

《意见》几易其稿, 整体框架和文字篇幅不断精简, 剪除枝蔓后的构架勾画出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 精练后的语言突出了每一条“干货”, 保证了《意见》突出重点, 易于理解。《意见》共11个部分、42条改革任务, 可分解为150多项改革举措, 以便分工落实。

在改革任务的选择上, 起草组将交通运输未来发展最关键的问题——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放在了首位。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核心问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提出了完善交通运输现代市场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举措;围绕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依法治国”, 提出了加快推进交通运输法治建设的改革举措。针对交通运输行业和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分别提出了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公路管理体制、水路管理体制、现代运输服务体系等多方面的改革举措。在深化改革中兼顾行业可持续发展, 提出了完善交通运输转型升级体制机制的改革举措。

虽然文字上不断提炼, 但《意见》的起草始终坚持4个原则:一是坚持“全面系统”, 全面落实中央深化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 确保交通运输改革不缺位、不漏项;二是坚持“问题导向”, 提出改革任务时敢于直面问题, 研究改革举措时注重针对问题, 确保交通改革敢碰硬、不回避;三是坚持“主题主线”, 紧扣科学发展这个主题, 突出深化改革这条主线, 针对制约交通运输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 力求提出有交通特色、有创新突破、有试点典型的改革措施;四是坚持“顶层设计”, 在充分吸收已有改革调研成果的基础上, 努力做到向前展望、超前谋划, 提出到2020年的改革任务和举措, 增强改革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意见》“亮”在哪?

直指改革关键, 切中行业症结, 回应群众呼声

破解交通难题, 直面群众呼声, 突破重点领域, 在大交通、投融资体制机制、收费公路等领域改革实现重大突破, 是此次《意见》的亮点。

1.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机制。综合交通运输是交通运输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体制机制方面, 这也是我国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必须破解的关键问题。在体制方面, 目前普遍反映国家层面大交通管理体制虽然已经建立, 但工作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地方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还存在职能分割、衔接不顺等问题, 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困难重重。为此, 《意见》提出, 要在国家层面推动出台加快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指导意见, 在地方层面推动实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域内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 加快形成“大交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在机制方面, 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编制机制的完善是难点。由于规划涉及多种运输方式、多个部门, 必须统筹协调才能顺利编制。为此, 《意见》提出, 要加强不同运输方式的统筹规划, 探索建立交通运输与国土、住建等部门之间多规衔接的规划编制机制。

2.完善交通运输现代市场体系。交通运输是我国最早实行政企分开的行业之一, 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 但是目前还存在行政干预较多、市场监管不到位、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等问题, 影响了行业资源优化配置和发展活力。三中全会强调,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建立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本次改革最重要的任务。为此, 《意见》提出, 完善市场规则, 加快建立公平开放、统一透明的交通运输市场;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作用, 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完善交通运输市场信用体系, 落实各领域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各项措施。同时积极推进公路养护、道路运输等重点领域市场化改革。

3.深化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改革。当前, 资金仍是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瓶颈, 随着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推进, 交通运输部门在资金筹措、财税政策等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三中全会提出,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3个方面:财政预算制度、税收制度、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体制。这3项制度与交通关系都很密切, 也是基层关注的焦点。为此, 《意见》提出, 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交通运输事权范围, 解决基层反应强烈的事权财权不匹配问题;完善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建设机制, 推广PPP等模式, 推动地方建立支持交通运输发展的举债融资机制。其中, 收费公路政策改革是解决公路发展融资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 《意见》提出, 按照“使用者付费、债务风险可控”等原则, 加快推进《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修订, 完善通行费率调整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 对收费公路实行分类管理。

4.完善现代运输服务体系。这是交通运输改革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也是提升交通运输治理能力的重点内容。比如, 城市拥堵是困扰各大城市居民的一大心病, 改革与群众日常出行息息相关的公共交通体制机制是化解这一难题的重要突破口, 为此, 《意见》提出, 探索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模式, 推动公共交通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管理,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资源配置机制, 使公共交通成为公众出行优选。又如, 出租汽车行业多年来饱受诟病, 相关问题在社会反映强烈, 必须从市场化的角度进行改革。为此, 《意见》提出, 要科学定位出租汽车服务, 完善运力投放机制, 科学调节出租汽车总量, 推进通过服务质量招投标等方式配置出租汽车的车辆经营权, 加强对手机召车等新型服务模式的规范管理, 推动出租汽车行业实行公司化、集约化经营和员工制管理。

如东县交通运输局党建工作意见 篇3

液化天然气(LNG)是国家优先推广的清洁能源,水运行业推广应用LNG是发展绿色交通、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是实现水运行业节能减排、转型升级和优化用能结构的有效措施。为深入贯彻《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认真落实《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安全有序地推进水运行业应用LNG,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以优化水运行业用能结构和减少排放为核心,把推广应用LNG作为水运行业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快绿色水运建设步伐,促进水运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安全有序,示范引领。把安全作为推广应用LNG的基本前提,确保应用安全、供给稳定;采用“先示范引领、后推广应用,先内河、再沿海、后远洋,先普通货船、再客船、危险品船”的路径,有序推进LNG在水运行业的应用。

——市场主导,协同推进。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协同推进格局。

——创新驱动,技术支撑。以机制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提高水运行业应用LNG的节能减排效果,推进水运用能结构调整。

(三)推进目标。

到2015年,水运行业应用LNG的标准体系基本形成,重点水域、港区的加注站点建设启动,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淮河和部分封闭水域普通货船试点示范和客船试点工作有序开展,有条件的地区率先推动港作船和工程船应用LNG,试点示范船舶的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内河运输船舶能源消耗中LNG的比例达到2%以上。

到2020年,水运行业应用LNG的标准体系基本完善,加注设施基本适应水运发展需要,全国主要内河水域普通货船和客船、港作船和工程船等船舶应用LNG得到推广,危险品船、沿海客船和普通货船试点示范项目稳步开展,远洋运输船舶的试点工作启动,内河运输船舶能源消耗中LNG的比例达到10%以上,用能结构得到改善。

二、主要任务

(四)完善标准规范体系。

在已开展的研究工作基础上,制定出台LNG动力船舶、LNG加注船及其关键设备的检验法规、技术标准和相关安全管理规定。研究出台LNG加注码头的有关标准规范。研究制定LNG动力船舶的排放监测检测规程。促进LNG应用的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

(五)开展试点示范。

扩大试点范围,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统筹有序推进LNG动力船舶试点示范工作。跟踪试点示范开展情况,适时进行水运行业应用LNG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估。

开展内河LNG动力船舶试点示范。在已开展的内河船舶LNG动力改造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实施集现有船舶LNG动力改造、新建LNG动力船舶、加注设施建设、运营监管等一体化的示范项目。推进内河LNG动力船舶扩大应用范围。推广LNG动力示范船型。

开展海上LNG动力船舶应用的研究和试点示范。适时开展沿海LNG动力船舶和加注船试点示范。启动海峡两岸LNG动力船舶应用的相关工作。在远洋LNG动力船舶应用研究的基础上,启动试点工作。

开展港口应用LNG试点示范。开展港作船、流动机械设备、工程船舶、码头加注设施建设的试点示范。

(六)统筹加注站点布局规划与建设。

统筹考虑气源保障、加注需求和安全监管要求等,开展岸基式、移动式等加注方式的研究,合理规划设置加注站点,通过市场机制,有序推进加注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加注服务体系。

(七)加强应用研究。

在开展船用LNG加注、储存、运营安全风险等研究基础上,进行技术总结集成提升,使应用范围从内河逐步扩大到沿海及远洋,促进标准化生产体系和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提升水运LNG应用关键设备的生产能力及可靠性。开展LNG动力远洋船舶的燃料存储、监测等方面应用研究。

(八)强化科技支撑。

充分发挥LNG供应商、港航企业、船用发动机和储气罐等关键设备供应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单位的优势,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活动,重点推进现有船舶更新改造、LNG气体发动机和双燃料发动机技术、LNG转换电力推进技术、LNG储气罐标准化等方面应用的技术进步,开展LNG加注船安全保障技术研究。研究建立LNG动力船舶标准化船型库。密切跟踪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注重消化吸收集成应用。

(九)加强监督管理。

针对当前LNG动力船舶改造现状,制定合理实用标准,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市场公平,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研究制定LNG供应服务标准,规范供应商的服务行为,保障高效便捷服务,促进LNG动力船舶应用的安全可持续发展。

(十)坚持制度创新。

根据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以提高效率、改善服务为目标,在准入机制、规章制度、管理方式上不断创新,促进LNG在水运行业应用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三、保障措施

(十一)组织领导。

按照交通运输部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开展相关工作,各部门统筹协调、分工合作,积极稳妥地组织开展相关政策研究、标准规范制定、试点示范活动和重大科技攻关等工作,定期督促检查工作进展情况,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重大问题。

各省(区、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支持力度;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相应水运行业应用LNG的实施方案,有序推进本地区水运行业应用LNG工作;试点示范项目的承担单位要制定具体工作方案。

(十二)政策措施。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充分发挥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和船型标准化资金的作用,出台相关经济鼓励政策,推进水运行业应用LNG。试点示范项目承担单位要积极筹措资金,保障试点示范工作的顺利实施。

积极与有关机构就水运行业应用LNG的价格和供给,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保障长期稳定供给。

(十三)宣传推广。

如东县交通运输局党建工作意见 篇4

各市交通运输局、港口局,厅属有关单位,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

按照2010年全省交通运输招投标监管工作会议的要求,针对各地近年来在交通运输项目招投标工作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关建议,为了进一步规范我省交通运输项目招投标工作,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积极建设交通运输招投标有形市场,认真履行招投标监管职责

各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积极建设省交通运输招标评标中心分中心,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有形市场,将交通运输项目的招投标活动统一纳入有形市场进行集中监管。对规定必须招标的交通运输项目实行统一进场、集中交易、行业监管、行政监察。各地分中心主要是为各市交通运输项目招投标活动提供场所、平台和服务。在分中心进行的招标评标活动中,招标人、招标代理仍然行使招投标法赋予的各项权利和义务。行政监督部门、纪检监察部门按其职能依法对招标评标活动实施监督。分中心不得介入和干预招投

标业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港口主管部门,下同)应认真履行行政监督职责,做到不缺位、防止不作为,招投标程序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二、规范使用招标文件

1、交通运输项目招标,无论是主体工程还是附属设施以及设备采购、监理服务等,均应当按照省交通运输厅《关于使用<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09年版)>和<水运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的通知》(苏交招〔2009〕10号文))的要求使用交通运输部有关标准招标文件或者省厅有关招标文件范本。

2、由于公路和水运两个标准施工招标文件在开标符合性检查内容中缺少密封性和保证金的检查,在实际开标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类影响开标的情况,为了既保证招标质量又确保开标工作有据可循,招标人在专用本中应当明确投标文件密封情况检查、投标保函递交的规定,但不能再设定其他符合性检查条款。

3、施工项目的招标文件所使用的图纸原则上应当是经有关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审批的施工图,不得以初步设计图纸或者未经审批的施工图设计图纸进行招标。

4、招标文件和资格预审文件对彩色扫描件和彩色复印件的要求,投标人和资审申请人仅需在投标文件和资审申请文件的正本中响应,副本中可以黑白复印件代替。

5、对于投标人已在江苏省交通行业与产业项目招标投标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招投标信息系统)中备案且招投标信息系统生成的《投标报表》可以显示的信息,招标人不得再强制要求其出示证明材料原件,如确需查验原件,可以在签约前要求中标人出

示。

6、关于投标人放弃投标的处理问题。招标人可以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要求已购买(或者领取)投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如不参加投标应当在投标截止时间三天前书面通知招标人,如无故不参加投标而造成投标人不足3家而重新招标的,若重新招标的招标范围、规模、上限价和资格条件要求未发生改变,招标人可以拒绝其参加重新招标的投标。

7、为了贯穿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节能减排的要求,招标文件中应当列专门条款提出

相关节能减排的要求。

8、对于沥青等由招标人另行供应的材料,为了规范操作、符合有关审计要求,招标人可在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中暂估该材料的用量和固定价格,投标人不再对其进行报价,由发包人按施工实际使用数量与该材料招标采购确定的价格与材料供应商直接进行

结算,并将材料款列入工程建安成本。

三、严格不招标和邀请招标行政许可的审批

1、各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港口主管部门)在依法受理不招标或者邀请招标的交通运输行政许可申请时,要严格依法办理,许可项目必须有符合国家和江苏省有关招投标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条件,方可准予许可。

2、对于以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文件、领导讲话为理由,而无法律法规条文规定作依据的许可申请不得批准。除抢险救灾项目外,其它以工期紧为理由的项目,不得批

准许可申请。

3、招标人对投标资格条件的设置应当合理,不得故意抬高门槛或者设定不合理的工期排斥潜在投标人。如果公开招标投标人不足3家的重新招标时应当认真分析投标资格条件的设置是否合理,并向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作出说明,也可适当降低对投标人的资格条件(企业资质、人员资格,业绩经验等)要求。

5、对于许可不招标的项目,招标人应当尽可能采用竞争性谈判等竞争方式确定承包人(或者供货商),并将结果书面报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备案,以便纳入信用评价管理。

对于许可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的其邀请对象的资格条件应当满足国家有关规定,经两次公开招标不足3家投标人而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的,邀请对象应当包括原来报名参加投标的投标人。邀请招标的活动应当接受有关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监督。

6、公路和水运项目招标,对施工和监理投标人的资质要求应当符合交通运输部有关规定,严格执行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加强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和监理项目招投标中资质管理的通知》(苏交招〔2008〕1号文)。招标人不得违反规定允许市政工程施工资质企业跨资质参加公路工程投标、允许水利工程施工资质企业跨资质参加航道工程(通航建筑物除外)和港口工程投标,不得允许没有持有交通运输部核发的资质证书的公路和水运工程施工监理企业参与公路和水运工程投标,避免发生跨资质序列、越级和超范

围承包工程的违规现象。

四、加强履约管理,完善信用评价制度

1、我省交通运输项目投标人信用评价工作每年开展两次,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许可资质的公路施工企业,每年三月份评定的信用评价结果,由我厅统一汇总于三月底前上报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将对其进行全国综合评价。

2、信用评价结果将在江苏省交通运输厅门户网站的公示期不少于10个工作日。

3、对信用等级评为D级的企业实行动态评价,自评定之日起,企业在本省一年内信用评价等级均为D级。对被实施行政处罚的企业,评价等级为D级的期限不低于行政

处罚期限。

4、企业资质升级的,其信用评价等级不变。企业分立的,按照新设立企业确定信用评价等级,但不得高于原评价等级。企业合并的,按照合并前信用评价等级最低企业的等级确定合并后企业的信用等级。

5、国务院有关部门许可资质的企业和其他各类企业初次进入我省时,若无不良信用记录,暂按A级(较好)级对待。若有不良信用记录,视其严重程度根据《江苏省交通行业与产业项目招标投标信用档案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按B级及以下对待。

6、联合体参与投标的,其信用等级按照联合体中最低等级方认定。

7、企业信用评价结果有效期1年,下一企业在本省无信用评价内容的,其原信用评价等级可延续1年。延续1年后仍无信用评价内容的,按照初次进入我省确定信用评价等级,但不得高于其之前在我省最后一次信用评价等级。

8、为满足交通运输部全国综合评价的工作和时间要求,请各建设单位认真进行履约考核,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投标行为、履约行为和其他从业行为,并按时通过招

投标信息管理系统上报履约考核结果。

9、为维护履约考核和信用评定的严肃性,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今后履约考核结果上报后一般情况下不得变更,如确需变更的,应由实施履约考核的建设单位以书面形式向交通运输或者港口主管部门提出、并说明理由。

10、从业单位在考核期内发生质量和安全责任事故,以交通运输部和本省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督主管部门发文认定为准,并按《江苏省交通行业与产业项目招标投标信用

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给予降级。

11、《江苏省交通行业与产业项目招标投标信用档案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中“一般交通项目”是指省辖市级(含)以下发展改革部门审批立项的地方项目。投标人前半在建项目履约考核有两个合同项目(次)评为中,一个合同项目评为差的,按有三个合同项目(次)评为中来评价,信用等级评为C级。

12、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下属不同路公司的绿化养护、道路清扫保洁和交通安全

设施维修养护项目按同一招标人对待。

五、规范评标工作和评标专家管理

1、招标项目的评标办法应当在标准招标文件和范本中列出的评标办法中选用,施工项目除技术特别复杂的跨江大桥等外,一般应按照交通运输部的要求使用合理低价评标法。为防止投标人串通投标、哄抬报价,对于技术简单、潜在投标人数量较多的项目,建议采用双信封、资格后审加合理低价评标办法。

2、施工项目采用合理低价评标法、标价评分计算采用一次平均价乘以现场抽签系数的,备选系数应当包含事先在招标文件中公布的取值范围的上下限。

3、为了保证评标工作的顺利进行,招标人应当在评标前按交通运输部有关规定组织清标工作,清标工作应当客观、公正、全面、准确,不得故意遗漏重要评标因素。评标委员会对于清标发现的投标文件的问题应当认真核实,并且检查其它未查出问题的投标文件是否也存在同样问题。评标(资格预审)结束前,评标(资格预审)委员会应当对中标候选人(通过资审的申请人)的投标文件(资审申请文件)再次进行核查,确保其投标文件(资审申请文件)不存在遗漏的问题。

4、评标委员会和资格预审评审委员会的组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成员应当为五人及五人以上单数,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应当是从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和产业项目评标专家库或者交通运输部专家库中相关专业随机抽取的专家,列入国家高速公路网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以及由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初步设计的水运项目,其评标专家应当从交通运输部专家库中相关专业随机抽取。未按规定组建评标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的,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应当责令招标人整改、纠正。

5、交通运输系统各相关单位对本单位在交通运输评标专家库中的专家外出参加评标活动应当给予支持和提供便利;招标人对于抽签产生的异地专家应当事先说明评标地点和需要的评标时间长度,对其路费应给予报销。

六、加强对招标人资格条件和招标代理机构管理

1、项目法人自行组织招标的,应当有专门的招标机构或者三名以上具有招标业务能力的技术人员。并按招投标法第十二条有关规定向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备案。

2、委托招标代理机构招标的,招标代理机构应当具有与招标项目相应的资质,招标内容应当在资质证书规定的从业范围内。

3、参与交通运输项目的招标代理机构应当事先在招投标信息系统中备案相关信息。项目招标结束后应当由委托单位对招标代理机构的招标工作给予评价,评价意见应当录

入信息系统。

七、其它要求

1、交通运输项目投资规模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必须招标限额以上的,其所有设计、施工、监理服务、设备采购合同标段均应公开招标(包括以往按惯例采用方案征集后直接委托设计的房建和装饰设计合同),以往一些按惯例不招标的项目,如港口项目初步设计、公路工程绿化方案和设计等也应当根据项目投资额(而不是标段金额),按

规定进行招投标。

2、交通运输项目的招标公告和资格预审公告必须在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网站上同时发布。

3、为了保证招投标活动能够公平、公正、公开,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以及信用信息在招投标活动中的应用,我省交通运输项目招标均应使用招投标信息系统。

4、招标公告和招标文件对投标人资格条件的要求,特别是业绩和经历,应当明确、没有歧义,否则不得以此作为对投标人废标的依据。如:近年应当明确具体的限期日期,类似专业应当明确具体专业,年龄应当明确出生日期等。

5、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出台的有关对投标人的限制条件存在地方保护的(如投标人必须在项目所在地设立分支机构、已经进入地方投标人备选名录且该名录非随时可以更新的等等),不得作为交通运输项目招标的资格条件。

6、招标人对于施工项目投标人使用的工程材料要求不得指定产地和品牌,招标人推荐采用品牌不得少于三个并明确也可以采用其他品牌,并且不得因投标人采用推荐范

围以外品牌而对其投标作废标处理。

7、依法必须招标的项目,招标人采用甲供形式提供货物和材料的,均应招标确定

供货企业。

8、采用BT方式建设的交通运输项目,应当按照交通运输部《经营性公路建设项目投资人招标投标管理规定》,采用招标方式确定投资人,非公路项目应当参照该规定执行。BT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服务、设备采购应当按照规定公开招标确定承包人,其招标活动应当接受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监督。中标的投资人的附属或者控股机构具有设计、施工、监理资质的,可以参与BT项目相关合同的投标,但招标条件不得对其给予

优惠条件。

以上意见请在今后的交通运输项目招投标工作中遵照执行。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主题词:交通 项目 招投标 意见

如东县交通运输局党建工作意见 篇5

为贯彻国务院2011年第165次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安委会全体会议精神,深入排查治理安全隐患,进一步加强客货运驾驶人安全管理,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2012年1月20日,公安部、交通运输部以公通字〔2012〕5号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客货运驾驶人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分严格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培训考试、严格客货运驾驶人从业资格管理、严格客货运驾驶人日常教育管理、严格违规问题责任追究4部分。

目录

基本信息

一、严格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培训考试

二、严格客货运驾驶人从业资格管理

三、严格客货运驾驶人日常教育管理

四、严格违规问题责任追究

公安部 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客货运驾驶人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

公通字〔201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交通运输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交通运输局:

为贯彻国务院2011年第165次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安委会全体会议精神,深入排查治理安全隐患,进一步加强客货运驾驶人安全管理,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严格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培训考试

1、严格驾驶人培训和考试要求。各地要严格按照交通运输部、公安部的规定,落实驾驶人培训和考试要求。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考试要严格落实夜间驾驶、低能见度气象条件考试。其中,大中型客车要增加模拟高速公路、连续急弯路、临水临崖、雨天、冰雪或者湿滑路、突发情况处置等方面的培训和考试,同时要增加山区、隧道、陡坡、高速公路等复杂条件实际道路驾驶培训和考试,考试路线和考试里程要能够满足以上要求。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在具备条件的地区试点建立集中或分片集中的大型客车驾驶人培训、考试中心。

2、加强驾驶人培训考试衔接。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全面推广应用计算机计时培训管理系统,鼓励大中型客货教练车安装应用卫星定位系统。2012年4月1日起,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培训要全部应用计算机计时管理系统,2012年10月1日起,其他汽车类驾驶人培训要全部应用计算机计时培训管理系统。计时管理系统要与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相关系统对接,实现信息共享。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驾驶培训机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暂停其培训工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暂停受理其考试申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受理驾驶培训机构统一申报的大型客车、中型客车、牵引车、大型货车准驾车型实际道路考试预约时,要审核申请人的相关培训信息是否符合《驾驶员培训教学大纲》要求。

3、强化培训和考试质量监督。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督促驾驶培训机构严格落实《驾驶员培训教学大纲》,加强对驾驶培训教练员的管理,积极推进规范化教学。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对驾驶培训机构教练员、教练车、训练场地等情况进行备案,并联合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根据《驾驶员培训教学大纲》要求核定其培训能力,确定受理考试人数,并向社会公布。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驾驶人考试项目和评判标准,推广应用科技评判和监控手段,加强异常业务核查,加大驾驶人考试工作监管力度。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驾驶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考试合格率、诚信经营等进行分析、排名,向社会公布。

二、严格客货运驾驶人从业资格管理

4、规范客货运驾驶人职业准入。从事大中型客货车营运的驾驶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取得相应的机动车驾驶证;年龄不超过60周岁;3年内无重大以上交通责任事故和交通违法记满12分记录;经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合格,取得从业资格证件。驾驶人在申请参加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时,必须取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3年内无重大以上交通责任事故和交通违法记满12分记录的证明。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驾驶人,还应当掌握各类危险化学品特性、应急处置常识等专业知识。

5、严格客货运驾驶人聘用。道路运输企业要严格对新聘用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从业资格和安全驾驶记录进行审查,不得聘用未取得从业资格证件的驾驶人。对新聘用的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应当组织参加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组织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学习和交通事故案例警示教育。要每月将聘用的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信息向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备案,并督促驾驶人及时处理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交通事故和参加机动车驾驶证审验。

6、实现营运驾驶人信息共享。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建立大中型客货车从业人员电子信息管理档案,包括驾驶证件、从业资格证件、从业信息、交通违法和事故、继续教育记录等。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每月向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和道路运输企业通报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的违法、记分、事故情况。2012年6月底前,地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会同同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建立营运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营运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驾驶证信息、从业信息、交通违法和事故等信息共享。

7、建立客货运驾驶人退出机制。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督促企业加强对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诚信考核,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应及时调离驾驶人工作岗位;对营运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发生重大以上交通事故,且负主要责任的,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吊销其从业资格证件。从事营运的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被吊销从业资格证件的,3年内不得重新申请参加从业资格考试。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建立被吊销从业资格证件的营运驾驶人“黑名单”库,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三、严格客货运驾驶人日常教育管理

8、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地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会同同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督促道路运输企业组织客货运驾驶人继续教育,强化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安全警示教育。对持有从业资格证件的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每两年要进行不少于24个学时的继续教育,重点加强典型事故案例警示以及恶劣天气和复杂道路驾驶常识、紧急避险、应急救援处置等方面的教育。道路运输企业要加强对客货运驾驶人的教育、培训和考核,督促参加继续教育。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完善客运场站、高速公路及国省道沿线服务区、收费站的交通安全宣传设施建设,营造交通安全宣传氛围。

9、推行客运安全告知制度。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督促客运企业和客运驾驶人严格按照要求落实安全告知制度。要由乘务员或驾驶人在发车前向乘客告知安全服务内容;要在车内明显位置标示客运车辆核定载客人数、经批准的停靠站点和投诉举报电话。2012年6月底前,所有省际班线客运车辆和省际旅游客车必须实行安全告知制度。

10、强化卫星定位监控系统应用。2012年2月1日起,没有按照规定安装卫星定位装置或未接入全国联网联控系统的车辆,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暂停营运车辆资格审验。道路运输企业和客运场站要充分运用卫星定位监控手段加强对车辆和驾驶人的日常监督,按照规定及时纠正和处理超速、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违法信息应至少保留1年。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利用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提供的监管手段,依据法定职责,实施联合监管。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建立营运车辆动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与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的联网,利用动态监控手段加强运输市场秩序管理,并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开放数据传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符合标准的卫星定位装置采集的监控记录资料,依法查处超速、疲劳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

11、严厉查处客货运驾驶人违法行为。道路运输企业要督促驾驶人严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管理法律法规,严格落实强制休息制度,客货运驾驶人24小时内驾驶时间不得超过8个小时(特殊情况下可延长2小时,但每月延长的总时间不超过36小时),连续驾驶时间不得超过4个小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交通事故多发路段和时段的管控,依法从严查处大中型客货车、校车超速、超员、超载、疲劳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加强道路运输监督检查,重点对道路运输及相关业务经营场所、客货集散地进行监督检查,从严查处客货运驾驶人道路运输违法违规行为,对发现车辆超员的,应当予以制止,并责令其安排旅客改乘。

12、加强客货运驾驶人权益保障和服务。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客货运驾驶人行业自治组织,保障客货运驾驶人权益,畅通客货运驾驶人合理反映诉求渠道;督促道路运输企业提高驾驶人工资待遇,落实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做好车辆安全检查保养,配齐安全装备,合理安排班次,保障驾驶人休息,不得强迫疲劳驾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通过手机短信服务平台,为道路运输企业及其驾驶人提供交通违法记分、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恶劣天气预警等信息提示服务;要依托交通安全服务站,为驾驶人提供指路、饮水和交通违法查询等服务。

13、加强社会监督。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联合制定客货运车辆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办法,建立举报奖励制度,落实举报奖励经费,发动群众通过电话和手机短信等方式监督举报。对投诉举报的违法违规行为一经查实,要严格依法处罚,并计入对驾驶人和车辆所属企业的质量信誉考核档案。要在互联网、报纸、电视等媒体开辟专栏,表扬诚信安全运营的企业及其驾驶人,曝光事故违法多、群众投诉多的企业及其驾驶人;对发生死亡事故的,还要公布驾驶人培训、考试和车辆登记、检验等情况及事故责任倒查、处理情况,供社会群众选择服务企业,并进行监督。

四、严格违规问题责任追究

14、严格违规从事营运责任追究。对不按批准的客运站点停靠或者不按规定的线路、公布的班次行驶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依法责令整改,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许可机关吊销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未取得相应从业资格证件驾驶道路客货运输车辆的,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依法责令改正,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道路运输企业聘用未取得从业资格证件的驾驶人的,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严肃追究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责任。

15、严格重点交通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对同一道路运输企业两年以内累计发生2次以上超员、超载违法行为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依法对企业主要负责人、主管安全和经营的企业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以及安全管理人员,分别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对运输企业或者学校强迫大中型客货车、校车驾驶人违法驾驶,造成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对企业或者学校相关负责人员依法予以拘留。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督促企业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抄送的车辆和驾驶人的违法信息及时进行处理,将相关记录根据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和驾驶人诚信考核要求计入企业和驾驶人的考核周期,并按照考核办法要求进行处罚。

16、严格违规培训考试责任追究。对考试合格率排名靠后、培训质量和服务质量低的驾驶培训机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暂停其培训工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暂停受理考试申请。对驾驶培训机构及其教练员存在缩短培训学时、减少培训项目、到外地招揽学员,以及存在贿赂考试员、以承诺考试合格等名义向学员索取钱物、参与违规办理驾驶证或者考试舞弊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责令停业整顿,整顿不到位的,吊销其经营许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停止受理其报考申请,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道路运输管理人员不严格审核申请材料,交通民警减少驾驶人考试项目、降低评判标准或者参与、协助、纵容驾驶人考试作弊的,从严追究责任。聘用人员实施上述行为的,一律解聘。

17、开展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倒查。对营运大中型客货车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的,由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安全生产法》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进行责任追究。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责任事故的企业负责人,依法撤销职务,并在5年内不得担任道路运输企业主要负责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或者6个月内发生2起死亡3人以上责任事故的企业,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依法责令停业整顿,经停业整顿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吊销其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或者吊销相应的经营范围;停业整顿后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客运企业3年内不得新增客运班线,旅游企业3年内不得新增旅游车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如东县交通运输局党建工作意见 篇6

交科技发[2013]54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交通运输厅(局、委),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天津市、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部属各单位,部内各单位,部管各社团,有关交通运输企业: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交通运输发展的中心任务,切实把握交通运输行业创新发展规律,以提高交通运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面向发展、开放协同、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原则,充分调动全行业全社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开创交通运输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面向发展。充分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根本要求,准确把握交通运输发展的一般规律,以破解行业发展难题、解决行业实际问题为导向,加强创新组织,推动交通运输创新发展。

——开放协同。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紧密结合,注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协调发展,积极吸纳国内外科技创新成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完善全行业全社会开放协同创新机制。

——重点突破。针对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的牵动性、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明确创新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聚焦重点,集中力量,协调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重大科技突破。

——全面提升。建立适应交通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培养,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提高综合交通、智能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的发展水平,打造交通运输升级版。

二、总体目标和实施途径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形成开放协调、充满活力的创新发展体制机制,行业创新能力得到新提高,行业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努力在工程建养、运输服务、安全应急、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和信息化等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一批国际领先、实用性强的自主创新成果,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科技创新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的实施途径:

——重大科技突破引领。从推进交通运输安全发展、高效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出发,围绕支撑重大工程建设、提高存量资产使用效能和提升运输服务品质,抓好重大科技研发,推动基础性、前瞻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及工程化产业化发展。

——信息化智能化引领。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运行监测、运营管理、运输服务和安全应急等领域的深度应用,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领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系统供给能力、运行效率、安全性能和服务水平。

——标准化引领。完善覆盖综合交通运输各领域的标准体系,形成职责明确、协调顺畅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提升标准质量和实施效果,促进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建设的紧密结合,提高交通运输发展质量。

——创新人才引领。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大幅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增强人才的创新能力为核心,深化创新人才、科技项目与创新基地的有机结合,强化创新人才尤其是科技领军人才对创新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三、重点任务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破解发展难题、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积极鼓励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深入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快实施科技“走出去”战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快完善符合行业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二)科技创新推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

推动综合交通运输各领域协同开展工程建设与养护、运输装备与运输组织、安全应急及运输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标准化建设,重点加强综合枢纽、运输装备、多式联运、信息交换等方面的标准制修订。加强综合运输信息化建设,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提升交通运输一体化服务水平,增强科技创新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支撑保障能力。

(三)支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管理。

积极开展前瞻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全寿命周期成本设计关键技术,延长基础设施使用寿命,提高基础设施的安全性,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综合枢纽、大型跨江(海)通道和特殊自然环境下的工程建设关键技术。进一步加大力度,开展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与评估、设施运行状态监控与评价、维修和养护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实现养护作业现代化。

(四)提升公众出行服务能力与水平。

以信息化和标准化带动传统客运产业形态升级和服务水平提升,推进客运组织方式创新,推动运输装备技术升级,提升运输的组织化和专业化水平。建立和完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实施城市客运智能化示范工程,加快公共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进程,促进ETC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票务联程联网系统建设,推动各种运输方式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公众出行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提高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

深入开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滚装运输等先进物流组织模式研究,推动内河船型和货运车辆标准化,加快运输装备的技术升级,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发展。运用传感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信息交换共享体系,研发运用集装技术、单元化装载技术,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和安全。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加强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设施、装备、信息和服务等标准规范制修订工作,促进交通运输与物流服务深度融合,提高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

(六)支撑交通运输安全发展。

积极开展交通运输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防控、应急处置、防灾减灾和安全监管等关键技术研发,建立支撑安全发展的技术体系,全面提升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科技支撑保障能力。通过安全示范工程、示范基地、典型综合示范区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动形成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安全评价,提升安全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创建平安交通。通过重大风险源可识、可防、可控,实现人员伤亡大幅减少、经济损失大幅降低、应急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安全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七)促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

研究制定交通运输绿色循环低碳技术政策,及时发布技术、产品、工艺科技成果推广目录。组织实施交通运输资源能源节约、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应对气候变化、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环境事故应急处置等重大科技攻关和典型示范。推进标准规范和计量认证体系建设,积极培育技术服务体系,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八)大力推动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完善统筹协调、开放有序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增强信息化发展的市场驱动力。积极促进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加快城市交通智能化、路网运行与监测、数字航道等信息化工程建设,提高信息采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数据质量,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使行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与信息技术发展同步,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

(九)大力提高标准化水平。

完善标准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完善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统筹协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提升标准质量,强化实施效果。加强重点领域的工程、产品和服务标准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增强标准的可靠性、适用性和先进性。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提高参与度和话语权,提高我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标准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性作用。

(十)促进新兴关联产业发展。

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产业关联度强的优势,通过制定发展规划、技术政策和标准等,积极支持通信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关联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行业研发中心和国家工程中心建设,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支持开展核心关键技术和装备的产业化。健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机制,以新兴业态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产业的繁荣。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创新组织。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创新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的领导,统筹规划目标和任务,明确责任和分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针对交通运输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建立健全工作协调配合机制,制定配套政策,落实相关措施,做好重大创新项目、创新工程的组织管理,推进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增强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效推进创新工作。

(二)加大创新投入。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以及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采用产学研相结合、国际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和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交通运输创新,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和投入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优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和成果转化的经费投入结构,重点保障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科研项目和研发平台建设投入。

(三)培育创新人才。

完善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坚持以重大工程建设、重点科研项目、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支持和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潜心开展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聚集和培养一批高水平、国际化交通运输创新人才。加快建设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优秀青年人才为中坚力量的高层次人才梯队,引领交通运输创新工作,为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四)弘扬创新文化。

引导科技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保障学术自由,营造宽松包容、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大力培树和宣传创新典型,进一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建立健全科研活动行为准则和规范,加强行业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加强科学伦理教育,强化科技人员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

如东县交通运输局党建工作意见 篇7

【发布文号】苏政发[2001]64号 【发布日期】2001-04-25 【生效日期】2001-04-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政府关于整顿道路运输市场和交通秩序的意见

(苏政发〔2001〕64号2001年4月25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近年来,我省加强了道路运输市场和交通安全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我省道路运输市场秩序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重特大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道路运输市场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了切实加强我省道路运输市场和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加强社会治安工作会议、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交通部等部门关于清理整顿道路客货运输秩序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74号)要求,决定从现在起到今年11月底,开展道路运输市场和交通秩序的集中整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整顿道路运输市场和交通秩序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是:认真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全面部署、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大力整顿道路运输市场和交通秩序,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强化安全监督管理,消除事故隐患,稳定交通安全形势,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全、畅通、有序的交通环境。

主要任务是:针对我省道路运输市场和交通秩序存在的突出问题,清理对车辆和道路运输企业的各类收费项目,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减轻经营者负担;打击非法营运和违章经营,维护道路市场秩序;严厉查处以超载、超速、违章超车、疲劳驾驶等为重点的各类交通违章行为,确保交通安全。

总体目标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整顿,要在道路运输市场和交通秩序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达到“三个明显、一个满意”:道路运输秩序明显好转,无证无牌非法营运和宰客、甩客、倒客等严重违章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明显下降,重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坚决杜绝特大事故,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格局基本形成;道路交通环境明显改善,市场监管能力切实增强,不合理收费问题得到得好解决;道路运输和交通安全管理执法水平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整治结果比较满意。

出租汽车等城市公共客运交通清理整顿工作,仍按《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交通部等部门关于清理整顿城市出租汽车等公共客运交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94号)、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出租汽车等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管理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00〕11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清理整顿城市公共客运交通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00〕12号)的有关规定实施。

二、二、整顿道路运输市场秩序的主要措施

(一)打击非法营运和违章经营,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各级人民政府要强化道路运输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开展打击非法营运和违章经营的专项治理行动,整顿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行业管理职责,强化道路运政稽查执法手段,加大稽查力度。公安、工商、物价和法制等部门要积极支持、密切配合交通主管部门的执法工作。对未经交通主管部门批准,无经营许可证、营运证、标志牌和超越核定经营范围的非法营运,必须立即终止其运行,并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对宰客、甩客、倒客、卖客等严重违章行为,要依法从重处罚。严禁农用货车、拖拉机载客营运。各地要切实把好源头超载头,坚决杜绝运输车辆超载出站(场)。

(二)清理收费项目,减轻企业和经营者负担。地方各级财政、物价部门要会同交通、公安、建设等部门对现有收费项目进行一次清理,凡未经省以上有权部门批准的收费项目要予以取消;对符合规定的收费项目,不得擅自扩大征收范围和提高征收标准。停止道路客运线路、货运配载专线经营权有偿出让。在2000年12月2日(国办发〔2000〕74号文件下发之日)前尚未实行经营权有偿出让的,不得实施;已经实行经营权有偿出让的,期满后一律停止。禁止客货线路、货运配载专线经营权的私自转让,对私自转让经营权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处理,收回其经营权,并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三)加强宏观调节和行业管理,促进道路运输市场健康发展。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做好道路运输发展规划,搞好运力调节,防止车辆盲目增长,保证营运车辆合理的实载率,制止恶性竞争。加快车辆更新、车型结构高速和淘汰老旧车辆的步伐。完善道路运输网络,合理布局客货运场站,并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

加强客运线路审批管理,实行服务质量招投标制度和经营行为记分考核制度。严格执行道路运输经营业户的开业审查和年度审验制度。全面推行道路客运企业经营资质等级认定工作,不具备经营资质等级规定的客运企业,不得进行相应的线路招投标;对超客运线路类别经营的车辆,报废后不得更新并收回经营权。严格执行车辆技术等级标准和资质审查的规定,客运车辆类型划分达不到中级以上标准的和技术等级达不到一级标准的,不得从事高速公路客运;货运车辆技术等级达不到一级标准的,不得从事危险品运输;对车辆技术等级达不到规定标准、不符合安全运输条件的,不得从事营运。

(四)规范道路运输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各地要切实整顿车容站貌,解决旅客、货主反映强烈的服务质量问题,对站内抢客拉客、营运客车不明码标价、粗暴待客等问题要坚决查纠。物价、交通部门要加强对道路运输经营者收费行为和运价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道路运输经营者乱涨价或压价竞争的,超范围、超标准收取服务代理等费用的,巧立名目乱收费的,要坚决查处。要加强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的法规政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从业者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要结合道路运输行业特点,开展优质服务活动,推行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服务质量。

三、三、整顿道路交通秩序的主要措施

(一)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全面落实交通安全责任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交通安全管理的责任,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实施综合整治。要把去年交通事故死亡百人以上、连续发生3起以上特大事故或发生死亡10人以上群死群伤事故、今年一季度交通事故上升10%以上的县(市)以及交通秩序乱、重大事故多发的城区和乡镇作为这次集中整治的重点地区,各市政府要与这些县(市、区)政府签订交通安全管理责任状,明确交通安全管理的目标和责任,并抓好落实,全力扭转交通事故多发的状况。必要时,对道路交通事故严重的地区追究有关领导责任,并通过媒体曝光。

(二)全面排查事故隐患,落实整改措施。各级政府要组织公安、交通、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认真排查本地区交通事故多发的重点路段、重点线路和重点单位,分析事故发生的特点和原因,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对因道路设计、施工等方面原因存在的事故隐患,交通、建设等部门要限期进行改造。对险桥险段、沿河、高路基路段和三级以上公路,交通部门要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完善交通标志标线等设置。对违章占道、影响交通安全的市场、摊点、建筑,工商、交通、城管部门要组织取缔、搬迁和拆除。对警力不到位、事故多发的重点路段和时段,公安部门要合理调整警力,加强巡逻和管理,实行重点防控。对车辆运输单位,交通部门要加强源头管理检查监督,公安部门要严格执法,对交通安全组织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措施不落实的要迅速进行整改。对整改不力、事故仍然多发的单位、车主,要给予警告、责令停业整顿,依法追究单位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严厉查处交通违章肇事行为,保持集中整顿的高压态势。对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的超载超速、疲劳驾驶、酒后驾驶、带“病”行驶等交通违章行为要从严整治,严管重罚。要加强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严禁违章停车、随意抛客和行人、非机动车进入高速公路等行为。要强化城市交通管理,对严重扰乱交通循序的闯信号、走反道、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等违章要严查严管。要加大汽车客运站周围及干线公路交通、治安秩序的整顿力度,严厉打击车匪路霸。

在全省集中整顿期间,对严重违章和交通肇事者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从重处罚。对发生死亡3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属单位利益驱动,指使纵容驾驶员违章的,不仅要追究驾驶员的刑事责任,还要依法追究单位负责人的刑事责任。对交通违章给予治安拘留并吊扣6个月以上驾驶证,交通肇事逃逸、构成交通肇事罪,以及单位主管人员、责任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或给予行政处罚的,都要进行公开处理,形成集中整顿的强大声势。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各地在整顿期间要在新闻媒体设置整顿专栏,开辟宣传阵地,大力宣传交通违章的危害性、交通事故的严重性以及开展交通秩序整顿的重要意义和工作成效,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要针对驾驶员、中小学生、农民、外来人口等重点人群,加强交通法规和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对违章严重、发生重大事故的单位、车主和驾驶员要公开曝光。同时,对投诉严重违章行为和举报交通肇事逃逸线索的群众,要进行表彰,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交通安全管理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四、加强对整顿道路运输市场和交通秩序的组织领导

为了切实推进我省的整顿工作,省政府建立江苏省整顿道路运输市场和交通秩序联席会议制度,省政府负责同志任主任,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担任成员;联席会议下设整顿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办公室和整顿道路交通秩序办公室,建立正常例会制度,具体负责对整顿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省各有关部门按现行职责做好工作。

各市政府负责本地区整顿组织实施工作。要成立相应的整顿道路运输市场和交通秩序组织领导机构,人员组成和办公室的设置由各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要加大工作力度,务求取得实效。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部门职责,积极推进整顿工作顺利实施。

五、五、整顿工作的时间安排

这次整顿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从现在起至5月20日)。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领会有关政策法规和这次整顿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整顿的具体目标、措施和要求,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二)整顿实施阶段(5月21日至10月31日)。各地要按照本意见的要求,排出道路运输市场和交通秩序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落实各项整顿措施,坚持一抓到底,抓好成效。执法人员要恪尽职守,依法管理,文明执法。

(三)验收总结阶段(11月1日至11月30日)。各地对道路运输市场和交通秩序整顿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认真总结,省整顿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检查考核。在此期间,做好迎接国家有关部委对我省整顿工作检查的准备。

上一篇:局机关卫生管理制度下一篇:七一优秀党员教师发言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