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共13篇)
原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篇1
原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原生家庭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是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家庭叫原生家庭,自己长大成人后结婚生子组成的家庭叫作:“再生家庭”。
心理学中经常会讲到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包括父母的婚姻,孩子早年的经历、依恋方式、父母的意识、潜意识、情绪、行为模式对孩子的影响。
经过研究和对比发现,其实中国人很早把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总结为了两个字“家风”。其实不仅仅是小家庭,中国人以前的大家族对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中国历代有名的各大家族,历史上有名的人,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家庭,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是“家学”传承,不论从皇氏到“书香门第”到地方一代富商大贾,抑或是“手工业”等,这些后代的传承大多是从家族中成长起来的。
有些孩子不仅相貌上和父母很像,行为方式也很像,就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从遗传学来讲“龙生龙,凤生凤”,“虎父无犬子”等等,都说明了血脉的传承,基因的传承是一方面,父母有优秀的基因固然是孩子先天之本的优势,而后天的教育和耳闻目睹的“言传身教”更为重要。
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家庭环境氛围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含居住环境,物质生活条件,软环境包括家里的氛围,精神生活,只想追求,做人做事的标准,所接触的阶层及社交圈子等。这些都是比较大的方面,也没有办法一概而论,我今天讨论是单纯从家庭教育看,原生家庭是怎样影响人的。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以及未来成就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经过十余年对家庭教育研究,发现很多出现问题的孩子家庭有如下情况:
妈妈很强势,父亲教育缺位,妈妈很要强,包办孩子的一切,孩子就活不出自己,会没有主见,养成“巨婴”,而妈妈永远对孩子都不放手。
父亲太严厉,孩子就会很胆小,除非这个孩子内心刚毅、抗挫折能力很强,否则孩子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也会害怕权威,在青春期容易与父母发生严重的对抗,长大会工作了也很有可能会和领导处理不好关系。
父母关系不和的家庭,容易让孩子没有安全感,自卑,生活在恐慌中,社交障碍。尤其如果家里父母经常吵架、家暴,对孩子影响更为巨大,有可能孩子就会在学校“欺凌他人”或者“被他人欺凌”等等,孩子长大后对自己的婚姻充满恐惧或也不抱希望,很有可能复制父母的模式。
脾气暴躁的家长培养出的孩子,要么唯唯诺诺,要么也是一样火爆的脾气。
精神都很匮乏的家庭,家长又比较负面的话,往往会让孩子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容易培养出“愤青”。
在束缚比较多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孩子,谨小慎微、活得很拘谨,生怕出现错误。
家庭环境凌乱的,无法让孩子自己的生活变得整洁有序,更会让孩子的思维混乱,缺乏专注力。
如果孩子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很自由宽松,成长起来的孩子自信大方。
如果孩子的父母夫妻关系和谐,邻里关系融洽,孩子的内心就会有更多的爱。
如果父母有创造力,孩子也会有很丰富的想象力。
如果父母诚实守信,孩子也一样会是守诚信的人。
爱整洁,愿意整理家的妈妈,孩子也变得很愿意整理。
爱美的女性也会培养出爱美的孩子。
不管家庭环境如何,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如何,我们简单讲:积极思维的家长容易培育出积极自信的孩子;消极思维的家长,容易造就消极自卑的孩子。
原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篇2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 而经常有人向我讨教怎样教育孩子。其实,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育方法, 不同的教育理念。一片树林里都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更何况是教育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孩子。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有自己的兴趣、意愿。
我们有许多家长把让孩子看电视, 玩游戏, 作为对孩子良好表现的一种奖励, 并认为这种方法有助于孩子的学习。在我看来, 这是一种谬论。孩子要想学好, 首先得静下心, 坐得住, 耐得住寂寞和孤独。人都是在寂寞和孤独中学会思考。常言道:自古圣贤多寂寞。人为什么要学习?说白了, 学习就是塑造一个人的过程!现在, 动画片左一个, 右一个, 一集又一集, 没完没了, 孩子如果把大把的时间花在这些上面, 考虑动画人物占用了太多的学习时间, 思想如何集中?游戏, 更是不知毁了多少英才栋梁, 各种各样的游戏把孩子们的心全拉走了。孩子的心灵才多大啊, 能容得下那么多吗?我怀疑。有人说, 学习, 需要孩子们查阅电脑, 不查阅, 孩子的作业就无法完成。有那么玄吗?第一, 谁能保证家家都有一台电脑?第二, 孩子对于一个知识, 很轻易就从网上查阅到了, 他会觉得, 以后碰见什么问题都可以来网上查阅, 多方便啊!哪天不想写作文了, 随便就能找一篇, 还没人发现。这简直就是培养懒人的温床, 思考力更是无从谈起。
大家有空的话, 打开中外名著, 里面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它不会告诉你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件事应该怎样去做, 它只是叙述人物所做的一系列事, 读者在读的过程中, 一点点的读, 一点点的想, 一点点的思考, 一个个人物的形象就在脑海里活跃起来, 这种通过自己的感受思考归纳总结出来的东西促进了孩子心灵的逐步成熟。其次, 对于每一点知识他们都在曲折的路途中获得, 才能感受到知识的美好, 才能学会珍惜, 从而形成完美的人格塑造过程。
大家都知道, 概括和表达能力需要孩子大量阅读, 积累知识。大量阅读, 使他们有了初步的思考力, 形成了主动思维力, 所以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看一些故事书, 旁边有感悟类的;有说明道理的。大家都知道, 孩子的概括能力有限, 他理解了, 未必能用高度而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 所以, 有选择性, 有目的性的看书, 提高才会更快。若想让孩子有高水平的阅读理解能力, 从今天开始, 身为父母, 我们不应再懒惰, 我们要和孩子一路学来, 共同进步, 共同提高。因为要想拥有优秀的儿女, 首先得有好学的父母。我认为, 读书要有实际行动, 为了孩子有良好的读书习惯, 我们自己就要有为实现预期目的而坚持不懈的行动, 使孩子和我们都能胜利地达到彼岸。这样的行动就是一个刻苦钻研, 汲取营养, 丰富思想, 获取智慧, 增长本领, 提高素质的实践过程, 是做优秀父母必须付出的努力, 我们家长自己首先要发扬“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的精神。这样才能带动孩子的学习。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读书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谁都知道, 电视, 游戏样样都比看书更休闲, 更惬意, 谁天生爱看书?看书的枯燥和辛苦我们都明白。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作为家长, 我们就要作出一些牺牲, 每天忙完家事, 应养成一种捧起书本的习惯, 耳濡目染胜过千言万语, 此时无声胜有声。父母爱看书, 孩子自然也会爱上书, 早有人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习惯, 在润物细无声中形成, 涓涓细流, 汇聚成海。有了良好的习惯, 孩子就自觉地, 心甘情愿的, 积极地去阅读了。有了主动阅读意识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再引导孩子去阅读一些有感悟类, 阐明道理篇的文章, 培养孩子用精炼语言表达个人思想的能力, 孩子的阅读能力, 概括能力提高了, 他们的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日积月累, 一切就水到渠成。这时, 一个高水平的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就诞生了。
教育孩子, 我们不可懒惰。也不可以简单粗暴地去对待我们深爱的孩子。我们要学会以温和的“爱”的方式去和孩子沟通, 让孩子理解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是世界上最爱他们的人, 因为爱, 我们为他们做了一切, 因为爱, 我们甚至会呵斥, 打骂他们。
爱孩子还远远不够, 还得让孩子学会爱我们。为了让我们最爱的孩子理解我们, 爱我们, 我们应该学会把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让孩子在心情愉悦的时候, 去倾听父母的心声, 学会理解父母, 爱父母, 这样我们一切的付出才是最有价值的。请我们聆听一下来自孩子的心声吧!“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们有好多好多的话想说。不敢、不能、不好意思当面说, 希望你们让我们把话讲完您再说, 要先知而后行, 不要武断;你们的有些错误得允许让我们纠正;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希望能让我们自己选择业余爱好;在我们写作业时不要打扰;不要让我们学成书呆子, 给我们一些娱乐的时间;不要经常拿我们跟别人比;希望爸爸妈妈不要吵架;不要用粗暴的语言对我们;要多换位思考, 我们考不好时需要更多谅解;不要说话不算数, 作出的承诺要兑现;我们大胆给你们提出错误的时候你们要接受。只有我们学会了聆听来自孩子的心声, 我们才会收获到来自他们的爱。我们的付出得到了孩子的理解, 孩子就会以他们的方式最大程度的去回报我们, 我们的教育也才是成功的。我建议为了孩子, 我们家长应庄严承诺:为了孩子的精彩人生, 我决心用努力去耕耘, 用汗水做阶梯, 用心血做保证, 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合格的父母。
原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篇3
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越来越意识到“原生家庭”状况直接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成果:在批评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责难;在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争斗;在嘲笑中成长的孩子,变得羞怯;在赞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感激;在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自爱……这些情况的普遍性引发了我对“原生家庭”与孩子成长的关联性的关注。
我执教的704班学生A,她的亲生父母很早离异,孩子随母亲生活,母亲靠在孩子舅舅处帮工维生。其父从不看望孩子。孩子妈妈是个比较悲观、性子急的人,加上生活的不顺畅,心情很难有好的时候,从小这孩子就经常挨打,也总是无故被批评指责,同时,在受到母亲批评和责难后,孩子表现得特别激烈,出现离家出走和社会青年来往等不正常现象。同时,在班上和同学们相处时表现得相当狂妄自大,课堂上受到老师批评时甚至有当堂顶撞老师的行为。
面对问题如此严重的学生,我通过找学生座谈、无记名投票、科任老师访谈、家访等方式了解了该生在家庭内外、课堂内外及学校内外的各种表现,并开始着手帮助孩子解决心理上的障碍,排除“原生家庭”对孩子产生的不利影响。
首先,我主动联系孩子的父母,经过多次接触和恳谈,建立起了超出一般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情谊。我帮助他们意识到孩子的问题更多折射出来的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作为家长,他们必须进行系统的学习和修行,而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是痛苦的,但这种痛苦是值得的,最终迎来的是个人、家庭和孩子的幸福。在经过多次交流后,她的父母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学着对与孩子的交往进行预设,用理性的方式去和孩子交往交流。他们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找到了爱与温暖及安全感,孩子的情绪向着好的方向转化。
其次,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面对这些伤害、疗伤,帮助她站起来。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帮助孩子学着去进行深层次的“内心自省”,了解自己在成长历程中曾发生的事,并用现在的眼光去检视,学会宽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使一个人特别愤怒或过度受伤的“情绪过激”反应,通常是与小时候的原生家庭有关。因此,人要学习用现在的、较为成熟的、更客观的立场检视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孩子的承受能力不够,遭遇一些事情时,有时会造成很深的伤害,但她如能换一个角度追溯当下的景况,伤口也就没有那么大了。我引导并告诉她当她没有感受到爱的时候,并不代表爱不在身边,也许每一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当她觉得受伤的时候,并不代表别人要故意伤害她。让她试着去谅解和饶恕自己的父母。
(二)引导孩子写日记,帮助她学会分析这些情绪之间的关联性,并帮助学着去克服和控制不良情绪。我鼓励她记下平时情绪反应特别激烈的事件,尝试写“情绪日记”,仔细思想生活中到底有哪些事会让她有“情绪过激”的反应,把这类事情记录下来,对于自己的成长、心理复健很有帮助。引导该生不断自省,学习了解情绪、处理情绪。当她进入“情绪过激”的“危机”状态时,就即时反省,帮助她更深入了解潜意识中种种的心理运作。很长时间以来,有意识的省察、思考也帮助孩子逐渐学会控制情绪。
(三)运用生命线回溯过去,尝试着克服不良家庭影响所形成的后续反应。追溯记忆中悲伤或快乐的事件和过去家庭的历史,可以作生命线的分析或心理历史的分析。方法如下:在纸上画一条横线,左端写零岁,右端是现在的年龄,线的上方记录生命中较喜乐、有建设性的事件,下方则写下曾受伤害的历史。比如你记得在五岁时,全家出去玩,非常愉快,那么就在线上写“5“,然后把这个美好的回忆记在“5”的上方;七岁时,因为数学没学好被爸爸打了一顿,这个负面的经验就写在“7”的下面等。然后,通过分析,重温温暖经历,淡化不好记忆,帮助自己减少或有意识克服因家庭伤害所形成的影响。
(四)找到一个自己认为特别有安全感并让自己有倾诉欲望的人做倾听者。安全感是每个人的心理需要。我告诉她去找到这样一个让她有安全感的人——可以帮助她守密,也不会因她谈了某些深入的问题,而对她产生异样看法;同时,她也要自问能不能成为那个有恩慈、多倾听、少论断的人。当她真正倾听、接纳、了解彼此时,便在其中获得医治。
经过这一系列活动后,我惊喜地看到这个孩子开始变得阳光、自信,爱谈家庭、父母,并流露出感激之情,与老师和同学的相处也变得自然融洽。她敞开自己的内心,把过去的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经过流泪的幽谷,终于进入到了阳光灿烂之地。
原生态家庭: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篇4
原生态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培养管理情绪的能力,为个人成长后人际互动的模式定型。人在原生态家庭里形成的情感习惯和思维模式叫做“原生情结” 。
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生态家庭的心理烙印开始自己的成长历程的。例如:家中排行、成长背景、内在誓言,也可以说是成长经验中的“座右铭”,或是一直留在心中的某种理念,成为我们人生的最高指导原则。
成长背景无形中灌输我们很多信念,这些信念不但牢不可破,而且不断影响着我们。可以说,原生态家庭也是影响我们最早,持续力也最久的环境及系统。
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人际关系、管理情绪的能力,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情绪互动的了解,甚至谈恋爱时,总是不自觉看上某种特定类型的对象,也受到原生态家庭不同背景的影响。所以,所谓原生态家庭就是子女还没有走进婚姻的家庭。
给刚出生的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和抚摸
上帝创造天地万物时蕴含了物理定律,人的心里也有一些定律,认识这些心理定律后,在婚姻、家庭中,比较能理性地满足自己或别人的内心需求,也更懂得如何教导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健康地成长,
以下我们来了解内心的两个基本需要。
1、安全感:
人出生后就需要安全的环境,知道下一餐有没有得吃、关爱的人是否在身边,如果这种安全感不能得到满足,将来对爱情、婚姻、子女的关系都会产生问题。不同成长背景的人,对不同情境会有不同的诠释,也许是正面的,也许是负面的:从小受伤的人,常把别人的善意当成恶意;没有安全感的人,对别人的笑意会解释成嘲笑或别人有居心,却不能想象那可能是一种友善的表示。
2、身体的抚触:
第二个需要是身体的接触和抚摸;很多临终的病人,即使已失去语言沟通的能力,但被抚摸时,仍有感觉、反应。所以有句英谚说:
“We need three hugs to survive, another three hugs to thrive.”我们每天有三个拥抱就可以活得很好,再多三个拥抱会更神采焕发。但若从前的创伤未愈合,长大后恐怕也很难用拥抱来弥补。
作为父母怎样给孩子安全感呢?有以下几件事情我们要做到。
1、长时间、高质量的陪伴,尤其是孩子入睡之前的陪伴。
2、不批评、责备、惩罚孩子,而是欣赏、鼓励、支持孩子。
3、不要挟、威胁孩子,不从身体和感情上抛弃孩子。(不说“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或者“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这样的话。)
4、鼓励孩子独立,接纳孩子个性。
5、给孩子树立恰当的规则。
6、修炼自己,以身作则。
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篇5
孩子是家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如同家庭的一剂强心针,能使家庭和睦,夫妻关系和谐。家长亦为之喜,亦为之优。为人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在人类各种关系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具有特殊地位,是其他关系不可替代的。这种关系是最持久的,一般不会终断的。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也是最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虽然在不断的变化,但仍是不可忽视的。
在家庭中如果父母对子女的关怀得越多,经常问寒问暖,这也替他做,那也替他做,他说什么就是什么。那么,你自己的权威的程度愈低,也就是说,你说话不太算数。在这种情形下孩子往往对自己的看法就很好,认为自己什么都行。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接纳程度较高,限制孩子行为的程度较适中,那么孩子自我肯定的程度就会较高。也就是说父母多多益善的关怀,程度适中的限制,对子女自我态度有良好的影响。在某些家庭里有些父母一言堂,什么都要按自己的意志去办,这样过多的权威会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水准若与孩子的能力相差太大,就会对孩子追求成功的动机有不良的影响。如有的父母一味要孩子考高分,而忽视孩子的能力,有的孩子就会投机取巧,照抄别人的作业。父母的管教若倾向拒绝、严格、或溺爱,孩子的成就动机就会较低落。如有的孩子不管做什么,父母总是说这不好,那不好,搞得孩子无所适从,索性什么都不做。还有的父母孩子做了丁点大的一点小事,就夸上了天,孩子也沾沾自喜。总之,父母的管教态度如偏向严格、拒绝或溺爱,就都不利于孩子成就动机的养成。
父母宽松与爱护的教育态度能促进孩子的道德发展,拒绝或忽视的教育态度则妨碍孩子的道德发展。如果父母采用诱导的管教方法的孩子,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较高。采用权威与收回关爱的方法教育的孩子其道德判断能力较低。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孩子一见到你就吓得要死,活像老鼠见了猫,他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敢问你吗?在他的思想中会留下一个印象,那就是谁狠,谁就是对的。
论孩子对家庭的影响 篇6
【摘要】孩子作为一个家庭中爱的结晶,既是父母之间爱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份属于这个家庭的责任。当社会大众普遍都在关注家庭环境是如何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之时,当社会舆论均把压力转向不成功的家庭教育之时,笔者作为一个在普通的家庭中生活了20几年的孩子,同时也目睹了很多同我一同成年的孩子的生活历程之后却发现,与其说家庭要为孩子的成长负主要责任,不如说孩子和家庭是一同成长的一个整体,兴衰一体,荣辱与共。
【关键字】精神支柱
目标明确
责任感
时代
一、坚定家庭奋斗目标
1、事业方面
每一个父母在孩子出生之时甚至在孩子还未出生之前都会或多或少为孩子的将来做打算。对于这突然多出来的一张嘴,经济问题是每个家庭所必须面对的。在中国,培养出一个孩子的经费到底是多少,曾有一本名为《49万养大一个孩子》的书风靡一时,从此就可见一斑。因此在中国很多的家庭,孩子和父母的工作环境或者工作等级是一同长高的。为了将自己的孩子培养的更好,父母不得不为家庭重新打算,也因此不得不提升自己的事业心,虽然不一定每一个家庭在壮大自己的路上都是一方风顺的,但是努力追求进步的思想却是相同的。笔者认为虽然父母的事业有所起落会给孩子造成相应的压力,但是不可否认这也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财富,无论是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是单纯的感恩之心,都是很好的培养。
2、人生理念
有了孩子的父母嘴边常常挂的词必然会有“我家孩子”,想事情的时候也多会将孩子放在首位考虑,若说一个人年少轻狂之时没有什么奋斗目标,那么有了孩子之后,这份属于自己的血脉必然会激起他对孩子的责任之心。因此有了孩子的家庭的父母的人生理念会悄然变化成一切为了孩子:苦点累点没关系一切为了孩子,我自己没关系反正为了孩子。这样的思想让父母们的人生信条上多了一个底线——至少为了孩子。因此本无规划的人生多了一份目标,为了孩子更好。如果能使得孩子更好,那么一定也会使得家庭更好。
3、荣誉感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声,当自己的孩子有所成绩之时,在后方默默奋斗的父母必然会颇感欣慰,这份随之而来的荣誉感会成为坚定父母继续努力生活的动力。或许有人说没有孩子父母依然会努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的人生均不可自己操控,属于父母的人生或许有太多遗憾,再努力也于事无补,但是对于孩子,父母会为了让孩子不再有自己的遗憾而倾尽全力为他提供需要的一切。因此,这份荣誉感不仅是对父母辛勤付出的最好褒奖,也是他们和年轻岁月时无力的自己重逢时最美好的姿态。
二、维护家庭完整
1、责任感
当婚姻家庭由自由的二人组合变成三人行之后,多出来的一份责任是需要每一个成年的家庭成员所慎重考虑的。未成人的孩子有很多应得而脆弱的权利是完全掌握在父母手中的,例如单亲是每一个孩子幼年无法承受之重。很多父母也深知此理,因此这份情感化为理性会让父母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懂得和爱人互相体谅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当拥有了这一份责任之时家庭就不再只有荷尔蒙的冲动而更多的是成人的担当,每一个成年人都会将心比心如果是自己会想要一个怎样的童年如果是自己多年后会怎样看待自己这样一位家长。如此一来家庭的网开始坚固的支撑了起来而家庭关系也开始有了理性上的保障。
2、踏实感
传统思想认为有了后人就有了“根”,有了血液和家族的传承,虽然多了一份封建思想但是不得不承认孩子对于家庭确实有一层踏实的意义。有了孩子的家庭中的成年人的人生不再如浮萍,悲观一点说父母终究会老去枕边人不一定会白头但是孩子永远流淌着曾属于自己的血液。因此无论你在哪里,总会在那个地方有一个对你心存感激的人等待你的归来,他的人生最大的希望就是和你一起幸福的生活,每个孩子心中涌动的虔诚的爱都是那样纯粹,父母无需迟疑,因为你能够接受是孩子最大的心愿。这份自己付出后应得的回报会增添父母心中的踏实之感,这样才能保证在大风大浪都有可能随时袭来的人生中多一分心灵上的安宁。
3、缓解多重压力
对于每一个新组建的家庭来说,来自工作,家庭,子女的到来与否以及父母的期望的压力都是十分巨大的,一旦有孩子降临在这个家时,来自父母的压力和想要孩子的压力就极大减小,同时也让多年以来为自己操心的父母能稍微放下心来,对于稳固家庭关系有十分大的帮助。虽然“丁克家族”这一词汇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还是社会主流是更广泛的大众所能接受的,也是更多大众的内心世界真实表露。作为几乎所有家庭成员都甚为期盼的一员,孩子的到来本身就会成为家庭的一颗定心丸,也会在缓解多方面压力的同时为维系整个家庭成员的团结做贡献。
三、调剂生活
1、带来惊喜
对于刚出生的孩子来说,生活周遭的一切事物都是新奇所在,因此他们的生活会被不同的因发现而带来的惊喜充斥着。但是在父母的成长过程中可能没有经历过或者忽略了这些小事情,所以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也会时常感受到这样的小惊喜。我们说生活中从来不会缺少美,只是会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透过孩子明亮的双眼,家长会发现更多生活中的乐趣,同时也会享受到更加精致的生活。
2、重温旧时
每个人都是从孩提时代走过来的,几乎所有人在以为逃离了有太多管辖和束缚的童年之后。每当回首往事之时都会怅然若失,因为他们会发现童年独有的童真带给他们永生难忘的快乐。因此家长陪伴孩子一同长大的过程也可以看做是家长重温孩提时代重拾旧梦的过程,看着孩子稚嫩的过着童年,体会着属于孩子的童年,或许是家长对自己年幼时期表达的最真挚的敬意。
3、紧跟时代
每个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时代的发展远比任何人想象得到的都要快,因此每个成年人都会有和社会脱节的苦恼。但是有了孩子之后,为了减轻和孩子之间的代沟,同时也为了更好的和孩子沟通,家长们一定会多多了解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一般情况下也就是最为新潮的一些事物,这样很容易减轻了家长们和社会的脱节程度,让家长们不是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能够紧跟上时代的步伐。
四、个人总结
家庭关系和谐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篇7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出现的家庭根源
1.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础。
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发展人的心理, 这是因为:首先, 家庭是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一个人的智力、体力的成长, 道德品质的发展, 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第二, 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 他们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个人的各种心理态度、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第三, 家庭中教育的观点、方式和方法, 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 家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灵。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 先天遗传和生理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
2. 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中国目前的家庭关系主要表现为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 这是当今中国最为普遍的家庭关系。这两种家庭关系的好坏, 对于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夫妻间的人际关系, 他们之间的合作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就预定了家庭的基础特征, 特别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二、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谐
一个社会需要和谐, 一个家庭仍然需要和谐。一个健康、和谐和融洽的家庭关系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和谐、融洽的家庭中, 才会感到快乐, 才会积极向上, 才会感到身心愉悦。否则, 家庭的缺失和成员间的关系恶化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子女的健康成长。所以, 家庭成员间应当搞好关系, 父母要为孩子做出榜样, 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在关爱中成长、在愉快中学习、在欢笑中生活的好环境。
1. 亲子和谐。
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成长至为重要。在亲子关系上,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不能正确了解孩子的需求, 教育方式不当, 容易引起他们对父母的反感。和谐的家庭关系应该是家庭成员相互尊重, 彼此体贴、关心、爱护, 这种和睦、民主、愉快的家庭生活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地发展。家长要努力营造这样融洽的家庭关系, 教育孩子热爱自己的父母, 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 关心父母长辈的健康和冷暖, 体恤父母的辛劳和苦心, 尊重父母的权威, 配合父母的教育和引导, 力所能及地为父母分忧解难, 通过这种亲子情感教育激发孩子积极的情感体验。当然作为家长对孩子要多一些平和, 少一些苛刻;多一些引导, 少一些高压;多一些民主, 少一些一言堂, 要理解尊重孩子的相对独立性, 可以适当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利, 给孩子以充分表现自我、表达意愿的自由和机会, 多与孩子进行平等地对话和心灵沟通, 努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所需要的, 而不是孩子想要的。
2. 人际和谐。
学龄期孩子的社会人际关系主要是亲友关系 (家庭的亲子关系、与亲戚朋友的关系) 、学校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些孩子因为学校老师教育方式不当, 不能公正处理问题, 造成孩子的消极抵触情绪, 使孩子对学习丧失信心, 造成孩子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反应。有些孩子由于自身心理较封闭, 比较害羞, 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 他们感到孤独, 容易产生偏激行为。要教育孩子与老师、同学们建立和谐的学习关系。家长要告诉孩子老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他们就像春蚕一样奉献自己的青春, 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前程。一日为师, 终身为师。无论你身处江湖之远, 还是身居庙堂之高, 都永远不能忘记老师的恩德。要尊重老师的智慧和劳动, 配合老师的教学, 积极地按质按量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而同学是自己人生之中最难得的朋友, 如同自己的手足弟兄, 应该要相互学习, 相互帮助, 相互支持,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还要相互团结, 互谅互让, 相互关心, 相互照顾。
3. 德智和谐。
智力固然重要, 而品德尤为重要。智力超常、学识渊博、能力非凡的人, 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道德品质, 可能会自私自利、惟利是图、目光短浅、倒行逆施、凶残暴戾, 因而不仅不能成就一番伟业, 甚至危害国家、社会和人民。只有具备良好道德修养和品格的人, 才可能心系社会、胸怀祖国, 才能对别人对国家对社会充满深厚的情感, 才能甘愿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聪敏才智。家庭教育虽然可以在文化知识、思想品德、生理心理、生活技能等诸方面都能所作为, 但家长应该而且必须重在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 不宜也不应把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内容和任务完全转移到家庭里来。
4. 身心和谐。
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篇8
教育是人类生存永恒的话题,从“十一五”到“十三五”,教育问题一直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那么教育工作到底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才能真正有效,无非就是几点,一是社会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家庭教育。可以说三者相辅相成,今天从教育的起点家庭教育分析中国式家庭教育现状到底如何。
一、家庭的示范教育
一提到孩子教育,父母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我说他了,他也不听我的,即使听了,也就几分钟,更有甚者说,他根本不听我说什么,我家的孩子没法教育,其实,当你静下来想一想,孩子刚刚懵懂时,谁才是他真正的老师,一句话,就是家长;当你再埋怨孩子没有听你说什么时,做为家长的我们,请你想想,我们做了些什么,是不是什么也没有做,是不是做的不够好,是不是没有给孩子做一个真正的有意义的示范作用,答案是肯定的。那你还有什么理由来要求孩子按我们的思维定式去做什么呢?所以改变思想,时刻做孩子的榜样,用行动去唤醒孩子的求知渴望比千言万语更有效。
当然示范性要符合孩子年龄的实际特点,不要一味的超越年龄,让孩子必须和我们大人一样,达到我们的所做的标准,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是一个攻坚的过程,做为家长,要适时、适当的把自己的言与行结合起来,让孩子真正体会到父母的教育得体,适当,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二、家庭的感恩教育
我们这一代人从改革开放中走来,从计划生育的大潮中幸运的出生,我们从小吃不好,穿不好,但那时我们没有丢掉的就是对父母的孝顺,对老师的尊重,对朋友的真诚,但现在的孩子缺少的是亲情感,缺少的是关爱感,缺少的是尊重,更缺少真诚,特别是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一种习惯,就是以自己为中心的理念,认为所有人做的一切都是应该做的,必须做了,没有意识到人家是帮我再做,这就是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感恩教育。
怎么样让孩子有感恩的思想呢?怎么样让孩子从小对身边的人与物能在意和关注呢?怎么校能让孩子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乐施于人呢?其实就是要求我们的父母能不断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利用节日、父母生日、爷爷、奶奶生日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父母身先力行的去做孝敬老人,熱爱祖国,乐善好施等一切善举,义举,让孩子也参与其中,让孩子享受亲情的快乐,享受分享的幸福,享受荣誉的快乐,这些都可以培养孩子的感恩教育,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就能从父母那里耳闻目染的学习到感恩带给自己一辈子的幸运。
其实感恩教育也是亲情教育和人情教育的结合,只有使这两种教育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才能让感恩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不断得以稳步推进,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教育中体会到在成长过程中艰辛却伴着喜悦的幸福感。
三、家庭的文化教育
为什么提到父母的文化教育,可能有人会想,一个没有入学或者刚刚入学的小学生文化教育没有多大用处,上学之后不还有老师呢吗?其实不然,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文化底蕴一定会影响到孩子对知识的渴求度。
所以做为家长平时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经常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对孩子教育的方法,当然更要学习孩子一定时期内的课程,让孩子有一种崇拜感,这样有助于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中以父母为榜样,不断努力的改造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从而有利于孩子一生的成长,使孩子向一个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
四、家庭的信仰教育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整体,一个家庭是由不同个性的人和物组合而成,父母要正视自己孩子与其它孩子的差异,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客观的评价,更应该给自己孩子一个正确的认识,让自己的孩子有一种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和向往,那么就应该从小抓孩子的信仰教育,让孩子能看到未来的希望和希望背后的成功,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坚定的意志品质和为人处事的品味,现在中国对孩子最缺少的就是信仰教育,需要我们的家庭、社会、学校能让孩子从小树立起为祖国、为家庭、为自己追求美好的信仰。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很重要 篇9
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孩子从小就是学着大人的样儿长大的,上学后,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可以说孩子的品质、性格养成主要依靠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看来,用爱心去感染孩子,用爱心去关怀孩子,是家庭教育之根本所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家庭应当怎样去做呢?
首先家庭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过去的社会,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经常为一件事“争抢”。孩子们之间“抢着”吃饭,已司空见惯。从小就养成了一种“竞争”意识。现在的家庭,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事事让着孩子,连喂饭都是家长追着孩子一口一口地喂。独生子女在家庭里,没有与孩子“抢”东西的伙伴,孩子缺少竞争对象。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这就特别强调了成长环境的作用。做父母的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去,把别人的孩子引进来,让独生子女多跟小伙伴们接触。
一个心理健康的家长要把孩子看成是独立的人,尽可能地帮助孩子成长。成长主要是孩子的事而不是家长的事。对于孩子,家长是一个指导者、可靠的朋友和坚强的后盾,而不是指挥官、不是奴仆、也不是救星。
其次、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先天优势来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才能。
比如有的孩子天生的好噪子,音质纯美、音域宽广,这就为培养他们成为歌手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可能性;有的孩子生来好观察,这就为他们学绘画、搞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孩子的遗传素质,因势利导,让孩子如鱼得水,能有效地发挥他遗传优势,培养他成为有大用之才。
第三、家庭要对社会环境影响进行过滤,不断培养孩子的能力。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育时代一去不复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家庭德育环境的多种德育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影响因素在孩子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在正义与邪恶面前孩子迷茫,因此,应打破封闭,实行开放,加强引导、严格要求,大胆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社会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鉴别力、判断力,守时守信的良好品质。
第四、家庭担负着培养孩子多种能力的责任。
父母要努力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生活技能”,不单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社会心理能力。这是一个人能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也是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
1、让孩子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孩子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甚了解,对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不认识,对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对将来的奋斗目标心中无数。多数情况下是父母和老师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因而产生自卑心理;更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忽视了自己的短处,因而产生骄傲情绪,瞧不起别人。这时,做家长的就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才不至于盲目自大。教育他们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客观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循序渐进,健康成长。
2、让孩子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自己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思想,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一些儿童往往在与人交往时,不注意听他人的讲话有时甚至表现出不耐烦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儿童不愿意讲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时候缺乏自然坦诚的态度,妨碍了与人的沟通,有快乐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烦恼的事不能同他人分担。这样,由于长期听不进来,说不出去,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造成独来独往,孤僻苦闷或固执偏激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父母要帮孩子在与人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言语和非言语进行自我表达,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需求,而且尽量避免别人的误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他们懂得要对人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己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有理有节的处理方式。培养父(母)子(女)情、师生情,正确对待同学情、朋友情以及朦胧的恋情等,学会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与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励中健康成长。
3、让孩子把握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
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对自己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可能由于不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带来许多额外的烦恼和冲突,而且长期的情绪压抑更是精神疾病的根源。因此,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是对一些情绪压抑的事,要教育他们懂得和学会宣泄和放松,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不仅从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做出冷静的处理。
4、理解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
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容易受到父母溺爱,导致一些青少年儿童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在这种时候,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什么叫爱心。在这当中,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思考,这时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既是交友的必须,更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帮助和支持他人是一种付出,但自己却在这种付出中获得了“快乐”。这是培养孩子快乐心情、健康行为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5、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
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父母、亲戚、老师、同学和朋友等许多人中,既然生活在社会的人群中就难免产生矛盾,即使是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怎样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问题,需要学会应对的技巧和方法。
对孩子来说,他们往往缺乏应对的技巧和方法,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解决。这样就容易产生苦闷、难过、恐慌等心理,长此以往,将使他们处于抑郁和焦虑之中。因此,应该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应对的技巧,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出现和存在的客观性,帮助他们寻求解决矛盾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与孩子多讨论,多协商,多探讨,多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学会主动地适应环境,尽快地处理好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成长。
6、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
孩子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闹不团结,重者会一时冲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矫正和制止,发展下去不仅对他人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对自己更是遗患终生。
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不为自己利益受损而迁怒别人,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行为,多想自己的不是。这既是为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基本要求。
第五、父母应关心重视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孩子在1-3岁前,父母关爱有加,这阶段可任其发展。宝宝如偏爱某些玩具,可让其在玩中学。对宝宝力所能及的劳动适时放手,鼓励宝宝的第一次“我自己来”;逐渐训练他从地上拣起小东西、取报纸、拿拖鞋,玩完后收拾玩具、帮助喂养小动物,把塑料杯子、碟子收好,折叠围巾,把定量东西放进不同碗里,用小扫把扫地,收拾扫帚和垃圾箱;慢慢学会拖小块地,整理杂志、沙发垫,刷牙、洗脸、穿衣、脱衣,擦掉家具上的灰尘,倒空小垃圾箱,把衣服放进洗衣机,把衣服从甩干机中取出,把一堆堆衣服运到房间里,叠衣服,起床时叠好被子等行为。
2-5岁时,语言和思维能力有一定发展。这阶段应引导、限制发展,从小严格要求,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早慧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书。从小爱书的孩子会更专注,并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时教育孩子爱书,就等于交给了孩子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在婴幼儿时期,多给孩子买一些内容多样化小人书,订阅一些涉及范围广的婴幼儿报刊,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先让孩子自己看一看,能翻多少翻多少,能看多少看多少,不必强求。这阶段应引导孩子怎样看,看哪些。并且诱导孩子讲小故事、唱儿歌,动手填图、手工制作,小测验、背浅显的诗歌,不一定非要知道全部意义,重在培养他们求知的兴趣,养成良好习惯。重视孩子的小学阶段。此时重在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关健时期。一个孩子知识学习的最重要阶段在小学。如果 失去了孩子小学阶段应学的知识,就等于失去了孩子的未来。饭是一口口吃的,孩子是一步步成长的,功课也是慢慢落下来的。一二年级,差距不明显,即使期末考试差了几分,一般家长也只认为是孩子马虎了,并不是没学好。他们想:那么简单的题还能不会吗?几加几的问题怎么不会呢?忘了进位,只是马虎了而已。但是,马虎的不仅是孩子,还包括父母本身。因为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的差距,其实就是这样一点点拉开的,是父母马虎而失察造成的。小学的三四年级,又是整个小学时期最关键的阶段。这时候,数学多了四则运算和正负数知识、,语文多了作文和阅读,而且难度加大了,如果马虎的毛病没克服,旧病未除,新病又加,孩子的功课便容易越落越多,新课旧课交错在一起,补起来出现了困难,往往容易按下葫芦起了瓢。一个孩子的学习习惯,在马虎和不马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习惯面前,已经在小学阶段慢慢地养成了,再想扭转,恐怕要花费非常的力气。
活。这时家长重视情感培养,多关爱交流,在交流中,思想被触动也将触动对方,心灵被净化也将净化对方!让孩子大胆、有个性、有主见、有正义感,对于学习,孩子认为只要自己努力过,不拿第一也不要紧。“学习是一辈子的过程,可慢慢来。”
冷暴力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篇10
爸爸对翔翔的嘲讽,对孩子很不好,这使他变得不高兴,而且还郁郁寡欢,于是他在也不去帮助同学了,也就和其他的小同学关系疏远了。
翔翔是个优秀的男孩,在家里听话,在学校成绩好,还乐于帮助同学,连续两个学期都被评为优秀学生。有一次,老师组织了学习互助小组,翔翔帮助一个后进生提高成绩,放学后,他们一起温习功课。
翔翔因此回来很晚,爸爸以为他在外面网吧玩游戏,不由分说批评了翔翔。后来,虽然知道了事情的原委,爸爸并没有向翔翔道歉,反而对翔翔冷嘲热讽:“你的成绩有那么好吗?你还是拿到了第一名再去帮助其他人吧。”
翔翔因为爸爸的这些嘲讽,变得郁郁寡欢,后来再也不敢帮助同学了,和同学的关系也疏远了很多。,而且翔翔觉得爸爸一直对自己不满意,心理压力很大,成绩也受到了影响。,这下爸爸又开始嘲讽起他来。他和爸爸的关系也紧张起来,亲子关系陷入了低谷。
冷暴力是暴力的一种,它的表现形式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导致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有些父母总是用自己的想法来要求孩子,孩子一旦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对孩子冷眼相向,不理不睬。所以孩子因为犯错,会很长时间看不到父母的笑脸。受父母情绪的.影响,在学校里孩子对同学也不友好,还会顶撞老师。
父母感情失和爆发冷战,孩子作为第三者往往会成为冷暴力的受害者。父母会用“别来烦我”“你跟你爸爸一样,不是好东西”来打发孩子,伤害了孩子而不知。特别是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父母的消极情绪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父母会疏于和孩子亲情沟通,有的父母因为感情的失败自暴自弃,酗酒赌博,夜不归宿,即使回到家也和孩子不怎么说话,虽然在同一个屋檐下,却好像陌路人一样,家庭冷暴力非常明显。有的孩子因此形成了自闭症,甚至因为压力大走上了轻生的道路。所以,在亲子教育中,父母要慎对孩子使用冷暴力。即使成人之间再有什么矛盾,也不能让孩子成为出气筒。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的所有决定,其出发点也都是为孩子好,并不是有意伤害孩子,不过结果未必如父母所想。面对冷暴力,孩子未必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只会被这种暴力伤害得更深。而这种伤害反过来也会伤害父母。
杜绝冷暴力最好的方法是良好的沟通。只有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父母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而父母也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应该更有耐心,更讲究方法,不能随意对孩子使用冷暴力。
专家支招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影响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是一门科学,同时,教育也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程。家庭教育是孩子从懵懵懂懂走向光明的一颗璀璨的启明灯,是照亮孩子人生旅途的第一步。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具有科学性。首先,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就是一面镜子,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家长只要不失时机地去发现、去培养、去开发、去挖掘、去引导孩子的天赋、特长,孩子就有可能成功。父母不仅是孩子的老师,也是孩子非常依赖、信任的长辈,所以,父母要和孩子共同构建和谐、尊重、信任、默契的关系,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前一段时间,我突然发现自己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作业敷衍塞责,经过跟踪观察发现,由于每天晚饭后自己不是备课就是查资料,制作课件忙忙碌碌,深夜孩子即使逼迫躺在床上睡觉也不踏实,后来,为了不影响孩子休息,我试着自己的工作白天加班加点完成,做到每晚九点休息,早晨六点起床,坚持一段时间后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养成了,情绪明显好转,学习成绩也大有进步。这件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榜样的力量。是啊,父母让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同时也应验了“身教胜于言教”的真正内涵。
原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篇12
一、政府行政文化对当地文化的冲击
政府的行政强力文化迟早会辐射到行政所管辖的每一个区域和民族,一般是通过民族政策来达到同化和影响的目的。各个时期民族政策的不同,对本地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的力度也不一样。当然,政府行政的方式和作风也会导致到当地文化的变异。
在新中国之前的历朝历代,民族政策是采取利诱的方式来拉拢少数民族中的权贵,以达到对当地统治的目的。为镇抚边远地区山民,朝廷多采取通过皇族与少数民族首领结亲的方式来融合或异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本民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中形成的历史传统,仅仅通过对上层阶级的同化并不能改变该民族的传统文化。
解放后曾经有一段时间,政府在本地推行强制性民族政策,实行一夫一妻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摩梭人的婚姻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单一,最为传统的“走婚”,与汉族一样的一夫一妻制婚姻,以及其他一些介于其中的婚姻方式,都开始为人们所接受。摩梭族部分人现在虽已逐步适应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活,但走婚式的“阿注婚姻”仍普遍存在。詹承绪先生等于1963 年、1965 年和1976 年对沪沽湖沿岸和永宁平坝的6个乡的964 名女子和785 名男子共计1 740 人进行了婚姻状况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实行走婚的为1 285 人(女730 人,男555 人)占73.5%。虽说“阿注婚姻”的结合与分离都有极大自由,但朝三暮四的人现在也逐步受到人们的鄙视。在生产与劳动的交往中,男女“阿注”都建立了牢固的感情基础。一般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阿注”也相对稳定下来。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实施以民族文化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辖区内市县政府强力介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通过旅游开发,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到当地参观旅游和探索猎奇,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文化变异。与此同时,政府行政文化中的腐败和官僚现象也传染过来,如泸沽湖旅游管理委员会的一些负责人违规在景区内建设酒店和娱乐接待设施,谋取私利,而对于景区内的垃圾处理则是尽量推诿和漠视。这与当地和谐的民俗民风是格格不入的,必然会影响本民族的公平、环保、质朴的传统观念。
二、政府教育文化对当地文化的冲击
教育既是国家力量向乡村渗透的主要途径也是乡村国家化的主要标志。学校犹如“村落中的国家”,其设置内含的思路是对于城市模式的摹写和移植。由“乡野到庙堂”的外向型国家教育导致山地民族社会固有的异质性消逝在教育设置的视野之外,地方性民族性知识受到贬低与忽略,造就了一些本地民族社会“不适应者”。
原始的山地民族社会的时间观是循环而非线性的,这是由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劳作周期固定,按年节循环往复,而不像工业社会需要借助外在的手段对时间段加以切分,以便计算效率。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个人行为起主导和规划作用的是经验,而非纪律,在个人行为上也没有严格的时间区隔,没有时间及纪律的制约,个人自我意识的成长不受束缚。
随着交通的发达,泸沽湖教育逐渐普及,孩子们都被鼓励去上课,且上的是汉语,因此年轻的一代都能说流利的汉语。但在宽松的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儿童进入学校之后,时间流被切分成为片断,不但一天的活动必须根据课程表的安排来进行,学年、学期的划分也要根据个人表现对其做出判断。在山地民族社会中相对模糊的年龄区隔,由此得到凸现,在个人心理投射压力。国家教育框架设置和山地民族社会的暌违对其社会成员心理造成的隐性影响就是学校教育内在的城市化、工业化的逻辑与村落社会的隔阂,并外化为个人心理上的调适不当。
这种教育文化对当地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儿童普遍存在“害羞”心理而辍学回归到原来的文化状态下;农忙时有很多孩子没去上课,就在湖畔兜售自家种的苹果与手工艺品,在他们的观念里读书是闲人的事;一些青年在村里完成基本教育后,就到城里去打工或追求更高深的学问和生活,适应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社会,对于湖畔传统生活反而不适应了,或想到回来改变传统的文化习惯。
三、市场经济文化对当地文化的冲击
当市场经济的潮水在泸沽湖边荡起波浪的时候,许多生长在这片世外桃源中的摩梭人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机会,也经受着从未有过的困惑与压力:开放与封闭,现代与传统,个人与群体,更多物质和舒适生活的诱惑,等等。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市场机制影响的范围和力度拓宽,这些必然要带来生存方式的整体改变。尤其是在山地民族的旅游开发中,外来的社会经济文化对本地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几乎是无处不在的,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传统似乎成了一个两难的选择。
摩梭族类似共产主义的经济生活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由于社会生产力落后,尚未形成个体私有制,母系社会尚未完全瓦解,妇女仍然充当谋取生活资料的主力,血缘纽结关系使传统的观念很深蒂固,摩梭人仍然过着以家庭集体所有制为主的类似共产主义的生活。来了游客,就轮流平分到各家去接待,撑船、跳舞、唱歌等收入,全部上缴村里,然后村里再统一调配,分给各家的老祖母,最后由老祖母统一安排家里每个人的生活。但是曾经有一段时间,在四川泸沽湖景区个别人口多的大家庭为了分得更多的划船、骑马的次数和获得更多的收益而分裂成两个小家庭;由家庭旅馆组织的村里的篝火晚会,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允许游客互相串门,游客利益受损。后来村规民约强行进行分配方式改革,划船、骑马按每六人一组全村平均安排,篝火晚会改在村集体的舞场举行,才解决了这些问题。在市场经济逐利思想的影响下,如果私心进入了家庭,家庭不团结了,大家都讲个人利益,摩梭家庭、文化就崩溃了,用强硬的村规民约来确保摩梭文化的延续也是不得已的行为。
摩梭族的原始、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泸沽湖畔住着72 户摩梭人,每户人丁单薄的有10 多个,兴旺的有三四十之多,因此湖畔就住了1 000 人左右。过去,他们靠务农、狩猎、放牧为生,如今随着交通的发达、新时代的到来,旅游业也跟着欣欣向荣。房子滨湖而造,都是屋楼建筑,以瓦当顶木为墙,再漆上各种亮丽的颜色,叫作木楞房,原本是摩梭族人的民居,但是因着旅游业的蓬勃,大家各出奇招,纷纷把房子改成灿烂的旅社,甚至公然地在门口招牌上醒目地写着“24 小时热水沐浴”,以期待城里人的光顾。湖畔家居也很现代化,电视机、电话已很普遍,厕所装的是环保感应灯。湖边一群群的摩梭族的男男女女,程序式地对每一个来来往往的外地人推销自己的马或者游船。在这里,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悄悄地发生改变,逐渐地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的结合起来。
神圣的“走婚”风俗在利益的引诱下,为了迎合一些旅游者猎奇的心理,开始变得低俗甚至有一些成为色情娱乐。对游客变得冷漠只认钱,走婚还要帮卖烧烤。一些游客强行要求走婚,或者追问一些在本民族看来是属于隐私的民风和民俗问题。有些在当地经营的外乡人借“摩梭家访”之名,杜撰出一套走婚把戏,通过邀请游客参观“阿夏”的花房,成为“阿夏”的“阿柱”并在花房里互赠信物,公开向好奇的游客索要小费。一些酒店打出“男女同浴”旅游宣传牌,打着走婚名义进行色情活动。“阿夏”婚姻从外表形式看虽有其松散性表征,但就其内在联系而言,从道德观念、舆论准则、行为规范方面有其特有的约定俗成的章法,是一种不靠法律维持,不取决于金钱关系,而是靠道德、靠舆论、靠阿夏双方的感情基础来决定的独特的婚姻关系,阿夏异居婚的发展延续始终不受神权、族权、政治、经济和家庭阶层的制约和左右,纯粹是男女间友情、爱情和缘分所决定的存在形式。走婚是一种独特的、以感情为基础、稳定文明的少数民族婚姻制度,对于摩梭族而言是一件极为慎重的事情,它是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的,限于摩梭部落,双方自愿,更有着极其严格的行为规定,丝毫也不随意,是一种纯洁的性风俗、性文化,是一种保证女性在家庭中绝对地位的方式。
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文化观念和生态遭到破坏。摩梭人具有强烈环保意识,他们从小就被老祖母教导,不向湖中扔任何脏东西,从不在湖中洗菜、洗衣服;即使后来旅游业带来了很多酒店和旅馆,但排污系统也不通向泸沽湖,而是通向大山;摆渡都不使用机动船,接待游客住宿也都是在各自家庭旅馆,避免在湖边兴建大型建筑;村里面用的都是电热水器和太阳能的热水器;旅游开发带来的垃圾,都埋进了深深的泥土或在山里辟出一块地方专放垃圾。但在泸沽湖以摩梭传统从游人手中获得大量现代化的物质支持的时候,大量涌入的游客带来了现代垃圾,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垃圾,传统的环境保护方式便不能容纳大量的垃圾。垃圾山会越来越大;村子里的酒店用的锅炉烟囱直接排放废水废气;湖边排污管时常崩裂,处理设备也是故障不断;缺乏综合规划,盲目无序开发,部分旅游接待设施争相填湖建盖、乱建乱盖,侵蚀了湖滨带和湿地,严重破坏了泸沽湖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由此水质变坏了,山林污染了,造成了环境污染。摩梭先民早在汉代时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两千年来都是从湖边直接饮水,但现在泸沽湖的湖水已经由原来可以直接饮用的一类水降低为受到轻度污染的二类水,饮用水已经不能从湖边直接取用,要把船划到湖心才行;渔业资源面临枯竭,独有的鱼种泸沽裂腹鱼也销声匿迹了。摩梭族赖以生存的自然文化基础遭到侵蚀。
参考文献
[1]宣科.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
[2]宁蒗彝族自治县县志编委会.宁蒗彝族自治县县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3]詹承绪,王承权.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4]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5]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6]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书:永宁纳西族社会及母系制调查——宁蒗县[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7]和钟华.生存和文化的选择——摩梭母系制度及其现代变迁[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8]佚名.女神的眼泪,泸沽湖的七情六欲[EB/OL].http://www.niulv.com,2010-06-10.
[9]罗丹.摩梭:奇特浪漫的“走婚族”[N].西部时报,2006-01-06.
家长早期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篇13
儿童早期(6岁以前)的发展是全面的。保障儿童健康的身体发育和心智成长所需要的很多条件都可以视为儿童早期接受的教育,如家庭环境、养育方式、父母性格、生活态度等,都对孩子有着重要影响。
很多家长的误区是,早期教育就是给孩子报上各种学习班,安排孩子学习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如英语、钢琴、绘画等。对于3岁前的婴幼儿早教,很多家长也认为是带孩子去上课,学点什么。其实,学龄前,特别是3岁前,儿童大脑还处于发育关键期,最需要自然、宽松的环境以丰富感知和自由探索,建立起对世界的好奇与信任。过度的知识灌输、记忆背诵,往往抑制了孩子的感知、探索能力和兴趣,过早地奠定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丧失了主动性,是不利于后期的学习能力发展的。将小学阶段的课程提前拿到幼儿园大班或学前班学习,更是弊多利少。
家长的另一个误区是,有的家长以为把孩子送去上了早教班就是完成了任务,甚至盲目跟风攀比,花了钱、花了时间也就心安理得,效果很少思考。
对儿童早教效果的好坏,父母如何做很重要。首先,父母应给与孩子最大的关爱,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不仅需要吃饱穿暖,还需要父母的陪伴与关注。孩子还不懂得危险,父母应当创造环境,保障安全,而不是控制孩子的行为。当孩子犯了错误,应当把孩子做的事与孩子本身区分开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应当完全接纳孩子的所有方面,顺应他的个性,不轻易把自己的孩子和他人作比较。对于不同类型的孩子,关键是以恰当的方式与之互动,让孩子以自己感到舒适、适宜的方式成长。
父母要掌握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关注孩子发育的敏感期。出生后是视觉、听觉发育的敏感期,7―10个月是爬行的敏感期,10―12个月是站立、行走的敏感期,1岁以内是对母亲依恋情感的敏感期,1―3岁是模仿能力、自我意识的敏感期,2岁半是产生秩序感的敏感期。
【原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推荐阅读:
原生家庭论文11-26
原生态音乐对师院音乐教学的影响论文10-13
关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10-18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论文07-28
家庭教育对孩子是影响12-22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孩子的教育环境影响着他的一生!10-24
对江西婺源原生态保护的研究论文05-13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05-10
家庭关系对社会的影响05-18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