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二次备课

2024-09-29

美术二次备课(精选8篇)

美术二次备课 篇1

电子教案二次备课要求

一、指导思想

强化二次备课,立足教师、班级、学生实情,实施差异管理,提高教师教学设计和课堂执行能力,使电子备课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化,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二次备课是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针对本班教学实际,为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效益而对教案所进行的再加工、再深思和再创造;也是教师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的有效体现。二、二次备课的要求及方法

1、教师在上课前必须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所教班级的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再备课,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自己教学的素养及风格,采取相应的措施,修改、调整集体备课设计的教学过程,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标、增、删、改、调,形成可操作的、针对性较强的教案。以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成二次备课。

2、二次备课要根据他人完成的电子备课,针对不适合本班学情的环节要加以改动,对整个不适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思路作必要、合理的修改,在原有的设计基础上增加自己的创新备课内容。

3、二次备课的数量要占本课时教案总量的三分之一。

4、总体要求是做到“标、增、删、改、调”,具体做法如下。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典型性、易错性等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有关环节补充具体说明。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写出自己的见解改: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

计的先后顺序。

5、个人二次或三次备课要突出教法和学法,体现以学论教和以学定教,在教法优选、学法指导上下功夫。

6、教师在教材上也必须要有批注、勾划,体现深入研究教材的思想。

三、二次备课的内容(突出三备)

1、一备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以本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集体备课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看其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本班实际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

2、二备教学设计。

(1)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新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否与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否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是否能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否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领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3)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否能让自己驾驭课堂。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等,也就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4)教案中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这一环节,是否给予足够的时间,是否设计了巩固练习。

3、三备练习设计

一节课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加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重要环节。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哪些知识点是本班学生最容易混淆或出错误的,都要在二次备课时精心去构思。练习设计包括当堂的练习、新知与课外延伸。

四、教学后记

回顾教学成败,总结好办法,查找教学中的不足。课后反思要重视质量。能联系自己教学实际,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针对性、实效性、借鉴性强,要有说服力,一课(或一节)一篇。

美术二次备课 篇2

一次备课, 就是指教师个体解读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后形成的对课堂的一种预设。二次备课, 是对第一次上课出现的问题, 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思路等作进一步调整的过程, 是教师自我矫正, 不断反思改进, 完善提高的过程。实践证明, 每一次教学实践都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或突如其来的插曲出现, 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教学前的设计与备课无论多么充分, 毕竟只是处于设想之中, 而真正的课堂教学却是千变万化的, 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因此, 及时反思既是对一次备课的重要补充, 又是对后续教学的重要指导, 更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二、二次备课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活动既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而认识活动是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这个基本规律的, 如果说第一次备课是从认识到实践的活动, 那么第二次备课则是从实践到再认识的过程。教师通过第二次备课, 可以及时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 并能根据信息, 尽快地对学生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作出质的判断和量的分析。如估计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的处理和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取是否适当, 教学的组织安排和教学的进度是否合理, 等等。教师通过第二次备课获得信息反馈, 既是对第一次备课的认识效果进行评价, 又能根据教学实践, 及时总结自己教学的优缺点, 发现一些问题, 提出自己的教学见解, 甚至提出有一定创造性的见解, 以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

三、二次备课的主要内容

1. 课时后的备课。

二次备课可以从教师的“教情”和学生的“学情”两个角度去考虑。对教师而言, 本节课的精彩之处, 闪光点, 瞬间掠过的灵感等精华所在应该备录, 这对将来教学将有极大的帮助。再比如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问题的设计是否合理, 提问的针对性等, 都应该在课后二次备课时深思熟虑。还有时间的控制, 作业的设计都可以再考虑调整, 以便使教案更合理, 使得我们上课时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从学生角度来看, 课堂上出理的问题、错误, 以及作业、考试中易错之处, 也应详录;学生新奇独到的思路和见解也是一种财富, 是拓宽思路, 开拓视野,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方法;对于学生学生困难的环节, 可以多花时间多下功夫, 重新琢磨课堂设计, 或分解问题, 或重设铺垫。总之, 教师要让学生能顺利地迈过这道坎。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 教师要在课后的备课中及时制订补救措施。这里的补救学习既包括对学困生的补救 (比如适当补课) , 又包括对学优生的补救 (比如超前学习) , 其目的是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达到大的发展。

2. 单元后备课。

每单元结束, 教师应在原先各个课时二次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单元二次备课。教师对该单元的教学计划和目标落实情况进行备课, 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法措施。教师应考查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 总结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的困难、分析其原因, 考查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情况, 以便做到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地教学。

3. 学期后备课。

学期结束后的备课既是对本学期教与学的总的考查和评价, 又为下一学期的教学总体规划指明了改进的方向, 在实质上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对本学期的教学效果综合考查分析, 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学经验, 使其上升为理性认识。

四、二次备课的重要作用

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 教案作为教师教学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 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的重要工具。二次备课是在一次备课的前提下,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 随时观察学生动态, 再对一次备课的效果作出检验和评价, 同时弥补第一次备课的不足和缺陷, 增加第一次备课所不具备的内容和功能, 从而更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再者, 从二次备课中又可获取大量的反馈信息, 为进一步指导和改进一次备课乃至整个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样由一次备课到二次备课再回到一次备课, 循环往复, 螺旋上升, 既能提高教学质量, 又能促进教师的发展。

五、几点启示

1. 加强二次备课并不是淡化一次备课, 而是对一次备课的强化。

教师要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只有真正理解把握教材, 熟悉教材, 精心选题, 了解学生, 才能在课堂上随机应变, 对各个教学环节融会贯通, 在教学中生成更有价值的问题。

2. 二次备课不能面面俱到, 要突出重点。

二次备课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 (1) 找出教学中的得失, 记录教学方法上的成功之处和疏漏失误之处。 (2) 捕捉教学中闪现的瞬间灵感, 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时去捕捉, 就会转瞬即逝。 (3) 寻找学生独特的见解和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 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 有时会有独特见解和发现, 它既是对教学的补充和完善, 又能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4) 感悟学生的困惑, 促进教师寻找和探求更好的方式、方法。

3. 二次备课是一个较新的课题, 虽有部分理论指导, 但成熟的经验较少

因为在实际操作中, 情境不同, 对象各异, 情况千变万化, 呈现出一种动态变化发展的特点, 所以, 我们不能靠等、要, 不能固守现成的模式, 而应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在探索中成熟, 在实践中深化。

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提高, 多一份探究就多一份发展。进行二次备课, 一方面能根据具体实际调整教学方案, 另一方面能找到原有教案中的不足之处, 挖掘教学资源, 这些都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师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楚廷.数学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

[2]郑杰.教师的自我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伟.关于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 :104-105.

二次备课实现高效课堂 篇3

【关键词】二次备课 有效性 学情 最近发展区 问题设置

一、引言

备课是教学常规,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为了更好发挥众人智慧,实现备课资源共享,我校实施首先集体备课,然后根据上课情况,写好教学反思,完善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在钻研课程标准和分析教材基础上,针对年级普遍情况,制定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环节。集体备课不可少,但集体备课缺少班级针对性,不能对超出预设的课堂生成进行完善和修改,这就体现了二次备课的必要性。

下面笔者以高中英语必修(人教版)的初次授课及后续调整为例,对二次备课进行阐述和思考。

二、二次备课实例及反思

1.是否依据学情,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由于每个班级的学生在纪律、学习兴趣、竞争意识和学习水平等情况都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应及时对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学情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修改、调整集体备课的教学过程,确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环节,完成二次备课。

[初稿及分析]

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3 Unit 4 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 中Grammar:Noun clauses as the subject板块教学中,初稿中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掌握主语从句定义并能填词造句;(2)能够把主语从句运用在日常交际中。在这个目标下,教学内容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通过探究例句,总结归纳不同连接词下,主语从句的用法。第二层次为将主语从句运用在写作当中。

按照这个教学设计,在A班上课中,笔者发现30%学生不能掌握所有连接词的主语从句用法,比如不能很好地区分连接词that 和what。这部分学生在第二层次的写作当中则难以下笔且错误百出。

[调整]

考虑到B班比A班英语基础较薄弱,笔者将教学目标在B班设计为80%学生能掌握不同连接词下的主语从句用法,包括能识别错误的主语从句并修改、能够选择正确的连接词并填空。因此笔者增加了第一层次教学内容中的练习数量,以改错和填词为主,紧扣高考要求,同时将集体备课中第二层次的写作运用换成游戏连词成句,即将被拆散的单词连接成句子,比一比哪个小组用时最少。学生在第一层次的学习中通过讨论例句、总结用法并反复练习后,对主语从句用法有了较好的掌握,因此,在第二层次的连词成句游戏中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完成了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

[反思]

教师在日常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实际教学活动时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他们已有知识经验,选取他们能力范围能的活动。

2.是否搭建语言支架,减少预设和生成的不一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但有时活动前铺垫不够或未搭建语言支架,使活动超出了本班学生的认知和应答能力而产生预设和生成的不一致。

[初稿及分析]

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4 Unit 2 Working the Land 中Using Language板块阅读文章“Chemical or Organic Farming?”时,为了导入“有机绿色环保”话题,笔者直接提问:How do you understand green food? 学生一时语塞,笔者又重复强调了“green food”后,才有一位学生勉强说出healthy food.

[调整]

笔者在课后反思发现,How do you understand green food? 属于较高认知层次的综合性问题,答案涉及多个角度,而教师对该内容指向上不够明确,且事先未激活学生关于相关话题的背景知识。因此,面对教师提问,学生不知从何回答。

针对这种生成和预设不一致的问题,笔者在二次备课中在预设问题的基础上将问题分解为序列性问题:Do you know what green food is? What does it mean? Can you list or give some examples of green food? 同时给出一些绿色食物照片,帮助他们更好地激发相关背景知识,让他们有话可说。

[反思]

课堂问答活动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不仅应紧扣教材文本的话题,还应考虑学生的认知和应答能力。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最好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层到深层。应当将一个总括性问题分解为若干难度较小的问题,引导学生逐一回答。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这样的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储备,在此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二次备课就是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努力设置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三、结束语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一定能成为名师”。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老师重复了多年无创新的教学,缺乏自我反省,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如果教师在授课前能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和人教学风格对教学设计进行个性化修改并且课后及时进行反思总结,这样的“二次备课一定会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成就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3、4(必修模块)[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如何进行二次备课 篇4

所谓的“二次备课”一方面是指:在常规备课的基础上,依照本人及本班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加成功地进行课堂教学,在授课前通过再学习,通过再翻阅教参和课辅材料等,对已有的教案进行适度调整。

另外还有在上课之后进行二次备课,如果把通常说的备课看作课前的准备工作的话,这种准备工作一般是经验的乃至主观的,其实际效果只有通过上课的实践才能检验,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在教学实践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认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完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再备课,即对课上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行思考总结,克服缺点及经验不足,通过再认识,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准备。二次备课是内容的再丰富,教学风格的再创新,精彩设计的更完美体现,不是机械地抄录和拷贝,也就是说要上好一堂课,只有反复琢磨,用心研读,再三修改才能真正备好课,只有备课扎实,才能上课有效。一、二次备课的方法:

总体要求是做到“标、增、改、删、调”,具体做法如下:

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的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

改: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

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

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二、第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一)课前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1.备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

以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看其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

2、备教学设计

(1)看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看新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否与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否具体一定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是否能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否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领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3)看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否能让自己驾驭课堂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其实就是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等,也就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4)看教案中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突破了难点?

(5)看教学设计中的每一步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尤其看此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困生?

3、备练习设计

一节课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加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重要环节。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哪些知识点是本班学生最容易混淆或出错误的,都要在二次备课时精心去构思。练习设计包括当堂练习与课外练习

4、备教学效果

分析一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课时后的二次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也就是我们写的小结或反思。

5、备教学评语

老师要在学生们展示之前,要对学生们在展示过程中的情况,做到方方面面的预测和预设。只有我们预见充分,我们才能驾驭课堂,做到游刃有余,尤其在“三疑三探课”中,更要好好准备预设问题。

6、备课堂教学模式 高效的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课堂资源,特别是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我们不能搞形式主义,而要重实质。采用什么模式上课我们不做统一要求,教无定法嘛,但是我们所采用的办法一定要是受学生欢迎的方法,是教师能轻松上课,学生能愉快学习的方法,是科学高效的好教学模式。因此二次备课要特别注重备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后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次备课并不是第一次备课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实际教学实践的包罗万象的投影。它充当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必然有其自身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1.课时后备课

课时后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许多优秀教师都很注意课后的检查小结,在教案中记下“课后记”,写下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及时修改教案或讲稿,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创造了条件。这种“课后记”就体现了课果后备课的基本内容。

课时后备课应着重备好以下主要内容:

(1)备好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切性程度和目标落实情况。通过每一课时的课堂教学,应检查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大纲规定的要求;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是否做到了教学目标具体化,并让学生了解;最后要检查目标是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等。

(2)备好教情:这是对教师教的效果的检查和总结。其中主要包括所传授的教学内容是否突出了“双基”,教材的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准确,处理的方法是否得当;知识的传授是否注意了系统性、整体性以及知识网络间的联系;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具有启发性、运用得有效程度如何等。另外,还包括教师驾驭控制课堂教学的情况,如各教学环节处理的是否得当,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教学组织的是否紧凑、科学以及教师的教学艺术发挥得如何等。总之,备教情,就是要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发挥的效果,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3)备好学情:这是对学生学的效果的检查和总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备好学情,首先应备好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程度,“所有的教学效果,都是以为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获得成长和发展,其次应备好一般学情和个别学情。教师研究一般学情,就是要考查分析班级学生的群体特点,掌握大家的思维特点、学习状况、能力水平和心理特征,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又要注重分析个别学情,兼顾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课堂反映情况,并分析其各自的“背景”原因,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就应在课后的备课中及时制定补救学习的措施。这里的补救学习既包括对差生的补救(比如适当补课),也包括对优生的补救(比如超前学习),其目的是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达到大的发展。

2.单元后备课

各科教材都是根据本科教学内容的特点由若干个单元所组成,教师通过第一次备课,在单元教学之前,已认真做好了单元备课,本单元结束,教师应在其中的各个课时后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单元后备课。

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1)检查本单元教学计划和目标的落实情况,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法措施。

(2)考查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活动的序列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确立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分析单元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知识联系,并合理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结构。

(3)确立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中的比重,分析本单元与其他各章节、各单元的知识联系,考虑知识和方法迁移、同化、顺应的合理途径。

(4)总结本单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取效果,检查在教学各章节知识内容过程中的组织管理经验,进一步探讨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

(5)考查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总结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的困难、分析其原因,考察好、中、差学生的发展情况,以便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教学。

3.学期后备课

学期结束后的备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它既是对本学期教与学的总的考查和评价,同时又通过教学信息的总反馈,为下一学期的教学总体规划指明了改进的方向,在实质上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学期后的备课应在各个课时后备课和单元后备课的基础上,对本学期的教学效果综合考查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学经验,使其达到理性认识,上升为教育教学理论,以揭示教育规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有关二次备课 一、二次备课的重要性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太多的责任,同时又使我们的工作充满了挑战与乐趣,在目前倡导“有效课堂教学”之时,如果每一位执教教师在授课前能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个人教学习惯、风格对教学设计进行个人修改,课后结合教学中出现的情况进行自我反思。相信这样的“二次备课”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个性魅力,实现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二、二次备课的含义

1、课前二次被备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依照本人及本班的实际情况,为了成功地进行课堂教学,在授课前进行的对通过集体备课所形成的教案的适度调整,是内容的丰富,教学风格的体现,精彩设计的创新。

2、课后二次备课:在授课之后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的修改和标注,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思路等作进一步的调整。比如重点和难点的突破,问题的设计是否合理,提问的针对性等。三、二次备课的方法

总体要求是做到“标、增、改、删、调”,具体做法如下。

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等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

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

改: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

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

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四、二次备课的内容 一备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

以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集体备课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看其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二备教学设计。(1)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新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否与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否具体一定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是否能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否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领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3)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否能让自己驾驭课堂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其实就是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等,也就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4)教案中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突破了难点。三备练习设计。

一节课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加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重要环节。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哪些知识点是本班学生最容易混淆或出错误的,都要在二次备课时精心去构思。练习设计包括当堂练习与课外练习四备教学效果。

分析一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课时后的二次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

谈谈如何结合学情进行二次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教学来讲,“善其事”就是要按质量上好堂课,“利其器”就是要认真备好每节课。

二次备课是教师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自己的班情、学情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在自愿的基础上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的增删改调。通过二次备课,教师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而且可以培养教师的自觉性,对教师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次备课使集体备课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化,它为教师从容走进课堂圆满驾驭课堂增添了信心,为教师成功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效率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在拿到学案以后,必须进行二次备课,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所教班级的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以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我们可以说,二次备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是教师展示个人能力的窗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在备课中应如何做好学情分析呢?

一、学情分析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起点状态的分析、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两部分。学生起点状态的分析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知识维度,指学生的认知基础;技能维度,指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素质维度,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主要指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与可能的发展。主要要说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学生的情感和发展需要;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能参与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状态?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怎样的,适宜于采用何种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式,合作式?„„学生在课堂教学动态中,可能会生成哪些资源?如:“学生对某一问题可能会怎么反映 ? ”“教师应怎样应对 ? ” 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劳而无功,为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准备。面对信息科技时代的备课如何做到真正的有效,我们针对备课设计来开展研究,重视学情分析,对症下药,提高教学效益。

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备课“备学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备课之前,要根据三维目标,从各方面进行分析:对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基础怎样?相关的知识学生掌握得如何? 相关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得怎样? 学生对于这个内容的学习兴趣如何?这时教师就要从两方面来实施。

如何进行二次备课

新课程改革引发了我校转变备课方式的研究,形成了以“专人主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加强反思”的备课流程。二次备课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对教案进行修订,达到教案的最优化;二是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技巧写入教案,将教和学真正一体化。重点研究知识点如何攻破?环节如何过渡?情景如何创设?

一、课前二次备课的内容 一备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以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集体备课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看其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二备活动设计。(1)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新课的活动设计是否与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适应;问题的设计是否具备一定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是否能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否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领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3)活动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否能让自己驾驭课堂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其实就是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等。

(4)教案中设计的活动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突破了难点。三备练习设计。

一节课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加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重要环节。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哪些知识点是本班学生最容易混淆或出错误的,都要在二次备课时精心去构思。二、二次备课的方法和步骤

用红笔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等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增减相关的活动内容;增减有关的练习或作业;增减相关的检测与评价内容;将具体的指导、启发和点拨的方式方法写入自己使用的教案。

三、课后二次备课的侧重点

教学前设计与备课无论多么充分,毕竟是处于设想之中,而真正的课堂教学却是千变万化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总不可能和设想一模一样,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情况发生,在与学生思想交流碰撞过程中,也有可能触发灵感。

(1)备教学中得与失。记录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成功之举,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回顾、梳理和剖析这些“败笔”之处,吸取教训,作重新设计,可以在以后再教学时得以改进和提高。

(2)备教学中闪现的瞬间灵感。课堂之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时去捕捉,就会时过境迁烟消云散。

(3)备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他们往住会有独特见解和发现。所以记录下并利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独到的见解和发现,也是对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也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4)备学生的困惑,可以促进教师寻找和探求更好的方式、方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他们往往会有一些不同的问题和困惑。

怎样有效的进行二次备课 篇5

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应该说是一节成功的集体备课,可是,在具体执教的课堂上,所呈现的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有时精心设计的精彩的教学环节在课堂上却显得很生涩,很混顿。为什么成功的集体备课却没有上出成功的课呢?仔细想来,集体备课的“众人智慧”要体现于动态的、生成的、具体的课堂,必须要在教师执教之前,结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进行“个人修改”才能实现。这里的“个人修改”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就是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或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个性特长,认真修改,批判吸收,合理取舍,形成真正满足学生需要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设计。

如果说集体备课可以让课堂教学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知识准确的话,那么,“二次备课”则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个性的魅力。

那么,二次备课到底应该“备什么”?“怎样备”?才能充分展现教师的个性魅力,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呢?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下面从二次备课的内容和方法这两大方面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二次备课”的内容

(一)备学生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有效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每一个学生都是完整的、鲜活的个体,有着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和复杂的心理需要。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及生活经验和环境,掌握学生的需求,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有充分地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活动;只有充分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不同需要,制定适应性较强的指导策略,教师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学生才能各得其所。

(二)备自己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要求在对待自己的问题上要充分认识自己。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反思和设计自己。教师只有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才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使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减少到最低点,以最佳的心态和形象投入到教学氛围中,全面提高教学效益。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因此,在备课、上课时,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生活情趣及情感体验,努力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经常用生动的导语、过渡语、评价语及结束语一次次激发学生的情趣和求知欲,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活化教材,创设生动可感的各种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多元智能,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知。

(三)备教材

新课程教材为教师留有较大的发挥和创造空间,等待教师去开拓、丰富、完善、创新。在二次备课时,我们要多角度钻研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活化教材,用好教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来研究教材、整合课程、优化教学内容。一本教材放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正确的做法是对教材进行有效地整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个性特长,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优化教学内容。

二是以解决学生问题为核心确定教学思路,优化教学结构。

我们在进行二次备课时,首先要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与教材进行深入地对话,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弄清楚本次教学让学生“学会什么。然后充分发挥学生的多元智能,创造性地组织教材,找准教材的知识点和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点,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疑难问题?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师要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知,把三位目标落到实处。

(四)备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加强过程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在进行二次备课时确定的目标要有针对性和导向性。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研读《课程标准》,理解和应用《课程标准》,解读文本,处处体现其基本精神。

2、教师必须以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原教案的教学目标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以满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五)备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只有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恰当选择教法学法,努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选择教法学法,既要根据教学内容实际,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还要考虑教师自己的实际,大胆实践,积极创新。

2、注重教学方法选择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在新课程教学中,不能千篇一律运用一种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要在多样化上下功夫,提高艺术性。关键在一个“活”字,尽可能体现“活”的原则。要结合学生学习需要,做到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

3、探索和创新“我的方法”。我国教育家魏书生说过:“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种教法去否定那种教法,不是证明多种教法有没有道理,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般某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他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六)备教学环节

新课程要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在二次备课时,我们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具体学情来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安排要努力体现循序渐进性、层次分明性、系统完整性、密度适中性。具体表现为:

1、教学问题的设计要环环相扣,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进行有意义建构。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要设计出能让自己驾驭课堂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的过渡语言。精妙的过渡语不但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可以使一堂课更加紧凑、生动、引人入胜,使教材平中见奇,使知识产生诱惑力,使学生产生兴奋感,形成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让学生自觉地展开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

3、教师要学会因势利导,不断积淀自己的教育机智。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解决好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七)备练习设计

练习不仅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得到巩固,而且使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升华。在进行二次备课时,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与补充。习题设计要有层次性、多样性,要有深度广度,密度适中、坡度合理、真正发挥出练习的实效性。

(八)备教学策略。

“一切为了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此,课堂教学组织和呈现不是以固定的模式化的“东西”做为教学设计的基点,而是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为基点。教师在进行二次备课时要反复斟酌,全盘考虑,努力设计出“让每一位学生都满意”的教学方案。

(1)“照顾差异”策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照顾学生差异,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学既能保证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共同得到进步,还要保障特殊需要的学生进步与提高。

(2)“异想天开”策略。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就是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大胆灵活的设计教学环节。对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年级学生,考虑和安排不同程序、不同风格的教学设计。

(3)“超越自我”策略。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最难以战胜的是自己,在继承基础上,结合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加以创新和开发,达到借“他山之石”,攻 “我山之玉”的目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在灵活性,“忘掉从前的自己,不要关注别人如何设计”,关键是在“活”字上下工夫,“从我做起”,“设计属于我的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的内容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呢?主要从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 二、二次备课的方法

1、勾画法:勾画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教学过程中创新设计,以便在具体课堂教学调控过程中引起注意,融会贯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补充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具体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对原教案中过简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补充完善。如教学情境的创设、知识的拓展、学法的指导、习题的设计等。

3、删减法:对教学设计中不符合班级学情、不够理想等旁支错节进行修枝打叉。从而使教学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4、调整法:根据需要调整原教学设计的方式方法。如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问题的设计及前后衔接等内容。

美术二次备课 篇6

华山中学 李红

[教学内容]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5课:《夏夜多美》。

[教材分析] 《夏夜多美》是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快乐的[学生分析]

[教学设计理念] 夏天,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在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是朋友们帮助它回到了家。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会感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课文共有16个自然段,是本册教材中自然段较多的课文。

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校园生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平板使用方法,而且乐于接受课程标准的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孩子们天真活泼,喜欢表现自己,有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所以他们对这篇童话充满了好奇心。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平板使用情况,让学生在朗读和表演中感悟,选择适合他们的拓展阅读材料和打写内容,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熏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本课设计是平板环境下的211授课模式,指导思想是在引导学生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给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空间。通过创设情境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和表演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设计中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

创造性。

[教学目标]

1、认识“莲、哭”等13个生字。会写“她、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夏夜的美。

3、感悟课文中表现出的夏夜美,助人为乐精神更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头饰、音乐,课中操。[教学学时] 2课时 [教学设计过程] 第一课时(略)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教学过程:(略)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夏夜的景色之美,助人为乐精神更美。

教学重难点:在体验夏夜美景的同时,感受助人为乐的精神之美。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教学仪器。教学过程:

一、生字复习,回顾课文

1、把生字编进一段话中,复习生字,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2、课件出示:夏天夜晚多美丽,一只蚂蚁掉池塘,睡莲弯腰来救他,蚂蚁感激说谢谢,担心父母会着急,再晚也要把家回。蜻蜓、萤火虫来送他,蚂蚁安全回到家,星星高兴地眨眼笑。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夏夜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夏夜的美,并在一种美好的情境中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二、图文结合,读中悟情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根据题目给出的提示,按课文内容排列这些图片。仔细看图也是学习课文的一种方法。在电子书包中摆图片顺序。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课文形象生动的插图,图文结合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印象会更深刻,同时引导孩子看图也是学习课文的一种方法。】

2、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发生在这几个小伙伴之间的故事。朗读课文,同桌讨论:睡莲、蜻蜓和萤火虫是怎么帮助小蚂蚁回家的?

【设计意图:提出核心问题,以问题统领全文,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并让学生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反馈、交流,在交流中碰状出思维的火花,充分体现了同伴合作的学习方式。】

(1)学习睡莲帮助小蚂蚁的自然段

自由读2—7自然段,请用波浪线画出睡莲说的话;用横线画出蚂蚁说的话。并指名朗读,再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可以看出小伙伴什么样的心情?

自由读2—7自然段,指名朗读,再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可以看出小伙伴什么样的心情?再用波浪线画出睡莲说的话;用横线画出蚂蚁说的话。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重点指导难点部分,在读中体会人物不同的思想感情。体会小伙伴之间互相帮助的内心感受。】

(2)了解小蜻蜓和萤火虫是怎么帮助小蚂蚁的?

重点指导14自然段。在朗读中展开想像,理解“飞机”和“小灯笼”的意思。引导说话:青青的,绿绿的,弯弯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地感知课文,感受夏夜的美丽。】

5、这时星星也出来了,齐读。。

星星看见了什么?这个夜晚仅仅是景色美吗?

这个夏夜不仅景色美,他们互相帮助的行为更美。这说明他们的心灵很美。【设计意图:这部分是课文的总结,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这个夏夜不仅仅是景色美,小伙伴之间乐于助人的心灵更美,从而升华了主题。】

6、表演课文内容。

7、课中操。

三、拓展阅读

四、打写练习:(两个题目任选一个来写)

1、假如你是星星,看到这动人的一幕,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2、在这个美丽的夏夜里,也许还有其他小伙伴会发生助人为乐的故事,展开想像,试着编一个美丽的感人的小故事。(青蛙、荷叶、莲蓬、水草、小鱼、小虾、小落叶)

刍议数学二次备课的生长点 篇7

这两个片段都是在学生新知授课以后,在进行用“可能”、“一定”、或“不可能”、说说生活中发生的事,其中有一教师出现这样一句话(这也是书上练习十的一道原题),“西瓜()长在树上.教师请一位学生回答,只听他大声说了一句:“西瓜一定长在树上”,顿时评委们笑了,我也失声而笑,执教的教师也忍不住笑出来,并轻声问了一句:“是吗?”随即又请了另外一位学生回答,可能教师的笑让他感觉到“一定”这不是正确答案,于是他回答道:“西瓜可能长在树上.”这时只见教师不再是笑了,而是急了,并立马说到:西瓜怎么可能长在树上呢,西瓜是不可能长在树上的.第二位赛课选手开始上课,同样也出现了一个类似于上面的巩固练习.不过,在安排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中,出现的是这样一句话“月亮()绕着地球转.这是一个关于天文知识的题目,对于一个二年级学生来说,如果阅读面不广,回答的难度远远超过前面关于西瓜的问题.果然不出所料,教师连喊两位学生站起来回答,都没能回答正确.这时,只见教师点击了鼠标,顿时出现一个知识小链接,关于月球、地球、太阳自转公转的小知识,学生阅读后,很快就知道“月亮(一定)绕着地球转,这里要说一定的.第一位教师如果随即能出现一幅西瓜地的图片,学生很快就会明白西瓜不可能长在树上,以进一步能正确地在生活中运用这三个概率词语.要做到这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现有生活经验(如上述案例城区孩子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不是很清楚)进行备课,也就是我们教师备课备什么,尤其是现今比较流行集体备课,要求集备教案统一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教学过程、统一作业,在这么多的统一下,我们的学生可不统一啊,他们可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有些学校就提出在集备教案的基础上进行自备,也就是所谓的二次备课.在集备教案上进行添加删减,那我们究竟该添加什么,删减什么?也就是我们二次备课的生长点在哪里?鉴于以上课堂片段和个人教学实践,我觉得二次备课的生长点应该落在学生的学情上.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如何做好学生的学情分析,应注意的以下几个问题:

一、认真分析两个状态

两个状态主要指学生学习起点状态的分析和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学生起点状态的分析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知识维度,指学生的认知基础;技能维度,指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素质维度,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主要指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与可能的发展.主要说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学生的情感和发展需要;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能参与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状态?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怎样的,适宜于采用何种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式,合作式?……学生在课堂教学动态中,可能会生成哪些资源?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充分、精心地去分析.

二、准确定好三个目标

在认真分析好学生两个状态,接下来应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选择帮助确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在确立教学目标的时候,应根据学情分析,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力争做到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即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为本课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要求,开放目标、隐性目标、长期目标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备课中应考虑两项内容:一是这一节课或这一新授内容的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这里主要考虑的是“保底”问题,许多教师怕新课程的“放”,担心的是失去分数的“命根”,足见“保底”的重要性.二是考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交流等开放性、隐蔽性,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精心贯穿四个过程

学情分析不仅是备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而应该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新授环节的预案、课后的教学反思、作业批改、个别辅导等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学情分析.

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备课的精华在于教学中的记录、调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育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此时,不能让活人圈绕死的教案转,要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在超越预定目标中获得创新.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预案调适的原则,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教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教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重点做好反思的有效性,从三方面去反思:生成与预设的差异以及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活动中的精彩片断,理性思考……从反思入手,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语文教师备课中的二次素读 篇8

2013年12月,我承担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会上的公开课任务,选择的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当时选择这篇课文的理由非常简单,主要是这篇文章有深度,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有挑战性。公开课设计的是第二课时,把重点设定在对儒家“礼治”思想的理解上。最初的设想共有四个环节。第一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每个人的“志向”。第二是探究两个问题:1.孔子为何“哂由”;2.孔子为何“与点”,在探究第二个问题的时候解决难点“曾皙之志”是什么。第三是通过比较曾皙和余下三人志向的不同,引出儒家“礼治”的思想。最后是请同学们思考处于当今社会,我们应当如何去做。

在第一次试讲的时候我自信满满,觉得整个教学设计得既有深度,又具有传统文化内涵,还能联系现实。但实际的课堂效果却沉重地打击了我,特别是到讲解曾皙之志的时候,课堂几乎无法向前推进了。学生都沉默不语,课堂气氛让人难受窒息,最后我只能硬着头皮自己竹筒倒豆子。这个失败的教学设计影响了整节课的效果,直到最后,课堂也没有形成我想象中的畅所欲言的热烈景象,学生们在经过之前沉闷且模糊的讲解后,创造力和想象力似乎也被抑制了一般,说不出特别好的想法了。

上完课后,我非常沮丧,同时也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中:为什么花费了这么多时间精心准备的课却上成了这种效果?我静下心来仔细回忆课堂的情况。整节课平淡极了。由于是第二课时,第一、二个环节让学生找每个人的志向和孔子为何“哂由”时,大家兴致都不高,因为课文中有非常明确的答案,这两个问题对他们来说太容易了。而进入讲解 “曾皙之志”环节后,课堂却出现了明显的停滞。我查看这一部分的课件发现,光补充资料就有四五页,而且都是选自于《论语》、朱熹、南怀瑾的论著以及各种文史资料。我突然明白,这些在我看来能作为补充的资料本身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负担,就好像为了弄明白一个概念又补充多个难以理解的概念一样,结果反而越来越复杂。反思之后我发现,因为我在设计这节课之前已经查看了太多资料,在反复理解咀嚼的过程中失去了对问题难度的判断力,不能很好地关注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认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决定将一切归零,回归文本,重新设计这堂课。

当我沉下心来静静地阅读文本时,我似乎更能理解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的感受。他们几乎是站在一个未知的视角去读这篇文章的,在没有任何相关资料的时候,要理解曾皙在文中所描绘的那个美好图景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补充资料是一定需要的。但由于补充资料本身也有难度,于是我决定将资料提前印发下去,让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去理解吸收。又因为这是第二课时,学生对文本也不是一无所知,所以我省略了第一、二个环节。另外,在谈到这篇文章的现实启示时设计的问题过于空泛了(当时设计的问题是:面对今天的社会,我们应当如何去做?),并且凭借学生对《论语》一些支离破碎的了解也还远不足以让他们谈出更多的现实意义来,这就像从一个未知到另一个未知,从一个不熟悉的领域到另一个不熟悉的领域一样。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论语》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把握学情,我还设计了一份问卷,问卷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学生对自己与当今社会的态度,第二部分是调查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程度。我翻看了一遍收上来的问卷后发现:在对自己和社会态度方面,学生对自己的不满意人数远远超过对社会的不满意人数,但是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又往往和现实社会不一样,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在课文理解方面,学生的问题多集中在对“曾皙之志”的解读上,而对孔子师徒言行的现实启示方面却并没有充分的关注。

基于问卷的调查情况,我将孔子对四弟子志向的态度作为这节课的重点,以此为根据得出“礼治”的标准,把对曾皙之志的理解作为这节课的难点。同时,为了更好地联系现实,体现《论语》对现实社会的启发意义,我决定从“言志”的角度切入,先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梦想,然后再看孔子及其弟子的志向,找到我们与先哲的差异,水到渠成地引入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重点环节设计如下:

一.导入:你的梦想是什么?

二.讨论:孔子对这四个人志向的看法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三.关于“曾皙之志”,后世有几种分析,你比较认同哪一种?

(一)太平盛世之景

(二)闲适逍遥之乐

(三)行教治学之图

四.现实启示:

(一)孔子师徒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面对这样的社会,他们抱怨吗?逃避吗?冷漠吗?当社会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

(二)引入问卷数据,引发学生思考:

身处当世,在我与孔子师徒言行的对比中,我收获了什么?请同学们课后记下自己的收获。(不少于200字)

五.总结

调整之后,课堂效果有了显著改善。首先,通过梦想导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孔子师徒的志向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其次,由于课下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结合课文理解补充资料,所以在关键环节——探讨曾皙之志的时候,也形成了热烈的讨论,并以此加深了他们对儒家“礼治”思想的理解。最后,我利用问卷统计的数据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将他们带入到对自己和社会的反思中,先哲的人格魅力又一次在语文课堂上绽放出光彩。最终这次公开课得到了听课领导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以上是我对自己这次公开课的第一次反思,认为主要问题在于大量占有了相关资料后对学情的把握出现了偏差,从而导致教学设计上出现了问题。在后来的一次教师培训中,我接触到了关于“文本素读”的概念,让我对这次公开课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反思。

“素读”来源于中国传统母语教学,因此对“素读”的研究也大多集中于教学部分,即针对学生如何开展“素读教学”。但是对教师备课中“文本素读”问题的研究却比较缺乏。教师备课中的“文本素读”应该是一种非功利的、排除相关参考资料的初始阅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语文老师不只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的。”这里的“善于读书”绝不是拿着教参和其它资料的“对照阅读”,而应该是自然状态下的“文本素读”。因此,“素读”应是语文教师备课的起点。

但是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是不是只需要一次“素读”呢?叶圣陶先生的话中强调“善于读书”,但同时也强调了善于读书的结果,即“深有所得”。那么,如何做到“深有所得”?如果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很强,比如一些学者型教师,可能直接通过素读就能达到。但是对于成长阶段的教师而言,要真正做到“深有所得”,光靠素读是很难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必然需要借助已有的研究成果,比如相关论文论著等,这就有可能出现与我之前公开课类似的问题。在大量占有相关资料后,可能会出现学情把握上的偏差,导致教学内容取舍设计有误,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而我后来的改进措施,其实是要求教师从专业阅读的状态中跳出来,清空自我,俯下身去,以学生这个未知者的视角进行文本解读,以求准确把握学情。我把这样一种文本解读称为“二次素读”。通过之前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或许可以在文献阅读之后进行“二次素读”,它能从一定程度上帮助老师从专业阅读的状态中脱离出来,是过渡到教学状态的桥梁。

备课的确需要充分的准备,但是阅读的起点应该是未知的。作为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关注阅读的终点,更要关注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也就是如何从未知获得新知。如果总是站在一个已知者的角度去阅读课文,就可能无法了解未知者在阅读时的心情。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清空自我,获得一种最原始也是最单纯的阅读体验是十分可贵的。

附录:

调查问卷

第一部分

1.我觉得今天的社会怎么样?满意吗?为什么?

2.我对今天的自己满意吗?为什么?

3.如果有可能,我最想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里?

第二部分

1.我如何看待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志向?

2.在孔子师徒身上,我看到了什么?

3.在我与孔子师徒言行的对比中,我发现了什么?

上一篇:法务专员的基本职责下一篇:居民低保申请书该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