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大约创作于1590年至1598年之间

2024-05-27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大约创作于1590年至1598年之间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读后感 篇1

几个世纪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人,都在阅读莎士比亚。如同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些被时间和空间隔离开来的读者心目中,也同样有着不一样的莎士比亚。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最早接触莎士比亚,应该是在19世纪中叶,通过西方传教士得以了解到这位文学巨匠。其后,中国思想家严复于1894年、1897年,梁启超于1902年,鲁迅于1907年都在译作中提到过他。随着“莎士比亚”这个名字在中国的不断推介,莎翁作品开始在中国逐渐传播和风靡。时至今日,当我们提到莎士比亚时,仍然和古代的李白、杜甫一样,是一个时代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学坐标。

不过,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当时间逐渐流逝变迁,当新时代的文化风貌和传播方式逐渐改变,传统与经典也渐渐尘封于时间的尘埃,慢慢变得鲜有人问津。曾经万人空巷、一时洛阳纸贵的景象,恐怕再也难以重现了。是时代遗忘了经典,还是经典已经不再适应这个时代了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伊沙与老G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他们决定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翻译莎翁的154首十四行诗,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让莎翁诗作绽放出新的生命力。要知道,这不仅需要能力,更需要勇气。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莎翁作品在中文语境里,已经长期形成了固有的表达方式,如何给读者带来新的翻译风格和阅读体验?如何尊重经典并重塑经典?应该是伊沙与老G面临的重要难题。

更何况,莎士比亚一直是公认的有史以来词汇量最多的作家,至今没有人能超过他。据统计,莎士比亚的用词量高达两万个以上,他在作品中广泛采用民间语言(如民谣、俚语、古谚语和滑稽幽默的散文等),注意吸收外来词汇,还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双关语,可谓集当时英语之大成。这对翻译者伊沙和老G来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当然,对于我们读者来说,这也正是两位翻译者所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期待之一。

上一篇:主席团制度下一篇:日资企业面试归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