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发展高峰论坛(通用8篇)
人才发展高峰论坛 篇1
中国设计教育与企业发展高峰论坛对话1:《培养设计人才,院校如何与企业合作》
作者: 曹金花 整理 来源: 视觉同盟专稿 时间: 2009年8月24日
论坛对话1:《培养设计人才,院校如何与企业合作》
(从左到右)主持人:邱丰顺 对话嘉宾:童慧明,严扬,杭间,王雪青,肖勇
题目:论坛对话:《培养设计人才,院校如何与企业合作》 时间:2009年7月25日下午 地点:国际文化大厦二层报告厅
对话嘉宾:王雪青,严扬,肖勇,杭间,童慧明
马兴正:谢谢张海新先生,同时也非常感谢你们在过去很多年的实践里边为中国的设计产业和设计人才的培养作出的诸多贡献。
我们今天下午所有来参加本次论坛的同仁和领导都非常地清楚,在设计师培养、创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三方的主体是不可以脱离的。那么第一是设计类的高校,他们是新的创新人才的摇篮。第二是设计师和设计专业的学生,他们是在整个培训和工作的过程中,是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同时第三还有一直在设计一线进行设计生产的设计公司。所以今天下午的论坛,我们的话题也围绕着这三个因素展开。
三个话题分别是:
第一,培养设计人才,院校如何与企业合作。
第二,设计师在企业中应该如何成长。
第三,企业在培养设计人才的过程中应该尽怎样的责任与义务。
从以上各个方面,今天下午我们的话题马上就要展开,现在我们就从院校的角度来看一下,学校在培养设计人才的过程中,应该如何与企业进行合作。现在我们开始第一组的话题,主题就是“培养设计人才院校如何与企业合作”。
各位嘉宾、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请首先看大屏幕,我们了解一下第一组的嘉宾视频。(视频)
马兴正:刚才大家看到的就是我们第一组嘉宾所有的介绍,下面请大家掌声有请王学青教授、严扬教授、肖勇教授、杭间教授、童慧明教授和我们的嘉宾主持人邱丰顺老师闪亮登场。下面我们就把主席台的空间让给邱老师,请各位嘉宾到台上就坐。
邱丰顺:各位在台上的嘉宾,还有在座的各位嘉宾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参加今天下午的第一场我们的座谈会。我们的题目是“培养设计人才,院校如何跟企业之间合作。
我们今天座谈的形式基本上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座的学术界的泰斗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专业背景,每一个人有很丰富的经验。一会儿让每位嘉宾有5分钟的发言。
接着我们让在座的朋友,可能在座有很多是在学校里面的老师也好,或者是在业界的设计同行也好,可以对台上这5位嘉宾提一些问题。是不是现在我们不分排名,因为刚才也都介绍过各位嘉宾的一些背景,我想这里面有几位应该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我想不分排名,是不是先请童老师发言。
童老师,我想特别请他侧重一下,当然题目可以换。因为广州美院在珠江三角洲,是我们中国实物届最发达的地方,跟北京和其它的领域都不太一样,是不是有请童老师特别侧重在跟广东,在广州附近的业界,你们学校如何跟企业合作,把经验和案例跟我们分享一下。
童慧明:谢谢邱总,很高兴今天有这样的机会,在这里参加这样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会议,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人才与未来”主题的研讨。谈到广东美术学院的设计教育,像刚才邱总所谈到的,在珠三角,从改革开放之后应该是最早从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走上现代教育,从早年基础教学的改革,到工业设计教育、服装、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广告等等。在80年代的后期到90年代中期之前这段时间,应该说在国内还是有影响力的。199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广东美术学院的院展,应该是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有一句话叫做“好汉不提当年勇”,这是过去的事情。我们现在更多地考虑到今天乃至未来。
进入新世纪之后,应该说中国设计教育发展的速度也是非常之快的。刚才查秘书长谈到今年6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有20多万是跟设计有关的。换句话说,这个数据跟我在两年前做的研究是一致的。我们目前在中国的大学里面有100万人在学设计。我在跟来自于欧美的很多教授和来访的一些院校专家谈到这个数据的时候,大家都非常吃惊,中国当之无愧是目前全世界设计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不能叫发达。
记得今年4月底,在清华大学美院参加清华的设计管理大会的时候,当时有一位来自英国的学者,他的一个判断语惊四座。他说:今后世界设计的未来在中国。英国已经够了,当然他这个话比较极端。但是谈到他的很多观点还是有道理的。
比如说产业,整个制造业的产业全部转到了亚洲,而且更多地转移到中国。在金融危机以来,今年全世界的制造业都处在非常不景气的状态里面,但是中国在很多领域里面可以说是一枝独秀。刚才我跟严扬教授也谈到了关于汽车这一块。从这个大的背景上,应该说中国设计教育前面的空间是非常大的,大家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因为今天的时间有限,我们没有办法展开。
作为管理来讲,走到现在,设计学院,如果说在15年前,我们提出了广美发展设计教育的指导思想叫“干中学”,那个时候没有人教我们,该怎么教,老师们要做设计,要在实践中掌握实践经验,把这个经验带上课堂,那么今天我们要改变,我们也要Change。这个Change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实践重新转向Research(研究)。所以,在现在设计学院里,可能在“十二五”期间,正在做规划,可能有比较大的变化。中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就是说第一个我们要坚持广美设计学院已有的传统,就是与实践密切相结合和企业密切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道路,这条路是一定没错的,一定要坚持。但是要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品质,要提升。由过去单纯地解决商业性设计项目,转向原创性,对企业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作用的这门课题的研究。
在座的可能有一些老师都知道,我们前一段时间,从去年12月底在顺德,美的集团公司的格林有一个新的在那边联同国内四个学校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联合打造的一个学生中心,从研究角度做一个准备。
另外一个,我们要求每一个专业都要有跟2-3家企业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实践基地,双向建立实践基地的一种合作关系,整个推荐还是有作用的,时间关系就说到这儿,谢谢!
邱丰顺:谢谢童老师跟我们分享。其实对童老师不太公平,因为他还是帮我们花一点时间从宏观角度看现代中国教育界和实物界合作的关系。等一下请各位教授可以再集中你们自己本身在教学上面跟企业合作的案例,会比较节省时间。等一下我们再就广美这一部分,各位可以对童老师提问。是不是现在请严老师谈一下他的经验。严老师本身很特殊,是不是特别针对汽车这一部分跟我们分享一下。
严扬:谢谢。我来自于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应该是从03年开始,我开始专注于叫做“交通工具造型设计”,现在具体做的,主要培养的学生是面向中国的汽车行业。
我觉得展开讲也确实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明天上午我还有一个小时专门讲。其实作为一个老师,我们一直在思考两件事情:
一、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需要。
二、学生的就业。这两个是作为一个教师永远要思考的问题。可能大家都在想办法,怎么找一个办法,把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我想可能在座的各位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很多经验。
我们也在这方面一直进行探讨,我们和童老师的学校有一些区别,就是童老师那边,包括王老师和中国整个的制造业挨得很近。清华美院这个学校,我想肖老师可能也有这个感觉,和制造业比较远,以后地处北京。这样的话,对工业设计的发展有它的有利之处,但是也有不利之处。
我们现在的做法,就是我们交通工具专业的做法,我们讲深入耕耘某一个行业,这是一直以来我们逐渐清晰的一个做法。因为工业设计这个概念很大,它的变化也比较快,边界也比较模糊。如果用工业设计这样一个概念去泛泛地培养工业设计师,不是不可以,那是在某一个阶段。也许过了某个阶段,泛泛的设计师就不一定好,尤其是对本科专业更是如此。
所以我更倾向于在这样一个大的概念下,建立很多小的,非常精专的课程,不叫“细”,现在叫“专业”也不不见得完全合适,我觉得可能用“精专”更加灵活一点。这种小的精专能够跟某一个行业,某一个阶段的需要非常紧密地结合起来,非常深入地耕耘这个行业,我们近些年一直在这方面进行努力地探讨,主要是关注中国,以及国际的汽车行业,我们在进行深入地耕耘这个行业。算是运气不错,因为正好中国现在的汽车是全世界最好的市场,当然今年又赶上了这样一个时机,所以我们的学生从毕业到毕业之后的影响力,还是比较令人满意。可能详细的东西,明天可以去讲。今天在这儿就不耽误大家的时间了,谢谢!
邱丰顺:谢谢严老师,在座如果等不到明天还是可以问一下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请杭老师来跟我们分享他的经验。就刚才童老师和严老师都提到,我觉得杭老师作为清华美院的院长,在政策上面是不是比较有影响力和绝对权,针对我们到底跟企业界的合作,是把它视为学校教育的原则,甚至是帮企业解决一些实物上的问题,是不是请杭间老师跟我们分享一下?
杭间:谢谢邱老师,实际上刚才邱老师、童老师说的这个,我们两家是有一些关系的,最近我正在做的一件事情,因为今年是包豪斯90年,我们要做一个中国与包豪斯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时间是12月份。从包豪斯的渊源,我们跟广美是找到共同点了。因为广美前几年在梳理他们学院的教育思想,尤其是设计方面的教育思想,是梳理到郑可先生,郑先生从30年在欧洲接受包豪斯的影响,后来从香港进入到大陆以后,他的第一站应该是广东美术学院,广东美术学院最重要的创建人陈永坚先生就是郑先生的学生,后来郑先生又到了我们的学院。
那么郑先生的主张跟刚才童教授说的主张是一致的,实际上是干中学。很多郑先生的学生,都说郑先生不善言谈,但是他是身教,你看当年郑先生50年代的时候被当成爱国义举,把他在香港挣到所有的钱都在香港买到了机器运到国内来做设计教学,这在当年是很少见的。我们学院另外的一个体系就是庞先生和刘先生,虽然表面上看来,当年留法是受法国装置运动的影响,实际上他们的本质和精髓还是包豪斯的精髓。最近我也让我的研究生在做一个课题,设计学院研究。刚才邱老师也说了,现在国际上的一些朋友说了一些客气话,如果从人数上来说,中国设计教育的人数规模是惊人的,但是从质量上来说,按照我们在座各位同行,我们在国外,尤其是欧洲和美国,中国的设计教育从整体上来说还处在一种非常不如意的状态。今天因为这个论坛,我之所以很感兴趣来参加,是因为无论是从中国整体的教育,以及设计教育的角度来说,都是应该很迫切地来交谈,商量。
刚才也谈到了就业的问题,按理说,按照中国这么多的人口,这样设计学院的人数在之间并不算什么,但是我们的就业,我们的毕业实习仍然碰到问题。就是设计教育本身内部的因素。我想通过这样一个机会能够来讨论这样一些问题,我想应该是非常有价值的。谢谢!
邱丰顺:谢谢杭老师。现在请王老师跟我们分享一下,因为王老师在国外有蛮多的经验,在法国也有一些教学部分的经验,是不是也可以顺便跟我们分享一下国外的一些产学的经验。
王雪青:谢谢!其实我今天也是很高兴来参加这个讨论,而且讨论的主题应该都是我们在座非常关注的。我原来以为在座的下面应该是学生,刚才中午吃饭的时候,我才发现基本上都是教师,我说更好。事实上,可能大家关注最重要的几个焦点的人都在,一个是学院,一个是企业和社会。在这个问题上,我很想从教育角度讲,因为我一直在教育领域里,当然也做设计师做设计,我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历是跨了两个国家,时间都比较长,都是在十几年以上。
我现在这么看这个问题,现在说学院的教学有问题,到了社会上社会不满意或者企业不满意,学生找不到工作,有这样的问题。我个人在想可能在座的大部分都是教师,从学院角度先做一下自我批评,或者自我的检验。就是我们做得如何?我觉得不尽人意,可能作为一个设计学院的院长说这种话,似乎是对我们教学的一种否定,其实不是否定,希望把东西做得很好。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前不久我去大连参加了大连全国视觉设计艺术的年会、研讨会,其中就有设计之星大学生的一个比赛。
我前两天参加了我们学校组织的一个中国国家海报双年展,包括白金创意,全国大学生的一个比赛,也是重要的赛事。从这两个全国性学生的作品上面看,应该说自娱自乐的现象太严重,非常严重,还不是一般的严重。所以我自己在博客上也提出了这个问题,其实我这几年从国外回来以后一直关注这个问题,因为在国外这个问题比较小,在国内这个问题就非常多。我就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来谈,就是我们在座的教师,从我们自己、自身的角度是不是把课上好了,肯定是这个问题,从学院的角度,比如说我领导着一个学院,学院有各个系,我们各个系是不是把我们今天的知识结构,安排好了。它符合于今天社会的一个设计需求,从学院领导角度,甚至阶段,从教师角度,因为下面所有的环节都是靠教师去实施的,你是不是把你该上的课上好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号。因为我在设计学院负责工作,我在抓教学。
我经常去检查我们的教学,我常常会发现,或者有的时候学生曾经教给他,他回来找我,说老师你帮我看一个什么东西,我首先问一下你这是什么课程,我不问谁教的,我就分析这个课程应该达到什么目的,结果很遗憾,我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就是一个课程明明应该达到这个目的,但是老师把这个课上到那儿去了,因为往那儿以后效果好,展示效果好未必解决问题。一个课程,如果整个课程结构,教学体系是合理的,它每一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链当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有螺丝钉的作用,如果没有把这些知识点上好的话,整个环节就会发生问题。环节如果发生问题,势必到社会上他会有问题,这是连带的一个关系。如果在座的都是以老师为主,我每次碰到这样的机会,总是想呼吁一下,如果在座有在领导层的,我们应该很好地抓一下作为今天这个时代,对一个设计教育的一个要求,这个知识链是怎么样的。
然后从每一个教师来说,我们是不是很好地理解了每一个课程所应该完成的一个任务和职责。很简单,有的时候,比如说我们讲最容易讲的,大家很喜欢做海报,我在大连看到的情况,那个学生的海报设计,因为我是搞平面设计的,我可以比较武断地来做判断,70%、80%是自娱自乐的,将近一半是假的。包括我们最近在凭的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每两年一届,我对这个也是颇有微辞的,因为在里面也出现很多打引号的“假海报”。而“假海报”基本出于亚洲地区,从中国开始漫游到香港、台湾、韩国、日本。这些问题,可能本来可以是一个创意性质的东西,但是它变成了一个海报性质的东西,海报是有功能的,海报是要传达信息的。这个时候可能会给我们今天的教育带来一个误区。如果我们的老师不清楚就会有很大的问题,如果老师是清楚的,在设计师界可能会玩一些东西,没有问题,我们可以去研究。那么在我们学校的教育课程当中,一个海报课程首先第一条要把信息传达清楚。
我在上课的时候就会跟学生说,如果你做一个海报,就用耐克笔在这张纸当中把所有的信息写清楚,我给60分;如果你做得非常好看,信息不全,我给你60分以下,我想如果每一个老师都在这个环节上把好关,可能我们的学生走出学校以后会说遭遇一些问题,少受到一些批评,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从学院来说,比如说我在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每一个学院都应该有自己的定位。我这个学院,我希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我希望把我的学生培养成一个什么样品质的人,我个人认为可能我这句话会有一些人不同意。我个人认为一个学院并不是一个培养完美设计师的地方。它可能培养了一批准设计师,甚至有的时候可能连准设计师都算不上,但是我们希望教给他们一些最基本的,成为设计师的基本技能,审美、素质,尤其是素质。这里面,记得在这个大会之前,要求我们每个人给了一句话,我好像是写了这么一句话,我希望是“融汇一个“梦想”和“现实”,希望搭建学院和社会需求的桥梁。为什么我用“梦想”这个词,因为我觉得这个梦想未必是坏词,在学生的学习阶段,应该允许他有一个梦想的余地,因为走到社会是很现实的。我讲这句话并不是不希望面对现实,而是我们在学校很认真地教会他们最基本的能力,但是我也希望在一些比较高的学生有一些高的要求,因为中国的设计如果想进入整个国际的领域,如果想引领未来世界潮流的话中国需要一批有这样高素质,有这样梦想的一批设计师。所以我觉得这两个都要兼顾,当然每个学校的定位不一样。
从我的角度来讲,我并不要求我们学校说培养出一个人他就一定是一个很完美的设计师,这不可能,因为一个完美的设计一定是在社会上打拼出来的,在社会上遭遇无数问题,慢慢地成为成功的设计师,当然成功的设计在那么多学生当中也是凤毛麟角,但是他们的大部分人会服务于社会。我想中国的设计要想走到世界前列,我们需要这么一批有梦想的设计师,所以也需要这些学院有这样的问题。谢谢!
邱丰顺:谢谢王老师语重心长地跟我们分享了几点。我非常赞同,第一点,就是我们怎么去设定自己学校能够给学生一个什么样正确的,不管是对一个设计师的设计基本的涵养。所以我也延伸一下,意思就是说假设我们今天学校要跟企业合作的时候,我们相对也要去看这个企业,它是不是在延伸我们教学的理想,如果企业跟学校的合作,只是做做山寨机的话,当然学校就要有所筛选,要找到门当户对的企业来合作才对。
王雪青:刚才我讲的是一些比较大的道理,但是真正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比如我在上课的时候,我就强调非常实际的,就是与事实相对,能够解决问题。因为我们有很多同学脚踏实地到社会上,到企业去做一些实习,不是浮在表面上,因为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问题,学生他可能会想,我一出去就应该是设计师,我说:对不起,不是,你做不了设计师。举个例子,刚才讲到了法国的经历。
可能你们很难想象在法国,如果给一个服装专业的毕业生,他去做毕业实习的时候,让他做什么?有人去工作室做实习,回来以后问他在干什么?他不好意思说,笑一笑,后来说实话,我在那儿帮助他们打扫卫生,倒咖啡,很实际,但是他看到了,他也许没有机会直接参与,因为他还不到那个地步。有可能在你做了一段时间以后,可能一个月开始要你帮助做一些资料的收集,剪图片,贴图片,再过一段时间,一个月以后你具备一些能力了,派你去市场买扣子,我觉得作为一个学生来说,当然这个例子有点过分,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学生来说应该非常脚踏实地的,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其实今天的学生真正是找不到工作吗?不完全是这样的。
比如我们学校的学生,除了离开上海、北京,离开杭州去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问他绍兴去不去,不去。其实我觉得作为学生应该摆正自己的关系,中国需要大量的设计师,不是缺设计师。我们的准设计师没有百分之几的关系,所以我更多地建议学生,这样的学生很好,要更加脚踏实地一点,一步步往前走。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当中你应该很好地去社会体验、脚踏实地地去做,这个很重要。
邱丰顺:谢谢王老师,接着请最后一位嘉宾,肖老师跟我们分享,我想肖老师也有国外教学经验,同时他在中央美院有第七工作室,我想他在产学合作肯定有相当多的经验,请肖老师跟我们分享一下。
肖勇:谢谢邱老师,每次参加这样的会议都很紧张,紧张什么呢?就是我觉得很像照镜子,这个时候开始做反省,因为我们设计界有太多的问题了。一部分有非常棒的“伪企业家”就会冷眼相待设计教育界培养了什么人,设计教育界问题太多了,我们解决不了,学生素质太差了。我作为一个老师也解决不了。刚才有的老师也说自娱自乐的问题。我觉得现在学生的心态有一些很矛盾,如果再不自娱自乐的话,他们很多会得抑郁症,可能会有问题,有时候还是有必要的。
现在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设计师的价格,特别是在北京物价涨了这么多,基本上30倍以上,但是我听说在北京设计师的价格达到1500,相当于保姆的价格,所以我觉得非常可惜、可怜,再这样下去的话,包括我也要辞职了,没有必要,没有意义,直接去培训家政算了,所以比较麻烦。
还有一个我觉得中国从来不缺人,包括设计界设计师也特别多,我算不过来,不缺人,但是缺人才。如果真正算好设计师的时候,有多少能够数得过来的设计公司、设计企业,设计领航人,可能数到一百位就没有了,非常可惜,这就是我们中国设计界的现状。
还有作为个人来讲,刚才看了很多问题,我们这个小小的问题是培养设计人才,院校如何与企业合作,这也是挺重要的一个方面。从教学本身,我担任工作室教学是一个小单位,管几十个学生,不能像很多院长一样统筹整个学校的教学方向。我想在教学领域当中,我们能解决的,或者是我个人能解决的有这么几个方面。如何塑造一个设计师或者是准设计师,将来要毕业的设计师,一个是知识,一个是技术,一个是能力,再一个是思想。这四个方面,能够真正地塑造将来可能成为设计师的人。这些塑造取决于知识结构、教育结构的设置,而不是一两个老师能完成的。
所以在高年级的学生教学当中,有几个方面是很重要的,如果去强调社会实践的话,第一有机会让学生走出去,走出校门、校园,走出教室。我更倡导动态教学,就是我们的世界已经没有边界了,甚至国家的界限,现在很多人都非常容易去别的国家看展览,甚至是去工作。
第一,让学生走出去,在教学上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在大
三、大四,或者在研究生的时候能够到其它国家或者是公司去实践和学习。
第二,就是实践。能够让学生进入企业界或者是设计事务所去学习至少一个月到三个月以上,让他们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
第三,教师走进来很重要。现在很多老师,当然也包括我,可能在某些方面是能说不能干的,叫君子动口不动手,就是不能做设计,只能说设计。我觉得当然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上需要这样的一些老师,但是有必要引进更多实践性的教师。但是现在很多学校由于学历各方面的原因不愿意请社会上的老师任教,我们这些年做了一些尝试还是有效果的。因为这些老师能够把最新遇到的问题,他们所看到的,获得的经验能够作为间接经验转给学生,再一个就是学校跟业界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横向的合作,还是纵向的合作。我们在一些项目上,比如说在跟诺基亚、三星等等,他们也请我们做一些项目,还是非常难得的。但是我也看到很多学校很难有机会,尤其是北方院校制造业不太发展,设计公司相对也比较少,所以获得设计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如果真正做设计,目前社会的现实是很难改变的,第一要有关系。第二设计企业要有实力。第三要有机遇。如果这三个都没有,就只能是自娱自乐,所以我们一部分要自娱自乐,让学生在这个积淀的过程当中有思想、有想法,无论通过什么形式,我觉得那个海报是一个相对比较狭窄的形式,通过其它方面能够积累。
再一个每个学校有定位,我想我们的学生在这几年的积累当中,可能很难成为一个非常职业的设计师,但是我们尽量往职业设计师的方向去培养,我们进行的是专业教育,而不是一个职业化的教育,这是一个积淀。事实也证明过了几年以后他们会厚积薄发,我想也需要一部分这样的人才。童老师也讲干中学,95年的回国的时候,我不太懂设计,从校门到校门,但是我必须边学边干,只有这样才能任教,我想我们做的就是学中干。就是在学习过程当中去体验实践,这可能是符合北京或者北方一部分学校的特点。
我想我们学生的目标,希望我们学生的目标是具有前瞻性、创新型的设计人才,最重要的是希望他们不改行,从今天的毕业生来讲,我们只有一个学生卖服装,其他都没有改行的,这一点我也很高兴。
邱丰顺:谢谢肖老师,跟我们分享得很精彩。接下来的环境交给在座的各位嘉宾可以对台上五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加以提问。有没有人要对他们提出问题?
提问1:首先我觉得作为教师的话,如果讲的不负责任,我觉得学生是个体,个体是自由发展的,因为四年的时间决定不了他40年的历程,所以这一点不必太自责,因为他有一个自发在里面。我想问王雪青院长,我们在有限的四年里边,如何抓住命门,就是培养的命门,这个命门抓住了对他的后40年有远大的影响。我在吃饭的时候跟长虹的蔡经理,他提到德育很重要,我想我们的教育要对学生的后40年负责,我们应该探讨一下我们的能力与知识接口,到底哪些才是关键,哪些才是重要的,因为四年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王雪青:刚才中午吃饭的时候已经稍微聊过一下了。四年虽然是很有限的,其实我刚才讲的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我希望我们这些教师,包括我自己在内,把这四年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很充分地学到东西。所以我很反对那些教师,不好意思,我在批评。为了自己个人的一些教学效果或者其它也好,他把一个课程的目的给弄歪了,事实上他造就了一个不是成品的学生。当然这个责任不完全在教师,我觉得教师还是有责任的。但是学的问题,不仅是教的问题,是教与学的问题,也会有学生,他没有教师照样会出来。但是我想从教育角度,因为我们今天在谈学院能够为企业,为社会做些什么,对我们教师来说还是应该脚踏实地地去做。所以一共只有四年,四年改变不了十年,但是四年如果有非常好的积淀的话,可能当他走出学院,到社会以后,也许有一天其中的某些人就像一座火山爆发出来,这种积淀需要在学校就开始积累。
所以我刚才讲到领导问题,就是你要理解,今天的设计和今天的设计教育,这个时代的设计教育应该是怎么样的。事实上很不好意思,因为我自己也在国外待了那么长的时间,还是有很多对接上的问题,谁好谁坏我们不说,中国有中国好的地方,西方有西方好的地方,既然在中国我们把我们该做的事情做好,把我们的知识结构调整好。每一个老师把自己该上的课程上好,因为我想如果一个课程排得好,这些课程其实都是能够与企业需求对接的。
当然这里边,我和肖勇老师都谈到一个问题,也许在简单的对接之上,中央美院也好,清华美院也好,或者我们也好,广州也好,可能每一个学校都有他自己的目标,像我们就是这个情况,我就希望他们一方面能够把知识学得尽量地好,到了社会上以后尽量地能够回答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很希望储备一些人,他能够有这样的潜力,能够在未来像一座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为中国的设计走到世界前列做一点贡献。
所以,我想四年的教育,在我们手上,当然也在他们自己的手上。既然在我们手上,因为我们是教的人,我们怎么把课程教好,把课程搞清楚这是很重要的,也是我自己抓教学的时候坚持不懈地抓的一个问题,应该从我们做起。
邱丰顺:谢谢王老师。
王雪青:其实教人的问题,德育问题是任何一个行业,教书教人都是一样的,都是需要的。
邱丰顺:谢谢王老师!我也不知道今天来参加这个座谈会的各位嘉宾背景是什么样的,我也不知道,看不出来谁是老师,谁是设计业界的工作者,不过我今天一定要代表我们的企业先问一点问题,要不然好像咱们对今天这个主题有一些地方没有提到。
根据我自己本身,因为我自己在北京摩托摩拉跟清华大学是互动比较多的,每一年大概都有4-5个学生到我们这边做互动,我就是想问这个问题,不只是问清华大学,也问在座其他的各位老师,当企业和学校互动的时候,每一个人思考都有一些不一样。就像我们刚才提到学校里想的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但是企业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他的想法是我们为什么要给你们这个名额,来我们这边学习。对摩托摩拉很简单,他认为是一个社会责任,就是延伸让学校的学生能够尽早有一个实物界的经验,事实上学校在配合这一部分的时候,我个人感觉显得稍微高调。就是怎么样去配合企业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我这里想请教在座的各位老师,学校到底在跟企业合作的时候,可以怎样去调整跟配合?
刚才肖老师提到希望有1-3个月,事实上站在我的立场上来讲,1-3个月,因为我们是产品设计,1-3个月学的东西真的就是端茶、切切剪报大概就完了。事实上很难去深入。我们大部分是至少半年到一年,所以我想请各位老师能不能在这个地方跟我们分享一下学校可以做什么样的调整。假设今天我们这个企业在南方,但是给清华大学一个名额,必须要长时间在南方工作,那么学校的课业和实习之间怎么去兼顾,请严老师回答好了,因为你这么多年也没有办法解决问题。
严扬:对不起,有的问题我解决不了。我觉得刚才邱先生说的这个,确实是学校教育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有的时候是不太容易得到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学校有一个学制的要求,有课程的要求,有学生的纪律,尤其是本科生,我觉得在这方面,越是管得严的学校,通常到社会意义上认为是好学校,越严越好。对于设计教育确实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说学校和企业这两者之间究竟应当怎么去对接。我觉得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比较理想的状况,我们过去传统的观点认为学校是培养人的,企业是使用人的。那么企业和学校的对接口,就在毕业的他一个关键点上,学校把人送出去,企业把人接过来。但实际上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面向未来,或者是比较现实的一种培养模式。我觉得更好的一个培养模式是学校跟企业是一种混合的模式,但是这个需要一系列的机制去解决,学校要变化,企业也要相应地变化。我相信无论国内、国外的学校这几年一直在探讨,也有各种各样的模式,包括国内,包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包括企业提供的机会,包括把企业的专家请到学校去给我们上课,其实都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那么能不能解决问题,我觉得可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企业的需求非常多样化。
我个人有一个观点,到现在我还在坚持这种观点,我不认为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培养什么。学校要培养能够在企业发挥作用的人,但不是说企业要什么,学校就培养什么。如果这样的话,我到学校干什么?学校一定要培养出的人是企业需要,但是它又做不到的。我觉得这样才有意义。
拿我具体负责的专业,我给我的教学定了这样一个目标,在就业的时候和同类学校别的毕业生比起来,比如说5、10个人在竞争一个岗位的时候,希望我的学生有竞争力。第二个目标,希望我的学生通过5年之后,对他的岗位还能够推动,像刚才王雪青老师说的还能够爆发,有潜力。我觉得一个教育要同时达到这两个目标,才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学校的教育。
具体的做法,我想因为也不太成熟,所以也没法展开讲,因为这个问题也比较大,再看看别的老师还有其它的想法。
童慧明:刚才提到这个问题,刚才谈到的是从摩托摩拉的角度跟院校合作。中国到现在来讲,北京有一个摩托摩拉,北京有一个诺基亚,说实在的,国际的大牌公司要找合作的院校也是找大牌的院校,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像刚才肖勇老师也谈到了,这些国际的资源必然要在中国找到合作的院校会落到,毫无疑问地会首先考虑到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那么广州美院是一个B型学校,我们接触这种机会,我相信在座还有很多在北京的,但并不是像刚才说到的三个这么有影响力的院校,可能跟广美的情况是一样的,就是说不太可能有这样的机会来遇到的。就广东来讲,因为珠江三角洲是以中小制造业为主,所以我们更多地遇到所谓的合作、实习的机会是来自于中小企业,或者说在国内看起来很大,但是在国际的规模上算是中小企业。
谈到实习的问题,我们在尝试这样一个机制,因为四年的本科教学,学生第一年基础部,进来的时候只会画画,通过一年的基础训练,对设计,对基本技能的掌握,那么至于到专业设计上完全不行。二年级进入到专业的各个系以后,通过二年级的专业基础对自己的本专业,不管是工业设计也好,服装也好,家装也好,有一些了解,但还是不能做事情。但是到了三年级,经过几次实践以后会对本行业内部的事情有一定的了解,中间有一些学生开始展示出他的一些专业上的潜质,所以我们现在更希望跟企业在三年级、四年级进行合作。前面作为一种尝试,在平面设计,在产品设计方面,找到一些有兴趣的企业,在我这儿,我首先要拿一个资金过来,设立一个奖学金,我们把三年级结束学生整个的情况评选一部分,推出有几个可以获这个奖学金的学生,介绍给企业,利用暑假期间的两个月到企业去实习。
这个过程,在和企业谈的过程中是双向的,就是我推给你的是好学生,你也去考察他,这两个月了解他的能力,包括各个方面。刚才谈到德育,在咱们大学里面不叫德育,叫做教书育人,人家说你这教书育人的成果到底怎么样,都会在这两个月,利用暑假实习期间有所了解。如果企业认为这个学生不错,我有心想继续给他一些机会的话,我会在毕业设计的半年之内,把这个学生重新放回到企业,实际说来讲跟企业达成一个合作的关系,就是我这个学生你来带,由企业总监或者是负责设计的人知道这个活动,然后毕业。毕业的时候,这个学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那个企业。我们提的一个口号叫“无缝连接让学生进入到企业去”,这是正在尝试的一种渠道。
更多地来讲,我想用实习生的方式其实更多地是在一些规模比较大,在国际化程度上有一定认识的企业,但是相当多数的中小企业,对这块还不了解。所以我们现在希望更多地通过课程,把高年级做的一些研发课题带到课程上来,让企业和院校之间有一个相互的了解。这是我们的一些做法。对广美来讲,比较容易操作。
邱丰顺:谢谢童老师,王老师讲一下。
王雪青:我接一下,刚才这个例子,摩托摩拉也好,诺基亚也好都太大了。作为学院的教学可能更实际,像我们那儿也是的,虽然我们有很多的梦想,但还是应该脚踏实地。中国美院的情况是这样的,我们想办法把一些实际的课题,实际企业的需求,有可能的话容纳到课程里面去,甚至有一种长线的规划会更好。
举例子,实际上这是蛮难的事,比如有的时候需要什么东西,他说:我需要什么东西。我说:对不起,我们可以不谈好了,而且几乎到了一个没有办法协调的地步。但是有的时候也许正好有这么一个课程,有这么一个需求,而且这个需求和我们的教学要求也不冲突,这是非常理想的,因为这个时候学生会非常脚踏实地的解决问题,只是我们会要求比一般的解决问题更好,这是我们一般的要求。
我们学校的工业设计系好像跟宁波一个德国的企业,专门研究竹制玩具,他们是德国很重要的企业,在那儿很多年了,研发竹子的玩具。所以它和我们有一个协议,就是每年,已经有好几年了,每年都会有几次,我们学生到那儿去实习,他们的设计师到我们这儿来,每一次把课上完以后都有一个发布会,这种情况倒是挺不错的。就是企业能够把他们所需求的东西,目标我们,并且通过他们的经验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学生就根据这些需求又在我们的老师和他们的设计师的帮助下,来提高整个设计的体制,所以这是一个双赢的案例。因此我觉得更实际一点,从各个学校来说,哪怕是很小的东西,但是很实际的能够和几个问题的做法,对于学生来说更有实际意义。
邱丰顺:谢谢,请杭老师。
杭间:我的看法虽然各个学校有各个学校的经验,但是我想把这个问题看得简单一点,就是它的本质到底在哪儿。因为设计学院和企业之间有很多种方式,刚才王老师说的那样,这种方式有的时候是偶尔碰到的,有很多偶然性。我个人的见解,比如说在本科四年过程当中,无论是三年或者是三年半,是三年后面的一年,还是三年半猴年的半年,从本质上来说这个学生还是姓“学”,不姓“社”,还是在四年的设计学院教育体制里面,关键在于设计学院的体制里边,如何跟刚才像邱老师说的,像国外一些大公司认为接纳学生的实习是一个企业的责任。
刚才童老师说珠三角的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设计投入本身不足,可以早早地跟学院里面结合,做一些局部的设计。也有一些企业是为了留人,物色人才,也有一些企业想找一些免费的,端查倒水的专业人士,我想这四种情况都有。但是我想可能在学院例如,或者学生来说,在这四种情况里边,都是无奈的,都是比较被动的。
我同意严扬老师的一个想法,就是设计学院的办学目标不能直接以服务于社会企业作为目标。这个问题可能有很多人会想,你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你满足于纸上谈兵,满足于社会脱节吗?不是。可能问题还是回到设计学院本身,设计学院本身如何去做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面我提一个问题,比如说中国设计学院的设计老师,绝大部分不是业界的名人,为什么?这在西方的设计学院里边,在他的基本上,就是30%、30%的构成里面,总有相当多的聘约的教师,一定是业界的名人。所以我们可能这里面要回到设计学院的教育体制本身,可能要从我们设计学院师资的构成,人事的聘任,从这个角度,根本性地来解决问题,我想从学院角度本身才会是主流的。
前一段时间,我接待英国华侨艺术学院的院长,我觉得人家老先生谈的3:7这个比例的时候,他的3是纯艺术,7是设计。他的7里面有一块是做当代高科技的,还有一块是做完全想象的概念的,超越的。还有一块是做关注民生的。我想一个学院如果有这样的格局考虑,我们的被动一定会小一些。谢谢!
提问2:刚才有诸位老师都提到培养设计人才的问题,肖老师还特别说不希望学生转行。我想问一下各位老师怎么界定设计人才,怎么界定所谓不转行?
邱丰顺:你有特别针对哪位老师吗?
提问2:我想先了解一下。
邱丰顺:那就肖老师。
肖勇:我自己放一个炸弹。刚才我算了一下,像北京艺术学生目前的状况,从本科一年级到四年毕业,大概花费人民币20多万以上,这个费用每年在递增,在中国来讲是不小的价格。如果是毕业的工资来讲,1500的话,这辈子都还不了。然后北京的价格也在飞涨,所以我想设计的附加值和自身的价值如何创造,不能简单地来考虑。
刚才我说转行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设计是一种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方式,是个性化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智慧。如果转行的话,可以在业界做很多事情,如果是我们现在的政府领导,或者是总理级有一个设计师的话,我们就不用坐在这儿谈了。所以我想如果转行的话,可以是在创造性领域,比如品牌开发,企业研究,服务于创造性的一些产业,我想这个设计师能做很多事情,国外也有很多方面的案例。我不希望转行就是跟自己专业确实没有任何关系的,我知道设计师为什么转行,他们说对设计已经完全失望了,并不是说他们自己不适合,确实有一些学生不适合,他可以学设计,但是做不了设计,并不是不想设计,这样就比较遗憾。因为设计师本身的文化程度,从目前高校来讲,不是特别高,转行的可能性很小了,外语又不行,文化课又不好,理科又不太棒,比较难。不像外语比较好的话可以重新学一个专业,所以如果转行就是很冒险的一个方式。
童慧明: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蛮好的话题。我是这么看的,因为我们现在刚才谈到的,刚才也谈到中国现在100万学设计的大学生,到他们毕业的时候都能找到一份工作去做设计,我认为这是完全不可能完成的目的。但是对于有一些优秀的院校,比如说中央美院、清华美院是可以保证到,不能说100%,说百分之九十几,可以保证设计的工作,但是在大量的在过去的实践中间出现的新的设计院校是不太可能做得到的。对于广美,我们现在更多的跟学生在谈到这四年,只能算是让你对设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所以我们在开学的第一堂课,给所有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我提出一个口号叫“享受设计”、“Enjoy Design”。不管学工业,学服装,学环艺的,千万不要把你的视野只盯在这个专业,你要了解这个“Design”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它应该融合到你的生活里面去。
我希望同学们,开玩笑地讲,在毕业四年的时候,如果你进门的时候到市场上买双鞋子,买件衣服很容易买得到,但是四年之后你发觉你买不到你满意的衣服和用品的时候,你就算是从设计学院得道了。至于你将来出去以后,做什么设计专业,这个完全靠机会、缘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资源,刚才跟严扬老师谈到,我们在发展我们的汽车专业,今年的毕业设计有一个教育设计的同学,搭到工业设计这边来,跟工业设计的同学一起坐车,做了一派1:1真实的还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那么教育系同学的叔叔是广汽集团董事长,我当时一定吸收塔进来,而且把他从学教育的带到学工业设计,毕业以后一定让他去广汽的设计中心,结果他就进去了,唯一进去的一个就是他。他不是那个组里最好的学生,但是他进去了。没有关系,这对于整个将来的设计教育,对他本人来讲他有这个机会,他有这个资源。我相信他将来不会干的,因为他在这个平台上待过。
再举一个例子,去年夏天,我带朋友在广州去逛街,一个糕点店跳出一个女孩子,童老师?我不认识她,因为我的学生太多了。她说我是哪一年毕业的设计的学生,我说:你在这儿干嘛?她说这个面包店是我的,带我进去还送了我一块糕点,糕点本身做了设计,做得很不错。她说:我这个糕点的生意很不错,我正准备考虑开第二家店。我觉得这个很好,她原来学平面设计,现在成为一个面包屋的老板,糕点店的老板,而且她把糕点做得很有设计的味道,而且得到的市场的承认,赚到了钱,有很好的生活,那么教育培养人干嘛,我觉得这个达到目的了。以前我比较在乎,但是现在我不太在乎学生毕业是不是还在干设计,或者原先学工业是不是现在还在干工业,我相信这四年对你一定会有改变,当你学会用设计的眼光看待社会,看待周围的一切,已经得到了。谢谢!
邱丰顺:童老师的意思以后中国国家的主席会是学设计的。
提问2:因为我也曾经是学设计的学生,学了七年的时间,但是我现在做的工作和狭义的设计没有关系,我现在做手机行业的产品经理,我以前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和设计专业的东西对我现在的工作非常有帮助。我现在负责一条时尚产品线的规划,我觉得对我做这些事情都非常有作用。
另外想说,刚才大家也提到,中国现在每年学设计的学生有100万,我觉得咱们社会现在有这么大的容量去容纳100万的设计师吗?现在的现状可能是没有的。另外学生的特质也非常各异,他们在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未来适合什么。所以我觉得在学校里面老师也义务去告诉学生们,或者发现他们的特质,告诉他们未来的可能性。
我觉得包括学校的价值观也要多元化,不能很理想化的让所有学设计的学生,都觉得我未来唯一的目标就是做个设计师,做一个顶级的设计师,应该不是这样的,应该有很多的可能性。
邱丰顺:谢谢,我也可以针对这个题目稍微分享一下台湾的经验。台湾到目前为止,设计相关科系毕业生的就业率只有三层,其它七成都跑去干嘛,各种各样都有,也有去卖糕点的,什么都有。100万的人确实很多,但是投资在14亿人里边还是不够。因为中国需要更多有设计背景,有设计经验去影响我们的生活层面,而不是只有我们从事设计专业的这些人来引导这个国家。我想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第一场的研讨会就到这里,请大家给在座的五位嘉宾来点掌声,谢谢!
马兴正:谢谢各位嘉宾,也非常感谢邱老师这段精彩的主持。我不是邱老师公司的代言人,但是我想给邱老师做一点广告,我前几年的时候跟邱老师有过一次非常深刻的谈话,我们交流了在设计领域里边人才的培养,实际上邱老师的公司一直在跟很多学校的设计学生,有很多的合作,他的工作室也会经常接触一些设计专业的学生到那儿去实习,而且学习的效果非常好。那么我们再一次感谢刚才第一组所有的嘉宾,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以及跟大家做了互动的交流。
现在是下午三点的时间,做电视媒体的朋友都知道,下午三点的时间,是最困的,因为它的广告是卖不出去的,所以我们安排10分钟的休息。那么三点十五分的时候,请所有的参会嘉宾再回到这个论坛的现场。我们利用休息的时间,也有请所有的嘉宾到台上一起合影,谢谢!
人才发展高峰论坛 篇2
中国商业已驶入绿色商业年代,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绿色商业创新快速发展, 倡导应用和销售节能绿色商品, 促进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为当前绿色商业创新发展及实现节能减排“十一五”目标面临的关键及迫切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中国商业联合会将于2010年元月在北京举办首届“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论坛将围绕“走绿色创新之路、发展商业新机遇”为主题, 邀请国家领导、专家学者、国内外商业企业高层权威人士与会演讲交流, 具体包括绿色商业创新发展战略及热点问题高层研讨、绿色商业创新发展优秀案例研讨、商业节能减排专题研讨、节能减排高新技术产品推介会、优秀绿色商业企业及节能减排优秀企业实地考察及企业个性化商务对接等丰富多彩的内容。
为全面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经验及成就, 进一步提升优秀绿色商业企业品牌形象, 为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树立标杆和楷模, 促进商业企业绿色品牌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快速提升, 大会同期举办“绿色商业创新发展奖”推介表彰活动。“绿色商业创新发展奖”推介表彰活动表彰为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企业家及绿色产品, 在大会期间举办隆重的颁奖典礼。活动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推介原则, 通过建立客观完整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流程, 倾力打造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权威荣誉平台, 向全行业及全社会广泛推广, 以榜样的力量推动中国绿色商业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人才发展高峰论坛 篇3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新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内容涉及公共部门、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多个方面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大会设立1个主论坛和8个分论坛,围绕“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人力资源找略与规划,新人才指导观下的人力资源开发,高端人才管理与开发”等专题展开前沿探讨与巅峰互动,力求多角度研究和解决企事业单位,政府组织,高校与其他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此次论坛展示了中国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市场开发的巨大活力和潜力,必将有利于促进两岸三地的交流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LYCRA®(莱卡®) 衣随心真换爱
LYCRA®(莱卡®)纤维品牌蜚声世界,它能提升面料和款式,提供舒适、贴身、保形及运动自如的服装品质。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对LYCRA®(莱卡®)纤维品牌最初的认知源自于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和简洁流行的口号所积极倡导的穿衣之道。而今年则推出以“Some Clothes Love You Back —— 衣随心,真换爱”为主题的活动,继续诠释着LYCRA®(莱卡®)纤维品牌赋予服饰无与伦比的舒展灵动和美丽外观,及其带来的无可比拟的品质及内涵。同时LYCRA®(莱卡®)纤维品牌也持续着她一贯倡导的年轻、时尚、乐观、健康的生活理念。
上海交响乐生活系列音乐会
2008/09/06 19:30
大提琴家杨文信与卡尔·大卫杜夫
曲目:
1.卡尔·大卫杜夫:第四大提琴协奏曲
2.古斯塔夫·马勒:第一交响曲
大提琴:杨文信(中国台湾)
指挥:泰尔杰·密盖尔森(挪威)
2008/09/20 19:30
纪念沃恩·威廉斯逝世50周年音乐会
曲目:
1.克洛德·德彪西:牧神午后
2.莫里斯·拉威尔:库普兰之墓
3.卡米尔·圣-桑:引子与随想回旋
4.沃恩·威廉斯:云雀飞翔
5.沃恩·威廉斯:第二交响曲“伦敦”
小提琴:泰·茉瑞(美国)
指挥:朱尔兹·格尔(英国)
华泰·天门发展高峰论坛策划方案 篇4
一、关于论坛.1二、举办目的.2三、主办单位.2四、举办时间.2五、举办地点.2六、主要议程.3七、合作模式.3八、盈利模式.4九、综合效应.4十、冠名费用.5十一、候选名人.5十二、真诚建议.6
十三、附件.6
附件1 西方名人演讲产业概况.7
附件2 武汉大学名人演讲局简介.9
附件3 候选名人简介.10
附件4 拟邀请省级、国家级新闻媒体.17
由天门华泰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门华泰)投资兴建的天门华泰义乌商贸城(以下简称商贸城)是天门招商引资的标志性项目,在江汉平原乃至全省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了扩大商贸城开业庆典的影响、提升商贸城开业庆典的品位、增强商贸城开业庆典的吸引力,我们建议在商贸城开业庆典的系列活动中举办第一次“华泰·天门发展论坛”,并且以此为开端,将这个论坛打造成天门市和天门华泰重要的舞台、窗口和名片。
一、关于论坛
论坛的实质是政界、商界、学术界、新闻界共邀各界名流,沟通思想、信息、情感,发挥名人效应,传播先进理念,营造社会舆论,取得各方共赢的平台。
“华泰·天门发展论坛”由天门华泰独家冠名,论坛之所以定位为“发展高峰论坛”,首先是表明论坛的目的是促进天门市的发展;其次是论坛名称没有领域的限制,预留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最后表明
邀请的是国内外名流,参加的是天门各界高端人士。
二、举办目的1、体现天门华泰以天门发展为己任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在天门、湖北乃至全国树立一个知名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2、密切联系天门华泰在天门投资的商贸、教育、房产、旅游等项目的运作实际,让论坛为商贸城招商、华泰中学招生、后续项目造势及其它的中心工作直接服务。
3、通过邀请政界、商界、学术界、文化界的国内外名人,为杭州华泰实业有限公司在全国的加速发展积累高端人脉。通过邀请省级、国家级新闻媒体的参与,扩大天门市和天门华泰在全省和全国的影响。
三、主办单位
天门市委宣传部
天门日报社
天门华泰投资有限公司
武汉大学名人演讲局
四、举办时间
商贸城开业庆典活动期间
五、举办地点
帝苑酒店
六、主要议程
上午:名人演讲主持:天门市委宣传部领导
1、天门市有关领导致辞
2、天门华泰领导致辞
3、名人演讲(两个半小时左右)
4、中餐
下午:新闻发布会主持:天门日报社主要领导
1、天门市主要领导介绍天门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和社会发展成果
2、天门华泰主要领导介绍杭州华泰、天门华泰发展历程、投资项目、运作模式、企业理念
3、天门市领导、天门华泰领导、主讲名人回答记者提问
4、所有与会人员参观商贸城、华泰中学、天门市主要展示项目、天门市景点
5、晚餐
6、所有与会人员返程
七、合作模式
天门市委宣传部:邀请省市领导出席,邀请市、省、全国媒体,安全保卫。
天门日报社:牵头策划每期论坛方案,前期宣传造势,活动宣传报道,论坛嘉宾的接待,论坛活动的组织,市场化整体运作。
天门华泰:出资,确定每期论坛主题、主讲人、贵宾、嘉宾,参与策划,参与接待,主要领导论坛致辞,有较多赠票。
武汉大学名人演讲局:参与策划,邀请名人,参与接待,协助邀请省级、国家级媒体。
八、盈利模式
1、协办
出资额较大、天门日报有一定宣传版面、有一定赠票、主要领导享受贵宾待遇
2、赞助
出资额较小、天门日报有宣传报道、现场有宣传展位或宣传资料、有少量赠票、主要领导享受嘉宾待遇
3、售票
团体售票为主、零售为辅
4、签名售书
依据时间、名人效应确定书目和数量
5、结集出版
论坛举办一定期数后,将名人演讲的资料结集出版成书籍、音像
九、综合效应
1、集中展示天门改革开放的成果,加速天门融入武汉城市圈的进程,扩大天门在湖北和全国的知名度。
2、汇集各界名流智慧,为天门发展献计献策。
3、增强《天门日报》的影响力,提高在当地媒体竞争格局中的地位。
4、为《天门日报》探索一条新的盈利模式。
十、冠名费用
论坛由天门华泰独家冠名,冠名费包括名人出场费、名人交通费、名人落地接待费,省级、国家级媒体接待费。其余费用由天门日报社通过市场运作解决。运作成熟后,可每年举办一至两次。
十一、候选名人
1、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
演讲题目:《当前经济热点问题与民营经济面临的形势》
推荐理由:中央高层人脉、国家级主流媒体背景、民营企业政策的精通、民营企业届威望、平易近人
2、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艾丰
演讲题目:《中国企业的名牌之路》
推荐理由:国家级主流媒体背景、深厚的学术功底、中央高层人脉、企业界人脉
3、北京视野咨询中心主任钟朋荣
演讲题目:《义乌模式的深层思考》
推荐理由:深厚的学术功底、曾经的高层背景、企业界人脉、政界人脉
4、百家讲坛著名主讲纪连海
演讲题目:《中国企业家的儒家文化修养》
推荐理由:知名度高、演讲风格独特、平易近人
5、百家讲坛著名主讲阎崇年
演讲题目:《中国历史在清朝的沉思》
推荐理由:深厚的学术功底、知名度高、在百家讲坛德高望重
以上五人中确定一人。
十二、真诚建议
1、尽早决策,为论坛准备赢得时间。
2、精心策划、筹备和组织第一次论坛,首战必胜。
3、统筹规划,将论坛与整个庆典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4、持之以恒,将论坛打造成湖北乃至中部有名的论坛。
十三、附件
1、国外名人演讲产业概况
2、武汉大学名人演讲局简介
3、候选名人简介
4、拟邀请省级、国家级媒体
附件
1西方名人演讲产业概况
在美国和欧洲,名人演讲业十分发达,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演讲的名人分成不同层次,报酬每小时从一千美元到十多万美元不等。
美国目前有400多家名人演讲公司,著名的有:
1、华盛顿演讲局(WSB)美国最大的演讲公司,成立于1979年,创始人为伯尼·斯万和哈里·罗兹,地点位于华盛顿。旗下有数千名有经验的演讲者,其中有160位世界级领袖,如美国前总统里根(生前)、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前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前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前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前纽约市长朱利安尼、前西
班牙总统阿兹纳尔、《谁动了我的奶酪》作者斯宾塞·约翰逊等。
2、哈里·沃克经纪公司成立于1946年,创始人为哈里·沃克,位于波士顿郊区,旗下签约名人有:美国前总统福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
3、圣巴巴拉演讲局成立于1991年,创始人为迈克尔·鲍米杰,主要代理文艺与体育界名星,如前NBA球员、魔术师约翰逊、比尔·拉塞尔等。
4、国际演讲局成立于1993年,创始人为米歇尔·莱蒙斯,旗下以娱乐和体育界名星为主。欧洲有名人演讲公司100多家,最著名的是英国名人演讲协会(CSA),它是欧洲最大的演讲经纪公司,成立于1982年,创始人是Alex krywald,位于伦敦,网络遍布全球15个国家,旗下有签约演讲人二千多人,包括英国前首相梅杰、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世界飞人、黑人田径运动员刘易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等。
附件
2武汉大学名人演讲局简介
武汉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211”高校,是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大学,建校已有一百一十四年历史,综合实力一直位于全国高校前十名,被公认为世界最美丽的大学。
武汉大学名人演讲局是国内专门从事名人研究、演讲研究和名人演讲策划、组织的知名机构。目前旗下有国内外名人名师近3000人,组织和参与组织了WTO北京国际论坛、亚洲教育论坛、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年会、东湖论坛、东楚文化讲坛等在国内外、省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活动,组织国务院部委有关负责人、两院院士、著名经济学家、企业家、文化学者、军事专家、培训大师的大型演讲和培训近千场。与世界著名的华盛顿演讲局、英国名人演讲协会等建立了信息、学术、业务的交流。近期举办的活动有: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浙江的演讲,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河南的演讲,百家讲坛易中天、纪连海在湖北的演讲,华中理工大学原校长杨叔子院士在武大的演讲,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国际著名哲学家成中英在武大的演讲。演讲局创办的中国名人演讲网是国内最大、最专业的名人演讲网站。
附件
3候选名人简介
1、保育钧
保育钧,1942年5月9日生于江苏南通,蒙古族。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被分配到人民日报社工作,历任记者、编辑、组长、部主任、编辑委员、秘书长、副总编兼秘书长、副总编辑兼华东分社社长。1996年1月调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1998年起任九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现任第十届全国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副部级)。
任职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期间,保育钧先生潜心研究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研究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竭力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奔走呼号,在推动政府放宽民营企业准入、出台“36条”以及保护私有财产入宪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并成功领衔组织了“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等民营经济领域的重大活动,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影响。
此外,保育钧先生十分注重深入民营企业一线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理论文章,成果丰硕。近年来,保育钧先生多次受邀在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东方之子》等品牌栏目,在雅虎、新浪、网易、人民网等知名网站,就民营经济发展、打破垄断,建立社会公正与和谐以及改革开放等问题接受访谈,还经常游历全国各地演讲。
目前,保育钧先生除担任繁忙的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外,还身兼多家学术期刊、研究机构的顾问,并兼职北京理工大学等大学教授,在我国经济界、尤其在民营经济领域享负盛誉。
2、艾丰
艾丰,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名牌培育委员会主任(正局级),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是著名经济学家、高级记者、哲学研究者及社会活动策划者。
曾任人民日报编委、经济部主任、经济日报总编辑。现为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名牌培育委员会主任(副部级),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工业联合会、中国质量管理协会、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副主任。同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财贸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中华民族大学等高等院校教授、研究生导师。艾丰先生是我国名牌战略最早倡导者之一,是公认的名牌理论权威专家。曾经担任中国质量万里行组委会主任和中国第一个名牌组织――驰名商标保护组织主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大力推进中国名牌事业。
3、钟朋荣
钟朋荣,北京视野咨询中心主任,北京东方视野教育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西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兼任裕兴电子、华立控股、洛玻股份、武汉健民等5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兼任三九集团、茅台酒厂等20多家大型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经济顾问。
曾在我国乡、区、县、中央四级党政机关工作。一九八八年初,因在《经济日报》发表两篇较有分量的文章,被中央领导点名调入北京,参与中央书记处组织的关于工资、价格改革方案的研究工作,随后留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
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华工商时报》、《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报刊发表经济论文数百篇。
主要著作有:《百条治国大计》、《宏观经济论》、《中国通货膨胀研究》、《中国涨价**》、《十年经济改革》、《钟朋荣集》、《解开中国改革的联立方程》、《跨世纪难题》、《三角债》、《中国金融新现象剖析》、《财政金融论》、《民富论》、《中国企业留神十大陷阱》、《网络时代重构中国经济》、《国策论》、《中国企业为谁而办》、《勤劳人的经济学》等。
1993年末,他与北京一批经济专家一起创办北京视野信息咨询中心。10多年来,在他的主持下,视野咨询中心专家团队制订了大庆、三九集团、海南机场股份公司、北京东安集团、河南华信资金市场、河南嵩岳纺织集团、山西潞安矿务局、浙江义乌小商品城集团公司、陕西建设机械厂、哈高科、浙江南都电源集团、宁夏青龙公司、黑龙江大正集团等全国100余家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战略与体改方案;制定了郑州、湖北襄樊、台州、荆州、运城、吐鲁番等20多个地级市和河南济源、新郑、湖北老河口、温州平阳、苍南、瓯海、河北遵化、福建福安、云南罗平、山东寿光、山西潞城、浙江武义、河南滑县、山西左权等数十个县级市的发展战略方案。
4、纪连海
纪连海,北师大二附中高级教师,1964年生,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8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首届历史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班结业。· 2005年应邀走进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清史系列,并因此一炮而红,创下该栏目收视率最高的纪录,与易中天并称为“南易北纪”。是“百家讲坛”唯一一名受邀演讲的中学教师。·纪连海、易中天、于丹、这三个名字都已经街头巷尾皆知。他著有书籍《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纪连海品读康乾名臣》、《历史上的多尔衮》、《历史上的和坤》、《历史上的刘墉》、《历史上的纪晓岚》、《说康熙》。
纪连海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另辟蹊径,将热播过的历史剧与真实的历史
作比较,去伪存真,提示千古谜团,形成“清史点评系列”,受到追捧。
·在有着700年历史的上海文庙开讲“文庙讲堂”,举办题为“儒家文化的破坏和重建”的专题讲座。近千名观众站着听完两小时的“文庙讲堂”。
·应邀到中国传媒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等首都高校演讲,受到师生们的热烈追捧。成为少数在高校演讲被绝大数大学生认可的文化名人。
·央视“对话”栏目重点访谈人物。
·其博客“历史的江湖”点击率短时间内达数百万。
·演讲的独特风格魅力,倾倒了一个世界,一举征服了观众。
·国内顶尖中学特级教师,历届所带毕业班一类大学升学率99%。
5、阎崇年
阎崇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1934年生,蓬莱人。现任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他在满洲史、清代史及北京史的研究上颇有造诣。他倡议创建了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并主持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
他的主要著作: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和《燕步集》共4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天命汗》、《中国历史大事编年·清代卷》、《古都北京》、《中国都市生活史》等14部,主编《满学研究》(一至六辑)、《袁崇焕学术论文集》、《戚继光研究论集》等11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北京史论文二百余篇。其中《努尔哈赤传》获北京市和中国“光明杯”优秀学术著作奖、全国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古都北京》获中国文化部最佳图书奖、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荣誉奖。先后被邀请到美国、日本、蒙古、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由阎崇年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讲授的“清十二帝疑案”系列讲座,创下了央视十频道收视率的第一个最高纪录。去年10月,中华书局依据阎崇年先生的讲座推出《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受到读者的狂热追捧,一年内加印了 15次,发行量突30万册,不仅创造了学术类历史图书进入各大城市图书销售排行榜的现象,而且引发了“正说”历史系列的出版热潮。
附件
4拟邀请省级、国家级新闻媒体
1、省级
《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楚天金报》、《武汉晨报》、《长江商报》
湖北电视台、湖北经济电视台
湖北人民广播电台
荆楚网、武汉教育信息网
2、国家级
新华社
《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中国旅游报》
中央电视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人才发展高峰论坛 篇5
暨天津土地项目拍卖招商推广交易会
(草拟请领导批示指正)
时间2010年3月地点:天津
论坛主题:展望天津与滨海未来二十年——地产与金融的战略契机
论坛口号:
跟随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跟随中国滨海天津的脚步。谁会成为下一个地产英雄,谁会成为下一个金融领袖? 聚焦天津,引爆滨海,群雄逐鹿,二十年后谁若成王?
【论坛序】
滨海新区——未来领袖之地
这是中国崛起的进程
——深圳特区
——浦东新区
——滨海新区
这是国家战略的高度
——倾国之力的打造
一颗颗更加闪耀的明珠
——世界的未来在东方
财富的舞台 金光闪闪的震憾 国家战略的前沿一线 未来全球经济的引擎 这是英雄建功立业奋起的地方
大幕正在开启 谁与潮涌与共
谁与中国巨龙共同崛起腾飞于世界 ——谁能成为举世瞩目的英雄?
【论坛综述】(不知是否太高调)
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方在中国,中国经济境长最快的地方在天津,天津增长最大的地方在滨海新区。天津已成为全球最有投资发展潜力的地区。
随着国家的进步,战略发展的调整升级。天津,天津滨海新区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发展只会越来越先进越强大,似乎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新一代领导人鼎力打造的滨海新区,将极可能远超深圳与上海,而带动全国发展。且伴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二三十年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时,滨海新区极可能成为全球的经济金融中心。依托全球的政治中心北京,依托环渤海片区美丽丰富的自然资源,依托滨海新区面向大海连接世界广阔闯开的胸怀,享受京津共荣圈的滨海新区,将极可能成为一个人口超2000万的世界顶级的国际化美丽宜居大都市,并且极有可能成为一个世界顶级富豪聚集区。成为一个环渤海甚至全世界的闪耀的明珠„„
届时房价将可能超过深圳,上海,北京,甚至成为全球最昂贵的地方,豪宅几乎肯定会超过上海,处处寸土寸金;而作为京津之门户的滨海新区,连接世界便捷,将会成为一个环球的港口航运中心,世界金融中心,滨海休闲旅游娱乐中心,成为一个金光流霓的梦幻之地„„
然而继深圳浦东之后,天津与滨海新区的大幕才刚刚开启,并且是面向全世界的大幕,此时此地,已经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一线战场,最火热最高潮最有潜力最有希望的地方,这里已成为渴望建功立业的人们挥洒血汗的圣地。
群雄渐己觉醒,转战逐鹿天津滨海新区。谁能潮涌与共,谁能以敏锐的眼光捷足先登,提前战略规划部署几十年,谁能趁虚而入,顺势而为,持之以恒,筑就完美,谁就能成为举世瞩目的英雄,谁就是笑到最后的王者。
地产与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天津与滨海新区崛起的基础,为此我们组织了此次《2010中国(天津)地产金融合作发展高峰论坛暨天津土地项目拍卖招商推广交易会》以共同推天津与滨海新区。奔赴天津,抢滩滨海,同赴中国地产金融的盛宴,举世瞩目的地方,世界经济驱动核心引擎,为此我们特诚邀您的到来参与此次论坛,并与大潮共同成长。
【拟邀演讲嘉宾】(部分)(可以全国邀请)
一、房地产企业:(这些人常参华本企业家论坛)
刘晓光首创集团总经理 孟晓苏原中房集团总 裁张民耕北京银信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仑万通集团董事长李德福天津永泰红磡董事长 张怀安中新集团董事长易小迪阳光100董事长 潘石屹SOHO中国董事长 蓝 春英才企业董事长 梅长春新华投资集团董事长 刘 尧茂华集团总 裁 田 汉金汉置业董事长
林少洲厚土机构主 席
二、金融机构:
沈南鹏红杉资本(中国)创始合伙人 熊晓鸽IDG创投基金创始合伙人 朱敏赛伯乐中国投资基金董事长 赵令欢弘毅投资总裁
杨弘伟建银国际董事、执行总裁 朱莹怡广投资总经理 王天兵美林投资副总裁 李晓冬建银精瑞基金董事长 周以升光大亚雷投资副总裁 徐会玲龙树投资副总裁 张克俭查理曼资本首席代表 周莹首信金达投资公司副总经理
郑昌幸北大PE联盟理事长赛富基金合伙人
三、专家学者
王志纲王志纲工作室著名策划人宋鸿兵《货币战争》作者茅于轼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何小锋北大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教授
(本次论坛预计将有30名以上的地产、金融、专家学者知名人物出席,300到500名企业领导人)
【论坛流程安排】20010-3-10-11日(暂定两天)
【主办单位】
天津市政府、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天津工商业联合会、天津建设规划局、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天津土地交易中心、滨海新区管委会 滨海新区投资促进中心。
【承办单位】
天津市房地产协会
【媒体支持】
新华网、人民网、新浪,搜狐、网易、腾讯
中国房地产报、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财经报、第一财经日报 和讯、金融界、天津日报、今晚报、渤海早报、天津电视台
【论坛组委会】
报名联系电话:022-24323468
后述附件:
论坛灵魂:借滨海大势,引爆天津沸点
论坛目的:
为天津的房地产发展宣传造势,推波助澜,尽力让天津让滨海新区达到火热全国的高度,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开发建设一线,成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炒热天津地产市场,带动天津土地,项目,房产的投资融资开发建设销售全面流通与繁荣。
论坛的规模:
规模:有三十位全国知名人物,全国三五百位地产金融企业家的大型论坛。
论坛效果回报: 一)、政府回报
一、帮助政府在全国树立充满发展势能的前景形象
二、帮助政府拍出几十到上百亿的土地
三、由势带动能,在一两年内为天津带来2000亿元以上投资
四、促成天津更成熟的地产金融投资发展环境二)、企业回报
获取土地,资金,项目,投融资合作。企业品牌形象提升,维护政府企业各方资源关系。
论坛功能:
一、为天津地产顺势造势。
二、回顾产业发展,启迪天津未来。
三、促进地产金融合作。
四、土地拍卖推介。
五、项目招商融资。
六、项目合作转让论坛总结:
让天津地产成为全国最火爆的市场,带动大批量的投资建设,土地,资金,项目,存量房的流通,推动天津房地产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
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这是天津大发展的大契机 这是国家战略的高度,这里将诞生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领袖
尊敬的您好。
天下大事,非势莫成,善于顺势者可以有所成就,善于造势者可以领导时代风向大有作为,天津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国家战略势能背景,更需要我们把这个势能背景充分激发出来,创造出一个全国最好的投资发展环境,从气势氛围上营造出一个真正的中国第三极来,让滚滚的钱潮人潮涌向这里,带动天津全面的投资创业升级发展。
任何大业全在于善于借势,善于造势,通过一切动、静、形、神、定、变、欲、音、感、情、意,等手法,激起最大的影响势能,如此天津可望成为中国世界一流的天津。
氛围成,则成败显,势能成,则众生随,众生随,则万事可成。把握创造领导好了潮势,则任何事情也都自然成功了。
在此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我们可以充分的盘活好这盘棋,营造势能,带动动能,带动天津在全国的全面发展。要彻底的改变天津在许多国人心中的落后形象,改变滨海新区还在许多人心中都不知道的境地。要把天津从气势上动能上真正的推向全国的一线。
一片潮势从此出,万代功业就此来。
人才发展高峰论坛 篇6
2014年11月17日,一年一度的高交会“2014中国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 在深圳会展中心如期拉开帷幕。此次大会由国家信息中心和IDG国际数据集团主办,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及国际数据公司(IDC)联合协办,IDG承办。会议围绕“智慧发展,智能未来”主题,通过主题演讲、平行论坛、高峰对话、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针对中国智慧城市的现状及趋势、智慧城市试点进展、创新应用、城市运营和管理的智慧化、第三平台与智慧城市发展等话题进行深度交流与研讨。今年参会的中外演讲嘉宾及各领域技术专家达到600多位,创历史新高,他们共同分享了智慧城市领域的重大机遇和变革。深圳市政府、国家信息中心、工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安部等重要领导莅临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业界领袖脑力激荡 共图智慧城市发展大业
上午的主会场精彩纷呈,演讲各方观点表述清楚、解析权威,其中智慧城市发展趋势与发展政策、评价指标、中国特色、海外经验以及城市安全等关键词引人瞩目。演讲嘉宾涵盖政府、行业企业、咨询机构、院校等智慧城市产业链各环节的领袖级人物,包括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唐杰、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李颖司长、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杜平、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董事长熊晓鸽、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单志广、住建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丁有良、工信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高林、中兴副总裁徐明、中国安防高级副总裁曹国辉、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究员余兵、巴塞罗那市政府Xavier Mayo以及微软、IBM等企业高管。
主题演讲结束后的高峰对话环节,在IDC 副总裁武连峰主持下,国家信息中心电子政务中心副主任徐枫、中兴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总经理刘丰、长城计算机总裁周庚申和中国安防曹国辉,就“如何助力城市运营和管理的智慧化”这一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他们结合实践经验,充分阐述各自的观点,互动交流,点评妙语连珠,会场气氛十分活跃。
下午进行的两场平等论坛也颇具看点。来自国家信息中心软件评测中心、辽源市智慧城市办公室、智慧城市系统服务公司、软通动力、北京启创卓越、新加坡咨询通信发展管理局、方正国际软件、亚洲数据中心联盟、微软、北京司法鉴定业协会、长城计算机、富士康宇宙、赞云软件、七牛等知名企业和政府机构代表,围绕“智慧城市创新应用平台”和“第三平台与智慧城市发展”话题同台论道,他们提问题、出方案,享经验、谈应用,谋求城市发展动力,给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智慧新思潮的饕餮盛宴。
同期活动为论坛倍增价值
论坛举办同期特别开设了近万平方米的展览专区——“高交会智慧城市专馆”(6号馆),这是在高交会历史上,首次以一个主题专馆的形式突出展示智慧城市的优秀成果、创新技术和智能解决方案,九个各具特色的主题专区汇集了城市规划设计、信息网络、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通信、绿色建筑、智慧医疗、智慧广场、城市应急、地理信息和智能家居等领域的众多国内外企业和机构,他们将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展览、智慧城市和方案的评选活动中。专馆预计接待超过20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相关政商代表和专业观众。充分调动了观众和展商互相交流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仅能通过论坛让大家对智慧城市建设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让所有参会人员在展会现场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的变革。
为了表彰诸多在智慧城市发展中做出创新贡献的城市和企业,还在会议现场揭晓了由IDC承办的“中国智慧城市标杆企业”、“中国领军智慧城市TOP 100”以及“智慧城市创新方案”的评选结果,并举行盛大的颁奖活动。杭州、成都、武汉、南京、济南、沈阳、苏州、青岛、合肥、福州、上海、郑州、石家庄、西安、深圳、昆明、无锡、南昌、银川和长沙这20个城市获得“2014 中国领军智慧城市TOP 20”称号;银川、辽源、兰州三个百强智慧城市还分别获得了商业模式创新奖、市民卡工程示范奖及优秀解决方案推进奖,成为颁奖盛典上耀眼的明星。IBM、安防投资、东软集团、万达信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以及微软成功入选“2014中国智慧城市标杆企业”,“2014中国智慧城市创新方案”奖则花落中兴通讯、安防投资、北京启创卓越、软通动力和公安部第一研究所。
在IDC智慧城市白皮书中,领军智慧城市百强的评选总结了100 个城市的经济与人口基础、城市建设进程、发展特点、未来投入、产业格局等因素后,根据城市信息化成熟度、区域特性,创建了中国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评选指标主要从经济和人口基数(GDP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人口数)、建设预算(IT机会总额、智慧城市专项占比、IT机会增长率)、国家试点(国家专项试点、国家统筹试点)、产业发展格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政策开放程度)四个维度展开,入选城市成功的要素还包括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和后续发展机会。此次获奖城市从数量、质量上均创历史新高,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智慧城市的风采,他们的城市发展经验和前沿思想,将会帮助城市管理者更好地探索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并为相关行业厂商直面用户需求、调整自身定位与发展策略提供有益参考。
智慧城市项目对接环节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一个项目落地的平台,“中国领军智慧城市TOP 20”的政府代表会莅临现场,与企业代表共同讨论,积极促进政府对智慧城市规划的落实和企业解决方案的实现。
国家对智慧城市规划政策陆续出台,各地政府纷纷启动智慧城市试点活动,智慧城市建设投资日益高涨,创新应用和技术更是层出不穷。此次“中国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的举办,很好地促进了政府、企业、科研以及金融界之间的对
接,分享到国内外智慧城市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丰富和宝贵经验,推动新技术方案在城市建设中的快速广泛应用,为全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多的启迪和收获。
更多详情,请访问:
人才发展高峰论坛 篇7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唐杰
智慧城市是城市管理革命, 也是发展模式的创新, 是以高速、智能、融合为特征的一种新的城市环境形态。建设智能城市也是贯彻中央国务院新型城市化战略部署的要求。与改善民生、提升现代生活品质息息相关。促进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 对加快新一代技术, 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领域的深度应用,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巡视员——李颖
近年来,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应用, 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积极创新城市建设理念和建设模式,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以大系统的整体优化, 替代子系统的个别优化, 实现科学管理, 服务智能、资源共享、环境改善、社会和谐, 可以说智慧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和转型的客观需求, 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品质, 增强城市竞争力, 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能力的必然选择, 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
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做好顶层设计非常关键。不仅要有明确的建设目标, 建设内容, 建设实体和建设方案。还要有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以及长效的合作机制和商业模式。从而最大限度的优化资源配置, 有效解决改革与发展, 环境与发展, 资源与发展, 民生与发展等社会问题。
*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杜平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主要概况为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政策利好十分明显, 例如8月份八部委联合发布的《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我相信这些都是我们的重大政策利好, 既有规划, 也有意见, 还就相应的政策, 我想这是第一个我们要把握的现状;第二我觉得要把握的现状就是相关的国家试点, 这几年陆续展开, 以及初露端倪, 或者有些情况已经成为一个大态势, 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经验, 通过先行试验, 积累经验找出不足, 加以推广, 这是第二个现状;第三, 就是有一大批中国式的智慧城市建设是偏重建设为主的, 国外已经在玩理念了。比方说像智能化的设备、智能化的各种应用软件、整体解决方案、开放性的平台、集成服务等。
智慧城市发展的趋势可分为四块。第一, 就工业来讲, 要巩固工业3.0版本, 而且有条件的地方向工业4.0进军。第二块, 对服务业而言, 首先是生产型的服务业加快共鸣, 把服务业剥离出来, 而且越来越向自我服务和向加快外包服务转变;其次是提供服务的质量、标准这样一些信息可追溯, 可体验、可定制, 将成为企业的竞争利器;新型的服务业态将不断涌现, 这样一些趋势都是新的商业模式, 或者服务业的新业态。第三块, 对消费者而言, 对政府提供智能化服务的各类诉求明显提高, 对企业提供的各类产品服务更加苛求, 对个人生命和产品的安全苛求更加强烈。第四, 就政府而言还应做到五点:一, 数据开放的步伐加快;二, 对市场行为或者说企业的监管模式从行政审批向事中、事后的监管发力;三, 政府部门间打破信息孤岛、系统分割的成效将会明显;四, 政府购买服务将成为一个大趋势;五, 政府基础设施还需建设。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单志广
日前, 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随着这个《意见》的发布, 我国的智慧城市也正进入到了落地的一个概念, 所以今年对中国的智慧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本次意见的发表我觉得大概几方面的意义。第一, 作为一种健康发布的指导意见它提出了我们当前一些不健康的问题, 包括国家层面的指导, 体制创新之后标准规范体制的缺失, 投资浪费的缺乏实效, 还有一些安全隐患等。这些指导意见的核心是针对这些苗头和问题, 智慧城市是一个很好的发展理念和方向, 我们同时希望它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二, 意见的出台也弥补了我们国家智慧城市的一些政策的空白, 同时, 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部署的要求。
第三, 它在指明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建设原则、主要目标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四, 它跟随国务院统一引发的智慧城市领域第一份政策意见, 提出了顶层设计理念、推进信息开放共享来保证信息安全等基础性共性的要求, 树立了一个通用的行为准则。
此外, 它还具有一个凝聚共识的作用, 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我们前期各个地方的探索经验, 展现出指导意见的规范性和参照的指导性。指导意见的出台代表了我们要进一步的认清智慧城市发展与城镇化发展这种融合的大趋势。
所以我们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不是空中楼阁, 也不是另起炉灶, 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和整合现有的各级各类的城市信息资源来推进互联互通。智慧城市成败的关键不是要建设新的信息化措施和应用系统, 通过数据融合来实现我们信息跟决策的融合, 从根本上促进信息部门的协同共享, 城市的精细化运营管理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高林
目前, 各企业单位紧锣密鼓地进行城市发展, 国内差不多400多个城市都在建设相应的智慧城市, 所以亟需政府出台相关的重点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
我们在2012年曾经做过一个相关的调研, 在调研中, 对智慧城市发展和问题和挑战列了一个清单。从企业来看, 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 在2012年的时候企业认为普遍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二是缺乏参与厂商的协作等其他一些因素。从我们智慧城市管理者的角度来看, 最高的一个需求就是缺乏城市部门间的协同和协作, 好像我们常提到的信息孤岛问题;其次就是缺乏相关标准, 从这方面我们觉得在标准化方面存在一个普遍的需求。
要说标准制定的主要方式要先明确框架, 根据这个方式把行业一些共性的标准需求和现有的标准化基础, 经过调研确定出标准体系的框架, 这个框架是开放式的, 不光包括智慧城市特有的一些标准, 也要包括建设智慧城市碰到的基础标准。综合现在已有的这些标准, 涉及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等方面的技术, 也涉及到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综合领域的信息系统。另外, 从技术角度来看, 关注信息资源的一些标准, 在汇聚、共享、共用等方面, 都是未来建设智慧城市一些标准化的作用。
至于下一步工作, 根据总体指标的安排, 准备立项实施的标准涉及到总体方面, 包括支撑技术、建设宜居、管理等方面。同时还要有开展一些大的研制计划, 在年底会把这些方案拿出来, 按照划分的领域, 于2016年之后在各行业建立自己的指标体系。
最后, 代表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欢迎各“产学研用”单位参与在开展智慧城市国家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工作, 积极贡献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中国住建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张胜雷
我想借此机会介绍一下智慧城市试点及进展概况。首先, 智慧城市试点的提出实际上是结合我们国家的新型城镇化的战略, 包括四化的战略, 结合了我国中央经济会议上提出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思路。
另外, 我们推行了智慧城市的标准体系的一个研究工作, 还开展了智慧城市的一个案例研究。这一块, 标准体系我们梳理了国内有关智慧城市10000多个标准, 然后把它进行归类, 提出了智慧城市哪些标准应该可以适用, 哪些标准是要去提出的。
此外, 今年年初我们又对智慧城市的创建案例做了一个总结, 总结了13个案例的情况。在这一块, 尽管很多地方智慧城市的推进时间不长, 但是很多地方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成果。
关于试点的后续工作, 可以总结成几个方面。第一, 在结合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探索智慧城市内涵。智慧城市要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要把智慧城市的低碳、绿色、节约发展好。第二, 从住房城乡部来说就是结合新型城镇化, 智慧城市是一个载体, 是四化融合的一个载体, 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倍增期。第三, 我们提出来智慧城市试点要从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去开展工作。第四, 不断完善标准体系, 积极参加国标委智慧城市的标准工作, 包括ISO三项标准三大组织的智慧城市的标准工作。
*IDG常务副总裁兼大众化区董事长——熊晓鸽
今年的展会, 我们之所以投出那么多的资源一起跟国家信息中心来做6号馆智慧城市专馆的演示, 我觉得很大的一点原因是基于我们IDC做的《中国智慧城市100强》报告, 我觉得未来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间很大的一个亮点, 同时对于我们做风投的来说更是一次巨大的投资机会。
在到IDG之前我曾经一记者的身份到新加坡去采访过一次, 当时就采访了新加坡20年前提出的一个智慧岛计划。现在20多年过去了, 应该说这个智慧岛的计划对新加坡的经济进步起着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我们今天提出的智慧城市的计划发展, 远远比那个要超出很多倍。而且当时想计算机和PC的使用还并未普及, 而眼下, PC的互联网都已成了一个过去, 移动互联网才是未来社会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要想发展智慧城市, 一定要利用现在优越的技术, 把握移动互联网, 只有依靠这些技术, 我们才能做到过去所不能的事情, 使O2O、P2P等这样的一些东西成为可能。
IDG近几年经常会做一些互联网金融的研讨会, 或是建立相关基金, 专门为在这些方面有好想法的创业者做些投资, 因为在我们看来, 智慧城市确实能够作为未来发展的一大重点。现在大家都说全民创业, 有一个创业的风潮, 确实涌现了很多的机会, 同时以政府驱动的智慧城市方案一旦提出, 使得每一个人都有了参与的机会, 而移动互联网这个应用技术的发展无疑使这些机会倍增。
所以, 我觉得不光是IDG的展览公司、市场研究公司, 还包括我们的风险投资基金也应该积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 因为这其中有很多事情等待我们去发掘。希望IDG在之后的城市建设中能够扮演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IDC助理副总裁——武连峰
中国未来智慧城市发展应该说会有非常大的潜力, 不管从整体经济增长, 从人口城市数量以及城市规模来讲都有很大的潜力, 如何“引领更具竞争力的中国智慧城市3.0时代”?我们建成智慧城市有哪些挑战?
整体来看, 建设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是整个中国未来发展的基石, 而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未来智慧城市的灵魂。我们把新型城镇化总结成五个新, 包括新产业、新环境、新模式、新生活、新服务。其实刚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可以很好的支持这五个新, 这五个新我们说智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带动很多相关的产业, 一个是促进传统产业智慧化, 另外本身智慧城市会带动很多产业。那新环境也是一样, 如果用智慧城市来支持环保。还有新模式、新生活、新服务, 我想这个城市建设的好, 可能对于政府、老百姓都能够享受到新生活, 也能够给老百姓提供更多的新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面临的挑战会有三个方面, 首先就是规模大、复杂、差异化信息孤岛;第二个是重硬件、轻软件、服务、数据、应用、新兴技术, 这也是很典型的一大问题;第三个方面是目前的整个建设模式与生态系统还不成熟。基于这三个挑战我们应该做到, 一是智慧城市从以前的“热”开始向“暖”, 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二就是市场竞争也比较激烈, 现在全国已经有2000多家服务提供商来建设智慧城市, 究竟我们如何在这里面寻找差异化。三是政府在智慧城市当中投资越来越少, 而市场化的力量将会成为主流。未来智慧城市会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中小城市也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我们也探讨促产业、惠民生、保稳定也是大的方面。
IDG认为海纳百川, 同时知之智之、知会之道, 才是中国智慧城市之道, 立足未来, 数据科技引领中国智慧城市转型;同时引领更具竞争力的智慧城市3.0时代, 对于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服务好市民和企业, 都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西班牙巴塞罗那市政府经济促进局亚太地区负责人——Ms.Veronica Tan
巴塞罗那这些年在智慧城市这块也加入了很大的投资, 今年的预算甚至比往年增长了22%, 这是由政府引导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希望政府能实实在在地为市民服务, 让居民的生活更美好、更完善。而智慧城市就是通过这些科技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我们也希望跟政府分享我们的成果和巴塞罗那的发展。
为此, 我们始终希望能够把智慧城市在巴塞罗那变的不只是更有效应, 还要有持续性, 而且希望给市民带来一些免费的服务, 比如说我们的一些政府的信息是希望更加透明, 给居民更多的便利。那怎么达到这个目的呢?
第一是我们在国际上的一些排名, 因为我们在这方面的确做了很大的工程。甚至有副市长专门负责这一块。而且, 巴塞罗那也有相关的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 主要以欧洲为主, 当然在中国也有很多企业到巴塞罗那参加。
第二种, 我所提到的智慧城市联盟会, 在里面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有许多不同的项目在进行, 到现在为止有17个, 其中大部分是公司跟我们合作的。此外, 我们每年会主办两次会员会议, 并在会中同他们商讨一些能够实行的项目。我们会请不同的城市来参加的原因是希望不同的城市把他们的需求提出来给商家去商讨, 然后由商家通过世界不同城市的需求找到一个比较好的方案。
第三是我们有20多个项目能够实施, 这些项目我们是希望有一些企业家能够踊跃的参与到当中来。
人才发展高峰论坛 篇8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广大公众和社会各界予以高度关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深切关注核安全问题,尤其是核安全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问题,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紧急动员、迅速部署、筹备论坛,组织专家进行高端研讨。恰逢3月22日中国科协发出了《关于组织开展核科学技术知识科普宣传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相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和地方科协组织大力加强核科学技术知识的科普宣传工作,此次论坛亦是对中国科协号召的积极响应。
论坛的主要议题有:日本地震与核辐射扩散的具体联系;日本此次核泄露事件的症结及对中国的多方面影响和启示;发展与核能利用的风险规避问题;核科普与核恐慌的社会心理文化疏导问题;中国核文化建设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等。
与会专家学者通过图片讲解、模型演示等手段探究了福岛核泄漏的机理、形成过程、泄漏的危害和安全防卫等问题,从深层探讨和审查了我们的核战略、核技术和核安全文化。
大家一致认为,第一,核安全是人类最大的安全问题,要审慎地反思我们的核开发战略和政策,要科学地利用核能,反对盲目乱建核电站。第二,要建立全球和全国的大安全观,对核能利用应持谨慎态度,特别是要有危机意识,居安思危。盲目乐观的文化既包含着智力上的缺陷,也包含著道德上的缺陷,还包含着一种更大的政治和社会的风险。第三,要尽可能多地开展核科学知识普及和教育工作。对核知识、核观念的传播一定要慎重和负责任。希望能使公众尽快地看到全面、科学的信息,反对对重要信息的遮蔽和封锁。
与会专家以科学的态度理性看待日本核泄漏事故对我国的影响,为澄清各种错误认识和谣传,消除公众恐慌心理发挥了积极作用,充分展示了自然科学家与社会科学家在面对社会重大事件的专业精神和道义担当。
此次论坛对普及核科学技术知识、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防止恐慌情绪蔓延具有积极意义,可谓一次既具学术价值、又具社会价值的高水平学术盛宴。
【人才发展高峰论坛】推荐阅读:
敢于张德江在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致辞时强调08-29
华泰·天门发展高峰论坛策划方案07-18
人才发展08-16
人才发展环境06-21
海洋人才发展08-14
人才发展策略10-26
人才发展评价10-31
人才发展理念07-15
企业发展人才管理06-29
全国人才发展情况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