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免疫措施

2024-07-09

流动儿童免疫措施(精选11篇)

流动儿童免疫措施 篇1

流动儿童管理措施

为加强对流动儿童的管理,切实提高流动儿童免疫接种,针对南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计划免疫工作服务人群多,流动人口多,工作量大的实际情况,特采取如下措施:

1.严格遵循“政府负责、社会参与、部门配合、法制保障”的原则。通力合作,齐抓共管,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加强对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2.与辖区公安、教育和托幼机构密切配合。公安部门在输暂居证和教育部门在办理入学入托手续时,严格审查儿童预防接种证,凡无接种证或未按国家规定接种有关疫苗者一律不予办理,从而有效督促家长主动带孩子到南直辖区预防接种门诊接受免疫。

3.预防接种医生定期与居委会一道对辖区内流动儿童进行摸底调查,每月下社区走访1-2次,及时督导家长办理接种证,按时到接种点接受免疫。

4.采取“现场办证”方式,改进计划免疫服务方式,提高办证的及时率,在农贸市场、流动人口聚居地等流动儿童高密地区采用现场发现现场办理接种证,使流动儿童有更多的免疫接种机会。

5.建立流动儿童档案,定期开展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调查,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种。

6.采取多种宣传方式与途径,开展计划免疫知识宣传教育。利用计划免疫日、社区妈妈班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和计划免疫知识宣传。

7.在农贸市场、车站等流动人口聚集地宣传计免知识,提高家长的认识,让家长明白“防患于未然”的道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8.强化培训,定期对辖区的学校及托幼机构保健医生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指导其开展工作.幼托机构、学校在办理入托、入学手续时常规开展查验接种证,对无证或未按规定接种的儿童及时进行补证、补种。

南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计划免疫科

流动儿童免疫措施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流动儿童的概念

现在对流动儿童没有一个明确定义。迮文远[3]指出“是指户口不在居住地, 或户口在本地而人在外地居住连续时间在3个月及3个月以上的儿童”。王晓军[4]提出“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非居住地户籍。连续居住3个月以上的小于7岁的儿童”。张为民[5]指出“流动人口这个概念目前主要用于中国, 它特指人们在未改变原居住地户籍的情况下, 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的地方从事务工、经商、社会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 即所谓“人户分离”, 但排除了旅游、上学、访亲探友、从军等情形。至于在多大空间、时间范围的人户分离才算流动人口, 则要根据实际工作来确定标准”

1.2 流动儿童的界定

流动儿童的来源界定有多种方式.如以省、县、乡、村为界, 计算流入人口还是计算流出人口等。程峰[6]认为, 以村为界只计算流入人口作为流动儿童的来源界定可能较为合理。多数人以乡为界调查统计。我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规定, 对农村的同一乡 (镇) 或者城镇的同一县 (市) 之内的流动不在管理之列[7]。

1.3 流动儿童的特点和流动原因

特点:居无定所;居住、生活、学习等环境的相对集中性;节假日和农忙季节的相对流动性;经济困难;流动儿童家长对疾病预防知识普遍缺乏;小年龄组儿童流动比例显著高于大年龄组等[7~9]。年龄以~24月龄的最多, 且构成比随年龄升高而下降。全国第4、5次强化免疫活动中, “零剂次”免疫儿童中99.0%以上为流动儿童, ~24月龄的儿童分别占93.7%和93.4%。除此之外.还有流动性大、迁移频繁、居仕散杂及隐匿性强的特点[10]。

流动原因:因父母到外地从事经商、打工、运输和捕捞等各种活动, 是造成儿童流动的主要原因;逃避计划生育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无人照料, 将小孩托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监护等[7]。

2 流动儿童免疫现状

2.1 流动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较低

流动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低于常住儿童, 成为影响计划免疫管理的原因之一。王瑞明于2001年对福建省福州市0~7岁儿童进行了调查, 流动儿童建卡率为40.50%, 本地儿童为85.20%, 流动人口建卡率明显低于本地常住儿童[11]。孙美平等于1999年开展了北京市流动人口聚集地的免疫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卡介苗 (BCG) 、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 (OPV) 、百白破联合疫苗 (DPT) 、麻疹疫苗 (MV) 单苗接种率依次为43.6%, 41.1%, 49.5%, 67.0%, 明显低于本市户籍儿童[12]。王达特等于1999年对浙江省岱山县0~6岁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状况进行调查, 儿童四苗全程免疫覆盖率仅为66.16%, 单苗接种率70%[13]。蔡占林等于1998年和2000年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0~7岁流动儿童进行了计划免疫状况调查, 发现四苗全程免疫覆盖率和其他疫苗接种率均远低于常住儿童[9]。蒋守海等在1996-1997年对江苏省射阳县境内0~7岁的1 280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 四苗免疫覆盖率低[14]。

2.2 流动儿童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发病较高

陈立凌等对苏州市1994-1999年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传染病进行了对比分析, 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流动人口年均发病率高达12.52/10万, 常住人口为2.1910万, 流动人口中麻疹、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 流脑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常住人口[15]。

2.3 流动人口已成为传染病多发、暴发的高危人群

流动人口流动性大, 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预防保健意识淡薄, 对儿童的计划免疫不重视, 致使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率较低, 甚至造成免疫空白, 使人群易感性升高, 成为传染病多发、暴发的高危人群。2003年SARS疫情也充分说明流动人口在传染病传播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沈平报道[10]上海市宝山区近10年来流动人口中, 麻疹、百日咳及乙脑发病率分别比本地居民高出13.9、7.5和17.8倍;1993年11月, 贵阳市南明区巢乡发生麻疹暴发流行, 流动儿童占97.7%, 在全部43例患者中, 仅1例接种过麻疹疫苗;Hersh等报道, 1997年巴西圣保罗州因大量流动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 从而导致麻疹的流行;1999年美国学者报道100例麻疹患者, 其中33.0%属流动人口病例。张春瑜等报道[16], 上海市宝山区近10年来流动人口中, 麻疹、百日咳及乙脑发病率分别比本地居民高出13.9、7.5和17.8倍, 深圳市罗湖区对1989-2003年麻疹病例监测显示, 472例麻疹病人中, 流动人口占75.85%, 2002年经实验室确诊的309例麻疹病人中流动人口病例186例, 占60.19%, 仅21例有明确的预防接种史。

3 对策

3.1 加快流动人口免疫管理的立法步伐

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规。全国许多地方针对流动人口的问题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 如上海市先后制定了《上海市外地劳动力健康检查办法》及《上海市外来人员卫生防疫管理暂行办法》等10余种地方性管理办法。福建省卫生厅于1996年制定了《福建省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的实施办法》, 卫生部于1998年也制定了《特殊人群计划免疫工作管理方案》。但必须要尽快确立这些“办法”和“规定”的法律地位, 制定相应的配套法规, 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提高执法力度。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 坚决实行凭预防接种证办理入托、入园和入学的制度, 促使流动儿童及无证者自觉到卫生防疫部门接受免疫并办理预防接种证[10]。

3.2 推广应用“金卡”

儿童计划免疫金卡信息管理系统是采用“金卡” (IC卡或集成电路卡) 对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中的新生儿登记建卡、预防接种、统计汇总等环节进行计算机管理。在局域网内, 流动儿童家长可在任何有读卡机的地方, 通过“金卡”自动查询下次接种的疫苗种类和时间, 家长可从中了解到更多的包括计划免疫在内的医学常识,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传作用, 减少了计免医生的负担。“金卡”系统自动生成报表的功能, 使得计免医生能迅速、准确地统计, 实时监测, 有利于查漏补种的进行。深圳市南山区自1996年采用儿童计划免疫金卡信息管理系统以来, 在未增加计免医生的条件下, 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率达到了98.00%, 五苗 (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白百破疫苗、乙肝疫苗) 全程覆盖率在90.00%以上。工作效率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同时还节约了成本。虽然建立“金卡”系统在硬件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上需要资金投人, 但是这相对于增加计免医生所需的成本却是低廉的[16]。

3.3 政府负责, 社会参与, 部门配合

各级政府要把流动儿童的计免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 切实加强对流动儿童免疫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卫生防疫部门要加强与街道办事处等部门的联系, 掌握各年龄段流动儿童的底数, 并登记造册。在查漏补种或某种疫苗预防接种日时, 依靠街道办事处, 逐户通知, 做到一个不漏。依靠医疗接生机构, 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 一律立即注射卡介苗和乙肝疫苗首针, 并发给接种证明, 避免重种, 并告知应在就近计免门诊建立接种卡、证, 以完成全程计划免疫。公安部门或派出所, 根据上报登记的流动人口资料, 反馈给卫生防疫部门, 以减少摸底调查的难度, 提高效率。教育部门、宣传部门经常配合做好计划免疫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经常性地向社会和家长宣传, 必须凭“预防接种证”才能办理人托、人园、人学等手续, 以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对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主动性和依从性。

3.4 完善流动儿童的免疫管理建立健全计免服务体系[9、10]

3.4.1 加强流动儿童免疫管理

常年接种门诊与临时接种网点相结合。坚持实行常年门诊接种制度, 同时定期在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市郊等流动儿童高密地区增设一些临时免疫接种网点, 使流动儿童有更多的免疫接种机会。实行“切块”管理, 推行社区保健医生责任制。将当地行政区域切割为若干块, 然后推行社区保健卫生责任制, 由地段保健医生每月与派出所、街 (居) 委会联系, 核查流动儿童的流动情况, 并把接种史反馈给街 (居) 委会, 以便继续督促管理。北京市流动儿童计免网络式管理值得借鉴:即医院保健科直接与外地来京儿童父母联系实施免疫, 再与街道办事处、居 (街) 委会联系, 由他们与宅区楼房组长联系, 最后由楼房组长通知外来父母带儿童到医院保健科接受免疫。

3.4.2 实行流动儿童预防接种证制

对流动人口儿童, 不论居住时间长短, 一律登记入册, 发给预防接种证。由社区保健医生通过派出所、街 (居) 委会等定期了解辖区内流动人口情况, 上门询查接种对象, 并在第1次接种时发放接种证, 实行新生儿报告卡制度, 即由新生儿所在产院填写报告卡, 送卫生防疫部门, 再由卫生防疫部门分发至各地段保健医生, 最后由地段保健医生负责接种和发卫生证, 由产院直接为流动人口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和第1针乙型肝炎疫苗, 并发证, 持证到所在地段卫生防疫部门完成其余的免疫。当流动儿童迁移时凭卡在迁入地的卫生防疫部门登记。

3.5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 加大宣传力度

流动儿童免疫措施 篇3

【摘要】 目地:提高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率,减少可预防的传染病的发生。方法 加强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管理。结果 近年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率明显提高。

【关键词】 流动儿童; 计划免疫;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39-01

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是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链上的重要一环,如果这一环不牢,可能导致我们实施多年的计划免疫全盘崩溃。要按照《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提出“对城市流动儿童人口中的孕产妇、儿童逐步实行保健管理” 

近年来,流动儿童日渐增多,因其来自全国各地边远山区及农村,自我保健意识差,对计划免疫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各地尽管采取了许多方法,但是接种率依然不高。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不及时、不到位,直接损害了法律赋予每个儿童的权利。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成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一个难点,也是目前计划免疫管理模式的一个挑战。本人从事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多年,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为做好流动儿童的管理,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对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1应对措施

1.1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是做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政策上要对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加以保证。各地应根据当地特点,出台与计划免疫相关的法律与法规,增加对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的法律约束,政府部门在制定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时要对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纳入其中。各级政府应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保证相关防疫人员的培训和基本卫生设施,以满足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基本需要。政府部门应发挥其行政职能,协调好公安、计生、劳动、卫生等部门,加强对流动儿童的综合管理。

1.2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与规定

把好凭证入学入托关。凭证入学入托是我们计划免疫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入学入托验证主要看有证无证,对其接种史很少核对,这就使凭证入学入托工作流于形式,不能达到其目的。因此我们采取入学时对新生或转学生核查其接种证,并出具相关证明,再由学校办理相关入学手续,对无接种史或接种史不全者进行补种、补服措施。

1.3做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宣传教育工作

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他们对计划免疫的认识,认识到对儿童进行计划免疫是家长应尽的义务,它利在儿童,功在社会。花小钱,可以防大病,有明显社会效应和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大事,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卫生宣教可以多样化、多渠道、多形式。让每个流动人口都能知道政策法规,使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管理落到实处。

1.4加强对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监督管理 建立目标责任制

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在服务上对本地与流动儿童一视同仁,做好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对流动儿童免疫服务的监督指导,每年对流动儿童免疫预防工作进行一次评估,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措施,给予政策支持。

1.5及时建卡,掌握流动人口动态

各接种单位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卡,并应至少每季对所管辖区域进行一次预防接种证、卡的核查和整理工作。每月同公安部门核对暂住人口登记,向来接种的流动人口宣传了解其周围其他人的接种情况,定期到外来人口聚集居住区走访调查。对私房出租户要定期检查,核对流动儿童及其接种史,通过上述途径掌握儿童的变动情况,特别是超生儿童情况,尽量避免漏建卡,使每个儿童都能享有免疫接种权

1.6严格流动儿童计免资料管理

流动儿童因为频繁搬迁带来住址的变化,对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资料要妥善保存,不能因其接种一针、两针,而放松对他们的资料管理,实行流动儿童预防接种证制度、转卡、转证制度,并加强流动儿童家长的免疫接种意识,提高素质并要保管好接种卡。

2结果

通过上述措施,我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率明显提高,据我科资料统计2009年流动儿童建卡率97.10%、十一苗接种率96.6%. 2010年建卡率98.2%、十一苗接种率97.12%。

3小结

流动儿童免疫措施 篇4

第一条为加强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管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护流动人口儿童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昆明市流动人口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流动人口儿童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实际居住地连续居住3个月以上,年龄在7周岁以下的下列儿童。

(一)昆明市以外来昆的;

(二)昆明市四城区与其他县(市)区之间的相互流动;

(三)除昆明市四城区以外的各县(市)区之间的相互流动。

第三条昆明市行政区域内的流动人口儿童纳入本地计划免疫管理,计划免疫项目实行免费接种,与本地儿童享有平等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待遇,免费办理预防接种证及实施相关管理。实行免费接种的疫苗有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以及国家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新增加的其他扩大免疫的预防接种疫苗。

第四条预防接种单位是指具有经过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护士,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且具备国家、省、市设置要求,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

第五条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领导辖区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制定本辖区内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的具体办法。

第六条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具体负责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和效果评价等工作。

预防接种单位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负责管理本辖区内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的建证、建卡、预防接种、资料收集上报和疫情处理工作。

第七条市、县(市)区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做好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各项工作。

(一)公安机关在为流动人口办理落户、登记、流动人口居住证等手续时,应督促未办理儿童预防接种证的监护人,及时到当地接种单位补办预防接种证。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提供所需的流动人口儿童有关信息。

(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为流动人口办理工商营业执照时,应督促未办理儿童预防接种证的监护人,及时到当地预防接种单位补办预防接种证。同时,应和市场开办者一起协助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动员入场经营者的适龄流动人口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

(三)教育部门要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园、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在办理流动人口儿童入托、入园、入学手续时,学校、托幼机构应查验其预防接种证,发现未办理预防接种证或未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及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儿童居住地预防接种单位报告,并督促其监护人及时携带儿童到当地预防接种单位补办预防接种证和补种疫苗。

(四)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在对流动人口实施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时,应查验其家庭内儿童的预防接种证,督促未办理儿童预防接种证的监护人及时携带儿童到当地预防接种单位补办预防接种证和补种疫苗。

(五)房产管理部门在流动人口租用房屋申请登记备案时,应督促未办理儿童预防接种证的监护人,及时携带儿童到当地预防接种单位补办预防接种证。

(六)建设管理部门应要求建设施工单位加强对单位内流动人口的管理,督促单位内未办理儿童预防接种证的监护人,及时携带儿童到当地预防接种单位补办预防接种证。

(七)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为流动人口提供职业指导、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时,应进行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八)宣传部门要配合做好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知识宣传工作,引导流动人口主动参与预防接种工作。

(九)各街道、乡(镇)应通过社区、居(村)委会及时收集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提供所需的流动人口儿童有关资料、信息。向群众宣传计划免疫知识,督促适龄儿童及时到预防接种单位接种疫苗。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完成适龄流动人口儿童调查及预防接种任务。

(十)各类小区物业管理公司要积极配合当地预防接种单位做好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

第八条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辖区农贸市场、城郊结合部、城中村等流动人口聚居地,设立规范的接种点。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接种点的设置和延长预防接种时间,提高预防接种率。

第九条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将承担预防接种任务的接种单位及其责任区域向社会公示,以便流动人口儿童就地、就近进行预防接种。接种单位应在显著位置设立公示牌,表明其预防接种的管辖区域范围,并公开免费疫苗的种类、接种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第十条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一)流动人口儿童的监护人应主动到居住地预防接种单位办理儿童预防接种证。

(二)各预防接种单位应对流动人口儿童的预防接种证、卡建立专门管理制度,对流动人口儿童的迁入、迁出情况做好记录,随时掌握其变动情况。每半年对所辖区域进行一次预防接种证、卡的核查和整理工作,及时补卡、剔卡和消卡,剔出的卡片由预防接种单位另行妥善保管。

(三)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妥善保管,若发生遗失,要及时到预防接种单位补证。

第十一条实行流动人口儿童转证、转卡制度。

流动人口儿童迁移时,应到原接种单位办理转证、转卡手续;对新迁入的儿童,原预防接种卡、证有效;对无接种证的儿童,视为未接种,现居住地预防接种单位应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卡,按免疫程序要求进行免疫。

第十二条实行流动人口儿童登记及信息收集、报告制度。

(一)公安机关采集流动人口基本信息时,应将7周岁以下的流动人口儿童纳入统计范围并登记造册;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村(居)委会要加强辖区内流动人口儿童的登记管理,及时收集辖区内新出生、迁出、迁入流动人口儿童的情况,准确掌握辖区内流动人口儿童基本情况。

(二)预防接种单位要定期到当地公安机关、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村(居)委会收集流动人口儿童资料。公安机关、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村(居)委会应积极配合,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提供所需的流动人口儿童有关资料。

第十三条预防接种单位在城镇每3个月、农村每6个月组织一次对辖区流动人口儿童的查漏补种活动,并将接种情况逐级报告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第十四条实行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联席会议制度。

卫生行政部门定期组织公安、工商、计生、教育、宣传、建设、房产、劳动保障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通报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十五条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将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所需经费予以保障;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乡村医生和其他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给予适当补助。

市级财政对困难县、区开展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

第十六条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组织对辖区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内容包括:是否掌握流动人口儿童数量、免疫服务策略、预防接种服务计划、预防接种实施与效果。若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对在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个人和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七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预防接种单位因工作不力,造成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遗漏,完不成工作目标的,由本级卫生行政部门通报批评,并责令改正;违反本办法规定,不履行职责的部门和单位,由本级人民政府通报批评,并责令改正。

第十八条预防接种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对适龄流动人口儿童提供计划免疫服务;流动人口儿童监护人如无正当理由,应及时携带流动人口儿童到预防接种点接种疫苗。

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管理实施方案 篇5

为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加强流动人口适龄儿童计划免疫服务和管理,消除免疫空白,保护儿童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全国特殊人群计划免疫工作管理方案》等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加强领导,密切协作

(一)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管理工作实行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党政办、卫生院及计生办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做好职责范围内的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管理工作。

(二)镇卫生院积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和村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密切协作,使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得到及时、有效、安全的预防接种服务。

(三)村(居)民委员会是流动人口管理最重要环节,对此项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积极配合卫生院完成流动人口预防接种工作任务。

二、明确职责,落实措施

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另一个地方长期居住或短期居住满三个月以上的人员。全市流动人口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包括有计划地对流动人口中的适龄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和对传染病流行地区流动人口进行应急性预防接种。

(一)镇卫生院、各村卫生室及个体开业医生应依法履行义务,做好流动人口计划免疫工作,并接受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负责责任辖区内的流动人口计划免疫接种工作。

(二)计生办应协助卫生院掌握辖区内人口基本状况,协助卫生院完成流动人口特别是适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

(三)村居民委员会负责做好本辖区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的宣传、动员和接种组织工作,保证流动人口及适龄儿童及时接受免疫接种服务;加强辖区内流动人口的登记管理,积极向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提供所需的当地流动人口有关资料,督促未接种人员及时免疫接种。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应定期或不定期对辖区内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进行调查摸底,掌握流动人口的居住地点、活动场所及人口变动情况,由村卫生室人员配合村居详细查验流动儿童预防接种证,作好登记并填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情况摸底调查表。定期调查摸底间隔期一般为每3个月一次。

(四)加强流动人口计划免疫工作的宣传及健康教育。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享有同等免疫接种的权力,通过加大宣传与督促力度,使流动人口计划免疫接种对象主动到接种单位(点)接受免疫接种,任何接种单位(点)不得拒绝提供免疫接种服务;外来长期暂住流动人口在本地生育的婴儿在出生后,其监护人应及时到接种单位(点)申办《预防接种证》,并按时接种,接种证由接种儿童家长保管,接种卡由接种单位(点)保管以便备查;外来本地暂住3个月以上的儿童,在原居住地已办理《预防接种证》的,凭证到现居地接种单位(点)接受接种;未办理《预防接种证》的,其监护人应及时到现居住地接种单位(点)补办并按规定补种。

(五)卫生院要积极与当地学校协作配合,实行入托、入学查验证制度,未完成全程免疫的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应督促及时补种。

(六)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流动人口应与常住人口同时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点)安排的应急免疫接种。村(居)民委员会、学校等,应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点)对流动人口应急接种的组织实施工作。

(七)用于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的疫苗,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贵州省生物制品管理办法》统一订购,逐级供应,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点)、接种人员要按规定管理和贮存疫苗,防止疫苗损坏变质,严禁使用已损坏变质的疫苗进行接种。

(八)负责流动人口接种的单位(点)和接种人员必须掌握疫苗的性质、接种方法、剂量、部位、异常反应及处理等知识,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和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要求进行接种,确保安全注射。

三、依法管理,严格奖惩

(一)对流动人口计划免疫接种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镇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白城市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浅析 篇6

1概念

1.1 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外县、在暂居地居住满3个月的≤7周岁儿童。

1.2 计划免疫 是指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 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免疫种类和程序, 有计划地利用生物制品进行人群预防接种, 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预防相应传染病的发生。

2现状

2.1 流动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受文化水平、生活条件等因素影响, 流动儿童家长多数对接种疫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他们一般忙于打工、经商或赚钱, 不会主动去寻求免疫接种服务, 因此容易造成流动儿童漏建卡、漏接种。

2.2 宣传工作不到位或方法不当

流动儿童家长职业不稳定, 他们大多无固定住所, 流动性大, 有的在当地流动人口管理部门也未登记, 处于失控状态, 常规的计划免疫宣传方法及当地预防接种门诊的接种通知无法到位, 因此流动儿童容易出现免疫接种空白点。

2.3 超生人员存在恐惧心理

有些家庭违反计划生育政策, 他们不仅居住分散, 而且经常变换居住地点, 孩子出生后, 也不愿被外人知道, 他们普遍存在恐惧心理, 因而对这部分人群的宣传工作也很难到位。

2.4 工作人员缺乏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

基层卫生机构的办公经费严重不足, 报酬问题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 因而很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缺乏社会责任感。致使部分流动儿童未能及时建卡和接种疫苗。

3措施

3.1 广泛宣传, 普及免疫规划知识

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 有针对性进行宣传。在流动人口较集中的地方, 如建筑工地、农贸市场广泛张贴免疫接种通知,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单、标语、接种证等多种形式, 多方位的反复开展免疫规划知识的宣传教育, 改变计划免疫管理工作的模式, 由现在的被动搜索儿童转变为儿童家长主动上门去寻求免疫接种服务。

3.2 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工作中要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中相关规定, 实行儿童预防接种证制度, 每名适龄流动儿童都必须按规定建立预防接种证, 严格实行凭预防接种证入托、入学制度, 每年要定期进行监督、考核, 依法加强辖区内计划免疫管理。

3.3 政府主导, 多部门合作

加强与工商、公安、计划生育、妇联、教育等管理部门的合作,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 如大型招工或劳务输出, 必须经过流动人口管理部门注册登记。

3.4 接种门诊实行日接种

随时进行补卡、补种。接种单位做好本地外出儿童的管理, 掌握儿童外出、返回时间, 及时转卡。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现居住地管理, 流动儿童享有与本地儿童同样的接种服务。

3.5 加强计划免疫队伍建设

按10 000以上比例配备计划免疫专业人员, 多渠道筹集办公经费, 继续提高工作人员待遇。每年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 专业人员要通过正规培训, 取得《吉林省计划免疫预防接种资格证》。

3.6 分段管理, 责任到人

地段医生每月到管辖的地区进行调查登记, 并与相关管理部门合作, 摸清流动人口的底数和基本情况。每天安排下地段时间, 每人对自已所分管的地段轮流寻访, 挨门逐户的调查流动儿童。对建筑工地、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等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 要安排专人负责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

3.7 加强领导, 定期考核

将流动儿童纳入本地计划免疫常规管理, 年终作为疾控中心必选业务考核指标。从行政上、业务上狠抓落实, 建立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 促使预防接种单位想方设法搜索流动儿童, 减少免疫接种空白点。对全年考核优秀的单位、领导和个人要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 要追究相关领导和个人的责任。造成传染病流行或其他严重后果的, 要按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严肃处理。

4结果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 我市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得到明显提高。

5讨论

流动儿童免疫措施 篇7

1 存在的问题

2008年底统计,我镇0~5岁的流动儿童占全镇0~5岁儿童的14.92%,0~5岁常住儿童的建卡率、建证率、合格接种率分别为99.5%、98.6%、85.8%、卡证合格率为98.5%,而流动儿童建卡率、建证率、合格接种率分别为61.3%、65.3%、31.4%,卡、证合格率为43.7%。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显著差于常住儿童。导致我镇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的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1流动儿童家长或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缺乏、意识淡薄、观念落后。家长外出务工把孩子带在身边,到外地找不到预防接种的地方或者根本就没有重视这方面的问题,导致孩子未能按免疫程序接种,有的孩子甚至3岁了都未曾有过接种;亦或是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由于老年人的预防意识淡薄甚至是无知,根本就不知道计划免疫对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重男轻女的陈旧落后观念导致超生情况严重,超生儿童家长为躲避被追究超生责任不让超生儿童接受预防接种。

1.2是村级卫生人员对流动儿童管理的意识不强。由于流动儿童流动性强,经济条件、卫生状况和防病意识较差,出入频繁,加上地方卫生资源投入不足,分配不均,村医报酬低及部分村医素质较低等方面原因,导致村医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太重视流动儿童的追踪和随访。

1.3各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不协调。在农村最基层的村干部和村卫生人员之间的配合极不协调。村干部的工作是镇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其中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其目的是要有效控制人口增长。而村医承担的计划免疫工作其目的是使每个适龄儿童都能享受国家的计划免疫服务,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在农村由于老百姓思想迂腐,观念落后,基层宣传不到位,村干部与村卫生人员也缺乏沟通,致使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与计划免疫发生冲突。

1.4在计划免疫工作中老百姓对村卫生人员不信任,认为我们村卫生人员是在为计划生育工作收集信息,为计划生育工作组通风报信,所以就刻意隐瞒有孩子的事实来逃避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惩罚,也就不带孩子接受免疫接种。这样就出现了免疫空白,成为了疫苗针对传染病的高危人群。四是服务与信息网络不健全。未建立计划免疫服务与信息网点的村寨多数流动儿童因接种不方便或信息闭塞未接受免疫接种或未按规定程序接受免疫接种。为此,其时加强流动儿童的管理成为我镇预防接种工作急需解决的课题。

2 提高对流动儿童的管理措施

做好流动儿童免疫管理工作,对于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消除免疫空白,减少易感人群,阻断传播途径,有效地保护儿童身心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针对以上四方面原因,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2.1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老百姓免疫接受能力。我们要求村医生通过广播、宣传单、宣传栏、口头宣传等多种形式向老百姓宣传计划免疫知识以及重要性和必要性。力求做到家喻户晓,老少皆知。让他们充分了解和支持这项工作,从而提高老百姓免疫接受能力。

2.2加强村卫生室监管,加强村卫生人员教育,增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意识,摸清流动儿童的流动规律。我们利用每月的月会和入村督导的机会对村卫生人员进行了爱岗敬业责任心教育,要求村卫生人员每月上报一次动态目标儿童管理情况,了解本村儿童的流动规律以及告知流动儿童监护人,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到当地预防接种部门进行预防接种,以减少免疫空白,提高接种率。并与村卫生室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进行考核,严格落实奖惩制度。

2.3加强部门间的相互沟通、相互配合、通力合作。村干部和村医生是最基层的干部和卫生工作人员,他们对本村的实际情况都非常了解,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在既不违反国家计划生育国策的同时也能引导群众认清形势,把儿童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切实做好无病防病,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流动儿童的接种率。

2.4完善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程序,健全免疫服务与信息网络。我们要求接种点和村医生随时对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情况进行追踪和随访,同时上报镇卫生院。再由卫生院防保组人员把接种记录完整地录入微机管理。充分掌握辖区内流动儿童的免疫状况,提高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率和免疫服务质量。对于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我们做到镇、村两级服务信息网络环环相扣,不脱节,尽可能减少免疫空白,减少漏报,杜绝瞒报和谎报现象发生。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我镇流动儿童的接种率显著提高,2011年年底,0到5岁流动儿童的建卡率、建证率、合格接种率、卡证合格率分别为96.2%、96.2%、88.6%、98.3%。(Х2均大于10.828p<0.001)。

3 体会

3.1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虽然是计划免疫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但只要我们大力宣传计划免疫知识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加群众计划免疫知识,增强计划免疫意识,改变落后观念,提高老百姓免疫接受能力;

3.2加强村卫生室监管和村卫生人员教育,增强村卫生人员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意识,熟练掌握流动儿童的流动规律;完善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程序,健全免疫服务与信息网络;

流动儿童调研报告 篇8

一、我镇流动儿童的基本情况

我镇共有流动儿童***名,流动儿童都是随着父母流动,与父母居住在一起。流动儿童父母以经商和打工居多,生活条件都中等偏上,流动儿童生活学习环境都较好,孩子能较好的融入当地生活。

二、我镇流动儿童的新特点

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的不断扩大和增加,就业机会大大提升,外出务工人员逐渐选择回乡创业或工作,大量的流动儿童也随着父母返回了家乡。部分外地人到我镇创业开店,也将子女带到我地,使我镇成为了流动儿童的流入地。随着我镇经济的发展,流入儿童将不断增加。

三、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和完善。而流动儿童虽然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但部分父母忙于生计,也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因而导致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二)意外伤害问题严重。流动儿童因为父母不在家或忙于生计,缺乏家庭管护,他们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

(三)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现阶段虽然融入了当地生活,但始终与当地儿童不同,内心存在异乡感,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同时在升学中会遇到一些政策限制,心理容易受到影响。

四、意见和建议

关注流动儿童心理健康 篇9

关注流动儿童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各方重视,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推算: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1亿人,其中18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有1982万人.关心随父母打工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维护他们生存、发展和受教育的权利,是全社会的重要责任.流动儿童正处于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其保护和教育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 者:刘艳丽  作者单位: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立新小学 刊 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英文刊名:ZHONGXIAOXUE XINLI JIANKANG JIAOYU 年,卷(期):2007 “”(17) 分类号: 关键词: 

流动儿童免疫措施 篇10

关键词:流动儿童,社区计划免疫,影响因素,策略

儿童的健康是人类休养生息的基础,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希望。随着人们物质文明的提高, 人们对儿童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儿童计划免疫是一种投资少、效果好、保证儿童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更多的家长认识了这一点, 对儿童的预防保健倍加重视, 特别是在提倡优生优育之后, 家长对预防保健知识的渴求愈加高涨。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成为预防保健机构的主要内容之一。笔者对所辖区2008-2013年管理的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进行统计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在所辖社区居住3个月以上, 2008-2013年出生的本地户口儿童350名和流动儿童674名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童523名, 女童501名, 年龄3~15个月, 平均月龄 (8.04±2.43) 个月。

1.2 调查方法

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形式。以四苗 (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 接种及时和四苗全程覆盖率为观察目标, 对比本地户口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差异。分析预防接种不及时和全程覆盖率不合格的原因。

1.3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的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被认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08-2013年出生的本辖区与流动儿童的情况

本地儿童计划免疫情况稳定, 合格率99.14%, 基本上能达到国家计划免疫要求。而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合格率64.54%, 近3年变化大, 直接影响计划免疫总合格率。通过每一年与上一年比较, 本地儿童计划免疫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在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合格率和总合格率方面, 2011年、2012年、2013年相比上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影响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因素的调查

注:*、#分别表示与上一年比较,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008-2013年出生的流动儿童计划免疫不合格人数239名, 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239份, 问卷有效率为100%, 应答率为100%。以母亲文化水平、儿童性别、母亲职业、疫苗知情程度、家庭月均收入为调查内容。其中, 母亲文化水平越低,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不合格率越高, 女性儿童不合格率约是男性儿童的2倍。疫苗知情程度、家庭收入与接种不合格率呈负相关。见表2。

3 讨论

3.1 影响预防接种社会因素

影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低的原因, 国内外报道主要有: (1) 各地免疫接种策略有很大差异是导致流动儿童接种率低的主要根源[1]; (2) 经济条件和保健意识差, 缺乏主动性; (3) 计划免疫宣传工作不到位, 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不理解; (4) 管理力度不够, 服务方式有待改进[2]; (5) 人群流动性大, 难以管理。本文结果表明:人口性质与疫苗知情率、疫苗接种及时率、全程覆盖情况呈负相关, 并且这些中介关系影响了预防接种综合指标。流动人口中小儿母亲的文化水平都相对低, 对疫苗的了解受到限制。有些是由为了逃避计生工作, 有些是为生意, 还有一些家庭因素, 如经济问题、重男轻女思想。人口流动性大, 卫生服务覆盖又难以兼顾得到, 综合指标上不去, 导致恶性循环出现[3]。

3.2 对策

(1) 在全国各地区规范预防接种登记。有专家[4]指出, 不同地区疫苗接种水平跟公众和医务人员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及对疫苗的认识程度密切相关, 而与人均健康消费水平并没有直接关系, 即与该地区的免疫策略、公众的参与和医生的推荐有关。因此, 在全国各地区规范计划免疫登记, 凭证入学等工作可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2)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管理和疾病监测, 依靠网络, 准确把握流动人口信息, 完善流动人口登记工作, 定期把信息提供给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定期开展流动儿童摸底调查, 及时进行查漏补种, 提高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5]。开展“地毯式”查漏补种是预防、控制计划免疫相关疾病的有效办法[6]。 (3) 加大投入:实行免费接种是提高接种率行之有效的途径。 (4) 发挥社会支持作用, 在外来儿童中建立教育、卫生保健一体化政策很有必要。行为改变的成功, 政策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儿童家长对儿童计划免疫重要性的认知情况虽然提高了, 但其行为上却没有提高, 造成认知与行为分离。因此, 如果有外来儿童教育、卫生保健一体化的政策支持, 社会新闻媒介的参与, 流动儿童家长的思想发生转变, 他们必然更加支持计划免疫, 从而提高接种率。 (5) 提高计免人员素质, 改善服务态度, 是提高计划免疫率的保障之一。

综上所述, 建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应结合当地实际和现状, 认真调查研究, 制定适合本辖区开展预防保健工作的服务新模式, 确实把关系民生的医疗卫生改革引向深入, 见到实效。

参考文献

[1]杜艳, 张莉萍, 金宝芳, 等.上海市闵行区外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相关人员的知信行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8, 22 (1) :57-59.

[2]孙华, 赵丽娟, 王浩杰, 等.乌海市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状况及影响因素[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6, 38 (4) :375.

[3]Bluestin D.Preventive services:immunization and chemoprevention[J].Geriatrics JT-Geriatrics, 2005, 60 (3) :35-39.

[4]郭春晖, 安琳, 高燕秋.138名北京外来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现状[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04, 15 (6) :334-337.

[5]胡连鑫, 陈燕燕, 李杰, 等.开发区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6, 22 (3) :245-246.

流动儿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篇11

流动儿童是流动人口中特殊群体,有着其独特的成长性,体现着深远的社会变迁意义,对流动儿童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反映他们真实的生存和教育条件,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流动儿童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从而促进流动儿童的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各项权利的平等实现。

为准确了解和掌握我市流动儿童的生存、教育和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保障我市流动儿童的合法权益,**市妇儿工委对全市流动儿童状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通过基层工作汇报、发放调查问卷、与流动儿童面对面访谈等形式,对全市流动儿童的数量和基本特征进行全面的了解,探究和探讨流动儿童生存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全市流动儿童的基本情况

全市户口不在**的0-16周岁在校学生24497人,流动儿童较为集中的地区为后巷镇,共有流动儿童4708人,流动儿童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随家庭流动,在**多属长期居住,而非“短期滞留”。流动儿童中,男女各占58.3%和41.7%。大多数流动儿童认为来到**后,生活环境、教学条件比老家要好,与家乡学校的老师相比,**的老师教学方法更为恰当,对学生更负责,学校的管理也比较规范。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流动儿童在学习、品行、性格、心理健康等方面与**本地儿童相比存在一定差异。表现出普遍生活质量低,学习成绩差,存在道德认识模糊,品行偏差、心理异常,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流动儿童都是问题儿童,流动生活同时也教会了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许多流动儿童表现出果断、坚韧、独立自主、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他们在同伴群体的帮助下快乐而健康地成长着,也有许多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所以,我们既不能过分渲染,把流动儿童看成是“问题儿童”、“可怜儿童”,造成这部分儿童的心理压力,又不能轻视这一群体中潜在的或已产生的一些问题,对他们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问题

1、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是工人或小商贩,因忙于生计,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无法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重养轻教,平时只能给予孩子生存所需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关注的很少。教育子女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致使流动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

2、流动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学习上,流动儿童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作业不规范、书写潦草。在个人卫生上,调查显示有10%以上的流动儿童不能坚持每天刷牙洗脸。在生活习惯上,流动儿童日常生活生活秩序混乱,没有科学的安全防范意识。在饮食上,不注重合理的饮食规律和健康的饮食卫生,身体各项发育指标不理想;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些流动儿童见到老师和长辈不予理睬;同学之间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甚至大动干戈。

3、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性格缺陷、行为障碍、情绪障碍、社会适应障碍、学习障碍五方面,其中又以性格缺陷、行为障碍最为突出。与普通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甚至还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对不良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缺乏认知能力,受外来不良社会因素影响成为了“问题孩子”。

(二)家庭问题

1.流动儿童的学习环境简陋。调查数据显示,有39.58%的流动儿童在家没有自己的学习书桌,只能趴在饭桌、小椅子上学习,或在床上写作业。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中,家里一旦来了客人,学生就根本找不到可以写作业的地方,有的连睡觉也无法保证。

2.流动儿童家务负担繁重。大多数流动儿童在课余时间都要帮父母做家务。调查发现,流动儿童已成为家中的重要劳动力,他们承担了许多家务活,以便父母能全身心地去外面挣钱。像准备全家人的一日三餐、洗全家人的衣服等,都是尚未成年的他们必须承担的家庭责任。还有许多孩子在课余时间帮父母做工、打杂,晚睡早起。

3.流动儿童课余生活单一。因家长工作时间比较长,与本地儿童放学后可参加兴趣小组或各种学习班,玩电脑、上网等活动相比,流动儿童生活的社区很少有公共休息场地,他们每天放学之后只能写作业或者做家务。数据显示,只有10.42%的流动儿童参加过兴趣班的学习。

4.流动儿童常常被家长当成出气筒任意打骂。流动人口在外打工,常常会面临雇主的无理要求,还要承担家庭经济负担、当地人歧视等巨大压力。回到家中,只要孩子稍有不听话或者表现不好,很容易就会被家长“暴打”以发泄心中怨气。不少家长对孩子学业要求过高,坚持认为“不打不成器”,只要孩子学习成绩稍有下降,就会遭到家长的打骂。

三、产生原因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0—6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等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教育资源不足。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希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教学任务重,学生多,而且还在呈增长趋势。有的班级四、五十人,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力不足,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流动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流动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流动儿童难以管理。再加上流动儿童特殊群体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有的学校人数比例小,没引起重视;有的学校虽人数比例较大,但缺乏有效的措施。

3、社会对流动儿童关注不够。社会教育资源缺乏,不能有效地弥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流动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流动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四、解决措施

(一)加大政府在应对流动人口问题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应根据流动人口的工作性质、稳定情况和聚居地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用市场和政府两个层面的行为引导流动人口的流向。对城市容纳能力的正确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和部署,切实安排好流动人口的社区生活、包括居住、医疗、教育等工作。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主动邀请流动人口参与社区管理。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增强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社区服务更具针对性。

上一篇:人力资源六大板块细分内容下一篇:独立学院商务日语专业基础日语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