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等化工作总结

2024-09-22

均等化工作总结(通用8篇)

均等化工作总结 篇1

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工总总结

今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下发的关于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的要求,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工作原则,在我办形成了组织保障有力、信息化建设到位、服务载体创新、优质服务提升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工作格局,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一、基本概况

全办总人口41257万人,常住人口37251万人,流动人口3906人,其中流入人口188人,流出人口3718人;跨省流动人口1698人,其中流入80人,流出1618人,;省内流动人口2208人,其中流入108人,流出2100人,省内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57%;流动人口中务工经商的占到总流动人口95%。流出人口主要分布在广东、北京、西安、榆林等地,省内外跨县流入人口主要来自河南、安徽、甘肃、浙江等省。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1、政府统筹协调有力,服务均等化组织保障到位。今年来,党工委、办事处从关注民生、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高度出发,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联席协调会议,研究解决推进流动人口均等化工作的具体问题,主要领导能亲临一线检查指导,推进工作扎实落实,计生领导小组及时出台了《马嵬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切实做到了“四个”到位:一是规划部署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创新管理理念,将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纳入全办总体发展规划,作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与常住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流动人口的利益放在首位,融管理与服务之中,彻底改变了以往重管理、轻服务的模式。二是组织机构到位。成立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办公室,健全全办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三是资金投入到位。一是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经费按照常住人口人均标准纳入财政预算,优先保障落实,健全办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党工委、办事处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与服务工作列入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管理服务责任,严格奖惩兑现,对工作不到位出现问题的,严格实行批评、诫勉谈话。

2、服务管理平台运行到位,服务均等化基础夯实。流动人口信息系统应用水平是检验流动人口动态管理是否到位、享受服务是否快捷的有效手段。围绕这一核心,我们突出“五抓五提升四到位”即:抓清理清查,提升系统基础数据;抓人员设施配备,提升管理和操作水平;抓关键环节,提升数据运行质量;抓数据分析,提升优质服务水平;抓责任追究,提升领导重视力度;通报分析到位,督查指导到位,基础整改到位,质量提升到位。目前我办有专用宽带、专人操作,年内培训达4次以上,督查检查每月不少于一次,通报分析每季度一次。通过服务管理平台向户籍地通报避孕节育信息140条,落实节育措施390人,让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以最快最简洁的方式得到同等的服务。

3、创新管理服务载体,服务均等化合力形成。一是继续巩固和提升“以房微机管理”和“一厅式办公”敞开式服务,形成多部门均等服务合力,重点是抓好十个到位:在“以房微机化管理”模式中抓好微机信息档案更新录入到位、落实房主管房客“三包”责任落实到位、信息员责任落实到位、档案卡册标准化管理到位、服务方便群众到位;在“一厅式办公”敞开式服务的模式抓好计生、公安、工商、社保等多部门联署办公到位、坚持集体工作日到位、计生办联席会议召开到位、服务承诺兑现到位、群众监督到位。办事处与公安部门联合每月开展一次流动人口清理清查登记工作。推行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预约式服务”便民维权服务模式,为流动人口提供了办证、验证、生育登记、三查等服务80余例,为流动人口提供了更加便捷、畅通、优质、高效的服务,收到了好评。二是强化区域协作,提升“两地”共同服务合力,落实了协作责任和协作方式。

4、打造优质服务品牌,构建服务均等化体系。我办结合实际情况,全力打造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服务品牌,积极落实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职责,构建流动人口在安居、就业、保障、权益、健康、关爱、子女教育等优质服务体系。一是宣传服务均等。今年我们把流动人口的宣传纳入人口文化园创建工作的始终,在村级人口文化广场、人口文化书屋、人口文化长廊等建设的设计理念、选址等方面突出流动人口的宣传教育和文化引导,共建成村级文化园、广场4个,累计为流动人口发放宣传资料3余种4000多份,流动人口对计生知识的知晓率达96%;二是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均等化。逐步扩大免费优生系列服务范围,由县财政买单,提高免费标准扩大免费范围,把流动人口全部纳入免费范围,目前计生节育措施免费标准均达到卫生核价标准,年免费落实各类节育措施400多例,免费开展“三查”服务2000人次,免费率100%,同时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厂矿、企业、农贸市场、社区采取定点发放和上门发放等为流动人口提供免费药具,确保了流动人口药具获得免费率达100%; 三是生殖健康及优生优育服务均等化。我办事处把对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和生育健康纳入“两项工程”与常住人口享受同等服务,并协同县计生站免费为流动人口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检查80例。坚持开展生殖健康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村组“4进”和“六送”活动(放映一场主题电影、进行一回走访慰问、组织一次健康检查服务、召开一个专题会议),充分利用5.29、7.11等活动日进行宣传

三、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建议

1、要继续加大政府统筹能力,强化部门协作力度,流动人口的均等化服务不是计生部门单打独斗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多部门协作才可以完成,但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都有推诿现象,综合服务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

2、加大区域之间的协调能力,提升均等化服务水平。上级部门要研究解决区域之间因财力等原因,造成流动人口因地方区域差异而无法实现享受生育、生殖健康、奖励优待等均等化服务。

3、加大经费的投入,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机制的建立要想真正实现,必须有坚实的财力做保障,要依据流动人口的构成、分布等制定科学的经费预算和财政投入,保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均等化目标实现。

马嵬计划生育办公室

2014年9月25日

均等化工作总结 篇2

1 荣县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践概况

荣县疾控中心负责基层单位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九大项”中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6项工作的技术指导工作:制定了实施工作程序,在望佳、古文、乐德、长山、留佳镇开展示范乡镇工作并完成全县的培训工作;结合实际为农村基层制定健康档案系列表格,设计项目健康教育宣传材料统一模板,为全县开展项目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实现了“示范先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目标。建立了项目目标年度考核、县乡两级督查和指导及资金划拨、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县财政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实施工作的示范、培训、指导、督导、考核等。2010年12月荣县卫生局组织考核组完成了对31个实施单位的年度考核工作。

2 示范乡镇解读

2.1 工作进程。

五个镇建立了领导、技术管理、包村(社区)、示范交流4个责任机制,领导小组组长为镇长、副组长为分管副镇长和卫生院院长,项目工作均纳入村干部年度目标考核,落实镇(中心)卫生院人员包村责任制。由镇政府召开动员会、对城乡居民集中宣传。村医工作补助为“补助与承担项目工作量一致”并兑现。

2.2 主要经验。

望佳镇卫生院制定了适合本镇实际的均等化工作村级补助办法,在集中时段每天安排7人下村到组进行建档健康体检;古文镇卫生院在实施工作中边实践、边思考、边改进,对健康档案统一编制页码明细表、分组登记,在慢病管理中建立台帐使工作进度清楚;乐德镇党委政府在均等化工作中对未完成任务的村在年度综合考核中扣分;长山中心卫生院对全镇15个村居实行“一对一”的技术指导和帮扶,对各种资料规范化分类整理、归档;留佳镇卫生院在实施工作中积极为全镇4.1万农村群众服务,对45名村医生实行绩效考核并确保兑现补助。

2.3 主要困难。

农村流动人口多,为实施工作带来了“组织难、建档难、管理难”等问题。

2.4 面上实施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对全县乡镇的年度考核中发现:个别乡镇的居民健康档案“名不相符或登记项张冠李戴”;部分乡镇存在“健康教育模版与实效脱节的情况”;县对乡镇的督导频次不够,少数乡镇的培训“走过场”;部份单位、乡镇存在“免责”行为,如“等待观望、被动工作”等。

3 讨 论

3.1 提高认识、依法履责。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民生建设战略及新农村建设”[3]的重要组成部份,实质上也是“实现政府职能转换、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建立”[4]目标的实践途径之一,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社会公共服务是政府责任”[5],示范镇领导小组组长均为镇长、副组长为分管副镇长和卫生院院长,该项工作均纳入对村的年度考核,实践证明效果明显,只有把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战略”[6]和推进该项目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7]的重要环节,才能促进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全面进步;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再次强调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5],对实施中存在的“免责”行为,应以“无为即为过”为镜。

3.2 项目经费问题

3.2.1 项目实施中,落实村医参加该项目工作的补助是项目实施、持续推进的基础,村卫生人员在该项目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该项目工作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国家要求“落实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的补助政策[8],但因地方财力及村医本身存在的技术缺陷等,导致对村医的补助有较大困难,可通过“加大‘村医定向培养’专项经费投入,解决好培养‘留得住村医’的问题”[9],以解决村医在项目中报酬与工作质量相一致的问题。

3.2.2 积极探索县财政支持经费的使用探索。国家要求“地方财政应配套资金予以支撑该项目运转”[10],对荣县疾控中心在指导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6项工作和建立示范乡镇等工作中突增的工作运行成本,荣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由县财政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实施工作的示范、培训、指导、督导、考核等,对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

3.3 项目实施应符合中西部农村实际。

荣县的实践印证了实施工作基本程序在中西部农村的可行性,示范镇兑现村医补助占项目经费比例的20%;实施工作中推进建立组织机构、促进建立技术指导机制、落实包村责任制和奖惩机制、落实村医补助管理办法等效果明显;示范镇建档率只占总人口的26.86﹪,说明了对中西部农村下达完成指标任务应符合实际。

3.4 流动人口问题。

农村流动人口多为实施项目工作带来了“组织难、建档难、管理难”等问题,故应加强对“打工族”和“举家迁居”等人群的管理渠道、管理方式等的研究。

3.5 实践可行。

荣县基本解决了该项目工作中“实施难”的问题,建立了符合中西部农村实际的示范机制和县、乡两级督查指导制度和年度考核及奖惩办法等,坚持由县级公共卫生业务单位对乡镇进行统一指导,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践证明荣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实施工作程序是“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6]的积极措施,对“如何把该项目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这个命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为中西部农村进行“公共卫生产品供给重要制度”[6]实践提供了符合项目实施的策略依据,较好的完成了“各地要针对均等化能否在农村地区实现这一命题,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提出对策”[2]的工作任务,对中西部农村的实施工作有借鉴作用。同时对项目实施阶段性工作进行评价,对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实现促进农村居民健康的目标是有积极作用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

[2]《农村卫生工作简讯》6期,国家卫生部农卫司2010.7.6;

[3]《十七大辅导读本》,本书编写组,人民出版社,2007.10;

[4]《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本书编写组,中央文献.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8;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2010.10.18.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华社北京4月6日电新华社6日受权发布;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工作意见》(中发〔2006〕1号;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0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函〔2010〕67号);

[9]周世熙.王明德.农村镇村公共卫生一体化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12):858.859.

均等化工作总结 篇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中要求取得明显成效的五项重点改革内容之一,是指每个公民都能平等地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具体内容包括逐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防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等,其最终目标是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使大家都能公平的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终实现使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的目标。

针对县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的开展,我们就此对某县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开展现状

2009年7月,国家出台了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到2013年4月,扩展细化到11类,作为公共卫生服务中最基础和核心的部分,该项工作与人民群众健康利益密切相关,成为基本的民生问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该县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的开展,依据《省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指导意见》及相关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实施方案》意见,逐步加强了本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管理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到强化宣传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和建立考核制度,强化绩效考核等项具体工作的有效开展,即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印发了《本县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意见》、《本县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实施方案》、《本县健康教育工作项目方案》等13个工作方案和项目考核方案,并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纳入年度卫生工作目标责任状考核管理,明确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工作目标等,宣传培训上,利用有线电视、标语、宣传栏、宣传单、入户宣传等有效形式,广泛宣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的和意义,积极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并强化培训和指导等,还制定了本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方案,细化、量化考核标准,严格实行绩效考核和督导检查,促进了该项工作均衡、健康、有序开展,到2012年底,该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开展情况为:辖区内人口数:296218,

建立档案室、档案数:154026,老年人体检数:15404,管理高血压病人数:13613,管理糖尿病病人数:5840,发放健康资料数:380000,随访高血压患者:55601人,糖尿病病人:22720人;设宣传栏:123个,宣传挂图:1000张;产妇建档数:1623人,建档率100%。0-1岁儿童建档数1621人,建档率100%。

2 该县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需重视的几个问题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最终实现人口全覆盖、服务全方位、社会全响应,将是一项长期的奋斗目标,根据该县这项工作的开展,属于初期阶段,目前应重视和解决的几个问题为:

2.1 思想认识上存在的差距。由于社会经济和保健水平上存在的差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必然是一个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渐进过程,具有长期性,但更存在一定的紧迫性,为此,在具体工作中,需要克服认识不足的问题,并且面对问题和困难,需要加强调研,创新举措,主动积极,加大力度,充分提高各部门、各单位对该项工作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提升进展效果。

2.2 运行管理上存在的差距。有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是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任务的根本保证,这一机制包括明确的年度目标、协调的各方联动、及时足额的经济保障、有效的管理手段以及规范的绩效考核办法等项环节,由于该项工作属于初级阶段,一些环节还尚薄弱,如各方协调联动环节,一方面部门间协调联动不够,如建立居民信息平台时需要公安、卫生、计生、统计、社区等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参与,但尚存在各自的信息平台缺少整合,不能共享,各部门工作配合上缺乏互动。二是医疗卫生机构之间联动不够,医疗单位的医疗资源各自所有,相对独立,医院与社会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该项工作的职能不完全明确和具体,很大一部分工作仍然由各医院承担,势必造成深入社区、细化、程序化的工作环节不到位,建立系统的健康档案工作存在人力上、信息上和服务上的许多不足。三是基层医疗机构与社区居民间缺少联动,宣传不到位,居民认知度低,互动性差。

2.3 服务能力上的差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专业人员的要求很高,因此服务能力问题也是一方面因素,目前,该县在社区医疗服务中由于专业人员少,机构设置有限,大部分工作由县乡两级医疗机构承担,具体工作中存在人员少、基层人员业务能力有限等实际问题,成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深入推进的制约因素。

3 加快“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的几点建议

扎实推进并落实县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着力解决城乡居民最切实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为此建议----

3.1 进一步强化领导,落实组织保障。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各项改革措施。为更好地强化部门协作,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卫生、财政、人口、计生、公安、社区、媒体等部门的信息通报和交流协作,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和任务,形成多轮驱动、合作互动的良好工作格局,即制定总体目标,分解重点任务,全面落实责任,在各部门间、各医疗单位间建立共享互通的信息平台,实现管理动态化。

3.2 预算服务经费,落实经费保障。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纯公共产品,需要公共财政的有力保障,该县在开展此项工作中,财力保障上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我们认为要更好地开展好工作,必须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及时足额到位,这是落实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项目的重要前提,财政部门应建立足额年度项目经费年度预算,并专帐管理,专款专用,以便更好地落实服务项目,逐步将此项工作深入开展起来。

3.3 提高服务能力,落实基础保障。

全面提升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两大服务主体的能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一是增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力和应急能力,加大投入保障服务。二是加强基层卫生队伍建设,充实力量,增强服务能力,解决后顾之忧。三是创新服务模式,改進服务质量等,切实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更加有效落实。

3.4 强化服务项目指导,落实业务保障。

均等化工作总结 篇4

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国家人口计生委 综治办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 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人口流管„2010‟69号)文件,按照《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郑政办„2010‟90号)文件要求,今年以来,我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部门始终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原则,使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整体推进,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服务总体状况

(一)截止目前,我办流动人口总数为2312人,其中流出人口26人,流出已婚育龄妇女13人;流入人口2286人,流入已婚育龄妇女196人。

(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绩效指标和免费服务指标完成情况。

流入已婚育龄群众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率达到100%;

省内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免费孕检率达到100%;

二、工作具体措施手段

(一)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机制

区委、区政府从关注民生、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出发,始终把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每季度区政府组织召开一次均等化服务专题工作协调会,研究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工作;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亲临一线督查指导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推进进度。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惠济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的通知》(惠政办„2011‟4号)文件,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在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工作中的职责任务、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的基本原则,督促协调解决经费、人员及部门协作等工作中的实际困难。一是强化经费投入保障。我区始终坚持按户籍人口财政投入水平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经费,2011年全办各级财政预算流动人口经费 2.37万元,为确保流动人口享受到同户籍地人口一样的优质服务提供了财政支持。二是强化队伍建设保障。根据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强化流动人口管理队伍建设,各镇办、各村(社区)按照500:1的标准配齐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员、楼院长和门栋长。截至目前,共配备流动人口专兼职人员1名,村(社区)管理员7名,基层流动人口计生队伍不断壮大。同时,还将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纳入公安部门招录的 名暂住人口协管员职责,并为其每月增加100元工资,为全员采集流

动人口基础信息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强化责任落实保障。区委、区政府成立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导小组,年初与各镇办、区直各单位签订了流动人口均等化目标管理责任书,实施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按照“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 的原则,加强沟通协作,明确责任分工;切实维护了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有效地增强了全区各级各部门参与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效果。四是强化目标考核保障。我区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纳入目标考核机制,区政府加大督导力度,根据流动人口的服务人数和实际状况,对各镇、办设臵不同的考核标准,促使各镇、办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履行职责,促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各项指标的圆满完成。

(二)优质服务,狠抓落实,全面提升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水平。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结合惠济区特点制订了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推动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的相关政策,积极落实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职责。实现了流动人口在安居、就业、保障、维权、关爱、素质提升、子女教育、计划生育等八大均等化等服务。

1、公共文化宣传教育服务均等化。区委宣传部、人口计生委、计生协会联合围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所思所想开展宣传活动,积极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宣传服务工作的有效载

体,开展适宜流动人口参加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村(社区)文化活动。激发其参与热情,切实改善流动人口的业余文化生活,逐步改变了宣传服务内容单

一、方法单调的状况。首先,营造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宣传大格局。实行“三个纳入”,把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宣传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把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宣传纳入精神文明、公民道德和幸福家庭建设计划;把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宣传纳入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考核。其次,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利用现代传媒网站、QQ群、手机信息等宣传形式,传播新型婚育文化和流动人口享受的合法权益,形成“报刊上有文、广播上有声、电视上有影”的立体化宣传格局。第三,开拓思路,拓展宣传模式。寓教于乐,积极举办知识竞赛、文艺汇演,邀请流动人口参与,加强与流动人口观众互动,取得了明显的宣传教育效果。

2、部门联动,综合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每季度召开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联席会,相关部门汇报了各自工作开展情况。区工商局:在为流动人口办理营业执照时帮助流动人口联系摊位,适当减少摊位租赁费,今年共帮助流动人口联系摊位 个,减免摊位租赁费 元,公安部门:对符合郑州市落户条件的流动人口根据本人意愿,准予其户籍迁入本区落户,同时上门为流动人口办理、查验《婚育证明》,持有《暂住证》的流动人口可以报考本地驾照。劳动保障部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充分发挥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借助我区创建高端宜居服务业新城的平台,在引导流入我区流动人口合理就业的同时,加大了对其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截至目前,共对流动人口引导性培训6人,技能型培训 人,帮助安排工作2人。房管部门:加强房屋出租管理为流动人口提供空房信息,今年以来提供空房信息 间,帮助流动人口找到住房 间。教育部门: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的实际问题,区教文体局及时下发全区招生工作意见,规定流动人口子女入托、入学坚持以“应入尽入,同等对待”的原则,使流动人口子女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无差别入学。截止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人数达到 人,其中小学 人,中学 人。

3、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继续坚持“属地化管理、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的工作理念,以完善计生政策利益导向为突破口,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文件,规范了10项对于流动人口计生家庭帮扶奖励政策,引导群众生育观念的自觉转变,主动纳入居住地的计生管理

一是确保计划生育基本免费服务全覆盖。免费为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提供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药具和宣教服务。制订了为流动人口落实免费技术服务的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免费技术服务。今年来免费

为流动人口开展健康检查93人次,康检证明通过网上传递或有乡镇计生部门代为邮寄。免费为流动人口代办婚育证明19张,为 名流动儿童小学生免费进行了健康体检。

二是全面启动免费优生促进工程。与卫生部门联手全面启动以“政府主导、部门负责、财政支持、群众参与”的免费优生促进工程,以“爱康服务”为依托对全区符合政策生育的已婚待孕妇女,组织开展孕前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科学知识培训,孕前优生筛查(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弓形虫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对高危人群提供叶酸或复合营养素等服务项目。截止目前,全区共开展免费婚(孕)前培训 人次,孕前风险评估 人,开展孕前优生筛查 例,妇科病普查 人,提供复合营养素补充 人,出生缺陷一级干预覆盖率达到 %。

三是普及惠民政策,开展便民服务。与妇联联手建立留守、流动儿童之家。为“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建立了图书阅览室,统一配备了电视机、投影仪和亲情电话,给留守流动儿童提供了一个同伴间交流和与父母沟通的空间。与民政局联手启动流动人口计生困难家庭帮扶计划,积极筹措资金和物资2000余元,对8户流动人口贫困计划生育家庭进行慰问帮扶,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对返乡人员3户计生贫困家庭送去 元的救助金;为1户自愿放弃二胎生育证的流动人口计生家庭办理了退证手续,并奖励2000元;与司法局联手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流动人口法律援助应援尽援

工作,设立便民维权窗口,开通3部维权电话,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咨询和劳动就业政策疑难解答工作,共受理投诉案件 起,解决 起,维权满意率达到 %。

四是依托流动人口协会,开展自我服务。我区狠抓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在社区和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和企业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13个,依托协会建立7个流动人口之家,发放流动人口“亲情服务联系卡”300份,及时为流动育龄群众提供服务和活动场地。

(三)创新工作模式,围绕五种示范化创建开展均等化服务

按照阵地建设好、制度完善好、均等化服务落实好、一站式服务推行好、“一盘棋”格局建设好的目标,进一步完善了服务内容,在全区认真组织开展了示范化社区、商(市)场、单位、都市村庄、封闭式住宅小区五个示范化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办已创建成示范化单位1个、示范化社区 个,%的公共单位和 %的社区达到了示范化标准,有力促进了城区流动人口整体服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同时我们致力打造具有惠济特色的优质服务新品牌,构建党建、计生牵头各部门参与的党建计生联建服务管理新模式:

一、建立联建架构,明确各方职责。一委:街道成立计生党建联建协调委员会(以下简称联建协调委员会),由分管组织副书记任主任,分管党建和计生的领导任副主任,成员由各社区、非公有制企业及辖区公共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组

成。三会:一是成立社区计生党建联建议事会,负责社区计生党建联建各项工作。二是成立非公有制企业计生党建联建议事会,负责非公有制企业计生党建联建各项工作。三是成立辖区公共单位计生党建联建议事会,负责公共单位计生党建联建工作。

二、整合资源优势,实施共建四联。一是组织联建。建立街道计生党建联建协调委员会各议事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指导各议事会发挥职能,切实保障联建工作实效。二是服务对象联管。推行四个一体化:即档案管理一体化、培训一体化、队伍一体化、服务一体化。三是活动联办。扎实开展好五项具体活动:一是开展“我是党员我带头”,引导辖区党员、计生户开展比奉献、比服务、比技能,在社区建设、服务居民中当先锋、作表率。二是开展送健康、送岗位、送医疗、送衣物、送技术等“五送”活动,大力推行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生服务、卫生医疗、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进社区。三是启动“计生家庭创业牵手帮带工程”,采取计生创业家庭牵手联建和计生创业家庭、党员户与计生贫困户结对子的模式,积极搭建计生家庭和党员联系户牵手创业帮带平台。四是开展党员志愿者“先锋行”活动,以“构建和谐计生,营造温馨家园”为主题,设立计生宣教、帮扶、家政、治安等岗位,引导党员、计生家庭根据自身特长认领岗位,实行设岗定责。五是在企事业单位开展“计生服务星级创建”和“计生标兵”评选活动,对单位开

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工作领导小组 篇5

各村党支部(党委)、村委会,镇直有关单位,相关企事业单位:

为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基本权利和发展权利,根据三川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成立三川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李新波 副组长:赵慧君

成 员:李芳 王留寻 郭长见 张成强 苏俊峰 李新伟 王浣记 段新宽 任建庄 史学京 张红川 杜留献 付川 段道信 牛红喜 陈权 王献 李献及相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李芳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处理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工作日常事务。

均等化工作总结 篇6

一、加强管理,提高认识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一项民生工程、惠民工程。我院召开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会议,再次学习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规范》,提高了思想认识,要求把均等化各项工作做细、做实。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1类43个项目分解到科室,分解到个人。调整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由于人事变动,由王鸿鸿院长任组长,郭基文,王旭任副组长,其它小组成员依各自分工做好本职工作。

二、科学安排,有条不紊

做好居民健康档案与临床一线、预防接种、妇幼保健、上级信息共享的“四个结合”。

1、我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每台电脑上都安装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患者就诊时,医生要同时登入健康档案系统,调取患者健康档案信息,使患者的健康档案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2、把儿童保健门诊搬到预防接种门诊旁边,方便儿童健康体检。制作了儿童健康体检管理提示单,使家长知晓儿童健康体检知识,主动配合体检工作。

3、加大孕产妇保健管理,及时更新孕产妇健康档案信

息。加强与县妇幼保健院及其它单位的信息交流,及时将本地的孕产妇及新生儿信息接管,做到“无缝”衔接。

4、均等化办公室专职人员分工细致,每人负责一个方面,有通知安排体检的,有录入电子档案的,有收集整理体检结果的,有更新纸质档案的。临床医生分片分村负责健康指导和促进,使健康教育,不良行为干预,控制满意率更加科学规范。

5、加强了乡村医生均等化工作开展情况的督查。将随访任务下沉,提高健康档案真实性。

三、按时按质,保质保量

截止3月底,我院今年共完成纸质档案更新份,电子档案 份,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份,0-6岁儿童保健管理份,孕产妇健康管理份,高血压病人管理份,糖尿病病人管理份,精神病患者管理份。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等工作都按计划进行。

四、不足之处

工作进度还未完全与上级要求同步,资料管理方面还有待完善,档案管理还有待提升。

高村镇卫生院

苏州医保:城乡服务均等化 篇7

村村都有社保站,站站都有协理员,人人都有社保卡……市民能得到的社保服务,农民一样都不少。谈起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好处,苏州农民都有这样的感受。

整合城乡居民医保,难度最大的莫过于实现城乡医保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因为,农村的医疗保险服务体系因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和管理体制原因而先天落后,在软硬件建设和服务手段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差距甚远。只有补齐农村这块短板,才会有城乡医保公共服务均等化可言,才能巩固和发展整合后的制度。苏州市把城乡居民医保整合作为加强农村社保服务体系建设的契机,同步实现城乡社保服务均等化。

两项领先的探索

在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历程中,苏州有两项领先的探索。

一项是常熟县的归市乡于1955年创办的“村办村管”的合作医疗。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作为传统的合作医疗,苏州在其后近50年的历程中从未间断,而且在所辖8县区全面发展,直到2003年升级为基本医疗保险性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另一项是吴中区2003年实施的城乡医保整合。这年,苏州被确定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8月,吴中区政府顺势而为,率先将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整合到社保部门,实现了城乡医保经办管理一体化。其后,昆山、太仓等其他7个县级市区先后跟进,均实现了由人社部门统一管理、社保机构经办服务的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整合目标。苏州市社保中心每年组织一次10万市民评选社会保障十大亮点活动,其中,“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被评为2009年度十大亮点之一。由此可见,苏州早在这一年就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目前,仅有常熟市城乡居民医保仍由卫生部门管理,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值得一提的是,整合后的城乡居民医保一直保持“四稳四升”的态势:一是重复参保、重复补贴、重复享受待遇的现象得到根治,城乡居民参保率增势明显。2009年,全市城乡户籍总人口为634万,参保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的总人数达723万。2010年参保总人数超出户籍总人口134万,大批外来务工人员放弃家乡参保,转而加入苏州医保,参保总人数达到768万,其中参加职工医保的人数为381万,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人数为387万。到2014年底,全市参保总人数一直稳定在770万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农村的一老一小、五保户、城市的低保户、重度残疾人等7万多名城乡特困居民的参保率达到100%。二是经办能力不断提升,基金规模明显扩大,年年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三是避免了经办机构重复设置、重复建设,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经办效率不断提升,387万参保城乡居民同职工一样全部实现持卡就医结算,农民通过手机、电视和设在村里的劳动保障服务站等便捷的方式,就可获得最新医保政策信息、参保缴费不出村。四是群众对经办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年年保持在98.8%以上。市人社局提出的关于“城乡统一,全民覆盖,增进公平,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规范监管,抵御风险”的整合思路,已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

全村农民的感受

增进公平是整合城乡居民医保的核心目标,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医保服务是增进公平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苏州,全市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差距是全国最小的。以吴江区为例,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43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1436元,城乡差距为2∶1。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仅为1.9∶1,远低于全国城乡平均收入3∶1的差距。富裕的农民,最现实、最迫切的诉求莫过于城乡均等化服务。苏州市在城乡医保整合中致力于城乡社保公共服务均等化,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的迫切诉求。

吴江区盛泽镇黄家溪村农民蔡连生,是新农合从启动实施到与城镇居民医保整合全过程的见证者之一。问起“医保费在哪缴、看病在哪家医院、医疗费在哪里报销”等问题,42岁的蔡连生回答得颇为内行:“城乡医保合并后,村里开天辟地有了劳动保障协理员,负责收缴医保费、养老保险费和提供就业培训等服务;镇上有了劳动保障所,在镇行政服务中心大楼办公,10分钟就能走到;村里有卫生室,镇里有三级医院。”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自己的社保卡说,从村卫生室到苏州市城区的三甲医院,都已实现刷卡结算,真正一卡通了。

青年村民杨新元本来是凑过来听记者采访的,可蔡连生的话音刚落,他便迫不及待地说:“曾几何时,社保卡还仅仅是城里人的专利。过去在医院,刷卡的都是市民,拿着一大把钱报销的都是农民,城乡差别太明显了。”刚从镇医院看病回村的中年农民周玉明接着说:“现在到医院看病,大家都刷卡,再也分不出市民农民。没想到社保卡来得这么快,更没想到一张卡把城乡差别抹平了!”杨新元分析认为,有卡与无卡的差别,体现在服务上,根源在制度上。只有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保制度,才会有城乡一样的医保服务。

苏州市最近的一项医疗保险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刷卡结算以98.9%的满意度位居第一,高于医疗保障待遇水平98%的满意度近1个百分点。缘由何在?黄家溪农民蔡连生、杨新元、周玉明的感慨给出了答案:持社保卡就医结算,不仅具有减轻参保群众垫付医疗费用负担,安全、快捷、高效等看得见的优势,而且还承载着一项政治功能——城乡公平。群众把满意票投给社保卡,其实质是对城乡一体化的公平医保及城乡均等化的医保服务表达满意之情。

一村一站的平台

历史形成的城乡差距和管理体制产生的公共服务差异,导致农村的医保服务远远落后于城市。特别是在基层,城市的街道、社区普遍建成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等“六到位”的就业和社保服务体系,而农村的“六到位”基本上是空白。

苏州市人社部门抓住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的契机,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着力建立健全纵贯四级经办平台(市、区(市)、镇、村)、横连五大险种的社保组织体系。其中,村级经办平台因其离农民最近而又相当薄弱被视为重中之重,明确提出“镇镇建立劳动保障所,村村建立劳动保障服务站”,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入村入户提供组织保障。

吴江区社保中心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到2013年底,全区240个行政村配备在编的社保专职经办人员292名,其中大本学历以上的占56%,大专学历的占40%,共产党员90名,40岁以下的占89%。

与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同步,全市镇、村两级社保经办平台建设均取得良好效果:61个镇全部建成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平均为17名,其中编制内人员平均为53.2%,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2.1%;建立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站1844个,已配备工作人员1865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占62.8%,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站建站率、村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到位率均达100%。在机构、人员全面落实的同时,经费、场地、制度、工作等也一应到位。其中,镇劳动保障所的工作经费由同级政府负责,村劳动保障服务站工作经费由镇村两级负责,均纳入年度预算,形成制度性安排;镇、村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均有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和明确的职责任务,“六到位”的村级社保经办服务体系已经形成,被老乡们称为“家门口的社保中心”。

百分之百的专职

苏州将镇、村两级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工作人员统称为劳动保障协理员。协理,并非配角,而是农村基层名副其实的社保服务主角。市、区(市)政府和人社部门十分注重其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

一是经办人员专职化。要求每个行政村视人口多少,配备1-3名专职劳动保障协理员,并将这一条作为检验“六到位”是否落实的硬标准。目前在岗的1865名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均为专职社保经办人员,专职化率已达到100%。

二是平台设置规范化。已经建成的61个镇劳动保障所、1844个村劳动保障服务站,均是政府设在农村基层的专门社保经办平台。镇、村聘用的协理员不仅是专职的,而且均是编制内人员,其工资待遇纳入财政预算。

三是招聘选用公开化。昆山市人社局制定的关于《昆山市劳动保障协理员管理办法》规定,所有协理员必须经过统一考试,择优聘用上岗,而且不搞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依据这一规定,昆山市人社部门对已经持证上岗的大专学历以上的协理员组织了统一考试,重新择优聘用。人数仍不足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苏州工业园区规定,村劳动保障协理员由镇政府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所负责招聘,受聘人员与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所订立劳动合同,作为镇人社所的派驻人员到村工作,并与村里已有的专职人员互为AB角。

四是业务培训制度化。对协理员的培训由各区、市组织实施。提升了协理员的经办能力和职业素质。到2014年底,村协理员获得职业资格的有1622人,占87%,城市社区协理员获得职业资格的达92%。其中,全市村和社区协理员获得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达33%。

两个治理的亮点

如果说,一体化的城乡制度、沉到底的经办服务组织体系,是苏州推进社会保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亮点,那么,打造“15分钟社保公共服务圈”,则是又一个亮点。

一是建立标准化的管理服务体系。苏州市社保中心被列为《社会保险服务总则》国家标准制订工作组成员单位,已建立包括社保行政、业务、财务、审计等内容的管理制度68项,覆盖各项业务的各个岗位和各个环节;制定出《苏州市社会保险经办业务规程》,已形成横贯五大险种、纵连四级经办平台的标准化工作体系和经办规范、流程顺畅、办事高效的有序化运行格局,为向参保单位和城乡居民提供便捷化、均等化、易得性的社保公共服务奠定了基础。

二是发挥金保工程的技术支撑功能。早在2012年7月23日,全市人社系统金保工程(一期)正式上线运行,为提升经办效能、拓展服务渠道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金保工程实现了企事业单位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少年儿童、无业居民、被征地人员等城乡各类参保人员全覆盖,使人社系统行政部门与业务部门及业务部门之间的整体联动、资源共享得以满足,为社保、就业服务和劳动监察“三合一”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可及时敦促用人单位按时参保、足额缴费,切实保障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三合一”经办管理将用工登记、参保缴费等多个环节整合成一体化运行,给参保单位办理业务带来便捷和效率。

三是打造“网上e化服务大厅”。2012年初,苏州社保“网上e化经办服务大厅”启动运行,主要包括“网上申报、网上转移、网上就医管理、网上资格认证、网上属地管理、网上待遇支付”六项业务。到2014年底,“网上大厅”在提升经办效率、方便参保单位和群众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其中,“网上申报”使参保单位足不出户,可随时随地办理人员增减、年度缴费工资基数申报、数据查询等业务,到2014年底,市区参保单位网上参保申报累计达到24000多家、330多万人,网上办理业务1400多万条;“网上转移”使全市参保人员办理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手续无需来回奔波,形成“人未到,标准化数据先到”的理想局面,3年来全市年均累计办理转出61万多人次、转入近60万人次;“网上就医结算”年均结付医疗费用4800多万元,涉及3万多人次。如今,“网上e化经办服务”已成为苏州社保经办服务主渠道和新常态。相应地,砖木结构的社保服务大厅已由人头攒动变得人头稀疏。

略谈教育均等化发展策略 篇8

摘要:教育是发展之本,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家方针政策的逐渐开放,不同城乡之间跨区域流动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人才自由流动,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拟对教育问题现状做一定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均等化;和谐;公平

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来,我国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得到了较大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一些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等现象。教育作为公共服务之一,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如何实现教育均等化,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教育机会均等化概念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1]在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看来,教育机会均等化至少应该包含一下三种涵义:第一是起点均等。也就是说要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在入学机会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第二是过程均等。过程均等的含义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享受到学校提供的各种软件和硬件水平差不多;其三是结果均等。结果均等就是让每个学生走向社会后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教育机会均等实施的意义,实质就是要求社会摒弃家庭出身、性别和个人条件等自然条件的差别待遇,对其每一个成员都要给予相同或者相近的教育,在接受教育上人人机会均等,都有获得同样的社会地位、职业和收入的机会。

教育均等化一直是人类社会所持之不解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内涵也根随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而不断发展完善。但是,就目前而言,教育机会均等在只能是一种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做到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是不符合社会生活实际的。然而,我们不能就此否定教育机会均等理念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意义,就此放弃教育机会均等的实践,反之,我们应当在可能的范围内依据我国国情和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因城乡差别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解决好因经济社会文化等社会环境不同而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解决好受教育者自身潜能方面的机会不均等问题。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原因

1.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的发展程度是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社会可以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进而影响教育的产出与社会发展的速率,因此,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决定了教育资源供给水平的不同。就一般而言,教育都以地方投入为主,受地方财政影响,而我国由于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这直接导致了教育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产生的资源投入差异,从而导致不均衡,进而制约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所以,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问题,也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只有地方经济得到发展,财政丰盈,才有可能在教育资源方面进行合理配置,增加教育投入,更好的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2.城乡二元制社会政策导向。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采用户籍制限制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同户籍的医疗教育资源都是不尽相同,直接的后果是形成了二元制社会的“城市中心”取向,“公共教育资源倾向城市,这直接导致了城乡之间义务资源分配的不均”,[2]这种政策性的后果是教育资源更多的倾向于城市,而农村得到的教育资源远远少于城市,致使城乡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客观上使得农村的受教育者在教育方面起点上远远落后于城市,在教育过程落后于城市,自然在教育结果上也落后于城市,城乡之间教育的资源的不均加大了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

3.现行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教育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同时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在配置上更多根据的是地方政府的意愿。在现行的体制下我国实施“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是由政府部门直接主管教育资金,一方面地方政府会根据不同情况调整教育资金,有的政府为了突出政绩自然就把为数不多的教育资金挤用,用以建设能够立竿见影表现出政绩的工程上来,而对教育这样的长期事业则关注较少。其二,地区间的经济状况的差异也极容易形成教育投入的不同,影响教育软件和硬件的投入,影响教育的质量,从而导致教育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其三,在教育资金的投入上缺少必要的监督,目前因为受限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教育的投入比例和分配缺少刚性的、明晰的、可操作性的规定,而往往取决于当地政府的主观意识,缺少法律意义上的监督。

三、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方法

1.适度增加经费投入。“学校经费如同教育的脊椎”,“从整体上看,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呈现出东部地区较高、中西部地区较低的现象。”[3]要实现教育的均等必须要有适度的教育经费作为支撑和保证,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一是要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拓宽教育经费筹集渠道。教育事业为立国的基石,是百年大计,既要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又要争取社会的支持。加强学生爱国爱校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为母校多做贡献。二是加大对农村学校和边远学校的经费投入力度。农村学校和边远学校在教学经费上存在严重的不足,这不仅体现在仪器设备方面的短缺,更为重要的是师资方面的缺乏。因为发展机遇等多方面的考虑,农村和边远地区往往难于留的住优秀的教师,学生的教学质量也难于有所保证。因此,国家对农村的教育支持和投入,应该更关注于师资投入,而不是单纯的资金投入。其三要加强后期的监管保障。经费下达后,落实好经费的使用与调度,要使有限的教育资金切实落在教育上,避免经费挪作他用。

2.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教育发展差距,努力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都能实现个人的梦想和追求”。[4]首先,要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无论在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学校的布局都要按照人口密度和地区科学合理的规划,既不会造成“一学难求”的局面,也不会出现学生寥寥的场面。保障学生都能就近接受教育。其次,在班级设置上,不应该根据设置重点班。重点班的设立通常有两种原因,一是学生个体的差异,按照现代的教育理念,应该平等的对待个体的差异而不应该区别对待。二是特权班。特权班通常是借重点班的名义集中优质教育资源,是另外一种教育腐败的现象。因此,在班级设置上应该一视同仁,不应该有所差别。再次,要建立硬件更新机制。在教育教学中,教学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之一,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对于现代硬件设备等教学设施要充分的利用,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增强教学的效果。鼓励教学硬件设施充分的学校把其充足部分的资源分享给农村学生无偿进行使用,与农村学校建立帮扶关系,通过这样的途径增强城乡教育资源使用率。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师资队伍梯度。教师在整个的教育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既起到传道授业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一要建立定期培训制度,要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都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增强教育教学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二是建立合理的交流机制,让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相互交流。让教育不发达地区的教师到教育发到地区学习,借鉴经验,把其优秀的教学经验带回自己的学校。建立帮扶机制,鼓励城市学校教师到乡镇学校进行支教,开展城乡学校互帮互助“手拉手”的系列教研活动,整合教学资源。三是要加强学校直接教学主管机构和主管人员之间的联系。把先进的管理经验共享,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失学、辍学等教育问题的解决,增强教育教学管理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4.密切关注弱势群体。社会和政府应当给予“弱势群体”家庭更多的帮助和关心。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一般由于出身、个人自然状况等原因更难于取得教育机会。国家应当通过教育政策导向,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出发,为弱势群体的教育提供一定补偿,使他们也能同等的教育机会。一是要关注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在教学上通过减免学费等方式帮助家庭,使适学儿童不会因为家庭贫困的原因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二是打破教育壁垒,破除城乡二元化结构,努力创造条件,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使流动人口的子女能够与当地居民的子女都具有同等的教育权利,减少留守儿童,减少教育盲区。三是更加关注残障人口的教育,他们是社会中的“最不利者”,对他们的关心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理念,也是教育均等化的具体体现。(作者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史金融.《提高城乡教育均等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法制与社会》,2010(28)。

[2]林静,刘宇亮.《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教学论坛》,2014(24)。

[3]林承青.《教育机会起点均等之社会学分析青年与社会》,2011(5)。

上一篇:日本留学生毕业后就职攻略下一篇:陈涛个人半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