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情况汇报

2024-07-19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情况汇报(共11篇)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情况汇报 篇1

************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情况汇报

依据合肥市卫生局、财政局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的通知》精神,中心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1)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中心组织卫生技术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培训率达100%,使全体卫生技术人员知晓、熟悉建档的方式方法。全科团队通过门诊随机建档、上门建档、健康体检以及健康讲座等形式,为辖区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4931份,同步录入电子档案录入14931份。建档率30.7%。

(2)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中心安排专职人员,按照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和重点人群的分布特点等,制定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精心选购8种健康教育音像碟片,在门诊大厅和预防接种室循环播放;印制健康教育处方15种,向社区居民发放3万多人次;印刷健康教育宣传册8000份;设置固定健康教育宣传栏4块,出刊13期;利用各种卫生宣传主题日,开展健康咨询活动10次;同时邀请省中医院专家开展健康讲座13次。实行基本目录药品“零差率”销售以来,中心组织辖区居民和患者在健康教育室,特邀*****专家,就如何推广使用基本目录内药品,开展专题讲座 2次,引导社区居民改变用药习惯,合理使用基本目录内药品。

(3)切实做好免疫接种工作,掌握辖区内0-6岁儿童人口数,及时建立预防接种证(卡)、建证率100%,“五苗”接种率达过90%,新扩大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80%以上。

(4)加强传染病预防监测报告工作。中心安排专人负责传染病的上报工作,加强门诊日志的登记管理,通过每日排查,网络直报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30例,报告率、及时率均为100%。同时配合区疾控参与现场疫点处理12起;开展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8次;在区疾控的指导下,对14名非住院结核病患者进行治疗管理 40次。

(5)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健康档案 91份,开展新生儿访视 395次。新生儿第一个月访视3次,以后每三个月访视1次。开展生长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和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6)为产妇建立健康档案22 份,每人提供3次产后访视。并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及产后营养、心理咨询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诊治。

(7)为辖区65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1719份,管理率35.4%。同时为老年人每年开展一次免费体检,并分析影响健康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供疾病预防、健康危险因素干预、自我保健等健康指导

(8)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管理工作,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制度。通过筛查建立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2156份,管理率38.2%。建立糖尿病患者健康档案 891份,管理率42.7%。每年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四次

以上的随访和健康评估,开展病情咨询、体格检查,在治疗、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提供健康指导。

(9)中心康复科对辖区16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按照服务要求,予以规范化管理,督促患者及时、合理、连续性服药,同时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病患者进行康复指导。

以上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情况汇报,按照工作进度安排,基本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我们将总结经验,加强全科团队和社区服务站网络化、一体化的建设和管理,切实做好九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二〇一〇年九月三十日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情况汇报 篇2

1 项目内容

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 做好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工作, 开展一般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 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具体要求是:在孕12周前为辖区内孕产妇建立《孕产期保健手册》, 开展孕产妇健康状况评估和保健指导, 在孕期为孕妇免费进行血常规检查3次, 尿常规检查3次, 肝功、表抗、肾功检查各1次, 梅毒和艾滋病检查1次, 产前检查5次, 产后访视2次。

2 项目实施步骤

2.1 加强宣传摸底, 提高12周建册率

发挥我区卫生计生一盘棋优势, 密切配合, 在加强入户随访、摸底、宣传和新婚登记“四送”服务等环节的基础上, 重点做好预防出生缺陷的一级干预工作, 宣传告知其愿意接受并得到应有的服务。辖区妇幼保健院妇幼专干主动与计生专干做好沟通, 及时掌握本辖区内孕产妇底数, 进一步推动此项目向纵深发展;确保早期建册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2 做好项目全程服务, 提高系统管理水平

区内孕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由区妇幼保健院负责, 农村户籍的孕妇由所辖街道的乡镇卫生院负责, 各建册单位在给本辖区孕产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的同时, 还要发放《孕产妇健康管理免费服务卡》, 持有该卡的区内户籍孕产妇可以自愿选择辖区内有资质的产前检查单位做孕期检查, 产后访视工作由区妇幼保健院承担;涉农街道的孕产妇所有免费服务均由所在街道的乡镇卫生院负责。

各医疗机构严格按照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的要求, 免费为辖区内居住的孕产妇提供孕期健康管理服务项目, 在提供免费服务的同时向孕产妇索要《孕产妇健康管理免费服务卡》, 各单位设专人负责该卡的统计上报工作, 区内各相关单位于每季度将本院数据上报区妇幼保健院, 妇保院于收到报表后一周内报区卫生与人口计划生育局基妇处。按照标准, 给予补助。血常规每次补助9元, 尿常规每次补助5.4元, 肝功、表抗、肾功每次补助12元, 梅毒和艾滋病每次补助21元, 产前检查每次补助15元, 产后访视每次补助6元。

各单位在为孕产妇提供免费健康管理项目之外, 如遇特殊情况需额外增加检查项目者, 可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由孕产妇自行承担检查费用。

3 保健措施

孕产妇保健服务项目是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 是医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医院要高度重视, 精心组织, 结合孕产妇系统管理, 高危妊娠管理常规等工作, 更好地为全区妇女和儿童服务。

3.1 组织保障

3.1.1 成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孕产妇保健服务项目工作领导小组

主要职责:负责孕产妇保健服务项目的组织领导、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区卫生与人口计划生育局基妇处, 主要负责孕产妇保健服务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

3.1.2 成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孕产妇保健服务项目工作技术指导小组

主要职责:负责孕产妇保健管理工作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工作。

3.1.3 各医疗单位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以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3.2 措施保障

3.2.1 规范服务管理

各单位根据本辖区实际情况, 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 建立孕产妇抢救、转诊的绿色通道。进一步细化孕产妇保健服务规范, 定期开展检查、考核、评价、信息统计上报等工作。

3.2.2 提高服务能力

开展孕产妇保健服务项目的单位应具备资质及检查所需的基本设备。从事孕产妇保健服务的工作人员应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 并接受过孕产妇保健专业技术培训。在实施孕产妇保健服务工作中, 要将《孕产妇保健手册》作为产科门诊病历ā用, 认真做好各项记录, 并保持其连续性和完整性。

3.2.3 强化人员培训

区级妇幼保健机构要结合《孕产妇健康管理常规》, 对基层妇幼保健人员开展孕产期保健适宜技术培训和业务管理。各级妇幼保健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内容、方法和工作流程, 熟悉危重孕产妇转诊常规及剖宫产指征。对本辖区的孕产妇要给予专项技术指导, 确保服务质量。

3.2.4 加强信息管理

完善全区妇幼保健信息网络, 提高孕产妇保健信息管理水平。区级妇幼保健院要负责信息的统计、汇总、分析、上报。

3.2.5 营造宣传氛围

各单位要大力开展孕产妇基本保健服务宣传, 为开展此项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提高群众的知晓率。每个单位都要有宣传板和宣传单, 向社会公布服务单位和设立咨询电话, 使孕妇或准备怀孕的妇女能够及时获取健康服务的信息和服务内容, 主动到有资质的单位接受孕产妇健康管理免费服务。

4 监督管理

区孕产妇保健服务项目办公室要对项目服务实施情况进行经常的检查督导及效果评价, 确保项目的全面顺利完成。

5 服务要求

5.1 开展孕产妇健康管理的机构应具备所需的基本设备和条件。

5.2 从事孕产妇保健管理服务工作的人员 (含乡村医生) 应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 并接受过孕产妇保健专业技术培训。

5.3 按照国家有关孕产妇保健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

5.4 加强与村 (居) 委会、妇联、计生等相关部门的联系, 掌握辖区内孕产妇人口信息。

5.5 加强宣传, 告知服务内容, 使更多的育龄妇女愿意接受服务, 提高早孕建册率。

5.6 将每次随访服务的信息及检查结果准确、完整地记录在《孕产妇保健手册》和孕产妇健康档案上。

5.7 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 (如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产后康复等) , 开展孕期、产褥期、哺乳期保健服务。

6 取得成效

6.1 通过开展孕产妇保健服务项目工作, 大大提高了孕产妇早孕建

册率, 从而督促孕产妇定期做好产前检查, 提高了孕产期保健服务水平。

6.2 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城乡、地区和人群之间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明显缩小。

6.3 减少了孕产妇死亡和围生儿死亡, 防止了出生缺陷儿的发生。

摘要:通过对全区孕产妇免费实施保健服务, 做好我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确保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顺利实施。

关键词:孕产妇,免费,保健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情况汇报 篇3

【摘要】目的对江西省6县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得出6县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均等化程度,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江西省6县市进行调查,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江西省6县市2008年除瑞昌市外,其他5县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几乎尚未开展。2009年与2010年除“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的实施6县市均等化程度较高外,其他项目均等化程度均较低。结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较低,尤其在城镇与农村之间,不同的县级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说明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344-01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绩效评估体系(09YJ242)阶段成果。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城乡居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职业、收入,都能平等的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质含义由两个方面构成:一个是指一定标准的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要不分城乡或者地区、不分民族、不分阶层或性别、年龄等实现人人享有,不能遗漏;另一个是指基本公共服务在特定范围内的地区间、人群间要标准相同或者相近,差别要尽可能缩小,理想状态是无差别。

为了解江西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情况,课题组随机抽取了江西省6县市进行调查与统计分析,以便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课题组对江西省部分县、市2008年-201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情况调查的数据库,按照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随即抽取了江西省余干县、兴国县、资溪县、樟树市、进贤县、瑞昌市等六个县级市。

1.2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7.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

2 结果

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剔除填写不完整及不合逻辑的数据,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描述,结果显示:随机抽取的江西省6县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项目呈逐年增长趋势,总体均等化程度较低。

2008年抽样调查的江西省6县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情况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只有无害化农村卫生厕所建设占计划建设的比例均达到了100%,实际使用卫生厕所的农村居民户数占的比例,最低的资溪县为11.19%,最高的进贤县为95.04%。城镇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登记管理的高血压和糖尿病人数占患病人数的比例,除瑞昌市分别达到了76.89%、100%和100%外,其他5个县级市均为0。说明2008年抽样调查的江西省的6个县级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除瑞昌市外,其他5县市基本均等,因其均为零。

2009年与2008年相比,江西省6县市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明显增多,尤其是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开展、农村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等项目。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人数占计划补种比例6县市均等化程度较高,最高进贤县为99.77%,最低余干县为98.45%。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开展均等化较低,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开展人数占计划开展人数比例最高的资溪县为150.40%,最低兴国县为99.03%。农村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均等化程度更低,最高余干县为105.63%,最低资溪县为0。农村妇女免费增补叶酸人数占计划增补比例兴国县为141.11%,其他县级市均为0。35-59岁农村妇女宫颈癌免费检查人数占计划检查比例,兴国县为100.28%,进贤县为100%,其他县级市均为0。说明除“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及“无害化农村卫生厕所建设”两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均等化程度较高外,其他项目均等化程度均较低。

2010年除35-59岁农村妇女乳腺癌免费检查、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改炉改灶、实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三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6县市均未开展之外,其他项目均有开展。其中“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及“无害化农村卫生厕所建设”均等化程度较高,其他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均等化晴况均较低。如城镇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瑞昌市最高为98.85%,最低余干县和进贤县均为0。登记管理糖尿病人数比例余干县最高为90.63%,资溪县最低为13.41%。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开展人数占计划开展比例兴国县最高为214.71%,瑞昌市最低为100%。农村产妇住院分娩补助人数占计划补助比例樟树市最高为104.01%,资溪县最低为74.55%。35-59岁农村妇女宫颈癌免费检查人数占计划检查比例进贤县最高为100.41%,余干县、资溪县、樟树市、瑞昌市均为0。

3、讨论

3.1 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意义

3.1.1 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需要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最终目的就是确保全体居民拥有健康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使之能够平等获得基本的健康权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

3.1.2 是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的就是保证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居民、贫困地区还是富裕地区居民,都能享有大体相等的公共卫生服务,这是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的内在要求。

3.1.3 是实现新医改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卫生发展目标——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也是未来医改的战略目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就是保证全体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2 存在的问题

3.2.1 城乡居民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机会不均等

政府卫生投入重城市轻农村,城镇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高于农村,城镇居民无害化厕所的使用率接近100%,2010年江西省资溪县农村地区无害化厕所的使用率仅为20.87%。

3.2.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存在地区差异

2008年城镇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登记管理的高血压和糖尿病人数占患病人数的比例,除瑞昌市分别达到了76.89%、100%和100%外,其他5个县级市均为0。2009年与2010年除“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及“无害化农村卫生厕所建设”两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均等化程度较高外,其他项目均等化程度均较低。如2009年农村产妇住院分娩补助人数占计划补助比例余干县最高为105.63%,资溪县最低为0。

3.3 对策建议

3.3.1 对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行一定的政策倾斜

加大对农村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设施、资源、人力的投入和配置,卫生部门对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尽量缩小城乡差距。

3.3.2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给予一定的扶持

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相对较好,经济落后地区,健康知识、卫生观念相对薄弱,导致不同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项目与程度相差较大,当地政府应给予欠发达地区一定的经济扶持,并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使人们在思想上重视健康,积极参与政府开展的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尽量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傅小随,吴晓琪.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双轨评价体系——以深圳市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3):84-88

[2]赵红.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6

教育服务均等化情况汇报 篇4

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向广大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为进一步调查了解我县城乡教育发展和教育服务均等化有关情况。县教育局组织有关人员采取实地查看、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了全面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教育服务均等化水现状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推进教育质量提升和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加大教育投入、加强队伍建设、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加大措施,狠抓落实,按规划、分步骤狠抓工作落实,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升。

(一)落实教育经费保障相关情况。一是落实了经费保障项目。近年来,积极落实“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实施了工资改革,城乡教师工资实现统一标准发放。农村教师人均月工资比2006年增加421.28元。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中小学公用经费、校舍维护和设备维修费用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全县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进一步提高,农村初中453元、农村小学255元,均高于全省规定的下限标准。成立困难学生资助中心,健全了困难学生救助机制。免除义务教育阶段34863名学生课本费241万元,补助1191名住宿生生活费90万元。实施高中贫困生救助工程,为649名学生发放救助金32.6万元。向职业学校1757名学生发放资助金132万元。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加大城市教育费附加征收力度,2007年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723.5万元,实际拨付723.5万元。其中,用于职业教育355.15 万元,占当年实征额的49.09%。实征地方教育费附加190万元,实际拨付144.49万元。其中,用于职业教育38万元,占当年实征的26.3%。三是规范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建立了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制定了《XX县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对教育经费做到管理科学、监督有效。

(二)改善办学条件情况。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是落实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条件和前提。近年来,我县以落实《2005—2007年XX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抓手,有计划地扶持薄弱乡镇、学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一是实施了校舍升级改造工程。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校舍升级改造计划,为11处学校新建校舍11417平方米。目前,XX中学、XX小学、XX小学、XX小学、XX小学升级改造项目已完成并交付使用,XX中学等3处项目工程主体基本完成,XX中学等3处正在积极筹建。仅2007年共有19处学校自筹资金197万元改造维修校舍22674平方米。二是学校装备水平逐步提高。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添置实验教学设备、仪器和图书资料。筹资112.5万元更新课桌凳9000余套,维修6000余套。投资108万元,新增微机、电视341台,装备多媒体教室20个,完成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投资108万元为26处学校升级改造了学校取暖设施。投资184万元,完成20%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目前全县共有微机室89个,微机4039台,所有中学和部分完全小学建起数字地面卫星接收站,并完成了转星工作。三是教育资源得到整合优化。对全县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了跨行业、跨部门整合,筹备建设了高标准县级职业教育中心。顺利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去年9月1日投入使用。职业学校长班招生1443人,短班培训近2000人,创历史新高。目前,正在进行二期工程建设。将体育中 学整建制合并到XX四中,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对147处幼儿园进行年检,为符合条件的办理收费许可证。XX镇中心幼儿园通过济南市一类幼儿园验收。完成教育综合调查,对全县普通高中进行整合,目前各项工作正在进行。四是开展了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制定下发了《关于和谐校园建设的实施意见》,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实施精细化、人本化管理,XX一中“小三制”、餐厅管理改革,XX二中“靠近管理”、XX中学“竞争合作”文化等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取得明显成绩。XX中学被评为“百佳创新学校”,XX一中、XX中学评为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

(三)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一是积极做好对校长的培训。每年组织两期领导干部培训班,参加当代教育名家“大夏”论坛,学习《义务教育法》,引领校长依法治校、人本管理、特色办学。组织大批教育干部参加提高培训,提高了管理水平。完善了教育局领导干部联系乡镇和学校制度,强化指导,引领校长提高治校水平。二是继续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自2004年开始,实施了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在师德教风、教育管理、教学水平、业务素质、学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积极培养树立师德典范,举办了师德报告会,在教职工中开展了学习全国道德模范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促进了师德素养进一步提升。建立教师成长的长效机制,全县4000名教师参加全员培训和校本培训。注重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示范作用,引领教师相互借鉴学习。按照“以验促升”的思路,组织了阶段验收,2007年,评选出县级名教师22人、学科带头人164人,骨干教师703人。三是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制定了《XX县“校本教研”先进教研组评价标准》,将教研重心下移,指导学校认真开展校本教研 活动。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优质课评选、论文评比、教育科研等活动,搭建教师发展平台。通过调研性听课指导、送课下乡、教学案例评选研讨、优质课评选等方式,带动了教研活动的蓬勃开展,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XX小学课例式备课校本教研模式成效明显,教师专业化水平整体提升,县教育局和实验小学在全省校本教研工作研讨会上做典型经验交流。四是建立起教职工管理的长效机制。制定下发了《XX县中小学教职工管理办法》,对教职工编制管理、教师资格录用、教职工调配、考核、教职工聘用、继续教育、工资待遇、退休手续、档案管理等方面做出规定,实现了教职工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走在了全市前列。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教师下乡轮教工作的意见》,为轮教教师每人每月发放生活、交通补贴200元。强化对轮教教师的管理,使下乡轮教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情况。一是各阶段教育协调发展。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在校生巩固率为99.6%,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分别达到97.2%、98.6%。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到90.6%,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99.7%。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1%。特殊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学生康复训练和特色教育成效显著。二是德育工作不断强化。我县被中央教科所评为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先进实验区,有5个实验校、17项优秀成果获奖。全面推广“五心教育”活动,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三是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课题研究的作用,积极借鉴先进地区学校的课堂教学经验,不断探索新理念指导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目前,X中的讲学稿模式,X中的“四环节教学”,X中的“自 主合作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XX小学“自主互动学习模式”,XX中学的“三段六步问题探究教学”,XX中学的“学案导学、自主互助、当堂达标教学模式”,XX中学的“三清教学”,XX小学的“三环四步”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改革成效初显,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正在演绎为师生生命共进、发展的过程。近几年,我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中高考连年取得较好成绩。

二、推进教育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在教育服务均等化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仍不能满足素质教育需求。由于县级政府财力有限,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校舍、配套设施、图书、实验仪器设备等很多不能满足要求。如农村学校图书陈旧、数量不足。化学、物理等实验易耗药品、易损器材,由于资金紧张,有的学校仍然存在描述实验、讲解实验现象。体育、艺术训练器材不足,社会实践缺少场所和经费,影响了教育效果。二是农村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虽然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提升教师素质,但是许多教师的素质较低,学习意识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依然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由于编制标准不合理,政府对编制卡得紧,年龄大、素质差的教师还要顶岗上课,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支持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专业、专家的引领和指导,经费和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和培训效果需提高,对课程开发的研究不足,相应的对教育、学校、教师的督导、评价体系没有跟上素质教育要求。比如在教师培训问题上,在培养目标、培训内容等方面都要受到培训的专业资源、培训条 件、培训经费等影响,培训质量很难有大的突破。

三、今后的工作重点

针对以上问题,按照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要求,我县教育事业要始终把握均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抓好教师培训工作,加大专业研究力度,高质量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朝着教育均衡、均等发展的目标迈进。一是要继续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优先扶持薄弱学校,统筹兼顾,提高农村学校标准化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培训实效。针对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在培训内容、专业资源、培训方式方面多做研究,充分地调动教师、学校、教师培训机构、教研员队伍的积极性,充分利用高层次专家资源,开展问题式、互动式培训,发挥现代传播媒介的优势,扩大培训面,提高培训效果。加大研究力度,深入研究课程改革、评价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问题,培养一批区域专家型引领群体,带动素质教育高位运行。三是抓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进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第一位要素。建议采取“以点带面,重点突破,专业引领”的策略,继续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积极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全县中小学课堂教学效率。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情况汇报 篇5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方案,我社区服务中心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部门始终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原则,使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整体推进,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流动人免费服务总体状况

1、截止目前,我社区服务中心办流动人口总数为146人,流入人口 146人,孕产妇 9 人,高血压患者3人,儿童 8 人。

二、流动人口免费服务内容

1、我社区工作人员上门与他们联系服务,为他们一一讲讲解,宣传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的指导思想,让他们拥有了解及享受的权利与义务。

2、对辖区内流动人口中6类重点人群依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进行服务管理,并为辖区内所有人群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情况汇报 篇6

我市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于2009 年正式启动,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根据省卫生厅、省财政厅《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实施意见》的有关要求,认真贯彻落实《迁安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实施方案》,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根本目标,解放思想、狠抓关键、求真务实、创新克难,较好地开展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现将我市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1、进一步深入开展各项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工作,不断规范和完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一是加强各种人群的健康体检工作,按《规范》要求,进一步对相关重点人群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格检查,截止目前,已对103719人重点人群进行了健康体格查检,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45875人,体检率72.33%;高血压体检78418人,体检率80.78%;2型糖尿病体检25953人,体检率82.73%。二是进一步加强居民健康档案质量化管理,截止目前共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605806份,并且已全部录入了电子档案系统,全市居民建档率已达82.26%;在完成建档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档案质量的管理,对个人信息、体格检查、实验室辅助检查等工作进行了完善,并完成了电子信息的录入,力求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一致性。三是进一

步加强居民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工作,居民健康档案分类、分柜管理和“三本一册”管理得到很好落实,各种档案做到了日登、季统、年总的要求,借阅、转归手续齐全,有效提高了检索和查阅水平;同时,不断完善转诊、日常就医等相关信息的搜集,进一步加强档案的动态化管理水平。通过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居民健康档案从建档的数量和质量上均得到显著提高,为今后全面实施居民健康“一卡通”、整合居民健康信息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全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一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健康教育和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已培训80余人次,参训率100%,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二是制作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资料,营造浓厚的健康教育宣传氛围。在为各级医疗单位制作各种健康教育宣传栏的基础上,又制作健康知识讲稿8种,健康咨询核心信息8种,健康视频35种,宣传栏模板6种,印刷资料模板17种,健康处方22种。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日进行集中宣传活动,到目前共开展各类宣传活动16次,出动宣传人员153人,宣传车16辆次,悬挂横幅标语18条,制作宣传展牌18块,发放宣传资料20种约34270份,健康教育书籍12000册,开展健康咨询2900人,受教育群众7000余人。四是积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健康宣传。

目前在各级媒体已累计发表138篇各类有关健康教育的宣传报道。

3、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进一步规范

一是从人员、设备配臵入手,不断加强传染病和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的日常主动搜索、上报和漏报调查工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报告乙类传染病17种,1492例,丙类传染病6种,720例,无甲类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无迟报、漏报、瞒报和谎报疫情事件发生。二是积极处臵重点传染病疫情,现场处理了水痘疫情4起、腮腺炎疫情3起、手足口病聚集病例疫情1起;完成手足口病例采样33人份,流调处臵80例出血热患者和123例布病患者;为有效处臵各种疫情,共发放84消毒液30箱;5月19日,对职中一例流脑患者进行流调,对其密切接触者采取了医学观察,并采集检验样本13人份。三是进一步加强了以霍乱为主的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

4、以深入开展预防接种工作为契机,计划免疫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加强

一是加强业务人员的培训和宣传工作。年内继续坚持防疫人员月上站培训制度,目前共累计培训8场次、400余人次,并训考结合,通过反复强化预防接种知识的培训,切实提高了免疫规划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同时,积极对辖区居民进行免疫规划相关知识宣传,全市共张贴宣传画500余张,悬挂宣传条幅20条,发放预防接种知识宣传资料近2000份,现场咨询达300多人次,通过宣传切实提高群众对预防接种重要性的认识。二是积极实施扩大免疫规划。截止到9月份共完成一类疫苗接种214500剂次,二类疫苗接种22108剂次,同时完成了28760剂次出血热疫苗接种工作,有效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接种率以乡为单位均达到98%以上,安全注射率达100%;同时,积极开展疫苗查漏补种工作,3月份我市积极组织接种门诊开展了春季麻疹疫苗集中查漏补种工作,共补种453人次,截止目前,我市共报告麻疹实验室和临床诊断病例15例,对每一例报告的疑似病例均开展规范处臵,通过以上举措使我市麻疹发病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四是加强疫苗针对传染病监测。为及时、动态监测疫苗针对重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严格按照疫苗针对传染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AFP、麻疹、乙肝监测,所有疑似病例均按照《处臵指南》的相关要求开展了调查与处理工作,做到处臵及时、规范,保持无脊灰状态,巩固麻疹控制成果,降低乙肝发病率。五是及时有效处臵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上半年全市各预防接种门诊共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41例,其中异常反应11例,一般反应29例,待定1例,按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要求,对所有病例均开展了规范处臵,报告、调查及时率均达到100%。

5、以孕产妇和儿童保健项目管理为重点,全面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今年1-3季度活产数5193人,产妇总数5129人,孕产妇系统管理5006人,系统管理率97.60%;高危孕产妇管理2159人,管理率100%;产后访视5054人,产后访视率97.32%。住院分娩5192人,住院分娩率99.98%;新法接生5193人,新法接生率100%。7岁以下儿童保健服务52436人次,覆盖率97.73%;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26472人,系统管理率达92.44%。

6、巩固国家级慢病示范区成果,全面推进慢性病人管理工作

以巩固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成果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慢病危险因素监测系统化、高危人群发现和干预科学化、慢性病患者管理规范化管理力度,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明显提升,截止目前,我市高血压患者建档105458人,管理103006人,规范管理101277人,规范化管理达98.32%,血压达标为59695人,血压控制率为56.61%;糖尿病患者建档33878人,管理33049人,规范管理32466人,规范化管理达98.24%,血糖达标人数20783人,血糖控制率61.35%。在有条件的单位,实行了免费供应高血压患者用药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了对慢性病人的干预措施。

7、以精神病医院为依托,不断提升精神卫生工作水平一是加强包括市、乡、村三级精神卫生管理队伍的业务

培训,不断提升精神卫生服务者的业务水平。二是加强对精神病人的管理。截止目前已接收精神病住院患者240余人次;并对2124人重型精神疾病患者全部纳入了系统管理,每年进行4次随访,管理率达100%。

8、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推进中医药服务项目深入开展。针对新增加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我局对各基层医疗单位相关业务人员进行了统一的业务培训,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关于体质辨识、儿童推脊摩腹等中医药服务技术水平。截止目前,已为64500名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了中医体质辨识,服务率达到89.17%;为26093名0-36个月儿童提供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服务率达到93.37%。

9、积极开展卫生监督协管工作

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的监督巡查工件水平和工作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净化了医疗卫生服务市场,提升了公共卫生场所的服务水平,为保障群众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基层公共卫生队伍和乡村医生队伍整体素质较低,亟待提升,且公共卫生队伍不稳定,尤其是乡村医生队伍年龄老化,结构严重不合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受到影响。

二是基本公共卫生补助经费管理、成本核算等缺乏全市统一的规范化实施细则、指导意见,影响了资金的使用;

三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不平衡,个别服务项目存在实际问题,如65岁老年人每年体格检查要求黑白或彩色B超检查,在入村体检时很不方便;辅助检查项目开展的也不一致,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浅议 篇7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使全体公民都能得到可获得性、非歧视性和可接受性的基本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使每个公民都可以享受到均等化、普遍化、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可从两个角度理解:从保障公民健康权益的角度看,意味着人人享有服务的权利是相同的;从服务的内容看,是根据居民的健康需要和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确定的,既有面向全体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也有面向不同群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西方发达国家为强化政府对公共经济领域的垄断地位,并克服自由资本主义的弊端,推动公用事业等重要行业的国有化,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基本实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或均质化,这是均等化概念的最初体现。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基本卫生服务的概念。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2年11月14日,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在“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中,首先强调的就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标志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2003年的SARS事件直接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存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卫生资源投入分配不均等现状。因此,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关键所在。

二、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障碍分析

(一)公共财政体制不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缺陷。有人认为,公共财政体制不完善是首要问题。贾金忠等通过对我国农村地区政府对卫生投入的现状分析,发现各县卫生事业经费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乡村两级的卫生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也有学者对江苏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筹资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城市的预算支出比农村高,财政明显偏向于城市,因为江苏实行城市偏向型的财政政策。此外,疾控机构的经费保障和保障标准不统一,也是导致公共卫生服务和公共产品提供不均衡、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二)各级政府职责不明确。政府在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时的职责不明确,应当在制度构建、投入和监管方面体现政府的主导趋势。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政府需要加强政策宣讲,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并健全投入、考核机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性工程,各级政府之间的科学分工是落实该任务的基础,只有明确各自职责才能保证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有序进行。

(三)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目前,国内缺乏一部系统的、全面的卫生法律法规。因此,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规范,根据本辖区的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和条件,制定适宜可行的管理方案,规范九大项目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操作流程,使基层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三、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存在的挑战

(一)从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来看,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公共财政体制不完善从根本上制约着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国际经验显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以公共财政能力的均等化为基础和实现手段的。我国长期以来形成城乡分割的二元分割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在城乡、地区之间存在严重不平衡。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实行非均衡供给制度,东中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能力差距非常大,基于户籍制度的资源分配体制也给不同人群之间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服务水平造成梯度差距。

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费用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些地区采取一些基于户籍制度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无一例外都只免费向具有本地户籍的居民提供,流动人口、外地户籍人口无法享用这些“增值服务”。政策固然是提高了地区内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和服务水平,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是有违“均等化”的设计初衷和基本价值理念的。

(二)从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来看,经济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是制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瓶颈。影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难点在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这也是未来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突破点。这些地区本身存在机构、人员、基础设施和设备等资源“先天不足”,一些农牧区地广人稀,居民的地理可及性非常差,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具有特殊难度。

(三)人民群众的预防保健和主动寻求健康服务意识尚不成熟。我国居民的寻医行为尚不成熟,预防保健意识没有在全人群中得到普及,一些人习惯于有病不医,或者不认为“预防”和健康生活方式是保持个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因应就诊而未就诊的人口占37.6%,其中对未就诊的原因的回答中,经济困难原因占19.3%,而自感病轻占到36.4%。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传统习惯影响,不愿意主动寻求医疗卫生服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际上要达到的效果是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于每一个公民都是可以获得的,要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于全体公民的地理可及性、经济可及性和资源可及性,关键在于解决经济、组织、社会文化上的限制服务利用的障碍。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应当在减少地区和人群差距、加强机构和人员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等方面持续改进,以促进均等化目标的最终实现。

四、改进建议

为了有效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一是要把保障与改善民生作为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明确地表达了保障与改善民生的政治主张。基本公共卫生对社会成员的可及性是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二是要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应当充分估计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缩小城乡差距中的作用。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于调节收入分配、缓解贫富差距有重要的作用。健康公平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程,维护公众健康,对促进社会公平意义重大;三是要努力减轻疾病经济负担。经测算,2005年我国疾病直接经济负担为9,753亿元,间接负担约13,853亿元,两者合计占当年GDP的13%。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是达到21世纪“人人享有健康”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建设可持续卫生系统的基本要素;四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保障社会成员公平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实现人的公平发展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樊继达.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61.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篇8

摘 要 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推动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因为它涉及到社会公平正义及和谐社会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在体育领域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有利于我国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终身体育的思想培育。本文界定了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含义,深入分析了我国当前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现状,阐述了其原则,并提出了一系列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机制和对策。

关键词 公共体育 均等化 公平

一、前言

经过近三十年以效率为导向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然而,我国国民福利水平并没有与较高的经济增长相协调,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就是政府职能缺位,公共职责没有履行好。这不仅违背了公平正义及帕累托改进原则,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进程。而体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虽然我国深入开展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一二期工程及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条例》,体育事业也实现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距离具有公平正义性的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还相距甚远。为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深入研究,为实现我国体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全民健身”计划提供可行性依据。

二、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内涵

根据我国《全民健身条例》和世界各国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定义为:公共组织考虑到公民的生活娱乐需要,能够按照全国一般和一致的标准提供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要准确的理解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定义,笔者认为应认识到一下两点:其一是指为了满足全体公民基准的体育健身服务需要,政府运用公共资源,为其提供相关的体育服务及体育器材等产品和服务;其二是全体公民享有均等的体育健身机会和服务过程,而不应在公共体育方面存在身份、年龄、性别等歧视性规定。

三、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现状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方面做了阐述;国务院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一二期工程全面开展,并于2009年8月颁布实施《全民健身条例》,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国家和政府在努力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城乡发展失衡等因素,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非均等化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现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各级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事权、财权不对称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财权逐渐向中央上移,地方财权逐渐缩小,这使得地方财政日渐困难。这样形成了财权过于集中在中央,事权过于下放到地方的畸形现象,如在体育事业方面,地方政府要负担大量的公共体育服务项目(如体育场馆、器材),却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使地方财政负担过重,这势必会影响到地方在体育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以江苏省为例,2010年江苏省的体育事业经费支出为125430.52万元,用于体育支出为62081.46万元,但真正用于全民健身工程的体育支出不足50%,而这么少的经费要用到全省各个县市,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经费短缺已经成为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要障碍因素。

(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困难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困难主要表现为:公共体育服务主要是各级政府提供,供给的主体比较单一;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数量不足、对象有限及结构失衡;另外,公共体育服务也面临供给制度缺位。以湖北省为例,截至目前湖北省共有各类体育场地33123个,平均1812个人拥有一片体育场地;各类体育场地总场地面积为54040285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有0.9平方米,而这些体育场地基本位于城区的学校、机关单位等。

(三)体育行政部门体育发展策略存在缺陷

根据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分散化原理”,最具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是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服务,中央政府提供全国性公共服务。我国本应采用这种发展策略,但是,现实情况是中央体育行政部门除了负责全国体育事业的规划和指导外,还同时负责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及执行奥运战略。而地方政府也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及执行全运战略以为自身利益着想,这样就逐渐忽视了公共体育服务项目,从而也难以推动惠及全民的“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这更加不利于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四、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与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财力分配机制

笔者认为,为了更早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政府应建立健全的公共财政制度,改善预算分配结构,投入更多的资金发展公共体育服务项目,调整政府间的财权与事权分配格局,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另外,鉴于农村的体育事业发展更落后,应更多增加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量。

(二)建立体育公共服务的社会参与机制及政府体育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当前社会上与体育公共服务项目有相似点并且具有非营利性特征的社会组织还有很多,而且这些组织大多具有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活动具有自发性等优势,发展公共体育服务可以充分利用它们的帮助,这样有利于建立体育公共服务的社会参与机制。另外,应当尽快把体育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中,同时建立严格的体育公共服务问责制。

参考文献:

[1] 安体富,任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对策[J].财贸经济.2007.8.

[2] 陈艳林.湖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研究[J].经济生活.2012.1.

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篇9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首次提出“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问题;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命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指出“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可以看出,我们党十分重视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引导资源流向农村,推动社会整体全面、协调地发展。

一、城乡公共服务的概念及内涵

(一)公共服务的概念

我国还处于研究公共服务问题的初级阶段,国内学者对这一概念也没有达成一致认识。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政府为公众提供的并非是“产品”本身,而是具有消费性质的服务。由此,公共服务应具有公共产品的“享有非排他性、消费非竞争性、效用不可分割性”的特点。从服务的特性来看,公共服务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公共服务是满足人民基本需求的服务,是基本服务,公共服务中包含的基本内容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应被每一个公民公平享有。2.公共服务是公众化的服务,并不只是服务于特定人群或少数人群,公共服务并不是用来满足个别需要,而是满足立于社会现状的公共需要,公共需要是将社会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提出的,其执行具有强制性。3.公共服务的内容广泛,既包含所谓的物质服务,即基本的生活用品,如燃气、水、交通工具等,又包含非物质服务,如教育、医疗、法律等。

(二)城乡公共服务的内涵

城市公共服务指的是城市居民共同享有的,满足城市居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具体内容包括教育、医疗、公共交通、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

农村公共服务指的是农村居民共同享有的,用来满足人民生产生活和农业农村发展的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可分为纯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纯公共服务是指包括环境保护、农村发展战略、国防安全等在内的具有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服务。相对而言,准公共服务并不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与排他性,其涵盖范围也更加广泛,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基本医疗、农村信息通讯、农村道路建设、农村有线电视等。

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

结合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以农村为重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的生活状况亟待改善,因此,国家的政策倾向更着重于农村的公共服务建设,只有加快农村的公共服务建设与供给,减弱农民长期以来社会地位的劣势,尽可能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2.“均等化”是相对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指的是将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其既不是完全的平均化,又能不失公平。一方面,受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另一方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与农村在人文、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若一味追求一致而忽略农村发展的真正需求,反而达不到公共服务应该起的作用。

3.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的职能体现。公共服务是为社会整体提供的相对平等的服务,这一特性决定了公共服务需由政府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职能改变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有三个原因:我国经济社会现阶段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公平问题在这一时期尤为明显。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公共服务相对落后等这些矛盾需要得到解决。长期以来政府制度的偏向导致城市的发展优于农村,政府有责任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质量与数量。新时期国家要求政府从“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这一转变意味着政府将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用于公共服务的建设。

三、城乡公共服务的现状

(一)城乡基础医疗卫生投入非均等

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都属于公共服务的范围。城乡基础医疗卫生投入的非均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政府对基础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远远不够,截止2011年,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5.35%,才刚刚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城乡卫生资源的分配严重不均等。城市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比乡村健全,各大型医院机构主要集中在城市,医疗人才的流动主要集中在城市。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城市居民的健康水平远高于农村,农村新生儿患病率、传染病传染率等均高于城市。

(二)城乡公共教育非均等

教育问题是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城乡教育的非均等是影响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分析,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仍显不足。农村在办学条件、学校设施、教师管理等方面均落后于城市。城市享有更多的优质资源,如电子化的授课设施、实验室设施等,而农村学校大部分仍然是黑板授课,城市教师的高学历水平远高于农村,城市的教育机构更是多如牛毛,是农村远远比不上的,由此造成农村居民上学难、入学率低、文盲程度高等问题是公共教育不均等的重要体现。

(三)城乡社会保障服务的非均等

社会保障的非均等包括医疗保险非均等、养老保险非均等等。2009年正式确定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后,农村医疗费用的报销比率大大增加,但是与城市相比较,报销比率仍存在一定差异。城市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积远高于农村。从养老保险上看,政府对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宣传普及力度不够,2011年,农民通过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养老保险参保的覆盖率为23%,而城市养老保险覆盖率约为70%,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这一问题将成为社会保障服务的突出问题。

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在20世纪后期,由于国家“重城轻乡”的发展政策,导致这种结构不断固化,影响农村自身的发展,也制约了农村公共服务的建设。数据调查显示,2007年,城市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786,而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140,两者相差近一万,农村经济的落后造成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教育跟不上,社会保障无法健全等都是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重要原因。就制度方面而言,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的区分人为地将城乡进行了分割,农村人口迁往城市需要办理各种证明,而非农业户口却可以享有城市的各种社会保障与福利,这种制度造成城乡居民在社会地位和身份上的不平等。如在就业时,现有的规章制度使得城市居民具有优先的就业权,这对农村居民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此外,在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主要依靠非制度的筹资,费用的主要承担人是农民自己,税费改革后,城市的公共服务中加入了市场供给的部分,尽管2006年后一系列政策减轻的农民的负担,但是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并未完全建立,农村的公共服务缺乏制度的保障,这些制度不平等导致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

(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存在问题

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更加完善,一方面,城镇政府财政方面较为充裕,政府外的社会力量的参与也比较高,对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比农村大;另一方面,城市的公共服务建设由来已久,其各方面体系,如教育、医疗、社保等均比较健全。而在农村,农民的公共服务几乎全部由政府承担,乡村政府财政困难,公共服务本身具有非营利性,而政府对于其他非政府团体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缺乏激励措施,使得农村很难实现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此外,我国目前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这种公共服务的供给有明显的政府偏向性,政府更愿意投入短期性的公共服务建设以提高自身业绩,使得政府在进行公共服务决策时,并没有把农民真实需求考虑在内,如农民可能更需要政府解决交通问题,政府却在这时进行“家电下乡”的活动,政府和农民之间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导致在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并不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再者,在农村,农民承担部分公共服务建设费用,公共服务反而加重了农民的生活负担,受文化和教育水平的限制,农民很难认识到公共服务的重要性,由此农民对公共服务的建设并不热情。这些原因均造成政府对公共服务的供给满足不了乡镇居民的基本需求。

五、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办法

加总括段然后再分述,对策办法里边的二级标题从文章里面再提炼一下,用自己的话。!

(一)宏观政策

1.城乡二元化改革

要想改善城乡的二元结构,政府应该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导向,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应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首先应使城乡公民享有同等的劳动及社会保障,摆脱户籍对城乡居民造成的待遇差,从根本上消除权益的不平等,然后逐步取缔户籍制度,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优先解决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

2.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良

针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够的问题,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多元化供给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公共服务的全面化,针对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应事先城乡统筹,将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真正列入到国家的发展制度中,将政府财力向农村倾斜。

(二)微观措施

1.建立农村向上反映供给问题的体系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应实行“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转变,建立有效的农民与政府沟通渠道,如设置一些表决会,由全体农民对公共服务各项态度进行意见发表,从农民自身需求出发,实现公共服务的最优供给。

2.明确政府间的职责关系,建立政府公共服务评价机制

公共服务供给薄弱部分原因是由各政府之间职责不明确,相互推脱造成的,各政府需要明确自身管理的职责及范围,特别是乡镇政府,需要提高其组织性,减少重复设置等问题,另外,建立有效的政府公共服务评价机制,可对政府起到监督作用,有助于政府落实公共服务的责任。

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篇10

依据**市卫生局、财政局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的通知》精神,中心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1)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中心组织卫生技术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培训率达100%,使全体卫生技术人员知晓、熟悉建档的方式方法。全科团队通过门诊随机建档、上门建档、健康体检以及健康讲座等形式,为辖区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30181份,同步录入电子档案录入30181份。

(2)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中心安排专职人员,按照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和重点人群的分布特点等,制定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精心选购8种健康教育音像碟片,在门诊大厅和预防接种室循环播放;印制健康教育处方15种,向社区居民发放10万多人次;印刷健康教育宣传册20000份;设置固定健康教育宣传栏4块,出刊24期;利用各种卫生宣传主题日,开展健康咨询活动30次;同时邀请省中医院专家开展健康讲座26次。实行基本目录药品“零差率”销售以来,中心组织辖区居民和患者在健康教育室,特邀***附院、中医附院专家,就如何推广使用基本目录内药品,开展专题讲座6次,引导社区居民改变用药习惯,合理使用基本目录内药品。

(3)切实做好免疫接种工作,掌握辖区内0-6岁儿童人口数,及时建立预防接种证(卡)、建证率100%,“五苗”接

种率达过90%,新扩大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80%以上。现门诊接种一、二类疫苗共7866人次,每周安排三日接种门诊,双休日安排一天,并实行计算机管理。及时处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1例,报告率100%。

(4)加强传染病预防监测报告工作。中心安排专人负责传染病的上报工作,加强门诊日志的登记管理,通过每日排查,网络直报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60例,报告率、及时率均为100%。同时配合区疾控参与现场疫点处理30起;开展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20次;在区疾控的指导下,对30名非住院结核病患者进行治疗管理 102次。

(5)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健康档案 120份,开展新生儿访视 480次。新生儿第一个月访视3次,以后每三个月访视1次。开展生长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和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6)为产妇建立健康档案43 份,每人提供3次产后访视。并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及产后营养、心理咨询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诊治。

(7)为辖区65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3533份。同时为老年人每年开展一次免费体检,并分析影响健康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供疾病预防、健康危险因素干预、自我保健等健康指导

(8)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管理工作,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制度。通过筛查建立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2138份,管理率38.2%。建立糖尿病患者健康档案 748份,管理率42.7%。每年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四次

以上的随访和健康评估,开展病情咨询、体格检查,在治疗、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提供健康指导。

放宽落户还是公共服务均等化 篇11

近来,农民工市民化的研讨集中为两大思路,这就是逐步放开城镇落户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当前,一个紧迫课题是比较两大思路的优劣,探讨政策选择与配套。放宽城镇落户和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哪一个应当是主导?这是农民工市民化方略设计的基本问题,关系到新型城镇化的成效,需要审慎、全面的思考。

按“人头”推进与按权利推进

放宽城镇落户和促进公共服务均等的立意虽然都是推动农民工市民化,但二者的作用方式不同。放宽城镇入户将使一些农民工取得流入地的城市户口,从而获得城市居民享有的经济社会权利。这里,农民工向市民转变是一次到位的,这种市民化的标识即为身份的转变,从户籍意义上获得市民身份。但是,每次落户的只能是少数人,大多数农民工要长期等待。因此,这是按“人头”推进的农民工市民化。与之不同的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按照权利推进的市民化:如果某项公共服务实行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的无差异政策,就本项公共服务而言,农民工获得了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着眼点不是将农民工个体一次性的完成市民化,而是将2.5亿农民工的权利地位向城市居民逐渐靠拢。

放宽落户和公共服务均等化都与户籍制度有关,但这两个关系有很大不同。放宽城镇入户的各类试验常常被冠以户籍制度改革之名,但是这类措施并不触动现行户籍制度的核心——户籍身份与公共福利的联系,而是在城市落户的门槛和操作环节上做文章。放宽城镇入户的一些做法,如积分落户制,是以城市户籍的现有福利价值为基础。仅仅属于“新瓶装旧酒”,本质上来讲,与原来的二元户籍制度并无太大区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表面上看,似乎与户籍制度无关,因为这并不改变外来人口的户籍身份。但是,均等化措施无疑是广义的户籍制度改革:把依附在城市户籍身份上的基本保障和福利逐渐剥离,使其走向社会化,这也是城市户籍身份“贬值”的过程。放宽城镇入户影响户籍管理的技术层面,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成了对现行户籍福利制度框架的实质性冲击。

在以往,放松城镇户籍的改革以地方为主,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由中央政府主导。中央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主导全国户籍改革,开了一些“农转非”的政策口子。自90年代起,放松城镇户籍的重心转向地方,一些城市出现“蓝印户口”,作为一条满足部分农民实现农转非的路径。“蓝印户口”于1992年开始出现,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蓝印户口”发展得并不平衡。在实践层面,“蓝印户口”持有者更像是临时居民或预备居民,从制度层面并未真正实现农转非。“蓝印户口”持有者享受不到城市户口持有者所享受的权利,因此会带来新的身份差别和歧视的问题。中央主管部门牵头的改革,例如小城镇户改,推进过程实际上也为地方所左右。与放宽城镇入户的地方改革不同,2000年以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举措,都是中央政府发动、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的。例如,废除歧视农民工的部门和地方法规、政策,《劳动合同法》立法等。

积分落户常常成了“精英落户”

以放松城镇入户为主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首先要考虑的是地方政府自主还是中央政府主导。放宽入户工作有很强的地域性。由于各地的流动人口比重和结构、承载能力等有很大差别,很难为农民工落户制订统一的规范性政策。地方的户籍管理涉及各个部门,作为主管机关的公安部门缺少实际操控权,改革需要各方面的协调。从以上两点来看,应该由地方政府自主决策、因地制宜地设计农民工入户办法。但是,地方政府注重优化本地人口结构,缺乏对外来农民工全部落户的积极性,流动人口聚集的城市尤为如此。由于资源约束、本地居民抵制等原因,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有选择地放宽落户:一是“择优”,吸引当地需要的高学历、高技能人员;二是“重本地”,先考虑本地农业人口的城市化。这样,外来农民工这个最需要市民化的社会群体只能成为城市落户政策的最后考虑对象。在有些试行积分入户制的地方,外来农民工落户的比例极低。据调查显示,2010年深圳通过积分入户的人数为3227,其中,原始户籍为城镇户籍的比例占86%,而原始户籍为农业户籍的仅占14%;但农民工在外来人口中所占比例高达80%。这是地方政府的择优和本地偏好的有力证据。例如作为最大农民工输入地的广东的积分入户制度,看似是户籍制度改革的“破冰”之举,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实则是倾向于“精英落户”的政策,带有强烈的学历和金钱导向。较高的准入制度影响了农民工自由迁徙的权利,城乡二元结构也进一步拉大。因为门槛高,在最先实行积分入户的中山市甚至出现了指标连续两年有空缺率的情况。

放宽落户由中央政府统筹,从理论上说,有利于克服地方偏好,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整体进程。但是,最大的困难仍在实施环节。由于这项工作的地域性和非规范性,中央政府的调控手段非常有限,主要是落户的“指标控制”(类似于在全国推进保障房建设),再就是如何按落户“人头”与地方分摊改革成本。中央政府无法制定政策实施细则,更不能干预落户审批过程,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这样,地方政府偏好虽然受到挤压,但还会保留相当大的空间。

中央政府以农民工市民化为目标,推行“有计划”落户,另一难题是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动性。城市存在外来流动人口,根源就是本地户籍与福利和服务挂钩、排斥非本地户口的制度。不彻底打破这样的制度安排,流动人口就会源源不断地生长出来。每年“新生”的流动人口包括:数百万到城市初次就业的农村青年,在非户籍地就业的新的大学毕业生(包括海归),跨城市流动的就业人员及其家属,为特定目标或利益流动的群体(如“高考移民”)。一方面,由于流动人口变动大、构成复杂,中央政府难以保证计划的科学性、包容性;另一方面,面对不断变化的落户需求,地方也可以寻找各种理由,从本地利益出发选择入户门槛和落户对象,从而导致在农民工市民化计划的执行上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如果忽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农民工市民化的希望完全依托于放宽落户,那么最终可能形成三个后果:第一,部分农民工得以在城市落户,但相当多的人无法实现落户愿望。这样,农民工市民化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就落空了。第二,户籍“含金量”偏高的城市政府倾向于给放宽落户贴上“户改试验”的标签,以此理由拖延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性改革。第三,由于户籍(福利)制度在全国维系,即使在没有外来流动人口压力的地方,户籍管理继续运行,常住人口管理遥遥无期,入户审批依然是人口迁移流动的人为障碍。最终形成这些后果,不但农民工市民化的目标难以实现,户籍制度改革的大方向也将受到干扰和制约。

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消解户籍“含金量”才是根本之道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把依附在本地户口上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一项一项地剥离下来,使其逐步与户籍身份脱钩。即“去利益化”,去除捆绑在户籍上的利益分配制度,实现无差别化和社会化。这一进程促进城乡权利平等和城市间权利平等,最终使户籍管理还原为居住地管理。到那时,从权利平等和迁移自由的意义上说,就是实现了完全的农民工市民化,不论他们是落户大中城市,定居小城镇,还是最终返回原来的农村家乡。这也是完善各类社会群体的公民资格与权利的过程。

从当前来看,城市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差别的主要根源已不再是城乡户口的差别,而是本地户口与非本地户口划分。在流动人口聚集城市,还有一些社会保障或公共服务局限于本地户口居民,外来流动人口(包括外来农民工和城市间流动人口)都受到这样那样的排斥。这主要表现在,非正规就业流动人口难以在流入地享受社会保险和就业服务,流动人口子女入学还有种种实际困难,流动人口不能申请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已经把过去的全国性城乡分割压缩到部分流动人口聚集城市的地域性政策,权利待遇的差别种类也大大减少了。在这个由限权转向平权的过程中,公共服务由排斥转向均等化。

总结历史经验,就其操作性上来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更加强调中央主导,继续按照社会权利推进。要巩固和扩大现有成果,寻找新的权利均等突破口。改革要有统一规划,重点地区或城市的改革要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制定路线图,不再依赖地方试点。与放宽城镇落户相比,中央政府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拥有强有力、多层次的手段。例如,把规范的均等化政策纳入法制化轨道,实行直接和间接调控;通过自上而下的责任部门和实施系统(例如人保部、教育部、城建部)来落实各项目标。推进均等化需要中央、地方分摊改革成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按比例分担”或者“按类型分摊”等方法来共同承担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但这时不再是“按落户名额补贴”一类低效率的办法,而是中央政府“花钱买服务均等”,例如开放流动人口的子女入学、低保申请资格等,每一次财政开支都对应着切实的权利均等成效。政府通过财政手段提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来保障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和城市居民均等的权利。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需要有其他改革措施的密切配合。放宽城镇落户的工作还要推进,但这是辅助办法,主要解决一些流动人口特殊群体的城市户籍问题。其中,两项最重要的相关改革是:第一,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常住人口管理系统,为户籍管理向常住人口管理转轨准备条件。建立全新的、不依托户籍制度的人口管理,是进一步推进均等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立即着手。第二,中央政府要下决心下力气,通过打破资源垄断、改善城市布局、缩小区域差别等措施,解决少数城市流动人口过于集中的问题。区域发展差异过大,少数城市形成行政性垄断,是全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一个重大障碍,也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户籍改革步伐缓慢的重要原因。改革攻坚不可绕道而行。

如果不改变户籍和福利捆绑的现状,单纯以放开城镇入户的改革往往达不到实际效果。首先,城市政府和居民因为担心福利流失而对外来迁移人口采取排斥态度,视为“洪水猛兽”。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抵制使得放宽入户的户籍改革举步维艰。其次,完全放开城市入户会大大加重城市的管理难度,教育、医疗等有限资源难以承受人口大量涌入所带来的压力。例如,河南省郑州市在2003年实行降低入户门槛的户籍改革制度,大量外来人口涌入,转户人口中学龄儿童占了很大比例。大量新增学生使得入学难、师资紧缺、学生超员等问题尤为突出,给财政带来很大压力,放宽入户的户籍改革政策因为城市承受的各种压力而终止,外来人口给城市带来的压力使得城市政府和居民更加抵制放开落户的户籍改革。最后,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所附带的福利差别较大,往往会吸引一部分人为了落户城市而煞费苦心,出现无序的人口流动。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减少户籍的附加值和“含金量”,使得户籍这道“无形的墙”内外不再有如此大的差别,不再派生新的城乡分割和区域分割。这样,人口跨城乡、跨地区迁移和流动将会更加理性和有序;流入地也不必担心外来人口的涌入会争夺公共资源;随着户籍“含金量”的减少,纯粹以获得城市户口为目的而迁移的人口也会相应减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则会趋向合理。最终,户籍制度改革也将变得更加容易。

上一篇:教师班级管理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棣花镇中心小学教代会审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