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事诉讼管辖权

2024-06-10

关于民事诉讼管辖权(通用8篇)

关于民事诉讼管辖权 篇1

中信五洲(天津)工程风险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行业洞察五

一、管辖权异议的涵义...........2

(一)管辖权的含义..........2

(二)管辖权异议的含义......2

二、提出管辖权异议的主体.......3

三、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时间及提出形式...........3

四、人民法院对管辖权异议的处理........4

(一)就地域管辖权提出异议.........4

(二)就级别管辖权提出异议.........4

五、总结.........4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管辖权异议的规定

摘要:管辖权异议是指当事人认为受诉法院或受诉法院向其移送案件的法院对案件无管辖权时,而向受诉法院或受移送案件的法院提出的不服管辖的意见或主张。它是法律赋予被告的一种程序上的保护,也有利于规范法院对案件的审理,通过程序上的保护,进而对被告的实体的权利予以保护。结合2012年民事诉讼法对管辖权的修改,论述管辖权异议的具体规定。

关键词:管辖权;异议;限制

管辖权异议是法律赋予被告的一项程序上权利,当被告认为受诉法院无管辖权时,可以向此受诉法院提出管辖权异议,如果异议成立,就裁定将此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赋予被告此项权利,是对被告的尊重,更加有利于维护被告的实体权利,进而公正的审判案件。

一、管辖权异议的涵义

(一)管辖权的含义

管辖权是指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权力或权限。法院要对案件具有管辖权,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法院对所涉案件具有“标的物管辖权”,即法院具有审理该类型的案件的权力,同时,法院还需对案件当事人具有“个人管辖权”,即法院具有对诉讼中涉及的当事人作出影响其权利义务的裁决的权力。包括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

地域管辖与级别管辖不同。级别管辖从纵向划分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解决某一民事案件应由哪一级人民法院管辖的问题。地域管辖从横向划分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解决某一民事案件应由哪一个人民法院管辖的问题。

(二)管辖权异议的含义

管辖权异议,是指当事人认为受诉法院或受诉法院向其移送案件的法院对案

件无管辖权时,而向受诉法院或受移送案件的法院提出的不服管辖的意见或主张。管辖权异议制度的设置,在于监督法院行使管辖权的职权行为,以保证作为诉讼开端的管辖制度正常运作,使程序正义在诉讼中的各个环节得到实现。

二、提出管辖权异议的主体

管辖权异议的主体,是指在民事诉讼中有权提出管辖权异议的人。《民事诉讼法》第127条对管辖权异议主体的表述为“当事人”。在民事诉讼实务中,提出管辖权异议的往往是被告,管辖法院是原告自己选择的,应当推定其认可受诉法院的管辖权,否则,其不应向该法院起诉,即使其后来发现受诉法院无管辖权,也可以通过撤诉的方式来否定法院的管辖权,因此,原告无权提出管辖权异议。

管辖权异议这一制度设置的目的在于监督法院行使管辖权的职权行为,保证诉讼管辖制度的正常运行,程序正义能够得到实现,而赋予被告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权利正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三、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时间及提出形式

管辖权异议的时间,必须在法院受理案件之后,并且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否则异议无效。超过法定期间,人民法院不再受理。民事诉讼法第38条规定管辖权异议应当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其时限即为15日。当事人在此期间提出异议后,又要求撤回的,法院应予允许。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原告可以口头起诉,被告因未收到起诉状,不能书写答辩状,因此管辖异议不受答辩期间的限制。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因不存在争议的双方,所以,不存在“提交答辩状期间”,管辖权异议也不受限制。

诉讼管辖异议应当采取书面形式。但口头形式亦应允许。异议书既可以随答辩状一并提出,也可单独书写。管辖权异议书应向受理该案的人民法院提出。

四、人民法院对管辖权异议的处理

受诉法院收到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后,进行书面审查,在必要时需召集双方当事人听证。对当事人所提出的管辖权异议,区别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

(一)就地域管辖权提出异议

当事人就地域管辖权提出异议,经审查,异议成立的,受诉法院依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处理。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当事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5日内向上一级法院提出上诉。当事人未提出上诉或者上诉被驳回的,受诉法院应通知双方当事人参加诉讼。当事人对管辖权问题申诉的,不影响受诉法院对该案件的审理。

(二)就级别管辖权提出异议

级别管辖是上下级法院之间就一审案件审理方面的分工。当事人就级别管辖权提出异议,受诉法院审查后认为确无管辖权的,应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告知双方当事人,但不作裁定。受诉法院拒不移送,当事人向上级法院反映并就此提出异议的,如情况属实确有必要移送的,上级法院应当通知受诉法院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对受诉法院拒不移送且作出实体判决的,上级法院应当以程序违法为由撤销受诉法院的判决,并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审理。

五、总结

我国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制度的设立,在诉讼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一制度能够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刑事诉讼的公正、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应该不断的进行学习和研究,结合我国民事诉讼的实际情况,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制度,保证民事诉讼的正常进行。

关于民事诉讼管辖权 篇2

一、管辖权异议程序的运行现状评析

自司法解释中首次规定管辖权异议程序以来已然三十余年而管辖权异议程序的运行现状如何? 笔者通过对现有资料和学术成果的研究分析发现我国现行宽松的法律规定使管辖权异议极其容易被滥用, 其滥用行为是时候应当予以程序上的规制了。

( 一) 立法的粗陋规定

第一, 定位不清。对管辖权异议的规定从第三十八条管辖制度中的一个内容是管辖制度的救济程序; 现如今调整至民诉法第一百二十七条而作为一审程序庭前准备的组成部分属于审前程序。这样的定位是否恰当?

第二, 审限不定。尽管司法解释中规定了作出异议是否成立的书面裁定是十五日, 但实践中这样的期限并不包括送达的期限。这就导致在送达期限这一部分将有可能会融入法院自由裁量权的因素, 因而十五日的期限规定形同虚设。

第三, 滥用程序无制裁后果。按照法律规定法院对于所有的管辖权异议程序均需要作出裁定, 当事人对于驳回异议的裁定还可以向上级法院提出上诉。然而对于滥用管辖权异议的诉讼行为却没有规定具有制裁效力的后果从而导致违法成本非常低。

( 二) 司法实践的不堪重负

由于当前立法对管辖权异议程序的粗疏规定导致在司法实践中滥用管辖权异议的违法成本基本为零致使拖延诉讼的现象泛滥, 愈演愈烈的管辖权之战在实务中已成为了被告拖延诉讼的合法武器。

1. 异议驳回率过高以及上诉改判率过低。通过对近年来管辖权异议案件的统计可以看到异议驳回率过高以及上诉改判率过低现象日趋明显, 体现出绝大多数案件中存在滥用管辖权异议以拖延诉讼的现象, 造成了对于司法资源的严重浪费从而导致在案多人少的大环境下无疑使得法官更加不堪重负。

2. 异议成本过低。根据我国《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八条和第十三条的规定, 如果当事人在案件中提出管辖权异议只有在异议不成立时才需交纳五十元到一百元不等的成本费用, 而且当事人对于因管辖权异议裁定不服而提起上诉的案件亦无需交纳案件受理费。从以上的规定可以看出即使当事人的管辖权异议申请被驳回也不会承担任何的法律责任和风险, 面对此种低成本和低风险却高收益的诉讼途径当事人何乐而不为。

3. 滥用管辖异议的主要表现。本文所提到的当事人滥用管辖权异议的现象在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 笔者将其拖延诉讼的情况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种:

第一, 被告方毫无事实和理由根据而随意提起管辖权异议。此类当事人在其管辖权异议申请书中直接主张受理法院无管辖权而不提供任何的证据材料和事实理由。

第二, 在选择性管辖案件中明知受理法院有管辖权而故意以偏概全提出管辖权异议。此类情况主要体现在合同纠纷案中如合同纠纷应由被告人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 当被告人住所地法院受理案件后当事人虽明知但故意提出应有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

第三, 短时间内发生的被告为统一企业或者同一个人的多起类似案件中被告以相同理由提出管辖权异议申请被法院驳回后仍就类似案件提出管辖权异议并连续上诉以达到其拖延诉讼的目的。

二、滥用管辖权异议程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现实中对于管辖权异议程序设计的缺陷实际上强化了与实体公正无关的程序利益争端, 把管辖的内部分工外部化为一种诉讼利益 (1) , 消解了管辖权异议程序并使原本应有的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行使和平衡心理吸收不满的程序性功能反而异化成为了当事人用以拖延诉讼的策略与工具。

( 一) 法院之累

管辖权与审判权之冲突。法院作为审判权的行使者在管辖权异议案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如何居中裁判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案件实体正义的实现。但在滥用管辖权异议权利日趋严重的现实环境下法官亦显得尤为无奈, 因为我国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 当事人是在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而法官虽明知被告有意滥用但仍不得不依法办事。笔者曾不止一次听到来自法官朋友的抱怨与叫苦, 处理管辖权异议的工作量实在太大! 相信原告方面对仅仅在一个程序性问题上纠缠过久而无法进入实体审判也是一样的焦急与无奈, 最终导致实体判决的维权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消失殆尽从而即使胜诉也是无益。

( 二) 当事人之困

起诉权与异议权之对抗。管辖权异议程序设立的目的在于通过增加当事人异议的权利来平衡原告的诉权, 现如今滥用管辖权异议导致被告的权利受到过度保护而对原告诉权的保护则处于微小和虚置的状态, 结果将是原告与被告之间关于实体权利的失衡。被告可以紧紧利用提出管辖权异议而争取到的难得的应诉准备时间而不断增加自己的砝码: 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搜集有利的证据以及为了逃避债务而悉数转移财产等等。对于知识产权类型的案件来说案件久拖不决本身就是权利效果的消解与丧失。即使将来胜诉也会因为过长的审理周期而导致知识产权例如新型技术以及商标权等的技术寿命的新颖性和时效性等丧失殆尽, 原告即使胜诉也已经失去了维权的意义。

( 三) 律师之精专

诉讼策略与滥讼之界限。律师在管辖权异议程序之中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重要人物。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案件一般以有律师代理的情况居多, 律师对管辖权异议制度的设立以及运用和法律后果与权利实行的效果等均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作为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往往不懂得透过特定而专业的诉讼程序来维护自己的最大权益, 此时律师的专业意见就显得非常重要。但通过律师帮助而提起的管辖权异议其性质应定性为诉讼策略还是诉讼欺诈的问题实难予以定性。这种不足为外人道的潜规则的侥幸心理已经形成风气, 律师在这样的诉讼环境下如何平衡诚实信用与胜诉之上的利益观和价值观并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帮助当事人运用自己的权利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值得深思。

三、管辖权异议程序完善的可能进路

( 一) 对管辖权异议程序的理念修正

要解决滥用管辖权异议达到拖延诉讼目的的问题就首先要理顺管辖权异议程序的理念与逻辑。管辖权异议乃至整个管辖制度的逻辑基础是在于审判假定, 即各法院之间判决结果应当是完全一致或至少大体一致, 到哪里接受审判结果都几乎相同。 (2) 在这一假定之下原告选择管辖权主要是根据诉讼便利性与节省诉讼成本的角度进行考虑, 除此之外并无其他诉外利益可图尤其是不会涉及到司法地方保护的问题。因此应当明确管辖权异议程序仅仅是作为当事人对法院是否具有管辖权提出异议的救济性程序, 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保证管辖权的正确分配和审判权的具体落实并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在管辖权事实比较清楚的前提下法院应当依照法律进行审判并正确树立司法权威与司法公信力而当事人应当更多地关注案件的实体问题减少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 律师应当将眼光放到对案件实体情况的辩护当中并遵守诚实信用原则。

( 二) 制定高效可操作的制裁措施

从前文的分析可知导致滥用管辖权异议现象泛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立法规定过于宽松以及违法成本过低, 因此应当制定多重高效的制裁措施并通过对滥用异议行为进行侵权行为定性和对滥用异议行为采取惩罚性制裁措施以及增加滥用异议人的败诉风险等方式进行程序规制。

1. 诉讼费用。从保证法院的诉讼成本得到合理回报的同时又能够有效遏制滥用异议的角度, 可考虑通过预交案件受理费的方法, 即被告提出管辖权异议的应通知其限期缴纳案件受理费, 逾期不缴纳的视为未提出申请而且如最终经审查所提异议成立, 裁定移送的则同时退回预收的案件受理费。

2. 侵权之诉与损害赔偿制度。我国可以借鉴英美法中针对滥用法律诉讼与德国的禁止程序欺诈的行为相类似的有益经验, 建立滥用异议权的损害赔偿侵权责任制度。对滥用管辖权异议程序尤其是对一方当事人通过无因型异议拖延诉讼而造成对方当事人的利益损失的, 可以通过一般侵权责任的原理与规定要求权利滥用人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且损害赔偿的对象包括受损一方的误工费以及律师费和知识产权的损失等费用。受损方可在本诉中一并提起侵权之诉并对此负证明责任而法官根据管辖权异议的理由及相关证明材料作出最后判决。

( 三) 对管辖权异议程序进行速裁化构建

在当前我国民诉法关于管辖权异议制度的框架内, 能够起到部分遏制滥用管辖权异议程序的治标办法就是由法官快速处理管辖权异议程序并尽量缩短处理管辖权异议的时间从而实现管辖权异议的快审查以及快裁定与快移送。

1. 审理期限速裁化。遏制拖延诉讼的最有效办法是在立法中明确管辖权异议程序中各个环节的审理时间节点并在具体的程序设计上应当最大限度地压缩处理异议的时间成本。各地法院针对立法中对审限的模糊规定以及在司法中过于冗长复杂的处理环节均在控制审查异议的时间成本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2. 一审引入听证制度。目前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 对于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的一审案件法官只是根据当事人所提交的管辖权异议申请书以及与之相关的证据材料进行书面审查并在十五日内做出裁定而不会选择开庭审理或是召开听证会。但是这种做法长期以往的后果便是: 因为当事人在提交管辖权异议申请材料后不能够及时的参与从而无法充分保证其诉讼参与权和知情权以至于随后恶性循环又直接导致了管辖权异议案件上诉率过高的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可考虑在管辖权异议的一审程序中引入听证程序, 由双方当事人同时参与管辖权异议审查听证会且在听证会上双方当事人可自由对质并陈述意见而听证会的形式和时间则可以由法官灵活控制以省去不必要的繁琐程序。相信通过听证会的召开可以在保障异议人权利的同时也能够保护原告的诉权并增加裁定的透明度以有效地吸收消解当事人的不满情绪从而减少异议案件的上诉率。

3. 最终确立管辖权异议一裁终局制。笔者认为滥用管辖权异议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具体体现为管辖权异议的两审终审制等过于宽松的法律规定以及过于严格的异议权保护制度设定。程序的宽松导致了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有机可乘, 而严格的救济程序和基本为零的异议成本以及无因型的异议裁定启动程序则为滥诉者提供了绝好机会。因此笔者建议通过一系列的改良性的制度建设最终将获得一裁终局的法理基础与制度基础并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实行管辖权异议一裁终局制。而且笔者认为亦大可不必存在如果实行管辖权异议一裁终局制是否会导致当事人正常的管辖权异议诉讼权利得不到足够司法救济的担忧, 因为笔者相信, 通过前文所提到的进一步完善对于管辖权异议诉讼费用和损害赔偿制度以及在管辖区异议一审程序中引入听证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后足以实现保证管辖权的正确分配和审判权的具体落实以及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目的。

摘要:本文从对管辖权异议程序的运行现状入手, 进而分析此现状产生的原因和负面影响并在最后结合司法实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 以期促进管辖权异议程序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滥用

注释

11张卫平.管辖权异议回归原点与制度修正[J].法学研究, 2006 (4) .

关于民事诉讼管辖权 篇3

关键词:民事执行检察 案件管辖 监督对象

一、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对象

《民事诉讼法》第235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根据该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民事执行监督的对象应当是人民法院的民事执行活动。人民法院的民事执行活动也称人民法院民事强制执行,是指人民法院(执行机关)运用国家强制力,依据执行程序,强制(采取强制措施)被执行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民事义务(执行依据)的行为。简而言之,人民法院基于行使民事执行权而发生的行为都属于执行活动。

民事执行权包括执行决定权和执行裁决权、执行实施权。执行决定权的范围主要涉及启动执行程序、决定采取执行措施、暂缓执行、恢复执行、终结执行以及人民法院对妨害执行的行为人采取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拘传、罚款、拘留、限制出境、记录不良信用、限制高消费等制裁、处罚措施的事项。执行裁决权的范围主要是审查和处理执行异议、复议、申诉救济等争议事项。执行实施权的范围主要是实现执行决定权,实施执行措施、强制措施,依据执行名义对执行对象的财产调查、控制、处分、交付等实施事项。

一般而言,民事执行活动中的实施行为、裁决行为和决定行为由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作出,为论述方便,本文将具有执行管辖权并作出执行行为的人民法院即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统称为执行法院,而执行裁决行为则除执行法院外,上级人民法院基于对下级法院的执行监督权和对执行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救济保障权也可以作出影响执行当事人权利的行为,如变更执行法院作出的执行异议裁定。所以,民事执行实务中,除执行法院外,能够对执行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权利产生影响的还包括执行法院的上级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的执行活动应当是其依法行使执行权的行为,对于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法院的执行活动违法应当如何处理,现行法律提供了两条路径:一是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救济;二是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可以基于《民事诉讼法》第235条的规定,申请检察机关对法院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

二、不同阶段的执行行为的效力及检察监督的对象

识别在法院执行阶段发生法律效力的执行行为,是检察机关确定具体执行检察监督对象的前提。

(一)处于未经异议程序阶段的执行行为的效力

民事执行案件由执行法院管辖,执行法院经依法作出执行行为后即发生法律效力。需要强调的是,执行法院不限于基层人民法院,根据受理一审案件的标的额的不同,一审法院可能包括基层法院、中级法院和高级法院,同时执行法院也不限于一审法院,基于指定管辖、提级管辖,一审法院之外的人民法院也可能成为执行法院。例如,作为并非一审法院的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财产所在地的与一审法院同级的人民法院,以及基于指定管辖而取得执行案件管辖权的其他法院和一审法院的上级法院提级管辖后,均可以成为执行法院。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执行法院作出的执行行为不服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的,该执行法院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执行行为,是检察机关执行检察监督的对象。

(二)处于经过异议程序阶段的执行行为的效力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25条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执行异议复议若干规定》)第17条规定,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执行行为不服,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有权向负责执行即作出执行行为的人民法院(执行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对于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提出的异议,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执行法院)应当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处理的结果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裁定撤销或者改变原执行行为,其法律后果是原执行行为不再有效,新的执行行为生效;另一种情况是驳回异议,其法律后果是原执行行为继续有效。也就是说,经过执行异议程序,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异议裁定不服申请执行检察监督的,如果异议裁定撤销或者变更原执行行为的,该撤销或者变更后的执行行为是执行检察监督的具体对象;如果执行异议裁定驳回异议的,原执行行为是执行检察监督的对象。还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执行解释》)第10条规定,执行异议审查和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即被异议的执行行为在其被改变前,具有法律效力,执行异议审查和复议期间,仍然可以执行。

(三)处于经过复议程序阶段的执行行为的效力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25条和《执行异议复议若干规定》第23条的规定,经过复议程序的执行异议,除复议裁定发回原执行法院重新审查执行异议或者重新作出异议裁定的情形外,复议裁定作出维持或者撤销、变更异议裁定的处理结果(被撤销或者变更的原执行行为无效,未被撤销或者变更的执行行为有效),其发生的法律效果是复议法院的复议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定,该复议裁定对执行法院和涉案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具有拘束力,执行法院自身不得改变其自己作出的被复议法院裁定维持的异议裁定(异议行为),更无权改变已被上一级复议法院复议裁定变更的行为和事项,只有复议法院或者其上级法院才有权作出变动。对经过复议程序的执行行为不服的执行检察监督案件,复议裁定是检察机关执行检察监督的对象。

(四)处于申诉阶段执行行为的效力

经过异议或复议程序后,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仍不服,有权继续向上级人民法院申诉。当事人之所以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诉,是因为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具有监督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29条至第136条确立了较为完善的法院内部执行监督制度,上级人民法院有权依照相关程序撤销或者改变下级法院的行为结果。也就是说,通过申诉途径,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不服的执行行为仍然可以被撤销或者改变。在申诉程序中,上级人民法院裁定撤销或者改变原复议裁定的,该裁定是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提出异议、申请复议的争议事项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定。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上级法院关于申诉作出的撤销或者变更裁定不服申请检察监督的,该上级法院在申诉监督作出的裁定是检察机关执行检察监督的对象。

如果上级法院裁定驳回申诉的,对争议事项发生法律效力的是原生效的复议裁定或者异议裁定所对应的执行行为,该驳回申诉的裁定仅在对申诉人和作出驳回裁定的人民法院中发生法律效力,该效力不直接拘束原裁定或者执行行为。故如果检察机关进行监督,监督的对象仍然是原执行异议裁定(未经复议程序)、复议裁定(经过复议程序的)及其所对应的执行行为,而不是驳回申诉的裁定。

三、关于执行检察监督案件的管辖问题

(一)执行检察监督案件管辖的原则

从确定管辖权的地域管辖和级别管辖维度,本文主张执行检察监督案件应当由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执行行为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同级人民检察院管辖为一般管辖原则,以其上级人民检察院管辖为补充,以指定管辖为例外。具体来说,对于执行检察监督案件一般情况下由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执行行为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同级人民检察院管辖并受理。对于存在某些不适合由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执行行为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同级人民检察院管辖,其上一级人民检察院认为由自己管辖更为合适的案件,可以提级由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管辖并受理。对于存在某些不适合由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执行行为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同级人民检察院管辖,其上一级人民检察院认为不需要自己管辖的案件,可由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指定由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执行行为的人民法院所在地之外的同级人民检察院管辖并受理。

(二)民事执行检察监督介入的时点对执行检察监督案件管辖权的影响

对于执行活动违法侵害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救济问题,《民事诉讼法》第225条和第227条以及《执行异议复议若干规定》第7条作出了相关规定。其中,第一种情况是,对执行行为不服,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可以向执行法院提出执行行为异议,执行法院作出执行异议裁定后,对执行异议裁定还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复议。上一级人民法院作出复议裁定后,仍不服的,可以再向作出复议裁定的人民法院或者其上级而不仅是其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诉。第二种情况是,利害关系人(案外人)基于对执行标的的实体权利,向执行法院提出异议,以排除执行的,执行法院作出异议裁定后仍不服的,申请执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案外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227条提起执行异议之诉。对诉讼结果不服的,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164条、第199条,通过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申请再审、提出申诉。第三种情况是,对执行制裁措施不服的,相对人可以向作出该执行制裁措施决定的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复议决定的上级人民法院申诉。

四、关于检察监督应当介入时点的确定

(一)以执行检察监督是对执行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最后救济的理念为指导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25条和第227条、《执行异议复议若干规定》第7条和第9条的规定,几乎对所有的执行行为,法律、司法解释都赋予了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异议、复议进行救济的权利,如果要求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穷尽法院的救济途径,根据本文前面的分析,最后发生法律效力的执行行为必然是执行法院的上级法院作出的,根据同级监督的一般管辖原则,基层检察机关对此无法对上级法院的执行活动进行监督。

事实上,执行救济与执行检察监督的内涵是不同的。执行救济是执行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对受到违法执行活动侵害的合法权益寻求恢复的自我保护。恢复被执行活动侵害的合法权益只能由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实现,故执行救济只能向人民法院申请。而执行检察监督是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执行权的合法行使予以监督,是以公权监督制约公权,保障国家法律统一实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司法活动。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权,不具有直接恢复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救济功能,性质上不属于救济权范畴。二者虽然在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公平正义的后果上具有一致性,但其功能与目的是不同。严格来说,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人民法院执行行为不服应当先行向法院申请救济,还是可以直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法律并未作出优先顺位的规定,应当认为,法律对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执行活动是申请法院救济还是申请检察机关监督赋予了选择权,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衔接问题。

(二)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是对公权力监督的理念为指导

如果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是对公权力监督的理念为指导,执行检察监督应以检察机关发现人民法院执行活动存在违法为前提,不以执行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穷尽法院救济方式为条件,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申请检察监督只是作为检察机关发现执行活动违法的途径。当然,这样可能面临执行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多头寻求权利保护,既向执行法院提出异议或者向上级法院提出复议申请救济,也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要求监督纠正违法执行活动,造成司法资源浪费或者同级检察机关的意见和上级法院的意见冲突的尴尬局面。

关于民事诉讼管辖权 篇4

①属地管辖权原则,是指以当事人的住所地、居所地或事物的存在地等作为行使管辖权联系因素而形成的原则。具体说,在涉外民事诉讼中,诉讼当事人的住所、或其财产、或诉讼标的物、或产生争执的法律关系或法律事实,如其中有一个因素存在于一国境内或发生于一国境内,该国就取得对该案的司法管辖权。在这个原则中,通常是以被告的住所地为行使管辖权的根据,这就是“以原就被”的原则。②属人管辖权原则,是指以当事人的国籍作为行使管辖权联系因素而形成的原则。目前,大部分实行属地管辖权原则的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公民的利益,也开始以属人原则作为补充:凡当事人的一方或双方为本国人,其中一方居住在本国国内,本国法院可以藉此主张管辖权;在实行属人管辖权原则的国家,对于诉讼标的物在本国境内的案件,也开始行使管辖权。

③实际控制管辖权原则,主要是指英、美等国以“实际控制”或称“有效控制”作为行使管辖权的根据。

民事诉讼管辖种类 篇5

1、级别管辖

定义:是指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划分标准:

民事诉讼用三结合标准:案件性质、繁简程度、影响范围

司法实践按诉讼标的额大小划分

各级法院的具体分工:

1)基层人民法院: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中级人民法院:两重大一确定

① 重大涉外案件

② 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③ 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专利纠纷和商标纠纷、海事海商案件、诉讼标的金额大的案件

3)高级人民法院: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民事案件(本辖区为:省、自

治区、直辖市范围)

4)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和认为应当由其审理的案件

2、地域管辖

定义:是指按照人民法院的辖区和民事案件的隶属关系所划分的管辖。种类:

1)一般地域管辖

定义:是指按照当事人所在地与法院辖区的隶属关系所确定的管辖。原则:原告就被告原则

①对公民起诉: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② 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例外,即被告就原告

① 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② 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③ 对正在被劳动教养的人提起的诉讼;

④ 对正在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

2)特殊地域管辖(3个合同纠纷,3个侵权,3个海事纠纷,一个票据纠纷)

定义:是指以诉讼标的所在地、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法律事实所在地及被告住所地为标准确定的关系。

9种特别管辖的案件:

① 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a.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如果合同没有实际履行,当事人双方住所地又都不

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的,应当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b.购销合同履行地按下列情况确定:

 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履行地的,以约定的履行地为合同履行地;当事人

未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履行地的,以约定的交货地点为履行地;

 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履行地点或交货地点,但实际履行中以书面方式

或双方当事人一致认可的其他方式变更约定的,以变更后的约定确定合同履行地;

 当事人在合同中对履行地点和交货地点未作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或者虽有

约定但未实际交付货物,且双方当事人住所地均不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的,以及口头购销合同纠纷案件,均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c.加工承揽合同,以加工行为地为合同履行地,但合同中队履行地另有规定的除外;

d.财产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以租赁物使用地为合同履行地,但合同中对履行地有约定的除外;

e.补偿贸易合同,以接受投资一方主要义务履行地为合同履行地;

f.借款合同以贷款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但当事人另有规定的除外;

g.证券回购合同,凡在交易场所内进行的证券回购义务,交易场所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在交易场所之外进行的证券回购义务,最初付款方(返售方)所在地位合同履行地;

h.名称与内容不一致的合同,当事人签订的合同虽具有明确、规范的名称,但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内容确定合同的性质,从而确定合同的履行地;合同的名称呢个与和偶那天约定的权利义务内容不一致,而根据该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难以区分合同性质的,以及合同的名称与该合同约定的部分权利义务内容相符的,则以合同的名称所反映的合同性质确定合同的履行地。

② 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险标的物所在地人们法院管辖;

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如果保险标的物是运输工具或者运输中的货物,由被告住所地或者运输工具登记注册地、运输目的地、保险事故发生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③ 因票据纠纷提起的诉讼,由票据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们法院管辖;票据支付地是指票据上载明的支付地。票据上为载明付款地的,汇票付款人或者代理付款人的营业场所、或者经常居住地,本票出票人的营业场所,支票付款人或者代理付款人的营业场所所在地为票据付款地。

④ 因铁路、公路、水上、航空运输联合运输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运输始发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运输合同纠纷)

铁路运输合同纠纷及与铁路运输有关的侵权纠纷,由铁路运输法院管辖。

⑤ 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提起诉讼的,产品制造地、产品销售地、侵权行为发生地和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⑥ 因铁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事故发生地或者车辆、船舶最先到达地、航空器最先坠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运输侵权)

⑦ 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事损害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碰撞发生地、碰撞船舶最先到达地、加害船舶被扣留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⑧ 因海难救助费用提起的诉讼,由救助地或者被救船舶最先到达地人民法院管辖;

⑨ 因共同海损提起的诉讼,由船舶最先到达地、共同海损理算地或者航程终止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3)专属管辖

定义:是指法律规定某些特点案件必须由特定的人民法院管辖,其他人民法院无权管辖,也不准许当事人协议变更管辖。

国内专属管辖包括以下三种:

① 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② 因港口作业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港口所在地人们法院管辖;

③ 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涉外专属管辖包括以下三种:

① 涉外不动产案件;

② 涉外港口作业纠纷案件;

③ 涉外遗产继承案件;

④ 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履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发生呢个纠纷提起的诉讼。

3、协议管辖

定义:又称约定管辖或合意管辖,是指当事人就第一审民事案件在纠纷发生前或纠纷发生之后,达成协议确定管辖的法院。

1)国内协议管辖:

① 只适用于合同纠纷案件;

② 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在书面合同中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民事诉讼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③ 在审级上,只适用于第一审民事案件。

2)涉外协议管辖:

① 必须是涉外合同纠纷或涉外财产权益纠纷;

② 协议必须呈书面形式;

③ 法院须是与案件有联系的地点和法院;

④ 不得违反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级别管辖、集中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否则无效。

二、裁定管辖

定义:人民法院以裁定的方式确定案件的管辖。

1、移送管辖

定义:是指已经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因发现本法院对该案件没有管辖权,而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理。

条件:

1)人民法院已经受理的案件;

2)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对该案无管辖权;

3)接受移送案件的人民法院依法享有管辖权。

特点:

1)实质是对案件的移送而不是对案件管辖权的移送;

2)通常发生在同级人民法院之间,但也不排斥在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适用。

2、指定管辖

定义:是指上级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指定其辖区的下级人民法院对某一具体案件行使管辖权。

情形:

1)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认为受移送的案件依照法律规定不属于本院管辖的,依法

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2)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

管辖(特殊原因包括事实上的原因和法律上的原因:事实上的原因即由不可抗力造成;法律上的原因即当事人申请回避或者审判人员自行回避);

3)人民法院之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协议解决不了的,报请他们共同的上级人

民法院指定管辖。

3、管辖权的转移

定义:是指由上级人民法院决定或者同意,把某个案件的管辖权由下级人民法院移转给上级人民法院,或者由上级人民法院移转给下级人民法院审理。

情形:

1)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在审理终结前,上级人民法院认为应

当由自己审判时,决定对下级法院管辖的案件进行提审;

2)上级人民法院对它所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认为交由其下级人民法院审理

为宜时,也可以把案件交由下级人民法院审理;

涉外民事诉讼管辖的原则 篇6

涉外民事诉讼管辖,是指一国法院对具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案件的审判权限和各级各类人法院受理第一审涉外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涉外民事诉讼管辖的确定,直接关系到维护国家主权的问题,因此,各国都对管辖权极为关注。同时,由于各国所强调的管辖联系因素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涉外民事诉讼管辖权的确定原则:

1、属地管辖原则。即在涉外民事案件中,如果当事人的住所、财产、诉讼标的物、产争议的法律关系或法律事实,其中有一个因素存在于一国境内或发生于一国境内,该国就取得对该案的司法管辖权。在属地管辖原则中,又通常是以被告的住所地作为法院管辖权行使的依据。

2、属人管辖权原则。即在某一涉外民事案件中,只要一方当事人具有内国国籍,无论他是原告还是被告,也不论他现在居住何处,内国法院对此类案件均具有管辖权。

3、实际控制管辖原则。即法院对涉外民事案件是否具有管辖权,就看它是否能够对被告或其财产实行直接的控制,能否作出有效的判决。在实际行使中又可分为对人的实际控制和对物的实际控制两种管辖权。

关于民事诉讼管辖权 篇7

诉权是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日趋重要。诉权理论不管在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理论界一直得到广泛关注, 在法学理论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诉权是指当事人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议产生纠纷时, 请求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保护其民事权益或解决民事纠纷的权利。诉权, 是由诉的法律制度所确定的, 赋予当事人进行诉讼的基本权利, 是指公民所享有的请求国家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目的。为此, 国家有义务为国民提供司法保护, 即以国家的审判权保护国民的合法权益。诉权的完整内涵包括程序含义和实体含义两个方面:程序含义, 是指程序上向法院请求给予司法救济的权利, 这一权利与法院的诉讼管辖权密切相连;实体含义, 是指请求保护民事权益或者解决民事纠纷的权利, 亦即公民有权请求法院同意其在实体上具体法律地位或具体法律效果的主张。诉权是当事人获得司法救济、实现权利的前提和基础, 是公民的宪法基本权。民事诉讼制度应当以诉权保障作为最高目标, 以更好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诉权保障, 就是指国家为保障公民诉讼权利的行使而规定的一系列法律制度或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当事人的处分权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过去, 我国有观点认为法院应在诉讼中居于领导地位, 法院引导诉讼参加人的诉讼活动, 并促使他们行使和履行自己诉讼权利。从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今天看来这种观点显然是有偏差的, 当事人的诉权无法得到充分保障。我国立法也开始转型, 诉讼模式向着弱化法院职权, 强化当事人处分权而转型。近年来, 我国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扩大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使得诉权保障可以更好地实现。2013年1月1日起实行的新《民事诉讼法》确立了立案审查制向立案登记制的转变, 受案范围扩张、诉讼费用降低等都是诉权保障的具体体现。强化当事人权利可以使民事诉讼制度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有利于保障民事诉讼中的人权, 防止法院滥用职权。当然在我国加强诉权保障的同时, 对诉权的任意打压和限制仍然存在, 但这毕竟是诉权保障大趋势中的一些不和谐音符而已。新《民事诉讼法》修改后, 应诉管辖、协议管辖等制度的重新修改, 使得诉权保障在民事诉讼管辖领域得到具体体现, 但笔者认为, 从诉权保护角度看诉讼管辖制度仍有完善的空间。

2 民事诉讼管辖制度与诉权保障的关系

当事人诉权的保护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 诉权保障本位化已经成为现代民事诉讼制度建构的基本要求。民事诉讼管辖制度作为当事人请求司法救济和法院启动审判程序的一项重要制度, 与当事人诉权保障密切相关, 影响着当事人诉讼行为的进行、诉讼成本的负担, 以及实体正义的实现。管辖法院作为使诉权保障得以实现的司法组织, 与诉权存在着包容与衔接的内在联系。当事人在管辖制度中享有的权利本身就是诉权的有机组成部分。民事诉讼管辖制度对诉权保障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方便当事人进行诉讼。当事人进行诉讼便利与否是衡量管辖制度诉权保障最基本和重要的标准。当事人在诉讼上的便利是保障当事人接近正义的基本条件, 不仅意味着当事人与法院交往距离上的接近, 也意味着诉讼成本的降低。管辖制度对当事人诉讼上的方便, 主要体现在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中。级别管辖直接关系到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空间距离, 关系到当事人在诉讼上的时间耗费和经济负担。而级别管辖规定的合理与否又与一定的经济条件、地理环境、科技发展程度等紧密相关。

第二, 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首先, 当事人诉讼的方便也可以有效地降低其诉讼成本, 包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经济成本, 只是成本的特征具有间接性, 当事人在诉讼时间上的大量节省, 即可以对其生产生活减少不必要的影响, 用可能要耗费在诉讼上的时间和精力不必耗费在诉讼上, 而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去创造别的效益。凡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中对当事人诉讼具有便利作用的规定, 无不同时对诉讼成本的降低具有重要作用。其次, 可以合理平衡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负担。由于经济能力的差异, 当事人对诉权保障的需求也各有不同, 如一方当事人经济实力雄厚, 诉讼成本负担能力较强, 而另一方当事人经济能力悬殊, 且一旦败诉还可能雪上加霜, 在管辖制度的设置中, 优先方便明显弱势一方当事人, 即可有效地降低其诉讼成本, 实现对诉权的公平保障。

第三, 保障当事人获得公正审理和裁判。首先, 诉讼上的便利和诉讼成本的节省, 可以较好地为当事人获得公正审理和为裁判创造条件。特别是对于人身自由受到法律上的限制、因身体状况行动不便、经济能力弱小的当事人意义重大。当事人诉权的实现不可能脱离其具体条件,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诉讼领域的实现, 必须依赖于诉讼制度对当事人诉权行使条件的具体考量, 作出符合当事人诉权保障实际需要的合理安排。其次, 当事人对管辖法院的自主选择和法院管辖权行使的监督, 可以实现对诉权的自主保障和在管辖权发生法律上的偏移时及时获得矫正。如协议管辖、选择管辖等可以自主选择对双方或一方当事人诉讼较为方便, 或最有利于公正审判的法院管辖, 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法院对管辖权的争夺和推诿, 通过管辖权的异议, 可以防止法院不当行使管辖权, 保障诉权的顺利实现, 从而获得公正裁判等。

因此, 以诉权保障为视角对民事诉讼管辖制度进行分析, 揭示民事诉讼管辖制度的内在缺陷, 推进民事诉讼管辖制度的完善, 强化其诉权保障功能和作用, 是民事诉讼管辖制度诉权保障本位化的内在要求和合理选择。

3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管辖制度的诉权保障缺陷

我国《宪法》第123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这都是从审判权的角度规定的, 并没有从诉权的角度规定, 诉权保障在管辖中体现较弱。具体而言,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管辖制度在诉权保障方面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我国管辖法院虽然预先由《法院组织法》和《民事诉讼法》规定, 但管辖标准不明确, 使管辖法院法定化难以实现。在级别管辖方面, 我国虽然预先规定了级别管辖的标准, 但级别管辖的界定标准模糊。在实际衡量中, 往往由于受权力地方化;运行行政化;社会干扰等来自法律之外的非正常压力, 而违反管辖法院法定原则。地域管辖方面, 由于管辖标准模糊 (例如合同履行地、侵权行为地等管辖标准缺乏明确性) , 极易引发争议, 实践中争抢管辖权的现象大量存在。

第二, 法院的地方化导致管辖制度不能满足法院独立、中立的要求。由于人民法院的法官任免、司法经费等都在同级地方政府控制之下, 导致了司法权力的地方化, 为行政权力和社会关系等渗入提供契机, 以致造成对诉权的侵害。

第三, 我国《民事诉讼法》并未规定管辖法官预先法定制度, 法官审判业务的分配也未预先法定。虽然司法实践中很多法院采取改革措施, 案件统一由立案庭于审判人员中进行循环平均分配, 但这并未形成一种法定的制度。随意性强, 存在人为指派的弊端, 其后果不言而喻。

第四, 违反管辖并不会产生不利的后果, 法定管辖制度形同虚设。虽然《法院组织法》和《民事诉讼法》对管辖做出了规定, 但根据《民事诉讼法》, 违反管辖制度并不承担不利的程序后果, 管辖无刚性使得管辖规则形同虚设, 使案件审理机构存在不确定性, 对诉权保障不利。

4 我国民事诉讼管辖制度的诉权保障完善建议

第一, 进一步细化我国管辖标准, 以保障管辖法院法定化更好的实现。2013年新《刑事诉讼法》在级别管辖方面未做修改, 级别管辖仍然非常模糊。争议标的金额的大小是确定级别管辖的重要依据, 各地人民法院确定的级别管辖争议标的数额有所不同。现行标准为2008年公布,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建议重新确定标准。现行地域管辖相对明确, 在新《刑事诉讼法》中修改较多, 具体体现了管辖中的诉权保障。另外管辖权异议制度的修订, 也加强了当事人的诉权保障。相关制度仍有待完善。

第二, 尽快实现法院独立、中立。事实上, 地方性的行政及社会影响很难消除。法院独立、中立并不是可以立竿见影实现的。应该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加强法律思想的传播, 提高人们的法律认识、法律素养。法官应提高自身职业道德, 秉持公平正义, 做到不受影响。

第三, 确立分配案件的法定制度。建议案件统一由立案庭于审判人员中进行循环平均分配形成一种确定制度。降低案件分配的随意性, 消除指派模式, 提高公正性。

第四, 建议法定违反管辖的相应责任。对违反管辖制度的行为应法定相应的不利后果, 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罚、民事处罚等。建议采取训诫、罚款等轻微处罚措施, 以保证管辖制度更好的实现, 从而保障当事人在管辖中的诉权。

摘要:诉权是公民的程序基本权, 是第一制度性权利。2013年1月1日起我国新《民事诉讼法》开始实行, 新《民事诉讼法》对民事诉讼管辖制度作出了修订, 但管辖制度仍与诉权割裂, 从而极易侵害当事人的诉权。将当事人于管辖制度享有的权利归属于诉权, 以此将诉权保障与管辖制度的建构有机衔接起来, 对于加强当事人的诉权保障与完善民事诉讼管辖制度具有重大价值。本文以诉权保障为视角, 分析我国民事诉讼管辖制度中关于诉权保障的缺陷。

关键词:诉权,诉权保障,民事诉讼,管辖制度,缺陷

参考文献

[1]江伟, 邵明, 陈刚.民事诉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2]黄川.民事诉讼管辖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3]哈书菊, 于薇.论我国民事诉权保障制度[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10) .

争取有利的诉讼管辖权 篇8

起诉之后,被告A公司以其提单背面印有“若因本提单引起任何纠纷,将由香港法院审理”为由,提起管辖权异议申请,要求将本案移交香港法院审理。律师针对A公司的管辖权异议,迅速向法院提交了答辩状,明确提出了抗辩理由,并得到了青岛海事法院的采纳,最终下达裁定书驳回了A公司的管辖权异议。

案件评析

在外方公司作为被告方的涉外诉讼中,往往会提起管辖权异议的抗辩,其目的是为了拖延诉讼时间。只需付出极低的诉讼费成本,就有可能将诉讼请求额高达数百万美元的案件程序拖延一年多时间,其可以获得大量的时间利益。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外方公司给国内原告施加压力,迫使原告缩短诉讼时间而放弃部分利益诉求,从而达到减少赔偿数额的最终目的。

作为原告来说,无论其诉讼请求多么合法、证据多么充分,往往绕不开外方公司提起管辖权异议这道“程序之槛”。因为作为被告,管辖权是其有权据理力争的重要程序手段和应诉策略。因此,作为国内出口商,为了尽快推动诉讼程序的进展,就必须依法提出充分的抗辩理由才能获得法院的支持。

在本案中,我们作为国内L公司的代理律师,主要提出了以下抗辩理由:

香港既不是涉案提单的签发地,也不是装货港、中转港或目的港,与本案争议没有实际联系,A公司主张由香港法院管辖不符合法律规定,而本案由青岛海事法院专属管辖,符合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44条规定:“涉外合同或者涉外财产纠纷的当事人,可以用书面协议选择与争议有实际联系地点的法院管辖”。本条规定有两层含义:其一,当事人可以用书面协议的方式选择管辖法院,这是对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承认与尊重。其二,拟选择的法院须与争议存在实际联系,否则即使当事人做了事先约定,我国法院也不承认其法律效力。

从法律解释的角度而言,“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应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所谓“争议”,是指案件的具体争议。由于每一案件的情况不同,诉讼双方讼争事由不同,因此与案件争议有实际联系地点的范围就有所不同。如合同的签订地,在关于合同的成立和效力方面的诉讼中,属于“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另一方面,所谓有“实际联系”,必须是与争议事实存在具体的联系,并且这种关联是相对固定或者具有稳定的性质。

提单是当事人之间的书面协议,在因提单引发的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争议中,一般来讲,提单签发地、装船港、转船港、卸货港、货损发生地、海事事故发生地等与货物运输合同履行有实际联系地点的法院才有管辖权。

具体到本案中,提单签发地、装船港均在青岛,依据我国专属管辖原则,本案应当由青岛海事法院管辖才符合上述法律规定。香港既不是提单签发地、装船港,也不是货物的中转港、卸货港或目的港,香港与本案争议没有实际联系点。因此,即使A公司在其格式提单的背面条款中指定由香港法院管辖,也因香港与本案争议没有实际联系点,而不应当由香港法院管辖。

L公司仅仅是在托运货物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本案所涉提单,提单背面条款未经双方协商确定。L公司接受该提单,不代表L公司接受其格式条款,未经双方协商确定的条款对L公司没有约束力。

众所周知,合同的订立必须经过双方当事人的协商确认才构成对合同当事人的法律约束力。而本案中由A公司提供的提单背面条款,并不是当事人双方协商的结果。L公司只是作为出口商、托运人从其手中被动的接受了该提单,A公司提单中的管辖权条款从未取得L公司的确认。

因此,未经双方事先协商确认,也未经双方事后追认的提单背面条款(包括管辖权条款在内),对L公司不发生法律上的约束力。本案应当依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由青岛海事法院专属管辖。

提单背面条款是A公司提单上的格式文本,该条款未经明示和特别提醒,其字体也不显著,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该条款对L公司没有约束效力。

在航运实践中,为了提高承托双方的交易效率,承运人提供的提单都是提前印好的。在签发提单时,承运人并不与托运人或者收货人协商,因此,提单属于典型的格式合同。依照我国《合同法》第38条规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合同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来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并采用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第40条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按照合同法上述规定及立法精神,只有在提单中的管辖条款以显著区别于其他条款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以明显区别于其他条款的字体印刷在提单的正面,才有可能对接受提单的托运人产生法律效力。

本案中A公司提供的提单,并未对上述有关管辖权的条款进行明示和特别提醒,依据上述法律规定,该条款属于无效条款,不应当作为确定本案管辖权的依据。因此,A公司主张本案由香港法院管辖的异议申请,应予驳回。

依据涉外诉讼中的对等原则,本案不应当由香港法院管辖,而应当由青岛海事法院专属管辖。

所谓对等原则,是指如果对方国家(地区)承认我国管辖条款的效力,我国也应当予以承认;反之,如果相应的国家(地区)不承认我国管辖条款的效力,我国也应当予以否认。

在上海海事法院审理的浙江某进出口公司诉香港某船公司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争议中,被告依据提单中关于“提单争议由香港法院处理”的约定提出管辖权异议。经审理,上海海事法院以香港法院曾对中国内地某船公司的提单管辖权条款的效力予以否认作为理由,裁定驳回了被告的管辖权异议。香港法院曾对中国内地承运人的提单管辖条款效力予以否定,根据对等原则,中国内地法院有权力否定香港公司提单背面管辖条款的效力,这符合国际惯例及对等互惠原则。因此,依据国际民事诉讼中公认的对等原则,青岛海事法院也应当否定A公司提单背面条款中的管辖权条款。

最终,青岛海事法院采纳了以上抗辩理由,裁定驳回了A公司的管辖权异议申请。为了避免长期诉累,最终本案未经开庭,双方握手言和,以A公司一次性赔偿L公司货值加运费损失数额85%的方案而胜利告终。至此,律师仅仅用不到100天就为L公司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律师建议

管辖权之争的法律风险就在于一旦案件被移送到海外法院审理,由于在境外诉讼成本极高,将导致国内原告方的诉求成为事实上难以完成的任务。即使国内原告方有实力去支撑一场海外诉讼的高成本,但由于海外法律和法院对其本国当事人的地方保护,将有可能损害我国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因此,从签订合同开始,一直到纠纷进入法院诉讼程序,都要积极争取和维护管辖权。

我国出口商、发货人在与海外客户或船公司签订买卖合同、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时,要在上述合同中分别约定由卖方所在地法院、货物装船港法院管辖。退一步讲,在外方客户不同意由法院管辖的情况下,可以在合同中加入“仲裁管辖条款”,明确约定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北京和上海等地)、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管辖,并约定适用中国法律。

在海外客户指定国外船公司进行货物运输时,要在签订租船合同或者接受提单时,注意其租船合同条款和提单背面条款中是否具有将纠纷提交外海法院管辖的格式条款。如果有该条款,要尽力通过谈判和协商途径,将管辖权确定在与上述合同具有实际联系点的国内装船港地法院或仲裁机构管辖。

上一篇: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因素及管理对策论文下一篇:特钢教师面试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