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管辖一网打尽(共8篇)
民事诉讼管辖一网打尽 篇1
民事诉讼管辖一网打尽
一、级别管辖
(一)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民事案件: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 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这说明第一审民事案件一般都是由基层法院管辖的,只是在本法另有规定时除外。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案件级别管辖几个问题的批复》确定了管辖恒定的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1、在当事人双方或一方全部没有履行合同义务的情况下,发生纠纷提起诉讼,如当事人在诉讼请求中明确要求全部履行合同的,应以合同总金额加上其他请求金额作为诉讼标的金额,并据以确定级别管辖;如当事人在诉讼请求中要求解除合同的,应以其具体的诉讼请求金额来确定诉讼标的金额,并据以确定级别管辖。
2、当事人在诉讼中增加诉讼请求从而加大诉讼标的金额,致使诉讼标的金额超过受诉法院级别管辖权限的,一般不再变动。但是当事人故意规避有关级别管辖等规定的除外
3、按照级别管辖规定应当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上级人民法院交由下级人民法院审理的,该下级人民法院不得再交其下级人民法院审理。
(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民事案件: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十九条的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民事案件有:
1、重大涉外案件;
2、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3、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其中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这里的重大涉外案件指的是争议标的额大,或者案情复杂,或者居住在国外的当事人人数众多的涉外案件。
除此之外,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诉讼案件还有: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提出异议由哪一级人民法院管辖问题的批复》中确立的:当事人协议选择国内仲裁机构仲裁后,一方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该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当事人对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由被告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海事法院受理案件范围的若干规定》中确立了海事海商案件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案件有关管辖和法律适用范围问题的解释》确立了商标民事纠纷第一审案件,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管辖。
各高级人民法院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在较大城市确定1—2个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商标民事纠纷案件。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确立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管辖。
各高级人民法院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可以确定若干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确立了专利纠纷第一审案件,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确立了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案件,由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的市、计划单列市和经济特区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外民商事案件诉讼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确立了第一审涉外民商事案件由下列人民法院管辖:
(一)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二)省会、自治区首府、直辖市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
(三)经济特区、计划单列市中级人民法院;
(四)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其他中级人民法院;
(五)高级人民法院。
上述中级人民法院的区域管辖范围由所在地的高级人民法院确定。
(三)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是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民事案件。具体请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各高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民事、经济纠纷案件问题的通知》,内容如下: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为了便利当事人诉讼和人民法院办案,提高审判效率,改变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审理民事,经济纠纷案件数量过多、超审限严重的情况,以利于更有效地监督和指导下级人民法院民事、经济审判工作,现就高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民事、经济纠纷案件的问题通知如下:
一、北京、上海、广东高级人民法院,受理以财产为内容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争议金额不得低于1亿元;涉外和涉港、澳、台案件,争议金额不得低于8000万元,并且每年各高级人民法院受理上述案件总数不得超过10件。
福建、浙江、海南、湖北高级人民法院、受理的以财产为内容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争议金额不得低于3000万元,并且每年各高级人民法院受理上述案件总数不得超过8件。
江苏、山东、安徽、湖南、广西、河南、四川、重庆、天津、河北、辽宁、黑龙江高级人民法院,受理的以财产为内容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争议金额不得低于30000万元;涉外和港、澳、台案件,争议金额不得低于2000万元,并且每年各高级人民法院受理上述案件总数不得超过5件。
其他各高级人民法院,受理以财产为内容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争议金额不得低于1000万元;涉外和涉港、澳、台案件,争议金额不得低于800万元,并且每年各高级人民法院受理上述案件总数不得超过5件。
二、北京、上海、广东、海南高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经济纠纷案件,争议金额不得低于1亿元;涉外和涉港、澳、台的案件,争议金额不得低于8000万元。
山东、江苏、辽宁、浙江高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经济纠纷案件,争议金额不得低于5000万元;涉外和涉港、澳、台的案件,争议金额不得低于3000万元。
福建、天津、湖北、湖南、河南、吉林、黑龙江、广西、重庆、安徽、江西、四川、陕西、河北、山西高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经济纠纷案件,争议金额不得低于3000万元;涉外和涉港、澳、台的案件,争议金额不得低于2000万元。
甘肃、贵州、新疆、内蒙、青海、宁夏、云南、西藏高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经济纠纷案件,争议金额不得低于1000万元;涉外和涉港、澳、台的案件,争议金额不得低于800万元。
三、低于本通过第一条、第二条所定标准或者超出所定限额,高级人民法院认为属于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应当作为第一审民事、经济纠纷案件受理的,在受理前须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四、在本通知下发前各高级人民法院已经受理但尚未开庭审理的各类不符合上述案件的第一审民事、经济纠纷案件,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交中级人民法院审理。
五、各高级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尽快据此制定本辖区各级人民法院分级受理第一审民事、经济纠纷案件的规定,于接到本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报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以上通知,希遵照执行。有关执行情况,请及时报告我院。
一九九九年四月九日
(四)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1、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2、认为应当由本院审理的案件
二、地域管辖
(一)一般地域管辖
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法人的住所地是指法人的主要营业地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
被告一方被注销城镇户口的,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确定管辖;双方均被注销城镇户口的,由被告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当事人的户籍迁出后尚未落户,有经常居住地的,由该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户籍迁出不足一年的,由其原户籍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超过一年的,由其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二)一般地域管辖的例外
下列民事诉讼,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一)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二)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三)对被劳动教养的人提起的诉讼;
(四)对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
8、双方当事人都被监禁或被劳动教养的,由被告原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被监禁或被劳动教养一年以上的,由被告被监禁地或被劳动教养地人民法院管辖。
追索赡养费案件的几个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辖区的,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不服指定监护或变更监护关系的案件,由被监护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非军人对军人提出的离婚诉讼,如果军人一方为非文职军人,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离婚诉讼双方当事人都是军人的,由被告住所地或者被告所在的团级以上单位驻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夫妻一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另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夫妻双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诉时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在国内结婚并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法院以离婚诉讼须由婚姻缔结地法院管辖为由不予受理,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的,由婚姻缔结地或一方在国内的最后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在国外结婚并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法院以离婚诉讼须由国籍所属国法院管辖为由不予受理,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的,由一方原住所地或在国内的最后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中国公民一方居住在国外,一方居住在国内,不论哪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国内一方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权管辖。如国外一方在居住国法院起诉,国内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受诉人民法院有权管辖。
中国公民双方在国外但未定居,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的,应由原告或者被告原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对没有办事机构的公民合伙、合伙型联营体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注册登记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注册登记,几个被告又不在同一辖区的,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三)合同纠纷案件的地域管辖
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如果合同没有实际履行,当事人双方住所地又都不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的,应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加工承揽合同,以加工行为地为合同履行地,但合同中对履行地有约定的除外。
财产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以租赁物使用地为合同履行地,但合同中对履行地有约定的除外。
补偿贸易合同,以接受投资一方主要义务履行地为合同履行地。
除此之外,最高人民法院还对一些特殊的合同纠纷案件的履行地作出了一些规定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借款合同履行地问题的批复》:合同履行地是指当事人履行合同约定义务的地点。借款合同是双务合同,标的物为货币。贷款方与借款方均应按照合同约定分别承担贷出款项与偿还贷款及利息的义务,贷款方与借款方所在地都是履行合同约定义务的地点。依照借款合同的约定,贷款方应先将借款划出,从而履行了贷款方所应承担的义务。因此,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确定贷款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案件问题的规定(试行)》: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由承包合同履行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存单纠纷案件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或出具存单、进帐单、对帐单或与当事人签订存款合同的金融机构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经济合同的名称与内容不一致时如何确定管辖权问题的批复》:当事人签订的经济合同虽具有明确、规范的名称,但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内容与名称不一致的,应当以该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内容确定合同的性质,从而确定合同的履行地和法院的管辖权。
合同的名称与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内容不一致,而且根据该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内容难以区分合同性质的,以及合同的名称与该合同约定的部分权利义务内容相符的,则以合同的名称确定合同的履行地和法院的管辖权。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定证券回购合同履行地问题的批复》:凡在交易场所内进行的证券回购业务,交易场所所在地应为合同履行地;在上述交易场所之外进行的证券回购业务,最初付款一方(返售方)所在地应为合同履行地。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确定经济纠纷案件管辖中如何购销合同履行地问题的规定》:(1)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履行地点的,以约定的履行地点为合同履行地。
当事人在合同中未明确约定履行地点的,以约定的交货地点为合同履行地。
合同中约定的货物到达地、到站地、验收地、安装调试地等,均不应视为合同履行地。
(2)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走了履行地点或交货地点,但在实际履行中以书面方式或双方当事人一致认可的其他方式变更约定的,以变更后的约定确走合同履行地。当事人未以上述方式变更原约定,或者变更原合同而未涉及履行地问题的,仍以原合同的约定确定履行地。
(3)当事人在合同中对履行地点、交货地点未作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或者虽有约定但未实际交付货物,且当事人双方住所地均不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以及口头购销合同纠纷案件,均不依履行地确定案件管辖。
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合同当事人仅给付了定金应当如何确定管辖问题的复函》:在合同当事人仅履行了合同中定金条款的约定,而未履行合同的其他条款的情况下,不能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下称《意见》)第18条、第19条的规定认定为“实际履行”。《意见》中的“实际履行”,对于购销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实际履行了交货义务。因此,合同当事人因仅给付了定金而产生合同纠纷,应按照《意见》第18条的规定确定管辖的人民法院。
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口头购销合同纠纷案件管辖权如何确定问题的复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口头购销合同纠纷案件管辖权的确认,亦应当依据该规定处理。但鉴于本案当事人双方对口头约定的交货地点有争议,人民法院确认合同履行地缺乏事实根据的特殊情况,本案应由被告住所地山西省侯马市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三、合同案件的协议管辖
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在书面合同中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评点]:关于合同案件当事人协议管辖法院的,要把握三个原则:
1、只能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2、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3、选择的法院必须是唯一的,不能同时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民法院。
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书面合同中的协议,是指合同中的协议管辖条款或者诉讼前达成的选择管辖的协议。
合同的双方当事人选择管辖的协议不明确或者选择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人民法院中的两个以上人民法院管辖的,选择管辖的协议无效,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确定管辖。关于合同纠纷案件的协议管辖还有下面的司法解释作出了特别规定: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合同双方当事人协议约定发生纠纷各自可向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如何确定管辖问题的复函》: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发生纠纷各自可向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该约定可认为是选择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如不违反有关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则该规定应为有效。若当事人以分别向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则应由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若立案时间难于分清先后,则应由两地人民法院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了的,由它们的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评点]:通过这种选择方式选择的人民法院实质上还是唯一的,即是选择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根据我在上面归纳出的三个原则,只要不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在实践中是可行的。请大家注意,目前在实践中若要选择管辖法院,双方当事人一般都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人民法院,所以有时在难以达成一致的情形下,选择这种方式来约定管辖法院,对于当事人双方都是有利的,兼顾了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2、《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关于购销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了交货地点,但部分货物没有在约定的交货地点交付,如何确定管辖权问题的复函》:我们同意你院请示中所列第三种意见,购销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了交货地点,且依据合同中约定的交货地点交付了部分货物,虽其余货物没有依据合同约定的交货地点履行,仍应以合同约定的交货地点确定管辖权。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事人在合同中协议选择管辖法院问题的复函》: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在书面合同中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当事人约定选择上述列举的两个以上人民法院管辖的,依据本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4条的规定,该选择管辖的协议无效;如果当事人约定选择上述列举以外的人民法院管辖的,因其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也应认定该约定无效,不能以此作为确定管辖的依据。
四、其他案件的管辖规定
1、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险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如果保险标的物是运输工具或者运输中的货物,由被告住所地或者运输工具登记注册地、运输目的地、保险事故发生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因票据权利纠纷提起的诉讼,依法由票据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票据支付地是指票据上载明的付款地,票据上未载明付款地的,汇票付款人或者代理付款人的营业场所、住所或者经常居住地,本票出票人的营业场所,支票付款人或者代理付款人的营业场所所在地为票据付款地。代理付款人即付款人的委托代理人,是指根据付款人的委托代为支付票据金额的银行、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
3、运输合同纠纷案件的地域管辖
因铁路、公路、水上、航空运输和联合运输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运输始发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4、侵权纠纷案件的地域管辖
(1)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2)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提起的诉讼,产品制造地、产品销售地、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铁路运输合同纠纷及与铁路运输有关的侵权纠纷,由铁路运输法院管辖。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专利侵权案件中如何确定地域管辖的请示的复函》: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生产制造和经营销售专利产品的行为,是经常发生的两种专利侵权行为。根据民事诉讼法关于侵权行为提起诉讼人民法院管辖的有关规定,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就销售行为提起的专利侵权诉讼案件,销售地人民法院有管辖权。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名誉权案件,适用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人民法院受理这类案件时,受侵权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住所地,可以认定为侵权结果发生地。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
(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植物新品种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侵权行为地确定人民法院管辖的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的民事案件,其所称的侵权行为地,是指未经品种权所有人许可,以商业目的生产、销售该授权植物新品种的繁殖材料的所在地,或者将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重复使用于生产另一品种的繁殖材料的所在地。
(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因侵犯专利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侵权行为地包括:被控侵犯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产品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等行为的实施地;专利方法使用行为的实施地,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等行为的实施地;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制造、销售、进口等行为的实施地;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实施地。上述侵权行为的侵权结果发生地。
原告仅对侵权产品制造者提起诉讼,未起诉销售者,侵权产品制造地与销售地不一致的,制造地人民法院有管辖权;以制造者与销售者为共同被告起诉的,销售地人民法院有管辖权。
销售者是制造者分支机构,原告在销售地起诉侵权产品制造者制造、销售行为的,销售地人民法院有管辖权。
(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涉及域名的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该域名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
涉外域名纠纷案件包括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是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或组织、国际组织,或者域名注册地在外国的域名纠纷案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发生的涉外域名纠纷案件,依照民事诉讼法第四编的规定确定管辖。
5、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地域管辖
因铁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事故发生地或者车辆、船舶最先到达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6、海事损害事故赔偿纠纷的地域管辖
(1)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事损害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碰撞发生地、碰撞船舶最先到达地、加害船舶被扣留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2)《海事诉讼特别诉讼程序法》:列海事诉讼的地域管辖,依照以下规定:
(一)因海事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至第三十一条的规定以外,还可以由船籍港所在地海事法院管辖;
(二)因海上运输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以外,还可以由转运港所在地海事法院管辖;
(三)因海船租用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交船港、还船港、船籍港所在地、被告住所地海事法院管辖;
(四)因海上保赔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保赔标的物所在地、事故发生地、被告住所地海事法院管辖;
(五)因海船的船员劳务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原告住所地、合同签订地、船员登船港或者离船港所在地、被告住所地海事法院管辖;
(六)因海事担保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担保物所在地、被告住所地海事法院管辖;因船舶抵押纠纷提起的诉讼,还可以由船籍港所在地海事法院管辖;
(七)因海船的船舶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优先权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船舶所在地、船籍港所在地、被告住所地海事法院管辖。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六条第二款
(四)项的保赔标的物所在地指保赔船舶的所在地。
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六条第二款
(七)项规定的船舶所在地指起诉时船舶的停泊地或者船舶被扣押。
6、海难救助费用的地域管辖
(1)因海难救助费用提起的诉讼,由救助地或者被救助船舶最先到达地人民法院管辖。
(2)因海难救助费用提起的诉讼,除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确定管辖外,还可以由被救助的船舶以外的其他获救财产所在地的海事法院管辖。
7、共同海损纠纷案件的地域管辖
因共同海损提起的诉讼,由船舶最先到达地、共同海损理算地或者航程终止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五、专属管辖
1、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2、因港口作业中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3、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六、选择管辖
1、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诉讼,原告可以向其中一个人民法院起诉;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
2、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诉讼,先立案的人民法院不得将案件移送给另一个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在立案前发现其他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已先立案的,不得重复立案;立案后发现其他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已先立案的,裁定将案件移送给先立案的人民法院。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经济审判工作中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若干规定》:当事人基于同一法律关系或者同一法律事实而发生纠纷,以不同诉讼请求分别向有管辖权的不同法院起诉的,后立案的法院在得知有关法院先立案的情况后,应当在七日内裁定将案件移送先立案的法院合并审理。
七、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1)人民法院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认为受移送的案件依照规定不属于本院管辖的,应当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不得再自行移送。
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人民法院之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了的,报请它们的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2)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发生管辖权争议的两个人民法院因协商不成报请它们的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时,如双方为同属一个地、市辖区的基层人民法院,由该地、市的中级人民法院及时指定管辖;同属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两个人民法院,由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级人民法院及时指定管辖;如双方为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协商不成的,由最高人民法院及时指定管辖。
依前款规定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时,应当逐级进行。
上级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指定管辖,应书面通知报送的人民法院和被指定的人民法院。报送的人民法院接到通知后,应及时告知当事人。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经济审判工作中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若干规定》:
A、两个以上人民法院对同一案件都有管辖权并已分别立案的,后立案的人民法院得知有关法院先立案的情况后,应当在七日内裁定将案件移送先立案的人民法院。对为争管辖权而将立案日期提前的,该院或者其上级人民法院应当予以纠正。
B、两个以上人民法院之间对地域管辖有争议的案件,有关人民法院均应当立即停止进行实体审理,并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意见第36条的规定解决管辖争议。协商不成报请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的,上级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下级人民法院报告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指定管辖的决定。
C、两个以上人民法院如对管辖权有争议,在争议未解决前,任何一方人民法院均不得对案件作出判决。对抢先作出判决的,上级人民法院应当以违反程序为由撤销其判决,并将案件移送或者指定其他人民法院审理,或者由自己提审。
八、管辖权异议及其处理
1、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应当审查。异议成立的,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经济审判工作中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若干规定》: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管辖权异议的,应当认真进行审查,并在十五日内作出异议是否成立的书面裁定。当事人对此裁定不服提出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作出书面裁定。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第三人能否对管辖权提出异议问题的批复》:
A、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主动参加他人已开始的诉讼,应视为承认和接受了受诉法院的管
恰,因而不发生对管辖权提出异议的问题;如果是受诉法院依职权通知他参加诉讼,则他有权选择是以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还是以原告身份向其他有管辖权的法院另行起诉。B、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他人已开始的诉讼,是通过支持一方当事人的主张,维护自
己的利益。由于他在诉讼中始终辅助一方当事人,并以一方当事人的主张为转移。所以,他无权对受诉法院的管辖权提出异议。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经济纠纷案件当事人向受诉法院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期限问题的批复》:
A、人民法院受理的第一审经济纠纷案件,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答辩期限内对法院的管辖权提出异议的,法院应当先就本院对该案有无管辖权问题进行审议;逾期提出的,法院不予审议。
B、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答辩期限内对法院的管辖权提出了异仪,但是在法院就有无管辖权
问题作出裁定前,又以书面或口头形式(须经法除记录在案并经本人签字)表示接受受诉法院管辖的,视为当事人自动放弃了异议。以后,当事人在诉讼中再行提出管辖异议的,法院不再审议。
C、一、二审法院驳回管辖权异议的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当事人就法院的管辖权问题申诉的,不影响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
D、法院对案件作出的判决发生法律敕力后,如果当事人对驳回管辖权异议的裁定和判决一并申诉的,法院经过复查,发现管辖虽有错误,但判决正确的,应当不再变动;如经复查,认为管辖和判决均确有错误,应按审判监督程序处理。经过再审或者提审,原判决和裁定均被撤销的,应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审理。
5、《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关于法院应原告变更被告之请求而恢复诉讼,变更后的被告是否有权提出管辖权异议问题的答复》:人民法院对原中止诉讼的案件应原告之请求,变更被告,恢复诉讼后,变更后的被告应享有法律规定的一切诉讼权利,包括在答辩期内向人民法院提出管辖权异议。对此,人民法院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予以裁定,不能以回函形式处理被告所提出的管辖权异议。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事人就级别管辖提出异议应如何处理问题的函》:级别管辖是上下级法院之间就一审案件审理方面的分工。各高级人民法院根据经济纠纷案件诉讼标的金额分级确定管辖法院的规定,虽不是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但一经我院批准,即应当认真执行。当事人就级别管辖权提出管辖异议的,受诉法院应认真审查,确无管辖权的,应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并告知当事人,但不作裁定。受诉法院拒不移送,当事人向其上级法院反映情况并就此提出异议的,上级法院应当调查了解,认真研究,并作出相应的决定,如情况属实确有必要移送的,应当通知下级法院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对下级法院拒不移送,作出实体判决的,上级法院应当以程序违法为由撤销下级法院的判决,并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同时还应以违反审判纪律对有关人员作出严肃处理。
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事人就案件级别管辖管辖权向上级法院提出异议上级法院发函通知移送,而下级法院拒不移送,也不作出实体判决应如何处理问题的复函》:上级人民法院认为下级人民法院违反级别管辖的规定,应通知有关法院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审理,该法院必须移送。如果受诉法院拒不移送,即使尚未作出实体判决的,上级人民法院也可参照本院法函〔1995〕95号函的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一款第十一项的规定,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审理。同时应对有关人员给予严肃批评,情节严重的,应以违反审判纪律对有关人员作出严肃处理。
九、管辖权的移转
1、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审理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也可以把本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交下级人民法院审理。
下级人民法院对它所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认为需要由上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可以报请上级人民法院审理。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管辖区域变更后已生效判决的复查改判管辖问题的复函》:A、人民法院的管辖区域随行政区划变更后,对于变更之前生效判决的复查改判(申请再审或决定再审),仍应按照最高人民法院(62)法文字第3号《关于原审法院机构撤销和管辖区域变更后判决改判问题的批复》和(62)法文字第7号《关于原审法院管辖区域变更后判决改判问题的批复》办理。你省原由淮阴市、扬州市中院终审而现在属宿迁市、连云港市、泰州市管辖区内的各类案件,其复查和再审改判应由宿迁市、连云港市、泰州市中院管辖。
B、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5条的规定,只适用于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审结案件前行政区划发生变更的情况。因此,该规定与上述两个批复并不矛盾。
民事诉讼管辖一网打尽 篇2
一、管辖权异议程序的运行现状评析
自司法解释中首次规定管辖权异议程序以来已然三十余年而管辖权异议程序的运行现状如何? 笔者通过对现有资料和学术成果的研究分析发现我国现行宽松的法律规定使管辖权异议极其容易被滥用, 其滥用行为是时候应当予以程序上的规制了。
( 一) 立法的粗陋规定
第一, 定位不清。对管辖权异议的规定从第三十八条管辖制度中的一个内容是管辖制度的救济程序; 现如今调整至民诉法第一百二十七条而作为一审程序庭前准备的组成部分属于审前程序。这样的定位是否恰当?
第二, 审限不定。尽管司法解释中规定了作出异议是否成立的书面裁定是十五日, 但实践中这样的期限并不包括送达的期限。这就导致在送达期限这一部分将有可能会融入法院自由裁量权的因素, 因而十五日的期限规定形同虚设。
第三, 滥用程序无制裁后果。按照法律规定法院对于所有的管辖权异议程序均需要作出裁定, 当事人对于驳回异议的裁定还可以向上级法院提出上诉。然而对于滥用管辖权异议的诉讼行为却没有规定具有制裁效力的后果从而导致违法成本非常低。
( 二) 司法实践的不堪重负
由于当前立法对管辖权异议程序的粗疏规定导致在司法实践中滥用管辖权异议的违法成本基本为零致使拖延诉讼的现象泛滥, 愈演愈烈的管辖权之战在实务中已成为了被告拖延诉讼的合法武器。
1. 异议驳回率过高以及上诉改判率过低。通过对近年来管辖权异议案件的统计可以看到异议驳回率过高以及上诉改判率过低现象日趋明显, 体现出绝大多数案件中存在滥用管辖权异议以拖延诉讼的现象, 造成了对于司法资源的严重浪费从而导致在案多人少的大环境下无疑使得法官更加不堪重负。
2. 异议成本过低。根据我国《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八条和第十三条的规定, 如果当事人在案件中提出管辖权异议只有在异议不成立时才需交纳五十元到一百元不等的成本费用, 而且当事人对于因管辖权异议裁定不服而提起上诉的案件亦无需交纳案件受理费。从以上的规定可以看出即使当事人的管辖权异议申请被驳回也不会承担任何的法律责任和风险, 面对此种低成本和低风险却高收益的诉讼途径当事人何乐而不为。
3. 滥用管辖异议的主要表现。本文所提到的当事人滥用管辖权异议的现象在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 笔者将其拖延诉讼的情况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种:
第一, 被告方毫无事实和理由根据而随意提起管辖权异议。此类当事人在其管辖权异议申请书中直接主张受理法院无管辖权而不提供任何的证据材料和事实理由。
第二, 在选择性管辖案件中明知受理法院有管辖权而故意以偏概全提出管辖权异议。此类情况主要体现在合同纠纷案中如合同纠纷应由被告人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 当被告人住所地法院受理案件后当事人虽明知但故意提出应有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
第三, 短时间内发生的被告为统一企业或者同一个人的多起类似案件中被告以相同理由提出管辖权异议申请被法院驳回后仍就类似案件提出管辖权异议并连续上诉以达到其拖延诉讼的目的。
二、滥用管辖权异议程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现实中对于管辖权异议程序设计的缺陷实际上强化了与实体公正无关的程序利益争端, 把管辖的内部分工外部化为一种诉讼利益 (1) , 消解了管辖权异议程序并使原本应有的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行使和平衡心理吸收不满的程序性功能反而异化成为了当事人用以拖延诉讼的策略与工具。
( 一) 法院之累
管辖权与审判权之冲突。法院作为审判权的行使者在管辖权异议案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如何居中裁判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案件实体正义的实现。但在滥用管辖权异议权利日趋严重的现实环境下法官亦显得尤为无奈, 因为我国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 当事人是在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而法官虽明知被告有意滥用但仍不得不依法办事。笔者曾不止一次听到来自法官朋友的抱怨与叫苦, 处理管辖权异议的工作量实在太大! 相信原告方面对仅仅在一个程序性问题上纠缠过久而无法进入实体审判也是一样的焦急与无奈, 最终导致实体判决的维权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消失殆尽从而即使胜诉也是无益。
( 二) 当事人之困
起诉权与异议权之对抗。管辖权异议程序设立的目的在于通过增加当事人异议的权利来平衡原告的诉权, 现如今滥用管辖权异议导致被告的权利受到过度保护而对原告诉权的保护则处于微小和虚置的状态, 结果将是原告与被告之间关于实体权利的失衡。被告可以紧紧利用提出管辖权异议而争取到的难得的应诉准备时间而不断增加自己的砝码: 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搜集有利的证据以及为了逃避债务而悉数转移财产等等。对于知识产权类型的案件来说案件久拖不决本身就是权利效果的消解与丧失。即使将来胜诉也会因为过长的审理周期而导致知识产权例如新型技术以及商标权等的技术寿命的新颖性和时效性等丧失殆尽, 原告即使胜诉也已经失去了维权的意义。
( 三) 律师之精专
诉讼策略与滥讼之界限。律师在管辖权异议程序之中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重要人物。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案件一般以有律师代理的情况居多, 律师对管辖权异议制度的设立以及运用和法律后果与权利实行的效果等均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作为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往往不懂得透过特定而专业的诉讼程序来维护自己的最大权益, 此时律师的专业意见就显得非常重要。但通过律师帮助而提起的管辖权异议其性质应定性为诉讼策略还是诉讼欺诈的问题实难予以定性。这种不足为外人道的潜规则的侥幸心理已经形成风气, 律师在这样的诉讼环境下如何平衡诚实信用与胜诉之上的利益观和价值观并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帮助当事人运用自己的权利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值得深思。
三、管辖权异议程序完善的可能进路
( 一) 对管辖权异议程序的理念修正
要解决滥用管辖权异议达到拖延诉讼目的的问题就首先要理顺管辖权异议程序的理念与逻辑。管辖权异议乃至整个管辖制度的逻辑基础是在于审判假定, 即各法院之间判决结果应当是完全一致或至少大体一致, 到哪里接受审判结果都几乎相同。 (2) 在这一假定之下原告选择管辖权主要是根据诉讼便利性与节省诉讼成本的角度进行考虑, 除此之外并无其他诉外利益可图尤其是不会涉及到司法地方保护的问题。因此应当明确管辖权异议程序仅仅是作为当事人对法院是否具有管辖权提出异议的救济性程序, 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保证管辖权的正确分配和审判权的具体落实并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在管辖权事实比较清楚的前提下法院应当依照法律进行审判并正确树立司法权威与司法公信力而当事人应当更多地关注案件的实体问题减少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 律师应当将眼光放到对案件实体情况的辩护当中并遵守诚实信用原则。
( 二) 制定高效可操作的制裁措施
从前文的分析可知导致滥用管辖权异议现象泛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立法规定过于宽松以及违法成本过低, 因此应当制定多重高效的制裁措施并通过对滥用异议行为进行侵权行为定性和对滥用异议行为采取惩罚性制裁措施以及增加滥用异议人的败诉风险等方式进行程序规制。
1. 诉讼费用。从保证法院的诉讼成本得到合理回报的同时又能够有效遏制滥用异议的角度, 可考虑通过预交案件受理费的方法, 即被告提出管辖权异议的应通知其限期缴纳案件受理费, 逾期不缴纳的视为未提出申请而且如最终经审查所提异议成立, 裁定移送的则同时退回预收的案件受理费。
2. 侵权之诉与损害赔偿制度。我国可以借鉴英美法中针对滥用法律诉讼与德国的禁止程序欺诈的行为相类似的有益经验, 建立滥用异议权的损害赔偿侵权责任制度。对滥用管辖权异议程序尤其是对一方当事人通过无因型异议拖延诉讼而造成对方当事人的利益损失的, 可以通过一般侵权责任的原理与规定要求权利滥用人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且损害赔偿的对象包括受损一方的误工费以及律师费和知识产权的损失等费用。受损方可在本诉中一并提起侵权之诉并对此负证明责任而法官根据管辖权异议的理由及相关证明材料作出最后判决。
( 三) 对管辖权异议程序进行速裁化构建
在当前我国民诉法关于管辖权异议制度的框架内, 能够起到部分遏制滥用管辖权异议程序的治标办法就是由法官快速处理管辖权异议程序并尽量缩短处理管辖权异议的时间从而实现管辖权异议的快审查以及快裁定与快移送。
1. 审理期限速裁化。遏制拖延诉讼的最有效办法是在立法中明确管辖权异议程序中各个环节的审理时间节点并在具体的程序设计上应当最大限度地压缩处理异议的时间成本。各地法院针对立法中对审限的模糊规定以及在司法中过于冗长复杂的处理环节均在控制审查异议的时间成本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2. 一审引入听证制度。目前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 对于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的一审案件法官只是根据当事人所提交的管辖权异议申请书以及与之相关的证据材料进行书面审查并在十五日内做出裁定而不会选择开庭审理或是召开听证会。但是这种做法长期以往的后果便是: 因为当事人在提交管辖权异议申请材料后不能够及时的参与从而无法充分保证其诉讼参与权和知情权以至于随后恶性循环又直接导致了管辖权异议案件上诉率过高的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可考虑在管辖权异议的一审程序中引入听证程序, 由双方当事人同时参与管辖权异议审查听证会且在听证会上双方当事人可自由对质并陈述意见而听证会的形式和时间则可以由法官灵活控制以省去不必要的繁琐程序。相信通过听证会的召开可以在保障异议人权利的同时也能够保护原告的诉权并增加裁定的透明度以有效地吸收消解当事人的不满情绪从而减少异议案件的上诉率。
3. 最终确立管辖权异议一裁终局制。笔者认为滥用管辖权异议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具体体现为管辖权异议的两审终审制等过于宽松的法律规定以及过于严格的异议权保护制度设定。程序的宽松导致了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有机可乘, 而严格的救济程序和基本为零的异议成本以及无因型的异议裁定启动程序则为滥诉者提供了绝好机会。因此笔者建议通过一系列的改良性的制度建设最终将获得一裁终局的法理基础与制度基础并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实行管辖权异议一裁终局制。而且笔者认为亦大可不必存在如果实行管辖权异议一裁终局制是否会导致当事人正常的管辖权异议诉讼权利得不到足够司法救济的担忧, 因为笔者相信, 通过前文所提到的进一步完善对于管辖权异议诉讼费用和损害赔偿制度以及在管辖区异议一审程序中引入听证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后足以实现保证管辖权的正确分配和审判权的具体落实以及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目的。
摘要:本文从对管辖权异议程序的运行现状入手, 进而分析此现状产生的原因和负面影响并在最后结合司法实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 以期促进管辖权异议程序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滥用
注释
11张卫平.管辖权异议回归原点与制度修正[J].法学研究, 2006 (4) .
论民事诉讼应诉管辖制度 篇3
关键词:应诉答辩;主体;程序保障
应诉管辖制度又称默示协议管辖,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一方当事人在纠纷发生后,向一个没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而被告没有向该法院提出管辖权异议,并且进行应诉答辩的,该法院因此取得该案件的管辖权的制度。这一制度体现了法律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尊重,不仅关系到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护还影响着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2012年《民事诉讼法》颁布前,国内民事诉讼程序中并不存在应诉管辖制度,应诉管辖制度只存在涉外民事诉讼程序中。立法当时之所以没有承认国内民事诉讼程序中存在应诉管辖制度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理由:(1)立法当时,我国民众的法律素养普遍不高很多当事人在应诉前并不知道存在管辖权错误的问题,也欠缺处理相关管辖权问题的能力,如果规定了应诉管辖制度很可能会使那些欠缺诉讼经验,法律意识薄弱的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受到损害。(2)立法之所以在涉外民事诉讼中规定应诉管辖制度,主要是为了最大程度的争取国内管辖的机会。因为,根据应诉管辖制度,如果涉外民事诉讼中的被告没有像该法院提出管辖权异议,并且有应诉答辩的实际行为,就意味着他承认了该人民法院有管辖权。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这种立法例暴露出了许多弊端,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双轨制的立法例破坏了我国法律制度的统一性。一些外国人甚至认为应诉管辖制度是一项针对其外国人的歧视性制度。(2)这种立法例不符合世界立法趋势。纵观世界各国关于应诉管辖制度的立法规定,绝大部分的国家都采取的统一立法模式,并没有对国内民事诉讼程序和涉外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区分。于是2012年《民事诉讼法》于第127条首次在国内民事诉讼程序中设置了应诉管辖制度,对于完善我国的管辖制度可谓是不小的进步,既可以避免当事人另行起诉,有效地节约诉讼资源,还维护了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但是不得不承认现行的应诉管辖制度在立法上还是比较粗燥的,存在着不少的缺陷,这些缺陷也导致了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立法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完善必然会影响当事人权利的保护和司法公正。
一、存在的缺陷
(一)对应诉答辩的立法表述过于模糊
1、应诉答辩的内涵不清晰:从第127条的规定来看,不难发现立法只是做出了当事人应诉答辩的概括性规定,并没有明确说明“应诉答辩”是指当事人出庭应诉的行为,还是指当事人就本案的实体性问题进行答辩?同时,也没有回答在什么期间内能可以提出应诉管辖?立法的模糊表述使得不同的法院和不同的法官在认定应诉管辖时有着不同的标准,严重损害的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2、应诉管辖的主体不明确:当事人是应诉管辖的主体,民事诉讼法上的当事人又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对于被告是应诉管辖制度的主体这点毫无争议,但原告和第三人可否成为应诉管辖的主体依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立法和司法解释都没有对这一争议做出回应。
(二)与相关制度不衔接
现行的应诉管辖制度与法院依职权调查不够不衔接,使得应诉管辖制度的适用空间大大缩小。在我国,法院审查是否具有管辖权是法院依职权调查的内容之一,也就是说法院可以主动调查其是否有管辖权。如果法院积极主动地调查其是否有管辖权,那么就会减少应诉答辩制度的適用空间,降低其存在的价值。
(三)当事人的程序保障欠缺
从第127条的规定可以发现我国的应诉管辖制度并没有规定任何救济程序,这是十分不科学合理的。在司法实践中应诉人往往会因为欠缺法律知识,或者时间急迫而没能提出异议,有些法官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忽视甚至剥夺当事人提出异议的权利。无救济就无权利,如果不能设置有效保护当事人权利的制度,那么程序正当永远无法实现。
二、完善建议
(一)细化应诉管辖制度的相关立法
1、明确应诉管辖的主体:应诉管辖的主体只能是被告。由于原告往往是选择其认为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的,基于“禁反言”与“诚实信用”原则,被告不能成为应诉管辖的主体。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地位上相当于原告,所以不应成为主体。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没有独立的诉讼主体地位,也不应成为应诉管辖的主体。
2、明确应诉管辖的内涵:应诉管辖的应诉是指被告对本案进行了实体答辩,如果只是对程序问题提出异议,则意味着被告认为该案不符合民事诉讼的诉讼要件,法院尚不能审理本案。关于应诉答辩”期间与管辖权异议的提出期间是否是一致的。笔者认为不是一致的,因为如果应诉答辩期间限于提交答辩状期间,很可能导致当事人故意怠于应诉答辩以达到故意规避期间的目的的情形出现。笔者认为应诉答辩的期间应该延长至举证期间,当事人只要在举证期间届满之前进行答辩的,就可以成立应诉管辖。
(二)健全相关制度
关于应诉管辖制度和依职权调查之间矛盾的解决方法,可以借鉴德国的相关做法。德国《民事诉讼法》通过规定了法官的释明义务,很好的化解了这一矛盾。即法院在辩论前向被告说明这一情况,并告知不提出异议的后果。如果法院不告知,则不能适用应诉管辖。
(三)增设法院告知义务,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
纵观法治发达的国家设计应诉管辖制度时都规定了法院的告知义务。的确,法院的告知义务是现代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内容,法官适时、适当地对程序或实体问题进行告知说明,有利于保障诉讼当事人的权利和体现程序的正当性。公民的法律素养整体上还不高、大众不熟悉法律规定、没有采取律师强制制度,当事人更需要法官的帮助,主要体现为告知。对此,笔者建议将告知设置为法院的义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法院在诉讼程序中的引导作用,避免当事人走弯路,保障被告的诉讼权利。为了保证应诉管辖制度的良性运作,应该规定向当事人告知的内容应仅为应诉答辩的法律后果,至于管辖权有无的问题以及是否提出管辖权异议应由当事人自己去注意。(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学在、孙曦晖:“合意管辖与应诉管辖之再探讨”,《时代法学》2013年12月第6期。
[2] 韩杰:“论默示协议管辖制度的完善”,《沧桑》2009年第2期。
民事诉讼法管辖 篇4
《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 【基层法院一审管辖】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九条 【中院一审管辖】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
(一)重大涉外案件;
(二)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三)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1、民事诉讼法第十九条第(一)项规定的重大涉外案件,是指争议标的额大,或者案情复杂,或者居住在国外的当事人人数众多的涉外案件。
2、专利纠纷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辖。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十九条第(二)项、第二十条的规定,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案情繁简、诉讼标的金额大小、在当地的影响等情况,对本辖区内一审案件的级别管辖提出意见,报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第二十条 【高院一审管辖】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第二十一条 【最高院一审管辖】最高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
(一)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二)认为应当由本院审理的案件。
第二节 地域管辖
第二十二条 【原告就被告原则】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4、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法人的住所地是指法人的主要营业地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5、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
17、对没有办事机构的公民合伙、合伙型联营体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注册登记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注册登记,几个被告又不在同一辖区的,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27、债权人申请支付令,适用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由债务人住所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三条 【原告就被告的例外】下列民事诉讼,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一)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二)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三)对被劳动教养的人提起的诉讼;
(四)对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6、被告一方被注销城镇户口的,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确定管辖;双方均被注销城镇户口的,由被告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7、当事人的户籍迁出后尚未落户,有经常居住地的,由该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户籍迁出不足一年的,由其原户籍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超过一年的,由其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8、双方当事人都被监禁或被劳动教养的,由被告原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被监禁或被劳动教养一年以上的,由被告被监禁地或被劳动教养地人民法院管辖。
9、追索赡养费案件的几个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辖区的,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10、不服指定监护或变更监护关系的案件,由被监护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11、非军人对军人提出的离婚诉讼,如果军人一方为非文职军人,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离婚诉讼双方当事人都是军人的,由被告住所地或者被告所在的团级以上单位驻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12、夫妻一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另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夫妻双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诉时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13、在国内结婚并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法院以离婚诉讼须由婚姻缔结地法院管辖为由不予受理,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的,由婚姻缔结地或一方在国内的最后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14、在国外结婚并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法院以离婚诉讼须由国籍所属国法院管辖为由不予受理,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的,由一方原住所地或在国内的最后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15、中国公民一方居住在国外,一方居住在国内,不论哪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国内一方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权管辖。如国外一方在居住国法院起诉,国内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受诉人民法院有权管辖。
16、中国公民双方在国外但未定居,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的,应由原告或者被告原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四条 【合同纠纷的管辖】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18、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如果合同没有实际履行,当事人双方住所地又都不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的,应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19、购销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对交货地点有约定的,以约定的交货地点为合同履行地;没有约定的,依交货方式确定合同履行地;采用送货方式的,以货物送达地为合同履行地;采用自提方式的,以提货地为合同履行地;代办托运或按木材、煤炭送货办法送货的,以货物发运地为合同履行地。
购销合同的实际履行地点与合同中约定的交货地点不一致的,以实际履行地点为合同履行地。
20、加工承揽合同,以加工行为地为合同履行地,但合同中对履行地有约定的除外。
21、财产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以租赁物使用地为合同履行地,但合同中对履行地有约定的除外。
第二十五条 【协议管辖】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在书面合同中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23、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书面合同中的协议,是指合同中的协议管辖条款或者诉讼前达成的选择管辖的协议。
24、合同的双方当事人选择管辖的协议不明确或者选择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人民法院中的两个以上人民法院管辖的,选择管辖的协议无效,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确定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确定经济纠纷案件管辖中如何确定购销合同履行地问题的规定》法发[1996]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
为了便于当事人诉讼和人民法院审判,减少案件管辖权争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对确定购销合同履行地问题作以下规定:
一、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履行地点的,以约定的履行地点为合同履行地。当事人在合同中未明确约定履行地点的,以约定的交货地点为合同履行地。合同中约定的货物到达地、到站地、验收地、安装调试地等,均不应视为合同履行地。
二、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履行地点或交货地点,但在实际履行中以书面方式或双方当事人一致认可的其他方式变更约定的,以变更后的约定确定合同履行地。当事人未以上述方式变更原约定,或者变更原合同而未涉及履行地问题的,仍以原合同的约定确定履行地。
三、当事人在合同中对履行地点、交货地点未作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或者虽有约定但未实际交付货物,且当事人双方住所地均不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以及口头购销合同纠纷案件,均不依履行地确定案件管辖。
本院以前有关购销合同履行地的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第二十六条 【保险合同的管辖】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险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25、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如果保险标的物是运输工具或者运输中的货物,由被告住所地或者运输工具登记注册地、运输目的地、保险事故发生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七条 【票据纠纷的管辖】因票据纠纷提起的诉讼,由票据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26、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票据支付地,是指票据上载明的付款地。票据未载明付款地的,票据付款人(包括代理付款人)的住所地或主营业所所在地为票据付款地。
第二十八条 【运输合同纠纷的管辖】因铁路、公路、水上、航空运输和联合运输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运输始发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30、铁路运输合同纠纷及与铁路运输有关的侵权纠纷,由铁路运输法院管辖。第二十九条 【侵权纠纷的管辖】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28、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
29、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提起的诉讼,产品制造地、产品销售地、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第三十条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管辖】因铁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事故发生地或者车辆、船舶最先到达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十一条 【海事赔偿的管辖】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事损害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碰撞发生地、碰撞船舶最先到达地、加害船舶被扣留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十二条 【海难救助费用纠纷的管辖】因海难救助费用提起的诉讼,由救助地或者被救助船舶最先到达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十三条 【共同海损诉讼的管辖】因共同海损提起的诉讼,由船舶最先到达地、共同海损理算地或者航程终止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十四条 【专属管辖】下列案件,由本条规定的人民法院专属管辖:
(一)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二)因港口作业中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三)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305、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和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专属管辖的案件,当事人不得用书面协议选择其他国家法院管辖。但协议选择仲裁裁决的除外。
民事诉讼管辖一网打尽 篇5
王静
提要: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管辖异议制度必须遵从民事诉讼法及管辖权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借鉴国外民事诉讼立法的优秀成果,从其附带之诉的本质出发,摒弃现有的行政化的处理模式,将其纳入民事诉讼程序,实现管辖权异议解决的司法化。
民事诉讼管辖是民事程序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院通过具体的管辖规则获得案件的管辖权,是具体审判权的落实;对当事人而言其意味更为深长,其涉及的不仅仅是在哪里的法院进行诉讼的问题,更涉及到不同程序法和实体法的适用,进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当事人实体权利的实现及程度。正因为此,当某个法院决定受理某个案件时,赋予当事人向受诉法院提出不服其管辖的意见或主张即管辖异议权来保护自己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是十分必要的。
管辖权异议之诉,是一种抗辩管辖权的诉讼,是一种与本诉相连的附带诉讼,它存在于本诉中,但不能独立存在,它先于本诉而得到解决,即在本诉审理中当事人提出管辖异议,本诉即从实体审理转入抗辩管辖权的程序审理。程序审理结束后,再开始本诉的实体审理,这可能是在原受诉法院也可能是在受移送的其他法院。
各国民事诉讼法都有管辖异议制度的法律规定。我国关于管辖异议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民事诉讼法》第38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民诉法意见》)第36、66条以及最高法院的一些批复复函之中。相对而言,法律规定比较简单、分散,管辖权异议行政化解决的色彩浓厚,当事人的诉权缺乏程序制度保障。因而在实践运作中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为在管辖权争议的解决过程中,当事人诉讼权利的缺失及当事人不能富有成效地参与这一程序问题的解决。笔者认为用诉
讼的方法救济权利是保障的最公正、最权威的形式,因此应运用民事诉讼程序方式解决管辖异议,把管辖异议作为一种与本诉相连的附带诉讼纳入司法化的解决模式。欲实现这一转变,必须从宏观理念的树立及微观制度的完善二方面着手。
宏观方面,实现民事管辖权争议解决方式的司法化,就是以附带诉讼模式取代行政化模式,使那些决定司法化程序的基本原则贯穿管辖权争议解决的规范之中,这些原则主要包括公平、参与和及时的原则。公平意味着解决管辖权争议的程序在运作中能够达到在程序上平等对待当事人,对当事人实现机会均等的效果;参与,法院在作出管辖权争议的裁定之前,要在法庭上听取当事人的意见,让他们拥有发言权;及时原则则要求管辖权争议的解决程序在适用中既不草率,也不拖拉,在期限上不得妨碍本诉的审理,即解决管辖权争议的程序和其他民事诉讼程序具有同样的属性,程序应当提供及时的判决。
在微观方面,则要从既存的弊端入手,进行改革与完善。
一、赋予当事人在管辖权冲突解决过程中的程序选择权
为发挥当事人参预程序的主动性和积极意义,变法院主导为当事人主导,应赋予当事人在管辖权冲突解决过程中的程序选择权。依我国《民事诉讼法》第38条的规定,管辖异议成立的,受诉法院应当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笔者认为这种不考虑当事人意愿迳行裁定移送的法律规定是不妥当的。对于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诉讼,究竟向哪个法院起诉,选择权在于原告,同样,在管辖异议成立需移送其他有管辖权的法院时,也应尊重原告的意见,赋予其程序选择权,依其申请或得其同意后再移送指定法院。这方面德国的民事诉立法值得借鉴,如《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81条规定,州法院因管辖错误而移送管辖时,如受移送的有管辖权的法院有数个时,则移送于原告所选定的法院。
另外,我国的司法解释虽然确立了解决管辖权冲突的两个规则,一、占先原则,后立案的人民法院得知有关法院立案的情况后,应当将案件移送先立案的人民法院;
二、自动移送原则,后立案的法院得知有关法院立案的情况后,应当在一定期限内裁定将案件移送先立案的法院合并审理①。但是可以看出法院在
此程序问题的解决中起主导作用,而当事人的作用和地位可有可无,不利于当事人程序权利的保障。为此,法律应当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以其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作出的选择结果作为决定管辖权的因素。
二、提起管辖权异议程序主体范围之拓宽
从平等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角度出发,对我国民事诉讼中管辖异议主体应作扩大性解释。对于被告可以提出管辖异议,并无疑义,对于原告是否可以成为管辖异议主体,学术界实务界的意见也渐为统一,在原告起诉有误;原告不服法院的移送管辖;共同原告参诉时原告也可以提出管辖异议。
关于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否可以成为异议主体,意见分歧比较大。根据最高法院《民诉法意见》第66条的规定,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没有提管辖异议的权利。笔者认为,这种规定是不合适的。从法理上讲,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诉后,可能形成二个诉,一是本诉,二是参加之诉。当被告败诉法院判决第三人承担责任时,参加之诉就会发生,此时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地位相当于被告,因此应当允许其提出管辖异议。另外,这样也有利于防范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审判实践中一些地方法院受利益驱动,通过追加与被告存在法律关系的外地当事人参加诉讼,并判决该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规避管辖规则,扩张自己的管辖权。赋予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以管辖异议权无疑是遏制这种现象的有有效措施。更为有对力的对策是修改完善《民事诉讼法》第56条的规定,把受诉人民法院对被告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之间的参加之诉有管辖权作为判决该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
三、听证程序之提供
管辖问题是程序法上的事实,须由当事人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对涉及管辖权异议的证据,法院亦须经质证、认证。因此应通过听审使当事人在法官面前有一个开示证据、陈述已方见解和反驳对方意见的机会和场所。如《美国联邦诉讼规则》第12条第三款规定“对管辖异议的申请对所有当事人都应当提供合理的机会”,第四款规定“(法院)根据当事人申请进行听证并作出决定。”但须注意的是被告出庭是仅就管辖问题进行争执,其出庭并不自动表明接受法院的管辖权,此即美国法上的“特别出庭”。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38条仅规定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应当进行审查,并没有为当事人开示证据陈明见解提供一种法律制度安排和保障,也没有可以适用实体审理程序的法律规定。在审判实践中,一般是被告在提出管辖异议后,法院并不专门组织当事人开庭对管辖异议问题进行审理,有的甚至并不将提出管辖异议的事实告知原告,就迳行下裁定,将案件移送或驳回管辖异议,这样做的弊端是未公平听取各方意见,使法院的裁定不是在一个当事人可以理解和认可的基础上的决定。为此,民事诉讼法应当确立通过当事人参加的旨在解决管辖权争议的庭审来达到确定落实管辖权的目的。
四、中止诉讼规则之引入
市场经济中,由于利益的驱动,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反映到诉讼领域,争管辖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法院在发生管辖权冲突时,抢先开庭抢先判决,造成既定事实,人为使纠纷解决复杂化,损害了法律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为此,借鉴各国民事诉讼法通例,引入中止诉讼规则是十分必要的。中止诉讼规则是指管辖异议期间法院及任何人不得实施旨在促进诉讼的措施或行为。任何法院在管辖权异议得以合法解决之前不得率先判决,当事人也不得实施任何使诉讼进一步发生的行为。如《法国民诉法》第81条规定:“如法院宣告其有管辖权,至可以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期限届满,诉讼中止;以及在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情况下,至上诉法院作出裁判,诉讼中止。”为此,我国的民事诉讼立法在发生管辖冲突时,应确立当事人可以向上级法院请求作出中止诉讼的裁定,冻结诉讼。对于抢先作出判决的,上级法院应当以程序违法为由,撤销下级法院的判决,并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
五、级别管辖异议规定之检讨
近年来,级别管辖有增多的趋势,一方面,当事人往往要求得到高级别法院的审理,而另一方面,由于法院内部行政化的管理,法院又有降低审级的偏好,以求案件在本地得到解决。而相关的民事诉讼立法存在缺陷,这些缺陷又成为加剧违法受理案件的制度性因素。例如《民事诉讼法》第39条关于管辖权下放型转移的法律规定②,由于法律未明确上级法院把本院管辖的一审案件交由下级法院审理的条件,一些基层法院往往先受理超级别管辖权限的案件,然后再利用它向中级法院要管辖权,中级法院往往出于地方
利益的考虑或为减轻工作负担,同意管辖权下放。综观国外民事诉讼立法,并未有上级法院可以将其管辖的一审案件交由下级法院审理的规定。下放型管辖权转移损害了当事人接受高级法院审判的权利,并为规避级别管辖留下了可乘之机,应该予以摒弃。
关于当事人能否对级别管辖提出异议,《民事诉讼法》并未规定,根据学理及最高法院《关于当事人就级别管辖提出异议应如何处理问题的函》③,应该是允许的,但该函对级别管辖冲突的解决方式和程序的规定是不妥当的,如规定当事人提出管辖异议处理时并不作裁定。这里出现问题,法院如果不作裁定,当事人就不能通过对裁定上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只能通过向上级法院反映情况这种行政渠道来提异议,而上级法院也不能通过上诉审以终审裁定的形式来纠正下级法院的错误,只能通过决定这种行政处理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是典型的管辖权异议行政化的解决方式,不利于当事人诉权的保护,必须予以摒弃。
六、对管辖异议权之限制
赋予当事人以管辖异议权,并实现异议解决的司法化,固然与正当程序的机理相符合,但其也会产生一些弊端,当事人可能会违反民事诉讼法的诚实信用原则,滥用管辖异议权来拖延诉讼,损害对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社会的公序良俗。审判实践中,被告经常是动辄提管辖异议,甚至根本不对原告的诉请进行答辩,而法律程序却不得不继续,一审、上诉、二审,中间再经历送达、案卷的流转,造成严重的诉讼迟延。诉讼迟延可能会使判决的精确性受到削弱,增加判决失误的危险程度;可能损害判决的执行性,使司法救济目标落空。另外,办案时间的拖延也往往给当事人拉关系说情提供了方便。管辖异议,必须是基于对事实和管辖规则的不同认定和理解,而不能以根本不存在的事实和毫无根据的理由来提管辖异议。为防止当事人滥用诉权并导致诉讼迟延,必须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他们的做法有以下几种:首先,交纳诉讼费,如《法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书记室对提出的管辖异议要收取费用,只有在提出异议的人存交该项费用以且其递交的异议始予接收”。其次,罚款,在审理针对管辖异议上诉案时,如果当事人的上诉无理由,而原审法院对该案有管辖权的,上诉法院将对提起管辖抗辩的当事人予以罚款。
行政诉讼的管辖如何规定 篇6
行政诉讼的管辖是指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若干解释》)第6条第1款规定:“各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案件和审查行政机关申请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第2款规定:“专门人民法院、人民法庭不审理行政案件,也不审查和执行行政机关申请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这些规定都表明行政案件只能由普通人民法院管辖。
一、行政诉讼管辖遵循的基本原则
1、便于当事人参加诉讼,特别是便于作为原告的行政管理相对人参加诉讼。
2、有利于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审理、判决和执行。
3、有利于保障行政诉讼的公正、准确。
4、有利于人民法院之间工作量的合理分担。
二、级别管辖
级别管辖是指按照法院的组织系统来划分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行政诉讼法》第14条至第17条对级别管辖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一)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
(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行政案件,行政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行政案件:
1、对国务院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
2、海关处理的案件;
3、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4、其他法律规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这里的“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根据《若干解释》第8条的规定,有下列几种情形:
(1)被告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基层人民法院不适宜审理的案件;
(2)社会影响重大的共同诉讼、集团诉讼案件;
(3)重大涉外或者涉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案件;
(4)其他重大、复杂案件。
(三)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四)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三、地域管辖
地域管辖又称区域管辖,是指同级法院之间在各自辖区内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1、一般地域管辖
在行政诉讼中按照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划分案件管辖称作一般地域管辖,有时也称普遍地域管辖。《行政诉讼法》第十八条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2、特殊地域管辖
行政诉讼的特殊地域管辖,是指法律针对特别案件所列举规定的特别管辖。《行政诉讼法》规定了两种具体情形:
(1)《行政诉讼法》第十九条规定,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当事人选择其中之一进行诉讼时,按我国行政诉讼的管辖规定,可以就行政行为造成人身损失和财物损失都在同一法院诉讼,而不是分别提起诉讼。
(2)因不动产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3、共同地域管辖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案件,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
论民事诉讼法中的管辖规避 篇7
近年来, 由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民事诉讼中专业性问题大量增加, 涉及的领域呈现出复杂化与多样化的特点, 而规避管辖问题成为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法律条文原本是为了规范某一社会问题, 应该具有统一性和确定性, 而实际上关于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管辖制度的判断标准却不统一, 法律条文的规定也是柔性有余而刚性不足, 这就造成了目前我国司法实务中规避管辖行为不断滋生的现状, 这一现象成为现代诉讼制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通过对民事诉讼中规避管辖问题的现状和原因的深入剖析, 我们可以了解到此行为造成的危害, 从问题入手找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对策, 继而有效的解决司法实践中规避管辖的问题。
二、我国民事诉讼中规避管辖现象存在的原因分析
确定一个案件的管辖权是民事诉讼的第一环节, 管辖制度是否完善对当事人的实体权利有很大的影响, 规避管辖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一些几点。
第一, 现有管辖制度的漏洞。立法上的不完善为那些想要钻法律空子的人提供了条件, 使规避管辖的行为成为可能。一方面, 管辖标准难以把握。拿级别管辖的判别标准来说, 几乎每个省级地区都有一套自己的关于级别管辖的判别标准, 这增加了管辖标准的复杂性, 加大了判别管辖标准的难度。对于地域管辖的标准来说, 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各种解释对其进行规范但效果却并不显著, 各种规定前后标准不一致、相互冲突。另一方面, 管辖规则不具有刚性。在我国, 即使违反了管辖规则, 也是不需要承担什么相应的程序后果的, 对于管辖规则来讲, 就是因为其缺乏刚性从而导致管辖规则成为一纸空文, 这也就意味着它可以随意被违反, 这同时也是造成混乱的管辖局面的重要原因。因此, 可以说管辖规则缺乏刚性是导致“规避管辖”的制度性障碍。
第二, 司法腐败问题。近几年来, 我国反腐案件频出, 即使在高压的反腐政策下仍然有许多人铤而走险, 一些意志比较薄弱的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禁不起利益的诱惑, 把手中的权利作为为己谋利的一种工具, 与一些投机取巧的人进行权钱交易。在司法队伍当中, 一些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不高的人依靠裙带关系混入其中, 个别党政部门的领导有时也通过一些行政手段对司法工作进行干扰, 使司法无法独立, 工作无法展开。如果说法院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那么审判人员便是这道防线的守门人。如果审判人员无法做到严于律己, 坚守社会正义的防线, 那么规避管辖问题也会屡禁不止。
第三, 当事人基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考量。首先, 当事人基于诉讼方便及诉讼成本的考虑。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太大, 当事人到异地进行诉讼和在本地进行诉讼的诉讼成本显然是不一样的, 这样的话案件的当事人就会考虑诉讼成本的问题, 这就会诱发当事人去选择规避管辖。其次, 当事人意识中的司法或审判“地方保护主义”观念。因为“地方保护主义”关联的则关系到诉讼成败的问题, 也直接导致了很多人都希望能够寻求本地法院来解决矛盾纠纷。而实际上可能并不存在这种“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 尽管有时候案件当事人会意识到这只是一种可能性, 但他们也会尽可能地避免。最后, 当事人对法院系统整体公信力的否定评价。司法实践当中存在的枉法裁判、裁判不公、司法不严等现象似乎并不鲜见, 这实际上影响了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居中审理、公正裁判案件的期望和信心, 当事人对法院系统的不信任感直接导致其“为个人利益担忧, 进而促使其千方百计为自己寻求保障”。而这种情况往往就会导致其使用规避管辖的手段以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三、民事诉讼中管辖规避造成的危害
第一, 有损司法的公正性。如果法院在受理案件时能够统一立案标准, 严格审查立案条件, 秉持程序公正的理念审理案件, 那么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遏制各种形式的规避管辖行为的。然而在司法实践当中, 案件的当事人通过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规避法院的管辖权, 公然的蔑视法律, 这种做法是对司法审判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的一种损害和挑衅。在一些规避管辖的案件中, 有些法院与案件当事人篡夺案件的管辖权, 这在客观上严重损害了司法的公正性。在司法实践当中, 规避管辖的情况会造成案件实际情况和法院的审判力量不相适应。
第二, 有损当事人的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我国民事诉讼管辖方面的立法初衷是为了满足法院受理案件和便利当事人进行诉讼, 但是这种立法考量只是停留在一个基本层面上。而从法官的角度来讲, 管辖与案件当事人并无多大的关系, 其只是各级法院对于某些特定案件的审判权的内部分工, 因此没有必要给予当事人过多管辖方面的权利, 这样做可以减省很多诉讼程序从而避免迟延诉讼。因此, 在司法实务当中, 案件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是得不到法律的充分保障的, 而还有一些案件当事人利用法律上的漏洞来规避管辖, 更是给其他当事人的利益带来或多或少的损害。在司法实务中, 这些规避管辖行为使得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得不到法律的有效维护和保障, 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也会因此而受到一些不必要的损害。
第三, 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在民事诉讼中, 当事人利用法律制度的漏洞进行的规避管辖的行为, 实际上提高了诉讼成本, 也大大降低了诉讼效率。在司法实践中, 有很多案件当事人通过变更实际的诉讼标的额来规避级别管辖, 使得原本无管辖权的法院却获得了案件的管辖权, 对于案件当事人来说, 这样做不仅使其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还会增加额外的诉讼费用支出。而从法院的角度来看, 这不仅会降低法院的办案效率, 法院调查取证、采取诉讼保全等活动也会因此而额外增加很多的人力物力, 实际上是对司法资源的一种严重浪费。因此,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民事诉讼中的规避管辖行为是一种浪费司法资源的行为。
四、结语
对于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规避管辖现象的研究, 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需要, 也是我国司法实践的需要。民事诉讼管辖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制度, 是程序公正的首要价值所在, 我们应当对其有足够的重视。正所谓管辖是诉讼的第一道门, 只有守好这一道门才能保证后续秩序良好。规避管辖现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遏制住规避管辖现象, 才能够理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管辖秩序。民事诉讼管辖制度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一块基石, 有序的管辖才能造就司法的大厦, 民事管辖制度的合理合法是一个国家实现诉权保障、司法公正与效率价值的基本前提。管辖规则如果得不到完善, 就会造成规避管辖泛滥的现象, 最终将影响程序公正的实现, 使司法权威大打折扣。因此, 研究规避管辖问题、完善管辖制度, 是法学界不能回避的一个课题, 也是我国司法改革的重要课题。
摘要:规避管辖, 就是民事诉讼案件的当事人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 在起诉时, 通过利用我国民事诉讼管辖制度中的漏洞向原本没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从而规避实际有管辖权的法院的管辖, 其最终的目的是在诉讼过程中避开对自己不利的因素或者利用对自己有利的因素。“规避管辖”, 我们可以称之为诉讼欺诈或者法律欺诈,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我国的诉讼秩序及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我国的民事诉讼实践当中, 当事人主要通过人为的改变地域管辖中的联结点, 改变诉讼标的额, 改变案件性质、影响范围或者繁简程度等手段对管辖进行规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现有管辖制度的不完善, 当事人“利益至上”观念的影响及对管辖知识的欠缺以及司法腐败问题。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规避管辖问题, 可以从弥补法律制度的漏洞, 普及管辖方面的法律知识, 制定相应的制裁和救济措施等方面对规避管辖现象进行有效的规制。这一现象的解决对于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的进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事诉讼程序,管辖制度,规避管辖
参考文献
[1]张卫平, 李浩.新民事诉讼法原理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2.
[2]孙邦清.民事诉讼管辖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
[3]姜启, 孙邦清.诉讼管辖[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4]张卫平.民事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5]王立强.民事诉讼“规避管辖”现象研究[J].司法论坛, 2012 (01) .
论行政诉讼级别管辖 篇8
关键词:行政诉讼;级别管辖;建议
一、我国行政诉讼级别管辖的立法现状
1、基层人民法院
《行政诉讼法》(下文简称《行诉》)第13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这是对基层人民法院案件管辖范围的概括性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案件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条第1项“指定本辖区其他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3项“书面告知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起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9条第一款“单独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案件由被告住所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等也规定了属于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总之,只要不是属于上级或专门法院管辖的案件都应由基层法院管辖。
2、中级人民法院
《行诉》第14条对中级人民法院的案件管辖范围作了总括性规定以及《行政诉讼法解释》第8条对行政诉讼法第14条第3项规定的“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作了具体规定,也属于中级人民法院管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案件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条规定了应该由中级人民法院第一审行政案件,第2条第2项、第3条第3项、第5条规定的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9条第2款规定的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赔偿案件。概括来讲,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包括: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以及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为被告的案件(但以县级人民政府名义办理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案件可以除外),社会影响重大的共同诉讼、集团诉讼案件,重大涉外或港、澳、台地区的案件。
3、高级人民法院
《行诉》第15条规定了由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即在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案情重大,涉及面广且有重大影响的案件由高级人民法院管辖。
4、最高人民法院
《行诉》第16条规定了由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即在全国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行政案件,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涉外行政案件等。
二、我国行政诉讼级别管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有违人民法院负担均衡原则
第一,我国基层人民法院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受理的案件也最多、最广。在法院内部,每一法院又由民庭、刑庭、行政庭等组成,各自办理不同性质的工作。法律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当然,属于其他法院管辖的案件除外。并且在实际中,对行政相对人有影响的行政行为的做出机关多为政府组成部门,而且是多为县级政府的组成部门,且行政行为也只是一些针对行政许可、处罚的普通行政行为,这些案件的管辖法院都是基层人民法院。行政案件数量多而行政庭的数量少,这便使得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工作任务繁重。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上都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分配,然而,在实际中中级人民法院既要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还得对不服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进行二审这就给中级人民法院的工作带来了极大压力。而且我国法院实行两审终审制度,多数案件在二审,即中院时就被彻底处理完结。而反观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它们无论是在机构设置,还是在人员编制上都有极其丰富的资源,整体质量很高,但现行的法律规定使得它们对案件管辖的范围很小,从而导致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明显违背了人民法院负担均衡原则。
2、低级别法院审理高级别行政机关为被告的行政案件压力大
第一,低级别法院审理高级别行政机关为被告的案件时顾忌太多。在我国,实际上经常出现较低层级的法院审理较高级别行政机关的情况,可以想象此时的法院做出的裁判公正性有多高。而且法院的设置与行政区划的设置相对应,两者的辖区也大多重合。第二,法院的地位不独立,受制于人大、党委及政府机关。地方人民法院向本级地方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而且人民法院的人事任免大多是由地方人大,人大常委會选举任免,而人大的组成人员又大多在政府部门任职,所以无论是法院还是法官,在司法过程中都会顾忌人大、党委及政府的权力,担心财政经费的多少,进而不能公正审判,导致损害权利的事件频发。
三、完善我国行政诉讼管辖的建议
1、提高一审行政案件的审理级别
这一建议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基层人民法院的一审行政案件管辖权,而相应增加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管辖权。在制度制定上,基层人民法院你的规定不变,还是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但中级人民法院的规定改为“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一审行政案件: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为被告的行政案件、本辖区内有重大、复杂的案件。”将原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纳入到高级人民法院审理,提高这些案件的审理级别。将“国务院与省级人民政府之间、省级人民政府与省级人民政府的行政纠纷案件”纳入最高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
2、增强原告对管辖法院选择权
我国《行政诉讼管辖若干规定》第2条规定:“当事人以案件重大复杂为由或者认为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不宜行使管辖权,直接向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该规定本为保护原告方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原告选择管辖法院。但是,这一规定的最终决定权却在中级人民法院,并没有落到实处。
3、增加异地法院管辖制度
人民法院在财政、人事上都十分依赖于地方行政机关,受地方行政机关的干预较大。为了避免这类现象的过多发生,异地法院管辖错开了法院与行政机关的管辖区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行政机关对法院的干预,使得法院在审判时能够尽可能做到地位独立,居中裁判,保护当事人利益。
4、条件成熟时设立行政法院
借鉴法国等大陆法系国家的经验,在我国的条件成熟时单独设立行政法院,对行政案件进行单独管理。行政法院的设立,有利于司法独立,并从根本上解决行政机关对法院审判权的干预,以减少错案、不公平案件的产生;另外,独立的行政法院还可以增加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让更多的行政纠纷进入行政诉讼之中,实现更大范围的公平正义。(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徐贵鹏.行政诉讼级别管辖论[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8:7.
[2]黄影颖.行政诉讼管辖制度研究[D].广西:广西民族大学,2009.
[3]翟秀红.试论行政诉讼级别管辖制度的完善[J].行政与法,2010,(5).
[4]顾薇.行政诉讼管辖制度之新思考[J].传承,2009,(7).
[5]伊立.对行政诉讼管辖制度现实问题及重构途径的思考[J].实务求真,2007,(4).
【民事诉讼管辖一网打尽】推荐阅读:
民事诉讼地域管辖11-15
民事诉讼区域管辖证明11-25
关于民事诉讼管辖权06-10
浅论民事诉讼地域管辖08-28
民事管辖权08-08
中院管辖的民事案件05-16
民事案件管辖权08-13
民事管辖权异议制度05-27
民事诉讼转刑事诉讼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