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课堂作文

2024-11-25

成长的课堂作文(精选11篇)

成长的课堂作文 篇1

小年腊月二十三,我们一家人在老家集市上转。这集市可真热闹,这么冷的天,在这热闹的场面上,变得温暖起来。并且耳边还伴着声声的叫卖声,好不热热闹!

“大甩卖啦,大甩卖啦,大家注意啊,这样的皮鞋,减价只卖二十元啊,只卖二十元啊。不买白不买,买了不白买啊。”耳边响起这样的叫卖声。在这大嗓门的喊叫下,我走了过去。寒的人是个年轻的小伙。一位老奶奶听见声音走了过来,说;“这些都是二十元一双吗?能不能在算便宜点?”那小伙倒也爽快,毫不犹豫的说:“那您买,我算您十五元一双吧?”那位老太太点点头,拿出了五十元给了他,还笑着说:“找我三十五元啊。”那位年轻小伙拿着钱,在腰包里翻了翻,说;‘老太太,您这钱是假的.不信,我给您放在验钞机里验一下?“说着,就把五十元放了进去,果然,验钞机响了起来。众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那位老太太。老太太连忙说:“我也不知道这钱是假的啊,这是我儿子寄回来的,我刚从邮局拿回来,不可能啊。”那位小伙子倒也大方,说:“老太太,您也不知道,那我也不怪你,那我白送您一双吧。“老太太连忙道谢。那些围观的人看了老板这么热心肠,便都过去买了。之后,我想:老板真是个热心肠。突然,一阵笑声钻进了我的耳朵里。那是那老板的声音。他说:“那老太太真傻,那钱根本不是假的,这次还白转了五十元,我真是太聪明了,啊哈哈哈。”

成长的课堂作文 篇2

课堂是生长的土壤。生命具有自主性,每个生命都有自主发展的权利。生命化的课堂通过教学把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变成他们的现实发展水平。让学生得到知识,因为知识改变命运;让学生得到能力,因为能力终身受益;让学生得到思想,因为思想的高度决定人的高度。教与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发展了自身,而教师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就发展了学生。生命化的课堂教学就是创造师生共同发展的生命环境,从无明到觉醒。

课堂是生成的空间。生命具有生成性,生命的魅力和精彩在其具有无限可能性。每一节课都是师生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学习是生命固有的潜能,儿童就是天生的学习者。教师不要过于强势,一定要让学生真读、真思、真议、真练,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教师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预设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预设的环节可以在生成中相机“增删”,预设的内容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吹着牧笛放羊,是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意象,犹如一群白羊听着你的悠扬笛声来到一个天蓝蓝、水蓝蓝、草青青的地方吃草,嬉戏。

课堂是生态的圣地。生命具有差异性,正因为生命的不同姿态,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生命化的课堂就是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彼此唤醒、彼此碰撞、彼此交融、彼此分享的阵地。鼓励学生敢想,用心倾听,灵动理解,小心唤醒,真诚欣赏;鼓励学生敢问,赏识卓见,鼓励创见,悦纳异见,宽容误见;鼓励学生敢说,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生命化的课堂教学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使学生的心灵获得一种高雅的解脱,一种畅达的飞翔,一种童话般的陶醉与幸福。

生活的课堂成就成长 篇3

教学风格:

平实——身边人、寻常事;

幽默——做学生的大朋友;

智慧——在小处寻求改变。

对品德教师形象的定位:

和学生共同生活的亲历者;

向往过更好生活的渴望者;

致力于改善生活的睿智者。

对品德课程的独特理解:

源于生活,准备生活。始于快乐,终于智慧。

人物速描

孙民,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解放桥小学校长、特级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新课程教材培训专家组成员,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讲教师。执教各级公开课90余节次,课堂教学在全国小学德育研究优秀成果评选总结会上展示,为人教社等拍摄教学录像课6次,荣获全国主体教育实验“求索杯”,两次荣获湖北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受邀到全国各地作培训、讲座40余次,参与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澳门《品德与公民》等多套教材的编写,30余篇论文先后在《中小学教材教法》等刊物发表。

师范毕业分配到小学时,我的理想是做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但是因为工作需要,学校安排我带思想品德课,就这样一干就是近20年。现在还记得当初领导为了让我安心品德教学而对我说的话:小舞台也可以有大作为。我实在是缺少表演天赋的,生活中的我总是讷于交际,不善言笑。而当我浸润于小学德育课程中,置身于熟悉的课堂里时,便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神采飞扬。我想,这应该得益于一直以来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吧,是生活的课堂成就了我的成长。

上学生喜欢的课

如何才能上好品德课?我最朴素的想法是上的课一定要让学生喜欢。摆脱枯燥的说教,让品德课程为学生所喜欢,我经历了从外在的教学形式、教学语言等向接近问题核心的教学内容的探索历程。我在对问题的层层剥笋后发现,德育课程的魅力首先应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学生喜欢说实话,而实在的收获则更会让孩子们欣喜不已。于是,我的课堂教学趋向于话题小、内容实、方法活、思路新,着力于学生知、信、行,通过促进学生品德内化来增强课程实效。

我上过这样一节课——“独自在家”(课名我作了改动)。

“同学们,你们有独自一个人在家里的时候吗?谁愿意说说?”站在孩子们中间的我,开始讲课了。

话音刚落,孩子们的手齐刷刷地举起来:“那天我爸妈逛街,我一个人在家里。”“我大伯还有哥哥们都出去了,屋里就剩我一个人。”“哦,一个人在别人家,不简单。”一些孩子甚至站起来,希望老师点自己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是不是都有独自在家的时候?”“是。”

“这天,张莉姐姐的爸爸妈妈都加班去了,大家看看,她一个人在家时发生了什么?”孩子们安静下来,讲台一侧的小银幕亮了,我为这段无声短片进行了现场配音:“……突然响起了敲门声,一个阿姨隔着防盗门说,‘我是你爸爸的同事。你是张莉吧,这里有包重要的文件要给你爸爸。’”

“一个陌生人来找张莉。大家说,这门该不该开呀?”我提出了问题。

“该开,不然别人会说我没教养的。”“不该开,如果来的是坏人怎么办?”孩子们争执起来。“那好,我们来个小小辩论赛,主张开门的同学坐到左边,反对开门的同学坐到右边。”孩子们迅速行动起来,分成了两大阵营。

“下面,大家先讨论一下,双方再各选两位同学,来表演开门或不开门。”

主张开门的同学表演得很流畅。开门后,让座,倒水,再问明情由。我带头鼓掌说:“这么有礼貌,真是好孩子。”持反对意见的学生却没能表演下去。我又及时“救场”:“你看,他一句话都不说,态度很坚决,反正是不开门。”孩子们笑了。

辩论继续进行。“应该开门,阿姨知道张莉的名字,应该不是坏人。”一名女生说道。“你观察得真仔细,想得很周到,大家给点掌声。”我又带头鼓掌。

“不行,有的坏人就是把什么都打听清楚了再来行骗的。”“先开门,再盘问,发现不对就打110。”“要真是坏人就来不及了!”……孩子们的假设五花八门,其中不乏闪光点。每到在情在理处,我都和同学一起加以评点、表扬,一丝也不放过。

小银幕又亮了,出现了《长江日报》上一篇报道的复印件,说的是一个9岁女孩落入坏人圈套后机智自救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正好是孩子们的校友。同学们边看边讨论;“邱姐姐真了不起。”“我们要学会分辨好人坏人。”

下课时间到了,我顺势总结:独自在家,我们要学会自护,因为社会上还有坏人,所以我们要保持应有的警惕性。我们可以不开门,但对来人应该有礼貌。

铃声响起。同学们还不大愿意离开教室。有学生问:“我们上什么时候再上品德课啊?”

在这节40分钟的课上,孩子们并没有觉得时光难捱。俗话说,欢时易逝。如果我们上的每一节品德课都实实在在,如果每一节课孩子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品德教学就必然别开生面了。

上有创新的课

涉足德育课程教学愈深,对其内在的魅力便感受愈深。在新一轮课改启动之前,我就针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开始了创新探索。实践中我体会到,要增强品德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由“知”向“行”的转化,就必须转变教学思路:由“传授—给予”转变为“探究—占有”;由生搬硬套转变为灵活多样;由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

在这一阶段,我执教的《不胆小》一课荣获湖北省思想品德创新优质课一等奖。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一年级2班的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看着大屏幕。只见他们时而露出会意的笑容,时而发出开心的笑声,原来大屏幕上播放的是护士阿姨在学校医务室给同学们打预防针的情形:小红伸出手臂,勇敢地看着医生将针头扎进去;小明不敢看针头,当护士打针时,他尽力将头扭到一边;小天边打边哭,另一只手正忙着抹眼泪;小勇不敢打针,无论老师、护士怎样劝,他就是挣扎着不让打针……

大屏幕上的图像定格了,同学们仍然意犹未尽,这是他们熟悉的情景啊!中间又何尝没有自己的身影呢?此时,我卖了个关子:“尖尖的针头扎在小红身上是不是不疼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同学说打针当然痛啊,有的同学还结合自己打针时的感受详细地描述了怎么个疼法。我连连点头表示赞同,并插话道:“既然打针这么疼,不打针行不行呢?”这一下子引发了大家的思考:“生病不打针会让病情加重,会影响到学习……”“生病不打针,用吃药来代替也可以。”“吃药没有打针来得快。”……

我适时引导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让我们有些害怕的事情,但我们又必须战胜害怕去做这些事情。就拿打针来说吧,他们中间谁战胜了害怕呢?”

“小红!”大家一致同意。

“还有吗?”我用真诚而又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学生。

一只小手慢慢地举起来,“我觉得小明也战胜了害怕,他虽然不敢看,可还是打了针啊!”

小手纷纷举了起来,“小天也是不胆小的孩子啊!”……

其实,有哪个孩子打针没哭过呢?泪水不是评价一个孩子勇敢抑或胆小的标准,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激励孩子,而不是像法官一样来裁决孩子的行为。当我们真心诚意地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交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时,我们会发现他们太需要尊重与理解了!

讨论越来越热烈了,那些哭过、害怕过的孩子不再掩饰自己,以不胆小的角色参与进来,坦诚而又充满自信地演说着,他们因受到理解和善待而显得那么真诚和可爱。

“小勇的名字很勇敢,可在打针上却表现得有些胆小,大家想不想帮一帮他呢?”我向同学们征求意见。

“小勇你不要怕,打针只痛一下的。”

“小勇,你咬咬牙,不打针不行啊!”

“你的眼睛看别处,就不会觉得疼了。”

“小勇,实在痛,你哭一两声也行,这也许会减轻你的疼痛。不过你还是个不胆小的孩子。”

……

从“尖尖针头我不怕,伸出手臂我先打”到“哭吧,不胆小的孩子”,这是我在确立多层次教学目标上的一次尝试。也许要让我们的品德教育更具有实效性,还需要做更多“不胆小”的创新。

上有思想的课

新的课程形态带来了品德课程新的特点,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根据这些新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于是,上有思想的课成为我努力的新目标。《我能行》一课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冬日的一个下午,在品德与生活《我能行》课堂上,师生围坐在一起进行交流。我对学生轻轻地说:“在胆怯面前要相信我能行,敢于向它发起挑战。有些同学对一个人睡觉有些胆怯、怕黑,那我们就一起来想想办法吧。我现在调查一下,请还有些害怕的同学坐到左边,不怕的坐到右边。”学生重新调整自己的座位后,我轻声问到:“我们请已经不怕的同学帮助还害怕的伙伴,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一个男生说:“让爸爸、妈妈买个布娃娃陪着睡觉。”又一个男生说:“让妈妈讲故事。”另一个女生说:“让妈妈低声唱歌。”……交流中我始终面带微笑,亲切地鼓励学生要相信我能行。这些话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和战胜胆怯的勇气。不仅如此,我还通过交流不断引导学生动脑筋,寻找战胜胆怯的办法。这使得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智慧启迪,体验到助人的快乐,学会了感激。

教学进行到活动三的时候,我为引导学生面对胆怯愿意挑战,让学生进行一种特殊的体验——站在椅子上大声说“我能行”。我先拿了一把椅子放到师生围坐的中央,再在上铺上一张旧报纸。见此情景,学生激动地说:“啊,老师为我们拿椅子!”“老师好爱惜椅子!”在我拿椅子、铺报纸的过程中,我成了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这种行为语言的交流彰显了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让学生从中丰富了品德内涵,获得了多元发展。

平等交流既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关系,使课堂气氛温馨和谐,又促进了品德教学的有效实施,使师生在交流过程中共同成长。

上内涵不断拓展的“课”

作为校长,我还有机会将生活德育课堂拓展开来。在我校的校园里,生活德育处处闪现,学校流传的一个关于会魔法的拖把的故事就是一个有趣的例子。事情源于我的一次国旗下讲话——

罗琳的《哈里·波特》小说系列为我们编织了一个关于魔法的梦幻,我们都对那会飞的魔法扫帚惊奇不已。在现实生活中,我发现具有“魔法”的不是扫帚,而是我们用来拖地的拖把。

在我们的校园里,那拖把的“魔力”不时展现:时而倒挂金钩在栏杆上;时而在墙上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迹;时而倒在地上奄奄一息;时而飞上松树的枝丫上小憩……真可谓“校园无处不拖把”。

今天,我们为拖把安了一个家,在校园的水池边修了一个拖把池。

当哈里骑着扫帚驰骋在屏幕上时,他是那么潇洒,扫帚也显得那么灵性、听话。魔幻世界的魔法部入口处写着“魔法就是力量!”但是哈里知道,“爱”才是一个真正巫师最大的魔法。

我多么希望我们的拖把也能拥有这样的“魔法”,在同样充满爱心而又聪明的同学们手下变得有灵性而听话啊!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到自己的学生在生活的课堂里不断成长,看到他们不断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我感到发自内心地欣慰。教人教己,在这个课堂里,我也不断地成长着,这更坚定了我坚守的信心。

专家印象

孙玮(武汉市教科院教研员):

孙老师的课堂总是散发着人性和智慧的光辉。他的课是一根标杆,是一种品质。在武汉市,有许多“粉丝”期待着听孙民老师上课。

孙老师不仅是一个思考的实践者,还是一个实践的思考者。他善于总结、提升,把自己的经验、体会凝练成教育的智慧,给其他老师以深刻的启迪。“推开那扇门”“关注学生体验,促进有效学习”“教学回归生活之后的思考”……他的每一场讲座都能用自己鲜活的案例,生动地诠释着经典的理论,不仅使人享受到一场听觉的盛宴,更能促使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深度发掘。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市武昌区解放桥小学)

成长课堂作文 篇4

女同学,仿佛已被这在校园里不曾见过的团结所感动,一个个泪流满面。同学们只要碰到那网洞上任何一角就会犯规,我们面临的将是我们全班40多名同学重新过网的命运。在我们重新过了许多次之后。我们早已筋疲力尽,男同学已经汗流浃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不得不坚持。我心里想:冲刺吧,冲刺吧!我为你们而骄傲!此时此刻,我的心以无比的激动。

那些身强力壮的男生仿佛听到我内心的呐喊。仿佛使出了洪荒之力,接下来奇迹出现了,我们班已过了1/4。这一幕,震惊全场!我暗想:我们一定会全过,但上帝仿佛故意在逗我,就在我要过洞时,我的头发不幸被网碰到,教导员,手一挥,我们垂头丧气的穿网而过。我愧疚不已我在心里为自己鼓气:加油啊!加油!我们接受了失败,我们很快恢复了士气。“过!过!过!”继续回荡整个大厅。过了一会儿,又该我钻网了,同学们小心翼翼地把我抬起,我扳直着身体,先是脚过去了,接下来是身子,然后是脑袋。我似乎像一只小鸟在最后一个动作的穿过,我迅速落地。这一次我成功了,心里如得到了某些无价的宝贝,团结的感觉原来那么好。我在这边拼命地喊,加油加油……随着时间的过去,我们来来回回失败了好几回,但我们没有放弃,坚持往前!

最后我们还是没完成,但我却在这次活动中收获了许多无价的东西。在这里我收获了真挚的友谊,同学们的团结,和我们不懈的坚持,到最后我们也懂得了感恩,感谢那些舍己为人,把我们送出生死线外,自己却还没逃出。假如这是真的一次穿越生死线,那么他们真的会为了我们把自己性命牺牲掉。

走进名师的“成长课堂论文 篇5

最早是在周一贯老师的文章里读到“成长课堂” 这个词语,颇感新鲜和精准。周老师说:“成长课堂是以生为本的课堂,是以学为重的课堂。”这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课堂理念,是真正基于儿童的思考。近期,聆听了多位名师的语文课,走近名师,感受他们富有魅力的课堂教学风格,领悟他们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也就更深入地了解了“成长课堂”的内涵。

一、预设,关注成长的要素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预设,在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预设,才能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每位名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心中必然将学生放到首位,深入研读教材,真正是为发展学生的智能而教,因此我们看到他们在课堂上取得了成功,成功的标志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成长。王崧舟老师在谈到《孔子游春》的教学预设时说,基于对学生的思考曾经多次易稿,他认为课堂教学首先是一个定位的问题,定位决定着方向。此篇课文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给孔子定位。第一个版本的设计思路是在儒家文化的语境之下引导学生感受和解读孔子这个人物的形象。开篇由伦语中的名言引入,课中还原课文创作的语言背景,还原大量的文言文,最后找出了从孔子后历代帝王对孔子的评价,从宏大的叙事背景中引导阅读。预设很好,但感觉效果不理想,孔子的形象还是太高了。第二个版本预设时调整了思路,是从做教师的传承的角度,设计了一个历史的纵向结构的教学主线,树立起孔子是至圣先师的形象,文脉清晰,底蕴丰厚,语文的文化味儿很浓,走了一条儒家的文脉。但是效果还是不好,孔子形象还是太高了。第三、四个版本预设时,感觉关键是要考虑孩子们对孔子这个人物亲不亲的问题。不能亲其师,如何信其道。于是教师对孔子的定位是将孔子从神坛请下来,让他回到杏坛,还孔子的本来面目,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类比,把孔子三教合一的精髓提炼出来。于是我们看到了老师、课堂、课文、课题的教学形式的呈现。王老师在预设时思考的始终是学生,一切教学设计都是立足于学生,于是我们看到了学生成长的课堂,看到了生命的课堂。

二、对话,激活成长的潜能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只有在课堂上展开卓有成效的对话,才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思的语文能力,从而收获成长的潜能。

薛法根老师在讲授《揠苗助长》一课时采用了讲故事的形式,在与学生不断的对话中形成合作,使学生不断深入理解文本,内化、实践语言,课堂虽简简单单,但充满了智慧。学生每讲一遍故事,就会被老师冠以一个称号,从“新手”到“能手”再到“高手”,最后到“故事大王”,老师的要求和期待不断提高,而学生在老师的夸奖中感受到讲故事的乐趣,学习热情被一次次激发,讲述得越来越好,最终达到高潮――全班孩子都能做“故事大王”。再看一条隐性的线索,老师从“看课文讲述”到“看词语提示讲述”到“没词语讲述”,最后到“上讲台带着表情动作绘声绘色地讲述”,孩子们组织语言的能力不断提高。

这节课上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薛老师注重的是学生兴趣的培养,语言的内化和实践,老师立足于学生,以生为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能看到,毫不吝啬地进行夸奖。在学生、教师、文本的多边对话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不仅在知识、兴趣、思想、情感上得到成长,也看到了他们语文能力的提高,我们听到生命的拔节之声。这样的成长课堂将是孩子们终生受用的。相信在这样的课堂里,孩子们也会真正地爱上语文。

三、评价,营造成长的氛围

关注生命价值、促进生命生长是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支点和出发点,而激励性的评价更能够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开启走向成功彼岸的大门。台湾李玉贵老师的文章里有一段话写得好:“老师说话时需要有一种意识:我的话儿童是否能听懂、我是否以多数儿童愉悦的方式说话。老师说话需要边说边听的专注:专注聆听儿童的喜怒哀乐、感受、内心期待,专注每个儿童在课堂中尚未说出的话,对每个儿童的话语敏感。”李老师是这样想的,她在自己的课堂上也是努力这样体现的。

在李老师《北极熊学游泳》的课堂上,处处洋溢着温情,教师不急不躁,语言幽默,如钥匙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窗。李老师开篇出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告诉学生“四十分钟要爬楼梯,每个目标就是一级台阶”。她还提醒学生“学习是你自己的责任,听别人的想法很重要。”看到学生不举手了,老师会鼓励学生“看到你们很努力地想,知道你们走在思考的路上。”因为学生读书不到位,老师请学生看视频片段,体会文本描写的氛围和情感,但是老师告诉学生,片中残暴的镜头已被剪掉了,同时提醒学生:你们看的`是大自然的影片不是看动画片,看完后再读书要读出感情。

李玉贵老师的课堂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可能是当前课堂上强势的老师太多了,所以李老师对待孩子们的态度和评价方式让人耳目一新。走在成长的路上,孩子做船长,老师做助手,李老师做到了,因为老师心中始终记得“为谁教”,所以才能放平心态,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成长。

四、积淀,丰厚成长的底蕴

课堂折射出教师的课程行为,也折射出教师的高度。名师在课堂上显现出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钦佩,深入的文本解读、巧妙的教材处理能力使人叹服,声情并茂、充满智慧的课堂语言让人欣赏,尤其是名师课堂上真正落实了“为学而教,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的理念,令人难忘。

名师之所以称为名师,必有他的过人之处,名师是如何修炼成的呢,他们课堂背后的付出往往不易被人关注。窦桂梅老师说她在讲《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曾九易其稿,她平日里把每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研究,每备一节课要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精雕细琢。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名教师就是靠这样的历练、打磨成长起来的。

成长的课堂作文 篇6

城西小学 吴巧燕 这次讲座让我知道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尊重和顺应教孩子天性;是呵护学生的生命成长,是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而课堂,则是一个天天流淌着老师和学生生命长行的地方,一个充满着众多生灵喜怒哀乐的地方,一个需要用知识甘泉滋润精神家园的地方。将对学生的生命成长的质量产生巨大影响。

生命是什么?为什么如此美丽?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人的价值生命不在于遗传,而在于教育!教育是基于生命,通过生命,为了生命成长,为了生命质量的提升,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因为成长,因为个性,花草都能不断成长,具有独特的个性,各不相争,时时触动心灵,学生更应如此。

课堂的质量关系到生命的力量。关注生命,才能拨动生命的“琴弦”给顽皮的学生以感到,给自卑的学生以力量,给胆怯的学生以勇气,给愚钝的学生以智慧。关注生命,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方可生意溢然。生命比起任何知识,规则,纪律,分数,甚至是荣誉,被许诺的未来的发展和幸福的可能性所有一切都重为神圣。

在这里,就课堂上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激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事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想要解决或解释某个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课的认知爱好上来。

有名心理学家希尔博士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很小差异是指对事物有无爱好,巨大的差异是成功与失败。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爱好,将是其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发生爱好,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驱力。

二、接纳——首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不但有优点,也有缺点,在日常学生活中,在和同伴的交往中,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不断进步。然后,让学生学会接纳别人。现在的孩子大都以自我为中心,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心中很少想到别人,只知道享受与获取,很少想到去关心别人。然而,你要在社会上生存,就必须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交往,在相互的合作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在相互的合作中,体验到自己的作用,认识到自己的存在的价值,同时也认识到别人存在的价值。在课堂学习生活中,我们非常注重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四人小组的组员都有一个编号,收集资料、汇报交流、辩论表演等,都能分工合作,配合默切。又如,我们组织学生春游活动,规定4—6人为一小组,至于组长是谁,每人带什么东西,都自己去协调解决,最后向老师汇报。同学们在这样的分工合作中就会尝到合作的快乐。

三、启智——充分挖掘教学素材的智力因素,把问题情景用“够”,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变得更聪明。”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既能有效巩固和深化新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四、关爱——教育学生关爱自然。自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喜欢大自然的孩子是不容易变坏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是利益体,春天,让孩子们寻找绿色,感爱生命的希望;夏天,让孩子们感受顽强的生命力;秋天,让孩子感受丰收的喜悦;冬天,让孩子们感受生命的残酷和希望。例如,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一课时,通过让学生观察大自然,读诗歌,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要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从而教会学生关注大自然,关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老师或父母应经常带孩子一起去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在大自然中陶冶身心,放飞想像,激发创作灵感。

在讲座后,我最为欣喜的是把生活中的问题上升为理论知识,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不搞题海战术。变“师教”为“生学”提高生命成长质量;内“整

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里成长 篇7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合作、互动的关系。互相尊重、人格平等、教学相长、互相关爱的和谐师生关系是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内容。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试想一下, 如果师生之间不能和谐相处, 上课时各行其是, 课堂乱作一团, 没有任何教学规律;或者互不理睬, 课堂死气沉沉, 让教师“一言堂”到底, 那么课堂效率岂不成为一句空谈?所以首先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 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增强集体荣誉感, 发展合作精神。只有这样, 师生之间才能互相理解、互相信任, 成为知心朋友。在此基础上, 师生之间就容易营造一个相对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这样的课堂上, 师生融洽、气氛民主、学习氛围浓、效果好。

二、和谐的教师行为

1. 教师的爱心。

教师是和谐课堂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的课堂行为也应和谐。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 没有情感, 没有爱, 也就没有教育。”所以说教师首先要有爱心。不仅要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 更要爱自己的学生。难以想象, 一个缺乏爱心的教师, 应该不会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教学事业中, 也就更谈不上有和谐的课堂行为。

2. 教师的榜样作用。

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榜样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 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学生由于年龄等多方面原因, 自控力不太强, 因此教师要做好榜样。课堂上, 教师的工作态度以及平时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给学生留下印象, 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产生影响。“身教胜于言教”, 教师的榜样作用往往比言语说教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3. 教师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应试教育, 使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只重视知识的传授, 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教学苍白无力, 学生无精打采, 只是一味忙于记笔记、做题或背诵, 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切不仅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学业负担加重, 探索精神萎缩, 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主体性发展, 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 也必将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因此,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调整教学意识,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开展辩论、戏剧表演等多种形式, 并配以适当的教学用具, 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贯串于教学全过程, 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和学习欲望, 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

4. 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和谐课堂行为与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息息相关。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对教材的分析研究能力、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对课堂的调控能力等多方面。教学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建立和谐课堂、达成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使自己在课堂上能自如地发挥、得心应手地调控课堂, 教师要经常充电,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三、和谐的学生行为

1. 探究的精神。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有句名言“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 能够传授的知识, 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 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虽然罗杰斯说得有些绝对, 但却很真实地说明了探究精神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作为学生, 必须有探究的精神。这种探究精神, 将会推动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努力地认识世界, 促进自身的发展。

2. 参与的意识。

英语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堂是否和谐, 教学是否有效,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在课堂上, 学生应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主动去思考、讨论、实践、总结,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促使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 由于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所以, 参与意识的培养有助于营造一种比较理想的发展环境, 能突出学生自主学习, 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从而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目的, 树立学生的成就感。

3. 小结的习惯。

小结包括课堂小结和课后小结。定期进行学习小结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结的过程中, 学生将课本内容、知识结构、技能技巧进行回顾、归纳、重新梳理和再加工, 使自己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完整清晰的印象, 不仅拓展了思维空间, 又培养了学习能力。同时把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认真而全面地分析和总结, 及时发现自己的长处, 找出自己的不足, 指引自己在下一个课堂上的行为, 使下一个课堂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从而促使自己的不断成长。

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课堂 篇8

一、“生命”课堂是灵动智慧的课堂

在第二课时伊始,第一个环节复习词语,笔者有意将文中散落的词语按一定的规律出现:

第一行:骚扰 动弹 鼓动 跃动

第二行:冲破 坚硬 不屈 茁壮

第三行:震撼 沉稳 短暂 糟蹋

预设的目的:一是巩固词语,二是让学生边读词语边回忆课文内容。学生是聪明的,他们果然发现了三行词语分别对应着三个段落、三件事例,还发现了第二行的词语都代表正能量。甚至发现了这些词语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帮助。孩子们生成性的发现,放大了词语复习的价值和作用,这就把教学环节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学词方法,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根植于孩子的心底。

笔者在给三件事例概括小标题时,引导学生从读者的角度,转变为从作者的角度去归纳:由“飞蛾求生”到“捉住飞蛾”;由“瓜苗生长”到“看瓜苗生长”;由“静听心跳”到“听自己的心跳”。角度的变化,不只是字词的改动,更是思维方法的转变。这样,学生更易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

二、“生命”课堂是深情感悟世界的课堂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家园,更应是学生成长的乐园。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探究的过程”和“生命的狂欢”,是生命课堂应有之义。在学习第一件事例时,师生合作,老师读文,学生把句子的内容表演出来,边表演边想象画面,然后把想到的说出来。这样,师读,生听、演、想、说。“读-演-想-说”的学习方法,把学生带到了文本的情境之中,缩短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文字变成了画面,画面动了,文字活了。孩子们听着、演着、想着、说着,渐渐地快乐地走进了文本,融入了文本。在作者和飞蛾、飞蛾和作者、学生和飞蛾的对话情境中,学生不断加深了对生命的感悟。

师:“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想一想杏林子会对飞蛾说些什么呢?

生:真讨厌,快走开!

生:飞蛾,你打扰我写作了,快走,快走!

生:飞蛾,我正在写稿呢,请你到别的地方去玩吧!

师:想一想飞蛾会说些什么呢?

生:这儿真好玩,我喜欢这儿。

生:杏林子,快看,我在给你表演舞蹈呢。

生:杏林子,你写你的,我玩我的,多好。

生:这儿有灯光,我喜欢光明,向往光明。

师:“趁它停下的时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你们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飞蛾?

生:这是一只生命力很脆弱的飞蛾。

生:这是一只随时都会被捏死的飞蛾。

师:“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忍不住放了它!”我为什么要放了它?

生:因为我感受到了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生:因为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师:这又是一只怎样的飞蛾呢?

生:这是一只生命力顽强的飞蛾。

生:这是一只不放弃生命的飞蛾。

生:这是一只热爱生命的飞蛾。

就这样,通过“剥笋式”阅读,一层一层,层层深入地把“生命”这个大而深的话题让小学生有所感悟:一只飞蛾尚且热爱生命,求生的欲望这样强烈,那么我们人呢?更应该热爱生命!学生不由得跟随杏林子在心里一次次呼喊:生命!生命!

三、“生命”课是自主探究的课堂

在教师导学“捉住飞蛾”这一事例之后,“看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两件事例,我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各小组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一人引读,众人模仿香瓜子>中破坚硬外壳、茁壮生长的过程;有的边读边用手抚摸自己胸膛,仿佛也在静听自己沉稳而有节奏的心跳……孩子们读得投入,演得精彩,经过思维碰撞,互相启发,深切地体会到了杏林子对生命的思考:生命就是一种不屈向上的精神,生命就是必须对自己负责的人生态度。有的学生由本课的“生命”联想到了阅读过的“生命”:想到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想到了《触摸春天》里的盲姑娘安静竟然神奇地拢住了一只花蝴蝶;想到了几次死里逃生的那只顽强的蚂蚱;想到了自己捉住过的那只小蜜蜂……他们感悟到了生命是宝贵的,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不能放弃;感悟到了生命是平等的,无论强大或者弱小,无论健全或者残缺,世间万物,皆是生命;感悟到了一切生命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创造着生命的奇迹,绽放着生命的光彩!学生正是在这种思维碰撞、情感交融中,升华了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认识到生命宝贵的价值。

四、“生命”课堂是引向广远的课堂

崔峦老师说过,“阅读教学要得意、得言、得法”。理解文本,体会情感都只是“得意”层面,我们还要关注并引领学生领悟文章写法。我在学生读、说、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本文的写作方法:事例加感悟。其实,学生在动情地讲述自己读过的有关生命的文章,听过的有关生命故事的时候,就已经用上了这种写法。

学生的讲述,也引起了我的回忆,我顺理成章地向大家介绍了一个人和一本书:奥斯特洛夫斯基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学生看图片猜猜这个人是谁?看封面猜猜这本书会写些什么?“猜读”,引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如果说教材是学语文的例子,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那我们就要用好这个例子,把它作为由悟法到自读的桥梁,进而引导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整本书。“一篇带一本”,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方向,应该让经典阅读成为学生一生的精神保姆、人生导师!

没有哪一节课是完美的,留有遗憾的课堂最让人牵挂、难忘!如,在小组中交流阅读感悟的时候,有的学生竟然说到“生命是平等的”!这是多么宝贵的课程资源,我却没能抓住并及时放大。学生动情地讲述了自己阅读过的生命故事的时候,已经不知不觉地用到了本文的写作方法——“事例加感悟”,可惜我只是点到,却没能及时让学生练笔,也没有鼓励学生课后写一写。

关注课堂 感受成长 篇9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的校长,那首先你得努力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好的教学论专家和好的教育者。”在学校管理中,校长必须重视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和管理,通过听课和评课,加强对教育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一个睿智的校长应懂得从繁杂的学校事务中抽身走进课堂、接近教师、贴近学生进行听课评课工作,进而进行有效监控。

一、追求本源,观察教育

校长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既是履行职责的需要,也是有效管理的需要,是校长实现“教育思想领导”的主要途径。听课和评课的能力是校长观察教育、指导教学的重要能力的体现,只有通过听课和评课,校长才能真正了解学校的情况,才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推广经验,密切校长与教师间的关系。只有通过校长的听课、评课,才能把校长个人的看法逐渐变成全体教师的集体信念,由此推动了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实现了教学工作的科学组织与管理。

校长坚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可以获得严格教学常规的指挥权。教学常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课是教学常规中的中心环节,抓住了这个中心环节,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把其它环节及其它方面的工作带动起来。校长听课、评课,可以及时掌握最真实、大量的感性材料,检查与摸清教学现状:对教师教学情况、教学水平、教学成绩了如指掌,对学校整体教学状况进行评价、诊断,避免瞎指挥,从而取得严格教学常规的指挥权。对执行教学常规优者表扬激励,差者指导帮助,不负责者批评教育,对常规教学中的问题作出新的决断,对服务教学的欠缺方面进行调控,推动教学常规的不断完善和落实。

校长坚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可以获得指导教学改革的主动权。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课堂教学是教与学两个过程的核心结合部。教学理念的体现、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是通过每天的课堂教学来体现的。考察教学现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分析原因大多是课堂教学不当所致。校长听课、评课,可以获得指导教学改革的主动权,对先进典型,适时地加以总结和推广。由点到面,扩大成果;对新教法尝试,给予热情的鼓励。发现问题症结,提出改进意见,给予诚挚帮助,超前防范不良倾向的蔓延,引导教师不断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研究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校长坚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可以获得开展教学研究的发言权。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生产力。校长要成为教师的教师,要从行政型的管理走向科研型的管理,成为教学研究的带头人。校长听课、评课是获得教研发言权的最好方法。这是因为:听课、评课本身是学校经常广泛开展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方式,校长的积极参与有助于校长向教师学习,向实践学习,吸收新信息;有助于领导与教师之间沟通感情密切关系;在交流信息、彼此切磋、探讨教学规律中出真知、长才干使自己锻炼成为一个精通教学的行家能手。同时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听评,言之有据,说之有理,给教师作理论指导,使点滴的经验变成系统的,盲目的东西变成自觉的,经验上升为理论,浓厚教研空气,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听课评课体现了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研究者和促进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听课和评课时,不应以领导者、检查者自居,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教师,特别是不能把一节课简单地分为几条优缺点,而应和教师志同道合,共同探讨课堂教学的规律性,找出难点,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即和教师互研互磋,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听课评课体现了校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者。校长评课不能只是一般性地看待教师上课的不足与优点,要因人施评,方式灵活,争取达到“以事明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要考察教师的专业能力、技术等“物化性”修养,更要重视教师的理念、境界、感情、品格等“精神性”修养。校长应主动预见教师的发展方向,及时发现教师发展的“生长点”,提出适合教师未来发展的方向性建议,并给予有力的引领。

听课评课体现了校长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者。学生是课堂的中心,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智能、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因而在听课、评课中,校长要关注教学的全过程,对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要从“学生发展为本”的角度分析师生的双向活动。

听课评课体现了校长是课程文化的倡导者。校长应通过评课提升引领学校课程文化,要善于将课程理念、愿景、策略等通过交流,带入主流意识,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

二、直面课堂,感受真实

校长听课是一种主动向教师学习、交流教艺的好形式,不能抱着检查者的心态听课,要以虚心诚恳的态度,事先与教师通气、打招呼,给予适当的精神鼓励,使教师的紧张情绪尽可能消除或减少,不搞突然袭击。突击式听课会使教师感到你不信任他、你在检查他,甚至猜测校长是否听到了什么反映,对他有什么看法,往往会引起教师不满而造成隔阂。教师教学很难进行得轻松自如,校长也很难了解到真实的教学情况。同时,校长听课,不是去挑剔教师上课的毛病,而是去学习。校长要努力从教师的教学中得到启发,有意识地吸收新鲜养料,使自己不断提高。

校长听课应做到心中有数,忌盲目与随意。听课既要向教师学习,又要指导教师教学。听前要做好学识修养的准备,才能提高听课能力和效益,防止与克服凭感觉听的形式主义。首先,要坚持经常的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有关指导性文件,懂得该科教改的概况和发展趋势,以提高自己听课的敏感性。其次,对要听的教材和学生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

听课开课是一种立体性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卓有成效的听课总是听课者以认真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为前提,以原有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参与为基础,以看、听、想多种感官活动协调作用为保证。校长听课应有所不同于一般学科教师。因此,校长听课时观察要更细一些,要关注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课堂学习的细节。对听课发现问题的思考要更深一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想多一些。

校长观察课堂的要领是获得理想听课效果的保证。一节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更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所以我们应从单一听教师的“讲”变为同时看学生的“学”,做到听、看、想结合,通过听、看、想得到课感。

1.听的内容:一听教师怎么讲的,是不是讲到点子上了,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二听课讲的是否清楚明白,学生能否听懂,教学语言如何;三听教师启发是否得当;四听学生的讨论和答题;五听课后学生的反馈。

2.看的内容:一看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自然亲切,看教师板书是否合理,看教师运用教具是否熟练,看教法的选择是否得当,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看教师实验的安排及操作,看教师对学生出现问题的处理是否巧妙……一句话,看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二看学生,看整个课堂气氛,是静坐呆听,死记硬背,还是情绪饱满,精神振奋;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看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看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看学生的练习、板演、作业情况;看学生举手发言、思考问题情况;看学生活动的时间是否得当;看各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看学生与教师情感是否交融;看学生自学习惯、读书习惯、书写习惯是否养成;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如何……一句话,看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

3.想的内容:不仅要边听、边看,还要边想。因为对课堂教学水平的分析不能仅停留在表象的观察上,更要做出正确的判断,有时需要透过现象去分析它的实质。上得好的课,应该看得出学生是怎样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答错了,答得不完整,答得结结巴巴,这是正常现象,正因为这样他才要学习。老师的功夫也就是在学生答错时,能加以引导,答得不完整时,能加以启发。所以听课,一定要注意看实际效果,看学生怎么学,看教师怎样教学生学的。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宁可真实的缺憾,也不在完美的虚假”。

如今,校长们在坚持传统听课的基础上,同时也要对听课方式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新型听课方式应运而生――课堂走访,校长以不具威胁性的方式观察学生学习情况,走进课堂寻找教学实践及学习结果的可观察证据。走访课堂10―15分钟,边走边看,巡视教师在教什么、怎么教,学生们在学什么、做什么。走访中校长可随时观察教师和学生的各项活动及情感变化,最大限度获得教与学信息,有利于学校发展计划,有利于给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支持。

三、指点迷津,促进成长

评课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校长的评课与教师评课的关注点不一样,教师评课是关注学习,校长评课是关注方向、关注教师的成长,达到引导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掌握新教学方法的目的。

1.校长应淡化自己的身份,以一个普通听课老师身份提出建议性的见解,最好在别的老师谈完自己的看法后,再进行自己的发言。具体评价时应客观,尤其对于新教师应肯定多于否定,鼓励多于批评。校长应意识到,无论是听课还是评课也是一种学习、探讨的过程,居高临下是不足取的,只有以一种平和的态度与老师打成一片,彼此敞开心扉开诚布公才会有畅所欲言,促使开课老师不断进步成长的效果。所以校长评课的态度要随和,以一种探讨、商量的语气就更易于被他人接受。当然,对确实存在的不足应因人因地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2.校长听完课不要急于评课,可以再听几节同一学段、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的其他老师的课,通过横向比较,再做出相应的综合性评价。

3.校长不能把外校老师的上课作为一种模式标准,并以此作为评价本校老师上课优劣的标准,因为学校不同,学生素质会不一样,应该从本校实际出发,从老师、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引导。当然,外校的好的做法可以作为借鉴加以推广,引导本校教师通过比较发现自身不足并加以改进,争取不断进步。

校长评课的客观、公平与否将会影响到教师的成长、学校的教学管理,甚至会影响到学校品位的提升、学生的未来发展,所以对校长来说,评课应在深思熟虑、态度谦和、学管双用、鼓励为主,在了解不同学科、注意不同学段区别的基础上进行,这样评课才会让老师心服口服。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有经验的校长,他所在意和关心的中心问题,就是课堂教学……听课、分析课、评课是校长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校长深入课堂听课是了解掌握教与学情况的最直接、最具体、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帮助老师指导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是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校长评课是指路而不是修路,是引导教师理智地认识课堂教学的现象,帮助教师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因此,要做好听课评课,对学校进行有效监管,校长就应该拥有一颗善良和真诚的心,并让教师和学生时刻看到信任、受到鼓舞、品到成功,永远充满活力,谱写生命的卓越篇章。

成长的课堂作文 篇10

早上第一节就是数学课,上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陆陆续续准备着用具,我也不例外。我看了看课表,哇!上午还有我最喜欢的科学课呢!然后我便拿出了昨晚“精心”准备的科学用具——四个电池围着一块磁铁做起实验来。课已经开始了,老师正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但我却依然爱不释手地把它们摆成坦克、飞机……

突然,听见老师喊我的名字,我心里一惊,抬起头来,才知道老师叫我回答问题。心慌意乱的我心想:完了,完了,刚才光顾着玩了,没有听到老师讲的什么,怎么回答得出来。我只好慢吞吞地站起来,“嗯……”地哼着。后果可想而知,老师叫我到门那儿站着。我很不情愿的慢慢走过去,感到全班同学的目光都投射在我的身上,让我尴尬极了,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我低头在门口站了一会儿,老师便叫我回座位了。一回到座位,我便把电池和磁铁“狠狠”地“摔”进了书包,认认真真地听完了后半节课。后来,我找同学记了前半节课的内容。打那以后,我上数学课再也不敢跑神了,每次上课都认真地听,眼睛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大脑也跟着老师的思维,每节课上完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自打那次数学课后,我明白了不论再强的老师,上课不认真听都是学不到知识的。而且,我也知道了一定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认真地学,那样才会进步呀!

构建自我成长的思想品德课堂 篇11

一、在自主建构中实现道德成长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在于让学生学会自我表现和自我选择,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思想品德课堂学习中,要使学生真正成为成长的主人,教师就应从“台前”退到“幕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有教师在执教苏人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一课第三框“学会亲近社会”时,上课伊始,就播放了视频《女童被碾路人冷漠》。当看到小悦悦被碾压在车轮下时,学生不由发出惊叫,很多女生用双手捂住了眼睛;当第二辆车再次碾压小悦悦时,学生睁大了眼睛,攥紧了拳头;当看到路人视而不见时,学生流露出愤怒的表情。教师见状,立即停止播放,让学生谈感受。

师:同学们,你们看了这段视频有何感受?

生:司机太残忍了!

生:路人太不近人情了!

生:这个社会太冷漠了!

……

师:难道我们的社会真的失去良知了吗?

(教师边说边继续播放视频。当视频中出现拾荒老人扔下麻袋,弯腰抱起小悦悦,另有一位妇女匆匆赶往现场时,学生的眉头才逐渐舒展开来。)

生:(情不自禁) 这个社会还是有好人的!

师:别人也是这样看待拾荒老人的吗?

(学生讨论,猜测社会评论)

(投影展示一组网民留言:“这是见义勇为”“她想出名而已”“有做秀之嫌”……)

师:拾荒老人真的在做秀吗?请同学们从她自己的表述中寻找答案吧!

(紧接着,教师投影展示拾荒老人在记者面前的回答:“说高尚的那些是假话,因为帮助别人本来就很平常。听到她那样哭,我觉得很心痛,马上抱她起来,别的什么也没想。”)

师:为什么这件事会成为新闻?

生:因为“小悦悦”事件有新闻价值。这个事件不是普遍现象,却反映了社会上一小部分人的典型思想,能引起大家的义愤,制造社会影响。

生:没错!“小悦悦”事件一方面折射出人的自私与冷漠,但也彰显了不计私利救助小悦悦的陈贤妹以及更多为小悦悦后续治疗劳心劳力的善心人的美德。这个事件负面影响肯定是有的,但正面影响更大。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放手让学生在深切的体验中思考。学生为需要而思考,为兴趣而思考,通过思考获得道德认知,在感悟中获得道德成长,充分体现了自主性。从中,我们能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营造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情境下读其所读、悟其所悟,获得良好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实现道德的自我成长。

二、在纠正错误中获得道德营养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生活范围逐渐扩展,认知能力发展却并不同步,对许多问题的认识难免出现偏颇。因此,教师要能够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认识,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并加以引导,让学生在纠正错误认识的过程中汲取道德营养,获得生命成长。

笔者在执教苏人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三课第二框“勤奋学习、善于学习”中关于“学习的重要性”时,通过调查发现,不少男同学对“有钱就潇洒漂亮”“将来只要能赚大钱就是有能耐,有没有文化无所谓”等表示赞同;不少女生对“姿色比成绩更重要”“考得好不如嫁得好”等观点表示认可。根据收集的学生信息,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两个问题:哪些人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外表美和心灵美哪个更持久?首先,让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思想表现展开争论,形成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资源。然后,引领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全面、系统、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既看到个案、表象、支流、暂时的东西,更看到普遍、本质、主流、长远的东西,让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价值取向在学生的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澄清学生的混乱见解,扭转学生的错误认识。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笔者从学生成长的视角出发,以学生的错误认识为引子,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思辨和选择,让“错误”成为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契机。郑毓信教授说:“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练习得到纠正,而必须经历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善待错误,把学生犯错的过程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并善于将“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让学生在对错误的反复追问中,建立清晰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实现自我教育。

三、在思维磨砺中提升道德认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循环中得以拓展,自我精神视域得以放大,新视域得以创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思维始终在浅层次徘徊,而不经历“愤悱”的困苦,就很难获得质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疑难情境,激发学生不断思考,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提升道德认知。

有教师在执教苏人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七课第三框“依法享有财产继承权”时,以三则案例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

案情一:14岁的中学生王小明,全家共六口人,其父于去年患上癌症。近日来,病情恶化,属于其父个人所有的财产有稿酬、存款、图书字画、宝石古玩等,其家产还有五间私房、彩电、冰箱等。小明的母亲、爷爷、奶奶、姑姑都认为自己有权继承小明父亲的财产和所有的家产。

此时,教师出示了两个问题:(1)王小明的父亲尚未死亡,他的财产能被继承吗?(2)假如王小明的父亲死后,其个人财产中有受贿的 3 万元,算不算遗产来继承?(回答这样的问题,一般学生只要弄懂继承权和遗产两个概念即可。)

案情二:不久,王小明的父亲去世了,家人召开了家庭会议,准备继承遗产,可是在谁能继承、继承多少这些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年迈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认为遗产应该由五人平分,但母亲不同意,认为姑姑不能继承。

根据案情二的发展,教师继续追问:“你同意谁的观点,理由是什么?”学生陷入了沉思,教师便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本,并展开讨论交流,从而使学生深入了解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顺序以及要遵循的原则等知识。

案情三:一年后,王小明的母亲外嫁他乡,对小明、爷爷奶奶置之不理,姑姑也外出务工,音讯全无。爷爷奶奶由邻居张大伯照顾。临死前,爷爷奶奶立下遗嘱并办理了公证:两人死后,2万元存款留给小明,房子留给照顾他们的邻居张大伯。小明的姑姑知道父母去世后,回家要求继承父母的遗产,让小明交出爷爷奶奶的存款,并要把父母的房子收回。小明的母亲也闻讯赶来,以小明是未成年人为由,霸占了小明应继承的遗产。

案情三越来越复杂,既涉及到“法定继承”,又涉及到“遗嘱继承”。“面对无情的姑姑、霸道的母亲,假如你是小明,你该怎么办?”问题抛出后,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经过思维的碰撞后,大家一致认为符合道德和法律的做法应该是:可以不让姑姑继承遗产(未承担抚养老(下转第20页)(上接第65页)人的义务),或者与姑姑协商,拿出爷爷奶奶的部分存款给她。这样做有利于继承人之间的和睦团结和整个家庭的稳定幸福,有利于充分发挥被继承人遗留财产的效益。而对于母亲,依据继承法,小明应当维护自己合法的继承权。最后,老师进行了简要的总结:我们要正确看待遗产继承。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几个教学环节犹如几级台阶,教师引领学生静静地阅读教材文本与背景材料,细细地思考,慢慢地感悟,步步为营,层层登高,逐渐入情入境。教师通过不断创设“冲突”,反复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把学生“放牧”在问题情境的原野上,促使学生进行“火热的思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更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促进了他们的道德成长。

(作者单位:洪泽县实验中学江苏淮安 223100)

上一篇:2022年度学习计划下一篇:安装预算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