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示的分类与

2024-12-24

请示的分类与(通用9篇)

请示的分类与 篇1

按照用途和应用范围,可将请示分为三种:请求指示类、请求批准类和请求审批类。

⒈请求指示类。下级机关在工作中遇到了疑难问题,或是对上级机关的规范性公文有不了解的地方,可请示上级,要求上级给予明确的解释或指示,以便更好地贯彻公文精神或开展某项工作。

⒉请求批准类。根据有关规定和管理权限,有些公文需经上级机关批准后才能发布,如重要法规的发布、长远规划的调整等;有些公文是由于本单位的情况特殊,难以执行上级的统一规定,需要变通处理,但必须报请上级机关同意或认可;有些问题,需要报请上机关批准后才能办理,如人事任免、机构增减等。

⒊请求审批类。下级机关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在人、财、物方面遇到困难,自己无法解决,可报请上级机关审核、备案、批拨或调配等。如申请增加人员编制等。

请示的结构安排

请示的写作格式一般由六项内容,即标题、主送机关、正文、结束语、落款和成文日期。

⒈标题。

请示的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和文种构成。如“×××关于调整×××若干政策问题的请示”。标题中的文种不能错用为“请示报告”、“申请”、“报告”。

⒉主送机关。

主送机关为主管上级机关,应标注其规范化全称或规范化简称。

⒊正文。

请示的正文主要包括:请示的缘由和事项两项内容。请示的缘由是指发出请示的原因,要写的`充分和周全,这是上级机关进行批准的主要依据。请示的事项要写的明确而具体,以便上级机关批复得明确具体。

⒋结束语。

请示的结束语要简短,如“当否,请批复”、“以上事项,当否,请示”、“以上意见,妥否,请批示”等。

⒌落款。

落款即发文机关或单位,位置及标注方法与一般公文同。

⒍成文日期。

位于落款之下,需标明年月日。

范例

关于在XX市举办“XX洽谈会”的请示

XX市经贸委:

为了扩大我XX商品的知名度,向全国推广,繁荣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拟于今年X年X月X日至X月X日在XX市举办“XX洽谈会”。洽谈会摊位共XXX平方米,展团由我公司及生产厂家派人组成,经费自理。

妥否,请批示。

XXX公司

请示的分类与 篇2

一、“请批函”与请示、批复的联系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的函称之为“请批函”。“请批函”又分为请求批准的去函和答复审批的复函。“请示”则“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批复”则“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它们之间在使用功能、特点、写作格式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1.使用功能非常相似

“请批函”中“请求批准”的功能与请示的“请求指示、批准”功能十分相似,二者都是向上级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请求“批准”某些事项。而“请批函”复函的“答复审批事项”的功能,与批复的“答复请示事项”功能也十分相似。例如,学校要建设学生宿舍楼,首先需要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上级部门同意批复后,才能向土地、规划、建设等业务主管部门去函请求批准,业务主管部门若同意则复函批准。

2.“请批函”与请示、批复的特点十分相似

(1)“请批函”去函与请示都具有针对性、报请性、期复性、单一性、事前性等特点。“请批函”去函是针对需要主管职能部门审批的重要事项而行文;请示是针对本机关单位权限范围内无法决定的重大事项,或在工作中遇到新问题、新情况以及难以克服的困难而行文请示上级机关给予指示、答复、批准或帮助。因此,二者的行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请批函”去函与请示行文都是为了得到有关部门的答复或批准,都需要呈报有关问题或事项,请求批准或答复,都具有报请性、期复性的特点,有关部门收文后无论同意与否,都必须给予复函或批复。为了便于主管职能部门或上级机关准确、及时给予答复,“请批函”去函与请示行文要求一文一事,请批事项单一,主送机关单一。因此,二者都具有单一性特点。

“请批函”去函与请示都是针对本单位当前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按照有关程序必须得到主管职能部门或上级机关批准而行文,都具有事前性的特点。

(2)“请批函”复函与批复都具有针对性、回复性、权威性等特点。“请批函”复函与批复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是批复函是针对有关单位请求批准事项的函所给的复函;批复则是针对下级机关的请示所给的答复。二是二者答复的内容针对的是请批事项,不涉及请批事项以外的内容。

“请批函”复函与批复都属于回复性公文,其内容属于回复性的内容。没有请求批准的函就没有批复函,没有请示就没有批复。因此,批复函和批复的制作和应用是以“请批函”和请示为条件,请求什么事项,就答复什么事项。同时,对请求事项无论同意与否,都要行文答复。

“请批函”复函与批复还具有权威性的特点。批复函是政府主管职能部门给予请求批准事项单位的答复,代表的是政府主管职能部门的意见,具有政策方面的权威性和约束力,请批事项的单位必须严格按批复函的意见执行。批复代表的是上级机关对有关问题的决策意见,往往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对下级机关具有行政约束力和权威性,下级机关必须遵照执行。

3.“请批函”去函与请示、复函与批复的写作格式十分相似

“请批函”去函与请示正文一般由开头、主体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开头部分主要交代请求批准或请示的缘由。这是请批事项能否成立的前提条件,也是主管职能部门或上级机关答复同意与否的根据。原因必须客观、具体,理由必须充分、合理。二者的主体部分都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请批事项,这是行文的目的。这部分内容要求单一,一文一事,便于主管职能部门或上级机关给予明确答复。二者的结语大同小异,一般用“当否,请批示”“妥否,请批复”或“以上请批事项如无不妥,请予批准”等。

“请批函”的复函与批复正文也是由开头、主体、结语构成。二者的开头一般引叙来文以说明函复或批复缘由。主体部分主要说明批准或批复事项,针对来文的请批事项给予同意或不同意明确的答复。二者的结语一般用“此复”“特此批复”或“特此函复”等习惯用语。

二、“请批函”与请示、批复的区别

1.适用主送机关不同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对函的界定是“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因此,“请批函”的行文对象相互间是没有隶属关系的机关,其行文对象范围广,可以是任何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只要相关业务按程序需要有关职能部门审批,不管其行政级别高低,都需要使用请批函来行文。而请示和批复适用于有隶属关系的机关之间,行文对象范围比较窄,往往限于本系统内,且为上下级机关单位之间。请示主送的是有隶属关系的上一级机关,批复主送的是有隶属关系的下一级机关,并且一般不能越级行文。这是“请批函”去函与请示、复函与批复的最主要的区别,也是本质的区别。

2.行文方向不同

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行文规则”要求,可以把公文按行文方向分为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三类。请示的行文对象是上一级机关,属于典型的上行文;批复的行文对象是下一级机关,属于典型的下行文;“请批函”的行文对象相互间是没有隶属关系的机关,属于典型的平行文,行文对象可以是上级机关,也可以是平级机关,还可以是下级机关。

3.行文目的不同

“请批函”去函的行文目的在于请求主管职能部门批准某一事项,复函的行文目的是答复有关请批事项,其行文目的单一。“请示”的行文目的旨在向上一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除了“请求批准”以外,还可以就某些工作或问题,自身理解不透,把握不准,希望得到上级机关的指示和帮助。“批复”的行文目的则是答复请示事项,除了“批准同意”以外,还可以对请示单位作出“指示”,解答疑难问题。

4.行文内容范围不同

“请批函”的行文内容范围往往限于本单位、本部门、本系统无权自行决定的业务性请批事项,需向主管职能部门报批。“请示”“批复”的行文内容范围涉及机关单位行政、党务、人事、财务等方方面面的重大问题,行文内容范围更加广泛,但又局限于本系统具有隶属关系的上下级机关单位之间。

此外,“请批函”与请示、批复在行文格式、使用的语气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之,只要我们清楚了三者的异同,就能准确使用相关文种,提高行文效率。

参考文献

[1]叶会乐.刍议“请示”与“请批函”的区别[J].应用写作,2010,(8).

论案件请示制度的弊端与修正 篇3

关键词:案件请示制度;利弊;修正

一、案件请示制度的利弊分析

(一)案件请示制度的应然功能

1.统一法律适用

法律的普适性决定了其在司法实践中适用的不统一性。类似案件在不同层级,不同地区甚至同一个法院都可能得出不同的判决结果。为了维护法制的统一,最高院正是通过案件请示制度来统一法律在全国的适用。

2.发现疑难案件

正是因为下级法院在审理案件中遇到疑难问题请示于上级法院,才使上级法院发现疑难问题,出台司法解释。因此,案件请示制度无疑承载了发现疑难问题的功能。

3.弥补抽象法律的不足

成文法具有抽象性、普遍性、滞后性的缺陷,对此虽有司法解释予以具体化,但是走的依然是立法模式,并没有将立法抽象的结果进行个案化还原。而案件请示制度则弥补了抽象司法解释的缺陷,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

(二)案件请示制度结果的负面性

1.降低诉讼效率

案件请示制度并不属于法定的程序,对其审限,法律未作规定。虽然许多地方法院对于审限有所规定,但是最高院没有做出规定,而且即使是有所规定的法院,在实践中的执行力度也不一,该期间不计入审判、执行的期限。由于对请示案件,上级法院也需要研究讨论,甚至还要向其上级法院请示,案件的审限毫无疑问被延长,导致诉讼效率低下。

2.架空当事人的上诉权

上诉审法院是上一级法院,而对请示案件作出批复意见的法院亦是上一级法院。由于两级法院就案件情况已经达成了共识,因此,很多请示案件上诉到二审法院后,均是以维持而告终,导致当事人上诉的目的无法实现,上诉权利被虚置。

3.滋生基层法官的惰性

法官遇到所谓的疑难问题时以请示为首选程序,而不注重司法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升,因此,案件请示制度一定程度上滋长了法官的慵懒之风。

二、案件请示制度存在的原因考察

(一)直接原因:司法审判人员素质低下

法官这一定纷止争的特殊职业是以法律为手段,因此,法官必须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功能,敏捷的法律思维模式,高尚的道德人格。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司法人员的素质低下,尤其是基层法院的审判人员素质低下,导致在审判中遇到问题时只能通过向上级法院请示的方式来解决,久而久之便演化为一种习惯和工作方式。

(二)管理原因:法院之间关系的行政化

长期以来,我国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属于行政管理关系,由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业绩进行考评,上级法院的指示,下级法院必须遵守,下级法院遇到疑难问题提出请示,上级法院作出指示意见。下级法院应当在办案意旨与审判行为方面与上级法院保持一致。由于现行的法官评价机制——通过对法官裁判案件的上诉率、改判率、发回重审率进行评价,也使很多法官热衷于向上级法院请示、汇报,规避风险。

(三)法律原因:法律规定的不明和滞后性

成文法具有抽象性、普适性和滞后性的特征。在面对案件中具体的人和事时,法律又必须实现由一般到个别、抽象到具体的个别化转化。处理新型疑难案件不仅给司法审判人员带来了创新收益,也带来了司法风险,而对风险的规避往往成为法官的首要选择。在司法审判人员束手无策时,向上级法院请示便成为一项重要的规避风险策略。

三、案件请示制度的修正

(一)理念的转变和更新

法律具有统一性和普适性,同时亦具有个性化,应该鼓励法官特别是基层法官通过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做出判断。法官之间乃至于上下级法院之间对于法律知识理解的差异是正常现象,对于这种差异,我们应该尊重,也是司法独立的内在要求。虽然有时下级法院的判决被上级法院改判,但并不代表下级法院的判决毫无道理可言。即使有时初审法官的思考、推理或者解释有错,上诉审法院法官也会承认其思路的贡献(至少使得上诉审法官不重复这种错误)。[1]因此,我们不能简单以案件的发改率来评价法官,发改率应该作为激励标准而不是惩罚标准。

(二)减少行政化干扰

法院的行政化管理必然对法官的职业、待遇等产生影响,束缚了法官的手脚。因此,为了保障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必须去除行政化的司法环境。可以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在法院与外部权力之间,“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在法院科层内部,“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在审判权力的行使上,“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三)案件请示制度的功能替代——移送管辖制度

即出现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时,下级法院不再审理,直接提请上级法院审理。对于管辖权的移送在《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三大诉讼法中均有所规定,为移送管辖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而且在实践层面,实行已久,累积了诸多的经验。

第一,移送管辖的案件范围。笔者认为,符合下列条件的案件,可以移送上级法院审理:①各地法院裁判不统一的案件,②缺乏明确法律依据但又必须做出裁判的案件,③存在法律规范冲突的案件,④适用法律困难的新类型案件,⑤案件影响重大不宜由原审法院审理的案件,⑥其他需要上级法院审理的疑难复杂案件。

第二,移送管辖的程序。笔者认为,在案件立案到辩论终结前,均可进行移送。要赋予当事人申请将案件移送上级法院管辖的权利,申请应采用书面形式并附以理由。受案法院对于移送理由进行审查,在听取对方意见后做出是否移送的决定。承办人认为该移送的案件,应当提请合议庭和审判长联席会议研究。

第三,受案法院对案件决定移送上级法院管辖的,应该中止审理,报请上级法院决定。上级法院决定接受移送的,受案法院对当事人做出移送裁定,并将案件材料移送上级法院。上级法院决定不接受移送的,受案法院应恢复对案件的审理。

參考文献:

[1]苏力:《送法下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0页.

报告与请示的写作 篇4

报告与请示的写作

报告与请示是机关应用文中的两个常用文种。《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用“报告”;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用“请示”。

报告和请示属两个不同的文种,使用目的、写作要求都不相同。但在实际运用中,人们往往混淆两者的区别,在报告中有请示,在请示中有报告,甚至在公文标题中也写“请示报告”字样。虽经国务院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但是这种不规范的现象至今未绝。

报告和请示所以容易混淆,是由于它们有一些共同点和相似点:它们都是上行文,都是为了向上级机关联系工作,反映情况,陈述意见,都有一定的商洽性、陈述性。但它们也有不同之处:①请示着重请求上级解决、批准某个问题或某项工作,其内容要求上级批复或复函;而报告则着重于汇报工作,说明情况,提出建议,不要求上级机关批复。②请示的问题是未然事项,必须事先行文,不能先斩后奏。请示事项未获批准,不能生效;而报告则在工作之前、工作之中、工作之后都可行文,无需批准。报告

(一)报告的类别

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报告工作、汇报情况、反映问题、提出建议的陈述性文件。按其内容一般可分为综合报告、专题报告、例行报告和回复报告等。综合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全面工作或几个方面的工作情况;专题报告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汇报某项工作或某个问题;例行报告是定时汇报工作;回复报告是答复上级机关查询的问题。按其性质又可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两类。呈报性报告使上级了解情况,便于指导工作;呈转性报告则是在呈报上级机关后,要求批转给有关部门参照执行的。

报告,在制发上不受时间的限制,可根据工作需要灵活运用。有的工作为了使上级机关在事前了解其计划、设想与意见,承办单位可在事前做出报告。有的工作当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或告一段落后再写报告,对前一段工作的情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主要经验教训及对下一步工作的打算等做出汇报。有的报告则在工作任务完成以后制发,陈述内容主要是总结性的,使上级机关对工作有概括性了解。

(二)报告的写作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1.报告是陈述性公文,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叙述详略关系到报告写作的质量。在概括叙述时,应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写出其全貌、过程。详述时,应细致清楚,真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突出报告的中心。事实的叙述要明确而不繁琐。2.报告大多是已然事态,因此要十分注意实事求是。有的报告不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按社会上的时髦观点去剪裁本单位的工作实际。所谓经验、体会,常常不是从本单位工作中提炼概括出来的,而是套用外来的思想观点,截取本单位的个别例证,编在一起。看起来观点似乎不错,例证也是事实,但不真实。报告失真的另一个原因是以偏概全,扬善隐患,任意拔高。对工作中的失误或问题,或归于客观,或轻描谈写,能掩则掩,一带而过,这就使报告失去了其可靠价值。

3.报告虽以叙述为主,但也离不开发表议论,阐述观点。报告中的议论要从事实出发,有的放矢,起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不能凭借一点大发议论,更不能离开报告涉及的情况,无的放矢地引申发挥,空发议论。有的报告整篇都是干巴巴的说教,没有给人启迪的思想观点,没有能吸引人的典型材料,没有生动活泼的语言;有的则缺乏针对性,通篇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还有的穿鞋戴帽,套话连篇。这样的报告,效果极差。克服的方法是坚持三不写,即没有充足材料的不写,没有理出明确观点的不写,没有典型意义的不写。

4.报告不得数事并报,严格要求一文一事。

5.报告不能附带请示事项,如有请示应另以“请示”行文。6.报告应有明确的主送单位,有关部门可抄报、抄送,但不能与主送单位等量。请示

请示,是下级机关请求上级机关或业务主管机关指示、审核或批准某一事项时使用的文种。有三个鲜明的特点:①必须是下级向上级行文。有的虽然不是直属上下级机关,但是属于业务主管机关。②必须是在自己主管范围内无法肯定或处理的事。既不能请示与自己职权无关的事,也要防止应自己处理并有条件有可能处理的事,也去请示。前者超越职权范围,后者则是矛盾上交,不负责任。③必须要求上级明确表态、批复。

什么情况下用“请示”呢?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①涉及方针、政策界限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请求上级给予明确具体的解释;②在工作中遇到疑难问题,请求上级给予指示;③某项工作遇到新情况,需要上级支持;④工作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而无章可循;⑤本单位意见分歧,需上级做出裁决;⑥超出本机关职权处理范围的一切事项,如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重大奖惩、财政支出、资产购置等;⑦因本单位情况特殊,难以执行上级的统一规定,需要变通处理的问题;⑧其它按上级规定应当请示的问题。下面谈谈撰写请示应注意的问题:

1.要和报告区别开来。请示是请求性文件,虽然其中也可以反映情况,陈述意见,但其目的不单纯是让上级了解情况,而是说明请求的理由,请求上级答复。目前,在机关行文中,常常把两者混淆,特别是结尾用语不加区别,有的报告后面也写“以上意见当否?请指示”。实际上常常得不到回音,原因就是报告不具有请示的功能,无需批示、批复。有的请示后面不写“请指示”、“请批复”、“请批准”等征询期复用语,而写“请审阅”、“请审查”等没有明显期复口气的结束语,这就和报告相混淆了。

2.标题必须规范化。标题首先要标明“请示”这个文种,同时,要用请示的“事由”去限制,说明是关于什么问题的请示。例如《中国烟草总公司关于设立卷烟销售公司的请示》,目标集中,使人一目了然。实际运用中,请示标题毛病很多,大致有三类:

第一类是“请示报告”式。例①××厂关于固定资产折旧出售的请示报告。以“请示报告”代替“请示”,是概念使用上的一种混乱;应把“报告”去掉。

第二类是“申请(请款)报告”式。例②××局关于更新锅炉设备的请款报告。③××食堂关于购置冷藏柜的申请报告。④××市财政局关于申请追加广播事业费预算指标的报告。这三例都把“请示”写成了“报告”,尽管以“申请”、“请款”为“报告”增加了内涵,但落脚点还是在“报告”上,没能很好地表达“请求指示和批准”的内涵。应分别把“请款”、“申请”去掉,把“报告”改为“请示”。第三类是“申请——请示”式。例⑤××教育局关于申请追加教育经费的请示。则对概念做了无意义的限制,用“申请”限制“请示”,重复多余,应把“申请”去掉。

以上三类错误,有一定的普遍性,尤其是一些基层单位写的请示,这类错误较多,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把“请示”写成“意见”、“建议”,更是“题不对文”。

3.主送单位要明确。请示一般只能写一个主送单位,并要注意党政分开,业务归口的原则。根据机关的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来确定请示的主送机关。受双重领导的要向直接领导机关请示,不要齐头报送,以免造成误会。或双方都不批,贻误工作;或双方都批而意见不一,难以执行。有些明知直接上级机关无权决定,而须由更高一层领导机关解决的问题,也应逐级上报,不能越级请示。

4.要内容单一,一文一事。请示公文切忌冗长,包罗万象。在一份请示内要求同时解决或批准多项工作问题,往往使上级机关不好处理,势必贻误工作,造成损失。

5.请示的问题,必须是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理由必须充足,解决办法必须切实可行。有的请示,提出的问题并不是需要马上回复的。例如一份注明日期是1987年2月的请示,要求主管业务部门在做1988年计划时增加预算,理由是1987年预算过紧,预计1988年还要增加机构等等。1988年该机关是否增加机构,还要看1987年形势的发展,2月份只能预测,不能最后肯定下来,而当时也不是做来年预算的时机。因此,对这份请示,上级机关只好把它作为备忘录压下来。还有的请示,虽然是工作中急于解决的问题,理由也比较充足,但解决办法不明确、不具体,落实时容易产生偏差,发生混乱。因此被上级机关打回来,责成请示单位进一步调查研究,提出切实有效的办法后,再行请示。

6.请示的内容如涉及其它单位,必须事先进行协商,取得一致意见,然后才能行文。不要一面写请示,一面将未经正式批复同意的请示公文下发。

7.不要滥用请示。凡属本单位职权范围以内的又有章可循的问题,应积极负责地自行处理。有些问题,根据现在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或国家的财力物力,都属于难以解决的事情,不要把矛盾上交。因为这种请示,不可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报告与请示的异同(模版) 篇5

相同点:①两者都属上行文。

②为督促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履行职责,对行文负全责,上报的 报告、请示首页须注明签发人。

③通常情况下,报告和请示的标题可省略发文机关。相异点:

①性质和行文目的不同,报告是呈阅性公文,其行文目的在于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答复询问等,属于陈述性公文,故不要求上级机关回复;而请示是呈批性公文,其行文目的在于请求指示或审核批准,需要上级机关给予答复。

②上级机关处理原则不同,对待报告上级机关只在认为有必要时才予批复,而对请示上级机关不管同意与否均应批复。

③篇幅容量不同,对报告虽也提倡一文一事,但像综合报告等显然多为一文数事,篇幅较长;对请示则严格要求一事一请,内容单

一、篇幅相对较短小。

④行文时间不同,报告在事前、事中、事后均可行文 ;而请示必须事前行文,不能先斩后奏。

报告与请示的写作

一、报告的写作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一)报告的类别

1、呈报报告

这是直接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的报告。根据具体内容和性质又可分综合报告与专题报告两种。

①综合报告 是向上级汇报本单位本部门一个时期内全面工作或几个方面工作的综合情况,往往有一文数事的特点。例:《关于××市九五规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②专题报告 是向上级汇报某项工作、某个问题或某一方面情况的报告,往往有一事一报、迅速及时的特点。例:《关于元旦春节市场安排情况的报告》。

2、呈转报告

这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并请求将该报告批转有关部门或地区执行的报告。例:林业部《关于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报告》。

3、回复报告

这是用于答复上级的询问或汇报所交办事情办理结果的报告。答复报告往往是对一些重大事项的答复,对一般性事项用函作答即可。例:××市民政局《关于拥军优属情况的报告》是 “八•一”建军节前开展专项活动的回复性报告。

(二)报告的写法

1、标题

报告标题通常由事由和文种组成。

2、主送机关

报告主送机关应是发文机关的直属上级机关。

3、正文

正文由报告缘由、报告事项、报告尾语三部分组成。报告缘由主要交待报告的起因、理由或 注明目的、意义等,是正文的开头;报告事项即正文的主体内容,如基本情况、措施与办法、成效与问题或者是经验与教训、意见与建议、打算与设想等;报告尾语根据类别而定,呈 报性报告往往以“特此报告”或“以上报告如有不妥,请指正”等语作结。呈转性报告则会 提出“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各部门执行”的要求。

4、落款

正文结束,在右下方署名署时并盖公章。

二、请示的写作

请示适用于向上级请求指示、批准。

(一)请示的类别

1、请求指示

如对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指示等不甚理解;对工作中发 生的重大问题或 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依据原先规定难以处理;平行机关间对某一工作发生意见分歧无法统一,需要向同一上级机关请示作出裁决等等,这些都属于请求上级指示的政策性请示。例《关 于确定××市高校行政级别的请示》。

2、请求审批

对涉及经济、编制、物资、人事等下级机关在职权范围内不能决定或解决的;对本单位因特殊原因不能按统一规定执行需变通处理的,这些都属于请求上级审批的工作 性请示。例:《关于××建设项目需用资金的请示》。

(二)请示的写法

1、标题

请示标题通常由事由和文种两部分组成。

2、主送机关

应是发文机关的直属上级机关,且只能主送一个上级机关,不得多头请示。如是受双重领导 的机关向上级机关请示,应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由主送机关负责答复。应根据隶属关 系逐级请示,不得越级请示,因特殊情况必须越级行文时,应同时抄送被超过的上级机关。

3、正文

请示正文一般由请示起因、请示事项和请示尾语三部分构成。请示起因一般先说明行文的目 的、依据,强调请示的必要性,为请示事项的提出作好必要铺垫;请示事项是请示的核心内 容,要求明确、具体地指出,并做到既符合政策、法规,又具有建设性、可行性;请示尾语 一般有“特此请示,望于批复”,“以上请示请批准”等惯用语。

4、落款

刍议“请示”与“请批函”的区别 篇6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一文件精神,某职业学校为满足教学要求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社会效益,特向所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交了《××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关于申请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的函》。几个星期后,市、区相关部门领导来校实地调研。在座谈会上,部分与会人员对于学校递送的文件文种提出质疑,认为“如果是„函‟的话我们可以不回复,要想我们回复应该用„请示‟”。虽经解释也无济于事,“向上级提出请求事项就必须要用请示”的观念在部分人的脑海中已根深蒂固。其实,这是对“请示”与“函”(请批函)文种的混用和认识的错位。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是公文沿革中的历史遗留。从公文的发展历史看,“请示”自1981年以来一直沿袭“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的规定,“函”于1987年《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才增加“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的规定;两者皆有“请求批准”的功能,不认真分辨,确实容易混淆。二是对于“请批函”的偏见。在现实工作中,人们总是习惯使用“请示”文种以示尊重;而业务主管部门也习惯用“批复”去答复审批事项,以显示权力的尊贵。三是错误的导向。一些不负责任的公文写作教材、专著中没有细说请示、请批函的异同,或以错用文种的公文作例文,造成很多人的误解和错用。

要解决上述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弄清“请示”与“请批函”之间的区

别。仔细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还是很明显的。

一、行文方向不同

公文从行文方向上可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三种。其中,上行文是指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报送的公文;平行文是指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往来的公文。《办法》规定,“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属于上行文;“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属于平行文。当函被用作“请求批准”功能时称“请批函”(或称“请示函”),它自然亦属平行文。

二、行文对象不同

“请示”与“请批函”尽管都是用于请求审批事项的公文,但行文对象是有区别的。“请示”的行文对象是有隶属关系的上级领导或业务指导机关,即“上级机关”,指在行政或组织上与发文机关有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机关;“请批函”的行文对象是没有隶属关系的主管部门,即“不相隶属机关”,指组织或行政上与发文机关没有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机关。

此外,“请示”的行文对象与发文机关一般属于同个系统(系列),如同属于教育系统、财政系统、党委系统等等;由于是系统内部行文,因此行文对象的范围较窄。而“请批函”的行文对象与发文单位通常不属于同个系统,因涉及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事务,所以系统间行文频繁,行文对象的范围也就比较广。

三、行文内容不同

“请示”的行文内容一般是比较重大的事项,涉及机关政务、人事、财务、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发文机关向具有行政管辖权的上级机关提出请求。如××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向该区教育局就人才引进、经费统筹、实训设备采购等人、财、物方面的事项提出申请,就应该使用“请示”文种。

“请批函”的行文内容只限于请批具体事项,局限于事务和业务方面的问题。发文机关就本单位、本系统无权自行决定的事项,向业务主管部门报批。如××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要新建实训大楼,会因占用土地向土地管理部门去函申请土地使用权,会因建在河流沿线向水利部门去函申请建设权,会因建筑过程产生淤泥、污水等向环卫部门去函申请妥善处理,等等。

四、行文目的不同

“请示”行文目的旨在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对于某项工作或者某个问题,希望得到上级机关的指示、批准和帮助;而“请批函”的行文目的仅在于“请求批准”,让不相隶属的业务主管机关了解并掌握情况,体察发文机关难处,对于请批事项能给予理解,并给予肯定答复。

五、行文格式不同

按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及其附件《条文释义》规定,“请示”

采用公文格式类型中的基本格式——文件式,常用的格式项目有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红色反线、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成文日期、印章、附注、主题词、抄送机关等。其中,“发文机关标识”上边缘至版心上边缘为80mm,以便留出空白位置让领导阅后批示;“发文字号”与“签发人”同列“发文机关标识”的下方,“发文字号”在左、“签发人”在右;在成文日期之后、主题词之前,标注“附注”,说明联系人姓名和联系方式。

“请批函”多采用公文格式类型中的特定格式——信函式,常用的格式项目有发文机关标识、武文线、发文字号、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成文日期、印章、主题词、抄送机关等。其中,“发文机关标识”上边缘至版心上边缘为25mm,“发文机关标识”只需注明发文机关名称,不写“文件”二字;“发文字号”标注在“武文线”的右下方。

六、行文语气不同

作为上行文,“请示”行文语气的特点是谦恭、征询的。因是事前行文,所以行文用词要注意时态,还要注意权限,不能直接用“决定”、“要求”等词,而应选用“拟定”、“请求”等词,此外,结束用语中常用“妥否”、“当否”、“可否”等词来征询上级意见。

作为平行文,“请批函”因行文对象是不相隶属机关,其行政级别可能与发文机关平级,或高于、低于发文机关,因此“请批函”的行文多用商请的语气,结束用语常用“当否,请予批准”、“请予批准为荷”等等。

七、反馈文种不同

“请示”和“请批函”都可用于请求批准,相对应的反馈文种“批复”和“复函(批答函)”都可用于批答请求,因此常见“批复”与“批答函”错用的现象。其问题在于判断行文关系不准确:“批复”是有隶属关系的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行文,是对“请示”的回复;“批答函”是主管机关向不相隶属的机关行文,是对“请批函”的回复。而且两种反馈文种的行文语气和常用语也有所不同。如引述来文时,“批复”常用“你单位《关于……请示》收悉”,而“批答函”习惯于用“贵单位《关于……的函》收悉”;回复意见时,“批复”中常用“经研究,同意你单位……”或“现将意见批复如下……”引出执行依据和要求,“批答函”则常用“函复如下……”或“经审核,确认符合……,准予……”等回复明确的意见。

请示的分类与 篇7

尽管这两种公文大家都很熟悉, 但在使用过程中, 仅仅是标题就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试图以某一市属中学修建篮球场向其上级机关某市教育局行文要资金及资金使用情况的内容为例, 分析“请示”与“报告”的标题常见错误并给予改正。

错误1.关于请求修建篮球场所需经费的请示

错误2.关于申请修建篮球场所需经费的请示

错误3.关于修建篮球场所需经费的请示报告

错误4.关于修建篮球场的经费使用申请报告

错误5.关于修建篮球场所需经费的申请

错误6.篮球场修建经费申请书

错误7.请示

错误8.报告

分析与改正:

1. 从《办法》对“请示”的定义

来看, “请示”本身就包含请求的意思, 故此标题用语重复, 应划掉“请求”一词。

2. 错误及分析同1, “请示”本身就包含申请的意思。应划掉“申请”。

3. 一份公文不可能同时使用

两个文种, 标题将请示和报告并用, 混淆了两个文种的区别, 应去掉或“请示”或“报告”其中的一个。依据公文内容, 学校向教育局要资金时用“请示”, 原标题中就要去掉“报告”;学校向教育局汇报资金使用情况时用“报告”, 原标题则要去掉“请示”。

4. 违反公文的行文规则, 《办法》中规定:“报告”不得夹带请示事项。应划掉“申请”一词。

5.“申请”不是公文文种。

《办法》中没有“申请”这一文种, 而根据公文标题的构成方式要求, 公文的标题必须体现文种, 故应把“申请”改为“请示”。

6. 混淆了“请示”与“申请书”

的适用范围。“请示”是下级向上级请求指示批准时使用, 属法定公文;申请书是个人或集体向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表述愿望、提出请求时使用的一种专用书信。“请示”与“申请书”是两种不同的文种。请示用于下级机关向上级提出请求, 下级只能在上级机关的职权范围内报请需要批准的事项。申请书不仅用于下级向上级请求不属于请求范围之内的事项, 而且可用于不相隶属的但按规定、法律程序必须向其请求的机关、单位、部门等。如专门办理有关业务的机构部门 (银行、保险、公安、海关、土地管理、工商管理等) 。从文首某中学与某市教育局的行文关系及修建篮球场要资金的内容来看, 应用“请示”, 故此标题应把“申请书”改为“请示”。

7. 按照公文约定俗成的习惯,

13种公文中, 能够直接以文种作标题的只有“公告”和“通告”两种。请示的标题可以是完全式的, 即写明发文机关名称、发文事由与文种;也可以只由发文事由和文种构成。故此标题可改为:关于修建篮球场所需经费的请示。

8. 错误同7, 报告的标题与请

示的标题构成方式一样, 有两种写法, 一是发文机关名称、发文事由与文种;二是只有事由和文种的写法, 故此标题可改为:关于修建篮球场的经费使用报告。

病句的分类与辨析(下) 篇8

(六)表意不明

1.词语的多义性造成歧义:有的词语本身含有不同的意思,在句子中可能产生歧义。如“他背着总经理和副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句子中的“和”字具有介词、连词两种词性,或表示“他”与“副经理”二人一起去存钱,或表示“他”一个人去存钱。这句话就有了表意不明的毛病。2.断句不确定性造成歧义:有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断句方式,由此产生不同的意思。如“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句子中的“几个学校的领导”,可以分解为“几个”与“学校的领导”两部分,也可以分解为“几个学校的”与“领导”两部分。这样,句子就有了歧义。3.代词指代不清:句子中含有指代不清的代词也会造成表意不明。如“老张同志回到宿舍,看见小李正在和自己的朋友谈话。”代词“自己”可以指老张,也可以指小李,这是表意不明。

二、病句的辨析

(一)基本方法

1.凭借语感:平时语感较好的学生,做起找病句、改病句的题来,真是不费吹灰之力,只要把句子读两遍就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任何人的语感都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要靠平时的培养。同学们只要平时能做到多读书,认真读书,都能逐渐培养起自己的语感来。2.压缩句子,提取主干:通过压缩的方法提取主干可以比较容易地看出句子是否缺少成分,各成分之间搭配是否恰当,有没有结构混乱的情况等等。如“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通过压缩,句子的主干是“工厂荣获科学大会奖,被授予优质产品称号。”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工厂……被授予优质产品称号”不合适,属于主谓不搭配。

(二)便捷方法

1.遇到介宾短语开头的句子,首先考虑它是否有主语:如“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句子的主语放到了介宾短语“对于……”之中,就没了主语。2.遇到有否定词的句子,首先看它有多少表否定的词,考虑是否把话说反了:如“近几年来,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句子三次否定,表达的意思与原句的意思完全相反。3.遇到有表示两方面意思的词语,首先看句子前后表意是否一致:如“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句子前后意思不一致。4.遇到有代词的句子,首先考虑它的代词指代是否恰当:如“由于办学成绩突出,国内外80多家新闻单位报道了我校。我校饮誉东南亚,除了越南、柬埔寨,某些国家都有姊妹学校。”句中代词“某些”有指代错误。5.遇到用“是”做谓语的句子,首先考虑它的主语和宾语是否同一属类:如“雷锋同志的精神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句子主语“精神”与宾语“榜样” 代表了不同的属类,不搭配。6.遇到定语较长的句子,首先考虑它是否丢掉了宾语:如“那边走过来一个头戴草帽,身穿灰色衣裤,脚上穿的是运动鞋,还推着一辆自行车。”句子的定语太长,把宾语丢掉了。7.遇到有关联词语的复句,首先考虑关联词语的使用是否恰当,再看它位置是否正确:如“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这个复句的前后分句应当是转折关系,要用“尽管”,但是说话人用了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不管”,当然就错了。只要把“不管”换成“尽管”即可。又如“翻译作品日见其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这个复句中的“一方面”与“另一方面”带着前后两个并列关系的分句,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都是“这些作品”,因此,关联词语“一方面”要放到主语的后面,(后一个分句的主语已经承前省略了)而说话人把它放到了主语的前面,就产生了错误。只要把“这些作品”与“一方面”的位置调换一下就对了。

请示的分类与 篇9

一直以来 我都在从事这方面的写作。下面我就将此问题作下面几个心得:

1987年国务院发布第一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时候就已经明确没有“请示报告”这一文种,请示与报告是两种不同的文种,各有不同的使用特点。

请示是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在公文往来中经常用到的重要评议体之一。主要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请示批准某一事项。

一是时间性较强。请示的事项一般都是急需明确和解决的,否则会影响正常工作,因此时间性强。

二是要一事一请示。三是通常主送一个机关,不多头主送,如需同时送其他机关,应当用抄送形式,但不得在请示的同时又抄送下级机关。四是应按隶属关系逐级请示,一般情况不得越级请示,如确需越级请示,应同时抄报直接主管部门。

根据请示的不同内容和写作意图不同,请示分为三类

第一类

请求指示的请示。此类请示一般是政策性请示,是下级机关需要上级机关对原有政策规定作出明确解释,对变通处理的问题作出审查认定,对如何处理突发事件或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明确指示等请示。

第二类

请求批准的请示。此类请示是下级机关针对某些具体事宜向上级机关请求批准的请示,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些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

第三类

请求批转的请示。下级机关就某一涉及面广的事项提出处理意见和办法,需各有关方面协同办理,但按规定又不能指令平级机关或不相隶属部门办理,需上级机关审定后批转执行,这样的请示就属此类。

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发文机关、日期五部分组成。请示的正文,主要由请示的原因、内容、要求三部分组成,请示时应将理由陈述充分,提出的解决方案应具体,切实可行。请示与报告的注意事项

除其特点中所述之外,还应注意请示与报告的区别,切忌用报告代请示行文;请求的内容若涉及其它部门或地区时,在正常情况下应事先与其进行协商,必要时还可联合行文,如有关方面意见不一致,应如实在请示中反映出来;另外请求拨款的应附预算表;请求批准规章制度的,应附规章制度的内容;请示处理问题的,本单位应先明确表态;正式印发请示送上级机关时,应在文头注明签发人姓名。

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时使用的公文 请示是事前行文,报告是事后行文。

请示报告制度的由来

制度由来始建于解放战争时期的请示报告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一项重要政治组织制度。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长期处于被分割的游击战争环境,各地的情况又千差万别,中共中央难以制定统一的政策,不得不高度发展“地方自治”,使各地的党组织和军队保持很大的“自治权”。这既帮助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度过艰苦的8年抗战,同时也造成某种分散主义、地方主义和无纪律无政府状态。

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要求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政治、经济、军事政策上实现完全统一,要求克服分散主义、地方主义和无纪律无政府状态,适当缩小各地方和各兵团的权力,将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开始着手建立请示报告制度。1948年1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由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党内指示,要求各中央局和分局书记(自己动手,不要秘书代劳)除向中央作临时的报告和请示外,每两个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政策性综合报告;要求各野战军首长和军区首长,除作战方针必须随时请示报告外,每两个月向军委主席作一次政策性综合报告。2月,中共中央又发出指示,要求军队的各兵团首长也要向军委主席写综合报告。此后,除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林彪外,其他单位的领导人都按规定写了综合报告。中共中央于5月和8月两次对林彪进行严肃批评,并于9月4日发出指示,要求地方的地委和军队的军分区及旅以上单位,就执行请

示报告制度问题作出检讨,并写出明确决议。中共中央决定将一切可能与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并不意味着要取消下级的一切权力。为了界定中央与下

级的权限,中共中央于1948年9月8日至13日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各中央局、分局、军区、军委分会及前委会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对何种权力属于中央,何者必须事先请示并得到中央批准后才能实行,何者必须事后报告中央备审,都作了明确规定。据此,各中央局、分局、军区、军委分会和前委会,都详细制定了县委和团以上单位向上级请示报告的制度。从此,请示报告制度在全党全军普遍建立起来。中共中央关于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

为适应目前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保证全党全军所执行的各种政策的完全统一。及军事计划的完满实施,克服目前党内军内存在着的某些严重的无纪律状态或无政府状态起见,关于各项工作中何者决定权属于中央,何者必须事前请示中央,并得到中央批准后才能付诸实行,何者必须事后报告中央备审,特作如下之规定:

(子)总的方面:

(一)决定并公布(在党内或党外)党的总路线与总的政策方针,及在党的总路线与总的政策方针下决定并公布(在党内或党外)全国性的各种具体政策和方针。例如,军队建设、作战及其与外界关系的各项军事政策;减租减息或分配土地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解放区的经济政策与工运政策;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和政权的建设政策;为人民服务的文化教育政策;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严禁多捕滥捕,乱打乱杀及肉刑逼供的司法政策;宽待释放与争取改造俘虏官兵的处俘政策;对国民党政府机关、经济机关、官办企业的处理方针;对国民党统治区学校与文化机关的处理方针;对国民党三青团及其他反动党派和特务机关之处理方针等。

(二)决定并公布(在党内或党外)全国各解放区(老区或新区)党政军及民运工作的基本方针和任务,国民党统治区党与群众工作的基本方针和任务,少数民族与海外华侨工作及国际活动的基本方针和任务。

(三)各解放区党政军的组织系统的建立事项。

(四)在党政军中有关统一施行的各种重要条例、法规的决定,例如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及各级政府的组织法规、劳动法规、刑事民事法规、土地法规、征税法规、婚姻条例、政治工作条例、军队的等级制度、士兵委员会条例、党委会工作条例等。

(五)涉及两区或两区以上的事项。

(六)各解放区全年的工作任务、方针和计划,及各项重要工作的单独计划。

(七)召开全区全军的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会议或重要的干部会议,及全区人民代表大会所应取的方针。

(八)十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的重要设施和全盘工作计划。

以上一至五项的决定权,完全属于中央。但各地得向中央提出建议。六至八项的决定权仍归地方,但必须事先请示中央,经中央批准后,才能公布和执行。

本条各项规定,对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党务各方面工作,一般都是适用的。下面再就各方面的特殊问题,分别规定。(丑)关于政治方面的:

(一)对于时局及关于全国性问题公布党的态度方针的发言和文告。

(二)我党与全国性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无党派民主人士建立合作,及向他们提出有关全国性的政治活动的意见及其他交涉事项。

(三)全国性的战争罪犯及反革命罪犯的处理。

(四)对外国的外交通商关系的建立,关于外侨、外商与外人经营的学校、教堂、医院、慈善和救济机关及其他涉外事项的处理方针(具体执行可委托地方办理,但必须事先请示中央)和外事工作人员之派遣。

(五)国际活动事项的处理及其人员的派遣。

(六)省级以上的人民代表会议及政府组成中我党与他党及非党候选名单的配备。

(七)对具有犯罪行为的少数民族首领、社会名流、大中工商业家及省级以上民主政府中的党外人士的处理。

(八)对国民党省市(中央直属市,下同)政府、省市党部及其他反动党派的省市级以上主要负责人之处理。对国民党军统站长以上,中统省市室主任以上的重要特殊份子及重大特殊案件的处理。

以上一至五项的决定权,完全属于中央,但各地得提出建议。六至八项的决定权,仍归地方,但必须事先请示中央,得到中央批准后,各地始得执行。

(寅)关于军事方面的:

(一)战略方针及战略计划。

(二)野战军或兵团的作数计划。

(三)军区及野战军或兵团的整训计划。

(四)师以上军队的编组,野战军和兵团的组成及一、二级军区的划分。

(五)军制的建立及军事教育方针的决定。

(六)地方动员、扩兵、补俘的计划,及后备兵制度的建立。

(七)机要通信制度的统一规定,特种情报机构的建立及调度。

(八)后勤系统的建立,兵工生产计划的确定,重要兵工原料及技术人员的调剂,弹药基数的规定,军械收集和保管制度的确立,各种重要军工器材和弹药的统一分配,整个供给计划的审核、批准和调剂,运输兵站线的建设及各大军区之间的配合、调节和指挥。

(九)一、二级军区的工作计划。

(十)扩兵数目及后备兵补充计划的批准。

(十一)师(旅)及师(旅)级以上干部的任免。

(十二)作战中对我技术上不能修复的重要桥梁及其他交通设备的破坏,重要矿山工厂的破坏,及重要大工厂的迁移。

(十三)部队在新区作战中筹粮筹款的原则及办法,部队攻占大中城市后军事管理时期的各种重要设施。

(十四)处俘工作中对敌军将级军官,敌方专员以上官员及其他特殊人物的处理与释放。

(十五)我军归俘的审查、训练及处理。

(十六)全般的与特殊的政治工作计划。

以上一至八项,决定权完全属于中央军委,但各地各军区野战军或兵团得向中央军委提出建议。八至十六项,由各军区、野战军或兵团提建议,请示中央军委批准执行。(卯)关于经济方面的:

(一)全国各解放区通用的经济、财政、金融、贸易政策的制定。

(二)各大解放区之间的财政调剂,货币贸易关系的调整,纸币的发行,白银、白洋等硬币的用途和分配。

(三)对外贸易(包括对外国和对国民党统治区在内)的方针及统一管理。

(四)全国性工矿企业的兴办。

(五)全区脱离生产人员的数量与人口数量的比例,全年财政预算及供给标准的提高或降低。

(六)货币发行计划(包括发行数量、用途分配和准备情形)。

(七)税收政策,农业税、工业税、商业税、盐税(包括食盐管理办法)、及进口税的征收条例,对其他解放区货物来往的限制和管理办法。

(八)工资政策,公营企业的、民营企业的和合作社的工资制度和标准,乡村工资制度和标准。

(九)区内铁路及重要工矿的恢复及建设计划,重要公路及河道的修筑疏浚的计划。以上,一至四项的决定权完全属于中央,但各地仍得提出建议。五至九项,由各地事先请示中央批准后,决定执行,或由中央征询各地意见后做出决定。

(辰)关于文教宣传方面的:

(一)在党内或党外发表带有全党性质的文章、讲演和谈话。

(二)对民主党派的全国性的报纸杂志之处理。

(三)对国民党和其他反动党派的全国性的报纸杂志广播台及其他一切全国性的文化机关事业之处理。

(四)全区文教事业出版计划,对专科以上学校以及著名的文化学术机关和历史文物之处理。

(五)编印中央负责同志的著作(即使是曾经发表过的)及有关党史与红军历史的书籍。

(六)各区直属的党校、大学的教育方针和计划。

(七)各区办理党报的方针和计划。

(八)各区办理干部教育和国民教育的方针和计划。

(九)关于电影、戏剧及其他艺术事业的管理方针。

以上,除第一项决定权完全属于中央外,其余各项由各地事先请示中央批准后,决定执行。

各地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并不得在宣传中将中央和受中央委托执行中央的路线政策和任务的机关(即各中央局、分局、军委分会和前委会)处于平列的地位。相反的,必须公开向党内外声明:各受中央委托的机关,是执行中央的路线政策和任务的。各中央局、分局、军委分会及前委会,在发出自己的决议、指示、命令和训令时,亦必须注意到此点,不得将自己和中央处于平列的地位,甚或向党内军内将自己造成高出中央的影响。至于在对外及对内的宣传中,将任何党员个人与党及党的中央处于平列的地位,造成个人高出于党及党的中央的影响,则更是不允许的。

(已)关于党务方面的:

(一)中央局、分局、军委分会和前委会的组成,与委员的任免,决定权完全属于中央。

(二)区党委或省委委员、地委书记、行署正副主任及其以上的干部之任免和涉及党籍的处分。

(三)区党委或省委委员以上干部,对有关政策和策略性质的原则性的不同意见和争论,以及对于这些不同意见和争论的处理(地委级以下干部之重要不同意见包括在内)。

(四)整顿地方党组织所采取的一般方针和办法。

(五)有关建党原则、制度、机构等问题,凡党章上没有原则规定者,或虽有原则规定,但因情况特殊,必须变通办理者。

(六)全区的职工、农民、青年、妇女等群众运动的方针和计划。

(七)建立青年团的工作计划和步骤。

以上二至七项,必须事先向中央请示,经中央批准后,始得决定执行。

(午)以上各条中,凡属决定权完全属于中央的事项,中央已有决定指示者,各地必须严格遵守,正确执行。在执行中遇有困难及特殊情形,或有不同意见时,均可向中央说明理由,提出意见,等候中央批示,但不允许擅自修改。中央尚未作出决定指示者,各地有权向中央建议,并得根据本区情况和经验,向中央提出处理的方案,拟出决议或条例的草案,请求中央决定公布,或由中央批准,用地方名义发表。除以上各条所规定应由中央决定及须经过中央批准后方能实行之各事项外,其他各事项,各中央局、分局及军委分会、前委会有自己决定实行之权。如将来在工作中发现其中仍有若干事项须经中央决定或批准者,中央以后再行决定,通告执行。各级党委对中央发布之决定、指示及条例等,得定出在本地执行的具体计划及实施细则等,这些具体计划和实施细则,以及各地决定举办之事项,重要者应将全文或其中要点报告中央备审。

(未)上述各条所列举之各种事项,其已在执行中者,除业已呈报中央者外,一律须将决议指示或条例命令等,补行呈报中央备审。

(申)除中央业已规定由各中央局、分局书记及军区、野战军兵团首长,每两月分向中央主席和军委主席作一次政策性的综合报告及军委和其他部委所规定之各种报告制度外,子、丑、寅、卯、辰、已各条所列各种事项的实施情况、结果及经验,亦必须随时报告中央。关于各地重要工业生产和消耗的情形,应有月终报告。农业生产及消费的情形,应有一年一度或二度的报告。各部委及各大解放区的政府党组书记,人民团体党组书记对工作的专门报告,除别有规定者、照原规定实行外,半年亦不得少于一次。至于解放区内五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各种较重要的设施;县委书记,地委委员,团级干部配备;省(区党委及中央局直辖市)级和大军区级的报纸;党内刊物及有关政策性原则性的决议、指示、命令、条例和重要的党外刊物、宣传品文章和答问等)均应在事后以书面或材料的形式送达中央阅看。地委以下的材料,亦应有系统地有连续性地选摘若干典型材料,一并送来。下级向各中央局分局及军委分会前委会所做的政策及策略性的报告,重要者亦应电报中央(文长者可摘要),以便中央能及时研究这些材料。

此外,各中央局分局军委分会及前委会,现已实行向中央随时报告请示者,仍照过去一样不变动。但有若干纯粹技术性的不重要的事项可酌量减少,以便更能集中精力于政策性、原则性的问题。

(酉)以上各条规定,在巩固区是完全可以执行而必须严格遵守的;遇有特种原因或一时困难,可申明理由,经中央批准后可暂时变通某几项规定,或减兔推迟某几种报告。至于在战区,尚未巩固的地区以及在军事行动中,客观上确有困难,或遇有紧急情况,不得不权宜处理者,可变通办理,但事后必须请求中央追认;某些问题中央已有原则决定者,可照中央决定的原则办理,事后呈报中央备审;但如中央对该问题尚无原则决定,而又非迫不及待必须立即解决者,仍必须事先请示中央,得中央批准后,始得执行。总之,应在客观许可的范围内,力求贯彻上述各条的规定。

(戌)上述各条规定之各种请示报告事项以及需送中央备审之文件材料等,时间紧迫者由电报拍来,机密性者用内台(文长者可摘告要点和疑难之点),一般可用新华社电台,字数在五六千以上,时间性不很紧迫者,关内各地应尽量用书面送达,为此各地与中央的交通应力求改进,而保证这一制度之顺畅施行。凡用书面送达请求中央批准或答复处理之文件及报告,必须具备正规手续,并送交中央秘书长亲收,以便处理,而不要混在其他一般材料内。(亥)如何写报告,如何请示?除两月一次的综合性报告,遵照中央及军委子虞电继续执行外,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无论是各种工作报告,或专门问题的报告,在写法上,均须遵照子虞电所指示的要点,即着重于说明政策之执行及经验之总结,而不是平铺直叙地叙述过程;要能说明工作动态,发现工作中所产生的问题和倾向,及其症结之所在与解决之方法;报告中述及的具体材料,必须是经过证实及分析整理者,而不是把下面的繁琐冗长的原料,甚至不确实的数字,简单地加在一起;写报告的态度,必须是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切忌敷衍塞责,使报告流为形式;报告的文字,务求简明扼要,切忌长篇大论而又不能说明问题。各项工作的报告,各种专门问题的报告,必须是各部委的负责人亲自起草,并经书记审阅。

(二)提出问题,拟议或决定、计划、条例等草案,向中央请示时,必须说明情况,及发布这种文件的目的(如果有争论或疑难之点尤须说明),以供中央考虑时之依据。关于干部配备,提请中央批准或呈报备审时,必须将该员简历包括年龄、籍贯、性别、家庭出身。工作简历、本人成份,简明扼要的鉴定等项一并报告。过去已经呈报者,不必再报。

上一篇:二年级语文考试的启示作文范文下一篇:李贺小传的文言文阅读和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