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2024-12-06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共12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篇1

这个学期,学校送了我们一本书《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全书五个部分,分别就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等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热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发人深省,每每闪烁着王老师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令我读后深受启发.纵观全书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发觉无一不透射出老师对学生那一种至高无上的爱,大公无私不求任何回报的爱。是的,没有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而“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教育之爱首先应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让孩子生活在老师爱的目光里,拥有一个开心、快乐的童年,这应是良好教育努力达成的目的。但在部分教师头脑中,“师长”、“尊者”的封建师徒伦常意识依旧残存,对教育“上施下效”原始内涵的理解还是那么根深蒂固。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干人有益,牛马也做”。陶行知一生提倡“爱满天下”,他热衷于创造真诚、博爱、和谐的教育氛围,体现了最崇高的师德境界,树立了人师楷模的显著标志,张扬了爱心和人剃精神。在这里,我所理解的爱应该是大爱而非小爱,大爱应该是对学生思想上的关爱,即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思想的偏颇,通过与学生的真诚沟通,让学生相信你,并且教师也应该有能力给处于迷惑中的学生以正确的思想指导。我想特别对于班主任,更要求有这样一颗敏感细致的心去发现和感受每个学生的心灵,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

因此,前进的路上,需要我们的教师拥有更多的教育智慧。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活蹦乱跳的孩子。他们在学校里的时候可是一刻也不停歇的。而且,孩子们是那么的好奇、好问,什么都有可能随时成为他们观察的对象。他们对是非的分辨还不是很明确。有的只是单凭自己一时的喜好爱恶来表现对事物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爱是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孩子,喜欢孩子,以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孩子的爱,会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孩子,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孩子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也只有做到了对孩子有爱,才会生发出源源不断的教育智慧来。

教师对那些给自己找麻烦的孩子也应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这些孩子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孩子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我们班有个孩子,脾气大的吓人。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要么用手脚踢打别的孩子,要么就把教室里的玩具、货架踢到在地。她喜欢的玩具一定要给她先玩,和同伴之间经常发生骂人、打架的事件。还经常威胁我们老师:“我要回家去了,我再也不读这个幼儿园了”。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没有对她另眼相看。而是给了她和别的孩子一样的爱。对她经常给我们出的难题、招数,我们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睡午觉时,我们坐在她的小床边,抚摩着他的额头陪她睡。游戏时大家都不肯跟她一起。我们就帮她找到小伙伴和她一起做游戏。并且告诉她:只有和大家团结友爱了,不打人不骂人了,小朋友才会喜欢她。有一次中午午睡,睡到半中间,她开始胡搅蛮缠起来,一会说肚子疼,一会又说要吃糖,还要老师给他放录音机听故事,我告诉她现在小朋友睡着了放故事会把小朋友吵醒的,明天再听。她就开始号啕起来,把一屋的小孩全给吵醒。我当时真的有些火。但我还是强压怒火,把她抱在怀里,并轻轻地拍打她的后背。最后,总算把她哄睡着了。

我想正如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教育,教师把爱洒向学生自然也会收获满天下的爱,爱的付出与收获是双向的。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教育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爱的教育是我们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孩子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习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的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成功可以给人带来荣誉和喜悦,而挫折或许能给人更多的思考,往往孕育超凡的智慧。经过挫折的历练,教育智慧才会生成,教育品质才会升值。可以说,每一个成功者都曾经过挫折的历练,他们的脚下也曾经泥泞不堪,然而正是不堪的“泥泞”,才滑出了他们的智慧灵光、丰盈了他们的智慧之囊。教育智慧源于点滴的学习和深厚的积淀,源于教师对孩子的真爱!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篇2

一、教师的智慧从书中来

读书可以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渺小与不足,才会去探寻未知的世界。人非生而知之,书籍奠定了我们教师生存的精神基础。

教师要读100本与教育有关的书是容易理解的,那么,教师为什么要读100本与教育无关的书呢?其实,一个好教师不能局限于教育,读书是读教书育人之道。人间百态,都可以促进我们对教育的理解,都可以读出为师之道。比如,武侠玄幻小说是最通俗的书了,假如有心,同样可以体悟到教师的成长之道。如《凡人修仙传》的主人公出身乡野,资质平庸,但不懈努力使之成为人界翘楚。《偷天》里的一句“我欲为人”,告诉我们要关注自己身边的家人,教师的奋斗应该建立在家庭幸福的基础上。好的小说能让读者有强烈的代入感,投入小说的情境中,而优秀教师的课堂也同样要让学生有积极投入学习的意愿。

二、教师的智慧从寻访美景中来

教师的旅游不应该是单纯的游玩,我们应该在寻访名山大川,甚至异国风情中找寻自己的教学资源、课程资源,来回馈课堂,回馈学生。

如杨浦高级中学李逊芳老师的《魅力非洲》颇具特色,她精选自己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将非洲马塞部落的音乐文化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大量实地拍摄的照片和录像,在当地购买的拇指钢琴、马铃布拉等乐器实物,给了学生们极大的视听冲击,而利用非洲鼓来启发学生用自己身边的各种物品敲击模拟鼓声,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请学生创编表演情景“求雨”和“狩猎”,使学生们体验到了非洲音乐的精神。

三、教师的智慧从走访考察学校中来

每一所学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通过对不同学校文化的了解,能使自己学会“看人”,思考问题的基点也更高。

一次,我去闵行区平南小学听程遥老师的口琴课。几天后,在虹口区实验学校听了江韚老师的思想政治课。非常凑巧,这两所学校都是上海市“新优质学校”。“新优质学校”强调要将教育关怀公平地惠及来自不同社群的全体学生。我发现两所学校的校长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把学校当做自己“家”一般来建设的,如燕衔泥般用心。程遥老师作为学校曾经唯一的音乐专业教师,跟着张校长十年筚路蓝缕,在学校从薄弱学校成为优质学校的同时,成为优秀音乐教师。张校长那天说,准备把一栋楼都建设成艺术楼,因为程遥老师提出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有艺术楼。而虹口区实验学校的胡校长上任后就把学校出租的门面房收回,改建成了音乐舞蹈房。一个教师的发展往往需要遇到一个好校长,再把自己的专业发展愿景与学校发展联系起来,与学校一起成长。

四、教师的智慧从学术交流中来

智慧从哪里来 篇3

1968年5月,美国“天蝎号”核潜艇在北大西洋突然失踪,没有人能确定其沉没的位置。美国海军搜索了数月,依然毫无音讯,当时,有位名叫克雷文的人组织了包括数学家、潜艇专家和打捞专家在内的人对潜艇可能的沉没地点进行分析,他一反常规地不是让大家一起研讨,而是让他们背对背地对潜艇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初步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综合,最后得到了一个和所有人的分析都不一样的结果,令人惊讶的是,这艘潜艇最后被找到的地点,离这个分析结果只差了22码。

这是2004年美国《纽约时报》负责金融专版的编辑詹姆斯·索诺维尔基(James Surowiecki)出版的一本广受好评的书《The Wisdom ofCrowds》里面的一个故事。这本书第一次使得群体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这个词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所谓群体智慧,就是大家随便拍脑门的决定都一定会好于所谓“业内资深专家”的意见。

还有更厉害的,到了2005年,互联网营销经典著作《引爆点》 (Tipping Point)的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Malcolm GladweH)又出了一本畅销书《Blink》,其观点更让人难以接受了:我们通过直觉做出的瞬间判断,经常比认真分析得出的结论更可靠,至少不会更糟糕。

这两本书言之凿凿,但我要借用一句佛教用语来批评这两本启发我们而又有些误导我们的书:“不究竟”!意即没有道出问题的根本。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两本书描述的现象,不是因为我们人类的决策系统出了问题。而是我们混淆了知识和智慧。

正确的决策需要智慧,而智慧是进化的产物,是从生物到动物到人类亿万年来适应环境的结果。早已深深地植根于人体结构和人类社会之中。所以。智慧不是知识。智慧解决的是决策问题,而知识解决的是经验的可传递性问题,即,当智慧被固化到了系统之中时,我们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知识就能解决问题,但当智慧需要借助经验的累计来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必须依靠知识的力量了,这就是为什么“活在当下”的和尚造不出计算机来的原因。

网络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使人类思想的聚集变得异常简单,使知识的积累更加容易,但要真正形成比现实社会中更加强大的集体智慧,还需要考虑负面和正面两方面的因素。负面因素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干扰,是需要消除的,不然,一边倒的网络暴民必然会取代冷静的思考,正面因素是每人的决策如何加总,即群体智慧的产生机制,是需要建立的。这两方面都做好,网络才能变成人类集体智慧的输出工具,人类才有机会变得更聪明。

其实,《维基百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在短短的时间内,聚集了超越《大英百科全书》的知识,全赖网民的集体贡献,当然,在《维基百科》里,群体智慧被分为认知、合作和协作,《维基百科》的形成只是最简单的合作的结果,更复杂的认知和协作还有很多可挖掘的机会。

还有更令人振奋的消息,由于网络的实时性,人类群体智慧的产生在网络上有机会变成实时的,我称之为即时群体智慧(Instant CollectiveIntelligence)。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篇4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正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暑假期间捧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成为一个好的教师是多么不易。作者王晓春老师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五个方面节选了100个发生在小学的典型教育案例,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这些教育案例进行了点评和剖析。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他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读完后掩卷长思:我不禁扪心自问,我有教育智慧吗?我的教育智慧从哪儿来的?一个个熟悉的案例,告诉我:教育的智慧来自于研究。遇到问题首先要想为什么,再想怎么办。如果没有找到问题的根由,盲目采取教育行为,最终效果是不会好的。以前我也和很多老师一样,认为,一个好老师只要有爱心,有耐心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后来我发现在那些问题学生面前,即使一个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如果没有对他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仅仅靠老师的爱心和耐心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开始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尝试着去研究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家庭,然后采取一些相应的办法,反而取得了好的效果。现在看来,我的做法不正是王老师所提倡的研究方式吗? “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因此,做一个智慧的老师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种种案例,不是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而是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再思考。了解和思考过程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有切合实际的问题解决的结果。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教育的智慧还来自于教师的责任,来自于他对教育持久而专注的思考。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医生越老越香,教师越老越臭。”这种说法。这是为什么呢?王老师的解释是“因为很多教师拼的是体力,他们在工作中很少研究,专业能力停滞不前。一旦体力不支,价值就立刻降低了。你没有专业技术,没有‘一招鲜’,当然谁都可以替代你,年轻人体力比你强,能‘全场紧逼’,能加班加点,当然就比老教师有优势了。而医生只有依靠科学的力量,依靠自己的专业水平,来给病人看病。而且病人是否康复,比较容易看清楚,作假困难。所以医生都倾向于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病没有治好,他只好承认自己医术不高,进而继续努力提高,而不会埋怨病人素质低,得怪病难为医生。”读到“病没有治好,他只好承认自己医术不高,进而继续努力提高,而不会埋怨病人素质低,得怪病难为医生。”这句话时,我脑海中中国大学网()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篇5

王晓春老师所著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时代呼唤智慧型教师和智慧型教育。教育智慧到底从哪里来,简单的讲教育智慧从教育者的实践和思考中来,但很多时候,我们一线教师多的是实践,少的是思考,当教育智慧不期而至的时候,我们也很少总结,把这种智慧传承下去,所以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很难有所突破。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珍视、积累教育中的点滴智慧,让教育智慧来了就不要再走。

以下是我教学中的两个案例:

案例1:一次意外创作。一次全县公开课,我上的是一节阅读指导课《坐在最后一排》,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叫乔小叶的同学眼睛近视,但老师却让他坐在最后一排,和老师赌气的缘故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后来一位叫白明的新班主任观察到了这一点,在白老师的关心下,乔小叶终于走出阴影,取得了优异成绩并坐到了第一排。文章让我们懂得了这世上有最后一排的位置,但没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我在备课的时候,有感而发写下一首名为《收获》的诗,课上我让同学们谈感受,谈自己有没有坐最后一排的经历,不知是学生陌生还是紧张,没有人吱声,急中生智我提出“我也有坐最后一排的经历,只要同学们肯谈,我也可以拿出来与同学们交流”,这一招很有效,几位同学站起来讲述了自己经历失败的故事。我没有食言,把《收获》读给同学们听:

诗的背景:一次全县的竞赛,我很渴望,选拔赛后校长找我们谈话,我很紧张,心怦怦直跳,遗憾的是我被安排做预备队员,我很伤心,甚至落了泪。

那是一个

雨丝缠绵的秋天

为了心中那份期盼

我奋力攀援

汗水湿衫

可无情的失败

让我汗颜

一如

那个坐最后一排的孩子

但老师的话语

想起我的耳畔

能爬上金字塔的

只有两种生物

一种是展翅高飞的雄鹰

一种是锲而不舍的蜗牛

我坦言

我算不上雄鹰

那就让我做一只

靠毅力前行的蜗牛吧

回想

坐最后一排的日子

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财富

一如收获了

硕果累累的秋天

没想到,诗刚读完学生的掌声已经自发的响起。

启迪:“山蕴玉而生辉,水怀珠而生媚”,我体会到诗歌能达到叙事达不到的渲染情感、深化主题的功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经常根据课文内容创作或选编一些诗歌,灵活的插入到课堂中,如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朗读《沁园春.雪》让学生领略一代伟人的宽广胸襟;学习《群鹤翔空》、《斑羚飞渡》我采用诗的形式做对比阅读:雁回山,群鹤翔空 ,回荡着声声哀鸣 ;伤心崖 ,斑羚飞渡,连着悲壮的彩虹……。不但如此,我还逐步增加了课前五分钟诗词朗诵比赛活动,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读诗、颂诗、写诗的氛围日益浓厚,学生也更加喜爱有诗的课堂,记得学习莫顿・亨特的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一位同学饱含深情地用汪国真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的读后感“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垂下头颅,只是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没想到一次意外创作让诗歌融入了我们的课堂,更没想到诗歌会为我们的`课堂增添如此大的色彩和艺术力量。

案例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次作文课,我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难忘,那次…… ”,40分钟后作文完成了,我发现80%的同学内容集中在“失败”“成功”两方面,素材范围很窄,大部分是写学习经历的,内容平淡,有些还是编造的。但有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题目是“难忘,那次离家出走”,文章很新颖,充满了童真、童趣,大意是:一个星期天,我和小伙伴们在村外玩耍,已近晌午才匆忙回家,慌乱中我不慎跌入路边的水塘中,为了逃避家人的责骂,我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家出走。我们偷偷溜回家带了一些干粮和水,便朝“三角洼”出发了,路上我们感觉天空是那样的蓝,小鸟的鸣叫是那样的清脆、婉转。后来我们在“三角洼”野炊,直到夕阳西下,我们才在父母的招呼声中,恋恋不舍的回家。我把这篇文章当成范文在全班朗读,同学们都很兴奋。见此情景我及时地调整了授课计划,引领同学们共同分析这篇文章写的好的原因在于素材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然后我顺势点燃了这朵“火花”,让同学们搜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如发生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身上的故事,家乡的传说等。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致很高,经过半个多月的搜集,同学们都交给我一个小专辑,起的名字更是有新意,如“家乡史话”“变迁的家乡”“家乡风情”“家庭故事”等。通过这次调查活动,同学们了解了自己家乡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更进一步了解了父辈创业的艰辛,同时提高了积累素材的意识和能力。

启迪:这一案例让我认识到,让学生作文走进生活多么重要,以此为鉴,我根据学生年龄成长特点分年级设计了学生课外写作专题,七年级是“家乡篇”、“家庭篇”、“成长的历程:童年篇”;八年级是“友谊篇”、“校园篇”、“成长的历程:成长篇”;九年级是“读书篇”、“思辨篇”、“理想篇”、“成长历程:中学篇”。三年下来,厚厚的十卷作文稿,成了我和学生共同的教学资源和人生财富。

毋庸赘言,请记住这些教学生活中的案例吧,当意外的收获来临的时候,往往是教学智慧的一次闪光,把“光”留住的最好办法就是反思、总结、应用、推广。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篇6

事后,故事中的老师说,他当时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教育也是很顽强的;当教育充盈着决不放弃的毅力时,它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

我很钦佩这位老师“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同时也牢牢记住了他讲的话。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教育问题无小事,要反复抓,抓反复”,虽然朴素通俗,却和这位老师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问题就急躁,遇到失败就丧气,稍不如意就埋怨……工作毫无乐趣而言,每天疲于奔命而已!其实,只要换一种思维的方式,稍稍改变一下自己,我们就能做一位真正顽强的教师,目标始终如一,信念始终坚定,做事随机应变。面对学生的问题,不做机械简单的回应者,而做机敏的决策者。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 篇7

假期中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书中的教育案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感觉每个案例都是那么的鲜活,从中我也学到许多的教育智慧。比起以前读过的一些理论性很强的教育书籍,这本书读起来更轻松,更加乐于去读,从中也收获了不少。

读过了书中的一些教育案例,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个个场景也浮现在眼前,和书中的一些老师的教育方式和做法也进行比较,也反思了一些做法,如果换一种方式可能教育的效果会不尽相同,这也就体现出了教育的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是,一个学生在老师刚讲完不许爬树之后,他仍然爬树,当老师问他问什么爬树时,他的回答仅仅是:“找比不到小朋友,我看不到他们,我就爬到树上想看看他们在哪里。”而老师则微笑的问他:“如果我找不到小朋友站到你的肩膀上去找,你愿意吗?”多么巧妙的处理,让孩子换位思考,引导孩子而不是去一味的去否定。想想自己在处理类似事件的做法,当老师讲完要求,学生再次犯错时,常常简单的认为学生故意捣乱,想和老师作对,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向了老师的对立面,从这样的角度去说教学生,效果可想而知。而这位老师巧妙的处理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聪明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化敌为友的做法,让学生欣然接受。

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遇到相类似的情况,如果我们都能像这位教师一样,把问题进行转换来处理,那样的效果会大不一样。在《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中有许多这样的案例,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书中提到的100个案例,只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情况需要我们利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去处理。我想读过每一本书,不仅仅是把书中的内容记住,更重要的是领会书中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在我们遇到不同情况的时候,能转换处理问题的角度,并且能够举一反三。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篇8

书中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个学生都具有很大的潜能,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如果你不注意生活的细节,不去用爱的眼光看待他们,你就不可能把他们的潜能彻底挖掘出来,学生的才华就不可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如对学生宽容、理解、尊重、呵护、希望等等都是促进学生思维快速成长的催化剂。

事实上,我们很多教师,整日忙忙碌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教,但唯一的感受就是累,从没有在教育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这是一种教育的悲哀。这样的老师永远都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也永远不会成功。如果你把学生看作天使,你将生活在天堂里。如果你把学生看作魔鬼,那你将生活在地狱里。如果你不热爱你的职业,不把自己的爱洒向学生,就不可能在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一个优秀的教师,一个热爱自己职业的教师,一个心中充满爱的教师会去仔细挖掘这个职业当中的快乐,从而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忘记外面的世界,忘记生活的烦恼。

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意外事件”,教师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态度来处理这些“意外事件”呢?如果面对学生充满想象的回答,教师用貌似温柔的话语给否定了,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以成人的思维为标准来评价、引导孩子,教育、制约孩子,那么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何而来呢?学生的思维也就得不到发展。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个开放的问题、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多种思维不仅得到了呵护,而且在老师的理解、宽容下,孩子心灵上也真正感受到了一份师爱。

所以,我认为:理想的教师首先就是要有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精力,才会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的献给孩子,献给自己的教育事业。但仅仅有“爱”就足够了吗?并不是这样的。

爱心对教师来说很重要,但爱不是万能的。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有时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心态基础而已,并不能解决具体的学习问题,就像医生与病人关系好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再说,家长对孩子的爱不比老师的少吧,但他们却常常要求老师帮忙,希望老师多多教育他的孩子。其实他们缺少的不是爱,而是教育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让“智慧”与“爱心”同行,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契入点。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那什么是教育智慧呢?所谓的智慧主要是指:辨析判断的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创造型地开展工作。那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一、智慧是靠“想”出来的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时代在变,学生在变,学生的见识、感悟也在变,我们也应该多角度、创造性地开展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坚信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二、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教师唯有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除此之外,还要多读名师的教育日记,时常进行案例分析。因为它们可以提供我们一些思路,并帮助我们学会如何采用适当的思维方式进行合乎逻辑的思考。

三、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教师的教学一般是单独完成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共同讨论,益处更多。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靠自身的不断努力,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虽然这很难,但作为教师,我们还是应该把成为“智慧型教师”作为我们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

专家王晓春老师曾用“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作为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位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

有学生因为特殊原因课落下了,我会利用业余时间给他们补课,及时与家长联系寻找解决办法。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们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这并不陌生,却又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学生,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多彩的心灵世界,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学生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如此。

批评不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唯一方式

批评只是一种带有情绪性的管理方式,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最大障碍。往往在没弄清楚学生是怎么回事,自己就大动肝火真是不值。如何正确地批评学生,而且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当你理解了学生,批评学生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方法,孩子也自然能够接受,不掩盖问题,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学生,才能正确地实施挫折教育与批评。这是我从这本书上得到的启示。

教育智慧是一门艺术

教育是一门学问很深的艺术,蕴藏着许多智慧。一直以来,我也是那些忙忙碌碌的愚人,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好多就发生在我身边,也曾经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也曾经让我忧心忡忡,也曾让我牢骚满腹,而我机械地做着、忙着、拼搏着。尤其,读到“水彩笔的故事”这一案例,使我想到自己平时也经常的遇到此类问题,但很少去动脑筋思考和观察学生的表现,而是“无研究的教育”,这种简单的教育,没有从根本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而对教师的能力也没有丝毫的提高。非常好的思维习惯是,遇到事情总想问个为什么,猜猜有几种可能的原因,然后,加以验证,有时不妨多转个弯想一想。

面对教育中频频出现的各种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首先慌了手脚,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种各样的原因左右着他们的行为,我们要有容忍之心,更要具平常之心;我们要有大将风度,不要用我们的急躁表情和过激言语让孩子害怕、叛逆、压抑,而要寻找到合适的“点”,让孩子自我成长。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呢?教育智慧从日常善于捕捉的点滴小事中来,从科学的思维方式中来,从概括反思中来,从良好的心态中来只要我们以研究的心态来看待问题,向研究型教师努力,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明了化,你可以发现:原来教育可以如此轻松又愉悦!

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我发现了真正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用爱心启迪学生的智慧,用智慧开启学生的潜质。当然,我知道仅仅看完这本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正确运用该书中的正确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和创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

今年暑假期间,我阅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该书为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其中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并且评价说,“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进行这种教育,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靠条件反射就可以实施了。像上面两句话,普通的家庭主妇也能说得很流利。”那么怎么办呢?王晓春老师结合案例说,“帮助式教育”才是科学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办法。

王老师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但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事实证明解决教学中各方面的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克服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练就一身教的好本领,以科学的态度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智慧来帮助学生,让智慧与爱心同行。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篇9

龙港五小 陈小雁

1内容简介

(一)作者介绍

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已发表的专著有《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走进孩子的心灵》、《家庭教育难题会诊》、《家教参谋》等十余部。经常在报刊发表家教研究文章,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做家教专题讲座。多年来应邀给全国各地家长及老师做报告,目前已达数百场,受到广泛好评。

多年的家教研究、咨询、培训工作,使他在家教领域显示出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洞察力,并致力于帮助家长解决当代家教难题,被广大家长称为“家教救星”.(二)内容介绍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精选了100个小学发生的真实案例。全书五个部分,分别就“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的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热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发人深省,每每闪烁着王老师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本书既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又是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的范本,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2二、精彩分享

案例1:“宇”是一个新生,文化基础比较差,上课基本上不听讲,上课看漫画书,老师没收了也无所谓,考试成绩不及格,但足球技术还算不错。宇的班主任misspuck老师就用心教育他、关怀他,收到了一些效果。我的班级里也遇到这样的学生,思路和做法和misspuck老师差不多,认为用心灵感化心灵,学生就会慢慢变好。

但王晓春老师指出这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工儿的普遍弱点。我们的思路:“学生学习不起劲,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一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就会努力学习,而且能学好”.这种已经公式化了,不是教育的智慧,经不起推敲。因为学生从家长和老师天天的说教中早就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口头上和心里都知道但学习还是不起劲,特别是差生,这是问题不是单单就是爱心就能解决的。现在的学生一点都不缺少爱,家长给他们的爱太多太多了。“爱”不能包治百病,虽然有爱心的教师才能做好教育,但爱不属于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想解决问题,老师要给家长和学生提供理智的、智慧的、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所以现代的老师在遇到家长和学生的问题中要牢记教育智慧和爱心同等重要。

3读后反思

首先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第一印象是“智慧”二字。是的,智慧,教师在工作中除了要有扎实的知识和一份对孩子的满满的爱心之外,还要有智慧。而这种智慧,并不是多听其他教师的讲解或是上网多查相关的知识就可以拥有的,那么这种智慧从哪里来呢?

智慧来自了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时时站在学生角度上来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当我们设身处地地多替孩子们想想,师生彼此间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涵,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耐心和期待,同时也会让师生多收获一份快乐和欣幸!教学中,我们如果能蹲下身来,认真地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想,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变、富有创造性的德育方法,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在研究、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指导班级工作。

智慧来自善思。没有思考的教育,教育方法就会简单,甚至是野蛮。在我们的身边,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但更多的和我一样,每天在疲惫中挣扎,难以享受作为班主任教师的幸福和愉悦,更多的是蒙在鼓里的教育者。我们缺少的就是思考,做智慧型的班主任要关注教育现象、会静心思考、会潜心体会。不仅遇到问题要尽心思考,事后还要善于反思。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有反思的习惯。反思,能使自己对工作更清楚,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够,还有待改进,该如何改进。如果一个老师从来都不反思的话,那么他就只能在原地踏步,永远也不会向前迈进哪怕一步。反思,是改进的源泉。没有反思,哪来的改进策略?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也许是我们穷尽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问题。但是,走进《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使我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与动力。让我明白了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的成功!也更坚定了我做一名智慧型教师的信心,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在实践中执着地思考,深入地研究,教育智慧将从中汩汩生成。

4经典语录

1、爱不属于专业能力(虽然它对于教师是必须的,非常重要)。爱,谁不会?家长对孩子的爱,难道比教师对学生的爱少吗?为什么他们反而常常求老师教育他们的孩子?他们缺少的不是爱,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2、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最大的障碍。

3、成功的关键不是知道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

4、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先要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否则根本无法研究,因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脑子不能空转),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再根据反馈回来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循环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渐得到解决。

《你的工资从哪里来?》读后感 篇10

找到工资的源头,点燃工作的热情

所在公司职员必读的经典书

每个职员都要弄明白的核心工作理论

上班拿工资,这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

可是,我们的工资从哪里来?

作为一名拿工资的人,却很少思考这样的问题。

其实,这正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想作为公司的一名员工,作为团队的一份子,我们和公司是紧密相连的,公司的利润是我们工资的唯一来源,每个员工都必须做到尽职尽责的工作,为客户提供最满意的服务,节能降耗,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为公司的生存与发展献计献策,同心同德,团结合作,不断创新,对公司忠诚,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好员工的首要条件。作为一个好员工首先得明白:

1、我们的工资是从公司的利润中来。为公司创造利润是我们的使命,把为公司创造财富当作圣神的天职,要全力以赴的为公司赚钱,也要明白为公司赚钱是我们每一个员工的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应该节能降耗,节俭要从节约成本开始,节俭既能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的需要,也是作为一个现代化企业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文化。我们还应该处处维护公司的利益和形象,作为一名员工,维护公司利益和形象也是基本的职业道德,而且还应该认识到,公司的利益高于一切,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人,必须把维护公司利益当作首要任务,维护公司的形象当作是责无旁贷的义务,所以无论做任何的事情,首先考虑的是该事对公司来讲有无好处,有无坏处。.我们的工资是从我们的工作绩效中来。绩效是通过一个统一的标准,通过结果和过程来综合考察一个人的能力。这个能力又可被化分为业绩和效率。高绩效是一个好员工的显著标志,在工作的每一个层面,我们要找到提升自己工作业绩的有效途径。而且,身为员工,必须懂得“没有苦劳、只有功劳”是现代企业的生存法则,我们强调不应该是过程,而是结果,没有成功就不应该为自己找任何的理由,要向效率要业绩,要多给团队创造价值,多给企业创造价值,也就相当于创造自身的价值。体现自己的能力。

3、我们的工资是从我们的职业精神中来。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的工作态度,这两者之间会有天壤之别,我们每个人工作的目的和成果都是不一样的,存在差距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态度,良好的工作态度,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一个前提。然后我们要善于捕捉对自己工作有用的信息.生存在这个变化多端的信息时代,收集信息,运用信息也是我们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虽然现代化的社会功劳比苦劳重要,但是在工作中,将工作的每一件事踏踏实实的做到位,全力以赴的做好每一件小事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也是一个好员工的首要标准,工作中还应该多注意细节,永远将团队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为什么我们有些部门每次都有新的问题出现?工作态度决定一个员工的好坏。不要有抱怨的心情在工作中出现,想要体现自己,就一定要比别人多做一点点,往往机会就出现在那多的一点点中。公司中每一件小事都是重要的,都要我们用十倍的小心去做好,做细。我们要吃苦,有吃苦的这种精神才是一个好员工应该拥有的。

行政部是一个团队,公司更是一个大的团队。我们不能只顾自己,不能有自扫门前雪的态度,因为团队的利益高于一切。

4、我们的工资是从我们的工作方法中来。在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做好每一

件事,也要考虑要要怎么样才能更有效的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益,我觉得有时候也应该要勇敢的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毕竟员工是一个整体

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不能坐以待毙,要用于创新,争取不断的为公司增值,要

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因为只有去做,就没有不可能的事,自信也是业绩提升的关键,我想不管是任何事情,只要我们充满信心、意志坚定的去做,一定能为

公司和自己创造更大的效益,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在这里我要检讨,在以往的工作中,我没有重视工作方法的重要,往往都

是X总安排了事情我就去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现在才体会到,一个好的工作方法,可以为公司,为自己创造更多的价值。要做到每天提高1%,日复一

日的工作中,才能更好的为公司创造利益。

5、我们的工资是从拥有的高尚品德中来。不论是在工作中或者是我们的这

一生中,拥有忠诚、诚信、正直、守时、有爱心这些品德与心态都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品德也体现在了工作中,在工作中,要以公司为重,不能做出卖公司的事,因为这不仅仅关系的到是公司的利益,而恰恰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和品德,而诚

信是一个员工最起码的道德标准,同时也是一个员工在职场取胜不可缺少的美

德。然而毫无疑问,正直的品德也是每一位员工必备的美德。守时也是一名员工的敬业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和基本素质的具体表现,守时还是一个集体、一个

团体完成其目标任务的根本保证,也是树立企业形象的基本要求。而且我们应该

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犹如这次玉树大地震,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人们措手不及,好在有这么多有爱心的人托起了受伤的玉树,抚平了破碎的心灵,所以爱心的力

量不可估量,也是一个好员工应该具备的品德。

6、我们的工资是从我们的优质服务中来。市场经济条件下,客户才是企

业和员工的“衣食父母”,所以只有为客户提供物有所值、物有超值的产品或满

意服务,才能得到客户的认可与承认,企业和员工才能得到回报。我们要做到让

每一位客户都满意,并且要拥有让客户满意,更让客户感动的工作理念,也要时

常站在客户的立场,做到处处为客户着想,理解客户的观点,才能更有效的占领

市场,得到更多的回报,要做到微笑服务,而微笑服务也是服务态度中最基本的标准,是把握服务热情度的最好的外在表现形式,微笑给人一种亲切、和蔼、礼

貌的感觉,所以微笑服务在我们的服务中是不可缺少的,多一点微笑,也许就能

为公司和自己带来更多的效益。

这一点,对于我们行政部门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市

场一线提供最满意的服务。从我们的服务中,为企业创造利益。而且要时时站

在市场的立场,处处为一线销售着想,这样,客户感觉到我们会销公司国际是

在为他们着想,就会更加信任我们企业。企业才能有更多的利益。

《你的工资从哪里来》带给我的感受有很多,我概括的总结了这么些,我想这些也是现代化企业员工必须达到的标准,也是我给我自己的一个新的标

准,从今以后,我会照着这样的标准,发扬自己以前拥有的优点,也弥补自己的不足,希望能为会销公司带来更多的利益,也希望在提高会销公司效益的同

时提高自己,为企业也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利益。

1、今天的商业社会还处于一个“利润至上”的阶段,每一个公司为了生存和

发展也不得不秉承这一原则。在这样的阶段里,千万不要以为只做一个°听话

±的员工就够了,想方设法为公司创造财富才是最重要的。

2、现在,已经很难看到有迁就员工的企业,你不能为企业赚钱,你在公司

里就等同于没有价值一般。谁为公司赚得多,谁就领得多;你为公司赚得少,对不起,裁员、减薪的时候到了。为公司赚钱是每一位员工义不容辞的责任。

3、千万不要认为一个公司里只有生产人员和营销人员才能争取客户、增加

产出为公司赚钱,一个公司要产生利润,就必须依仗开源和节流。不直接与客

户打交道的人也能通过节俭为公司赚钱。

4、公司利益是实现个人利益的基础,只有公司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个人的利益才有可能得到相应的保障。只有公司盈利了,我们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

才能随之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讲,维护公司利益就是维护员工的自身利益。

5、员工所创造利润的多少将直接来自于工作业绩的高低。企业心中分数很

高的职员,一定是那些业绩斐然的员工,当然,他们将获得丰厚的奖赏。对员

工来说,出色的业绩是是靠埋头苦干干出来的,绝不是口头上说说就能得到的。

6、一个员工每天辛苦努力工作,如果没有业绩。公司不赚钱,拿什么给员

工发工资呀?一个为公司着想的员工,应千方百计地想着如何为公司创造价值,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的就是拿业绩说话。

7、“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企业里最重视的是你的“功”,而不是你有多“苦”作为一名员工,你要追求的不是“苦劳”,而是“功劳”。

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抓到老鼠才是好猫,以功劳论英雄。

8、现在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的新时代,那些光知道苦干、穷忙的人。越来越

得不到认可。社会正越来越认可一个新的理念: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效率和效

益。

9、无论是公司陈董事长,还是活跃在市场第一线的销售人员。或者是一名

总经理,他们都是凭借自已的价值来获得报酬的。能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的人,得到的报酬往往也最多。

10、不管是应届大学生还是已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员工,只有能力才是决

定薪水的惟一标准。在今天这个竞争无比激烈的时代,比拼的除了能力还是能

力,能力已经成为商品,人们挣的不再是资历薪、学历薪,而是能力薪!

11、一个人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的行为,它决定了对待工作是尽力尽心、还是敷衍了事,是安于现状还是积极进取。态度越积极,决心越大,对工作投

入的心血就越多,从工作中所获得的回报也就相应地更为理想。

12、生存在这个变化多端的信息时代,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往往取决于他

搜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因为现在的工作,很多都是需要信息来辅助的,没有信息就很难完成工作。

13、为公司多做一点点,对人人来讲是吃亏吗?开始或许有的人觉得当然

是。但是如果把眼光放远一点,便会发现,多做永远不吃亏。每天多做一点点,初衷许并非为了获得报酬,但往往给获得更多。

14、许多人外出,总要带上旅行杯。旅行杯的盖子一定要拧到位,否则,杯

子里的水就会洒出来。由此想到,做任何一项工作如果做不到位,就难以收到

预期的效果,做了等于没做。

15、“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的吃苦耐劳精神给公司带来的是业绩的提升和利润的增长,而带给你自己的是宝贵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成长发展的机会,当然随着机会到来的还有财富。在吃苦耐劳中你与公司获得了双赢。

16、优秀员工必须树立以大局为重的全局观念,将个人的追求融入到团队的总体目标中去,从自发地遵从到自觉地培养,最终实现团队的最佳整体效益。当你始终把团队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时,你获得的将会更多。

17、一个员工要敢于冒别人不敢冒的风险,否则,一味躲避,错过良机,会

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于已于公司都不利。具有冒险精神的员工,在老板的心目中地位特殊,因为这类员工才有可能为公司带来不可预知的利益。

18、工作之中无小事,每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以会影响你的业绩,使公

司遭受损失。不要小看小事,不要讨厌小事,只要有益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任何小事我们都应该全力以赴。不管是做大事还是小事做小事,都要从公司的利益出发。

19、成也细节,败出细节。我们不缺勤劳不缺智慧,最缺的是做细的精神。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是对自己、对公司负责,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忽视细节而带来的不良影响或损失。

20、在现代企业做事,往往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必须熟悉你的工作,能够

独当一面地处理事务。在工作中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才能让领导器重你,让别人佩服你,这也是你在公司立足的提薪晋职的必备素质。

21、一个处处为公司着想的人,会站在公司的立场上,以为公司创造利益为

出发点,给公司多出点子。提出各种好的建议和意见。为公司提好的建议,能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效益,同时也能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22、比尔.盖茨说:“好的创意如原子裂变,每一盎司的创意都会带来无以

数计的商业利润。“公司中最有价值的创新往往是员工完成的,”投之以桃,报之以礼”,他们也因为也色的创新而深受公司器重,并得到丰厚的回报.25、把一块钱存到银行里,如果它的利率是1%,按复利计算,到70天的时

候,连本带利变成两块钱。如果每天工作都能比昨天提高1%,365天你的效率就能提高37倍。

26、成功者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三个字。把“不可能”从你的词典

中删去吧,即使我们真的碰到了“不可能”,我们也要这样认为: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住这句话:只有要去做,就没有不可能!

27、日本知名的企业家土光敏夫说:“原本只能获得60分的事情,假如你

坚定意志,充满信心地去做,很可能就会产生80分的效果。”那些充满自信、不断挑战困难、开拓广阔市场的员工,总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28、当我们碰到问题时,不要浅尝辄止、简单地得出“可能”或“不可能”的结论,要投入真诚的努力,追根究底,不放过任何细节。冷静地思考问题的症结所在,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惟有如此,才能把事情做好、做完美。

29.企业在衡量一个员工是否有用时,都会将忠诚放在所有素质的首位。他

们知道,只有忠诚的员工,才会使公司的效益大幅度提高,才能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无论对组织、领导者还是个人,忠诚都会使其受益。

30、富兰克林说过两句至理名言:“时间就是金钱”“信誉也是金钱”。如

今熟知前一句的人不少,对后一句则不以为然。一些人甚至不屑地说:诚信,值几个钱?诚信值钱吗?当然值!诚信是无价的,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31、有哲人说:几何以直线为最近,修身以正直为最好。在通往成功的路途

是有很多桥梁,有物质的桥,有精神的桥..........正直,就是一座实现成功的“精神神桥”。正直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做合格员工必须做到为人正直。

32、爱心的力量不可估量,它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它不仅可以让

你的心灵得到满足,重要的是,你献出爱心的同时,他人会记住你的爱心,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会真心实意地支持你。

33、一个不守时的员工,不仅绩效差,而且会给公司带来不良的影响。在跟

客户约定的时间内,你一个人的迟到会损坏整个公司的形象,还有可能造成双

方共同的损失。养成守时的好习惯,有助于你日后的晋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34、市场经济条件下,客户才是企业和员工的“衣食父母”。只有为客户提

供物有所值、物有超值的产品或满意服务,得到客户的认可和承认,企业才能得到回报,才可能生存和发展,企业的员工才可能“挣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工资。

35、占领市场,就是占有客户,客户才是上帝,正是他们使我们最终实现利

润。处处为客户着想,不是只想着订单,而是想着顾客的需要,这样才能与客户保持长久的关系,才能提高你的销售业绩,才能为你工作的公司赢得更多的利润。

36、微笑服务,是一个人内心真诚的外露,它具有难以估量的社会价值,它

可以创造难以估量的财富。微笑是最简单、最省钱、最可行,也是最容易做到的服务。第一流的微笑就是第一流的服务,它为企业带来的将是第一流的效益。

36.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这两者之间会有天壤之别,其关键在于对待生活

和工作的态度上.我们每个人工作的目的和成果都是不一样的,存在差距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态度.良好的工作态度,是我们走向成功的一个前提.决定一个人的工资收入的深层因素,不再是知识和技能本身,而是生活与工作的态度.前国足主教练米卢说: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就是竞争力,在公司里,员工与员工之间在竞争智慧和能力的同时,更在竞争态度。

一个人能否脱颖而出,固然需要他的能力超越众人,更需要他的态度比别

学习《你的工资从哪里来》读后感 篇11

《你的工资从哪里来》读后感

你的工资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看似是一个很简单、并不复杂的问题,但要真正回答这个问题,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在以往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想很少有人好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同样也包括我,我一直认为尽力所能及的力量做好每一项工作就是一个好的员工,却不曾想过这个即简单而又深奥的问题。读了这本书后,对我的触动很大,让我对一个好员工的标准有了新的认识,必然引起我们的深思,简单地讲,只有企业有利润,员工才有工资可拿,没有利润,哪来的工资,企业又不是慈善机构,谁也不会做赔本的买卖。因此说,一名好的员工,就要最大限度的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我想作为公司的一名员工,作为团队的一份子,我们和公司是紧密相连的,公司的利润是我们工资的唯一来源,每个员工都必须做到尽职尽责的工作,节能降耗,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为公司的生存与发展献计献策,同心同德,团结合作,不断创新,对公司忠诚,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好员工的首要条件。

为公司创造利润是我们的使命,把为公司创造财富当作圣神的天职,要全力以赴的为公司赚钱,也要明白为公司赚钱是我们每一个员工的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应该节能降耗,节俭要从节约成本开始,节俭既能节约资源,也是降低成本的需要,更是作为一个现代企业员工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就拿安全管理来说,平常大家很难看到为公司创造很直观的利润,看到的都是资金的投入,各种防护用品和预防措施完善,没有直接的 1

产出,没有数字上的经济效益。可从安全管理的重大意义上讲,安全是为生产保驾护航,安全生产的本身就是效益,没有安全,就没有生产的稳定,同时也会给公司财产和员工健康造成损失和伤害,就不会有好的效益。那么我们就面临着做好做坏的结果。我们要对结果负责。大家努力了,做好了,生产就有了保障,生产经营才能正常运行,才有更大的利润,才能产生更好的结果。

利润是大家通过工作绩效创造的,绩效是通过结果和过程来综合考察一个人的能力。高绩效是一个好员工的显著标志,在工作的每一个层面,我们要找到提升自己工作业绩的有效途径。而且,身为员工,必须懂得“没有苦劳、只有功劳”是现代企业的生存法则,我们强调不应该是过程,而是结果,没有成功就不应该为自己找任何的理由,要向效率要业绩,要多给公司创造价值,多给老板创造价值,也就相当于创造自身的价值。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使工作效果转化为价值,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价值。扎扎实实干好每一件事,是我们每一个员工的职责,那么如何才能尽职尽责,取决于我们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的工作态度,这两者之间会有天壤之别,我们每个人工作的目的和成果都是不一样的,存在差距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态度,良好的工作态度,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一个前提。虽然现代化的社会功劳比苦劳重要,但是在工作中,将工作的每一件事踏踏实实的做到位,就是对工作负责任,才能产生好的结果。工作结果的好与差,效率的高与低,直接反应出一名员工的敬业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和基本素质,我想不管做任何工作,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充满信心、意志坚定的去做,就一定能够

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

在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全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要考虑要怎么样才能更有效的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使工作效果达到最佳,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益。努力搞好公司的安全管理是我的首要任务,安全生产工作做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到社会影响,关系到全体员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的最终结果,关系到公司获取利润的大小。因此,就要在日常工作中,抓住安全生产的主要环节,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小事,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各种预防措施,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打造安全文明的生产环境,把安全工作做细、做实;常言到“危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有了高度的重视,有了足够的保障措施,就能够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减少了事故,也就为公司创造了利润,为公司赢得效益。

《你的工资从哪里来》带给我的感受有很多,也使我给自己的工作树立了新的标准和目标,从今以后,我会照着这样的标准,发扬自己以前拥有的,也弥补自己的不足,能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利益,在提高公司效益的同时提高自己,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益。

业绩从哪里来 篇12

一、你的薪水从哪里来

老板为什么付给你薪水没有企业的快速发展和高额利润,员工不可能获取丰厚的薪水。只有公司赚了钱,员工才可能获得较好的回报。从某种意义上讲,为公司赚钱就是为自己加薪。无论从事哪一行,你都必须用良好的业绩证明你是公司珍贵的资产,证明你可以帮助公司赚钱。谁为公司创造的业绩多,谁的薪水就高。比尔.盖茨:“能为公司赚钱的人,才是公司最需要的人。”

二、没有功劳,苦劳就是“白劳”

企业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员工不管多么辛苦忙碌,如果缺乏效率,没有做出业绩,那么一切辛苦皆是白费,一切付出均没有价值。

1、我们追求正果。出正果就是我们的工作要富有成效,做任何事都要追求一个好的结果。我们反对只说不做,反对做而无效。只有持之以恒地付出,不折不扣地努力,才能得到理想的回报。

2、企业对员工价值认可的程度,取决于员工为企业创造业绩的多少。

3、我们坚持以绩效的获取和提升作为管理的出发点,作有效性的依据。

4、工作价值和市场价值决定着员工的分配基准,绩效水平决定着员工的实际获得。

三、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业绩是最有力的价值证明优秀员工的标准是什么?业绩!这是以结果论英雄的时代,这是以结果作为标准来检验一切的时代。

四、没有业绩就是剥削企业拿老板工资却不思进取,就是在白白耗费公司资源。

员工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就是在剥削企业。

五、用一流的业绩套牢老板的心

每个老板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只会留下那些业务能力最强的员工。馅饼并不会从天上白白掉下来,只有你努力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老板才会重用你。公司作为一个经营实体,必须靠利润去维持发展,而要发展,便需要公司中的每个员工都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才智。公司是员工努力证明自己业绩的战场,员工证明自己的唯一法则就是业绩。

上一篇:人大代表发言下一篇:近义词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