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公寓建设与管理(精选8篇)
学生公寓建设与管理 篇1
摘要:
高校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阵地。2007年我校新校区建成并且部分学生首批入住新校区,新校区的学生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在几年的努力下,新校区学生公寓整体运行良好,学生住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各项配套设施基本完备,宿舍管理较为规范,为学校的稳定,建设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管理模式还不够成熟,再加上一些主客观原因的影响,新校区的公寓管理和公寓文化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和加强。做为河北科技大学新校区的一名学生,我想对学生公寓管理和公寓文化建设谈谈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新校区,公寓管理;公寓文化建设。
1.学生公寓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1.学生自主性增强,带来了管理上的困难
高中学生以走读和住宿相结合,而住宿同学们大部分时间也是在教室中度过的,宿舍以8人间居多,由于学习压力大,在宿舍时间少,宿舍比较容易管理。而进入大学后,学校是标准的6人间,一个班分到若干个宿舍,相对来说比较分散,而且宿舍安装了防盗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学生独立空间增多,自由时间增多,自由度增大,从而造成了同学之间交流的减少,再加上教师公寓远离新校区,师生之间交流的减少,辅导与同学之间距离的拉大,从而形成了同学之间和漠不关心,师生之间生疏冷漠,集体观念不强,进而使得班级凝聚力下降,同学们责任心下降。久之,造成同学们缺乏学习热情,个人卫生和宿舍卫生差,通宵游戏,夜不归宿,晚起晚睡,甚至校外租房,打架斗殴,打牌赌博等现象。这些给学生公寓常规管理和思想教育以及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和很大的冲突。如果引导不当,不能即使纠正不良现象,同学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就可能出现自由散漫,懒惰和生活无规律等不良现象。
1.2.学生干部监督管理作用不到位,学生机构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公寓文化缺少引导力度,进入大学学生相对分散,没有固定的教室,学生除上课时间大部分在宿舍度过。宿舍成为了同学们休息和娱乐的主要场所,而这些娱乐往往只存在于同宿舍同学之间,缺少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与合作,在学习、思想、价值观的交流上有些封闭。因此班委会和团支部对同学们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减弱,从而造成管理相对松-1-
懈,信息反馈不通畅,使学院对同学们了解的困难,往往等到某些事情发张到严重的程度以后才能反映到学院。造成学院对同学们的指导的不到位和严重滞后。
公寓文化是公寓管理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也是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渗透力和较强的凝聚力。大学是人思想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在大学公寓这个独特的环境里形成的文化认为比较复杂,特别是一些不良思想,不可避免的影响公寓文化的建设和同学们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比如在某些公寓里,一些宿舍较多的内容是网络游戏,脏话连篇,休闲行令,打牌恋爱等等,很少涉及学习方面的东西;甚至一些同学对游戏高手大肆吹捧,对学习尖子不屑一顾。这些都比利于公寓文化的建设和同学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1.3.学生认识要求和公寓管理服务之间的冲突
一方面,后勤的职能是服务于学生,但是一些学生认为我交钱我就是上帝,你服务于我理所应当。因此学生对于服务要求比如生活条件,服务管理比较高,以及部分学生不愿意服从宿管人员的管理,认为自己不损坏公共设施管理人员无权干涉我的生活自由,对公寓管理人员有一些抵触心理。
公寓缺乏对学生的开放性:学校实行限电和限制网络制度,学校规定周日到周四每天晚上23:00断电,周五周六晚上24:00断电,每天早上6:00恢复正常供电,这些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不方便,手机不能正常充电等;再者大一不允许连接网线,高年级同学也不能及时使用网络资源,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另外,学校宽带供应缺乏竞争,导致网络管理者缺乏工作积极性,办事效率低,网费较高。
学生公寓实行寒暑假封楼制度,学校每个假期都对学校进行封楼,封楼时间大概一个月,这些对同学们造成很的不便。考研的同学失去了在学校好好学习的机会,留在城市打工的同学失去了原有的住所,在假期不能住在本来属于自己的学生公寓,要想继续留在学校必须去校外租房,这样既不安全,同时还耗费同学们的财力和精力,不利于学习和工作。
2.对公寓管理以及宿舍文化的分析
2.1.公寓管理和公寓文化建设已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高等学校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学生宿舍管理全面走向公寓
化,公寓管理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公寓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休息场所,而是大学生之家,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公寓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我们指导和服务对象的当代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习惯,构成了学生公寓特有的人文环境。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公寓是一个各种社会思潮、各种思想、各种信息的交汇处。因此抓好学生公寓的教育管理工作,真正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能够使高校的学生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进而确保高校高素质的人才培养。
2.2.学生公寓管理和学生公寓的主要功能。
公寓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而且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公寓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其目标是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为学生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学习生活场所,创建高雅的育人环境,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行为方式的养成,达到管理与育人的双重目的。一般来说,高校的学生公寓管理具有三个主要的功能,一是服务功能,二是管理功能,三是育人功能。
2.2.1.服务功能是公寓管理的基本功能。
公寓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活动场所,大学期间的大部分生活、休息和学习的时间是在宿舍里度过的。良好的公寓环境,是高校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不断完善德智体美等诸方面所必需的物质保障条件。
2.2.2.管理功能是公寓管理的手段功能
学生公寓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制度的管理。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可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导向、规范、协调和激励作用通过这样一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过程。
2.2.3.育人功能是公寓管理的根本功能
育人功能是公寓管理的根本功能,也是公寓管理的核心所在。公寓不只是单纯意义
上的休息场所,是一个重要的育人园地,是文化建设的阵地,是养成学生严守纪律、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相互关心的良好行为和高尚道德情操圣地。
3.解决公寓管理问题和公寓文化建的途径
3.1.完善公寓管理制度,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力度,发展公寓管理新模式
健全组织机构,配备精干的队伍是前提;完善制度,有章可循是中心;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是保证;严格管理、严肃纪律是关键;奖惩分明,以奖促管是手段。学校要配备一批责任心强、热情高、熟悉工作的专职干部从事公寓管理,避免或减少临时工等人员兼职从事公寓管理;“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管理工作者要身先士卒,身体力行,身正为范,将自己树立为模范执行规章制度的践行者,以自己的行动教育、感染学生。同时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发挥榜样的作用。
3.2.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公寓管理和公寓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学生参与管理不仅能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更有利于辅导员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找到工作的侧重面和着重点,给公寓管理带来极大的帮助作用。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和模范作用,积极组织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课余生活。班级辅导员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与学生接触较多,容易进行感情交流,班级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做到与学生“同住、知情、关心、引导”,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关心学生思想、生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问题,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3.3.加强公寓硬件设施建设,满足同学们的合理要求
适当调整供电供网制度,尽可能满足大多数同学们的需要,多方引进网络资源,减少经营上的不正当竞争和消极工作的行为。暑假寒假学生公寓照常对学生开放,定时开宿舍楼门,同时对学生收取少量的管理费用,提高学生公寓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于秋波,郑华.论高校公寓管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2.唐茂林,张坤.高校公寓管理:学生思想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
3.杜勇,靳西祥.论学生公寓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大学教育科学,2003;
(4)
4.侯文华.大学生公寓与学生思想教育[J].江苏高教,2002;
学生公寓建设与管理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公寓管理,公寓文化
一、当前大学生公寓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大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力
就当前现状来说, 高校在确定公寓管理的相关规定和政策时, 往往都是上传下达的模式, 缺乏了与大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沟通, 这就造成了大学生与公寓管理部门之间缺乏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进而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的合理需求和自主性无法获得满足, 使他们在情绪上对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产生了抵触心理。此外, 公寓管理员往往文化水平都不高, 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等缺乏足够的了解, 使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缺乏相互交流和理解, 自然也就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二) 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匮乏
在当前的大学生公寓管理过程中, 由于大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匮乏, 违反甚至是五是高校的相关安全要求, 而造成的安全隐患频频发生。例如:有些大学生在公寓内使用“小电锅”、“热得快”、“酒精炉”等大功率电器设备或违章电器, 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引发火灾的可能性;还有些大学生不妥善保管自己的贵重物品, 随意将其放在床上或寝室的桌子上, 再加上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离开宿舍时忘记关门、锁门和抽屉, 甚至乱扔钥匙或随便给别人等, 造成了大学生公寓被盗现象频出。当然, 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 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三) 校园网增加了公寓管理的难度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校园的日益普及, 校内网在位高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给大学生公寓管理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例如:大学生公寓内的电脑和上网条件等方便了大学生们获取信息, 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共享, 但有些大学生自我控制力和判断力不强, 将很多时间都浪费在虚拟的网络上, 沉溺于网上聊天或游戏等, 以至于荒废了学习。此外, 由于个别大学生在公寓内私拉网线, 给大学生公寓的安全增加了很多隐患。
(四) 公寓文化功能被严重弱化
大学生公寓作为高校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是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人格教育等的重要文化阵地。然而, 就目前状况来说, 在大学生公寓管理中对公寓文化功能的发挥缺乏足够的重视, 尤其是部分高校管理没有将学生公寓看作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素质教育的阵地, 进而也没有认识到公寓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影响, 而仅仅是把学生公寓看作是对大学生生活问题的解决。也因此, 严重弱化了公寓管理的文化功能。
二、以公寓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公寓管理
(一) 转变管理理念, 在增强服务意识
高校和大学生公寓管理者要改变原来的重管理、轻服务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本”, 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和交通, 了解他们真实状况, 满足他们的合理的需要, 使大学生公寓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此外, 还要加强对大学生公寓管理者的素质要求和培训, 使他们能够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 加强“管理育人”的目的。
(二) 实施大学生的综合安全观教育
所谓综合安全观, 是指运用全局性、联系性和系统性思维来分析和研究安全问题, 注重采取多种手段, 以科学统筹发挥整体合力, 进而实现总体安全。它既是对安全问题的新概括, 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大学生的综合安全观教育, 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将会降低大学生公寓中的安全隐患, 极大地推动大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 加强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和优化
网络作为高科技的产物, 是现代文明的结晶, 但与之相伴而生的是网络环境中的病毒、色情、反动言论等形形色色的信息污染, 因此, 加强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和优化, 已经成为大学生公寓管理中刻不容缓的任务。一是高校要完善校园网使用和管理的相关法规, 保障大学生的网络安全;二是坚持疏堵相结合的原则, 强化校园网络的管理, 自觉屏蔽掉那些换色的、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信息垃圾;三是严格实施网络监控, 净化大学生的网络环境。可以说, 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和优化, 需要多种途径共同起作用, 才能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健康洁净的网络文化。
(四) 构建和谐公寓文化, 营造育人氛围
大学生公寓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承担着高校的育人任务。构建和谐公寓文化, 要坚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等指导思想, 在大学生和大学生公寓管理者之间营造出健康和谐的氛围, 以发挥出公寓管理的整体优势。具体来说, 可广泛开展由高校指导、各院系相配合、公寓承办、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公寓文化活动, 将文明礼貌、互谦互让等良好道德观融入其中, 使大学生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 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公寓文化氛围中, 自觉地将文明、道德、行为规范和人生价值等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 从而实现以公寓文化“育人”为载体的大学生公寓管理。
三、结束语
新形势下, 大学生公寓管理还面临着许多其他的新情况、新问题,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形势,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公寓管理就成为了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大学生公寓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既需要学校、公寓管理人员、大学生等多种要素的相互配合, 又需要良好的公寓文化氛围为载体,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地发挥大学生公寓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帮助大学生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明峰.浅谈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及文化建设[J].科教纵横, 2012 (2)
[2]任忠星, 王新.基于公寓文化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探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学生队伍建设与管理措施分析 篇3
[关键词]学生队伍;建设;管理措施
学生队伍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未来发展,加强高校学生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培养高素养、高水准的学生队伍,对校风建设、学风建设、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大有裨益。就我国现阶段高校学生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开展情况来看,虽然已取得重大突破,但还存在诸多不足有待改进。为进一步促进学校队伍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学生队伍建设与管理措施进行研究与分析很有必要。
一、我国高校学生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1.落实学生队伍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队伍的建设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积极落实学生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质量意义重大。高校学生队伍多由思想觉悟高、日常表现佳、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组成,因此高校学生队伍的整体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作为优秀人才的典范,学生队伍在普通学生中的影响力绝对不容小觑。为充分发挥出学生队伍的功能与优势,进一步落实学生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举例来说,从学生与校方的沟通情况来看,学生队伍处在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重要环节。学生队伍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势必会成就一支高水平的学生队伍。在高水平学生队伍的影响下,校方、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将会更加顺畅,同时,学生队伍的行事作风,均会使普通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愿意积极主动向其靠拢,进而促进了整个校园风气的转变。
此外,高校学生队伍的建设,对学校非日常教学以外的事件同样具有深远影响。举例来说,学生队伍中有不少人才均在各院系中担任着重要职责,以协助教师完成各项日常管理工作。相较于班主任或其他学科教师,学生队伍中的人才对学生思维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情况明显更为了解,所以一旦出现任何问题,均能在第一时间向教师汇报,能够为教师做出决策、调整工作模式等提供诸多宝贵讯息,为学校教学活动与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2.学生队伍建设与管理的主要问题
从现阶段我国学生队伍建设与管理情况来看,学生队伍的建设始终停滞不前,管理工作未见成效,学生队伍的整体水平开始呈现出下滑趋势。限制学生队伍持续发展的很大部分原因,都是有由扩大招生所致。广大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扩大招生的号召,因此各院校学生骤然增长。另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工作的逐步落实,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中各利益体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由于缺乏对糟粕思想的辨别能力与抵抗能力,再加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思想的影响,高校学生的思想观与价值观均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许多高校学生严重缺乏责任感,自我意识强,集体意识淡薄,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下降,学生队伍的建设缺乏良好根基,严重制约了学生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加大了学生队伍的管理难度。
二、提升学生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措施
经前文分析可更加明确加强学生队伍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意义,针对上述高校学生队伍建设与管理中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与现有相关文献报道,总结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学生队伍建设、增强管理效果的有效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积极转换思想观念
人才是带动国家发展的先驱力量,为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对现有观念进行革新很有必要。在建设学生队伍时,有必要对学生队伍组成成员的吸纳观念进行革新,提高对学生的选入标准,从各方面对学生的综合水平进行评估,对现有学生队伍的结构进行调整,以充分发挥学生意愿,提高学生队伍的整体质量。学生队伍的管理者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思想观念,通过培养与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充分发挥出每一位成员的特长与才智,为每一位成员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实现对学生队伍的拓展与保护,为提高学生队伍的整体水平奠定良好基石。
2.重视学生队伍建设工作
深刻地意识到学生队伍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视,是确保学生队伍建设等一系列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学生队伍管理者应懂得如何提高学生队伍的凝聚力,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自身担负的职责。院系各部门应在学生队伍开展活动时给予一定支持,使学生队伍充分感受到校方对自身的重视与认可,更进一步提高学生队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学生队伍的管理人员应积极主动与各成员进行沟通与交流,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怀,向他们灌输正确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学生队伍的整体水平关系到学校核心竞争力,也决定了学校日后的荣辱兴衰。因此,学生队伍管理者应充分利用与发挥出学生队伍的重要功能与优势,以确保学校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提高学生队伍凝聚力,使学生队伍永葆活力。
3.规范化成员选拔制度
在对高校学生队伍进行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应规章制度操作,落实学生队伍成员的选拔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学生队伍的综合水平,并在日后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出学生队伍的功能与作用,严格落实规范化管理制度是重要前提。在選拔成员的过程中,应遵循“以德优先,兼顾成绩”的原则。虽然通过成绩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有失偏颇,不过为提高学生队伍的综合水平,学习成绩绝对是用于评价一名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参考指标。也就是说,在选拔成员时,除需观察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同样还需要了解这个人的知识储备能力,只有素质修养与知识储备能力均在普通学生之上,才具备加入学生队伍的能力。这些学生在加入到学生队伍中后,对学生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无疑大有裨益。
4.进一步提高监管力度
加强对学生队伍建设工作的监管力度,对新加入学生队伍的成员进行培养,不断提高对学生队伍的要求,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制度,促进学生队伍中的各成员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与其他相关素养,进而促进学生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进一步落实学生队伍的建设工作。在加强监督力度的同时,应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明确学生队伍的职责,不定期进行抽检工作,确保学生队伍中各成员始终处于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状态。各管理层人员应加强工作协调性,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均向上级汇报,并开展会议探讨解决对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人才的建设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落实,学生队伍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只有通过积极转变旧思想,给予学生队伍建设工作足够重视,不断完善现有制度,提高监管力度等一系列措施,提高管理质量,才能为学生队伍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与与稳定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
[1]缪泉.浅谈高职学生辅导员用成就目标理论指导学生队伍建设[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18(02):100-102.
[2]罗会德.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的借鉴及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1,23(08):65-68.
[3]章招娣.加强高职院校“三支学生队伍”的党建工作[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8(01):30-31.
[4]卓殷如,钱剑宁.新时期我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11(04):471-472.
[5]崔姝.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问题浅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1):70-72.
[6]王瑞霞,张继玉.高校心理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思考[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3(01):41-43.
学生公寓建设与管理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职生,学生会,管理
一、学生会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的学生会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
(一)学生会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助手。
学生会干部是联系学校各部门的纽带,传达各项任务的桥梁,贯彻和落实各项工作的骨干。因此,学生会干部在联系、团结、教育大学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
(二)学生会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
一个优秀的学生会干部就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对周围的同学起着其它方式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会是一个先进学生的集合体,在政治上具有核心作用、组织上具有凝聚作用、道德上具有表率作用、学习上、科研上具有“尖刀连”的作用。
(三)抓好系、部学生会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生会干部是学生中的一员,自身也是需要接受教育的,培养学生干部具备相当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创新意识,扎实的工作作风,本身就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高职学生的特点分析
高职生进入了大学生活后,有些人就有了“如释重负”、“熬出头”的感觉,加上自身基础不牢,学习能力差反映在行为上就表现为:无组织观念、纪律观念、时间观念、上课经常迟到,甚至无故旷课,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个人素质的提高。缺乏公民道德意识,对学习和集体生活缺乏热情,过分的强调自我,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判断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行为随便,自控能力较差等。
三、高职院校系、部学生工作的特点
教育要因材施教,工作要因人而异,方法要因地制宜,所以,对于高职院校基层的系、部来说,抓好政治方向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行为养成教育等基础性、常规性工作就成为学生工作的关键性工作环节。
具体表现在一日常规检查工作、奖励评优工作、班级管理、宿舍管理、社团组织、活动的组织、心理咨询、评比检查等的管理工作当中。而这些琐碎的管理工作正是高职院校系、部学生工作的实际特点。
四、建设立场坚定,素质过硬,作风顽强,凝聚力强的系、部学生会队伍
学生会队伍必须具有鲜明的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坚定的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政治立场;具有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振兴而艰苦奋斗,刻苦学习的理想;具有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不图虚名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素质基础和系、部学生工作的特点等因素,决定了系、部学生会从组建、教育、管理和日常工作,都必须在党组织领导下,在团组织的.具体指导下进行。以保证系、部学生会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保证学生会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
(一)学生会的组建
1、人员构成
班主任推荐的班级主要学生干部,包括班长、团支部书记等;自我推荐人员,指思想较好,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特长,愿意加入学生会为师生服务的部分学生。
2、选拔程序
制定竞选办法,宣传动员,组织报名,竞选演讲,面试答辩,成绩统计,划出入围人选,确定人员岗位,公示,任用。
选拔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评委要由系、部党总支副书记、团总支的书记、辅导员、班主任代表,学生代表组成,保证学生会队伍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产生,使其具有与生俱来的政治基础。
(2)坚持一切从实际工作出发、按需设置的原则。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必须设置,可有可无的、没有具体工作的“花架子”部门坚决不设。博士论文,教育。
(3)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原则。
(4)按优化组合的方法确定人员岗位,从创建机制上保证了学生会队伍具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增强团结性,提高凝聚力,保证学生会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
(二)加强对学生会的教育
1、政治思想教育
以大学生业余党校为载体加强对学生会队伍的政治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业余党校的主阵地作用。采取利用学生课余时间集中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思想提高与实际行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党章、党史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博士论文,教育。
2、个体基本素质、自律意识的教育
通过每周召开的学生会例会、平时讨论会等形式,通过搜集、征集名人名言、名家名事等活动,随时对学生加强诚信、自律等个性品质、素质的教育。
(三)加强对学生会的管理
1、制度考核,动态管理,末位淘汰
制定学生会考核管理办法,内容包括量化部分和综合测评部分。量化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会成员早操、自习、晚休、卫生、纪律、安全等日常工作的出勤情况,例会、讲座以及各种科技、文体活动的参与情况,制定评分标准,根据每一位学生会成员出勤情况赋分;综合测评部分由学生会干部、学生代表和院、系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及教职工代表对每名学生会成员的思想态度、工作作风、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信息反馈,监督管理
建立多线并举、全方位、立体式的信息反馈体制,加强对学生会干部的监督管理。指导教师、分管院、系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应主动与学生会成员谈心、调查、了解。每月召开一次学生会思想作风、工作情况总结汇报会。
(四)加强对学生会工作的指导
1、合理授权,加强指导
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要有专人对学生会的工作进行指导,对他们的工作要采取“刚性授权”和“柔性授权”相结合的方式,少用“弹性授权”,绝对不能“惰性授权”。在开展每一项新工作、组织每一种新活动之前,都要详细地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应该怎样去做”。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缜密思考,周到计划,扎实工作的良好习惯。博士论文,教育。把学生会干部培养成会干事,能干事,真干事,干好事,多干事的学生骨干。博士论文,教育。
2、重点培养学生会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学习、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有很多种,如:独立能力,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等,可以概括为一种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博士论文,教育。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学生会干部按照以下四步去做。博士论文,教育。
(1)发现问题
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只有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做事认真,细心观察,才能发现问题。
(2)分析问题
要利用全面的观点,对问题的产生进行全面分析。把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条一条找出来。分清导致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次要因素。并找出事情的发展规律,尽可能对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做出预测。
(3)解决问题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根据分析出的原因和对问题进一步发展所做出的预测,制定出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案。计划要尽可能的周全、详细,可行。首先,要尽量多制定几套方案,然后再根据人、财、物等客观实际,选取一种最佳的计划、方案。
接下来的工作是执行、落实既定的计划、方案,这也是最重要的。在执行过程中,把不顺畅的环节,及时纪录、反馈,以利于决策者统筹考虑,必要是及时调整方案。
(4)反馈总结
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篇5
——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
起建凌(通信作者)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020
1摘要: 加强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目前, 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现状存在着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人心不安等问题。高校各级领导应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从选拔任用、培养锻炼、管理考核等方面入手, 加强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 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关键词: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Yunnan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Affairs Team building upresearch
(Yunnan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031, China)
Abstract: The key point in student management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s to build up an effective team for student affairs.A t p resent, the problem s existing in student affairs are lack of sufficient people, unbalanced structure, unstable members and so on.University leaders should change ideas and attitudes, reinforce the selecting, training, and assessing student affair team , so as to provide an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for thework.Key words: YunnanAgricultural university,student affairs, Team Development
前言
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历来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为学校发展和稳定所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的工作队伍,实践证明,这支队伍在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学生工作的使命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这项使命,要靠人,要靠一支热爱这项事业、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国家对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非常重视,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发[2004]16号文件,以下简称《意见》)。对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给予了明确指示,为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支持。
一、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队伍现状基本概况。
截止2008年12月,云南农业大学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2041人,硕士研究生1371人,博士研究生93人,留学生81人,成人教育学生7931人。云南农业大学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人员中, 大致可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类型。专职(不从事专业教学工作,单纯从事学生管理)包括学校(院)党委分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学生处、团委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人员, 院(系)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领导, 团总支书记和专职学生高校学
生工作者等;兼职包括从教师中选拔配备的班主任和从品学兼优的硕士生学生党员、学生骨干中选拔配备的班主任助理等。现有专兼职工作人员316人(不含硕士生班主任助理),其中专职学生工作人员44人,兼职人员272人,在校生生师比为42:1(不含博士生、函授生),全校生师比为68:1。此比例大大高于国家相关部门对学生工作人员与学生比例的要求,从数据上说明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队伍从人数上是非常充裕的。
二、存在的问题
1.工作队伍不稳定。
通过调查,从事学生工作是对云南农业大学的大多数学生工作者一个来说,是一个没有发展前途的职业,既不能使现有人员安心长期干下去, 也不能吸引相关专业管理人才投身于学生工作事业。现有的一线学生工作者大多是兼职, 大多数人认为从事学生工作不利于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 很多人都抱着临时干一下的态度, 使命感不强。这种情况也决定了难以吸引具有专业和管理高水平人才投身于学生工作。学生工作的非职业性制约了队伍专业化的提高,非专业性又影响到队伍的稳定, 使之更不具有职业吸引力。同时,由于学生工作队伍的工作特点和许多具体问题,如职称、工资、学历等等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平时多半沉溺于繁琐事务,缺乏成就感,愿意做学生工作的人越来越少。现有人员中,短期行为明显, 组织服从的多,心甘情愿的少;借作“跳板”的多,长期安心工作的少。在云南农业大学调查显示,在未获得职位提拔的前提下,没有人愿意终生从事该项工作;至少有近九成的学生工作者并没把学生工作当成一种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来对待。学生工作的特点和队伍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如缺乏成就感、个人发展空间有限,导致很大一部分能力强、思想活跃,经验丰富的学生工作者,渐渐离开这支队伍,影响了学生工作的质量。
2.工作内容职责不明确 机制不健全,影响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开展。
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的职责目前一般限于定性规定,比较笼统,从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职责不分、职责不清。长期以来,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者工作一直处于“全凭自觉” 的尴尬工作局面,那些负责任、素质高的学生工作者总是忙忙碌碌、鞠躬尽瘁,而那些不负责或者不安心的学生工作者却乐得清闲。虽说有工作职责等东西在进行规范和约束,但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不可能绝对量化,也不可能预先做好一切计划和准备。部分领导对高校学生工作者重视不够,教职工中也有人错误地认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务虚”,学校未将学生工作者队伍建设纳入正常的人才培养轨道,缺乏规划和得力措施,学生工作者队伍素质提高的政策不到位。在日趋复杂的学生管理环境中,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与工作方式不能较好适应学生情况的变化,直接影响高校学生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3.学生管理相关知识结构欠缺。
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队伍由于长期忙于事务性工作,用于提高工作能力的时间少,虽然不少人具有高学历,但其专业背景和学生工作内容基本不相关,对于从事学生工作显得知识面狭窄,尤其在管理学、心理学知识方面欠缺最为突出,大多凭经验工作。在当今信息社会,学生获得的信息在某些方面明显的超越高校学生工作者,高校学生工作者在某些知识领域内可能会成为知识弱势。由此, 专业背景、文化背景、价值观方面的冲突可能引起师生之间可供交流的语言越来越少。
4.个人发展的目标和未来前途不明确。
长期以来,由于忽视对学生工作队伍未来发展的系统考虑,导致这支队伍的发展普遍不畅。长期的繁杂工作,致使有的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者的外语水平下降,专业知识淡化,对于将来的分流相对困难。由于缺少政策上的足够支持,待遇又不高,就很难稳定这支队伍。同时,学生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是实际工作多,理论研究少,学术成果更少。因此和从事教学、科研的老师相比,同样在高校工作,同样是曾经的优秀学生,但几年以后,从事教学、科研的同学学术成果累累,而学生工作者自己仍然在原地踏步。还有的老师长期献身于学生工作事
业中,但在职务、职称方面总是上不去, 让许多高校学生工作者心理失衡。年轻人看到这一现状后,也感到心灰意冷,转而为自己的前途担忧。
5.“专职”与“兼职”效率的非等效性。
作为专职学生工作队伍,无论在思想素质与理论修养,还是在实际工作要求等方面,基本上做到岗位职责明确,日常管理到位,注重效率效果等,而作为兼职学生工作队伍,其主要职责基本上以教学为主。按规定和要求,教师将来评职必须有从事学生工作的经历,很多人是身在岗位心在外,根本无心考虑学生工作的事宜。因此,从现象上看,班有班主任,学院有分管人员,事实上真正用心去做这一工作的人屈指可数。因为学生工作责任大,千头万绪,但学生中的偶发事情或突发事件就会使得你的工作前功尽弃,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任何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都是一种打击。同时专职学生工作者的出路和前程,不是提拔就是转岗从事教学,个人提拔受岗位职数限制,能达此目标的人很少,若今后从事教学工作,将来转岗,不如及早准备,以免提职、评职称没希望。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各种酬金的发放都与职称、授课时数、科研状况相联系,学生管理这部分人的工作没有相对应的参评标准,其所获经济利益也有很大差距。
三、完善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对策
1.首先要明确高校学生工作者角色定位。
始于2O世纪5O年代的高校高校学生工作者制度,迄今已经5O年,期间名称虽有变动,但“专职政工干部”的性质和角色定位始终未变。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重新明确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岗位职责,对于改变因职责泛化等因素引起的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得不到正确公正评价等问题,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的健康、稳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学生工作者角色的明确定位,改变了过去认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是除了教学工作以外,工作范围无所不及、无所不能的全能岗的偏激观点,从而使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在职能上由“被动防御,管理至上”转向“主动引导,服务至上”。提升了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职业归属感和工作绩效。因此,应该依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明确高校学生工作者的本职工作,同时将这些工作作为考核高校学生工作者业绩的主要内容,作为提拔晋升的主要依据。
2. 是要像重视学术骨干一样重视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提高高校学生培养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要积极实践和探索从高等学校硕士毕业生中选拔专职高校学生工作者或从本校优秀本科毕业生中免试推荐研究生保留学籍担任高校学生工作者制度(有些学校称之为“流动高校学生工作者”制度)。坚持多渠道引进人才,并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形成既继承本校学生教育管理优良传统又融合其他高校的管理育人理念的工作格局。同时,建立高标准的职业准入标准和岗位准入条件,注重培养高校学生工作者的科学决策能力、准确把握方向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群众工作能力、预防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需要经常性地接受专业辅导与培训。而目前高校学生工作者普遍缺乏必要的岗前、岗后专业培训,队伍状况还处于以老带新、自行摸索、经验总结的初级工作阶段,工作管理缺乏计划性、系统性,超前性,加之许多年轻工作者人生阅历浅、工作经验储备不足、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现阶段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心理辅导、学习方法指导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在队伍建设中,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培训工作要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培训格局。培训内容应主要包括:岗位认知与工作职责、依法开展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学生党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与学习指导、校园危机处理等方面的内容。培训合格,颁发高校学生工作者上岗证书,准予从事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其次是专业化培训。对取得任职资格的高校学生工作者,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与辅导、学生工作事务等项
目的培训,不断提高学生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学生资助管理、学生工作规程等方面的专业能力。第三是职业化培训。对于已经适应工作的学生工作者,可根据其日常工作内容、个人意向选择,经选拔之后提供不同的专题培训机会,如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心理咨询培训等,并鼓励他们获得相关的社会职业资格认证,全面打造职业化的专职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
3.是要做到使用和培养相结合。
选拔优秀高校学生工作者进行在职进修、攻读博、硕士学位,改变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学历层次偏低的状况,培养学生工作队伍的业务骨干和教育管理专家,提升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的工作能力,鼓励他们拓展自己独特的职业化道路。
4.要有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合理安排,为学生工作者的发展搭建平台。
目前很多刚刚工作的年轻人都将学生工作者队伍作为其过渡的平台,而不愿在此岗位上继续发展。进行客观的评判,我们会发现对于年轻人的发展缺少具体职业规划,这是高校学生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高校学生工作者职业发展规划是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建设构建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理顺专职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发展出路是消除高校学生工作者后顾之忧的根本,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保障。高校学生工作者既然是一种工作,就允许适当的流动(无论是到其他机关还是转岗担任教师),而且适当的流动对于这支队伍来说使其保持长久活力的根本。所以首先要鼓励一部分专职高校学生工作者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长期从事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确保高校学生工作者骨干力量的相对稳定,逐步构建一支长期从事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队伍。其次是要坚持相对稳定与合理流动相结合,畅通出口,鼓励合理流动。要把专职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作为学校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及主要来源,也可向教学、科研工作岗位和社会党政机关推荐、输送。
4.建设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队伍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
学生工作是集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时代性、时效性为一体的工作,是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种专门的职业。高校学生工作者只有既是完成学生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多面手,又是学生就业指导、生活学习指导、成才指导、心理咨询、形势与政策教育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才能满足学生工作的客观需要,才能保证工作质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工作的过程中,不能仅应付日常事务,还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问题。要像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和科研工作者那样,把学生工作当作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去经营,掌握现代学生工作的规律,通过不断的努力来赢得自身的发展。因此,走专家化、学者化道路不仅是高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学生工作者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处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高校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要依靠他们去落实。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说,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素质,决定了大学生的素质。因此,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发展,是符合当今高校改革与发展以及学生成才的需要。其次,高校学生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的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与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一样,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与水平。如果没有比较全面的知识、能力和责任心,是不能顺利而有效地开展学生工作的。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实现学生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以至专家化,使这支队伍工作有成效、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这不但是工作的需要,也是这支队伍自身发展的需要。当然,建设高校学生工作“三化”队伍,也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兴国的战略思想,把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资源来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淼等,切实抓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六期
2.孙少峰,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问题探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11期
3.林 曙,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10月第四期
4.孙立军,学生工作队伍长效机制构建探新,中国青年研究.2009(6).-106-107
5.陈静,试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职业化标准,江苏高教.2009(2).-121-123
6.郑晓明等,关于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4(5).-78-79
7.王虹柏等,关于高校兼职班主任工作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5(11).-34-35
8.时长江,探索高校辅导员工作职业化的新路子,红旗文稿.2007(5).-18-19
浅析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建设 篇6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杨涛 李洪宾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往的传统管理理念和行为已不再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在诸多方面伴生了新的矛盾和问题,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纠纷屡见不鲜。随着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不断落实,我国各行业都也纳入法制轨道。高校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依法治校、运用法律的观点认识、分析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使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值得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法制化
一、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其一,行政本位的思想较普遍。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高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对于涉及学生权益的问题往往采取行政、命令、经验的办法来化解矛盾,很少依法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等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 涉及高校学生维权案件不断增加,无形中将学校推上了法治化的轨道。
其二,重视管理的效果,轻视管理的权限。高校为追求从严治校的管理效果,在制定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综合评价等一些规章制度事无巨细地统统列入学校的管理制度范围之中。例如,有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明文规定禁止学生在校内拥抱、接吻等亲密行为, 其实把这种靠学生自律的行为写入规章制度属于法律上的侵权,进而导致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相互冲突的现象。
其三,高校规章制度的合理、合法性问题带来的纠纷。我国普通高校是根据行政机关的委托或教育法的授权行使国家公民权利的授权组织。按常理规定有权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等等。但是,作为法制社会首先要保障公民的权利,这样一来往往容易使二者产生矛盾。目前,我国高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都是依照政府的教育法律法规、借鉴兄弟院校的“惯例”、再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的,曾未有过专门部门审查过是否合法或合理。因此,无形中导致了学生状告母校的案件中一般都是对学校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发生质疑,而且出现了法院宣判学校规
章制度“无效”的案例。如2003年12月29日《楚天都市报》报道湖北经济管理学院多名学生致电本报,质疑“交不齐学费不能拿奖学金”这一规定是否合理。该校的肖同学功课名列前茅因交不齐学费取消了评选奖学金的资格。[1]很显然,学校的这种规定不但不合理,而且更不合法。实际上,学校的自主管理权是法律赋予学校为保证其组织目标的实现对其内部事务进行处理的“自由裁量权”。由于教育教学活动有其特殊性,诸多教育教学问题不可能完全定量化,如德育标准、综合素质等,必须要经过一定的定性判断,这就给学校留下了一个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这个自由裁量空间往往是造成学生及家长对学校质疑和起诉的主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摆在学校管理者及教师的重要难题。
其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保障学生的权益方面欠完善。目前我国高校所制
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规定学生的责任方面比较系统、具体,但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保障学生的权益方面不够完善。我国《教育法》中规定,受教育者有权“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2]但是,一般高校不但缺乏学生申诉程序规定,更没有专门负责受理学生申诉的专职人员和机构。当发生问题后往往使高校处于尴尬、被动的局面。
其五,重视履行对学生义务的监督,轻视对学生权益的保障。在计划经济
体制时期,高校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教育者与被受教育者的关系。在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上,高校占绝对优势,学生只有绝对服从学校管束的义务。但随着高校教育的改革,高等教育逐步市场化。缴纳学费使得高校与学生变成了一种契约关系,除了原来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外,还体现出了一种普通的民事法律关系。大学生的“使用权、选择权、监督权、知情权、奖贷权、就业权”[3]等合法权利得不到重视和法律上的救济。如2002年12月26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李静和李军(化名)就读于我国西南部的某学院。假期二人同行旅游共住一晚发生了性关系,一段时间后李静突然腹痛求医诊断为宫外孕。学校以“品行恶劣,道德败坏”为由将二人开除学籍。这对恋人以侵犯他们的隐私权为由将学校告上了法庭,最后学校败诉。以上充分说明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法治化中存在着问题,轻视了对学生权益的保障。因此,强化法治观念、坚持法治原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法制化建设
在市场经济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采用法律法规解决社会实践中出
现的问题,理顺高校与学生的关系,提高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减少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治成份, 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力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法治化。
1.以学生为本,依法育人、尊重学生权益的新教育管理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行政和
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①所谓行政法律关系是高校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代表国家的委托对学生教育的有关事项进行管理。其法律强调的双方主体地位是管理与服从的纵向关系。②学校与学生双方形成了一种具有服务合同性质的民事法律关系。其法律强调双方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属于民法的调整范畴。如学生缴纳学费就学、自主择业。学校收取费用,提供服务。因此,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尊重学生权益的新的教育管理思想;以学生为本,不但提倡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还要提倡学生参与评价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制定有关规章制度的民主管理观念。这种管理观念不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与成才,而且还能够准确地、及时地发现学校学生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工作思路,保证学校管理建设可持续发展。我们深知,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校园网络建设的完善,学生参与学校民主建设的意识大大增强,思想变得比以往更加活跃、更加复杂。鉴于此, 学校在管理学生过程中要以法育人,通过依法、执法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使学生的合法权利得到保障。高扬法治精神和维护人的权利意识,不但是高校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也是高校管理工作者必须养成的基本意识。因此,正确处理好高校与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的重要前提。
2.建立完善的高校大学生管理申诉裁决机构、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有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甚至不相信法律的力量。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依法的程序进行自保,为此,高校应当建立专门的法律申诉机构,积极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维权意识,提高法律素质。我国《教育法》第42条明确规定学生有申诉权和起诉权。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第56至第64条又进一步规定:
对于处分学生的结论一定要同本人见面,并且允许本人申辩和申诉,对于大学生本人不同意见的申诉,高校有责任进行复查[4]。以上充分阐明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寻求国家法律法规的救济途径。但是,由于国家行政机关没有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申诉裁决机构,高校也没有建立有关学生权利救济的规章制度,导致了大学生的申诉权缺少可操作性。为此,国家政府部门和高校应尽快建立专门的受理学生案件的申诉裁决机构和申诉制度,一旦大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能够做到申诉有部门管,辩护有人听。总之,通过权利救济使受伤害者的权利得到补救。中国政法大学徐显明先生曾在《大学理念与依法治校》一文中阐述道:法治国家里面必须有一支精通法律的国家公务员队伍;法治国家里面必须有一个发达的法学教育[5]。而且这两个条件都与高校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是法治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法治化建设的先行者,建立、健全依法治校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竞争、约束机制,用制度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3.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实施法制管理与人文关怀并济
长此以来,学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几乎附带强制性,它对于建立稳定的教育
教学秩序,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四有人才的教育目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高校的规章制度建设除了在保证实现教育目标的同时,还要考虑尊重学生合法权益,充分体现出它的人文关怀。这给高校的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全新教育理念影响下,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千万不能忽视大学生入学后仍然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但是,在各个高校制定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中,其目的并不是为了侵犯某些学生的合法权益,而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学生。虽然大多数学生是具有法定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但从教育学角度来分析,大学生还属于发展中的人,因违纪受到的处分可能会影响其一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高校在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时,首先要考虑到学生作为权利主体的性质,要依据法律法规的原则与规定,按照规范性与可操作性、保障学生权益与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实施法制管理与人文关怀并济的制约机制。尤其是处理学生违纪时,只要是与学校秩序不发生严重冲突,都要对学生违纪的处理尽量限制在最小范围内。高校应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违
纪处理规定》进一步明确各项程序,细化处理权限。另外,高校还可建立起处分预警制度,以便及时提醒有可能受到处分的学生,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持学校和学生的和谐关系,避免或减少校方与学生之间的摩擦,努力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绩效。
总而言之, 我国高等学校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的现代化人才
为根本宗旨的公共事业机构,通过行使由国家法律法规授权的学校自主管理权来约束学生行为以及维持学校秩序。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的同时,还要实行人文关怀,辅以人性化的管理并济,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的建设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秉福.大学校规与依法治校[J].教育与现代化,2006(1): 46.
[2]林天卫,吴华钿.教育法规读本[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邵国平.论大学生权益与法律保障[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1): 51-52.
[4]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解读[M].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大学生创业档案建设与管理初探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档案建设,管理
随着我国高校的持续扩招,目前大学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呈上升趋势,但是有限的就业机会使就业环境不断恶化,因此,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就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加强大学生创业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大学生创业档案能够全面记录高校学生创业综合信息,是高校学生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高校学生创业档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13。它主要包括个人创业项目、创业情况、实际效益、奖惩记录等,具体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在校的学习成绩和日常表现情况,相关荣誉和技能证书,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还包括在实习单位的表现,在校期间创业情况等材料。
一、加强大学生创业档案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意义
目前,日趋严峻的就业状况促使人力资源和就业部门出台了多项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但是,很多档案部门并没有认识到建立全面、详细的大学生创业档案的重要性。大学生创业档案不但有利于丰富高校的档案资源,提升高校的档案管理水平,而且也有利于为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提供良好的借鉴,从而促进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为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提供保障,以便解决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1.有益于丰富高校档案资源,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大学生创业档案是高校档案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地建立翔实的大学生创业档案,不仅丰富了高校的档案资源,而且也较好地提升了高校档案工作的管理水平。大学生档案一般记录的只是在校学生的高考录取材料、毕业生登记表、成绩单、奖惩材料、党团关系材料、报道证、体检表等。由于档案工作没有创新,致使学生档案的作用难以发挥。然而大学生创业档案的建立,不仅可以丰富学校的档案资源,还可以推动学校对学生的进一步了解,而且对于学校创业就业教育的案例支撑也有着重要意义。
2.有助于促进大学的创业和就业工作。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自身和家庭的根本利益,而且也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更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全局。据相关数据表明,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28万人,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人,成为2013年后的“更难就业季”,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在毕业生总数中,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比重只有8%,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已达到30%。因此,高校档案部门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发挥自身优势,建立毕业生就业创业档案,充分了解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就业需求、就业能力和就业心态,适时调整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方向和重点,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推荐、就业援助和毕业生跟进调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2]127。
3.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学生作为劳动力的资源,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大学生创业档案建设与管理,有利于把握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意向,为高校创业就业教育提供帮助,进而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充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创业信息,为提供大学生再就业的企业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从而促进大学生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大学生创业档案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的个人创业档案意识较弱,不够重视。一方面,在收集创业档案材料时,一些学生担心泄露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多数学生对其创业情况避重就轻或者隐瞒事实,这种情况使创业档案的建立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阻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创业档案的建档工作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不配合建档工作的开展。不仅如此,大多数学生也没有意识到建立个人创业档案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建立创业档案非常麻烦,有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这些观念都制约了大学生创业档案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部分高校大学生创业档案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大学生创业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技术工作。由于一些高校档案管理分工不明确,组织机构上杂乱无章,也为大学生创业档案的建立与管理设立了阻碍。有些高校学生档案的管理工作划归学生工作处,也有的是档案馆,还有的是就业指导中心。并且由于大学生创业档案管理不够规范化,以致一些缺失或遗漏的资料无从查找与补充;有的在借阅档案的过程中,没有实行登记制度,经常发生文件丢失的情况;在大多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没有有效的工作程序、政策法规和措施,使创业档案在使用中发生了诸多问题[3]27。
三、加强大学生创业档案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建立个人创业档案的正确认识。第一,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的作用,积极开展创业档案建设以及相关政策的推广工作;积极组织有关就业、创业知识的研讨会,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定期组织就业创业帮扶和跟踪管理服务的活动,及时、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就业与创业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通过宣传、教育等活动提升大学生建立个人创业档案的参与度,使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建立个人创业档案。同时,使创业档案在大学生就业和创业中发挥有效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创业档案建立工作的开展。第二,加强毕业生创业就业指导。高校在就业创业指导课和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可以邀请用人单位来校开办与就业创业相关的短期课程,或者邀请成功人士讲述自己创业就业的成功经验,使毕业生能够在主观上意识到个人创业档案的重要意义[4]40。
2.明确地方高校职责,提高大学生创业档案管理水平。
(1)完善大学生创业档案管理制度。各级高校应把大学生创业档案纳入到就业工作考核中,并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来抓,提供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以确保大学生创业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能够科学、合理、有序地进行。第一,深入挖掘现有馆藏资源中所蕴含的有关创业的档案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整理,不断地丰富学生档案的信息资源,使之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生动教材。第二,归纳校友成功创业的信息,使学生了解他们艰苦的创业经历和奋斗拼搏的精神,从而增强自己的创业信心。第三,建立健全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档案,这对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可以使高校了解学生的创业就业意识和学生的相关想法,为学校的就业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其次,根据学生的反馈,以便学校后续就业工作的开展,真正促进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可以为创业就业教育提供参考。第四,收集关于创业的政策文件和信息。既有来自学校的文件,也有来自上级机关和政府针对创业的各项文件材料,凡是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文件材料都应该进行收集,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法,在大学生中开展有关创业需求的调查,通过调查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创业需求,有针对性地收集归纳各类创业信息。另外,积极搜集创业项目的市场需求资讯,以提供给大学生。第五,收集大学生创业反馈信息。包括大学生创业情况和创业质量跟踪等反馈信息,以此充分发挥学校及其相关部门在就业领域中的作用,共同完成创业档案资源的建设工作。
(2)提升创业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第一,科学采集信息。针对大学生创业档案信息,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采集与完善,把大学生创业记录、个人基本信息、创业状况、工作行为和创业项目等纳入到统一的创业档案系统,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创业档案信息库。第二,科学管理信息。大学生群体具有流动性强、范围广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可以建立健全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并对涉及到大学生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的部分设置权限,以免泄露大学生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从而有效保护大学生创业档案的有效流转和档案信息的安全。第三,科学利用信息。致力于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管理网络系统,使大学生创业档案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对创业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档案在创业就业教育、促进就业、就业对接和跟踪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3)严格归档,妥善保管。高校档案的管理部门和相关管理人员根据归档的要求整理档案,组织人员整理、装订、归档,为创业的学生建立比较完整的成长记录。高校应制定档案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学生创业档案科学保管,合理使用,对典型案例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档案,可以永久保存。因为创业档案的很多资料涉及学生的个人隐私,甚至是涉及学生所在公司的商业机密,因此,如果这些档案随意公开,可能会对学生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高校要设定密级,科学化管理,落实责任,严禁泄密。如果要用到牵涉个人隐私的档案资料,事先必须获得当事人的同意。
(4)理顺职能部门和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联动机制。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工作处、各级下属学院、学生管理办公室等部门作为管理机构,对大学生创业档案有着长期有效的监管职责。应当明确各项管理职责,改变创业档案管理秩序混乱的现象。人事、就业、档案等有关部门应积极沟通交流,以确保大学生创业档案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总之,大学生创业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创业档案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和各地高校发挥纽带作用,而且还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创业人员加强对档案建设工作的重视,在努力协调各部门,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创业档案管理系统,以确保大学生创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努力服务于学生就业的同时,促进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进行,努力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形势。
参考文献
[1]莫丽彬.高校档案与大学生创业[J].兰台世界,2009(11).
[2]周淑清.论高校学生创业档案的建立与管理[J].职业教育,2011(3).
[3]陈青娇.高校学生档案服务于毕业生就业工作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9).
学生公寓建设与管理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与创新平台 建设 管理实践
大学实践与创新平台是建立以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能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能力,改变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状况;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实践与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科技不断进步,社会对拥有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但是现如今,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教育模式还以课本教学为主,忽略了塑造学生的创新精神。即使学生有创新的激情,但是在缺乏帮助的情况下,很容易半途而废。另外,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喜欢单打独斗,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搭建大学生实践与创新平台,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实践与创新平台建设的理念
1.突出学生的创新主体性
教育家斯普格朗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理念,以学生特性为基础来制订教学计划,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利用大学生实践与创新平台,对于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的个性化
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校可以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览,组建学生科技创新社团等活动,使学生在浓郁的创新实践氛围中受到熏陶;可以邀请创新教育知名专家、企业家来校开设课程和讲座,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可以组织大学生深入基层、生产一线,开展以实践和创新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可以改革考试方法,把实践与创新能力纳入考试评测中。
3.开拓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
教师可以加大对实践与创新平台的推广活动,把为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实践创新为重要目标和宣传点,吸引学生参与平台的搭建与创立活动,带领学生参加高端赛事,并取得优异成绩,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平台的知名度。
三、大学生实践与创新平台管理的理念
1.资源共享的管理理念
在实践和创新平台中开设锻炼学生能力项目的实验活动,让学生真正融入科学研究活动,通过解决科学研究的实际问题,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构建兴趣引入、实践融合、科技创新的思路,从整体上来规划大学生的实践创新平台,使其成为运行效率高、规模范围大、资源信息全,达到资源共享最大化的目标。
2.分层共建的管理理念
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对事物的理解程度和认识规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优化平台的培养体系,以导师制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结合实践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选取经典的科研成果,通过适当的补充实验内容,让学生进入真实的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有利于大学生吸收本科知识。
3.学科与特色结合的理念
教师可以打破单一理论知识讲解的教学模式,让大学生提前进入实践创新平台。在实践与创新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实现教学与实践创新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自主探究。
四、结束语
实践与创新是重要的教学理念,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应扩大和深化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平台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使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发生质的飞跃,为大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事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于志军,董娜,刘书广等.高师院校生命科学本科公共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5,(4).
[2]应向伟.技术类期刊与行业创新平台的协同融合——以浙江省技术类期刊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4).
【学生公寓建设与管理】推荐阅读: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11-12
学生寝室公寓化管理07-07
学生公寓管理条例05-12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总结07-22
大学生公寓管理09-08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系统09-15
中学生公寓管理制度10-25
大学学生公寓安全管理调研报告09-23
子洲中学学生公寓寄宿生管理制度05-22
学生工作处公寓管理科工作职责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