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共9篇)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 篇1
新祥旭考研:十年专注考研一对一辅导
招生院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
招生专业(专业代码)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2)
招生人数
全日制:4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海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史 02(全日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03(全日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历史 04(全日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 05(全日制)马克思主义传播史 06(全日制)马克思主义形成与发展规律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3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④893中国近现代史(B)
初试范围
63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和鲜明特征;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893中国近现代史(B)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反侵略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起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大革命高潮;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辛探索;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复试范围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1.中国近现代史(笔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沙健孙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专业综合知识和表达能力(口试)。3.外语听力、口语测试。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部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专业简介
概 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它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力图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考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历史阶段,总结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和指导实践的历史经验,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发展的特殊规律,特别是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而不断发展的规律。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比较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理论成果,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能够担任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和宣传、党政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01海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史 0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0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历史 04科学社会主义力理论与实践发展 05马克思主义传播史
06马克思主义形成与发展规律
主要导师【适用2018年招生】
曹景文 吴原元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专业课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研究》、《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社会思潮专题研究》、《专业英语》、《中国近现代史名著导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研究》等
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去向
主要分布在高校、政府机关、研究机构和公司企业、重点中学等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 篇2
教师专业发展指在教学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 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主要包括教师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及反思意识的强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 高等教育质量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未来十年的重要发展规划之一, 而人才培养质量则直接受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影响。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正在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优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然而, 以外语学科为例,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 英语教学的理念、内容及方法等都需要转变。专门用途的英语教学逐渐成为现今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 但是, 我国各高等医学院校中的医学英语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不合时宜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亟待改变, 而专门针对医学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则显得十分薄弱。在此背景下, 寻求医学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对于医学英语教师改进教育实践, 提高教师的素质, 既有利于教师自身职业的发展, 又有利于医学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建构主义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观
建构主义认为理解知识和学习是一个主动而不是被动的过程。知识是可以被建构的, 是主动吸收的。由于个体存在独特性, 个体所认识的知识也具有个人性和独特性。由于个体存在于文化、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中, 以语言为中介来认识了解新事物, 因此, 人类的认识过程也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 不是简单的接收输入的信息, 而是学习的个体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主动建构, 从而对学习者的内在认知结构产生影响。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的建构是个体已有的先前经验、个体的认知结构和个体具体真实情境相互整合的结果。因此, 建构主义不认可知识的永恒性, 而强调个体通过理解来建构自己的真实世界、经验系统和认知结构。这是知识和知识建构的真正内涵。
(一) 医学院校外语教师应有自觉专业发展意识
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尤其是医学英语教学区别于普通高校, 有自己的教育方法及教育特色。然而现实情况是, 大部分医学院校学生英语的培养规格却大多按照普通高校的本科教学要求进行, 医学英语作为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 由于其专业性和复杂性, 对于教授医学英语的老师和学生都是巨大的挑战。而仅仅具有英语语言的知识而缺乏医学类的知识对医学英语教学来讲显然是不够的。因此, 教师应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具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教师有自主发展的意识意味着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负责。具有自我专业发展的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对未来有自己的了解和追求有选择性地取舍,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部分内容让学生打好基础。教师适当地有重点地选取医学英语其他方面的内容, 如医学英语词汇学、医学英语翻译学、医学英语文体学等, 以专题形式汇总讲解;同时, 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专业课, 选取贴近他们专业课程所学内容的医学英语听力及会话, 并适当地让学生以小班的形式集中训练和展示;再有, 结合专业课使学生融会贯通, 督促指导学生在日常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有效地积累医学英语术语词汇。除此之外, 还应对学生有更深切的了解和掌握, 急他们所急, 给他们所需。在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下, 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不能单一、固定。教师更应有主动学习的精神, 主动把握医学英语的特点和规律, 并且在教学上要具有创新能力, 同时又要具备科研能力, 使自己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具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实施教育的能力, 具有自我专业的发展能力, 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自觉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二) 医学院校外语教师的主体地位应发生改变
作为专业英语的一个分支, 医学英语教师缺乏医学专业背景的人才, 大部分教师皆为英语专业转型过来。医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科学, 对于不懂医学的英语教师来说, 即使英语再好也很难胜任这份工作。传统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的传授技能,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依然按照老套路讲授课文和练习, 很难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交际能力。虽然现在有很多学校的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 但多媒体课件往往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 质量普遍不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不但教学效果不好, 还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语言教学认为, 单纯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再是语言教学的全部内容, 教师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环境, 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和鼓励学生对语言进行学习,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且是一个中介者, 使学生会独立自主的学会学习, 学会处理各种问题和适应各种变化, 使学生从以前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那么教师要对学习的材料和教学目标, 教学的呈现方式和练习的设置等方面要介入和学生的充分互动, 为学习者创造最佳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氛围, 激发学习这的学习兴趣, 使其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 从传统的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参与, 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身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 帮助他们制定长远目标和近期规划, 使学习者了解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效果以及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方面会产生的积极意义, 这样会使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师的主体地位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一个中介者。教师主体地位的改变使教师的技能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语言的熟练掌握,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掌握, 而是需要教师对具体的教学情景和教授对象自己来建构教学信念, 提高自己的教学意识和教学实践能力。
(三) 医学院校外语教师的评价要以促进专业发展为目的
教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效果。可是传统的教师评价标准基本上以学生的评价为主, 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生对教师的课堂内容是否满意为评价标准。这些只是对教师的外部评价。建构主义认为教师评价不仅仅重视外部评价, 更应该重视教师的自身反思性评价, 关注教师的个性和发展, 把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 倡导教师的主体参加。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的发展, 所以评价的内容要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效能这两个双重标准来进行。传统的评价观关注的仅仅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 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教学需要的满足度, 而没有考虑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建构主义观的教师评价体系关注教师发展与成长, 通过评价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效果的建议。建构主义观把教师看做认识和学习的主体, 教师由于个体的不同对教学活动的认识也有着个性化的特色。因此, 对教师的评价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生的成绩, 而要和教师的基本素质, 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 学生和学校的差异, 尊重教师的个体特征, 建立一个具有个体性、层次性和前瞻性的评价体系, 针对不同的教师明确地给出建议和专业发展目标, 促进评价过程中教师自我价值的体现。实现评价标准多元化, 体现教师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和教师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可以促进教师对教学的反思, 更加认识自我和提示自我, 加深对教学的理解。
结语
医学院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医学院校英语教学和医学英语教学的提高至关重要, 直接关系到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的长足发展。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 因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的提高。建构主义视域可以帮助我们改变传统的对教师发展的狭义理解, 从学习和发展的角度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 对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教师的主体地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桂春.激进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研究[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5.
[3]刘伟荣, 王俊林, 杨丹.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探索[J].医学综述, 2008 (16) .
[4]王玲.医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前景的探讨[J].英语广场 (学术研究) , 2012 (12) .
[5]尤永超.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设想和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7 (1) .
[6]李广平.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师教育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 2004 (5)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 篇3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057-02
社会建构主义是当今世界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最新主流思想。1999年的剑桥哲学辞典将其界定为:“社会建构主义,它虽有不同形式,但一个共性的观点是,某些领域的知识是我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制度的产物,或者相关的社会群体互动和协商的结果。”社会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协商,利用语言、符号等人为地主动建构起来的,知识的建构与社会密不可分。这对于指导我们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特别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
1.知识是个体与他人合作进行意义建构的结果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里,通过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自身的认知过程而建构的,是个体与他人合作进行意义建构的结果。其中,更注重社会层面的客观知识对个体主观知识建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格根有句名言“我沟通,故我在”,可见,个体的认知要受到周围的社会群体的影响,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个体与他人进行沟通,用他人视角思考问题,从而进行意义建构。
2.学习是学习者在社会情境中的认知过程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情境认知,知识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情境中建构的。社会情境是个体认知与发展的重要源泉,它能有效促进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或表象,激发其产生联想来促进对新知识的建构。学习是一种基于情境的社会实践活动。维果茨基明确提出,“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教师是教育环境的组织者,是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调节者和控制者……社会环境是教育过程真正的杠杆,而教师的全部作用则可归结为对这一杠杆的管理。”[1]
3.学习者是主动建构者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角色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材料,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发现者、解释者、思考者和提出问题者、主动的交流合作者、解决问题者,是知识的来源和合作的主动建构者。在学习共同体中,每个学习者带有自己的先前经验,有着自己对某种事物的独到的见解,每个成员都有权利和义务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每个人思考的结果不一样,群体成员共同协商,其中有妥协、让步,也有坚持、修改,最终群体将发表共同建构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主动地参与实践,获得成就感,取得发展。
二、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从广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同义,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的发展,强调从普通职业向专业职业的发展过程;二是指教师个体的素质的提升,强调从新手型到专家型的成长发展过程。本文中的策略主要针对后者,即狭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
1.创建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学习氛围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终身学习,而且离不开合作学习。为此,学校应创建高效的合作学习体系。
(1)创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基础,以共同愿景为导向,以满足学生学习为目标,学校全体人员(包括管理者、教师、学生)共同持续学习,互相分享知识和实践,相互促进协作和情感支持,从而实现学校持续变革和个人不断发展的教育组织。[2]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可在全校范围内发展教师学习社群,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教师观摩课、集体备课等等活动,丰富教师的教学思想,拓展教师的教学视角,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定期开展校外交流和研讨活动。学校与学校间不应各自为政,而应组成一个开放的网络系统,各个学校就是该网络里的站点,应交流互动,保持联系,使得教师与校外同行能经常进行教学研讨。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所以不同学校教师间的交流,能开阔眼界,通过经验交流,在思想碰撞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邀请教育专家进行专业发展指导。教育专家有着丰富、先进的教育教学学识和理念,教师通过与专家广泛、深入的交流和对话,能及时解决自身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惑,能加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另外,教育专家能指导教师将实践经验理论化,使教师在向更高层次的科研型教师发展中少走弯路。
2.营造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环境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环境是指具有相互信任、理解、包容的师生关系,以及尊重、支持与充满情感的和谐心理氛围及其课堂教学环境。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是指富有挑战性、多元性、激发教师产生教学问题与积极求解愿望的具有创造力的教育环境,这与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培训等有关。[3]为营造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环境,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作出努力。
(1)努力营造尊重、公平、信任与理解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拉近师生情感的纽带,教师只有在一个能充分揭示师生内心世界、展示师生的内心情感、反映师生教育教学过程与背景情境中,才能积极观察、思考探索,才能与学生互动、情感交流,才能在课堂上自由地发挥教学智慧,取得有效、高效和长效的教学效果。在发掘师生潜能的过程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2)做好入职教师教育和在职教师培训。入职和在职的教师培训可激发教师的进取心。学校可定期开展公开课、听评课来进行绩效考察,使教师获得竞争意识,从而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营造一种富有挑战性、多元性的激发教师发现教学问题与积极求解愿望的、具有创造力的教育环境,让教师在一个完全超出预想的教学情境下,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亲力亲为地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锻炼和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和教学创新的能力。
3.努力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价值取向是指教师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作为“社会人”,对社会发展做出的努力与贡献。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价值取向是指教师作为“自然人”,主动追求个体身心发展的和谐与人格的健全以及个人需要的满足”。[4]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注重教师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和谐统一。
(1)教师待遇应提高。政府或国家要通过制定一些政策来提高教师待遇,提高工资福利水平,提升教师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社会大众对教师评价的改变将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大众对教师工作给予肯定和认可,教师才会获得自我满足感,带来职业快感和动力,教师的自我价值获得满足之后,他们才会更愿为社会奉献,从而实现社会价值。
(2)教师评价体系应改进。评价教师工作的优劣不能单单以学生成绩、升学率来衡量,而应综合考量,这包括教师的育人、科研、管理能力,等等,评价体系应更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支持与帮助,而不是一味以牺牲教师自身利益来追逐高升学率。
(3)应大力弘扬师德。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能够自觉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具有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才能积极为教育事业付出自我,奉献自我,从而实现社会价值。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乐于施教,热爱教育,自我价值也能得到很好的实现,从而使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得到统一。
参考文献:
[1]高文.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J].外国教育资源,1999,(4).
[2]李娟,彭希林.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师资,2011,(4).
[3]王锦化等,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1).
专业新闻主义与爱国主义的选择 篇4
战争报道史表明,当记者自己的国家卷入战争时,其爱国主义的升华是一个极其自然的心理过程。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国家失败,更不希望自己的国家灭亡。这种情感的出发点,会使记者自动站在本国政府、军队一边,力求使自己的报道对自己的国家军队有利,并且有助于提高国民的士气,至少不为敌人所用。为此目的,某些记者歪曲事实,掩盖某些真相,就难以避免了。如“七七”事变后不久,日本报纸就在标题制作、版面设计等方面尽力诬蔑中国军队,颠倒黑白,将日军描述为正义之师。1937年7月21日,《东京日日新闻》在第二版头条制作一个超大活字标题:三度交战,严惩暴戾的中国军。右边又刊登三段超大标题:我军决然发炮还击/宛平长辛店敌军沉默/无视通牒突然挑战。将保卫国土的中国军人视为 暴戾,而将日军的侵略说成是自卫,这是所谓日本“爱国派”报纸惯用的手法。
正义植根于事实。歪曲事实的宣传与正义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一家以伸张正义为宗旨的报纸,应敢于面对现实,尤其是自己的祖国和盟国在践踏主义的原则时,记者们更有必要将一切重要的事实告知民众,而不能实现双重标准。
专业主义读书笔记 篇5
一、职业的信仰
以前我们理解职业经理人这个称谓时,更多联想到的是职业在诸如管理、沟通、执行等专业技能方面的强势,而一直没有在意它应该有的另一个重要内涵,即职业经理人应该有一种对于其所事职业的信仰。更专业就是职业经理人的天职,也是职业经理人的终生信仰。
在没有阅读《专业主义》之前,我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认识误区。我一直认为所谓的专业更多是一种技能,一种超群的技能而已,所以各行各业都真实的存在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竞争角色转变。造成这种角色转换的根本原因,或许是公司作为专业组织的技能开始下滑,或者是被竞争对手甩在身后。公司作为一个专业组织,如果仅仅将专业落脚于技能,那其辉煌只是短暂的。因为我们根本不懂什么才是真正的专业,它应该是一种无比强大的信仰。它不一定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它一定会让你终生恪守并且不断鞭策自己以臻完美。 如果说现在是个缺少信仰的社会,那么我们职业经理人应该把工作当成一种信仰,在工作中完美自己、实现自己。
如果说信仰的理念是意识形态层面的, 那么“以逆向思维再次构筑事业”则应该是大前研一先生教给我们的方法论了。
二、以逆向思维再次构造事业
“习惯”是把双刃剑,习惯让我们能用惯用的方法解决常见问题,但却丧失了预见机会和防患未然的能力。任何时候,最大的敌人都是自己,要始终具有“自我否定”的勇气,甚至敢于放弃而从头再来。
书中列举了通用电气的例子。原来的GEO杰克・韦尔奇号召公司在所有的事业前面都加上否定词,并成立了一个“破坏现有事业”的小组。重电事业部变成了非重电事业部,家电事业部变成了非家电事业部。为了改变人们固守熟悉的做法、对数字化不予理睬的意识,为了在现有事业中加入新的商业模式,他把自我否定作为一种制度确立下来。他断定“不能进行自我否定的企业终将破产”,让大家通过猜测竞争对手的做法,为自己的公司赢得利润,即“竞争对手是怎样进攻GE的”,通过这种思考促进公司的发展。事实上,他的变革成功了。
看看我们万科的发展史,也可以看出这种否定精神的影子,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万科能发展到今天并成为行业领跑者的原因之一吧。万科原先的目标是朝着“综合商社”的目标努力的,但是在审视了内外部环境之后,万科否定了自己,要做减法,寻找能持续发展的道路。放弃了主营业务:电子仪器进出口;放弃了在深圳首屈一指的怡宝矿泉水;放弃了带动了深圳华强北的万佳百货;放弃了投资过《过年》的万科影视,专门开发房地产,而且是专注于住宅地产的开发。如果没有“否定”自己的勇气与高瞻远瞩的目光,董事长也难以做出这一系列的决定。从万科专注地产之后,再一次成功构筑了自己的事业。
在列举了GE和万科的例子之后,联系我们公司的工程管理工作谈点自己的想法。
常年以来,公司的工程管理水平和上海、深圳公司有着一定的差距,给人的传统感觉是东北地区现场施工质量差、现场管理水平落后。从横向来讲,公司的工程管理水平与公司在当地市场所处的地位并不相称。现在集团范围内大力推进全装房,工业化住宅也开始启动,这正是我们公司全面提升自身工程管理水平的大好时机。在12月26号举行的总包大会上,我谈了总包单位的组织架构和文明施工要求,并对这两项要求都给以经济化,这两项工作是明年公司工程管理的重要工作也是变革的契机,未来我们还要变革自己,我们要减少甲委工程、减少甲供材料,全力向工程总承包的方向迈进!
三、结束语
专业主义读后感 篇6
看完了大前研一的《专业主义》,书中对什么是专家进行了经典的阐述:专家是要控制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伦理观念,而且无一例外地以顾客为第一位,具有永不厌倦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专家必须具备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能力和适应矛盾的能力。
《专业主义》给我最深的体会就是:专家都无一例外地将顾客放在第一位,而通过考虑顾客的顾客,可以把目标领域扩展到其他行业,这就为重新审视现有的方法提供了契机,并且有可能赢得机会,为直接的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
专家需具备的4种能力中,我最关注的是讨论的能力。因为讨论的能力不同于其他能力,他可以通过后天锻炼而取得提升。全通的团队是年轻,有朝气,渴望成功的。讨论是我在团队管理中最经常用到的方法。通过讨论,群策群力,了解团队组员的思路和新想法,促进问题的解决和项目的进展,但是之前的讨论是不成体系的,是粗放的,看了《专业主义》,对如何进行有效的讨论,我有了新的认识:
避免对企业发展无益的讨论。多人的讨论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引导,往往会脱离讨论的本质,偏离讨论的主题。而一片祥和,自吹自擂,夸夸其谈,对上司的吹捧和追随的行为也是要坚决予以禁止,提倡沉默并不一定是“金”,缺乏事实基础与不符合逻辑的意见,以保持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发言以及随声附和的态度为众人所蔑视,提出反面意见或疑问则要受人欢迎。
讨论要符合逻辑。逻辑思考的基础在于建立假说,之后以事实为依据对假说进行验证。讨论中的提问和反驳都必须符合逻辑,否则就会陷入诡辩的境地。讨论伊始,我们就必须对讨论的主题进行验证,确保符合逻辑;符合逻辑的提问,是不能隐瞒自己的想法或歪曲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需要机智的提问,同样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反驳的目的不是击倒对方,而是加深相互之间的理解,是为使讨论进行得彻底而充分。符合逻辑的反驳首先要“守”住自己不受到攻击;其次攻“破”对方逻辑的薄弱之处,指出对方目标的错误;最后双方共同“离”开最初的讨论,转移到最佳境地。
在通读《专业主义》全书之后,很多内文标题的提出和正文的阐述我并不能够理解,常常感觉读起来很吃力,无法理解。佛说“借来的火,点不亮自己的心灵”,我自己有个误区,就是希望能够从书上,从其他人身上汲取可以直接拿来用的经验,其实真正要点亮自己心灵的火,是源于自我内心的。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 篇7
一、切合学生实际,实现以生为本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学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还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是否有效果,不在于教师将教学材料准备得有多充分、教学组织和设计有多完美,最直接的效果就来自于学生的学习结果。马克思指出,“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现实地成为衣服;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不成其为现实的房屋。”[1]也就是说,生产产品的实现要通过使用才能真正实现自身,教学行为的实现也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即教学实效来判断。教学效果的取得同学生本身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分不开,了解学生现有的《原理》课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现有思维水平,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学生理论水平的要求,有的放矢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间良性互动,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从学生的前期知识结构和基础看,一般来说,通过高中阶段《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基本认识。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设计中既要注意同前期知识的连贯性,又要对已学过教学内容进行精减,教学方式上有所区分,教学目标有更高要求,避免成为“复习课”和炒现饭,引发学生的厌倦情绪。如果说高中阶段更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当作现成结论和“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并使学生对马哲形成基本认识的话,大学阶段必须强调结论的来源、合理性的根据和实践中运用的度;如果说高中阶段更多强调其真理性和意识形态性,大学阶段还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以及智慧之学、为人之学的价值性,引导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实现教学观念上的真正“以生为本”;如果高中阶段更重视显性知识点传授的话,大学阶段必须把其中隐性的思想前提、逻辑方式和方法论加以剖析和讲授。第二,《原理》课一般开设在第一学期,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有些学生暂时能够把某些原理、结论背得滚瓜烂熟,但学生更多的是基于考试需要的死记硬背,当被追问“为什么”或者案例材料有变化就难以应用,没有真正理解原理的本质,这也说明大一新生的理论水平较弱,哲学思维方法未真正入门。由此,结合学生的心身发展特点和兴趣,在学习接受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寻求最有效的教学切入点尤其重要。授课中,教师必须优化讲课语言和技巧,避免过于深奥、抽象和生涩的哲学学术语言,力求通俗易懂,在概念的分析、原理的推导和案例的讲解中用精炼、朴素、生动的口头语言将理讲白、讲透,使学生听得懂、听得进、记得住,且能举一反三;教学材料的选择尽量从生活出发,从学生成长阶段发展的需要如人际交往、生活困惑、学业规划、未来职业准备等需要出发,从学生的感性认识、从日常经验开始进行哲学的论述,将哲学与生活自然融入,使学生真正能够体悟到哲学中的智慧、情感和价值;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比如,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如何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就成为头疼的问题之一,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把手机的功能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利用手机搜索和查阅学习资料,使之成为学习的帮手,尽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激发自主学习意愿。第三,教学过程必须符合思政教育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的要求。不同于作为公共基础理论课的《原理》课要求,《原理》课是思政专业学生的主干专业课程,也是学好其他课程的理论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应该突出《原理》课的主导地位,这就对思政专业学生的理论视野、思想深度、哲学思维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哲学思维方式作为哲学原理和范畴在思维活动中沉淀下来的习惯性的思维线路和规则,是学生理论水平和思想深度提升的基础。由于思政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哲学课,要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只依赖于短短的一个学期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此,作为思政专业的《原理》课的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加强阅读中外哲学史著作和经典原著,拓展哲学史、思想史、科技史等多学科知识背景,夯实理论基础。教师可以敦促学生平时加强原典、原著的阅读,并通过写读书笔记或心得、课外讨论等方式给予巩固,并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记入课业总成绩之中。
二、切合学科特性,提高教学实效
对《原理》课学科特性的准确定位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基础。教什么、如何教都牵涉到对学科特性的理解。无疑,《原理》课是哲学理论课,作为理论课,教师必须说清楚理,作为哲学课,它必须凸显其哲学特性,按哲学的方式去说理。
首先,《原理》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说好理是基本要求。影响讲理效果原因较多:从《原理》课理论特性来看,理论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本质性,其思维特点具有间接性、非经验性和推导性,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是理解和把握理论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同日常生活世界的具象性、生动性相比,更为抽象和一般,其辩证的思维方式也不同于普通的经验思维,这使得理论思维水平不高的初学者常常感到吃力,很难学得进去。从教学实践来看,以往《原理》课的学科性质定位存在问题。如强调其意识形态性,把《原理》课等同于政治政策宣讲课,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一是注重政治正确,直接把《原理》课当作权威、教条和绝对真理灌输给学生,学生感觉不到《原理》课本身的学术魅力和严谨的科学性;二是把《原理》课的内容当作直接结论,而不去分析去来龙去脉,更不会引导学生用批判、质疑的方式去学习它,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辨别事物的能力,这种结论式的空洞的说教势必引起反感,《原理》课就成为无用之课。
如何讲理?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对《原理》课教学来说,要使其理论“彻底”,准确理解和清楚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关键。教师对授课之理非常了解是前提。只有授课者自身的理论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完善且能够不断加强学习研究,才能够更为准确理解进而为讲清理提供条件。讲授过程中必须做到:一要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原理》课内容很丰富,知识点较多,教学课时安排根本无法满足教学需要,这就必须从整体上对教学内容讲解有所考量,根据各教学章节内容分清重、难点和非重、难点问题,详略得当讲解。二要从整体上理解《原理》,把教材中的各部分的关系理顺,找出贯穿其中的主线,避免把课程内容区分为独立的几大块,甚至导致理论先后存在矛盾。就讲理方式而言,具有灵活多样性,比如说图示法、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等等。就图示法而言,通过画思维导图,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以灵活的图式展示各概念、范畴体系和原理的本质,从整体上系统地分析和概括内在关系。思维导图的绘制图式灵活多样,不同层次的导图形成一个整体,简明直观和清晰,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原理》课知识要点和结构,进行有效思维拓展和强化记忆。学生自己学会制作导图,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其思考潜力,大大提高哲学思考水平和运用哲学方法论的水平,为学生学会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帮助。理论联系实际是《原理》课教学中最常用的讲理方法,案例教学法即是这一方法的应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案例的生动、形象,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使抽象、概括性强的理论内化为学生思想,改变单纯理论说教的缺点。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选择的案例较多,比如说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的巨大变化,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各种社会思潮等等。在选择案例时,一是要考虑案例的时效性,案例要有时代感和现实性;二是要考虑案例的典型性,一般来说,“人们通常总是被自己亲身所见的道理说服”,很有必要结合教学对象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实际,对他们关注各种社会思潮、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辨析;三是要注意案例的专业针对性。即案例的选择要同具体专业相结合,就思政专业而言,结合教学培养目标、结合课程设置需要选择案例,并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论去审视、解释;四是解释案例要清晰。教师对所选择的案例,应该清楚解读案例背景、内容和意义,应用哲学原理进行分析和思考,讲清两者的关联性,避免生硬套用原理。对理论联系实际要有正确的认识:要避免把原理当作工具,生搬硬套,机械地运用原理+例子当作理论联系实际;要避免把理论当作包治百病,解决问题的“万金油”;要避免把街谈巷议、小道消息和社会传言放到课堂,这是对理论联系实际的曲解和偏离。讲理的具体方法较多,就不一一赘述,在教学上可以根据实际选择不同的方法或相互结合运用。
《原理》课不仅是理论课,还是哲学课。有研究者指出,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在理念上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强调工具性,凸现实用价值,或把哲学当成政治的奴仆,或把哲学当作经济的附庸;二是强调哲学的知识性,把哲学看成是和物理、化学、经济学等具体学科没有区别的知识学科,忽视哲学的人文价值。[3]共同点就是没有把原理当作哲学来讲,没有凸显哲学的人文精神。比如说,割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渊源,直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哲学本身,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绝对真理排斥他哲学。在授课中,问到学生所理解的哲学是,他们通常会回答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直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哲学,一方面可能与学生所接触到的哲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高中阶段的《生活与哲学》中的哲学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另一方面可能的原因还包括现有教材体系或者教师讲授过程中存在过于强调马哲的绝对真理性,忽略或者贬低和排斥其他哲学的意向。因此,有必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哲学特性来讲,除了讲解显性的知识点以外,还应把隐含其中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本色体现出来,实现《原理》课的启迪智慧和思想政治教化的双重功能。
第一,以哲学史作为教学背景。哲学是“爱智慧”之学,哲学史是展示人类思维成就的历史,任何哲学都是建立在对以往哲学的批判和继承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它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成就,实现了各种问题方式的变化和解释原则的变化,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只有在西方哲学的视域下,《原理》中的概念、范畴、原理和思维方法才能够得到真正理解;只有在哲学史的框架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批判性、反思性以及超越性的特点才能得以体现;只有在哲学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逻辑才能更清晰,并为理解丰富多彩的当代马克思理论发展形态以及为后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学习打下基础。另外,还可以避免“神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它作为绝对正确和永恒规律的做法。
第二,以问题作为教学重心。爱智慧的哲学源自于对现实生活的好奇,源自于对各种现象和人生终极问题的追问,哲学的本性在于对问题追根究底以转识成智。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原理》课教学过程之中。在认识过程中,主体将疑虑和迷惑表达出来形成问题,进而为解决问题探求方法。理论形成和产生于问题之中,问题也是理论思维形成的重要途径。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4]正是通过提问,主体形成理论自觉,其认识由经验层面进入到理性层面,经验思维上升为理论思维。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教师则根据理论的逻辑体系,将问题融入其中,并通过条理的分析、深入浅出地讲解,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在此过程中,实现了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再到实践思维的转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我们还要看到,采用问题引导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设问,讨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可以帮学生澄清思路、提高辨识力,弄懂、弄通相关原理;在辩论的过程中,通过对问题进行拓展和深化,学生可以形成问题意识并获得正确提问的能力,这本身就意味着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三,以最新学术成果作为教学补充。近年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非常活跃,学术交流频繁,学术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将这些研究成果融入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最新学术发展动态,感受思想交锋的魅力,开拓其理论视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活的生命力和把握教学要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结合原理要点,将最新成果增加进来,当然,在课堂引入的时候,要注意最新成果与教材基本理论的平衡问题,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过程中最新成果不能代替基本原理的教学本身成为主角。因为教材中的基本原理是基础,一则最新成果产生于基本原理之上,是对基本理论深入或者反思的结果,二则思政教育专业本身就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具有一定理论素养的中学政治理论课师资服务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掌握是其必备素质,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此为根本,以基本原理的教学为重点,以最新成果为辅。
在《原理》课教学中,切合教学对象实际是对“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贯彻,只有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才不至于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无的放矢;切合学科特性的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有其内在规律,这是由其学科特性所决定,《原理》课作为哲学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等都必须展现其哲学本性和理论特点,因生施教和因材施教相互结合,教学的实效才有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苏平富.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课程改革刍议[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9).
专业主义精神的衰退 篇8
某日,一位早已不做平媒(纸媒)的友人大发牢骚:“太屈辱了!平媒的堕落呀!十年前我一通电话可以叫王石、王健林这样的一桌,现在一个地产公司营销副总一通电话可以叫大报总编级的一桌。世道变了!”
上世纪90年代末,这位友人是一本著名杂志的编辑部主任。但他很快便涉足地产写作,并成为一位著名地产策划人。他如今的策略是,融通媒体、地产行业的资源和专业力量,建立一个全新的媒体增值平台、地产增值平台、城市增值平台。所以,不平归不平,这位友人并不介意传统媒体的式微。他认为,工具带来的内容变化是革命性的,既然传统媒体已经不受待见了,为何不潇洒地放手呢?
至少在当下,这是一种得到普遍认同的观点。“放手”消息也层出不穷,只是“潇洒”者不多。一大群被新技术吓破了胆的传统媒体人,丢盔弃甲,正想方设法跑赢身后这场大洪水。
纸媒人急于转场,急于向数字媒体移民,却又看不到什么出路。做社交媒体或者说做社会化媒体,无法面对几个大平台的竞争。有人单飞,做所谓自媒体,但更多人没有足够的号召力和生产力,怎么养活自己?付费阅读?做梦去吧,这个时代的读者享受着新旧两个世界的好处,什么都要第一时间看,但就是不愿意付钱。广告直接投放?却又没有足够的流量和公信力,怎么办?
而在所谓的“新媒体”领域,也是一片狼藉。一个时期以来,那些被拍死在沙滩上的“新媒体”——且不论它们算不算得上“媒体”——比传统媒体多得多,甚至死得很难看。而一些活下来的所谓“新媒体”,其实还是靠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谋生,比如做各种线下服务等等。原以为披上“新媒体”的外衣,白骨精就变成了绝色美女,没想到这世道已经改变,靠画皮已经混不下去了。
不做新媒体是“等死”,做新媒体是“找死”,怎么办呢?这可愁坏了众多大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有一点是获得很多认可的,那就是:内容为王的时代已经结束,不能再搞原创内容了。新技术让所有人、所有机构都成为了内容生产者,门槛越来越低,成本越来越低,我们这些专业的内容生产者,已经没有什么核心价值了。
如今大家更看好什么呢?是所谓的垂直媒体,即首先构建用户关系,然后根据用户需求重组内容生产。也就是说,先有特定客户群,然后围绕这个客户群提供主题性、个性化的内容产品与活动产品,形成B toB、B to C等服务产业链。比如高端旅游业、银行与地产公司的客户会员组织。
这是什么样的内容服务呢?无非是聚合、加工、再传播,愿意花点钱的买版权、做众包,不愿花钱的,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又是什么样的活动服务呢?无非是将媒体的销售部门变成公关公司。定制传播、整合营销,这些曾经被媒体人不齿的、最最传统的东西,似乎一夜之间变成了最最先进的模式。
开头所说的那位友人,在这条路上已经摸索了很多年,手段也高明很多。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如今已经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从生存的角度讲,这是没错的;从生意的角度讲。也是靠谱的。对于媒体投资者来说,做一个聚合平台,上市圈钱才是最高成就,减少原创投入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如果我们面前只剩下一堆垂直媒体,这个社会将会怎样?如果我们抛弃了高品质报刊(包括电子新闻机构),只用微博作为新闻来源,这个世界还会正常运行吗?
一个只有“私器”而没有“公器”的社会是不可思议的。无论使用什么介质,这个世界仍然需要高品质的媒体,需要它们提供准确、平衡、高成本的报道和先进的思想观念。它应该是新闻伦理的守护者,是现代文明的传播者,是断裂社会的黏合剂。支撑这一切的,除了更完美的载体、更坚定的资本,还要有足够的专业主义精神。而专业主义精神的衰退,可能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最大危机。
大家现在想的,不是如何把内容做得更好,不是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而是对内容生产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对自身的存在产生了虚无感,于是忙着改弦易辙,并对自己过去奉为圭臬的专业主义嗤之以鼻。这就不仅仅是我们自身的危机,更是全社会的危机。
如今,我们几乎丧失了关注更广阔议题的能力,只会向社会传递自身的困惑与焦虑,既如此,这个社会也就不需要我们了,我们也就没有理由要求别人来尊重我们。“一个地产公司营销副总一通电话可以叫大报总编级的一桌”,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 篇9
2015年09月18日 18:08 卢婷婷 点击:[308]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开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程编码:S0305202 学分:2 总学时:36 适用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修读基础:修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本科课程。
主讲教师:潘建屯(副教授)、刘晓辉(讲师、博士)、卢婷婷(讲师、博士)。
二、课程目的任务
1.课程地位作用
该课程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主要是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高度,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科学规律,使学生清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的内在统一性,真正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
2.课程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的科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历史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革命,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理论的新探索,资本主义的时代变化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列宁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和指导实践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发展的特殊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
3.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学生能够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真正分清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以更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时代的创新;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以更切实地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以更利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学生能够紧密结合当代世界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科学规律及当代趋势。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课外阅读《马克思传》,分组讨论学习马克思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第一部分1840-1895: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奠基时期 第一章 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一、马克思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
三、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
四、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
五、社会革命道路与策略的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史观的发展进程
学时安排:5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课外阅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产党宣言》、《自然辩证法》(节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
第二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历史趋势的探索
一、马克思经济学科学探索的历程
二、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革命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及其趋势研究
五、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教学重点、难点:《资本论》逻辑主线
学时安排:3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阅读《资本论》第1卷,查阅相关导读书籍。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视域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
三、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五、面向新世纪的新探索
教学重点:《反杜林论》、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教学难点: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阅读《反杜林论》(节选),自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文化观的创新。
第二部分1895-1917: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开拓时期
第四章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及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一、资本主义时代的变化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
二、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理论批判
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命运的思考
教学重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
教学难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实质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小组集体学习讨论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国际范围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大论争的过程和影响。
第五章 列宁主义的产生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划时代贡献
1.列宁开创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 3.列宁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创新
4.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教学重点:列宁对辩证法的深刻研究、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 教学难点:列宁对辩证法的深刻研究 学时安排:4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阅读列宁《唯物主义和经济批判主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
第三部分:1917-1956: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发展时期
第六章斯大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苏联模式
一、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战
二、关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
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四、斯大林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与失误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熟悉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论证。
第七章 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起源
二、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
三、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
四、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 教学重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把握
教学难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析马克思主义 学时安排:4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阅读《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第八章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体系
教学重点: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教学难点: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课外阅读《论新阶段》、《矛盾论》、《实践论》、《论十大关系》
第四部分:1956-至今:马克思主义曲折发展时期
第九章苏联东欧的改革理论、实践及其剧变 1.苏联的改革及其“新思维”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
3.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与社会主义的严峻挑战 教学重点:苏联东欧的改革理论、实践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看待苏联东欧的改革理论、实践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观看视频资料《苏共亡党亡国二十年祭》 第十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一、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研究
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及其趋势的探析
三、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流派与思潮的多样化
四、不发达政治经济学的探索与发展
教学重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及其趋势的探析
教学难点: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学时安排:4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阅读《国际知名学者谈面临全球化挑战的社会主义》,载《国外理论动态》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结语
(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与实践品格
(二)正确认识与评价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野与互补问题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与实践品格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与评价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野与互补问题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持续关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课程结业论文 2.成绩评定办法:
总成绩(100%)=平时成绩(50%,包括读书笔记、3篇小论文、课堂讨论、考勤)+期末成绩(50%,课程结业论文)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一)教材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二)主要参考书
1.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编:《马克思主义史》(第一卷-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徐纪律、张小飞、崔发展:《马克思主义史若干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5.庄福龄主编:《简明马克思主义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6.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版。
7.梅林:《马克思传》,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8.麦克莱伦:《马克思传(插图本)》(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1.《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2.《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版。
16.曾枝盛主编:《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的最新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陈学明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8.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鲁克俭:《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20.顾海良、张雷声:《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22.张一兵主编:《资本主义理解史》第1-6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推荐阅读: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08-31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纲06-13
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07-22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08-05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10-27
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08-04
研读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心得体会05-25
浅谈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07-08
马克思07-16
马克思唯物主义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