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资助经费分配协议书

2024-10-23

项目资助经费分配协议书(共6篇)

项目资助经费分配协议书 篇1

项目资助经费分配协议书

甲方:

乙方:

经友好协商,在真实、充分表达各自意愿的基础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达成如下协议,并由甲乙双方共同恪守。

一.任务分工与责任:

甲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整合甲方一切可利用资源,全方面配合乙方各种项目申报的准备工作。

乙方:掌握政策信息,根据不同项目的时间点和要求,负责申报甲方符合条件的所有项目。

二.经费分配

乙方负责申报的项目获得资助后,甲方按实际收到资助经费的2%分配给乙方;与其他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校等合作申报的项目,按甲方在合作申报中所占比例的实际资助经费的2%分配给乙方。

按实际收到的资助经费即分配基数以甲方银行收款凭证上的金额为准;如需缴纳企业所得税的资助项目,以税后金额为分配基数。甲方在收到财政拨款之日起一个月内将经费转拨至乙方账户。

三.成果分配

申报项目中有涉及理论性成果,专利和应用成果的,成果由甲方所有。

四.协议的生效变更与解除

(一)本协议适用乙方为甲方申报的所有政府资助项目;

(二)本协议自签字起生效,协议双方中任何一方欲变更、解除本

协议,必须采取书面形式,口头无效;解除协议需提前一个月向对方

提出。

(三)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应本着互惠互利、友好协商的原则另

行约定,并以备忘录或附件的形式体现;

(四)本协议的备忘录或者附件与本协议拥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五、其它

(一)本协议一式贰份,甲乙双方各持壹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二)未经对方许可,甲乙双方都不得将本协议内容透露给第三者。

(三)甲乙双方在履行本合同过程中发生争议,由甲乙双方一起协商

解决,协商不成的,按下列方法之一解决:

1.向萝岗区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2、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甲方(公章):乙方(证件号):

签名:签名:日期:日期:

项目资助经费分配协议书 篇2

一、美国高校科研经费资助的政策演变

(一) 《布什报告》与联邦政府科研资助政策形成

美国联邦政府介入大学科研肇始于1862年通过的《莫雷尔法案》。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美国政府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很少, 美国大学科研体制基本停留在私人基金资助为主的状态, 因此战前美国尚未有一个完全成型的国家科技政策。“二战”爆发, 由于战争的需要及刺激, 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向大学提供大量科研资助, 1945年7月, 受罗斯福总统委托范内瓦·布什提交题为《科学——无止境的疆界》报告 (又称《布什报告》) , 强调大学应该成为美国科学研究的中心, 联邦政府应该对大学的科学研究和科学与工程教育给予大力支持, 并且成立专门的国家机构以持续支持和资助科学研究。在此背景下,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 (NSF) 组织机构和运行模式逐步形成, 《布什报告》成为战后美国国家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得以执行。

(二) 《国防教育法》及联邦政府科研资助黄金时期

在美苏争霸国际背景下, 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成为美国联邦科技政策的重大转折, 从高度重视国防研究转变到重视“空间、教育和科学”。政策转变的实质是从重点支持短期公利性科技研究转变到支持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基础的发展, 从1958年到1968年, 是联邦政府资助大学研究的黄金时期。1958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经费达到5000万美元, 此后以每年20%速度递增, 直至1966年达到4.8亿元。

(三) 《更新诺言》与NSF资助政策转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苏联解体, 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 美国科技政策重心转向刺激经济增长, 1992年12月, 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向总统提交了《更新诺言:研究密集型大学和国家》的报告, 被认为是美国面向新世纪重要科技政策, 作为支持基础研究的NSF资助幅度和范围迅速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 全球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面临着来自中国、印度等国的新技术研发计划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2008年新上任的奥巴马总统承诺在未来10年内将联邦政府的基础研究投入翻一番, 重视科技创新, 重塑美国科学政策。

二、美国高校科研经费分配同行评议的局限与争议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 (NSF) 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采用同行评议来支持科学活动的政府资助机构之一。美国国会每年都要向国家科学基金会划拨大量经费, NSF通过竞争性的同行价值评议对各大学进行经费资助。作为科学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同行评议是由科学家同行对项目申请的价值进行独立的评议过程, 其运行核心在于充分发挥科学家的创造性, 尊重科学自主性。NSF同行评议系统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遴选科学与工程学研究的黄金标准 (gold standard) 。

同行评议中的“同行”实质上是科学共同体。在科学社会学中, 科学共同体是指由遵循某一范式、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组成的群体。通常, 一个科学共同体由一种范式所支配, 遵循相同的业已成熟的理论体系。同行评议不仅是科学共同体控制研究质量的重要制度安排, 而且是科学组织管理的核心运行机制。在评议项目过程中, 尽管存在专家个人信仰、阅历等个人性因素的影响, 但是在共同的范式影响下, 多个专家的“群体效应”却能把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共同准则与个人准则等有效地统一起来, 减少“非共识”出现的可能性, 从整体上保证了科学发展的质量[1]。

NSF同行评议被誉为“学术的守门人”, 但是其公正性不断遭受批评、责难乃至反对。米歇尔·拉蒙特 (Michele Lamont) 在《教授们如何思考:学术判断的隐秘世界》一书中揭示绝大多数同行评议人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并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尽量做出正确判断, 但是她也发现了大量缺陷——教授的意见、判断常常受个人利益左右, 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易令大家利益均沾, 还有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导致的影响。同行评议作为分配资源的依据并不是完全可靠的, 不能保证所有研究发现或分析的正确性。

(一) 同行评议偏于保守, 不适合评价创新性研究

科学社会学家斯蒂芬·科尔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核心知识领域内同行专家的意见往往具有高度一致性, 共识率很高, 但在前沿知识领域, 共识率则较低, 评议人会对同一申请者做出不同评价。同行评议在评审创新性研究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 诸如无法克服创造性研究非共识性与同行评议共识性矛盾。学者亨斯勒 (Hensler) 和卡特 (Carter G) 等人发现, 在NSF基金项目评审中, 评议专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故意淡化创新性项目的评价[2]。NSF缺乏针对创新性研究、高风险研究明晰清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定义, 这使得评议人和计划官员等关键利益相关者在确认项目是否属于创新性研究时缺乏指导, 因而在评议过程中创新性标准容易被评议专家弱化, 评议人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比较实际的或易操作的标准来进行评判。一般来说, 评议准则中, “申请人的研究能力”一项是最容易判断的, 其可衡量的指标有地位、知名度、研究业绩、所属机构等等, 由于其具有易操作性, 评议人对这项准则相当偏爱。

玛格丽特 (Margaret Eisenhart) 研究认为, 不合适的同行评议人是创新性项目难以获得正确评审的一个重要原因。“低水平同行”和“大同行”不利于对创新性项目的评价, 评议人可能受自身学术水平或科学认识的局限, 对项目创新之处不能理解或部分理解但不能完全把握, 所以难以对项目本身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玛格丽特 (Margaret Eisenhart) 发现评议专家多为白人中年男性, 新人、女性或少数族裔的申请很可能要经过他们的评估, 由于他们多是本领域的权威, 不容易接受新观点,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观点、新思想的发展。米歇尔·拉蒙特 (Michele Lamont) 在调查中发现同行评议员更容易关注研究课题、研究机构的多样性, 而不是更关心研究人员性别或种族的多样性。同行评议本身的学科界限就使跨学科的研究计划不容易获得资助。有研究指出, 在经费紧缺的时候, 同行评议系统难以产生出原本希望的结果, 紧张的基金资源会放大同行评议的制度性缺陷, 使创新性项目面临更为不利的竞争局面。

由于上述缺陷, 同行评议曾遭到过美国一些国会议员、政府官员和科技界人士的抨击, 认为同行评议制度是一种“扼杀新思想和科学上的突破, 同时却在一场垄断拨款人权利的游戏中瓜分着数百万美元的联邦研究及教育经费这块馅饼”的制度, 它导致了不公正的决定。

(二) 同行评议的利益冲突

在同行评议中, 申请人、评议人以及选择评议人的计划官员可能涉及利益冲突的问题。评议专家与申请者可能是同学、朋友、同事或师生关系;也可能因为申请者与评议人在工作中有矛盾, 或在学术上有分歧等, 使同行专家在项目评议中很难做到对事不对人, 他们往往会受感情和利益的驱使, 使评议结果出现偏差。在1975年美国国会组织对NSF同行评议调查中, 对同行评议最激烈的批评莫过于指责人际关系对评议公正性的损害。在听证会上, 国会议员康兰宣称, 同行评议是一个由“老朋友”关系网所主导的“精英分子系统”。他痛斥道, “从NSF提供给我的研究材料获悉, 这就是一个‘老朋友系统’, NSF计划官员依靠他们所信任的学术界朋友来评议项目申请, 这些朋友又推荐他们的朋友成为评议人……这是一个近亲繁殖的‘关系网’, 常常扼杀新思想和科学突破的产生, 同时, 又在训练科学家筹款本领的垄断游戏中瓜分着联邦政府数以百万计的研究和教育经费”。应该看到人情关系网是同行评议制必须超越且又无法超越的门槛。

(三) 同行评议的马太效应

美国学者罗伯特·莫顿对“马太效应”做出了解释:“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 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如果科学家在职业生涯某一时期取得显著成就, 那么在以后的项目申请中获得立项可能性就会增加, 这种长期优势积累造成马太效应和光环效应, 影响评议公平性。一般情况下, 评议人过度关注申请人的地位、知名度等因素, 轻视甚至歧视那些年轻科学家和来自不知名机构的创新性工作, 使得一些创新性项目得不到重视而失去受资助的机会。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协会——西格玛协会拥有11.5万名会员, 在1986年对本协会成员的一次抽样调查中, 63%的人认为NSF许多申请项目获得资助, 主要原因是这些申请者为NSF所熟知和已受过其资助;9%的人认为“评审都是敷衍塞责、粗略草率或无实质意义的”。在同行评议中, “名人效应”总是客观存在的, 其消极因素是影响年轻科学家的成长, 不利于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

总之, 同行评议的公正性受制于复杂因素影响, 既有制度本身的内在因素, 也有非制度因素。从主观上分析, 同行专家认知的准确性、独立性和敏捷性以及表达力、信息处理能力均会对评审工作有影响, 这些原因造成了评议结果的随机性和偶然性。里弗 (Liv Langfeldt) 则认为, 不同的投票方法对创新性项目的遴选存在着影响。应该看到“同行评议的根本问题植根于更大的背景之中, 稀缺研究资源的分配、科学家职业生涯发展与流动的模式、现代科学的社会组织方式以及科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都对同行评议产生很大的影响”[3]。

三、NSF同行评议的创新与改进

美国国会于1993年通过了《政府绩效法案 (GPRA) 》虽然经历了一些矛盾和争辩, 但NSF最终纳入GPRA的绩效评估体系, 并在内部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持续改进方案。通过多年的摸索与调整, NSF已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组织管理结构和一套科学规范的资助体系以及许多相应配套的资助政策和措施。

首先, 构建各种形式的针对同行评议系统的监督与评估活动。NSF及美国相关政府部门对NSF同行评议的监督主要通过设立多渠道的监督机制和实行多层次的制度化评估, 防范利益冲突, 屏蔽和过滤非科学因素, 克服学术权威、社会关系网和学术保守等负面影响。例如美国审计总署 (GAO) 受美国国会的委托, 不定期地将NSF同行评议状况与其他的联邦科研资助机构进行比较性评估, 并将评估结果提交国会。NSF向申请人全文反馈评议信息, 以及接受申请人对评议结果进行申述的机制, 也构成了对同行评议进行监督与制约的另一个环节。同时强调科学家 (同行评议) 与管理专家 (NSF项目官) 的充分结合, 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NSF项目官依据自己的辨识来做资助与否的决策, 做到有确切的决策责任人, 而不依赖于同行评议责任虚无的投票决定, 确保评审专家在所评议的领域具有精湛造诣、客观公正, 在研究机构的不同类型和地域分布、在研究及研究人员的多样性等方面保持平衡。NSF的中心电子专家库约有30万评审人。评审专家遍及美国50个州, 有5000多位评审专家来自国外。

其次, 向年轻的科技人员倾斜, 克服同行评议中的“马太效应”。同行评议最大的弊端是不利于年轻人脱颖而出, 而年轻人恰恰又是科研第一线上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骨干力量。目前, 在项目评审中向年轻人倾斜是克服“名人效应”影响的最好方法之一。美国国家科学基金 (NSF) 资助对象重点扶植大学及科研机构年轻教师和青年学者成长, 既支持从事科研的准备阶段, 也支持提高阶段, 每年NSF至少要把30%的竞争性研究经费授予新人。

第三, 重视连续资助方式和鼓励高风险的探索研究创新性项目。为了减小同行评议负面影响, NSF非常重视连续资助方式, 在2005年预算中, 连续资助形式的项目资助占到59%, 而标准资助方式仅21%。同行评议是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的, 不利于评估创新性强的科学项目, 不利于一些非共识项目获得资助。为了鼓励高风险的探索研究, NSF从1990年起设立了一种特殊的申请类别——小额探索性研究项目 (SGER) 。NSF受理此类项目申请后不进行同行评议, 直接由NSF的计划官员决定是否予以资助。同时NSF倡导良好的科研体制和创新文化,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不过分期望研究结果;给主要研究人员以最大的灵活性;给研究小组稳定而又灵活的支持, 尽可能签订较长期的合同;提倡风险型研究。

总之, NSF是为科研前沿追求卓越提供服务的组织, 其基于价值评议方式择优资助的研究已推动了许多重要的创新, 至2007年, 在NSF资助的研究者中已诞生了170多位诺贝尔奖。

四、启示

(一) 大学应是基础研究中心

2006年我国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提出, 到2020年, 建立比较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科技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必须重视以高校为核心的科研体制, 加大对大学科研支持的力度, 充分发挥大学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 使大学真正成为基础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事实上, 美国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国家实验室几乎全部设在大学, 并得NSF大量的经费资助;而我国研究型大学与政府科研机构缺乏深层次合作动力机制, 我国每年R&D经费的55%左右分配给了政府科研机构, 只将15%左右的R&D经费分配给了大学, 研究经费捉襟见肘, 这也是造成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水平低, 缺乏原创性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完善政府科研基金同行评议公正评价制度

近几年来, 高校都十分重视科研立项, 同行评议制度有效性和公正性成为社会讨论热点问题。我国是“人情大国”, 在科研项目和奖励评审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跑关系、走后门和做人情交易等越轨行为。2003年5月国家科技部联合五部委颁布的《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列数我国科技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中“重人情拉关系、本位主义等现象, 影响了评价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就列在了突出的位置。2010年9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和北京大学饶毅教授的文章, 指出“在中国, 为了获得重大项目, 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专家委员会的主席们常听从官员们的意见, 并与他们合作”。并呼吁学术界建立健康研究文化氛围, “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所有新的研究基金必须基于学术优劣分配, 而不再依赖私人关系”[4]。

反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 (NSF) 通过公平和规范管理程序较好地克服了学术权威主义和人情关系网等负面影响。我国政府科研基金在项目申请和合同拨款中应该加强透明性和公平性, 通过自由竞争, 合理配置资源, 促使各大学不断向前发展, 防止各种潜规则对政府科研基金公平性的侵害, 同时创新政府科学基金评价机制, 杜绝当前存在的“重立项、轻结项”的不良学风以及低水平重复研究, 支持前沿科学领域探索性研究, 提升国家科学创新水平。

(三) 创建宽松与自由的科研体制

美国作为世界最发达的科技强国, 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它们良好的科研体制和科研文化。NSF为科学家创造宽松资助环境, 鼓励研究者进行独立、自由、诚实的科学探索, 项目评审高效且降低成本, 排除了外界干扰因素及专家专业面的限制, 更具公正性。而我国科研招标有明确的项目指南和招标范围, 研究者选题受到很大限制, 其主动探索性受到抑制。在大学刚性的考评体制下, 研究者只是为了晋升专业职称而申报项目, 其研究动力具有强烈的功利性, 创新性、原创性成果欠缺, 因而我国政府科研基金项目必须构建良好的科研氛围, 重视连续资助形式, 鼓励风险性研究, 不断引领大学科研创新。

摘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作为美国联邦政府支持高校基础研究的重要资助机构, 在半个多世纪发展历史中, 建立了一套规范、严谨和有效的同行评议系统, 成为优化国家科研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但是NSF同行评议的公正性一直存在着争议, 主要表现为创造性研究非共识性与同行评议共识性矛盾、复杂的社会关系人情网以及学术权威主义影响, 为此NSF构建各种形式的针对同行评议系统的监督与评估活动, 为科研前沿追求提供卓越服务。

关键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同行评议,科研经费

参考文献

[1]董高峰.美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创新性项目资助政策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17.

[2]Simon Wessely.Peer review of grant applications:What dowe know?[J].The lancet, 1998, 352 (9124) :301-305.

[3]Chubin Daryle E, Hackett Edward J.Peerless Science:Peerreview and U.S.Science Policy[M].Albany, N.Y.:State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201.

项目资助经费分配协议书 篇3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鼓励和吸引海外留学人员特别是高层次留学人才来吉创业和提供科技服务,加大对留学人员在我省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扶持力度,根据国家《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十一五”规划》精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共同开展吉林省留学人员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择优资助工作。

第二条 为规范我省留学人员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择优资助经费(简称资助经费)的申报与管理,充分发挥资助经费在鼓励留学人员回我省创业、开展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依照原人事部《关于印发〈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申请与管理办法〉的通知》(人发[2001]33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三条 资助经费从省人才开发资金中专项列支。

第二章 经费分类

第四条 资助经费分优秀项目和启动项目资助两类:

(一)优秀项目资助。额度为10—20万元人民币。资助回省留学人员主持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或技术改造项目,或某一学科领域具有领先水平的研究开发项目。每年资助10个项目。

(二)启动项目资助。额度为5—7万元人民币。资助新近回国的留学人员,在我省从事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的研究及成果转化。每年资助20个左右的项目。

第三章 申请条件

第五条 在外留学一年以上,学有所成;在国外取得硕士以上学位或在国外大学(企业)正式受聘工作两年以上获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在国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做访问学者一年以上;目前在我省开展创新创业服务活动的留学人员可申请项目资助。

第六条 优秀类项目申报条件:

(一)留学人员拥有经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将在我省企业(或创办企业)进行成果转化或推广应用的;

(二)研究项目属于我省重点支柱产业、优先发展领域和行业,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扶持的;

(三)研究项目属于国内外领先水平,需要加快开发的。

第七条 启动类项目申报条件

启动类项目主要资助近3年内回国来我省工作的留学人员。

(一)留学人员主持的具有较好市场应用开发前景或潜力的科研项目;

(二)留学人员拥有的具有较好产业化开发前景的专利、发明将在我省进行转化或应用的;

(三)留学人员在我省兴(领)办科技型企业或以我省企事业单位为依托,开展高新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的。

第四章 组织领导

第八条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共同成立资助经费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

第九条 由省内各专业领域专家组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申报项目的评审和拟定资助额度。

第五章 经费的申报与审批

第十条 申请人填写《吉林省留学人员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择优资助经费申请表》,由申请人所在单位签署意见,按隶属关系经主管部门或市(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长民营企业可直接向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

第十一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申报人的材料进行审核,将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材料提交专家评审委员会。

第十二条 专家评审委员会根据申请者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专业方向,及申请项目在国内的需要程度、先进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拟资助项目及资助经费额度。

第十三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专家意见,确定资助额度。

第六章

经费的划拨、使用与管理

第十四条 市(州)所属单位获得的资助经费由省财政厅下拨至所在市(州)财政部门,并由当地财政部门将款项一次性拨付给受助者所在单位。

中省直单位、民营企业或其他有关单位获得的资助经费由省财政厅直接拨付到相关单位。

第十五条 资助经费由领导小组和受资助者所在单位共同管理。受资助者所在单位要设立专门账户,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第十六条 受资助者应根据科研工作需要,如聘用人员,购买项目所需的图书资料、办公用品、器材器械等物品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方面经费需求,制定经费预算。所在单位应按受资助者提出的经费预算,保障经费日常支出。

第十七条 受资助者在工作中有支配经费的权力。资助经费在批准的期限内,允许跨年度使用。各有关地区和部门不得以任何借口或名义挪用占用资助经费,不得在资助经费中提取管理费。

第十八条 受资助者接到资助经费拨款后应及时开展科研工作。对不能正常开展或经费使用不当的收回项目资助经费。如所在单位有能力继续完成资助项目,应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申请说明情况,经领导小组批准后,可以继续使用资助经费。

第十九条 受资助者在调动工作时,需要把资助项目带到新单位继续研究的,要以书面形式报告领导小组办公室,经领导小组同意后方可将节余经费划拨到新单位继续使用。

第二十条 受资助者在项目完成一个月后须向所在单位和领导小组报送资助项目总结和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经费决算情况。

第二十一条 受资助者对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停拨经费,且三年内不允许申报新项目:

(一)挪用资助项目经费他用;

(二)擅自变更资助项目的内容;

(三)受到党纪处分;

(四)触犯国家法律;

(五)有重大经济问题。

第七章

附 则

项目资助经费分配协议书 篇4

人民网北京8月8日电(记者林露)今天,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20我国学生资助经费大幅度增长。全国普通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资助经费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经费共计876.5亿元,比增加205.95亿元,增幅30.71%。财政支出经费658.04亿元,比20增加181.81亿元,增幅38.18%。其中,中央财政支出336.97亿元,比年增加76.36亿元,增幅29.3%。

据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光明介绍,年全国高校学生资助经费总额为437.3亿元,比2009年增加67.65亿元,增幅18.3%。其中,奖学金108.68亿元,比2009年增长16.96%;助学金124.38亿元,增长30.57%;国家助学贷款113.57亿元,增长21.37%;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4.6亿元,与2009年基本持平;基层就业学费与贷款代偿3.15亿元,增长39.38%;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高校师范生免费与补助资助金额5.28亿元,增长27.23%;特殊困难补助5.52亿元,减少21.48%;伙食补贴16.83亿元,增长5.72%;勤工助学15.54亿元,增长8.44%;学费减免3.59亿元,减少55.73%;校内无息借款2.99亿元,减少14.81%;其他项目资助3.77亿元,减少30.7%。 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经费共计258.4亿元。中职国家助学金170.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出80.28亿元,地方财政支出90.12亿元。中职国家免学费资金8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出43.02 亿元,比2009年增长79.25%。

2010年秋季学期国家新设立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当年资助经费为4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出22.56亿元。

2010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享受生活补助资金132.8亿元,比2009年增加42.2亿元,增长46.6%。其中,中央财政支出66亿元,比2009年增长75%;地方财政支出66.8亿元,增长26.3%。

项目资助经费分配协议书 篇5

资助工作的通知

各区、县委,市委、市政府有关部委办局,各总公司、市属高等院校党委(党组):

为深入贯彻全国和北京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今年我市将继续开展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工作。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资助的类别、标准及条件

(一)人才资助经费按照A、B、C、D、E、F六个类别进行申报、评选、资助。A、B、C、D、E类,适用于对个人培养项目的资助,分为第一层次(优秀人才专项资助)、第二层次(青年骨干专项资助)两个资助层次;F类,适用于对系统、区县、单位(一般指局级单位)人才培养工作的集体项目资助,不接受个人申报。

(二)申请个人资助的基本条件

1、申请者应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祖国,积极进取,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精神。

2、申请个人资助的人员应当是我市行政区域内的优秀人才或中青年专业骨干,申请资助的项目应对促进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并在近期内具有可预见的应用前景。其中非北京市属单位的人员应是我市急需、紧缺专业的人才。

(三)个人资助的层次、类别、标准

1、个人资助主要用于支持思想政治素质好、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资助额度为每人1—10万元人民币,资助项目完成周期一般为二年。同一申请人每只能申报一类资助。

2、资助层次

第一层次:优秀人才专项资助,主要用于支持在北京市和国内同行业已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人才,鼓励他们瞄准学科发展前沿主持开创性工作,不断提高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加速成为国内一流的专家及学术技术带头人。申报者年龄为50岁以下(以申报当年的1月1日为准)、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第二层次:青年骨干专项资助,主要用于培养各领域专业骨干,支持他们主持或启动开发研究项目,在实践中提高学术、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加速成长为首都各项事业发展需要的中青年专家。申报者年龄为40岁以下(以申报当年的1月1日为准)、一般应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3、资助类别

A类:用于资助赴国外进行专业培训、研修或高级访问学者(不含学历教育),时间为3—12个月,资助额为所需费用60%,最多不超过10万元。申报人员应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申报材料中应附双方签署的协议或邀请函复印件。

B类:用于资助赴国内院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机构进行研修或开展合作研究,资助额为所需费用的70%,最多不超过3万元。申报材料中应附双方签署的研修或合作协议复印件。

C类:用于资助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技术会议或交流研讨活动,资助额不超过3万元。申报国际会议的(指参加世界或地区性的专业年会或重要专业会议并在会上宣读论文),须在申报材料中附会议邀请函复印件。

D类:用于资助具有较高素质的青年科技人才独立承担研究项目。资助额度为1—10万元。申报人员应为所报项目的主持人或排名前三位者,每个项目限报一名。

E类:用于支持出版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较好社会效果的著作,资助额不超过2万。申报材料中须附出版协议复印件、著作的章节目录及内容简介。

(四)申请集体项目资助(F类)的标准和条件

F类资助主要用于资助系统、区县、单位加强和促进人才培养工作,推动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资助额度一般为10—50万元,资助项目完成周期一般为一至三年。

二、资助的申报和评审程序

(一)资助的申报、评审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

(二)个人资助(A—E类)申报、评审程序

1、个人资助由各系统、单位根据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逐级遴选、推荐。首先由个人提出申请,经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区县局级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区县局级单位对申报的人员和项目进行筛选把关,有计划择优推荐申请资助的人员和项目,并将人员资助申请表和数据库上报盘报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

2、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对申报人员的资格、申报材料进行初审,根据申报人员的专业等情况聘请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和项目统一组织评审。

3、评审委员会根据评审规定,按专业分组评审。重点考察申请人的专业能力、发展潜力和学科方向,并结合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重点发展领域的要求,确定拟资助人员及资助金额。通过评审的资助人员名单报市委组织部领导审核批准后,最终确定个人项目资助方案。

(三)集体项目(F类)资助的申报、评审程序

1、申报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提出申请,经党委(党组)主管领导审核同意并签署意见后,报送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申请单位需填报《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F类)申请表》,提交本单位(系统)详细的人才培养规划和项目的实施、管理方案,详细说明人才培养工作的目的、对象、计划、措施及资金运用、制度保证等内容。

2、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组成评审组对申请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考察了解,会同申请单位对项目方案作必要的修改完善。评审组统一对符合条件的申报材料进行集体审议,并提出初步意见,报市委组织部领导批准后确定集体项目资助方案。

三、资助经费的拨付、使用和管理

(一)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负责“人才资助经费”的统一管理和拨付。各区县、委办局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和接受资助人员所在单位具体负责“人才资助经费”的使用管理。

(二)对于个人资助,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与受资助人员上级主管局级单位(系统)签订《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管理协议书》,并按系统将资助人员名单通知有关部委办局。

1、B—E类资助款,由市委组织部一次性拨付给受资助者所在单位;A类资助款,待受资助者获得有效签证后一次性拨付(有效期为一年)。

2、领取资助款时,各单位要提交《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项目进度计划表》和《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资金使用情况计划表》。

3、接受资助人员所在单位要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给予必要的资金匹配等支持。

(三)对于集体资助项目,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与获资助单位(系统)签订《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F类)协议书》,并根据资助项目的实施计划确定一次性或分期拨款。

(四)人才资助经费不能用于购买交通工具、复印打字设备、电脑、音响、摄录及放送设备、办公用品及在单位及行业内可协调解决的通用仪器设备。

四、资助人员和资助项目的管理

(一)接受资助的人员和单位应自觉接受监督考核,按时完成所申报的资助项目。

(二)各系统(单位)党委组织部门具体承担本系统(单位)受资助人员的管理、考核和跟踪培养工作,并负责每年按期将资助人员培养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报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资助人员所在单位党委组织部门具体负责本单位接受资助人员的管理和联系工作,资助项目完成后1个月内,将结题报告及有关成果材料报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和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同时协调有关部门做好资助项目研发成果的登记、鉴定、推广和转化等工作。

(三)获集体项目资助的单位(系统),要确定项目责任人和负责部门,按照所申报的项目方案及用款计划保证专款专用,并按期匹配资金,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根据项目进展情况,每半年提交一份阶段性总结;项目完成后1个月内提交项目结题报告及经费使用明细。

(四)接受“人才资助经费”资助的项目,在发表有关论文、专著时,均应标明“本项目获得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

五、上报材料及时间

(一)需提交的申报材料为:《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申请表》一式五份(可复印),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管理系统生成的数据库上报软盘一份,本系统(单位)推荐申请资助工作报告。有关文件、表格及“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管理系统”软件从“北京党建”网站(网址:)相关栏目下载。

(二)各单位要对2003的资助工作(包括个人资助项目和集体资助项目)进行总结。曾获个人资助项目的单位,在报送本申请材料的同时,提交本单位对以往受资助人员的考核结果及相关培养工作总结及《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项目进展情况调查表》;曾获集体项目资助的单位(系统),要根据项目的实施和完成情况提交阶段总结或结题报告。曾获得资助,但尚未完成资助项目,此次不能再次申报。

(三)申请材料报送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本接受资助申请的截止时间为8月16日。

六、工作要求

(一)各系统(单位)要把人才培养资助工作与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注意在工作中发现潜质好、素质高的青年人才,建立或充实优秀人才培养的后备骨干队伍,制定系统的培养计划,不断完善人才评价、选拔、培养、激励的工作机制。

(二)各系统(单位)党委组织部门要把培养受资助人员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不断深化,特别是要坚持深入作好资助项目完成后的跟踪培养工作,健全考核、联系的工作制度,建立接受资助人员数据库,加强受资助人员的政治理论培训,积极制订和实施适合优秀人才成长需要的综合培养措施。

(三)各单位在组织申报过程中,要坚持事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计划的结合,有计划地择优推荐申请资助人员。确定具体人员时,要综合考察申请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研究方向,适当控制好申报人员的数量。

联系人及电话:刘景昶 63088708、63088691(传真)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

项目资助经费分配协议书 篇6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更好地执行《内蒙古大学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切实做好内蒙古大学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实施工作,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以下简称“基金”)主要用于资助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适度向人才培养基地和少数民族学生倾斜。

第三条 基金的组织实施,要贯彻“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原则。

第四条 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管理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讨论决定基金项目实施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第五条 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基金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章 申请与评审

第六条 凡符合下列条件的在校二年级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均可向基金管理委员会提出本基金项目资助申请。

1.诚实、守信,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 2.成绩优秀或学有专长。

第七条 项目组额定人员一般为3人,最多不超过5人,除项目申请人外,其他项目组成员可以是在校其他年级的本科生。

第八条 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每年四月上旬下发基金资助项目申请通知,申请者按规定的内容和要求认真、实事求是地填报《内蒙古大学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申请书》,交所在学院办公室。第九条 《申请书》主要包括申请人及项目组成员简历、申请人对研究项目简要说明(包括立论依据、研究目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进度、已有工作基础、经费预算等)、指导教师简况及其对项目指导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等内容。

第十条 学院学术委员会对项目申请进行初审,签署意见后报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第十一条 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于每年六月上旬,组织专家组对项目申请进行评审。

第十二条 专家组成员应以科学、公正的态度参加评审工作,不得以任何方式为项目申请个人谋取利益。

第十三条 专家组应根据基金评审标准,对项目申请进行认真评审,提出评审意见。评审意见要充分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第十四条 基金评审标准要力求全面,突出重点,便于操作。

第十五条 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根据专家组评审结果,提出资助方案,报基金管理委员会批准执行。

第十六条 基金资助项目执行期一般为15个月,从项目批准当年的7月至次年的9月。

第三章 经费的使用与实施管理

第十七条 项目资助经费主要用于项目调研、购买图书资料及实验耗材、测试分析、复印打印等开支。

第十八条 基金资助项目经费使用严格履行报批手续,由项目主持人申请,指导教师签字,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并单独立帐登记后,财务处审批报帐。第十九条 项目主持人应于项目批准当年的年底,向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提交项目研究进展报告,报告项目实施和经费使用情况。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根据项目执行情况核拨下半年经费。

第二十条 项目结束后,项目主持人应填写《内蒙古大学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项目总结报告》,交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估。

第二十一条 经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考评合格以上的项目成果,视同主持人及项目组成员完成当年学年论文。

第二十二条 学校每年印制《内蒙古大学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项目优秀成果论文集》。受资助项目的研究结果发表的论文、专著以及其他形式公开发布的成果,须注明“内蒙古大学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资助”字样。

第二十三条 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按学校岗位考核要求,计入教学工作量。论文发表后,按学校规定享受科研奖励津贴时,指导教师若为第二作者视为第一作者。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行。第二十五条 本细则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内蒙古大学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使本科生尽早地得到科研训练,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本科生综合素质,加强我校厚基础、宽口径、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开拓精神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根据《内蒙古大学关于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以下简称“基金”)管理工作的特点,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基金是由学校设立用于开展本科生科学研究训练的专项资金。基金主要来源于学校教学经费预算拨款,也接受企业或社会赞助。

第三条 设立“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理委员会”),对基金重要事项和基金项目资助经费进行管理。管理委员会由分管校长,教务处、科技处、财务处领导和专家学者组成,设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委员若干人。管理委员会的具体职责是:审定基金评审专家组人员组成;批准各类项目的资助金额;研究决定基金实施中的重要问题。

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基金项目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设在教务处。

第四条 实施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制度是本科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各学院要加强对本单位学生申请和实施基金资助项目工作的组织领导。

第五条 基金项目资助经费是指基金直接用于资助本科生科学研究项目的经费。

第二章 项目资助经费的申请和审批

第六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在校二年级本科生均可向基金管理委员会提出项目资助申请,按规定如实填写《内蒙古大学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申请书》。1.诚实、守信,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 2.成绩优秀或学有专长;

第七条 申请资助的项目必须有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职责是: 1.指导申请人选择课题和组成项目研究小组;

2.指导申请人形成项目研究思路,包括立项依据、已有基础和条件、研究目标、主要内容、研究的主要方法、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研究进度和成果形式等,填写《内蒙古大学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申请书》;

3.指导课题组如何开展项目研究工作,包括资料查阅、分析整理、实验调研、论文撰写等,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真正含义,得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4.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作风和学术道德品质。

第八条 项目资助申请经学院学术委员会初评并签署意见后,报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第九条 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组对所提出的申请项目进行评审,确定项目的资助额度,并报基金管理委员会批准后,由办公室下达经费额度。

第十条 基金资助项目执行期一般为15个月,从项目批准当年的7月到次年的9月。

第十一条 项目资助经费分两次拨付,首次拨付50%。项目执行半年时,项目主持人应向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提交项目研究进展报告,接受中期检查。中期检查合格者,拨付剩余经费;中期检查不合格者,终止项目资助。

第三章 项目资助经费的开支、管理与监督

第十二条 项目资助经费的具体开支范围: 1.项目调研费; 2.图书资料、实验耗材费; 3.测试分析费; 4.复印、打印费。

第十三条 项目资助经费按“专款专用、按计划开支、项目结束后决算”的原则进行管理,不得以任何名义截留、挪用。

第十四条 基金由财务处单独立帐,教务处和财务处共同管理。第十五条 基金资助项目经费使用严格履行报批手续,由项目主持人申请,指导教师签字,办公室审核并单独立帐登记后,财务处审批报帐。

第十六条 办公室对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对违反本办法及有关财务制度的行为视其情节轻重进行处理,并报告管理委员会。

第十七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应编制项目经费决算表,填写《项目总结报告》,提出项目验收申请,接受项目验收。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估。评估结果为合格以上者,可视同完成当年学年论文。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的实施细则由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制定,经基金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上一篇:东海公司erp案例分析下一篇:农村五保户安葬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