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的读书卡

2024-05-29

四大名著的读书卡(通用15篇)

四大名著的读书卡 篇1

人们常说:“凡事都要坚持不懈,不能放松。”然而,到底什么是坚持?看了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被四位老师和学生的远大志向深深吸引。

这本书主要有四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主人公,人,都是献给佛陀的唐僧;贪财好色的猪八戒;孙悟空,公正大胆,不怕困难;还有心地善良的沙僧。这四个角色性格不同,形象不同,正好形成鲜明对比。书中四个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面对八十一难,他们百折不挠,无所畏惧,各种妖魔鬼怪都不是他们的对手。最后,在这种敢于大踏步前进的精神鼓舞下,他们获得了650多部真经。也许,我缺乏这种精神。每次面对很多困难,我都会恐慌,甚至想盲目放弃。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如果怕有很多困难,我就开《西游记》,马上想办法解决。

那么,如果当时四位师徒没有坚定的信念,唐僧被妖怪抓走,猪八戒不敢与妖怪对抗,沙僧在没有猪八戒的帮助下选择了放弃,最后只有孙悟空与妖怪鬼斗,他怎么可能赢呢?所以,我们都应该向原文中的师徒学习,不仅是他们的毅力,还有他们团结的力量。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比如你想把每根筷子都擦干净,就要持之以恒。《西游记》启发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坚持,就不能做坏事!

四大名著的读书卡 篇2

梁启超:读课外书为必修课

梁启超说:“学生做课外学问是最必要的, 若只求讲堂上功课及格, 便算完事, 那么, 你进学校只是求文凭, 并不是求学问, 你的人格, 先已不可问了。做学问的人不去‘自发’地阅读课外书, 文不识理, 理不通文, 最终将制约学术的创新。”在梁启超看来, 读书有精读、泛读之分, “心不细则毫无所得, 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 不能博搜资料”。梁启超注重记笔记:“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 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 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抄下 (短的抄全文, 长的摘要, 记书名、卷数、页数) 。”

王国维:有批判地读书

王国维主张学生要广泛阅读不同专业范围的书籍, 一方面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而且还可以使自己在阅读中得到积极的休息。这一点与梁启超的“读课外书为必修课”有些类似。读书时不可缺少批判性思维。王国维深谙此道, 他说:“如果缺少观点, 缺少见识, 读书再多也不会对自己的学问有补, 而只会使自己迷失在浩瀚的史料中不能自拔。”如他对戏曲的定义便是从大量资料中提出, 并以其为标准, 重新审视中国戏曲。

陈寅恪:有校勘、有批语

陈寅恪有一个读书习惯———在书上圈圈点点, 其中有校勘、有批语。蒋天枢有文字记载陈寅恪读《高僧传》的批语:“先生对此书, 时用密点、圈以识其要。就字迹墨色观之, 先后校读非只一二次, 足见用力之勤勉……”陈寅恪随手记下的这些圈点和随想, 成为他日后论文的基本观点和著述的蓝本。不唯书、敢怀疑, 陈寅恪大量读书, 却不尽信书。对于书上说的、前人说的和大人物说的, 陈寅恪总是要经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加以确认。陈寅恪在诗中说道:“天赋迂儒‘自圣狂’, 读书不肯为人忙。”这个“不肯为人忙”, 指的是读书求学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不受已成观念的约束, 要有创见。

赵元任:熟读成诵

力避读书写法的四大误区 篇3

可以说,命题者之所以青睐阅读,学生也总是钟情于阅读。不仅仅是因为阅读伴随着考生学习生活的始终,是学生须臾也不可离开的活动,而且因为阅读是高雅的,写阅读,不仅熟悉亲切,而且还能显示自己情趣的高雅,以赢得阅卷者良好的第一印象。但凡事趋之若鹜,就难免气俗。因而,要写好阅读生活类作文,且指向高雅,一定要力避走人读书写法的四大误区。

1.要力避“绕圈子,慢慢道来”的误区。一提及读书生活,一碰到“阅读,伴我成长”“相伴”,先要炫耀般“引用”一系列名人读书名言,诠释读书好处,然后言及自己读书经历,喋喋不休,直到文章结束,才如梦初醒,开始切入主题。如: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说过的一句名言。每个人都想进步,也在不断地进步。我也不例外。因此,书成了我亲密无间的好朋友,我的读书生活也给我的童年蒙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

第一次接触书是我上幼儿园时,那时我5岁。幼儿园的老师发给小朋友一本崭新的童话书,我小心翼翼地给书包上新“衣服”,生怕弄脏了这可爱的书。

以后是讲述小学六年读书经历,一番兜圈子,写到五百字时才正式切入主题,“流水账”造成文章主次不明,详略不分,废话连篇。

2.要力避“借梦境,无限提升”的误区。书的魅力不言而喻,不少考生一旦遇到“我终于战胜自己”“相伴”“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最美的……”,常常简化情节,神化名著及名人的功效:只要一碰到困难,一遭遇挫折,耳边就会萦绕名人鼓励话语,头脑中就会闪现伟人的身影,这种情景也常常出现在梦中。于是,勇气鼓了起来,信心涨了起来,矛盾困難挫折消失得无影无踪,再大的困难也会迎刃而解。不信,请看:

那天早晨,我正在树林边背英语单词,操场上时不时传来击球声和叫好声,弄得我心浮气躁。读来读去,英语单词总像调皮的蝌蚪在眼前晃来晃去,扰得我心神不宁。我向树林深处走去,坐下来静读。读着读着,不一会就进入了梦乡……突然,张海迪坐在轮椅上向我“走”来,微笑着对我说:“小朋友,遇到困难了吧?记住,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别泄气,振作点!”我一惊,醒了,哦!原来是一场梦。我振作精神,不一会就记住了所有单词。

且不说“读着读着,不一会就进入了梦乡”是否可能,梦中张海迪几句话不仅让“我”精神大振,而且让“我”学习效率大增,真让人匪夷所思。生活、学习上的问题、困难千差万别,既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既有容易的,也有困难的。简单的,容易解决;困难的,解决起来需要一个过程。写文章要真实刻画人物战胜困难的心理过程,而不能简化故事情节。

3.要力避“拼摘组合,一桌杂烩”的误区。有些考生,遇到“好书伴我成长”“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让我们携手走进……”,仿佛是说书艺人,娓娓讲述看来的故事,然后抒发一些读书感受,谈一点读书好处;也有考生胡乱拼凑几个书上看来的故事,弄一桌大杂烩,初看,五颜六色,细吃,寡淡无味,让人看了没有“食欲”。

4.要力避“所串珠链,珠质欠佳”的误区。常常有考生采用“一线串珠”连缀全文。“一线串珠”即选用与文章主旨密切的句子,在文前、中、后灵活穿插,前后呼应;或将中心句独立成段,引领一片段,连缀全文,形散神聚,如翡翠珍珠,璀璨夺目。可以说,“一线串珠”每年都串联起一大批满分作文。但有不少考生没顾及“珠”的色泽、质地,导致项链质量不佳。要么随意串连几个低俗书名,要么胡乱拼凑语段。殊不知,除了注意书的品位外,在读书内容、读书的时间和具体写法上还要各有侧重,还有诸多讲究。

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 北京考生

文字为房,标点做窗,这里是诗词筑成的庄园。园内,有头绾发髻、身着长袍的古人,也有轻摇小扇、挥毫泼墨的今士;有人生得意、笑傲江湖的畅快,也有黯然神伤、把酒当歌的悲怆;有一心为国、舍生取义的壮烈,也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这里,就是诗词搭就的另一方天地。

引领我走人这方天地的是我的爷爷。爷爷是个大学教授,教古文的。在他的书房里,悬挂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横幅。小时候,我不理解这句诗的意思。每次看到这八个字,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匹老马在河边饮水的画面。后来。爷爷告诉我,这两句诗出自曹操的《龟虽寿》,是曹操对自己的一种激励,比喻年老的人仍要有雄心壮志。我一下子觉得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背后,竟然有如此鼓舞人心的力量。就這样,爷爷开始教我背诗。从曹操到陶渊明,从谢灵运到李太白,从李清照到辛弃疾……不曾想到,这扇门的背后,居然有这么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

渐渐地,我向这方天地靠近,开始用思想去触摸诗词的温度。“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文字热烈,激荡着华夏儿女的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文字清凉,带给人满心的恬静:“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文字温暖,让人周身充满着阳光的味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文字犀利,震撼着每一个国人的良知……在这方天地中,我目睹了历史的浮沉变迁,感受到改朝换代的铿锵豪迈:我观看到曾经的秦时明月,体悟到了心若清水的纯净雅致:我认识了才华横溢的骚人墨客,领略到了姿态各异的人生境遇。

诗词丰富了我的生活,开阔了我的视野,给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闲适时,读一读诗词,满眼尽是云卷云舒的随意:紧张时,读一读诗词,脑海骤然浮现出悠然南山的宁静;失意时,读一读诗词,心中便会涌起长风破浪的激情。

在这个古典古韵的诗词世界中,我徜徉徘徊,流连忘返。呼吸着这里的气息,轻嗅着这里的味道,我满心欢喜,心旷神怡。

点评

文首用“文字为房,标点做窗”,既用形象的比喻让文章有诗意,也直接点明了文章所描绘的书的世界。然后娓娓叙述爷爷如何将幼小的“我”引领到诗词的世界,“我”逐渐沉醉在韵味十足、文采斐然的诗词世界里。行文围绕主旨,灵活引用了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展示了丰厚的积累和灵活的运用能力:文首“轻摇小扇”巧妙化用了杜牧的“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人生得意”也巧妙化用了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的诗句,而在“把酒当歌的悲怆”的语句里,我们分明也可以感受到诗人曹操的诗句,还有文尾的“悠然南山”也巧妙化用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而“长风破浪”也不就是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吗?文章诗意盎然,意蕴深厚,产生了让人回味悠长的美感。

初中的学生读四大名著的读书笔记 篇4

《水浒传》讲述的是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聚义梁山伯,接受朝廷招安,再到打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人陷害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那令人印象 最为深刻的莫过于那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了,正如金圣叹曾说的那样:“一百零八人,便有一百零八样出身,一百零八样面孔,一百零八样性格!”

我还记得那栩栩如生的好汉,花和尚——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智多星——吴用,智取生辰纲;青面兽——杨志,卖宝刀;黑旋风——李逵,元夜闹东京……一百零 八位好汉曾为了朋友出生入死,讲的就是“义气”,为了人民而除暴民安,讲的还是“义气”。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但是有时却是要用生命去谱写的!那如灵魂 一般的高尚情操不知不觉中从人物中渗透出来。

忠义,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下之下,任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义。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义!

还记得一位黑脸大汉——李逵,虽然他性格暴躁,十分鲁莽,时常因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但他却蕴藏着十分正义的心底,打抱不平,拔刀相助,使那些丧尽良知的坏人和心术不正的小人文风丧胆!

诸如李逵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如鲁智深,他粗中有细,侠肝义胆,曾大脑野猪林,拯救林冲……

现在,虽然时代已经变化,不会发生这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义气和这种独有的精神时时刻刻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且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汇聚了整个民族的大义。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充满大义的民族。从近代以来,我们神州大地上饱受了外国侵略者炮火的摧残,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一百多年间,多少义气凛然的爱国志士用鲜血换取了整个民族的独立和伟大的胜利呀!他们赴汤蹈火,视死如归,不怕牺牲,谱写了一曲壮烈之歌。

四大名著的读书卡 篇5

《孙悟空三白骨精》,悟空三次打死人形白顾靖,师父不分好坏,念了咒语。因为唐僧辨别能力差,容易被表象迷惑,不知道是妖怪。他根本不听悟空的解释,继续念他的魔咒,痛苦的孙悟空滚了一地。最后,他不得不断绝与悟空的师徒关系,悟空被迫回到郭华山。但孙悟空心里并没有怨恨师父,也不想报复师父。他把所有的委屈都埋在心里,心里一直想着师傅的安危,可见他对师傅忠心耿耿,然后救了师傅。

这些都是广为流传的故事。

《西游记》除了情节引人入胜之外,还有很多原因和启发。比如猪八戒,一个看似无用的人,也能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比如沙和尚和小白龙,即使他们不是重要的主角,也让我明白,集体里不缺沉默的奉献者。也许他们没有能力,但如果一个集体没有他们默默的奉献,那也是失败的;再比如唐僧,一味接受别人的帮助,却不听孙悟空的善意劝告,落入妖怪之手。这足以说明,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应该动动脑筋。如果不动脑子,随意听别人的意见,那就更糟糕了。我也从唐僧那里知道,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不移的去执行。但四位师徒各有千秋。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点,如果我们有他们的缺点,就应该纠正他们。如《论语》所写:“三个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老师,选好的跟好的,不好的换。”

四大名著读书心得 篇6

义,能够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能够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中国女人必读的四大名著 篇7

《围城》

《围城》的妙处之一便是描绘了中国男人的劣根性,帮你打破对男性世界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而集劣根性之大成者,首推方鸿渐。

方鸿渐本性善良,可他的最大缺点便是优柔寡断、毫无原则。而在现代社会,男人优柔寡断、毫无原则便是致命伤。众位女读者请仔细对照自己的男友是否是“张鸿渐”或“李鸿渐”,若不是,当庆幸,若是,感情深的慢慢地帮他改,要有长期抗战的准备,感情浅的则甩他没商量。

其他诸如赵辛楣、李海亭、高校长之流,生活中不是没有的,对他们最好明哲保身。

《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大家,看两性关系细腻而且尖锐。女性须细心揣摩,从此以后,看男人当不走眼,故推为首选。

《神雕侠侣》

金庸的每一本书都精彩纷呈,可单挑《神雕侠侣》来说,是因为这里面有杨过。

林燕妮曾这样评价杨过:“一见杨过误终生”,确实不假。杨过是性情中人,小龙女与他生死相许,程英、陆无双苦苦痴恋着他,公孙绿萼更是情深一片,甚至连小郭襄也眷恋于他,可见杨过的魅力。可单纯的女人轻易不要爱上他,除非你自认够本事,不然你一定为情所伤。因为像杨过这样的新好男人,他看得上的只会是小龙女这般清丽绝伦的人,说什么山盟海誓、海枯石烂,是因为他拥有最好的啊……

《飘》

光看《乱世佳人》这部世界名片是不够的,原著是应该读的。因为马格丽特·密切尔会教你做一个成功的女人。这里没有美中差异,郝思嘉可以做到的,你也可以做到。坚强、独立、积极,是现代女人的必备素质。如果你没有郝思嘉那般美丽动人,请记住,你也有追求美好的权利,你可以使自己变得风情万种。像郝思嘉不能真正拥有白瑞德那样,如果你不能拥有自己深爱的男人,不要紧,你还可以爱自己。

现代女人要学习的是郝思嘉那种风范,永不放弃,永远与残酷的现实抗争。

《红楼梦》

一个女人若没读过《红楼梦》的话,简直罪不可恕。理由很简单,只有看过《红楼梦》,才会明白原来女人可以这样哀婉动人,这样仪态万方,这样楚楚可怜,这样冰晶玉洁……曹雪芹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女人。

豪迈如史湘云,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聪慧如薛宝钗,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也唯有幽怨如林黛玉,才有掩埋落花的闲情。《红楼梦》让我们真正看到女人的精彩,领略什么是水做的女人的深刻含义。即使势利狠毒如王熙凤,她的善于交际、果断坚决、处变不惊还是值得今天的女性学习。

四大名著读书笔记 篇8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胆小怕事;孙悟空正义胆大、本领高超,是妖怪的克星,但有时候也很调皮;猪八戒好吃懒做、胆小怕事,有善良之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记得有一回三借芭蕉扇,写他们过火焰山,必须用到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孙悟空对铁扇公主软硬兼施,都没有拿到芭蕉扇。最后,没有耐心、胆小怕事的猪八戒提出要回去,可是其他人都没有回去的心,最终他们还是渡过了重重危机,取得真经。

记得四上有一篇课文有点长,正赶上流感,我们班停课一周,老师要求在家背诵,可我就是背不出来,晚上妈妈回来,要抽查我时,我找各种借口,最后在妈妈的鼓励下,我很快就背诵出来了。让我想到了一句话:坚持就是胜利。

四大名著里的人生真味 篇9

[红楼:黛玉的“真”,宝钗的“空”]

网上曾有一个面向男人的调查,黛玉和宝钗,你最想娶的是谁?80%的票投给了宝钗。这个问题如果换一下,问你最想谈恋爱的是谁?结果必定会反过来。人,就是这么务实,或者说自私,与黛玉、宝钗的好坏又有什么关系呢?

男人们不想娶黛玉,无非是觉得她“作”,爱耍小性子,有时刻薄,总生气,爱哭哭啼啼。愿意和黛玉谈恋爱,无非是觉得这是她的真情,是天然的女儿态,惹人爱怜,唤起了保护欲。只是结婚了天天如此,便受不了。

男人们想娶宝钗,是一种务实,因为觉得她体贴,得体,不多事,还能干。这些品质放在婚姻里,会让人觉得很舒服。不愿和她谈恋爱,是因为觉得和这样周正的女子待在一起,会少了诸多情趣。

看吧,这就是那种自利的心思,而黛玉始终是黛玉,宝钗始终是宝钗。黛玉身上是一种少女情致,宝钗身上则是成熟女人的风味。细味她们的秉性,就能知道黛玉一身的“真”,她是道家仙子;诗人顾城则说宝钗,说她是天性空无的人,屋子里一片雪白,所以像是佛家菩萨。

但她们毕竟都不是大彻大悟的人,只是有着那种慧根和灵性。于是她们就免不了要有一些副作用出来,譬如有些人说的黛玉的小心眼,譬如另一些人说的宝钗的有心机。其实,那都是极自然的事,是人之常情,本不需太过计较。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身上也都有别人认为的好与不好,却不能强求一个人把所有的好都占了,也不能偏颇地以为一个人身上就占住了所有的坏。如果肯给自己一份宽容,好成全自己的天性与成长的从容,那么也就该给黛玉和宝钗这样一份宽容。

[三国:诸葛的“正”,曹操的“奇”]

《孙子兵法》中有句话:以正合,以奇胜。放在一个人身上,我们便可以这样理解:有的人就是要正统的,正气一身,正义凛然;有的人就是有点邪乎的,就是爱剑走偏锋,出奇制胜。正人君子,让人尊敬却似乎少了些灵活性;奇人难免使人惊惧,却能收奇效。正,更合于理想;奇,更适于现实。

一正一奇,多么像是诸葛亮与曹操,这两个三国中最为璀璨也最受关注的人物。

千百年来,无数人心中一直萦绕一个问题:智谋与才干皆是人杰的诸葛孔明,为什么不选择三国之主中最为雄才大略和强大的曹操,而选择了看上去最为懦弱无能和弱小的刘备?

当我们明白了正奇之理,自然也就有了答案。人说到根子上,最深处的主导是理念和价值认同,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和解答不论有多少,尽管或许都有道理,但最根本的仍然还是诸葛与曹操内心最深处的不同。

极具儒家气质的诸葛孔明,他必然要求自己所辅佐之人,要具有正统性,这就是忠;还要是一个仁君,那样自己的所为也才能是仁义的。而刘备尽管弱小,却正好能够满足这些条件——他是汉皇室后裔,性格和作为也都散发着仁义的光芒。

而曹操却恰恰相反,所以诸葛注定不会投向曹操。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水浒:武松的“冷”,鲁智深的“热”]

武松与鲁智深,无论从性情、心性、战力等哪一方面看,都一定是水浒中最绝顶的两个人物。他们如同一对孪生兄弟,都仗义豪爽,都神力无匹,都武功盖世;一个醉打蒋门神,一个就拳打镇关西;一个号行者,一个则号花和尚……最后也都出了家,得了善终。

但他们又是不同的,不仅在于网友调侃的“鲁智深总是帮助女人,武松总是欺负女人”,更在于他们的气质。武松总是给人冷酷的感觉,但他心中是热的,重情重义;鲁智深一身热血、满腹热肠,内心却是清冷的,他比武松更早抽身,征方腊之前就告别梁山众人出了家。

唐代青原行思禅师曾言参禅有三重境界,嫁接到人生上就是:不谙世事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沦陷在世事复杂性中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和看透后了然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第一重是孩童境界,满是赤子之心;第二重是人间境界,人在挣扎中淬炼;第三重是顿悟境界,抽身而出,淡然放下。

鲁智深和武松最终都到达了第三重境界,只是修行的过程不一样——在书中,鲁智深一直处于第一重境界,他有坦荡无邪的赤子之心,毫无挂碍。只是在圆寂之时,才顿悟本我,跨过第二重直达第三重。

武松则一出现就在第二重境界,他有太强的自我,太多的在乎,太多的纠结,只是不耽于此,于是才有那些痛快行事;直至80岁善终,才算斩断一切。他需要长时间的修行,是因为需要时间去修补、舔舐和消化那太多的痛苦,太多的伤口,太多的杀戮。

所以,武松与鲁智深的冷与热、外冷内热与外热内冷,并不是他们的不同,而恰恰是孪生的本质所在——恰如阴阳,互异,却又互生,永恒地不离彼此。而他们共同的母体,叫作太极;太极的内涵,叫作圆满。

[西游:八戒的“曲”,悟空的“直”]

孙悟空与猪八戒的不同,来自于他们的脾气,更来自他们的内心。孙悟空是直道而行的,心中想什么就是什么;猪八戒则是曲线圆滑,如同撒出去一张网,一切尽在掌握中。孙悟空相信的是道理,猪八戒看到的是现实。他们都将自己的路线贯彻到了底,因为孙悟空够强,猪八戒则够聪明。

结果又是怎样的呢?孙悟空付出过很大的代价,吃过很多的苦头,遭受过很多的误解,受到了很多的不公平,但他最后成了佛;猪八戒似乎一直过得很舒服,最后净坛使者的位置也是专为他量身定做的。

这个世界也存在着这样两种人,一种人是孙悟空那样的直肠子、直脾气,凡事只求一个公道,眼里揉不得沙子,满腔理想主义;一种人像猪八戒,世间的规则和价值对他来说都是模糊的,他只关心有没有用,能不能达到目的,是现实派。在中国社会,孙悟空这种人似乎是不受人待见的,几乎是不会做人和失败的代名词。猪八戒这样的人则很是吃香,努力向其靠近的,永远不乏其人。

但现实中孙悟空那样的人,真的就注定是失败吗?孙悟空告诉我们的是,那要看你够不够强。只要够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最终改变世界,譬如乔布斯、马云,这就是立地成佛;而那些以圆滑混社会并游刃有余、顺风顺水的人,尽管舒服,却往往最终只能到达不上不下的位置,这就是净坛使者。

所以,假如你是孙悟空那样的人,那么不是你的秉性有错,你只是需要更强;假如你是猪八戒那样的人,你可以现实和舒服,但要明白不踏实做事,也就意味着根基不稳。他们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人需要的,是兼收并蓄,并做好其中的平衡。

(选自《国学大观》)

四大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唐君毅在《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中说:“侠义之精神,则由宅心公平,欲抱不平,以显正直,而归平顺”,并“伸展人间之委曲,使千里之外,闻风慕悦。”中国人对义举的赞美不遗余力,对义士的期盼古今同一。

义的一大敌人是钱。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这是勇,义是体现在他对待金钱的态度。当时,知县决定把悬赏的1000贯给武松。宋朝文官最高的宰相,武官最高的枢密使,每月工资300贯。武松不是有钱人,可他听说一些猎户由于没有按期完成打死老虎的任务,挨了好多板子,于是武松就把1000贯全都分给那些猎户。同样,宋江、柴进、晁盖都是不拿钱当回事,仗义疏财。人有求,我帮;人无求,应帮,我也帮。

四大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这本书的作者是罗贯中,元末明初人,他是我们古代的著名小说家和戏曲家,他的著作——《三国演义》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这本书描绘的是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

书中诸葛亮儒雅睿智,张飞勇武有谋,关羽赵云侠肝义胆,曹操机诈权变,周瑜处变不惊、智谋迭出······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诸葛孔明, 我最佩服他的儒雅睿智,我相信大家也佩服他的这一点吧!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南征蛮王七擒七纵”,令蛮王心服口服。

四大名著的读书卡 篇12

【关键词】古典名著;影视改编;网络电视;传播意义

翻拍经典名著在时下影视圈热得发烫,《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都已成为导演们争相翻拍的重点剧集。其实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就已经被陆续搬上银屏,在受众的心理期待中完成了从文本传播逐渐走向影视传播的过程。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传统经典名著的阅读量大大减少,对文学的需求则是更多的追求一种视觉化、影像化的文学欣赏。同时中国电视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也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载体,特别是以电视为载体的大众文化成为许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休闲娱乐消遣的主要内容。

1.提高四大名著文化的影响力

1.1电视对名著改编剧的普及式传播

相信大部分70后出生的人自懂事时候起,就是伴随着《西游记》那曲折离奇、出神入化的剧情长大;品味着《三国演义》中的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寓意而成熟;从《水浒传》里一百零八将的英雄事迹中懂得做人的道理;被《红楼梦》中宝黛坚贞不渝的爱情深深打动,领悟爱情的真谛。然而我们所知道的这些大部分都是从电视荧屏中了解的,并不是从厚厚的书卷中得来。究其原因所在就是源于电视对文化的传播与普及。

在文学失去轰动效应时、电影走进低谷时、严肃音乐面临困境时,电视却在“风风火火闯九州”。现如今,什么叫流行,什么叫普及,什么叫家喻户晓,电视就是最好的注解。的确,电视改变了我们对于世界的感觉方式。现如今在大学的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名著的黑色幽默:所谓名著,就是大家一致认为必须看但往往很少看或不看的经典作品。例如,在电视剧《三国演义》播放期间,南京大学各电视放映处观者甚多,而图书馆藏的《三国演义》原著却落满灰尘。[1]然而,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无论其艺术水准如何,却都能使名著引起一阵热销,成为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人们饭后茶余的焦点。尽管根据名著改编的电视据也有高低之分,但它却激发了人们重新翻阅名著的兴趣,引起了媒体对相关题材进行追踪报道的热情,这无疑有益于帮助名著的社会普及。所以,有关四大名著电视作品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古典文化在中国文化圈的巨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名著的冷热与电视传播手段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

1.2网络电视对名著改编剧的立体式传播

随着网络电视的出现,名著的改编剧通过网络电视或视频在线观看已经可以随从可见,它比传统的只用电视机观看的方式更加方便、快捷。例如, 人们在电视观看的过程中,通常一集电视剧中可能会穿插很多广告,使得剧情不连贯,喜欢看的人们可能会耐心的等待,但也总是会抱怨不能将整集电视剧淋漓畅快的看完。如果错过了观看时间,电视台也不可能再给某个人重新播放了。然而,网络电视的出现则大大弥补了电视的缺陷。无论你在身在何时何地,只要你想看,你就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并很快的就找到你需要看的电视剧,并且是没有广告穿插的。而且还不会限制每天播放的集数,更不会因为错过观看哪一剧集而懊恼不已。只要你有充分的时间,你还可以一气呵成的将整个电视剧看完,如果还意犹未尽的话,更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重新观看一遍或者部分观看。不仅如此,由于网络的发达,电子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你还可以将想要看的视频通过上传、下载的方式放在手机、MP4等一些电子设备里,这样你就可以走到哪看到哪,既打发了无聊的等待时间也可以了解古典文学名著,一举两得。所以网络电视的出现以及其立体传播对名著改编剧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因为这使得受众能够更加主动的去了解。

2.赋予古典文学新的内涵

2.1现代元素融入剧情

俗话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 可见古典四大名著在中国具有崇高的文学地位和文化价值。但同一部文学艺术作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会有着不同的理解与接受方式。而当今对于是由电视、电脑、手机培养起来的“电视人”、“容器人”的青少年们,更多的是追求一种视觉化、影像化的文化消遣,在他们眼中古典文学已经有了新的内涵和诠释。

电视媒介手段使古典文化的传播更加形象、生动。电视是声画合一的艺术表现手段,网络又具有超文本、多媒体的信息存在方式,这些媒体所给予的传播通道更贴近普通人的接受能力和欣赏角度,人们可以以一种更放松更自然的状态来接受古典传统文化。[2]书中平面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在电视作品中通过演员的表演,情节变得更扑朔迷离,人物变得更丰满立体,传达给受众的方式也更加直观、容易理解。例如,《三国演义》中每次场面巨大的战争,通过电视剧的演绎,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气势恢弘,人山人海的场面,虽然在文本中也能想象的出来,但是当真正的场景情景再现在你的面前时,你依然会感觉很震撼,厮杀与叫嚣的斗争场面充斥着你的视觉和内心,久久不能平息。

2.2新型传播技术创造出新的意境

在以书籍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时代里,文本的经典名著是以诗词曲的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取胜。可是当人类进入电子媒介时代以来,电视则作为一种视听艺术,系统地再现了小说的全过程,较好体现了原著的主题精神和人物性格,并且在文字的基础上用电视的手段更多的融入了现代的元素与技术,将细节和场面表现得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富等等。例如大家都喜爱的《西游记》,在书中只是用直白的文字来叙述唐僧师徒四人是怎样经历九九八十一磨难才修成正果取得真经的。而将这个故事情节放到电视中,通过创造者对背景的精心布置,并运用镜头的变化来增强现场的震撼效果,当唐僧遇到危险时,在孙悟空等人奋力营救的打斗过程中,加以音乐的辅助、烘托,调整节奏,突显细节,使得情节紧凑迫切,带动着观看的人们投入到紧张、激烈的情绪中;更是通过运用现代的新型科技技术创造出人间仙境般的场景。在电视中呈现给观众的名著,会让人总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置身其中的感觉,你会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而心神不安,这些情景和意境在书中是无法渲染出来的,也无法呈现给读者的,这是以长于表达抽象情绪、意境的诗词所无法比拟的。

3.结论

在影视成为大众主要的文化需求与消费的时代背景下,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和传播,既是历史语境的重现,也是当代视野的解读。这些电视作品以历史和文学作品为基础,刻画和再现了文本中的场景和人物故事,现代元素与古典文学融入剧情,用丰富夸张的表现手法使四大名著衍生出新的趣味性和价值观,展现出改编和传播的当代意义,中国古典文化价值也会随之而显现。所以,四大名著影视改编在当代的传播的过程中无一不体现出当代性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读书报.1997.9.24(2).

[2]蔡尚伟,钟玉.从三国电视作品热看三国文化的当代传播,载中国电视,2005(6).

中外名著的读书笔记 篇13

这三天,我读了一本名叫《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的书,讲的是一位父亲怎样用身边的事例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故事,《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读后感。其中这位父亲给孩子讲的一个棉花糖实验的故事令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小学生,叫珍妮弗,她的家境不错。平日里衣食无忧的她跟所有同龄的小女孩一样,对学习和生活有不少的疑惑和抱怨。父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小学生,叫珍妮弗,她的家境不错。平日里衣食无忧的她跟所有同龄的小女孩一样,对学习和生活有不少的疑惑和抱怨。父亲乔纳森事业成功,但平时工作十分忙碌。为了帮助女儿快乐地成长,他给女儿讲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父亲在小时候,曾经参加了一个意义非常深远的实验,叫棉花糖实验。实验开始后,好多小朋友被分别带进不同的房间里。过来不久,进来一位看起来还算亲切的研究员,他把一块棉花糖放在父亲面前的茶几上,对他说,如果他能够忍上十五分钟不去吃这块棉花糖的话,他就会再给父亲一块。也就是说,只要稍微忍上一会儿,就可以吃到两块棉花糖了。为了让自己不再想着桌上的棉花糖,这位父亲想尽了各种办法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闭上眼睛数数、在房间里跑来跑去、还故意大声唱歌,好不容易撑过了十五分钟,那个研究员似乎很满意他的成绩,笑着又给了他一块棉花糖,并示意父亲可以吃了。十年后,结果出来了,当时没有吃棉花糖的小朋友长大后都比较成功,学习成绩比较优秀,人际关系处理的较好,事业比较成功,生活富裕;而没有忍住的小朋友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就没那么好。由此看出,不容易受诱惑,并一直在等待十五分钟过去的小朋友更容易成功。”后来,他的努力,终于让珍妮弗有了很大的改变。她不再遇事抱怨,变得更自信、更快乐、更会管理自己,无形中养成了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在人生的旅途中,会有很多巨大的像“棉花糖”一样的诱惑时时刻刻在等着我们,但如果能较好地控制自己,不被眼前的诱惑所吸引,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功。这就是我的《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读后感。

名著读书笔记的摘抄 篇14

老老实实 缝缝补补 拐弯抹角 稳稳当当 一刀两断 一笔勾销 花花绿绿 鸡毛蒜皮 嫁鸡随鸡 七手八脚 狼吞虎咽 三五成团 昏昏沉沉 惊慌失措 慌手慌脚 四面八方 半死不活 胡思乱想 安安顿顿 迷迷糊糊 结结巴巴 歪歪拧拧 自言自语

精彩句段摘录:

风带着雨,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

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了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精彩句段赏读:

本段把风拟人化了,突出当时风势十分大。使文章生动、有趣、不乏味。

通过环境描写,把当时下雨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好像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身临其境。

心有一得:把没有生命的东西拟人化,给予它生命,可以增添文章的色彩,使内容变得更加精彩。

阅读感悟:

“一年,二年,至少有三四年;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才能挣出那辆车。从风里雨里的咬牙,从饭里茶里的自苦,才能赚出那辆车??”。是啊,现在有很多人还是像《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那样,为了自己的梦想,不论贫困,不论时间,不论辛苦,只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

也不记得多久以前,我曾对自己说过,一定要努力奋斗,向省市高中迈步。可是,现在呢,早把这句话抛之脑后了。

司法体制的四大矛盾与四大不足 篇15

司法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按其内容和轻重,可划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司法体制改革;二是司法职能改革;三是司法机制改革;四是司法管理改革。这其中,司法体制的改革最为关键。

进行中国司法体制的改革,首先要深刻认识体制中存在的缺陷。笔者认为,目前的司法体制存在四个矛盾:一是司法的国家性与司法的地方化之间的矛盾;二是司法的开放性与司法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三是司法的职业性与司法的民主性之间的矛盾;四是司法的非行政性与司法的行政化之间的矛盾。

由上述四个矛盾,可得出目前的司法体制存在四个不足:一是司法的国家属性体现得不足;二是司法的开放程度尚嫌不够;三是司法的民主性成分尚不能令人满意;四是司法的特殊规定性未得到应有的尊重。

因此,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在于上述四个方面,以下分别阐述并提出相应建议。

【司法“去行政化”“去地方化”的改革步伐

应更大、更快】

司法的行政化有三种表现形态:一是司法的外部行政化,即地方党政部门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均将司法机关视作与行政机关无异的下属机构,其实质是改变了“一府两院”的平行结构,将“两院”置于一府之下或一府之内。二是司法的内部行政化,即按照行政机构的人员结构配置司法人员,将所有在编司法人员按行政级别加以划分。三是司法的上下行政化,集中表现在下级法院审判案件在必要时奉行向上级法院请示汇报的做法,同时,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审判案件也时常加以干预甚至提前介入。

司法的行政化具有显而易见的弊端:司法的外部行政化直接导致司法的地方保护主义;司法的内部行政化则使司法的合议组织与司法人员失去独立性;司法的上下行政化实质上取消了下级司法机关的独立性,也使宪法与法律确立的审级制度失去了实际价值。

由此可看出,司法行政化是当前司法体制最根本的缺陷,因此,司法的“去行政化”改革应成为本次司法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主要应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实现司法审判权和司法行政权的分离,让司法行政权归属于司法行政机关;二是在“二权分离”的基础上,将司法行政权上收,使之集中在中央层面或至少是省级层面行使。目前可考虑实行司法行政的二级管理,即:最高法院、高级法院以及最高检察院、省级检察院的司法行政权,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策下由最高司法行政机关具体行使;基层法院、中级法院以及相应检察院的司法行政权在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策下,由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具体行使。

司法行政权从司法机关的职能体系中剥离之后,司法人员之间的等级性就会淡化甚至消失,他们之间的平等地位就具有切实保障,司法权的独立行使便能贯彻到底。

【海事法院的经验值得推广】

《人民法院组织法》第28条规定:“专门人民法院的组织和职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另行规定。”据此,无论是增设专门法院或者是改造、整合专门法院,均直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决定即可。这种改革方案无需修改《宪法》或《人民法院组织法》,同时也不改变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与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关系和组织结构,仅作出受案范围的调整,因而操作起来较为便利,阻力较小,可行性最大。

目前专门法院有军事法院、铁路运输法院、森林法院、海事法院、农垦法院、石油法院等。专门法院的设置有所差异,级别也不尽一致,但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或专门性,同时它们的司法辖区不受行政区划的支配。这就使专门法院的人财物管理不受较低级别的地方政府的制约和控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司法的非地方化目标。在这方面,海事法院的司法体制具有典型意义。我国目前有十个海事法院,是因需而设的,它们的司法辖区与行政辖区完全分离,财政权和人事权由省级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与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切割了实际的联系。这就使海事法院获得了明显的体制性优势,其审判的独立性和抵御干扰的能力有所增强。调研表明,海事审判出现了“三高四低”的特征,即:调解率高、服判率高、执行率高;上诉率低、申诉率低、涉法上访率低以及法官出事率低。我国的海事法院在国际上因此享有盛誉,许多与我国无关的案件,当事人也协议选择我国海事法院管辖。

海事法院司法体制虽称不上尽善尽美,但它的成功还是为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带来了一定启示,关键点就在于:应尽可能地将司法机构及其人员与平行的地方党政部门划清界限,使前者不受制于后者,后者难以干预前者。

那么,哪些类型的案件需要上述这种专门化改革,又如何将这种对于专门法院的需求与对现行专门法院进行合理化调整衔接起来呢?

首先,应当将那些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最为严重的案件类型从普通法院管辖范围分离出来,交由专门法院。实践表明,此类案件有两种:一是所涉经济利益较大的商事和经济类案件,二是“民告官”的行政诉讼案件。

目前有一种颇有影响的观点,就是要设立专门的行政法院审判行政诉讼案件。这一主张与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专门法院密切相关。这就要考虑:对于专门法院,是进行量的增加还是进行质的整合?如果进行量的增加,则专门法院的管理势必日趋复杂化,尤其不可忽视的是,专门法院数量过多,不仅改革的成本增大,对民众的诉权行使也会产生不利。因此,笔者倾向于对现存的除军事法院以外的各专门法院进行整合性改造。具体构想是:以海事法院为基础,将相关的专门法院逐渐归并到海事法院之中,并扩大海事法院的管辖范围,将一定标的额以上的商事、经济案件以及行政诉讼案件纳入专门法院。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前述整合各专门法院的目的,而且还使专门法院具备了开放式容量,随时根据各地审案需要,对其主管范围进行调整,从而做到张弛有度、因地制宜。不仅如此,由于整合、扩容、改造后的专门法院规模和影响力增强,事实上会形成与地方普通法院的“竞争”,这也有利于它们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nlc202309020616

【创设巡回法院,强化司法审判的国家统一性】

从调研中反映的情况,行政干预司法与司法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从司法体制角度,除海事法院等专属管辖法院外,司法机关区划设置从属于行政区划导致司法机关容易受到地方干预;从权力配置角度,司法机关的人事权、财政权由地方政府掌握是司法地方保护主义日益升级的直接原因;从具体法律制度角度,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管辖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也加大了保障司法权独立行使的难度。因此,改革司法机关的设置体制、调整司法机关人事财政等权力配置格局、完善各级法院间的管辖制度与职能分工是保障司法权独立行使,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关键。

为此,笔者建议设置国家巡回法院。主要目的是:保障司法权独立行使、遏制行政干预司法;为三审终审制做好准备,加强各级法院法律适用的统一;减少涉诉信访、反复再审等“终审不终”的情形。

该方案由以下三个步骤或要素组成。第一步:修改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关于级别管辖的规定,凡是当事人跨区域的商事和经济案件,以及任何行政诉讼案件,均相应地上提一级管辖。比如,当事人跨县级行政区的,由他们共同的中级法院管辖……跨省级行政区的,由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第二步:这样将案件管辖层层上提,势必增加上级法院乃至最高法院的案件量,为此有必要增加上级法院的编制,增设分院,分别形成最高人民法院分院、高级人民法院分院和中级人民法院分院。目前中级法院分院已有成例可循,实行起来比较容易;建立高级法院分院难度也不大,最需突破的是建立最高人民法院分院。建议在全国增设7个最高法院分院,分别为最高人民法院东北分院、华北分院、西北分院、华中分院、华东分院、华南分院和西南分院。第三步:各分院既可以受理上述第一审案件,也可以受理其他的上诉案件。为便民诉讼计,建议各分院原则上实行巡回审判。当然,在当事人的同意下,各分院对其所受理的案件也可实行指定异地管辖。

【将执行权从法院分离出去】

目前我国的执行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有:一是执行权分散行使,难以形成执行的规模效应和威慑机制;二是人民法院既审判又执行,难以应对;三是民事执行和行政执行缺乏专业性,导致执行能力不足,执行水平低下;四是执行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执行“侵权”现象不断发生。

为克服上述弊端,笔者建议对执行体制实行“三步骤”改革:第一步,将执行权从人民法院的职能中剥离出去,人民法院只行使审判权,不再行使执行权;第二步,将刑事执行、行政执行和民事执行统一起来,合并行使国家的执行权;第三步,将执行权归属于国家司法行政机关,或者单独建制,创设独立的国家执行总局或执行总署。笔者倾向于选择单独建制这种模式。

【应提升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法律位阶】

从世界范围看,实行司法的民主化改革是普遍的趋势;就中国当下而言,转换司法改革的传统思维,大力推动司法体制的民主化,是风险最小、成本最低、收效最大的改革路径,应当成为本次司法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实现和强化司法民主化的途径,除在诉讼中重视和加强对当事人的诉权保障外,最主要的就是创造条件,让社会公众有序参与司法。公众对司法的参与,在审判阶段,主要表现为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刑事诉讼中,除人民陪审员制度外,还有适用于提起公诉阶段的人民监督员制度。这两个制度均需高度重视,这里且以人民陪审员制度为例加以说明。

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我国社会公众参与司法的重要渠道和形式,是人民主权原则在司法制度中的体现,在实践中产生了积极价值。然而,目前这一制度的潜在功能远未发挥出来,尤其是,由于规范该制度的立法条款较少,内容简括而粗疏,因而导致实际操作中存在陪审制度“异化”以及“陪而不审”等形式主义之弊,致使该制度迄今尚未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亟需进行大幅调整和结构性改造。

目前,河南、陕西、山西等省进行了“人民陪审团”的试点改革;南京市下关区法院等进行了人民陪审员选任机制的改革;苏州推出“吴中模式”对陪审员的职权实施改革;上海市第一中级法院、东莞市第二法院等提出“2+1"模式对合议庭组织进行改革;河南省新乡、焦作,安徽省蚌埠等地法院对陪审案件适用范围进行改革等。根据调研,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将人民陪审员制度写入《宪法》之中,提升该制度的法律位阶。具体建议是:在修改《宪法》时在“公民权利义务”一章中增加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参加陪审的权利和义务,诉讼当事人有获得人民陪审员审判的权利。

2.制定颁布《人民陪审法》,提升陪审制度的立法层次,赋予当事人依照法律请求由人民陪审员或人民陪审团审理的权利,明确规定法院应依照法律实施人民陪审制度。赋予地方法院以制度改革试点权限,并对试点给予直接、公开的指导。

3.由中央财政与试点地区财政对制度改革共同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提高人民陪审团成员的补贴费用,保障人民陪审团人员选任、成员库管理等关键环节的必要支出。

4.设置专门的陪审员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应独立于法院、行政机关之外,可直属于市级人大常委会,负责陪审员的选任、管理、考核、统计、报酬等事项以及陪审员库的更新。这既有利于保障陪审员来源的广泛性和对法院监督职能的实现,也有利于减轻法院负担,提高司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此外,尚需建立健全专家陪审制度。为此,应建立专家陪审员名册,专家分别担任各类专门诉讼案件的陪审员。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3年第10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谈当前的素质教育下一篇:作文精选: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