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优秀教学设计

2024-09-28

《漏》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漏》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2、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3、指导书写“漏、贼”。

教学重难点:

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故事,交流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板书――漏。(指导书写:漏是左右结构,左边三点水,就像滴落的小雨滴。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这就是漏雨的漏。)

2、出示字典上漏的意思,漏在字典中有4种解释,看一看。你觉得漏可怕吗?

可是,故事中的老虎和贼却很害怕。他们的恐惧来自谁说的一句话?引出老婆婆的话。

你能读出老婆婆的担心吗?指名2生带头饰读。

老婆婆不怕狼、不怕虎,就怕漏,老虎和贼就以为漏是很可怕的东西,因此就有了后面一连串的有趣的故事。

3、这是一个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就是靠着老百姓口耳相传,流传至今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个故事,并来练习复述故事。

二、概括故事内容,梳理地点变化,为复述故事做铺垫

1、默读课文,思考:故事发生的地点都有哪些变化呢?

提示:默读时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唇。

2、学生梳理故事发生的地点,教师根据回答相机板画:

老婆婆家――逃跑路上――歪脖老树――山坡下――老婆婆家

这个故事就是在这么多的地点变化下发生的。

3、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借助提示说内容。

指名回答。

评:你表达的很清楚,老师要为你竖一个大拇指。谁再来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能把一篇长长的故事读短,这是一种很强的学习能力呀!也为你竖大拇指。

三、学习1―9自然段,寻找故事情节的规律

这么有趣的故事,让我们走进它,再来感受感受吧。出示提示:

(一)默读课文1―9自然段,画出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二)交流有意思的内容

如果你读完了,就可以举手让老师看到你想和大家交流的样子,请你说说哪里最有趣。

1、预设1:莫非句。理解“莫非”有猜测的意思,指导朗读后半句话。

(1)莫非是什么意思?老虎和贼听到老婆婆的话在猜测什么?你觉得在老虎和贼眼里,这厉害的“漏”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牙齿?……有了这样的想象,他们的心里怎样?

(2)指导朗读

老虎翻山越岭、贼走南闯北都走过了很多的地方,见识很广,都觉得自己很厉害,可是却没有听说过漏的时候就有点害怕了。谁来扮演鼎鼎有名的老虎大王读句子?评:你可真是一只胆小的老虎大王啊!谁再来读?谁来扮演见多识广的贼读句子?评:你走进了贼的内心,可真是小心翼翼啊,为你点赞!

2、预设2:老虎和贼狼狈逃窜的样子

通过浑身发抖、腿脚发软、撒腿、拼命抱住进一步体会老虎和贼的惊恐。

(1)还有哪些地方你觉得有趣?接着交流。读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评:你不仅会读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可真厉害!

(2)演一演,指导朗读

浑身发抖和腿脚发软是什么样,请你演一演。你看贼吓得连路都走不好了,脚下一滑,扑通从屋顶的窟窿里跌下来。想象一下贼的狼狈样,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贼,读读演一演。你看,贼都不知道漏是什么东西就吓成这样了。

3、预设3、坏事句。

(1)体会老虎和贼的内心

你发现了吗,这也是描写老虎和贼什么的句子啊?――心理活动。你感受到他们此时的心理是什么样的?(恐惧、害怕)

老虎有了这样的心理活动,所以才有了什么样的行动(撒腿就跑);贼有了这样的心理活动,所以才有了什么样的行动(拼命抱住虎脖子不敢松手)。

(2)演一演,读一读

起立,可以加上动作边演边读8、9段。

4、分角色朗读4――9段

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4――9段,我请四个孩子带头饰读,一个孩子当旁白,我们听一听谁读的形象。

他们读的真是趣味盎然呀,还想读吗?我们一起当一当配音师给动画片配音吧。

5、体会老虎和贼害怕的原因

“漏”并不可怕,那么老虎和贼为什么会害怕成那个样子呢?是呀,老虎想吃小胖驴,贼想偷小胖驴,他们想干坏事情,所以心里就特别害怕,这就叫“做贼心虚”。

6、字理学习“贼”。

出示图片:“贼”字在古代是这样的:左边是古时候的贝字,贝和什么有关?(财物)右边的部分表示武器,我们看着图片来猜猜贼是什么意思?(看到钱财、宝贝,就拿着武器去抢。)能用这个字组词吗?来读读:贼头贼脑、贼眉鼠眼、贼喊捉贼、做贼心虚。我们现在把这种人叫做什么?

指导书写“贼”。

(三)交流复述故事的方法

1、下面咱们来练习把这部分内容复述,你们有复述故事的好方法吗?学生交流。

2、你们的方法可真多,一会儿我想你们在讲故事的时候这些方法一定可以帮到你们。

(四)寻找故事情节的规律

这么长的故事要复述下来有困难吗?是呀,很不容易,我想一定要找故事情节的规律才行。

1、默读课文1――9段,你发现故事在情节上有什么规律?

小结:是呀,老虎做什么,贼就做什么,类似情节的内容还有很多,我们来找找,找到后同桌对应着读读。

2、对话练习

(第一组)

师:老虎嘴馋,一心想吃这头小胖驴

生回应:贼手痒,一心想偷这头小胖驴

(第二组)

师:老虎用爪在墙壁上抓。

生回应:贼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

师:老虎吓得浑身发抖。

生回应:贼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老虎吓得腿脚发软

生回应:贼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间故事,只要意思差不多就行)

(第四组)

师:老虎趴在驴圈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回应:贼蹲在屋顶上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你看,老虎做什么,贼就做什么,这就是这个故事情节的规律。明白了这个规律,复述故事就会容易多了。

3、利用故事情节的规律复述1――9段

下面就请你利用故事情节的规律复述在老婆婆家发生的事。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讲,评一评:你觉得他这部分讲的怎么样?你给他什么建议?

四、利用故事情节的规律,复述10――12段

1、默读课文10――12段,思考这部分内容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2、根据这个规律,同桌之间根据提示,合作复述10――12段,空白处可以变成自己的话。

提示:老虎驮着贼,贼,他们跑哇,跑哇,()。跑着跑着,雨大了起来。前边有棵歪脖老树,老虎想:()。

贼也想:()。

到了树跟前,老虎(),贼()。

3、指名一组同桌复述。

五、利用上述方法,学生尝试复述13――20段。

利用故事情节的规律,我们学习复述了1――12段,现在大家尝试自己复述13――20段吧。

六、借助示意图和文字提示,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复述故事。

1、刚才我们根据故事情节的规律复述了故事,现在我们借助示意图和文字提示,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把这个故事再复述一下吧。

生准备复述,师巡视个别指导。

2、评选故事大王

(1)学校准备举行讲故事比赛,谁能把这个故事复述好,就会被老师推荐参赛。谁想来挑战?

(2)复述具体要求及星级,你觉得他们可以得几星?掌声恭喜优胜者!

七、拓展延伸

大家把故事复述的这么有趣,真是太棒了!回家后,就让我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复述给弟弟妹妹和身边的小朋友听,让故事流传下去吧。

《漏》优秀教学设计 篇2

《修改图形》是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 (上册) 第十二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学习用“橡皮”、“裁剪”、“选定”和“放大镜”等绘图工具来修改图形的方法。修改图形会用到“画图”软件中许多工具, 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必须考虑到整体设计、布局合理等因素, 更需要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对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操作、试一试, 既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又提高操作能力, 培养创造精神。

教学目标:

1.掌握使用“橡皮”、“裁剪”、“选定”和“放大镜”等绘图工具的方法。

2.通过学习, 学会用多种方法修改图形。

3.培养学生细心、耐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利用工具修改图形的方法

教学对象及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三、四年级学生。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内容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学生乐于学;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课具有极强的操作性, 学生能最大程度的得到动手的机会, 而每一次动手, 都能有所发现, 有所成果, 体会到成功的欢乐, 产生成就感。

课件设计

课件设计充分考虑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月亮由圆变弯, 再由弯变圆的动画引出课题。在第三环节中由一张出错出错的图画把“放大镜”工具拉出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任务

出示月亮月亮由圆变弯, 再由弯变圆的动画。并伴随儿歌“月儿圆圆像银盘, 月儿弯弯像小船”。

师:你们说月亮像什么呀?

学生开始想象回答:

月儿弯弯像镰刀。

弯月像摇篮

还有圆月像镜子

……

师:多么美丽的月亮啊!我们也动手画一个吧。愿意吗?

生:愿意。太好了!

师:圆的月亮好画, 弯的怎么画呢?今天, 我们就一起画一个弯弯的月亮。[提出任务]

【评析】通过一首童谣设置情境,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 提出本节课的任务, 并引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给学生创设这种探索性情境, 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 自己得出结论。使得学生求知欲望被有力地激发出来。

二、自主学习、共同讨论

在我们的课本里介绍了画弯月亮的方法, 带着这几个问题, 赶快看一下书本吧。[出示课题]第十二课修改图形。

1.弯月亮是用两个什么图形拼成的?

2.拼完后, 多余的部分怎么办?

3.画月亮的时候用到了哪些工具?

(一) 自主学习

学生边学边上机练习, 遇到问题可以互相讨论, 也可以向教师提问。

(二) 汇报自学情况

1. 分别讲述用“橡皮”和用“选取”工具修改图形的方法。

2. 请同学演示操作方法。

三、自主探究, 开拓创新

师:好啦!我们的月亮完成了, 请你给它涂上颜色吧。

让学生动手操作, 自己发现问题。

(出示一张出错的图画)

这时, 学生举手:“老师, 我的月亮漏了!”

师:咦?为什么月亮周围也变成黄色了?请问有同学可以帮助她吗?

有的学生在操作时, 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在此环节又一次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自己发现, 由于在修改过程中线条组成的图形没有完全封闭, 使得“油漆桶”中的“颜料”发生“泄露”。

师:实践出真知, 让我们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修改图形, 把月亮补完整吧。

[提醒]如果要修改细微的地方, 可以试一试“放大镜”工具。

让学生合作完成图形的修改, 遇到问题或困难及时提出来,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帮战解决。强调修改图形的时候需要细心和耐心。

【评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自己发现在操作中的失误或难题。再由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自由合作, 弥补自己操作中的不足。此时教师只是一位引导者, 只是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 给予适当的点拨。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本环节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问题的发现, 修改图形的方法多样化、自由化,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认知欲望。

四、课堂练习

1.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 先画好一条线, 然后用放大镜把它修改成一条虚线。

2.完成课后“练一练”

评价作业的标准:

不一定要和书上画的一模一样, 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要修改图形的方法正确就可以了, 但做工要细致。

《漏》优秀教学设计 篇3

一、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补”与“漏”是从教学实际出发的需要

补充的内容一定要与本节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围绕教学目的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在数量上要适当,在质量上要体现内容的代表性,不能脱离教材。补充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内容发展的需要和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好“跳一跳,够得着”的标准,既考虑学生的求知热情,又要兼顾教学难度的要求。同样,对于“漏”的内容,也应体现这一要求。“补”与“漏”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如圆周率估算的精确度、勾股定理的发现与应用等。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的同时,可以将这些文化背景“补”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情感上也极大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崇尚和追求。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学科魅力,数学学科尤其如此。教师通过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加工提炼,让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独特的学科魅力为学生所尽可能地感悟到,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改变知识的展现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精心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通过赋予教材活的生命力,把比较平淡、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与生动事例或有趣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发现其中所蕴涵的趣味性;把简单易懂的、“教条性”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发现其中所显现的实用价值。黄金分割是数学中一个著名而重要的结论,由于大纲的要求这一内容被许多教师忽略,在教学中只是简单一带而过,学生对其了解和掌握的很是肤浅,甚至不理解。其实,黄金分割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可以说非常广泛,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教学将其中蕴含的“美”展现出来。比如,让学生通过动手去设计自己的校徽,在图案的设计中充分体现黄金分割所带来的视觉上“美”的感受,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能展现数学的学科美,把学生已知的教学内容与未曾思考過、接触过的领域联系起来,使学生发现其中所显示的深层内涵。这样,就能在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探究与实践中,在学生主动的参与下彰显出学科之美,并同时起到用学科之美陶冶学生对科学之美正确感知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的“补”与“漏”便于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新课程是具有开放性的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对于任何知识的形成与发展,都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处理,一定要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采用源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情境的营造与创设一定要基于学生的生活,但又超越生活,要体现始于课堂,又走出课堂的特色。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涉及到许多生活中的测量问题,如果只是呆在教室里通过一些简单的图片来学习,学生很难对知识深入理解,更谈不上实际应用了。但是如果能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哪怕是在校园内、操场上,对着某个具体的东西讲解、示范,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测量、整理数据、计算,这样的效果一定非常显著。或者,通过组织学生社会调查等方式,观察社会,认识社会,提高自己,并由此倡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补”上课本以外更加贴近生活的内容,“漏”去课本上一些枯燥的理论和计算,这样效果将更为理想。

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能自觉主动地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学内容的处理主张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实践为基础,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理想的适合自己个性需要的教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三、教学内容的“补”与“漏”更能表达出教师的教学风格

教师在针对不同的教材和学生实际从事教学活动时,都会选择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习惯、喜爱和擅长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的独特表达就是教师的教学风格。对于整个教学内容的处理,既要看其是否能够取得好的效果,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又要看其是否能够体现教师教学风格,是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教学优势。在教学中,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而教学风格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捷径。教师的教学风格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体现出的创造性。在教学结构方式、叙述策略、把握视角等方面体现出的匠心独用的教学方法,使不同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不同的艺术魅力。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创造新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容易形成高品位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补”与“漏”的运用在于恰到好处,切忌随意性,一定要紧扣教材,围绕中心,事先有选择,事后有回顾,有明确的目的。补充内容要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注意科学性、思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漏的内容要兼顾到学生不同的自学能力,要启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漏》教学反思 篇4

活动初期,闪电小组的学生只是自己模仿买来的沙漏制作了几个,在他们汇报的时候,引起了我和其他同学极大地兴趣。他们的活动所利用的原材料很好取得,利用废旧塑料瓶就可以,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同学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因此,决定在全体学生中进行更深入的活动。

一、我们首先在全班同学中间进行“如何上好《制作沙漏》这一课的大讨论,同学们,在课堂上提出了许多问题。

如:

1、什么是沙漏?

2、古代时沙漏的作用与含义是什么?

3、怎样制作沙漏?

4、制作沙漏时注意哪些问题?

5、制作沙漏时所使用的材料有着怎样的替代性?

6、我制作的沙漏所记录的时间是多少?它的含义是什么?

7、制作沙漏时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解决的?

二、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三、精彩展示

1、学生们经过精心的准备于制作,到了展示作品的时候,他们非常的高兴。在课前,他们把组长姓名、组名、小组口号都写到了白板上,并设计了很多好看的五彩图案。同时,把自己设计的活动计划表粘贴到白板上。在前边的黑板上,写上四个漂亮的大字《制作沙漏》。同时,把发起这个活动的小组组名、组长、组员都写倒了黑板上,他们感觉到了无上的荣光。

2、接着,闪电小组进行资料汇报,他们汇报的内容有什么是沙漏以。

3、各个小组先进行活动计划的展示。

4、六个评委做到讲台前边,各个小组开始进行作品展示。边展示,边评价,边算分,最后公布结果。获得前3名的小组,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为自己小组祝贺,后三名的小组用掌声给本组加油。

5、闪电小组再次登场,他们朗读了《我爱沙漏》的歌词。

在整个展示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在展示过程中,有新生成的东西。如同学们不仅仅知道沙漏有记录时间的作用,还有的同学把沙漏制作成了哑铃的形状,还可以当健身器材使用。学生的这个创造达到全体师生的赞扬。

四、每个学生都给自己制作的沙漏一定得含义。

《漏》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知道“漏嘴巴”是一个不好的习惯。

2、教育幼儿吃饭要专心,不要浪费粮食;进餐时不随便讲话,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

3、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4、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活动准备】

故事的PPT、录音。

【活动过程】

一、看图引出课题。

(请幼儿看图)师:小朋友们,你看看图画上的是谁呀?(大公鸡、小弟弟)今天老师要讲一个大公鸡和小弟弟之间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大公鸡和漏嘴巴》。咦,漏嘴巴会是谁呢,难道小弟弟的嘴巴是漏的吗,听一听故事就知道了。

(环节一是导入。我以看图的形式引出故事的两大主人公:大公鸡和小弟弟,并且开门见山说出故事的题目,引发幼儿的猜想:小弟弟是不是就是这个“漏嘴巴”呢?请幼儿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故事的欣赏与理解。这符合幼儿的好奇心理,让幼儿有听故事的兴趣。)

二、倾听与理解故事。

1、第一遍完整欣赏(录音)

师:故事里都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2、第二遍分段欣赏(结合PPT)

师根据PPT引导幼儿说出图片内容,提问如下:

——“小弟弟坐在院子里干什么?小弟弟碗里的饭为什么撒得到处都是?”

——“大公鸡来了说什么?然后做了什么?大公鸡为什么说小弟弟漏嘴巴?大公鸡唱的是什么儿歌?”

——“小弟弟为什么哭了?奶奶对小弟弟说了什么?后来小弟弟还撒饭粒吗?”

(环节二是故事的欣赏与理解。该环节是接下去第三环节的铺垫,只有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才可以引发幼儿的讨论。因为是小班幼儿,所以在第一遍完整欣赏采取录音播放的形式只是为了让幼儿有一个简单的感知,故事的理解主要以分段欣赏为主,因此在故事的第二遍欣赏时同时采用了PPT资料,并且随故事进展设立问题让幼儿在思考中一步步理解故事内容。活动中幼儿通过看图以及回答问题较好地理解了故事内容,对于故事的主旨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即小弟弟的“漏嘴巴”是一个不好的习惯。)

三、引发讨论,体会故事主旨。

1、幼儿讨论:漏嘴巴是不是一个好习惯,平常吃饭的时候怎么样才能不做漏嘴巴呢?

2、教师总结:漏嘴巴是一个坏习惯。小朋友吃饭时要专心,不要浪费粮食。同时将幼儿的讨论结果编成一首儿歌:一手扶小碗,一手拿调羹,小眼睛、看小碗,一口菜,一口饭,饭菜全部吃光光。

(环节三是讨论环节。由于这是一次社会领域的教学活动,上一环节对于故事的欣赏和理解只是该环节的一个铺垫。幼儿通过故事感知了“漏嘴巴”是个不好的进餐习惯,那么在进餐的时候怎么才能做到不漏嘴巴呢,为此特引发幼儿讨论,帮助幼儿加深印象以在日后的进餐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这是本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文学作品回归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以提问:“漏嘴巴是不是一个好习惯,平常吃饭的时候怎么样才能不做漏嘴巴呢?”为切入,并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先自己探讨出好的办法,最后我及时地将幼儿的回答小结成儿歌:一手扶小碗,一手拿调羹,小眼睛、看小碗,一口菜,一口饭,饭菜全部吃光光。)

【活动延伸】

在日后进餐过程中组织“不做漏嘴巴”的游戏,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大公鸡和漏嘴巴》教学反思故事教学是幼儿园在社会教育中常用的方法,这与单纯的说教相比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大公鸡和漏嘴巴》是一个形象生动、又极具社会教育价值的故事。《指南》中指出,幼儿的能力和习惯形成是靠日积月累的,并富有重复性的特点,生活活动是一种养成性教育,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教育。本次活动意在让幼儿知道“漏嘴巴”是个坏习惯,同时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附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

一只大公鸡在院子里走来走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找不到虫子吃,急得“咕咕咕咕”叫。

小弟弟捧着饭碗,坐在院子里吃饭。他一边吃,一边瞧着花蝴蝶飞来飞去,饭粒撒了一身,撒了一地。

大公鸡看见了,可高兴啦!它连忙跑了过去,嘴里嚷道:“好运气,好运气,!今天找到一个漏嘴巴的小弟弟。”

大公鸡跑到小弟弟身边,啄起地上的饭粒来,“哆哆哆”啄得可真快呢。真好玩小弟弟越看越高兴,连吃饭也忘了。

一会儿,大公鸡把撒在地上的饭粒吃光了。它还没吃饱呢。大公鸡抬起头来看了看,好咧,小弟弟的裤子上也有饭粒,我来啄小弟弟的裤子了。

小弟弟说:“大公鸡,大公鸡,你怎么啄我呀!”

大公鸡说:“小弟弟,小弟弟,我不是啄你,我是啄饭粒呢!”

一会儿,大公鸡把撒在裤子上的饭粒吃光了,它还没吃饱呢。大公鸡抬起头看了看,好咧,小弟弟的衣服上还有饭粒,就来啄小弟弟的衣服了。

小弟弟说:“大公鸡,大公鸡,你怎么啄我呀!”

大公鸡说:“小弟弟,小弟弟,谁啄你了,我是啄饭粒呢?”

一会儿,大公鸡把撒在衣服上的饭粒吃光了,它还没吃饱呢。大公鸡抬起头开看了看。好咧,小弟弟嘴巴旁边有一饭粒,就开啄小弟弟的嘴巴。

小弟弟,害怕了,端起饭碗来就跑:“大公鸡,大公鸡,别啄我,别啄我!”

大公鸡说:“小弟弟,小弟弟,别跑,别跑,我不啄你,你嘴巴旁边有饭粒,让我吃了它!”

大公鸡张开金翅膀,一跳,跳到小弟弟的肩膀上,朝着他嘴巴上的饭粒,“哆”的啄了一下。

小弟弟哭了起来:“奶奶来呀,奶奶来呀!”

大公鸡可高兴呢。他说:“小弟弟是漏嘴巴,掉下饭来让我吃得乐哈哈,”

奶奶来了,小弟弟问奶奶,“奶奶,我的嘴巴漏吗?”

奶奶说:“傻孩子,哪有漏嘴巴呀,是你吃饭的时候,东看看,西瞧瞧,把饭粒撒了。”

奶奶又给小弟弟盛了半碗饭。“快吃,快吃,可别再撒了。”

小弟弟,端着饭碗吃饭。大公鸡又来了,它说“我还没吃饱呢,漏嘴巴,漏嘴巴,撒点饭粒让我吃呀!”

大公鸡等呀,等呀,怎么了,一个饭粒也没吃到。哦,小弟弟这回吃饭,可不东看看西瞧瞧了!

小弟弟把饭吃得干干净净,拿着空碗让大公鸡瞧了瞧,对它说:“我是好弟弟,不是漏嘴巴。”

大公鸡没办法,耷拉着脑袋,只好去找虫子吃了。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

查漏补种小结 篇6

2014年第二季度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小结 根据《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及《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按照“补充规划疫苗漏种儿童补种原则”,结合我镇实际情况,我站按计划对辖区内所有儿童开展查漏补种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查漏补种的范围

本次查漏补种的范围是辖区内的0---6儿童,通过查验接种本及卡片的方法查找未完成基础免疫的儿童。

二、时间安排2014年6月21日至22日

三、规范程序,实施现场接种

为保证预防接种实施的安全性,严格按照预防接种规范要求进行操作,严格掌握禁忌症、方法、剂量,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接种反应进行应急处置准备,接种过程中未出现异常接种反应,本次共接种61针次,脊灰12人次,含麻疫苗7人次,白破25针次,乙脑3人,流脑14人次。

本次查漏补种活动圆满完成,各项登记及记录资料已归档管理。

《漏》优秀教学设计 篇7

一、瘦——明晰精干之美

纵观整个石雕, 高挑端庄, 婀娜多姿, 形态奇特而秀美, 一种尊贵的文化气质将人们征服。一份清瘦, 成就了石雕的明晰精干之美。“别的学科简简单单一条线, 语文学科模模糊糊一大片”, 这样的评价尽管撇开了语文学科的特性, 显得有点过激, 但也不无道理, 基本折射出了当下语文课堂的不良现象。语文教学, 真的需要从石雕的“瘦”之风格特征中汲取审美情趣加以观照, 简简单单教语文, 清清爽爽教语文, 展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明晰精干之美。

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 我以“心理活动”为线索,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揣摩文本的整体表达顺序, 并以此切入教学, 深入文本内核, 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师:这篇课文里有几个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词语, 你能找到吗?找到了, 就在文中用笔划线。

生:胆战心惊、提心吊胆、敬仰和赞颂。

师:为什么会“胆战心惊”呢?“提心吊胆”又是因为什么呢?又是因为什么而“敬仰和赞颂”?作者的心理活动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这其中藏着怎样神奇的秘密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之中, 通过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 去弄明白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上课伊始, 用这样简洁的方式精彩亮相, 一下子就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 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抓住“心理活动”, 抓住了这三组关键词语, 也就抓住了文本行进的暗线, 更抓住了全文的脉络, 令教学目标更加简明, 教学内容更加简约。以其简明的线性结构凸显教学的重点, 以其清晰的主题线索绾结全课的教学, 加强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融合, 层层递进。这样的教学, 遵循文路, 顺应学路, 条分缕析, 荦荦大端, 教路、文路、学路融为一体, 连成了一条清爽鲜亮的明线, 凸显了几个直奔重点的板块, 为教学效率的提高注入了活力。也许, 这就是“简单语文”。

语文课程, 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且包罗万象, 所承载的方方面面的诸多信息不应该也不可能全部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语文教师在教学前应依据课程目标和年段目标, 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 确定本课言语实践的内容, 把握言语实践的形式, 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 然后在此基础上精选出教学内容。精选出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正确无误, 体现科学性, 要反映目标, 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还应富有启发性及教育价值。语文课堂教学要想呈现明晰精干之美, 教师必须有勇气、有决心、有策略地采取“瘦身”行动, 从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入手, 从学生语文学习的现实需要出发, 牢牢把握课程目标和年段目标, 高瞻远瞩, 削枝去叶, 精心选取精当的教学内容, 什么地方需要重锤敲击, 什么地方需要精耕细作, 什么地方需要蜻蜓点水, 什么地方需要走马观花, 教师要用心地甄选, 敏锐地判断, 摈弃一切非语文、泛语文、假语文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行为, 还语文清白之身, 轻松之体, 清灵之心。

二、皱——曲折生动之美

石雕的表面并不光滑, 带着自然天成的纹理褶皱, 既有质感, 又不失真实和朴素, 这便是本色之美。

语文课堂何尝不是如此?尽管我们进行了充分的、“以生为本”的人性化预设, 但有时课堂上的许多情况还是无法预知的。教学不可能完全根据教师的预设按部就班进行, 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 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 创造火花不断迸发, 新的学习需要不断产生,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 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况且, 学生对于某些问题的理解、认识出现偏颇甚至错误, 都是极为正常的。对于这些“偏颇”“错误”不能回避, 更不能批评, 唯有积极的正面引导才是上策。未知, 意外, 曲折, 错误, 这才是真实自然的课堂教学。

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 突然有一学生一本正经地提出自己的独特感悟, 全班顿时哄堂大笑。面对这样的境况, 我用师爱去包容、呵护学生认识、理解中的错误, 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因势利导。

生:老师, 课文第八自然段这小节内容与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没有什么关系?我觉得可以删掉。

(其他同学大笑, 还嘟囔着“这怎么可能?”)

师:笑话别人, 这是不礼貌的表现。即使你懂得很多, 也应该学会尊重别人, 真诚地去帮助别人, 更何况人家提的问题很有质量。

(教室顿时安静下来, 刚才大笑的同学显得很不好意思)

师:现在, 我们都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想一想第八自然段与课题到底有没有关系? (学生专心致志地投入读书)

师:读了这个自然段后, 你发现这段话其实是在写谁?

生:这段话写的是家乡灞河的柳树。

师: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 而作者在这里却花了很多笔墨去特写家乡灞河的柳, 这一节是否真的多余呢?

生:通过读书, 我们知道家乡灞河的柳和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我想作者这样写可能是为了将这两处柳树进行对比吧。

师:那么, 作者家乡灞河的柳和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生长在广袤无垠的原野上, 而灞河的柳则是长在灞河边上的, 极容易成活。

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是随意飘散到高原上的, 而且经历了高原的风雪、雷电的轰击和无数次的折磨。而灞河的柳是人们插上的, 得到人工的护理, 并没有经历过太多的危险。

生:作者用家乡灞河的柳和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形成对比, 更能突出青海高原上这株柳顽强的生命力。

生:作者这样写, 主要是为了用家乡灞河的柳衬托出青海高原这株柳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生命感召力!因此这小节不能删掉。

师:是啊, 作者愈是写灞河的柳极易生长, 风情万种, 就愈能反衬出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为了生存而付出的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愈能体现出青海高原上这株柳的顽强与坚韧, 这样的反衬真是恰到好处, 精彩之至。感谢提出问题的同学让我们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思考, 掌声送给他!

顺学而导, 依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将突然而至的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的“问题”当成宝贵的生成资源, 以点带面, 转变成全班学生共同研讨的问题, 引导全体学生深入文本, 潜心会文。在积极的任务驱动下, 学生就在静心阅读的过程中, 经历了一次蕴含比较、辨析、品味、还原的言语实践过程, 既弄懂了反衬这一表达手法的精妙之处, 深刻地领悟到文本的主旨, 又彻彻底底地懂得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面对意外的教学情境, 适时地引导, 适度地点拨, 适宜地鼓励, 既帮助“制造错误”的学生找回了自信, 又催生全班学生积极投入到新一轮的学习活动中去。

只有当学生感受到温暖的爱和关怀, 以及真诚的鼓励和尊重, 他作为人之生命存在的内在超越和自我实现的本能才会被激发、振奋起来, 自觉自愿地投入语文学习活动中去, 积极主动地去阅读体验, 去沉潜涵泳, 去理解建构, 充满自信地与他人展开交往并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样的语文教学方能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和生疑求鲜的个性魅力。

三、漏——留白绵延之美

石雕自上而下会有一些小洞小孔, 形成“漏”势, 可以想见下雨之时, 雨水可以顺着这些小孔滴滴答答往下流落, 看着这奇特的石头, 雨中、石中、心中, 自然也就多了一点情趣。语文课堂教学, 同样需要这番“漏”的情趣, 巧妙利用文本的空间, 结合具体可感的文本情境, 引导学生投入心灵, 驻足想象, 感受文本语句的巨大张力, 享受那份留白绵延之美。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中的彭德怀为了他的战士能顺利走出草地, 不得不做出“杀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大黑骡子解决燃眉之急”的决定, 其内心痛如刀绞, 矛盾复杂, 他的爱与不舍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中或直接流露, 或含蓄隐藏。“彭德怀背过脸去”这七个字, 一句话, 单独成段, 意蕴丰厚;一个寻常的动作背后, 饱含一片深情。作者行文运笔之妙处需要用心去体悟、明察。

师:同学们, 彭德怀为什么要背过脸去?

生:因为他不忍心亲眼看到大黑骡子被杀。

生:因为他和大黑骡子的情感特别深, 特别浓, 看了会增加心中的痛苦。

师:发挥你的想象, 彭德怀背过脸去, 那会是一张怎样的脸?能试着用你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吗?就写在这句话的旁边。

生:彭德怀身经百战, 意志刚强, 但这一次泪流满面, 还发出了轻微的抽泣声。

生:彭德怀紧紧地皱着眉头, 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但很快就顺着脸颊滚落下来。

生:一向坚强的彭德怀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与难舍, 泪水夺眶而出, 他害怕战士们见到他脸上的泪水, 又连忙偷偷地用手擦去。

……

师:你们的想象合情合理, 如果这些内容写出来不是更具体吗?作者为什么不写呢?

生:如果都写出来, 我们就无法再去想象了。

生:如果都写出来, 读者就没有想象的空间了。

生:这样写, 能给读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师:对, 这样写, 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想象出属于自己独特体验的那份痛苦, 对于彭德怀内心世界的把握会更加深刻。这就是有意的留白呀!

语言形式作为一种召唤结构、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对语文学习主体的参与读解和创造性建构发出了约请。表现在文学创作中, 作家会有意追求含蓄蕴藉、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 让作品呈现为一个耐人寻味的审美想象空间。袁枚认为, “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空白、空缺作为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 幽深绵渺, 难以穷尽, 具有一种多层次性、未确定性的审美特征。当这种未定性领域作为一种不完全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时, 必然会给读者的接受活动造成审美张力的对峙, 欲求读者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感、思想等审美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结构, 去联想, 去填充, 以最终小节这些张力, 走向完形, 得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和见解。语文课堂教学, 就要紧扣这份“未确定性”, 在具有多面性、复杂性、流动性的文本语境中, 不断加强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 引领学生在其不可穷尽的张力之中把玩文本的想象, 体验文本的情感, 建构文本的意义。

四、透——深刻澄明之美

看看石雕的身上有一些自然形成的大洞, 我们可以从这样一种视野洞窥景致, 还真是多了一些孩童的野趣, 这便是石雕“洞透”之美。

中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指向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法则、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 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攸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的知识。汉语“以意赋形, 以形写意”的特点, 决定了语文教学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沿着言语实践的路径, 引领学生从言语作品的意象中发掘深层的意义底蕴, 让学生以生命体验的方式去体认世界, 接受世界, 把握世界。语文课堂教学, 需要一双慧眼, 去发现那些看似平常静止实则颇具表现力的词语、句子甚至标点符号, 去探寻那些与众不同的特别的表达方式, 洞察言外之意, 洞悉弦外之音, 洞透文本之魂, 领略言语表达的深刻澄明之美。

《水》一课的开头通过一连串的数字刻画, 将“缺水之艰难”这一主旨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村子、一处泉眼、一个小时、一担水”这四个“一”的运用, 表面上静止呆立, 与通常表达并没有什么两样, 但是, 只要教师深入到文本的内核, 与作者来一次心灵对话, 真切感受“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痛苦”, 就能发现这四个“一”自然形成两组词群, 且构成强烈的对比, 有力地指向文本主旨, 稍加开掘和激活, 其神韵便彰显无遗。教学时, 在引导自读自悟后, 我便将学生的阅读视角牵引到对四个“一”的独特句式的体察品悟上, 于无声处听惊雷, 课堂呈现了别样的精彩。

师:同学们, 你们看“一个村子、一处很小的泉眼、一个小时、一担水”, 有什么发现吗?

生:文中用了数量词, 用了四个“一”, 让我们感受到了挑水的艰难!

生:这四个“一”之间是有联系的, “一个村子”的人却只能到“一处很小的泉眼”挑水, 并且要排“一个小时”的长队, 才能挑上“一担水”!

师:同学们, 这四个“一”不仅刻画了挑水的细节, 同时这四个“一”之间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挑水的——艰难 (板书:挑水之艰难) 。同学们, 看来啊, 抓住文中的一句话、一个词语、一个标点, 我们能读懂读透课文!读书就要这样, 用你的慧眼去发现那些特别的表达句式, 因为特别的句式定在表达着特别的意味。我们就这样读下去, 继续沉浸在语言文字的风景里!

古典园林巧夺天工, 是建筑美与自然美的神妙融糅。语文课堂教学, 呈现出具有无限可能的审美空间, 循着言语实践的路径潜行, 将精心的预设、精美的结构、精彩的生成、精妙的智慧水乳交融, 带着学生以主动、热情、真诚的姿态遨游言语世界之中, 沉入每一个言语作品之中, 感受言语内在生命的每一丝灵动, 自然就会营构一份清晰、曲折、绵延、深刻的美学境界。

参考文献

[1]萧默.建筑意[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20.

沙必然漏尽 篇8

从古希腊与古中国的大哲们开始,时间问题就一直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也一直是令哲学家们感到非常头疼的问题。他们曾無数次想抛弃它,但都未能如愿——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無处不在,如幽灵徘徊于一切哲学的空间。

1633年,伽里略被送上宗教法庭,遭到严刑拷打,最后不得不宣布放弃他的“异端邪说”。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要做的事情却是:全身心地投入守时研究和利用钟摆来控制时钟结构。他将时间问题一直带进了坟墓。

时间问题像藤蔓一样,纠缠着哲学。

既然时间根本無法回避,那么只好去直面它,并对它作出解释。在时间问题的研究上,無非是两大脉,—条是心理学的,一条是物理学的。前者主要描述心灵对时间的主观感受。这种描述充满了悲观主义色彩。在这里,时间成了—切罪恶的根源:时间所具有的先天性的流逝本性,使一切失去了稳定———切都在变迁,而所向都是世界的末日,而绝非是世界的再生。

因此,作为天性就知享乐的生命,苦叹存在之短促,从而开始了不择手段的快乐吮吸。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恋情》,实际上就是写了一个关于时间的主题一心理学层次上的时间主题。伊弗雷姆的悲剧感,根植于时间——他已衰老了,他已经闻到了死亡的气息。“我还要活好些年头!老天爷作证,一年到头,干什么样的活儿,我都赛得过大多数年轻小伙子!”他如此强调他的身体之健壮,恰恰暴露了他已在时间之神面前感到了恐惧。而他的儿子们用以与他作战的最有力的武器也正在于时间。

当这个娶了新妻、企图从年轻生命的躯体上获取活力与精气的老头大声喊叫着“我要活到一百岁”时,我们从他的儿子们恶毒的笑脸上,听出了他们同样恶毒的心声:“任你凶任你狂,咱俩比比谁气长!”但这些儿子们在不久的将来,同样要跌入可怜的父亲的处境。

这一脉的哲学,描绘出这样一个造物主:他一手拿着镰刀,一手拿着沙漏,当沙漏中的沙已经漏尽时,他就会挥舞镰刀去收获生命。由于这个自人类有记忆开始就一直存在的基本事实,从而使人们总要克制不住地滑入罪恶、贪婪、自私、偷盗、争夺、嫉妒、谋杀、奸淫……这一切行为的产生,说到底是悲剧性的时间造成的,是一种“来不及了”的心理,驱使人犯下了一切滔天罪恶。

时间具有明显的压制性——它把人死死地压缩在一个有限的时段里。于是人自然想到了要在这有限的时段里,获得充分的自由,以使生命获得应有的享乐。当然,这是一种消极的自由主义,不少人将它看成是一种向下的自由主义。还有一种积极的自由主义,即在这绝对的时段中,尽可能地进行所谓健康的生命扩张,以获得相对的远远超出绝对时间的时间长度。这是一种向上的自由主义。無论消极还是积极,向下还是向上,他们所看到的事实都是一致的:沙必然漏尽,收获的镰刀必然在生命的颈上闪烁寒光。

在这一点上,东方哲学因具有神秘色彩,还多少给人带来几丝慰藉。东方哲学中,时间常被看成是圆形的——像轮子的运转一样。在这里,时间获得了两个形象——一轮金泽闪闪的马车,在一直向前,而它的轮子,却又在作相对的圆周运动———个时间向前,—个时间在循环。这大概是东方人 、的智慧——东方^发现了时间的隐喻。

而西方哲学的时间观则绝对是悲剧性的。“是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埃里阿德写道:“这种‘無尽的循环’的老调,基督教企图一下子将它超越。”由于基督教相信耶酥的生、死和他的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时间的线性发现与确认,直至成为线性模式,几乎是西方全部价值观生成的基础——西方的种种思想乃至人生态度,是这一模式的折射。时间之箭穿透了西方的精神殿堂。相对于环形模式的东方,这或许是西方人不给自己留下退路与回旋余地的透彻与勇敢,又或许是西方人的思维过于执著而缺乏弹性的表现。

作如此对比,并不意味着东方的时间观就是非悲剧性的。东方人自然看到了轮子的旋转,但也看到了马车的直线前行,他们無法不听到时间之箭穿过空气时在耳边留下的寒冷而恐怖的声音。

《漏》教案 篇9

1、欣赏故事《漏》,了解故事中角色关系和语言特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2、学习按故事情节进行猜测,能用合适的语句表达。

3、感受故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画面和文字,对中国民间故事有初步的印象。

重点难点

1、了解故事中角色关系和语言特点(重点)

2、学习按故事情节进行猜测,能用合适的语句表达。(难点)

活动准备

课件《漏》,毛笔、纸、宣纸。

活动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活动

出示图2:画面中为什么要画一只破碗呢?猜猜这个破碗是有什么用?

(除了碗可以用来...,还可以用来干什么呢?)

这只碗到底有什么用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

二、分段讲述,猜测情节

1、出示图3,教师讲述:从前有座驴背山,山腰间住着王老汉,王老汉家养了一头大胖驴。

2、出示图4

(1)提问:一天,谁发现了王老汉家的大胖驴?(辅助提问:这是个怎样的人?看看他的样子、表情他会是谁呢?你是怎么知道他是小偷?)它们会怎么想?

(2)请幼儿猜测故事的内容。

(3)教师讲述:听听它们是怎么想:山上的老虎看见了,心里想:那大胖驴一定很好吃。山下的小偷看见了,心里想:那大胖驴一定能买个好价钱。

3、出示图5

(1)提问:到了晚上,老虎和小偷都来了。它们是怎么来的?(偷偷摸摸、轻手轻脚)

(2)幼儿学习动作: 偷偷摸摸地走到中间,轻手轻脚地回到椅子上。

(3)教师讲述:这天晚上,沙沙沙、嗒嗒嗒,老虎轻手轻脚地爬到王老汉家,小偷偷偷摸摸地走到王老汉家。

4、出示图6

(1)提问:它们又是怎么做的?

(2)幼儿根据画面讲述。

(3)教师讲述:悉悉索索、悉悉索索,小偷扒开了屋顶,老虎挖开了墙脚。

5、出示图7

(1)教师讲述:王老汉被惊醒了:“咦!什么声音?”“管它是贼哩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老太婆说。

(2)提问:你们听明白了吗?老太婆最怕什么?漏是什么?(再想想,什么是漏呢?)

6、出示图8

(1)提问:老虎和小偷听明白了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教师讲述:我们一起来听听老虎和小偷是怎么想的,他们想得哪里不一样呢?老虎想:“我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还从没碰到过漏,难道这家伙比我还厉害?”小偷想:“我翻山越岭这么多年,还从没碰到过漏,难道这家伙比我还厉害?”

(3)提问:这两句话哪里不一样?翻山越岭、走南闯北什么意思?(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4)教师小结:刚才我们说了这么多话,才能把它的意思表达清楚。咱们中国人很厉害,很聪明,就用了四个字就表达清楚了,“走南闯北”和“翻山越岭”都是我们中国的成语。以后你们上小学后还会学会更多的成语。

7、出示图9

(1)提问:看,发生什么事?你猜小偷会摔倒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知道的?(2)幼儿猜测。

(3)教师讲述:妈呀!哗啦!小偷吓得腿下一滑,“扑通”一声摔了下来,刚好掉在了老虎的背上。老虎也吓了一跳。

8、出示图10

(1)教师讲述(快速):哎呀,是漏呀!哎呀,是漏呀!

(2)提问:这里要讲得快?还是讲得慢?为什么?

三、阅读情节,续编猜想。

1、师:接下来小偷会怎么想?老虎会怎么想?后面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和旁边的小朋友讨论一样,一起来编一编故事的后半部分。

2、逐页出示图11-13,教师讲述:

老虎驮着小偷拔腿就跑,跳过了驴背山,跳过了驴背岗,拐过了驴背湾。嘭!嗵!一头撞到了大树上!好险啊!小偷想:这个“漏好厉害啊!像旋风一样,颠得我骨头都要散架了;好险啊!老虎想:这个漏好厉害!像石头一样压得我的心都要蹦出来了。

3、提问:老虎和小偷觉得“漏”是什么?为什么老虎觉得它象石头?小偷觉得它象旋风?

四、观看画面,了解结局

1、我们一起看看后面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2、看完后,说说:你认为哪一张最有趣最好玩,说说它讲了什么?

3、教师讲述后半部分:这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哗啦啦……”那大胖驴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小偷被雨一淋,清醒了许多,想想不甘心,还是要回去偷驴。那大胖驴一定很好吃——老虎被雨一淋,清醒了许多,想想不甘心,还是要回去吃驴。可是,小偷一回头——啊,“漏”又来了!老虎一抬头——啊,“漏”又来了!小偷一心只想着:快逃!快逃!老虎一心只想着:快逃!快逃!不料——小偷手一松:骨碌骨碌;老虎腿一软:骨碌骨碌。一齐滚下了山坡。两人面对面:“漏”啊!“漏”啊!他们都吓昏了过去……

五、揭示秘密,引出题目。

1、教师讲述故事结尾:天快亮了,雨越下越大。嘀嗒,嘀嗒。哎——怕漏雨,偏偏又漏了!!

2、提问:原来,它们最怕的漏是什么?(屋漏)现在知道这只碗有什么用了?

3、故事的名称叫什么?(漏)出示封面。

六、解读汉字,了解民间故事。

1、师:这个“漏”字,是用什么笔写的?

笔、墨、宣纸是中国古代人用来书写的工具。现在,老师来写这个字。这个字是三点水的偏旁,旁边像一个屋顶,下面有什么字?(雨)雨跑到屋子里面,就说明怎样?(漏)对,咱们中国的文字真了不起,一个小小的字里面都有学问。我们马上要上小学了,可以学到更多的汉字了。

2、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感受?

3、了解民间故事。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对,这是个中国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就是从很早很早以前流传到现在的故事。民间故事里还有很多这么好听、有趣的故事,下次我们再来讲。

活动总结

《漏》续写作文 篇10

没过多久,老虎便顺着气味找到了驴圈,心想:嘿嘿,这下可有驴肉吃了!于是他钻了进去。正当老虎要对小胖驴下手的时候,贼不知从哪里窜了出来,与老虎撞到了一起。老虎被这个突然冒出的敌人吓得大吼一声,这吼叫声把心虚的贼也吓了个半死。这时,屋里传来了老公公的声音:“哎呀!漏下来了!”

老虎趴在驴圈里想:天呀,“漏”又来了。我还是赶快逃命吧!

贼站在驴圈边想:可怕的“漏”又来了。我还是赶快逃命吧!

老虎一口气跑到了歪脖老树下。

漏服药,不能“下次加倍” 篇11

不能“下次加倍”

对于大多数药物而言,发现漏服后,均不应在下一次服药时加倍服药,以免造成严重后果。特别是那些安全剂量范围窄、毒副作用大的药物,如地高辛、苯妥英钠、氨茶碱等,加倍剂量服用,可导致严重中毒。此外,还有些药物,加倍服用后药效也会成倍增加,药效过强会引发严重后果。例如降压药物和降糖药物,就会导致危险的低血压或低血糖。

多数药物漏服不必补

实际上,对于大多数药物(如抗生素)而言,发生漏服药物后,如果不是接近下一次服药时间,都可以马上按量补服药物,如果已接近下一次服药时间,就不必补服,只能少服一次,接着按原来方案服药。

对于一些特殊的药物,则有一些不同的要求。如糖皮质激素药物:如果按每日一次服药,在当日发现漏服后应立即补服,次日发现则不必补服;如果按每日2~3次服药,在发现漏服后应立即按量补服,若在下次服药时才发现漏服,此次应服加倍剂量,此后仍按原来规定时间服药。而抗甲状腺药物比较特殊,在发现漏服后,应立即补服,如果已到下一次服药时间,为保证疗效需要加倍服药。

漏电流测试接地探讨 篇12

1 漏电流测试电源隔离要求和接地规定

目前,漏电流测试采用代表人体阻抗的测量网络主要有两种,分医用测试网络和非医用测试网络。医用测试网络均以GB9706.1—2007为标准。

1.1 漏电流测试电源隔离要求

在漏电流测试方法上,测试供电电源绝大部分国标均要求使用隔离变压器,以1.06倍或1.10倍的额定电压对产品漏电流进行测试。如:GB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一部分:安全通用要求》[1]。

T1、T2——具有足够功率值和输出电压可调的单相、两相、多相隔离变压器。

编制说明指出,可调输出电压的单相或多相隔离变压器,可用固定输出电压的变压器和可调输出电压的自耦变压器的组合来代替。

又如:GB12113—2003《接触电流和保护导体电流的测量方法》、《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一部分:通用要求》均强调使用隔离变压器进行漏电流测试。

对漏电流测试的供电电路要求采用隔离的变压器,主要是为了测试人员安全。

GB4943—2001《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规定;试验电路必须使用隔离变压器,主要是起电气的隔离作用,隔绝电气相互间的联系,保护人身安全。

GB13028---91《隔离变压器和安全隔离变压器技术要求》等国标对其亦有相应规定。

从以上国家标准规定来看,使用隔离变压器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人员偶然同时触及带电体和地所带来的触电危险,并且有效地隔离了电网电源的各种干扰信号,保证了测试数据的可靠。

1.2 漏电流测试电源接地规定

大部分的国家标准要求漏电流测试供电电路的隔离变压器一端必须接地。

国家标准要求测试供电电路的隔离变压器一端与地线相连或与中线相连,我们认为,这与使用隔离变压器的初衷是相违背的,虽然隔离变压器将电源的原边和副边进行电气隔离,由于隔离变压器一端与地线相连,而测试人员与地是相接触的,只要测试人员同时触及隔离变压器高电压端带电体和地将带来触电危险,或者被测电器漏电,人员触及,也将会与地形成回路而有触电危险。

2 漏电流测试方法对比分析

根据目前漏电流对地的测试方法,大概有如下几种方式(见图1-图3)。

隔离变压器的原副边均存在分布电容,分布电容的大小取决于隔离变压器的铁芯形式、绕组绕制方式、绕制工艺和隔离变压器的功率大小等。我们所使用的隔离变压器为环行,功率为500VA时,经测试,原副边的电容量为500pF,2000VA时为1000pF。

图1是目前大部分国标要求的漏电流的测试图,其隔离变压器输出的一端接大地,测试的漏电流应该是包含了两部分的电流:一部分为实际测试到的电气设备绝缘漏电流Ir;而另一部分则是隔离变压器和调压器存在分布电容形成的容性漏电流Ic。

图2所示的是被测设备外壳接地后将有三部分电流,除了绝缘漏电流Ir和容性漏电流Ic外,增加了零线对地漏电流In。按图2我们进行了实验,容性漏电流Ic直接入地,测试负载的阻值在200kΩ以下时,Ir>In,PE端接地与否不影响测试结果,如果负载在500 kΩ以上时,Ir

图3所示电路,其隔离变压器输出端不接地(浮地),由于分布电容无法形成电流回路,这部分的容性电流由于没有了与地的回路则不存在,而测试设备测试到的也只是电气设备上的实际漏电流Ir。

分析对比以上电路的漏电流测试性能:由于供电电路的零线均与大地相连,图3中的隔离变压器输出端接大地后,一方面使得隔离变压器失去了电气安全隔离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隔离变压器存在分布电容,测试过程中,容性漏电流也将形成。那么,测试出的漏电流值就存在误差,容性漏电流足够大,测试出的漏电流值就是一个错误的值。

在产品研制过程中,按图3和图1测试对比,有时隔离变压器的一端接地与不接地的漏电流测试数据相同,而有时则数据相差很大,这在相关的产品质检部门的检测中得到印证。在数据差别大时,则隔离变压器悬浮地端与大地接地端有一定的电位差,这个电位差高低可能与测试使用的变压器的对地电容量的大小有关。

3 漏电流测试安全与测试精度探讨

根据以上GB9706.1-2007等标准的规定,我们认为:隔离变压器输出端接地只是一个供选择的方案,如果不需要考虑测试变压器的容性漏电流,而供电电路可以保持浮地的图3接法;供电电路的中线与地之间电位差为1%或更高,则隔离变压器输出的一端不能接在保护接地导体上而接在中线上,这在测试角度来看是避免了由于供电电路的中线与地之间电位差带来的测试的数据误差,而从安全角度来看,这和隔离变压器输出的一端接地的效果是一样(见图4)。

然而,大部分的国家标准都没有这样的明确说明,要是完全以隔离变压器输出一端接地进行漏电流的测试,不但测试安全性存在问题,其测试值,我们觉得有时也会存在较大的偏差。

漏电流测试的是流经测量人体阻抗网络的电流,在测试过程中,有多种漏电流的存在,既有穿过绝缘体的绝缘漏电流,又有经过分布电容的容性漏电流,还有其他电流。我们实际测试的应该是那部分的电流?被测设备在测试时的供电与实际使用的供电环境是不同的。实际使用的供电环境一般不存在容性漏电流,即使存在,也不会与测试时完全一样,何况我们考核的是被测设备的漏电流,与供电环境无关。因此,被测设备的漏电流测试应该仅限被测设备的绝缘漏电流。

根据以上分析,漏电流测试即要考虑测试精度,又要考虑测试安全,我们认为对地漏电流测试应使用(图3)隔离变压器输出的一端不接地(浮地)的测试电源为好,在此提出,供探讨。

参考文献

[1]贾真,李兰芬.GB12113—2003接触电流和保护导体电流的测量方法[S].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2]俞西萍,何骏,何爱琴,等.GB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一部分:安全通用要求[S].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3]邢卫兵,席树存,罗祖蔚.GB8898--2001音频、视频及类似电子设备安全要求[S].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4]李兰芬,王莹,贾真.GB4943—2001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S].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5]韩作墚,马德军,薛守仁,等.GB4706.1---2005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一部分:通用要求[S].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上一篇:青春在这里闪光五四青年演讲稿下一篇:春节与圣诞节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