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优秀教学设计

2024-09-05

《师说》优秀教学设计(共8篇)

《师说》优秀教学设计 篇1

师说

【教学目的】

1.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2.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用对比方法透辟地说明问题的写作技巧。掌握实词“师”和虚词“之”、“者”的几种用法。【教学设想】

1.以串讲为主,用读读讲讲,逐段归结的方法,把词句讲解和作品分析结合起来。2.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解题、简单介绍作者、读讲课文第一、二两段。教学内容和步骤:

1.板书课题。2.解题:“说”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说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pán)的,其实也是针砭时弊之作。

3.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曾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晚辈),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世果群怪聚骂,指目(手指而目视)牵引(拉拉扯扯),而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因有进步的一面,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影响的。

4、教师范读。

5、读讲课文第1、2两段:

第1段,总述“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应该拜什么人为师的问题。

文章首句开门见山地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古”,古时候,指两汉以前。“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者”,附在动词“学”的后面,结合成一个名词性的结构,叫“者”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字结构“……的(人)”“学者”是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的有学问的人。三字“必有师”,鲜明地针对时弊提出问题,突出地强调了论点,是全文论述的总纲。第二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他。这里的“者”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者,……也”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格式。以上从正面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词,代“知”的对象,指知识和道理。“惑而不从师”,有了疑难问题而不去跟随老师学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最后也得不到解决了。以上再从反面说。一正一反,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接着,提出对“师”的看法: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一个难句。“夫”,音义同“彼”。“庸”是疑问语气助词,可译成“怎么”。动词“知”后面的结构复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先生于吾”是“大”,“后生于吾”是“小”。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师之存也”,有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观点。在结构上,既照应开头“传道”是“师”的首要职能,又为下段议论张本。(读讲至此,教师可带领学生集体朗读本段一至三遍,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读后小结:这一段论述师的职能和从师的必要性,中心围绕一个“道”字。这和作者自命继承儒家道统有关。文中提出从师不论长少、贵贱,有他破除对长者、贵者的迷信的一面,也有为也自己“抗颜为师”(一本正经地做老师)申说理由的一面。

第2段,批评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文章紧承上文“学者必有师”的观点,感情强烈地慨叹今日师道之不传,转入对耻于从师的批评,过渡极为自然。这一段,作者运用反复对比的方法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先是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来对比。板书:(略)

说明如果不从师学习,那么愚人就更加“愚”了。“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音义同“岂”,表推测语气,“大概”的意思。“此”,代词,指从师与否。这一句中的两个“所以”,与文章开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有什么不同呢?这一句中的两个“所以”,由“凭借它”的意思引伸为“……的原因”;文章开头句中的“所以”则是“用他来”或“靠他来”的意思。都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不同。

再以“为子的择师”和“其身则耻师”来对比。板书:

证明这是“小学而大遗”的反常的做法。“句读之不知……明也”,也是一个难句,要理解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指“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大遗”指“惑之不解,或否焉。”

再次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来对比。板书:

说明“士大夫之族”在这个问题上连“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都不如。最后以慨叹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是一种可怪现象,与本段开头相呼应。注意:“官盛则近谀”的“谀”后面的引号应当移到上文“道相似也”的“也”后面,因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韩愈对“耻学于师”者的批评,不是“士大夫之族”讲的。这段末一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见识”讲;后一“其”,音义同“岂”,表反问语气。(集体朗读本段一至三遍。)

读后小结:通过以上三层对比,极言师道不传之可叹与可怪,针砭时弊,发人深思。6.布置作业:反复朗读课文。并作好回讲课文第1、2段的准备。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读讲课文第3、4段,总结课文;结合“思考和练习”三——五题,讲实词“师”和虚词“之”、“者”的几种用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1.检查复习:指名朗读、回讲课文第1、2段。2.读讲课文第3、4段。

第3段,论述“圣人无常师”,从正面进一步阐明能者为师的道理。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贤”的贤,是指德和才。下文“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贤,则可作高明讲。“术业有专攻”,术,本义是道路;术业,“不是技术才能和学业”,而是所从事的学业。“术”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对》有“智术浅短”,智术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国路线”。“三人行”的“三”不是只表多数,很多人在一起走路,当然会有老师,这就失去这一格言的警辟性。“三”是“少中见多”,即最起码的多数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师。

(集体朗读。)

读后小结:这段引用历史事实,从“古之圣人”中举出孔子为例证加以申述。从孔子师郯子等人的事迹,推断出“是故弟子……术业有专攻”这个重要结论。这个观点,无疑是进步的。

第4段,说明写作这篇文章的原由。作者称赞李蟠“好(hào)古文”,“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为的慨叹“师道之不传”,古今对照,虚实并举,突出了中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集体朗读。)

读后小结:篇末点明作此文的原因和目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3.集体朗读全文一、二遍。

4.总结课文: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当然,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又如,作者重“传道”,而轻“彼童子之师”的“授书”、“习句读”。也是片面的。对于这些,应适当指出。

5.指导学生作“思考和练习”:

第一题参考答案见“课文总结”部分。

第二题参考答案见课文第二段的读讲内容。

第三题:讲结构助词“之”的几种用法,略作补充如下:

(1)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偏正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2)①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使原来的主谓结构变成一个偏正结构,作句中的主语、宾语或表示时间的短语等,有时也作复合句中的一个分句。②用在动词和它的宾语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参考答案: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2、代词,代“知”的对象。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关系中,表明这里的主谓结构并不构成独立的句子,而只是句中的一个词组或分句。

4、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它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

5、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作“的”讲;后一个“之”是代词,代“童子”。

6、结构助词,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表示宾语的前置。

7、结构助词。“师道之不传”是句子的主语部分,用“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之相当于一个词组。

第四题,补充例句如下:(1)“者”相当于“……的(人)”,如:①捕蛇者。说②乃使其从者衣褐。(2)“者”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第五题参考答案:

1、师道,以道为师。“师”是意动词。

2、“不耻相师”即不以相师为可耻。

3、“尚羞之”即尚且以之为羞,认为这是羞耻的。

4、“先国家之急”即以国家的危急作为自己先考虑的问题。“而后私仇”,把私人的仇怨放在后面。

5、“毒之”,即以之为毒。“你认为这件事应该怨恨吗?或“你怨恨这件事吗?”

6、“怪之”即“以之为怪”,认为这件事很奇怪。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文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展示】

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出示内容见教案后附件部分)

二、情境导入

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出示课题】

三、作者简介、解题

1、作者简介

【多媒体展示】

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韩潮苏海

【点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③ “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2、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四、文本内容研习探究

1、朗诵点拨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读准字音,适当停顿;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2、共同研习课文内容

(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多媒体展示问题】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问题三】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教师总结明确)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点拨分析】

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

【明确】择师的原则:

①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拨分析】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

【延伸小结】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

【问题五】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明确】 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观点“今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古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 学

于其身 耻师 大 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点拨分析】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

(2)引导学生体味收获,教师小结课文内容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五、思绪拓展

【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民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

【附录】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

古之学者必有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无贵无贱()今之众人()师道之不传也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则耻师焉()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士大夫之族()吾从而师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作《师说》以贻之()

●解释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③或师焉,或不焉()②吾师道也()④吾从而师之()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⑥十年春,齐师伐我()

(2)之:①择师而教之()③古之学者()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⑤句读之不知()⑥蚓无爪牙之利()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于: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③不拘于时,学于余()()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师说》优秀教学设计 篇2

韩愈的《师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 是一篇精典的议论文。可是, 这篇文章有没有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是什么, 语文界一直争论不休。论之者说有, 辩之者说无, 争论双方, 各执一端。殊不知受苦的却是教学一线的执教者, 家父聂正才便是其中之一。

记得去年上半年, 我和父亲谈起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和结构提纲时, 父亲一脸的困惑。他说, 至今为止, 《师说》这篇课文的中心论点尚无定论, 也没有合乎事理、合乎逻辑的结构提纲的表述。我留心查阅了有关资料, 现行的《教师教学用书》虽说有中心论点, 但没有版书设计, 即没有课文结构提纲的表述, 可能是因为找不出中心论点与全文各段的必然联系。书店里热销的南方出版社出版的《优秀教案》虽有版书设计, 但只是对课文的重点文句、重点材料作了些摘录, 没有对材料进行加工提炼, 缺乏条理, 看不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与全文各段的必然联系, 没有找出中心论点在文中的支撑点。在《优秀教案》的作者看来, 这篇文章似乎没有中心论点。《师说》作为传统教材的基本篇目, 经过了千千万万语文老师的手, 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然而迄今为止, 对文章的中心论点, 对文章结构层次的表述尚无定论, 这的确令人费解。语文界只有研究课题, 没有研究难题, 如果设置研究难题, 家父说, 这恐怕可以算得上国家级难题了。

家父今年退休, 离开了从教四十年之久的教坛, 口里虽说可以清闲了, 但心里总有些不安。听说县城某校招聘老师, 顾不得与我们商量便报了名。招聘学校规定, 进人必考, 哪怕是工作几十年的老教师也要“说课”。家父接受了招考条件。说课后回家那天, 我见父亲心情很好, 便问起说课的情况。父亲告诉我, 他说的是《师说》一文的教学简案, 重点陈述了两个方面:一是课文的结构提纲, 一是重点难点的突破。结果受到了在场评委的一致好评。父亲自信地告诉我, 他的说课“简案”可以说为突破《师说》有无中心论点这一难题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听了父亲的介绍, 我当然十分高兴, 以好奇的心理急切地翻阅了他的“说课简案”。当读到“课文结构”和“重点难点分析”的表述时, 不觉眼前一亮。“简案”中对文章结构的勾勒, 对“有师”的“有”的分析和对文章开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二句中的两个“师”字的解释, 的确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俗话说,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家父的“说课简案”虽谈不上奇文, 但释疑解惑, 的确有可读之处。现将家父的《<师说>说课简案》附后, 以期得到编缉、行家的斧正与关注。

另外, 对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提一点建议:课本再版印刷时, 在《师说》的文段上可作点调整, 由现在的四个自然段改为五个自然段, 将“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句从第一自然段中分离出来, 让其单独成段, 以突出其在全文中的统领地位。这样一来, 文章的层次结构更明朗, 免得教师们为寻找中心论点劳神费力, 也无须让后学者在中心论点的有无上劳唇费舌。

《师说》说课简案

《师说》是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下面从七个方面说说自己的教学设想和程序安排。

一、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诵读, 课文分析至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课文分析全文结束, 重点难点回扣, 课堂练习。

二、导语煽情, 交待写作背景

同学们, 为了早日成才, 报效祖国和人民, 我们正刻苦努力地学习着。然而韩愈生活的年代, 在门阀制度的影响下, 贵族子弟大多不学无术,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 都有官做。因此, 他们不仅耻学于师, 而且“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在这种情况下, 唐代散文家韩愈为了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以敢于反潮流的精神写就了千古佳作《师说》。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三、反复诵读课文, 让学生进入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

1、听朗诵带, 初知课文, 正音断句, 疏通文句。

2、老师范读, 强化情感交流, 让学生在了解文体基础上, 把握重点文句、字词。

3、学生自读, 带着问题读, 为品析课文作准备, 能翻译、能背诵重点文句。

如果考虑节省时间, 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时间, 老师可只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四、题解, 课文结构分析

本文是议论文, 按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文章的题目可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也可以是论题, 让学生明白:“师说”是文章的论题, “说”是文体标志, 题目的意思是“说说从师而学的道理”。

那么, 文章的中心论点呢?

学生会发现, 课文的首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接着要求学生对这句话进行翻译, 作解释。

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 老师要特别强调, “有师”的“有”不仅仅是表存现的动词, 难道古之学者还有无老师的吗?这个“有”还有一个特殊的含义, 即含有“选择”或“认从”的意思。

有了这个认识, 全文的脉络层次就非常清楚了。

指导学生读课文, 列提纲:

五、小结

主要从文章的写作方法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 找特点。

明确: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接着从正面提出择师的标准, 再用对比的手法剖析择师的必要, 重在反面陈述利害, 继而以孔子为例提出择师的方法与态度, 正面论述, 最后以交待写作缘由回扣中心论点, 代作结论。

六、重点难点

1、重点。

“有师”的“有”不仅表存现, 还表心理认知, 有“挑选”、“认从”之义, 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中的核心词, 是文眼, 这个词盘活了, 全文的脉络层次就清晰了。否则, 文章各段的意思就连贯不起来。现行《教师教学用书》、《优秀教案》上对这篇课文层次脉络只有分析, 没有归纳, 权威的资料上之所以没有最具权威的表述, 就是因为对“有师”的“有”缺乏恰当的解释。

2、难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文章开头这两句中的“师”, 究竟作何解释, 他们的含义相同还是不同, 这是个难点。

现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第一个“师”是老师, 但“含义独特, 既不是指各级官府学校的老师, 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 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 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教师教学用书》第162页) 第二个“师”是“教师”, 即学校教书者。而课文中讲“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难道他们这些启蒙教师不是教师吗?难道能“传道授业解惑”的在校教师不能被“古之学者”称作老师?

为了消除误会, 避免矛盾, 我曾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撰文, 指出:《师说》开头二“师”不仅字面意义相同, 实际含义也相同, 都是当老师讲。这个老师, 可以是学校的老师, 也可以是学有所成的社会人士。 (见2006年7月《语文教学与研究》第51页)

七、练习

1、背诵课文。

新探《师说》教学 篇3

【关键词】中心论点 内容 针对性 结构

【摘 要】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作者从文章论述的内容、文章的针对性以及文章论述的层次结构三方面进行了探析,得出“学必有师”为文章的中心论点的结论。

【关键词】中心论点 内容 针对性 结构

综观多年教学情况,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众说纷纭:或曰“古之学者必有师”,或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或曰是以上两者的集合,或曰“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中心论点是“学必有师”。

第一,从内容看,其论述重心是从师道问,问道必从师

道,古已有之,师,随道而在。人非生而知之,定有疑惑,所以要学习就有老师,老师本来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作者论述的内容涉及古学者、古圣人、今之众人,爱子的家长,巫医乐师百工,士大夫之族,孔子、李蟠,行文并非尽论古之学者,也非只论学者必有师,所以“古之学者必有师”和“学者必有师”都不是全文的中心论点。至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只是“吾师道也”的一个自然的结论,全文没有一段刻意围绕它来论述,论述它也没有论述“学必有师”的训诫意义大,所以它也不是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都不是中心论点,那么这两者的集合当然不是中心论点。文章内容简短,又没有设立几个问题来谈,因此无法确立多个中心论点,也不必提出两个以上的中心论点。韩愈文中所言之师,有先闻道之师,有教文章句读之师,有传道授业解惑之师,有巫医乐师百工一技之长之师,有术业专攻之师,有路人之师,韩文所言之学又相当广泛,所以全文的中心论点自然是“学必有师”。

第二,从文章的针对性看

针对师法儒道的情形好久没有传承了,是针对人们难于解脱道统学业困惑疑难的实际情况的,不是针对“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韩愈25岁中进士,到29岁受丞相董晋赏识在汴梁做董晋节度使的推官,后又在徐州做宁武节度使张建封的推官(管理行事的官)。韩愈受到社会历练,看到藩镇割据的混乱,伦理道统的沦落,社会规范的毁弃,在34岁正式步入仕途任国子监四门博士的第二年,就甘冒指责笑骂的风险,顶抗耻师、弃师、人不敢言有师的劣风恶俗,作《师说》申述了人师的重大作用,堂堂正正地表明了自己乐为人师,以传道授业为己任,力图扭转讥师充师耻于从师,“不闻有师”“人益不事师”不复古道的恶劣世风,这就必需论及从师问道,也就必需将“学必有师”作为中心论点来切入论述,阐发自己立学立教,重师重学恢复儒家道统的主张。

第三,从文章论述的层次结构分析

第一段,借后人行事提出一个论断:“古之学者必有师”,喻告了“学必有师”这一论点。然后加道理论证,其一,从老师的作用看,有传授儒道,教授学业,解除道业等方面疑难三大功用,因此古之学者必有师;其二,从人的认知历程看,人既非生而知之,就必然有惑不解,若不从师而学,终不解惑,这又从反面论述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道理。从论述之中,我们实则看到对“学必有师”论点的论证。第二段,首先将锋芒直指时弊:“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探究其原因,有一,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就远远落后于古圣人,愚而加愚;有二,爱子的家长择师教子习文与句读,而于自身,则弃师耻师,又无视儒道,弃大拾小,没有真正做学道有真师,这是很不明智的;有三,士大夫们根本不让说有师,对言师言弟子的人群聚笑讥,又以年纪大小官位高低为理由搪塞从师学习,满怀从师可耻或认为是阿谀逢迎拍马溜须的畸型心态,于是出现了身处上层社会的士大夫们智慧反不及下层社会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怪现象。这三层深挖了师道不传,人们存惑,耻师弃道的社会祸根,从反面论证了“学必有师”的道理。第三段,阐述圣人不固定只向一位老师学习,如孔子广泛向别人学习,向贤不及己的人学,向同路人学,包括向弟子们学,向有专门学问和专长的人学,他是从师而问的典范,是学必有师的楷模,孔子以这种虚怀若谷的从师而问的态度学习他人之长,厚积知识,丰富了儒学道学,成了布道天下的至圣先师。这个正面立旗,光辉高照,使耻师弃师无师论者侏儒匍匐。本段以最高权威人物孔子有力证明了“学必有师”论点的成立,完成了本论部分。第四段,表面看来是交代本文写作缘起,实则是宣传推广行古道、学古文、拜师学习。韩愈褒扬17岁的门生李蟠说他反时俗而行,实行古学者从师问道的方式拜“我”为师进行学习,通晓儒学经典著作,学问了得。作者在这一番赞扬之中,为时人树起了一个学必有师的样板,起了补证“学必有师”这一论点的效果,使全文立意表达完满,意尽而止。从全文层次结构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只能是“学必有师”,舍此则驾驭不了全文所用的材料。

《师说》优秀教学设计 篇4

中国员工激励第一人、十大杰出讲师

优秀员工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优秀员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财富;那么,什么样的员工是优秀员工呢?优秀员工需要具备哪些品格和素质?该如何培养和打造高效、团结的员工队伍呢?个人怎样才能快速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的优秀员工呢?

第一集:宝贵的职场平台

一、只要用一份心,只要努一份力,我们和别人的差距就不再是偶然;人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如何能够拥有别人的尊重?如何能够真正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成为有价值的人?由于人与人的出生、环境、学历、工种等不同,选择的方法可能也不一样,但无论任何职业、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在做;所以,人际的交往、自我的定位、人际的发展、专业的把握,都将是影响我们一生质量和品质的要素之一。

二、职业是决定人一生命运的关键,经营好职场,是创造人生幸福的重要一部分;那么职场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1、良好的薪酬: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没有职业;当一个人没有职业的时候,就意味着失去了在这个社会上的真正意义;因为工作才能体现人的价值;如果你想要收人很 好,首先不要去想钱的问题,而是去想事的问题就够了,事做好了,钱就会有了;因此,要牢牢记住一句话: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2、广泛的人脉:——人际关系=资源;

3、丰富的工作经验: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能决定人的品质的学校,其实就是职业;

4、宝贵的成长经历:每件事情的发生必有其原因,必有其结果,必有其收获;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三个过程:迷茫期——奋斗期——成功期;在迷茫期一定要看到光明、看到前景、看到成功、充满信心;在奋斗期一定要爱你的职业、爱你的岗位;当你真正去挚爱一个领域、真正去挚爱一个行业的时候,你必须要抱定一个决心,必须要比别人付出更多,一定要对得起这个职业;如果你想在这个职业与众不同,就要不断地努力学习,要坚定一个信念,并要把信念变成你毕生的信仰,你就会走向——成功期。

第二集:快乐工作

一、人生当中,当我们不能改变风的方向时,要学会改变帆的方向;当我们不能改变事情的结果时,就要学会改变心态。

二、生命各有所长,技艺各有所短;积极的人善用所长,消极的人抱怨所短;我们应该知道,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没有工作,失去职业会更痛苦;没有工作,你就不能承担起你的 责任,引得应有的尊重。

三、工作是我们一生不得不去做的事情,你认为辛苦要做,你认为幸福还是要做;因此,要树立一个理念:工作很幸福、工作就会有收入、工作能成长、工作会得到知识、工作会受人尊重、工作能托起家族、工作甚至能托起世界······

四、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这是一个做人的基本标准,但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因此,需要我们改变心态,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人,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少谈别人的短处,这样,一个团队才有力量。

五、能吃苦方为有志之士,肯吃亏不是痴人;人没有享不了的福,也没有吃不了的苦,苦的时候把吃苦当“补”,享受的时候别忘了苦难。

六、人应该厚道一点,不要斤斤计较,不要贪小便宜。特别是在一个团队中,如果每个人都斤斤计较,那么这个团队肯定不会是一个团结的集体。

七、俗话说:水太清则无鱼,人太精则无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为人要有正气、要充满正义;遇事要良言相劝,凡事要以大局为重是真君子;有付对联说的好: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你今天的生活,是因为你昨天的选择,而你今天的选择,将直接影响你明天的生活。

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人的成就绝非偶然;一个 人要想与众不同,只需要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不要把学习变成一种过程,不要把学习变成一种形式,不要把学习听在耳朵里、挂在嘴巴上、写作笔记本上、放在办公桌上、锁到抽屉里、贴在墙壁上,而是要真正地落实在行动上,只要坚持经常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品格和素质,你就一定能成功。

心得:珍惜自己岗位,做好本职工作;

第三集:你的价值几何

一、如何打造辉煌的职业生涯:

在我们的人生职场当中,成功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成功离我们也并不遥远,只要我们能够快乐地工作,健康地生活,成功就在你的心中、你的手中、你的脚下。

二、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有的人一生在职场当中,之所以毕生努力没有结果,可能这个行业和领域不适合他;如果你会的不想干、想干的你不会、或虽然你在干却干不好,你就会产生难过和痛苦,也不会干成功;因此,一定要用你的强项去做事,你的成功率就会高的很多;所以,你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强项和弱项。

三、在职场上,你只要认为是在为自己打拼、只要你认为是在为自己工作、只要你认为一切的事情都将成为自己的资本,你的工作成就绝对要比你以前优秀的多。

四、人在职场中,首先应该明白你想干的事是什么?你能干的是什么?你会干的是什么?请记住: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在努力地了解自己;因此,你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适合;一个人为什么不称职,实际上不是他不想称职,而是他真的不太适合。

五、喝彩未必意味着正确,反对未必就是错误,只是观点上的相同和不同而已;因此,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当你允许别人的不同观点存在的时候,你的心胸自然就宽广了;当你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矛盾自然就少了。

六、对一件事情,如果你不是很了解,或者自己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请你不要给别人过多的意见,因为你可能会误导别人;因为你所阐述的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理论和实践是有距离的);

七、在一个团队当中,大家要懂得尊重领导、了解领导、直至佩服领导;否则,这个团队就没有核心、没有凝聚力。八、一个团队要有信仰:信仰是想法、是欣赏、是理想、是信念;当你把信念、理想都变成人生毕生的追求的时候,他就形成了信仰。九、一个优秀的员工,在职场中应该记住:永远只需要让你的上司说好和可以,你就是一个最棒的员工;如果什么事情都需要领导告诉你怎么做的时候,有你和没你一个样;因此,要记住:努力做事只能把事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这是一个优秀员工最基本的标准。

第四集:懈怠的后果

一、作为一名员工,当你每天上班、下班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今天你是企业的正资产还是企业的负资产?今天我给企业做贡献了吗?

二、企业发展的目标就是使利润最大化;如果企业不盈利,企业就不能发展,就不能按时开工资、就不会有员工的社会保障;因此,只有盈利最好的企业,才能教出盈利最好、未来当老板的员工;因此每个优秀员工一定要追求做企业的正资产,如果不能做企业的正资产,你便很难有尊严。

三、路在自己脚下,环境是自己创造的;如果在一个企业里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以至于能给你宽容,你就要靠实力、靠真才实学、靠创造力、靠成果来说话。

四、经验是最好的老师,但经验也会改变人思维的方向;作为一名员工,不能总陶醉在你的过去;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无法再找到;明天还没有到来,也无法把握;我们唯一能把握的就是今天;请你珍惜和好好利用吧。

五、在工作中,只要用心,任何外行都会变成内行;任何的不懂都会变成专家。六、一个优秀员工,一定要具备思考力、心动力、执行力,懈怠是最可怕的杀手。

七、在人际交往中,原谅不是一句话,真正的原谅是让他在跌倒的地方再爬起来、是让他再一次在失败中找到成功。

八、当你在公众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记住只有继续干;当你在工作中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记住只有继续学习,才能克服;人生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拖延,因为拖延一个问题,远比做错一个问题更可怕——鲍威尔。

九、当你在一个领域还没有一定成就,只能说明你对工作还不够痴、还不够狂、还不够疯、还不够敢。一个遇事不能做决定的人,固然没有做错事的机会,但同时也失去了成功的机会。十、一个优秀员工,一定要有信仰和尊严,而信仰和尊严的前提首先是忠诚;忠诚是一种美德,人具备了忠诚的品格,无论在哪里人们都会欣赏他、爱戴他、提拔重用他。最终走向成功。

心得:用心做事,把握今天,做一名优秀员工;

第五集: 工作没借口

一、人的一生当中,成功者想方法、失败者找理由;我们应该知道,理由和借口是抹杀一个人意志的最可怕的杀手;你每一次的借口和理由都会失信于人,每一次的借口和理由,只能让人对你的人品打折,每一次的借口和理由,你都在无形地损坏你个人的信义。

二、美国西点军校的格言是:没有借口,完美执行;出现了问题,不要用借口和理由来给自己寻找台阶,找一个美丽的借口、找一个合适的理由来证明你是对的,并不能给你带来什么。

三、风雨过后,必是彩虹;无论多么困难,方法总比困难多;解决的方法就是:

1、到事发现场;

2、召开现场会议;

3、现场处理。

四、素质和内涵是通向成功的目标;人的一生一定要记住:要内提素质,外提形象;那么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素质?文化不是文字,文化是一种行为的形容;素质里面包含了太多的东西,如我们的知识、我们的见识、我们的理解等,而形象能决定别人对他的信任度。

五、现代社会,每个人要切实注意形象的重要性,因为你走出国门,代表着我们的民族;走出家门,代表着我们的家族;走出企业,代表着我们的企业形象;走到公众场合,代表着你个人的素质和形象;良好的形象,能使人在交流和交际中,迅速达成信任感;因为形象是你面对别人的第一张名片;所以,内提素质、外提形象、注意言谈举止、注意场合、注意穿着打扮等等,都是提升自己形象需要的。

第六集: 提升能力

一、不断的自我学习,是打造一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但要清楚你在跟谁学习、你在学什么、你学的跟你要做的是否相关联;正确的学习方向是:

1、向你本领域成功人士学习;

2、向你身边比你强的人学习;

3、向社会学习;

4、向有大家风范、大家风度的人学习。二、一个企业家说过:现代企业,学习培训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二生产力;科技是第三生产力;因为一个人不学习、不进步,他就不能创造科技;再好的科技,一定是人才创造 的,而人才如果不学习、不进步,还能称之为人才吗?所以,学习培训是第一生产力。

三、学习一定要学以致用;要学习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把学到的东西真正地运用到企业中去。不要把学习当做一种形式、不要光喊口号、挂标语、搞形式。四、一个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一定要善于动脑,真正做到以身作则;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一流的技术人员,未必是一个一流的管理人员,而一个管理人员,一定要成为一流的技术人员;当你走上领导岗位的时候,一定要做到:上班提前五分钟到现场了解生产准备情况;下班晚走五分钟看有没有事故隐患,你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

五、做为一个领导者,假如不能给对方物质的满足,一定要 学会给对方精神的满足;一个领导之所以成为领导,是因为他除能够批评和提醒别人的缺点,更主要的是他还能认同和欣赏别人的优点。

六、英雄是在赞歌当中诞生的;在企业中,一定要表扬先进、批评后进、带动中间;如果不表扬先进,只批评后进,所有的人都会变得消极;如果没有批评,只有表扬,这个企业会没有章法;只有在企业中奖罚分明,广大员工才能知道正确的方向在哪里。

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做为一名优秀员工,还必须虚心学习;因为谦虚是人进步的阶梯、人脉是事业的基石、人生处处是考场、人生事事是考题、人生人人为我师;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低头做人、抬头做事、遇人谦卑为始、遇事当仁不让;这也是一种品格。

心得:如何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做好本职工作;

第七集:目标要坚定

A、做事的六种境界:

一、人生目标:

1、目标:人一旦失去了方向和目标,自然就会变得迷茫;人生最可怕的是选错方向,当你不知道你的方向是否正确时,不妨与长者去咨询,不妨与好友去交流,众人的智慧 一定比你一个人的强。

2、坚持:人生就象挖井,只要坚持挖下去,一定能够成攻;其最重要的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

3、先做人、后做事:做人好的人,有人会提醒你、有人愿意帮助你、有人愿意追随你、有人愿意注意你。

4、眼中有人、心中有事:一定要记住:上要尊老,下要爱幼,这是美德;在尊重别人的时候,正是在给自己留下被尊重的资产;海纳百川,是因为它低于地平面,稻田里的稻穗,弯着腰的才是籽粒最饱满的;一个人到了谦虚的时候,他将步入一个伟大的起点。

二、认真:

1、认真做事:认真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真正的认真,永远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同样情况下,认真和不认真作出事来的效果是不同的。因此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做到认真二字。

2、爱岗敬业:只有敬业,才会专业;只有专业,才会成为专家;不爱岗就不会敬业,不敬业就不会专业,不专业就不会成为专家,不成为专家就不会具备一技之长。我们应该知道,当我们在工作中混天度日的时候,我们正在消耗和丢掉自己的尊严和青春。所以,爱岗敬业是我们为自己奠定未来幸福的资本,是让我们掌握一技之长、真正成长起来的 过程。

3、文凭与能力:文凭并不等于水平,学历并不等于能力;一个人有学历还需要有能力,要文凭更需要有水平;在职场,要职称更需要称职;文凭代表着你的大学时代,而水平代表你未来的生活品质。现在社会,文凭并没有让文凭的差距导致生活品质的差距;出生都市和农村,并没有让他们拉开居住环境的差距;是先天和后天、是文凭和水平、是学历和能力,让原有的差距没有了差距;因此,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树立正确的目标、认真努力的工作、不断地学习深造、为自己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八集:责任是天职

三、务实:

1、识时务者为俊杰;在这个竞争残酷的时代,当我们面临处在世界这个历史上又一次金融海啸的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务实;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任何一位成功者背后,都是汗水、泪水、乃至血水;我们都喜欢别人的成功,但却往往忽略成就背后的艰辛;我们常常欣赏别人的奢华生活,却不知道奢华生活背后的付出;天道酬勤,每一份付出,你都会得到意象不到的收获。

2、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必须事无巨细,在每一点、每一滴上,都 必须多下功夫、多多思想;同等行业,都有上万家竞争对手,同等的岗位,都有上万人竞争,为什么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呢?这充分说明,成功者更加务实。

四、用心:

所有的创新,都来自于用心,心在哪里,收获就在那里;当你的心思没有在一个领域的时候,请你不要奢望这个领域让你功成名就;假如你的心思没在一个人的身上,请你不要渴望他爱你终身。

五、责任:

真正的责任,是永远不能推卸、也是推卸不掉的;负责任的人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否则,只能做一个受害者;人永远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人,无论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候,没有人会不欣赏负责任的人。

六、合作:

在团队中,为了一个整体的美,我们要有奉献和付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天,只有合作,才能获得最大的赢。假如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团队、没有团队意识、不懂得合作,只能导致破产。现在企业的竞争,其实就是团队的竞争、就是合作的竞争,因此,要求每个人必须具备务实、求新、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还要注意与人合作、加强团队意识,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心得:我们因确定怎样的人生目标,负起自己的责任?

第九集:自信与影响力

一、从优秀走向卓越:

1、一个人是人才未必有口才,一个人有口才一定是人才;因为他口里说的东西,一定是他脑子里的;一个大脑里没有知识的人,他永远不会具备口才。什么叫人才?什么叫能力?人才是能创造的人,能力是创造了结果的人;你向企业提的合理化建议,为企业发展你推出的那些成功的东西,都是你成功的表现。

2、做为一个管理人员,不管在任何时候,要用别人最爱听的方式,来说你想说的话,最终达到你的目的。

3、一个人要学会欣赏自己,对自己要充满自信,但自信并不等于自负;一个人不断地欣赏自己不是一件坏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自负、自傲;人要真正具备的是:谦卑的心、自信的自我。自信能使一个人更加勇敢,自信能使一个人更加坚强;不要说你的面前都是阴影,那是因为你走路时总低着头;抬起头来,迎着太阳走,你便会把阴影甩在身后。

二、影响力的特质元素:

1、热情:因为你的热情,会感染你的团队;你的团队的热情,会感染你的客户;你的客户的热情,会增加它的消费; 因为你的热情,会感染你的朋友,你的朋友被你的热情感染,他会变得快乐,所以他愿意和你长期相处;一个每天唉声叹气的人,一个充满悲观、绝望的人,人们不愿意与他为伍,因为与他为伍的结果只有痛苦;让我们每天去热情地拥抱这个世界、热情地迎接每一天的开始;让我们用我们的热情,感染我们的团队、用我们的热情快乐地工作、用我们的热情,给我们的家人带来幸福和快乐吧!

2、承诺:一诺千金;承诺的背后是挑战;你可以不承诺,却不可以承诺了做不到,那样你就会失信于人;当一个领导承诺了不能兑现的时候,再好的忠臣良将也会因此而伤心,再忠诚的人也将动摇自己的信心。

3、聆听:聆听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智慧;聆听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内涵;如果想让一个事情沟通达到最佳效果,首先是聆听,只有让对方倾诉,你才能知道他的要求。

4、诚实:诚实是人生一种美德;因为诚实,人们才可信;因为可信,人们才会听他的;信则有,不信则无。因此:自信、热情、诚实、以及一诺千金的品质,能够帮助人在职场中提升影响力,既而受到重视,能更好地施展才华,最终获得成功。第十集:沟通创造价值

一、当我们走上职场,很多时候把知识和才华埋没的原因,其实就是不敢冒险;这种不敢冒险,导致了自己不够勇敢。一个人应永远向比你强的人学习,把他的经验学过来,再加上你的细腻,自然就可以做的更好。

二、通往财富、健康、快乐的电梯已售完,只有楼梯;人生离不开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攀登到巅峰。

三、积极参与:作为一名优秀员工,还要具备参与意识;因为参与是一种支持、是一种引领,更是一种平等的知识来源。而作为一名领导者,更要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因为,领导的参与能带动员工的热情,更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四、合理沟通:沟通是桥梁,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沟通是利器,能打碎人与人的障碍;没有沟通,意味着是一种代价、一种损失、一种缺陷;林语堂先生说过:哪怕这个世界上最美、最真、最纯的爱,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做不断的沟通,如果人与人之间缺少了沟通,也会产生失误;因此,我们一定不要吝啬沟通,而要用心去沟通。

五、如果你是创业者,除选择正确的领域外,还要做到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务实;还要多和成功人士合作、遵章守纪、诚实守法,才能创出自己的品牌。

心得:如何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十一集:有规矩成方圆

一、为什么要遵守规章制度:

1、初入职场的人认为,制度就是用来约束我的、强制我的;其实不然:规章制度能创造企业公正的环境,能给我们提供公平,能让我们从中看出彼此的差距,能够帮我们避免伤害,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是伴我们成长的;有句话说:一个没有被别人教过的人,一辈子也教不了别人,一个没有被别人管过的人,一辈子也管不了别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规章制度,我们永远也不会掌握规章制度,也更不会制定规章制度,我们也不会成长。

2、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规章制度是员工自律的底线;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保护你的工具、是帮你成长的工具,它能让你增加收入和寿命;规章制度越严格,员工的发展空间就越大,我们拿到的学历和工具就越高。当我们每个人都能用自律来约束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制度都是苍白无力的。

3、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一种;既是文化,就必须能使每个员工最终被这个文化熏陶;企业制定规章制度,是为了提高凝聚力、竞争力,为企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给员工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二、怎样才能使员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呢?首先要做到:彦 于律己、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对企业负责、对员工负责、对工作负责,当我们把制度变成一种习惯、一种企业文化的时候,企业的规章制度才是得到了真正的执行。

第十二:与团队共成长

一、打造团队三件宝:

1、推崇:即你的企业永远是最好的企业,因为只有最好的企业才有最好的人;中国有句俗话: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君而侍;物以类聚,人与群分;拥有的永远是最好的;所以,我们必须懂得推崇,因为推崇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推崇你的企业,你的企业的口碑会越来越好,推崇你的同事,你的同事会越来越爱你;

2、原则:人生有三个原则不能犯:第一是政治错误,因为当你背叛你的祖国和人民的时候,你将被这个民族和祖国唾弃,你将成为历史的罪人;第二是钱财错误,一旦犯下这个错误,你将被世人鄙视;因此,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得的不得,做到大义凌然;当你遇到名利、诱惑而无法再忍受时,请你记住这句话:我现在就过得很好;第三是在其位谋其政;什么叫原则:有情的管理、无情的制度、绝情的处理,这就叫原则。

3、部门交叉不影响:请记住:当出现问题的时候,首先谈自己的问题,在没有找到自己问题的时候,不要去找别 人的问题;当大家都能每人都来检查自己、来找自己缺点的时候,这个企业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人生在职场,除了敬业、专业知识,还要有智慧,当我们都掌握了这些原则的时候,我们就能人人各尽其责,当我们的成绩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一定会得到肯定和认可。

二、正兴集团有一段话:抱怨对事情本身不会有丝毫帮助,只会让人更加消极和痛苦;当你抱怨这个企业之时,就是你离开企业之日;意思是:当一个人抱怨的时候,他就不可能那么积极向上、他做事就不会那么全力以赴、他也就不可能做出好成绩、他也一定不会得到好收益、企业也同样不会得到好效益;所以,抱怨它不如离开它。一个人不会因为抱怨而改变命运;抱怨除了让人消极和痛苦,是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好处的,所以要打开胸怀、直接面对,有时磨难也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三、路是走出来的:成功20%靠自己,80%靠别人;成功就是靠别人加自己的努力;千里马至所以成为千里马,是因为伯乐发现了它;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但你是否具备了被别人帮助的条件;如果你能像发现别人的缺点一样,准确地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当人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你还一无所有,但你有青春、有热情、有理解能力和知识,只要努力了,哪怕是失败也无怨无悔;只有能挑重担的人,领导才会给你更重的担子,任何一位有 才华、有进取心的人,任何智者都愿意伸出手帮助你;只有找到并不断克服自己缺点、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加强团队合作、不断提升团队凝聚力、竞争力、积极面对挑战、推崇别人、规范自己、坚持原则、提高素质,才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和同事的推崇,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员工。心得:怎样提升团队意识,与团队共同成长;

第十三集:职场中的尊严

一、树立尊严关键在自己:

1、如果想让你的上级欣赏你,你就要把自己当老板;老板喜欢的人是:勤劳、能干、敬业、忠诚、认真、主动、用心、积极,只要你做到了,领导一定会欣赏你、喜欢你、重用你。

2、在工作中,要用90%的时间想你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用10%的时间想领导如何做事,当你站在领导的角度去想问题的时候,你就会明白领导需要你干什么,你就知道该干什么,就会把工作做好。

3、要想在一个领域作出成绩,就首先要知道自己具备什么,还要想领导之所想,与领导做到默契配合。

4、人应该不断地去思考,当你跨上一个台阶去思考的时候,本身对你就是一种成长、对别人也是一种帮助。

二、只改变思维模式,不改变行为模式,永远不会改变事实 和结果;三岁的娃娃都知道,八十岁的老人未必做得到;我们通常是说的太多,做得太少,假如你不改变原有不好的处事方式,你就不会改变你的人际关系;假如你不改变你不好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你就不会做出更好的成绩;假如你不改变对社会的态度,你的心情就不能改善。所以,只有改变了行为模式,我们才能改变事实和结果;因此:改变从行为开始、改变从行动开始。

三、怎样改变职场中的不良习惯:

1、任何事情不是改变不了,只是看它对你是否够重要;任何习惯不是改变不了,只是你是否看到了改变能给你带来什么;任何改变不了的习惯,都是你没有真正意识到不改变对你的影响和重要程度。我们既然渴望我们的人生精彩,我们就必须清晰地看到障碍我们的缺点是什么、障碍我们的习惯是什么,把这些障碍都改变了,我们的未来生活品质就自然改变了。

2、所有记不住的东西,是因为印象不够深刻;让别人养成习惯的唯一方法,就是说给对方听、做给对方看、让对方在你面前做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养成好习惯。所以,习惯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养成的。

四、提升自我、赢得尊重:

1、知识和财富是成正比的:思路决定出路、胸怀决定格局;轻财聚人、身先士卒、律己服人、宽以待人、得人心 者的天下。

2、在人生旅途中,你的能力一定超不过你的想象能力;你的思路,永远不会超过你决定的目标;如果你想让你的员工充满热情,你首先充满热情;如果想让你的人生充满精彩,请你在你的人生中,让精彩始终伴随着你。

3、要想在职场当中有所成就,在改掉不良习惯、努力提升自我的同时,还要有坦荡的胸怀去对待别人,这样,自然就会赢得人们对你的欣赏和尊重。一个人在职场中取得的成绩,不仅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亲人和朋友、同事的帮助同样功不可没;因此,要常怀感恩之心。

第十四集:常怀感恩心

一、人在一生当中,一定要具备一颗感恩的心;人类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有爱;中国的父爱和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他们的一生奋斗,都是为了儿女,不管你美、你丑、你成功、你失败、那怕是残废,都是他们全部的生命、都是他们全部的挚爱。当你失去财富、工作、青春、健康的时候,不管你对父母好坏,他们仍然会接纳你。为了儿女,他们可以砸锅卖铁、倾家荡产,可以捐肝、捐肾、可以给别人下跪······,而我们做儿女的该怎样记住这种恩情?该怎样感谢他们呢?

二、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一种责任;忘 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命运就握在自己手中;我们不愿意贫穷、不愿意孤独、不愿意不如别人,因此,我们要加倍的努力,用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的尊严;我们要加倍地工作,为父母赢得骄傲;我们要加倍地创造,立志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这就是感恩,这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回报。

三、华夏五千年文明,中国的伟大在于知道孝、知道感恩、懂得知恩图报:爱是一切动力的源泉,父母不指望我们给他荣华富贵,但他会为我们的成就而充满喜悦和幸福、充满欢乐和骄傲。

四、在职场的路上,只要我们尽一份心,我们就会多一份收获,父母就会多一份欣慰;人生不一定非有多么的成功和辉煌,但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自信、活出自己的品格,勤奋工作、自强不息、让父母以我们为骄傲,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心得:怎样克服不良习惯,赢得尊严,回报企业;

第十五集:付出与回报

一、人生必备的四堂课:

1、读万卷书:一个人一生的成就,一定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学生,而一定在于他有多少优秀的教师;书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读书,才能使自己充实、智慧、富足。

2、行万里路:见多必会识广,当你行万里路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你看到的差距,往往就是机遇。有句话说:假如你不愿意把你的目光离开你长时间身处的海滩,你就不会发现新大陆。所以,人一定要不断地去付出、去学习。在人的一生中,人的心在哪里,生活就在哪里;只有走出去,增加见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使自己成功。

3、阅人无数:阅为读也;阅人无数就是在人的一生中,要善于和人交际、交往,多和人交流、沟通,多去交一些新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交往,要用一颗坦诚的心、用一颗真挚的心,大胆的伸手,假如对方视而不见,就当锻炼了一次身体。

4、师说开悟:老师的一百句话,也许九十九句跟你没关系,但只要有一句话能听懂、能悟透、能做到,就可以了。什么是圣人?当你说一句话,别人能听懂,并能做到,这个人就是圣人;一堂课不可能把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悟透一句话、一个道理,就有成就;学习在先,练习在后,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变成行为、把行为养成习惯,至关重要。

二、现在的企业家有“三千、三万”:千幸万苦、千风万险、千委万屈;为了找资金、找项目、引进人才,夜以继日的辛劳工作,而可能因为一个员工的工作失误,导致企业经受灭顶之灾。因此,要求我们的员工,一定要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担当。三、一个民族的崛起,首先这个民族的经济要崛起;如果这个民族的经济不能崛起,这个民族在世界上一定不会真正成为一个影响世界的民族。

四、在现代世界上,每一个企业家都值得我们尊重,他们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就业、也推动了一群人拥有了自信,创造了成绩。因此,领导与员工之间,应该互相理解、齐心协力、共度难关,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不要怨天忧人,而要积极面对,并从中获得成长的动力;这样,我们的企业才能发展壮大,走向辉煌。

第十六集:在感恩中成长

一、在人生当中,一个充满感恩的人,他会沉默温暖;人类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人类懂得感恩。爱除了延续,爱之中也拥有感恩;人生中,感恩无处不在,感恩能让我们这个世界变得更加伟大。

二、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现在的中国,免除了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税、并实行了粮食直补;免除了学生学杂费、农民实行了新农合;2008年汶川地震,全国人民自发地伸出了援助之手;当一个人出国回来的时候,往往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是祖国给了我们自信和尊严;日益强大的、繁荣的祖国,更是中华儿女的骄傲;我们怎能不感恩呢?

三、没有国哪有家,而没有工作,怎能维护自己的家?企业不但给我们提供了工作和收入,企业更是一所免费的、没有围墙的大学,专业就是专科,师傅就是导师,企业家就是校长。我们在企业工作期间,不但挣了工资、享受了各种待遇,还学到了各种技术,提升了自己;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企业就是培养我们成长的母校,企业是让我们拿到人生工具的地方,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培养我们的企业,感谢它给我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

四、树不修不成材,人不教不成人;在企业工作中,批评你的人,是你生命中的贵人,提醒你的人,才是爱你的人。员工的命运与企业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作为员工,我们首先要感谢给我们提供工作和发展的企业,更要感谢那些经常批评你的领导。

五、在企业工作中,领导的批评是在校正你的人生发展方向,是为了增加你的收入。真正的挚友,像一面镜子,我们自身的缺陷,自己往往看不出来,只有镜子才能告诉我们;只有好朋友的提醒,我们才能不断成长、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多的受到别人的敬仰;爱之深、责之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六、怎样对待别人的批评: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关心你、提醒你,哪怕他的关心是多余的,你也一定要感谢他;因为他真的爱你;如果在你成 长的道路上,有人批评了你、指正了你,你应该感谢他,是他让你改正了缺点、使你与众不同,取得了成功。

七、我们都渴望在职场取得优异的成绩,渴望收获别人收获不了的财富,所以,你一定要懂得珍惜这个平台、爱这个平台,因为你未来人生的价值和这个平台是相辅相成的。企业的平台做的越高,我们的身价就越高。所以,要感恩企业给我们的平台、感恩领导给予我们的培养、感恩社会给我们家的感觉和这份永恒的力量。

总之,一个人只有深深地爱国家、爱企业、爱岗位、爱家庭、懂得感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自己的身心全部融入企业之中,我们才能真正把自己锻炼、并逐步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品质卓越的优秀员工。

《师说》教学设计 篇5

展示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问:大家知道这句名言的出处吗?

解答:出自《进学解》,意思是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

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

《进学解》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假以老师的身份假托向学生训话借以表达自己观点的文章。韩愈在《师说》中又提出了怎样的看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愈的《师说》。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经历及思想主张,了解古文运动。

2、熟读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

3、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明确韩愈强调的从师的重要性。

4、联系韩愈从师的观点,培养尊师重道的思想,树立谦虚好学的风尚。

5、背诵课文第一段。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意义用法及特殊句式,熟练翻译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熟读课文,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理解本文的论点及对比论证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韩愈所论述的从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实际,强化理解韩愈从师的观点,培养尊师重道的思想,树立谦虚好学的风尚。

三、预习检测

1、查字典,读准下列汉字的读音。

句读或不()焉

经传()传道()

老聃()冉()

李蟠()潘()

苌弘()近谀()

须臾()贻()

dòufǒu

zhuànchuán

dānrǎn

pánpān

chángyú

yúyí

四、作家作品

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

(“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67,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五、写作背景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韩愈“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在唐代的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士大夫之族”的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即师所在。

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六、解题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师说”,就是“说师”,说说关于老师的事情。

七、朗读课文,梳理文言现象

1、听朗读,熟悉课文内容,扫清文字障碍,做到准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2、生自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和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1)教师提示:用红笔标画出你不理解的重要的难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和手中的材料,分类整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8个小组分工,制作学习卡片,讨论合作完成。)

(2)小组成果展示:(展台展示卡片)。

其他组成员回答。

第一组展示:【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或师焉,或不焉。

答案:①受,同“授予”,传授②不,同“否”,不愿。

第二组展示:【古今异义】――其他组成员回答。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和成就的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的凭借。今义:表结果。

③愚人之所以为愚。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结果。

④吾从而师之。

古义:从,随从;而,表承接,可不译。今义:连词,因此就。

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

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少年儿童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⑦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第三组展示:【词类活用】――其他组成员回答。

①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②或师焉。

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名词作动词,低于。

④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小结:(一)名词的活用。

第三组展示:【词类活用】――其他组成员回答。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②而耻学于师。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③位卑则足羞。

羞,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耻辱,以……为羞。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⑤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惑,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⑦其贤不及孔子。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才能。

第四组展示:【一词多义】――其他组成员回答。

①道。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名词,道理。

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津津乐道动词,谈论。

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传。

作七十列传传记,一种文体,名词。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名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达,传授,动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动词。

第五组展示:【一词多义】――其他组成员回答。

③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知识和道理。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他,代那个童子。

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代李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些。

郯子之徒代词,这类。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彼童子之师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取独。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结构助词,取独。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取独。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

第五组展示:【一词多义】――其他组成员回答。

④其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

其可怪也欤。

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

第六组展示:【一词多义】――其他组成员回答。

⑤而。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并且,同时。

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顺承,不译。

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却。

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但是。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不译。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目的。

第七组:【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依据:者、也、是。

②、省略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及”后省略宾语“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前省略主语“人”)。

判断依据:句子成分。

③、倒装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句)。

不拘于时,学于余(状语后置句、被动句)。

判断依据:

宾定语前置标志词:之。

状语后置标志词:于。

被动句标志词:于、被、为、所、为……所。

②、固定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凭借,用来……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表原因……的原因)。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表示得出结论,因此……)。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哪里……呢)。

第八组:质疑问难,教师点拨。

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教师点拨:

句中“是故”表示总结;“道”即“道理”;“无”,即“不论、无论”。

翻译: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教师点拨:

句中“圣”形容词活用名词,“圣人”,“所以”为固定形式,“……的原因”“其”,表推测,“大概”。

翻译: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吧?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教师点拨:句中两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知句读,不解惑”“不”是通假字“否”。“小学”古今异义词,“小的方面学习”;“明”,“明智”。

翻译:(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教师点拨:句中两个“不齿”是“不屑一提,看不起”。“乃”是“竟然”“反而”;“欤”,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翻译: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八、课堂练习

列句中红色字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B)。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

九、拓展提高

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D)。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

十、课堂总结

要想学好文言文,必要的文言储备是非常必要的。在学习中,通过分门别类的方法整合文言现象,识记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牢记特殊句式的特殊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就能大概理解一段文言文的含义,从而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十一、板书设计

师说

韩愈

通假字

学习古今异义阅读

文言基础知识词类活用浅易文言文

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

《师说》诵读教学设计 篇6

一、基本设想

1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有破有立,而侧重在破。开头论述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是谓之“立”;而立此标准,正是为了破。第二段即以“师道之不传”领出破的内容,广泛地论及当时社会上各种“耻于从师”的现象,占全文篇幅一半以上,可见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应视为教学重点。突出这个重点,才能看出韩愈反对流俗的巨大勇气和坚持真理的精神。以下,先从“圣人无常师”推出“术业有专攻”这一新的命题(可视为补充论述),后以说明写作缘由作结(乃篇末点题之法),皆章法所需,学生能粗知大意即可,不必多讲。第二段不仅是重点,也是难点。其一,它所说的“耻学于师”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的特殊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作者提出这一问题的思想意义;其二,这段文字汪洋恣肆而又旗帜鲜明,表达了作者针砭时弊的强烈感情,但学生未必能体会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朗读上给予具体指导,否则将不利于记诵。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得好而又费时不多,便是困难之所在。

2 教学方法———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拟先着重诵读第一、三、四段,然后诵读第二段。之所以要采用这种非常规的诵读方式,是因为第二段的内容比较复杂,有些问题非经讨论不易了然于心,而讨论这些问题,非了解文章全局不可。第一段也要讨论,但不必费很大的气力,关键是要弄清“道”的概念;第三、四段就内容和章法的问题予以点拨,不会费时很多。根据从前的教学实践经验,学生记诵这三个段都比较快。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本文中的难句较多,虚词的用法也比较复杂,适当解释一下是必要的,但切忌烦琐,仍重在学生自行领悟。有些词句特别是虚词可以用比较的方式来启发学生,要把审辞气放在主要位置上,并跟诵读结合起来,一边读一边品味,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诵读的准备

主要任务有两项,应在课前预习中完成。

1 以阅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一段文字促使学生注意韩愈作《师说》时的特殊背景。这段文字被引用在“诵读提示”中,但有省略,现补充抄写如下(文中加横线的是补充句子,可加圆括号并注明顺序,抄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①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从师),今之世(指唐代),不闻有师;②有,辄哗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③世(当时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是以得狂名。这件事做起来并不费力,但好处甚大。第一,只要稍作解释(例如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社会上“门第观念”很深;唐代以官爵的高下区分门第,有“高门”“寒门”之分),学生就可以了解韩愈作此文的特殊背景;第二,柳文中的某些话,如“有,辄哗之,以为狂人”,“抗颜而为师”等,都可以从课文中找到证明,对照起来读,兴味一定很浓;第三,还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详见下)。

2 要求读出一点语气。可以先作如下提示:从柳文“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这句话可以看出,韩愈此文在当时确实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遭到了许多人的指责和谩骂。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旗帜鲜明,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对抗流俗,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刺痛一些人。了解这一点,并在试读一遍之后将课文中下面两类语句画出来,仔细加以品味,就可以读出语气了。一类是阐述正确主张的语句(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另一类是批判恶劣时尚的语句(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每一类能画出2-4句即可,也不要求画得准确,因为目的在于为连贯记诵寻找支撑点和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三、诵读指导

这篇课文的诵读指导包括疏通文义、弄清理路、品味语气三项内容,但各段的侧重点不同。

第一段要点如下:①画出长句中的停顿,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是判断句的一种形式。③全段用总提(前两句)分承方式:第三、四句承“解惑”;第五、六、七句承“传道”。据此可分三小层,即教师的任务、从师的必要性、择师的标准。④用下面两句话跟原句相比,看看语气有什么不同:人非生而知之者,岂能无惑?(简单的反问句,不如原句用“孰”,有照应下文“古之圣人”的作用,强调无人例外。)其为惑()终不解矣其闻道()固先乎吾(不如原句用“也”表示提顿,有惊醒读者的作用。)

第二段共240字,内容又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为克服记诵的困难,可分三层练习背诵,最后连贯背诵全段。第一层(开头至“其皆出于此乎”)指导要点如下:①首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两种作用:一是过渡(上文说“古”,由此开始说“今”);二是提示本段内容(将论述“师道不传”的原因)。前人谓“似起似承”,即指此而言。②用“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作对比论述,先对比学风(“从师而问”和“耻学于师”),后对比两种结果(“益圣”和“益愚”)———“众人”,指士大夫之族,不包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不拘于时”者(如李蟠)。文言文中常有这种以全代偏的辞格。③下面几句话如删去加括号的虚词,意味有什么变化?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慨叹之意不足。犹(且)从师而问焉:强调之意不足。(其)皆出于此(乎):变问为陈述,平淡无奇。第二层(“爱其子”至“吾未见其明也”)指导要点如下:①将为子择师和其身耻师这两种现象作对比论述,要害是“惑矣”二字,为下文“小学而大遗”张本。②用“不知句读而从师,不解惑而耻学于师”跟原来的表达方式作比较:原句用交错叙述法,又加上倒装句式,使长句化短,行文有波澜,读来铿锵有力。③本层中的两个“也”都表示肯定语气。

第三层(“巫医乐师”至段末)指导要点如下:①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跟士大夫之族作对比论述,而侧重说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表现,因为这正是作者批判的对象。这段话锋芒毕露,最易招致“群怪聚骂”。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删去这两句,并不影响行文的连贯,但这恰恰是问题的要害———指出门第观念对择师的危害。作者针砭时弊,主要目标在此。③“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已将本段收住,再说“巫医乐师„„其可怪也与欠”,就大大加强了批判的力量。④据下列提示品味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呜呼”和“嗟乎”能否互换位置(有时区别不严格,但在本段中则显然有别,“呜呼”表示悲叹,“嗟乎”表示慨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去掉“乃”就成了客观叙述;加“乃”,有出人意外之意。)“其可怪也欤(怪哉)”(“怪哉”有不可解之意,不好;“其可怪也”是极言这种现象反常,再加“欤”,更有发人深思之意,讥讽之中兼含劝谕,这才合乎作者意图。)以上分层是为了诵读的方便。如果时间充裕,在学生连贯背诵全段之后,可以再按理路分层:第一层(开头两句)提出师道长期失传的问题;第二层(“古之圣人„„官盛则近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先总提后分说,归结为门第观念作祟;第三层(“呜呼”到段末)归纳本段主旨。教读这一段,教师的领读是十分必要的。第三段指导要点如下:①“圣人无常师”,是本段立论出发点。这是子贡赞孔子的话,所以下句引孔子师事苌弘等四人来证明。“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是作者评论的话,其下省略“而孔子师之,其何故哉”之类的话,所以接着用孔子的话作答———此为前一层。再用“是故”引出作者的结论:“闻道”照应开头;“术业”是新的论点,这是从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和孔子师事郯子之徒的事实中推出来的,使作者全文立论更为完善———此为后一层。弄清这个理路,自然容易成诵。②“术业”包括技术、专长、学问等,内涵较广。③“如是而已”是用限制语气表示决断。

第四段可以用问题来启发学生:能不能将本段移至开头,再加“其文曰”三字引出下文?(“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放在开头,读者不明所指,不如卒章显志为好———借李蟠树立榜样。)

四、内容点拨

师说语录 篇7

——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主席、“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

学而不思则盲, 思而不学则聋。——中国文字改革的推动者、“汉语拼音方案”之父周永光

语文实践的综合性, 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走大语文教育之路, 特别是重视开放语文资源, 拓展学生的语文实践的空间, 增加实际运用语文的机会。

——山东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一届副理事长、著名特级教师朱敬本

教育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而人作为教育的主体, 人的现代化又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是正确处理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 正确对待外国思想和经验, 创建中国的教育理论体系。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顾明远

想象力是一个人创造能力中最重要的要素。我们现在的教育实际都走偏了, 中国的教育只重视传授知识给学生, 传授学生会做题的能力、会猜题的能力, 后一种能力与其说好, 还不如说会伤害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做客“齐鲁大讲坛”时讲到

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 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 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 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

学生阅读课文, 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 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 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 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

——全国语文教学研究会板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

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院士) 、著名语文专家吕叔湘

阅读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的现状, 要因生、因文、因地制宜, 创造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求实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

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 攀登情感的高山, 攀登思维的高山, 攀登人格的高山。

《师说》“受”字探析 篇8

关键词:《师说》 传道受业 受 注释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韩愈《师说》中阐述老师职责与作用的一句,其中“受”字注解与用法令人费解,存在争议。笔者试就此做些探析,以期方家指正。

一、课本关于“受”字解释有误吗?

课文(人教版)对此句的注释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显然,对“受”字解释为“教授,授予”的意思,在此与“授”字同义,其他版本的教材也基本如此解释,但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金卫老师提出不同的解释,认为“受”是“习学”“承继”之义, 而非“授”之通假。陕西吴起高级中学张广泽老师认为应解释为“领受、接受”,整句解释为“老师,是(学习者)用来传承儒道、领受学业、解决疑惑的工具”。南京程桥高级中学陶西坤老师也认为,“受”与“授”不同义,“受”应理解为受事者一方,领受、接受之意,与“传”同义。

笔者对三位老师的解释不敢苟同,认为教材的解释正确。因为从字源角度探析,甲骨文只有“受”字,没有“授”字,从甲骨文的形体看,“受”字上下各一只手,中间为一只舟,是一手“授”一手“受”的意思,本义指互相交付,包含施与受两个方面,既有“接受”也有“给予”的意思。这一现象在训诂学里称之为施受同词,施受本是两回事,但古人用同一词表示,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因能而受官”,这里“受”就是“授与、给与”的意思;《论语·乡党》:“康子馈药,拜而受之”,这句“受”字就解释为“接受、领受”的意思。

“授”显然为后起的分化字,是在已有两只手的基础上再加“手”旁,表示“给予”,分化了“受”字“给予”这一义项,所以《汉语大字典》“受”第②项注释为:“授予,付给。后作‘授。”可见《师说》中的“受业”也即现在所说的“授业”“受”字解释为“传授、教授”并无不妥。金卫、张广泽、陶西坤三位老师之所以不认同教材注解,大概是因为不理解作者韩愈在此用“受”字的用意。

二、“受”字是通假字吗?

人教版对“受”的注解:“‘受通‘授”,认为是通假字,而苏教版则注解:“‘受同‘授”,认为是古体字。熟是熟非?笔者认为是古体字,苏教版注解正确。理由如下:

假设人教版注解是正确的,“受”通“授”,那么两者是临时假借的关系,只有三种可能:1.在韩愈所处的时代,尚未出现今字“授”,韩愈只能用“受”字表示后世出现的“授”字的意义。2.韩愈不知“受”“授”有别。3.因笔误,将“授”写作“受”。

第一个原因不值一驳,因为下文就有“授”字:“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而且两者意思一样。既然同篇文章有“授”字,说明在韩愈时代“受”(就施动者方面)字的今字“授”已经出现。其实“受”字的今字“授”早在秦汉之际就已出现,作为古文运动大家的韩愈不可能不知道。那么是作者不知“受”“授”有别吗?韩愈的一首《南山诗》中同时出现“受”“授”二字:“吾闻京城南,兹惟群山囿。东西两海际,巨细难悉究。山经及地志,茫昧非受授”。这里“受”“授”放在一起,意义分工明确。作者的大意是自己对南山周围地理环境不熟悉,原因是没有学习过“山经”与“地志”方面的书籍。这里“授”就教者而言,“受”就学习者而言:有传授者,有接受者,刚好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非受授”即既没有人教过,自己也没有学过。这个例子足见韩愈对“受”“授”二字意思区分十分明确,韩愈其他多篇文章也说明他知道“受”“授”有别。至于第三个原因更没有理由。因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是作者阐述老师功能与职责的重要句子,是文章关键句,作者怎能不字斟句酌?可见“受”通“授”,通假字的说法在此不能成立。

韩愈既然知道“受”“授”有别,但还是用了“受”,说明作者采纳的是古体字“受”,即既有“接受”也有“给予”意思,是施受同词的“受”字古体字。

三、为什么用“受”字?

张广泽老师在《韩愈不知“受”“授”有别吗?》一文中提出两个疑问:疑问一:既然韩愈可以写出“受”,也可以写出“授”,说明在韩愈时代“受”(就施动者方面)字的今字“授”已经出现,那么韩愈为什么不在“传道受业解惑”句中用意义更明确的今字呢?疑问二:假如如教材注释上所解两个字的意思完全相同,那么韩愈为什么不用同一个字呢?他如果偏好用古字,应当两个字都作“受”;他如果偏好用今字,应当两个字都作“授”。意思完全相同的字,他为什么非得在同一篇文章中用两种写法呢?张广泽老师有这样的疑问,大多数的学生和老师也觉得困惑:为什么韩愈在此用“受”字呢?

笔者认为,这正是作者用字精准之处,说明其教育理念先进。为什么呢?如上所述,韩愈能准确区分“受”“授”有别,但还是用“受”字,说明作者采纳的是古体字“受”,即“受”字在此句中既有“传授”的意思,也有“接受”的语意。这意味着韩愈明确意识到:两句话当中“受”与“授”意思解释虽然相同,但教学对象不同,教学方式也就不同,所包涵的意义与理念也就不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中所指的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知识水平,有能力对老师所授学业提出自己的认知见解,有可能与老师切磋探讨,甚至提出质疑;师与生完全可能互动,教与学相长,绝非只有老师对学生单向传授知识学业。而“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一句所说的童子,是处于启蒙状态的孩子,他们没有相应的学识或能力与老师互相切磋探讨学业,这些童子之师对他们传授书写,教他们习其句读是老师对学生单向传授,没有双向互动。所以在具有完全可能师与生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中,用施受同词的古体字“受”字,表达既有“授予”又有“接受、领受”的意思,以体现其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而在只有老师传授给学生,单向传递的“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一句中用施事者“授”字。两句如果都用“受”字或“授”字,反而模糊了两句所要表达的准确意思与区分,也不足以体现作者对教育的认识与理念,因此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中,非古体字“受”无法准确表达作者的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意思与教育理念。“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是现代教育理念,一千多年前的韩愈能有这样的认识和理念,让人叹服。

参考文献:

[1]金卫.《师说》“受”注质疑[J].湖南教育,2006,(35).

[2]张广泽.韩愈不知“受”“授”有别吗?[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09,(2).

[3]陶西坤.《师说》一文中“传道受业”解释质疑[J].现代语文,2011,(10)

上一篇:高中体育分层教学的实践下一篇:中秋节作文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