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读书笔记

2024-06-09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通用8篇)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 篇1

一片小荒山,一棵树,一块石头……两个流浪汉在等待着希望。他们也许信仰上帝,因为他们还提到福音书,他们还很善良。四周鲜有人烟,一片苍茫,但是,质朴归真的哲理,往往就沉浸于这般的荒诞与凄凉。

相信每个人在第一次看《等待戈多》时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这写的是什么玩意儿?!这是戏剧吗?两个流浪汉无休止无期限地等待一个莫名其妙的戈多。而在他们说了大量梦呓般的语言,做了无数次古怪的动作后,那个神秘的戈多还是没有来。然后两个人居然还在继续等待,等待……难怪当年《等待戈多》公演结束后,一头雾水的观众会把作者贝克特堵在了剧院门前,追问“戈多”到底是谁。但是作者的回答更耐人寻味:“我自己要是知道,早就说明了。”但是,如果大家在一段时间后,再尝试着再把它读几遍,或许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塞缪尔·贝克特,确实是个怪才!

细想一下,我们的生活确实也应如此。在经历了高一学年的沉沉浮浮后,我也曾感到心灰意冷,缺乏希望。但到了现在,经过近几周的顺畅,对一切却更能看开了,内心保持平静。现在我能做的,只有一如既往地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会怀着平和的心态,迎接前方的炮火,等待并坚持着,直到实现最终的理想,走完“变革”之路。

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弗拉基米尔与爱斯特拉冈所等待的戈多始终没有来。尽管如此,但当再一次看完《等待戈多》后,我忽然感到了一点兴奋。虽然目前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明天不就正像那个“戈多”,在被我无限期地等待吗?无论它现在是否到来,我们都应该相信,自己所苦苦等待的“戈多”,正在路上。

《等待戈多(节选)》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运用。2.了解荒诞派戏剧的特点。

3.分析了解荒诞派戏剧和传统戏剧的不同。

4.分析了解支离破碎的语言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荒诞派戏剧的特点。【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自读结合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从《大话西游》中的著名台词导入:

1、唐僧被牛魔王抓住要被绞死了,这时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唐僧扬声高叫:好大的棉花糖„„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语言的无理和荒诞)

2、“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语言的无意义)

3、“你真的想要吗,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话,你就说嘛,虽然你深情地看着我,但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你真的想要吗?那就给你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语无伦次)

<但它们真的很荒诞吗,真的毫无意义吗,《大话西游》之所以受欢迎,难道只是因为它的搞笑吗?>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这首民谣:

 民谣

一个黄昏的早晨 东西街,南北走 

一个年轻的老头 出了大门人咬狗 

骑着一匹黑色的白马 拾起狗来打砖头 

在草原上慢慢奔驰 又被砖头咬了手

<这些毫无章法的语言,这些荒谬的故事真是只是搞笑吗?了解了荒诞派戏剧,相信你的想法会有所改变>

二、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现代派文学,源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其他国家,在20世纪世界文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荒诞派戏剧出现之前,已经有人利用戏剧、小说等形式来表现人类处境的荒诞感,但大多采取比较完整的艺术形式,合乎逻辑的情节和规范化的语言,如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加缪的戏剧、小说。这里也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矛盾:既然一切都是荒诞的,作家为何能用理性的形式而非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荒诞?荒诞派作家所做的努力便是解决这一矛盾,使荒诞的内容和形式达到统一。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主要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美好的日子》(1961),阿达莫夫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1953)、《塔拉纳教授》(1953),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1950)、《椅子》(1952),热内的《女仆》(1947)、《阳台》(1956)、《黑人》(1958)等。

简要介绍《秃头歌女》、《阿麦迪或脱身术》的情节,感受荒诞派戏剧情节的荒诞性和无生活逻辑性。

那么荒诞派戏剧到底是如何表现荒诞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欣赏荒诞派的代表作《等待戈多》。

三、介绍萨缪尔.贝克特及其作品。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人类生存状况。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坐以待毙的残废者、浑浑噩噩的糊涂虫。他们生活在凄惨冷寂的环境中在孤独、绝望的折磨下走向死亡。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

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耳闻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天主教的束缚,社会的守旧,政府对思想与出版的严厉控制与检查,都使他无法忍受。他曾经嘲弄那些在教堂里划十字的教徒:“一天,爱尔兰的狗也将会这样做。可能猪也会如此。”大学毕业后,贝克特结识了著名的“意识流”作家乔伊斯,担任过他的秘书,创作思想受到他的很大影响。贝克特设法逃出了爱尔兰,来到法国,1937年定居巴黎。在巴黎,他看到的是灯红酒绿与失业贫困的惊人对比。有一天晚上,他被一个流浪汉无缘无故地刺了一刀,当问及行刺的原因时,对万居然说“不知道”。贝克特首次亲身体验到了荒谬的滋味。

《等待戈多》(1952)是贝克特的成名作。他的主要剧作还有《剧终》(1957)、《最后一盘磁带》(1958)、《啊!美好的日子》(1961)和《喜剧》(1964)等。

四、介绍剧情

这是一出两幕剧,登场的人物共有五个: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还有一个小男孩,故事发生在荒野的路旁……

第一幕写黄昏的时候那两个流浪汉一见面就开始了语无伦次的闲谈与无聊透顶的动作。他们声称自己是在等待戈多,要向他祈祷,向他乞求,要把自己“拴在戈多身上”。波卓和幸运儿上场,也要寻找戈多先生,原来他们苦苦等待的人竟然素不相识。戈多迟迟不来,却来了一个男孩,他送口信说,戈多今晚不来,明晚准来.第二幕写的仍是那个时间,还是那个老地方,只不过在原来已有的那棵枯树上长出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又走到一起了,他们又在原地等待戈多。戈多是谁?干什么? 不清楚。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他们模模糊糊回忆昨晚的事。昨晚谈得很多,今晚似乎无话可说,沉默,长时间的沉默。但无名的恐惧使他们无法保持沉默,于是两人同时说话,说话只是为了“不听”和“不想”。波卓和幸运儿又来了,一夜之间波卓瞎了,幸运儿哑了。他们四人先后倒地,象蛆虫一样爬来爬去,象白痴一样呼言胡语。波卓和幸运儿死了,男孩又来传话:戈多今晚不来,明晚准来。他们绝望了,两次上吊都未能如愿。他们只好继续等待,永无休止地等待。

五、默读全文,试着概括人物的言行,并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1、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说了些什么?

(一会儿谈昨天在哪儿过夜,一会儿讲两个贼的事情,一会儿说到《福音书》的地图,一会儿又说到英国人在妓院里的故事,还有试着上吊,还有关于脚疼等,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2、他们有什么动作?

(爱斯特拉冈从一出场就是使劲地脱靴子,往靴内瞧,倒靴子,摸靴子;弗拉季米尔是脱帽子,抖帽子,窥帽内,戴上又摘下帽子。全是些无聊动作。

3、你有何感想?(现代社会的荒诞不经,人们精神上的痛苦不堪)

第二课时

一、思考探究

1、戈多是谁?

(戈多究竟指什么?从剧中两个流浪汉梦呓般的对话中时时出现的“期望”“祈祷”“乞求”“救世主”“得救”等词语,可以看出,戈多其实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他们想改变处境这种希望的一种寄托物。但是,他们对戈多是谁也不清楚,戈多也始终没有来,这就说明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希望。)

2、为什么要等?

(既然是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希望,但是两个流浪汉却在苦苦“等待”,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两个流浪汉是被西方现代工业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他们永远无休止地等待那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改变自己处境的希望,这反映了西方沦落为社会底层的一群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扩展开来说,这也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不少人心理特征的写照。)

(对学生的讨论持鼓励的态度,只要有理就行)

二、归纳总结

1、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说明进行明确

(通过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和对重点内容的讨论,我们把握了本剧的主题,可表述为: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现实社会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生活处境但义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1)、戈多是谁:是他们自己,迷失了自己,所以才会这样/心目中的上帝,能拯救他们的/是个借口,让自己觉得还有活下去的意义/死亡/小男孩的恶作剧,他只是想戏弄他们,但他们宁可相其有,也不愿可能会得罪权势人物/上层社会中他们所希望的东西,物质上的利益上的施舍,或者是一种福利制度/就是等待,没有目标,不知所措/无休止的明天/不确定的信仰、寄托/死神,因为人在死之前是毫无意义的/自由/社会给他们的一个活下去的理由(2)、为什么要等:等待戈多需要理由吗?/毫无意义,是种需要,生命状态/为什么不去找呢?他们其实是害怕戈多的出现的,因为他的出现很可能就是他们的绝望/等不是目的,只是个借口,借口闲谈/生活需要变化,但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只能等待

2、戈多是全剧的主题吗?

等待戈多》的中心,不在于戈多这个人物,而在于“等待”。

从全剧看,人生就是一种等待。弗拉季米尔说:“咱们不再孤独啦,等待着夜,等待着戈多,等着......等待。” 剧终,哈姆说:“人们终生都期望着,这些片刻能组成一生”。

他们实际上是在等待解救人生痛苦的希望的到来,期望未来发生点儿什么事,给这沉闷,痛苦,厌烦的生活带来哪怕些微的变化。然而什么希望,什么变化,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只是习惯使然,本能使然,他们只觉得必须日复一日地等待下去。这种等待具有多种含义:它意味着碌碌无为的人生——这种虚无的等待的累积,或无限的日常琐碎动作的机械反复,即人生;它象征着虚无飘渺的希望。

三、传统戏剧和荒诞派戏剧的比较

比较《雷雨》与《等待戈多》,体会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差别。提示:

主题、情节、矛盾冲突、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创作思想。

贝克特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等待戈多》这部荒诞性戏剧的经典作品正体现了这种反传统的艺术主张。

首先,欠缺逻辑的剧情。整个剧本与传统戏剧不同,既没有开场、起伏、高潮、结局的戏剧程式,也没有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事件在杂乱无章中看不出任何进展和变化。两个主人公重复、无聊的动作,语无伦次的对白,也表现不出逻辑上的连贯性。话题常常是开了头却没有结局,胡言乱语中突然还会冒出一句至理名言,给人以强烈的突兀感。幕启时两个流浪汉已等了许多天,幕终时他们还要等待下去,舞台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只有无边的等待。

其次,凋敝的舞台形象。幕布一拉开,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派凋敝凄惨的景象:黄昏的暮霭,荒野中的小路,光秃秃的枯树,两个衣衫褴褛、神态恍惚的流浪汉,这些“直接呈现给观众”的舞台形象,一方面渲染了全剧荒原般的气氛,另一方面,因其完全不同于传统戏剧的场面而被追加了象征意义,使作者的内在思想转化为视觉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第三,支离破碎的戏剧语言。剧中人物的语言颠三倒四不断重复,既无前因后果,又文不对题。即使是一些偶然出现的颇有深意的哲理,由于夹杂在人物的胡言乱语中,也显得突兀和支离破碎、这样的语言当然不是由于作者的笔力不支所导致,相反,它恰恰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贝克特想用这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语言,来表明一种认识,即在非理性化、非人化的社会里,人既然失去了作为人的特质,也就失去了理性的思考。没有了完整的语言。

贝克特以一种与荒诞内容相一致的荒诞形式,表现了西方荒诞的社会现实。这种荒诞,实质上是一种理性的清醒,是一种积极的反抗。因此,有人称他是“与荒诞生存状态抗争的贝克特”。

读《等待戈多》有感 篇3

波卓,一个伪善者,一个更应该悲伤的人。猪――是他对幸运儿的称呼;鞭打――是他对幸运儿最友好的方式。他双眼失明后,却未把老爷的身份放下,摔倒了,不是自己起来,而是用钱买来一个“扶我起来”!一个资本家势力的丑陋面孔。他是最孤独的。

等待是无言的,把那等待者心跳声无情的放大。

等待是静止,唯独那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

坚持对于等待,正如轮子对于杠杆,那是支点的更新。

《等待戈多》读后感 篇4

剧中的情景在脑海中始终反复,两个衣衫破烂的流浪汉坐在树下苦苦等待,只管等待是令人烦躁和苦恼的,但他们仍然执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宿愿,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为止。同时,小男孩带来的消息,也坚定了他们等待的决心,由于他们深信明天还有宿愿会等来戈多。我不明白两个流浪汉为什么要不断等待戈多,而且只需不断等待就真的会等到吗?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难,觉得那只不过是他们自我安慰的形式,事实往往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戈多只不过是一个意味,兴许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们还是在等待着,等待着那若隐若现、素昧平生而又不见其面的宿愿。

有人说,等待也是一种幸福,我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于能去等待,至少阐明还存在着宿愿,如果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了,那是连仅仅一点点的宿愿都没有了。所以,等待也会给咱们带来美妙的宿愿,无论结果怎么,至少咱们曾经幸福过,幸福真的很美妙。

还记得小时候,我在学校等待父母来接我的情景,看着同窗们一张张天真的脸庞,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兴许那时的我不懂得这就是等待,只是在见到他们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们的怀抱,这就是等待的甘美。渐渐的我长大了,明白了原来父母也一样是在等待,他们等待我回家的心境也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很天然的生活景象,天然中浸透着等待的幸福。这不由让我想到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的情景,只管他们不知道结果会怎么,但是他们仍然坚定的去等待着不愿放弃。我不知道他们等待的意义是什么,兴许他们也不明白本人等待的意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惟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兴许只要等待才是他们的宿愿所在吧!

人生也好像一场等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咱们不能预感明天会怎么,但咱们仍然都抱有幸福的宿愿。等待就像幸福的花开,咱们一天天期盼它成长,等到花开烂漫时,那一定是最美丽壮丽的时辰。咱们每个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汉等待戈多一样没有答案。兴许每个人都经历过等待,有的等待是甘美的;有的等待是苦楚的;有的等待是漫长的;有的等待是短暂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种等待。

《等待戈多》读完了,然而我还是没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时谁,这个人真的存在吗?只管他没有出现,但他却像一根线一样牵引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兴许这就是荒诞意义的所在吧!而流浪汉的苦苦等待,只是愈加升华了文章的喜剧意义,事实世界的丑恶、混乱和可怕,使他们的宿愿难以实现,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由于生活自身就是荒诞的。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我觉得他们与其这样毫无结果的去等待戈多,为什么不去自动寻觅“戈多”呢?兴许人们对本人的命运和本人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认为只要选择等待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不断这样自觉的被动等待下去,真的可以等到幸福或者不断幸福下去吗?至少我觉得不会,我认为命运是掌握在本人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运的宣判,或许没有咱们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但至少咱们是快乐的,在快乐中去等待,无论结果怎么,但至少过程是值得让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读后感 篇5

命运的纠缠,叫活着的生灵摆脱不了。或许正是因为那潜在的精神夙愿有着某种悬空性始终高高的君临一切,才招致了那般苦难吧!1969年,贝克特用他那简短的戏剧《等待戈多》向我们暗示了深藏人性底层“失名”与“失明”的迷惘。在存在与虚无之际,被现实压迫的辨不出了黎明与黑夜,在空洞的空间中,于空乏的时间里,只是还残存着那么一个象征期望的“戈多”的概念。而若隐若现的期望,践踏在失名与失明的棉垫之上,是否会慢慢的在等待之中失去了它该有的高度呢?

那是在一个黄昏,至于是星期几,就连主人公爱斯特拉冈和佛拉圾米尔也是模模糊糊的说不清。是在一条乡间小路之旁,那茫茫无人烟,只是一棵树给两位主人公暗示着这还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坐在一个低土墩上,满心期待的着他们的救世主“戈多”出现。(纵然主人公还没见过他)也或许是这个缘故吧,使他们久久等待在毫无结果之后,仍始终是不肯离开,甚至不肯睡下。他们怕一不留神他就走啦,虽然那荒凉偏僻的乡间难得出现一个身影。

爱斯特拉冈两手使劲地脱靴子,拼命地拉到直喘气,精疲力竭啦便歇会又继续。拉出之后便是不停的往靴子瞧瞧,倒倒靴子,再摸摸靴子……佛拉季米尔呢?他呀,也是脱帽子,抖抖帽子,看看帽子里面,戴上又摘下……模模糊糊的重复着那简单的毫无意义的动作。两个无聊的人之间,讲的又是一些毫无逻辑,支离破碎的话语。他们重复的啰嗦着自我的疼痛,戈多的失约,不知所云的讲着自以为很懂的《圣经》。“失名”与“失明”的困惑正在他们的头顶慢慢笼罩,可谁又能够说他们不是欣慰的呢?毕竟在那还未宣布结果尚存期望之前,他们是还没看到虚无的迹象的。他们依旧是满心期望的……

在等待解救人生痛苦的期望到来之前,异常是苦苦等待多时仍不见任何象征着期望就要出现时,人们总是盼着发生点什么事。或许那样便能够给迷茫的灵魂,在“失名”与“失明”之际,减轻一些痛苦和沉闷吧!

单调的沉闷,被一声恐怖的喊声打断……不远处,最终出现了人的身影。一根可长可短可松可紧的线的两端,牵着两个互相依附的人,一位主人和一个奴仆。波卓和幸运儿就这样成为了两个主人公单调生活中的点缀,使本就不可能平滑的生命线略显了必然的波折弧度!波卓,一个高贵的充满智慧的上层社会之人,他能够主宰着他人的生死权,他拥有令人羡慕的权力和金钱……幸运儿,他却是一个卑微的只为承受苦难而将临的低层贱民,他毫无自由可言,他的一切都由另外一个人的话支配着……可同处一世界不一样处境的他们也同样的陷入了与主人公一般摸样的迷茫之中,波卓对一切都感觉是那样的无聊至极,幸运儿对一切也都是感到是理所当然。命运的安排,一个承受着光明中的“无名”之无奈,一个承受着黑暗中的“无明”之痛苦,彼此的浑浑噩噩,不知所措。在最终的退场之时,我们清晰的看到迷茫者困苦的命运(波卓和幸运儿都没有得到挣脱却陷入了更加悲惨的境地)。而恰恰是这一小小的插曲,不就是给两位主人公的未来命运作了一个最佳的诠释和补充吗?

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是“无名”与“无明”的结合体“找不到自我,也找不到光明”。而在这我想说波卓便是那结合体中“无名”的另一层面的反应,而幸运儿恰如其当的充当着“无明”的身份。主人公的“二合一”,配角的“一分二”,但都是迷茫中的“失名”与“失明”的精神寄托,都是介于“存在”与“虚无”之间困惑的符号。

等待戈多主题之我见 篇6

该剧没有情节,没有矛盾冲突,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有杂乱无章的胡言乱语与毫无个性的几个人物,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全剧快要结束时,其中一个说:“咱们明天上吊吧!除非戈多来了。”另一个说:“他要是来了呢?那咱们就得救啦!” 那么,让他们痴痴等待的戈多究竟是什么人呢?别说是剧中人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不清楚,就连剧作者塞缪尔·贝克 本人也不清楚。他曾解释说:如果我知道戈多是谁,那早就在剧本中写出来了。这出戏的主题即“等待”,但却不知道等待的是什么,这大概就是荒诞剧的本质所在吧!剧中弗拉季米尔说:“咱们不再孤独啦,等待着夜,等待着戈多,等待着等待。”在他们看来,支撑他们勇敢地承受市俗痛苦,苟延残喘的唯一动力,就是这不可捉摸的希望和使人憔悴的等待。其实这种等待只能是徒劳的等待,无望的等待,无可奈何的等待。说它无望,是因为戈多根本就不存在,它只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而编织出来的一种幻想,一种乌托邦的存在。就如同你饥饿时,可以把戈多想像成为粮食;当你身陷囹圄时,可以把戈多想象成为自由;当你失恋时,可以把戈多想象成为爱情的天使。说它无可奈何,是因为处于绝望境地中的人们除了等待,已别无他法来维系他们苟活的生命。等待固然虚妄,但也惟有等待了,等待已成为他们的生命状态。

等待,是人类命运中注定的安排,人生就是一连串的等待再等待。反求诸己,在我们身上何尝找不到爱斯特拉冈或者弗拉季米尔的影子?事实上,我们都在等待戈多,却又不知道戈多是谁!似乎等待就是一切,一切为了等待。就像伯恩斯坦的“运动就是一切,目的是没有的”一样。生命存在一天就等待一天,等待消失了,生命也就完结了。所以可以说:等待就是生命,生命就是等待。等待给人以憧憬,等待给人以希望,等待给人以慰藉,等待给人以生命的自信和力量。相信幸福就在等待里藏着,像一枚果核,在果子里默默守侯。

人类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学会了等待,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混沌的等待。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后,众生出现之前,那段洪荒时代仍是漫长而又孤独的等待。女娲经过长久的等待终于觉悟要造人,而黄帝战胜共工却是经历了长达500年的等待。审视人类自身,在没有呱呱坠地之前,就已经在母腹中经历了10个月的等待。所以可以说,等待是一种生命现象,生命存在一天就要等待一天;等待消逝了,生命也就不存在了。人要学会等待,更要善于等待,学会等待是一种成熟的表现。懂得等待的人具有深沉的耐力,懂得等待的人具有宽广的胸怀,懂得等待的人行事不会仓促毛糙,懂得等待的人不会为情绪所左右。学会等待的人往往会受到命运的垂爱,不懂得等待的人往往会受到命运的捉弄和摆布。时也!命也!黑格尔的名言犹回响在耳:“密那发的猫头鹰,黄昏时才起飞。”让我们耐心等待吧!

初读《等待戈多》,你会觉得它太没“戏”了。你看,剧中人物就是两个衣衫褴褛,浑身发臭的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他们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等待戈多。戈多是谁?等他干什么?这两个流浪汉也不清楚。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靠梦呓般的对白和无聊的动作消磨时光。最后,戈多没来,于是他们又在第二天晚上等待,但第二天戈多仍没来,他们只好继续等待。如果说这也算是戏剧情节的话,情节就这么简单,就这么荒诞!如果说有所悟的话,只能说,剧中写的两个流浪汉卑微、低贱,生活毫无着落,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完全丧失了人的理性和尊严。

但是,当我们联系本剧的写作背景再次阅读,就可理解到,作者萨缪尔·贝克特以两个流浪汉为主要人物有深刻的用意。本剧写于1952年。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二战”中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暴行,原子弹在广岛的爆炸,600万犹太人的被屠杀,使人们对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产生根本的怀疑。战后两大阵营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和核威胁仍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新兴的现代Z41,革命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大了贫富差距,把一大批人甩入“无产者”的行列。整个西方经济萧条,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思想苦闷,精神空虚,对未来失去信心。面对这种现实,作者力图通过本剧反映这一“社会真实”,弹出“一个时代的失望之音”。如此看来,剧中的两个流浪汉正是被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的缩影”;他们无聊的动作、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正是人们精神空虚的外化;他们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在把握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后,再次赏读作品,就会领悟到,剧作有意打破传统戏剧常规,既无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又无情节结构;有意让剧中人物说一些莫名其妙的对白和做一些无聊的动作,这恰恰是荒诞派戏剧作家贝克特独特的艺术手法。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出西方社会正经历着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这种非理性夸张,再加上舞台、灯光、道具、剧中人物荒诞的外形,使隐藏于内心的痛苦与恐怖更深沉更强烈。难怪,西方不少观众觉得剧中人物真实可信,两个流浪汉的苦苦等待,使他们联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却只能在等待中死亡的苦闷绝望的心态和惨淡的人生。

二、亮点探究

1.下面是两个流浪汉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树下见面后的对白:

弗拉季米尔

(伤了自尊心,冷冷地)允不允许我问一下,大人阁下昨天晚上是在哪儿过夜的?

爱斯特拉冈

在一条沟里。弗拉季米尔

(羡慕地)一条沟里!哪儿? 爱斯特拉冈

(未作手势)那边。

弗拉车米尔

他们没揍你?

爱斯特拉冈

揍我?他们当然揍了我。

这段对话反映了他们的何种境遇?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探究学习:爱斯特拉冈无家可归,晚上只能在一条沟里过夜,而且还挨了打。对此,弗拉季米尔还表示羡慕,可见他的状况尚不如对方。从这番对话可看出他们的生活极其贫困。其实这两个流浪汉的境遇正是20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下层贫困的人们陷入生活绝境的写照。

2.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时,语无伦次地谈到《圣经》中两个贼的故事,这段对白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探究学习:两人的对白虽然凌乱,颠三倒四,但仍可看出其基本意思是救世主不肯救人性命,同时对相信《圣经》者表示嘲弄。这反映了当代的西方,遭受“二战”身心摧残的人们对一贯尊崇的社会道德标准的怀疑,宗教的灵光已经褪尽。

3.剧中反复出现下列这段对白: 爱斯特拉冈

咱们走吧。

弗拉季米尔

咱们不能。

爱斯特拉冈

为什么不能? 弗拉季米尔

咱们在等待戈多。

也有人问过作者:戈多究竟指什么?作者回答:“我要是知道,早在戏中说出来了。”你认为戈多究竟指什么?

探究学习:从剧中两个流浪汉梦呓般的对白时时出现的“期望”“祈祷”“救世主”等词语可以看出,戈多其实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他们想改变处境的一种寄托物,一种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希望。

4.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地苦苦“等待”不能够实现的希望,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探究学习:两个流浪汉是被现代工业社会挤扁了的“非人”,他们永无休止地等待那不能够实现的希望,反映了沦为社会底层的一群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终究无法实现的绝望心理。再扩展范围,其实也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不少人精神上失落、苦闷和迷惘的真实反映。

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著名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第一部剧作,也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发表于一九五二年的剧作被公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凡是论及荒诞派作家及创作时无不提及这部作品。贝克特也因此成为现代主义文学领域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作为贝克特的、同时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等待戈多》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荒诞,即反现实的主题内容和反戏剧的艺术形式和方法。其实,荒诞和理性共同存在于贝克特这部著名剧作及其创作过程中。

《等待戈多》之所以受人推崇备至,一方面在于它表达了作者对西方社会的深刻认识,另一方面在于它以极其独特的风格打破了传统模式。《等》剧在形式上彻底地反传统,在结构、人物、语言、动作、时空等方面无不如此。

(两个流浪汉)没有任何具有个性的思想、情感与性格特征,甚至连起码的人之尊严也没有……既然性格化为乌有,语言与动作就成为人物存在的主要依据。对他们来说,语言不再是表达和交流的工具,而只是一种存在与需要的手段,甚至是一种获得拯救的途径。他们在漫长的等待中只能以“说一些空话”来自慰,而这种缺乏意义的东拉西扯就是他们一生的写照……由于是废话,自然失去了任何揭示人物心理的作用。贝克特几乎完全排除了复合句,因此剧中台词显得极其简短。更有甚者,这些短句还常常为破折号省略号所打断,越发显示出表达思想的困难。……更糟糕的是,台词往往刚出口就被具体动作抵消,使得本来就模棱两可的话语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典型的例子是两人一边说“咱们走吧”,一边却“坐着不动”。显而易见,这与传统戏剧对语言的要求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然而,一方面是简短经济的台词,另一方面却是详尽的舞台指示。贝克特大量吸取了民间表演艺术如哑剧、杂耍表演、即兴喜剧和杂技的成分。丰富多样的动作大大弥补了剧情与台词的不足。

《等》剧的时空处理同样很有特色,贝克特故意留下一个类似马戏场的空荡场地,以便让演员切实按照自己所写的动作指示行事。舞台上只有一棵树,没有其他任何背景,道具也极其稀少。这种回归传统的空间一旦与时间相结合便充满了新意。作为空间的隐喻,时间更多的被断裂、凝滞乃至被取消。取消了时间意味着取消了一切,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而人类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失去了代表希望的未来!

循环式的结构、虚化的空间、空荡的舞台、小丑般的人物、滑稽而有诗意的语言动作、痛苦绝望的主题,再加上布兰出色的导演,使得《等待戈多》这朵奇葩很快怒放盛开,并立即被载入史册。

第一部分是对作品主旨的解读。这部戏剧看似支离破碎、颠三倒四,其实有着极为深刻的内涵。剧中的两个流浪汉始终在等待还是离开的困惑中挣扎,他们到底在等待什么?戈多是谁?为什么他们要苦苦的等待戈多?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的理解,那么让我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吧。

第二部分是对作品艺术手法的解读。《等待戈多》被认为是西方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不是每一个中国读者都了解这个流派。如果我们对荒诞派戏剧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把握,那么在阅读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第三部分选了几篇把《等待戈多》和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文章,其中有与西方名作的比较阅读,也有与中国古代及现代作品的比较阅读。这些文章的角度比较新颖,会令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里向你推荐的重点阅读篇目是:《幻灭?希望?等待——解读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塞缪尔荒诞剧〈等待戈多〉的存在主义荒谬》和《荒诞: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变形记〉、〈等待戈多〉对读》。

永无止境的等待,永不能到达的明天——《等待戈多》主题解读

幻灭·等待·希望——解读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的“等待”

论《等待戈多》与基督教传统的联系

期待中感受虚无——再论《等待戈多》的主题

“希望”在“明天”——试论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中的时间概念

时间的囚笼——从文本的时间因素谈《等待戈多》的主题

塞缪尔荒诞剧《等待戈多》的存在主义荒谬

《等待戈多》与荒诞派戏剧

荒诞的世界与荒诞的希望——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意识

诗化·对称·荒诞——贝克特《等待戈多》戏剧语言的主要特征

荒诞: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变形记》、《等待戈多》对读

《等待戈多》与《车站》

唐诗《寻隐者不遇》与现代荒诞剧《等待戈多》哲学内涵的同一性

在生命意识的基点上契合——《活着》和《等待戈多》主题的对比研究 荒诞中的真实,无意义的意义——《等待戈多》艺术手法解读

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碰撞——《等待戈多》之比较阅读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 篇7

liyunqiu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荒诞派戏剧的艺术风格及本剧在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地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西方现代文学流派的客观的评价观,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

3、 心理目标:调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戈多的含义

2、 理解本剧的主题

三、 教学设计:因为民族的文化积淀不同,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要联系法国文学发展史进行引导。

四、 教学手段:flash课件

五、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1953年,有一出十分怪诞的戏剧在巴黎的巴比伦剧场上演,欣赏者和反

对者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那场面虽然比不上一百多年前雨果的剧作《艾尔纳

尼》引起的争论那样激烈,却也在观众和评论家中间引起轰动。

这出剧就是用法语写作的爱尔兰人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出乎一

般人预料的是,《等待戈多》竟然赢得了挑剔而又猎奇的巴黎观众,连演了30

0多场。以至于人们在街头、地铁、咖啡馆、办公室,到处都在谈论这出戏,甚

至当人们打招呼时问:“你在干吗?”有人竟然回答:“在等待戈多”。

二、 分角色表演课文:

课文节选部分只有两个人物,爱斯特拉冈,弗拉吉米尔。(一般的设计可能是先介绍作家与作品,荒诞派戏剧艺术特征,我想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先获取感性的材料,抽象出理性的规律。)

三、 学生质疑

由学生提出问题,全体讨论。

1、 戈多指什么?

作者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西文评价家有的认为代表上帝,有的认为代表永生、理想和幸福。

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才会引起人们的共鸣

2、 两个流浪汉在做什么,有什么用意?

他们是人类的象征,软弱而无力,无法改变生活,充满了空虚和绝望。

3、 本剧的主题是什么?

一般的西方评论认为,《等待戈多》的主题是“等待”。贝克特在剧中所揭

示的世界是荒诞的、残酷的、不可思议的。而在这个荒诞的、残酷的、不可思议

的世界中,人的处境是尴尬的,人的寻求和期待是无望的。戈多应是人们正在等

待的某种希望,但这种希望老是不来,或者说,老是答应要到明天才来……于是

希望也渐渐变成了无望。

四、深入理解探究(借助资料和网络)

1、贝克特:(1906~)爱尔兰小说家、戏剧家。长期居住在法国,兼用英、法两种文字写作。生于都柏林一中产阶级家庭。曾学意大利文、法文,当过教师。1938年长篇小说《莫非》出版。同年定居法国,二战时参加了法国抵抗运动。1942年又一长篇小说《瓦特》出版,之后又有长篇小说三部曲《马洛伊》、《马洛纳之死》、《无名的人》。剧作有成名作《等待戈多》(1952)以及《结局》(1957)、《啊,美好的日子》(1963)、《喜剧与小戏数种》(1972)等。在它的作品中找不到具体的社会主题,最突出的题材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无望的寻求和期待所进行的思考和描绘。他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所以有人称他的小说是”反小说“,戏剧是”反戏剧“或荒诞派戏剧”。他被公认是法国荒诞派戏剧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等待戈多》被视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评语是:“他的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

2、 荒诞派戏剧:

(1)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故事,不讲结构。

(2)剧中没有具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3)舞台形象支离破碎。

(4)语言非理性,非逻辑,混乱、矛盾,不合语法,枯燥重复。

3、 讨论为什么本剧法国人看得如痴如醉,在中国上演时观众走了一大半。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探讨荒诞派产生的原因,生存的土壤)

五、总结升华:

每个人都在等待什么,现在大家说说你的等待。

你所等待的一件事,一个人,一段美好的生活,一张录取通知书等,我们和作者的、等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为我们的等待是希望的代名词,而作者是一个无望的等待,绝望的等待。

六、 开阔眼界

1、 阅读全剧

2、 阅读荒诞派戏剧的有关文章。

七、由学生朗读两首诗结束本课的学习。

《等待戈多》

伊沙

实验剧团的

小剧场

正在上演

《等待戈多》

左等右等

戈多不来

知道他不在

没人真在等

有人开始犯困

可就在这时

在《等待戈多》的尾声

有人冲上了台

出乎了“出乎意料”

在令人振奋

此来者不善

乃剧场看门老头儿的傻公子

拦都拦不住

窜至舞台中央

喊着叔叔

哭着要糖

“戈多来了!”

全体起立热烈鼓掌

等待戈多

一出戏1953年

在巴黎上演

掌声把巴黎掀翻

掌声一直拍下去拍到地球的

另一面

巴黎人的掌心变红

地球人的掌心出汗

一棵枯树下的两个流浪汉

寂寞给枯树注入了水分

两个流浪汉围绕着

一个中心

促成这出戏的上演

两个流浪汉分别拥有

世上最漫长寂寞时光的一半

两个流浪汉

在长长的道路和时光里走

在长长的寂寞和等待里走

两个流浪汉他们在树下一动不动

他们进入蓝色星球上的某个黄昏

某个黄昏身旁这棵枯树

突然生出了叶片

某个黄昏

流浪汉变成了聋子和哑巴

变成了快乐的宇宙人

一个男孩儿来报信说:

“戈多今晚不来了。”

两个流浪汉等待一个

叫戈多的人

一棵枯树下的两个流浪汉

寂寞给枯枝注入了水分

注入冥冥之中的处境和命运

戈多就在这颗蓝色星球上

就在茫茫宇宙里像一粒灰尘

宇宙里的人都在等待

等待叫戈多的那个人……

/vbb/showthread.php?threadid=4318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 篇8

摘 要:《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其文本没有设置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塑造任何具有具有魅力的舞台角色,而是通过流浪汉之间的琐碎对话表现中心思想,这种成对人物关系设置并不是偶然现象,本文通过对《等待戈多》中的两对流浪汉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揭示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贝克特;等待戈多;对立

Analysis of Opposing Characters in Waiting for Godot and Its Deeper Meaning Abstract:Waiting for Godot is a masterpiece of Theatre of the Absurd.The text does not have fierce dramatic conflicts, fascinating scenarios and live characters, expressing the central theme by the dialogues between tramps,but it is not a coincidence.This dissertation intends to expose the deeper meaning of this work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s of two pairs of tramps.Key word:Beckett, Waiting for Godot, opposition

在《等待戈多》这部作品中,没有设置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塑造任何具有具有魅力的舞台角色,而是通过流浪汉之间的琐碎对话表现全局,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剧中的人物并不是孤单出现,而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一个相对的角色相伴出现,构成不可分离的一对。贝克特的多部作品中人物形象都不是单独出现而是成对出现,如《终局》中,又瞎又瘫的汉姆和只能站不能坐的克洛夫构成相互憎恶但又缺一不可的一对;《美好的日子》中的温妮和威力虽然在感情上总是得不到共鸣,但是他们的出场也是典型的形影不离。由此可以看出贝克特的作品在上并不仅仅是偶然现象,本文将对《等待戈多》中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波卓和幸运儿这两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解读作者设置对立人物关系背后的深层含义。

一、灵与肉的对立统一——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

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是一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从表面上来看,这对人物形象没有显著的性格特征,没有稳定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没有明确的自我认知,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模糊不清。其实仔细的阅读文本,总结一下这对人物相对稳定的性格特征就会发现,他们不仅仅有个性而且还是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二元理论中灵魂和肉体的对立。

在作品中,弗拉季米尔基本上可以说是代表头脑、精神和灵魂,是与肉体对立的一面,而爱斯特拉冈则是与他相反,代表肉体及与肉身相关的物质层面的事物。这种代表性在剧中多次被作者暗示出来,例如在剧中,弗拉季米尔总是在试图思考,在等待的过程中基本保持着比较积极的心态,他克制自己大笑的欲望,负责记忆并且负责反省和维持道德感,就像在救助波卓的问题上他所说的“确实,当咱们交叉着双臂衡量着得失的时候,咱们真不愧是咱们同类的光荣。老虎会一下子跳过去援助它们的同类,决不会动一下脑子;要不然它就会溜进丛林深处。”[1](p101)但是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弗拉季米尔在性格上也是具有矛盾性的,他有时很有责任感但有时又拒绝和爱斯特拉冈彼此支撑,承担责任。如爱斯特拉冈从噩梦中惊醒时想要向他倾诉时,他的选择是捂紧了双耳。

爱斯特拉冈是作为弗拉季米尔的对立面出现的,他健忘、言语猥亵、态度消极,对任何事情都是不确定的。他对弗拉季米尔的思考和对等待戈多的希冀总是进行言语攻击,表现的极为蔑视,但是同时自己又不能确立任何可以驳斥弗拉季米尔的理论。爱斯特拉冈经常遭受殴打,但是当二人面对新的情况时首当其冲的往往是爱斯特拉冈,例如在第一次遇到波卓和波卓搭讪时,是爱斯特拉冈首先和波卓进行沟通的,这也暗示了人一般并不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在胆怯的灵魂面前,肉身承担着更多的罪责和痛苦,另外在作品中,当波卓的肉骨头和求救时的以金钱为酬劳的诱惑出现时,爱斯特拉冈突然就变得异常谄媚卑下,这样的行为使弗拉季米尔产生了强烈的耻辱感,这在某种程度上与苏格拉底的肉体欲望总是使灵魂陷入泥沼的说法是相似的,当然不可否然的是作品中象征着灵魂的弗拉季米尔并非十分高明的灵魂。

由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是对立的一对人物形象,但是在对立的同时,他们又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在第一幕和第二幕的结尾,爱斯特拉冈都曾经提出要和弗拉季米尔分手,但都是无疾而终,这就暗示了灵魂和肉体的不可分割,一旦肉身消亡,灵魂也就失去了载体,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因此这两个人物只能是彼此形影不离。在作品中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的分手总是爱斯特拉冈首先提出的,这就意味着在灵与肉相统一的人中,灵魂和肉体往往是不能和谐的,灵魂要受到肉体的牵制,甚至有时要为肉体的欲望而感到羞耻;而在肉体的需求面前,灵魂的单独飞升显得荒唐无力,从而灵魂受到肉体的鄙夷,这也就是作者设置代表肉体的爱斯特拉冈总是鄙视代表灵魂的弗拉季米尔的原因之一。在贝克特看来,灵魂和肉体的不能兼容正是人类在面对外界时首先应该解决的内在矛盾,这个矛盾并不是人人都能处理好的。在现代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之中,往往在矛盾出现之前,人们就率先肢解了自己,许多人都对这种人们自身内部的矛盾感同身受并身为其所苦。贝克特在剧中将这种根植于人性中的矛盾外化为两个对立统一的个体,从而以一种极端的表现方式呈现出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施虐与受虐的对立统一——波卓和幸运儿

波卓和幸运儿的依存和对立与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的依存与对立有着相似之处。在剧中,波卓刚出场时给人的感觉是傲慢而不可一世,实际上他是外强中干。例如在剧中波卓说“我很想坐一会儿,可我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才能安然坐下。”“我能帮什么忙吗?”“要是你请求我坐下。”„„“那就试试吧。请坐,老爷,我请求您。”“不,不,我不想坐。再请求一次。”[1](p41)波卓需要爱斯特拉冈多次请求自己坐下然后才能安然坐下,这种怪癖实际上正是源于他对自身存在的视而不见,是对自我的一种可悲的放弃。“我遇见的人越多,心里也就越高兴。

[1](p31)跟最卑下的人分手之后,你也会觉得更聪明、更富足、更意识到自己的幸福”他需要用他人的卑下来彰显自己的存在,以暴露他人的弱点为乐。他毫无怜悯之心的对幸运儿施虐,正是为了凸显自己的存在。他的聒噪、狂傲和不可捉摸的情绪波动正是为了炫耀自己从而来引起他人的关注,进而来确认自己的存在。然而一旦要他独自面对自己的时候,波卓只有死路一条。在他的世界中,根本就不存在自我,他的自我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在第二幕中贝克特让波卓失明,笔者认为这正是作者对波卓的一种惩罚,只能依靠他人来确定自身的存在的人,最终的命运只能是匍匐在地,没有任何生还的机会。

幸运儿是作为波卓的对立面出现的。他是波卓的奴隶,是波卓的施虐对象,是波卓确定自身存在的对立面。在剧中可以看到,幸运儿对于波卓的施虐没有任何的反抗,相反的当爱斯特拉冈对其表示怜悯和同情时,他表现出的却是强烈的反击性。即使是在波卓失明的情况下,他依然忠心耿耿的甘愿被波卓虐待受其驱使,从这里可以看出幸运儿自身的缺陷,以往读者会直接认为幸运儿的这些作为是他身上奴性的一种体现,但是笔者认为这并不仅仅是一种奴性的表现。贝克特赋予“幸运儿”这一名字本身就具有很大的荒诞性和嘲讽性。一方面,从表面看他非但不幸运,反倒是不幸中的不幸,他每天遭受着主人的辱骂、驱使和鄙夷,没有自由,生命中没有得到过尊重,甚至还面临着被主人抛弃的危险。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他又确实是最幸运的,他是剧中唯一一个活在当下的人物,在以“等待”为主题的这一剧作中,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需要永无止境的等待戈多,波卓要等待遇见新的人来使自己获得“幸福”,就两幕剧的结尾出现的孩子也要等待戈多要他传达的口信,只有幸运儿不需要等待,他对未来没有安排没有希望,他不在别处只在此处,在模糊的时间和空间里他是唯一一个确定的人。但是在本质上来看,他和其他人仍是相同的,他证实自己存在的渠道仍然是通过他人,通过他的主人在精神和肉体上虐待他来证实自己存在的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幸运儿和波卓的设置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波卓是施虐者,幸运儿是受虐者,在这一组畸形的关系中双方都能自得其乐。波卓通过幸运儿的卑微和平庸来寻找人生的意义,幸运儿则通过波卓的强势和虐待来寻回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这个层面来说幸运儿和波卓是贝克特设置的另外一组对立统一的人物关系。另外在作品中还有一对人物是成对出现的就是在第一幕结尾处出现的孩子,作者也为其设置了一个伴——孩子的弟弟,虽然文中并没有过多的阐述他的弟弟,但是可以看出在小孩的生村环境下应该与弟弟相依相伴的。孩子放山羊而弟弟放绵羊,戈多喜欢孩子,却不喜欢孩子的弟弟„„从这些蛛丝马迹应该可以猜测弟弟和孩子应该也是作者设置的另一对一对对立统一的物形象。

三、作者设置对立统一人物形象的深层含义

以上所述的两对人物形象所依托的都是异于自身的其他个体,他们表现了人们在信仰危机的面前的荒诞和可笑,他们的意识中只统一着被驱使和窥视的思想,以可以带着镣铐跳舞为乐,以终于找到肯接纳自己的“归宿”为乐,以觑见比自己更平庸的平庸为乐,总之一切都建构在并不完善的他人身上。作者设置了对立的人物关系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波卓和幸运儿似乎就是要暗示人类自身的分裂,暗示着人本身的不能自我统一。作为人类的我们看起来一切都很好,都很完美,但是人自身的“我”却是缺失和分裂的,人们等待着别人而不去寻找自己,最终只能像波卓一样失明或扑倒在地,或者像弗拉季米尔那样可怜巴巴地嘟囔着“我很孤独”。但这种对立角色的成对出场,也有着另外一层含义。面对二战后传统价值崩溃,理想幻灭,人们要想在这种残酷的现实中活下去只有去寻找同伴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因为彼此的陪伴,戈戈和狄狄的等待不会太寂寞;有彼此的搀扶,波卓与幸运儿的旅程不会也太磕碰,人们相互依靠得到救赎,才能在世间勇敢的生活下去。这也是贝克特要留给世人的生存真理。

贝克特通过这种对立的人物关系的设置,使剧本构筑了一种平衡感,从而表现了他既不标榜绝对的精神,也不高扬肉欲的旗帜;既不苟同于通过对比来提升自己的虚荣的自信,也不赞成唯唯诺诺卑躬屈膝的粉饰太平。弗拉季米尔、爱斯特拉冈、波卓和幸运儿,他们以及他们各自所代表的存在在作者看来是无所谓好或者坏的,他们只是要素、零件,是组成部分,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他们自己所谓的独立的存在本身就是畸形扭曲甚至分裂的,只有将各个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切,才能达到一种和谐,这样人才能真正的正视自己,人的存在才能健康合理。这就是贝克特设置这样人物关系的用意所在。当然作者也看到了这种各个要素相互对立的畸形关系在人们心中就如同原罪一样深深的扎根,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通过几部剧本那么简单。总之贝克特通过这种独特的成对人物关系的设置,深刻的揭示了人类的生存现状,对作品主题的揭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而使《等待戈多》这部作品成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上一篇:自然现象雪作文下一篇:毕竟是我爱的人 我能够怪你什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