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国学和慈孝文化有感

2024-09-16

听国学和慈孝文化有感

听国学和慈孝文化有感 篇1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

国学教育是一项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系统文化工程。其基本内涵和核心价值旨在感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文化血脉熏陶和文化浸润承传,从中积累和培养民族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激发文化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学素养。

小学开展国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借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校文化实力、改善学生道德水平、打造教育特色、扩大教育影响,弥补人文教育的缺失。有利于引导社会、家庭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终生发展。下面就小学国学教育的可行性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小学国学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第七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文化是民族凝聚的核心,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忘种。“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积淀,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国学所传承的中华文化价值,是涵养民族主体意识之根基,是维系民族精神命脉之源泉,是构建和谐社会思想之基础。“国学”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涉及物质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现在我们所要弘扬的“国学”,主要指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国学”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泉、精神底蕴、传统美德。虽然其中确有封建、糟粕的东西,但其基本内核是健康的、有益的。从精神层面来看,弘扬“国学”可以使人辨明人伦、懂得礼义、规范行为,从而加强国民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国人道德水准的提升。这是弘扬“国学”的要义所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国学”传播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美德的根本和源泉。无源之水必干涸,无本之木必凋零。民族文化的形成,国民道德的养成,必须建立在对“国学”的传承、弘扬上,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与多元文化交流的根基,就会失去自我。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学”所发挥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国学”注重人格教育、行为教育,教导国人明礼知行,明荣知耻。因此,“国学”不仅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有其积极的作用和现实的意义。

二、小学国学教育是小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

近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小学阶段是学生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应让学生大量背诵,一方面增大积累,熏陶感染,奠定根基;另一方面,则利于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实施国学教育,不仅顺应了时代需要,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虽然现在诵记的国学经典他一时可能不易明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他们应会对其有较深的理解,就会有顿悟的收获,民族文化的精髓就会深深的扎根于他们心中。

三、小学国学教育是学校发展和建设书香校园的需要 让书香浸润校园,让经典滋润童年。构建学校的文化立体感,丰厚学校的文化底蕴,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学校今后的长足发展,实施国学教育是学校发展和建设书香校园的需要。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小学则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学生在学校成才,学校以成才的学生为荣。只有不断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学校才有生存的空间,学校才会发展壮大。

小学国学教育的实施,可提高师生的人文底蕴和审美修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让师生亲近经典,在阅读中实现与经典同行,与圣贤对话,为师生精神的成长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就能打造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最是书香能致远,经典美文润心扉。让文化品位与教学效益和谐发展,就能使学校步入追求优质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轨道。

英国哲学家笛卡儿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书籍点亮人生,书香洋溢校园”、“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 阅读是点亮人生的精神明灯,是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唯一途径。在打造书香校园的过程中,我们要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开展诸如“诚信”、“善行”、“孝心”、“礼仪”、“宽容”等专项读书活动,在浓郁的书香中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一个真正优秀的学校必然是一个文化土壤丰厚的学校,它不仅要以自己多年积淀起来的独特的文化激励人、感染人、培养人,更要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传承中华文明,而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才会是一朵芬芳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奇葩。因此,在校园中让学生目睹经典,聆听经典,诵读经典就更能让学校的书香怡人,学校也就会不断发展壮大。

四、小学国学教育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什么用“语文素养”替代了过去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因为“语文素养”的范围更广泛,内涵更丰富,它明显增加了文化品位及文化修养的要求,体现了语文的固有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无数实践研究又证明,语文素养得从小培养。颂读就是有效途径之一。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现行的语文教材显然是不够的,何况教材本身存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古文学的不足、地域文化的不足。加之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设置由一统分为了三级,即:统编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与校本课程。尤其提倡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

小学实施国学教育,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编写适合自己学校学生乐于接受的国学教材,开展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这样,既可填补学校地方与校本课程的空白,又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国学教育势在必行,国学教育任重道远,国学教育功在千秋。只要我们从事小学教育的同仁们虚心学习,潜心研究,不懈努力,顽强拼搏,一定会把学生带进国学殿堂,让他们知之、好之、乐之,享受知识盛宴,长成擎天栋梁!

慈溪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陆萍

上一篇:读书的收获250字作文下一篇:过来人谈三次司法考试心得:扬起风帆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