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国学有感作文

2024-12-19

学习国学有感作文(通用10篇)

学习国学有感作文 篇1

学习

院系:商学院 班级:10级工商管理 学

姓号 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经历了无数次的文化变革和积淀,为我们华夏子孙乃至世界人民留下了丰富的宝贵财富,儒、道、佛诸子百家,无数个文化宝藏,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这是引以为豪的。但是作为生长了优秀灿烂文化的土地上的子孙,生活中却很少能接触了解我国的“国学”,我们学校的国学班在这个时期,为我们这些学子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向广阔巨万财富的大门。

从2012年年初到现在已经在国学班学习了将近一年有余,接触了“河图”“洛书”《周易》《论语》等文化瑰宝,从中吸收了很多有益的东西,生活中的疑惑可以从中迎刃而解,有时如绵绵雨露滋润,有时如醍醐灌顶,读到古人的独特见解和谆谆教诲,惊为天人„„除了这些书上的知识,静坐、茶道、书法都能给自己生活做人、做事、修身的学问,从而能好好的修剪自己身上的弊缺,一点点的改善自我。

《周易》这本书自己只是记住了一卦,“乾”卦,但是就这一卦感觉自己学到的就很多,一卦就道出了《周易》所要讲诉的道理,一切以时,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讲的就是道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初爻一直到最后一爻,从中我领悟到了,一个人若想有所成,就必须首先自己做到自立、自强,再借助外界的助力,最终量变达到质变,居在何时,居在何位,自己就应采取与之相对应的行动,朝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积蓄力量,只有“自强”方能不息,此为一真理。学时则学,工作时自当尽力工作,我们作为大学生现在正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自应当好好学习专业理论及技术,读书时专心致志,自立时则勤为首要,想古人学习时映雪而读正是我们这后辈人所需要像古人学习。

《孙子兵法》第一感觉是给人讲兵法韬略的,讲古代战争中的谋略、形、势等,虽为兵法,但是却是一本方法宝典,首先方法论,通过借助外界的资源和条件,借助形势,资源的配置达到兵法之极,至于无形,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资源的绝对熟悉,资源配置以及对未来形势的预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立于不败之地。

国学班课堂上讲授佛教经典,让我们好好体味人生生活中的真谛,尤其《心经》,耳、鼻、舌、身、意,围绕着我们的外感接触外界世界,从外界寻求自身的满足和享受,感受外界及变化。一切外在的存在及变化最终都会反映在“心”上,“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此话正是道出了真谛,我们虽然是未是修佛之人,但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在世俗之间此法也是一大“法器”。心定者方能成大事,古人说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虽然也有天生这样的人,但大部分皆为后天养成,嘴中念叨了其中尤记得的几句,闲暇之时思索确实如此,人的心正如一面镜子,外界的事物来临的时候,倒映正是我们心中产生的感觉,心上的水纹产生涟漪,感悟此中,事来则现不惊,事走则去不留。凡事所发生都有此中因缘,有因必有果,我们所做之事及事之结果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当时学习《心经》之时正是再看曾仕强教授解读胡雪岩,红顶商人胡雪岩之成及胡雪岩最后一败涂地皆是自己所造成的。

诸子百家经典中我最爱《论语》,儒家所述不同于佛道,佛道皆是讲出世,而儒家讲入世,我自己更认为学习国学自当在当世创造一番功绩,为历史做出一己绵薄之力,我们属于这个历史时期,秦汉到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都是历史一直再向前,自当尽一己之力。《论语》一书在一个暑假里面经常带在旁边,不时翻开品读,孔圣人说的确实是至理,忠孝二字为之核心,“与人忠,执事敬,居处恭”为我所最为推崇的一句话,有此九字定能先做好人。但自己尤惭愧的是每次读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其厚矣”时,每年过年时却没能好好祭拜先人。我的以后打算想从事商业,成为一个企业家,读到日本著名的企业家涩泽荣一的著作《论语与算盘》时深有同感。我国的改革开放刚开始三十年,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完善,但是现在仍然存在很多弊端和缺陷,各种不诚信的事件发生,也不时存在商业道德败坏事情发生,但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本不该是这样,在作为中华文化发源地的中国

却不及后来学习中华文明的日本,我希望未来的商界和自己能成为一个具有“士魂商才”的企业家,我坚信中国社会和中国企业界的未来将是一片光明。

最后十分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扇国学的“门”,让我们接触这无尽的财富。

学习国学有感作文 篇2

这本书用“姓氏起源”、“姓氏名人”、“名人故事”三个栏目来讲述姓氏的历史和名人故事。

这本书,让我感知了中国独特的姓氏文化,了解了自己的根脉:周文王的叔叔泰伯主动让贤,远下江南建立了吴国。周武王封泰伯三世孙周章为侯,改国号为吴。从书中,我知道了我最爱看的《西游记》的作者叫吴承恩,他能写出那么精彩的杰作,我为与他同姓感到自豪!

从书中,我又了解了妈妈的姓的根源,原来她的先人是周朝的贵族,大家称他们为“王家”,所以姓王。东晋有个书法家叫王羲之,妈妈姓王,字写得不错,因为她是“书法家的后代”嘛!

听妈妈说,本来让我随她姓王,或者把父母的姓放在一起,取名“吴王夫差”(开玩笑),结果还是按传统随爸爸姓吴。不管是姓吴还是姓王,我都是他们的宝贝和希望。所以,我叫“贝希”。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3

(重庆110中学龚茜)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的世界里,耳边充斥的是街市的喧嚣,广告的诱惑,夜晚的各种鼓噪耳膜的不雅的音乐;城市的风景经过人为的大肆造作,失去了原有的质朴和清新,缺乏了纯真的韵味;吃着催熟的蔬菜瓜果,速成的鸡鸭鱼肉;喝着经过处理的“纯净水”;情感的泛滥,邻里关系淡漠,甚至对面住着不相识„„这样的社会环境,让人变得心浮气躁,虚伪狡诈,攀比心日益严重,利欲熏心,欲望无边。那么身处闹市,怎么才能抛却浮华,生活的宁静、淡定、从容呢?没有什么人能给我们指条通达的捷径,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渐丰,读书成了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事情,特别是读国学经典,从先贤古圣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塑造自己,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图解庄子》,《论语》,《大学》,《唐诗宋词赏析》,《细讲弟子规》,《了凡四训译解》,放在办公桌上,家里的书桌上枕头边,工作闲暇了,心情郁闷了,工作不顺心了,随手拿来翻翻看看,品品读读,从中体会古人的观点、境界、做法„„会提升个人的悟性,给自己力量,修炼自己的品性,慢慢的达到恬淡宁静,忘却身边琐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善待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保持内心清净满足,人才能生活得自在快乐。读古文经典,书中精选的句段,相应的经典故事,生动地体现了原文的内涵,让我读后深有感触,受益匪浅,从中学到那种内心的和谐和安静,使我能时时提醒自己与人和谐相处。

我们所处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更需要相互间关心爱护,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友爱的社会。作为老师,面对学生,我更加深切的体会到这一点,我们的言行对学生的成长无不有着极大的影响。教育孩子要从点滴做起,再小的事情都要将正确的做法先告诉孩子,身为教师一定教给孩子如何去做。吃饭穿衣要学,行立坐卧要学,在里面学惜物,学敬物,学威仪,学自尊而尊人。当我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对长辈无礼,对父母、老师不尊重时,殊不知这些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这些作为教师的教育失职。教师更应以身作则,处处体现古圣先贤的教诲。读了古文经典,我深深地明白,良好的理想的成长环境、成才环境,是需要我们去创造的,我们口口声声的说要给自己的孩子

一个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快乐、和谐、书香的学习环境,那么我们实际是怎么做的呢?不要埋怨现在的小孩子管教起来有多难,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不要牢骚满腹,委屈愤懑。如果说一套做一套,只会让孩子看到大人的虚伪,而不会真正从内心接受。教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言行到举止,教师处处要谨慎,应带头做好,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尽心尽力地付出,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一个德行的示范者。读了经典,你就会发现自己在慢慢改变,让自己做一个热爱生活、健康、自信、乐观、智慧的人,那么你就会影响你身边的人,你所在的环境就一定是快乐向上的环境。

学国学有感 篇4

学国学有感

华夏五千年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精粹博大精深、璀璨夺目。儒家的进取、道家的无为、周易的精妙、法家的权谋……其实国学是包括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等学术思想和医学、书画、星相、数术、戏剧、音乐、建筑等等一切中国之传统思想、文化与学术。实际上,国学更是一门修身养性、治国理民之学,从人性论开始,由修身而达天下治;国学在天下管理、社会管理及自我管理方面的大学问、大智慧至古至今都贯穿于中国社会的行政、经济、文化、军事、家庭及各种组织的各个方面及各个层面。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我通过对国学的学习把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拓宽了看问题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了对道德修养认知的水平,加深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加有利于明理和睿智,使自己懂得了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概括起来在思想认识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和提高:

第一、国学解读这门课程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的博大精深。易经、儒家、道家、佛教思想,凝聚了无数前人的智慧和结晶,虽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变迁和发展演化,在今天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在社会发展的一段时期内,有些“现代人”在不学习、不了解、孤陋寡闻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否定这些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妄自菲薄,看来这确实

是极端无知的表现。通过学习,可以说到目前我们只是接触了国学的一点皮毛而已,尽管这样还是让我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智慧光芒的闪现。

第二、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让我形成了对社会转型期“浮躁、物欲”现象的反思,并得到了一些启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虽然并不能说追逐利益就等同于市场经济,但最起码可以认为追逐利益与市场经济是相伴而生的,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很多人做梦都希望自己能一夜暴富,人们往往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放弃了自己的道德和良知,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仇富心态日趋严重,社会矛盾在某些领域日益尖锐。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向何处去,我们应该怎么办?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知识宝库,现代中国人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用以指导我们的行动与实践。正如专家教授们在课堂上所提及的:人们所说的“幸福”只是一种感受或者叫感觉,我们的责任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提醒人们,“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穷的欲望中去”,面对世界上的任何事情人们都必须有个“度”的把握。

第三、通过对国学的学习,有利于指导我今后的工作与实践。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工作与实践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在工作中既要坚持原则,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我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儒家”与“道家”的统一,是“山”与“水”的融合。还有,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工

作的节奏和尺度需要把握好,无论是对自己、对别人还是对同事、对下属都是同样的一个道理。

第四、通过学国学,使自己逐步认识到又一层道理:即中国古代的哲学,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国学从本质上来讲,就应该是一种辩证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理论,讲究事物性质的演变和相生相克。“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思想也深深地扎根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深处。也许正是中华民族正是基于这样的哲学,中华民族做事总是比较低调的。不露富、不嚣张仍然是现在很多家庭的教子原则。《老子》和《易经》中的许多表述,虽然不一定能为世人背诵,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东西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古话就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为人,还是谦虚一点的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虽然已经成了中国人古来已是嫉妒成性的证据,但是这是对人性的最真实的剖析,论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道理。所以,“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当然,随着人们的觉醒和学习的深入,我们大胆地喊出了“以人为本”的口号。但是,这个“以人为本”,仍然必须建立在社会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国历朝历代的更替,除去外族入侵的原因以外,哪一个不是因为社会财富分配的两极化而导致的“天翻地覆慨而慷”?同样的,在教育的科学发展的问题上,《易经》也早已指出: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我的理解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来向老师学,求老师教,而不是老师去求学生学,那样的效果会适得其反。只有始终保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学生,才是具备发展潜力的学生!

中国目前的问题在于,我们固有的步伐频率,已经被西方所影响,陷入了他们的频率陷阱之中;既然我们无法摆脱他们的影响,那么就要主动用我们的步伐去影响他们的频率。如今,我们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让全世界都能平心静气地安静下来,仔细想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对全球人民都有益的事情。

作为中国人,我们要积极学习国学思想,不断汲取先哲智慧,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人格魅力和领导能力,提高用人、识人之道,增强组织核心凝聚力和竞争力。我们应该以国学为傲,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

教师 读国学有感 篇5

平湖二小

杜英

在八国联军铁蹄下、又经历了长达八年之久的日本帝国主义的肆意践踏,我中华民族依然傲立于世,这源于我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文化深厚更是重要因素。中华文化所昌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团结统一、仁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华都浓缩于《国学》,《国学》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

最近我开始阅读《国学经典》。让我对国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使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的教育理念。让我懂得了如何学习、如何教育学生。

1.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关于教学方法

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因材施教”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之前我对“因材施教”知其名却体会不深,我班有好几个学生不爱学习,经常不完成作业,于是我每天空出时间监督他完成作业,可收效不大,因为过后给他相同的题,他还是不会做。当我看到“孔子十分留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题目,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时,我细细的反思了我的教学方法,不仅耗时、累人,还没有收获。我的教学行为到低存在那些不足。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题目。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

孔子无论上课还是答疑,都非常注意方式方法,循循善诱,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懂得了深奥的道理。我想,他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讲究教育方式方法,这是我们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

此外,《国学》还教会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遵循客观规律、如何获得快乐、如何构建和谐……。

听国学有感精选 篇6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参与过不少培训、也听过不少报告,可很少能深深的触及到我的心灵,但国学教育不同,每一次学习对我来说都有收获,都有启发,甚至对我的整个人生都有启迪。

开场时,主持人在介绍专家及所讲报告的主题时,其中介绍到一个专家的报告是《传统文化改变了我的人生》,听到这个专题,它突然引起了我的共鸣,三年来,我之所以这么幸运,获得这么多的荣誉与掌声,不就是幸运的遇到经典文化、托了这些古圣先贤的福了吗?我现在越来越相信,学习传统文化真的能改变人生。

虽然,我喜欢听这种类型的报告,但是,由于其他原因,我只听了一位专家的报告,吉林长春的著名企业家、慈善家、教育家——王洪其老师,他和蔼的面容、虔诚的态度使他一进场我就觉得与众不同,作报告时,他那朴实的语言、真实的事例、爽朗的笑声、图文结合的讲解、还有那富有感染能力的演讲技巧,把整个会场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期间还与一中的学生进行了几次(可能6次)互动,他的巧于引导、善于鼓励和渊博的知识,再加上一中的孩子确实聪明、自信、有才,个个精彩的发言又掀起了一阵阵掌声。整场报告,中间没有休息,但学生的纪律特别好,这又从侧面感受到一中的素质教育抓得特别好。

王老师的报告,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有文化的人?”

在讲这个问题时,王老师是图文并茂,通过这个“人”的结构来阐述这个问题,如:“人”字的这一撇是指肉体,他是为生活服务的,而那一捺是指精神,而精神的核心是经典文化,经典文化又代表着高尚的思想,如果一个人能用高尚的思想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工作中,这样的人才叫有文化的人。其中还分析到“教”的意义,“教”乃“孝”与“文”的结合,那么教也就是孝的文化是也,呵呵,真有道理。还有这个“人”如果精神思想出了问题,那么这一捺就没有支撑的力量,这整个人也会轰然倒塌,就像那些贪官污吏,你的知识再多,你的权力再大,假如你的思想歪了,精神上出现问题了,那么你爬的越高,摔得越重,你能露多大的脸,就会现多大的眼,这比我们经常说的“丢人现眼”更深刻。

第二个问题:“人从哪里来?来干什么?要去哪里?”这个问题,王老师从“母”“怀”开始说起,告诉大家,母亲在怀我们的时候,要吃大米、小米、谷物、面粉、蔬菜、食用油....等等,这些食物从哪来的?来自大自然,而且这些食物在自然界中也是有生命的,可是为了我们的生命,却牺牲了许许多多的生命,所以,我们才会是“万物之灵”,啧啧,这个词语我早就知道,但今天才算真正的弄明白,真是不虚此行。把这点讲明白了,又引导学生“人来到自然干什么?”引出要“感恩大自然”——“奉献大自然”,最后再到回归大自然。整个流程衔接自然、娓娓道来,真是引人入胜,毫无倦意。期间和学生互动时,问到一个学生的家长是做生意的——卖布,王老师又根据 这个“布”字引申到“布施”、引申到“平等而广大的心——博爱”,看来这个王老师对佛学和道学也深有研究。还有,今天我还弄明白了两个词的意义“一家人”和“光宗耀祖”,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上流淌的都是百家姓的血脉,都是炎黄子孙,只要成功成才了,都能光宗耀祖,还说道,我们女人是爱的天使,因为女人做到了血脉的传承,道德的传承。

总之,今天虽然只听了一上午的报告,但的确让我受益匪浅,过的也很开心,真希望能经常听一些这样的报告,时时给我敲个警钟,赐予我精神的力量,让我不断的去进取,不然,人总会被惰性支配,变得越来越消沉。

观《国学小名士》有感 篇7

这次决赛最后以天才少年阚立言夺冠而落下帏幕。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巅峰对决阶段,阚立言和龚裕阳在台上对峙着,台下一片寂静,连头发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当时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台下的我也着实为他们捏了一把汗,最后阚立言因为眼疾手快夺冠,我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下来。台上它们沉着冷静,侃侃而谈。我惊叹它们的大脑简直就是国学知识的海洋,里面的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知识的严重匮乏,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的成功一定来自于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们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才取得今天的成就,我崇拜他们,他们是我心目中的真心英雄!

“胜不骄,败不馁”。当龚欲阳以两分之差输给阚立言时,他表现出的那种“败不馁”的从容淡定的状态令人震撼。当主持人问他是否感觉遗憾时,他这样说道:“我一点也不觉得遗憾,我看到了我实力上的一些差距,我将在未来继续爱上国学,继续学习国学,等待卷土重来的那一天!”从中我不仅感受到龚欲阳对国学的酷爱,还感受他那种面对挑战不服输的精神!我更佩服阚立言这种“胜不骄”的精神状态。他在获奖感言中说道:“今天的胜利不是我骄傲的理由,而是推动我继续学习,查漏补缺的一个强劲的动力。”他们俩出色地诠释了“胜不骄,败不馁”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涵义。我被他们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他们成了我以后学习生活中的指路明灯!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要以他们为榜样,无论成功与失败都能从容应对,努力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国学四书五经有感 篇8

我还是一个小学生,你走进了我的视野。当我翻开第一页时,我就深深地被你吸引,你让我废寝忘食,让我不知饥渴寒暑;读完你时,你又让我意犹未尽,让我冒昧地闯进了中华文化的意境,体会到国学的韵魅。你还使我修身养性,增智广识,立德立志。那句“自天子以至于遮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让我在为人修养上受益匪浅,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告诉我要举一反三的道理,还有那“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等语言让我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精妙绝伦,源远流长。

“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你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治国、修身,德的根本,更是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千古长流的中国美学的渊源。你提到的“欲治其家,先修其身”,“富不能淫,贫不能移”,让我感受到你的大气磅礴,又产生一种温润飞扬的感觉,更让我更透彻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瑰宝的美丽。

我最爱的《四书我经》,你不仅让我感觉到美丽的中国美学,还让我在课堂上风风光光了一把。记得有一次,一道难题难住了班级全班同学,那是让我们说出一句《诗经》中的名字,看着大家束手无策,老师随便点了一个名字,竟点到了我,我若有所思,忽然灵光乍现,你“提醒”了我,我脱口而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没想到同学们向我以热烈的掌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你让我拥抱了中华文化的广博与美丽,把每一天的生活过成诗!我要真心感谢你!

学习国学有感作文 篇9

论文

题目:读《孟子》有感

姓名:

院系:工商管理学院

班级: 学号:

读《孟子》有感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天下,有人的地方就是天下,王天下使天下民心归顺而非霸天下,王与霸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施行仁政,仁的根本在于爱人,仁政的中心在于爱民。

孟子的抱负,在于使诸侯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虽然其很多地方都说到七十里而王,但实际上还是认为大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虽然先后到了不少的诸侯国,感觉上他对滕、邹、鲁等小国不够尽心,而在魏、齐两个诸侯国花费较多的心神,特别是齐国。孟子根据对当时形势的把握,认为春秋以来连年的征战使民不聊生,人们都盼望有仁德的君王来解救,就如同被倒悬的人希望得到别人解救那么迫切,所以,如果能有哪个国君能够施行仁政,那么天下民心必然归顺,从而达到王天下理想。孟子的这个期望在梁惠王身上并没有实现,短短的魏国之行,一年以后梁惠王就死了,而继任的梁襄王看上去就不是一个能施行仁政的人。而当时的齐国,国势正盛,土地宽广,人口众多,贤士云集,因而孟子先后两次很耐心地呆在了齐国,而且时间很长,第二次去已经71岁高龄,仍然试图说服齐宣王施行仁政,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结果与齐宣王的意见相左,郁郁而去,齐宣王甚至没有派人来挽留。

如果说王天下是孟子的终极目标,那么起点就是在国内施行仁政。孟子把仁政的施行分作四个层面:

一、保护现有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从而保证百姓的生老病死有所依,使百姓不离开国土;

二、教导百姓自给自足,保证生活的基本需要,同时国家要重视生产的季节,使百姓能安心生产;三,减免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四,在前三个方面都实现之后,再进行道德教化,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的社会风尚。这四个层面是逐步递进的,能按此施行仁政,那么这个国家君主的仁德就会声名远播,使天下百姓都向往到这个国家来,到那个时候王天下就易如反掌。

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获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来要做的,是救他国之民于水火,也就是征伐问题,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过程。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实际上战国时期也是如此,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土地、人口的争夺,说统一天下在当时并不实际,只有到战国后期,在秦国强的国势下,其它诸侯国摧枯拉 3

朽,统一天下才成为一个目标。孟子说的王天下,其实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能获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至于征伐他国,必出于义,义,在孟子看来也就是民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说孟子言必称尧舜,其实并不完全,其更多说到的是商汤和周文王,其中说到商汤更详细。如对于王天下,商汤实际上就是孟子经常提到的君王榜样,商汤的征伐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没有先来解救自己,可见这种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来帮助自己解脱困厄。因此,当“义师”到来的时候“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征战必势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观《国学小名士》有感600字 篇10

礼仪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国学中可谓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学小名士》中的第三个环节——美德大考验,考验的便是选手们平常的礼仪。倒地的垃圾桶,散落的橘子,扶或不扶,捡或不捡都只是一瞬间的决定,其结果也不会是怎样的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但你可曾想过,如果这次听而不闻,下次视而不见,长此以往,无论你的外表是如何的光鲜,但让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的是“自私自利”、“以小善而不为”的人格。

这时候读读国学经典里的语句,“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关于学习,事业,人生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会让我们心里充实、愉悦。

上一篇:做好学生评教工作下一篇:热电厂考核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