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学习体会

2024-10-03

国学学习体会(精选11篇)

国学学习体会 篇1

[心得体会]

学国学、用国学的体会和建议

北京市怀柔区委宣传部马传辉

一、几点体会

在学国学、用国学方面,我来参加培训之前存在三个问题:

1、不够用。在工作中经常需要运用国学知识,深感知之甚少,用起来捉襟见肘。可以说国学营养不良,需要补充营养。

2、不敢用。由于国学经典中精华与糟粕并存,把国学运用于宣传思想工作,唯恐产生副作用,有的方面把握不好,不敢大胆运用。可以说心存疑虑,在宣传思想工作中运用国学的信心不足。

3、不会用。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起什么作用?不知道。迷迷糊糊,不会“化”,需要专家教授指点。

这是我患上“国学流行感冒”的三个主要症状。要治好有两个基本办法。一自学,二培训。我觉得,自学像吃药,好得慢;参加培训如打针,见效快。

通过参加这次国学培训,我感到,有收获,有提高。

1、增长了国学知识,打了一针营养剂。近年来,我们在开展读书活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道德建设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与国学知识相关的问题。比如,我们区委宣传部会同区文明办、区文委,从2008年开始,连续三年,先后在全区开展了“全民读书迎奥运,满城书香创和

1谐”、“诵读传统经典,传承文明礼仪”、“读好书、扬美德、促和谐”全民读书系列活动。每年都会遇到选择传统经典书目的问题,到底什么书才是传统经典,什么样的传统经典才适合推荐给读者看?常常是看法不一,争论不休。每次争论结束后,我就想,得抓紧补课,解决国学知识“不够用”的问题。这次培训班虽然时间不长,却增长了不少知识。比如,对国学的当代价值、儒家的礼仪文化、道家的生存智慧、易经养生法、禅与中国文化、中国古典艺术和古典建筑的审美,等等,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可以说收获不小。

2、坚定了运用国学的信心,打了一针强心剂。国学运用于宣传思想工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尴尬事。你把国学运用于爱国主义教育中,有人说你是搞种族主义,不是爱国主义。你把国学运用于道德建设中,有人说里面有不少是封建糟粕。比如,去年,我们向全区推荐了《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三本书,作为当年全民读书活动的必读书目。其中,编印、下发了《弟子规》辅导读本16万册,同时,也要求大家在学习时,注意吸取精华,弃除糟粕。但也有一些议论,说《弟子规》可以培养出“老实听话”、有一定道德水准的“谦谦君子”,同时却在扼杀未来的改革家、科学家。搞得我们心存疑虑,犹豫不决。今年,我们做了一些调整,推荐《论语》、《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廉政格言警句》等3本书作为全民读书活动的必读书目。通过培训,我进一步认识到,运用国学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大方向是对的,一定要坚持下去。前不久,我学习了温总理在哈佛大学作的题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讲

话,其中说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许多珍品,有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操、民本思想、待人之道和传统美德世代相传,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学习了这个讲话后,我更坚定了运用国学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信心。

3、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打了一针清醒剂。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有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结合法”。一是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我们过去最常用的方法。一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强调联系实际进行理论思考,用所学理论指导、促进工作。二是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即与国学精华相结合。这种观点过去也听到过、看到过,将信将疑,这次有专家教授当面解疑释惑,就确信不疑了。仔细想想,这观点非常正确,毛泽东同志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毛主席的文章、诗词中,运用国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抒情描写的经典句子随处可见。比如,《为人民服务》中的“人固有一死,或生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愚公移山》中的所引用的典故,毛主席诗词中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等等。总之,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即与国学的精华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好方法,今后要自觉运用,努力实践。

二、两点建议

1、把周五上午上课改为下午上课。好处有三个:一是提高到课率。周五上午特别忙,很难坚持。二是增加上课时间。上午9点到

11点半上课,只有两个半小时;下午可以2点上课,5点下课,共三个小时,比上午多半个小时。三是节约培训经费。5点下课,可以少管一顿饭,节约一些培训经费。

2、改一改考核方式的有关规定。把“需累计听课次数达6次者,方可登记课时”的规定,改成听了多少课算多少课时。作为学员,我们来参加培训,主要是为了长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其次也是为了完成全年培训任务,如果听了5课不算课时,多少有点冤。

国学学习体会 篇2

一、国学热的出现及其原因

国学, 兴起于二十世纪之初, 尤以新文化运动为最。八十年代兴起文化热, 为现代化趋势所必然, 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 由于人们对中国现实进行思想道德上的重新反思和重视, 于是就有中国国学在国内和世界的重新定位, 对中国传统文化史、传统文化理论等重大课题进行研究的国学热重新兴起, 经、史、子、集等经典得以重现, 孔子学院在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开办, 愈兴愈热, 其发展已经超越国界, 成为社会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学之学在“新”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 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机遇期, 我们要增强信心, 从我国当前的阶段性经济特征出发, 适应新常态, 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所以, 在国学新常态学习上, 新常态之“新”在于和以往不同;之“常”, 在于恒稳定。具体而言决定因素如下:

(一) 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 世界的进步离不开中国。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越来越浓, 他们渴望学习汉语, 渴望了解中国文化、现代化成就, 渴望在经济、教育等领域与中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基于此, 中国国家汉语推广领导小组在北京成立孔子学院推广总部, 并在国外有需求、有基础地区授权成立孔子学院, 其使命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增加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为世界的和谐进步作出贡献。截至2013年, 全世界已经设立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学堂, 遍布88个国家。

(二) 精神家园重新回归的需要。

自西学东渐、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 人们精神家园却日渐荒芜, 急功近利、信仰缺失、思想迷茫、贪腐严重……中国国学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蔡元培对此现象深恶痛绝, 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人类不仅有物质生活, 而且有精神生活。一种情况下, 物质生活重于精神生活;另一种情况下, 精神生活重于物质生活;正常情况下,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要并重。他以为现在的世界, 一天天往科学路上跑, 盲目地崇尚物质, 似乎人活在世上的意义只为了吃面包, 以致增进了食欲的劣性, 从竞争而变成抢夺, 我们竟可以说大战的酿成, 完全是物质的罪恶。物质越发达, 则情感愈衰颓, 人类与人类一天天隔膜起来而互相残杀。[2]如此, 要根绝丑陋现象, 需结合时代需求大兴国学, 国学学习新常态, 落实人格教化, 实现精神家园的回归。

(三) 全球意识与寻根意识结合。

所谓全球意识, 即从全球角度来看国学发展;寻根意识, 即发挥民族文化特色, 找到民族之魂。没有全球意识, 就不可能站在全球高度学习国学, 就不符合当代中国梦的要求, 就会游离于人类文化的轨道之外, 这样的国学学习就不会有生命力。没有寻根意识, 就不可能紧扣时代脉搏, 把国学进行传承发扬广大。所以国学热兴起, 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大国的国学学习, 一定要把这两种意识很好结合, 创造现代化国学学习热。[3]

(四) 分类学习与便于理解相结合。

国学种类繁多, 内容庞杂,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共同构成了国学主体却又各自独立一体。而国学的学习者有幼儿、中小学学生大学生、成年人等。不同的受众, 现有的不同能力和知识水平、对社会阅历感知程度差异, 决定了国学的学习要采取分类学习与便于理解相结合。这些群体的国学学习在教学和分类辅导中能得到发展和提高。2011年10月30日新华网报道“黑龙江兴起国学热”。以传统文化为代表的国学热在黑龙江迅速升温, 许多社会国学教育者设立国学大讲堂免费宣讲国学、传播国学。哈尔滨承启国学班负责人说:“传授国学知识不是简单复古, 我们只是想从中国深厚的国学经典入手, 寻找民族传统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纯真文化的沟通。”

(五) 全面学习与精耕细读相结合。

从国学知识谱系来看, 国学以经、史、子、集为主干, 涉及数学、文学、天文、地理、书画、农学、兵法等, 既包含有体系的理论形态, 也包含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民族感情心理以及由此而成的民族思维方式和心理特质。中国文化强调调和, 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调和“人文”和“天文”和谐, 调和“个人”和“集体”和谐, 强调“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因此, 对国学的学习绝不是停留在吟诗作对、琴棋书画层面, 还要以开放宽容的心态结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耕细读, 用心揣摩国学中的人伦道德、民族感情、生存智慧和治国方略,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古为今用。蔡元培说, 我们每每在读了一首诗、一篇文章, 或是看了一张画、一件雕刻以后, 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似乎觉到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这种使命不仅仅是使人人要有饭吃, 有衣裳穿, 有房子住, 他同时还要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 还能去享受人生。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 同时更知道了人生的可爱, 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而然地更加浓厚起来。[4]

(六) 民族精神和当代国情相结合。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中国的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势头, 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但是, 西方的形形色色文化思潮涌入中国, 使拥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国国学受到了前所未有震撼。因此, 必须从民族精神的高度学习国学里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 培养民族自制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实现中国梦。2013年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 做好外交工作, 胸中要装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国内大局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际大局就是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外部条件,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促进共同发展。要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 坚持正确义利观, 有原则, 讲情谊, 讲道义, 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摘要:随着近年读诗文、诵古典等兴起, 国学, 作为穿越时空贯通古今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正在走入家庭、走入社区、走入校园。新的时期, 国学切合时代需要, 融入新内容, 国学在学习形式上不断革新, 吸收国学精髓。

关键词:国学教育,新常态,传统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谭平, 万平.国学经典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2~3, 第1版

[2]孔繁岭.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2003, 5:370, 第1版

领导干部要学习国学 篇3

首先,要科学认识国学的重大价值,这是今天我们的干部之所以要学习国学的基本前提。

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影响广泛深远。第一,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中华文明中的观念文明部分,通过国学这种文化形态得以展现并传承,它就像一根坚韧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珍珠串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第二,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像流水一样,滋润着中华民族的茁壮成长;像土壤一样,培育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在相当长的时段中引领世界历史发展的风骚。第三,就文化的承继性而言,国学是走向新的时代的起点,建设新型文明的资源。真正优秀的思想文化,是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它的某些内容,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意义,然而它的合理精神,却超越时空的界限而亘古常青,生机盎然。第四,就文明的互补性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和其他民族优秀文明开展对话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作用于世界新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其次,要深刻理解文化传承的历史延续性,这是今天我们的干部之所以要学习国学的逻辑依据。

国学是国魂之学。国学有利于更好地反映不断变化的“中国形象”,清楚说明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告诉世界“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国学能客观地描述中国思想、文明和精神的真实状况,说明影响和决定国人行为的内在体系,以及它如何有效支持国家“硬件”的运行。为什么目前社会上是“国学热”,而不是其他学科的“热”?这最好不过地说明,国学适应了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重振国学是顺乎天,应乎时,合乎民。我们相信,随着国学研究和普及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会接受国学,国学会更好地发挥塑造民族之“魂”、“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的积极作用。

其三,要正确树立笃实理性的优良学风,这是今天我们的干部最终能够真正学好国学的有力保证。

国学本身毕竟是古代社会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精华与糟粕并存,对于传统文化,我们绝不能因为她存在弊端而一概抹杀;自然,更不应不辨青红皂白地一味高唱赞歌,涂脂抹粉。这样对国学就有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问题,从而才能真正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之服务于时代的需要。更何况我们的各级干部都担负着重要的职责,有自己的政务需要处理,所以,不可能也无必要什么都读,什么都懂;而是应该有所选择,有针对性地进入国学的殿堂,追求最佳的学习效果。要贯彻落实正确的学风。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篇4

新洲区双柳街中心小学 周志桃

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国学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中华民族国学精粹是中华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弟子规》里面的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让我们受益匪浅。读了这几句话,我懂得了父母呼唤我时必须得回应;父母叫我做什么事也不能懒惰,得马上去行动;父母对我教诲时,得虚心、安静地听,并好好接受;父母给我订下的规则,是有道理的,得听从。以前妈妈叫我做什么事,我总是拖拖拉拉,有时还不肯做。现在我知道这样是很不对的。我以后要听妈妈的话。妈妈叫我做什么我就马上去做。

”心眼口,信皆要。“这句话中教我们怎样读好书的方法,在读书的时侯,一定要心到,眼到,口到。如果光看着书本,但却心不在焉的话,那么就白读了。如果眼睛不看好书而却左看看右看看,也是白看了。口也要配合着念,把精神集中在书本上,几遍后,便会背了。《三字经》”幼不学,老何为“呢?启发我们现在要勤奋好学,不懂就要不耻下问,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玉不琢,不成器,“同样警示着我们一个人不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过生活的磨练,长大后就难以成为大器,只有发奋,才能图强。”亲师友,习礼仪"是教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要知道尊敬亲人、老师和朋友。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们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篇5

从小就优先学习最精华、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把最精华的学好了,学其他东西就能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国学以中华灿烂文化之经典为基,兼收并蓄他国优秀文明之精华或经典。尽早将学习能力提高到较高的水平,包括思考和记忆的能力。让孩子自小“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地读和背诵儒道释经典,包括四书五经等,孩子在不太理解的情况下将10~30万字的经典背下来,记忆力就上升到很高水平,日日读诵古圣先贤的博大精深的经典,自然会不停地比对、思索和分析,孩子的思考能力也会同时不断地飞速提高,思考和记忆交相促进。

国学智慧学习心得体会 篇6

2013年的12月7日有幸参加府谷镇的德、慧、智的学习。通过国学会的张会长的指引,我感触于五千年国学智慧的博大精深,古往今来,坚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成就了众多伟人,“修身”则是他们迈出的第一步,审视历史过往和当今案例,其如因果逻辑,不可或缺。万物皆有道,做人做事也有道。从边上看,做人做事似乎很简单,有谁不会呢?其实不然,做人做事是一门很难掌握的学问。每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都渴望着成功,而且很多人为了心中的梦想,付出了很多,然而得到的却很少,不够勤劳,可为什么偏偏落得个一事无成的结局呢?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一方面是内修心。所谓修心就是要修养我们的心智、心性、心情。就此而言,心智的修炼一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记得张会长在会上讲“我们不仅要学习马列主义,还应该学习老祖宗传给我们的精华,如学习国学”,我认为要学好国学,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要对国学智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如:四书中《大学》是成功学、《中庸》则是反映中国式的成功之道、《论语》《孟子》如我们人生的“交通规则”,五经中《周易》是哲学思维通过简易变化彰显进取精神、《尚书》是政治思维书以道事。

做好工作固然重要,但为人之道才是根本。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先做人,后做事。做事与做人是硬币的两面,二者紧密相连。不会做人,就没有根基;做事是立身乘人之本。做事一时成功,不能成为真正的成功;做人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那么,做人做事有哪些道呢?

1、做人人品比才华重要

人品不能直接当饭吃,但毫无疑问的是人品是立身之本,对人生成败、事业兴衰影响非常大。品行不佳,不仅害人,也会使人在社会上丧失很多机会。人生道路,只有牢记“最重要的是人品”这句名言,才是做人的基础。

2、做人从良心开始 做事必先做人,做人从良心开始,这不是空话、套话,而是被很多成功认识证明了的。真正的感动人心、成就大事的往往是心灵最深处的力量。没有歪门邪道,没有勾心斗角,没没有大讲排场,一切都是自然天成,这就是凭良心做人的力量。

老子的《道德经》中也说:“天道好还。”所以凡事从良心先行才是处事之上策。因为一切背离良心的谎言终会被拆穿,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若被拆穿得早,就是人们所说的“现时报”来得快;若一时未被拆穿,日后还得处处陪着小心,一切谨言慎行,用越来越多的谎言去堵住原来的谎言漏洞,把自己弄得个身心疲惫不说,还免不了最终的“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候一到,马上就报。”做人只有做到让别人对你事事放心,别人才会愿意把身家性命托付给你。只有生活在这种人人互助、真诚关爱的环境之中,我们才能谈事业、谈成功。

3、做人要讲究诚信

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更通俗的话说诚信就是实在,不虚假。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学生要“言必信”,这就是要求说话一定要算数,说道做到。许诺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对不应办的事情或办不到的事情,总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一旦许诺,就要千方百计地去兑现。否则,就像老子所说:“轻诺必寡言,多易必多难。”一个人的诚实与信誉是他获得良好人际关系,是否守信用对事业成败也有巨大影响,有多少人信任你,你就拥有多少次成功的机会。

信誉是一个人最响亮的名片,是金字招牌。在做人办事时,一定要让你的信用代表你,觉得你是一个可靠的人。做一个诚信的人不容易,因为它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功利,需要实实在在地付出、奉献。真诚待人、克己为人的人,也许偶尔会被欺诈,但他们会真正实施受人欢迎。对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绝不为个人利益放弃诚实的人,人人都会真诚接纳他,愿意和他交往。

但我们有些人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有时候通知开会,有的人来不了也不请假;有时候单位有急事临时电话通知有的人到单位来处理,有的人不来也不说明原因,等等,这些行为都反映出一个人的诚信问题,下次谁还敢相信你呢。

4、做人要懂得谦逊

做一个谦逊的人首要的是不能骄、矜。因为具有骄矜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很了不起,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别人。由于骄傲,则往往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骄矜不忍危害很大。作为领导骄傲自大,不能以平等的态度待人,就会失去人才,失失去人心。作为普通工作人员,自以为是也难以成事。只有谦虚、听劝、忍耐骄矜之情的增长,谦和对人,才能无往而不胜。

如果一个人喜欢自大自夸,就算是有了一些美德,有了一些功劳和成绩,也会丧失掉。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看不起他人的工作,就会失去自己的功劳。固执自己的见解的人,会不明白事理;自以为是的人,不会通达清理;自傲者,不会获得成功;自夸的人,他所得到的一切都不会保持长久。骄矜的对立面是谦恭、礼让。要忍耐骄矜之态,必须是不居功自傲,自我约束,克制骄傲的产生。常常考虑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学习。谦受益,骄至败,几千年来都是这个道理。成功的人,未必都是完美,也未必都是很快乐,但他们有项特质是常人所没有的,就是专心致志,就是勤奋。勤奋是通向美好人生的阶梯。在日常工作上,它需要用诚实的品格来支撑,需要用精明的技巧来激励,需要用美好的理想来引导,需要从做小事、做好小事开始。而且,在你看来也许仅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对有心人而言就是难得的机遇,也就是说,即使是机遇,也不是什么人都能看得见、抓得住的,这是需要平时积累的一种高素质。

国学学习体会 篇7

关键词:Moodle环境,批判性思维,辩论式学习,活动设计,创新人才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能力,如识破误导的广告、衡量竞争双方的证据、看出辩论中的假设或谬误等[1]。21世纪以来,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产生、更新和传播的周期极大缩短,对批判性思维的需求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成为学习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是思维的两大并列技能。批判性思维对于学生能否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显得更加重要,如果缺乏批判性思维,学生就会被淹没在知识的海洋中。因此,在教育中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受到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

在Moodle网络环境下组织学生参加辩论活动,能够有效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对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积极作用。Moodle环境下的辩论活动能有效突破地域和空间限制,学生之间不仅可以开展实时同步辩论,也能够进行异步辩论;能够增加参与辩论小组成员的数量;课程资源高度共享、小组协作学习、以及教师对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等。此外,在Moodle环境下开展辩论活动,还具有管理方式灵活、学习活动多样、支持分数制和等级制评价方式。Moodle为网络环境下辩论式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想的虚拟环境,让辩论活动的资源多样化、开放化、活动评价可视化和多元化成为现实。在Moodle网络环境下设计辩论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开展协作,按照他们所支持的观点搜索资料并对它们进行加工,既可以发挥网络学习的优势,又可以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是一种有效的深度学习方式,同时为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Moodle国学经典》是基于Moodle平台环境,以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尤其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和革新能力为导向的经典诵读网络课程。国学经典内涵丰富,语言精练,是古代圣贤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在当前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学热”、“复古潮”中,如果不对国学精华和糟粕进行系统区分,将会不加甄别地推广和传播,将导致简单崇扬的弊病。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和重复,而是传统文化的更新和重构。基于上述思考,《Moodle国学经典》在内容设计上采用“经典阅读、质疑反思、知识重构、文化传承”模式,对经典诵读教学过程进行细化设计,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案例分析、分享反思等活动,帮助学生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及当代文化语境的融合,在演进中体现海纳百川、融会新知的机制,引导学生形成批判继承的世界观,辩证、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在该过程中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Moodle 国学经典》辩论式学习活动流程设计

辩论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和提高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2,3]。学生在参与辩论式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索研究活动,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自由争论和思维交流碰撞中深化思维品质,在互助互学中提高对社会充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等[4]。因此,辩论式学习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一致的,即在形成多种观点和意见过程中,发展学生形成对新观点和意见的支持能力。对于辩论式学习的实践过程,唐士梅认为应包含“导读——提问——分析——辩论——总结”等环节[5]。该模式对于思考和设计辩论式学习过程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在《Moodle国学经典》课程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的历史人文价值,同时辨别其中已不再适应时代需要的糟粕,采用辩论式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辩论达成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标和实践经验,设计了一个包括“四环节十阶段”辩论教学流程模式,分别是准备环节、辩论环节、评判环节和反思环节。在准备环节,学生要确定选题、进行分组,并准备辩论材料。在辩论环节,学生需要经历陈词阶段、攻辩阶段、自由辩论阶段和总结陈词阶段。在评判环节,主要进行投票统计,以确定胜负。反思环节主要帮助学生进行体验感悟,以升华对国学经典的认识。《Moodle国学经典》辩论式学习活动流程如图1所示。

根据Moodle网络学习平台易于创建学习活动的特点,根据图1所示的辩论式学习活动流程,创建了《Moodle国学经典》课程辩论式学习模块,让学生在辩论式学习过程中开展自主、合作的学习,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能力,共同完成辩论式学习任务,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在辩论式学习过程中,不但能够享受学习快乐,也可以在学习中锻炼并提升问题汇聚、观点分享、资料整理、沟通协作、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质。Moodle讨论区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讨论平台,每个学生都可以教师针对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避免因为话语霸权而淹没了自己的声音。在Moodle学习平台学习者之间可以进行异步交流,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与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交流和碰撞,在该过程中可以迸发智慧花火。同少数人霸据话语权的传统课堂相比,Moodle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从事问题思考和解答的更大优势,因此,学生们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会得到极大提高。

Moodle为学生开展国学经典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网络平台。学生不仅在学校课堂中学习,也可以在家中开展学习。因此学习空间和环境得到了极大拓展。在Moodle环境中,教师的角色会发生根本转变,即从内容传授者变为引领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在学生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引领学生从事辨别、质疑和反思信息真伪活动,实现对知识的深度学习和发展批判性思维。例如在《名人探究之纪昀》专题模块学习中,学生在浏览了关于纪昀的信息后,围绕“了解了纪昀其人其事,你能客观公正地评论一下他吗?他的传奇人生对你有什么启发?”问题开展思考和讨论。曾经的热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人物到底有多真实?网上查阅的纪昀其人其事是真的吗?语文书上纪昀的作品《河中石兽》能发现人物的信息吗?学生在网络上搜索同该专题相关的信息资料,经过辨认、筛选,得出这样的认识:“开始的时候,我觉得纪昀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一代才华渊博的才子,只肤浅的认为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但后来通过进一步的理解、查阅与辩论,让我知道了一个不一样的纪昀 ------ 让纪昀在我心中的模样更加的坚定,让曾经的纪昀显得更可贵与真实。这就是我眼中的纪昀,一个神秘而又真实的纪昀。”

这是一个学生对纪晓岚认识的转变和深化过程,从开始受到现代大众传媒的影响而产生的认识,经过获取资料,对比分析后形成对纪昀的认识。教师针对学生的这种认识,可以提供相关反馈,鼓励或表扬学生在网络学习空间中所做的贡献。学生在Moodle环境中对主题、观点的深化认识,有利于他们开展辩论式学习。因为辩论式学习是基于学生形成对问题的深刻认识,并能够提炼立场和观点。实践也表明,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和锻炼,学生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对问题分析的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为了支持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观点和看法,他们会收集相关证据,利用证据对观点和看法提供支持,并增强了他们看待问题的自信心。

三、案例分析

“诚信”是国学经典课程的重要内容。在Moodle环境下开展“诚信知礼”模块辩论式学习时,根据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要求,设计了“诚信主要依靠自律还是他律”专题。主要通过如下步骤对在Moodle平台上开展辩论式学习活动进行设计:

(一)呈现选题

通过论坛功能将辩论选题的内容贴出来,以便让学生选择正方或反方阵营,确定选题。

(二)建立分组

建立正反方辩论小组。在学生正反方阵营中也可以再继续分出2 ~ 3个小组,方便他们开展合作性学习。

(三)生成辩论稿

辩论小组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并将小组讨论的内容,包括小组观点上传至正反方观点区。借助网络优势,学生对通过网络搜索和查找的相关资源,经过小组讨论、筛选、辨别、质疑等环节进行分析甄别,形成小组观点并形成文字上传至讨论组。正反方准备的辩论稿具有旁征博引、条理清晰特点。辩论小组成员在阅读分享辩论稿之后,会选出正反阵营的4个辩手,参加辩论。

(四)辩论

辩论过程在教室中面对面展开。正反双方辩手经过陈词、攻辩、自由辩论、总结陈词四个阶段,唇枪舌战、妙语连珠,不遗余力地为维护己方观点做出努力。

(五)投票统计

辩论结束,学生观众要登录到Moodle平台的投票区进行投票。Moodle的投票统计功能会即时作出统计,并最终确定辩论胜负方。

(五)总结与反思

辩论完成后,每位学生都要针对本专题辩论式学习过程,撰写体验、感悟和心得,并上传至Moodle的经验共享区进行交流和分享。

从上述辩论活动过程可以得出,基于Moodle平台的国学经典课程辩论式学习活动设计具有两大特色:一是根据Moodle平台强大的教学活动功能,为学生创建展示各种能力的平台,如筛选信息、讨论组讨论、投票区投票等,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每个人的观点都能与其他同学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完成学习任务。与传统辩论活动相比,Moodle环境下的辩论活动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得到较大提高。二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信息甄别筛选、深度思考、讨论评价,形成了思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批判性地继承国学经典。

四、结论

国学经典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热爱,辨析历史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精华和糟粕,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在国学经典诸多学习方法和途径中,采用Moodle平台支持国学经典学习,并通过辩论式学习活动设计,对于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拓展学习过程的灵活性、实现国学经典的深度学习等方面,能够发挥良好作用。本文所探讨的辩论式学习活动流程,能够在Moodle学习环境中设计实现。在实践过程中,有效整合了面对面课堂教学环境和网络学习环境,两种学习环境互相补充。面对面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参与,网络学习平台成为资料交流、呈现、展示和共享空间。教师角色在辩论式学习中同传统教学相比得到较大改变,学生则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提高了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

国学中的国学 篇8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音韵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出版过多种汉语音韵学和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学术专著和两种散文集。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是中文系(也叫汉语言文学系)的一个传统专业,主要基础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包括文字、语音、词汇、语法、方言等方面的内容。

经过一番思索,我选书目的标准是:原创性和系统性。所谓原创性,包括原典、创造两个方面,资料、方法都包括在内了;所谓系统性,指有限的几本书要基本覆盖一个学科领域,对本科学生而言,专业知识范围宜宽不宜窄。这里提供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本科学生必读书目”,基本上都是古书。对一般本科学生而言,可能会有些深奥,困难不小。而这,正是为了体现为学当“取法乎上”的意思。好在,学习者对于浅显明白、循序渐进、最新成果等方面的诉求,都有教科书予以提供,加以满足。所推荐的著作,同学们一时间难以完全读懂,不必着急。阅读这份书单的主要作用是,一窥门径。这些著作,就是专门研究它们的学者,也是活到老、读到老的,而且谁都不敢说自己彻底读懂了它们。

此外,现在的人们喜欢谈国学。我所推荐的这几种著作,可说是国学的基础,国学中的国学。

《说文解字》,许慎

东汉许慎,生前有“五经无双”的名声,他是一位研究经学的权威。众所周知,从经典著作问世的先秦时期传到汉朝,汉语言文字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人们阅读孔子等儒家学者留下的著作,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从语言文字上加以注释,疏通。因此,在经学的名下衍生出了“小学”,研究文字的形音义,即语言文字之学。作为经学家,许慎撰写《说文解字》的目的,主要是为经学服务。换言之,《说文解字》是一部阅读经典著作的工具书,一部带有规范性质的字典。但是,由于许慎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说文解字》是一部思虑周详、体例完善的著作,加上其所处的时代去古未远,使得这一部字典成为我国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同时具有集大成的水准和成就。直至今天,它仍是研究古文字学、甲骨学最重要的参考著作,一座无法绕过的桥梁。

《说文解字》行文极其简括,但用词古奥,阅读难度很大,也缺少趣味性。因此,作为初学者,不妨参阅若干专门研究《说文解字》的后人著作。最具系统性且容易读懂的,是当代著名训诂学家陆宗达先生的《说文解字通论》。比较有难度的是清代几位学者的《说文》学著作: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这些著作,分别在形音义等方面各有擅长,或旁征博引,或深入浅出,各有特色。

关于《说文解字》,有个情况值得一提。大家都知道,现代文学史上两位重要人物鲁迅、周作人兄弟,都是有着深厚国学基础的作家。他们的国学修养,跟他们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师从章太炎学习《说文解字》,有一定的关系。从保留至今的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鲁迅)等人的听课笔记看,章太炎当年讲《说文》,是一个字一个字往下讲的。

《切韵》,陆法言

如果说许慎的《说文解字》主要是研究汉字字形的著作,那么,《切韵》则是主要研究汉字读音的著作。正如《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切韵》则是音韵学的第一经典著作,二者在各自领域地位相埒。

《切韵》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隋朝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后,士大夫阶层的一些人对当时方言分歧、文字缺少明确的标准读音、前人和当时学者的音韵学著作语音标准纷乱等现象,感到不满。一次类似沙龙的家庭聚会上,八位有学问的官员,于夜永酒阑之际,随意地讨论起读音的问题来。讨论显然是认真而热烈的,最后也达成了许多一致的意见。因此,主人家的公子陆法言就在其中一位的提议下,笔录了他们讨论的纲要。几十年后,陆法言在退出官场之后,教授学生之余,根据当年八位长辈那次讨论的纲要,结合自己多年的访学、潜心研究,撰写出了《切韵》一书。

显然,陆法言撰写《切韵》,除了传播先人想法之外,他本人也有规范字音的愿望。书名中的“切”,意思是“正”,就是规范、正音的意思。

书的内容性质,《切韵》跟《说文解字》有相同之处,都是字典,都逐字解释。所不同者,《说文解字》按部首编排(把汉字分为540部),《切韵》按读音编排。先按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接着按韵部排列,一共分出193个韵部。每个韵部内部,再按声母的不同,分出小韵。每个小韵的第一个字下边,用反切的方法注出读音。这样的编排和反切注音,等于分析、归纳出了一种当时的标准语大致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语音体系。

《切韵》成书于隋朝仁寿元年(601年),时当中古,因此被当成典型的中古音系。研究汉语音韵学的人,把《切韵》当做桥梁,当做出发点:上推上古音,发展出古音学;下绎近代音,发展出今音学;将其展示为图表形式,发展出等韵学。《切韵》在研究汉语语音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切韵》问世不久,即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官私增补、修订者络绎不绝,唐朝有孙愐的《唐韵》,宋代有官修的《广韵》、《集韵》,因为这些增补修订本的流传,原本《切韵》反而湮灭了,只有几种残缺不全的写本流传下来。因此,今天研究《切韵》所代表的中古音系,主要根据是保存完好的《广韵》。

跟《切韵》相关的几种著作,也不能不读。当年参加讨论并且起了重要作用的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其中专谈读音问题的《音辞篇》,跟陆法言《切韵序》有相通之处,是研究《切韵》音系及其性质的重要参考文献。当代著名音韵学家周祖谟先生的《广韵校本》,是诸多版本中校订较为精审的一种。清代音韵学家陈澧的《切韵考》,发现了利用《切韵》反切上下字研究《切韵》声母、韵母的系联法,这是中古音研究的重大发现。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系联法的价值远不止研究《切韵》,还可以应用于研究所有反切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制的《汉语方言调查字表》,虽然主要用于调查汉语方言语音系统,进行古今声韵调对比,但是,如果能用心阅读,它也是非常好的了解《切韵》音系具体情况的读本。

《尔雅》

《尔雅》著者是谁,自古以来,有周公、孔子门人、汉儒等不同说法。《尔雅》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堪称辞书的开山之作。

现代学者归纳《尔雅》的释义方法,主要是以雅言(古时候的标准语)解释方言和以今语解释古语两个方面。我们知道,《说文解字》、《切韵》都是字典,都有释义的内容。《尔雅》不同于它们的地方,主要是编排方法不同:《说文解字》按字形部首,《切韵》按读音,《尔雅》按事类和义类。显然,《尔雅》更像今天的百科全书。因此,阅读《尔雅》可以丰富我们古代语言、百科方面的知识。举例来说,《释亲》一篇,可以让我们知道,我国关于人伦的各种称呼。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出现的关系,在《尔雅》中都有记载。

为了更好地理解《尔雅》,扩展有关知识,还可以阅读晋代郭璞的注、北宋邢昺的《尔雅疏》、清邵晋涵的《尔雅正义》、郝懿行的《尔雅义疏》等。

《释名》,刘熙

东汉刘熙《释名》编排体例,类似《尔雅》,也是逐条训释。客观地说,释义本身无法跟《尔雅》相比,但是它自有特点:大量使用声训方法。具体地说,其声训条例分同音、双声、叠韵三种。《释名》中的声训,因为是前人及当时声训成果的汇总,对于我们了解古人关于词语声音跟意义的关系的认识、研究古代音韵,都是有用的材料。

《释名》历来传本,缺讹严重。清代王先谦将毕沅《释名疏证》、成蓉镜《补正》、吴翌寅《校议》、孙诒让《札迻》加以集萃,成为《释名疏证补》,是阅读《释名》不可或缺的辅助著作。

《方言》,杨雄

《方言》全名《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轩,一种轻便马车,古时候朝廷派出采风官,到各地了解风土民情,包括语言。口吃、有强烈的流芳百世思想的杨雄,搞过文学创作(写过《甘泉》《羽猎》《长杨》等赋),写过哲学著作(《太玄》《法言》等),喜欢研究古文奇字(写过《仓颉训纂》),也曾亲自调查方言。调查的方法是利用当时汉朝类似今天“两会”的机会,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限于财经统计方面的官吏)调查各地方言词语,然后整理,编排成文,类似今天的方言词典。这就是《方言》。

《方言》全部只有11900余字,词语675条,篇幅很有限,不像是完整的著作。但是,它作为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的意义相当重大。再者,它所记录的词语,也是我们研究当时方言、语音的重要资料。

晋朝的郭璞给《方言》作过精彩的注释。利用郭璞的注释,可以看出汉晋三百年间词语变化的一些情况。清代戴震的《方言疏证》和钱绎的《方言笺疏》,当代学者周祖谟先生的《方言校笺》,都是阅读《方言》的重要参考书。本人所著《秦汉方言》,曾利用杨雄《方言》等资料研究秦汉时期的汉语方言和音韵。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苏鑫 篇9

苏鑫

通过一个上午的学习,我就《论语》谈一点自己的感想。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总之,孔子认为学文可以涵养完美的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

国学培训体会 篇10

薛家湾第八小学

梁婧

本次有幸参加了准格尔旗《国学基础教程》首期培训,有很多收获,现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对国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常听别人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男女授受不亲;还有诸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一些朗朗上口的章句,别人说得越起劲,我却听得越迷惑,„„我带着疑问,带着求知的心态听漆永祥教授讲了《中国文化经典》后,我对国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经过祖祖辈辈国人的创造、提炼和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人类的财富——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们各个生活领域中起着启发作用,仍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国学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学科,是让我们在研学中国古文化中领悟万物运行的玄妙,感悟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门学科,学习国学,正确掌握和灵活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这对我们今后生活和工作有着良好的帮助。

二、对教学《唐诗宋词》有了一定的了解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我们小学课本里也安排了一些内容。结合专家的讲座,我觉得在教学时,不应该盲目追求唯一的标准的分析与评价,而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个人体验,给学生独立体验的自由与空间,尊重学生的多元表达。唐诗宋词是古人生活体验、生命感悟的结晶,沉淀着古人丰富的情感,文学性极强,又充满了人情味。这些决定了诗歌教学的过程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实验论证、逻辑推理,而在于呈现文本内涵,激活学生的生命激情,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文本世界进行审美体验。当每首诗词作为教学对象出现在课堂中的时候,它呈现出的是一种开放的状态,召唤着师生将它唤醒、将它丰富。新课程标准中多处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种体验就是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个人的感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活学生的想象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力,那么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不但教师可以把创造主体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复现出来,加以充分理解与体验,而且学生还能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重塑艺术形象,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甚至体味到作家创造艺术作品时未曾想到的东西,从而深化原来并不深刻的东西。

三、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精髓的好处

传统文化精髓是填补现代人的内心空白的精神食粮。听郭峰教授讲了 “大学“ “中庸”“孟子” 后,我的一个特别的体会是国学在目前我们国民的心灵建设正当其时,可以发挥其独一无二的作用。当前的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是中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大众许多是心理失衡的。我认为国学在国民心灵建设方面独树一帜,恰好可以发挥其特殊的功效。其原因就是传统的儒学,道学和佛学都是悲天悯人,关怀弱势群体的。作为影响最广的儒学,孔子,孟子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报复得不到施展,郁闷了大半辈子;因此他们在失意中可以体会到民间疾苦,并且可以苦中作乐,自我调节,总结出一系列逆境求存,乐观向上的心理调整方法,这些方法都简明易学,并且为知识分子所接受,因此孔孟被大家称颂为至圣先师。

国学热的兴起与国学的发展思考 篇11

关键词:国学 传统文化 儒学 传承 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11-02

国学这一概念是在近代西方思想和技术逐步传播的同时而产生的,经过百年的发展,特别是进20年的进步,国学已经深入中华儿女的思想,如何承继和发展国学已经成为当前炙手可热的文化和思想话题。应该看到国学的深厚底蕴,要为国人钟爱国学而欢欣鼓舞,要为国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自身的努力,在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上,培育出新时期适于中国、服务于世界的新国学。当前我们应该具有冷静而理性的思维,要从国学的发展上和途径上进行深入思考,要认清国学兴起的背景,明确国学在传播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全面地呵护和发扬将国学的精髓和实质更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在进行更好地传承的同时,更有力地改造国学,使其更加适合新时期的需要,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大局[1]。

1 国学兴起的时代背景

1.1 儒学的重新兴起

进入到新时期,有识之士认识到应该在快速吸收西方先进思想的同时,要打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特别是海外华侨和留学人员对于中华文化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形成了“新儒学”的基本认知,这为国学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和文化上的重要基础。新儒学认为中华文明应该告别西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要提倡和谐和共同发展,这一思想的提出给了国学非凡的生命力,使得国学不但在国内得以兴起,同时也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地认同。

1.2 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

从“五四”运动开始“西风东渐”传统的思想和文化仿佛距离我们渐行渐远,“言必称希腊”的趋向越来越明显,导致社会上出现信仰缺失、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很多人对于此类现象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他们发现要想改变现状应该延续中华文化中传统的优良部分,应该通过传统文化的重振达到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思想的重新洗涤和重构。当前全社会已经取得共识,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合理的人文精神,一个民族才能够持续发展,也才能够以利于民族之林。

1.3 现代性的深入反思

现代性的反思始于20世纪末,在西方和中国的思想学界开始了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反思,他们看到了人类物质世界的丰富并没有带来更深层次的幸福,反倒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出现的弊端却给整个人类带来严峻的发展和现实考验[2],传统的现代性已经不能继续指导整个世界的发展,必须探寻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思想。这时人们将目光转向了中华的传统文化,那种讲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在中西方的思想学界都对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中国学的长处和优势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发挥,形成了国学兴起的热潮。

1.4 文化归属感的兴起

中华文化具有特殊性,讲求认同和包容,这对于西方讲求竞争的功利性思想有着极大的超越性,特别在人们感到无助、困惑的时候,中华文化的价值就显现出来[3],特别是华人心灵深处的“回家”意识就会占据主体,在心理上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皈依,这是国学兴起的内在原因。

2 国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对于文化认知的不同

很多人对于30多年来西方文化的冲击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认为社会上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西方文化不适于中国国情而带来的种种问题,只要恢复传统文化和国学所有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这是片面的思想,不但会否定多年来我国社会建设的实践,更会形成对国学的盲目崇拜[4]。

2.2 以民族性掩盖时代性

过于强调传统文化和国学的民族性,这种方式会导致以民族性掩盖时代性,使国学难以真正发挥传统的价值和作用,而且容易成为一种排他性的形态,形成狭隘的民族意识[5]。

3 国学发展的思路

3.1 以全面开放的目光来发展国学

在当前中国应该做到相互融通,东西合璧,要致力于建立包容性的、不断更新和创新的民族文化。平等的文化视角、开阔的文化胸襟、自觉的文化心态是目前最需倡导和确立的。只有在不断的吸纳、碰撞、交融更新的过程中,崭新的充满活力的民族文化才可能产生,才能使国学在当代获得准确的定位,也才能使国学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3.2 形成国学发展的新思维

国学应以和合的新思维、变通的新理念来解读传统文化。以和合的新思维和科学的态度,超越国学在西方的科学和民主价值评价视野下的复古、守旧、保守观念;以变通的新理念超越中体西用、重道轻器的思维模式,以现代的新视角,超越国粹派、东方文化派的国学观、文化观,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历史特征和时代精神,这是对传统国学的新诠释。

3.3 保持国学的主体意识

当前国学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怎样保持、树立自己文化主体意识。对于国学既不要盲目自尊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有坚持自己的主体性,才能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吸收外国文化的养料,来滋润本国的文化、发展本国的文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国学的复兴已成为一个历史的必然,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就必须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文化内核,国学就为我们提供这一内核的关键。对于国学的兴起要抱有积极和主动的态度,同时要对国学进行进一步地分析和判断,形成对国学传承问题的全面分析,达到对国学有计划、有目标地推广和普及。当前,我们应该珍视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国学,夯实中华民族文化和思想的根基,在不断融合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同时,实现国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振兴。

参考文献

[1]王彦坤.国学热的持续升温与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38-145,156.

[2]戴伟.“国学热”的冷思考——基于中西传统文化差异的视角[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1):1-6.

[3]张冉.国学热兴起的背景与国学的发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95-99.

[4]罗才成.对当前“国学热”现象的几点思考[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6-27,30.

上一篇:四川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时间银行章程下一篇:女装市场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