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p管理课程观后感

2024-07-20

edp管理课程观后感(共3篇)

edp管理课程观后感 篇1

管理学作业要求:

运用本课程所学的管理知识,分析本单位管理实践,并提出改进和提高的建议。

首先,很感谢公司为我们学员安排了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EDP课程,这对正在成长当中的我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和非常积极的影响。

在通过两天对第一门课程—“管理学”的学习,使我对“管理”两个字有了新的认识,和给我在今后的工作中的重点,指明了新的方向。

在这里,我想先引入一段管理学的概念:“管理就是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协调他人的活动,带领人们既有效果又有效率地组织目标的过程。”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了管理中最重要的四个要素,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而这四要素,就是企业去实现其目标的必要手段。在大的宏观方面,也就是所谓的企业管理。中青旅也是通过以上四个要素,为企业在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目标上更好的去服务。

计划职能方面,中青旅树立了产品和服务的长久使命,以使企业保持竞争力。并接受新的理念,直面挑战,领导变革。中青旅确立其企业使命、价值观、愿景和战略途径。具体的表现为。

1.企业使命:以人为本,创造快乐。

2.核心价值观:创新永无止境。

3.公司愿景:成为大型的国际旅游运营商。

4.战略途径:中青旅正着力实施“一体两翼”式扩张,主体是自由行和出境游,“两翼”是新成立的遨游网事业部和渠道拓展部。实体渠道将覆盖华北和华东地区,并向华南地区延伸,进军一、二线城市。

有了这些基础的计划职能,我们的企业就可以更好的应对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也可以使企业集中全力于目标,且更加合理。

而在组织职能方面,中青旅更是在企业的职位设计和企业的结构设计上,都是在同业中所领先的。

如何进行合理的职位设计呢?先举一个“制作别针”例子。工业革命以前,制作一个小小的别针,从头到尾,都是由一个人来完成制作的。每一个工人大概一天可以制作40-50个别针,工作效率非常的低。之后,工厂进行了工作的划分,把一个别针的制作过程分为了6个部分,每一个人只负责其中的专属工作,工作效率竟然提升到了一天可以制作出近万个小别针。老板看到分工带来的利益,就继续把工作进行更多的划分。

但是恰恰相反,工厂的工作效率开始下降。因为分工带来的负面的因素随之而来。枯燥、单调乏味给工人们造成了生理和心理上伤害,导致了厌烦和不满的情绪。而且过度的分工使工作间的协调成本上升,影响了总的效率和质量,工作随之成为一种必要的“恶”。

我们中青旅的企业职位设计是怎样来进行的呢?来在旅游板块中,我们在业内率先实行了,前后台分离的工作模式。这样既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熟练程度,又减少了因为工作的变换而损失的时间,大幅度的降低了劳动成本。

但是我们并没有单纯一味的进行盲目的划分工作。每一项工作,都要求前后台的员工有多样性的技能。并且以项目为单位,每个人都参与到整个工作的完整性中。而在完成工作后,还有前后台同事在工作上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讨论如何改进工作的方针政策。

这样就在工作上的挑战性,成就感,责任感以及工作的反馈上,推进了员工在工作当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而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可以说我们的企业拥有众多的“好职位”。

在企业的工作结构上,我们秉承“心意互通”的品牌信仰。其意义不光是与消费者之间的无障碍沟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真诚沟通。也是倡导中青旅企业内员工之间的无边界沟通,打破工作壁垒,减少沟通的难度和复杂性。

接着是领导职能方面。领导,顾名思义—带领着人们,引导着人们去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像在一个大的电磁场中,给每一个人原本没有磁力的个体,赋予强大的磁力。而领导,就是要营造这样一个“场”。

中青旅的“领导”,就是一个强大的磁力场。他们自己很明确,要把人们带到哪里去。并且让所有人都知道目标方向,还要很愿意的随着这个目标来努力。中青旅有着强大而优秀的领导班子,他们很乐意的并帮助员工来把工作做好。而非惩罚或者威吓。我们的领导定向非常明确,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倾听每一位员工的意见。

中青旅的领导们,很愿意去倾听和接纳员工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情况下,许多员工害怕提问或者拿主意,即使在他们不清楚自己的责任或者不明白对错时。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随之而来的损失也是惊人的。

当然,还有本文提到的最后一个职能工作,控制职能。控制的含义其实很简单,就是事情来按照计划进行下去。而控制职能中,又有三个很重要的工作:制定控制标准;测量绩效,找出偏差;分析原因,最后消除造成偏差的原因。这就不能不提到,我们中青旅正在做的一项大事件:标准化建设。

自从公司被确立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以来,公司专门成立公司标准化领导小组,由张立军总裁亲自担任组长、李京副总裁担任副组长、各位公司高管作为小组成员。可见标准化建设的根本保障源于公司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而且标准化建设的动力源于公司各部门、全员的积极参与、通力合作。标准化建设是系统工程,覆盖了公司总部的全部工作内容,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自标准化工作之初,公司就明确了公司各业务板块、各职能部门是标准化建设的参与部门,负责标准化文件的收集、提供、梳理、编制、组织、实施等具体工作。

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中青旅在控制职能方面,下足了功夫。很好的使整个公司的目标达到了一致性,均衡性,完整性,以及可控性。

综上几点可以看出,中青旅很明白管理的意义和一个企业生存的意义。一个企业的存在,不只是依托于利润的最大化。一个好的企业的本质,是为顾客创造价值,同时也为员工创造了价值。所以我可以说,中青旅是一个卓越的企业,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企业。

我工作在营销总部,这样一个前台一线部门。又正好刚刚接手北太平庄店的店长工作。所以我想简单阐述一下从我作为一名店长的角度,是如何来进行“管理”这项工作的。

中青旅的文化就是以人为本,并且注重人才的培养。无论何时,团队建设都是第一位的。顺着这条主线,我把店里的工作,按照几个大项,分配给每一个员工。店内管理方面,从散客管理,单位客户维护,团档整理,考勤值日,等等这些都有专人来负责,并且在大家所负责的板块内,权利最大化,包括我自己都要按照负责人的要求来做。在店内管理工作完成上,树立“标兵店”意识,每一个人要有集体荣誉感,工作考核执行力,有罚无奖。

营销方面的目标业绩,我并没有直接给每一个人下达任务。而且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先由每一个发言阐述自己的优势,和店内应该如何开展营销工作,再由每一个人自己来制定本人的年度的业绩目标。并鼓励大家,多问多分享,可以把遇到的任何问题,拿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在目标完成率上,有奖无罚。

我所理解的管理,其实无时无刻不体现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就像在课堂我所回答的,对于店内员工的管理,我总结为我的“酸奶”理论:

“酸奶”本来是很美味,很有营养的。但是有的商家,只是为了想让酸奶表面看起来很好,就加入了“琼脂”和“色素”在其中。酸奶表面看起来,很好看,很稳固,就连把瓶子倒过来,都不会洒掉。但是却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还对人体有害无益。

而聪明的商家,没有加入“琼脂”。而且加入了“活性乳酸菌”和“鲜果肉”,那样的“酸奶”才真正的健康、美味。

管理并不是把人们“管住”,而且“激发”和“协调”人们,去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

愿我们每一个人,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善用其才,做出那最美味香甜的“酸奶”。

edp管理课程观后感 篇2

一直以来体育教学都把“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 增强学生体质”作为指导思想和教学任务。然而从1956年, 教育部颁布的第一部《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下称《大纲》) 到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均未对体育课程的性质进行界定。尽管有不少高校的学校体育教材对体育教学的定义或概念进行了论述。最早提出体育教学要“增强学生体质”的是196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体育教材》、《中学体育教材》 (教师用书) , 这套教材把大纲和教材合编为一本, 首次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从那以后“增强学生体质”就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和教学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 发展学生身体,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正式把体育与健康结合在一起, 并首次把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课程标准实验稿》把体育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课程标准实验稿》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体育课程的性质, 为体育课程的实验工作指明了方向。随着我们对体育课程的认识以及社会生活、发展对体育课程的要求, 随着近10年实验工作的思考, 《课程标准》中对体育课程的性质进行了修订, 做了必要的补充, 具体表述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 以增进健康,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 《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 对本课程的主要目标加以明确。除了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外, 还提出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下面让我们对体育课程的内涵作详细的了解。

一、“身体练习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手段”

这是由体育课程的本质所决定的。身体练习是指构成体育手段的各种具体动作, 它决定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要遵循教育及体育运动的各种规律, 让学生在完成各种动作的过程中使身体承受适宜的运动负荷。

二、“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

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学习内容。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能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 也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手段。学习体育知识, 技能就是要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在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兴趣, 使学生在学业学习期间能够掌握两项以上的体育技能。技能是技术的熟练表现形式, 是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一种能力。学生掌握技术到形成技能的过程中, 需要经过不断地练习, 不断地探究。在探究中形成自己特点的技能,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受益。因此, 在《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程的性质表述中没有出现“技术”, 就是希望教师在传授体育技术时, 必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所掌握的“技术”变为“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并通过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来促进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我们知道, 一个人学会了骑自行车之后不骑, 若干年后再骑, 还是能够运行自如, 这就是掌握了自行车技术后变为技能的过程。我们从小学到高中, 都不同程度地学习了一到几套武术的套路, 但到了毕业后, 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完整地完成整套武术的动作。为什么?俗话说“曲不离口, 拳不离手”,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武术、健美操、广播操等成套动作技术必须坚持长时期的练习, 才能长久地以记忆。因此, 体育教学就是要通过学生的不断练习, 把技术变为学生的技能。

如何使学生习得的运动技术变成有自己特点的技能呢?让我们来比较两种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是完成课程目标和任务的重要表现形式, 各种教学安排均为了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教师可以选择各种教学形式, 把学习目标转化成参加学生学习的目标。教学流程应根据课的目标、内容、学生实际灵活设计, 因课而异。这里举例的教学流程只是许多案例之一, 只提供参考。

一般的教学流程:

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讲解示范→分组练习→竞赛或游戏

根据《课程标准》理念拓展的教学流程:

1. 田径及球类的教学流程:

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生体会→讲解示范→分组练习 (自主、合作、探究过程) →竞赛 (结合教学内容的各种竞赛活动) →素质练习

2. 武术及体操的教学流程:

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复习动作 (非新授课) 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及展示 (自主、合作、探究过程、学生创编过程) →素质练习

在传统的教学流程中, 教师按照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示范, 安排学生分组练习, 最后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学习的动作技术、形成技能的时间相对较长, 动作的遗忘也较快。

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 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从而达成“健康第一”的目标。

在田径及球类的教学中, 我们增加了“学生体会”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 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技术水平的过程, 在了解学生水平的基础上再进行的讲解示范, 更具针对性。也便于我们安排学生的分组练习。传统的教学中, 我们只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就可以, 基本上不会按照学生水平选择教学内容, 所以容易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学生学不会的局面。《课程标准》以目标引领教学内容, 较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前提下选择学生学习内容。在教学实际中, 我们往往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 这里我们以“基本掌握篮球运球技术”的学习目标为例, 一个教师同时教两个班, 其中1班来自农村, 2班来自城市, 同时进行篮球第一节的学习, 教师发现, 1班的学生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人学过篮球, 而2班几乎全部学生均能很好地运球。按传统的教学, 两个班均必须从原地运球开始教学, 这样2班的学生必然“吃不饱”, 学习目标引领教学内容之后, 教学内容就可以围绕学生掌握运球技术来选择。教师可以在讲解示范运球的基本技术之后,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练习内容, 学习积极性当然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选择不同运球的技术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原地运球如何控制好球, 行进间运球如何摆脱防守等等, 实际上就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空间, 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够按照自己的水平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又比较好地关注到不同技能、素质水平差异的学生。这样一来, 也给体育教学改革带来新的课题, 如果体育教师同时担任几个班的教学, 而几个班的程度参差不齐的话, 就有可能也必须准备两个以上的教案。要教师每次课同时写几个教案是难以做到的, 因此就必须对现在的教案进行改革, 比如采用一个单元的大教案等等。

在体育课的后半段, 教师们常常会安排一些竞赛或游戏活动, 这些活动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运动欲望, 很少有教师会把竞赛或游戏与技术教学相结合。有了学习“技能”这个概念后, 我们在体育课的后半段中就要增加技术含量。比如这节课学习了对地传接球, 那么在比赛中就要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 “在比赛的每一次进攻中, 都必须完成3次对地传接球, 投篮才算有效”。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以致用, 更快地形成动作技能。

在武术及体操的教学中, 我们在分组练习中增加了“学生展示”这个环节, 要求各组学生把学习过的动作进行重新编排, 或编排10~12个动作等。“学生展示”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学生创编动作的过程。学生把学过的动作经过小组的讨论后变为自己的动作组合, 久而久之学生自我学习和创编能力必然得到增强, 这种能力就是《课程标准》要达到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目标。健美操、太极拳等整套动作学生学习以后是会遗忘的, 但学生具有动作的创编能力后, 就等于掌握了锻炼的基本本领。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具备了这种能力, 就等于学会了自行车一样, 终身受益。无论到什么年龄, 只要想锻炼, 他们都能够编出自己能够锻炼的健美操、健身操和简易的太极拳, 这样终身锻炼身体就有了保障。因此, 在体育课中, 要尽量安排时间让学生体验、重组动作及展示。

在传统的教学流程中增加了一两个教学环节, 既可以很好地把传授式教学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结合在一起, 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促进《课程标准》目标的达成。

另外,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 向学生传授科学锻炼的方法也同样重要, 不规范的技术动作容易引起运动损伤, 不科学的锻炼方法常常收不到锻炼的效果, 反而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 在教学中, 应把各个项目的科学锻炼方法同时传授给学生。从锻炼身体的有效性角度看, 形成动作技能和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一样重要。

三、“增进健康”

增进健康是社会、教育赋予体育课程的重要任务。《课程标准》把以前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拓展至“增加健康”。体现了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体育教育的要求。

《课程标准》通过体育教学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目标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身体练习去全面发展身体和提高体能素质, 以增进健康;第二是要求体育教师在传授技术, 发展学生体能素质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第三是要求学校体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

第一个方面的要求是体育教学性质本身所决定的, 是每一个体育教师要完成的任务。

这里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 在传统的观念中, 有一些学校领导总是认为, 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是体育科组和体育教师的事, 甚至社会也往往把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与一个学校的体育工作好坏相结合。这是一个误区, 至少也是片面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中发[2007]7号) 文件中指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 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 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 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 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 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 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学生在学校的身体活动时间, 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学生的营养水平。理论上讲, 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均衡学生营养, 就能够比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时间起首要保证作用。在学校能够贯彻落实学生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前提下, 作为学校教育的一分子, 体育教师在学校中能够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服务的, 是在学校能够贯彻落实学生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去发展学生的身体, 特别是通过发展学生体能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需要社会、家长、学生和学校几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任何拔高体育教学功能, 或要求体育课程承担起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任都是不现实的。但是作为体育教师, 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体育教学这个阵地, 在有限的时间里, 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 有效地全面发展学生身体及体能素质。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倡的“课课练” (每节体育课安排5~10分钟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 的做法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意义, 应该结合课程目标要求加以坚持和推行。

第二方面的要求是要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串穿于学习目标的设置、教学计划、模块计划、教案和教学组织、手段中。在学生学习体育的技术、形成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身体对体育教师来说是毫无疑问的。但在课程实验过程中, 不少教师对培养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却感到力不从心。在近10年的课程实验中, 不少教师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 他们发现发展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在于要用《课程标准》理念去指导实践, 只要目标切合学生实际, 往往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看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

水平3~5, 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耐久跑

学习目标:1.通过耐久跑练习, 发展学生有氧耐力水平;2.在提高1500米跑成绩的基础上体验成功感, 提高自信心;3.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学习内容:800~1500米跑

学习步骤:

1. 教师向学生提出本节课800~1500米跑要达到的成绩目标, 就是战胜组内的一个对手。 (注意不要提战胜自己或超越自己的成绩) 。

2. 教师按同质分组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传授各种超越跑的方法。如追逐跑、领跑、交换跑等。

3. 教师将所有小组分两批进行耐久跑练习, 每批各小组间隔一定时间出发。

4. 第一批学生跑时, 第二批学生帮助相应小组报时, 为各组鼓劲、“加油”。第一批学生跑完, 稍事休息后, 帮助第二批跑的相应小组报时, 并为各组鼓劲、“加油”。

5. 学生要对每一个到达终点的同伴给予热情的掌声鼓励。

6. 学生评价自己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7. 各小组成员相互进行评价 (大家都发现每个人都超越了自己, 这时教师要通过激励语言表扬全体学生, 让学生们都体会到自信感。)

本案例是让学生通过超越对手最后达到超越自我的激励方法, 提高自己的800~1500米跑的成绩, 从而看到自己的进步, 体验成功感和愉快感, 提高自信心,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案例二:

水平3~5,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耐久跑

学习目标:通过耐久跑练习, 发展学生有氧耐力水平;加深对认识、理解、尊重他人的体验, 体会关爱和合作, 培养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学习内容:合作跑4000米

学习步骤: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由组合5人, 要求男女生、耐力好的学生与耐力一般的学生互相搭配。可以互相帮助, 能力强的学生多跑一点。比赛设最佳团队奖、最佳运动员奖、最佳表现奖、最佳合作奖、最佳教练奖等。

2.准备活动与分组。依据学生技能状况, 将不同技能基础的学生分成若干 (异质分组) 组, 选出组织能力强、认真负责的学生担任教练员。

3.小组自主练习。各组讨论, 根据自己水平选择跑的距离, 鼓励耐力好的学生为耐力一般的学生多跑点距离, 鼓励耐力一般的学生尽力跑出水平, 为组争光。根据合作跑的方法和组内学生们的水平, 提出跑步方案, 教练员综合大家的意见, 确定练习方案, 进行练习。教练员既“教”又“练”。教师可参与各组讨论, 帮助各组制订最佳方案, 及时进行正面评价。采用激励的方法,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提高练习兴趣和增强练习信心。

4.比赛与讨论。各组开始进行比赛。竞争相当激烈, 并且各组都较好地完成了动作。耐力好的学生和耐力一般的学生均跑出水平, 出色地完成了4000米的合作跑, 学生们对每个学生的表现报以热烈的掌声。师生一起评出各种奖项。

5.各小组成员相互进行评价。各小组分析个人与小组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师可以表扬在小组中帮助其他学生跑的学生, 重点表扬为了小组的荣誉尽力跑的学生, 让大家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本案例是让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支持、合作, 特别是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一般的学生, 让大家感受到关爱和团队精神。

以上两个案例说明, 同样是耐久跑的学习单元。学习目标中对体能的要求一样, 而对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要求不一样, 通过不一样的教学方法, 收到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因此, 只要体育教师都去认真学习, 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就能够通过体育教学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三方面的要求是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增进健康是指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全体学生的身体健康。一直以来, 我们要求的全面发展学生身体, 大多是指全体学校、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锻炼。所以, 无论在体育教学还是在课外体育活动中, 采用的教学方法和锻炼手段均以全面为主, 体育课的素质练习分组基本上是以行政分组为主, 课外体育活动更是以年级、以班为单位进行。这种分组练习方法对提高学生的体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身体健康, 参与体育锻炼从被动逐步转为主动。随着社会休闲时间的增多, 参加体育锻炼已经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于1997年在日内瓦召开了以“积极生活:体育为健康”为主题的会议, 并启动了“全球积极生活运动”。世界卫生组织认为, “体育活动对于提高个人的健康和技能以及促进社区的安定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积极生活”是指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从事身体运动的所有领域, 是一种体育活动受到尊重并融入日常生活的生活方式, 通过人们寻找愉快的机会和创造物质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以改善身体健康、追求个人幸福以及生活质量。“积极生活”实际上就是要求所有人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等现代生活方式。近年来, 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特别是体能素质水平持续下降, 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 各级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纷纷采取有力措施, 旨在大面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其中, 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部门和学校的重视, 这就是在学校中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与促进工作”, “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与促进”是指对学生的体质和体能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价, 采用预测、预防、维护和促进的方法, 不断提高学生体质、体能素质的主动介入的管理过程。基本的途径是“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和体能测试——身体健康评估 (统计和评价) ——建立健康档案——制订健康管理和促进计划 (个体运动处方、营养处方等等) ——进行健康干预跟踪”。这个途径在我们学校中是完全能够完成的。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管理和促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世界发达国家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措施。从1980年开始, 我国就在学生中开展体质检查工作 (简称“体检”) , 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我们每年都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因此, 我们很多学校均不同程度地掌握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也清楚哪个学生体能素质上欠缺。但长期以来, 我们的体育教学方法、体能锻炼方法和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法均以全体锻炼为主, 体育课的教学分组以行政班分, 大课间体育活动以班集体为单位, 通常是一班跳绳、二班耐久跑等等。殊不知在一班中可能有些学生的脊柱有问题, 是不能跳绳的, 二班中有学生有心脏病是不能跑步的。所以, 尽管我们天天开展一小时锻炼, 但对不少学生来说效果不大, 这就是锻炼的针对性不强, 这种练习方法与我们发展每个学生身体的初衷是相抵触的, 至少是不怎么科学的。因此, 从社会对每个学生健康的要求角度看, 非常有必要对现在体育教学分组练习和阳光体育活动的锻炼方法进行改革。

中央7号文件指出:“普遍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公告制度和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与促进”能够有效地把7号文件的要求落到实处。关键的问题是要把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如实告诉家长和学生, 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身体欠缺什么。然后要让学生知道什么体育锻炼方法能够提高自身的体质健康水平, 尤其是体能素质水平。这样学生的锻炼就有了源动力。一方面我们必须通过体育教学中向学生宣传社会发展与个体健康的关系, 如何更好地把体育锻炼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 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体育与健康课程, 从而使学生从内心对体育锻炼产生认同感。有了这种心理积累, 就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这样学生就完全可以达到课程运动参与的要求。另一方面, 要不断改革体育教学方法, 根据健康促进理论对学生体能素质进行分类指导, 如在教学分组中按学生体能分组, 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 按素质项目分组教学锻炼。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 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根据这一要求, 对体育课程提出了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作为主要目标, 就是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教学方法, 把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结合在一起, 通过学生不断地实践去达到要求。

大课间体育活动、阳光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续, 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更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的有效场所。学校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给学生创设提高技能水平和锻炼能力的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中发[2007]7号) 提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和特长, 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出名师, 育英才。”这为学校构建体育特色、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指明了方向。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体育传统或学生兴趣, 选择2~3个运动项目作为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 通过校本教研, 编写校本教材和教学计划, 在课程中安排学习内容, 在大课间活动中进行实践。把两项体育技能学习与校本课程、体育大课间活动相结合, 这种形式我们称为“体育‘2×1’课程化”。具体的实施是在1~9年级的体育课中, 每周安排1节课进行特色体育的教学, 高中把特色体育作为学生必修项目。小学有以学段为主的“1+1”或“1+1+1”形式, 1+1形式则是1~3年级开展一个项目, 4~6年级一个项目;“1+1+1”形式是小学低年级1~2年级开展一个项目, 如跳绳, 3~4年级开展一个项目, 如踢毽, 5~6年级一个项目如足球。初中采用“1+1”混合形式, 则两个项目交叉进行, 以年级或学期安排;高中根据体育课程选项教学的特点, 采用“1+X”形式, 则一个全校选定的体育项目, 另一个项目由学生或班级自行选择。这种体育特色项目的管理形式, 保证了学校能够在自身的条件基础上创新出具有自己特点的体育项目, 也保证了学生能够有较充分的时间学习和提高实践能力。最终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达到中央7号文件的要求。

edp管理课程观后感 篇3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DP)的女性管理者课程应时而生。EDP的女性管理者课程是中国第一项专为高层女性管理者开设的管理课程。该课程综合光华雄厚的师资力量与北大浓郁的人文气息,关注女性职场征战和情感冲突,辅以涉及文学、历史、音乐欣赏、装扮、品酒、与名人对话等方面的生动多彩的讲座,旨在帮助高层女性管理者享有成功和亲情的双重幸福。

就女性在职业生涯设计、管理风格方面的特殊性,本刊记者专程走访了女性管理者课程设计者、EDP中心副主任吕峰博士。

女性职业生涯设计有什么特殊性

职业生涯设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权力、责任、动力。首先在权力方面,一般女性和男性相比,女性对外部权力是比较保守的。在内部(家庭影响权)和外部权力发生矛盾的时候,她们一般倾向于放弃外部权力而选择内部权利。也就是说,从心理学方面来看,女性在权力欲望方面没有男性强。在职业动力方面,许多女性管理者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激励动力。这就有赖于知识状态的提升,而这种提升依赖于继续学习。

女性的领导风格有什么特点

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风险管理、细节管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领导视野四个方面。

首先,在风险管理方面,女性倾向于规避风险,而男性往往比较喜欢冒险。第二,在细节管理方面,女性更加关注细节。第三,在吃苦耐劳的精神方面,可以说女性承受痛苦、压力的能力比男性强。受到挫折和打击时抗挫能力也比较强。第四,在领导视野方面,与男性相比,女性领导者视野往往欠开阔,在制定领导目标时目标往往不是那么远大。

来得值 学得值

关于上课后的感受,记者采访了女性管理者课程学员、电脑商报社副社长国秀娟。下面是记者与她的对话。

“你认为一个优秀的女性管理者应该具备什么特质?”

“一个优秀的女性管理者应该有这么几项特质:自信、敏锐、果断、包容,这是我体会的。”

“北大EDP能满足你们的这些需求吗?感觉还有多大差距?”

“北大光华EDP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他们每件小事、每个细节都非常认真、非常规范,确实令人佩服。我们有些需求是需要自己来创造机会去满足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你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融入进去,把教授讲的理论框架带到自己的企业里面去思考才会有意义。我有时候在听到老师讲的某个模型或者理论正好应和了我单位的一些棘手难题时,那种兴奋是难于言表的。所以,老师讲授只是一般境界,自己结合实际体会是高了一层,大家一起交流心得又是更高的境界。”

“一年光学费就花进去了6万元,而且还没有学位,你们认为这样做值吗?”

“这个课程没有学位而且价格不菲,但我们每个人都觉得来的值,学得值,否则也不会花3万元/人再上半年了。首先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很在意学位,我们更关注实实在在的知识,知识可以创造财富,学位只能满足一时的虚荣。在北大光华,我结识了32位各行各业的杰出女性,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变成无话不谈的密友。这些知识、这份友谊远比那几万块钱学费更有价值。另外,有些同学通过上这个班,借助这份缘在事业上取得很大的进步,那更是额外的收获了。”

“为什么当时选择了北大EDP?要知道在国内几乎所有的名牌大学都有管理者课程的培训班。”

“北大这门课程特色鲜明,极具针对性。课程设置非常有吸引力,因此在众多的管理培训班中很快脱颖而出被我们相中。”

课程特色

女性管理者课程涉及战略管理、女性在组织变革中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绩效、女性领导艺术、财务管理、女性与决策、企业文化、女性团队建设、市场营销、女性压力管理、企业国际化、女性职业生涯设计等多项内容。值得一提的是,课程对女性的特殊性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授课形式:以讲授、讨论为主,辅以各种讲座及学员自发组织的各种交流活动、论坛。

招生对象: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优秀的企业、政府及其他组织的中高层女性管理人员。

课程时间:为期六个月,每月利用一个周末集中上课3天(周五至周日)。

课程费用:人民币30,000元

报名资格及录取:1.中高层女性管理者;2.大专以上学历;3.三年以上管理工作经验;4.年龄不超过50 周岁。

光华管理学院将根据申请人员的书面材料进行资格审核,组织面试,择优录取,每班35人。

联系方式:

电话:(010) 6276 9960;6276 8100 分机32,34,35

传真:(010) 6276 8266

电邮:edp@gsm.pku.edu.cn

网址:http://edp.gsm.pku.edu.cn

上一篇:阿卡奈人演讲稿下一篇:污控科2013年一季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