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思考

2024-10-05

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思考(共9篇)

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思考 篇1

关于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的若干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标志着国家改革进入了一个历史新阶段。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社会基础,也是国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为国家改革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为何提治理?一是传统社会管理空间位移。过去不是没有社会管理,但主要结构在职业空间里,社区只是单位体制的附庸和补充。现在,两个空间的位置做了互换。社区在整个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在社区这个单元里,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利益处理机制完全不同于单位化、行政化的模式,需要新的设计。二是行政体制存在先天缺陷。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阶层、社会需求,政府的行政管理越来越不适应。首先是政府公共服务提供的往往是标准产品,难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非标需求,结果造成大量的社会需求成为制度、政策的“溢出”部分。其次是政府管理属于科层制、宝塔式的管理,处理社会问题的效率难以跟上社会变化的节奏。再次是政府的职能“盲区”,难以应对综合性越来越强的社会问题。三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大的机构改革已进行多轮,但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越来越多,主要原因还是社会发育不够,政府职能转变缺乏合格的社会主体承接。群众利益诉求的碎片化,也与社会诉求表达组织化程度低,缺乏社会有效整合机制有关。事实上,社会治理水平的滞后,已成为改革发展稳定深化的瓶颈。

治理的基础是什么?一是公共空间正在萎缩。私人财富不断增加,对社区组织的依赖度下降,原来单位制下的公共物品不断私有化,如住房商品化、电表分户化等。在这些情况下,公共意识的形成、公共话题的捕捉、公共参与机制的形成,就显得相对困难。公共空间实际上在不断缩小,显然这大大增加了治理的成本。二是传统自治组织式微。居委会是传统意义上基层社会最大的自治组织,其地位作用得到法律的固化,但实际上这个情况已有很大改变。居委会缺认同、缺机制、缺能力、缺资源。严格讲,居委会的自治作用在退化。三是各种治理关系错位。首先是自治主体。即便我们界定居委会仍然是一个自治主体,但也绝对不是唯一一个。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各种文化团队等组织的社会影响力正在互换位置。其次是社区服务。政府的公共服务、市场的有偿服务、社会的互助服务各自边界在哪里,相互关系又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再次,党的工作层次也不清晰。政权层面、社会层面、组织自身层面,党的工作重点和机制有何区别,也不是很明确。

治理的路径在哪里?一是倡导系统思维。在目前转型期,确定工作重点,考虑资源投放,不宜人为地分轻重主次,既不能对传统体制全盘否定,也不能守着传统格局不放,而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多做融合的工作。二是发展协商民主。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由原来政府一个主体、行政一个手段,转变为政府、市场、社会三个主体,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控制,而是各主体平等参与,协商机制就是保障这一治理结构正常运作的重要制度。三是推进法治建设。单一社会结构向多元社会的转型,需要建立新的社会关

系和秩序,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制。在原来社会事务由政府统包统揽的情况下,政府与社会事务经办人的关系是上下级关系,运作的机制就是文件。实行社会治理后,政府与社会事务经办主体的关系不再是上下级关系,更多的是契约、合同关系。此外,随着社会主体的大量发育和作用的扩大,也需要建立除行业自律以外的更为规范的约束机制,这就会大大激发全社会对法治的需求。从法治的角度讲,当务之急就是要确立与社会治理相匹配的法治理念、法治导向与法治环境。作者系上海市人大法工委副主任

来源: 解放日报

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思考 篇2

[关键词]参与式民主;基层社会治理;村民小组长队伍;参与基层治理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3-0031-03

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群众的有序参与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内容。当前,在农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动力不足。一方面源于许多村级事务事不关己,另一方面源于参与和不参与差异不大。由此在一些地方基层社会治理陷入一种“空转”乃至“反转”的治理危机中。所以,激发群众的政治参与积极性,在村级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上能有效地提高村级事务的效率,避免基层政府的热情与基层群众的冷漠之间的反差,化解基层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矛盾,从而增强基层治理的实效。在这当中,村民小组长作为村民的带头人,他们上连村级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下连普通百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既可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又可以得到群众认可。因此,上海市崇明县新村乡以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为契机,把村民小组长队伍纳入基层社会治理范畴,赋予村民小组长一定的社会治理权力,大力建设村民小组长队伍,激发了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热情,在基层农村网格化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崇明县新村乡村民小组长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做法

崇明县新村乡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以参与式治理理念为指导,把选优配强村民小组长作为重要抓手,有效发挥了村民组长在农村工作中与群众联系紧密的优势,开创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新格局。

(一)畅通渠道,严把“选人关”。新村乡党委针对过去村民小组长年龄大、文化低、无人干的现象,以村民小组长换届选举为契机,实行户代表推荐、党员代表推荐、各职能条线推荐、村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公开推荐方式,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召开全体户代表会议,由户代表会议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小组长。严格规范村民小组长选配标准,坚持以“年轻化、知识化、技能化”为标准,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青年骨干推选到村民小组长的队伍中来。

(二)明确职责,严把“履职关”。新村乡党委明确了村民小组长农村网格化治理中的“六大职责”即当好“六个员”:一是负责向村民宣传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传达县相关会议精神和工作部署,当好“宣传员”;二是组织引导村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领村民致富,当好“示范员”;三是了解掌握村民的所思所盼,积极向村“两委”反映村民的意见建议,当好“联络员”;四是关注基层矛盾苗头,积极化解村民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促进基层和谐稳定,当好“调解员”;五是围绕防汛抗旱、水利兴修、土地流转、重点工程建设等村级事务,积极做好监督检查和落实反馈工作,当好“监督员”;六是负责本组的资产、资金、资源的管理,及时制止和汇报各类违法建设,当好“管理员”。

(三)健全制度,严把“育人关”。针对村民小组长学习机会少、成长慢、考核难的问题,新村乡党委健全“三大机制”,加强对村民小组长的培育:一是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将村民小组列入村干部培训工作规划,突出农村政策、法律法规、农业技术、村组工作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二是建立联系帮带制度,每位镇党委班子成员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分别联系帮带3—5位村民小组长,加强沟通联系、帮带示范,提高村民小组长的履职能力;三是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完善村民小组长考核细则,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经济报酬发放和提拔使用或提请罢免的重要依据,提高村民小组长的履职积极性和责任感。

(四)健全体系,严把“服务关”。村民小组与群众接触最紧密,做好服务群众工作是村民小组长的基本职责。新村乡党委根据村民小组长的这一特点,建立“镇党委统筹、村‘两委负责、村民小组落实”的服务体系,发挥镇党委统筹社会资源、村“两委”落实服务项目、村民小组自我服务的积极作用,增强村民小组长的服务能力,提高群众对其的信任感。

(五)激发动力,严把“激励关”。针对过去村民小组长队伍中存在的补贴少、动力弱的问题,新村乡党委通过“三大激励机制”,激发村民小组长的内在动力:落实报酬机制,建立基本报酬与考核报酬相挂钩的激励机制,鼓励村民小组长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注重精神激励,通过优秀村民小组长的评比表彰,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强化政治关怀,建立“把党员推选为村民小组长、把村民小组长培养成党员或村干部”的机制,把优秀的村民小组长作为村级后备干部加以重点培养,真正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照,激发村民小组长的工作积极性。

二、村民小组长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岗位吸引力有限。乡镇作为我国最末端的行政层级,所掌握的资源力量有限,由其作为改革创新主体,所掌握的各种资源要素难以支撑较大的制度创新。新村乡政府在吸纳优秀人才充实村民组长队伍方面尽管出台了相对应的政策措施,但是面对崇明县本地户籍人才输出大于人才流入的现状,无法推出更有吸引力的措施选配更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充实村民组长队伍。数据显示,新村乡本次换届选举中,村民组长连任人数达到86人,占109个村民组的78.9%。

(二)能力素质有待提高。尽管新村乡在本次村民组长换届选举中拿出了硬性规定,降低了村民组长的平均任职年龄,但是本届村民组长队伍仍呈现出思想政治素质不强(党员占比为11%)、年龄老化(平均年龄为60.4岁)、学历低(初中以下学历占一半以上)、业务素质不强(80%以上缺乏专业技术)等特点,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服务型人才更加匮乏。在面对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村艰巨的基层社会治理任务面前,素质不强的村民组长队伍难以实现大的作为,在工作中表现出进取心不足、主动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不强等问题,其工作局限于信息传达、物资发放等实务工作方面。

(三)权责不相称。村民小组长的权利义务不对等,存在着义务多权利少的现象。在调研中,村民小组长普遍反映,他们的权利少至已影响到职责的履行和作用的发挥。乡镇政府和村级党组织给村民小组长安排了不少有关基层治理的职责,如维护环境卫生、纠纷排摸、示范带头、维护权益等,并设置了严格的考核标准。但在待遇方面,低廉的工作报酬制约了村民小组长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据调查,村民小组长每年的生活补贴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原本起到激励作用的绩效考核效果也不明显。另外,村民小组长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缺失,政治参与意识的薄弱,都影响了村民小组长的参与程度和效果。

(四)参与意识薄弱。参与式治理要求群众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并推进民主化的进程。但在调研中发现,村民小组长的民主意识还不强,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在涉及群众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社保以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等问题上,参与不够,建言不多,作用不明显。

(五)培训效果不佳。在调研中村民小组长普遍反映,为履行好职责,他们亟需党的方针政策、农村法律法规、生产实用技术、社保养老、土地流转、止违拆违等方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有一位村民小组长说,由于他们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掌握不准确,因而难以向群众做准确的宣传教育说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在农村基层,针对村民小组长的学习培训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机会少,一年难得有一两次;二是内容缺乏针对性,与村民小组长的需求脱节;三是培训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使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了村民小组长综合素质的提升。

(六)基层政府职能转型缓慢。参与式治理要求基层政府让渡一部分权力给群众,及时从“全能型政府”向“合作共治型”政府转变。然而,乡镇政府和村级党组织的职能转变意识不强,“越位、错位、缺位”现象非常普遍。这不仅妨碍了基层政府效率和应有职能的发挥,而且造成基层政府与市场、社会及民众之间关系的紧张。基层政府还没有完全放下“身段”,以一种平等的身份、以一种合作共治的姿态与村民小组长之间建立平等共治的关系,使基层参与治理的进程受阻,也不利于公民社会的培育。

三、推进村民小组长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几点思考

(一)严格选任标准,优化队伍结构。一是完善组内村民民主推荐候选人和村两委推荐候选人制度,把学历高、年轻有为、热心公益、政治素质强的回乡创业人员、发家致富带头人、“万人、百千人项目”从业人员、有威望的村组“能人”推选担任村民组长,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二是建立健全岗位吸引机制,建立村民组长培育成长计划,将综合素质较高、年轻有活力的村民组长作为村委后备干部人才进行培养,派任务、压担子,历练村民组长的工作能力。三是强化监督考核,完善村民评议、村民组长互议、村两委和乡镇考核的各项制度,优化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明确考核关键指标、重点指标,采用“一票否决”等考核标准,严肃考核结果的运用,提升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二)完善培训机制,提高素质能力。一是完善培训机制。加强与组织部、民政局、党校等单位和部门的合作,建立乡镇、条线部门和专业培训机构等多方力量参与的立体培训体系,提升培训的专业化水平。二是创新培训方式。着眼于村民小组长的学习特点和农村工作特殊性,以农村基层治理中遇到的问题为抓手,采用小班化教学、实践教学、参观考察、问题讨论等多元培训模式,切实提高村民小组长的履职能力。三是突出培训内容。着重强化政策法规、矛盾化解、群众工作、土地流转、止违拆违、农业技术等方面知识的传授,提升村民组长的综合素质,增强村民组长的干事创业本领。

(三)完善保障机制,增强岗位吸引力。一是建立健全补贴增长机制,将村民组长的补贴支出作为乡镇财政统筹考虑,根据村民小组长的工作实际,结合当地工资水平,逐年提升报酬标准。同时,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标准,强化业务考核,适当运用奖惩措施,发挥绩效考核对村民小组长的激励作用。二是将社会工作者项目、乡镇定向岗位面向村民组长开放,在考录标准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使表现优秀的村民组长走向更高的平台施展抱负,激发村民组长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建立镇村联系村民组长制度,关心帮扶村民组长成长。建立与村民组长的帮扶成长机制,形成乡镇干部、村居负责人和村民组长合作互动的帮扶格局,通过走访、谈心、了解工作状况等方式和途径,了解和掌握村民组长的思想动态,帮助村民组长解决和克服工作困难,优化村民组长工作环境。

(四)提高参与意识,增强治理效果。从中国基层民主实践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至今已近三十多年了,但从基层群众自治的目标指向来看,基层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还不强,基层群众的自治意识薄弱、自治机制不完善、公民社会发育滞后、自治能力不强、参与政治社会的程度、层次、范围还十分有限,干群矛盾紧张,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频发,使基层群众自治遇到了民主困境。因此,参与式治理正是纾解基层民主困境的方式,它通过基层群众、群众组织、社会组织与基层政府、社会的良性互动、平等协商、自主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实现自我利益的表达。村民小组长正是群众的代言人,村民小组长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够避免公共决策的盲目性和非理性而造成的公共资源浪费和公共决策危机。在政府与公民、公民组织的深入互动、民主决策过程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因此,要通过参与实践来提高村民小组长的参与意识、参与程度、参与范围、参与能力和参与效果,切实发挥村民小组长的参与作用。

(五)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基层治理。参与式治理倡导政府与社会的伙伴关系。基层政府必须转变服务理念,从管理公民、公民组织到在与公民、公民组织的共同合作治理中,为公民、公民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乡镇基层政府与村级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长、群众之间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伙伴关系,基层政府要主动让渡权力,在与群众合作共治的过程中,使基层政府由统治管理向互动治理、主动服务转变,使基层政府真正回归到公共事务服务的本位上来。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崇明县委党校

基层社会治理交流发言 篇3

月 7 日上午,省委政法委在济南市市中区舜玉路街道综治中心召开全省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双星双优”主题活动会议,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峰海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张志华主持会议,省委政法委副书记梁战光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在全省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双星双优”主题活动,是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规范化水平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人民群众、开创政法综治工作新局面的客观需要。

会议要求:要坚持目标导向,通过“双星双优”主题活动,调动基层政法综治队伍和网格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要坚持民本导向,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心关注的公共安全、权益保障、公平正义、便民服务等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要坚持问题导向,认真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网格织密,推动多网融合,夯实社会治理的底板和根基。

基层社会治理交流发言 2

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李冠斌在发言中指出:近年来,菏泽市全面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夯实基层基础,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出具有区域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子,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多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下一步,菏泽市将以这次“双星双优”主题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明确目标,更新理念、周密组织,创新方法、落实在行,把创建活动与“不忘初心、牢

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以星级评定和绩效管理为引擎,激励各级综治干部和网格员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全面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提升社会治理规范化、精细化、实战化水平,高起点、高水准打造平安建设“升级版”,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基层社会治理交流发言

崇川区是南通市的主城区,“十*五”以来,经济总量翻番,城市规模和品质也有了较大提升。但随着群众工作的不断深入,来自基层的种种隐忧和危机却时时困扰和警醒着我:

一是城市更大了,但服务群众的距离远了。现在一个城市社区平均 1平方公里上万居民,社区就十几名干部,下面居民小组又大多是空的,人少事多,与群众靠不近、贴不紧,服务做不实,关系也疏远。二是人口更密集了,但引导群众的本领小了。居住小区虽然人口密集,但居民之间少了守望相助的人际交往,认同感、归属感下降,有时一条网络信息可能就会一呼百应,而我们却百呼不应。大家普遍感叹,群众工作的看家本领不灵了。三是社会更多元了,但凝聚群众的能力弱了。现在阶层分化,诉求多元,各种矛盾日趋复杂,但基层的组织动员能力弱化,协调各方利益矛盾时往往是孤军奋战,常陷入前后夹击的困境,有时甚至连做好事也得不到好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党建为核、服务为本、法治为基、德治为魂,从基层基础做起,探索善治、法治、德治、自治“四位一体”的社会治理创新,具体有四个方面的做法:

(一)做实基层服务彰显善治。要做实基层服务必须有扎实的基层组织基础。主要落在三个“实”字上:首先,党建引领的核心要强而实。健全社区党组织-邻里街坊党支部-楼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组织网络;配强党组织书记,组织机

关党员到社区报到参加双重组织生活,认领服务岗位。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开展“大走访”,走访入户全覆盖,服务群众解难事,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二是社区服务的功能要全而实。2009 年以来投入 10 多亿元建设社区服务中心,***个社区实现 600 ㎡以上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中心按“一校两厅四室”标准,配备60余项服务功能。从前年开始,建设2000㎡左右升级版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三是邻里街坊的组织要细而实。从 20**年开始,着眼做细网格、做实居民小组,按每***户左右组建了邻里***个、沿街每 300 米左右建立了街坊***个,并以设一个服务处、配一名专职社工、组一个理事会、建一支服务队、拨一笔经费“五个一”的要求,做实服务群众的最小单元。

(二)做优公共服务践行法治。依法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石,为社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重点抓好三个服务:一是全科化的便民服务。将区街两级 72 项公共服务事项全部下沉社区,社区设置全科服务窗口,全科社工持证上岗;全面推行党员干部群众事务代理制,让群众在最靠近的地方得到最需要的服务。二是综合化的执法服务。将城管、建设等9个部门143项执法职能和力量综合起来,沉到街道,落到社区,第一时间更有效地解决群众身边的烦扰事,中央编办现场会组织观摩推广。三是平台化的法治服务。社区健全“一办一委三室”法治服务平台,社区警务室达到国家一级警务室标准,为每个社区聘请一名执业律师每周到社区免费服务。首创的社会矛盾大调解形成品牌,快乐调解俱乐部、周末法庭、少年法学苑等一批社团平台为群众提供法制服务。社区治安安全感(**%)和法治环境满意率(**%)位居全省前列,刑事案发率连续八年下降。

(三)做强志愿服务倡导德治。把开展志愿服务作为倡导德治的主抓手。关键靠三方面支撑:一是靠社团支撑。2010 年起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兴趣爱好、参与管理三大类社区社团建设,现已有社区社团 2***个,志愿服务队伍 3200 支,注册

志愿者**.*万人;开展千家社团服务万户居民活动,开发服务项目 600 余个,每年服务超***万人次。二是靠典型引领。通过“一榜双评三讲”挖掘宣传身边典型,涌现出“孙爷爷谈心室”“巾帼挽霞”等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先进典型。三是靠激励推动。开展公益社团助力计划,每年区财政对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提供 2000 多万元扶持;出台《志愿者星级评定及嘉许办法》,实行公职人员志愿服务计时制。

(四)做精评议服务促进自治。把组织群众议服务事项、评社区干部、选身边典型作为基层自治的主要内容。具体做到三个有:一是评议有团队。每个社区都组建群众评议团,既组织群众开展议事,又代表群众评价服务。今年以来就组织评议活动600余场次,议定社区民生实事480项、推举身边好人500余人次。二是议事有规章。制订群众评议实施细则,重点围绕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采取群众点单-邻里议单-干部领单-社区评单-公示晒单“五单”法,每年在社区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 1000 多个。三是结果有运用。把群众评议结果与社区干部以及下沉人员的绩效考核挂钩,作为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近年来群众认可度高的***名社区书记提拔到科级领导岗位。

20**年 8 月李书记来到我区社区视察指导,循循告诫我们,社会治理创新的重心落在基层、根基扎在基层。这些年的探索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受到,这不仅是李书记的殷切要求,更是实现社会良治的根本所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带来了三个可喜变化:

一是从“对手”多到“帮手”多。全覆盖的邻里街坊组织增强了群众基础,上千个社区社团成为团结带领群众的纽带。近五年,我们开展群众全程参与的阳光征收,拆迁房屋 800 多万㎡,动迁居民近2 万户、非居 5600 余家。拆迁量成倍增加,但因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却下降**%。

二是从“被动”多到“主动”多。邻里自理、街坊共治推动“要我做”逐步

变成“我要做”。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我区作为全市的主考点,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等测评得分不断提高,名列全省前茅,这主要源自邻里街坊、志愿社团及十万名志愿者主动参与。

三是从“看法”多到“办法”多。通过群众议事把各方的意见转化成解决的方案。最近三年,实施***个老小区1200多幢楼宇综合改造,拆除违建100多万㎡,关停全部 24 家化工企业、47 家印染企业和 23 家养殖场,没有引发一起群体性不稳定事件。

发生在基层的这些变化,将激励我们继续把社会治理创新做得更深、更细、更实。

香洲街道是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所在地,长期以来,由于区域位置特殊、流动人口多、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等原因,社会治安形势严峻,信访维稳和社会治理压力较大。

近年来,香洲街道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和区委工作部署,念好“稳、严、灵、和”四字诀,全力推进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实现了由乱到治的重大转变,有效维护了社会大局平安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助推了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彻底打通 28 年没有打通的红海西路;

顺利取缔辖区 1019 辆载客三轮车;

全速推进汕职院扩征等十二个重点项目征地补偿和开工建设工作,仅用一个月时间完成市高级技工学校的征地补偿工作,刷新了汕尾征地新速度。

一、“稳”字托底,守好平安稳定底线

一是织密“责任网”。香洲街道在原有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再细化网格单位,把物业小区、群租房的业主定为“楼长”网格员,特别在疫情防控期间,落实由党工委副书记和派出所长联合分批约谈“楼长”并发放书面通知,压实各方

责任,形成了社区防控有力抓手,取得很好的效果。二是绷紧“防护弦”。推动工作关口下移,变上访为下访,巩固维稳“第一道防线”,如在推进市高级技工学校征地过程中,坚持站稳群众立场,深入开展群众对话,阐明政策和道理,依法依规处置涉宗教迁坟工作,争取群众支持,把“阻力”转为“合力”,顺利推动了项目落地建设。三是筑牢“防火墙”。通过创建“法治村社”,推进普法教育,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有效破解“群众信访不信法、干部办事不依法”难题,从源头上把好平安稳定关。

二、“严”字当头,强化警示震慑作用

一是重拳打击违法犯罪。加大对涉毒涉枪涉“两抢一盗”涉违法上访等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和“露头便打”的严打态势,推动辖区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好转。二是铁腕整治安全隐患。创新了“以查封促整改、以整改保平安”的工作思路,累计查封拒不整改“三小场所”1136 家,断电处理154 处,有力提升了市民消防意识和消防整治成效。三是保持禁毒高压态势。常态化开展禁毒大清查大收戒行动,引导各村(社区)将“谁的房子制毒就拆谁的房子,谁的土地涉毒就收回谁的土地”纳入村规民约,坚决拆除了一栋在 2018 年出现制毒行为的制毒窝点楼房,社会效果很好。

三、“灵”字当先,增强风险处置能力

一是全面掌握社会信息动态。充分运用“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工作机制,织好“情报网”,打好“信息战”,确保情况清、信息灵。二是深入开展不稳定因素分析研判。严格落实“每周定期分析研判”和“一村一研判”制度,努力实现预知预警、预防预控。三是常态化开展风险隐患排查。结合社会治安、信访维稳、禁毒、消防安全、涉政治安全风险等工作,深入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治”活动,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四、“和”字贯穿,营造和谐发展环境

一是推行多元纠纷调解机制。充分发挥街道、社区调解作用,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在这期间该街道还把握征地的有利时机,成功解决了8个村4条争议边界线的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后径和盐仕两个村的边界争议已达上百年之久,历史纷争不断、矛盾突出,针对实际情况,街道定下三招“化解法”:第一招是找到两村有威望的“话事人”;

第二招是给他们算好和则共发展、不和则留后患的“一笔账”;

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思考 篇4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改革工作意义重大。加快推进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探索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和管理模式,确保基层社会稳定尤为重要。现就强化基层治理和管理创新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一、深入推进“精细化”基层平安创建模式

一是结合“雪亮工程”建设,视频监控全覆盖。坚持“进村能发现、村中能找见、高清能分辨”的工作思路,在村屯出入口、重点地段安装监控探头,让群众的“眼睛雪亮”起来。

二是以综治中心为依托,实现服务管理无死角。在基层政法部门指导下,每个村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详细规范村民日常行为,精细划分到哪些树归谁管、哪些花由谁浇、哪段道路谁负责扫等等。由“村警”牵头将村民的联系电话、住宅位置、家庭成员及村民办理各种证件所需要的手续等信息录入手机中,村民如有需求,随时可以帮助解决。

三是围绕“村警”工作职责,坚持矛盾化解“精细化”。由各行政村“村警”牵头,坚持矛盾纠纷“精准排查、精细

化解”,把所以矛盾进行梳理,仔细研究后,再确定调解方案。对不是调解范围的要逐级上报。建立健全“大调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日常工作作用,形成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的整体合力,确保不发生群体性事件、暴力犯罪事件和重大刑事案件。

四是借助“雪亮工程”平台建设,推进信息化服务管理能力。充分利用综治中心工作平台、大数据、互联网+公安等信息化手段,使群众感受到现代化服务管理带来的方便。也要将信息化运用到管理中去,例如:对于土地及宅基地纠纷,通过谷歌地球软件还原历史原貌,为化解纠纷提供了强有力地依据。

五是以党支部为统领,组织村民互联联防形成网络。牢牢抓住“人防”这个关键,将村民手机并入“十户联防”网络,形成了家家都是信息点、人人都是治安员的人防格局。充分发挥“平安之声预警系统”作用,发现问题紧急通知,第一时间集结“村警”、村干部和其他治安防护人员赶到现场。通过“互联联防”将村民的心凝聚在一起,真正让村民多一份关心、少一份漠视。

二、以“村警”为依托,筑牢基层矛盾纠纷的大防线

针对公安“一村一警”工作实际,在多元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上寻求突破口,将“村警”工程建设作为化解矛盾的切

入点,彻底解决农村地区矛盾主体多元化、利益冲突多样化、矛盾性质复杂化、表达诉求群体化、处理过程难缠化的新情况。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村警”化解矛盾的工作网络。充分利用“一村一警”的工作实际,发挥他们在村内威望高,与村民之间相互熟悉和信任的特点,对发生矛盾由“村警”牵头,使矛盾找得到“根儿”,把的准“脉”,对社会矛盾及时化解。所有“村警”互通互联,哪个村屯发生矛盾纠纷,根据“村警”自身拥有的工作特点,合理召集使用,形成了“村警”资源共享、调解覆盖乡镇的“村警”调解工作网络。

二是精心指导,培育“村警”化解矛盾的工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各乡镇调委会通过分析矛盾纠纷的特殊性,针对不同成因,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巧妙根据“村警”的各自优势,对症下药,确保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逐渐总结形成了一系列矛盾化解方法。

1.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土地纠纷。农村矛盾纠纷中,以土地、林地、草原、宅基地边界纠纷最多,解决依据很难找到,而利用高科技手段问题却迎刃而解。2.用“优势”化解家庭矛盾纠纷。家庭纠纷最难解决,各说各理,弄不好就有人寻死上吊的,而在解决中,借助“优势”,从情入手,理情绪、解心结、化积怨,事情往往充分化解。3.用威信化解纠纷。

以党建创新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篇5

一、安全环保方面

20xx年度,我车间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思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抓好班组安全教育和安全制度建设,全面落实安全环保生产责任制,各项工作任务安全、稳定、顺行,为完成全年工作计划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针对本年度外聘劳务派遣员工数量持续增加,新进员工安全意识较为淡薄这一情况,车间专门在6月,10月,分别组织了覆盖车间全员的专题安全基础培训,及针对电焊班的电焊安全培训,并积极安排员工参与公司组织的消防安全培训,安全意识提高培训等专题培训。

本年度车间响应集团公司号召,积极参与“安全生产月”,“百日安全”等各类主题安全活动,回望过去的一年,车间实现全年0工伤,全年新增职业病为0,安全教育100%,持证上岗率100%等公司安环目标。针对公司的事故案例通报,我们及时进行教育,组织全员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事故经过、事故处罚情况以及事故造成的后果,敲响警钟,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总结经验教训,学习掌握类似事故的解决方法和预防措施,杜绝类似事故的发生。应公司的指导,车间与班组签订了《20xx年度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责任状》,签约率为100%。成果喜人,但也存在不足,车间还存在个别员工不按规定佩戴劳保用品的情况,虽未发生安全事故,但存在安全隐患。员工的环保意识比较差,危废物和生活垃圾的分类存放做的比较差,环保设备的使用情况不佳,对此,车间制定了危废物处理办法,更新了车间的安全管理条例,逐步完善了车间的管理制度,使员工的行为有了制度保障。在新的一年里我车间将一如既往的配合公司做好安环管理工作,在集团公司的领导和安环设动管理部的指导下,力争在20xx年,车间的安环管理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设备能源方面

设备是生产的根本,本年度前半段,我车间设备管理情况整体较差,维护保养不到位,故障频发,设备完好率走低,在安环设动部的指导下,部门着手制定设备的《定人定机管理制度》,并于本年度中旬全面推行该制度,该制度极大的促进了员工的责任心,使员工认识到设备完好是一切生产活动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车间鼓励设备小故障的自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司的管理成本。本年度下旬,车间设备完好率显著提高,基本稳定在99%以上。车间在各类记录表格的填写上存在不足,运转记录,保养记录的填写情况较差,对此,车间召开专题设备管理会议,商定了新的设备管理制度,新制度的管理主体由个人转向班组,形成了以车间,班组,个人三级体系构成的设备管理系统,并下发了班组管理手册,车间监督班组,班组监督个人,梳理了车间的管理流程,建立起更加立体,有效的管理机制。目前车间的困难在于缺少具备专业素质的设备维修、维护人员,维修电工,这给车间的设备养护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望安环设动部为我车间协调配置一位专业的设备维保人员,以提高我车间对设备的管控能力,在即将到来的20xx年,进一步做好车间的设备的管理工作。

三、现场管理方面

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思考 篇6

摘 要:目前,朝阳市经济的发展面临严峻的社会风险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以法治引领,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主要是构建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综合机制,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抓社区法治化建设,探索实践“六张网”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关键词:基层治理;创新社会治理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思想,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创新。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十三个五年规划》针对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的重要部署。当前,朝阳市由于受整体经济形势影响,经济持续下滑,社会各个领域面临诸多矛盾和风险隐患。我们要适应新形势,必须以法治引领,推进基层治理新模式。

一、创新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

(一)创新社会治理理念

理论指引行动。正确的理念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牢固树立创新社会治理以人为本,维护广大人民利益。随着改革深入,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各种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当前,人民内部矛盾以及各种群体性事件多发,这就强烈要求我们要积极响应群众的利益诉求,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必须改变治理就是管住的观念,要牢固树立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新理念。所以,創新社会治理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要位置。

(二)创新社会治理主体

社会治理主体是执行力。不同的主体相互配合构成合作共治的新模式。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治理主体要多元化,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公众积极参与。但各个主体不是平起平坐,而是各有定位,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当前,在我国社会治理当中,尤其公共服务方面,政府还存在着越位与缺位。创新社会治理,必须把各方积极性调动起来,协同治理。

(三)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治理方式是治理行为的反映。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的社会治理方式单纯注重自上而下管制,主要采取强制性,手段单一,有些矛盾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在升级。创新社会治理要求治理方式要与时俱进,以互联网+为信托,运用法治化的方式,实现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实现社会治理环节前移,标本兼治,协同参与,法治保障。

(四)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构建全面、系统、有效的供给、服务和保障体系,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根基。一要扩大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底线。没有良好社会保障,人们没有尊严感。二是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公共安全事件频发,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最近,假牛肉干事件,山东疫苗事件,造成民众心里恐慌。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是公共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三是要完善应急管理体系。面对风险隐患多,治理难度大的现实,必须以信息化为引领,加快形成治理在源、时时动态化、预防为先,多方协同的社会治理机制。四是加强国家安全体系。确保国家安全,应需完善国家安全工作机制。这就要求创新社会治理要注重整体性、合作性。

二、朝阳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朝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平安朝阳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取得了新突破、新成效。借鉴并推广建平县、青峰山镇、万寿街道小平房村的经验做法,积极探索社会治理创新方式。我市的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各种矛盾和隐患仍较为突出

由于全市经济持续下滑,相当一部分企业关闭停产,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矛盾问题。企业停产造成民工失业、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房地产企业不能按合同期限向购房户交房、金融领域非法集资、设施农业合同纠纷等多领域不稳定问题同时凸显,群体访、进京访高位运行。尤其是个别县(区)进京非访形势仍较为严峻。2015年前九个月,朝阳县进京非访总量62人次,集体访6批44人次;双塔区35人次。针对这些情况说明,说明我们在处置进京非正常访工作中还存着疏漏与不足。特别是一些地方进京非访预警工作不到位,矛盾隐患排查不实,对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重视不够,没有及时进行研判、及时预警、及时稳控。

(二)公共安全问题仍时有发生

2015年,我市没有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故,但公共安全领域各类不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仅以道路交通公共安全为例,截止2015年9月末,全市共发生一般交通事故545起,同比上升4.01%;死亡182人,同比上升3.41%;受伤658人,同比上升8.76%;财产损失102.19万元,同比上升15.89%,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地上升。从全国看,各种公共安全事故频频发生,虽然诱发公共安全事故的原因很简单,但公共安全隐患治理的难度却日益增大,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不断增多,公共安全的形势将愈发错综复杂。

(三)一些基层单位服务管理工作还不到位

个别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不强,特别是在规范化建设方面存在着不尽责,不主动等问题,工作推进力度明显不够大,特别是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开展的还不均衡。虽然我市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起步较早,先后形成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城乡一体化推进的建平模式和“网格化管理、扁平化服务”的喀左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还不平衡,在网格化、信息化一体化推进和应用上还有差距。

三、朝阳市创新社会治理的具体措施

当前朝阳市综治委严格按照中央、省、市的统一要求,以改革务实的工作作风,部署了“234工程”,即“两个建设年”、“三项创建活动”、“四个体系”任务,各地区、各部门深入扎实地推进“234工程”建设,不断采取有效的新举措,创新社会治理能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

(一)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抓社区建设

社会治理人民群众是主体,如何组织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是关键。朝阳市创建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一是构建组织体系。朝阳构建了四级平台(即市、区、街、社区四级行政体系)、五级服务管理(即市、区、街、社区、网格五级工作体系)的体系。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细化,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二是形成制度政策体系。朝阳市综治委制定的《关于开展“网格服务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将全市划分为基础网格,实现城乡层层网格服务管理全覆盖。打造规范、便民、高效的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三是打造信息化支撑系统。实现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网格进图,实现全市社会治理立体化和精准化。

(二)构建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综合机制

随着社会社会多元化的矛盾纠纷,其发展态势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就成了当务之急。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目前,朝阳市委下发了《关于集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专项行动的通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围绕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群体、重点人员和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要加大解决处理力度,做好应急疏导和化解,确保不出影响社会稳定的事端。二是规范“大调解”的工作程序。首先,健全大调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定期召集联席会议,对各地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增进各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解决处理重大疑难社会矛盾纠纷的水平。其次,发挥司法调解主导作用。积极做好法院与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的沟通联系,定期加强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的业务指导和人民调解员的业各培训[2]。再次,突出行政调解作用。把110报警服务台接报的可以进行调解的纠纷,及时分流到相关责任单位。

(三)探索实践”六张网“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面对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朝阳市直面问题,加强政法基层基础建设,筑牢“六张网”,打造平安朝阳。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市里出台了《关于创新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治理目标精细化,采取有效治理方案。二是突出问题导向。针对朝阳存在的现实治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和专项打击,提高防控能力,提升百姓安全感。要按照“全覆盖、零容忍、嚴执法、重实效”的要求,在全市组织开展好公共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三是织密六张网工程。加快推进社会面治安防控网、重点行业和重点人员治安防控网、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治安防控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内部安全防控网、信息网络防控网、公共安全防控网等“六张网”建设,有效促进信息共享、资源共用,提高治安防控的科学化水平。四是明确防控责任。推动各级领导认真履责,真抓、真管,尽快在全市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治安防控工作格局。

参考文献:

[1]姜晓萍.社会治理创新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14.56

[2]佟岩刘娴静.社区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知识产权出版社.[M]2015.315

[3]周红云.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M]2015.32

[4]龚维斌.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治理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M]2014.126

作者简介:

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心得体会 篇7

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社会治理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基层政权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山东省烟台市坚持以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为抓手,抓基层打基础、抓治理优服务、抓机制增活力,基层社会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推进网格化管理,提供精准服务。网格化管理变被动应对问题为主动发现、解决问题,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能够提高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烟台市在社会治理中,突出一张网格管全域理念,将分散的治理力量、系统力量、管理网格等进行优化整合,把党的建设、综合治理、重点人员管控、应急管理、社会保障等工作统筹纳入基础网格体系。建立健全日常巡查和重点走访、网格事项流转处置等工作机制,最大程度发挥基层网格作用,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出台网格管理事项清单,明确纳入网格管理事项、标准及退出程序,实现“清单式管理、网格化服务”。

推进智能化治理,打造共享平台。以智能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高科技手段,为提升社会治理整体效能、提高现代治理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烟台市积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基层治理,建设

融社情、警情、案情、舆情等于一体的基层治理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服务融合,提高治理实效。认真总结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治安防控“雪亮工程”“一手通”办事等建设经验,全面整合各条块数据资源,打通各方面数据壁垒,逐步实现数据融通、一网汇聚,横向联通相关部门单位,为基层业务办理、数据比对、矛盾化解等提供技术支持。

坚持法治和德治结合,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让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使二者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路径。在实践中,烟台市注重发挥好法治的保障作用,坚持在法治视野中审视基层治理,运用法治思维谋划基层治理,运用法治方式破解治理难题,引导人民群众在法治轨道上主张权利、解决矛盾。注重发挥好德治的教化作用,倡导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把基层治理的道德底蕴培育好、道德力量运用好,着力营造“崇德尚法”的浓厚氛围。

系统预防化解矛盾,提升应急处突能力。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棘手的矛盾和问题。能否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考验着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韧性,也考验着基层社会治理者的应急处突能力。烟台市坚持底线思维、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切实提高应急处突能力,聚焦矛盾纠纷的易发多发领域,完善风险评估预警等机制,聚焦重点领域,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抓好常态

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思考 篇8

中共XX市委组织部

基层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化解矛盾纠纷的中坚力量、维护社会稳定的首道防线、应对突发事件的坚强堡垒和凝聚各方力量的重要纽带。为进一步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社会治理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社会治理活力,我们围绕基层党组织如何推进社会治理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细致思考。

一、XX市基层党组织现状

XX市共有各级党组织884个,其中党委48个,党总支20个,党支部816个。共有党员24585名,其中,男19595名,占79.7%,女4990名,占20.3%。在全市党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6868名,占27.9%;高中(中专)有7201名,占29.3%;初中及以下的有10516名,占42.8%。35岁以下的5513名,占22.4%。

(一)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

XX市各级党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党内民主建设不断深化,建立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制度,全面推进党务公开、“公推直选”,坚持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进一步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二是村(社区)干部发挥出 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层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在组织建设、发展经济、安全稳定、征地拆迁、计生服务、农业发展、环境整治、精神文明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三是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有效加强,加大对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管理、教育、培训力度,实行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招考乡镇公务员制度,建立了村干部离任补助、村干部参加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村(社区)干部基本报酬和办公经费标准。四是扎实推进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重点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突出抓好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全市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覆盖率均已达80%。五是切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今年来,全市发展党员176人,建起了覆盖全市的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建立了多支党员志愿队和党员服务队,切实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二)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治理的潜在优势

全市202个村(社区)两委班子完成了换届选举后,村干部年龄年龄结构有所改善,知识文化水平有较大提升,服务社会治理意识不断强化。由“特殊党费”援建的村级阵地已全面投入使用,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已成为集党员活动、村民议事、咨询信息、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阵地,服务群众的能力有效增强。在各村社区建立服务平台,党员干部参与群众相关事务的办理,深化推行上门办公制、错时工作制、服务承诺制等系列为民服务制度,确保一般事务 2 有人办,专业事务有人懂;每周定期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村组一线,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问题。通过上党课、民主生活、廉政教育专题会等多形式强化党员思想教育;村干部把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作为一项基本任务来抓,千方百计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建立村级后备干部档案,选好苗子、重点培养,加大党员积极分子发展培训工作。

二、基层党组织推动社会治理的主要做法

XX市以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社会治理。

(一)具体做法

创新组织设置,构建社会治理的网络体系。主动适应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变化,创新组织管理和设置模式,以“横到边、纵到底、无缝隙、全覆盖、立体化”为目标,夯实社会治理组织基础,让基层组织体系覆盖社会治理及其创新的全过程。推行“支部+协会”、“支部+公司”、“支部+基地”、“支部+合作社”等设置模式,切实加强了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引领,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兴趣相投”的原则,以企业移交社会化管理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复转军人党员、未就业大学生党员、外地流入党员为重点,建立楼栋党支部、灵活就业人员党支部、离退休党支部、流动党支部等,3 对流动党员实行“双管”、下岗职工党员实行“托管”、离退休党员实行“直管”、在职党员实行“协管”,确保了党员管理不脱节、作用发挥好;加大“两新”组织中党组织的创建力度,发挥好“两新”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巩固一个、带动一批,切实加大党的组织覆盖面。通过组织创新,构建起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治理网格化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健全制度建设,提供社会治理的制度保障。社会治理,机制是关键、制度是保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决不能止于“硬件”,更要优化“软件”。健全责任机制,推行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专题研究、专门部署和“一岗双责”等制度,切实督促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真正把基层党建工作重视起来;健全服务机制,推广第一书记“1+1”制度,党员、村(居)民代表联系户制度,基层干部撰写“民情日记”制度,镇村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度等,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健全基层党组织议事制度,不断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重大政策专家咨询制度、公示制度、公开征求意见制度,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健全党内监督机制,推进以村干部述职述廉,进一步健全村务、政务、党务公开制度,促进村级民主政治的不断深入;健全村组干部管理的激励机制,重点通过让利于基层的方式,让村干部充分感受到在村工作既有工作压力,又有盼头和想头,能安心在村 4 工作。

强化队伍建设,夯实社会治理的人才支撑。实施“添活力工程”,加强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采取“三推两选一培”的方式培养选拔基层后备干部;实行采取公开招考、组织考察等形式招录基层工作人员,并作为后备干部加以培养;建立村后备干部信息库;加大对基层后备干部的组织推荐和上岗使用力度。实施“强能力工程”,提升基层党组织干部能力素质,举办全市性培训班,组织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选派基层干部到市机关或发达地区挂职;举办“支书讲堂”交流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建立基层干部培训基地。实施“增动力工程”,激发基层党组织干部工作积极性,建立基本报酬与业绩奖励报酬相结合的补贴保障制度;建立基层组织“两委”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从优秀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街道)事业编制人员工作力度。实施“提魄力工程”,创新基层组织班子成员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基层党组织书记工作目标公开承诺制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考核办法;建立对基层组织班子成员“双检双述双评”定期考核制度;评选表彰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

加强阵地建设,建立社会治理的平台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了大厅开放式办公,将民政、计划生育、农村合作医疗、国土资源管理等12大类38项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村级便民服务室,确定专人办理,建立了《首问责任制》等12项服务制度,进一步拓展了服务功能,实现“群众动嘴、5 干部跑腿”的转变;加强基层组织活动平台建设,积极整合资源,配套完善了教育培训室、学习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功能区,建立健全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积极向所有党员、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党建知识、党员教育培训服务和党员纳新、关系接转、流动党员管理、困难党员群众帮扶等基本服务,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真正成为联系党员的桥梁和纽带、服务党员的重要窗口,资源共享、服务共建的工作平台;积极打造基层组织干部活动中心,针对无职党员发挥作用缺乏平台的现状,结合每位无职党员的专长,积极推行设岗定责制,为其量身定做岗位,让无职党员有位而为,推行了村干部轮流坐班制度,确定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文书和大学生村官等村“两委”班子成员中推行轮流坐班办公,并向全村村民公布了坐班人员时间表和坐班干部联系电话,方便了群众办事。

(二)积累的经验

基层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组织基础、领导核心、直接力量和重要纽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社会治理的着力点。抓班子、带队伍,是强化社会治理的力量保证。拓宽选任渠道,加强教育培训,锻造党组织书记党性修养、道德品质,增强服务群众、引领发展、协调利益关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先锋队和生力军。

抓基层、打基础,是强化社会治理的组织保障。创新组织设置,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形成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城乡 6 党组织体系和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体系。强化基层党组织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排忧解难功能,使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抓重点、拓领域,是破解管理瓶颈的重要路径。实施党建品牌创建工程,精心打造农村“富民党建”、社区“和谐党建”、企业“活力党建”和机关“效能党建”品牌,在农村、社区、机关、企业等领域中形成一批看有形象、学有榜样、说有经验的党建典型,增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活力。

抓载体、搭平台,是激发社会治理的内在动力。抓好重点行业及窗口单位破解发展难题,及时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引导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激发出社会治理的内在动力。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影响的原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社会治理中作用发挥,主要有以下方面:

对社会治理工作认识还不到位。一些党组织认为只要抓好经济工作就行,无需顾及社会治理工作;个别基层党组织找不准社会治理的切入点,党建和社会治理“两张皮”现象比较突出,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工作结合不紧密。

党员干部服务社会治理的能力亟待加强。随着群众利益诉 7 求的多样化和社会矛盾的复杂化,给当前做好群众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群众的公共参与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在逐步增强,这些都要求基层党员干部不断提高应对复杂矛盾、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进行社会治理的基层力量亟待加强。基层党组织资源整合不够,基本处于“单兵作战”状态,整体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城乡之间、社区与单位的“城乡互联、共驻共建”缺乏制度性保障,导致资源的闲置和资源匮乏的矛盾;急需建立一支职业化、规范化、知识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专业管理人才十分紧缺。

三、党组织有效服务社会治理的思考与建议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动力和源泉在基层。应努力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优势和服务优势,全面提高XX市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

(一)党组织助推社会治理的途径探索

以基层组织管理体系创新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注重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在面上完善一张网络,构建“全面覆盖、无缝衔接”的社会治理组织体系。依托区域化大党建格局,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整体联动”原则,从横向来说,形成了与市工商局、市国土局等职能部门的源头管理协作机制,与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党群联 8 动机制,与行业协会、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枢纽的区域联动机制;从纵向来说,形成了以各街镇为主体的区域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完善基层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责任四级网络建设,全力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管理新格局,确保基层管理实现全覆盖,努力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社会治理资源。

以基层组织服务机制创新推动社会治理服务创新。注重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在线上提升一个中心,打造“上下贯通、贴心贴身”的基层组织管理服务综合平台。依托“网络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制度,实行干部包片、包村、包组的工作方法,提供党员干部“上门式”服务;构建县(市)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成社区服务大厅,将服务延伸到村、辐射到户,实现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推行“一站式”服务;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方法,对不同社会群体提供不同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把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将群众关心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安全等服务逐项梳理出来,提供“菜单式”服务。

以基层组织阵地创新推动社会治理载体创新。注重发动群众、自我管理,在点上巩固一批阵地,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的品质生活共同体。推进基层组织管理工作标准化,对社区(村委会)统一硬件配套标准,统一社区场所设置,统一管理服务措施,着力解决新型基层管理脱节、服 9 务缺失的突出问题;推进基层管理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基层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能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组织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推动基层组织管理服务长效化,实施“走门串户、联系群众”制度,深入开展“支书进家门、组织作承诺、党员见行动”活动,发放“党群干群连心卡”,记好“民情日记”,将基层管理服务常态化、长效化。

(二)党组织助推社会治理的具体构想

坚持党委领导,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推进社会治理全员化参与。坚持党委领导,完善社会治理格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充分发挥好党委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作用;发挥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作用,扩大基层民主,依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做到关口前移,把街道、社区作为源头治理的前沿,综合协调和引导各部门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为社会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建强基层队伍,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加强教育培养,重视在学习中提高干部、在实践中锻炼干 10 部,教育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选拔任用,打破陈旧的用人观念和做法,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基层干部,选拔到领导班子中来;真情关怀爱护,在工作上要多体谅支持基层干部,在生活上要多关心照顾基层干部,在舆论上要大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关注、支持基层工作的浓厚氛围,增强广大基层干部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干事创业的热情;抓好监督管理。对少数基层干部已经存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早打招呼,及时提醒,认真帮助,严加督促。要结合农村实际和基层干部的特点,认真研究选拔优秀村干部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和担任乡镇领导的问题、村干部报酬待遇落实以及正常增长机制的问题和村干部的社会保障问题。

密切联系群众,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推进社会治理常态化服务。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实行“干部包村包户”,每位领导负责联系一名致富能手,挂钩一户困难户,帮助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定期开展民情走访、民意征询、驻点办公等活动;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定期开展接访下访、民情恳谈、蹲点调研等活动,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让“为人民服务”成为一种理念、11 一种常态,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思考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6-0034-03

一、三个“迫切需要”

(一)适应社会转型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两个转型”的大背景中,伴随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碎片化”状态,具有多元性、开放性、整合性等特点的“区域化党建”,日渐成为执政党有机嵌入转型后社会结构的新途径。虽然区域化党建实践形式各地各有不同,但其目标指向都是要改变传统党建的封闭性模式,转到开放性的区域空间模式,将传统的“以我为主”的党建行动逻辑,转到尊重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以他为主”的服务逻辑,从而既实现执政党政治资源和价值权威的再造,又促进区域和谐、稳定和发展。马陆镇在从“传统工业城区”向“现代科技城区”转型的过程中,正是通过健全区域化党建组织架构、完善区域化联系服务群众体系、创新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达到了以区域化党建推动区域化联动发展的目的。

(二)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的迫切需要。深化区域化党建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上海(包括嘉定)的城市结构、城市布局、人口与组织结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基层的体制、队伍、治理和服务保障对这种形势已经非常的不适应,而且非改不行。马陆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城建设的推进,大量楼盘落成、大量人口涌入,社会管理服务对象不再只局限于行政隶属关系范围内的人、财、事、物,而是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空间形态转变的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扩展。马陆镇探索的区域化党建正是基于解决这些现实的困惑应运而生的。

(三)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迫切需要。区域化党建是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马陆镇多年来的区域化党建实践积淀已经形成了组织互联、资源互通、功能互补、工作互动的良好局面,在服务机制、工作途径和组织平台上形成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要进一步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还需要在贴近群众需求、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法和工作载体上做更深入的探索,还需要在虚事实做、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深化区域化党建,这正是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适应时代变化实现功能转换的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工作。

二、马陆的基本做法

(一)上下联动,完善组织架构。首先,镇级层面建立完善“一会四体三社”组织架构。“一会”即“新城党建联合体”促进会,“四体”即产业互联体、资源互补体、组织互助体和多边互动体,“三社”即疁青人才服务社、让爱传承公益志愿社和尚学公益服务社。“一会四体三社”组织架构进一步提升了区域化党建的资源整合力,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奠定了组织基础。一是创新升级,推出“互联网+党建”线上服务。2015年,镇党委在镇级层面推出“新城党群e家”APP平台,在各基层党组织建立8个社区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双向链接形成区域党建信息网络,打造“移动式”掌上党建。二是党员共管,实现思想上同频。镇党委为本镇2100多名有智能手机的党员和驻区单位建立APP实名制账号,打破了行政隶属关系或单位、部门和行业的壁垒,广大党员通过平台上多个板块实现组织生活互动、公益项目互领、学习心得互通。三是资源共享,实现服务上同步。镇党委创立“新城党建联合体”,通过线上新媒体提供党员教育、党费缴纳、信息查询等服务。联合体成员单位可以通过APP平台发布“爱马社”、“法律诊所”等公益合作项目,以更便捷的方式展示资源、对接需求,实现区域内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群众同步同行。四是群团共建,实现目标上同向。镇党委开设工会、团委、妇联、统战等多个群团组织服务窗口,针对不同的对象,定期发布工作动态、政策文件、办事流程、主题活动等讯息,通过“伊人风尚·魅力密码”、“梦想舞台”等群团参与项目,努力扩大党在企业职工、团员青年、优秀党外人才等群体中的号召力,不断把党建带群建工作引向深入。五是项目联建,加强区域发展合作。镇党委推出了7大共性化项目,即党员组织生活开放点、联组课堂、家园建设服务项目库、新锋V力、议事会和议事日、宅舍文化、新城党群e家公众平台,结合各基层党组织和驻区单位的个性化项目,形成纵横双向延伸的“7+N”项目清单,进一步加强区域项目合作。六是社会联治,促进区域发展合拍。镇党委以社区党建服务中心为平台,依托“新城党建联合体”,围绕区域社会联治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面向驻区单位建立了“上门走访—了解诉求—解决问题—及时反馈”联系服务机制、“社区—单位”双向服务机制,引导驻区单位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其次,社区与村居层面推行五类党建模式服务群众。一是在城市社区建立“组织部门抓总引领、民政部门牵头指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与社区密切协作,从各自职能出发积极发挥作用,形成“服务民生、服务社会、服务发展”的合力。二是在农村社区构建“三位一体”社区管理架构。党支部、村委会、服务站“三位一体”,重要事项村党支部提议、党支部和村委会商议、党员代表审议、居民代表决议,建立起党组织为核心,机构健全、功能完善的农村社区组织体系。三是在村居混合社区,鼓励社区党总支围绕构建和谐社区主题,确定“新老社区整体推进、联动发展”的工作思路,使新老社区有效进行嫁接整合,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混合型社区党建工作品牌。四是在园区社区,鼓励社区党总支根据实际情况,整合现有资源,努力将管理园区的职能转变为“为园区服务,让企业满意”,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及创新园区社会管理的水平。五是针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的不同情况,引导建立不同的单位党建模式。如,对政府机关,着力探索把机关党建同机关建设有机结合、以机关党建引领机关建设、创新机关服务管理模式的道路。针对企事业单位类型众多、分布广泛、情况复杂的特点,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探索形成适合自身特点和任务使命的党建活动形式和机制,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事业单位全面贯彻落实。

(二)齐抓共管,建立工作机制。首先,健全区域党建联席议事机制。为了形成区域党建整体合力,镇党委建立了区域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与区域条线部门形成定期沟通机制,共同协商解决区域内党建工作和相关事务。健全区域党、工、团共建制度,积极开展“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的“双带双建”活动,做到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组织人员相互兼职、工作形成合力。探索建立企业代表座谈制度,定期听取企业对党建和政府工作的要求与心声,同时及时向企业反映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注重与驻沪流动党委开展党建联建,借助辐射效应更好地服务社会,凝聚人心。其次,健全党建项目征询领办机制。镇党委全面推行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制度,各级党委(党组)书记需牵头谋划党建项目,列出清单,对口领衔领办。镇域内有19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多名政府机关书记分别领办对应的基层党建项目,所有项目需定期公示进度,并作为日常督查评价和年度述职评议重点内容。再次,健全区域化党建内生动力机制。一是深化教育,大力实施党员干部培训计划,以政治定力增动力。二是实化职能,给予基层干部与责任相称的、调动政治和经济资源的权力,明晰职责,实现权力责任对等,以下放权力给动力。三是优化环境,资源优先向基层倾斜、资金优先向基层投入,以发展实力变动力;四是严化督导,真正放活基层、强化基层,指导基层每年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有重点地抓实1-2项重点工作,以传导压力驱动力。最后,健全双向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党建工作承诺、践诺、述职、评议、考核激励制度。把落实党建责任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年初签订目标责任书,实施双月基层党建督查、季度基层工作考核、年中条块双向考评、年末党代会集中评议和专项群众测评,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担当,增强责任意识。

(三)内外协同,构建工作载体。首先,践行“双报到”和“双报告”。一是完善镇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功能,加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社会组织的联系沟通,发挥组织、协调、联络、服务等职能,策划开展全镇区域化党建各类活动。二是完善社会组织承接服务项目功能,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让爱传承”、“V爱计划”等公益性、志愿服务性团队健康发展,逐步建立党的组织或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其次,推行“双认领”。一方面,依托“新城党建联合体”,推出“7+N”区域化合作项目清单,着力在区域内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帮互促、共同发展的大党建格局。另一方面,深化“新锋V力”党员公益志愿行动,推出主打项目“点亮心愿”。活动至2015年11月底,已帮助解决群众现实需求问题300余个,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再次,完善“双互联”。镇党委完善“新城党建e家”APP平台功能,线上建立社区党群APP,线下各基层单位推出特色区域共建项目,通过“线上+线下”服务互联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以新城党建联合体成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等为基础,发挥党建咨询热线、微博微信等作用,构建区域化党建信息共享平台。

三、几点思考

(一)坚持组织覆盖与功能提升相结合,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社会领导力。首先,以区域化党建为枢纽,构建基层社会管理核心。基层党组织要进一步突破传统组织体系和治理结构,以“区域不变”应“单位万变”,可在“两新”组织和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社区、农村、商圈楼宇、专业市场、产业园区,实行“1+N”组织设置模式,统筹推进区域内党组织设置、党建阵地建设、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等工作。“1”为区域内党组织,统筹负责整个区域的党建工作,重点帮扶区域内未建党组织的单位,育党员、建组织;“N”为区域内单建和联建的党组织,当个别党组织因单位变动、党员流动等原因撤销时,其党员自动归属区域性党组织管理。其次,坚持条块联动,建设“区域共建、动态开放”的协商议事组织体系。探索党组织主导下的基层社会协商协调机制,推动区域内各类组织和群体横向联动和沟通,充分发挥区域党组织在整合资源、畅通诉求、协调利益中的作用。积极创新和改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促进党的领导、政府管理和基层自治的有效衔接,强化“三位一体”的区域化社会管理模式。比如,对于镇内企业、尤其是非公企业参与区域化党建动力不足问题,应该从正确认识企业党建的地位和作用入手,找到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融合互动的最佳结合点,采用柔性整合方式,吸引企业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

(二)坚持工作覆盖与激发活力相结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凝聚力。首先,健全组织网络,增强辐射功能。要进一步完善党群工作共建机制,努力促进党群工作一体化,依法推进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共青团和妇女工作。推进党建工作共享机制,由社区内的机关、国企党组织与“两新”党组织结对共建,传授好传统、好经验,促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其次,盘活各种资源,搭建服务平台。要以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为依托,搭建全镇共享的党建综合服务实体平台。集中财力、整合力量,在区域化党建推进较快的城市商贸区、城市社区、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块建成一批区域性党员服务站,将服务半径扩大和覆盖到整个区域。再次,转变工作方式,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无偿为区域内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提供党员教育培训、组织关系转接以及党代表接访、议事协商、法律咨询、纠纷调解、困难帮扶等“一站式”贴心服务。

(三)坚持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相结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协调力。首先,强化主体意识,创新区域共治共建载体。通过建立完善区域性党组织,完善协商议事组织体系,搭建区域内成员交流沟通、体现各方利益诉求的平台;通过广泛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建立非营利性服务组织、开设区域论坛、举办区域重大事务听证会等形式,建立和完善区域内成员共同参与区域事务的工作机制。其次,优化组织职能,实现党与群众联接体的定位。淡化基层党组织的非本职功能,降低组织的功能负荷,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为此,一要防止基层党组织异化为准政权性质的组织,二要减少基层党组织的经济职能,集中精力于服务功能上。再次,依托信息化手段,创新社区公共服务载体。推进区域实有人口信息库和社区事务信息共享系统建设,打破部门信息壁垒,探索条块结合新模式,初步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积极引导区域各服务组织依法经营,支持和鼓励它们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活动;整合各类区域资源,培育专业服务组织,通过政策帮、项目带、社团促,培育一批充满活力的社会服务实体。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党校副教授

上一篇:美丽中国的高二作文下一篇:六年级哈佛家训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