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枯燥的工作快乐起来

2024-07-10

让枯燥的工作快乐起来(通用8篇)

让枯燥的工作快乐起来 篇1

让枯燥的成语教学生动起来

靖江市斜桥中心小学

顾文娟

邮编:214513 摘 要:

成语是中华文库的瑰宝,它语言精练,结构严谨。学习成语要激发孩子学习兴趣,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枯燥无味的成语,自觉地去学习并运用。

关键词:

兴趣 形象 体验 联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中国的文字源源流长,博大精深,成语更是中华文库的瑰宝,它语言精练,结构严谨。成语在语言交际中使用率很高,表达和交流用上几个成语,往往能够以一当十,传神写照。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这一瑰宝,在每个练习中都安排了八个成语。根据我们小学生年龄小,记性好的特点,让他们多读、熟记些成语,使学生们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成语,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加文化底蕴,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学习成语又是枯燥无味的,那么怎样帮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成语呢?几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得出的结论:激发孩子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成语的重要性,并对成语产生积极的兴趣,他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并运用。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成语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行之 有效的方法。

一、规律识记

例如,苏教版第八册的第一个练习,安排了八个有关景色的成语:春深似海、风月无边、古木参天、平湖飞瀑等。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认读,再想一想八个成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先让他们从整体上感知这四个成语都是描写景色的。接着,我再逐一讲解,配合图画和动画,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了直观的形象,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接着,我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景色的成语?学生纷纷举手,这样既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故事识记

例如,苏教版第八册第二个练习中安排的八个成语都比较难,无论是字形还是字义,学生都难接受和理解,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我在教学时就给他们讲了爱听的故事。譬如在讲“囫囵吞枣”这个成语前,我就将故事向学生娓娓道来: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 听的人中有一个人听了,想了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了吗?” 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 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同学们听了也都哈哈大笑起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学生记忆的效果,真可谓是一举两得啊!

三、情境识记 在学习苏教版小语第八册练习3的成语之前,孩子们已经学过了《三顾茅庐》一课,对于所要接触的成语已经有了一个被J.约瑟夫称为“预先值”的心理铺

垫。所以,在教学这一单元的成语时,我结合练习中包含的八个成语,联系《三顾茅庐》,设计了下面一段填空题。

三国时期,由于吴、魏、蜀三国鼎立,形势危急,刘备为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准备(),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这可真是()。刘备死后,诸葛亮一心辅佐刘禅,率军南征,平定南中,对蜀国是()、(),但势单力薄,最终()、()。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遵循于永正老师提出的“重感悟 重运用”等教学原则,不要求孩子能够完全理解或说出成语的意思,而是通过文字的串连、课文的延续,再现历史,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一个不觉得陌生的情境,让他们在顿悟的基础上,选择填空。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扩展自己的课外知识,使学生在了解故事的同时又轻而易举地掌握了成语。

四、体验识记

苏教版小语第十册练习3的熟记成语安排了12个描写或表现人物神态的成语,其中六个是描写不同笑姿。

教学时,我让学生模拟电视节目,采取必答、抢答、风险提速、救命稻草和快速应等模式,由学生代表主持,小小组讨论,运用集体的智慧,通过表演,评出班级的最佳笑星和快乐小组。模式如下: 必答――请试着表演“眉开眼笑、哄堂大笑、嫣然一笑、捧腹大笑、胁肩谄笑、破涕为笑”;

抢答――“你觉得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人们才会‘XXX笑’呢?”;风险提速――“你可以说出一句含有‘XXX笑’的话吗?”; 救命稻草――看看你的表演能不能为你挽回刚才的失手?; 快速应变――请表演什么什么笑,以此选出总决赛的最后胜利者。一节课下来,我从孩子们的笑容中读出了他们学习的快乐。让孩子在快乐中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享受语文。孩子们喜欢快乐的课堂,我们就把快乐的课堂完全让给他们,让他们在笑声中“学,并快乐着”。

五、审美识记

这是苏教版小语第十册练习上的熟记成语,主要出示了几个和郑和下西洋有关的成语。在学习《郑和远航》时,有不少同学都在私下议论郑和的太监身份。那时的教学进程告诉我,孩子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被“无意识”地分散了,很多孩子把别人的挫折当作了自己的笑料。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特别重要。于是,教学成语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我问学生:“你喜欢郑和吗?为什么?”

孩子们自抒己见,喜欢是因为他的几下西洋,不喜欢是因为他的太监身份。我趁胜追击,同学们上课的时候总在讨论“郑和是个太监”,大家说得没错。郑和的命运确实不仅仅像书本上说得那样“极其风光”,大家可以想像得了他出使西洋时的“名噪一时”,但绝不可以想 像得出他也曾有过的一段不平之路。接着朗读从网上找到的几段介绍郑和的小短文,这时许多学生都在不住的发出惊叹:他也会这么惨呀?这时,我再问:“前后命运反差如此巨大,你们不想说些什么吗?知道了郑和其人其事,大家是不是能够改变对他的印象,而不把注意力放在他的身份上呢?”

孩子们纷纷表示出对郑和的钦佩,更有甚者,据古引今运用“司马迁”的范

例证明郑和的伟大。] 最后,我请学生运用“飘洋过海、气宇昂昂、指挥若定、化险为夷”等成语给郑和下个“评语”。

这一节上完之后,孩子谈得更多的是面对挫折需要的勇气,面对困难需要的信心。真理在辩论中越辩越明,价值观、人生观在思想的碰撞中得到了来自灵魂深处的洗涤。

六、搭桥识记

教材中每个练习中的四个成语不但各自相关,而且和本单元的课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教者应该注意这种联系,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的成语。例如,第三册练习4中的成语: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无止境、一往无前。这四个成语的教学,我并没有在教学练习时才讲解,而是安排在本单元的《小鹰学飞》这篇课文中教学的。《小鹰学飞》这篇课文叙述了小鹰在学飞行的过程中,老鹰不断地向小鹰提出新的目标,从而使小鹰知道学习没有止境、应该不断进取的道理。那么在小结课文时,我问:学了课文,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学生七嘴八舌,这时,我适当总结,同时出现了以上四个成语,学生一下子理解了四个成语的意思,这时我让学生用这四个成语再说一说学了课文后的体会,学生自己体会出了学习没有止境,要像小鹰一样不断进取的道理。这样,课文、成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总之,成语教学需要我们老师继续去开发,去营造活泼快乐的课堂气氛,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充满趣味性,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功的气氛,把学习当成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种追求。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6

让枯燥的工作快乐起来 篇2

大部分学生之所以自信心不足, 主要是来自家长和教师的压力和学习上的苦恼。

人们总是喜欢用“学海无涯苦作舟”, “悬梁刺股”来形容刻苦学习, 让学生们视学习如畏途, 其实这是错误的。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应该让学生从小接受“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这样一种信息, 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快乐。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对学习有自信心———信心使人成功。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尤其是中小学数学, 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新课标也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 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中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特别感兴趣, 充满好奇, 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辅导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深入学习,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自信是激发兴趣的源头, 而激发兴趣是学好数学的根本。

那么, 教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好数学的兴趣呢?

1.在情景中学数学, 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通过谈话、游戏、竞赛、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 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教学情景,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数学学习之中, 从而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数学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 内容就会显得空洞乏味。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 使他们“从枯燥的公式中, 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做到“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中领悟”。

3.“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兴趣是学习的母亲”, 运用有效策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情、有趣、有味、有疑, 实现数学学习过程的优化, 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多种多样, 在选择时要考虑语言策略的必要性, 不能为激发而激发, 激发兴趣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更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激发方法,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诚然, 自信是先导, 兴趣是关键。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数学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弱点, 进行强化与补救训练。同时, 克服学生学习上的偏科倾向, 千万不能“矫枉过正”。

一、提升学生的视知觉功能

学生首先必须具备很强的视知觉功能, 去辨识、去记忆、去理解。诸如“长短、大小、多少、轻重、点、线、面、方向、角度”这些体现着“数与形”的概念, 学生通过辨识实际的物体, 慢慢体验到它们“数量与形式”的不同, 并学会以数学符号来表示它们。基本策略是以运动为基础, 多做视觉上的活动。

二、提升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

数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 它是一种“文字兼数字与符号的结构”, 数学里的符号、公式、方程式、图形、图表以及文字都需要通过阅读才能了解。譬如数学里就有“自然数、分数、小数、有理数、无理数”之别, 学生必须清楚明了且还需要特殊的阅读能力来理解数学中的“数与符号”, 所以教师经常会发现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数学成绩却未必好, 原因即在此。对于存在数学语言阅读理解困难的学生首先应提高他们的文字阅读能力, 其次是培养他们对“数与符号”的理解力。

三、提升对数学材料的概括能力

如果一个学生看到一大堆东西, 看了半天也弄不明白它们背后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 这将是数学学习上极为糟糕的事。因为数学的精髓就在于, 它舍弃了具体的内容, 而仅仅抽出“数与形”, 并对这些“数与形”进行操作。若教师发现学生存在这这方面的困难, 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的概括能力。

例如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词语“老虎、大象、狮子、猴”让学生从中概括出这些事物的共同特征:“它们都是动物。”

其次,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概括与推理能力。例如教师给学生这样的一些数字:“1, 3, 5, 7, () 。”让学生概括出这列数字的规律 (后一位比前一位多2) , 并根据规律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 (9) 。

最后, 是培养对图形的概括与推理能力。例如教师给学生看这样一组图形“←, ↑, →, ↓, () ”, 让学生寻求其变化规则 (顺时针方向每次扭转90度角) , 并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图形 (←) 。总之, 通过“文字、数字与图形”这三种材料的训练,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数学材料进行概括的敏感性。

四、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对“数或符号”的运算操作能力是数学学习所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因为在我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 时时刻刻也离不开运算。学生在运算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譬如, 有的学生乘、除法会做, 但加、减法常出错, 这是因为乘除法主要依靠听觉记忆功能, 会背乘法表, 即可能做对, 而加减法因为计算时受进借位的影响, 涉及视觉功能与记忆, 因而更容易出错:再如, 有的学生计算正确, 答案却抄颠倒, 是因为由运动功能发展出来的垂直、左右、前后秩序等观念尚未牢固建立的缘故。

让“枯燥”的文字“灵动”起来 篇3

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能顺畅朗读、能准确翻译、能理解思想感情。针对这些要求,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以读、译、讲为主。因为农村学生的文言文基础很薄弱,所以课堂上除了读书以外,所有的教学步骤几乎都是以老师讲解、学生记录为主。长此以往,文言文的教学与其他文体的教学相比,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学生打瞌睡的现象增多,课后也不能理解、记忆,一旦涉及到课外文言文阅读,学生的解题能力明显偏差。于是,笔者尝试突破常规,实施“活动化”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解除惰性,主动参与,提高效率。

“活动单导学”模式是我们这一地区新推出的一种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对文言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活动单导学”是指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探究,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笔者尝试了几种活动教学方法,情况如下:

一、明确分工,放手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方式很多,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摸索、去创新。这既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我们可以在活动单上设计一个活动:组内自选方式朗读课文。经过实践,我发现学生在组内活动时,组长都是先明确朗读方式,而后明确分工,在朗读过程中发现问题他们就会在组内提出,或请其他组的同学。或请老师帮忙解决。在课堂展示时,各个小组中有的是齐读。有的是男女生分读,有的是逐句轮流读,有的还能一部分齐读,一部分个别读。真是花样百出,课堂气氛相当热闹。

在进行这一展示活动时。若各小组在句子朗读上出现分歧,同学们之间还会产生争辩。这时,老师适时参与讨论,就能既顺利地解决朗读的教学,又顺利进行了实际训练,岂不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二、合作探究,享受成果

句意的理解本来是学生的一大难点,但经过学生的朗读活动后。理解就顺利得多。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个活动:结合书中的注释或工具书,小组内部合作理解课文。在组内合作前,一定要有独立思考和作注释的过程。这样,在组内合作探究时就是学生之间智慧的碰撞,而不是全盘接收其他人的观点。此外,在组内展示时,教师要提示各组需要掌握的重点字词。这样,课堂展示就成了孩子们尽情展现的大舞台了。

这一活动的设计关键在于孩子们组内自主合作研究的过程,有的是一人讲解,其余人补充或纠正;有的是逐句轮流讲,其余人补充或纠正等。在课堂展示时,各小组讲解句意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最后都有一位同学总结重点字词,有的还可以写在黑板上提醒同学们注意。因为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在表现时都很踊跃,有的小组在总结字词时还能联系以前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有的还能总结一词多义的现象等。

三、引领总结,知人论世

我们可以把所有需要理解的问题直接出示在“活动单”上,让学生自己解决关于课文理解的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需要适时过渡、引领、提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整篇文章的深入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在思考每一个问题时,先独立思考,然后写下关键词,再在组内合作确定发言内容及发言对象。

因为整个课堂是以活动贯穿始终,所以会减少很多开小差的现象,会提高学生动笔的主动性,课堂上的收益也会更多。当然,为了防止孩子们“喜新厌旧”。我们在活动教学时,还需要老师适当点拨,以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比如言语激励、组间比赛、答题加分等。

让枯燥的工作快乐起来 篇4

汤丽琴

关键词:学习兴趣快乐教学

摘要: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关键是:上好第一堂课,让学生重视这门课,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树立做会计人的梦想,为其进行职业规划,采用快乐教学,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里学习,让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愉快而有趣。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的第一门专业课程。这门课程学习的效果,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效果及兴趣、该专业的认可程度、该校的信任程度以及今后职业的选择,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老师如何教好这门课,学生如何学好这门课,值得探讨。多年的会计专业教学,多年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的尝试,让我体验到有些方法对会计教学和会计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就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谈谈基础会计的教学方法。

一、上好第一堂课,唤醒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点燃学生从事本专业的理想

1.第一次与学生接触,就要使学生重视这门课。因此,在绪论部分,必须全面搜集课内外资料,包括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相关的图片,运用生动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讲述会计的产生、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使学生产生惊喜、新奇、实际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欲望。比如第一次上课时,不是按部就班的照本宣科,而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从事会计的人都是什么样的,在企业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会计工作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如何,有没有听说过或看到过一些和会计有关的新闻或事件等,虽然会计是一个他们从未接触过的专业领域,但大多数学生对它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认识的,有很多学生认为会计就是一个整天在和钱打交道的职业,当会计的人总是谨小慎微、斤斤计较,但这些人在企业中却掌握着财政大权„„,顺着他们这些简单的认识,就可以引出会计产生的原因、会计的职能、会计核算的特点、会计的目标等内容,在这样一个轻松交流的气氛中,学生不仅自己思考了,同时也轻松掌握了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接着本人给学生介绍会计这门课程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如:单位采购物资需要记帐,建筑商品房需要核算成本等,这些都离不开会计,而企业要考核经济效益,选择最佳决策等就更离不开会计。这样使学生认识到会计和我们的经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学好会计不止是一种学习任务,同时也是今后走向社会的求职本领,从而在思想上重视会计学习。本人再结合学科的特点,用自拟的形象化语言,对各知识点进行描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会计产生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会计学基础》是经管类专业的必开课,而经济管理是一个社会学科,它所开设的专业课研究的内容实际上就是每天都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经济现象,都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什么神秘,只不过我们平常没有留意、或不太熟悉罢了。教师用通俗的语言给学生讲解一些贴近生活的案例,来激发学生对新鲜事物和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使他们有兴趣学习,并知道为什么学习,这样才能解除心理压力,以轻松的心态面对学习。其次,要明确的告诉学生,对于中职这样一个学历层次的学生来说,掌握专门的职业技能是首要任务,我们要把精力花在搞懂“是什么?怎么干?”,而无需再去钻研这些理论和方法是怎样形成的,这不仅是教师教学的目标,也是学生学习的目标。方向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与动力。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出会计人员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指出会计从业人员要考取哪些证,从会计证到会计员、助理会计、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及总会计师、会计总监、注册会计师等,相当于为学生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与动力。

二、快乐教学,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里学习,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愉快而有趣

1.让每一堂课都从笑声开始。有这样一个现象:当老师满面春风地走入课堂,看到的会是学生阳光灿烂的笑脸——老师心情好极了;常言“看脸色”,学生看到老师满面春风——心

理受到暗示:脸笑了,心开了。一堂课就在欢声笑语中开始了,难点也成“易点”了。反之,教师心情阴沉地进入教室,在“心镜”的作用下,学生看到老师阴沉的脸,心想:老师不开心,我就得小心点,一节课就战战兢兢地开始了。

由此可见,教师的笑脸是开启欢乐课堂的钥匙。让每堂课都从笑声开始,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尤其是在我们职业学校,在生涩的会计课上。

2.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往往很在意别人的评价,他们是按照别人的评价去认识自己的。一个总是失败的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也就放弃努力了。对于学困生,教师应调整学习和作业的难度,让他做几道容易的习题,以树立其信心;上课时,针对学困生能回答的问题进行提问,给他一个表现的机会;对于学习不好的学生,不要将失败的原因归为资质不聪明,可以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意志力等方面去寻因。平时多用激励和肯定的语言,让学生感觉自己被欣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根本的方法,是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抓好教师与学生教学互动教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作用

根据学科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以提高专业理论学习兴趣为目的的活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几个组,各组选出代表,互相对所学习的典型题进行质疑、讲解,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参与。每个学生的每次发言都给予该小组记分,期末按照小组的总分作为平时成绩的加分项目。活动中学生都表现得非常积极,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智慧,体验到“创造”的喜悦,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生动、形象地传授知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为基础会计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自制课件等计算机教学对教学资料进行处理,把教材上有关内容更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提高学生好奇感,激发求知欲。同时有助于分散难点,便于学生比较分析。如教材第八章,对会计帐簿的填制及错帐更正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黑板教学会显得费时费力,达不到一目了然的效果,利用POWERPOINT自制课件播放教学,让学生掌握起来既直观形象,又能明白填制更改的具体方法,比在黑板上板书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让写作快乐起来 篇5

【内容摘要】:本文从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作文教学谈起,探索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模式,给作文教学注入新的理念:让学生把写作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进行快乐写作。

【关键词】:作文教学积极心理学心理体验积极力量

沉浸理论快乐写作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令人最苦恼的莫过于学生的作文教学,写作课上,学生诚惶诚恐,兴趣不高,搜肠刮肚凑得只言片语;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苦不堪言却收效甚微。总之,教师与学生在写作中既苦又累,到了“望文兴叹”的地步。为了解决这种困境,我们要探索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模式,给作文教学注入新的理念:让学生把写作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进行快乐写作。

这种理念源于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本—沙哈尔所开设的积极心理学课程,“让学习的过程本身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在他的课程中特别强调了心理学家西卡森特米哈伊的“乐在其中并实现成就的沉浸体验”理论。我们都有过沉迷于阅读或写作的经历,有时连别人叫都听不见,在这种沉浸状态中,我们享受着积极体验,同时也作出积极表现:我们感受着快乐,展示最好的状态。在此最佳状态下,我们更有效地学习、成长、进步以及向未来的目标迈进。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帮助下,笔者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进行了“快乐作文”的尝试:去掉学生 1的“苦”和“烦”,还学生一个“乐学”和“乐写”。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乐”起来呢?

第一、作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在写作中,许多学生不是感到焦虑,就是觉得乏味,因此他们无法享受写作过程,也无法发挥自己真正的潜能。究其原因,大部分学生在写作文时,目标只是为了取得高分数、动力不足(“这不是我想写的,是老师让我写的”)、没有情感投入等等,学生本身所隐藏的潜力、积极力量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这样学生哪会写出好的文章。这种不佳的心理状态在漫长的反反复复中就会形成心理定势,对每一次作文都会有很深的负面影响。所以,当学生期望目前的改变和未来的收获时,教师应该针对其个人潜力,给予恰当的题材和命题,不断增加难度并不断加以肯定鼓励,让孩子们有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当孩子们有了写作兴趣,处于一种真实的写作状态,“以我手写我心”,他们就有了一种内在的心理内驱力与心理张力,这样的心理状态起着激发兴趣、引导构思、准确表达、推动整个写作过程的作用。所以我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充分肯定学生们的写作心理,重视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不断强化,逐渐消除学生们的消极心理定势,“写作难”的困境大有改观。

积极的心理体验能开启学生的积极力量,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才能以愉悦的心态去作文。同时,教师对写作的指导,态度也应积极,要用激情、语言、行动等感染学生,把他们的写作兴趣诱导出

来,使之与自己产生共鸣。

写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心智技能。一次写作活动的成败,与写作者的心理因素大有关系,所以,心理体验的积极与否非常重要。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和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接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更好地促进语文学科教学。

第二、作文教学要结合学生自由的心理体验,让学生快乐地“以我手写我心”。

许多技能、方法、能力、交往、态度、体会、情感等方面的知识都是隐性知识,只能通过意会的方式进行传递,习作技能的掌握就是如此。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心理状态不同,每个学生的体验也是不同的,其反思的方面也不会相同,教师要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体验。从习作角度来看,每一名学生的生活经历都应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顺应学生的自由的心理体验,引导每个学生从自己特有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把课堂变成充满生命活力的场所。文章永远是作者心声真实、自然的流泻,是心坎里唱出的歌。应该让孩子们明白写作是生命个体情感活动的表达,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与精神的发展、生命轨迹成长同步的精神旅行。因此,作文教学中只有尊重孩子们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他们年龄阶段特有的个性化语言,才能真正解放孩子们的手脚,让他们写真话,写出自己的话。

我们知道,顺应学生们的天性、让他们在丰富的体验中自由练习,并不意味着放弃指导。不放弃统一的指导,不是主张用成人写作的标

准去要求学生,更不是设置框框,求全责备,使学生瞻前顾后。教师指导的目的是让学生尽快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学会“常格”,为“出格”作好准备,用统一指导,为自由与个性奠基。当学生的体验需要启发引领时,教师就应以自己的经验去为他们提供拐杖;当学生的写作水平已提升到一定境界时,教师就应悄然退出,微笑着欣赏他们的成长。

第三、作文教学应拓宽模式,让写作课“快乐”起来。

我们可以在写作指导课上营造愉悦的心理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下,在浓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激发出他们写作的兴趣。我的做法是选择合适的场所,设置丰富多彩的形式,把写作课上“活”。除了在平时的教室上课外,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到室外甚至是到校外上。如写景,大可以带学生到室外观察甚至可以引导其画画、摄影等,然后再整理、创造成文。再如写人,可以带学生到室外进行采访或做其他的集体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对人物的观察,然后才成文。成文后还可把写同一人的文章汇编成集,让孩子们交流、评议、总结。这样的积极体验更能促进孩子们的作文兴趣,写出更精彩的文章。

根据美国的过程写作法,预写作也是其重要的阶段,但有很多教师忽略了。因此,在指导写作时,我设置教学目标后,会根据教学目标向学生征集题目,然后进行筛选。定好题目后,再向学生征集词语与事例,让学生把认为适合此题目用的词语和事例列出来,大家进行评价筛选,对被选中题目、词语、事例的作者给予表扬或奖励,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参与积极,在他们还没有正式动笔前,其实

就已参与写作了。而且,他们没有压力,如果推荐的题目、词语或事例被选中的话,还会产生成就感,其兴趣肯定会大得多。

对学生的作品,除了选择出一篇篇的佳作外,还要选出某个段落或某些句子很好的作品,把其精彩的部分选出来,进行配乐朗诵,或编成小品,画成漫画等。对于同一训练目标的作文课,要围绕目标,从不同的角度把它上的趣味盎然。如写人,可以指导学生写自己——猜猜我是谁,还可以指导学生写别人——猜猜他是谁,写完后在班上朗读作品,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评评哪里写得像,哪里写得不像,议议怎么写才能更逼真更生动等。这样有情趣的课程会让孩子们耳目一新,大大增强他们的写作激情。

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弱学生的厌倦心理,对其兴趣的产生有积极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每一个学生都不是单独完成的,都是在集体的氛围下互相督促、互相合作、互相影响完成的,积极的心理体验驱使他参与这些活动,完成这些活动,并在活动中受到感染,写作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了。

第四、作文教学要改变传统评价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写作的乐趣。

叶圣陶老先生曾提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教;自能改文,不待教师改”的理想境界,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理想。所以,我们要把修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读,让大家共同议,适当的时候老师点评。要针对一些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共性和特殊性去讲评,评出特色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也充分开发了学

生的潜在思维能力,使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有了共识,思想认识水平会有提高。要替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比如,让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一个精致的小本子,写上自己的得意之作,按学号轮流在“课前三分钟”交流。在学期末让他们每人挑选一篇自己感觉最满意的文章上交,并集思广益集体设计封面、前言、目录,最后老师协助一起打印装订成全班的文集。可以想象,当每位学生拿着一本如此沉甸甸的文集时,心中的成功感该有多么强烈。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写作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的努力还只是一种尝试,更多的改革等待着我们去开启、去探索。快乐写作、自由写作注重了学生积极心理在教学中的运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入到“理想写作”的境界。使我们的作文课程如同泰勒博士在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一样:“其奇妙之处在于,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伐”。

【参考文献】:

让作文教学快乐起来 篇6

(本文是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论文;课题名称:初中快乐作文课堂教学探究;主持人:贾玉清;课题类别:一般课题;课题批准号:【2014】-JKGHC-0363)

写作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当看着文字在方格中流淌,心灵上得到的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我觉得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它应当是美丽而快乐的。

也许是对写作的喜欢,对作文教学的热爱,让我拥有了这份幸运,我作为主持人申报了省级课题《初中快乐作文课堂教学探究》,这促使我坐下来认真地思考作文教学,研究作文教学。

我觉得作文教学最理想的境界就是触发学生的灵感,把作文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激活状态,引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和强烈的表达欲望,把握作文的灵魂,达到乐写的境地,把写作当成学习生活的需要,内心交流的需要,精神世界的需要。

只要是学生的灵感来了,那么学生写作文就会像山泉汩汩流淌起来,流着流着就成了一篇作文了。这样的作文是最灵动、最自然的,这样的作文就是我们的“快乐作文”。

我们“快乐作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情境的创设可以用歌曲,可以用图片,可以用诗歌,可以用故事,只要能将学生引入到写作情境中,激起学生的兴趣。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就有了写作的冲动,这时再来“授之以渔”,教会学生作文的方法,这就进入到“快乐作文”的第二步――“思考探究,掌握方法”。等学生掌握了作文的方法,就自然进入到第三步――“调动体验,快乐写作”,学生这时的写作就会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在方格纸上流淌文字就是一种心灵的享受。这一步是快乐作文最重要的一步。写作本身就是一件很沉静的事,看着学生奋笔疾书,教室里只听见钢笔“沙沙”的写字声,你会看见灵感的小精灵在教室里舞着曼妙的舞姿,这就是“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吧。请别发出任何声音,最灵动的作文就要诞生了,当学生将笔放下,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这说明他已经写好了,该进行第四步了――“展示评价,欣赏鼓励”,小组交流后推选出的作文被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评价时一定要欣赏,一定要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被肯定、被欣赏,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展示评价完毕,一节课就要结束了。这时,自然就该最后一步――“总结技巧,积累经验”,为本次作文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为下节作文课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

这就是我们的“快乐作文课堂”,我愿学生在我的作文课堂上是快乐的、是灵动的,能触摸到文字的灵魂,能感悟到作文的真谛,能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这就是我们正在研究的“快乐作文”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倡导快乐教育理念,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力求从根本上扭转作文教学的被动局面,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释放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写作潜能,找回写作的乐趣,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快乐发展。

当然,快乐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一节节作文课,它是一个体系,是一整套的训练系统。我们初步建立的课堂教学训练系统是这样的:七年级为“趣写”阶段,也就是兴趣入门阶段,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作文活动引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八年级为“好写”阶段,也就是倡导鼓励阶段,将课堂教学和作文活动相结合,让学生爱好写作;九年级为“乐写”阶段,也就是优化提高阶段,应对中考进行写作技巧方面的专题训练,让学生在考场上能取得高分,达到“乐写”的境地。

我们的快乐作文课堂教学就像教研室王主任指导的那样,第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入情入境之乐;第二步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方法之乐;第三步让学生体验到真情写作之乐;第四步让学生感受到欣赏鼓励之乐;第五步让学生感受到总结积累之乐。这样,快乐作文课堂教学的“五步”都是紧扣“乐”学,既重视入境之情,又能立足写作之实,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作文的快乐,激发学生作文的主观能动性,变“苦写”为“乐写”,变“写好”为“好写”。

市教研室夏老师常说:“模仿和训练”是作文教学的不二法门,这句话揭示了作文教学的规律。回想我们的作文教学,那一次成功的课例会离开了模仿和训练这两个法宝呢?学生只有沿着模仿和训练这两条路子,才会走得更稳,最后才能走向创造的辉煌。

回想我自己的写作之路,对作文强烈的兴趣源于小学时教语文的常老师将我的作文用毛笔抄写下来挂在黑板上像课文一样向学生讲解,这种激励是会让一个学生感恩一生的。而对语文老师职业的向往是缘于上师范时教文选的付华老师拿着我的作文用她漂亮的普通话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让我感到我的作文已经生出了一对空灵的翅膀,在文学的天空自由地飞翔。这和后来我的文章能够发表,以致能选到教材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我之所以说这些,只想告诉大家,欣赏和鼓励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是多么重要,而能用普通话声情并茂地讲解对于一个语文老师又是多么重要的基本功。作文教学是美丽的,因为她洋溢着语言的美妙和文学的魅力,我喜欢她,探讨她,虽然现在只是感受到了她炫目的光环,还远远没有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我唯愿我的作文教学,当学生多年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能够像我的一个学生在她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得那样:“感谢上苍,赐我一段奇妙的尘缘,让我在我最美好的少年时代,在实验中学遇到了贾老师。贾老师用她美妙的语文,携着我的手,走进了唐诗宋词,走进了鲁迅冰心,走过了一路花开花落,走过了四季风光流转,走进了文学的殿堂。将对语文的爱、对文学的爱,深深地融进了我的血液里。”这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说,是多么让人欣慰呀!

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对快乐作文的探讨,让我在平淡的教育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价值,让我在平凡的教师职业中有了幸福的寄托。快乐作文教学之路还很长很长,让我们共同探讨、共同研究,让我们的作文教学一步步走向精彩,一步步走向辉煌!

让枯燥的工作快乐起来 篇7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兴趣教学法,问题衍生教学法,发现教学法

文言文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在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学生要掌握的文言文篇目, 并要求初中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语句含义, 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以此来培养和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这也是学生了解中国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精神的重要途径。

因文言文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为久远, 学生不能在现代社会中学以致用, 加上有些教师采取的教法较为单一, 文言文教学变成了枯燥的翻译与背诵的过程, 因此, 很多学生都不喜欢学习文言文。那么, 在文言文教学中,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自主、深入地学习古文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在这里总结出三点方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运用兴趣教学法让文言文课堂“活”起来

兴趣教学, 指教师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逆反心理、求新心理, 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其实, 兴趣教学并不是新生事物, 我国从古至今在兴趣教学方面就有很多论述。程颐曾说:“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王守仁主张:“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 心中喜悦。”现代教育家吴冠杰也曾说:“游戏作为一种学习形式, 远远早于课堂教学。学习语言通过游戏, 要比学校教育学习语言的历史早得多。通过游戏学习, 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会语言、掌握语言, 从而开发智力、发展智力。在游戏中找到学习的兴趣, 真可谓寓教于乐。”

从上述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 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 寓教学于生活、游戏中。对于刚上初中的孩子来说, 他们还没有脱离儿童的特点, 玩仍旧是他们的天性。所以, 在初一的文言文教学中, 我尝试了使用兴趣教学法, 培养起学生对文言文课堂的兴趣和喜爱。

1. 背诵王

文言文也是语言的一种, 但和现代文比起来, 字词句的用法差别很大, 所以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 学习文言文有些吃力。其实, 学习语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读。文言文自然也不例外———在读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在读中牢记文言文字词句的意义用法, 在读中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因此, 在学习文言文时, 教师都要求学生熟能成诵, 但偏偏背诵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文言文的原因之一。

针对这种情况, 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在学习《三峡》时, 经过多遍诵读后, 我先是教了几种背诵的方法, 然后将背诵留成作业, 检查作业的方法就是通过比赛评选“背诵王”。

比赛的规则是:背诵无错误且用时最短者视为胜利。先是在小组内私下角逐, 获胜者进入最终的决赛。最终经过激烈的比拼, 这篇课文的纪录为32s。我在充分肯定了孩子们的表现后, 又进一步鼓励其他孩子刷新这个纪录, 并积极创建其他古文的背诵纪录。终于, 第二天, 一个孩子以26s的成绩刷新了纪录, 所有的孩子们为此欢呼雀跃。

课下又有很多孩子找我表示要刷新纪录。渐渐地, 我们每篇文言文都有纪录保持者或纪录刷新者。每一次纪录的保持和刷新都点燃了孩子们背诵文言文的热情, 没有学过的文章孩子们也愿意积极挑战, 力争创造新的记录。

2. 翻译接龙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更是考试的重点。很多孩子为了记住课文翻译死记硬背, 常常背得上句不接下句, 驴唇不对马嘴。对此, 我在课堂上不但教会了孩子们翻译的方法, 而且本着“堂堂清”的原则, 我选择用一种游戏当堂落实翻译。

游戏名称:“翻译接龙”。游戏要求: (1) 接龙时要求背译, 不能看书及参考资料; (2) 以笔袋为令, 拿到笔袋的同学翻译一句后传给下一组的任意一位同学, 让其继续翻译; (3) 每组的基础分为5分, 错一处减一分, 指出其他组错误并改正可得一分。

在七八分钟的准备之后, 比赛开始了。所有同学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 因为既不能给本组丢分, 又要找到其他组的错误, 把别的组的分数纳入自己的囊中。在纠错环节, 孩子们更是积极, 翻译中的大小错误都找得十分准确, 无一遗漏。课后, 我试着问一些成绩中下的同学, 发现这种当堂落实不但很受欢迎, 而且效果很好———班里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在课堂掌握。

3. 其他游戏

为了丰富游戏的形式, 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我还创建了很多小游戏。这些游戏有的在各个课时、各个环节中起到画龙点睛、适当的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有的贯穿整个课堂, 让孩子们最终实现了在玩中学的梦想。

在全部讲解完后, 我通知学生要以试卷的形式进行小测验, 我发现孩子们不再有抵触情绪, 问其原因, 孩子们愉快的回答道:“都会了, 当然不怕考试。”小测成绩出来后的确比以往好很多, 这真是皆大欢喜的结果。

当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切方法的运用都基于大量阅读的基础。学习文言文最核心的方法还是大量的阅读。因此, 在初一, 我就会让学生试着读《史记》。从最开始的一知半解, 到最后的融会贯通。学生所收获得不仅仅是几个实词、几种句式, 而是对文言文真正的热爱, 对传统文化真正的理解。这才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传给学生的“道”。

二、运用问题衍生教学法让文言文阅读“活”起来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当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言, 即“教是为了不教”, 并把它视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但是, 在文言文教学中, 有这样一种现象, 许多学生只掌握了课堂中学习过的文言文, 对课本中没有出现过的文章, 却存在看不懂、读不懂的现象。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教学中, 我想到了最近教育界人士普遍认同的问题教学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实施, 问题衍生教学法的优势已日渐凸显, 它是革除传统教学弊端的手段之一,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泉。问题衍生教学法是指运用“学案引领———自学预习,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方法探究———小组合作”的授课模式, 创造性地设计学生的实验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主动理解, 促进学生自主探究、高效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在文言文的教学中, 问题衍生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找寻规律和方法,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 我将从课内文言文教学和课外文言文教学两个方面来谈谈, 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归纳总结答案的方法。

1. 课内文言文翻译法

在翻译课内文言文时, 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有一个误区:背下来不就可以了!这样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学过的古文会, 没学过的一律不会。更导致一些学生有很强的依赖性:不喜欢自己动脑筋, 习惯等待老师给出答案后再背诵或直接看参考书背诵翻译。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也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根据这种情况, 在讲授文言文时我想, 一定要根据问题衍生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情境, 让学生在自主预习和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总结出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这样, 有法可依, 学生在学习其他文言文时就不会有局限性。

于是, 在课堂上, 我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结果和以往的经验讨论如何学习文言文。学生基本能说出了解作者、背诵、翻译、分析文章内容等几个环节。为了让学生能轻松地记住这几个环节, 我和学生们共同总结了一个顺口溜:

读通文, 背熟文

识作者, 明出处

知方法, 细翻译

扬个性, 巧赏析

前两点较容易做到———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搜索资料等方式自学。但在翻译环节, 很多学生面露难色, 感觉无所适从。针对这一点, 我又和学生以《爱莲说》的第一句为例总结出翻译的顺口溜:

引注释, 巧组词

猜词义, 补句意

调顺序, 通文意

人地名, 不用译

用顺口溜的方式总结方法不但简单易记而且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这个顺口溜, 借助工具书, 辅助小组讨论的形式, 自主翻译。这样, 提高了学生翻译文言文的兴趣, 也增强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

2. 课外文言实词推断法

近几年来, 中考对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力度逐年加大, 语文新课标里也明确要求中学生必须能“阅读和理解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但很多学生都认为课外文言文的内容浩如烟海, 难以把握, 并为此烦恼。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 课外文言文不过是课内文言文的延伸, 只要学生将课内文言文的基础打好, 并学会课外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这个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在这个问题上, 国外教育界早就提出了“迁移而教, 为迁移而学”的观点。可见, 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不能只是局限于课本, 而应该培养学生由课内迁移到课外的能力。因此, 在初三,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实词积累以后, 我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索渔”的意识。

课堂上, 我首先给出了学生自学指导的要求, 让学生明确自学的内容、自学的流程及自学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静心自学———高效地完成自学指导上的内容。在学案上, 每种方法我给出了三个示例, 让学生根据这三个示例, 寻找规律, 并为此方法命名。

例如:方法一:注意两个词语的关系, 探究其规律

(1) 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选自《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 衔远山, 吞长江。 (选自《岳阳楼记》)

(3) 内有余帛, 外有盈财。 (选自《自表后主》)

探究规律:______

为方法命名:______

最后, 在合作互动环节, 学生将自己的命名和本组同学交流, 并选出最佳命名, 板书展示。其他小组可对黑板上展示的最佳命名提出质疑, 小组的中心发言人要对其他组提出的质疑做出合理解释———这是为了让所有的同学都能“知其所以然”。在此期间, 教师可适当点拨。

最终, 经过所有同学的共同探究, 我们总结了三种推断方法:

结构观察法———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 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 相近或相同。

知识迁移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 联系成语, 加以印证, 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教材中学过的典型的实词意义要及时积累、灵活运用, 迁移到课外。

借助语境法———“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 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 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瞻前顾后, 披文入理, 推断出其意义。

通过这三种方法可有效地将课内外的文言实词联系在一起, 从而完成知识的迁移。

三、运用发现教学法让文言文思想“活”起来

发现教学法亦称假设法和探究法, 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 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 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实 (例) 和问题, 让学生积极思考, 独立探究, 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 独立实现认识过程。即在教师的启发下, 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 从中找出规律, 形成自己的概念。

长期以来, 在文言文教学中, 学生被分裂在两个世界中, 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不起来, 课堂上充满枯燥抽象的知识, 孩子们无法理解距离我们足有上千年的文章除了考试到底有何意义。因此, 在教学中, 我常常问自己:文言文到底应该怎样教?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又是什么?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并将所获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能把学生与生活割裂开来, 而应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 因此,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这句话明确指出我们在教学中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 那么与我们有时间距离的古文教学更应如此。因此, 我想应该让孩子们更纯粹地阅读古文, 更深入地探究古文内涵。对于不同的古文应根据学生不同的需要, 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进行讲解。

让枯燥的工作快乐起来 篇8

【关键词】走进学生 激活兴趣 创造氛围 课堂飞扬

一、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创设情境

平时多走进学生实际生活,注意资料的收集和保存,为教学提供真实的情景创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把知识融于生动的情景之中,有助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原本枯燥无味的英语学习走向积极主动地实践英语学习。还可以结合孩子们喜欢游戏的天性,将知识融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学习知识。

上学期,我执教When is your birthday? 自主学习研讨公开课。自主学习到底怎么上?怎样上出新意?怎样使课堂更高效? 答案就是让学生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文内容的灵活导入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我在设计过程中从课本入手,挖掘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要把课堂设计建筑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之上,从而营造轻松、和谐、愉快课堂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我在PPT中大量使用学生平时生活、学习的照片,一节课下来感觉到孩子们一直是期待着下一个环节、情绪高涨地按照我的设计完成了课堂教学。下面几个环节更为明显。

课前,欢快的《祝你生日快乐》音乐使孩子们不由自主地由轻声哼唱到大声欢唱。PPT上的Duty Report 呈现了班级同学合影照片,值日生选的话题是“Our big family” 并谈论了一些与生日有关的内容。我平时建立生日簿,在每个学生的生日那天和全班同学一起唱Happy birthday to you送祝福。所以我向同学们介绍每个月有几个同学过生日。How many students birthdays are there in January /February/… ? 很难的月份的词汇学生学得非常轻松。并通过讨论学案中1-33基数词和序数词列表找出序数词变化的规律。

在Group work前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班级同学平时喜欢算24点,我们也举行过一次比赛。几张同学们算24点比赛时的照片“How can I get 24?”和“Its so easy.” 然后呈现2+9+18+20+8+4+1+25=?一开始同学们兴致高但没想出答案,在提示最大的数不超过26后,有同学利用字母顺序猜出 birthday,屏幕上出现同学们切蛋糕和吃蛋糕的情景,同学们的积极性又一次得到提高。公开课当月有三位同学生日,PPT呈现当月的月历并把本月有生日的三位同学照片显示在对应的日子上。两位同学生日已经过了,下一位同学的生日晚会设计正好是小组活动的内容。

二、在做中学,在做中用,寓教于乐

任务型语言教学倡导“在做中学,在做中用”的教育理念,运用学习任务组织教学,强化了语言实践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本质。在活动中学习新知识,突出小组合作和团队意识,把枯燥的知识溶于实践的探索之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

七年级上第八单元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我在备课时就想如果让学生通过制作奶昔沙拉三明治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呢?课上组织学生开展了自己动手制作“奶昔沙拉三明治”的活动,这种寓教于乐的活动课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课前准备好所需用品,上课先用英语一一介绍本节课所用到的材料,同学们大声朗读新单词。讲解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制作步骤,同学们用祈使句复述每个步骤。老师先并亲自示范教同学们如何做奶昔,然后孩子们分组做各种水果奶昔。接着是沙拉制作比赛,同学们制作了精美漂亮的各种造型的水果沙拉。通过这种方式学英语,可以更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既体验外国饮食文化,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口语表达,又使学生快乐学习并且开展了综合实践课。在后来学校举行的爱心义卖活动中,我班的义卖物品就有学生动手制作的奶昔。

三、入情入境,快乐学习

教师要妥善引导学生,创造良好的参与条件,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互设情景,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展开讨论,以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

如Go For It Grade 8 Unit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Section B 2b介绍了Penang in Malaysia这一旅游热点。恰值学生暑假返校,班级不少同学去其他地方甚至其他国家旅游。提前要求学生就自己旅游做成PPT,作为Duty report的内容,每天2-3位同学。学生们对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忆深刻,也有许多影像资料,觉得有话可说,这一活动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包括一些成绩相对差一些的学生也能够很好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无论是在课堂内外,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不断努力,创设学生喜爱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快乐学习,让枯燥的课堂飞扬起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上一篇:骨科年终的工作总结下一篇: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建工作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