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枯燥(共10篇)
课堂枯燥 篇1
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涯都少不了数学这门功课, 但在许多人的印象中, 数学就是一些公式, 定理, 方程、x、y之类的东西, 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事实上,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它是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的一门学科, 只要你认识挖掘, 你就会发觉数学有用, 数学有理, 数学有趣, 绝不是你想像的的枯燥无味, 只要老师们用心设计, 数学课堂也可以变得生动活泼, 幽默诙谐。下面我谈谈如何打造趣味课堂的。
一、形式新颖的数学课堂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在教学过程中也是这样, 好的新课导入就如同演员第一次“亮相”, 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精彩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燃起智慧的火花, 开启思维的闸门, 能营造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 使课堂教学从铺垫转化为探索新知的过程, 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结合我的教学实践, 说说几种有趣的教学导入。
1、以故事导入
在数学课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 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 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在满足兴趣的同时, 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要点。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 我就以学生熟悉的《西游记》“师傅给三个徒弟分西瓜”的问题进行导入。学生带着这样有趣的问题来学习, 使本节课的教学超出了预期的效果。这反映出学生愿意接受这种教学导入方式, 他们既在观赏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知识的情境中, 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了学习。
2、以猜谜语导入
在教学“年月日”中我是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一物生来真稀奇, 身穿三百多件衣, 每天给它脱一件, 年底剩下一张皮。学生在热情高涨的状态下很快猜出了谜底并带着这种情绪进入了那天的学习。
3、以“疑”导入。
心理学家认为, “疑”是学的需要, 是思的源泉, 是创的基石。在教学中, 应放手让学生质疑, 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要充分挖掘教材, 巧妙设疑, 使学生怀着迫切求知的心理进入到数学课的学习中来, 从而实现“无疑一有疑一无疑”的认知过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中, 我是这样设计的, 动物园的小动物们要举行开车比赛, 小狗的车轮子是正方形的, 小猫的车轮子是椭圆形的, 小猪的车轮子是圆形的, 你们猜谁会赢?为破解疑问, 学生自觉地对新知识进行探求。
方法多样, 形式新颖的导入怎会枯燥无味呢?
二、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
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 注意力不稳定, 不持久, 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变换教学方式, 通过做有趣的数学游戏, 让他们在玩中学, 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把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中经常开展一些游戏活动, 找朋友, 猫捉老鼠, 争当小老师, 评选优秀邮递员等。教材中的一些练习题, 做法上稍加改变, 也深受学生的欢迎。如书上有这样的问题:“下面的题对的画√, 错的画×。”我在黑板上贴一幅红十字图画, 让学生戴上红袖章, 当“数学医院”的医生。这活动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参加“治病”, 为被评上好大夫而感到自豪。
据心理学研究, 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刺激物, 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 形成了优势的兴奋灶, 从而使儿童更好地建立暂时联系。利用这一规律, 做游戏时, 我画一个山头, 山头上贴着一面红旗, 两名同学从左右两边同时进行口算比赛, 优胜者得到红旗;或从左右两边画上楼梯。楼梯顶上蹲着一只老鼠, 让两名学生分别戴上黑猫、白猫的头饰, 进行口算比赛, 看谁先捉到老鼠;在分组进行接力赛时, 我在每份题上画了一个跑步姿势的男孩或女孩, 以小组为单位, 传这份题, 一人做一道, 哪组先做完并且全对获胜。一面红旗, 一个动物的头饰, 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 都加强了练习的趣味性,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人人争先恐后地参加做数学游戏。
三、生动有趣的学习竞赛
我除了在游戏活动中搞些竞赛外, 还经常搞“闯关比赛”、“争当小老师比赛”和“抢答题比赛”等生动有趣的数学竞赛。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中, 设计这样的闯关比赛: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岛屿图, 并有个小怪人说岛上藏着许多宝贝, 要寻到这些宝贝, 必须闯过三关。这时学生兴致勃勃, 充满了好奇, 注意力完全被集中了。第一关就是要学会唱儿歌。这儿歌内容是这节课的重点, 并且配上伴奏音乐。第二关就是说出课室东南西北方向分别是什么。第三关能特作一个简单的地图。闯过三关就带着同学们寻宝去, 画面出现珠宝合, 打开合子里面装满了闪闪发光的金银财宝。这种闯关比赛激烈有趣大家跃跃欲试, 情绪高涨。
当给六年级学生复习完所学的计量单位时, 我出示一编马大哈日记, 让学生争当小老师修改日记, 谁改得又快又好的评选为合格小老师奖励小红旗一面。日记内容是:清晨7点钟, 我就从2dm长的床上起来了, 用了3小时的时间很快刷了牙洗了脸, 然后吃了约200吨重的早饭, 喝上50L水, 背起2克重的书包, 飞快地奔向400km外的学校。来到教室, 我马上拿出长10mm的铅笔, 打开2m厚的《口算基础训练》开始做。这时身高143m的中队长过来询问我昨天学的知识, 我得意地说,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的面积有960万千米, 世界是最冷的地方——南极洲温度达到88.3摄氏度。听我说完, 中队长竟然说我可笑。奇怪, 我到底可笑在哪里呢?这幽默诙谐的日记, 活跃了课堂后气氛, 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都争着要来改。
游戏式、竞赛式的课堂教学又怎么会枯燥无味呢?
几年来我在教学中, 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 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把知识的学习寓于愉快的游戏之中, 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使他们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 因而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了。课堂上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基本不留家庭作业, 使学生感到学习很轻松, 大大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摘要: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它是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的一门学科, 只要你认识挖掘, 你就会发觉数学有用, 数学有理, 数学有趣, 绝不是你想像的的枯燥无味, 只要老师们用心设计, 数学课堂也可以变得生动活泼, 幽默诙谐。下面我谈谈如何打造趣味课堂的。
关键词:兴趣,趣味,数学
把物理课堂变枯燥为趣味 篇2
一、转变观念,解放思想
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物理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物理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必须放弃以前陈旧落后的思想和方法,必须尽快适应新的形势。
二、展示物理趣味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铺设良好的通道。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问: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等。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稳定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三、融洽的气氛,和谐的感情
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能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处于这种状态中,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最高,最易产生灵感,语言最易有光彩,见解最独到。如果老师上课一脸严肃,甚至一脸“凶像”,课堂气氛一定沉闷,甚至紧张。学生生怕惹着你,哪还有心思听课,更不敢起来发言。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怎会不活跃起来?
四、问题的设置应有梯度,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由简而繁
请学生回答问题要因人而异,易、浅、简的问题请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回答,难、深、繁的问题由成绩好的同学回答。老师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对什么样的问题由谁回答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让部分学生受到骄宠,部分学生又受到冷落,更避免让学生产生如果他答不上会认为你在故意为难他的误解。
不是问题的问题就不要问。有的老师就有这样的习惯:一上课,把课题板书在黑板上,就开始问:“同学们,今天我们上第几课?它的标题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呢?”学生说:“黑板上写着呢。”像这类问题就是明知故问,毫无价值,不仅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易让学生反感。
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教师为中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指向性地回答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心理始终处于消极的等待中,致使学生的思维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要满足学生想提出问题、想解决问题的欲望,就必须充分相信学生,把时间空间给学生,让其有机会表现。这样,知识的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才是学生主动体验的,影响才是最深刻的。即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写错了或说错了,也不要大惊小怪,而应师生共同来分析为什么错了,原因在哪里。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鼓励其继续努力。如果师生互动的气氛已形成,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他们自己说出的正确答案比老师说出的答案还令他们记忆深刻,因为这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甚至是争论出来的,所以更有意义。
六、加强实验教学
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实际操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可极大地增强他们对物理的兴趣。如“光的折射”这一节,新课引入时,我从课本后面的一个学生实验入手,在碗里放一枚硬币,先让学生的视线从碗口上方向下移动,直到刚好看不见硬币,此时慢慢向碗中加水,结果又能重新看到硬币了。在学生兴奋之时,问:“之前为什么看不见硬币?”学生回答:“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再问:“加水后却看到了,光还是沿直线传播吗?”答:“不是,传播方向发生了弯折。”由此自然导入到“光的折射”。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操作好的同学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七、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让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篇3
一、建立平等关系, 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教育就是一种艺术——一种心灵的艺术。这种心灵的艺术最应该体现的现代意识就是民主与平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教师的情感、意志、性格等诸方面的表现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有时甚至会影响其一生。所以教师只有降低自己的身段, 和学生做知心的朋友, 把自己满腔真挚的、深沉的、无私的爱献给学生, 并善于运用自己敏捷的智慧、高尚的品质、渊博的学识、高超的艺术, 与学生做心与心的沟通, 方能开启学生的心扉, 打开师生心灵的通道, 使自己成为学生模仿的典范和榜样, 从而建立平等而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强有力的威信, 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营造和谐氛围, 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
教育艺术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灵对话与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营造一种相对宽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学生就能在这种氛围中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更加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表露自己的情绪、表现自己的才干、张扬自己的个性。比如七年级的《发现自己的潜能》一文, 我在教学时就设计了两个环节:其一是“才艺展示”;其二是“挑战自我”。在“才艺展示”这个环节中, 学生或绘画, 或书法, 或口技, 或舞蹈, 或小魔术, 或电子琴……全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挑战自我”这个环节中, 学生在“绕口令”中挑战了语言的潜能, 学生在“听音”中挑战了记忆的潜能, 学生的“金鸡独立”挑战了运动的潜能, 学生的“目不转睛”挑战了视力的潜能……这样的教学设计, 学生个个积极参与, 热情空前, 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提高, 在提高中张扬个性, 使原本呆板的思想品德课堂, 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三、运用非语因素, 让无声语言超过有声
教育艺术就应高度重视非语言因素的作用。一个手势、一个点头、一颦浅浅的微笑、一帧怒目圆睁, 都能帮助教师表达自己的意思, 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内容, 还能增强课堂的情趣与感染力。如竖起拇指表示夸奖赞美, 攥紧拳头表示信心十足, 手掌前推表示勇往直前, 二指“V”表示胜利, 点头表示肯定赞同, 摇头表示否定反对。再如讲“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时, 给学生以坚定不移之目光;讲台独分裂祖国时, 投之以愤怒的目光;讲西方干涉中国内政时, 投之以鄙视和目光。此外, 教师的面部表情, 温和时, 就平易近人, 学生之心理压力就荡然无存;严肃时, 就肃杀秋霜, 学生之注意力就高度集中。以上讲的都是些非语言因素, 一旦运用得恰到好处, 就能看似无声胜有声, 其表情达意的功能就远远超过了有声的语言。如果再与有声语言密切结合, 其课堂的吸引力、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听课兴趣往往会超乎想象。
四、联系社会实际, 让课本知识走进生活
教育艺术就应该使思想品德课本上的那些“死”的知识, 变得“活”起来。做到这一点的途径有很多, 但是, 最主要的还应该是将其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小课堂与大社会相结合。我们要让学生带着课本理论走进社会, 认识社会, 适应社会, 在实践中体验理论的正确, 提高自己的素质、完善自我认知。在教学《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一文时, 我在课前就布置学生分组调查和了解当地的政府在保护环境和利用资源方面是怎样做的。比如2013年1月份, 北方的雾霾前后延续了一周之多, 许多人吸入了空气中的微颗粒, 导致了北京各大医院的呼吸道病人大量增加, 这些雾霾是如何形成的?空气中的微颗粒物都是些什么?面对这种情况政府都采取了哪些必要的措施?取得了哪些显著的成效?运用这样的教学手段, 既引领学生了解了党和国家目前所做的工作, 又让学生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既学习了政治知识, 又完成了与地理学科知识之间的横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在学生掌握环保知识的基础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找问题、寻根源, 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鼓励学生积极地寻找和思考行之有效的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 倡议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 合理利用资源, 减少废气排放, 降低环境污染, 从小事做起, 从身边做起, 争做“绿色”公民。
五、进行美德教育, 让学生情操受到陶冶
从古至今, 人人都极力推崇爱国主义, 它是人类一种最为神圣的、最为至深的情感。古人云:“以家为家, 以乡为乡, 以国为国, 以天下为天下。”早在春秋时期, 我们的先民就懂得应该用无上的爱心和高度的责任心来对待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乡邻、自己的国家。而“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爱国主义儒家思想, 熏陶了历朝历代的多少仁人志士, 从屈原到陆游、从苏武到洪浩、从范仲淹到文天祥、从林则徐到孙中山……他们的一颗颗忧国忧民之心无一不跃然纸上, 天日可鉴。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我们更应该学习、继承和发扬这些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 陶冶自己的情操, 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为己任, 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 生命不止, 奋斗不息。唯有如此, 才能使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强大, 使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教学运用多媒体 政治课堂不枯燥 篇4
【关键词】 多媒体 教学 政治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8-106-01
作为一名当代政治教师如果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机能,并能依据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学生的实际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在政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发挥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成功的关键就是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要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多媒体的运用必不可少。如在教学《“多元化”的地球村》这一单元时,如果单用讲授法,必定会出现“倒下去一大半”的场面,同学们听没多久就厌倦了,甚至在课堂上睡着了。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状况,我用PPT给学生安排了一次“世界文化之旅”,其中主要包括“日本文化之旅、法国文化之旅、美国文化之旅、英国文化之旅”四大板块。在“日本文化之旅”中,我的主要内容是“日本樱花、茶道和日本风俗习惯”;在“法国文化之旅”中,我的主要内容是“法国骑士、饮食和风俗习惯”;“美国文化之旅和英国文化之旅”也同样精彩,同学们一边看PPT,一边听我的讲解,同时还欣赏充满异国风情的音乐,同学们感受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都被打上了本国、本民族的深深的烙印,同时,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又把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文化,把大千世界装扮成一个五彩斑斓的大花园。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我很轻松地上完了“世界文化之旅”和“做友好往来的使者”两个课时,同学们比我更轻松地“消化”了这两节课的内容。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思想政治中板书展示与讲解内容的繁多使得在课堂中无论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的一个老师,也难以将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轻松理解吸收,因此“提高课堂效率”成为众多思想政治老师心中的“难圆之梦”。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效率,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进行大量的演示,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课堂练习效果
课堂练习能够及时地巩固记忆,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一种活动。但是运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教学条件,师生们都有同感:教师讲解练习时或学生在自主练习的过程中,总感觉到时间和精力付出得太多而练习和收效却不好,特别是一些图片、漫画式的题目根本就无法进入课堂,更不用提及彩色画面了。这些传统式教学所无法解决的种种难题,成为了众多教师的“心头之患”。如果利用多媒体强大的“内存”功能,不但扩充相同时间内的练习量,而且可以设计多样性的题型,甚至能展开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这样既能巩固新知,又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多媒体中的反馈系统使教学评价和反馈具有“及时、科学、有效”的特点。例如学生做选择填空时,若鼠标选择答案所到的位置不正确,计算机马上会有提示,鼓励学生及时订正,拖动目标正确后给予原先设定的热烈掌声,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自身学习的热情。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举行知识抢答、填表、连线等体型的训练。这样一来,既符合了新课改理念,又培养了学生的做题技巧,迎合了中考的必然走向。
四、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
在政治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思维,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在这样的课堂上,再也不会发生教师拿着教材讲得天花乱坠而学生却听得一塌糊涂的场面,教师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启发者和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
五、调动学生的时事热情
时事政治在思想政治课中,是属于不可缺少的内容,更是升中考试必须涉及的重要部分,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时决不可忽视时事政治。但是现今的中学生学习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平时在家看电视上网时也没有看新闻的习惯,他们获得国内国际新闻的途径非常有限,更不用说及时获得了。而现在,只要轻点鼠标,天下事则一览无余。于是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每周新闻播报”栏目。首先让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迅速搜索所需信息,每周安排两位学生把搜到的重大国内国际时事做成电子版,然后在每周第一节政治课前大约五分钟进行“新闻主播”,利用多媒体,集新闻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于一体,让学生如同亲临现场,生动有趣,这样一来,学生的时事学习热情高涨,同时给课堂增添了无限活力。
课堂枯燥 篇5
但是, 笔者在这门课的教学中发现, 如果教师巧用语言艺术, 是可以很好地改变枯燥的课堂,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加强语言基本功
1.1 普通话水平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 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前提。方言让很多学生难以理解, 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要勤于学习练习, 为课堂教学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
1.2 语调的抑扬顿挫
科学表明, 单调的语调容易让人注意力分散、精神疲倦。因此, 教师一定要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 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在缓急高低中“行走”, 增加自己的语言魅力, 从而牵住学生的注意力, 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1.3 声音切勿太小
上课声音太小, 这是因为教师缺乏教学激情, 学生便跟着失去了听课的激情。《数据结构》的内容本就枯燥, 加上老师的“轻声细语”, 这便成了很多同学打瞌睡的“催化剂”。因此, 教师要适当提高音量, 要拿出一种“震撼式”的课堂气魄。
2 巧用语言艺术
2.1 语言的幽默化
幽默的教学语言可以保持学生的大脑的兴奋, 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疲劳,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1]。但有些教师总觉得, 《数据结构》中那些枯燥的内容, 难以与“幽默”一词联系上。其实不然, 只要教师肯认真思考、勤于寻找每个知识的幽默点, 《数据结构》的课堂完全可以进入一种“幽默”模式。
笔者在讲到栈的知识点时, 就使用了幽默化的语言。栈中的“首领”最不好做, 一遇到事“首领”先站起来, 弄不好就光荣牺牲了。而且, 它的位置也非常不稳定, 一位新成员加入了, “首领”的位置就得让掉。最后, 我解释道, “首领”站起来这便是取栈顶元素, 其它人没有资格站出来;“首领”的光荣牺牲便是出栈操作, 下一位成员便继承它成为“首领”;新成员加入这便是入栈操作, 谁新入栈谁就得当“首领”。这些幽默的比喻让学生在笑声中形象地掌握了栈的一些基本操作, 同时让后来教师讲解其算法也变得简单起来。
在这门课的教学中, 笔者努力让每节课都有两三个“笑点”, 让学生开心, 让课堂轻松, 让学习充满乐趣。
2.2 语言的形象化
尽管书本语言非常呆板, 但完全可以转换成形象化的教学语言, 这就需要教师注重教学语言的口语化和巧妙比喻的引入。
2.2.1 口语化教学
《数据结构》的课本上有很多理论性极强的长句, 读来十分拗口, 也不易理解。如果教师一味照读, 会令本来就枯燥的内容更加生涩。此时, 教师应当“长句化短句, 短句化俗句”, 先将长句截断, 分成很多短句, 然后对短句的语言进行加工, 将语言尽可能“世俗化”, 贴近学生的常规语言和生活语言。如《数据结构》课本上有这么一句话:“线性表的顺序存储指的是用内存中一批地址连续的存储单元依次存储线性表中的数据元素”, 教师千万不能“一气读成”, 定要口语道出, “在内存中拿出一片连续的空场地, 数据元素依次排队站在里边, 这便是线性表的顺序存储”。
2.2.2 引入巧妙的比喻
当很多教师苦口婆心、吃力地讲解某个知识点时, 他完全可以为这个知识点思索一些巧妙形象的比喻。很多时候, 一个巧妙的比喻可以替代枯燥的千言万语, 让教师省心, 让学生省力。
笔者曾经听过一节《数据结构》课, 授课教师讲解求顺序表中最大值的程序, 他花费很大气力反复讲解分析如何循环、如何比较、如何替换。教师讲得很累, 学生却云里雾里、一知半解, 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后来, 笔者在讲到此内容时, 便试图改变这种状况, 笔者直接引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求最大值就是擂台打擂, 第一个先上, 他便是擂主, 后面的人挨个何他比武, 谁打赢他谁就暂代擂主之位。一圈打完, 此时的擂主便是真正的王者, 最大值就是这么打出来的!笔者发现,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很快理解了程序的思路。再稍加引导, 学生便掌握住了程序。
当然, 比喻应当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日常生活, 尽量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比喻, 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3 语言的互动性
一个成功的教师, 他的教学语言一定多是“有来有回”的双向性语言, 而不是灌输式的单向性语言, 这便是语言的互动性。课堂没有互动性会令人乏味, 效果当然不理想, 但这却是很多《数据结构》课堂的通病。《数据结构》中多为陈述性语句, 教师经常“一陈到底”, 让课堂变成一个人的“舞台”, 也让学生在毫无互动的盲目欣赏中失去兴趣。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一定要加强语言的互动性, 要学会变换语言风格, 多使用问句、感叹句, 要学会语言的“适可而止”, 把部分说话权交给学生。学生在回答和接话中会集中注意力, 形成一个好的课堂气氛。例如, 这样一句话:“栈的特性是先进先出”。教师可以以问句表达:“有谁能说出栈的特性?”也可以说个半截话, “栈的特性是……”, 稍加停顿, 让学生去说出下半截。
3 结论
总之, 《数据结构》的教学是个难题, 也是一门非常深的学问, 绝非仅仅通过语言艺术就能够教好的。除了“语言润泽”法外, 教师还应当通过各种渠道探索、学习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只有不断思索好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妙的教学语言, 《数据结构》的教学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摘要:《数据结构》是一门理论性很强、非常枯燥的计算机必修课, 课堂教学很难把握。该文讲述怎样巧用语言艺术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听课热情、提高该课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数据结构,教学语言,课堂
参考文献
课堂枯燥 篇6
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内在的因素, 也有外在的因素, 既有历史的影响, 也有现实的原因。
首先, 教师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信其师, 才能重其学。要让学生信任你, 你应该是一个对本专业的知识有着深刻了解的教师。语文课既有工具性, 又有人文性, 二者不可偏废,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既要有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文学知识底蕴与积淀, 同时又具有传统与现代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素养, 对历史、社会、未来具有自己的视角与分析、判断, 并且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与敏锐的生活触觉、人生体验。语文课不只是传授知识, 更是人文思想的熏陶、传递, 也是精神的冶炼。人格魅力乃是新世纪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素养, 只有我们自身具备了较高的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 才谈得上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否则, 你如何能真正理解孔子的积极态度, 庄子的超然哲学, 陶渊明的傲骨, 杜甫的忧愤……又如何将这些精神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所以, 塑造自己, 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语文老师只有自己的专门知识是不够的, 还应是一位“杂家”, 特别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 应该主动学习, 与时俱进, 与“生”俱进, 学习新的思想、方法, 了解科学、技术、艺术的发展变化, 了解当代文化、娱乐生活, 这样才能可敬、可亲而又可爱, 从而语文课堂也才能生动起来, 恢复其应有的魅力, 魏书生等语文教育名家无一不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第二, 媒体的对比影响强烈
社会媒体的多样性, 也是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到厌倦的原因之一。媒体的力量是多元的, 它在人们心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尤其是在现代通讯信息非常的便捷、多样、迅速。科学技术的发展, 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也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改变着教育的理念, 改变着教育的方式。曾几何时, 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课堂。于是, 学生和教师的面前, 又洞开了一扇窗, 又出现了一个精彩的世界。然而, 几年过去了, 有的人对这一新生事物仍然不予理睬。教师小时候没有电视、网络, 连电影也很少看到, 有的只有广播、报纸, 广播里也只有特定的时段才有我们喜欢听的小说评书、广播剧, 我们很重要的思想源泉、知识源泉都是学校的课堂, 尤其是语文课堂。那时候, 学生当然对语文课堂趋之若鹜, 心向往之, 语文课堂常常带给大家思想的冲击, 情感的碰撞, 语文课影响着学生的思想, 影响着学生的课外阅读, 甚至影响着大家的兴趣和习惯。但是现在呢?学生每天回家, 丢下书包就会打开电视或电脑, 电视上什么时段都有古今中外的电视剧, 还有影视频道、体育频道、各种讲坛, 形形色色的娱乐节目;网络则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并且应有尽有, 充满着各种诱惑。互联网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 是可以参与其中, 互联互动, 这一点对青少年可以说有着魔力般的吸引。相对于外面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相对于当代社会各种发达媒体的冲击, 我们的传统语文课堂确实显得单调乏味, 在这种形势面前, 我们必须积极利用一切媒体工具来增强语文课堂的吸引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激情引趣, 营造氛围, 让学生快乐地学;直观形象、突破难点, 让学生轻松地学;优化教学、扩充容量, 让学生动脑地学。多媒体教学以其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界面友好性、反馈及时性的特点, 恰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不足。
第三, 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
虽然近些年我们的语文教材做了某些调整, 增加了一些新的篇目, 但整体来说还是内容较为陈旧, 相对社会发展来说, 显得滞后, 有些篇目甚至让学生难以理解, 思想内容与现代社会相差巨大, 而很多文质兼美, 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的文章未被选入。如果说教材滞后是较难改变的, 那么语文教师的自主性就应得到尊重和发挥, 可现实是尽管口头上鼓励教师不依纲靠本, 鼓励教师突破教材, 甚至倡导校本教材, 但事实上, 上有高考的指挥棒, 下有各地的统考,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哪敢怠慢, 怎敢妄动。普遍的现实是, 极个别的改革派教师只是作为点缀, 千千万万者仍是抱着统一教材不敢放手。如果从上面的政策, 到地方的组织都能适当放宽的话, 教师的自主性也许会激发起来, 从而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思想与时代, 而不总是现代的那几个著名作家。当然, 主张教学贴近学生, 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 而是以此为切入点, 让学生愿意阅读, 乐于投入思考, 玩味其中思想与艺术。“大语文教育”的倡导者张孝纯先生提出:“语文与生活同在, 凡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 都有语文实践与语文学习。”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 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和社会生活脱离, 把学生关在狭小的教室里, 强制他们一味地接受语文训练, 那必将枯竭他们的思想情感, 也必然影响他们语文能力的形成。
第四, 教学手段相对单调
除内容之外, 教学形式的单调也是造成语文课枯燥的一个外在原因。虽然我们的设备先进了, 技术也逐渐普及了, 但大家的思想、意识没有跟上, 更何况在不少欠发达地区, 不少学校多媒体教室数目有限, 为数不多的多媒体教室成为了学校“作秀”的一个重要场地, 上公开课、验收课就用一下, 显示一下学校和老师的能力和水平, 平时上课还是老样子。远远未发挥其优势和潜力。如果使用得当, 合理地引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可大大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与效率。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拓展相关教学内容, 利用网络技术增进互动与讨论, 如利用微信、微博、博客、社区等常用网络工具, 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和写作的热情, 这已经成为部分教师的成功实践。
第五, 学生主体作用未发挥
在语文课上, 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除了公开课、评优课、比赛课、观摩示范课、检查验收课等形形色色的“表演课”之外, 平时的语文课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了吗?所谓学生“主体作用”, 最重要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和组织教学, 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参与, 深入实践, 从而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增强素质, 可现实教师往往还是沉醉于滔滔不绝的讲解、分析, 虽然“满堂灌”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可课堂教学往往还是以教师自我为中心, 以考试为目标。自己喜欢的, 考试会涉及的, 就大讲特讲, 面面俱到, 试想这样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了吗?语文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人人都知道, 可在课堂上真正让学生读、写、说的机会有多少呢?听课听课, 一个“听”字, 道出了课堂现状, 学生9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听, 甚至可以说是毫无选择地被动地听, 这也无怪乎会有这样一个离奇的状况, 往往语文成绩好的, 并不是语文课上听课最认真的, 这是因为他们的语文实践更多地是在课外自主完成的。课外阅读面广, 喜爱写作的学生也都知道这样一个规律, 语文是练出来的, 读出来的, 而不是听出来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 这难道不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讽刺吗? 课堂上教是为了学, 学才是目的, 学是学生的学, 教师应该成为一个发动者、帮助者、支持者、激励者、组织者。有了观念上的转变, 还要有方式方法的更新, 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阅读、讲演、写作的舞台和天地, 那学生的自主性才能真正得到尊重和发挥, 语文课堂才真正成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主阵地, 才能让学生这个主要演员在舞台上生动起来, 活泼起来。
课堂枯燥 篇7
江苏省扬州市选用的是苏教版数学教材, 苏教版数学教材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贴近, 倾向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好数学, 服务于生活”的学习理念。下面结合教学中的实际谈一下笔者的看法。
一、以教材为源, 充分挖掘教材内涵
苏教版教材的设计都体现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每节课都按照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下, 激发学生参与问题的兴趣进行自学, 再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新教材的编排虽然是以文字形式呈现, 但它展现在教者面前的实际是一部部生动的放映机, 即把“死”书教“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认真备课, 精心筹划, 领会编者的设计意图, 精心设计教学案, 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教材中的每一节内容、每一句话, 甚至每一个字都渗透着编者辛勤的汗水。数学教材章节内容的设计都从实际生活而来, 所以课前准备就显得十分重要, 有的课程需要必要的教具, 有的课程内容需要每个学生准备学具等, 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 要求学生课前搜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学习“概率”时, 需要学生分组准备游戏用具来得出实验概率;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 要求学生课前用竹竿、皮尺等工具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教师只有充分把握教材,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和事实, 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驾驭力。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对全区中小学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达标考核, 从制度上要求全体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精心组织教学, 通过查看备课笔记、作业批改、教学反馈、走进课堂听课等多种形式, 检查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二、以教学流程为根, 综合运用先进课堂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下的新版教材, 呼唤着适合自己健康生长的沃土,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教材这棵“幼苗”茁壮成长提供养料和生存发展的空间。我们要结合本校实际很好地学习, 机械地照搬照用不但不会促进教学发展, 还会成为制约教学发展的桎梏, 所以只有把初中数学教学流程与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中汲取精髓, 运用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才会提高本地区的数学教学水平。江都区教育局教研室为此专门出台初中数学教学流程细化表, 从多方面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要求, 从根本上改变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同时, 江都区教研室要求各个学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 对学校的数学教学现状进行整改, 力图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 采用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等方法, 改变了沉闷的课堂教学气氛。我校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昭关中学) 几位数学教师就参照细化表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 在统一的教学模式下, 对同一课题进行了不同的设计并进行片区公开教学, 这些课堂无一例外地都体现了细化表中的各项细则, 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也都得到了提升。此外, 学生对数学也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课堂上学生的问题也变得具有挑战性, 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起来。教师在学生汇报时都要给予恰当的评价与鼓励, 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使学生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有收获感。“后教”虽然称为“教”, 也应以学生的汇报收获为主, 鼓励其他学生提出汇报中的不足, 经过全班同学的共同参与, 形成数学模型, 真正使数学课成为了一部“开心辞典”。
三、以课堂练习为本,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堂的一大特点就是容量大, 不但体现在知识容量、思维容量上, 还体现在课堂练习的容量上。课堂练习对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对此不能视而不见, 除了利用好教材后面的课堂练习, 教师还要对一些资源进行整合, 设计出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练习, 通过这些练习, 既要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 又要起到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注重难易得当, 知识与应用并重等原则, 不要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而应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趣味及功用, 增加学生学习的情感, 真正使学生乐学、思学、善学。
课堂枯燥 篇8
本地区选用的苏教版数学教材, 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贴近, 倾向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好数学, 服务于生活”的学习理念。如何运用好教材,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数学人才, 是每位数学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下面结合教学中的实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以教材为源, 充分挖掘教材内涵
苏科版教材的设计都体现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每节课都按照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下, 激发学生参与问题的兴趣进行自学, 再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就个人几年来从适合学生发展和能力提高角度的体会评价, 苏科版教材体现得更深刻一些。新教材的编排虽然是以文字形式呈现, 究其内涵, 展现在教者面前的实际是一部部生动的放映机, 即把“死”书教“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认真备课, 精心筹划, 领会编者的设计意图。教材中的每一节内容, 每一句话, 甚至每一个字都渗透着编者辛勤的汗水。数学教材章节内容的设计都从实际生活而来, 所以课前准备就显得十分重要, 有的课程需要必要的教具, 有的课程内容需要每个学生准备学具等,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之前, 要求学生课前搜集生活中的相似图形, 学习“概率”时, 需要学生分组准备游戏用具来得出实验概率, 探究“直角三角形”中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 需要准备一定数量的细绳, 发现“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时, 需要大量的小棒和投影面等, 教师只有准备充分,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达到驾驭自如, 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以“教学流程”为根, 综合运用先进课堂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下的新版教材, 呼唤着适合自己健康生长的沃土,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一般, 伴随着教材快速发展起来, 为教材这颗“幼苗”茁壮成长提供养料和生存发展的空间。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杜朗口中学的“10+35”模式等一大批适合学生发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模式凸现出来, 并被一些学校作为经验推广与使用, 这些模式加上科学的管理, 确实挽救了一个个濒临倒闭的学校, 也壮大了一个个乡村中学, 成为全国初级中学学习的典范。我们要结合本校实际很好地学习, 机械地照搬照用不但不会促进本地教学发展, 还会成为制约我校教学发展的桎梏, 所以只有把我校初中数学教学流程与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中汲取其精髓, 运用于我校的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才会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发展水平。我市教育教学指导中心在已有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流程的基础上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进一步把课堂教学过程细化, 使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 探究新知, 运用自学的方法, 掌握新知, 再运用新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理顺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以达到数学知识的连贯性。我校几位同行, 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设计不同的模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把“先学后教”中“先学”融入其中,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其重要, 自学提纲的设计体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思路, 它会引导学生由已有知识通过阅读教材、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独立思考、剪纸拼图、合情推理等方式, 对提纲中的问题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 这个过程正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 尽管学生获得的知识会出现不全面, 甚至不正确的情况, 教师在学生汇报时都要给予恰当的评价与鼓励, 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使学生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有收获感。“后教”虽然称为“教”, 也应以学生的汇报收获为主, 鼓励其他学生提出汇报中的不足, 经过全班同学的共同参与, 形成数学模型。以上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与我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流程中的前半部分的结合, 此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如果形成, 脱离教师设计的自学指导提纲, 脱离其他配套教材的课外书籍, 学生也能够自己独立进行学习, 也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为将来适应社会练就基本功。
三、以堂清练习为本, 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
备课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堂清题的设计, 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合理的练习题, 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反而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实际问题, 数学堂清题可以分为三类: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应用性练习。设计时题目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知识到应用, 每节练习时间不少于25分钟, 有些内容即使不能堂清的, 也要在课后批改, 或集中反馈, 或单个交流, 以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学会学习的目的, 指导学生把自己易错的题目整理在错题簿中, 为月考积累题目。处理使用好堂清题,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增加学生学习的情感, 使学生善学、乐学。
总之, 旧的教学模式是乏味的, 不利于学生发展, 我们只有不断探究, 不断创新, 把数学课堂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展示个人素质的舞台, 使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洋思”经验值得借鉴与推广, “10+35”的杜朗口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我们学习的范本, 我们要取其长处, 补己之短, 使之与我校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流程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我校教学资源之优势。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在全国中小学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好几年了,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中产生, 适合学生素质发展和能力提高的学习方式也在逐渐地形成。无论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还是杜朗口中学的“10+35”课堂自学模式, 都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自主探索、创新学习的理念。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生,自主探究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用爱好冲淡枯燥 篇9
蒙成出生于海南省海口市,最初接触举重的时候,完全是由于他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在广西读小学期间,他就开始参加举重训练,只是纯粹属于业余训练。当时边读书边练习举重,尽管训练的时候很累,不过蒙成觉得很有意思,非常喜欢这样的生活,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在训练的过程中,老师发现蒙成是练举重的材料,便向海口举重队的张量教练推荐。
和蒙成见面时,张量不仅没有从他的身上看出练举重的天赋,反而认为他还小,不像练习举重的少年。在犹豫片刻后,张量试探着提问:“你为什么要学习举重?”蒙成说:“平时在家中看电视,每当看到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国旗随着国歌缓缓升起来的时候,我的心里就会有要为国家争光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让我产生争夺冠军的远大目标。我认为学习举重,是我最大的爱好。”少年蒙成居然有这样的认识,张量对眼前这个少年刮目相看,答应指导他。于是,年仅11岁、瘦瘦黑黑、只有40多公斤的蒙成便成为海口举重队的运动员。
经过3年刻苦训练,14岁时蒙成怀着无限希望参加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十九届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比赛,让他感到意外的是,比赛的时候由于稍微不慎,导致他的腿部扭伤,只得在失望中告别日本。回到海口体工队,蒙成带着伤进行训练。5个月后参加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男子举重56公斤级决赛,举重的时候他觉得两条腿异常麻木,甚至有坚持不住的感觉。蒙成咬着牙顽强拼搏,结果以262公斤的总成绩获得铜牌。哪怕仅仅得到第三名,他也觉得自己收获很多,比赛的经历让他知道,做事应该坚持。与此同时,通过比赛蒙成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认识:“我的优势是力气大,技术发挥还不是特别稳定,需要进行更多的锻炼。”
第二年参加全国男子举重冠军赛青年组56公斤级的比赛,在比賽中蒙成全力以赴,以126公斤的成绩获得抓举冠军。凭借突出的表现,他很快就进入中国举重队。刚进入国家队在北京集训的时候,因为北京的高手很多,致使队内竞争非常激烈,成绩上的下滑给蒙成带来困扰,导致他特别着急,感觉到压力十分沉重。看见蒙成焦虑的神情,张量赶紧提醒他:“金字塔需要一块一块地堆,房屋必须一层一层地盖,你不用过分着急,只要持之以恒地训练,成绩总会好起来的。”
在教练的耐心指导下,蒙成高强度的科学训练,让他的身体逐渐发生变化,促使他从当初的不适应,逐渐变得自信起来,当别人训练结束的时候,蒙成还想继续训练,觉得越练越想练,简直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基本每天都是他最后离开训练场地。
连续刻苦训练3个月后,有着强烈荣誉和使命感的蒙成参加南京青奥会男子举重56公斤级比赛,最终,蒙成以283公斤的总成绩夺取冠军。他优异的成绩,领先亚军越南选手阮陈英俊40公斤。
首次参加高规格的大型赛事,蒙成既高兴又紧张,心里压力很大。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比赛时,他只好小心翼翼,极力发挥出训练水平,尽可能不要留下遗憾。站在南京青奥会的最高领奖台上,向观众致敬时蒙成喜出望外:“虽然选择练习举重这个枯燥的竞技运动项目,对于我来说本身就是挑战,可这是我最大的爱好,它将枯燥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是我成为世界冠军的秘密。”
枯燥拼音,趣味教学 篇10
一、编歌谣学声母,突破发音关
拼音教学反复地读、枯燥地练,会让学生兴趣索然。结合儿童爱唱爱跳的天性,我在教学中常常改编一些儿童耳熟能详又朗朗上口的歌谣进行教学,尽量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让孩子们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学会汉语拼音。
如,学习声母表时,我改编了《两只老虎》的歌词,指导学生边拍手边唱歌,熟悉的旋律,轻松的氛围,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声母的发音,还创造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在流动的节奏中发展了音乐的智慧,舒缓了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
二、读歌诀记字形,突破书写关
一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比较弱,对拼音字母的字形记忆起来存在一定困难,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每个字母的写法,我在教学中大量运用歌诀帮助学生记忆和书写。
刚入学学习单韵母的书写时,为了让孩子们快速掌握它们的字形,我编了以下的歌谣帮助他们记忆:
ɑɑɑ,嘴张大,小嘴一张辫子翘;ooo嘴巴圆,o像一个小小圆;eee,嘴巴扁,e像白鹅倒水面。
在学习声母时,有些字母形状相似,容易混淆,我就利用歌诀帮助学生区分:
b d对脸坐,p q碰脑壳;伞把向上fff,伞把向下ttt;单门n,双门m,小棒在手lll;9 字加弯就是 ɡ,小蝌蚪k k k,一把椅子就是h;一只母鸡j j j,7 个气球q q q,西瓜西瓜x x x;像个2 字z z z,小刺猬c c c,蚕儿吐丝s s s;zh ch sh有凳坐(即有h),r像嫩芽钻出头。
教学实践证明,歌诀的运用对于学生掌握声韵母的字形和书写起着重要作用。
三、听故事学规则,突破标调关
标调规则是拼音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孩子们记住这些繁琐而复杂的规则呢?首先就要引起他们学习这些规则的兴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听故事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在拼音标调规则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儿童这一兴趣点,把抽象、枯燥的标调规则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展现出来,使其具有趣味性。
在教学单韵母的标调规则时,我给孩子们编了一个故事:ɑo e i u ü 这6 个单韵母的家里很穷,只有一顶帽子,天气冷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才能戴上帽子。ɑ 最怕冷,所以当它在的时候,帽子(即声调)就要戴在它的头上;第二怕冷的是o,当a不在时,帽子就要戴在它的头上……以此类推,我又编了一个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韵母的标调规则:“标调要牢记,有 ɑ 在,给 ɑ戴,ɑ 不在,o、e戴,要是i、u一起来,谁在后面给谁戴。”
又如教学j、q、x和 ü 相拼时,ü 上两点应省略的标调规律是小学生不易掌握的教学难点。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在一座大森林里,住着6 兄弟,他们是n、l、j、q、x和 ü,其中 ü 最小,j、q、x对小 ü 最好,经常陪他玩游戏,所以,每当小 ü跟这两个玩的时候,特别开心,小 ü 的眼泪就擦干了(省略两点);可是,n、l是两个坏哥哥,经常欺负小 ü,每当这两个哥哥跟小 ü在一起的时候,小 ü 总要掉眼泪(不省略两点),并根据这个小故事写了一首歌谣“小 ü 见了j、q、x,擦干眼泪做游戏;n、l坏哥哥,小 ü 见了泪直流。”
这种通过讲故事进行拼音教学的方法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比起那种教师直接灌输法要掌握得更牢固一些。
四、做游戏练拼读,突破拼读关
学会拼读是学习汉语拼音的终极目标,也是拼音教学的重要部分。我们知道,简单枯燥的拼读训练会让学生产生怠倦情绪,教学效果肯定会不尽如人意,如何让拼读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的做法是:把枯燥的拼读练习融入有趣的游戏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会采用以下游戏:
(一)找朋友
教师先发一些韵母卡和声母卡给不同学生,然后,师问:“p p p在哪?”生1 举着卡片p答:“p p p在这。”师问:“ɑn、ɑn、ɑn在哪?”生2 举着卡片 ɑn答:“ɑn、ɑn、ɑn在这儿。”师问:“连在一起怎么读?”全班答:“p-ɑn→pɑn”。
(二)摘苹果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棵苹果树,上面挂着许多贴着韵母的苹果,让学生拿着不同的声母进行拼读练习,等所有的苹果上的韵母拼完,游戏就结束。
(三)打拼音牌
教师仿照扑克牌的形状,把23 个声母和24 个韵母做成47张扑克牌,分小组让学生进行打牌游戏。
学生1:我出l。
学生2:我出 ɑnɡ。
抢答:我们拼成“lɑnɡ”。
(四)大转盘
教师课前仿造闹钟的形状制作一个圆形的大转盘,转盘中间贴有23 个声母,面有24 个韵母,还有一根指针。游戏开始时,教师转动转盘,学生齐声喊:“转盘转盘,转转转。”当指针指向哪个韵母时,教师问:“谁会拼?”学生会跃跃欲试,拼读劲头十分高涨。
趣味拼音教学法不仅让教师教得轻松,还能激起学生学习拼音的欲望,降低了拼音教学的难度,深受孩子们的喜欢。采取了趣味拼音教学法,我班学生对拼音的掌握程度明显要好于其他三个班。“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教师用心钻研,一定能想出更多有趣、实效的教学方法,使枯燥乏味的拼音教学变得生动而有趣,让学生体会学习拼音的快乐,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参考文献
【课堂枯燥】推荐阅读:
枯燥的生活作文07-19
让枯燥的工作快乐起来07-10
如何使文言文学习不再枯燥10-21
在快乐轻松的氛围里学习,让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愉快而有趣07-16
关注课堂 参与课堂06-27
雨课堂活力课堂06-29
沉闷课堂让学生沉闷课堂让学生沉闷课堂让学生沉闷课堂让学生10-26
数学课堂与课堂管理07-12
课堂评价和课堂高效10-10
文化课堂与课堂文化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