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整治-违法建设整治(共7篇)
六大整治-违法建设整治 篇1
2013年城市环境“六大整治”行动
违法建设专项整治方案
为进一步加大违法建设整治拆除力度,有效落实防违控违工作机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根据市城管委总体部署,制定“违法建设”专项整治方案如下:
一、目标任务
(一)“控增量”:营造防违控违高压态势,坚决杜绝各类新建违法建设。
(二)“减存量”:通过“拆除一批、整改一批、规范一批”,逐步消除现存各类违法建设。
(三)“管源头”:建立健全违法建设长效管控机制。建立违法建设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健全镇、村、社区防违控违网络,完善违法建设快速联动处置机制,突出政策导向,切实加强源头管理。
二、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分工,切实抓好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工作,在张浦镇城市环境六大整治行动指挥部统一领导下,成立“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工作办公室,综合执法局、建设与管理局、国土分局、财政和资产管理局、工商分局、纪检监察室、派出所及各村、社区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综合执法局,夏春旺兼任“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工作办公室主任。各村、社区也要建立相应的违法建设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由各村、社区落实辖区内违法建设专项整治。主要领导任组长,细化整治任务,在专项整治中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带头开展违法建设整治工作。职责分工如下:
综合执法局:负责牵头协调“两台一报”加强专项整治的宣传,积极配合做好宣传报道;负责整治办公室日常事务;执行整治办公室工作部署,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开展专项整治工作;负责全镇查处违法建设工作方面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协调,做好舆论宣传引导。
建设与管理:负责违法建设的认定,对实施违法建设甚至抗拒执法的施工队伍要依法处理,并给强制拆除工作提供必要的拆除装备和技术指导,对综合执法局通报的违法建设部分不予办理产权登记、房屋租赁手续,按照《水法》《防洪法》等规定负责对相关违法建设的查处。
国土分局: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负责对集体土地上违法建设的查处;对综合执法局、建设与管理局通报的违法建设不予办理土地使用权手续,并及时收回颁发的有关证照。
纪检监察室:负责整治行动期间的监督检查。各村、社区:具体落实辖区内违法建设的专项整治工作。建立违法建设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违法建设行政责任追究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组织动员物业服务企业等社会力量,利用电子监控、网格化管理等技术手段,开展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并从源头上遏制违法建设行为。协助行政执法部门做好法律文书送达工作。做好强制拆除的善后工作。
财政和资产管理局、工商分局、派出所、以及供水电气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积极配合参与违法建设的查处工作。
三、整治重点
对下述几类不符合规划要求的违法建设、街景立面和户外广告予以重点拆除和整治。
1.在建、新建的;
2.影响重点工程和实事项目建设的;
3.危害公共安全的(包括堵塞消防通道、占压燃气管道、擅自占用桥孔或影响桥梁安全等);
4.用于生产、经营、出租等各类体量较大的; 5.主要道路、重点地区严重影响市容环境的; 6.群众反复投诉的。
四、整治措施
(一)强化舆论宣传监督。坚持舆论先行,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整治工作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标准要求等,公布违法建设举报电话和监督电话,引导广大群众参与、支持整治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通过开辟专栏、专刊等形式,对重点的违法建设予以曝光,实现舆论与管理互动,教育引导违法建设当事人自觉纠正违法行为,主动配合专项整治。
(二)落实拆违控违责任。与村、社区、物业部门逐一签订《拆违控违责任书》,确保签订率达100%,建立起“人人有责,层层落实”的拆违控违机制;各村、社区、物业部门要深入开展宣传动员,向违法当事人讲清形势、讲透政策、讲明危害,引导主动纠正违法行为;各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积极配合参与违法建设的查处工作。
(三)加大拆违整治力度。要组织开展对违法建设的普查摸底,建立相关信息数据库,加强分析、梳理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按照先主要道路、窗口地区后街巷、居住小区,先党政机关后社会单位,先集体后个人,先党员干部后普通群众,先生产经营性后其他类别,先新搭建违建后历史形成的违建的顺序,进行分类处置。要突出重点,组合出拳,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督促违法建设当事人自行拆除、规范或整改;对拒不自行拆除的,在媒体上公开曝光,跟踪督查,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对确定的行政拆除、司法强制执行对象,在做好预案的基础上,一户一策,依法强制执行;通过集中精力、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分类处置、典型引路、攻坚克难,做到“拆除一批、规范一批、整改一批”,有效推进整治工作,形成强有力的工作声势。
(四)提高综合施策效能。坚持依法整治和综合施策相结合。在严格依法整治的前提下,综合运用行政、舆论、司法等手段,加大推进力度。一要落实主管部门的管理责任。各村、社区、物业部门要切实履行防违控违的相关责任,按照“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的原则,加大对违法建设的预防与管控,对苗头性问题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喊停、第一时间处置;对不听劝阻的,及时上报职能部门依法进行查处,坚决将违法建设扼制于萌芽状态。二要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综合执法局、建设与管理局当场作出责令停止建设决定的,通过各种信息平台同时抄告工商分局、国土分局、派出所、消防中队以及供电、供水、供气、电信等部门。对于综合执法局通报的违法建设部分,建设与管理局不予办理产权登记、房屋租赁手续;国土分局不予办理土地使用权手续;工商分局不予办理生产或者经营的登记、许可手续;供电、供水、供气部门不受理为违法建设工程项目接电、接水、接气手续。对于擅自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工商分局等有关部门不予核发相关证件。三要建立快速联动处置机制。情况紧急时,应当场采取强制措施。同时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限时督办制度,由综合执法局对群众投诉、民声110转交、领导交办及规划移交的各类违法建设及时反馈属地村、社区,并以督办单的形式督促各村、社区牵头限时予以处置,确保实现违法建设“零增长”。
五、实施步骤
专项整治将从2013年1月起至12月,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3年1月)
组织召开专项整治动员大会,印发整治通告,部署整治工作任务;开展多种形式、持续不间断的舆论宣传,营造强有力的整治声势,使广大市民知晓整治的目标和意义,支持整治工作;对确定的行政拆除、司法强制执行对象,开展调查取证等相关工作。同时,各地、各部门要排出首批整治对象,做好相关拆违准备。
(二)重点整治阶段(2013年2月至2013年6月)相关责任部门按照法定程序,针对不同情况,分别提出处理意见,下达处理决定,督促违法建设当事人自觉履行;对当事人同意拆除但在规定期限内未能自行拆除或自行拆除确有困难的,由综合执法局负责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帮助实施拆除;对拒不履行拆除决定的,报“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工作办公室批准后,依法实施强制拆除措施;确保对在建新建违法建设及时查处率达98%,对影响重点工程、危害公共安全、群众反复投诉等其他重大违法建设及时查处率达90%。
(三)长效巩固阶段(2013年7月至10月)
对部分未完成的整治任务开展扫尾工作;对整治工作实施督查和考核,严格奖惩问责;加强政策研究,完善制度机制,注重科技运用,构建防控网络,强化常态管理,确保整治工作常态化、效果持续化。
(四)检查考核阶段(2013年11月至12月)
由整治工作办公室牵头,对各成员单位的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工作进度与成效进行检查考核,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以督办单的形式下发各责任单位限期整改落实,同时依据各成员单位考核得分情况进行综合排名,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实、效果不佳的,按规定追究相关单位责任。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违法建设专项整治是贯彻落实镇党委、镇政府城市管理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更高水平推进新江南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在镇城市环境六大整治行动指挥部的领导下,各村、社区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工作办公室要切实承担起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工作职责。各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全力以赴、主动参与,互相协同、密切配合,主动帮助各村、社区解决困难和问题。村、社区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切实担负属地管理职责,明确分工,细化方案,落实责任,确保整治工作顺利推进。村、社区要在专项整治中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带头开展违法建设整治,形成工作合力。
(三)坚持原则,齐抓共管。一是条块结合、属地共管的原则。建立全镇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控违机制与管理工作网络。镇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工作办公室负责全镇违法建设整治工作,各村、社区按照整治工作的部署要求,落实其行政区域内违法建设的整治治与管控责任。二是齐抓共管、密切协同的原则。健全镇村联动、部门协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违法建设整治工作机制。三是教育引导、依法整治的原则。坚持舆论先行,大力营造专项整治的强大声势,引导违法建设当事人在规定期限内自行拆除;坚持依法整治,对拒不自行拆除的依法强制拆除。四是突出重点、分类处置的原则。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各类违法建设进行分类、梳理,突出重点、综合施策、分类处置。五是标本兼治、注重长效的原则。既要坚持重拳治顽疾,又要注重机制创新、政策完善和科技运用,加强源头管控,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四)稳妥推进,注重长效。坚持强势推进和确保稳定相结合,既要围绕整治目标,克服一切阻力,确保全面整治到位,又要高度重视并妥善解决整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要完善整治工作预案,着力化解不和谐因素,稳妥推进专项整治,实现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与城市管理的有机统一。要建立健全违法建设长效管控机制,一是要研发违法建设信息数据管理平台,全面摸清违法对象当事人信息,并配套出台刚性保障措施,实现对违法建设的动态管控;二是要建立镇、村、社区防违控违网络,推行网格化管理;三是要完善违法建设快速联动处置机制,探索违法建设相对集中处罚权工作,切实加强源头管理。
(五)加强保障,严格问责。镇财政和资产管理局和各村(社区)要加强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工作经费和人员保障,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组建专业的工作队伍。镇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工作办公室对各阶段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分析、督办和考核,定期检查,及时通报。要严格奖惩问责,对提前和超额完成整治任务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对阻挠拆违的党员领导干部坚决予以查处,对失职渎职、行动迟缓、工作不力,不能按时按标准完成工作任务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责任。
(六)掌控信息,及时报送。各单位要注意收集、及时总结整治工作情况,严格执行新建违法建设“零报告”制度,于每月25日前报送反馈本月整治进度、新建违法建设情况等工作信息。(联系人:陆文彬 联系电话:36997059)
张浦综合执法局
2013年2月20日
六大整治-违法建设整治 篇2
“我对不起组织的培养, 对不起父母、妻儿, 我认罪!”为违法建设提供便利、收受贿赂, 车城街办两名干部面对法官和百余名前来旁听的基层干部、当地居民, 当庭悔罪。
该案是湖北省十堰市集中开展“三违” (违法用地、违法开山、违法建设) 治理以来刑事案件第一案。此次公审, 标志着该市“三违”治理正由集中拆违阶段向分类处理阶段强力推进。
来自十堰市“三违”治理办公室的消息, 该市针对城市建设与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去年11月底掀起“三违”治理风暴, 到目前已经拆除违法建筑932起, 面积达52万多平方米;清查一户一基和小产权开发9284户;侦办“三违”案件76件, 涉案88人, 批准逮捕47人。
“三违”之乱与城市之患
电缆光缆纵横交织乱如蛛网, 巷子院子连为一体阴暗拥挤……车辆从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浪路进入两边的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 可以看到一幢幢高矮不一、风格迥异、横七竖八排列的建筑, 非常刺眼。
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没有考虑过市政规划、绿化、消防, 更无人监管工程质量。有的是未批先建、批了超建的“楼加加”, 有的属于“房顶无钢、地上无桩、砖缝无浆”的“楼脆脆”。
“白浪的‘种房’乱象, 只是冰山一角。这几年, 十堰城区外来人口逐年增多, 住房需求量剧增。一些人瞅准‘商机’, 疯狂抢建违法建筑, 并从城乡结合部逐步向中心城区蔓延。”提起“种房”乱象, 十堰市住建委城建科负责人眉头紧锁。
三层小楼, 只有一层、130平方米是合法建筑, 房主却要求三层、400余平方米的建筑均按照1∶2的比例还房, 致使十堰城区坡沟巷棚户区改造项目迟迟没有进展, 已经搬迁出去的百余户不能如期住新房, 集体上访求助;
十堰城区五堰京东路工程, 因19户居民对自己的违法建筑漫天要价, 拒不搬迁, 工期延长3个月;
城市中心区三堰郑家巷一民房燃起熊熊大火, 数十户居民安全受到威胁。消防出动的5台消防车, 却因违建挡道难派用场;
郧阳路改造、红卫经济适用房项目、发展大道修建、刘家沟棚户区改造……城市建设中, 违法建设成了极不和谐的音符。
见缝插针, 见空“种房”。违法开山, 违法用地, 进而进行违法建设, 渣土车昼夜飞驰。十堰这座山清水秀的山城, 一度被网友戏称为“光灰城市”。
“三违”不仅破坏了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秩序和城市形象, 而且, 还积累大量信访矛盾, 破坏了城市法治环境, 浪费社会资源, 侵蚀公共利益, 对城区的生活环境、安全环境、生态环境、治安环境、社会环境都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种房’集中地, 物业跟不上, 容易产生供电、供水、通讯问题;由于居住的多是低收入人群和外来流动人口, 容易‘藏污纳垢’, 滋生各类违法犯罪现象。”采访中, 十堰市治安支队副支队长张浩说, “治理‘三违’, 有利于建设法治十堰、打造平安十堰。”
治违之难与突围之策
“巴掌大的空地就有人盯着想下基, 几十平米的楼顶都有人想加层。执法工作, 常常是按住葫芦浮起瓢。”十堰市城建监察支队支队长孙凤智如此形容十堰“三违”治理行动开展前的严峻形势。
“一线城管最难, 执法前是猫, 执法中就成了弱势的老鼠。拆违就像割韭菜, 城管反复拆, 违建者反复建, 治而不绝”。回忆治违经历, 这个当过兵、做过警察的硬汉长叹一口气。他说, 违建几乎成了不敢轻易动刀的毒瘤。违建者法律意识差, 勾结各种势力阻碍执法。百姓不配合, 处理不好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茅箭区城管执法局局长郑长青介绍, 2011年以来, 辖区就发生顶风抢建250余起。“面对遍地开花的违建, 执法工作一度非常被动。我们白天拆一层, 违建者晚上盖两层。一线城管常遭打骂, 猖狂的违建者甚至持刀追赶执法人员, 威胁其家人, 执法队员精神压力很大。”
2011年9月17日, 十堰市政府曾发布公告, 要求对违法建设进行清理整治。可公告发布之后, 违法建设上演“最后的疯狂”, 新增482起20多万平方米。
治违何其难!
十堰这一次的“三违”治理, 决策层思想高度统一。他们决意迎难而上, 提出凡违必处, 不达目的决不收兵。
十堰市四大家领导分头调研, 市委书记周霁多次赴现场“督战”, 市长张维国担任“三违”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2013年1月22日上午, 茅箭区武当街办堰口桥村四组一栋7层、3150平方米的违法建筑被拆除。 (张启国摄)
违法建筑被拆除后, 裸露的山体将很快得到治理, 重新披上绿衣。 (张启国摄)
形式多样的“三违”治理宣传, 做到了家喻户晓。 (纪枫波摄)
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联合出台责任追究办法, 明确治理中失职、渎职3类22种情形将被追责;市政法委、纪委监察部门提前介入, 为“三违”治理清除“路障”。
从市直各部门抽调50余人, 成立“三违”治理办公室, 区、街办、村 (居委会) 成立相应组织体系, 四级联动, 明确12类治理对象、治理措施、治理重点, 排出治违时间表;
“三违”治理工作方案、“三违”处理意见、“三违”分类处理实施意见……一系列操作性强的文件相继出台;
对执法人员进行半军事化训练, 统一进行法律法规、执法培训;
主流媒体持续聚焦、户外宣传铺天盖地、流动宣传车穿梭街区, 治违宣传到村到户, 法治意识深入人心。一时间, “三违”成了过街老鼠;
入户摸底、规范建档、调查举证、实地测量、执法取证、违建清理、后勤保障……各个环节, 专人专班, 步步为营, 扎实推进。
去年11月20日, 十堰市砸下“三违”治理后的大型拆违第一锤, 柯家垭7层违法建筑被推倒;
去年12月17日, 十堰首次拆除单位大型违建, 李家边社区居委会一栋5层违建轰然倒下;
今年1月25日, 柏林镇一天拆违1.5万余平方米, 创下十堰单日拆违之最;
3月26日, 顾家村一栋7676.5平方米、70多套房、价值千万的违建被一次性拆除, 成为十堰开展“三违”整治以来拆除单体面积最大的违法建筑……
“三违”治理风暴启动仅仅半年时间, 十堰市拆除违法建筑932起, 52万多平方米, 相当于之前城管部门至少5年的违建拆除量。而且, 自打这次行动开始, 城区再也没有新增“三违”案例。孙凤智不无感触地说, 拆违难, 但再难的事只要动了真格, 敢于碰硬, 没有办不成的。
“‘三违’治理带来的效果, 老百姓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五堰街办党委书记李飓说, 辖区以前受制于违法建筑的京东路修建以及赵家沟、三邦巷等旧城改造项目, 目前正在顺利推进。
“无情”推进与“有情”操作
一栋违法建筑的建设投入, 少则几万十几万, 多则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三违”治理, 拆除违建, 简直就是在违建者身上割肉, 阻力之大可想而知。十堰市拆除50多万平方米违建, 令人欣慰的是, 未发生一起上访、伤亡、暴力抗法事件。
十堰“三违”治理, 如何做到了“治而不乱”?十堰市“三违”治理办相关负责人许若飞介绍, 除了领导高度重视、部门通力协作、组织体系健全、制度措施得力外, 得益于“无情”推进和“有情”操作。
“无情”推进, 即法不容情, 凡违必处。所有涉违案件均将依法依规, 迅速、坚决、果断处理。同时做到违法面积、认定标准、处理结果“三公开”, 接受社会监督。坚持违建“零补偿”、分级处理、查事与查人相结合, 同时严格责任追究, 实行“不拆违就摘帽”, 做到“苍蝇老虎一起打”。
“有情”操作, 即不同类型, 区别对待。坚持“三先三后”原则, 先治理群众反映强烈、负面影响较大的, 后全面推开;先治理必须拆除的“三违”项目, 后治理通过处理后可补办有关手续的“三违”项目;先治理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村组干部的违法违规行为, 后治理一般群众的“三违”行为。对“三违”认定和处理决定不服的, 约请当事人召开听证会;执法过程中全程录像, 确保文明执法;对违规开发小产权、农村一户一基超建等分类处理, 坚持“以人为本、无偿拆违、有情救助”……
工作落实在一线, 矛盾消除在基层。强力措施, 加上周密细致的思想工作, 使违建者化解了怨气, 消除了怒气, 最后达到心里服气。据了解, 一半左右的违法建筑都是违建者自己主动拆除的。
十堰“三违”治理即将进入收官阶段, 据园林部门的同志介绍, 再过一段时间, 那些违建倒下的地方, 将被一片片绿地、一个个街头小游园所取代, 那些因违建而裸露的山体, 也将再次披上绿装。
七部委整治违法排污 篇3
高勇视察和鹰生产基地
近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一行来到上海和鹰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生产基地视察。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秘书长李桂梅,江苏省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领导陪同考察。
和鹰科技董事长尹智勇分别就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汇报了和鹰科技近几年的发展成果。高勇对和鹰科技近年来取得的成果表示赞赏并指出,中国服装产业当前面临各种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用高科技装备”武装我们的服装产业。和鹰科技的产品适时地迎合了当前的这种需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超前的思维。
高勇一行还参观了江苏和鹰生产基地,对和鹰科技现代化的厂房和井然的生产秩序非常肯定,并向和鹰科技提出了更高的发展期望。尹智勇表示,和鹰科技将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和质量,为中国服装以及产业用纺织品在技术装备上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文中伟)
国外纺织服装驻沪机构交流会举行
5月23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上海办事处邀请国外各纺织服装机构驻沪办事处代表在上海名仕街召开了信息交流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上海办事处主任杨峻主持。
参会的国外驻沪机构代表有韩国衣类产业协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许勇九,日本纤研新闻社董事、纤研时装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总监近宫研一,意大利纺织和服装联合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李黎,PV展中国首席代表端木微,中英纺织服装商会上海首席代表张燕等。
各个办事机构在上海虽然有各自的职能和资源,但宗旨都是通过各种方式促进两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共同发展。与会代表在介绍本机构职能的同时,对品牌建设、资本运作、贸易对接、咨询服务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本次座谈会加强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上海办事处与国外各纺织服装机构驻沪办事处的联系,也让各方代表及时了解各机构驻沪办事处的动态和职能,为各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韩晶)
2013真皮标志年度大会召开
近日,由中国皮革协会主办的2013真皮标志年度大会暨全国皮革及毛皮制品经销商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主题为“产销携手共赢未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王世成,工信部、商标局、地方皮革行业协会、国家皮革相关检测单位、有关院校、真皮标志企业、生态皮革企业与全国各地皮革、毛皮制品经销商代表共计5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王世成宣布“真皮标志与生态皮革合作联盟”正式成立,与会嘉宾向联盟执委会单位授牌。合作联盟是真皮标志企业“践行环境保护、使用生态皮革、提升民族品牌”倡议的延续。所有获得“真皮标志”和“真皮标志生态皮革”使用资格的企业均为合作联盟组成单位。
中国皮革协会旨在通过成立合作联盟,着力凸显我国皮革行业自主品牌中的生态环保价值,促进皮革行业品质、品牌、环保的协同发展,引导行业向绿色、低碳、环保方向发展,加快皮革行业生态文明建设。
另外,中国皮革协会与亚太传媒在会上分别发布了《2012真皮标志品牌发展报告》和《全国经销商普查白皮书》,帮助真皮标志企业与经销商对接。(杨丽)
“白名单质量快车”上海启航
近年来,纺织品质量安全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一件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所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消费者钱财的损失,更有可能是对消费者人身安全的威胁。
针对这个问题,5月30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预警监测中心指导,日本纺检(Boken)集团上海爱丽服装检验修理有限公司承办的“输日纺织品质量分析及对策展示会——上海专场”在上海世贸商场召开。此展示会也是“白名单质量快车”的首秀。
展示会上,承办方把众多有质量问题的产品收集在一起,免费展示给纺织企业,并安排检测机构专家和工作人员现场对企业质管人员进行讲解。比如以衣料品为主的服装配件的事故事例介绍及改善对策;产品变色原因;吸汗速干性能介绍;接触冷温感的现场演示;通过皂洗处理改善色牢度不良的问题;偶氮染料的一部分(特定芳香胺类染料)的自主规定介绍等。展示期间,还配有多场小型论坛答疑解惑。
六大整治-违法建设整治 篇4
为加强对镇村建设及土地使用管理力度,依法规范镇村建设行为,做好“两违”防控和拆违工作,为维护我镇村正常建设秩序,加快推进我镇2020年整治“两违”各项工作开展,稳固“两违”整治工作成果,坚决遏制当前“两违”多发势头,确保实现“两违”零增长目标,根据城区党委、政府以及XX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自治区、XX市落实强首府战略、突出“强治理”工作,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服务,提升全社会知法、守法意识,进一步强化宣传对治违工作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促进我市环境秩序总体提升,建立遵循规划,依法用地、依法管理的良好秩序,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我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自2020年1月1日起,在全镇范围内动员各方力量全面深入开展打击“两违”工作,形成高压态势,依法查处各类“两违”行为,确保打击“两违”覆盖率达100%,立案查处率达100%,实现两违“总量递减、增量为零”地目标,使全镇“两违”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三、工作原则
(一)坚持依法行政原则。
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履行法定程序,按照法定要件,准确适用法律法规,充分调查研究,确保证据确凿,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二)坚持主动防控原则。
打击“两违”工作重在防控。要强化主动防控意识,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对“两违”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报告一起,拆除一起。(三)坚持属地管理原则。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组、片、村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内的打击“两违”工作,依法查处“两违”行为,杜绝“两违”情况发生。(四)坚持齐抓共管原则。
各组、片、村要切实履行职责,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既要认真落实打击“两违”工作措施和任务,又要严格查控各村社区的新生“两违”,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五)坚持责任追究原则。
对打击“两违”工作行动不力甚至包庇纵容、失职渎职的,进行严肃查处。重点查处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参与“两违”行为的案件,视情节追究其党纪、政纪和法律责任。四、工作重点
(一)违法用地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行为,属违法用地行为:
1、非法买卖、租赁土地的;
2、未经依法批准擅自占用土地的;
3、超过依法批准的面积占用土地的;
4、改变批准位置占用土地的;
5、临时用地改变用途、改变建筑结构建永久性建筑占用土地的;
6、未按批准要求,擅自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
7、未经批准,擅自毁林挖山的。
(二)违法建设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行为,属违法建设行为:
1、未取得或违反建设规划许可证、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进行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构筑物
及其他工程;
2、逾期未拆除的临时建筑;
3、未取得合法土地使用权新建的非法建筑;
4、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的其他建筑。
五、“两违”行为零增长时间节点
2020年1月1日以后不得产生新的“两违”,实现“两违”零增长目标。对于新发生的“两违”行为,要求在15天内整改到2020年1月1日以前的状态。
六、实施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1月—3月)
利用广播、宣传单、标语、横幅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两违”整治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揭示“两违”存在的危害性,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为开展打击“两违”工作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撑。
(二)调查摸底阶段(4月-6月)
各组、片、村要对本辖区内的“两违”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摄像取证,登记造册,分门别类建立工作台账,确保无盲区、无死角、无遗漏。制定打击“两违”工作方案。
(三)实施整治阶段(7月—9月)
对清理发现的“两违”行为依法做出处理。重点打击对象是:2020年1月1日以后顶风作案、新产生的和正在进行的“两违”行为;2020年1月1日前严重影响规划、群众反映强烈的“两违”行为。
(三)总结提高阶段(9月-12月)
认真总结打击“两违”工作经验,并结合我镇实际,制
定出台我镇打击“两违”和土地管理工作长效机制。
七、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总督导,以镇长为组长,各相关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片长、各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的打击“两违”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14个工作组,以村为单位组成。各工作组长对辖区打击“两违”工作负总责,对工作亲自安排、亲自督促、亲自检查,采取有效措施抓好落实。各片长要全力以赴,深入一线,靠前指挥,遇到难题不退缩,遇到问题不回避,做到情况掌握在一线、协调指挥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领导小组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调度会,听取各工作组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二)落实工作责任。
构建组、片、村三级“两违”工作防控打击体系,及时发现和制止“两违”行为。各工作组组长为全镇打击“两违”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所辖三个片区的“两违”打击处理工作负总责;各片长为全镇打击“两违”工作主要责任人,对所辖三个村的“两违”打击处理工作负主要责任;各村主要负责人为全镇打击“两违”工作直接责任人,对本村“两违”打击处理工作负直接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工作组承担本辖区内“两违”行为巡查、监控、拆除等责任,带领组、片、村全体干部严格按照县打违办督办函的时间和工作要求对“两违”行为处置到位。(三)强化片组协作。
实施打击“两违”工作涉及面广,任务十分艰巨,所有参与打击“两违”工作片组干部必须无条件服从工作组的统一指挥,主动参与,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绝不允许出现推三阻四,或者出人不出力的现象。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形成整治工作的强大合力,精心打好这次打击“两违”攻坚战。(四)严格责任追究。
两个工作组实行分工负责、分片包干,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对组织不力、工作不力、查禁不力,不能按要求处置到位的,严格执行市、县关于打击“两违”工作地责任追究办法,对组、片、村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情节严重的,给予降职或者撤职处理。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工作人员违反规定,直接组织实施违法用地或参与违法建设、不按规定主动拆除违法建设,煽动亲朋好友干扰执法部门依法执行公务,为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提供虚假材料的,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决不姑息。违法建设集中整治工作简报 篇5
河源市东源县以6月17日被省级政府土地卫片执法监督检查警示约谈为戒,化压力为动力,决心奋战20天全面完成违法用地整治任务。该县把打击、查处和整改违法用地行为作为当前县委、县政府的一项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守土有责”责任制,实行责任落实、依法规范、督导问责“三到位”和时间、精力与人力“三集中”,采取铁腕措施,在全县迅速掀起重拳打击违法用地专项行动的新高潮。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东源整治违法违规用地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东源是广东省土地面积第二大县。据悉,东源在省度土地卫片执法检查中被查出172个违法用地图斑,面积632.55亩,其中耕地71.85亩。截至7月9日,172个违法用地图斑中除8个违法用地图斑作非立案处理,其余164个违法用地图斑已全部立案查处,立案率为100%,已结案图斑159个,结案率为94.9%。应拆除违法用地图斑31个,面积71806.6平方米,现已拆除29个,面积66320.6平方米,拆除率为93.6%,完成率为92.4%。现已复耕复绿图斑29个,面积102372.5平方米。已没收违法用地图斑24个,面积66946.7平方米,已缴交罚款共121.9万元。
依法规范加强土地管理永远在路上。东源县委书记何广延、县长骆世文表示,东源将认真总结20土地卫片执法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加强土地管理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依法规范土地管理,确保今后不新增违法用地行为,努力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六大整治-违法建设整治 篇6
根据《中共荔城区委办公室 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莆田市清理整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荔委办
[2011]25号)的文件精神,各镇街、园区、相关部门积极行动、强化措施、扎实工作。至目前,已完成宣传教育第一阶段工作,并进入调查摸底第二阶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调整机构,明确职责分工。为加强对清理“两违”工作的领导,我区及时调整充实了清理“两违”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及成员,成立了综合组、督查组和宣传组三个工作组,并对三个工作组进行分工:综合组负责贯彻落实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各项决策部署,分解落实各项任务,起草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文件,制定有关工作报表,编发工作简报。掌握、汇总、通报全市清理“两违”进展情况;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研究解决“两违”清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筹划阶段性工作重点。督查组负责对各镇街、园区、各部门落实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督查;挂牌督办“两违”清理整治典型案件;督促、指导、落实执法共同责任制和红绿旗评比等有关制度。宣传组负责专项行动的宣传策划,组织、协调相关媒体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工作,引导干部群众自行拆除,对典型案件进行公开曝光。自“两违”行动开展以来,各镇街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行动,成立了清理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工作机构,制定了相应工作方案,并按方案要求开展宣传教育、调查摸底、联合执法等工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进展顺利。
(二)加大宣传,营造浓厚氛围。一是利用媒体扩大影响。区清违办积极配合市清违办做好开展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清理整治作的宣
传教育工作,及时向市清违办报送“两违”清理报道4篇;二是深入基层加大宣传。按照市清违办的工作部署,区清违办向镇街发放张贴清理“两违”通告3000多份,在城乡主干道、公路两侧、重点项目用地周边等显眼位置张贴清理“两违”标语90多条,制作“两违”宣传录音磁带10盘,并通过宣传车在人口密集的地方进行巡回宣传100多次。同时组织业务人员与群众面对面宣传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政策和市政府关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通告精神,耐心细致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并在组织联合执法工作时邀请附近镇街、村主干现场观摩,扩大宣传影响。三是强化社会监督。设立举报电话,受理举报投诉,相关职能部门向社会公布投拆举报电话,并派专人值守,受理群众的举报投诉,认真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通过多方位、多层面的宣传,使“两违”清理行动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三)分门别类,开展调查摸底。各镇街根据“两违”整治的范围,已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对2011年以来的 “两违”案件进行调查摸底,并对调查摸底结果进行分类,制订清理整治方案,确保第三阶段的清理整治工作落到实处。至目前,12336热线电话已受理违法用地的举报投拆案件12起。
(四)积极组织,严打违法行为。一是加大巡查力度。自“两违”清理整治活动开展以来,各镇街、园区及相关职能部门增派人员,加大对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用地、城市重要节点周边范围及主要道路两侧控制范围等重点区域的巡查力度,实行不间断巡查,做到发现一起,制止一起,把“两违”的苗头控制在萌芽状态。今年以来,全区共组织由国土、镇街包片干部、村建站人员联合巡查170多次,及时发现和制止国土违法行为107宗,面积42651.74平方米,其中36宗土地违法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二是强化函告职能。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
立健全国土资源执法共同责任制规定的通知(莆委[2011]8号)精神,及时将巡查发现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以函的形式告知相关镇街,并督促相关镇街牵头组织联合执法,予以强制拆除。同时对在城市规划区内的违章建筑及时函告城市管理部门予以查处,确保了违法用地违章建设的发现、制止和查处不留死角。今年以来,共函告各镇街国土违法案件19次85宗,面积35340平方米,函告城市管理职能部门违章建设3次16宗。三是注重执法联动。各镇街、国土、建设、城市执法等对“两法”行为均能做到主动出击、迅速行动,以点带面,各个击破。截至目前,全区共组织联合执法行动34次,出动执法人员1995人次,雇佣民工370人次,租用大型挖掘机4辆次,切割机13台次,强制拆除“两违”建筑物130宗18405平方米(包括上一轮“两违”清理遗留案件),达到“拆除一处、震摄一方”的效果。
二、存在困难与问题
自清理“两违”行动开展以来,各镇街、园区、相关职能部门的执法力度不断加强,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阻力,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给“两违”清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部分镇街对牵头组织联合执法,存在抵触情绪,积极性不高,也是造成“两违”清理难度大的一大因素。
三、工作建议
(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按照市“两违”办的统一部署,建议将将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案件分为五批。具体划分是: 2011年元旦、春节期间发现的“两违”案件列入第一批; 2010年以来领导督办件、行评件、群众举报件、上访件、12336、2626002等热线电话受理的案件列入第二、三批; 2010年以来巡查中发现的未拆除到位的案件及上一轮“两违”未整治到位的案件列为第四、五批。
(二)加强督查、定期通报。由督查组对各镇街牵头组织的联合执法和问题整改情况进行督查通报,对不能认真履行职责的单位和责
任人按莆委办[2011]8号文件规定,追究相关责任。具体督查时间安排:一是2011年4月15日前对第一批清理情况进行督查;二是2011年5月31日前对第二批清理结果进行督查;三是2011年7月31日起对第三批清理结果进行督查;四是2011年9月10日起对第四批清理结果进行督查;五是2011年11月10日起对第五批清理结果进行督查。
六大整治-违法建设整治 篇7
推广普通话是宪法所确立的一项基本语言国策, 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政治任务。将普通话水平列为教师资格准入条件、对中小学教师 (以下简称“教师”) 合格上岗、评定职称等实行普通话等级要求制度, 是贯彻落实推广普通话基本国策的重要行政措施, 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推进我国语言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表明, 一些地方的教师职业语言法治现状令人忧虑。必须依法采取有效措施, 坚决制止和惩戒普通话水平测试和“职称评定普通话水平等级要求”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和现象, 创建、健全和完善“监督、救济、惩戒、责任制约制度体系”普通话无法合格教师退出机制, 确保教师普通话素质发展、职称评定、普通话教育事业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一、教师职业语言法治举要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不论是教书还是育人, 都离不开语言的口头运用。这个口头运用的语言, 在汉语地区, 其法律导向、政府导向和发展趋势是普通话而非方言。
教育部早在1955年发出的《关于在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就要求教师教学语言的发音以普通话为标准。1982年,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写进了《宪法》。国务院在批转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请示的通知 (国发[1992]63号文件) 中强调指出, 推广普通话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必须给予高度重视。2000年,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作为我国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律地位。
普通话语音素质 (以下简称“普通话素质”) 具有基本性、通用性、蛛合性、横断性, 是各级各类教师 (包括教学 (任课、授课) 、德育、教研、管理教师) 的基本素质、通用素质和横断素质之一, 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能力和水平之一, 是教育素质的核心之一, 是教学能力的核心成分之一, 是一项重要的教师基本功, 被教育部《〈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明确列入申请教师资格者必备教育教学能力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普通话素质建设对教师而言是提高教育素质的重要工作之一, 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教育法》第十二条、《义务教育法》第六条均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使用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更是直接地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这些都是必须遵循的法律规定。
1994年制定发布的法规性文件《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中附有《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办法》 (试行) , 其中第十二条规定“教师和师范院校毕业生应达到二级或一级水平, 语文科教师应略高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水平”。即普教系统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等级要求是应达到二级或一级水平, 非语文科教师不低于二级乙等, 语文科教师不低于二级甲等。《国家语委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 (试行) 》 (国语1997[32]号) 第二十一条规定:“1946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下列人员应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并达到规定的等级。1.师范系统的教师和毕业生, 普通话水平不得低于二级, 其中普通话语音课教师和口语课教师必须达到一级;2.普教系统的教师以及职业中学与口语表达密切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普通话水不得低于二级……”
《国务院批转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请示的通知》 (国发[1992]63号) 对学校普及普通话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中学阶段是巩固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形成的语言能力并使之继续发展提高的关键时期, 因此, 中学是推广普及普通话的重要阵地。1993年2月20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关于普通中学普及普通话的通知》对普通中学普及普通话提出了以下要求:“普通中学普及普通话的要求包括掌握和使用两个方面。教师和干部掌握普通话应做到: (1) 能流利地说普通话, 语文教师能说标准的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并熟练掌握汉语拼音; (2) 各科教师均能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语文教师具有教授普通话的能力和正音能力。 (一) 加强普通话教学。普通话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包括口语教学和书面语教学两个方面。不仅应重视语音的规范, 也应重视词汇和语法的规范。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和语文知识的重要工具, 也是社会生产、科技应用的重要工具。中学语文教学要注意巩固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的汉语拼音, 并运用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正音、阅读和学习普通话。初中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写作训练, 同时逐步提高学生自由交谈的普通话水平;教研部门应加强对中学普通话教学的研究和指导。 (二) 加强制度建设。要使干部师生持久地做好普及普通话工作, 加强制度建设是重要保证。普通中学要着重建立健全以下制度……3.把用普通话教学列为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 列为在教学工作中评选先进的条件。要根据普及普通话的要求对教师进行考核, 其成绩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作为评价教师业务能力和评聘语文教师职务的一项依据。4.说普通话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要求, 要把在教学和集体活动中坚持说普通话作为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优秀学生干部的条件之一。5.把普及普通话的宣传、教育、教学、培训、考核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纳入学校工作常规。校内应配备从事普及普通话工作的专职或兼职人员, 并计算工作量。 (三)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掌握和教授普通话的水平是普及普通话的关键。各级教育部门要继续贯彻原教育部1984年《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培训工作的通知》精神, 把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能力的培训纳入教师业务培训计划, 解决好培训基地、师资、经费等问题。各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要协助教育部门做好培训工作。中学教师普通话培训工作要由省、市、校分级负责, 省、市主要负责为学校培训骨干, 学校要依靠骨干对在职干部教师实施培训。”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国家正式的职业标准之一, 教师群体都要普通话水平达标。熟练掌握并自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教师素质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毋庸置疑, 在未来相当长久的政策制度环境中, 普通话水平等级条件仍与教师资格、职称评定、持证上岗、评优评先、绩效考核、合格标准存在和发生密切的利益关联性。
二、方言区教师普通话素质现状素描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全国各汉语方言区拥有约1200万人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其普通话整体素质水准还不高, 个别地区甚至是很低。他们作为普通话学用四大主流群体之一, 其目前状况可概括描述为: (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频度不大, 音准度、音准率不高, 不顺滑而显得较为生硬、青涩, 语速滞缓而缺乏本征化 (内禀化) , 与标准普通话及生态化要求差距较远。普通话是学校的法定教学语言。方言区许多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使用或较少使用普通话, 教师在这点上没有依法执教。从法律角度来看, 这是一种不作为形式的违法行为。 (二) 教师普通话水平整体上不高, 水平等级真正合格率也属于较低, 准正传播普通话的效率不高、质量内涵不高。 (三) 由于教学语言的法定性, 一些教师只好在形式上使用普通话授课, 由于方言度太大, 反而影响了其教学质量, 增加了教学成本和学生学习成本, 有时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云里雾里。 (四) 一些教师普通话水平还不如学生, 出现了“倒灌现象”, 学生不但学不到, 反而由于负迁移效应而出现了语音面貌和素质的倒退与枯萎。 (五) 基层职称政策和其他人事政策的严重失谐和操作过程的严重偏差, 致使少数普通话水平形式上也不合格 (无证书、证书已失效、证书等级无效) 的教师也晋升高一级职称 (包括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广东省称为“中学正高级教师”) , 评授为县市省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 或得到其他形式的提拔使用甚至重用。这种现象增大了教育人才置位熵, 扰乱了人才秩序, 影响了国家语言政策的正确实施。
上述这些带有危机性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普通话素质不良状况的存在, 严重影响了普通话文化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传播质量和速度, 影响了国家语言现代化建设进程。
三、教师职业语言法治现状评析
普通话文化传播与传承, 虽然有多种途径、方式和阵地, 但基础教育是主途径、主方式和主阵地。中小学教师肩负着传承、传播普通话这一我国先进国粹文化的历史重任和法定职责。但是一些方言区的中小学教师在普通话方面不求上进, 既无深层动力, 又缺环境压力, 即既没有政府部门及学校的褒奖激励, 又缺少职称评审的高门槛或条件卡压。
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专任教师总数超过1347.36万人。此后有增无减。因此中小学教师队伍是一支庞大的“吃皇粮”群体。依照国家规定, 具备普通话水平合格等级证书必须列入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评审条件。中央直辖市重庆市以及其他省区制订的职称评定政策, 都把普通话列入教师职评的评审条件。但是在另外一些地区, 自国家语委1997年提出普通话水平等级要求以来, 中小学教师职评刚开始还要求提供一个水平等级证书复印件, 三五年过后则是只字不提了, 把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的这项基本素质硬条件 (刚性条件) 要求, 抛于脑后, 弃置一旁。例如江苏省南通市, 自2002年至今, 有约80%的语文教师普通话等级不合格, 但他们都已经或将毫无阻碍地评优评先晋职晋级。南通市基层职称政策的严重失谐、违规违法和操作过程的严重偏差、违规违法现象表明, 南通市基础教育及职教系统 (以下简称“基础教育系统”) 职评领域已经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化外之地”。
基础教育系统职评腐败和违法乱纪, 包含“论文等教育科研成果不合格及弄虚作假、学术不端行为型混入”、“基本素质不合格型混入”、“资历和业绩造假型混入”、“普通话水平等级不合格型混入”等若干类型。
何谓教师职称政策?其内涵和外延是什么?职称政策又称为职评政策。依照基本法理, 职评政策应当是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教育法律法规 (例如《教师法》) 中的教师人事规定精神, 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文件, 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转发 (职改字[1986]第112号) 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部门规章《中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和《关于〈中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的实施意见》及教育部其他有关规章中的教师人事规定精神, 教育部有关教师人事改革的文件精神, 国家其他部委有关职称的文件精神, 地方相关法规规章中的教师人事规定, 省 (市、区) 、地 (市、盟) 、县 (市、区) 党政及其职能部门、办事机构与直属机构的相关文件精神, 军队政治工作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之总称与总和, 包括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职评政策 (文件) 是一个体系或系列, 而绝非仅指某一个文件, 相关的教育人事政策法规都是职评政策 (文件) 的渊源或表现形式。
职评政策只有中央和省两级职称工作部门有创设权 (称为“两级立法权”体制) , 省级以下职称工作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只有执行权及依照授权作出不违反、不低于上位规定的补充性和细则化规定。但是在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系统, 长期的事实竟然是市局文件变成了职称评定的全部依据。上级政策法规包括语言政策法规得不到执行, 成了一纸空文和“政策棚架”。对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条件自作主张、自说自话、自行拟定, 政令法规便成了一条可随意拉伸的橡皮筋。这样做无非是为了“师资建设数字政绩工程”重要指标之一“职称GDP”———中高级教师的总量与高比率。
从笔者长期调查及通过行政诉讼等途径了解的情况来看, 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的真实性较低、可靠性不高;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职评政策和具体操作过程, 有法不依, 公开违反国家关于中小学教师职评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要求规定和《国家语委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 (试行) 》 (国语1997[32]号) 第十九条关于《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全国通用、有效期限为5年的时效规定, 对普通话水平条件根本不把关, 已经处于失控状态。此类问题有一定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少数普通话水平形式上也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竟然顺利地评上了高一级职称。例如作者所在地一语文教师被测了五次, 三级甲等都没达标, 最后无奈通过人情关系走后门给打了个80.1分 (居二级乙等) , 但还是根本不合格, 没有“过级” (1994年10月30日制定发布的相应法规性文件《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规定语文科教师要求在二级甲等以上) , 而且所谓的“论文”也是登载在不法刊物上的东西, 竟然于2003年评上了中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 (职称) 。而江苏省语委2000年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明确要求, 到2003年以后, 经培训和补测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等级的适年龄教师, 将视为业务考核不合格, 不得评为优秀教师, 不得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试问, 这样的语文教师是怎么被评授高一级教师职务的?怎么能按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去实施有质量、高质量的融入化普通话教学, 又怎么体现其教学业务的“高级水准”?
笔者认为, 上述这种情况和现象从根本上违反了国家语委、原国家教委、原广电部制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办法》 (试行) 这一语言领域部门规章、《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规定的教师普通话等级要求, 是一种严重的语言违法乱纪行为和现象。它严重损害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和职评工作的严肃性、目的性、合法合规性, 损害了国家的语言法制尊严, 扰乱了应有的专业人才层级布局和秩序, 危害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应有的淘汰、选拔、激励和导向功能的有效发挥, 严重威胁和影响着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加快推进甚至正常进行, 应当引起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 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普通话水平也是教育部《〈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的申请教师资格者必备教育教学能力三大组成部分之一, 普通话不合格的, 将不能取得教师资格;根据时序逻辑 (因果关系逻辑) 和程度逻辑 (举轻以明重的基本法理) , 当然更不能评定高一级任职资格 (职称) 。如从严要求实行“普通话水平等级要求溯及既往”原则, 则是一定时期内普通话水平无法达标的教师, 其原有任职资格 (职称) 及1996年过渡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都应失效或被吊销。
地方各级人事、教育部门以及职评机构都无权违反上述两《办法》规定而自行其政、自行其是。构成违反情形的, 由此产生的一切结果在法律上均属无效, 并应追究有关责任人员故意或过失行为的党纪政纪责任乃至法纪责任。
教师职评工作是人事行政部门主要委托各级评审委员会进行的一项严肃而又具有相当专业性的重要基础性教育人事工作。制定职评政策是职评工作的源头性工作, 其差之毫厘, 将谬以千里。应当将政策谬误降到最低限度, 以降低人才置位熵直至零熵置位。
下级 (下位) 政策是对上级 (上位) 政策的细则化和不违反原则的补充化, 而决不允许权力无为和越权滥权。好的职评政策, 能使政策影响半径 (施及范围) 内的所有相关人员都能受到激励而奋发向上, 实现职评社会效应的泛帕累托最优;相反地, 坏的政策却会使有的人获得不当利益, 有的人却失去应得利益, 增加人才置位熵, 从而制造、增加和激化社会矛盾, 破坏生产力, 破坏社会和谐, 降低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和精神愉悦水平。
职评腐败, 破坏了国家法律法规的准确实施, 亵渎和玷污了作为人类正义与社会文明产物的教师职称制度。它是“南郭先生”滋生、蔓延、泛滥的温床和沃土。懂行之人圈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高级教师有多高, 南郭先生偷着笑。”在江苏省南通市, 必须执行的国家政策不执行, 滥评乱评职称, 致使“南郭先生”大量混入, 泥沙俱下, 鱼龙混杂。
“南郭先生”为什么能通得过、混得进?稍经逻辑分析, 就不难看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 (1) 相关监督严重缺失; (2) 政府人事职称部门及教育职称部门政策水平低下、责任观念淡薄; (3) 身上贴着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标签的评审机构 (学科评议组和评委会) 某些成员本身就是混进来的“南郭先生”, 同病相怜、沆瀣一气。
师资队伍中大量“南郭先生”的存在和涌入, 破坏了基础教育人才结构和人才秩序, 增加了教师队伍的人才学置位熵, 破坏了公平有序竞争, 破坏了教育素质的全面提高, 破坏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实施。
四、教育系统语言违法现象的整治防控策略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根据党中央“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根据十六大提出的“与时俱进”的要求, 根据党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党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要求, 根据现代社会权力监督制约 (主要有以权力制约制衡权力 (权力模式) 、以权利监督抗衡权力 (权利模式) 、以制度制约权力 (制度模式) 及混合监督制约 (混合模式) 、以舆论监督制约权力 (舆论模式) ) 和权利保障 (主要有诉讼救济、行政干预、依法抵违、社会舆论声援等几种保障方式) 的基本模式和原理, 笔者提出以下若干项整治及预防控制教育系统语言违法行为和现象的思想、建议和意见。
(一) 加强思想教育, 提高语言法治认识。
教师队伍普通话素质建设, 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中包含了思想心理建设、学习技术建设、组织培训建设、语言法治建设、活动建设、语音人才资源建设、语音环境建设、机制建设与科研建设等若干个子系统, 其中法治建设是保障。偏离了法治轨道, 普通话素质建设、提高教育素质、普通话教育事业, 就无从保障, 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中小学教师职业语言的法治保障, 具体体现在普通话水平等级条件对教师资格、职称评定、持证上岗、评优评先、业绩考核、合格标准等法律性事项的利益关联性制约 (实体性制约) 与程序性制约。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依法加强教师队伍普通话素质建设, 提高教师普通话业务水平, 切实搞好基础教育语言文字规范化“三纳入一渗透”工作, 事关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素质教育大局, 意义重大又深远, 任务繁重又紧迫, 应当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切实重视。
全体中小学教师都应该对本学科本单位的事业发展、学术发展和教师发展负起自己的责任。决不能对身边的管理腐败、教学腐败、职评腐败、学术腐败和其他任何一种丑恶现象姑息, 因为任何姑息都将酿成更为恶劣的后果, 最终将危及我们每个人。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主管教育部门和学校党组织要组织干部进一步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法治理论, 提高认识, 端正态度, 建立和增强教育法治理念, 从讲政治和维护法制、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教师职业语言法治的重要意义, 认识违反语言法治带来的危害性与不利后果。
全面、正确、准确、充分认识中小学教师职业语言法治的价值内涵和重要意义, 能对权利义务主体的相关行为产生很大的价值内驱力。
(二) 强化行政监管。
普通话水平测试本身具有较强的客观标准性。测试工作应当严肃认真, 公正打分, 依法评级发证。决不能为了提高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普通话水平合格率而随意放宽标准甚至放弃标准, 更不能徇私舞弊、弄虚作假, 甚至制作、购买、使用假证。对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必须在现行相关法规规章和有效政策的框架内确定普通话等级要求和时效。地方各级人事行政部门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国家政策规定以及国家有关部门政策规定没有解释权, 也无权擅定要求、放宽要求、降低要求 (标准) 甚至取消要求。
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依法严格把好普通话水平测试程序关、质量关, 杜绝发生徇私舞弊现象, 以确保水平测试发挥其应有的导向功能、淘汰功能、激励功能和选择功能。
教育部语管司、国家语委法规司、国务院法制办教科文卫法制司、监察部第六执法监察室以及地方各级相应部门均依法负有国家语言政策法制的贯彻执行、监督检查、监察整治和案件查处职责。
国家有关部门 (机构) 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认真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 依法采取有效措施, 坚决制止普通话水平测试及“职称评定普通话水平等级要求”领域违法乱纪行为和现象, 责成各地宣布有关违法违规评审结果无效, 吊销已发职称证书并追究相关责任;要求各地加强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和职评普通话水平等级要求和审核工作的领导和监管, 杜绝发生违法乱纪现象, 充分发挥国家法定通用语的隐性生产力作用。
(三) 依法整治与惩戒。
必须建立、健全、创新和完善国家语言法治监督体制、机制和制度。纪检监察机关、人事部门要严肃查处涉教语言违法违纪案件和职评违法违纪案件, 以维护国家语言法制、职评政策法规的严肃性、公正性, 维护教育秩序、人才秩序和工资分配秩序, 确保财政资金不流失, 使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有力的法治保障。
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主办的《江苏先锋网》指出,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是由邓小平提出、党中央确立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制方针和原则。有法可依, 是对立法工作提出的要求。有法必依, 是普遍守法的原则。政策法规面前不允许任何行政部门存在“自留地”, 运行“潜规则”。有法不依, 绕开、抵牾、抵触、篡改、歪曲、变通上位法规与上位政策的原则和具体规定, 都构成违法。
基于国家语言法律法规规章的立法宗旨和目的, 职评中普通话水平应当是一项“一票否决”因子, 但由于一些地方的人事部门、职称评审机构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把关不严, 甚至不把关, 致使少数教师未持有合格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或伪造、变造证书的, 也照常评上高一级专业职务, 造成了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 客观上对推广普及普通话工作、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起了明显的干扰、促退和破坏作用。这是一种严重的带有政治性的职评腐败。从法律上来讲, 这些评审结果都是无效的, 应予撤销或纠正, 以严肃政纪和法纪。要实行纠建并举, 打出一套整治教师职评腐败的“组合拳”。
客观规律表明, 惩处违法违纪违规行为是政策法规执行力的根本性保障之一。纪检监察部门必须依法依规依纪严肃查处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及政府人事部门、职称评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职评政策制定、调整与政策运作过程中僭越本分、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问题, 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对构成失职渎职犯罪的, 应当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必须让违法违规者、政治道德败坏者付出代价, 同时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根据“有法可依”的社会主义法制方针,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与时俱进”、“加快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与“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要求, 教育部应当加快教育行政法制体系建设, 抓紧制定《教师及教育机构其他人员违法违纪行政处分规定》这一教育人事基本规章。对于学校单位语言违法行为的直接责任人员, 应按照《处分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及上级其他文件中的相关规定, 予以相应的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违反党纪的, 同时给予党纪处分。教育部门予以包庇袒护、不查不办的, 依照规定可由纪检、监察机关直接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并追究包庇袒护者的党纪政纪责任。
用立法手段、制度力量来有效保护举报人权利, 严厉惩治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行为, 以此对意欲违法乱纪者形成一种承担后果责任的心理阻力场。最高人民检察院经修订后公布的《举报工作规定》规定, 对打击报复或者指使他人打击报复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 经调查核实,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未构成犯罪的, 提出检察建议, 移送主管机关或者部门处理。对举报人因受打击报复, 造成人身伤害或者名誉损害、财产损失的, 检察机关应当支持其依法提出赔偿请求。
(四) 强化责任, 加强制度保障。
由于教育部门一些领导与少数教师的私利动机和应试化操作倾向的顽固性, 如果没有科学的合理的强有力的制约环境和制约作用, 必然使实现教师普通话素质发展和发展普通话教育事业成为一句空话。
法国杰出的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条万古不易的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 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权力的双重性决定了它既可以用来为公众服务, 又可以为个人和集团谋取私利,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 绝对权力产生绝对腐败。对此, 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 要在监督上下工夫,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同样, 不受制约监督的推普必然是虚假、差劣的过程。这是因为推普本身在内质上并不能产生并维持教师对它的自趋性、自组织性、自发性、自趋力、自组织力、自发力。因此应当对推普工作实施政策推动, 构建支撑和制约的软环境, 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惩戒机制和制度, 以使其获得外部动力源泉, 同时使教师职评普通话条件关联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受到监督、制约和惩戒。
必须贯彻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的原则, 合理设定教师职务评审条件具体标准, 宏观战略上实行合理有效的总量控制, 微观技术层面上严格把关, 将企图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拒之门外。评审条件标准依照法定或规定程序与公平正义原则一旦设定好, 就必须严格遵守。要做到严守标准, 单靠道德自觉、机构自律、层级监督是远远不够甚至无济于事的, 而应当创建、健全和完善教师资格、职称评定、持证上岗、评优评先、业绩考核和合格认定的公示制、督察制、举报制、调查机制、申诉制、行政诉讼制、公益诉讼制、复查制、混入撤销制、造假处罚处分制、评审责任制、监管责任制及领导责任追究制等科学的有外力介入 (包括司法介入、媒体介入与公众介入) 的“监督、救济、惩戒、责任制约制度体系”, 确保教师普通话素质发展、职称评定、普通话教育事业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五) 拓展立法支撑与司法保障。
教育活动和利益关系越错综复杂, 就越迫切地需要完善的法治来引导、规范、约束和保障素质教育所必需的良好秩序。素质教育与法治的内在联系将会越来越紧密, 素质教育的法律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建议国家立法机关制定颁布《专业技术职称法》, 实现在职评领域逐步减少并最终消灭“权力无人制约、无法制约, 权利无人保障、无法保障”的监管真空带、法制真空带、法治盲区。
由于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影响和教育行政管理的权力异化, 教育部门已从一个“清水衙门”变成了一块“流油肥肉”, 成为反腐败的聚焦点和重点领域之一。为有效遏制日益升级、蔓延的教育腐败 (尤其是教育行政腐败) , 应当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实行教育管理权力的分解回归, 将教育经费管理权回归财政部门, 教育人事权回归人事部门, 教育违法违纪行为监察权回归纪检监察部门, 教育行政部门只负责教育教学业务的宏观管理。
高层专家指出, 反腐败从来就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支持,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 人民群众是反腐败斗争的力量源泉。缺乏社会力量介入的政策法规制度的反腐败效果不是很明显, 其原因在于制度内动力因利益关联而发生耗散。这证明同体反腐、内部反腐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在中国, 由于常设机构的监督功能可能因为利益关联而被削弱, 反腐败需要从党政部门外部去寻求动力。有效反腐必须结合、糅合、融合、整合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力量。
人民群众的监督是最有效、最根本、最经常的监督, 举报是其主要表现形式。要根据人类行为驱阻阈值理论, 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 鼓励学生、教职工及其他公民积极举报教育职业语言违法违规问题, 对查证属实的实行经济重奖, 对犯案人给予重罚、惩戒, 使其下不为例, 同时以儆效尤。
必须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步伐, 彻底改变教育主管部门既管业务 (“事”) 又管下属学校单位问题查处 (“人”) 的那种“老子查小子”、“告状告到庙里”、“自管自监”、“同体监督”等严重违反科学规律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模式, 实行管理、监督两条线的体制模式, 即监管分离制, 教育主管部门只负责业务管理, 对教育部门、学校单位及其教职员工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监察权由行政监察机关独立行使。监察部门不宜也不应在教育行政部门内设置驻扎式 (驻会式) 派出机构, 因为这种驻扎式由于办公处所的空间性混合 (合署办公) 而造成行为的互染互感, 容易导致派出机构难作为、不作为、伴随腐败甚至共同腐败。因为人类社会行为科学告诉我们, 空间距离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参数之一。心理学家勒温把物理学中场的概念移植到了心理学领域, 以此为出发点来研究人的行为, 并提出了著名的行为公式:B=F (PE) 。其中B代表行为, F代表函数, P代表人, E代表环境, 即行为是人和环境的函数, 行为随人和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鉴于诸如教师职称评定政策及其操作在普通话要求方面不贯彻上位法、上位政策等语言违法现象具有冲击和破坏社会主义人事秩序、人才秩序和财政秩序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 建议立法增设“破坏普通话推广罪”。通过刑罚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作用, 实现对语言违法现象的有效遏制。
通过立法途径, 开辟和扩张公益诉讼畴域, 为人民群众中的仁人志士提供伸张社会正义、实施见义勇为的诉讼平台。“公益诉讼”是指“因国家、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受到侵害而引起的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 目前尚处于幼稚时期, 其中公益性行政诉讼尚处于概念阶段。公益性民事诉讼有显著的法理依据, 但尚无明确的法律依据。
开辟司法介入域, 增大司法介入度, 为教师权益自我维权和基于见义勇为社会性维权提供诉讼途径。应当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司法介入及司法介入度的增大, 可使部门保护主义、主管部门与学校单位垂直性串联腐败失去立足栖身之地。
开辟和扩张公益诉讼畴域, 建立代位诉讼、公益律师制度, 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扩展社会正义空间、提升社会正义度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是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 也是一项重要的法制变革。其法理基础是:社会是公民社会, 公民之间存在必然也是必需的利益联结, 这种联结具有终身性和广泛性特征。它的哲学基础是脍炙人口的社会常言“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这是当代社会一种先进的民主与法治理念, 赋予公民“第三人干预权”, 即普通公民有权基于见义勇为而作出社会性维权行动, 以增加教师权益的保障维度和力度,
(六) 加强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 (新闻监督) 是一种具有广泛、有力、快速等特点的监督形式, 是表达和传达民意民声的重要途径,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监督。加强新闻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必然要求。事实表明:许多案件的查处都始源于新闻报道, 相当多的案件进展都得益于新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的监督先锋, 起到披荆斩棘、鸣锣开道的作用。随着民众法文化素质的提高, 新闻媒体社会媒介能力的扩大, 新闻监督的广度、深度、力度都将增大。
新闻监督的客观程序表现形态是: (1) 公民投诉反映或记者自行发现有关案件线索; (2) 记者展开新闻调查 (明察暗访) ; (3) 将调查所得情况通过登报、播出或网络公之于众, 对违法违规人员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4) 以公众舆论撬动有权部门对相关问题的调查程序, 有关方面作出反应 (或快或慢、或迟或早必然要有反应, 这是由舆论力学规律所决定的) , 启动查处程序; (5) 新闻监督主体———新闻媒体跟踪监督; (6) 新闻媒体登报或播出反馈查处的结果情况, 让公众知晓事果。新闻监督的一个重要作用机理在于, 它能将记者 (极少数人甚至是个别人) 调查获知的案情通过登报或播出方式公之于众 (俗称“曝光”) , 使案情知晓率、知晓度得以快速高倍放大 (称为传媒放大率, 它是媒体传播力的指标之一) , 帮助公众实现社会知情权, 并引发后续的舆论监督 (公众监督) 和权力性干预 (行政干预、司法干预、权力机关干预包括人民代表干预) 等活动。这就是所谓的“新闻社会学功能”。2003年末轰动全国的辽宁“黑老大”刘涌一案被高院提审改判死刑,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大众传媒及时有效地传达了强烈而广泛的民众质疑信息而引起国家高层重视。
新闻传媒的公开性和广泛性使被报道的对象或事件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并因社会的关注, 进一步将单纯的客观报道转化为其他具体措施, 引导事态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新闻传媒的公开化对监督相关部门遵循语言法制依法行政会起直接的作用:通过对已经发生的语言违法违规现象加以揭露, 使违法者受到社会的谴责, 感受到道德上的压力, 并有可能将舆论谴责转化为诸如行政、党纪甚至司法处罚措施, 使违纪违规违法人的责任得以追究。
(七) 建立和运行普通话无法合格教师退出机制。
中小学教师肩负着准确传播普通话这一我国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和法定职责。但少数语文教师根本无法胜任普通话教学, 误教现象严重, 加上教师语音存在着易被模仿性, 这样教学生是以讹传讹, 代代因袭。这种不应有的语音文化源头性讹谬传播现象亟待纠正和杜绝。
对包括普通话水平等级条件在内的不符合教师人才学最低要求, 致使客观上根本上无从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在编在职在岗教师, 应当设立分流通道, 实行转岗机制。普通话无法合格教师退出机制是其中重要一项。即对于经多次测试都不能取得普通话水平等级合格及以上证书的在职在岗授课教师, 让其退出教学岗位, 予以行业内或行业外分流安排, 转任适合的其他职务或岗位。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在中共十六大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11.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9.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56.2.
【六大整治-违法建设整治】推荐阅读:
依法用地和整治违法建设工作10-21
关于整治违法违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发言11-18
违法建筑整治经验和做法10-21
项目违法分包转包的整治方案08-27
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总结10-22
严查违规违法办学工作专项整治方案10-27
上海今起重点整治十大交通违法行为08-20
海南省加大力度集中整治违法建筑专题09-27
整治农村学生接送车辆违法专项工作简报11-04
平坝县摩托车违法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