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因素的重要性

2024-10-14

情感因素的重要性(精选7篇)

情感因素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共鸣

作为对产品再表现,内涵再拓展的信息载体,广告已成为现代产品系统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它的起源最直接,最重要的动因就是人们在商品交易和其它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种传媒的手段,它代表了所要表达的目标对象。但是广告不是对广告所代表目标对象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从心灵和思想上创造性地把握。受众者通过广告激发情感对目标对象产生兴趣,从而使广告作品与受众产生共鸣,来达到广告盈利的目的。而这种共鸣是来自于受众者的心灵深处的一种情感,是这种情感打动了受众,因此,可以说情感因素在广告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即广告—内容—情感—受众的关系密不可分。

一、情感传播对受众产生的心理影响

“情感”,人与生俱有,并融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它就象无穷无尽的水源一样,渗透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并且连绵不,生生不息,使我们在这“水”的孕育下不断成熟,并有了自己的生命源泉。即对感情把握的能力。《组织行为学》认为:情感,指一个人对自己所认识的人或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所持的态度,是满意还是讨厌的体验。我们日常所熟悉的喜、怒、哀、乐、憎、爱等等都属于感情或情绪的范围。可见在广告中情感因素起到了对受众者进行引导的作用。受众者则通过对广告所表达内容的感性认识施展自己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情感因素在广告中起到了使受众与广告产生互动的作用。

在情感的作用之下,广告与受众之间会相互理解,并用拥有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切感。它们之间不再有陌生感和抵触情绪,它们之间相互理解并相互接受,或者它们之间深受触动引起好奇,想探个究竟……..总之在情感的作用下,广告在不知不觉的向人们传递着信息,而不是强迫人们去认识它,接受它。如有一则国外的商业广告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这是一篇篇幅很长的以文案为主的广告,它所要表达的产品是“酒”要在父亲节时推向市场,其内容大致如下:因为我一生下来就认识你。因为一辆Rudge牌自行车曾使我变成了街道上最高兴的男孩。“因为你允许我在草坪上玩蟋蟀。因为你老在厨房里跳舞,手腕上围了一块茶巾。因为你的支票薄为了我而格外忙碌地使用。因为我们的家里充满了书香和笑声。因为无数个星期六的早晨,你放弃了自己的娱乐观看一个小男孩玩橄榄球。因为你对我从不苛刻要求,而我一旦干了坏事就给予适当的惩罚。因为……因为你这样装自己还能读书看报,只是少了副眼镜罢了。因为我经常对你说声谢谢,可我没有做到。因为今天是父亲节。因为你如果你还不值得儿子为你献上一瓶Chivaas Regal酒的话,又有谁值得呢?”广告全文没有一处提到有关酒的任何优点,以及买后会如何,只是通过儿子从父亲对他无微不至的关爱的认知来揭示一个“情”字,与此同时,父与子的情也已转变成了子对父的情,广告借此推出了Chivass Regal这种酒来献给父亲,以证明这种无以言表的情感只有通过这个品牌的酒才能表达出父子情深。广告将父与子的这种浓情变成了酒与人的浓情,这样赋情于物,以物衬情,最终既说明了“酒”又叙述了“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广告在不知不觉地将受众者引领到了它的世界之中,同时广告的意义也得到了升华,有了它更为广阔的天地。

二、情感诉求广告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如今消费者已不再只是满足于产品的质与量,对情感需求的满足也越发显得强烈,在广告的表达中,有效运用情感诉求,以亲切、柔和的广告画面,自然流畅的广告语言,老实诚恳的广告诉求,去打动消费者的情感,刺激其欲望与需求,从而使购物与消费成为可能。情感诉求是最具人情味的广告,它让消费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在产品与消费者之间建起一种好感,使消费者乐于接受该产品。但在运用这种广告诉求方式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其他相关的问题。

首先,情感诉求方式应当适度,要符合伦理道德。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十分讲究礼仪道德的国家,传统的感情都是比较含蓄和内敛的,一些西方的情感表达方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我们,比如在爱情的表达方式上,有着传统观念的我们往往采用眼神交流、拥抱等一些比较含蓄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西方在表达方式上就显得更为强烈与奔放,与我们的观念相差较大。虽然随着流行文化的相互渗透,各国不可避免地会吸收一些外国的文化,但是感情的限度还是需要把握的。

其次,“技高不如意深,意深不如情切”。一件工艺精湛、材料稀有的工艺品往往会令我们望而生怯,不敢接近。而那些看似粗枝大叶普普通通的东西与我们形影不离,接触时也倍感亲切、自然。同样,一则广告作品也应如此。如果一则广告在精心雕琢之后只是简单的说出其产品如何优秀,功能如何多,相信受众一定会对它产生疑问。而那些在高超技艺与含意深刻基础之上作出的真挚感人的广告一定产生使人震撼的效果。真切的情感使广告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使人与物相互渗透,不断切换,二者浑然一体。它不仅传递信息,诱发情感,而且由于相互作用,多样组合进一步产生了新的知识、新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情理交融,给予了我们更加真挚的情感,动人心弦。

培养情感因素的重要性 篇2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就是培养知识全面、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成功,智商仅占20%,而情商则占80%,课件,在教学中进行情感熏陶和教育,对提高语文成绩是多么重要。

一、饱满的教育

激情是教师手中的魔盒,激情是学生思维的激活剂,充满激情的教学是对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一个感情充沛,激情飞扬的教师,他的课堂一定是充实活跃,别开生面的,教师的激情会感染学生,进而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而师生的情感交流和谐默契,心灵撞击产生的共鸣,又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播下创新的火种。上课前,如果学生情绪低落,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导入新课,或借助幽默风趣的语言,或生动有趣的故事,即兴演讲,有针对性地調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桂林山水》是写景状物佳作,语言优美。教学时,我在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诵读,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的翡翠。”这个排比句,节奏明快,把漓江水的独特之处写得惟妙惟肖,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景美”、“情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从而抒发了对桂林山水,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交流中的真情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语文教师除了课堂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外,还有课外的情感沟通,情真才能感人,情切才能动人。比如有一次我因为太疲劳,上课也没有精神,在讲解一篇课文是始终平平淡淡,所以那节课上完后,我感觉很累,学生也感觉无味,好像没有上课一样,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安慰的动作,都是教师表达真情的方式。教师要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加强师生间情感的交流,爱护每个学生,建立和谐、友善、健康的师生关系,进而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情感的载体是教材,因此语文课应该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来激励学生,感化学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陶冶的同时,应引导学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文字的热爱之情如利用课本中描写祖国优美山川的文字,带领学生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爱国之情;利用用品中描写亲人之爱,朋友肝胆相照的文字,教育学生珍惜亲情和友情;利用英雄人物的事迹,培养人们见义勇为的浩然正气;如第六年级中的《詹天佑》。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呢?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有关词句,然后师生共同讨论、纠正,总结出“爱国”主要表现在: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任务;工作一丝不苟,事必躬亲,身体力行,并下决心把铁路修好,为的是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杰出”则是通过两方面来表现的:(1)詹天佑根据不同的山势,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凿遂道,缩短工期:(2)设计“人”字形线路,采用两个火车头一推一拉的办法,解决了坡度大的难题。接着引导学生体会:在当时当地的情况下,京张铁路能提早两年竣工确实不简单。从而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詹天佑的伟大!明白詹天佑的确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流露出自己对詹天佑的崇敬和钦佩之情。利用新闻媒体中环境遭到污染的文字,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珍爱自己生存空间的情感;利用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的文字,培养学生的爱憎情感。教师精心描绘作品的意境,是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和联系,主动去品味作品的力量,心灵受到感染,陶醉其中,因此生发出对语文学科的喜爱,使学习知识,变成学生自我的内在需要。

浅析犯罪中的情感因素 篇3

——以刑法学与犯罪学为视角

王 娟 卢 山

【内容提要】犯罪可以从不同侧面进行研究,而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研究是这些不同侧面的重申之重,犯罪—犯罪原因—犯罪对策是犯罪学的研究轨迹,而犯罪—刑罚则大体体现了刑法学中的犯罪关系。但在这些研究中,人的主体地位是决定性的因素,人之为人,在于其情感因素的作用,因此,虽研究视角不同,但主体性因素决定了要对人的情感因素进行探析,其中,既有个体情感因素,也有社会情感因素。恰当评价情感因素的作用,在犯罪原因的探求中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而在定罪量刑的过程中亦是达至罪责刑相适应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情感因素 刑法学 犯罪学 视角

优秀的法律应当为主要法官配置一些随机产生的而不是选举产生的陪审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感情作出判断的无知,较之根据见解作出判断的学识要更可靠一些。——贝卡利亚

人是有眼泪的,刑法也应该对国民脆弱的人性倾注同情之泪,只要法律规范不是在一种常规的状况中被人敌视、蔑视或者漠视地破坏了,就需要刑法作出仁慈的义举——冯军

一个儿童的犯罪行为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他的父母,特别是他母亲对他早期本能表现方式的情绪态度。——亚伯拉平森(D·Abrahansen)《谁有罪?》(Who are the guilty?)

犯罪,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社会现象之一,既属刑法学的研究范畴,也属犯罪学的研究范畴,区别仅在于刑法学与犯罪学的视角不同。刑法学的出发点是如何用刑法规范评价犯罪、惩罚犯罪,而犯罪学的出发点是如何理解犯罪,认识犯罪的发生规律,进而寻找控制犯罪的对策。如果说刑法学中的犯罪问题是一个规范问题,那么,犯罪学中的犯罪问题则是一个事实问题,刑法研究犯罪的规范性体现在具体的个案中,目的在于寻求一种微观的衡平——罪责刑相适应,而犯罪学研究犯罪的事实性体现在将犯罪作为一种现象纳入社会有机体中,目标在于宏观原因、规律及对策的剖析。从行为—意志—犯罪—刑罚这一线索研究犯罪是刑法学的基本思路,而由犯罪的存在向前追溯犯罪发生的原因,从原因中分析控制犯罪的对策是犯罪学研究犯罪的逻辑过程,二者的区别显见,但二者均始终以犯罪这一社会现象为核心。犯罪的发生是人这种有感情的动物所为,对犯罪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受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原因中有情感因素的左右(当然,这种情感因素既有个体的,也有社会的)决定犯罪学的研究不能忽视情感因素的作用,评价过程中情感因素的影响导致定罪量刑这种规范适用过程也要考虑个体情感因素与社会情感因素的不同作用。“一个人的社会态度,会影响他(她)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并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倾向,进而影响到不同的意志行为”,⑴在犯罪这一互动关系中,犯罪人与被害人均有其情感因素,但本文所涉及个体情感因素主要是指犯罪人的情感因素,因为尽管被害人的情感因素对犯罪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但是研究犯罪人的情感因素才是揭示犯罪原因的重点。所谓社会情感,即指社会大众依其普遍的道德、法律情感标准对犯罪行为及犯罪人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主流的社会意识。同样,社会情感不但是犯罪发生的原因之一,也是运用刑法评价犯罪的影响因素之一。至此,本文的逻辑思路清晰可见:情感因素是影响行为进而影响犯罪发生的原因,犯罪学应注重对这一原因的分析以获得控制犯罪的良策,刑法学应重视这一因素,以求其规范评价更恰当、公平,二者的目标均在于追求一种和谐,⑵只是宏、微观视角的差异导致具体分析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的不同。

一、情感因素、行为与犯罪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心理学家把心理现象划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情绪情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与特点,是一种复杂而且难以用语言形容的生理反应及心理感觉,是最为直观的标尺。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识活动和意志行动而出现的,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和外部表现形式,具有极为复杂的神经生理、生化的机制,包括着有机体在心理的和生理的许多水平上的整合,对人的心理活动有着广泛的影响,并在人的生活活动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⑶一定行为的发生总是伴随生成某种情绪情感,情绪情感必然对行为造成某种影响,有时甚至还会改变行为的性质。⑷情绪情感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意志发生的,情绪是意志的内在动力,而意志则是情绪的最终体现。行为的发生离不开情感因素的作用,不同的情感因素对行为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积极的、良好的情感因素会引导行为的良性发展,而消极、不良的情感因素则可能会使人的行为方向发生扭曲,甚至导致犯罪。犯罪作为一种规范否认,是行为人意志的行为表现,也必然是要受情感因素所左右的,台湾学者许玉秀教授认为:认知靠理性,行动靠情绪,意欲要素就是情绪要素,人不因认知而受责难,而因情绪决定而受责难。⑸当然,这种情感因素是个体情感因素与社会情感因素互动的结果,因为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不是孤立地存在,其行为也是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情感因素之于行为的作用应予重视,而情感因素之于犯罪的影响亦应重新予以认识。行为作为其外在表现可以传达它的基本内容,但是,更深入地研究情绪情感对行为,甚至对我们评价行为的影响,对于从不同视角研究犯罪都是大有裨益的。从犯罪学的视角认识情感因素不同于从刑法学的视角分析情感因素,但犯罪中的情感因素始终应存在于二者的研究范畴之中。笔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犯罪就是情感因素的表现形式,对于这种特定的情感表达方式,刑法学的关心有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而犯罪学的关心则有助于从原因中寻求科学的对策。

二、犯罪学视角:情感因素之于犯罪原因

犯罪学的研究过程是从现象中分析原因,进而形成有力的犯罪控制对策。这种研究过程的重心应该是犯罪原因的分析,而“犯罪的原因是指引起犯罪发生的所有社会因素和犯罪人个体因素”。⑹情感因素之于犯罪的发生表现在个体情感因素与社会情感因素两个方面:

(一)个体情感因素

犯罪人的个体因素是犯罪发生的内在因素,同时也是个体多种具体因素如生理、心理等因素的综合。犯罪人的犯罪个性是指与犯罪有联系的犯罪人的心理特征等。犯罪是人的一种行为,只有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没有具体人的主观方面的因素相结合,犯罪行为是不可能发生的。犯罪人的个性特征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其内部各要素相互之间及与犯罪行为的联系很难截然分开。情感因素作为犯罪人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研究犯罪心理,进而探求犯罪原因的重要断面。个体情感因素对犯罪发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特定犯罪过程中,个体情感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如在激情犯罪中,犯罪人的特定情感因素诱发了犯罪行为的发生,“在强烈的激情驱使下,行为人对行为的自控能力显著下降,表现为感情的畸形激烈爆发,思维混乱无序,行为呈本能反应状态,近于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动作”。⑺而在过失犯罪中,特定情感因素(对社会、他人的漠视、不关心)导致了过失心态的存在,进而促成了过失犯罪的发生。应激状态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引起的情绪体验,一般发生在危险的情况下,为应付突然变化的情况所发生的行为反应,在此状态下,常出现意识狭窄,发生和出现感知、记忆上的错误,犯罪者在突然发生意外情况下,惊慌失措,进行知觉和思维活动有困难,失去应变能力而酿成更加严重的祸害,发生犯罪行为。⑻

其次,在犯罪行为发生前和发生过程中,犯罪人的个体情感因素推动其行为的方向,对受害人的特定情感在某种情境因素的作用下,会转化为一定的侵害行为。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对某种事物否定的情绪体验中,这种挫折情境累积达一定量的程度,便可能对犯罪心理的形成起着加速和催化作用,导致犯罪倾向性的发生。⑼

再次,情感因素的形成具有持续性,犯罪人的情感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亦具有“天生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仇恨心理的产生方式之一便是早年教育的失误,父母、家庭或者学校的错误教育,或者不良环境可能造成儿童在情绪情感方面的扭曲,产生对于他人和社会的仇视。这种失误或错误所造成的影响会一直持续下去,没有正确的引导或矫正,则可能导致良好人格的欠缺。精神分析学家认为,犯罪的重要素质不是学来的态度和技巧,而是从小就存留下来的根深蒂固的情感和冲突。⑽情绪的作用至少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说:情绪可以影响和调节认知过程,人的成长过程随时伴随着这种影响和调节,儿童的认知更是如此;情绪可协调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是一个持续的互动过程,而起调节作用的情绪必然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持续过程;情绪有更大的自发产生的可能性,情绪的自发性源于其内在性,从一定程度上说,这种内在性即是“天生性”;情绪在心理变态中起着核心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精神疾病的先兆,只有情绪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形成心理异常,没有情绪的发展过程,心理异常也不可能发生;情绪在人格体系中起着主要的动机作用,情绪体验、情绪行为的健康发展和良好情绪特质的形成是塑造完美人格的核心机制;情绪具有弥散性,决定情绪的增力与减力作用,其增力在于不断推动人的良性发展,而其减力,则会导致人的行为脱轨。⑾

(二)社会情感因素

社会情感因素,是指在普遍的道德、法律情感标准指导下,社会大众对犯罪行为及犯罪人的评价。社会对于犯罪的影响最直观地表现为社会情感,即社会公众对罪犯的态度、看法。美国司法中“法庭之友”的做法,即是充分肯定社会情感因素对犯罪行为及犯罪人评价的一种尝试:允许非当事人站在被告或原告、一方,向法庭提出一种友情的的辩护状或起诉状,法庭通过这种方式把舆论接纳到庭审中来。这种评价有其合理性,但有时也是犯罪的原因之一,其原因在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当代表社会正义的大多数人与某个个人的行为标准有冲突或者对其行为持否定的态度,那么这种冲突或否定必然对此个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一是个人遵从社会标准,服从社会情感;二是个人继续违背社会道德情感标准,“我行我素”。情形一的结果是个人与社会形成一致,进而修正个人行为;情形二的结果是该个人的行为继续被否定。社会情感因素对犯罪的原因力最终还是要通过个体情感因素的外在表现即犯罪行为表现出来。相反,个体情感因素的形成同样也有社会情感因素的作用,实践中的累犯或多次犯罪的情况也体现了社会情感因素对犯罪人行为导向的负面影响。或许,在社会不愿意接纳一个罪犯的时候,犯罪是他不得已的选择。

三、刑法学视角:情感因素之子规范评价

犯罪在刑法学的视野中是规范评价的对象,所以,影响评价结果的因素首要是规范,没有规范,无从规范评价,更无法对犯罪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规范评价。但除了规范之外,影响对犯罪进行评价的因素还有什么呢?笔者认为,评价主体为人这一事实同样不可忽略。“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评价犯罪也是一样,问题在于应如何将这种情感因素对评价犯罪的影响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否则,法、情关系的混乱不利于刑事法治的实现。

(一)情感因素之于定罪

在我国,情感因素之于定罪的影响不存在,也不会发生,因为我国的成文法传统决定定罪过程就是严格适用刑法规范的过程,其中,个人的情感因素是不应起作用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区别也是刑法规范所明示的,而不容任何个人以任何方式进行情感性地阐发。值得注意的是,在英美法系国家,陪审团制度恰恰体现了情感因素在规范评价过程中的作用,将案件最终的结果交由并不熟悉法律规范的陪审员来定夺,有一定程度的冒险性,同时也是充分重视社会情感,社会评价的重要方式。正如贝卡利亚在其名著《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所说:优秀的法律应当为主要法官配置一些随机产生的而不是选举产生的陪审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感情作出判断的无知;较之根据见解作出判断的学识要更可靠一些。⑿笔者认为,在定罪过程中,个体情感因素与社会情感因素均是应予关心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l、个体情感因素对定罪的影响,即在定罪时要具体考察行为人的情感因素。“人类良心已无法满足于单纯惩罚犯罪,要求进一步找出致使犯罪得以发生的真实原因,于是便引入了自然科学方法,而后者在社会及人文领域内最适于处理的对象,不是法律条文中的抽象的行为,而是单个具体的人”,⒀个体情感因素不仅仅是犯罪的发生原因,更是我们评价犯罪不可缺少的依据之一,犯罪的确定本身就掺杂了人类的情感因素,个体情感因素影响定罪正如其影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一样,社会危害性与人身危险性的评价也离不开对个体情感因素的探讨。个体情感因素对犯罪人的主观罪过有影响,进而可能影响定罪过程。意大利刑法最早的理论认为,故意的程度取决于主体的情感态度:犯罪时,主体实施犯罪时越冷静,越没有感情,故意的强度就越高。⒁而美国《模范刑法典》第210.3条中规定“本应构成谋杀,但行为人具有相当理由或者不得已的事由而在精神或者情绪的极度混乱的影响下实施杀人行为的”,构成非预谋杀人,即在激情状态下或应激状态下的杀人行为构成二级重罪,而非一级重罪。我国台湾地区刑法也严格区分“义愤伤害罪”(第279条)与“普通伤害罪”(第277条)。这充分体现丁个体情感因素对定罪的影响。而只有真正认识到个体情感因素在定罪中的作用,才表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对人权的有力保障;

2、社会情感因素对定罪的影响。社会情感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普遍的社会正义,“任何一种犯罪,在侵害了被害人的同时也危及了整个社会的安全感,并且伤害了全社会的利他主义情感、仁慈感、怜悯感、正义感及正直感,于是社会成员自然而然会对犯罪充满仇恨与愤怒”。⒂“如果脱离社会对犯罪行为的评价与反应,机械地追求罪与刑之间的均衡,那只能是一种法律形式主义”。⒃同时社会情感因素对刑法规范的适用也有一定的限缩作用:值得社会否定评价,并应适用刑法予以规范评价的行为,才能纳入刑法的视野。“民愤”便是社会情感因素的表现之一,民愤的大小反映了人们对犯罪的否定评价的严厉性程度,内含着人们要求惩罚犯罪以求恢复价值的心理平衡的愿望的程度。不可否认,民愤是一个以感情成份表现出来的公众舆论,与理性产物的法律是有区别的,因此,既要反对一味考虑公众对犯罪人的“同情情绪”而脱离事实与法律对犯罪人处以轻刑,也要反对一味考虑公众对犯罪人的“民愤”而脱离事实与法律对犯罪人处以重刑甚至极刑。⒄当然,具体重视情感因素在定罪过程中作用的途径还有待探索,对于情感因素的负面影响也应有足够的认识,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有其值得借鉴之处。

(二)情感因素之于量刑

对于量刑情节的立法规定,各国虽有所不同,但共同之处在于从犯罪人所处的具体情境或者从犯罪具体的情况入手,考察对犯罪人的具体量刑情况。美国《模范刑法典》明确将“实施谋杀时,被告人受到精神和情绪的极度混乱的影响”作为减轻情节。而在英国刑法中,“激怒”可以成为被指控犯有谋杀罪的辩护理由,使其只能被指控犯有杀人罪。⒅情感因素对量刑的影响也是从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发生的,个体情感因素即指犯罪人的情感因素对量刑的影响,而社会情感因素则是指社会评价对量刑的作用。

1、个体情感因素对量刑的影响从根源上而言,是基于个体情感因素之于犯罪原因的影响,在量刑过程中,对犯罪的发生过程进行全面考察,也决定要对犯罪原因进行衡量,“人有想保护自己享受的利益的欲求,而这已成为国家存在的基础,进而也构成制定刑法的原动力。”⒆这种“欲求”就是个体情感因素的表达,至于表达的形式,若触犯刑法进而引起国家刑罚权的发动,则为犯罪,反之,刑法亦不会强加评价。上述“情绪的极度混乱”,“激怒”均是充分重视个体情感因素在量刑中作用的表现。我国台湾地区刑法第57条所规定的科刑标准就包括犯罪时所受之刺激,犯罪行为人之生活状况,犯罪行为人之品行等等因素。而其第279条规定的“义愤伤害罪”,将当场激于义愤而犯“普通伤害罪”和“重伤罪”的法定刑降低为“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1000元以下罚金”或“5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情况下)。我国大陆97刑法规定的量刑的事实根据与法律根据也表明量刑过程中必须考虑一切可能影响犯罪人犯罪行为的因素。当然,个体情感因素对量刑的影响必须从其对于犯罪发生的原因处着眼,而且要在法律范围内进行评价。

2、社会情感因素对量刑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民愤”或“民意”发生的,“民意的本质是犯罪后果、被告人主观恶性、犯罪情节等量刑情节韵综合反映,但又不是这些因素的简单相加,因为它还打上了民众的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法律观的深深烙印。”⒇因此,在量刑过程中,既要充分重视民意的作用,因为“在多数情况下,民意就是审判的依据,民众的声音就是神的声音”(21)又要防止情绪反应的片面性,“人们如果正确了解犯人之所以犯罪的动机,而且也了解滥用刑罚权的可怕性”他们也会对此作出各种各样的情绪性的反应,综合平衡,最终肯定会使当初的激情性的反应缓和下来”。(22)只有将这种情绪性的反应引入合理欲求的轨道,才能发挥社会情感因素对量刑的积极影响。

笔者认为,情感因素对量刑的影响是充分重视情感因素之于规范评价的作用的重要方面,“量刑是刑法典的基础,其实整个刑法典在其最后的分析中仅是一个计算刑罚的对数表而已”,(23)而恰当评价情感因素对量刑的影响是保证“对数表”衡平的关键环节之一。

四、视角差异

从以上对情感因素的犯罪学视角和刑法学视角的简要分析中可以看出,犯罪学和刑法学基于其主要目标的不同而从不同的方面对犯罪这种社会现象予以探析、评价,笔者认为,二者的视角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犯罪学注重的是从宏观角度观察、分析犯罪现象,犯刑法学的重心却是从微观(个案)角度评价犯罪,犯罪学所寻求的是社会整体效应,而刑法学则重在保证具体犯罪与刑罚的衡平对应。

其次,在犯罪学与刑法学之间,犯罪学的研究开始于事实问题,最终的落脚点也属事实层面的原因、对策问题,而刑法学首要研究的是规范问题,对现有的事实问题进行规范评价是刑法的重心,如何实现规范评价的衡平、公正才是刑法学所应关心的重点。

再次,犯罪学的研究视角具有前延后及性,即犯罪学是从犯罪现象中追溯犯罪原因,进而探求控制犯罪的对策,其中,要考察所有可能引起犯罪的因素,包括个体和社会因素:而刑法则仅具有后及性,即刑法规范评价的对象只能是在规范产生后所发生的犯罪问题,刑法学的研究受其影响也主要考察犯罪的后果,其中考察的重点应是犯罪人的个体因素,而且在不同的评价阶段,个体因素的影响亦有所不同。

总之,犯罪与刑罚的关系是刑法学的研究中心,而犯罪原因与犯罪对策是犯罪学的基本范畴,宏观与微观、事实与规范、前延与后及等等,只是研究视角不同的具体表现。犯罪现象的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有利于更好地认识、评价其在社会中的影响。

情感因素之于犯罪的影响,从刑法学的视角与犯罪学的视角观察有所不同,但视角差异并不否认研究情感因素的重要性,相反,应从不同侧面对情感因素进行考察,充分重视情感因素在犯罪中的作用,惟此,方能更好实现各自的研究目标,构建犯罪领域的和谐—原因与对策相对应、犯罪与刑罚相衡平。正如哲人有言:假如我们可以洞察所有人的内心,那么人世间又有谁是不可同情的呢?

注释与参考文献

⑴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⑵笔者此处“和谐”是指将犯罪控制在一定程度范围内的社会安定(秩序),而不是完全消除犯罪后所达到的那种理想“和谐”。

⑶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页。

⑷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页。

⑸李兰英:《探问“意欲”为何-对故意概念中希望和放任的新诠释》,载于《刑事法学》,2005年第11期,第54页。

⑹徐久生:《德语国家的犯罪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⑺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

⑻张晓秦、赵国玲:《当代中国的犯罪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0页。

⑼张晓秦、赵国玲:《当代中国的犯罪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9页。

⑽徐章润:《犯罪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66页。

⑾黎国智、马宝善:《犯罪行为控制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页。

⑿[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杜1993年版,第20页。

⒀谢勇:《宏微之际犯罪研究的视界》,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223页。

⒁[意]杜里奥·帕瓦多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13页。

⒂谢望原:《关于死刑存废的断想》,刑事法学,2005,(11),第7页。

⒃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⒄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

⒅[英]J·C·史密斯、B·霍根:《英国刑法》,马清升、王丽、孙力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93页。

⒆[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与哲学》,顾肖荣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⒇卢建平:《死刑适用与“民意”》,刑事法学,2005,(11),第5页。

(21)卢建平:《死刑适用与“民意”》,刑事法学,2005,(11),第4页。

(22)[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与哲学》,顾肖荣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页。

(23)[意]恩里科·菲利:《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177 页。

【作者介绍】陕西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刑事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学,犯罪学;江苏宿迁人,西北政法大学2004级刑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犯罪研究》2007年第4期。

更新日期:2008-4-1 阅读次数:1112 上篇文章:认真对待近代犯罪学

情感因素的重要性 篇4

关键词:教师情感;小学德育;教学活动;策略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施以批评、讽刺打击的评价,那么学生就会产生沮丧感、自卑和敌意心理乃至一蹶不振;如果教师施以鼓励和激励,那么就会激发学生充满信心和斗志,由此可见,教师的情感导向对学生的品德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小学德育教学活动中要发挥积极情感的疏导和引领作用,使小学生在正能量的感召下其充满动力和活力的思想品德得以培育,最终不断提升小学德育教学水平。

1小学德育本质属性要求发挥教师积极情感的必要性

德育,具体来说,就是一种培养思想品德使其具有一定道德评价和选择标准的过程,而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基础教学工作。学校德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使学生在育德者的引导下,在道德认识、情感和言行上有了一定的提升,从而对诸多复杂的社会现象有了一定的是非判断和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儿童为主体的社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并越发引起人们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综合性对当前小学生的德育状况进行深入剖析和挖掘,不难看出小学生已经处于复杂多变的德育环境中,稍有不慎就会对小学生的身心给予重击,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例如在城镇,独生子女结构的家庭中儿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骄横无理、是非不分等现象日趋严重。而在农村,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留守家庭的儿童心理问题越来越明显,由于他们长期缺失情感关爱和德育引导,使得他们自卑、敏感、封闭等。这就使得在现代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的社会、家庭和学校和社会要重新调整教育方向,狠抓学生特别是儿童的德育问题,使大量潜在的儿童家庭危机问题得以遏制和解决。因此,这需要在小学德育教学活动中,加强教师的情感引导教育,以积极的情感引导学生,与学生在心灵上形成交互沟通,在道德情感上形成共鸣,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感受到一种关注、认同和尊重,进而也就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德育价值观和评判标准。

2剖析教师的积极情感及其对小学德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2.1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者双重身份,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注重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的情感倾注,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乃至鞭笞和激励学生的一生。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品德还处于萌芽和催生阶段,他们没有一定的品德理念和标准来参考,很容易依着小学生的爱好来做事,不可避免地就会对社会、家庭以及他人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这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小学生的品德动向,从品德问题产生的根源着手在判断标准、价值方向和正确观念方面给予阐释和灌输,促使小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社会现象、家庭关系和人际交往等,最终以良好品德教养不断促使小学生获得学业发展。

2.2对学校德育发展的引领作用:长期以来,小学生的德育一般都是通过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守则和规范来推动实施的,守则和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的言行起了一定的约束和纠正作用,但是这种约束和纠正只是浅层性的教育,未能够使小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言行缺失之处,并切实自觉自愿地按照正确的标准去完善自我,因此,具有时效性,小学生的德育示范行为还会不时重复发生,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教育目的。因此,需要教师以生为本,以小学生的情感需求为出发点,在德育教学活动中以正面的情绪、正能量的评价和推心置腹的沟通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疏通、品德塑造和价值观引领,最终使小学生的德育教化得以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3教师倾注积极情感,用心换心,开启学生德育教化之门

在小学生教育阶段,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小学生与教师形成每日相伴的亲密师生关系,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牵绊着小学生的心灵,无不影响着小学生的情绪。因此,对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修为修行和职业道德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德育教学活动中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调整主观情绪、严守职业操行从小学生的心理承受度和情感需求出发,循序渐进地、春风化雨般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德育现象分析、德育观念灌输和德育言行纠正和鼓励,以便于使小学生感受到关怀、尊重和认可,从而使小学生放下师生隔阂包袱,以积极的心态去向教师沟通,并愿意听从教师意见和建议从各个方面来纠正自己的不良德育言行,以正确的标准和观念去培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素养,也就实现了小学德育教化的目的。例如:在进行《做一名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德育教学活动时,教师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用视频的形式,把社会不利于社会以及他人的不文明社会现象(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吐痰、打闹,无视交通规则闯红灯,公交车上乱扔垃圾和占位置等)展示出来,以非主观和理性的情绪对这些不良社会现象失范之处给予客观分析和评价,并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行为,对于学生的各个角度回答,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肯定和鼓励。另外,教师与日常小学生德育实例相结合,树立身边德育小模范,对他们的良好德育行为给予表扬和鼓励,而对于德育有失的学生要以朋友式与学生沟通交流,以便于让学生信赖教师从心底接受德育教化。那么,教师积极情感在小学德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就发挥出来。结语毋庸置疑,积极的情感也是教师的职业素养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施教方式和成效如何,直接决定着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培育成果如何,因此,学校要不断引导和督促教师以积极情感教学模式开展小学德育教学活动,使师生之间在情感上形成共鸣,达成一致共识,从而使小学德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江来明.浅谈教师情感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2):142-143.

情感因素的重要性 篇5

1) 形体空间。

形体是从建筑内部空间及外部环境场所的宏观上的考量,好的空间造型特性需与使用者的情感感受相匹配。室内设计空间的物理特征及情感表达是通过外部整体建筑环境与内部形体空间有效分割相结合来完成的,建筑表皮是室内特征的反映,而外部环境又与室内空间形成对话。形体内部空间的分割则是设计者对空间属性的基本理解也是室内情感表达的基本载体。优秀的内部空间分割应该充分理解和把握地域文化背景,建筑空间特性,管理者的诉求,使用者的心理。通过形体语言的塑造,展现室内空间功能和审美为一体的情感表达,促进人与人之间更好的感情交流。

在实际项目设计中不乏优秀的案例,例如上海闵行酒店式公寓室内设计项目,室内面积只有五十余平方米,空间十分有限。

设计师从分析这对年轻夫妇业主的日常生活趣味入手,建设性地采用曲线型分割手法,布置出了两室两厅两卫一厨的紧凑格局,同时曲线室内分割造型也与建筑外观相呼应。圆润的线面分隔出更衣室兼冥想室、日光浴室以及为夫妇二人量身打造的椭圆形主卧室等独特形体空间。书房与主卧之间采用可调节玻璃百叶隔断,可通可隔百变实用。该项目在局促的建筑室内空间情况下,设计者巧妙地化解了建筑室内外空间形体的局限,采用富有创造性的形体分割手法,实现了使用者对高生活品质的诉求。

2) 色彩。

色彩在室内的运用重要一方面是要烘托适合其特定主题氛围,采用或热烈或含蓄,或奔放或宁静,或丰富或简约的色彩因子诠释特定空间的情感。暖色系如红色、黄色、橙色给人兴奋感,产生欢快喜悦情感。而蓝色、绿色等冷色系色彩可以使人产生沉静、镇定、沉着、平静、忧郁等情感。不同色调的选择应根据室内设计的主旋律相协调,与情感语言相吻合。

3) 材料。

材料作为室内设计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室内情感表达的必备附着体,材料的色泽、纹理、材质等基本物理特性,这些是空间情感表达的基本载体。砖石瓦木水泥铁件首先是用来架构、分割空间的基础材料,而同时每种材料自身的物理特性又迥异,铁器的冷酷、木件的温和各有特点。设计者应该从室内整体环境入手,充分理解设计需要表达的主题再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材料,打造出不同氛围下的室内情感。今天的室内设计不会局限于某一种材料,各种材料之间的搭配与协调也显得格外重要,合理的材料搭接可以使得室内空间主题明确,各种材料相得益彰,情感表达充分。相反,不合理的材料拼接会降低附着在材料上的表现力,如同没有灵魂的旋律,显得杂乱无章。

当前,科技的发展使得室内材料种类也极大地丰富起来。传统材料出现替代品,性价比更高、更环保、更安全,不断出现的新材料丰富了民众的选择,使室内情感表达也更加多样性。新材料的不断出现特别要求设计师要与时俱进,熟悉新材料的各自属性,拓展更广泛室内情感表达。

以上海南京西路上的美国 UBM 公司的办公空间为例,该办公空间是美国 UBM 在中国的分部。设计师精准地了解到该公司性质、运营理念等背景后,提出简约、轻快、清新的设计格调。在具体材料选择上倾向于环保有机板、生态涂料、复合材料办公桌椅、旺盛生命力的绿色精品植栽等等来塑造国际大公司形象。同时,由于该公司上海分部的主要客户人群是中国人,因此设计也融入中国元素---印有水墨淡彩的有机玻璃屏风、铁质的中国剪纸、丝质的中国结等把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材料有机结合起来,既新颖又不失文化品味,既表达了该公司的社会、人文情感又迎合了客户的心理,可谓一举多得。

4) 灯光。

光在设计室内情感表达上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尤其是酒吧、咖啡屋等特殊室内环境的气氛烘托更是如此,灯光的强弱、冷暖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情感体验。灯光可以变换出多种色彩,如同基本的材料色彩一样,可以拥有不同的情感。另一方面,灯光还可以调节人们对室内空间氛围、材料基质的情感感受。暖色系灯光可以使材质调和的更加亲切或者热烈,同样也能调整属性硬质的材质变得柔和。例如上海璞丽酒店的室内灯光效果很好地充分诠释了酒店的主题,再加上酒店引人入胜的室内布景、相得益彰的灯光设计,使得整个空间明亮而又不失典雅,有格调又不落俗套。又如位于上海静安区的一栋老洋房改造项目,设计师区分出基本的功能照明与体现情调的装饰照明、日常照明与节庆日照明、室内照明与景观照明等,然后根据区分出的照明性质进行针对性灯光色温、照度以及灯具的设置。类别化的灯光设计结合了精致的老洋房创造出浓郁的欧式风情,充分阐述了业主精致优雅的生活品味。

5) 气味。

严格说气味属于空间软实力的展现,它可以体现空间的气质和需要传达的情绪。多数高端酒店或者个性私人空间具有专属的气味,以区别于其他场所。独特的气味对人形成嗅觉记忆,默默地诠释着属于自身的特定情感,无形中形成空间的灵魂。如喜来登酒店的“open sky”,华尔道夫酒店的“tuscan soul guest ameni-ties”等等。

6) 温度、湿度。

任何一个室内空间温度、湿度的精确把控直接关系到人体的舒适程度,是室内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不同的城市地域、不同的室内区域、不同的季节应该有独立的温度、湿度的数值。而不同的温度、湿度也形成了各种室内空间独特魅力,产生各自情感表达。例如璞丽酒店的温控设计可谓精巧细致,进入酒店前有个长长的走廊,既是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又把温度从室外平缓地过渡到室内。进入中厅前的过堂风也会给人自然而舒适的感觉,就像一个温文尔雅的人在缓缓的讲述他的故事,整个室内空间传达的也是温润而优雅的气质。

3 结语

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核心是在独特时间、独特环境用特定艺术表现的创造和集成。建筑室内设计发展到今天,设计中的情感化已经成为使用者和管理者对生活品质追求的重要部分,室内空间的情感延展性也应该更具深度和广度。设计者不应拘泥于建筑空间的物理形态,而是应该从社会进步的宏观上更广泛地探究未来建筑室内空间环境因素、民众的生活品质、人文的多元态。

情感因素的重要性 篇6

关键词:情感因素,情感教育,航空理论

1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是一种比情绪层次更高的态度体验, 与情绪这种个人特征比较明显的体验相比, 情感也要体现在基于社会性的人的诉求。从社会学意义上讲, 情感就是人类本体对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的一种主观反映。情感对人的社会活动的意义非常重要: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发人的潜能, 提高思维和活动的效率;反之影响活动效率的反作用。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员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 以促进学员的个体发展和整个飞行阶段的发展。因此, 它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 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员的社会情感品质, 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 促使他们对学习、和飞行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2 情感教育在航空理论教学中的影响

韩愈的名言:“师者, 所以传道, 授业, 解惑也”。意思是说教书就是传授道理, 教授学业, 解答疑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教员不仅肩负着给学员传授知识技能的任务, 更肩负着解答人生疑惑, 指引飞行学员走上正确人生道路的重任。所以, 人们常把教员职业视为天底下最高尚的职业, 是最具有奉献飞行事业的精神的。

我们经常说, 学无止境, 教无定法, 只要教员潜心钻研, 一定能想出许多令学员喜闻乐见而又利于教学的方法。同时, 重视情感因素在教育中发挥有效作用方式较多, 教育者也不必拘泥于具体的形式, 而应当根据教材的内容、学员的特点、教员的特长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

随着飞行学员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中的情感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飞行学员心理学强调, 要促进飞行学员的全面发展, 必须把认知和情感两者统一起来。在航空理论教学中, 情感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 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到他们的飞行行为和飞行结果。而情感教学就是要求教员在教学中以人为本, 培养学员的爱好飞行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员的励志飞行的动机, 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教员在组织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有效灵活地传授知识和技能, 同时, 还要激活课堂气氛, 调节学员学习兴趣, 师生之间要进行情感交流, 教学互动。在组织教学中, 学员是厌倦上航空理论课, 还是期待着上航空理论课, 除了学员自身的原因外, 主要在于师生之间缺乏融洽的感情交流。一堂航空理论课, 无论教员组织多么严紧, 备课多么充分, 上课多么生动形象, 若师生之间感情淡漠, 也是对牛弹琴;若师生关系融洽, 主观上学员期望上航空理论课, 在学习上表现兴趣浓厚, 思维异常活跃, 积极参与航空理论课堂教学过程, 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等方面感情都十分丰富, 相应地, 航空理论课堂效益和质量就大大提高。

3 重视情感教育, 提高航空理论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3.1 学习动机

学员进行学习也总是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的。学习动机是一种学习的需要, 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员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员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 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缺乏学习动机也就缺少了前进的推动力, 结果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 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使学员充满自信地走向成功。在航空理论教学中不断的渗透自信的教育是学员学好航空理论的关键。任何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成功。在航空理论学习中, 这种自信一半来自学习者本身, 另一半来自教者。作为飞行学员一定要坚信自己能行, 这样久而久之坚持不懈的去做, 成功就不远了。

3.2 表扬鼓励

赏识教育不是表扬加鼓励。是赏识学员的行为结果, 以强化学员的行为;是赏识学员的行为过程, 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和动机。

创造环境, 以指明学员发展方向;适当提醒, 增强学员的心理体验, 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赏识教育是人性化、人文化的素质教育的好理念。

从人的正常心理看, 表扬总比批评好, 因为表扬所产生的后果是积极的, 它能使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相反, 批评往往让人感到压抑, 没有人喜欢被批评。对学员不能总是挑剔、埋怨、责备, 没有谁是完美的, 多发现、多欣赏学员的闪光点, 欣赏他们的成功, 哪怕就是点滴。同时让学员学会发现自我、欣赏自我、找到自信。无论如何教员要切记:绝大多数好学员是夸出来的。

3.3 实效性的途径

现代战场对飞行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学员的负担和压力日益加重, 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也越来越复杂。处于新时代, 面对学员情感的新特点, 如何相应调整教学, 对学员进行针对性地引导, 使学员产生积极的情感, 以促进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 是教员面临的一项细致深入的新课题。这需要教员与时俱进, 了解学员的思想和心理, 采用灵活多变、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易于被学员所接受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员积极的情感, 健全的人格以及较强的认知能力。教员还应将传统知识和前沿知识相结合, 跟上时代的步伐, 不断追求进步。如果教员思想滞后, 闭目塞听, 一味重复陈旧的教学内容, 他将难以与当代学生沟通, 更无从谈起引导学生。

总之, 在学员群体中, 航空理论学习主要的是关于飞行的实际教学。作为航空理论教员, 要根据飞行实际的情况, 创造条件, 帮助学员克服学习的中的畏难情绪, 改进航空理论的学习方法, 增强航空理论学习的信心, 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航空理论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 许多因素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韩宜.情感体验教学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0 (8) :25-27.

[2]张公连.课堂教学高效的重要因素探析[J].时代学习报, 2010 (2) :9-10.

情感因素在技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篇7

关键词:情感因素 技工教育 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实践

一、背景

从2008年起,笔者学校借助世界银行(广东)职教项目的支持,开展以“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改革中,学校坚持以市场的需求、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教育规律为依据,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开发基于能力本位的学材、教学指导用书,推行“能力本位项目化”六步法教学模式,把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得到世界银行(广东)职教专家的认可。在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任何模式的教学改革,不管它有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教学的实施环节,只有清楚认识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并通过多种方式的引导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同一方向,同一作用点的合力,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技校学生的心理特征

1.厌学心理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他们视学习为负担,把学习当做一件痛苦的事情,不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经常迟到或旷课,严重的会导致辍学,厌学问题已成为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技工院校学生常见的厌学心理有以下几种:一是新生的厌学心理,刚进入技工院校的很多学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想念亲人和同学,不习惯学校食堂的伙食,不会独立生活等等。二是被动无奈型学生的厌学心理,大部分学生就读技工院校是父母或亲戚的选择,他们是在无可奈何的状况下来到学校学习的。他们大多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自信心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2.自卑心理

由于种种原因,技校学生普遍学习基础差,他们经过多次努力却只获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败,又长时间受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他们在学习中无法实现自己对成功的渴望,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品尝到的只是失败感、不自由感和乏味感,逐渐形成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生”等观念,自然会有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就是所有歪曲性格的基础。

3.情感心理

技工院校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的情绪体验强烈,两极性突出,遇到高兴愉快的事时欢呼跳跃,不满时义愤填膺。他们对社会、生活,对人生已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因此对符合自己信念、观点和理想的事件或行为,会迅速产生热烈的情绪;对不符合自己的信念、观点和理想的事件或行为,则迅速地产生否定的情绪。

三、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桥梁的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不仅交流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也交流师生人际间的情感。而师生人际间的情感也会通过迁移功能影响学生对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情感和态度。在认识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要有效地进行师生情感交流,建立情感的桥梁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要用好以下几种方法。

1.把情感建立在入学之初

学生入学之初军训之时,他们对新的同学、新的人际交往、新的环境方面感到不适,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厌学等不良情绪,对学业的影响较大。此时,班主任应该付出最大的努力与学生沟通,通过陪他们一起度过军训生活、适应新环境,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

戴尔·卡耐基说:“一种简单但又最重要获得好感的方法,就是牢记别人的姓名。”不管是班主任还是授课教师,应快速记住并熟悉学生的名字,就能较快获得学生的认可和赞同,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把情感建立在理解之中

90后的学生有他们明显的时代特征,他们说话中带有很多网络语言,喜欢流行的东西,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也正因如此,他们与教师之间容易产生代沟。

由于有这种情况,所以对学习建立感情需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理解是沟通的前提,二是角色互换是实现沟通的重点,三是教师要接受时尚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需要艺术,特别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很微妙,既像家长和子女,又像朋友,有时又有点像“天敌”,还有点像“警察与小偷”。如果沟通不好,有可能成为“仇人”。老师必须与时俱进,喜爱学生所喜爱的事物,喜欢学生所喜欢的偶像,关心学生所关心的游戏等等,多与学生交流思想,多听取学生建议,经常换位思考,体谅学生,允许学生犯错,尊重学生,尽量做到师生平等。

3.把情感建立在细微之中

在教改班级,坚持让学生养成写周记的习惯,引导他们把生活的点滴、学习上的疑惑、人际交流等信息记录在周记里面。教师在批阅周记的时候就能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多用肯定的评价语言和鼓励的态度面对学生,哪怕只是单向的、只言片语的评语也能让学生感到温暖。教师在教学中也应用良好的体态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关注和关心,对学生一道目光的友好接触,对其名字的一声亲切呼唤,都会让学生深受感动。

4.把情感建立在表扬之中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驱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是荣誉动机。前者表现为学生愿意为他所喜欢的老师而努力学习,从而获得教师的称赞,增进友谊;后者则是一种更高级的动机,它是人们要求在社会上取得一定地位、待遇的愿望体现,如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赞扬、称颂等。这两种动机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基础。鉴于学生这样的心理动机,教师要坚信“有阴暗的地方必有光”,别总是揪住学生不足的地方,只要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鼓励和表扬,必定能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刻苦求学的潜能。

5.把情感建立在批评之中

师爱具有明显的教育性,这是一种慈与严相结合的爱。教师不仅要怀着一颗爱心去鼓励、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也要怀着同样的爱心去批评、指正学生的缺点错误。尽可能不要让批评引起学生不悦、反感甚至恼怒的情绪。要在批评时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拳拳之心、真挚之情,是不容易的,然而恰恰这也是批评教育的艺术性之所在。

6.把情感建立在教学之余

师生间良好情感关系的建立单纯依靠课堂上的交流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课外的其他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外途径更为重要,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拓展活动和利用QQ动态、微信等现代通信方式在愉悦放松的状态下与学生进行交流,这种情感交融将进一步促进师生的情感的增进。

四、小结

如果把教育看做“化学反应”,要提高化学反应的速度和质量,就要添加“催化剂”。基于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更需要“情感教育”这一教育教学的“催化剂”。而教师是添加催化剂的人。添多少,什么时候添,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要思考和实践的。有效的情感交流能把教师的教与 学生的学形成同一方向、同一作用点的合力,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古代教学名篇《学记》中“亲其师,信其道”之说,便深刻揭示了这一道理。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高.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邓泽民,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上一篇: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心得体会下一篇:学讲话转作风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