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定制的魅力

2024-07-19

情感定制的魅力(精选9篇)

情感定制的魅力 篇1

摘要:定制时装最独特而吸引人的就是它独有的情感体验。定制时装不仅仅是财富的象征, 更是消费者自我价值和精神价值的体现。其人性化的服务和传统的手工缝制技术有着相当高的情感价值。它强调对人类灵魂的关照, 对历史的传承, 对经验的重视, 对民族文化的青睐。

关键词:定制服装,情感体验,分析

定制时装是一个本土化的概念, 指以少数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或社会地位的消费者为中心, 强调专属感和个性化, 采用单裁单量, 手工缝制, 用料考究, 做工精致的服装。这是一种“一对一”式的服装制作、销售方式。它有别于西方的高级时装 (Haute Couture) 。定制时装在材料、做工、原创性等要素上吸收了法国高级时装的精髓, 在设计上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 价位适合国内的高收入阶层, 可以看作是高级时装在国内的萌芽。它引领着时尚潮流, 给成衣业注入了活力。

定制服装与普通成衣最大的不同在于, 它是一对一的服务, 是一种高端的服务及情感的交流。如下就它独特的消费方式———情感体验作深入的研究。

1“独一无二”的专属情感体验

定制服装的独一无二性使它有着独特的情感体验, 强烈体验到个体的存在、被尊重的感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专属的人体模特

由于顾客群相对固定, 公司给老主顾设计他们自己的人体模特, 并经常根据本人的身材变化进行调整。虽然国内的定制企业还处于发展阶段, 各个设施并不成熟, 但是专属的人体模特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成为一种趋势。

1.2 象征性的服装命名

定制时装可以称得上是梦想般的服装, 其一定程度上象征着财富和地位。消费者会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或者代号绣在袖子上或者胸前, 代表着独一无二的定制魅力。形式各样, 色彩各异, 只要是消费者想要的图案或者文字, 设计师们都会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要求。

1.3 独有的面料与版型

定制时装的面料很大一部分都是国外的稀有面料。而且一种面料只允许被少数的几个人所使用, 可以看得出它的珍贵所在。同时, 定制时装对裁剪和版型的要求都很高, 意大利及英国的名牌甚至将做工精良当作品质特征的标志之一, 乔治·阿玛尼、恩格罗等便是以独到的裁剪作为运用到产品制作上。定制时装对面辅料的配伍、缝合平整度、断针处理、针迹构成及纽扣、拉链的诸多方面都精益求精。

2 人性化设计的人文情感体验

定制服装是一种新的消费生活方式, 它带给我们的是从大众消费向审美和文化意义要求的消费过渡, 从物的消费变成感觉的消费, 变成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的消费, 消费品的功能性已衰退而让位于象征意义。产品的成功与否, 不是光靠物质的品质决定, 而是由象征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决定。产品的功能性、适用性已经不能成为判断设计水平的唯一标尺, 艺术上的趣味、风格受到重视。随着消费需求的日趋差异化、多样化、复杂化, 现代社会进入了重视“情感价值”胜过关注“机能价值”的时代[1]。正如美国著名设计学家普罗斯所说“设计是艺术的、技术的、经济的和人性的”。

人性化设计是一种注重人性需求的设计, 又称为人本主义设计。在设计中首要考虑的是人的因素, 如人机关系、产品使用者的需求动机、使用环境对人的影响等[2]。设计师通过对服装形式和功能等方面的“人性化”注入, 赋予服装“人性化”的品格, 使其具有情感、个性、情趣和生命。当然这种品格是无法测量和量化的, 而是靠人的心灵去感受和体验的。设计人性化的表达方式就在于以有形的“物质态”去反映和承载无形的“精神态”。

现代定制时装设计服务主要以体验设计为宗旨, 体验设计源于体验经济, 体验经济是指生产者以服务为舞台, 以商品为道具为消费者创造出难以感受的经济形态。早在30年前, 美国未来学者阿尔文·托夫勒 (Alvin Toffler) 就在《未来的冲击》中提到:在产品经济、服务经济之后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将出现新的形态———体验经济。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和吉姆·吉摩 (Joe Pine&Jim Gilmore) 在1999年出版的《体验经济》 (The-Experience Economy) 一文中指出:体验本身代表一种已经存在的, 先前并没有被清楚表达出来的经济产出类型, 是自20世纪90年代继服务性经济之后的又一全新经济发展阶段, 它是一种开放式互动经济形式, 主要强调商业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 其灵魂和核心是主题体验设计。

体验设计是一对一的设计服务, 体验在这里是服装设计师同顾客进行全面交流的纽带。定制时装的体验设计与传统的服装量体定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传统的服装量体定制是带有手工作坊性质的生产方式, 服装以工匠式的精裁细作、满足顾客合身穿用为原则。而现代定制时装的体验设计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2.1 突出顾客感性价值的重要性

将顾客从“人”的角度去考虑。传统量体定制关注的多为服装中的功能、质量、价格和服务等理性价值, 因此, 设计出来的服装往往“理性”有余而“感性”不足。而体验设计则突出了顾客感性价值的重要性, 它试图带给顾客更生动的产品, 为其创造更完善的感性体验。

2.2 创造服装品牌效应及加强与顾客的联系

注重利用体验创造服装品牌效应加强与顾客的联系。体验服装设计通过体验的手段将服装与顾客的生活方式相连, 在诸如感知、感觉、思维、行动等多方面触动顾客的感受影响其消费行为。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就考虑顾客的个体生活方式及其更广泛的社会关系, 通过对服装的“外观”设计吸引并引发顾客的“感受”, 通过“感受”引起顾客的“思考”并产生共鸣, 创造顾客同服装定制情感上的联系, 引发顾客对订制行为上的投入, 最终激发顾客对订制的品牌效应的忠诚。著名服装设计师郭培在某媒体访谈时说:“我在给几位要参加朋友孩子婚礼的老人定制设计服装时, 是希望他们通过很漂亮的衣服, 能感受到生活的另外一面……在定制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我觉得他们心里可能会有一种期待, 是一种幸福的期待, 当他们穿上这样漂亮的衣服, 四个老人在一起, 我能体会到他们想象不到的一种快乐……所以我就会非常用心地去做”。

2.3 考虑顾客的消费情境

体验服装设计注重考虑顾客穿着的环境情景。如美国著名服装设计师拉尔夫·劳伦 (Ralph Lauren) 设计服装时, 设想顾客的生活方式:人们在什么地方, 如何生活, 他们穿什么类型的衣服。在设计礼服时, 从来不会挖空心思营造炫目的外型或线条, 他会更多地思考人们穿上这件衣服会在什么样的PARTY出现, 这个PARTY的桌面上会摆着什么样的装饰品等与氛围有关的问题[3]。而围绕“狩猎”主题展开设计的服装, 他会整合一批狩猎装备:结实的狩猎夹克、坚韧的猎装皮衣、狩猎风味毛衣、耐磨的湿地长靴、粗毡猎帽等, 甚至连狩猎用的枪、装零碎小件的皮腰包、古董望远镜和风格粗犷的狩猎饰品都考虑到了, 再配合展示厅壁面上鲜活的标本、猎犬的画面和古董家居, 使服装设计产品制成后, 在这种精心布置营造出的特殊的视觉效果中, 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2.4 吻合现代人们生活方式

定制时装的体验设计是吻合现代人们生活方式, 能够触动人们感觉、感知, 体现人文精神理念的新的经济形式, 这种经济形式以后将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沃夫岗·拉茨勒在《奢侈带来富足》一书说:“奢侈是部分或整体的被社会认为是奢华的生活方式, 大多由产品和服务决定。”[4]定制时装虽然有奢侈的影子, 如皮草, 珍珠, 金线刺绣等奢侈品大量的装饰点缀, 但随着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 定制时装的奢侈更体现在服务上。东北虎时装公司董事长张志峰先生认为:“从某种角度上讲, 定制时装推动了人们创造的欲望, 因为奢侈品集中了最先进的技术, 最和谐的产品美学, 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品质内涵, 能塑造品位和风格。今天定制时装已经成为一种符号, 一种风格, 一种精致优雅的时尚生活方式。”[5]

3 结语

定制时装不仅仅是财富的象征, 更是消费者自我价值和精神价值的体现。其人性化的服务和传统的手工缝制技术有着相当高的情感价值。

因此, 定制服装的情感体验成为它最独有的魅力所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参考文献

[1]詹森:梦想社会:为产品赋予情感价值.大连市: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2]彭永茂, 王岩:20世纪服装设计大师[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 2010.

[3]沃夫岗.拉茨勒.奢侈带来富足[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

[4]李当歧.西洋服装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5]袁仄.服装设计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0.

情感定制的魅力 篇2

诗歌的语言是追求跳跃性的,正因为有这种跳跃性,所以才给读者留下了思维空白,从而增强了诗歌能让欣赏者含英咀华,齿颊留香的魅力。

说到跳跃,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诗歌语言的时空跳跃,其实那些杰出的诗人往往有更丰富的语言跳跃手法。我们不妨看看陕北女诗人刘艳琴的散曲《中吕·朝天子·酒》:

一杯,两杯,喝到昏昏醉。任它鲛帕与罗衣,难拭心头泪。杏眼羞睁,蛾眉慵绘。韶光展眼飞。举杯,碰杯,杯尽柔肠碎。

作者先用一个情景跳跃式,前一句情景还是“饮酒”,后一个情景却是“拭泪”。饮酒,是放任的,没有节制的,“一杯,两杯”这样的数字递增性语言,更给我们喝酒频率快的感觉,让我们猜测到情感动力型饮酒必定是情感作祟,同时蕴含着一种情感强度。果然像许多因情绪激荡而饮酒出现的结果——“昏昏醉”。下一句拭泪的情景,显然是酒醒后了,但想让酒来排遣悲伤,看来还是无济于事。拭泪,作者并列“鲛帕”与“罗衣”,也意味深长,具有明显的“唤起想象”功能,让我们想象到那女子,泪水涟涟,揩泪湿透了鲛帕,又用罗衣;或者就是思绪纷乱,或鲛帕拭泪,或罗衣拭泪,但同样蕴含着一种情感强度。本身这句还采用了“逻辑跳跃”式的方法,鲛帕和罗衣只可拭眼中泪,但作者一跃和“心头泪”联系在一起了,这和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林美慧的“寂寞别敲我的窗”,郭叙峰的“被寂静煮熟的思念”等,是相同的跳跃,把没有逻辑关系的事物一跃而连接起来,这种表层的荒唐,却更形象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有人把这种表现手法称为“佯谬语言”, 杨匡汉说:“:“诗人在表达真理和真情时,则往往求助于佯谬语言——表面上似乎荒谬与诡谲,实际上从审美心理模型的角度看,是更见流动、更合理的语言。”

接着作者采用了情感跳跃式语言,前面还是“悲“,下来却写道” 杏眼羞睁,蛾眉慵绘“,这分明道来的是”羞“,和”慵”中蕴含的“悔”或“思”,这不免让我们又产生了几个悬念,这多叠式悬念,让我们急于从后面的文字中找到解决悬念的内容——悬念钥匙。跳跃,本来会形成语言表层的不连贯,而要我们读者在深味中使它连贯起来,不连贯会形成空白,深味会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艺术魅力,因为我们总是把能延长我们品味时间,又有一定品味难度的作品大加赞赏。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说:“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因为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长。”

下来是对象跳跃式语言,上面还说因某事而产生的情感和慵懒,下面却一跃转换到对“韶光”的感受。这一句是前面悬念的钥匙吗?倘若是,也是一个富有朦胧美的悬念钥匙。我忽然想到黄蓓佳在《建筑的梦幻》一文中说:“悉尼歌剧院作为一座现代建筑,像一部世界畅销小说一样获得了极为丰富的隐喻反响,它的八只堆叠起来的壳体给你提供了无穷的想象余地,你可以想象成花朵的成长开放,可以想象成白帆悠悠近岸,更可以想象成浮出海面的神话中的贝壳,但是你无论如何说不出它表明了一种什么意义。”是啊,如果这是悬念钥匙,我们会对前面的悬念产生多样的解读,如“她”的悲,是因没有抓住“韶光“而充分享受爱情的芬芳而悲,那羞自然是看到生活中双栖双飞的鸳鸯享受春光而羞愧自己却失去了,那慵懒自然是沮丧或后悔而伤了元气的慵懒,是无心旁顾的慵懒了。如果是指没好好开创大业而让韶光悄悄飞逝呢?或者是说没好好学习而让韶光悄悄飞逝呢?那么都会使我们对全诗有新的解读。有想象度的诗真好!劳.坡林在《怎样欣赏英美诗歌》中说“诗是一种多度的语言。我们用以传达信息的普通语言是一度的语言。这种语言只诉诸听者的理智,这一度是理解度。诗歌作为传达经验的语言来说,至少有四度。.....诗不只涉及人的理解,还涉及他的感官、感情与想象。诗在理解度之外,还有感官度、感情度、想象度。”

最后作者采用回归跳跃式语言,从写对时间的感知中,又一跃回归到“酒“上了。有人说这不是首尾呼应吗?但这个结尾,读者要注意到属于”凤头、猪肚、豹尾“中的”豹尾“,干净利落而又韵味绵绵。既扩展了意境,又深化了主题。开头写喝酒更像是独自一人在喝闷酒,而结尾却显然让我们想象到了是和另外一个人在共饮。那共饮能解愁破悲吗?显然不能。你看,”一杯,两杯“与”举杯,碰杯“只是微小的变化,意与境就不同了。这正是大手笔的表现。其实许多艺术都有这种情形,如孙徐春 在《角色的背后》一文中,谈他在《逃犯》中扮演苏明三次下跪的处理:”第一次表现他恳求妻子的原谅,我用了缓慢的单跪腿;第二次是苏明说出‘我是越狱逃出来的’,在‘逃’字上我用了很快的直通通的双跪腿;第三次跪是全剧的高潮,由于教导员的真诚相待、挽救,苏明的内心萌生新芽,追悔、痛苦和决心痛改前非的心情全在这简单的一跪中表现出来。这一跪是发自内心的呐喊,因此是双腿身不由己,在剧烈的颤抖后,‘扑通’一下直挺挺跪在舞台中心,似一记重锤敲击着观众的心。“同时,还应当注意这一次喝酒喝到”柔肠碎“,意味深长,让我们想到人生中许多事过后如果后悔了,也就没有再挽救的机会了,也只能是一次次”柔肠碎“了。那么这就具有一种警示意味——面对人生的各种机遇,不可糊里糊涂的丧失啊!

谈情感教育的魅力 篇3

首先, 老师要热爱后进生, 对后进生充满爱心。

有人将青少年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称为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 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 一方面, 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 另一方面, 渴望独立做事, 摆脱老师的照顾和监督。 处于断乳期的学生, 更需要教师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去教育、引导他们。 用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关心和爱护他们, 使师生间的感情变为朋友间的感情, 多做思想工作, 才能心灵相通, 事半功倍。

我们班有一名新转来的男生, 生性好动, 纪律很成问题, 成绩也不好, 在原来的学校没少让老师头疼, 经常挨批评, 时间长了, 就“皮”了, 老师随便吵, 可他依然该怎样还怎样。 如果到我们班后老师依然如此, 那么结果是一样的。 所以, 我从开始就假装不知道“底细”, 而是从各方面关心他, 爱护他, 和他交朋友, 然后以朋友的身份和他谈心, 了解他心里的想法, 由于我改变了以往的做法, 换了一种“风和日丽”的做法, 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试想, 如果我们还是一味地去批评, 而不是以朋友的真诚对待他, 那么是人才也会被埋没了。

其次, 老师要尊重后进生。

学生的自尊心是脆弱的。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就曾告诫老师要“像对待一朵玫瑰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对待学生的自尊心。 这说明, 学生的自尊心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 而且一旦受到伤害就很难弥合。 因此,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尽量采取婉转的词语教育学生, 而不能采用过激甚至是侮辱学生人格的语言责备学生, 这方面对后进生尤为重要。 比如, 一位后进生成绩很差, 但特别爱劳动。 若遇到一位很讲究语言艺术的老师, 就会及时表扬并鼓励他把劳动方面的积极性也用在学习上:不怕苦, 不怕累, 力争上游。 但如果遇到一位戴有色眼镜看人的老师, 则可能会受到挖苦讽刺:“成绩还没顾上瞎积极什么。 ”也许正因为这句话, 使学生自尊心受挫, 不仅学习, 连劳动也不愿去干了。 所以在教学中, 我非常注意自己的语言技巧, 尽量用朋友式的劝告, 而不是老师式的说教, 及时表扬后进生的小小进步, 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 而是时刻在关心他们。

再次, 老师要信任后进生。

其实学生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信任。 正是基于这种心理, 老师只有以真挚的感情、高度的责任感和无比的信任去教育后进生, 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 但是, 老师与学生之间深厚感情的建立, 彼此相互信任, 还需要一个彼此熟悉、了解和考验的过程。

后进生因为学习的原因, 使他们丧失信心, 加之老师的经常性批评, 更增强了他们的自卑感和懦弱心理, 遇到事情往往信心不足, 望而却步, 不敢轻易尝试。 如果这时老师对后进生不是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 而是用信任的目光和语言鼓励他们, 那么, 后进生的信心和勇气会大增, 反而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班有位从他校转来的男生, 刚来班时给我的印象很好:爱劳动、爱集体, 成绩也不错, 被我委以副班长之职。 可后来, 我听说他转来的原因是在学校有许多不良表现, 甚至有小偷小摸的行为。 说实在的, 听到这事, 的确令我大吃一惊, 一直在考虑还要不要再信任他。 思量来去, 决定不换人。 学生毕竟是孩子, 是允许犯错误的。 换了环境, 孩子是想改好, 重新塑造自己的。 老师应该给他这个机会。 所以, 我没有听一些学生的建议, 坚持任命他做班长。 正是基于这种信任, 这个学生不仅协助班长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 而且从未发生过小偷小摸的现象。 看来真的是信任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促进了一位学生的转化。 所以, 在教学中老师决不能用“有色眼镜”看待后进学生。 否则, 师生之间就会蒙上“阴影”, 老师就很难开展工作。

老师的任务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要把培育人才的着眼点瞄准大多数一般学生和所谓的后进生。 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要知道“金子”往往隐藏在“一毛不长”的荒山碎石中。 正如古人言:“美珠生于贱蚌, 美玉生于丑璞。 ”所以, 对于后进生, 我们要找到症结所在, 指出他们的闪光点, 使他们放下包袱, 恢复自信, 发挥自己的潜能, 迎来硕果累累的“秋天”。

魅力女人情感语录 篇4

26、人要贵,衣服再贵没有用。

27、真诚面对自己的人生。当命运碰到需要抉择时,要聆听的不是别人的声音,而是自己内心深处最真诚的声音。

28、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礼让三分,人若再犯,斩草除根。

29、最美好的不是未来,是今天。

30、真是句句说进人的心坎里。填充自己等待机会,表面上是忍,骨子里是不妥协。因为就算我忍的时候,我心里也清楚我是为什么忍,是为了更大的一个目标,能走的更远。

情感语录2:

1、女人总有浪漫的一面。

2、女人天性爱幻想,爱憧憬。

3、女人被爱情打击过一次,会成熟许多。

4、女人比男人爱激动,而且爱假装激动。

5、再严肃再正统的女人,也渴望男人的追求。

6、女人一得到男人的施舍,就常常想到要如何报恩。

7、对于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子,爱情或许就是她的一切。

8、一个十分讲究的女人,对男人的要求也是很苛刻的。

9、男人精巧地指出女人的好看之处,他便立刻受到她的欢迎。

10、不要企图依附男人生活,没有人会对寄生虫保持永远的热情。

11、女人喜欢足球就俩原因:一看帅哥;二看看还有没有更帅的帅哥。

12、别和女人顶嘴,女人说的对,你就点头;女人说的不对,你也点头。

13、有女人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没有女人的世界是缺乏活力的世界。

14、女人依然怀念给她造成创伤的男人,却不会真心挚爱给她包扎伤口的男人。

15、事实证明,女人更见不得男人的眼泪。女人哭,女人输;男人哭,还是女人输。

16、一个女人,最感到委屈和难堪的是男人不去关心她的精神本质,她的志趣和追求。

17、吸引住男人的办法就是让他一直得不到;吸引女人的办法正好相反,就是让她一直满足。在通常女人的感情分配中,丈夫得到的分额最少,这种吝啬并不必须因为感情的流失,女人感情有到大一部分,掷给了幻影。

18、当女人对男人表现出冷漠时,不要以为她漠视了他的存在。要知晓她的“表”与“里”是成反比的。

19、凡是女人都期盼结婚。但独身女人对婚姻怀着喜恶参半的矛盾心态,而使婚姻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20、有些人,特别是女人,几年不见,再见面的时候会叫你大吃一惊。她的面部会像变形金刚一样,让你瞠目结舌。不是变得不堪入目,就是变得惊世骇俗。

21、一般女人说“不用你管”的时候,都是想叫你赶紧管管,晚了都不愿意。一般女人说“谁稀罕”的时候,都是表示,她十分稀罕。

22、女人谨记,一定要吃好喝好玩好睡好,一旦把咱累死了,就有别的女人不劳而获,她会花咱的攒下的钱,住咱省吃俭用买下的房子,睡咱的老公,泡咱的男朋友,还打咱的娃!那太吃亏了!

23、女人的尊严多体现在防卫上。

24、独身女人更容易产生孤独感。

25、叹息,是对女人最大的诱惑。

26、女孩子最基本献身于敬畏与崇拜。

27、玩世不恭的女子,大都在爱情上有过一次失意。

28、有性格色彩的女子,往往钟情富于激情的男人。

29、几乎所有的女人在结婚前,都只打算嫁一次人。

30、女人都这样,脱她一回裤子,她一辈子记得你。

31、抱怨没有一个好男人的女人,定吃过男人的苦头。

32、真正能使女人成为别人老婆的不是父母,而是年龄。

33、女人有练轻功的天分,更有练魔术的天分,变得快。

34、女人们,只有面对问题时不冲动,才能让爱情不被动。

35、善良的女人,才懂得为自己留一条后路,不把事情做绝。

36、女人对男人的礼物一般都没抵抗力。流氓们都是靠这得手的。

37、婚姻如同赌博。女人往往在不知输赢的情况下便把终身的幸福做为赌注。

38、女人为了生存而嫁人,本质和妓女没什么两样,不过是批发和零售的关系。

39、不怕被男人看扁,就怕被女人瞧不起——这叫骨气,脆骨的“骨”,生气的“气”。

40、一个女人无论有多少浪漫史,在她心底往往有一个永远不会被任何人代替的男子。

41、永远不要让任何一个男人成为你生命的全部,要懂得投入越多,失去越多的道理。

42、凡是遭过难的女人,她的心等于一块极须要爱情的海绵,只需一滴感情,立即膨胀。

43、都说十八的姑娘一朵花,所以到了中年的女人切不可和花骨朵一样的女孩去比娇艳。

44、一个女人,如果对于自己得形象懈怠了放松了,邋遢了,那么她得魅力也就减弱了。

45、在爱情面前,女人的架子不要摆得太低,死缠着一个拒绝过你的男人,只会增加他心底对你的轻视。

46、普遍来说,脱女生衣服,脱下来,女生一般想哭;脱不下来,男生女生一般尴尬——特指第一次。

47、这个社会变化太多,我们不要让自己的心也荒来荒去,懂得保持内心平和的女人,就象闹市中的一间静谧的茶馆,让人忍不住想歇足休息。

48、真正的好女人,应该是爱的使者,温柔的化身。也只有是温柔的女人,才是最让人心动最美丽的女人,暗香长留,清美幽远!

49、漂亮的容貌是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魔力,但这种魔力并不能等同于魅力。在漂亮和魅力之间绝不能单纯地划上等号,因为漂亮的女人不一定有魅力。

50、女性,漂亮就一瞬间的事,让你瞧见了,那她这漂亮的印象算定格,以后怎么看怎么漂亮——在没上床之前——或者没上很多次床之前。

情感——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 篇5

那么, 如何才能唤起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情融情

教育学生是一个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过程, 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 而学生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体, 双方都应该是积极主动的,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学生良好情感的基础。在师生情感相容、关系和谐的气氛中, 学生会从心理上亲近老师, 积些学困生、潜能生另眼看待。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潜能生的优点、长处, 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学生, 坚持以公平合理的态度对待学生。其次, 创设民主情景。教师应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 中学生自尊心较强, 一旦自尊心受挫, 会表现为意志消沉或奋起反抗。自尊和尊人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 教师要增强民主平等意识, 经常了解学生的要求、意见, 以便对症下药,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以情激情

1.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那些准确精练的词语、优美传神的句子、抑扬顿挫的韵律, 都充满无穷魅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 去用心欣赏, 培养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从而激发表》的感人肺腑……只有通过倾情的朗读才能让情感更快闯进学生的心灵, 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让学生为作品的内容而动情, 为优美的语言所折服,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

2. 采取多种有效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

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丰富的情感体验, 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 洞察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更好地理解课文。因此, 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 指导学生体验生活。比如一次失败的经历让学生体验痛苦的滋味, 一次愉快的旅行让学生体会愉悦心境。教师还要借助课外活动创设情境,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的机会。

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以情导情

语文教材不仅提供知识信息, 而且蕴涵丰富的情感因素。情景交融的诗歌, 富有诗意的散文, 引人入胜的小说, 催人泪下的戏剧, 这些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 都是“情动于衷”的力作, 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些为语文教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 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以情导情, 以情激情, 引发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极接受老师所阐述的道理, 努力学习老师所传授的知识, 使自己成为老师所期望的有用之才, 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也。若师生关系不和谐甚至情感相斥, 必然会导致学生心理上的“拘束”, 不仅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更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首先, 教师应该公平合理地对待学生。学生最不喜欢老师偏爱某些优生, 而对那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这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咬文嚼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吹皱一池春水”中的“皱”、“应是绿肥红瘦”中的“肥”、“瘦”等等每一个字会让你品出无穷的韵味, 融入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要训练学生的朗读。富有感情地朗读能将学生引入情境, 唤起学生激情, 领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妙处。如《背影》的绵绵深情、《沁园春·雪》的万丈豪情、《春》的清丽明快、《出师澜, 如投石击水, 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 进而理解课文、深化主题。当然, 导情要适度, 要围绕理解课文,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导情还要适时, 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引导, 并要上升为理性思维。

四、注重教师自身情感因素, 以情引情

1. 要善于营造课堂教学气氛。

上课伊始, 学生情绪处于蛰伏状态, 教师或精心设计导语, 或放一段音乐, 或齐唱一首歌, 或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视频……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把学生的情感引发到一个兴奋状态,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 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不仅要力求语言的准确, 还要追求语言的变化与丰富, 要注意语言的美感。这种美感具体表现为轻重舒缓的节奏, 丰富多彩的内容, 抑扬顿挫的语调, 富于变化的语气, 引人入胜的语境, 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 以激昂的情绪, 饱满的精神, 奕奕的眼神, 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与课文主题语言相融合, 达到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样通过教师自身情感的投入来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五、教师要不断学习、充电, 以情牵情

教师最能吸引、牵动学生的东西是真才实学。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形象和威信。所以教师必须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 不断学习, 不断充电, 使自己在知识面上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教学实践证明, 知识丰富的教师能使学生产生相容心理和钦佩的情感, 学生听课时精力尤为旺盛。反之, 当学生遇到不合意的、知识水平低下的教师, 就很扫兴, 逆反心理和失望感随之产生, 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可以说, 希望得到高水平教师的指导是求知者的一种普遍心理。当今科技日新月异, 科学文化知识迅猛发展, 教育事业不断改进是这个时代的要求。学生的眼界也因信息丰富而扩展, 兴趣、爱好也越来越广泛。因此, “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要成为一眼永不枯竭的泉。”教师要不断接受新知识, 不断学习新技能, 扩大知识面, 提高自身的能力, 博学多才, 用自己的智慧来唤起学生求知的情感。

总之,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牢牢把握学生的情感, 摸索出一套有利于强化学生情感, 充分发挥情感作用, 调动学生奋发向上的“情感教学法”。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大量的语言输入, 情感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如下建议:关注学生的情感,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笔者通过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情感因素的运用方式, 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激发的策略, 对师生情感互动方面进行了阐述。

语文课程中语言情感体验的魅力 篇6

一、语言的体验性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是体验哲学、心智—建构主义。语言的体验性是基于体验哲学提出的。体验哲学的提出者Lakoff认为:“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 而且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认知语言学认为, 语言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在现实世界中体验的基础上, 经过加工而逐步形成的。所以, 语言具有体验性, 认知和意义是源于体验的。

基于“体验”的视角, 认知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结合起来, 形成了一种注重语言理解的感觉运动基础、强调经验作用的理论研究观点, 并取得许多实证的成果。它认为语言理解中意义主要涉及运动的、知觉的、情感的和社会的知识, 这些知识规定了语言的内容。意义取决于个体在实际环境中其身体具有的这些经验, 而面对语言的输入, 个体重新演练这些经验, 并运用它们产生有意义的语言输出。

语言起源于体验性, 那么语言理解应回归于体验性。张传宗也认为, 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应坚持“从语言文字出发, 再回到语言文字”特有的教学原则。因此, 我觉得语文课程的真谛应该是, 先从体验语言的生命开始, 然后融入语言, 最后把握语言。

二、语言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中对语言的体验是指针对语言蕴涵的主体性, 通过语言唤醒学生自我的主体意识。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文本的文化内涵时, 应教会他们以自己的主体性去“体验”其中鲜活的情感联想和引申意义。

一直以来, 语文课程更多关注语言的概念性, 有意无意地把它们的意义窄化了, 然而语言只有在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时, 它才是有意义的。如“中国共产党”, 不能把它仅看作是某些先进者组成的集合体的代码, 而忽略了这个词由历史积淀而存有的极其丰富而生动的内涵。因此, 语文课程应从传统教学中注重所谓“概念”“技巧”等形而下的东西, 转变成关注学生“情感”“思想”等形而上的需要, 力求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语言的情感魅力。

任何一个经典的文本, 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 组成文本的语言, 就像一个个充满生命气息的, 在不断展现曼妙舞姿的音符。如胡明刚的《江南蓑衣》 (高二月考的一篇现代文) 。“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 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这是文章的末段, 许多学生都表示不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该文本语言进行如下的情感体验。蓑衣的主人昔日在江南过的是披着蓑衣,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辛苦劳作”的“清贫”而“欢愉”的生活, 在终于摆脱艰辛劳作, 融入城市之后, 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却失落了“蓑衣”所蕴含的曾经清雅的志趣、曾经自由潇洒的内心和曾经宁静平和的生活。在学生对文本语言反复体验后, 他们逐步明白这样的道理, 在这个充满喧嚣和骚动的年代, 现代人已经习惯了在物质追求上向外寻找, 向外用力, 而忽略了内心的渴求, 几乎遗忘了在我们心灵深处还有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点到这里,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体验语言的魅力, 再以不久前刚学完的庄子《逍遥游》, 并结合庄子的故事来拓展。庄子朋友有一个五十斗大的葫芦, 用大葫芦来装水, 葫芦皮太薄, 承载不住过多的水;把葫芦剖成两半来作水瓢, 可是水瓢太大使用也不方便, 朋友因此得出一个结论:这个葫芦大而无用。与常人思维方式不一样的庄子却说, 真傻呀不懂大葫芦的妙处, 如果把大葫芦栓在腰上, 跳到湖水中, 在湖上自由地浮游, 多潇洒多享受啊!朋友又说, 他家有一棵大树, 树的枝干特别弯曲, 用来做家具很困难, 于是说这棵大树大而无用。庄子还是说, 真傻呀不懂大树的妙处, 如果到了夏天, 弯曲的树干遮蔽之处不就形成一大片的树阴吗?你背着手在树阴下悠闲地散步, 你不散步躺一会儿也行, 怎么说没用呢。所以在庄子的眼里, 有用不一定是实用。当然大葫芦和大树没有物质上的实用价值, 但是它们有精神上的价值, 可以给我们带来非常悠然的、潇洒的精神的愉悦。就如《逍遥游》所言的一样, 人应“无所待”, 在精神领域中作一番自由、逍遥的遨游。而胡明刚《江南蓑衣》要传达的也是同样的理解, 现代人在为物质生活疲于奔命时, 却忽视了对最为可贵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经过一系列对语言的体验之后, 许多学生内心的反思、醒悟会与《江南蓑衣》产生碰撞、共鸣, 这就是不同的个体可以呼唤出形态各异的情感体验, 它是和学生的感觉和想象、经验和情绪交融在一起的。这也正是写起来容易, 读起来简单的“蓑衣”所带给我们丰富的体验魅力, 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

三、注重语言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情感体验时, 总是要求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出发, 先读懂字句, 大致了解内容, 经过教师和同学的讲解和分析后, 进一步思考课文具有怎样深刻的思想意义、生动的文学形象、丰富的文化知识, 然后再回到语言文字, 具体体验这些深刻的思想意义、生动的文学形象、丰富的文化知识是怎样用独特语言表达出来的, 从而获得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工具的知识和能力。但尤为注意的是, 绝不能脱离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 放纵学生对语言自由的体验。

学生体验文本语言的过程, 其实也是开掘语言意义和精神内涵的过程, 学生不仅占有文本的精神内涵, 而且在语言体验中会逐步转化为自身精神内涵的促进者。所以, 语言的情感体验, 不仅促进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也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搭建了一座“统一”的桥梁, 这正是语文课程中语言情感体验的魅力之所在。

摘要: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许多理论、实证, 都说明了语言具有体验性;语言也是起源于体验的。既然语言是基于体验而产生, 那么, 对带有特殊性质和特殊任务的语文课程而言, 其教学的真谛应该是先从体验语言的生命开始, 然后融入语言, 最后把握语言。这也是语文课程中语言情感体验的魅力之所在, 语言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促进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又能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搭建一座二者统一的桥梁。

关键词:语文课程,语言,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屠锦鸿, 徐林祥.六十年来语文课程性质研究之回顾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 2010, (6) :97-102.

[2]Lakoff. G.&M.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 1999.

[3]王寅, 李弘.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句法成因的解释[J].外语学刊, 2003, (1) :20-25.

[4]鲁忠义, 高志华, 段晓丽, 刘学华.语言理解的体验观[J].心理科学进展, 2007, 15 (2) :275-281.

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的魅力 篇7

从情感入手进行启发式教学是值得研究和推广的方法。不可否认, 学习活动有时是枯燥的, 长期单调的智力活动会降低学生大脑皮层的感受性和兴奋性。兴趣、动机、情感皆使学习过程富有感情色彩, 成为一种享受, 尤以情感为代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就是情感作用的生动反映。

一、情感具有动力功能

这一功能运用在教学中, 能起着直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同时, 我们还要看到, 学习知识, 追求真理并非坦途, 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这就更需要在明确的学习动机的推动下, 依靠情感的增力作用。

二、情感具有强化功能

情感的这一功能运用到教学中, 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激发积极的社会性动机的作用。例如, 在讲授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的“松骨峰战斗”这段文字时, 多数学生说这段文字内容比较精彩, 场面动人。所以,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教师可设疑:这段文字哪些词写出战士的英勇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战场上战士的表现有哪些?敌人在战场上像什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终于罗列出“松骨峰战斗”战士有特征性的各种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 又抱住敌人头的, 有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个耳朵的, 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 右手里还紧握着手榴弹的等等。这些姿态像电影镜头, 闪烁在学生眼前, 栩栩如生。这时, 教师可适当地辅之以板书关键动词, 如“摔”“扑”“掐”“捺”“衔”“扣”等, 表现了战士的英勇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这样, 由远而近, 由整体到局部, 层次分明, 使学生从统一而和谐的整体中, 受到强烈的感染, 感受到了爱与恨的生死搏斗, 更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现在美好生活的珍惜。我们的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 发展学生智力, 还要端正学生品行, 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而,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动机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寓德育于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三、情感具有迁移功能

这一功能运用到教学中, 能起到改善对所学知识产生倾向性的效能。例如, 在教学柯岩《周总理, 你在哪里》时,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 设置周总理灵车通过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北京城内的长安街时的情景, 让学生体会到周总理生前与人民心连心的动人情景, 使学生体会到周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的高贵品质, 理解到人民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

四、情感具有信号作用功能

情感的这一作用运用到教学中, 能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这具体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 情趣结合。

在教学中, 教师应以恰如其分的神色、手势传情, 以姿势助说话, 也可以借寓言故事把学生带进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气氛中, 使教学形象化,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感情共鸣, 激发学生思维。但是, 要防止离开教材, 东拉西扯追求形式, 要按学生的心理规律和教学规律办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 可使讲课生动、形象,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掌握知识。

2. 情意结合。

教学要提倡“情于心而会于意”。比如在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把课文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 进而要求编故事进行复述, 效果也很好。例如, 在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 教师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亲身体会作者“不以物喜, 不以物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从而熏陶学生, 达到掌握知识的同时, 又能使意志得到提高, 思想得到净化。

3. 语言启发。

教师的语言, 特别是语文教师的语言声调, 要求能够抑扬顿挫, 绘声绘色地诵读, 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 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例如, 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 教师要用低缓、哀痛的声调把作者那种想念亲人思念祖国无限愁思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这样, 学生就会受到感染, 对课文的理解也一定会深刻。在教学中, 教师要做到语言形象生动, 感情充沛, 情趣横溢。

创设情感,生成魅力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感创设,魅力生成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 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由此可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语文教材中, 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

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 有丰富的情感, 能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 引学生入情;善于借助脸部表情、手势等无声的语言感染学生, 运用语调、节奏等以情传情, 以情传神, 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目前就学校教育而论, 教学形式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在教学中, 把个人的魅力运用于教学过程, 积极有效地实施教学目标, 进而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 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

一、为课堂教学提供最佳的情感背景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积极情感背景原则, 有助于克服教学中忽视情感教育的因素, 促使学生勤奋学习的内在动机活跃起来。“一个富有情感魅力的教师能做到:未入教室, 已进角色;尚未开口, 满面春风;平视学生, 双目含情;开口数语, 学生心齐, 这样便已很好稳定了他们的情绪。教师的这一举一动, 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情境, 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感从事学习和进行思考,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 总得自己先有。”因此, “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调动自己的激情, 并运用巧妙的教学艺术, 恰到好处地传输给学生, 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与作者同喜同悲, 进而迸发出激情的火花”。

课堂教学的情感起动首先是教师要有饱满的情绪, 讲课时精力充沛, 情绪激昂, 态度祥和, 这样学生就会受到熏染, 产生愉悦激奋的情绪, 思维积极, 乐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反之, 教师上课萎靡不振, 或是疾言厉色, 或是冷若冰霜, 都会使学生郁闷恐慌, 思维迟滞, 降低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更应特别注意表情和语言的适度, 尽量每一节课都能用高亢激越的感情、妙趣横生的语言, 把课上得生动而又耐人寻味。“文章不是无情物”, 名家名作之所以千古传诵, 是因为作家的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要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 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就必须“披文以入情”, 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 打动学生的心灵, “悲的地方, 讲得学生黯然伤神;乐的地方, 让学生忍俊不禁;美的地方, 令学生心驰神往;丑的地方, 使学生深恶痛绝”。

如在教学《孔乙己》时, 课前, 我把已教课文《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事例提出来供大家探讨:作为读书人的范进, 在穷困潦倒、历经千辛万苦, 在饱受百般凌辱嘈讽, 在家徒四壁, 母亲妻子忍饥挨饿, 在50多岁后才中举了, 值吗?学生比较兴奋, 各抒己见。有认为值的, 因为最终跳出了寒门;有认为不值的, 他耗费了最宝贵的青春。我不予总结, 接着说:还有一个人也是清朝末年的读书人, 他生平不详, 无妻儿老小, 终生贫困潦倒, 未考取功名, 最后又被人打折了腿, 在冷风苦雨中悲惨地消逝, 这个人是谁?这一课前的导入语很好地把学生带入文本, 带入情境。

又如在教学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时, 我先用一段动情的语言诉说:“我们呼唤热爱生命, 这生命应包括每一片绿叶、每一声鸟鸣、每一条波纹、每一朵白云。就这一点而言, 我们都应该成为诗人, 为新生儿的呱呱坠地、生离死别的缠绵、劫后余生的狂喜而动情落泪……”从而唤起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沉积在心理深处的生命体验意识, 在此基础上, 再组织学生学习《生命, 生命》, 学生学习就能很深情地投入。师生就是这样在彼此情感的水乳交融中一起自然地体味学习文章的语言, 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 从而达到教师、学生、课文的和谐统一。

“由此可见, 一堂好的语文课, 不仅要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还要言之有情。语调有抑扬顿挫, 语气有轻重缓急, 情感时而慷慨激昂, 时而轻快活泼, 似演讲、似谈心、似斥责, 使课堂语言如出我心, 如出我口, 使学生身临其境, 学到知识, 激发想像, 受到情感的陶冶”。

二、为课堂教学创设情感交流的氛围

人的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思维工具。《诗经·小雅·伐木》中云:“嘤其鸣矣, 求其声友。”鸟儿在嘤嘤地鸣叫, 是寻求朋友的声音。而教师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 则是寻求语学生心灵、情感的共鸣点, 张扬自己的情感魅力, 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创造出和谐的情感氛围。

我们在语文教学上常见这样的情况:一些教师上课目的明确, 重点突出, 教学环节联系也得当, 学生也能听懂, 但课堂气氛十分沉闷, 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原因就在于这些教师太注重理性分析和知识灌输, 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致使语文教学枯燥无味。“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应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立体流程, 只有这样, 知识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思维活动才能找到其载体、充分展现其生机活力”, 才能实现师生之间情感的协调和共鸣, 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学生难以体会成年人那种朴实平淡的感情;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本是感人至深之处, 学生却也不易受到感染。有位教师便适时启发引导:亲恩似海, 父爱如山, 这背影也本平凡、普通, 作者如此细细刻画, 只因为这是悠悠父爱最好的见证。同学们, 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 对爱你疼你的亲人, 你最难以忘怀他们的是什么?学生很快打开记忆的大门, 有位成绩差的调皮男生站了起来说:“我最忘不了是婆婆的那双手, 她的手满是老茧和疤痕, 我很小的时候就没了妈妈, 是婆婆一勺一勺地把我喂养大, 我那时候还小, 不懂事, 不想吃饭的时候就用牙齿去咬婆婆的手, 咬得鲜血直流, 她却舍不得打我……”他声音哽咽, 眼里闪动着泪花, 大家也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讲述了一个至真至美的故事。此时, 平时曾被忽略遗忘的亲情陡然间清晰起来, 学生纷纷说起了妈妈的白发, 爸爸的皱纹……学生再次回味课文, 觉得所写一切其实并不遥远, 反而愈发亲切。这不正体现了创设情感交流氛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独特魅力吗?

课堂情感交流的载体主要是教学时的语言, 那么富有情感魅力的教学语言在师生的双向交流中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是映现教师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依据课文体载、内容和要求恰当地选择自己的教学用语, 尽量以生动、新颖、优美的词汇来组合自己的语言, 力求新鲜、丰富、准确, 这是对教学内容的有力陪衬, 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有力武器。“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干瘪无味, 像老和尚念经, 只会把篇篇情感丰富的好文章交得七零八落。学生再也不把教师奉为神明, 一见语文课就哀声叹气, 一会儿就‘魂’飞‘魄’散, 完全失去兴趣”。

三、善于在课堂上调拨情感的尺度

语文教材大多是情文并茂的佳作, 其中蕴含着喜、怒、哀、乐等情感因素。教师除了用纯正圆润的发音、抑扬顿挫的语调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外, 有一点也很重要, 就是面部表情的发挥。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关于我的经验》中写道:“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上……做教师的绝不能没有表情, 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可能作为教师。”因此, 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应充分发挥面部表情的作用, 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语文课堂教学的这个过程, 是应该充满激情的, 朗读时抑扬顿挫, 分析问题时的绘声绘色, 评价学生时的脸部表情、手势、目光等都要把握好。在教学实践中, 如遇到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或基本正确时, 就和颜悦色地肯定、鼓励他们, 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兴趣;学生答错或答不上来, 绝不讽刺挖苦, 也不面露不快之色, 而是寻找出错原因, 基于善意的提示。唯其如此, 方可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

在具体阅读教学中, 教师则要摒弃个人情绪, 因教学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情感相应调整好面部表情。如读陆游的《示儿》, 应带黯然伤悲;诵杜甫的《闻官平收河南河北》, 则可欣喜若狂;而教学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 则可在凄婉的背景音乐下, 以悲伤的表情与沉痛的有声言语相结合, 把学生带入课文背景, 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富有打动人的情感魅力, 还可以给自己的谈吐增添一些幽默剂。因为“幽默是一种美, 幽默意味讲者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 它使人发现严肃、美妙、善意和崇高的品质”。

学生渴望教师在教学时富有幽默感, 唯其如此, 学生在课堂里才能如沐春风, 教师的教学方能在师生之间水乳交融、如火如茶的情感交流中得心应手地进行。

特诺·赫伯在《幽默术》一书的开场白就讲:一个富有幽默感的教师几乎可以是一个成功的教师。而语言富有幽默感的教师, 往往具有一定的修养和教养。

课堂教学语言的情感魅力还表现在无声的语言———体态语言上。一个教师的情感信息往往还可以从体态中传递出来。如教契诃夫的《变色龙》时, 教师用形象化的语言、变化的面部表情和逼真的动作把奥楚蔑洛夫的两副面孔、两种腔调模仿得淋漓尽致, 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奥楚蔑洛夫那种趋炎附势、专横跋扈的丑恶形象, 就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中, “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 一个赞许的点头, 一个鼓励的微笑, 拍一拍学生的肩膀, 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 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 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 更能产生心与心互动, 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当学生发表见解时, 教师多微笑, 多点头, 及其专心地听, 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行至有效的体态语言能体现出教师在评价时情感的投入, 与学生极易产生心理上的共振”。 (蒋渝兰, 《利用激励评价性课堂让课堂“活”起来》) 而正是在这一点上, 有些教师破坏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情感肖像。当然, 还有来自对教学语言的糟蹋, 比如辱骂、讽刺学生。这种做法与其说是对语言魅力的践踏, 还不如说是对学生心灵的践踏, 自然也就毫无魅力可言。这只能怪我们敝“杖”自珍, 现在该是到了扔掉这有形或无形的“杖”的时候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只有教师把握好情感的方式和尺度, 才能使师生共同享受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之美。

我们若都来美化自己的精神肖像, 创设优美和谐的情感肖像, 展现风姿绰约的情感魅力, 那么, 语文教学就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湛蓊才主编.课堂教学艺术.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黄云生, 张继定主编.语文教研.浙江师范大学, 2003:36.

[3]语文教学通讯, 2004.

[4]苗雨时主编.语文教学之友.廊坊师范学院, 2003:20.

彰显语文课堂情感魅力 篇9

一、营造学习氛围,点燃智慧的火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当然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跟任课老师有很大的关系。俗话说:“乐其师而信其道。”当他们喜欢上自己的语文教师时,他们就会喜欢上他的语文课,并能主动接受这位老师所传授的语文知识,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那么学生如何才能乐其师而信其道呢?首先,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在课内外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多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拉近师生间的距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课堂教学活动,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学习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在《广玉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广玉兰开花的美丽图片,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

二、创设语言情景,点燃趣味的火花

学习一种语言一定要有语言环境才能学得好。如果你身边的人都说普通话,那你学普通话就会感到轻松、容易,而且进步也很快。如果缺少了这个环境,学习普通话就会感到困难重重,花的时间长而且效果也不明显。学习语文也是如此。创设语言情景可以使儿童的心灵得到滋润,可以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激发。这是一种无意识地、欣赏性地、一遍接着一遍地读,让学生通过读,跟着语感和作者一起,再把所体会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深厚的文章,在教学中我先用沉重悲痛的语调范读课文创设情境,再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感情朗读,将当时人们悼念总理的无限哀思、肝肠寸断、催人泪下、庄严肃穆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学生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之情便油然而生,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语文是我国的母语,学习语文肯定会缺乏一定的环境,大部分学生学语文仅仅是在课堂上而已,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在课堂上多创设情景,积极营造学习语文的氛围。要淡化课堂意识,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生活语境。让教师和学生扮演里面的角色,使学生仿佛真的身临其境地学习语文。另外,教师还要尽可能地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就使学生直接地、具体地获得语文知识,给学生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在语文的环境中学习语文、掌握语文。例如,在《望月》一课中孩子们沉浸在月亮所带来的美好诗词中,心中震撼:同样的月亮,不同的赏月者,即便是同样的赏月者,在不同的心境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与体验。这样的课文值得深究。课堂上,我们开展了“我和月亮交朋友”的主题综合活动,进行从《望月》的教学到月亮文化的专题探究,让学生在吟诗赏乐中亲近月亮,品味月亮,体会月亮传达的美好情愫,让学生在讨论、品读中研讨月亮文化,感受月亮在人们心中的象征意象。学生搜集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历史、创作时间及其心境,用心地品读、体味,反复地背诵、领悟,全班同学互动学习,自主探究,学习了一篇篇描写月亮的诗、文、歌谣及科普小品,走进了月亮的独特意境,感受了月亮文化的博大精深,明白了月亮在人们心中那美好神秘的情愫。

三、培养学生思维,点燃想象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运用,对发展他们的思维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如在复习交通方式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孩子们进行猜测。在猜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想到以前学过的不同的交通方式,唤醒了他们的旧知,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讲《少年王冕》中描写雨过天晴的句子“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青一块,紫一块;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王冕不禁看得入了迷……”,与“雨过天晴,到处像洗过一般”加以比较,为学生感受池塘的美景、读出美感打下基础。

上一篇:后现代课程理论下一篇:输气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