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定制

2024-05-10

企业定制(共12篇)

企业定制 篇1

近两年, 谷歌、Facebook、亚马逊等互联网大鳄纷纷开始定制自己数据中心的服务器, 甚至自制服务器芯片, 这无疑给传统服务器产业及相关厂商带来严峻的挑战。

惠普、戴尔和思科等这样的计算机行业巨头每年会销售1000亿美元的硬件, 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产品等。如果把安全服务、数据分析系统和相关软件的销售额计算在内, 那这个数字远不止这个, 而互联网企业服务器定制化的趋势使得这些公司感受到最直接的威胁。

互联网大鳄自制芯片及定制服务器

大约在3年前, Facebook这家坐拥全球10亿用户的企业史无前例地针对数据中心和服务器推出了一个名为“开源计算” (Open Compute Project, 简称OCP) 的全开源项目。该项目旨在为面向运行互联网服务的高效节能计算机提供技术参数和设计信息, 并将其进行共享, 从而通过共享设计参数来促进专业服务器的有效性和需求。这也就意味着, 此前几乎掌管了全球1500亿数据中心市场的戴尔、惠普和思科这些服务器厂商将无法再继续完全掌控服务器产品的设计流程, 而是将这一决定权交到了诸如Facebook、谷歌和亚马逊等互联网企业的手中。

现如今, Facebook硬件团队成员已从2010年的7位成员, 发展到170人。该团队的工作, 便是设计、制造并提供处理巨大互联网流量的功能强劲服务器。这一团队已经交付了成百上千台服务器, 与之呼应的是, Facebook去年用于数据中心建设支出已达到13.6亿美元。据称, 通过使用Open Compute为基础的设备 (主要是服务器) , 而不再采用现有服务器厂商的服务器产品, Facebook已经节省了12亿美元开支。

业内清楚, 移动设备及互联网应用的高速发展, 催生了以数据中心为基础设施的云计算的发展。而在云计算市场, Facebook、谷歌、亚马逊、微软等互联网企业巨头打得也是不可开交, 而最为常见的竞争方式就是价格战和不断扩建自己的数据中心。

相关统计显示, 在今年第一季度, 谷歌、亚马逊和微软共计资本支出 (如建造数据中心的服务器) 46亿美元, 同比上涨约65%。相比之下, 三家公司的合计营收同比仅增长12%。其中亚马逊第一季度资本支出为11亿美元, 同比增长约61%, 而这些增长主要因为包括AWS云服务、加大支持仓储运营在内的技术基础设施的投资;谷歌成本的增长主要源于数据中心的建设;微软则为了支持云和设备战略 (与亚马逊AWS竞争的Azure云服务增设数据中心) , 预计未来几年资本开支将会呈现增长;Facebook预计今年资本支出预计将在20亿美元至25亿美元之间, 同比增长47%至84%, 而资本支出的增长主要针对服务器、网络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

除了自己定制化服务器外, 近期, 亚马逊计划兴建自己的芯片设计中心以满足AWS云计算服务的需求, 而亚马逊自主设计的服务器芯片可能会采用ARM架构。亚马逊已经雇佣了曾经就职于去年关闭的ARM服务器初创企业Calxeda的数名芯片工程师, 其中包括原Calxeda首席技术官。此外, 亚马逊也列出了几则为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硅优化” (Silicon Optimization) 团队招募人才的信息, 要求应聘者具有微处理器设计经验, 其中包括“CPU架构/微架构”人才。

市场研究机构Moor Insights and Strategy的总裁兼首席分析师帕特里克·摩尔海德 (Patrick Moorhead) 也认为亚马逊很可能准备以定制芯片取代与现有芯片供应商的合作, 他还认为亚马逊很可能会采用ARM架构来设计自己的服务器芯片。

自主设计的芯片的确能在软硬件配套等方面带来种种好处, 但是投资这一领域也堪称一场豪赌, 需要投入数以亿美元计的巨额资金。摩尔海德认为自主设计芯片“风险很高”, 并且表示他也不知道这些互联网巨头们自主设计的芯片在性能上能否与英特尔匹敌, 但是他也指出:如果亚马逊准备采用性能较低、大量分布的芯片使用模式, 那么推出自主设计芯片可能还是有助于削减硬件运营成本的划算做法。

去年11月, 亚马逊AWS副总裁詹姆斯·汉密尔顿 (James Hamilton) 解释了公司对自主打造服务器和硬件基础设施的思路, 指出这样做可以节省30%的成本。而AMD服务器芯片业务总经理安德鲁·费尔德曼 (Andrew Feldman) 表示, 自主设计芯片的成本可以降到数千万美元。他还认为, 互联网巨头们推出自己的芯片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我们可能会在未来三到五年内看到这样的定制芯片。

由此可见, 未来这些互联网巨头在兴建数据中心时, 如何降低数据中心的采购和兴建成本是它们选择服务器, 或者说采购影响服务器成本的芯片的关键。

传统服务器厂商创新应对

在上述情形下, 业内无疑将希望寄托在了目前仍是全球服务器市场老大 (市场份额和营收) 惠普身上。毕竟惠普是惟一可以提供清晰、明确产品路线图, 且具备在全球以及中国服务能力的厂商。

其实, 早在Facebook启动OCP项目时, 惠普就已洞悉到OCP项目给传统服务器产业带来的变化, 并推出了Moonshot (登月计划) , 旨在提供OCP项目最为注重的低功耗服务器的创新。另外, 惠普还有针对标准工业服务器创新的旅行者计划和把未来关键业务的应用拓展到X86服务器平台上的奥德赛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 作为奥德赛计划新近发布的DL580 Gen8服务器所体现的30倍的交易处理速度提高、30%的内存和处理器可靠性提高、45%的总体拥有成本降低、5倍的问题分析速度提高、66%的问题解决速度提高、10000倍的数据保护安全性提高以及95%的首次修复成功率等再次提振了传统服务器产业创新及迎接挑战的信心。

此外, 为了应对互联网企业对于低成本服务器的需求, 惠普近期还和富士康组建了一家合资公司, 共同开发专供云计算服务使用的服务器。据记者了解, 双方将联合设计针对云计算进行优化的服务器, 由富士康负责生产、推广、销售, 由惠普提供支持。这些服务器最初将使用惠普品牌, 第一批产品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发布。

除惠普之外, 据市场调查公司IDC日前公布中国X86服务器市场数据显示, 2013年中国X86服务器市场中国厂商以61%的市场份额连续第三年超过国外厂商。由此可见, 中国服务器厂商已经成为服务器产业创新不可忽视的力量。

众所周知, 云计算和大数据需要更为灵活和经济的计算资源支持, 传统的机架和刀片服务器在性能密度比、性能功耗比和性价比等方面都难以满足需求, 整机柜服务器应运而生, 打破了传统服务器固有设计架构, 摒弃传统服务器单机电源、风扇、管理独享的设计思想, 将供电、散热和管理单元统一集中。看到这里, 我们不难发现, 这种形态的服务器就是Facebook等国外互联网巨头OCP理念在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应用。

实际上, 几乎与Facebook提出OCP理念同期的2011年, 中国的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中国电信等联合发起的“天蝎”计划, 就是希望共同开发中国整机柜服务器的技术标准, 而中国服务器厂商浪潮作为重要成员参与了其中, 并发布了Smart Rack整机柜服务器。

该产品是以机柜为单位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属于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服务器创新形态, 采用共享架构设计, 可实现数十台服务器节点一体化设计与同时部署, 浪潮与百度因此实现了单日近3000台服务器节点的交付, 共同创造了业内服务器部署速度的新纪录, 这也是此类创新形态的国产服务器在国内首次大规模应用。

对此, 浪潮集团副总裁张海涛告诉记者:“依靠敏捷的供应链管理, 定制化产品实现, 浪潮在互联网行业的竞争力不断增长, 今年一季度浪潮在百度、奇虎、阿里等大型互联网运营商中获得大规模定单, 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到40%。”

芯片厂商变阵开放与定制并行

众所周知, 作为服务器产业支撑的芯片, 在未来服务器产业创新及应对新的产业形态竞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上述互联网企业自制芯片及服务器的挑战, 传统服务器芯片市场的老大, 此前一直以提供单一形式的计算机芯片而闻名的英特尔公司, 如今也开始调整战略。在新战略的指导之下, 英特尔公司正在努力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芯片。即将其标准处理器与针对客户服务器推出的不同类型定制化芯片进行整合, 这些定制化芯片能够被用来处理一些特殊的计算功能。英特尔表示, 最新的战略计划能够让网络公司和其他客户在执行某些任务时获得更好的表现。

按照新计划, 英特尔将提供Xeon产品线相关的其他的定制化服务, 包括按照客户自身的设计来打造特殊的处理器等, 但是, 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好几个月才能完成。

英特尔为何在积极推动新措施呢?“英特尔控制了服务器芯片行业内约97%的出货量。有一点需要重点指出的是, 包括谷歌和Facebook等在内的网络公司都已经宣称将尝试一些芯片新技术, 包括来源于IBM和ARM等公司的新芯片技术。所以英特尔必须改变策略以此适应服务器行业变化的需求。”某业内分析师告诉记者。

与英特尔服务器芯片定制化不同, IBM为了增强其Power芯片在服务器市场的竞争力, 决定向外部开发者开放Power芯片架构, 允许第三方企业对这一产品进行改进。

这种方式与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的做法类似, 后者将核心芯片设计授权给高通、Applied Micro和苹果等第三方企业进行定制。但IBM是通过去年设立的一个名为“Open Power基金会”的开源实体部署这一计划的。借助这一模式, 任何拥有技术能力的企业都可以设计和生产基于Power架构的芯片, 并对其进行改进。

Power芯片一直以来都被视作IBM的“皇冠明珠”, 该公司的Power系列服务器都采用这一芯片架构。但最近的数据显示, IBM最新一个季度的硬件销售额下滑23%。IBM认为, 拥有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的企业也将考虑这一架构, 最新消息称, 谷歌近日已经展示了首款采用Power芯片自主开发的服务器主板。

企业定制 篇2

一、夹在中间的创业企业

进入资本投资的寒潮期,创业进入理性选择期,大量创业者在拿到天使投资后进入融资瓶颈期。与此同时,大量孵化器在各地出现,但缺少创业项目运营服务管理能力,能提供的仅仅是基本的公司注册管理和场地服务;各种云孵化的媒体、FA创业孵化训练营也在创业孵化市场快速布局,针对创业者的各种云服务的确在解决投资人和孵化器无法解决的软服务提供问题。然而,对于创业者来说,真正要走向创业成功必须考虑好三个问题:

第一、创业的项目选择什么样的商业模式;

第二、创业团队有什么资源,需要获取什么资源;

第三、创业者的团队构成和治理分工。其中,创业者首先要解决选择什么样的项目创业。创业者如何选择定制自己合适的商业模式呢?

二、可实践的商业模式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选择项目和商业模式要建立在今天中国的经济、互联网和技术的基础上,分析选择行业价值链和用户上下游的需求,对比国内外的类似互联网模式的特性;分析国内的政策与市场红利;结合自身的团队资源进行商业模式设计。

1.商业模式要选准行业和时机:选择创业项目要选择好细分行业,并准确把握行业生命周期发展阶段的痛点。在中国,不同的行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比如汽车行业,已经进入到了整车销售后的汽车后服务市场,在这个阶段行业的重点价值是如何服务好车主,围绕车主提供个性化定制、维修、金融等后服务;再比如,中国的生鲜和农业,发展阶段则处于初级阶段,渠道流通、信息不对称、产品品牌、生产品质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机会,对于创业者来说,可以选择多种进入可能。而对于服装等相对成熟的产业,由于产业从生产、渠道到品牌都趋于成熟,则创业的焦点应聚焦于如何提供个性化的消费者服务、如何数字化改造线下门店、如何优化产业上游流通效率等要点。总体来说,每个行业有比较复杂的产业Knowhow,创业者需要选择和把握好产业的关键要点。

2.商业模式要实现价值创造:价值创造是商业模式设计的核心要点。比如,我们比较美国和中国的体育用品行业,会发现服务和产品制造的比例,中国的服务产业占比较美国有很大差距,这意味着产业有巨大的商业和创新机会。再比如,中国的大宗物资流通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无法依靠原有的流通方式销售给需求市场,为流通效率和物流、配套服务和金融创新创造了新的市场机会,出现了交易撮合、SAAS系统服务、金融服务等平台企业,解决产业的痛点,优化产业的效率。创业者在创业的选择项目过程中,要找到价值洼地。

3.商业模式的独特性与差异化:商业模式的差异性需要从商业模式画布的九大要素设计入手:客户细分(Customersegments),找出你的目标用户;价值定位(Valuepropositions),你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用户获取渠道(Channelstoreachcustomers),分销路径及商铺;客户关系,你想同目标用户建立怎样的关系;利润资金流;核心资源,资金、人才;催生价值的核心活动,市场推广、软件编程;寻找重要合伙人;定义成本架构。中国现有的任何创业都建立在原有的实体产业基础上,这意味着商业模式须改良和颠覆原有产业的要素组合,所以,商业模式的独特性与差异化在于商业模式要素的集中创新。

4.商业模式与资源匹配度:不同商业模式的生意增长对于资源投入的要求是不同的。制造经济时代,核心的投入是设备、人工和生产要素;而互联网时代的平台企业,则需要持续投入在系统、数据和流量的增长上。同一种商业模式,不同的运营模式,其资源投入的方向也有本质不同,比如,同样是电商平台企业,京东和淘宝的业务资源有着本质的不同,京东依靠物流扩展和服务商家,淘宝依靠开放的商家和流量服务,京东投资基础设施,淘宝投资数据系统和流量。创业者需要考虑清楚,商业模式增长的关键资源投入到底是什么,这样才能在融资的过程中,有效说服投资人。

5.设立进入壁垒:商业模式的设计要考虑后续竞争的核心壁垒,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都强调多维竞争,意味着不能仅仅从单维设计商业模式,不论技术、金融、合作伙伴还是用户服务,创业团队要构建起自己的护城河。当然,进入壁垒在创业早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动态竞争中,快速迭代和演绎。创业团队在不同环境资源变化情况下,商业模式的壁垒要有持续性,创业团队需要构建不同的壁垒,规模壁垒、资源壁垒、技术壁垒等,形成组合拳。

定制企业工作流服务 篇3

企业工作流服务现状

目前,绝大多数已经上线运行的或处于建设期的企业应用系统均有自己的工作流服务模块,企业用户通过参与应用系统中与业务流程相符的流程应用来完成工作。工作流服务已经成为企业业务应用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服务,用于满足不同业务流程的不同需求。例如,通过中间件与应用系统的集成,对企业内应用系统的身份管理与认证功能进行集成整合,从而替代原有系统中用户存储、管理及认证的功能,实现对企业用户身份信息统一管理和认证。

如今,随着企业应用的不断深入,跨系统的流程应用越来越多,而现有的分散于各个应用系统的工作流服务与数据、资源等周边模块耦合紧密,甚至有些工作流系统只是在业务数据上进行流程标识,并不具备完全独立的工作流服务引擎,例如在工作流概念还不成熟、企业信息化初期设计建设的一些应用系统很是如此。还有一些应用系统中的工作流把流程视为动作组件的集成编排,每个动作组件对应实际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通过动作组件的开发部署满足业务需求变更。虽然这类工作流服务使用了装配件的思想来适应业务流程的变化,在实施过程中有动态适应业务的优势,但它使用环节驱动流程,无法满足一些复杂流程的特殊需求。

在企业应用的某些含有工作流功能的套装软件,则无法满足多分支、非对称流程等复杂需求。例如,基于SAP软件实现的企业ERP系统,在业务流程功能方面,往往需要借助其他应用系统的工作流服务来完成数据流转。还有一些基于软件开发平台的工作流产品,例如微软提供的Workflow Foundation开发平台,虽然能够满足灵活的流转需求,但流程变更需要小范围的开发工作,要求企业信息维护人员具备一定的代码阅读和开发能力,维护难度加大。

工作流服务基本要素

为满足企业办公流程需要,企业可建立相对于业务数据、资源数据、应用调用独立的工作流服务,这样才能够真正适应企业办公流程业务繁杂、应用灵活多变的特点。

工作流服务应至少包含三个主要功能模块:

1.流程定义管理:负责把业务流程包含的数据编排成工作流引擎能够识别和工作的信息,包括过程的开始和结束条件、组成活动、在活动间进行导航的规则、需执行的用户任务、所有工作流相关数据的定义等,并建立和维护流程与机构的隶属关系。

2.工作流引擎:以流程定义为输入,负责系统所有流程的有序流转、用户任务的分发和归并,记录流程的层次和嵌套关系,保留流转痕迹及任务前驱和后继信息。

3.用户任务管理:负责用户申请经流程信息和用户权限过滤后的活动文档,并将活动文档解析为可操作的活动入口;在用户提交任务后,将流程回执文档打包返回工作流引擎,同时触发业务数据更新。

在企业办公应用系统中,工作流服务至少应提供三类对外接口:

1.基础数据接口:负责与资源数据交互,调用资源数据所维护和管理的机构、角色、人员等企业基础数据。

2.业务数据接口:负责在业务数据中提取数据标识给工作流引擎,用户提交任务通知业务数据更新及提取用户对数据的操作权限。

3.应用交互接口:负责用户或应用程序与工作流服务间的交互调用。

配置流程定义

工作流定义文件应采用一种跨平台、跨网络、跨语言数据描述方式,例如XML语言,它具备很强的可读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同时,可以解决异构平台之间的无缝连接和互操作性问题。

企业办公流程本质上是一个有序、有控制、有审计的业务过程,流程间存在分支、主辅和衔接关系,横向存在相同或相似环节比对,纵向存在业务流程分类。因此,工作流定义除预置流转环节、流转规则、操作入口、任务分发等基本要素以外,还应考虑过程控制、权限分配、环节分类、流程嵌套、通知传阅等因素,以共同构造和描述企业办公流程。

在流转模式方面,工作流引擎需要到达一定粒度。工作流引擎所支持的流转模式主要表现在流程定义当中,流程定义中一般包含环节和活动入口两个基本要素:环节定义了流程流转的步骤;活动入口定义了用户参与流程的过程,它包含于流程环节中。活动入口定义的流转方向将环节连接在一起,描述了流程的流转过程,从而构成了完整的流程框架。

在较早的工作流服务设计和应用中,往往是把环节作为流程流转的关键因素,驱动逻辑存在于每个环节当中。这样,用户被限制在环节当中,这种设计只适用于流转轨迹规则简单清晰的流程。而建立颗粒度细化到用户的流转模式,环节只作为用户活动中具备标识作用的属性,驱动逻辑被统一定义在活动入口内,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对复杂流程的兼容性。

建立任务分发和归并机制也是工作流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流程的流转过程是任务通过一个用户流转至另一个或多个用户,实际上总是一个由单点到多点的分发过程,而一对一的流转应作为一对多流转中的特例。用户任务分发后,总是需要把它们有规则地归并起来,归并方式包括局部和全局归并两种:局部归并能够适应流程内某些环节的小范围并发,如部门内部发文的会签环节,而全局归并能够将流程所有分支聚合起来,满足流程整体归并和最终结束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任务归并时应按照业务需求所对应的归并规则自动完成,如流转业务中常见的少数服从多数、多数服从少数、单一任务优先、任务数量优先等规则,这些规则也能够极大地提高流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建立异常处理机制

任何应用程序被执行的过程中都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引发异常,健壮的程序代码都会包含异常处理的逻辑,便于快速定位和处理。而工作流作为一种基础服务,应更为重视对异常的处理和响应。常见的工作流服务异常有:

1.工作流服务内部异常。这类异常由工作流服务本身触发,发生在流程实例的生命周期过程中,如流程定义与解释程序不匹配等情况,是流程定义过程中无法预知的异常。

2.对外接口调用异常。这类异常发生在工作流服务与其他应用功能模块之间相互调用过程中,如接口调用函数不匹配、调用参数传递错误,或接口发布不可用等。

3.任务异常。这类异常实际包含工作流服务和其他模块所触发的两种异常,主要是由于未通过应用数据的完整性和合法性校验、资源数据不可用、活动文档解析错误等原因而触发。

异常触发后,工作流服务一方面应将异常信息和相关帮助信息提示给用户;另一方面,应记录异常的环境信息,如程序调用堆栈的完整异常信息(包括调用的函数或过程的名称、传递的参数名称和内容)和流程环境信息。

工作流服务还应提供一套异常处理机制,支持根据异常记录,通过人工分析或自动处理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使流程实例重新恢复到正常流转或预期状态。

另外,工作流服务还应保存完备的流程日志。工作流服务由设计到投入运行,企业业务部门对流程日志的统计分析需求通常会不断增加和细化,统计分析应主要围绕业务数据、机构层次、流程环节、用户等几个维度,所以工作流服务应记录每一次用户参与流程活动的日志信息,主要包括用户选择的活动入口、本次活动关联的前驱活动、活动入口所激活的后继活动等,这些信息描述了流程实例的完整生命周期。在记录这些流程日志的同时,还必须记录与其相关的资源数据、业务数据等扩展信息,以备关联分析和统计,流程日志与扩展信息最终被保存在任务记录列表内。

另外,还应针对企业的流程日志的统计分析功能建立相对独立的格式化存储,从而既能够优化工作流服务性能,又可以为定制个性化统计分析提供扩展空间。

企业定制 篇4

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营养、多样化、个性化、食品保质期等要求越来越高, 食品企业的生产也正在从以前的大批量生产向大规模定制发展。1996年Zuurbier等学者在供应链的基础上提出了食品供应链 (food supply chain) 概念, 黎继子、周德翼等[1]认为食品供应链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商流管理阶段 (食品企业的产出到消费者消费前的商流阶段) ;第二阶段为集成物流管理阶段 (ILM) , 食品企业的物流管理从市场向上游一直拓展到食品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 强调生产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对整个物流环节的成本控制;第三阶段为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阶段 (SCM) , 进一步延伸到最上游的食品企业供应商 (如原材料供应商的供应商等) ,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跟踪控制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 以便快速、有效地发现并解决问题。Eloranta E[2]对供应链的构建了一系列关键指标并进行了相应的敏捷和协同分析, 但是没有考虑到大规模定制的条件。本文在大规模定制、供应链、质量链、协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针对食品企业的大规模定制质量链, 并对其进行协同分析。

一、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

(一) 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定义

大规模定制按顾客个性化定制要求及其订单标准来组织生产, 这样对大规模定制企业之间的质量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在大规模定制环境下提出了协同订单的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的定义。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就是以大规模定制食品企业之间质量协同来满足食品质量个性化要求, 并且以产品预先控制为主的链式质量管理体系, 以订单为驱动, 以质量链各个节点 (关键活动) 的经济性为原则;以敏捷、快速反应为要求, 以精益思想 (JIT) 为追求的动态网络结构, 是质量流、工作流、信息流、价值流的集成体。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综合运用了食品大规模定制技术、网络技术、过程建模技术 (如基于规则的方法以及基于Petri网的方法) 等多种管理方法和手段, 从有关食品企业的质量观念 (质量方针、质量手册等) , 统计方法 (MINTAB、SPSS等) , 质量实现过程 (程序文件、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基于过程方法、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管理系统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等) 、质量体系 (HACCP、QS) , 质量标准 (ISO9000、GB/T19004等) 等方面构建一个动态、合作、协同的现代食品企业质量关系, 以整体的 、系统、集成的观点来组织大规模定制食品企业的生产, 是产品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管理;在各成员企业之间必须建立一条敏捷、畅通、受控、优化的协同质量链, 整个过程涉及到食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 (SCM) 、企业内部管理 (ERP) 、客户关系管理 (CRM) 等。

(二) 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的特点

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是一个复杂的、链式的功能性结构, 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具有以下的特点: (1) 动态响应订单。大规模定制质量链是一个动态的链式结构, 它随着订单和大规模定制食品企业经营环境不同而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现代食品企业管理应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经营决策以及与供应商、外协厂家等合作伙伴的关系, 以客户为中心, 以订单为标准的质量观; (2) 预先性控制。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管理结合大规模定制模块化、柔性化特点以及考虑CPk和控制限度, 这样在食品质量控制过程中能对整个质量实现过程进行预先性控制; (3) 协同性。食品企业大规摸定制质量链管理涉及的过程涵盖了大规模定制企业质量链的各个节点, 整个控制的过程就是个质量协同过程, 质量链中各节点的成员企业为了提高整体质量链的质量竞争力而进行的彼此协调和合作。各节点成员企业通过先进的管理、网络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等使质量链在极短时间内对订单质量作出敏捷、协同反应; (4) 打破了食品企业本身的界线。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食品质量的形成以及过程的实现已经完全打破了单个食品企业的界限, 延伸到了企业群。因此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 (MC) 质量链管理是以订单为主线, 以顾客为中心的动态的、协同的质量管理体系。大规模定制质量链管理, 是现代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 应用规则及其关键技术

(一) 几条应用规则

食品企业传统的单一质量管理模式以及方法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因此食品企业之间质量管理模式必须由单一企业质量管理模式向大规模质量链管理转变。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协同生产是一种基于OPT的生产制造方式, 是一种依据食品企业目标来评价各节点生产活动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工艺流程和关键技术的全方位的生产管理模式。在食品工业企业中围绕着核心食品制造商 (Original Manufacturer, OM) [3]以订单为标准进行协同生产 (通常以食品生产商-OM协同生产运作管理模式、OM-食品原料供应商协同生产运作管理模式等) 。本文提出了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协同过程中的几条应用规则: (1) 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各节点活动中并不是质量上所有输入都有质量期望输出; (2) 各成员企业在追求质量流、工作流、价值流、信息流的平衡时候, 而不是企业本身能力平衡, 应该以订单要求为标准; (3) 订单实现过程应该注意资源的约束, 同时要注意食品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协同, 如企业外部供应商、外协商的原材料的采购, 业务流程优化, 以及其他有关质量的业务处理, 对供应商、外协商进行科学管理, 提高食品质量, 同时减少供应商的反应时间等; (4) 企业内部质量规划, 产品设计质量的优化, 工艺流程中的协同质量改进, 工序能力的提高应该综合考虑成员企业能力和订单要求; (5) 食品企业原材料的约束会影响其产量以及质量, 资金和技术也会约束工艺流程的质量改进; (6) 食品保质期对整个生产、储运的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食品企业在推行大规模定制质量链管理过程应该注意以上规则的合理应用。

(二) 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食品企业实施大规模定制质量链管理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战略型食品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 如DEA、智能方法、数学规划法、AHP、质量成本法、质量权重法等; (2) 顾客需求分析技术 (针对食品企业订单) , 如QFD、网络调查法等; (3) 有关食品生产过程的建模方法, 如基于功能的方法、生产过程编程方法、基于规则的方法及基于Petri网的方法等; (4) 有关食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与分析技术, 在食品生产质量控制过程中既要注意大规模定制质量链管理的特点, 又要利用到很多的统计软件与技术 (如SPC软件、MINTAB、DOE、回归分析、风险分析等) 与质量工具 (如因果图、排列图、亲和图、流程图、水平对比法、PDPC、SIPOC图、网络图、矩阵图、FMEA等) 以及食品生产过程分析方法 (如技术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过程协同分析、过程能力分析、过程控制模型等) ; (5) 协同管理, 通过协同平台 (如利用协同电子商务集成技术) 来实现核心食品企业及其他成员食品企业的质量信息集成管理, 实现食品协同设计、食品协同制造以及食品协同服务的整合; (6) 核心食品企业成为扩展企业协同过程标准 (HACCP认证、ISO9000、QS认证等) 的制订者和调整者, 协同食品生产过程的规划、市场预测与供应, 通过KPI完成对食品企业整个生产过程的监控, 质量信息共享机制的构建、质量信息采集以及对食品企业关键价值链的控制等等工作。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管理关键技术能适应市场订单化生产模式, 能适应动态市场。

三、协同效度分析

(一) 具有非期望输出决策的定制-区间DEA模型

DEA模型是由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人于1978年提出, 数据包络分析 (DEA) 是一种测度具有相同类型投入与产出的若干决策单元DMUj 相对效率的有效方法[4]。本文针对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的特点, 以订单为标准, 在传统DEA模型基础上, 提出了定制-区间DEA模型 (如下) :

s-, s+为大规模定制质量链的松驰变量;xj, yj分别为输入与输出指标;wr, vt分别为输入和输出指标权重;ut为非期望输出的权重;[xj-, x¯j]为输入区间;[yj-, y¯j]为输出区间;[zj-, z¯j]为非期望输出;[zj0-, z¯j0]为评价决策单元非期望输出 (越少越好) ;[xj0-, x¯j0]为评价决策单元输入;[yj0-, y¯j0]为评价决策单元输出;θi为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决策单元协同效度;eT为单位矩阵;ε一般取10-7。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质量实现的过程就是消耗一定生产要素获得有关质量输出的过程, 讨论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协同效度就是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有关质量的输出, 但在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协同过程除了获得顾客期望质量输出以外, 同时也产生了订单的非期望输出。所以, 在评价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决策单元DMU具有非期望质量输出相对协同效度时, 必须考虑有关质量资源消耗 (越少越有效) 、期望质量输出 (越大越有效) , 同时还必须考虑到非期望质量输出的影响 (越小越有效) 。

(二) 结果分析

(1) 若θi≥1, 且S-=0、S+=0, 说明这时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决策单元为DEA 有效, 即协同有效。此时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在不减少产出的情况下, 无法同等比例地减少各种有关质量成本消耗, 也不能单独提高食品质量的消耗或增加食品质量上产出, 相对其它弱DEA有效和非DEA有效的质量链, 其协同效果是最好的, 质量投入和产出比率达到最优, 规模也达到最佳。该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既为技术有效也为规模有效; (2) 若θi≥1, 且S+≠ 0, 或S-≠ 0, 说明这时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决策单元为弱DEA有效。此时企业质量链在减少产出的情况下, 无法等比例地减少质量上消耗, 但可以把企业质量链的某项消耗减少s 仍可保持质量方面的产出不变, 或在消耗质量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将某项质量上的产出提高s ; (3) 若θi <1, 说明这时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决策单元为非DEA有效。此时企业质量链在不减少质量产出的情况下, 以同等比例地减少质量上的各种消耗, 或者在不增加质量成本的情况下, 等比例地增加各种质量上的产出。但企业质量链还可能在质量可能集T上, 即有可能为技术有效 (Vi=1) , 但这企业时质量链肯定不为规模有效了 (θi<1) 。

四、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影响食品企业间竞争的因素已由生产的规模效率向速度、效率、柔性、集成和创新等方面转变, 可见食品企业协同管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提高食品企业信息管理的协同性, 有效性, 及时性, 快速地调整生产运作计划, 减少订单延迟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提高了食品企业整体经营效益, 同时确保了订单的交付时间; (2) 对食品企业中的信息加以科学的收集、整理, 然后运用先进的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和研究, 吸收、创新, 不断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 不断反馈新的要求, 特别是涉及到食品质量安全的信息管理; (3) 在食品开发过程进行时间管理和资源管理, 考虑通过Internet与其他企业进行的工作流集成管理; (4) 尽量减少企业有关质量非期望输出; (5) 提高订单产品设计的可制造性, 优化产品质量的生产工艺过程, 使产品质量实现过程更加合理和经济, 为有效实现订单要求 (包括质量标准、成本控制、产品设计、生产作业计划以及其他要求) 。由于订单需求的多变性、异质性、短视性, 食品企业会受到时间、空间和速度的限制, 所以食品企业应从顾客需求的角度去沟通、协同、控制, 提高食品企业的大规模定制质量链管理能力。

总之, 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协同管理是保证成员企业为满足订单在质量方面需求的基础上, 提高质量链各节点企业质量活动的协调能力, 实现食品预期质量标准和质量特性, 从而不断赢得市场和客户认可, 同时也是提高现代食品企业质量竞争力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 是现代食品企业的发展方向。

摘要: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等要求的提高, 食品企业的生产正在从大批量生产向大规模定制发展, 影响食品企业间竞争的因素也由生产规模、效率向速度、柔性、集成和创新方面转变。鉴于此, 在大规模定制、供应链、质量链、协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针对食品企业的大规模定制质量链, 并对其进行协同分析。

关键词: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定制-区间DEA

参考文献

[1]黎继子, 周德翼.论国外食品供应链管理和食品质量安全[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 26 (12) :30-34.

[2]Eloranta E.Fast, flexible and cooperative supplychains-key issues for survival of European[J].Production Plan-ning&Control, 1995, 6 (3) :238.

[3]王青, 李清.一种协同生产运作管理的方案与应用[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6, 12 (8) :1300-1307.

企业定制 篇5

如今,移动互联网的火爆,让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开始抢占移动入口,不惜头破血流。而商业wifi这块大蛋糕,自然就成为了商家必争之地。作为商家店铺的老板们,又怎么能不考虑借助这股移动营销的新浪潮,让自己的店铺冲在这股浪潮的最前端呢?

想想吧,当别家的店铺还停留在发传单,贴小广告、铺海报这种传统而落后的形式时,你却已经毫不费力地把顾客牢牢留在自家的店铺。当别人也开始注意到wifi营销的时,你却可以依然走在前面,把同条街的对手甩的远远。所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新潮流—引领移动互联网的wifi营销

告别旧时代的营销理念,移动互联网时代的wifi营销,要的就是创新。乐无线商业wifi营销服务提供商,通过顾客链接到您的WiFi网络,实现技术弹出商店移动门户网站展示页面。让您的顾客链接wifi就能看到您的店铺展示和营销信息。还可以通过wifi为商户引流,吸引顾客进店。

新营销—乐无线定制移动门户网站

模板可定制。乐无线提供多套个性化主题模板,好看好用。支持自定义封面图,让您拥有专属手机页面,讲述自己的故事。

形式多样化,页面功能齐全。有优惠、菜单、相册等多项功能,聚合一屏,直击顾客眼球,获得超高转化率。

减少运营成本。自建移动营销平台,充分展示品牌及优惠信息,提升品牌宣传,减少运营成本。真正做到精准信息推送,各个击破。

新商机—一体化移动营销解决方案

通过乐无线企业解决方案,搭建企业在移动互联网中的站点,解决营销出口问题以及运营成本问题,一个乐无线portal页面轻松搞定。商家的独特定制移动门户网站,是乐无线wifi的关键一环,也是区别其他商业wifi的法宝。商家可以自己在门户上定制需要的内容,也可以让乐无线帮助定制需要的营销菜单。总之,乐无线,让你的页面你做主,清楚看到自己如何赚钱!

看到同街店铺还在路口发传单、贴广告的时候,你可以偷笑着鄙视一番了,因为你已经开始闷声赚大钱了。登上移动营销这条大船,一次网络连接,带来无限商机。乐无线商业wifi,带来移动营销新体验。

企业定制 篇6

产品推介:具备最强话语权

以粗毛纺产品研发为重心的江苏新芳纺织集团本次的参展产品依然延续以往的代表类别,包括男女正装面料,其中男装面料主要是休闲西服面料及裤料,女装面料主要是大衣面料,涉及兔毛、羊绒、羊驼毛、天丝、莫代尔等原料。该公司外贸部经理陈文磊表示,经过不断的创新完善,这些都已成为公司的拳头产品,被市场广泛认可。据介绍,新芳的产品有40%外销,60%内销,近几年公司的营销策略正在渐渐向内销倾斜。

说到新芳产品的最大优势,陈文磊表示,“独家供应”是企业赋予产品的最佳话语权,“很多产品只有我们在做,也只为一家客户做,不把产品做滥,由此获得了很多客户的信任”。此外,公司的创新能力也为产品增加了制胜筹码:每年推出300-400只男装面料新产品;而女装面料颜色和花型富于变化,更倾向于做高附加值,不跑量,目前每年会推出80~100只女装面料新品。

以功能面料为主打产品的福建龙峰纺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在本次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上,将带来与上游原料企业恒力化纤合作研发的仿棉类产品。据该公司副总经理吴秀建介绍,产品结合了天然纤维类面料的自然舒适和化纤类产品的易打理优势,再加上功能性的后整理,目前在市场上备受关注。与此同时,龙峰纺织科技还加大自主创新、研发力度,研发高端功能性面料,不仅开发具备防辐射、抗静电、透湿排汗、太空保暖等功能的高端面料,还致力于健康面料的开发,例如柠檬护肤的健康、保健面料等。

继去年10月在上海秋冬展上收获了众多的关注后,福建石狮海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又将其和美国杜邦公司联合开发的高科技、差别化纤维——舒弹丝,推上了北京展的平台,这款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种达到工业化生产水平的生物质弹力短纤维,经过海兴科技的不断深入探索、不断完善,已当之无愧地成为展会上低碳环保、舒适弹性、天然时尚的最佳演绎。

“源于杜邦的生物质弹力短纤维。”这是海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连京给舒弹丝最为精准的定位。舒弹丝面料既保留了弹性面料的舒适性,又具备了应有的身骨,适中的弹性、极佳的手感和良好的拉伸回复性赋予面料独特的优势。它既能赋予面料足够的弹性以满足穿着者的舒适穿着体验,又能防止面料鼓包、松弛,无论是多次拉伸、阳光曝晒,还是苛刻的洗涤和面料后处理加工,舒弹丝独特的分子机构和物理形态都能确保面科的弹性持久、稳定。此外,舒弹丝可与棉、毛、丝、麻、粘胶、天丝、涤纶等多种纤维混纺,能适应各种纺纱和印染条件,生产任意规格的产品,同时,能在保持原料原有特性的基础上,使面料更具弹性和舒适性,既能提供其他化纤原料无法匹敌的天然手感和悬垂性,给之后的面料开发提供更多的可能。

“舒弹丝不仅具备优越的舒适性,还堪称绿色环保原料的代表。首先原材料用植物性(生物基)纤维做成,同时生产流程能耗低,并且余料可回收,经后处理后可达到循环使用。”张连京补充道。这也正契合了展会长久以来倡导的绿色环保概念。

设计师:期望值逐届提高

“3月底在北京与CHIC同步的intertextile面料展上,我们希望找到一些经典的传统面料和符合时尚潮流的面料,当然更应该是适合我们雅鹿品牌风格的面料”,苏州雅鹿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迎化对即将举行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充满着属于服装品牌运营者的一股热情。记者发现,前来参加intertextile面料展的服装品牌面料采购商和设计师,对面料展及参展面料的期望值愈来愈高,或许正是这种服装与面料火花四溅的碰撞,推动着中国面料产品与趋势的融合,技术与创新的融合,以及本土与国际的融合。

在intertextile面料展,服装品牌面料采购商和服装设计师是主要参观者更是消费者,他们希望找到合适自己品牌风格的面料,希望发现能够不断推出创新面料的合作伙伴。而这种寻找,他们有着自己的方式。展会上,他们与面料供应商的近距离碰撞,具有十足的张力和想象力。

如今,流行面料趋势展示区已成为intertextile面料展的“标志性展区”,对于游走在纺织潮流前沿的设计师和采购商来讲,在这里不仅能快速发现精华面料,还能为选择面料乃至明晰新一季服装风格提供参考。同样的,对于面料企业而言,透过流行面料趋势展示,促进产品更好更快地创新。正如广州市例外服饰有限公司采购开发中心总监陈志光所强调的,最新趋势可以为新产品设计开发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提供参考借鉴,从而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最终获得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从中,服装品牌可发现新的材料,特别是新的工艺,对选料很有帮助的。

顾迎化对男装商务休闲类,手感滑爽、富有弹性、具有较强的品质感的面料,以及都市休闲风格类,色彩新颖、手感柔软,防风防雨又透气的面料感兴趣。她寻找心仪面料的过程是先看每届展会总体大趋势,再按照面料分类,寻找符合自身品牌开发理念的面料展示区,再找到相对应的适合产品。

凯撒(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男装设计部设计经理方宏新表示,intertextile面料展对选择面料很有帮助,他选择面料主要在国际上知名的男装面料供应商中进行选择,看中的是面料的材质成分和品质,还有新的花型。这次来将着重看看功能型风衣面料和衬衫面料。凯撒(中国)股份有限公司LUSEFA研发部采购主管王智峰将第三次来到intertextile面料展,要找的是和品牌元素相适应的、中国与欧州元素相结合的、手感好的面料。展会期间首先寻找属于自己品牌风格的面料,会后再与供应商具体洽谈。

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有着较完备的纺织产业链,每年研发800多种纱线,并自主研发面料,但作为悦达纺织旗下时尚休闲品牌LUCK&JOURNEY(路凯杰尼)品牌总监,吴永华还是会到intertextile面料展寻找适合自己品牌的面料。“LUCK&JOURNEY以城市SUV汽车为概念导入品牌形象,引入悦达汽车休闲元素,精准定位于现代时尚休闲服装的品牌,目前在上海、武汉、天津等地已开设专卖店。我们的纱线荣获过中国名牌的称号,明白面料的创新来源于纱线和组织结构以及后整理,而服装的创新又依靠于面料和款式设计。我们选择面料的重点聚焦于天然绿色环保面料和功能性高科技面料,具有设计感,能够体现品牌的时尚度,并满足功能性的要求。正是由于悦达的纱线植根于绿色环保纤维,如有机棉、皮马棉、汉麻、天丝、木代尔、羊绒等以及新型纺纱工艺技术之上,所以我们对服装品牌的面料要求很高,希望在3月的面料展上找到心仪的面料和合作伙伴”。吴永华表示,会根据品牌定位,参考面料展发布的流行趋势,按展会的分类指引展开寻觅。

企业定制 篇7

大规模定制的根本目标是以顾客为中心,满足大众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需求,是企业应对未来市场环境的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它强调企业经营过程中需要同时协调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制造资源整合之间的关系———大的产品规模、大的品种规模、大的制造资源规模,所带来的是一场从经营理念到业务流程的系统化革命。对于当代企业而言,只有革新经营理念,转变经营模式,顺应大众化定制消费的时代潮流,才能拥有持续发展的未来。本文将从分析大规模定制产生的社会背景出发,分析当代市场营销、生产运营、产品研发演进及管理变革的大趋势。

一、大规模定制与营销管理变革

(一)营销方式的演进

建立在大量生产和标准化产品的基础上,着眼于满足大众市场基本需求的大众化营销与规模经营在20世纪大多数时间里占据着主流地位。而细分市场和目标营销便于企业在资源优势有限的情况下,选择相对较小的市场空间,提供能使目标顾客需求得以满足的产品和服务,有利于企业通过市场和产品定位的差异化而获得较高的利润。

到了21世纪初,专注于个别顾客特殊需求和偏好的个性化营销和一对一营销开始成为学者和企业的热门话题。虽然个性化营销和一对一营销已经开始考虑满足单个顾客的特定需求,但这种营销方式仍未摆脱以企业为中心的传统思路。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不仅导致了新型消费者、新型市场与组织的出现,使全社会的市场容量和营销机会大大增加,而且使企业与消费者的营销行为发生了重大改变。它们促进了个性化需求市场的快速增长,同时也改变了市场交易成本、速度和竞争结构。而以过程敏捷性、柔性和集成性为特征的大规模定制的出现使企业大范围地向顾客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成为可能。企业向大规模定制的转型促使企业目标市场进一步细分,营销管理体系变革的历史继大众化营销、目标营销之后将竖起第三个里程碑———定制营销。

(二)定制营销及其发展趋势

定制营销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两名教授Jerry Wind和Arvind Rangaswamy在1999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首先提出。从营销策略(4Ps)的角度总结和归纳出定制营销与传统营销的主要区别、定制营销的基本概念以及定制营销的发展对21世纪的企业和社会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2]。定制营销关于营销者与顾客关系的理念是全新的:营销者可视作顾客的代理,帮助顾客寻找、选择、设计、实现其个性需要;企业营销部门的职能更趋向于个性需求研究、客户关系管理、产品配置和配送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 在定制营销中,顾客居于交换过程的驱动

位置,其起点是对现实需求的研讨,焦点在于营销者能否帮助潜在顾客确认或定义他们所想要的产品和服务,以此换来顾客更多的信任和稳定关系的建立。因此,营销者是否具有敏锐的“市场感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技能以及能否为顾客所接受就成为定制营销流程运作的关键。

2. 对于从事定制营销活动的营销者来说,是

否拥有生产能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在多大范围内集成相关企业的研发、生产和配送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供应链体系。

3. 定制营销实际是以“感知-响应”为基本

特征的新型商务模式,对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依赖程度更大。数据仓库、数据挖掘、Web挖掘、模糊聚类等信息处理技术和针对客户关系、产品配置与配送的信息系统将广泛应用于定制营销流程的个性需求研究、客户关系管理、产品配置与配送管理等各个环节。

在定制营销实际操作中,营销者是从现实需求出发,根据顾客的定制价格来组织和研发产品。这种流程上的巨大转变将推动企业加快营销体系创新的步伐,并最终导致企业营销体系的全面提升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持续提高。定制营销在全社会的普及将推动基于网络技术的创业,并将最终提高全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定制营销的理念还会极大地丰富电子商务的内涵,为电子商务系统的建立和普及指明发展方向,即从注重电子交易活动向注重创建和稳固客户关系(市场)转移。尽管定制营销代表了营销发展的未来趋势,但它与传统营销方式将长期并存。对于企业来说,如何把定制营销与传统营销更好地结合起来是关系企业整体运营体系革新的重大实践课题。同时,如何实现营销、生产、研发的信息和过程集成也将是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大规模定制与运营管理变革

(一)生产模式的历史演进

根据经营理念与价值观不同,可以将生产模式与生产系统的历史演进大体分为四个阶段:以技能为中心的手工生产、以产品为中心的大规模生产、以市场为中心的精益生产和以顾客为中心的定制生产。随着生产模式的演进,生产哲理、管理基础水平不断得到继承和更高层次的总结,演进只是表述一个随时间发展的概念,而集成、协同与并行则是永恒的主题。大规模定制这种先进的生产模式是企业在长期不断地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过程中逐阶段累积形成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非人类主观意愿所至。正如Pine(1999)指出:“如果没有经历持续改进或精益生产,大规模生产厂商不可能马上转向大规模定制”[3]。而20世纪末信息网络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大规模定制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契机。

满足需求是生产模式演进的外因和动力之一,它是通过生产系统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调整来实现的。而生产系统的效能综合反映在对环境的应变能力上[4],需要生产系统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目标-结构,协调要素间的关系来适应环境和驾驭变化。需求的变化导致生产系统目标的多样化,从而使得生产系统在需求响应、要素组织、计划和控制等多方面进行变革。

(二)运营管理发展趋势

体现企业运营模式本质的是企业流程(包括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而产品、市场和过程控制信息的快速获取与处理是构成大规模定制运营能力的基础。这就要求企业一方面通过流程的重构实现组织结构、信息系统以及运营过程柔性[5],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系统的创造性应用,为企业整合资源,实现产品开发、制造、销售与服务及业务管理过程的数字化。传统的制造观念强调通过所有权形式占有和调配制造资源。但是现代生产组织的核心理念开始转变为对制造资源的控制利用。企业不需要拥有制造资源的所有权,而只在需要的时候协调和调配资源完成生产任务,实现制造资源的快速重组。这种变化是一种制造资源按功能集中配置到分散配置(分布式制造)、生产组织从独立运营到协作运营的转变。而制造组织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特殊性资源的内部化和一般资源的外部化。就制造组织形式的变化而言,即市场组织化和组织市场化。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组织市场化与市场组织化的最明显体现就是分布式制造网络的建立和虚拟企业的产生,打破了传统企业之间的产权界限,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与集成,通过同时使用市场机制和组织手段,达到制造资源的最优配置。

与传统制造关注制造能力的计划与分配相比,大规模定制强调制造系统对顾客需求和市场机会的快速反应能力。大规模定制从“制造和销售”模式到对客户“理解和反应”模式的变迁,需要由实时信息有效驱动的制造系统对顾客需求和市场机会进行快速反应。Shaw(2000)指出基于信息的制造不再强调单一工厂,而是包括整个供应链网络,由信息技术的可用性支持[6]。由于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复杂性程度的提高,使得很少有企业能够快速、经济的单独完成所有必要的技术过程,单独的组织单元也不再能控制发展和生产[7]。为了能够达到敏捷的响应顾客需求,加工单元的界定由制造单元转向了具有较高自主能力的协作单元。这些单元具有独立的计划与决策能力,加工任务将主要通过多个单元的协作完成。单元之间完成任务的过程不再依靠组织方式自上而下地配置,而是主要依靠单元之间的协商与协作,在某些基础规则的前提下进行自主配置,生产过程的组织成为多个协作单元之间的协商结果。以分布式制造系统为基础的协作运营将是应对定制生产的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利用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为分布制造系统的组织设计和运营提供了一个开放的集成框架。协作制造的主体是分散的、相互依赖的运营中心;协作制造的目的在于使运营中心协调一致地工作,以完成只有共同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协作制造引入了“竞争-合作-协调”的自组织运行机制。强调竞争,是为了确保参与协作制造的各运营中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运行效率;强调合作,是因为参与协作制造的各运营中心所承担的任务之间存在着各种物理上和逻辑上的相互依赖,任务的实现需要各运营中心的互相配合;强调协调,则是由于各运营中心在实现各自承担的任务的过程中,存在时间、资源、目标等各方面的约束或冲突,相互间需要进行信息交流,使得各自行为和谐一致、配合得当。

三、大规模定制与研发管理变革

(一)产品研发过程的变革趋势

产品研发是一个创新性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确定新产品的工作原理,进行新产品的概念设计,进行标准化、规范化设计,并建立产品模型和过程模型。其中产品模型主要针对产品,过程模型主要针对产品的制造和装配过程。面向大规模定制的产品研发过程包括从顾客需求开始到确定产品模型和过程模型为止的一系列活动。与传统的产品研发过程相比,面向大规模定制(MC)的产品研发具有三个重要特征:面向产品族、面向产品生命周期、面向顾客个性化需求。

1. 面向过程的传统产品研发方法通常是对每

个产品进行单独设计,或在已有产品的基础上根据顾客对所需求的产品功能和性能差异进行简单的局部修改,这样设计出的产品类别之间缺乏零部件的通用性,不宜实现标准化和模块化,增加了设计难度和设计时间以及产品数据管理的复杂性。面向MC的开发设计技术是面向产品族进行的。产品族是共享通用技术、通用结构或通用模块等,并定位于相互关联市场的一组产品集合。从顾客需求角度看,它是由一系列功能模块组成;从加工制造过程看,它是在通用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匹配特殊零部件构成的。通过利用通用、成熟的产品族平台,匹配功能、色彩、性能等不同的定制模块,以短的开发周期、低的成本,向市场提供不同系列的产品,来满足不同客户群。

2. 面向MC的开发设计不仅要缩短产品的开

发设计周期,提高产品开发的质量,还要考虑到缩短产品加工和装配的周期,降低加工装配的成本,甚至要考虑减少产品维护和报废后回收所需要的时间和费用。所以要求开发成员应有一种全局的观点,统筹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管理、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

3. 传统的产品研发往往是针对某细分市场上

顾客共性需求进行的,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大众化定制的需要。面向MC的产品开发设计致力在客户需求不确定性高、动态变化的环境下,满足顾客个性化需要,需要对顾客需求做出精确的分析。可采用质量功能配置(QFD)方法对顾客需求进行分析,除了确定顾客不同需求的重要程度外,还须将需求分类,划分为基本需求和特殊需求。

(二)产品族建模与通用平台开发

产品族建模研究主要是针对产品结构体系的研究。传统的产品建模通常仅针对单一产品进行详细的产品数据描述,产品结构及相应的代码体系有组织地存在于某一个特定的产品内,缺乏覆盖整个企业产品范围的产品数据模型。在大规模定制企业中,产品族数据管理是在没有数据冗余情况下,将企业整体产品族数据与特定产品的变量联系起来,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产品族数据管理详细描述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产品族结构,数据管理的对象是产品族而非单个产品信息;(2)单个产品或单个变量是根据产品族参数定义的,即对某一个指定产品变量详细说明中既包含了顾客个性化需求,又具备相关产品族参数的描述;(3)不仅可以从功能和技术两个角度表示产品规格,而且还可以从工程结构的角度来描述最终产品、子装配过程、构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通用平台是由产品共享的一组系统,如零部件和模块、接口和制造过程等,利用它能高效的制造出一系列派生产品。在实施大规模定制的企业中,产品的开发已不再针对某一个最优的产品设计,而是建立一个具有一定柔性的通用平台,它能够配置多种类型的产品,而无需在每次新产品开发时全面改变原有的产品设计。通用平台由通用结构(GPS)和通用模块组成(CM)。GPS的采用可以降低产品成本,缩短上市时间。CM的使用能简化顾客定制产品的过程。通用平台的某个部分可被一个新的模块所代替,而开发出面向新市场的新产品。产品族的发展是以通用平台为基础,一个平台可以衍生出一个或几个产品族,以小的差异来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系列。

总之,定制营销是大规模定制企业与客户进行沟通、获取个性化信息的重要途径;协作运营是大规模定制企业实现客户个性化需求的重要手段;产品族规划是大规模定制企业进行产品研发的基础与核心,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大规模定制企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企业信息化是大规模定制成功实施的根本保障,信息技术在提高制造系统的柔性、经营过程的敏捷性、过程和组织的协同工作能力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真正的大规模定制。大规模定制的实施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信息资源不断开发、信息技术不断渗透、信息系统不断完善的信息化建设过程。

摘要:大规模定制引发企业管理变革,带来了管理思维与管理方法的创新。从大规模定制环境下的营销管理、运营管理、研发管理三方面出发,同时对大规模定制的实施关键环节和重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大规模定制实施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信息资源不断开发、信息技术不断渗透、信息系统不断完善的信息化建设过程。

关键词:大规模定制,管理变革,定制营销,协作运营

参考文献

[1]Pine J B.Mass Customization:The New Fron-tier in Business Competition[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3.

[2]王云峰,刘璞,于树江.21世纪市场营销演进的新趋势[J].管理世界,2004(12):144-145.

[3]大卫·M·安德森,B·约瑟夫·派恩二世.21世纪企业竞争前沿: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敏捷产品开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4]石涌江.IE与PM在生产系统开发和管理中的作用[J].价值工程,1997(6):29-32.

[5]Subhash W,Srinivasa R K.Flexibility:an e-merging meta-competence for managing high techn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0,19(7):820-845.

[6]Shaw M J.Information-based manufacturing and the web[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2000,9(2):115-120.

房地产企业的大规模定制模式研究 篇8

一、房地产企业大规模定制研究现状

目前房地产企业大规模定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规模定制模式在房地产领域实施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大规模定制模式的实现途径两个方面。

部分学者对房地产企业实施大规模定制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譬如,梁怀庆和高和斌(2006)认为,随着时间的发展,大规模定制住宅价格会逐步降低,性能也会日益上升,价值将大大提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吕晓岚等(2005)认为,低层住宅和别墅的大规模定制生产将会带来房地产建造的一场新的革命,同时将会带来设计理念、建筑材料、配套设施、园林景观以及物业管理的新思想。

部分学者对房地产大规模定制模式的实现途径提出了一些见解。譬如,邹英娜(2006)认为,房地产品大规模定制途径主要体现在构建模块化、产品个性化。Ken Neumann(2000)认为,房地产成功推行大规模定制需要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朱清华等(2006)认为,房地产企业实施大规模定制的关键是建立面向客户的设计系统、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建立完善的供应链、树立全新的营销观念。刘焕明(2007)认为,大规模定制住宅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房地产公司实力强、信誉好,信息化程度和网络管理水平高,合作企业间信息流、物流畅通,实现住宅产品、构配件的模块化生产等。李忠富和张蕊(2004)提出了面向大规模定制的住宅产业敏捷生产体系。

从上述研究来看,目前对房地产企业大规模定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缺乏对大规模定制的系统研究。为此,本文将从房地产业大规模定制的特点和环节入手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三种大规模定制模式。

二、房地产企业大规模定制的价值链和模式分析

房地产企业大规模定制的客户群体主要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和较强的差异化需求,一般愿意为具有差异化特征的房地产产品支付溢价,可以预见,如果房地产企业能够提供大规模定制服务,将会受到中产阶级客户群体的欢迎。

探索房地产企业大规模定制模式首先需要对房地产价值链进行分析。房地产价值链包括主要价值活动和辅助价值活动,其中,主要价值活动主要指房地产项目开发、营销和服务过程涉及的各项业务活动,辅助价值活动则主要是指各种行政与管理活动。就大规模定制模式而言,它首先是一种业务模式,然后才是因应这种业务模式而发展形成的一种业务层战略。一般而言,房地产产品(或项目)开发和经营过程大致包括前期准备、土地开发、项目策划、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设计、物资采购、工程施工、工程监理、装修服务、入住服务、物业服务等环节,以及贯穿整个开发过程的市场营销等环节(见图1)。

由于房地产产品的特殊性,客户可以介入的定制环节主要是规划设计阶段的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环节以及交付和物业阶段的装修服务环节和物业环节,由于物业服务是房地产的延伸业务,多数房地产企业在移交房地产产品后不再负责物业服务。在常规的房地产经营模式中,客户只有在装修环节可以进行差异化改造;而在大规模定制模式中,客户可以在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就参与“定制”,这也意味着大规模定制模式必然是由房地产企业提供装修服务。

房地产是高度专业化的活动,客户参与定制更主要的是指把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具体化为房地产产品,实际的定制者并非一定是客户本人。深入分析可知,房地产大规模的定制者主要包括房地产经营者、客户和房地产专家三类群体,其中,房地产经营者和专家都是作为客户的代理者而出现的,客户与他们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委托——代理关系。

结合房地产大规模定制的环节分析和定制者分析,可以得出房地产大规模定制的三种经典模式,即由房地产经营者主导的菜单式定制模式、由客户主导的自选式定制模式和由房地产专家主导的专家式模式(见图2)。

三、房地产企业大规模定制的三种模式

(一)菜单式定制模式

菜单式定制模式是房地产经营者主导的大规模定制模式,是指房地产经营者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多种标准化设计方案和装修方案,顾客通过选择方案来适度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在该模式中,房地产企业一方面通过设计方案的标准化降低了定制服务的成本,另一方面又通过大大增加房地产产品的种类而提高了差异度,较好地兼顾了客户的低价格和个性化需求。该模式的定制程度最低,比较适合于那些个性化需求程度较低的中低端客户。该模式成功的关键是在房地产项目设计前要针对目标客户进行大量的调查并了解其主要需求类型,归纳提出若干房地产产品设计方案,客户只能在备选方案中做出选择。

(二)自选式定制模式

自选式定制模式是客户主导的大规模定制模式,是指在技术可行和保证安全的条件下,由客户根据房地产企业提供的设计原型来提出个性化的户型结构、建筑功能、建筑材料、装修设计等方案,较大程度地满足自己的差异化需求,这种模式的低成本主要是通过标准模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实现的。该模式定制程度最高,比较适合那些具有较强差异化需求和较高支付能力的客户群体。该模式成功的关键是引导客户提出可执行的个性化定制方案、大力发展和应用模块化技术、有效控制成本。

(三)专家式定制模式

专家式定制模式是专家与客户合作实现的大规模定制模式,是指由专家辅助或代为向房地产企业提出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实现定制化服务的模式。由于房地产开发的专业性较强,客户缺乏足够知识直接参与规划和设计,客观上要求有专业服务机构提供辅助或代理服务,同时,由于专业服务机构具有专业化水平,可以降低企业与客户双方的交易成本。专家式定制模式成功的关键是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客户需求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和建筑专业能力。

四、结语

由于我国中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大规模定制模式就有了用武之地,事实上,已经有一些房地产企业开始尝试实施大规模定制。但大规模定制模式绝非大规模生产模式的简单改进,作为一种特殊的模式,大规模定制对房地产企业和客户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本文提出的三种大规模定制模式而言,建议初期房地产企业先选择菜单式定制模式,具备条件后再选择专家式定制模式,完全掌握了大规模定制的要领后再实施自选式定制模式。本文的研究对丰富大规模定制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对房地产企业实施大规模定制具有借鉴价值,对建设节约型社会也有间接贡献。

摘要:房地产产品的标准化特征和房地产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化趋向决定了未来房地产企业必然会选择大规模定制模式。本文在借鉴房地产大规模定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房地产企业大规模定制的特点,分析了房地产企业的价值链及其大规模生产环节和定制环节,结合房地产企业的定制主体和定制范围提出了三种大规模定制模式即菜单式定制模式、自选式定制模式和专家式定制模式,并分别讨论了三种模式的内涵、优势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大规模定制,菜单式定制模式,自选式定制模式,专家式定制模式,房地产企业

参考文献

[1] 艾尔文·托夫勒(美).未来的冲击[M].新华出版社.1996.

[2] 梁怀庆,高和斌.大规模定制住宅的价值分 析[J].建筑经济,2006,12.

[3] 吕晓岚,曲立等.论底层住宅和别墅的大规模定制生产[J].建筑论坛,2005,9.

[4] 邹英娜.房产品大规模定制的可行性和途径[J].浙江建筑,2006,3.

[5] Ken Neumann.Take it personally.ABI/Inform Global,2000(Sep):pg.27-28

[6] 朱清华,朱钢,李启明.大规模定制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分析[J].建筑经济,2006,3.

[7] 刘焕明.大规模定制:竞争前沿的住宅供应模式[J].住宅产业,2007,10.

[8] 李忠富,张蕊.面向大规模定制的住宅产业敏捷生产体系[J].土木工程学报,2004,37,10.

企业定制 篇9

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专业不同, 就业方向不同有许多种, 例如顶岗实习模式、专业建设模式等。本文以我校工程造价专业为例, 阐述我校“为企业定制员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改革途径。

一、中职学生就业的实际形势

作为中职校的一线专业教师, 每年毕业季都会忧伤, 担心中职校学生如何面对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有的是高中生毕业的年龄却要投入到与大专生、本科生等就业岗位争夺中, 身体和心理都被考验着。企业招聘的门前, 人人机会平等, 中职生的中专学历被忽略, 没有针对企业需要的技能, 只能望而却步。因此许多学生无奈的放弃自己所学的技能, 为了生计反而选择那些工资低, 无需技能的岗位, 随着时间的长久, 慢慢放弃自己当初的抱负, 虚度此生。

二、定制员工必要性

针对中职生如今现实就业问题, 学校根据企业人才规划需求, 招收定量定质的学生, 校企共同制订具体培养方案, 形成一种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毕业时学校不仅帮助学生找到岗, 更要给与学生长期就业指导进行稳岗, 以与用人单位签订长期劳动合同为目标。此人才培养方式以特定企业为服务对象, 培养出真正适合企业的技能型优秀人才, 不仅提高中职校的就业率, 更让学生在入学初期就树立人生的奋斗方向, 在学习过程中塑造成熟稳重的性格, 更好的从容面对社会及职场环境。这也是未来中职校将进行目的性招生的趋势, 这才能真正体现出中职校以培养学以致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理念。

三、定制员工具体实施过程

我校工程造价专业2014年开始对普通中职生实行“2+1”定制员工学习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师资力量, 要求学生在学校承担企业实践项目边学边做, 企业专家莅临指导, 校企共同考核, 合格者方可与企业单位签订长期劳动合同。

(一) 准备阶段

1. 学生选择。

根据工程造价专业的实用性, 考虑到企业人才需求计划会根据企业业务偏重点的改变, 是个短期规划, 学校与教育局共同商议选择3年制中专生为服务对象, 确保企业岗位不流失。

2. 企业选择。

确定招生前, 学校就业处根据工程造价专业就业广泛性, 走访需要未来招聘岗位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造价事务所等单位, 与各单位人事部门沟通协商。企业根据用人情况填写具体岗位要求和用人数量, 决定学校招生人数和质量。校企签订委托培养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 并共同制定针对各单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保证按协议培养人才, 学以致用;用人单位保证录用合格人才, 用其所学。

3. 师资队伍。

一是学校聘请社会技术骨干成为全日制专业教师, 具有一定年限企业工作经验并具备一级建造师、工程造价师、监理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双师型”教师占100%。从教育角度出发, 设计的教学活动要符合现代职业需求, 深入开展任务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二是各个企业委派技术负责人到校任教、监督和定期考核, 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 适应行业企业规范。校企紧密联系, 随时互动商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如提升课程标准、师资标准、考核标准等管理标准。

(二) 实施阶段

一是“全日制”学习培养模式, 授课地点在学校。三年制教学计划采用的是“1+1+1+1+2”理践一体化交替模式, 工程造价专业为例。第一学期完成校企设定的学习目标:掌握施工图纸清单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并进行校内考核;第二学期在校完成实践训练目标, 企业提供图纸, 学生熟练应用不同计算规则进行手算图纸工程量并进行考核, 成绩进入毕业成绩单。第三学期完成校企设定的学校目标:掌握清单定额计价方法并进行校内考核;第四学期完成实践训练目标, 企业提供计价软件, 学生熟练软件套价应用并进行考核, 成绩进入毕业成绩单。最后一年依然在校, 企业提供造价算量软件及正在实施的项目图纸, 教师全日制辅导学生训练, 提高算量速度及套价准确率。学生训练结果将作为企业成果参与进行中的项目, 企业技术负责人阶段性到校指导及负责全年考核并反馈项目实施状况。

二是考核制度。总成绩采用二级计分制:优秀 (≧85) 、合格 (≧75分) ;总成绩不合格者, 企业不招纳, 自行解决就业问题, 学校概不负责。其中校内专业教师评定成绩为40%, 企业技术负责人评定成绩为60%, 六个学期成绩累加之和。

四、定制员工人才模式效果

(一) 实现了学生的自我人生价值

大多数中职生是普高的“淘汰生”, 学校的选择会造成自身心理出现落差, 自卑, 甚至对自己的人生失去了再学习的欲望, 打算糊涂一生。而中职校针对学生身心特点, 策划定制员工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毕业100%就业。此培养模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重燃人生奋斗的激情, 并传授扎实就业技能, 服务于社会, 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二) 稳定于社会治安

中职校招收的学生来源是“鱼龙混杂”, 年龄段是层次不齐, 使得学校就像个“大染缸”, “小社会”。可这些普通的中职校将承担如何净化这些迥异学生的重任, 经过3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造, 使得输出的学生心理文化技能素质达到为社会服务的标准:尊纪守法, 文明生活, 扎实工作, 为社会的治安稳定做出贡献。

摘要: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 阐述了本校“为企业定制员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改革路径。结果表明, “为企业定制员工”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合现代市场就业趋势, 是实现真正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定制员工,中职学校

参考文献

[1]潘宏雨, 杨丽坤.“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姚兴禄, 包晓明.政校企三方联动, 创办校园汽车4S店.

企业定制 篇10

一、6S管理概述

6S管理源于日本5S管理, 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 后来又引入“安全”一词, 便构成现在的6S管理理论。6S管理旨在彻底消除浪费、降低成本、保证安全、提高生产效率。6S的各项之间联系紧密, 相互配合:整理、整顿、清扫是具体内容;清洁是指将上面的3S实施的做法制度化、标准化;素养是指培养每位员工养成牢固的习惯, 使问题暴露出来并解决问题;安全是最重要的基础, 生产企业需创造安全有序的工作环境, 将安全放在第一位。

日本企业最早将6S作为管理工作的基础, 推行各种品质的管理手法, 大幅提升了产品品质, 使得经济迅猛发展。国内知名企业, 如海尔、正泰、长春一汽、上海大众等已经推行6S管理活动, 均取得了预期效果。经过企业管理者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6S已成为一套符合国情、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理念和方法, 目前国内大部分生产企业都开展6S管理活动。6S管理活动不仅成为企业管理问题的传感器, 而且有助于树立和保持企业良好形象, 增强客户对企业的满意程度,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工作效率。

二、定制型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特点及推行6S管理难点

1.定制型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特点

装备制造企业生产方式多建立于高投入、多库存、大的资金占用的基础上, 成本制造是企业盈利的关键问题之一。定制型装备制造企业生产有别于标准产品型企业生产方式, 其本质是一种面向订单设计的生产类型。具体来说是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生产目标, 所生产的每批产品均需要根据具体客户合同的指定要求进行定制设计与制造, 并在规定的期限内交付产品, 因此对应的整体业务过程具有非重复性的特点, 且此业务流程对资源计划、能力均衡、成本控制与交货期控制程度要求很高。

2.定制型企业推行6S管理的难点

(1) 项目式运营难以平衡加工工序

定制型装备制造企业因其按订单制造的特性, 难以把控项目进程, 每个工序的加工时间不是严格按着各个工序平衡的时间来生产, 无法达到像丰田公司的流水线上各个工序都按作业标准时间制定的标准, 导致在生产过程中, 前、后工序无法必须紧密衔接, 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及品质的提升。

(2) 订单定制的特性导致现场定置管理困难

生产定制型订单无法做到产品标准化, 每个订单产品的生产零部件构成差异性大;加工工序不平衡产生的半成品等可能会造成现场物流不畅, 物料积压物料随意堆放, 甚至占用到工位、过道等生产运作空间, 不安全、不便于寻找和实施有效控制, 降低生产效率, 加大了定置管理难度。

(3) 部门间沟通障碍影响现场环境

生产过程存在多个生产项目同时运行的情况, 可能会出现各项目之间资源冲突;各部门对项目进程的信息不对等, 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 各类生产物资的缺乏或原材料到货后在仓库内无序放置;各部门职责划分不清, 出现问题易发生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

三、公司6S管理实践

北京金自天正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是一家自动化设备系统集成生产企业, 主要服务领域为钢铁行业, 其生产类型属于典型的定制型装备制造生产, 集设计、制造、调试、维护为一体。2013年开始推行6S现场管理。推行初期现场调研中发现该公司存在加工工序不平衡、现场定置管理困难及部门间信息不对等等问题。随着6管理工作的开展, 结合本企业生产特点, 该公司以顾客角度视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制定6S工作推行方案, 开展6S管理工作。

1.强化组织保障, 明确目标

成立由企业主要领导牵头的推行委员会, 下设活动推行办公室及推行小组, 明确组织职责和委员的主要工作, 并划分责任区, 提升现场管理的责任意识。现场管理的责任区域全面落实到具体人员, 有效地解决了现场管理公共区域的管理盲区。结合“项目制造”的生产特点, 以矩阵式组织管理为基础, 最大程度平衡加工工序, 减少资源的占用与浪费。

2.注重宣传教育, 强调全员参与

拟定6S管理推行计划, 强调全员参与的重要性。编写6S理论培训文件, 组织生产部门全员学习6S管理的管理知识, 使大家充分理解6S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实质。利用定点拍摄的方法, 制作了“整改前”与“整改后”的对照看板。通过对照比较分析, 使员工从视觉上加强对6S管理提升工作的影响力度,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群策群力, 科学管理, 形成人人参与, 人人动手的工作机制。

3.开展6S考评活动

发挥职能部门主导作用, 形成部门联动。由6S管理推行委员会联合相关职能部门成立检查小组, 把6S管理和“安全质量标准化”及QC活动相结合, 按6S评分标准, 采取单向检查、联合检查察、现场督导、复查跟踪等方式, 对生产车间的各区域开展6S考评活动。将检查结果在公司公告栏上公布, 对检查出的问题要求问题部门做出相应的整改, 对参与6S管理考核的评比的优秀部门及不合格部门在公司月度经营例会上分别进行相应的表扬和批评。

4.持续改善

6S管理上重在循环, 重在长期执行, 重在随时随地, 重在自动自觉, 致力于打造习惯, 致力于提升人的品质。该公司因此建立了提案建议制度, 旨在培养、开发具有改善意识及自律化的员工, 实现现场管理从制度到文化的转变。员工在现场一线工作的点点滴滴均是持续改善生产的源泉, 实践中, 经现场员工的集思广益, 解决不少定置管理上的难题。

5.生产计划精细化管理, 强化部门沟通机制

重视项目运行进程管理, 注重部门间、专业间协同, 规范项目运行流程。定期组织开展生产调度会议, 及时、准确收集分析问题相关的资料数据, 进行偏差控制与沟通互动, 真正弄清楚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均衡资源在各项目中的分配。重视仓储管理, 以“0”仓储为最高目标。原材料库房按6S定置管理制度的要求划分、整理、标识, 实现仓储物资的可追溯性和存储的目视化管理, 规范了原材料的调拨分配流程。

6.战略层面上绩效设定

6S管理只有上升到战略层面, 才能克服时松时紧, 无法持之以恒的现象。鉴于项目制造性质的限制, 推行6S管理中取得预期效果的最显著贡献来源于绩效管理方面。绩效管理方面, 是针对组织的设定目标, 通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参与, 制定绩效计划、完成绩效过程中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再次确定绩效目标的持续循环过程。该公司在绩效考核制定时明确设立6S管理重要性, 将6S管理推行工作完成情况设定为业绩考核指标之一, 在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上明确6S管理推行工作具体的目标值。结合全年绩效考核具体工作, 对6S管理在绩效管理方面进行完整的PDCA循环。

四、结束语

6S现场管理作为现代生产企业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 在实际应用中不断被创新和发展。各类企业因其背景、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人员素质等的不同, 推行6S管理必然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结合企业自身特点, 不断探索、研究6S管理方法, 才能让6S管理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芳芳, 李长江.化工企业6S管理实践[J].化工生产与技术, 2013, 20 (4) :55-57.

[2]李春艳.6S管理在企业仓储管理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14) :124-125.

[3]钱明伟.基于6S的装备制造企业生产现场管理改善方法研究与应用[D].重庆大学, 2010.

企业定制 篇11

数字印刷就是利用印前系统将图文信息直接通过网络传输到数字印刷机上印刷出印品的一种新型印刷技术,也就是说数字印刷过程是从计算机到纸张或印刷品的过程(Computer-to-Paper/Print),即直接把数字文件/页面(Digital File/ Page)转换成印刷品的过程。

数字印刷的工作原理

数字印刷系统主要是由印前系统和数字印刷机组成,有些系统还装配装订和裁切设备。其工作原理是:操作者将原稿(图文数字信息)或数字媒体的数字信息,或从网络系统上接收的网络数字文件输出到计算机,在计算机上进行创意,修改、编排成为客户满意的数字化信息,经RIP处理,成为相应的单色像素数字信号传至激光控制器,发射出相应的激光束,对印刷滚筒进行扫描。由感光材料制成的印刷滚筒(无印版)经感光后形成可以吸附油墨或墨粉的图文然后转印到纸张等承印物上,从而完成印刷过程。

数字印刷的主要特点

从数字印刷的过程中可看出,数字印刷最终影像的形成是数字的,而不需要包括印版、软片在内的任何中间介质的模拟过程或载体的介入,印刷周期大大缩短;数字印刷品的信息是100%的可变信息,即可实现可变数据的印刷,相邻输出的两张印刷品可完全不同,可有不同的版式、内容、尺寸、材质和装订方式等,从而实现个性化按需印刷;数字印刷还可进行异地印刷,通过互联网进行远距离印刷,完成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数量的印刷业务,可实现一张起印的短版印刷;数字印刷可把印前、印刷和印后融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印刷生产系统,由控制中心、数字印刷机、装订及裁切部分组成,所有操作和功能都可根据需要预先设定,然后由系统自动完成,从而实现印前、印刷和印后一体化。

出版社的“私人定制”

在传统出版中,出版社如今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一些需求量较小的学术著作、专业教材、断版/绝版书等,出版社往往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而无心出版,但市场对此类书的需求却越来越多,因此数字印刷满足了这个领域的要求,为印刷数量少、品种多的出版物创造了便利条件。出版社实现零库存,同时亦满足读者对开本、字体等的个性化需求,充分体现了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宗旨。

例如,2014年8月18日,世纪出版集团旗下的学林出版社创建的国内首家“人文社科学术著作自出版平台”开通,上线了本社近50种图书,到年底,他们将所有在版权期内的学林图书上网,大约有600种。这些图书在学林社已经没有库存,在网上这些书有20%可以原文试读,还有全文检索,读者可以依此判断这些是不是他真正要找的书。这些书目有一些年代比较久,有一些则相对较新,都比较专业。读者如果有需求,可以在线下单,他们可以利用数字印刷技术实施一本起印,按照图书的原价,并以快递的方式送到读者手中,快递费由读者支付。10个工作日内读者就可以得到自己心仪的图书,真正实现“一本起印,按需印刷”。又如,知识产权出版社在亦庄投资建立了北京中献拓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引进多台最新的数字印刷设备,形成国内最大的数据处理和数字印刷基地。中献拓方已按需出版新书千余种,恢复印制或抢救断版图书万余种,与数十家出版社合作开展按需印刷,按需印刷图书10万个品种、500多万册。

随着数字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版社充分利用该技术的优势特点,进一步创新出版模式,以扩大出版社的选题来源,提高出书质量,加快出版节奏,促进图书销售。

例如,学林出版社的“人文社科学术著作自出版平台”,结合学林出版社的出书特点,打造了一个为作者、编辑、读者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用户注册成为作者后,自出版平台为作者展开选题、投稿、图书设计、销售方式等自选功能,作者可以自主选择出资方式、图书规格、责任编辑、营销方式,借助平台自主开展出版流程、自主开展图书营销;自主与编辑、读者互动交流,满足了作者在线完成自费出书的需求。作者选定的责任编辑将在3~5个工作日内给予是否申报选题的回复。选题通过后,从签订合同开始3个月内,作者就会收到通过数字印刷设备实现“一本起印”的著作了。自出版平台与数字印刷技术的完美结合再一次点燃了作者出版自己图书的梦想。

实体书店的“私人定制”

这些年,数字阅读和网络书店的迅速崛起给实体书店的经营带来强大的冲击,实体书店面对困境,思索着如何活着并快乐着。一些书店纷纷转型升级,利用数字印刷技术进行书店私人定制,这是实体书店多元经营、扩展经营业态的重要举措,成为出版行业的一大亮点。

自进入现代出版时代,图书从来都是由出版社印好,放在书店书架上等待买家前来购买。数字时代,人们越来越追求自我,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些书店开始通过数字印刷设备为读者提供按需印刷业务。该按需印刷就是完全根据个人意愿印制图书,全部是有书号的正版图书,此服务不仅可为读者印制完整的一本书,还可以印制书中的部分章节,甚至支持添加个性化的设计。这使得图书将不再是一种封面、一种装帧,完全可以按照读者的意愿印制。比如你想要送一本正版书给好朋友,你完全可以在封面或扉页中印上自己想要的图片,这本书便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礼物了。当然“按需印刷”并不是简单地复制图书,既然要做的是正规出版物,首先就得获得出版社的授权。一旦获得授权,出版社将可以从最后做成的个性化图书中获得分成。如今对于这些书店而言,提供“按需印刷”服务已成了书店客流的重要来源之一。

近来,书店纷纷引入个性化印刷定制业务,除了印刷正版图书外,很多书店还充分利用数字印刷方式满足消费者对于个人收藏、礼品赠送等方面的独特需求,数字印刷产品呈现时尚化、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

例如江西新华发行集团倾力打造的江西新华文化广场,将江西省规模最大的图书卖场、IMAX超五星级影院、儿童职业体验馆、江西新华数字生活体验厅、新华晨光生活馆、教育培训、慕佳咖啡馆等业态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站式的文化消费与服务体系。其中江西新华数字生活体验厅营业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包括数码体验项目与实地数字印刷设备。据了解,这家个性化数字生活体验厅由江西新华提供资金购买设备、提供场地、组织运营,方正电子提供配套的技术与后台支持。目前方正电子正在开发建设的后端数据库(云平台),提供电子版权等相关内容,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数据库打印某一主题的图书或彰显个性的图书。除了常规的印刷服务,该体验店还提供包括微博书、微信书、个性化明信片、画册、照片、台历、家谱、个人回忆录、手机外壳喷绘等的数码印刷制作,消费者可登录相应的网站或在实地完成以上文化创意产品的定制。数字生活体验馆将出版、网络与最新的数字印刷技术结合起来,是亮点也是经济增长点,能够有效拓展书店的业务范围,可谓前景广阔。

2013年12月上映的以一家“替他人圆梦”的公司帮助客户圆“奇葩梦”为主题的电影《私人定制》受大家热捧。而今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出版发行企业的“私人定制”风生水起,成为未来出版行业的大势所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用户的增多、数字印刷技术的成熟、印刷成本的下降,更多的消费者会接受“私人定制”,这无疑将进一步共同推动我国出版业走上新的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江西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定制 篇12

而今, 采用大规模定制模式的企业都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它们大都生产工艺过程以及供应链环节复杂, 对于企业的需求预测来说, 相应地也变得复杂。而且针对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大批量生产方式与定制生产方式相结合的特点, 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企业应该是在某些环节采用大批量生产方式, 而在另一些环节应用定制生产的方式的。因此并不是单单的适用预测模型和单一的预测方法就可以对其进行预测。本文就是针对这一问题初步探讨如何针对大规模定制的特点系统的应用需求预测方法, 研究如何进行预测需求确定与预测数据选择。

二、大规模定制模式下企业需求预测预测需求确定与预测数据选择

供应链的驱动模式一般分为两类:生产推动型和需求拉动型。生产推动型供应链中产品生产是根据市场预测和企业计划来进行的, 表现为按库存生产。需求拉动型供应链是指供应链中的产品的生产是根据客户定单来进行的, 表现为按定单生产。在大规模定制模式中, 供应链是以需求拉动为主、推拉相结合的供应链。

在大规模定制供应链中存在着客户定单分离点 (decoupling point) 。在该分离点之前, 供应链的驱动模式为生产推动型的, 而在该分离点之后, 供应链的驱动模式变为定单拉动型。随着个性化需求发生在设计、制造、装配、销售和原材料供应的环节不同, 客户定单分离点在大规模定制供应链中的位置各不相同。

针对不同客户定单分离点的驱动模型, 预测需求不同, 具体实施的需求预测不同, 实现预测所选择的预测数据不同。根据不同的客户定单分离点所在的位置将具体实施的预测需求分为两部分:客户定单分离点前的预测对象, 驱动模式为生产推动型的。采用按库存生产的大规模生产方式, 故只需对需求对象做长期、中期、短期的需求总量预测, 预测数据采用历史数据。客户定单分离点之后的预测对象, 驱动模式变为定单拉动型。采用的是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 故除了做需求总量预测之外, 还要求对产品做需求变化结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预测数据采用定单数据。根据不同的大规模定制的实现策略、不同的模块、参数对定单数据进行定量处理, 选择预测方法进行预测。以此从需求预测的角度研究大规模定制模式下产品需求的变化趋势及变化程度, 从而能够进行参数、模块的调整。

三、示例

对于个性化需求发生在装配环节的产品来说, 其分离点在装配环节处, 则可构建以装配为分离点的供应链模型。图1表示的是以装配为分离点的供应链模型及预测需求确定与预测数据选择。图1

四、小结与展望

(一) 小结

本文参考了供应链的驱动模型——生产推动型和需求拉动型的理论, 引进大规模定制供应链中客户定单分离点的概念, 不同客户定单分离点的驱动模型, 预测需求不同, 具体实施的需求预测不同, 实现预测所选择的预测数据不同。

(二) 展望

当今面向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的特点, 研究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企业需求预测方法还非常的少, 需要研究及攻克的课题技术难关还很多。

如:1、针对不同客户定单分离点的驱动模型, 进行大规模定制模式下企业供应链模型的研究。

2、针对不同需求对象包括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成品等生产过程的特点, 定制的环节不同, 设计适用的需求预测方法。

3、进行具体的对企业产品的需求变化结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的需求预测方法的研究。

4、也可以探讨一般的需求预测方法与需求变化预测方法之间的联系

5、针对一个实际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的企业进行系统的需求预测研究。

6、将大规模定制模式下需求预测方法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企业运营管理的其他重要环节, 如库存管理, 生产计划管理等。

参考文献

[1]、邵晓峰, 黄培清, 季建华.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的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1, 6 (2) :13-17.

[2]、Bonney M C, Zhang Z, Hed M A, et al.Are Push and Pull Systems Really so Different?[J]. 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9, 59:53-64.

上一篇: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刍议下一篇:幼儿园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