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综合实践工作计划

2024-09-30

中学综合实践工作计划(精选8篇)

中学综合实践工作计划 篇1

龙岩XX中学综合学科教学实施方案及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以“创新、实践、发展”为主线,立足于探索开放性的实践活动,探索多种途径,努力保持学生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与学校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相结合,与学校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发展相结合。使学生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服务意识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组织领导机构

领导小组组成:校长是第一负责人,组长由分管年级副校长担任,小组成员由学校教科室、教务处和团委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负责校内外指导力量的组织协调和设备利用、实施计划制定、过程落实、实施指导、检查管理等工作的统筹安排,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

组长:

副组长:

组员:学校教科室、教务处和团委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

三、实施原则

1、综合性:强调跨学科、跨领域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重视知识、经验和技能的综合运用。

2、实践性:强调体验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并养成实践意识,形成为终身学习,获得生存能力的综合实践能力。

3、活动性:强调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活动作为教育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形成多样的主题教育,努力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4、开放性:强调“开放”,努力做到教育时空的开放,组织形式的开放,教学要求与内容的开放,教育资源与教师队伍的开放,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估的开放。

5、自主性:强调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设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实施方案

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新课程实施现实的经验,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文化,打造学校素质教育新亮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做到“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充分体现综合性的特点。学校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各年级形成序列大主题,各班在大主题的总领下确定小主题,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周边自然环境、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科学技术等领域,确定研究主题,开展调查与访谈、参观、考察等多种活动,以形成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成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一大亮点。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领域,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别: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其中课题研究内容设定为七类,即生命与健康、安全与自救、自然探究、社会考察、环境保护、民族文化、科技创新;项目(活动)设计的内容设定为五类,即自我发展设计、家庭活动策划、校园活动策划、社区活动策划、创新设计制作。课题研究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项目(活动)设计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前者如一次献爱心活动、街头宣传活动或主题班会的设计(策划),后者如对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项目的设计等。

(二)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实施策略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统一规划下由政教处负责牵头具体实施。领导小组在充分调研学校学生现状及其发展需要和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综合考察学校及社区支持学生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有效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在政教处统一安排下,采用专题讲座、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认真开展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的有关培训,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实践与服务的观念,熟悉、掌握社会实践与服务的基本内容、技能,了解课程实施评价的一般方式,懂得如何处理社会实践与服务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与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反思和撰写实践与服务心得,以“思想先行”为健康实施“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拟开展的社会实践与服务活动如下。

1、社区社会实践活动

社区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校依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而设计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统一开展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所接触的生活世界,从熟悉、关注的社会实际角度选取主题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此类活动可以通过参观访问、考察调研、体验民俗、生存锻炼等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开展政治、经济类活动如“政策宣传”、“消费导向”、“呼唤诚信”、“义务书画”等进行。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指导学生统一纸张格式认真撰写活动体会心得留存。

2、校内社会实践活动

校内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指由学校学生广播站、各类文艺社团、学科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舞台,开设“理想、人生”、社会人文、科学实践、时事专题以及劳动技能如摄影等校本课程包括讲座、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活动等,以学生自愿参加为原则所开展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各年级必须根据年级师资和可供支持的教育资源选择开展适合本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必要时有些活动可以考虑跨班级或跨年级进行,以达到“师资等教育资源的共享,跨班级或跨年级学生互动交流”的目的。各年级应及时总结所开展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活动的质量,同时指导学生认真做好参与活动的过程体验、经验总结等个人资料的归档工作。

3、社区服务活动

社区服务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他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此类活动通过学校统一组织和

学生自行组织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可以是大型社会公益义务活动,如配合创建卫生城市的环保卫生公益劳动、大型社会活动的义务宣传等;也可以是社会重大活动日如“学雷锋日”、“消费者权益日”、“教师节”等,开展“访贫问苦送温暖”、探望敬老院、福利院之类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学生在积极参与上述各类活动的基础上,必须利用节假日、寒暑假,以个人或自愿结合的活动小组,开展如到父母单位服务当义工等社区服务活动,完成学生活动体验小结将载入学生档案袋,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

4、校内服务活动

校内服务活动主要有“帮困助学”、定期义务劳动等。学校将统一课表,安排一定的课时确保每天有一个班级在校内开展义务劳动。全体学生在积极参与班级值日卫生、卫生包干区整洁、自行车排放等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与条件有选择的参与开展“不让一个同学落伍”一帮一、一对红活动,爱心帮困活动;竞争参与学校图书馆、专用馆室管理服务活动和“学生文明示范岗”、“常规管理学生服务团”等服务管理工作。各班主任应指导学生将所参与开展的服务活动以书面形式及时总结以载入“学生档案袋”。

五、课程实施的管理

1、落实课程计划: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落实好课时,课时列入课表,采用集中与分散的形式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情况可以临时调整,但确保学期总课时,不得挤占挪用。

2、日常管理:各年级段要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表,按照“一人负责、团体协同”的原则配备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每个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有专人负责。学校、年级组织学习、集思广益,集中教师的智慧在具体活动中实施协同教学。各年级及时做好活动记录,并收集原始活动资料(如活动教案、调查报告、评价表、总结论文等)统一归档,期末上交教导处。

3、加强教研活动,重视教师培训。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开设综合实践课程的重大意义,要认真学习国家、省有关课程改革的文件与书籍,明确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及实施、操作的方法,提高对各个学科的认识。学校将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在校内开展看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的录象,听课等活动,采用内外并举的策略。

4、课程评价: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以形成性、发展性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学生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评价注意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可以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不采用书面考试的方法,主要采用作品(手工、劳技作品、调查报告、研究性小论文等)评价、展示与交流、成果汇报活动、技能比赛等多种方法进行。

中学综合实践工作计划 篇2

一、树立教学新理念, 培养复合型人才

教育思想观念的树立是关系到综合实践课程成败的关键, 因为教育方针是确立教育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教育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必须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教育方针。可以使我们对教育方针有新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宏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内容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要求, 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近几年片面追求升学率, 对教育方针、素质教育宣传少了, 以致产生了错误观念, 注重应试教育, 放松了能力培养, 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新的课程改革必须注重学生个性全面发展。面对新的机遇, 明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积极投入教改, 制定目标, 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努力。

二、制定合理明确的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 具有与传统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不同的课程理念, 包括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的观念、课程的性质等。为此, 我校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如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 请专家作讲座, 组织全校教师专题讨论, 赴外地考察学习等, 从而正确认识设置综合实践为必修课的重要意义, 把握课程内涵、更新观念、明确课程目标。在实施该课程目标中, 根据我校特点, 明确以下目标:

(1) 引导学生从社会中、自然中、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去调查研究。例如, 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农民种粮积极性、收入问题等在调查探究中, 让学生增长见识, 获得亲身参与实践调查的积极体验和相关经验, 从而增强为改变家乡面貌而认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2) 让学生体验自我与社会、与自然、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感悟自我与社会、自然、家庭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 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 坚持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加强多方合作交流,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并指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造, 发扬团队协作精神, 从而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萌发创新意识。

(4) 合理安排时间, 保证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不加重负担, 对综合课程时间优化, 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 发展学生兴趣, 形成健全个性。

三、挖掘课程资源, 丰富活动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具有开放性、科学性、实践性, 它强调学科间的整合, 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1) 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 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选择学生感兴趣, 有现实意义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课题。把环境教育、生活教育、安全教育、当代科学技术教育、心理与健康教育、多元化教育内容融为一体, 有计划地实施。

(2) 挖掘学生中资源, 引导学生从活动中、实践中自己提出大量感兴趣的课题, 探究实践为之课程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灵活选择和确定。学校的计划作为一个“框架”, 但应留出足够的生成“空间”, 有教师和学生或小组个人去发挥主动完成调查专访等, 寻求人们关注的热点, 真正体现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因为农村是广阔天地, 可就地取材, 挖掘深层次问题, 这是我们学校的先天条件。

(3) 挖掘好教师资源。应挖掘校园、社区的教师资源, 应让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师傅, 有特长的家长等组成实践课程的智慧队伍。其次是教师的集体智慧。组织各年级的教学骨干, 安排好具体的可实施操作方案, 结合本校特点订出活动次数, 体现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使教师相互配合, 切磋提高。这样, 既分工又合作, 既集思广益又体现综合的要求, 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综合活动中去, 为加快综合活动师资的培养和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条件。

如何开展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篇3

一、强化技能训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哪里来?我认为这要靠学习,更重要的是靠训练。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反复的训练,仅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的借鉴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狠下功夫,夯实基础,一方面以讲授好阅读课做示范,另一方面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介绍阅读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有所借鉴。

二、勤学善思,质疑探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阅读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阅读材料为依据,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想象提出见解和新答案的一种阅读方法。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引导学生质疑,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创造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我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做法是首先从破题入手,以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其次,是从课文的重点语段入手,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从而全面感知课文的内涵。再次,我从课文的插图入手,以图质疑,引导学生理解图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要培育“四有”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在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专心致志地听讲,要求他们做到:听得准、理解快、记得牢,具有较强的听话品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会听、善听的有心人。其次,是让学生开口说话,依托教材,采用讨论、复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第三,利用各种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四、指导学生勤于练笔,不断不提高作文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此我特别注意挖掘教材内涵,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活动,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实践证明,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可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注重实效,对于教材中的短文及精美的段落,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仔仔细咀嚼品味,直至会背诵,除了课本以外,我还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籍,体裁以散文为主,这些文章不仅语言优美、精炼,而且构思新颖、独到,题材广泛,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思,心有所得既让学生写读后感、人物性格分析、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诱导学生勤于作文,不管是自己对社会的感慨、理解、或是在学习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鼓励学生用笔将它记录下来。名家的文章更值得借鉴,在仿写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遣词造句、精选题材、提炼主题、安排结构等方面的知识,将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除了课堂作文之外,我认为写观察日记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积累素材,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有重点的观察,做到边观察、边思考、边纪录,逐步养成观察自然、社会生活的良好习惯。

中学2012年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篇4

2012年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1、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学习,进一步端正教育观念和态度,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全校每一位教师乐于指导的课,让全校每一位学生乐于上的课。

2、结合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题,以探究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特色为目标,以规范综合实践活动管理为重点,积极完善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系列内容。

二、目标任务:

(一)、调整综活内容,掌握指导方式。

1、课程内容的开发

本的课程内容,我们将以依托环境教育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和利用为目标,以课题为抓手,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学校提供主线,配以其他方面的实践活动。

2、课程实施的方式

课程改革倡导课程向青少年的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要求我们转变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A、组织形式

⑴个人活动:针对研究课题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走访、查阅资料、调查等形式写出调查报告。1

⑵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明确研究方向。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写好小组总结,汇报研究成果。

B、教学形式

⑴ 任务驱动。向学生提出有明确具体要求的任务,引导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展开。

⑵ 集中与分散、课内与课外结合,教师针对性指导。需要利用一部分课内时间,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或由学生进行交流研讨;需要利用较多的课外时间,包括节假日和寒暑假时间,由学生进行集体或个人的研究活动。

C、课程安排:严格按课标上课,走访、调查等内容可以适当调剂。

D、成立导师团(分年级定)

分年级确定指导教师名单,45周岁以下的教师人人都要参与指导,所有的任课老师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教师,每位教师可以担任某一年级或某一班级的导师,本项内容将纳入教师业务考核。

(二)、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要扎实细致落实教师的行为要求:⑴理解、尊重、信任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⑵真诚地肯定学生的努力。⑶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⑷教会学生合理地安排时间,做事有序;⑸鼓励学生尝试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并赞赏他们的成功;⑹遇到学生的纪律问题,学会冷静、善于引导,运用最利于见效、最人道、最科学的方法。

2、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综合实践老师不可随意挤占综合实践课的时间或停课。

3、做好过程资料的搜集。综合实践活动以小组集体活动为主,每组4~6人为宜,每组分工要细致,每个学生都要有任务,并按照小组要求,按时、按质完成任务。要让学生对调查的参考资料、书籍等进行记录。要指导学生对研究的情况进行随笔记录,写出研究的感想、活动反思等,对研究活动进行过程性、总结性的小结。每次大课题结束,必须指导学生整理出一份活动报告。期末,每班各上交一份活动报告评比并存档。

4、评价工作。

一是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从教学态度、成果显现等方面来评价。本学期要继续认真组织学习新的课堂评价方案及实施操作说明,在学习中加强认识,提高理论水平。同时提高每位教师的评价能力和水平,端正教学评价的态度和风气,使课堂评价标准真正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教学态度主要看教师能否按课表上课,能否围绕学校工作计划及时开展有关活动。成果显现,主要看每次活动的学生成长档案,指导学生活动的经验体会或优秀案例,以及学生、老师、家长的反映。二是对学生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点应在评价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要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并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能力等提高和改变,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注重过程。教师要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帮助学

生建立全面的活动档案,包括相关的数据、观察记录,调查报告、研究成果等。学生的每次专题(课题)研究要做到三有:有活动方案,与活动记录,有活动小结。老师以搜集到学生资料的信息进行针对性过程评价。

(2)尊重多元。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鼓励并尊重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要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三、每月主要活动安排:

一月份:

1、各年级制定教学计划,聘请导师,拟定导师团成员名单。

2、迎新年,“绿的艺术”制作品展示。

二月份:

1、采用自学与集体研讨的形式学习研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资料和书籍。

2、开展以“春节的变化”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

三月份:

1、举行“感受社会,体验人生”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制订上报落实方案。

2、结合学习雷锋月,重点开展“走进社区”实践活动

四月份:

1、重点开展“走进农家”实践活动

2、组织书法、绘画才艺展示

五月份:

1、开展 “文艺展示活动”

2、组织“沐浴书香,健康成长”读书活动

六月份:

1、重点开展好“走进农田”实践活动

七月份:

1、重点开展好“走进家庭”实践活动

八月份:

1、重点开展好一项“调查”活动

九月份:

1、以军训和国防教育为主线,重点开展好“拥军”活动 十月份:

1、重点开展好“走进农田”实践活动

2、组织开展好全校“科技活动展示”

十一月份:

1、组织开展好全校“读书成果展示”

十二月份:

1、组织开展好全校“五进优秀活动展示”

中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篇5

课 题 方 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

1、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学是封闭的,数学学习与生活严重脱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依附性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人们的认同,如今的数学并非只是算术与几何,而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一门学科。它要求处理各种数据、数量和科学观察,进行推理、演绎和证明,形成关于各种自然现象、人类行为和社会体系的数学模型。因此,改革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突出数学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2、新课程实践的必然。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涌现出的一种崭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的有机构成,其设计和实践实践活动的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在新课程实践的今天,我们认为从中学开始,开展中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的研究,非常必要。

(二)理论背景

1、后现代课程观。建立在建构主义和经验主义认识论基础之上的后现代课程观深深影响了当代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这种课程观认为:课程是师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强调教师和学生主动地参与课程的开发、设计和实施;课程是开放的社会化的,强调课程、经验、生活的统一;课程具有主体性,重视发挥师生特别是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的重组、再造和创新的主体作用。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在这一理论下提出的。

2、科学的认识论。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学习活动,这两种活动,缺一不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引导学生获取认识客观世界所必须的直接经验,促使学生

以大量的时间参加实践活动,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对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学好间接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古人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人的多种才能目前都被忽视了,拥有这些才能的人往往是单一教学的受害者,教育应该是全面开发每个人脑子里的智能,因此必须采用开放性多元化学习方式,才能充分认识人类智能的多元性和展示智能方式的多样性。而要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和最优智能必须依托教师的多元智能和有效指导,并寻求教师之间的最佳组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综合实践活动为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和智能的最优发展提供了最好的途径。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在国内外的不同领域自古有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最先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后来法国、德国等在中学普遍开设了训练创造能力的课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各国的教育改革方案不约而同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尤其是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以来,这一新型的课程更是备受教育界关注,众多的实验区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题研究。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的郭元祥就著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但是相对而言,不管是在全国,还是在我们的周围就中学数学学科的领域开展的综合实际活动的研究相对少。再加上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完全以的教材为依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际开发课程内容开发。因此,这个课题有其研究实际价值。

三、课题的界定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是以数学学科为依据,注重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综合性的发展,初步形成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有得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完善学校教育职能,以大教育的观念去重新认识学校的教育资源、途径和方式,扩大学生接触和了解社

会,增加实践的机会,密切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促进课程之间的统合与吸纳,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学习课程有机的整体。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丰富课程内容,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1、中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开发

传统中学数学课程教学资源单一,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资源,中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过去的课堂教学中资源单一的缺点。学校、社会、网络、教师、学生都可成为课程的资源,这些资源如何得以开发,如何为教学所用,是我们研究的内容。

(1)开发过程的研究

从课程内容研究入手经历:内容→方法→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动态开发过程。针对一个具体内容我们的做是从课程目标出发:①年级组讨论定内容;②收集资料和学生交流,集体备课;③上研究课;④讨论修改定稿。

(2)开发内容的研究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已有生活经验知识总量,配合所学教材进程,从身边出发,挖掘素材,选择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适合学生体验的内容。如身边现象或事物(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生活环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史等。

2、中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操作模式

作为一门课程,要便于操作。虽教无定法,但空洞、无章可循的教学是不能发挥课程优势的。因此,必须构建一套与研究相适应的操作模式,使之有章可循,防止盲目性。我们中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将围绕这样的内容展开。

(1)关于教学目标

中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其总目标和其小学阶段的具体目标,具体要求目标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准度考虑,由课题指导老师和学生根据学生的实践经验、认知水平、年龄特征、环境特点等进行研制。

(2)关于课堂教学

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在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合作学习促进其个性充分发展。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帮助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

(3)关于评价的研究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的更要就关注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二)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构建具有本校、本地特色的数学实践活动操行摸式,努力形成开放、探索、研究、综合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成果。

2、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使每位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体现。

3、通过课题研究锻炼培养教师,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积累研究经验,形成一批具有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能力的教师群体。

五、课题研究方法与原则

本课题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教育叙事研究、文献法、调查法等。根据课题实施过程的需要灵活选择一或几种方法配合运用。以期使课题研究更接近于实际,更具有科学性,取得好的效果。在研究过程,还将坚持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1、综合性。从《标准》对各学段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阶段目标的阐述上,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学习空间上,体现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整合;在学习内容上,体现自然、美术、思品与生活同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在学习方式上,体现实践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

2、实践性。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可以说,观察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数学教学要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打破传统数学的封闭性,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亲切感的内容引入课堂。

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研究型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研究型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具有开放性。

4、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研究型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成果形式

(一)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7.10~2007.12)成立课题组,拟定方案,确定研究对象;文献研究,编制工作计划;开展调查,对、教学现状等外部和内部环境进行分析。

2、实施阶段(2008.1~2008.7):专家论证;召开专题研讨会;深入开展各类研究工作;修改并完善课题研究方案;收集整理相关材料。

3、总结阶段(2008.7~2008.10):全面评估研究结果,汇编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二)成果形式

1、汇编形成教师、学生研究论文集。

2、具有我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实验报告及相关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及成员分工

(一)条件分析

1、课题组中有区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以及区教学新秀多名,他们撰写的论文有多篇论文在市区乃至全省全国的论文评比中获奖。

2、课题组顾问经验丰富,理论和科研水平高。课题组成员都是优秀的数学教师,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善于学习、肯于钻研、敢于实验,勇于创新。

3、有一个重视教学科研并积极支持教学科研,管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学校领导作后盾,学校搞科研的浓烈的教科研氛围。

4、物质条件优越。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较全,层次较高。学校为每个研究者,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

(二)成员分工

顾问:

组长:谢洁红

组员:初一年级组:王立衡、张组方、沈梅娟

初二年级组:邵江、吴建华、杨彩凤、沈瑜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反思 篇6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须开设的非学科课程,是一门经验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它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开设该课程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但是许多中学对综合实践课程是形同虚设,同时,目前阻碍初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因素诸多。只有剖析这些因素,才能真正有效促进课程的实施,才能试图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达到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改革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制约因素、解决办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兼有综合和实践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综合学科知识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以学科体系而是以领域主题、不是以理论知识而是以实践经验作为课程内容的核心要素;不是以学校环境而是以全部社会生活作为课程活动范围;不是以间接性课堂教学而是以亲历性实践活动作为课程活动的主要活动过程;不是以被动接受式而是以促进学生整个学习活动方式的转换,倡导自主体验、主动参与和独立研究式作为课程的主要活动方式;不是以获得系统知识而是以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熟练的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为主要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紧密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学习直接经验,将学科知识和自己的直接经验综合运用于社会实践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调查”、“实验、“探究”、“劳动”、“服务”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课程的一种特殊发展形态,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它体现了课改的鲜明特征,是对传统教育理念、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重大突破。②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制约因素

(一)教师因素,教师队伍素质难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宽泛,教学内容趋于开放,内容之丰富是其他任何课程所不能比的。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并将这些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机的整合。①

②① 张传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3.廖先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方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8.这对于长期以来习惯于分科教学的教师来说,其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都难以适应。再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载体,形成师生的多边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机会。这种教学的策略和方式,对于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也是难以适应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对现职教师素质的挑战,这已成为各方面的共识。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在初级中学落实的关键是教师缺乏师资。实际上,真正能够胜任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点的科学研究,设计制作等研究性活动的设计和指导的教师可谓是凤毛麟角。即使是具备这一方面能力的教师也不见得一定迎接这一挑战。因为这一工作无经验可谈,完全得依赖教师的创新,开拓。这样显然比学科教学费时费力。现今教师工作本来就任务重,时间紧,是有目共睹的,每天还要忙于绩效考核,在晋升、工资、工作量等基本权益都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教师没办法心甘情愿地投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任务。再加上各校领导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同、重视程度不一,对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也不够。几乎每个学校是以成绩说话,以成绩来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因此,教师队伍一日不解决,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初级中学开设也是一句空话,即使有也是走走过场而已。

现行教师编制情况难以支撑教师投入课程改革活动。在当前开展的农村税费改革和落实“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各地都在进行教师定员定编工作。许多地方为减轻财政负担,从紧压缩教师编制,各地中小学在编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一些学校因师资缺乏,无法开齐开足课程,不少学校仅满足于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开展课程改革、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流于空谈。

(二)评价体质因素,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正确而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促进学校提高实施课程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促进课程不断改革的机制。一般来说,评价学校的主体是学校外的教育管理部门。当前,对初级中学教学效果的评价体制单一。仍采用一张试卷制,学校把中考视为生命线,在中考这一指挥棒下,教师、家长、学生的功利心当然有它的合理性。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单方面责怪教师在课程改革上的行动滞后,现行评价体制使教师专注于中考,一心为使学生提高卷面分数,以至于没有更多的心思用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①①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6-90.程,许多老师把综合实践课程当做学生的自习课,或由科任老师讲评练习。学生的动手能力、生活技巧等方面能力逐渐减弱甚至丧失,现在许多孩子连基本生活常识都不具备。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其生活阅历少之甚少。由于现行的评价体系,学校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生活技能相脱节。

(三)陈旧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指南,陈旧的教育观念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中学校园立足。长期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使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日积月累的旧评价形成了自身的教育观念,尽管现在是搞素质教育,但也逃脱不了旧评价体质的束缚,尽管近年来反复强调新课程的要求、标准,但要真正摆脱已有的经验,切实转变观念绝非一朝一夕。许多老师认为,过去的旧做法操作性强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觉得心里踏实,在行为上凭经验教学痕迹严重。因而潜意识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抵触情绪。墨守成规地沿袭着自己旧的教育观念。有的教师则是背负着沉重的绩效考核的压力,不得不去追求学生的成绩,消耗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没有充足的时间学习,进修。因此转变观念较难,明显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日复一日地做着应试教育的奴隶。领导和教师到学生及家长等社会各界关注的是学科考试科目,学生的学科成绩仍然是社会考量学校、学校考量老师、老师考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和依据。为此,学校、老师、学生都有较大压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此观念下是很难真正被重视的。当然也有少数学校或地区领导有决心、有魄力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好,但是大部分学校只是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特色学校资本或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四)教育设备有待添加,教育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基础。它既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也指用于课程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它不仅仅限于学生用的文本性的课程资源,还包括工具性的材料、设备与设施,以及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配套使用的丰富的社会资源。①

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资源是零散的,孤立的。某些乡村学校甚至学校、设备都非常简陋,有的学校班级空间小,操场等体育用品都不具备,文本类的课程资料不系统、不规范;工具类的材料不齐全,不集中;试想在这种情况下,课程的教育资源完全依靠学校教师自行开发,且不说精力不济、时间不许。① 李莎,李芝,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J].课程·教材·教法,2004(9).没有充足的设备与工具开展活动是不现实,行不通的。

二、实施难的可能解决办法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的课程,还处在实验探索阶段,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很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已经成为中小学共同关注的焦点。如何根据学生发展的水平,学校管理现状和教师实际情况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是很高的,相关教师不仅要有知识的深度,更要有知识的宽度,绝大部分教师在未培训之前是很难胜任的。加强师资建设是实施课程的当务之急,更是促进课程发展,不断提高课程层次、水平的必要条件。怎样组建起一支满足课程需要的教师队伍呢?我认为除了培养一些专职的教师外,可以从以下几类群体中吸纳师资力量。第一,有特长的专业教师。第二,部分离退休的干部、专家。第三,热心教育事业的,学有建树的学生家长,第四,高一级院校的教授、导师、博士等。可以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形式,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为学生开展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增强专职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要通过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新课程教材研究、教学课题研究等活动,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将教师的作用由传授知识转向引出问题、导向实践活动,并引导教师在参与课程改革实践中,善于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胜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工作。

发挥教师群体智慧和力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工作。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协作组,以综合素质较好的教师为主,集中所有教师的智慧进行协同指导。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之前,可以现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以何种形式进行上课,要达到什么效果等。

(二)虽然目前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学生的卷面分数,但我认为,目前相对于社会其他方面,中高考的评价体系应该是目前最合理、最公平的评价体系,尤其是中国这种人口大国,尽管它不一定科学,因此这一评价体系肯定还会延续较长一段时间。我们教育一线的领导、老师,不能也不应该以此为借口,就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置于身后或仅作为一种“摆设”,我们应以孩子的终生发展为目标,来看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重

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评价工作。建立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多元评价的方法,注重对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评价。我们可以把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做学生的平时成绩,到期末再累加到一起,占学生期末成绩的部分比例,以引起老师、家长、学生的关注。

(三)出台有利于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尽快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的教育资源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在不远的将来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资源具备丰富、适切、可利用。也才能夯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能稳健地推进在初级中学的校园中。①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让老师尤其是家长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的意义。还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安排在同一时间,学生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主,选择自己喜爱的主题,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探讨、进步。

(四)动员全社会关心育人工作,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实践,其课程资源存在于学校之外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之中,存在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之中,需要社会有关部门和相关社区予以配合与支持,为新课程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关热心人士可以为学校添加活动设备,全社会一起为学校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可以帮忙监督促进。也可以以部分学校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为示范,向其看齐,借鉴学习。

① 潘洪建,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02-305.参考文献:

中学综合实践工作计划 篇7

电子实习是理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实践课程, 对于学生后续电子类课程的学习和学生综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尤其在现时高等教育中偏重理论学习, 导致学生综合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的情况下, 这类实践课程的作用尤为重要。

学校目前的电子实习采用模块化、多层次、项目化的组织方式, 将整个实习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模块, 采用先易后难、先基础后综合及对于电类与非电类专业学生在实习内容上有所区别的多层次方式, 学生首先进行基础操作 (手工焊接操作) 与仪器使用训练及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测试, 在此基础上采用开放选题, 让学生从众多可选的电子产品中 (数字万用表, 红外心率计, 多路抢答器, 脉宽调速电路) 选择一个来完成电子产品的安装与调试, 对于电类专业的学生还有EDA方面的实习内容。这样的实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在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上有很大的提高, 也使学生通过电子产品的安装调试提高了对电路图的读图能力和电路设计能力, 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使学生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在实习中学生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电类专业学生与非电类专业学生在本课程中的要求应有所区别, 对于一个班级中不同水平的学生, 教师在个别指导中也应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欠缺的方面有所改善, 擅长的方面有所长进, 得到最大的收获。

2.在2~3周的电子实习中,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进行动手操作, 但学生未来不是成为一个简单的操作工, 而是能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或进行电子产品设计的工程师, 因此在电子实习中不仅应该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同时也应注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提高学生的电路设计和调试能力, 即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 更好的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对于以上电子实习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电子实习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坚持个性化教学的理念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 教师精心指导, 使实习学生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得到最大的收获, 对本科专业学习和未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我校参加电子实习的学生众多, 每个学期有将近四十个班级, 电类专业学生实习三周, 非电类专业学生实习两周, 电类专业学生相对非电类专业学生多一周时间学习EDA方面的内容。指导教师连续指导不同班级的学生, 对于不同的专业与不同的班级的学生需要区别对待, 不能千篇一律, 即使班级内的学生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上也有所区别, 因此在实习中增加了选做和自主设计的内容:比如设计有源滤波电路来替代原电路中的二阶无源RC滤波电路;电路中的二级运算放大电路设计 (采用单运放LM741芯片的反相比例运算放大电路) 教师除讲解原理以外, 也允许学生按电路的功能要求重新设计放大电路, 或者采用不同的运算放大器 (LM358双运算放大器集成电路) 进行设计, 使得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在完成基本实践内容的同时结合一定的设计内容来提高对于电子电路理论的掌握和电路设计能力。

对于班级中的优秀学生, 允许他们自主选择教师提供以外的难度稍高、更为复杂的制作项目, 并且提供经费让学生自己购买所需的元器件, 时间上也更为灵活。由于学生数量多, 不同的学生之间在指导方法和内容上需要有所侧重, 理论掌握一般但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学生需要在实习中适当讲解原理及引导他们进行原理上的一些思考, 理论掌握好但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操作方面多作指导, 甚至需要做一些操作上的示范, 总之, 需要指导教师对学生耗费大量时间精心的进行个别指导, 使总体学生都能在电子实习中得到最大的收获和提升。

因此, 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精心的个别指导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有侧重点及增加自主设计内容的教学, 在电子实习课程中最大程度的贯彻实施个性化教学的理念, 使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有了最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

三、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 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大部分理工科本科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刚开始工作时极度缺乏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 无法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 是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迫切需要。在电子实习课程中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 是指导教师在课程指导中需要坚持和贯彻的理念。

在电子实习课程中, 教师先带领学生进行基础操作 (手工焊接操作) 与仪器使用训练及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测试, 使学生在进行后续的电子产品制作前得到相应的训练。电子产品制作是按模块分步进行的, 在开始部分教师适当加以引导, 讲解比较详细, 比如红外线心率计的电源电路与传感器电路, 及二级放大电路, 一般学生在完成这部分以后就可以对照着电路图, 自行完成剩余部分的设计与制作。在电子制作的同时, 要求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测试与分析, 完成相应的报告, 使学生在完成作品的同时, 能够对电路进行测试和分析, 加深对电路原理的理解, 使原本书本中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更难的是学生在遇到电路故障、无法完成后续制作咨询教师时, 教师不只是帮助学生解决电路故障, 同时还应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电路故障, 掌握一些排除电路故障的技巧, 学生通过排除电路故障养成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是学生综合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通过设置部分电路设计, 引导学生正确读懂电路图, 在电子制作流程关键部分进行一些测试与分析, 并且指导学生自行解决电路故障, 可以在电子实习教学过程中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结束语

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 在长时间的教学中, 学生总体对于本课程的评价很高, 如有学生所言, “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对电路图的理解不再抽象, 有信心自己再动手制作电子产品, 收获很大”, 同时电子实习表现优异的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电子竞赛获得奖励的比率也非常高。注重个性化教学和以提高学生综合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电子实习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还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及毕业课程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实习教学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在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学生可选产品的数目不多, 学生提问和电路故障过多导致实习指导教师工作强度过大, 电子实习课程应该与其他课程及课外科技和电子竞赛有效衔接。对此我们将持续积极探索, 不断总结经验, 对课程进行有效改革和调整, 使电子实习课程对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介绍了在电子实习教学中根据众多学生的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实践, 指导学生在完成电子产品制作的同时,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电子实习,综合工程实践能力,个性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朱朝霞.电子实习开放式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7, (4) :57-59.

中学综合实践工作计划 篇8

一、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

尽管一直在提倡,但“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的理念很大程度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课本成了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成了唯一的信息传递者。这些情况使得《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的要求,在很多地方难以落实。

即使在已经开展了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为当前的许多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二、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针对当前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为促使中学生走进自然、融入社会、体验生活,拓展学习空间,增加实际意义上的实践机会,我们应当实施哪些策略?我认为可在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将活动主题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将中学语文实践活动的主题与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优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一方面由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受到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则因为学生不能仅从教材上、学科上去认识自己生活的这个社会,而必须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对社会的认识。中学阶段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来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不仅能够解决学生的求知问题,还能够将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并以从前者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在后者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主题时,应该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教室里走出来,走进自然,走入社会,去体验实际生活,给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搭建平台,同时也使课外活动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将活动内容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起来

将活动内容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起来,是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的关键。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选取得是否科学、恰当,以及能否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其意义不言自明。因此,在选取活动内容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力求做到活动内容能够与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激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新的认识、产生新的想法,从而丰富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进而升华情感、发展能力。

如在《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中,可以针对本课的主题设计“锦绣中华”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或者旅游过的地方畅所欲言,不要仅仅局限在风景名胜区。还可以告诉学生们一些历史文化常识,比如四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鹳雀楼)、四大名亭(醉翁亭、陶然亭、爱晚亭、湖心亭)等。

3.将活动过程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巩固、提高结合起来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增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过程。中学阶段,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生课外拓展延伸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也理所当然要重视过程。

上一篇:英语基础知识相似词语辨析下一篇:等待小学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