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性读书报告

2024-05-26

合法性读书报告(通用11篇)

合法性读书报告 篇1

关于申请***、***两户房屋合法性认定的

报 告

南湖规划分局:

环南湖交通三圈建设是我市重点项目,畔湖湾段征地拆迁范围内有***、***两户各一栋房屋,位于畔湖湾社区木鱼组。该两户房屋是经规划部门批准的集体土地宅基地建设房屋,均各自办理了《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在征地拆迁过程中户主积极配合拆迁工作,现已签订了房屋补偿协议。

其基本情况为:***《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编号为郊集建(91)字第114200**号,宅基地用地面积***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批准及建设日期为1991年7月,户型为平房,《房屋所有权证》编号为岳房权证岳阳楼区字第****号、丘号为****,幢号为****,结构砖木,建筑面积****平方米。

****《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编号为郊集建(91)字第****号,宅基地用地面积****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批准及建设日期为19**年*月,户型为平房,《房屋所有权证》编号为岳房权证岳阳楼区字第****号、丘号为****,幢号为***,结构砖木,建筑面积***平方米。

根据《岳阳市集体土地征收与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湘政函〔2014〕113号)文件精神,现对两户申请房屋合法性认定,请予支持。

二〇一五年九月十八日

合法性读书报告 篇2

《耙耧天歌》描述的是发生在耙耧山脉尤家村落的尤四呆子家的事儿。女主人公尤四婆和尤石头结婚后育有四个孩子,三个女儿一生下来就是傻痴。最后生了一个男娃,一开始正常,后来因为一次淋雨发烧,竟也成了傻子。他们赶紧去瞧病,大夫说诊断这是尤石头家的遗传病,治不好。在回去的路上,尤石头跳河自杀了,书中这样描写道“男人就死了,被未来的日子吓死了。”经常在新闻里报刊上看见畸形儿或者先天有疾病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案件,很难想象一个有着四位嗷嗷待哺的痴呆孩子的单身母亲的心境。尤石头将一个男人应扛起的责任、该挑起的大梁狠狠地扔在了这个女人身上。不论尤石头是出于什么想法,是一时没想开还是觉得这种生活看不见希望而选择自杀,这就是一种懦弱脆弱没有担当的表现,这就是逃避责任逃离苦难置媳妇孩子于不顾的行为。尽管这日子这么苦这么难,这个女人还是独自为自己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世人说父爱母爱都一样伟大,我只承认半句,父爱伟大,但是绝对没有母爱伟大,不然为什么只有儿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而没有《世上只有爸爸好》。母爱是无穷大的,在一定情况和境遇下是无法匹敌与超越的。

小说终归是小说,有虚构的成分,尤石头死了以后他的魂魄还一直陪在四婆身边,陪她说话,给她打气。故事的前半部分的主线是给三妞找对象,三妞虽然傻,可是毕竟姑娘大了,心里有想法了,也想嫁作他人妇。倘若再不把三妞嫁出去,只怕四傻会和三妞乱伦哩。因为大女儿嫁的瘸子,二女儿嫁的独眼龙,过得都不怎么好,所以这次尤四婆立志要给三女儿找个全人。最终给三妞找了一个丧偶的懒鳏夫,不仅要了棉被、布鞋、牛等还将四婆家的粮食拉了个精光。可以说四婆以倾家荡产为代价把三妞嫁了一个全人。这又使得我心头一紧,究竟这个女人的生活要苦到什么地步啊。尤石头看见这个景象,面露愁色,反倒是尤四婆安慰他,说“房子还在就能住,有床有被就能睡,地都还在梁上就别怕饿死人。”这样的形势下,就算一个坚强的男人也未必能说得出口。

此书后半部分的主线就是给孩子们治病。二妞肚里有了娃儿,可是疯病却越来越严重,二女婿梦见一位老中医交代说若是喝了死人骨熬得汤,就可以根治此病,而且越是近亲的越好。于是乎四婆带着他立马去掘了尤石头的坟。书中对挖开的坟墓这样描述“黑漆早已剥落,泡桐木的棺板上,有许许多多虫蛀的洞眼,如蜂窝......棺盖上有两只白亮的蛹虫蠕动着。”此处明着是在描写蛹虫啃侵棺木,实则是在说几个傻痴孩子和女婿对尤四婆财产的啃食。啃活人还不够,现在连尤石头的几根老骨头也保不住了。

二妞的病好了,这是全文的一大转折点。文中花了近500字来描述二妞病好之后无异于常人的种种细节。三十年尤四婆也没见过的整洁的头发、干净的衣裳,已纳好的鞋底。尤四婆痛哭了一场,哭得无遮无拦,长长远远,和田野上望不到尽头的路一样。究竟尤四婆为什么哭,是在哭自己冷酷无情毫不犹豫说挖就挖的掘出了自己老头子的尸骸,还是由于带着四个痴孩儿煎熬挣扎了这么多年终于得到治病的方子喜极而泣?也是这时她意识到光是尤石头的老骨恐怕是不够了,那么就用自己的骨血吧。“她脸上的兴奋又渐渐淡薄了,被一层坚毅的灰白取代了,仿佛脸上结了白铁皮的壳。”她已经下定好决心,开始周密的筹划筹划自己的死亡,就连身体也是分配的清清楚楚,“四傻的病最重,取下我的脑子趁热熬成汁儿给他喝。大妞、三妞的病轻些,把我的骨头从中间分开来,用生白布包上三层放在桌上,待四傻脑子稍有灵醒了,他会给他大姐、三姐送过去的。”在安排生命死亡的过程中,她异常的冷静,没有丝毫犹豫和恐惧,竟然还唱起了30年前出嫁时唱的一首小曲儿,是因为终于可以治好儿女们的傻病了么?交代清楚之后,让尤石头将一个刚死不久的屠夫领到家里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从头到尾,尤四婆为孩子们操碎了心,只要她有的、能给的,从来没有过丝毫犹豫。四个孩子病好之时,竟是尤四婆生命之尽。一生为孩子付出一生的尤四婆没有来得及享孩子们的福,便离开了人世,真是一个充满悲剧性的人物。半生的煎熬、苦难还不够,最终真是要了她的命。为了其他三个儿女,用新鲜的血骨来医他们的病。母亲的使命完成了,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也终于,终于得到解脱。

而全文令人惊叹之处在四婆死后,她的魂魄对女儿的叮嘱“这疯病遗传。你们都知道将来咋治你们孩娃的疯病吧?”仿佛预示着,为人父母就是在还债,一代一代,环环相扣,真是一个独特的循环和宿命。它让人类意识到,在命运面前,自己的抗争是多么渺小、无意义。

这个短篇小说,里面运用了大量的虚构,尤石头的魂魄,尤四婆的血骨熬汤,都是虚构。读的时候有一种荒诞的感觉,但是我们确实真实的感受到了这个最为悲壮的母爱图景。在这个荒诞、神奇又惨烈的叙事小说中,产生了一种动人的力量,诉诸给读者强烈的亲情伦理观念。也许四婆并没有死,她的血骨已经溶在了儿女们的血液中,她们带她一起活着。

《耙耧天歌》确实是一篇献给母亲的赞歌,将母亲的这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展现的淋漓尽致。这篇文章能够给许多年轻人上极富教育意义的一课,每个人都终将为人父母,但是首先我们都是儿女。文中末尾写到“他们姐弟四个,则簇拥这黑棺材,哭得死去活来。棺材入墓时,四个人竟都从棺前拉不开,一个一个哭唤着往那棺材盖上撞。尤石头说‘你们还能哭活她吗?’”这个地方真是看得人心碎,大概这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真实写照吧。什么都可以放一放,等一等,唯独孝顺不可以。

参考文献

[1]蔡宁:《为还债的母亲-读阎连科<耙耧天歌>》,《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1月

[2]汤玲:《论阎连科小说语言的民间性》,《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8月

《翻译研究:综合法》读书报告 篇3

关键词:综合法;跨文化;情景语境;应用文体;多元互补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75-2

1 《翻译研究:综合法》的作者简介

斯奈尔·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是德国当代著名的翻译理论家,维也纳大学翻译学教授,欧洲翻译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其代表著作《翻译研究:综合法》(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 Approach)为翻译理论引入了独特的视角,在翻译研究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评价,“斯奈尔· 霍恩比在这方面从卓有成效的角度加以讨论,因为它们为解释笔译和口译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基本的观点”(Nida, 1993:155)。

2 主要内容

本书由序言、引言和五个章节组成。作者在序言中阐明了研究的目的是试图在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第一章:翻译研究:一门独立学科。

作者指出,语言研究在过去30年的发展结果促成了一门语言学取向的翻译理论的诞生。但这门学科地位薄弱,“翻译理论,无论是文学的或语言学的,几乎不为人所知,而翻译实践则完全降级到实用语言教学这种低水平的地位”(ibid., 2001:1)。

追溯翻译发展各相关阶段基本的概念,作者提出了批判性看法。首先是困扰翻译研究多年的“词和义”的二分法(word vs. sense)中存在僵化的二分法,随后德莱顿(Dryden)的翻译三分法等法则,虽打破了二元对立,对翻译行为提出了规范性法则,但将翻译过程绝对化,忽略了译者在翻译过程的主观能动作用。

以往以“对等”为中心的等值观念,视文本为线性的排列,将翻译过程过度简单化,认为翻译是在文本层面寻求完全的替代。而其负面影响体现在,对等这个术语“不仅不精确而且定义不清,造成了一种语言之间对称的假象,歪曲了翻译的基本问题”(ibid.,2001:22)。

翻译研究应着眼于各类文本。作者呼吁建立翻译研究的整体观。其综合法以心理学的格式塔整体原理为核心,强调“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的总和,对部分的分析也不能理解整体”(ibid., 2001:28),通过强调模糊边界(blurred edge) 和重合区域(overlapping),有助于消除对翻译研究的规定性框架。

第二章:翻译为一种跨文化活动。

本章阐释了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把文化定义为知识、熟练程度和理解力的总和,“译者不仅要精通两种语言,也需要熟悉两种文化”(ibid., 2001:28),凸显了文化语境的重要性。通过梳理从文化角度着眼的德国主要翻译理论,作者试图强调翻译研究与语言功能的密切关系以及所受文化、社会和情景因素的制约。建议消除存在于文学翻译和其他翻译之间的生硬的区分,打破了翻译研究中的两极化二分法。

随后作者探讨了维度(dimension)和角度(perspective)两个普遍且互补概念与文本之间的关系。“维度指的是通过词项、文体手段和句法结构实现的语言的倾向;角度意指说话者、叙事者或是处于特定文化、态度、时间和地点的读者所持的视角”(ibid., 2001:46)。维度关注的是语言的内在因素,而角度则注重文本与外部社会文化等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实例阐释了文化联系(角度)和语言(维度)对翻译策略选择的重要影响作用。另外从该视角,作者认为隐喻因具有文化特殊性(culture-specific),翻译应取决于它的结构和在相关文本中的功能。

第三章:翻译、文本和语言。

本章对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发展互动和密切关系进行了历史性回顾。结构语言学、语言学的语用转向(pragmatic turn)和功能语言学的发展都对翻译研究范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强调翻译过程中文本分析的重要性。不能将文本看作孤立的项目组合,而要视为“大于其各部分相加之和的一种复杂的多维度结构”(ibid., 2001:69)。文本分析要采取“自上而下”(top-down)的方法,从宏观层面过渡到微观层面,强调文化与情景语境,着重确立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实现的功能。

在分析语篇产出(text production)时,引入了查理斯﹒菲尔莫尔(Charles﹒Fillmore)的“场景-框架语义学”(scenes - frames semantics)。译者要从文本框架出发,根据自己的经验水平,通过一些决策,构建合适的目标语框架。强调文本同化(text assimilation)的动态过程,将相互关联的文本因素、经验、感知和情景等多种因素综合纳入考虑。

第四章:从专业语言到文学翻译。

本章尝试叙述了一些翻译基本问题中的明显趋势。主要有:以源语文本或目标语文本为研究出发点的不间断的“取向摇摆”(swing of orientation);在文学翻译研究中对“评价性”(evaluative)方法的反对和对“描述性”(descriptive)方法的提倡;以语言学取向为主的翻译研究,把翻译的功能看作社会文化背景的一部分(ibid., 2001:93)。

以实例分别从源文本情境、目标语文本功能和源语文本地位进行对比分析,认为随着文本类型从专业文本向文学文本演进,翻译的功能更加开放,而源文本的地位也越高。将源文本地位与目标语文本功能相结合,对不同题材的文本区别对待,翻译的主要标准应由接受者和具体功能来决定。

第五章:翻译研究:未来的视角。

本章阐述了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翻译研究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们要消除对翻译行为的偏见,不断提高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职业素养,将翻译研究推向一个崭新的未来。

3 跨学科视野下的翻译综合研究

本书采用心理学格式塔综合理论,试图整合翻译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导向和文学导向,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范式。这种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对翻译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 翻译理论的多元互补

作者对翻译流派及其理论的梳理并非全盘否定或肯定,而是秉承批判继承的态度,强调理论互补的作用。例如她重新审视了语言学在文化转向中的作用,强调了奥斯丁(Austin)、索尔(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菲尔莫(Fillmore)的认知框架理论、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以及发展出的篇章语言学对语言学语用转向的重要作用,并为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提供了重要的学科基础。

3.2 跨学科研究的范式

作者的综合法是翻译研究跨学科范式的重要尝试,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先锋作用。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现象,每一次的跨领域的理论借用,都会带来新的视角。

纵观全书,作者的综合法对当今翻译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从翻译研究的主体来看,要提高翻译研究者和翻译从业者的素质(ibid., 2001:133)。翻译研究(包括口译),需要加强翻译研究者和从业者的融合,鼓励翻译从业者加入翻译研究队伍,为翻译研究增添丰富的实践素材,提供更多见解。

其次,从研究对象来看,本书分析不仅包含文学文本,也包含了应用文体,这在其他翻译理论中很少提及,极大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对象。其实,文学翻译虽是讨论较多的文本类型,但在实际翻译总量中所占比例并不大。随着当今翻译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扩大,翻译研究的对象也应随之不断扩充。

最后,从研究方法来看,当今我们也要采取综合的视角,借鉴多学科的不同思想体系和理论架构,借它山之石,丰富翻译研究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除理论推演外,更要推广实证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方仪力.斯内尔-霍恩比翻译思想述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S1):131-133.

[2] 廖七一.跨学科综合·文化回归·多元互补──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走向试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8(5):26-33.

[3] 田德蓓.《翻译研究的综合方法》述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2):71-74.

合法性读书报告 篇4

一、致委托方函 1

二、估价师声明 2

三、估价的假设和限制条件 3

四、房地产估价结果报告 5

(一)委托方 5

(二)估价方:重庆评估土地房地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 5

(三)估价对象 5

(四)估价目的 7

(五)估价时点 7

(六)价值定义 7

(七)估价依据 7

(八)估价原则 8

(九)估价方法 8

(十)估价结果 10

(十一)估价人员 11

(十二)估价作业日期 11

(十三)估价报告应用的有效期 11

五、房地产估价技术报告 12

(一)个别因素分析 12

(二)区域因素分析 13

(三)市场背景分析 13

(四)最高最佳使用分析 14

(五)估价方法的选用 15

(六)估价测算过程 16

(七)估价结果确定 26

六、附 件(略)

合法性读书报告 篇5

文章,到]

一、基本情况

(一)全乡农民工输出情况

2006年4月,全乡外出务工人员共3689人,约占全乡农民人数的10%,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8%,约占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的40%。输入到乡外省内占75%,省外占25%;男性占65%,女性占35%;16—25岁的占70,25岁以上的占3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0%,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5%,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5%。输出务工地点主要集中在昆明、下关、景洪等地。

(二)全乡转移农民工情况

2006年4月,全乡共吸纳、就地转移农民工94人。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事业单位、非公有制企业、商业服务业等。转移的农民工月工资收入200元以下(含200元)的约占13.8%,200—500元的占84.1%,500元以上的占2.1%。

(三)劳务输出收入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我乡外出、就地转移务工农民年均净收入3000—7000元不等,如按4000元计算,年均创收1475.6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党委、政府重视,工会主动工作、源头参与

为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乡基层联合工会积极探索吸收农民工加入工会,通过工会组织维护其合法权益。近年来,随着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和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现象的增多,乡基层联合工会组织进行了专项调查,并及时向乡党委汇报,乡党委、政府从政策上积极为务工的农民创造宽松的务工环境,确保了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2003年8月全国总工会《关于切实做好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工作的通知》出台后,乡基层联合工会始终把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维护其合法权益作为重点工作。

(二)工会竭尽全力,想方设法维护农民工权益

1、通过两条途径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

一是依托事业单位工会组织。林业、水利、农科等单位,在成立基层工会之时,就把在本单位务工的农民工直接组织到工会中来。已建立有工会组织的事业单位在招工时,坚持做到同时招工,同时吸收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二是在私营企业成立工会。在县、乡两级工会的指导下,XX林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工会,把在厂内务工的农民及时组织到工会中来。拿到工会会员证的他们高兴地说:“想不到俺农民也能加入工会!以后有工会撑腰,心里就踏实多了”。

在对两条途径吸收农民工加入工会的基础上,提倡多途径、灵活多样、点面结合、宜单则单、宜联则联、因势利导、别具一格的建会形式,以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

为适应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在工会会员管理中推行流动会籍管理制度。农民工凭县总工会统一核发的《中华全国总工会会员证》到劳动关系所在地工会办理会员接转手续,实现农民工工作关系到哪里会员组织关系到哪里,以便为农民工维权和服务提供组织保证。

2、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农民工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职工民主大会等多种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XX林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工会十分重视职工的生产条件和人身安全,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环境对人体的危害;农民工志愿加入工会后,工会组织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提合理化建议等,吸收采纳农民工提出的合理建议,尊重农民工的人格。林业、水利、农科等单位把德才素质优秀的农民工放到领导岗位,在评优表先评模中,农民工和其他工人一样进行同等条件评比;坚持实施帮扶救助机制,通过帮扶解决农民工的实际困难。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活跃其业余文化生活,让其充分感受到工会大家庭的温暖;企事业单位经常组织农民工外出学习,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通过对工会会员实行优惠待遇吸收农民工加入工会,吸引更多的职工尤其是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其目的是增强工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扩大工会的影响,让会员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政府有关部门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中配合联动

合法性读书报告 篇6

--科左后旗地方道路管理段工会 孙忠玲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总书记在劳模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更好地促进女职工权益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我们重点对**市科左后旗交通运输系统下属3个二级单位(旗公路管理段、旗地方道路管理段、旗运输管理所)进行了调查,科左后旗交通运输系统共有职工648名,其中女职工147名,我们共走访工会干部、管理人员、一线职工、未婚和已婚各层面女职工40名,调查以座谈、问卷的形式进行,现将情况归纳如下:

一、女职工组织建设情况

1、组织比较健全。这三家单位都有工会组织,有女职工工作者,都成立了女工委员会、劳动保障监督委员会、法律监督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等,且科左后旗地方道路管理段女职工占委员总数的70%以上。有的还制作有工会工作展示板,组织机构、工作制度、组织职责全部上墙。

2、没有侵权现象。从调查情况看,这三个单位都能正常运转,效益较好,工资都能正常发放,没有发现侵犯女职工合法权益现象,也没有劳动争议案件和上访案件发生。

3、注重劳动保护。这三家单位都属无毒无害作业,比较重视女职工的劳动保护,天气炎热的夏天,女职工在劳动时都能享受降温待遇,特别是地方道路管理段夏季有解暑茶和白糖,基层道班有太阳能,劳动一天后女职工可以冲澡,在劳动时发有工作服、工作帽等。对待劳动保护和安全问题都能够执行劳动保障局和安全局的有关规定,无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二、女职工特殊权益维护情况

1、女职工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签订情况

科左后旗交通运输系统各二级单位都签有集体合同、工资合同、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

2、女职工特殊权益专项集体合同及同工同酬情况

根据自身特点对女职工特殊权益专项集体合同进行了充实完善,并且全部实现了平等就业和同工同酬。

3、女职工享受社会保险情况

为了确保女职工身心健康,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提升女职工幸福指数,均建立了困难女职工档案,并在旗总工会的组织下开展妇女健康体检活动,同时利用庆祝三八节为女职工缴纳女职工意外保险,节假日入户走访慰问等,真正把工会组织的关怀送到女职工的心坎里,从而调动了广大女职工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4、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落实情况

所调查的单位均非常重视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各项规定,女职工的四期特殊劳动保护全部落实到位。

三、存在的问题

1、女职工自我保护意识较低,在走访中,绝大多数女职工不了解国家关于女职工保护的有关法规,不知道女职工特殊权益有哪些,怎样维护自身权益就更无从谈起,对签不签集体合同,对合同中有关女职工特殊权益保障等内容并不在意,认为无所谓。

2、合同内容不规范。单位签订集体合同率比较高,但合同内容不规范,涉及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权益保护内容不完善。

3、事业单位法律意识淡薄,不重视工会女职工工作,特别是对工会法、工会知识及女职工特殊保护的法规了解不多、执行不到位,认为只要不违背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就行了。

4、女职工生育保险覆盖面低。

四、形成问题的原因

1、女职工文化素质较低,缺乏法律维权意识。许多女职工对国家有关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知之甚少,不知道自己拥有哪些权利,无法判断自身的权益是否受到侵害,不敢提出合法正当的要求。

2、工会女职工组织发挥作用不够,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重视行政和党建工作,工会工作开展难度大,缺乏有力的法律制约机制和执法保障机制,活动经费没保障直接影响到工会工作的开展。

5、意见和建议

1、加大对女职工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广泛宣传,增强她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加大法律宣传和执法监督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和重视女职工权益保护工作的氛围。要继续把《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作为工会系统普法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形成尊重和关心女职工,自觉维护女职工权益的良好氛围。

3、加强对单位法人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工会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提高他们自觉保障女职工的权益和特殊利益的意识。

4、切实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女职工为经济建设作贡献的积极性。工会女职工组织要积极参与维权机制的建设,依法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加大宏观维护力度,积极参与涉及女职工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制订、修改工作和执法检查活动;在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工会与行政联席会议、集体合同制度和厂务公开制度等过程中,着力解决涉及女职工特殊利益的突出问题;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民主管理形式,进一步维护女职工民主决策、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权利。积极参与女职工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工作,参与查处严重损害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的侵权行为,努力做好女职工的法律援助、法律服务工作。

5、完善工会法人制度,经费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工会工作的正常开展。

6、关心困难女职工生活,努力为广大女职工办实事。工会女职工组织要深入基层了解女职工的困难,关心她们的疾苦,倾听她们的呼声,反映她们的意愿和要求。加强对困难和特困女职工的帮扶活动,努力为她们排忧解难。

总之,被调查的3家单位都能够正常运转,效益较好,能正常发放工资,严格遵守女职工四期保护有关规定,无侵犯女职工合法权益现象。企业工会组织也比较健全,女职工组织制度也比较健全,大都与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同时将女职工专项合同作为条款写入集体合同。能基本落实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能够基本保证女职工享有三个月产假待遇,无怀孕期间开除女职工现象,在女职工产假期间工资全部发放,另外给予哺乳期女职工每天2小时哺乳假。工会女职工活动正常。

“读书报告”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篇7

2.身体力行, 教师要积极引领。在读书报告活动中, 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 不仅要和学生一起阅读, 而且要读得更深更透, 要时刻准备面对学生的“质问”。另外, 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初或阅读之后, 做相应的讲座。读书前, 进行阅读方法、读书笔记的写作要求、评论的写作技巧、读书报告的写作内容等方法的指导;在学生阅读后, 可分作家、分时代、分国家, 或对某本书的人物、技巧等方面开设专题讲座。

3.细细咀嚼, 不可粗枝大叶。朱光潜在《谈美》结束的时候送青年朋友一句话:“慢慢走, 欣赏啊!”人生是这样, 读书更是这样。要写出好的读书报告, 细读文本是基础。有的学生匆匆看一遍文本, 就为了完成任务埋头写读书报告, 这样的读书报告十有八九写不好, 要么浅尝辄止, 要么以偏概全, 甚至出现错误的观点。要知道好的读书报告的来源是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 这就要求我们放慢脚步, 学会欣赏。

4.读书报告会, 反思中提升。举办读书报告会对激发学生求知欲、表现欲和锻炼学生语言交流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每有读书报告, 教师一定要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报告交流会, 让学生在探讨、交流中, 甚至争辩中, 自找差距, 交流感受, 碰擦火花, 使优秀者更自豪, 后进者更自勉。这正如萧伯纳所说“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交流之后, 我们就各有了两种思想。”

合法性读书报告 篇8

——XX镇工会

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前一段时间,我们召开了专题会议,对调研工作进行了部署,并成立了专门的联合调查组,采取镇里集中调研与基层分头调研相结合,座谈、走访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围绕农民工群体与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统计的结果,我镇现有农民工1201人,其中男387人,女814人,外地432人,占35.9%,镇内769人,占64.1%,党员47人,占3.9%,共青团员136人,占11.3%,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年纪较轻,文化较低,全镇农民工中16—25岁331人,占27.56%,26—35岁576人,占47.96%,36—50岁248人,占20.6%,50岁以上46人,占3.8 %,35岁以下占到了四分之三。从文化程度上看,农民工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小学及以下的38人,占3.2%;初中的983人,占81.8%;高中及以上的180人,仅占15%。初中以下文化的占到了总数的85%。

二是工作辛苦,待遇不高。由于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农民工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性行业,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体力劳动要求相对较高。我镇外来农民工中,从事个体经营的仅占7%,93%的是打工,其中从事铸造和服装制造的最多,有837人,占74.9%;从事建筑的共214人,占19.2%;其他行业的共66人,占5.9%。根据统计的情况,农民工月收入400元以下的54人,占4.5%;400—600元的725人,占60.4%;600—800元的327人,占27.2 %;800元以上的95人,占8%;工资正常发放的1135人。签定劳动合同的356人,接受业务培训的527人,参加社会保险的75人,分别占总数的29.6%、43.9%和6.2%。

三是流动频繁,不稳定性强。从工作时间看,在当地工作半年至一年的392人,占32.6%;1—2年的536人,占44.6%;2—5年的190人,占15.8%;5年以上的83人,仅占6.9%。据一些用工的业主反映,许多农民在工临时观念比较重,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给企业生产带来很大影响。

另外,我镇还有外出农民工200多人,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3.3%,并且在这些外出农民工中80%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

二、我镇农民工管理和开展工作的基本做法:

总的看,我镇对农民工工作比较重视,结合实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对提高农民工素质,发挥好农民工作用,促进镇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搞好用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镇里综合运用财政扶持和竞争激励方法,调动农民工个人、用工单位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积极做好农民工的培训工作。一方面,积极探索,切实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定向培训,结合351培训工程,对农民工进行针对市场需求的培训。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对就业农民工的岗位技能培训。从提高劳动效能、安全生产的角度,要求企业对职工进行必须的职业技能培训,对一些特殊行业,要求资格证和上岗证齐全,方可上岗操作,绝大多数用工企业都能结合工作需要,采取开办短训班、熟练技工传帮带等措施,对新录用的农民工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初步形成了“先培训后上岗”的用工机制,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2、努力增强亲和力,让农民工体会到家的温暖。针对农民工群体年龄轻,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由于乡村情况,生活不方便,工作不塌实的实际,镇里及用工单位上下齐动,积极做工作,着力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一是排忧解难,为切实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设立了举报电话,健全了举报机制,及时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及侵害农民工权益的不法行为。二是逐步提高待遇,多数用人单位十分重视“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服务工作,设身处地为农民工着想。三是丰富文化生活。多数用工企业都能够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3、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一是抓组建,及时调整和建立党组织。近年来,我镇立足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特点,采取“独立、联合、挂靠、派入”等几种方式,及时调整和建立健全党组织。对具备设立党支部条件的直接组建党支部;对部分在行政村,规模不大,影响较小的一般成立联合支部或成立党小组,挂靠在村党支部;对暂时建立不起来的,按照有关法规先把工、青、妇等配套组织建立起来,为今后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二是采取多种措施及时掌握农民工党员情况。对建立党组织的企业,要求企业在招用员工时,加强教育引导,对农民工政治面貌一并进行登记,使农民工的党员自觉亮出身份,使他们离乡不离党组织。三是注重在优秀农民工中发展党员,对那些在企业工作安心、表现比较突出的农民工,通过企业党组织,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三、农民工群体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民工乡土意识浓厚,较难融入本地社会。调查显示,我镇农民工73%是由同乡介绍而来,在陌生的环境接触陌生的群体,在生活、卫生诸多方面的习惯又与本地居民有较大差异,往往需要较长的“磨合期”才能适应本地的环境。同时,由于多数农民工外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收入,最终还要返乡,因而对流入地没有归属感,往往同乡之间抱团,加上部分本地居民对外来人员缺乏认同感,缺乏相应的社会关心,这些都导致农民工群体一时都很难融入本地社会。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2、农民工虽是弱势群体,但相关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民工整体文化层次不高,在市场上处于弱势,也往往缺乏合同观念和维权意识。同时,现行的体制主要侧重是管理他们,缺乏为他们提供相关公共服务的只能、子女教育、安全生产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对农民工覆盖率较低,暴露出相应的基本权益保障机制尚不够健全。调查显示。我镇外来农民工85%以上是初中以下文化,多数从事体力劳动,工作环境艰苦,与企业签定劳动合同的占总数的29.6%,参加社会保险的只占6.2%,多数难以享受恰当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一旦发生劳资纠纷,农民工往往会蒙受损失,虽然劳动保障部门为此做了很多工作,但一时还难以完全解决。

3、农民工技术水平不高,与输入地经济发展存在结构性矛盾。农民工普遍缺乏基本就业技能,选择职业的余地少,多数以体力劳动为主,造成了一些工作岗位拥挤和不良竞争,随着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技术型岗位虚位以待。由于农民工的素质不适应,一方面,许多企业因招不到胜任的员工而着急;另一方面,许多农民工被挡在了技术门槛之外。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四、几点建议:

1、要强化组织协调,实现农民工有序流动,适应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需要。各级政府应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规划,明确责任,形成合力,协调作战。各有关部门、镇、村应围绕劳动力转移前的技能和法律培训、转移中的就业导向安置、转移后的跟踪维权服务这一工作链条,切实抓好各阶段、各环节、各部门的工作落实,使劳务输出群众自发的松散型向有计划,有组织或建制的转变。特别是要创新思路,加大对民工的培训力度,把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培训纳入公共服务范畴。统筹社会教育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尽快建立健全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有针对性的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法律意识等综合素质,从而增强其择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提升农民工就业档次。

2、要配合联动,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本着“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协调、多方参与”的原则,建设健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领导小组”各级工会、劳动保障、民政工商、法院、公安、计生、妇联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加大对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的领导力度,形成联动机制。不断深化维权措施,全方位依法提供各项维权服务,努力使农民工与正式职工享受到同等待遇和政策。重点是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劳动合同签定率,各类基本社会保险入保率。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和劳动管理。对严重违反《劳动法》等法律、法规,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企业,要依法严肃处理。同时要依据政策法规,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再就业等问题,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和具体利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工作职责应逐步向民工群体覆盖,加大对《劳动法》的宣传力度,并提供相关维护权益信息,教育农民工提高自身的法律保护意识。

《读书报告13213》读书笔记 篇9

作者托马斯·莫尔于1478年2月7日出在英国伦敦一个不太显赫的富有家庭。莫尔幼年丧母,由父亲带大。

《乌托邦》一书共分两部。在第一部里,莫尔借拉斐尔之口主要对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统治阶级的专权残暴、厚颜无耻,以及广大下层群众的悲惨处境予以辛 辣的嘲讽和深刻的揭露。那些统治者们所关心的只有两件事情:要么疯狂地掠夺人民的财产,为此他们可以耍尽各种手段,设下最阴险而卑鄙的圈套;要么挑起掠夺 性战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可以寻找种种借口,不惜牺牲人民的性命或致他们于伤残。平时还要豢养一批雇佣军,对社会治安造成严重危害。统治者们以严苛的刑罚对付下层群众,根本没有什么公正可言,“盗窃犯被处死的比比皆是,有时一下子就有二十个人被送上同一台绞刑架。”莫尔认为,这样一来,造成的后果只能是“本来只想去盗窃的人,便可能连人也杀掉。除非能保证被抓到后不会有太大的危险,否则为了能够更安全就必须干掉知情者来掩盖罪行。因此当我们用酷刑去恐吓盗贼时,却给无辜的平民带来了灭顶之灾。” 莫尔的这些大胆揭露,为当时的英国社会勾勒出一幅立体画,也为第二部分描述乌托邦的社会制度作了陪衬。正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中,莫尔得出了若干空想社会主义的重要结论。

在《乌托邦》一书的第二部,莫尔将自己对人类美好国家制度的憧憬投射在他所假想的乌托邦岛上。在这部分里,莫尔用了八个不太引人注目的标题,系统地为我们规划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在政治方面,莫尔主要涉及了乌托邦人民实现民主的最高形式、乌托邦的官员、乌托邦的社会分层,以及乌托邦的法律制度。首先,乌托邦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即除奴隶之外的全体乌托邦人当家作主。乌托邦人实现民主的最高形式是全岛大会和议事会。议事会设在首都亚马乌罗提城,由岛上的五十四座城市分别派出三名年老而经验丰富的公民组成,其成员每年更换一次,他们商讨那些关系全岛公共利益的事务,他们规定,如果一部法令在距颁布之日三天前没有经过讨论,那么它就不能被批准实施;而且,议事会有惯例:不在一个议案提出的当天对它进行讨论,而要留待下一次会议;其次,乌托邦有一套完备的官员制度。岛上设总督、特 朗尼菩(或称首席飞拉哈)、摄护格朗特(或称飞拉哈)三级行政官员。总督为最高行政长官,由岛上的二百名摄护格朗特主要从亚马乌罗提城下辖四个区的四位候 选人中经秘密投票选出。第三,从社会分层上看,乌托邦社会由自由公民和奴隶构成。乌托邦的奴隶来源于两个方面:一部分是国内犯了重罪而被罚为奴隶的人;另一类是 在国外犯罪而被判为死刑的犯人。在这里,莫尔试图对第一部分中,人们提出的“该如何惩办盗贼”这一问题,做出详细的回答。最后,乌托邦的法律制度也颇具特 色。乌托邦几乎没有法律,也不存在律师,由人们自理诉讼,法官也能够热练地权衡各种供词,出恰当的判决。在经济方面。首先,乌托邦人的一切经济活动是以人们的生产劳动为前提加以展开的。在乌托邦,所有的城市及其附近的乡村,不分男女,只要年龄和体力适合,都要参加劳动。那些摄护格朗特,虽然可依法免于劳动,但他们不会利用这个特权,而是通过以身作则来吸引其他人更好地去进行工作。其次,乌托邦人讲求经济效益。他们的劳动者所从事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自然需要和便利要求”所必需的职业。其中,最主要的是农业,它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最受重视,不分男女,无一例外,乌托邦都要轮流从事农业劳动。第三,在乌托邦没有

贷币,不存在商品 流通,人们视金银如粪土。乌托邦人的生产、分配和消费都是计划调节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乌托邦实行财产公有。所有产品公共管理,按需分配。因而没有 流浪者和乞丐。人们在这里可以享受着公共食堂可口的饭菜,可以享受到公共医院优质的服务。在这里,“无论在哪儿都不会找到一样私有财产。实际上,每隔十年 的时间,他们便要通过抽签的方式来调换他们的房屋。”财产公有是整个乌托邦社会得以存在的物质前提。

在科学文化方面。首先,乌托邦人注重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他们要求,工作、睡眠和就餐之外的时间,要尽可能用于学术探讨。他们甚至将人们心智的发 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乌托邦宪法开宗明主义阐述了他们所追求的唯一目标:“为了使所有的公民,在公共需要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 来,并致力于寻求精神自由和心灵完美。”其次,乌托邦人注重促进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他们选拔那些个性良好、智力超常、学习兴趣浓厚的人,作为专职学术研 究人员,并享有一些特殊的待遇。因此,在音乐、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哲学等方面都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另外,他们还很注重学习外来文化,并有着惊人的 消化、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

在社会生活的方面。首先,乌托邦人采取的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在乌托邦根本找不到虚度光阴和借口旷工的机会。这里没有酒馆、妓院、赌场、贼窝,人们 在闲暇时间从事的是一些正常而健康的消遣娱乐。其次,这里盛行的是一种平等,互助、融洽、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家庭伦理对乌托邦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家中,妻子服侍丈夫、子女服侍父母、年轻人服待老年人,长者在乌托邦社会活动 的各个领域都受到了人们的尊重,拥有很高的权威。最后,乌托邦具备新型的 男女关系,女性可以与男性平等地参与社会各项活动,并对促进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

在宗教方面,乌托邦人采取了很明智的宽容态度。在这里,有的人崇拜太阳,有的人崇拜月亮,有的人崇拜其他的某个星辰。人们可以自由地宣扬自己的宗教,任何 人都不会由于自己的信仰而受到惩罚,但任何人也不允许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人。

此外,莫尔在这部分还对乌托邦的人口、教育、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婚嫁习俗、语言文字、医药生,乃至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了描述。

以上简要叙述了莫尔《乌托邦》一书所反映的一些基本思想。从中可以看出,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莫尔,不仅深刻地洞察和揭露了那个时代的各种矛盾,对当时刚刚兴起的,将私有制历史地发展到了最高顶点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给予当头一棒;而且还富于天才性地为人们描绘了人类理想社会的美好图景。莫尔也正是以这些天才性的设想而被世人公认为西欧第一位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当年的很多设想已经变成了今天的现实,有些至今仍是我们不断努力追求的目标。然而,作为一位生活在十六世纪的人文主义者,受其所处特定历史条件和他本人思维方式的影响,莫尔又有很大的局限性。

美国公民持枪的合法性分析 篇10

枪支是美国文化的核心, 美国人对枪有着特殊的感情, 从白人踏上美洲大陆土地的第一天起, 就开始用枪对付印第安人。美国独立战争期间, 民兵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正是民兵在莱克星顿打响第一枪, 为独立战争拉开序幕。建国初, 美国建国之父杰婓逊就认为, 职业军人组成的常规军, 很有可能被中央政府利用来镇压人民, 从而危及个体自由, 因此极有必要代之以民兵制衡。早在1791年, 美国通过的宪法第二条修正案就明确规定, 管理良好的民兵, 是保障一个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 因此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截止目前, 美国的50个州中, 44个州的宪法都有明确保护公民持枪权利的条款, 私人拥有枪支是保障个人安全的必备条件。

美国公民持枪的权利来源于宪法, 根据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的规定, 人们持有枪支的权利不得被侵犯 (the right ofthe people to keep and be ar Arm s not to be infringe d) 。显然美国将人们持有枪支作为其国民的基本权利来肯定的。为什么美国宪法要如此规定呢?美国人认为, 人们持有枪支是其反抗暴政和专制最有力的保障。这一点亦可从《美国独立宣言》中反映出来, 《美国独立宣言》明确肯定了人们反抗暴政和专制的权利。该宣言中第二段是这样表述的:“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 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 人们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 而政府的正当权利, 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授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对这些目标的实现起破坏作用时, 人民便有权予以更换或废除, 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当时宪法起草人杰婓逊认为, 只有百姓有持枪权才能将这种权力付诸实践。美国宪法规定的任何条文可以根据将来的情况加以修改, 但百姓自由持枪这一条绝对不能改。显然, 从《美国独立宣言》来看, 人们持有枪支是其应有之义, 否则, 美国人们遇上暴政或专制, 将很难去改变或废除它。

另外, 在美国, 宪法至高无上和宪法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已渗透于每个美国公民的骨髓当中, 人们信任和依赖于宪法, 并把宪法当作自己权利救济的最后一道屏障。舒国滢教授在其《法哲学沉思录》中提到, 尊重宪法权威是避免“合法律性危机”的必要条件, 他指出, “任何一个在宪法体制内生活的人, 都必然把宪法看作是其法律理想、信念、情感和利益的寄托之所:他们对宪法抱有出自本能的幻想, 这种幻想支持着他们依然选择“有法度的生活”, 对实在的法或法律体系持有最低限度的信任和依赖, 并由此对国家和国民身份保持适度的认同。”他还认为, “宪法不得自反承诺, 人们尊重宪法的权威是在于宪法是“人人的法律宪法”。宪法承诺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如果宪法一方面做出保障权利的承诺, 另一方面却违反自己的承诺, 他同样会陷入自反性矛盾, 正因为宪法不得自相矛盾, 所以他才可能成为人们的一种幻想寄托:宪法不伤害它的人民。”由此, 我们得知, 宪法对人民的保护是最底线的, 他赋予的人民的基本权利也是最低限度的, 即这些被赋予的宪法性权利不能被随意减少或剥夺, 除非有强有力的正义的理由存在, 否则宪法将“言而无信”而丧失其权威和认同感。所以, 从这个层面上讲, 美国枪支的禁止的确是相当困难的, 因为其宪法性基础是根深蒂固的, 且不易动摇的。

二、公民持枪合法性的自由价值基础

通过以上论述, 我们可以看出, 在美国, 公民持有枪支是基于自由而被赋予的宪法权利, 在美国人看来, 崇尚个人自由是美国允许私人拥有枪支的思想基础, 那么自由这一价值在美国这片土地上是如何被演绎的呢?1958年, 柏林发表“两种自由概念”的演讲, 将自由分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 他是这样理解消极自由的:在没有其他人或群体干涉我的行动程度内, 我是自由的。在这个意义下, 政治自由只是指一个人能够不受别人阻扰而径自行动的范围, 我本来是可以做某些事情的, 但是别人却妨碍我去做—在这个限度内, 我不是自由的;这个范围如果被别人压缩到某一个最小的限度以内, 那么, 我就可以说是被强制, 或被奴役了。关于消极自由, 哈耶克在其《自由秩序原理》中也有类似表述, 在他看来, 自由指的是一种人的状态, “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状态。”在此, 自由之所以被看作是消极的或者否定性的, 关键在于这种自由观念的要点不是成就一种主体或主体目标, 不是“做······的自由” (freedom to) , 而是“免于······的自由” (freedom from) 。后者仅仅涉及与他人的关系, 在此自由观下, 对于自由的侵犯只来自于他人的强制, 特别是来自于政府等强制性权力的强制甚至奴役。由于美国人民固有的自由和权利意识, 他们不会轻易的以让渡出自己自由, 来维护一个可能的没有枪支暴力的社会秩序。在他们看来, 暴力犯罪的增多的根源不仅仅在于公民持有枪支的合法权。而恰恰相反, 枪支的合法拥有, 就是保障人们免于……的自由, 该消极自由正是自由的精神核心, 而且必须是不得被侵犯的。

人们对自由的看重是有着极其深刻渊源的, 正如卢梭所言:“放弃自己的自由, 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 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 甚至就是放弃自己的义务。对于一个放弃一切的人, 是无法加以任何补偿的这样的一种弃权是不合人性的;而且取消了自己意志的一切自由, 也就是取消了自己行为的一切道德性。”主权国家固然超乎一切, 但仍然是有限的。“每个人由于社会契约而转让出自己一切的权利、财富、自由, 仅仅是全部之中用途对于集体有重要关系的那一部分”。主权者不可以对公民加以对集体毫无用处的束缚。这种束缚就包括对枪支合法权的剥夺, 这对于美国公民来说是非正义的。

通过上述分析, 在美国, 公民持有枪支是具有其很深刻的历史性和正当性的, 权衡枪支的利与弊, 我认为完全禁枪或者枪支放任自流, 都是不科学的, 应保障宪法赋予人们的这一基本权利, 原则允许公民合法持有枪支, 同时对于某些存在较强暴力倾向的人实行枪支管制以作为例外, 让大多数国民合法拥有枪支。这样, 有助于公民自由和基本权利的保障、有利于遏制权力专横和腐败的发生, 真正实现动态的稳定。

摘要:众所周知, 美国是一个自由而开放的国度, 尤其在公民持枪合法性的问题上更是如此, 人们因为可以拥有枪支而感到自豪。但是, 随着社会结构和成分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暴力犯罪因枪支而起, 尤其是近几年来校园枪击案的频繁发生, 让人们不得不反思公民合法持有枪支的正当性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宪法权利和自由价值的分析来探析美国公民持有枪支的合法性基础。因本人学识浅薄, 不足之处还请读者指正。

关键词:美国公民,持枪,合法性

参考文献

[1]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

[2]美国独立宣言.

[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3]舒国滢.法哲学沉思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4]刘军宁.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5.

合法性读书报告 篇11

一、《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是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份较为完整的现代福利国家的蓝图。它对英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进程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工业化资本主义发展的国家,也是最早面对工业化所产生的养老、失业和疾病等社会问题的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针对贫困问题颁布了《亨利济贫法》、《伊丽莎白济贫法》等法律法规,为《贝弗里奇报告》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遭受到严重的创伤和挑战。社会问题更加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贝弗里奇报告》应运而生。

二、《贝弗里奇报告》首先对英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提出了批评,在在勾画社会保障计划时遵循了三条指导原则。第一,既充分运用过去积累的丰富经验,又不拘泥于这些经验,避免被经验积累过程中形成的部门利益所限制和驱动;第二,把社会保险作为提供收入保障、消除贫困的一项基本社会政策;第三,确定国家提供福利的原则是基于国家利益而不是某些群体的局部利益,明确社会保障必须由国家和个人共同承担责任,通过国家和个人共同的合作来实现。国家在承担相应责任的同时,不应扼杀和替代个人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这三项原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打破部门利益的限制.从国家整体的角度,强调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政策的重要性,提出了社会保障发展中政府责任和公民义务相结合的现代社会保障思想。报告还指出,社会保障应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1)普遍性原则,即社会保障应该满足全体居民不同的社会保障需求;(2)满足最低需求原则。社会保障应旨在维持生存所需的最低限度的收入并防止贫困;(3)是统一原则,即社会保障的缴费标准、待遇支付和行政管理必须统一;(4)是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即享受社会保障必须以劳动和缴纳保险费为条件。这些原则的提出和实施使社会保障理论更加丰富和趋于成熟。

三、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 ;二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所需的资金缺口还比较大 三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不够规范,尤其是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不够规范 四是社会保障执行成本高,征缴手段滞后,拖欠偷逃现象严重。然而,我觉得最薄弱最需要解决的还是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目前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仍然很低,难以保障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解决了部分群众“病有所医”的问题,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与集体在医疗保健上的依附关系。大部分乡镇企业和私有企业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还基本上是空白。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还面临人口老龄化、就业形式多样化、城镇化的挑战。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具有未富先老、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高峰期持续时间长的特点,老龄化导致医疗保险支出急剧增加,基金支付风险大。《贝弗里奇报告》从出版至今,福利国家的理论和制度模式经历了从兴盛到反思教训的过程,各种改革的设想和措施直到目前依然在尝试。但贝弗里奇报告提出的诸多原则、观点和方法并对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有积极而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按照《贝弗里奇报告》有关社会保障普遍性与统一性的精神,社会保障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社会保障应该覆盖社会的每个成员。要对社会保障实行统一管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每一个公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陷入生活困境。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主要是企事业单位人员,城乡部分集体企业、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的员工和大部分农民.还没有真正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城乡缴费标准不一.基金管理和统筹凌乱,政出多门,阻碍了劳动人口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我们应努力建立缴费标准、待遇水平和行政监管统一的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社会保障需要政府责任和公民义务相结合。在社会保险制度设计和运行中,对于缴费性社会保险,要强化缴费义务与支付待遇权利的对应关系。要把单位和个人的缴费和个人的待遇挂钩,防范个人逃避缴费义务的道德风险。虽说社会保障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是基于国家和全民的利益。每个公民都有义务与政府共同承担。国家和企业承担着大部分的责任,个人也应该尽相应的缴费义务。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内在要求国家主体要集中管理和统一协调。《贝弗里奇报告》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和社会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兴办社会保障事业是政府行为,是国家应履行的社会职责。因此,必须由国家建立统一机构,进行集中管理和统一协调。社会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它是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综合构成,另一方面它既有实施对象、享受条件、支付标准、资金来源、管理方式之间的配套协调问题,又有资金交纳统筹、储存运用、保值增值、分配运用之间的调节平衡问题,同时还涉及财政、税收、民政、劳动人事各部门。所以,必须建立具有统一协调功能的决策管理机构,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工作。

上一篇:与追求的初中作文600字下一篇:公文写作规范性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