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作人员工作纪律(共9篇)
国家工作人员工作纪律 篇1
“委派”,就是委任、派遣,即派人担任职务。在现实中,特别是在国有资本与其他资本共存的混合制公司内,因为各种管理人员产生方式多种多样,使在办案中对某一人员是否属于“委派”有很多不同的标准,有人以其享受的工资待遇来确定是否是“委派”,如享受的是派出单位的工资待遇,那就是属派出单位“委派”,如享受的是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就不属于“委派”。还有人以该人员由谁管理来认定是否属于“委派”,由派出单位管理的属于“委派”,由本单位管理的不属于“委派”。笔者认为:工资待遇、由谁管理只是是否委派的间接表现,而不是实质体现,认定是否“委派”关键在于其职务产生的方式,即其权力的来源。
《纪要》中提到:所谓委派,即委任、派遣,其形式多种多样,如任命、指派、提名、批准等。不论被委派的人身份如何,只要是接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代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在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工作,都可以认定为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这里的“委派人员”,主要是指一些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为了行使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权而派驻到其参与的具有国有资产成分的中外合资企业、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中的管理人员。
1、委派的内涵
笔者认为,委派的科学内涵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①委派的主体特定。即委派的主体必须是国有单位,包括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并且必须以单位名义,而不是以个人名义。②委派的方式有效、形式多样。委派的包括任命、指派、提名、批准等,委派方与被委派方均有同意的意思表示,且一般采取书面形式予以确认。③委派的内容合法。即委派的内容没有超出委派方的职权范围,如果超越委派权限,这种委派就不具有合法性。④委派关系的隶属性。即委派关系成立后,委派人与受委派人之间形成了一种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就是说,受委派人要接受委派人的领导、管理、监督,两者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服从与被服从、管理与被管理的行政隶属关系,而不是民法上的平等委托、代理关系。⑤委派目的的特定性。委派的目的是为了使被委派者到被委派单位代表委派的国家单位从事公务活动,即从事领导、监督、管理活动,而不是直接从事生产、劳动、服务、技术等活动,一般负有监督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责。⑥被委派人之前的身份并不影响其是否属于国家工作人员。不论被委派前是国家工作人员人还是临时聘用后加以委派,只要代表受聘单位在非国有单位从事公务其可认定为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2、国有企业改制后没有办理任何任命或委派手续而在改制后的企业中担任原职的管理人员能否认定为受委派从事公务的人员
委派通常应当履行合法的手续,从形式上来看,在改制后的企业中担任原职的管理人员,是在非国有企业中从事相关工作。因为其没有履行相关委派手续,似乎又不能认定为受委派从事公务的人员。但是,这些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却并无实质变化,我们认为,只要有其他证据证明是国有企业委派到改制后企业从事管理职责的,如会议记录、单位证明、证人证言等即使没有委派手续,也应认定为受委派从事公务的人员。如果因为实际工作中的某些不规范性,如果不认定相应层级的管理人员为受委派从事公务的人员,会造成这些企业中无人代表国有资产的局面,这对国有资产的保护而言,也是极其不利的。当然,在实际司法认定时应当尽力缩小范围,不能将改制后企业聘用的管理人员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而只能将企业中担任董事、监事等职务的原国有企业工作人员认定为受委派从事公务的人员。
如我院反贪局办理的移送市检察院起诉的被告人吴某某、孙某某受贿案。吴某某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运销处原料科科长。孙某某是该科的计划员,武汉石油化工厂是国有企业,是该股份公司的控股股东。股份公司所有科级以上人员的任命,都是由国营石油化工厂党政联席会研究决定,再有股份公司下文任命,虽然没有直接的委托手续,但从会议决定的内容上看,实质是国有企业委派到股份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认为党政联席会的会议记录可以作为认定委派的依据,吴某某的身份可以作为国有公司委
派到国有控股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吴某某涉嫌受贿罪。而作为计划员的孙某某,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有委派事实存在,只能构成涉嫌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
衡量某一行为是否属于从事公务,有这样两个标准:一是必须具有管理性,即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这里的“公共事务”应当做广义理解,包括国家事务,地方事务,社区事务,企事业单位事务,社会公益事务,其范围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体育、卫生、科技以及同社会秩序有关的各个领域的事务;管理主要体现在一是对人事的管理、二是对财物的管理、三是对事务的管理。二是应当具有国家代表性,即这种活动是代表国家进行的,是一种国家管理性质的行为,这种活动是国家权力的体现或是国家权力的派生权力的一种体现。
现实生活中,公务主要表现为两类:一是与职权相联系的公共事务,如国家机关公务员所从事的公务;二是监督、管理国有财产的职务活动,如国有公司、企业管理人员或者受委派人员的职务活动。经理、监事、会计、出纳等管理、监督国有财产等活动,都属于从事公务。
在刑事司法实践中,需要解决的是“公务活动”与“劳务活动”的区分问题。刑法理论通说观点认为公务具有不同于劳务的两个特点:一是公务的管理性,一是公务的职权性。其实二者是一种表里关系,只有具有职权性才能行使管理的权能,没有职权便无法管理。这种职权就是对人、财、物、事的决定权、决策权、监督权、调查权、处置权、办理权等。公务人员在行使上述职权时是具有自主支配权的。在我看来,公务还有另外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公务的裁量性和利益操纵性。正是因为公务员能斟酌权力的行使,左右利益的得失,才具有了渎职的可能。如电信局的收费员,有收费的权限,也经手国有财产,但国定的通话时间和收费标准使他的收取活动不具有裁量姓。不能左右当事人的利益。虽然对收取的话费有临时的保管权,但不具有使用、支配的权力。因此其工作实质是收缴话费的劳务活动。应属劳务而非公务。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售票员、收费员的定性实质是对于从事保管与劳务竞合活动人员定性问题。售货员临时保管财物、钱款,生产工人要使用原材料、汽车司机要拉运货物等,他们在工作中都要经手公共财物,1989年“两高”《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问题解答中专门谈到了那些直接从事生产、运输劳动的工人,农民,机关勤杂人员、个体劳动者、部队战士,经手公共财物的,如果他们所从事的仅仅是劳务,则不能成为贪污罪的主体。由此可以认为,那些因从事劳务需临时经手、保管公共财物的行为不是公务活动。从事该活动的人员,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范围,不能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在《刑法》没有改变的前提下,我们只能依据资本的来源来认定国有公司还是非国有公司。笔者认为只有公司的资本全部属于国有资本才能认定为国有公司。因为公司作为企业法人,是公司资产的唯一所有权人,股东作为投资者除享有股权之外,对公司的资产不享有独立的所有权。在一个公司内,某种性质的资本占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其他资本的性质可以随之变化,公司的性质可以随之变化。这个观点在《公司法》中也得到了体现。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国有公司应是指公司财产完全属于国家所有的公司,包括由国家授权投资或国家授权部门单独投资设立的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由2个或50个以下国有投资主体共同出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国有企业单独作为发起人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5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在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本公司财物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中规定“在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除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从事公务的以外,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从而以司法解释的方法进一步明确了:只有在企业资本全部属于国有资本的情况下,才能认定为国有公司,国有控股公司是非国有公司,对于国有控股企业的职务犯罪,一般应当按一般的公司、企业类职务犯罪论处。
国家工作人员工作纪律 篇2
一、职务犯罪的相关理论概述
在我国相关法律中, 并没有针对职务犯罪进行相关定义, 而职务犯罪属于在理论上的统称, 也就是有相关章程、合同和法律保障的条件下产生的犯罪属于职务犯罪, 并非所有行业和职位的犯罪都属于职务犯罪的类别。本文提到的职务犯罪, 具体指利用自身职务方便而进行的一些非法活动和行为, 在职务中不履行职责, 或故意错误执行职责, 做出有害国家、人民利益的行为。职务犯罪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第一, 从犯罪主体中来看, 能够构成职务犯罪的人群大多数国家公务人员, 只有国家公务人员才有相关职务, 有滥用职责的机会。第二, 从犯罪客体来看, 职务犯罪损害的是该职务中应有的行为活动, 也可以看作为职务中存在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受到了职务犯罪的损害, 这也是职务犯罪最突出的表现之一。
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成因
(一) 政治体制欠缺
当前我国正在走向民主政治化, 虽然前景一片大好, 人民对民主政治的向往也比较积极, 但是可能由于我国提出民主政治时间较短, 在针对民主政治管理方面, 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尚不健全, 政治体制的连环改革也将国家工作人员的职责、收入、权利等进行相关调整, 所以便激发了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向来都是集权管理, 而集权管理方式便缺乏了真正的监督、制约, 不少企、事业单位都存在长官意志, 机关单位还存在以人制法的现象。不仅是职务犯罪的“土壤”, 更是增加了职务犯罪的“机会”[1]。
(二) 职务内因变化
我国官场、商场的职务范围使很多人认为“人情好办事”, 而真正能够做到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的国家公务人员在工作中相比经不住诱惑、利用职权违法犯罪的工作要辛苦的多, 法律的不严格执行就是在逼迫人们违法。国家公务人员的道德价值观的丧失, 最初走上岗位时的那种崇拜道德、追求理想、身负抱负的信仰几乎完全破灭, 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消极的人生观, 然而金钱的诱惑使更多的国家公务人员走上犯罪道路。
三、预防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相关对策
(一) 提高自身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表明: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支柱, 没有理想信念, 或者自身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便会产生精神缺口, 从而影响人们的精神健康。而精神健康受到影响后, 在其政治上就会产生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2]。在现如今复杂的社会背景下, 国家公务人员一旦缺少自身理想信念, 则会一边吃“官粮”, 一边受贿敛财。所以, 提高国家公务人员的自身理想信念是预防职务犯罪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国家公务人员进行不断的培训, 见贤思齐, 在工作实践中培养鉴定的理想信念, 避免不正之风。
(二) 强化法律治理
法律是社会稳定的基线, 人人畏惧法律、敬重法律, 也是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因素。但凡敬畏法律的公务人员, 定会做遵纪守法的人, 不会做出违反法律、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法律的治理需要得到强化, 我国自古以来对“贪官”的处理方式比较纵容, 然而, 就是这种宠溺之风降低了法律的尊严。从以往的职务犯罪案例中发现这些国家公务人员有一个共性, 他们会忏悔自己的不尊重法律, 而法律治理不严格是导致他们走上职务犯罪道路的原因之一。
(三) 明确道德底线
作为国家公务人员, 身负国家重任, 在履行公务时, 要明确自身的道德底线, 明廉耻、知荣辱。近年来国家公务人员的道德底线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以往向领导提意见都会思索再三, 现在“买官、捐官”事件屡见不鲜,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人, 感觉占国家便宜十分丢脸, 而现在人们经常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在日后, 还需要在公务人员身上明确道德底线, 公务人员自身也需要有一定的清楚认知, 让道德廉耻陪伴自身的官场成长, 所以, 国家公务人员需要常修为政之德, 要感恩知足, 并通过自身努力奋斗来做出回报国家、回报社会的事。
四、结论
通过本文分析, 可以看出现如今国家公务人员的职务犯罪事件需要得到很好的处理, 近年来频发的职务犯罪案件给人们敲了警钟, 在面对职务犯罪的处理上, 预防显然要比治理主动许多, 所以更应该以预防职务犯罪为主要研究方向, 明确职务犯罪的范围, 制定预防职务犯罪的相关制度与治理方法, 提高国家公务人员的职业道德, 使社会中不正之风彻底消失在萌芽中。
摘要: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减少职务犯罪、提高官民信任, 这对我国日后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均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文中针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进行研究, 在阐述相关理论后, 分析了职务犯罪的成因, 并针对成因提出了预防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相关方法与手段, 从自身、社会、法律等方面入手, 全面提高预防我国国家公务人员的职务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国家公务人员,职务犯罪,法律制裁
参考文献
[1]吴建雄, 邓联繁.法治思维中的“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以湖南省检察机关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 2014, 03 (01) :59-62.
国家出资企业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 篇3
关键词:国家出资企业 国家工作人员 从事公务 司法认定
一、问题的提出
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在此背景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以下简称“国企改制”)的浪潮。国企改制的一大亮点是企业所有制形式日益多元,混合所有制逐渐成为主流,资产完全由国家所有的企业已经日渐减少。在此背景下,“国有公司、企业”的表述已经不适应国企改制这一社会变化,一个新的概念“国家出资企业”随之应运而生。2009年5月1日生效实施的《企业国有资产法》在法律层面首次提出了“国家出资企业”概念,即国家出资企业包括国家出资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和国有资本参股公司。“国家出资企业”概念的外延要大于国有公司、企业,理论和实务上一般认为《刑法》第93条规定的国有企业仅指国有独资企业,国有公司仅指国有独资公司,而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和国有资本参股公司则不属于国有公司而是非国有公司。
随着国企改制的不断推进,司法实务在办理国家出资企业中的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案件时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就包括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认定问题。司法实务中争议最大、问题最多的是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和参股公司中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此外在国有独资公司、企业中也存在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难题。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准确认定具有刑法上的重要意义,是否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直接关系到犯罪认定(罪与非罪、罪间区分)与刑罚裁量(加减刑罚事由),例如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分、受贿罪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区分等。目前虽然已经制定了若干司法解释性文件指导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但一方面司法解释仍较为抽象,在适用过程中仍需再解释;另一方面对司法解释的理解存在一定分歧。司法实务对国家出资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认定的分歧关系到刑法能否统一适用,而这关涉刑事司法的公正,因此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由此可见,在国企改制背景下研究国家出资企业中的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认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标准
“刑法是刑事政策不可逾越的界限”,即便在严惩腐败犯罪的刑事政策下,刑法的底线也不能被突破,任何法律解释都应于法有据,这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因此认定国家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循《刑法》第93条关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规定。根据该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认定的标准是“依法从事公务”。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从第93条的规定来看,国家工作人员一般是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包括受委派人员),但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并不由其所在工作单位的性质决定,在特定单位工作的意义仅在于有依法从事公务的机会。例如在国家机关中从事保洁工作的人员就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因为其工作内容并不属于公务。因此在认定国家工作人员时不能仅看工作单位的性质,而应着重考查特定人员的工作性质是否属于“依法从事公务”。还需注意的是,司法实务通常以行政职务、岗位职务等职务身份为依据来认定国家工作人员,这种认定标准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得出正确的认定结论,但在一些情况下则可能导致认定错误。这是因为作为头衔的职务身份与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并无必然关联,而只具有推定作用,即一般而言在特定单位具有职务身份的人属于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因此在具体认定国家工作人员时仍应坚持“依法从事公务”这一标准,如此才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而准确进行识别与认定。
对于何为“从事公务”,学界有不同观点,为统一司法实务中的法律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在2003年印发了《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纪要》指出:“从事公务,是指代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履行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职责。公务主要表现为与职权相联系的公共事务以及监督、管理国有财产的职务活动……不具备职权内容的劳务活动、技术服务工作,如售货员、售票员等所从事的工作,一般不认为是公务。”据此“从事公务”的具体判断标准有二,一是身份的代表性,即代表国家机关等履行公共职责的主体行使职权。例如法官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国有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等代表国家管理国有资产等。二是工作内容的公务性,具体指从事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工作。
三、国有独资企业、公司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
国有独资企业、公司,是指国家单独出资、由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授权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非公司制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企业、公司属于《刑法》第93条规定的国有企业、公司,这些单位中的人员是否属于国家工作人员主要看其是否从事公务活动,即是否代表国家在单位中从事组织、领导、监督、经营、管理等活动,从事具体事务活动一般不应认定为从事公务。[1]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第7条的规定,国有独资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因此在国有独资企业中以厂长(经理)为首的承担企业经营管理职责的人员都是在代表国家经营管理国有资产,都应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有独资企业将逐步完成公司制改革而转变为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资本控股、参股公司,国有独资企业这种企业形式在可预见的未来将走入历史。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国有独资公司的内部治理由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共同完成,他们的日常工作在性质上属于代表国家监督、管理国有资产的公务活动,因此他们显然属于国家工作人员。
司法实务中有争议的问题是,国有独资企业、公司中的一般管理人员和党委成员是否也属于国家工作人员。根据上述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标准,本文认为:第一,一般管理人员应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因为国有独资企业、公司的财产全部属于国有资产,在其中从事管理工作实质上就是在代表国家管理国有资产,而这属于从事公务的行为。因此在国有独资企业、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应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第二,党委成员也应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第8条和《公司法》第19条的规定,在国有独资企业、公司中,原则上应设有党的组织,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第32条的规定,国有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支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厂长)依法行使职权。由上述规定可知,在国有独资企业、公司中党的组织实质上承担代表国家监督国有资产的职责,此外“根据干部管理的组织原则,改制后企业一般设有党委,并由本级或者上级党委决定人事任免”。[2]因此在党的组织中承担组织领导工作的党委成员的工作性质属于公务行为,其应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
综上,国有独资企业、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一般管理人员以及党委成员的工作性质都属于依法从事公务,都应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
四、国有资本控股、参股公司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
国有资本控股、参股公司并非由国家全部出资,因而该类公司的资产并不完全属于国有资产,在该类公司中从事管理等工作并不必然属于管理国有资产的公务行为,因此在该类公司中从事管理等工作的人员是否属于国家工作人员需根据刑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具体分析。根据《刑法》第93条和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本公司财物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国有资本控股、参股公司不属于国有公司,在该类公司中只有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的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非被委派的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只属于公司内部的普通管理人员,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据此国有资本控股、参股公司中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标准是“受特定主体委派从事公务”:第一,委派主体应是代表国家履行公共职责、行使公共职权的单位或组织。委派行为实质上是国家公权力的一种延伸,受委派人员代表国家在国有资本控股、参股公司中管理国有资产,维护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利益。其他单位(如民营公司)委派的人员代表的是委派公司的利益,其权利来源于民事合同而非公权力的派生和延伸,因而从事管理等工作不具有从事公务的性质。第二,委派的形式多样,不限于委派单位直接委任派遣,也可以由被委派单位中的特定组织在委派单位授权下代表委派单位进行委派(间接委派)。根据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国家出资企业中职务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委派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委派,即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委派;二是间接委派,即国有资本控股、参股公司中负有管理、监督国有资产职责的组织的委派。第三,受委派人员需代表委派单位从事监督、管理等公务活动。在国有资本控股、参股公司中同时符合上述三个条件的人员才能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
在进行司法认定时,主要存在以下争议问题:第一,被二次委派的人员能否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二次委派是指受委派人员被委派到国有资本控股、参股公司从事管理等工作后,又被被委派公司委派到其出资的控股或参股的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情况。司法实务在认定受二次委派人员的身份时,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相关人员的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而应结合具体情况予以分析。一般而言,由于二次委派的委派单位是非国有公司,不符合委派主体的要求,因而受二次委派人员不能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但如果二次委派得到了原委派单位的授权或者同意,则可视为原委派单位的重新直接委派,此时受二次委派人员则可以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分公司隶属于总公司并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因此被委派单位将受委派人员安排到分公司从事管理工作并不属于二次委派,而只是单纯的工作地点变动,并不影响受委派人员的国家工作人员身份。[3]第二,受委派人员在国有资本控股、参股公司中的职务发生变动时的身份认定问题。司法实务中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受委派人员起初不具有职务身份,但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被公司任命为有职务身份的情况。在上述情况下由于委派内容已经发生变化,一般而言此时受委派人员基于职务身份从事管理等工作已经不再代表委派单位,因此不属于从事公务。但存在例外情况,即如果受委派人员的职务变化是委派单位或者被委派单位中负有管理、监督国有资产职责的组织批准或决定的,则该受委派人员仍是代表国家从事管理等工作,因此应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4]第三,负有管理、监督国有资产职责的组织的认定问题。根据上述《意见》,经国家出资企业中负有管理、监督国有资产职责的组织批准或者研究决定,代表其在国有控股、参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中从事组织、领导、监督、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应当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问题在于这里所谓的委派“组织”究竟所指为何,司法实务一般认为在国家出资企业中负有管理、监督国有资产职责的组织主要是指上级或者本级国有出资企业内部的党委及其他干部管理机构。[5]
综上,国有控股、参股公司中的国家工作人员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直接委派到国有控股、参股公司(包括分公司)或二次委派公司中从事管理等工作的人员;二是国有控股、参股公司内部的党委或其他干部管理机构批准或决定的在本公司(包括分公司)中从事管理等工作的人员。
五、具体案例分析
就本案中甲的身份认定而言,甲退休后被某国有独资公司返聘为机电设备制造质量总监办公室主任、某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采购项目(以下简称“A项目”)评标委员会技术专家组副组长。上述事实可以说明甲在某国有独资企业中从事的并非是具体事务性工作,而是代表国家从事监督、管理等具有职权性质的工作,因此甲属于国家工作人员。有观点或许认为被返聘人员由于不在编制内、不具有行政级别而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但本文认为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与编制、行政级别等并无必然关联,只要符合“依法从事公务”这一标准即可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因此返聘这一事实对甲是否国家工作人员并无影响。
就国家工作人员甲的行为定性而言,甲作为A项目评标委员会技术专家组副组长,在招投标开始后主动找到参与招投标的富某公司负责人乙,表示可以帮助其疏通关系争取中标,并将乙介绍给李某(甲的朋友),让富某公司同李某的公司(B公司)签订投标A项目的技术咨询合同,B公司实际上是乙与李某为方便签合同和收受钱款而成立。在招投标过程中甲利用自己职务上的便利,通过向富某公司负责人乙泄露其他投标公司的信息,压低其他公司得分,提高富某公司得分等手段,最终帮助富某公司中标。事成之后,富某公司向李某的公司转账206万元,其中甲分得150万元。根据《刑法》第385、386、383条的规定以及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甲的行为无疑构成受贿罪。
此外本案还涉及以下四个问题:第一,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索贿。本案中甲主动找到富某公司负责人乙,二者达成以下约定:甲利用职务便利帮助富某公司中标,富某公司与甲指定的B公司签订技术咨询合同,待中标后富某公司通过向B公司支付技术咨询费的形式将206万元贿赂款转入B公司账户。由此可知,本案中甲先作出权钱交易(受贿)的意思表示,之后与行贿方达成约定,因此甲的行为属于索贿。根据《刑法》第386条的规定,对甲的索贿行为应在受贿罪的法定刑幅度内从重处罚。第二,甲与李某是否构成受贿罪的共同犯罪。本案中李某明知甲让其成立B公司是为了便于收受贿赂,而成立公司帮助甲实施受贿行为,且分得受贿款56万元。由此可知,李某是为帮助甲实施受贿犯罪而设立公司,且公司成立后的主要活动也是实施受贿犯罪,因此根据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对利用B公司帮助受贿的行为不以单位犯罪论处,而是按照个人犯罪论处。根据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特定关系人以外的其他人与国家工作人员通谋,由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收受请托人财物后双方共同占有的,以受贿罪的共犯论处。据此本案中李某与甲成立受贿罪的共同犯罪,考虑到在共同犯罪中李某起到帮助作用且事后分赃较少,因此应认定为受贿罪的从犯。第三,对甲的从重处罚事由(索贿)是否适用于李某。根据共同犯罪理论,在共同犯罪中与个人身份有关的刑罚加减事由不适用于其他无加减身份的共同犯罪人。例如《刑法》第243条(诬告陷害罪)第2款针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从重处罚规定就不适用于不具有相应身份的共同犯罪人。[6]但根据《刑法》第386条的规定,索贿这一刑罚增加事由并非仅适用于国家工作人员,对于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共同犯罪人也同样适用,因此对李某的帮助索贿行为也应从重处罚。第四,甲的受贿数额如何认定。根据共同犯罪理论,在定罪层面上,共同犯罪的犯罪数额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计算而不能进行拆分。据此虽然甲的实际犯罪所得为150万元,但其受贿数额不应以其实际所得赃款为标准来计算,而应以共同犯罪所得为标准进行计算,因此本案中甲与李某的受贿数额都为206万元。至于各共同犯罪人实际分得的赃款数额则可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量。
注释:
[1]参见裴显鼎、刘为波:《国企改制中职务犯罪相关法律适用问题》,载《法律适用》2011年第6期。
[2]同[1]。
[3]参见朱晓玉:《“受委派”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人民法院报2013年7月17日。
[4]同[3]。
[5]同[1]。
国家工作人员工作纪律 篇4
工作计划
托尔塔依农场综治办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日
托尔塔依农场2011年国家安全
工作计划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场实际,特对我场安全工作提出如下安排:
一、工作指导思想
2011年我场国家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涉外和维稳两项工作重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做好国家安全工作,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进一步夯实小组业务基础,着力提高国家安全信息收集能力,切实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建立健全涉外安全防范机制,发挥小组职能作用,在县委国家安全小组的指导下,全力做好维护国家安全、社会政治稳定和校园稳定工作,为建设和发展经济等各项事业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二、切实加强情况信息收集,全力做好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工作
今年,我场国家安全小组将在县国家安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切实加强情况信息收集,做好重大活动、敏感期间的安全保卫工作,维护国家安全、社会政治稳定和校园稳定。要重点收集以下信息:一是境外敌对组织和人员利用互联网、传真、书刊等渠道,制造舆论。散布政治谣言攻击党和政府。企图制造事端的情况信息;境内外敌对势力插手和利用我人民内部矛
盾,制造事端的情况。二是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破坏民族团结,进行恐怖活动的动向;对社会不满人员,企图采取极端手段报复社会或制造恐怖气氛等情况信息。三是境内民族分裂分子可能在我县阴谋滋事及印刷、散发、张贴反动宣传资料等活动情况信息;四是信息网络受到攻击及失密、窃密情况信息。
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工作,把我场的维稳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一是要做好在国际国内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及各个敏感时期的稳定工作。二是维稳工作做到责任到岗、任务到人,常抓不懈。三是做好群众调解工作,把可能引发的事端和人民内部矛盾化解。
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干部职工的国家安全意识
结合我场“六五”普法教育活动,多渠道、多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国家安全法》、《反分裂国家法》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干部职工的国家安全意识。
1、在场内开展一次《国家安全法》、《反分裂国家法》知识竞赛;
2、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国家安全法》、《反分裂国家法》宣传教育;
3、利用板报、横幅等宣传《国家安全法》、《反分裂国家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
4、将《国家安全法》、《反分裂国家法》翻印,发放各族干部职工;
6、国家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与部内的“六五”普法
活动、形势政策课、党课有机结合起来。
7、对涉密人员开展以“防窃密、防渗透、防策反”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加强国家安全知识学习。
四、加强小组自身建设,巩固小组基础工作
1、充实我场国家安全小组组成人员,报县国家安全小组;
2、进一步明确小组成员工作职责,把宣传教育、安全保卫、信息收集上报等各项基础工作抓落实;
3、每季度向综治办汇报工作一次;
4、建立国家安全信息员队伍;
5、建章立制,如《县委统战部国安小组工作制度》、《县委统战部国安小组工作档案管理制度》、《县委统战部国安小组例会制度》等;
国家工作人员入党申请书 篇5
分享
创新
国家工作人员入党申请书范文
敬爱的党支部:
您好!
从我童年起,就学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工作以后,更是亲身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样一个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政党,是一个先进集体和光荣组织,是一所大学校,大熔炉,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回顾党的光辉战斗历程,使我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x年来,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党又领导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中国能有今天,中华民族能有今天,正是党的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结果。
我作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我愿意把个人的理想、前途与党的伟大事业联系起来,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奋斗终身。因此,我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接受党对我的考验,我庄重地向党组织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
无论我在学校工作期间,还是在工商银行工作期间,现在在政府部门工作,我的思想在经历幼稚和成长锻炼之后有了新的提高。我想,如果能成为一名党员,我就有机会向更多的优秀共产党员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就会时时处处对自己要更加严格要求,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深知按党的要求,自己还有一定差距,还有许多的不足,如:理论水平不高、处理问题不够成熟等。希望党组织从严要求,以使我更快进步。我将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接受党员和群众的帮助与监督,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争取早日在思想上、组织上入党。假如我一时未能通过组织的考察,那我会更加努力,找出缺点,克服改正,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继续为自己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入党,为党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请党组织考验我!
此致
敬礼!申请人:读书人网
(一)的基本写法 根据党章规定,要求入党的同志必须亲自向党组织提
免费
分享
创新
出申请。申请可分为口头申请和书面申请两种形式。通常情况下,申请入党的同志应写书面申请。
书的基本书写格式及内容通常如下:
1.标题。居中写“入党申请书”。
2.称谓。即申请人对党组织的称呼,一般写“敬爱的党组织”。顶格书写在标题的下一行,后面加冒号。
3.正文。主要内容包括:
①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和对待入党的态度。写这部分时应表明自己的入党愿望。
②个人在政治、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的主要表现情况。
③今后努力方向以及如何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
4.结尾。申请书的结尾主要表达清党组织考察的心情和愿望,一般用“请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或“请党组织看我的实际行动”等作为结束语。全文的结尾一般用“此致,敬礼”。
在申请书的最后,要署名和注明申请日期。一般居右书写“申请人×××”,下一行写上“××××年×月×日”。另外,为了使党组织对自己有较全面的了解,申请人可另写一个附加材料,将个人的履历,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的情况写清楚。将自己的政治历史情况和奖惩情况也要写清楚。如果自己家庭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中,有人政治历史情况比较复杂,或受过刑事或其它重大处分,也应实事求是地写出。
(二)写入党申请书应注意的问题
1.要认真学习党章,掌握基本精神,加深对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党员的权利、义务等基本知识的理解。
2.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谈对党的认识和入党动机,不要以旁观者身分一味评论别人。
3.对党忠诚者实,向党组织反映真实思想情况。
国家专业技术工作网 篇6
2.在广大毕业生和毕业生管理老师中宣传国家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宣传2010年1月1日即将实行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解答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政策性的问题等。
3.由专业指导老师进行专业方向和能力的辅导与答疑。
4.考研既是学生就业的方式之一,也是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重要措施。我系一直注重引导首届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报考研究生,尤其是进入大四后,结合学生就业,进一步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如邀请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生化工程系和研究生处的有关老师到学校来做考研政策,形势和咨询报告会。此外,还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的考研服务,如拟进行辅导答疑等。
5.向学生传授网上求职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网上求职,工作总结《国家专业技术工作网》。
6.对学生进行简历制作培训,并提出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制作出一份既反映个性魅力又无一般错误的投递简历。
7.对学生进行面试辅导,并提出注意事项;安排校内模拟面试,校园模拟招聘会旨在让同学们了解各类企事业单位招聘的基本流程,掌握一些应聘技巧与基本礼仪和应聘者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展示一个全面真实的自我的关键因素;展示应聘者在面试过程中容易犯下的几类常见问题,希望同学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通过校内模拟面试,增强就业应聘时的信心,为学生上好“如何应聘”这一人生中重要的课程。
8.及时发布各类求职信息,引导学生尽早参加招聘会,不断积累经验。
9.充分发挥全系教师,尤其是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作用,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关系为学生就业牵线搭桥,另一方面做好毕业生的思想工作,不要好高骛远。
10.充分发挥往届毕业生在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需求信息。
11.新增两个就业实习基地——望塘污水处理厂、白帝乳业,积极为毕业生拓展实训和相关经验。
国家工作人员工作纪律 篇7
本次试点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 以强化标准实施补齐标准化全过程管理短板为目标, 在儿童家具、新材料等重点领域, 选择已发布实施3年以上的11项国家标准开展实施效果评价试点。通过试点, 一方面对具体标准的整体执行情况、技术内容、实施效果开展评价, 另一方面为研究建立评价方法、评价机制, 全面推进标准实施效果评价积累经验。
根据工作安排, 试点工作在国家标准委的统一部署下, 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承担具体组织工作。
国家工作人员工作纪律 篇8
通知指出:2008年全国安全生产工作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安全生产重要指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坚持安全发展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广泛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理论、推动工作创新,健全保障体系、构建长效机制,强化两个主体、落实治理责任,突出重点行业、深化整治攻坚,加快源头治本、解决深层问题,加快科技进步、提升保障能力,加强自身建设、务实监管基础,有效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进一步减少事故总量,推动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为到2010年实现明显好转奠定坚实基础。
通知指出2008年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八项重点任务是:
一、加大学习宣传力度,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健全工作保障体系,构建长效机制;
三、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落实隐患排查治理措施,加强应急救援和事故防范工作;
四、狠抓煤矿安全这个重中之重。深化瓦斯治理攻坚。巩固整顿关闭成果;
五、加强对重点高危工业行业安全生产的监管和指导。解决突出问题;
六、继续支持配合主管部门,抓住薄弱环节,深化道路交通等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
七、落实“科技兴安”,提高劳动者素质,解决安全生产深层问题,提升重点行业安全生产水平;
国家工作人员工作纪律 篇9
一、紧扣中心,克难奋进,税收收入逆势中稳步增长
今年来,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税规模扩大,县域重点税源增长乏力等严峻形势,县局始终坚守组织收入原则,紧扣中心,克难奋进,力保税收均衡足额入库,力促实现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是强化组织收入意识。始终将组织收入工作放在首位,合理制定收入计划,层层分解落实到位,严把时间进度,按月开展督导检查,牢牢把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确保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二是强化税源分析监控。在抓好每月常规收入形势分析的同时,重点围绕“营改增”、税收政策效应以及热点问题认真开展税收调研分析,牢牢掌握税源结构情况和税收收入走势;建立了税收风险管理新机制,按月归类县域重点税源各项异常指标,编制发布《税收收入及税源监控预警情况》。
三是强化“营改增”管理。深入开展各行业调研分析,强化“营改增”后续管理,制定了餐饮、住宿业和建筑业税收管理工作指南,建立了房产、建安企业管理台账,确保扩围“营改增”企业税收管理平稳过渡。四是强化征管挖潜堵漏。加强税收风险监控分析应对,1-11月完成风险应对75户次,评估入库税款565.8万元;大力组织清缴欠税,针对欠税企业情况,制定了相应清缴计划,通过以票管税、以票控欠,严格防范新欠的发生。落实“双随机”抽查机制,着力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及区域税收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各类涉税违法活动。
1-11月,县局累计组织入库各项税25196.8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11.0%,同比增长31.6%,增收6052.6万元。其中:增值税入库19555.3万元,同比增长39.5%;企业所得税入库3902.7万元,同比增15.6%;消费税入11.7万元;车购税入库1727.1万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11199.9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17.9%,同比增长64.3%,增收4384.7万元。
预计全年可累计组织入库各项税28400万元,占年度省分计划的125%,按原统计口径,扣除新增“营改增”企业收入后,能顺利完成各级预期任务目标。
二、把握重点,笃实攻坚,改革任务拼搏中勇创佳绩
面对各项税收改革重任,全体干部上下一心,锐意进取,改革大戏场场精彩,各项工作战绩不俗,税收改革攻坚战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表扬性批示。
一是同心协力,打赢税制改革攻坚战。紧紧围绕“开好票、报好税、分析好、改进好”等一系列目标,把握工作重点,紧扣时间节点,顺利完成全县2536户四大行业纳税人的信息采集、录入及申报等工作。通过县内门户网站、电视台、税企QQ群等,多渠道、全方位解读“营改增”,组织各类辅导培训20余场,近800人次。
积极与县发改委、住建、财政等部门加强合作,做好“营改增”行业税负分析,调研制定了各行业管理指南,确保扩围“营改增”企业税收管理平稳过渡,截止11月,共入库“营改增”税款4922万元。总体来说,“营改增”前期准备充分,后续管理得力,各项工作态势平稳,进展有序。
二是善作善成,打赢金税三期上线攻坚战。强化组织领导,组建工作专班,细化推广方案,严格按照环节关口和时间节点要求,挂图作战,有序推进。强化数据清理,实行“痕迹化”管理,共完成三期数据清理任务3865条。先后投入27.6万元完成了硬件设备的升级改造,积极向县委政府专题汇报申请了12套高配置电脑,提升了办税服务大厅硬件配置。科学制定业务操作培训方案,开展全员集中培训,并对高频、重点业务采取分散培训,确保人人能操作。金三上线首日,成功办理业务563笔,入库税款8.4万元,目前,金税三期系统平稳运行,各项业务有序开展。
三是合作共赢,打赢征管体制改革攻坚战。主动加强与地税部门的协调沟通,对涉及我县38个合作项目,逐项目分解,狠抓落实,联合建立涉税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国地税合作情况报告制度。4月份,通过“互相进驻”的方式,搭建便民办税服务平台,截止目前,国地税联合窗口已办理业务2419笔,征收相关地方税费325.5万元;12月12日,实现了国地税业务“一人通办”模式,有效解决了纳税人多头跑、重复排队等问题。
联合开展税法宣传,联合对税务干部和纳税人开展培训,并于4月29日,联合成立“__县纳税人维权服务中心”,促进了国地税纳税服务的深度融合;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双方联合制定税源管理和税务稽查方面的年度合作计划。截止目前,县国、地税局完成了两起联合税务稽查案件,共计查补税款15.8万元;完成1户市国地税局联合稽查的执行工作,检查调整企业应纳税所得额4356.6万元,处以编造虚假计税依据罚款2万元。
三、践行宗旨,优化服务,便民办税细节中日臻完善
全面落实总局“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的部署要求,紧扣“改革·合作”主题,创新举措,精准服务,认真落实各项便民惠民税收优惠政策,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办税渠道更“广”。持续推进“六办”措施,广泛推广网络办税服务平台,为纳税人提供免费申报软件,完善网上申报系统功能,县局所辖纳税人共开通网上申报2410户,一般纳税人网上开通率达到100%;大力推行办税事项全省通办,全年共受理全省通办事项85笔;积极推进邮政“双代”,在全县6个乡镇设立了7个发票代开点,委托代开发票1.2万余份,征收税款243.5万元,纳税人网上申领、邮寄发票103户次。
二是办税辅导更“精”。进一步落实首问责任、限时办结、预约办理、延时服务等制度,并将预约、延时服务作好记录,积极争取24小时自助办税服务设备。开办纳税人学堂,联合地税局和航天信息人员共开办了14期纳税人学堂,集中培训“营改增”各行业的政策、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申报、税控发票的使用和开具等,参训人数达到1100余人。
三是办税效率更“高”。严格落实上级精神,取消了A级、B级、C级纳税人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认证,减轻纳税人和大厅前台负担;推行“二维码一次性告知”,在大厅内墙上和厅外的公示栏中张贴二维码公告,使纳税人对涉税事项办理流程一目了然;简并纳税人申报纳税次数,对起征点以上个体户和小规模单位纳税人实行按季申报,目前已对1177户纳税人实行增值税按季申报;推行办税双向预约,合理设置大厅各个区域和窗口,推行一窗多能,并安排专人引导相关纳税人到自助办税区办理相关涉税事宜,纳税人办理业务更加便捷高效。
四、从严治党,正风肃纪,廉政建设严明中创优争先
以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为引导,以履职尽责、专项整治等重点工作为抓手,结合预防监管、明纪纠风、执纪办案、依法治税等多方面工作,切实将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扛在肩上、落到实处。
一是强化廉政宣教落实。对内,大力开展班子领学、专家导学、支部讲学、党员自学、重点岗位廉政警示教育活动,扎实开展了“九个一”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活动,引导干部自觉树立纪律意识、廉洁自律意识,不断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保持纯洁、高尚的职业操守;对外,向干部家属赠送《给国税干部职工家属的一封信》96封,呼吁干部职工与家属一齐共塑廉洁家庭,向纳税人发放《温馨提醒》廉政牌220份,明确税务干部廉洁执法“八不准”,税企携手营造清廉环境。探索运用执纪监督“四种形态”,对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进行及时提醒约谈。
二是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年初,县局党组印发了《20__年度全县国税系统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方案》,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细化分解,局领导与各科室(分局)负责人、各单位负责人与一般干部层层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明确了责任领导及责任单位。
坚持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税收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认真落实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切实做到了对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认真落实党组成员主要领导责任,做到管事与管人相结合、管业务与管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认真落实科室负责人直接责任,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既抓业务、又抓队伍。
三是推动监督责任落实。进一步完善了兼职监察员制度,在各支部设置了5名纪检委员,在各分局、稽查局配备5名监察员,充分发挥监督职责;在增强内部监管力量的同时,还聘请了17名特邀监察员增强外部监督力量。在今年的监督工作中,纪检组以全新的监督检查通报为载体,建立监督检查通报机制,构建了监督执纪的新体系,结合“两责”清单内容,按月开展监督检查,截止目前,共发布监督检查通报11期。
通报主体责任落实情况116条,作风建设情况43条,重大事项决策情况16条,干部选拔任用情况7条,干部监督情况23条;发布限期整改任务15项,经跟踪督查已整改13项,增强了各职能部门在履职尽责方面的主动性。
四是推动督导整改。坚持把问题查深、查透、查准、查实,通过三进五访、自查自纠、明察暗访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共收回调查问卷334份,征集意见建议68条,归纳问题12个,制定整改措施27条,形成了《整改目标责任书》和整改台账,做到清单式督办、销号式整改,对外承诺整改的27个问题均制定了详尽的整改措施,目前已全部整改落实到位。在接收20__年度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中,县局顺利通过了第县纠风办的综合评议,并以99.07分的成绩,在全县13个参评部门中名列第一,荣获“20__年度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优秀单位”称号。
五、立足教育,固本提质,队伍建设革新中增添活力
以数字人事管理为抓手,以强化基层建设为目标,以“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为平台,提升干部职工综合素质,提高干事创业热情。
一是以思想政治工作凝魂。在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过程中,不断创新形式,把“两学一做”同推动中心工作、促进税收事业发展相结合,助推国税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结合实际,制定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案,实行任务清单管理,按月详细安排教育任务;组织了书记讲党课、研习条例规章、缴纳特殊党费等多项活动,并开展了“五星”党员标准专题研讨,按照“5+N+Y”合格党员标准体系,评选出“五星级”党员30名。今年,县局党委被授予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县局落实管党责任的经验做法在__电视台“今日视点”栏目中展播。
二是以基层建设工作强身。结合机关实体化建设,县局组织选拔了4名股级干部,参照干部职工能力特长开展了干部轮岗交流,配强了征管一线队伍,激发了干部职工干新事、再干事的动力,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凝聚了基层队伍力量。综合运用巡视检查、作风督查、明察暗访等多种手段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提升干部队伍的战斗力。
三是以数字人事工作聚力。扎实开展数字人事工作,加强日常督办巡查,按月对时间节点工作进行提示安排,及时发布督查通报,确保工作记实、工作自评等各项基础工作按时完成;完成业务能力升级初次套档定级,组织符合条件的全体干部完成“两测”考试;抓好“八个一”规范动作,广泛开展“数字人事”诗歌征集,征集的诗歌作品有8篇入选省局《诗话数字人事》,组织干部撰写的数字人事2条核心理念入选省局文宣,3条“大家谈”在省局简报刊发,3幅摄影作品被市局选用,举办的“相约仲夏、放飞梦想”数字人事主题诗会活动得到省、市局认可,搭建了数字人事文化长廊,制作、悬挂数字人事宣传画4幅,大大提升了县局数字人事文化氛围。
六、依法治税,规范运行,法治建设常态中全面提升
坚持依法行政理念,深入推进依法治税,规范行政行为,防范执法风险,依法治税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一是普法宣传有声有色。对外,精心组织全国第25个税收宣传月、12.4国家宪法日、“七五”普法教育活动,利用纳税人学校举办“税法大讲堂”,持续开展税法“六进”活动,通过系列宣传和培训,大力宣传“营改增”政策和各项税收政策、法规;对内,建立了领导干部日常学法机制,分层次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推行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全年共组织开展法治讲座、专家授课10余场,全面增强干部法制意识和执法能力。
二是内控机制高效运行。成立了税收法治保障团队,组建了税法专家和律师参与的税收法律顾问队伍;与地税局、司法局联合成立“纳税人维权服务中心”,为纳税人提供了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协税护税的维权平台;持续开展法制税务基层样板分局建设,规范税务行政裁量权,持续推进说理式执法,全年执行一般税务行政处罚案件13件,说理式执法面达100%;依法实施监督行政许可,全年共办理最高开票限额税务行政许可123件。
三是优惠政策落实到位。简化办税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减少报送资料,方便纳税人享受优惠政策,对所有享受优惠政策的减免税项目进行认真的审核确认,确保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准确。前三季度我县高新技术企业3户,减免企业所得税265.16万元;小型微利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126.60万元;残疾人就业政策即征即退增值税349.00万元,资源综合利用即征即退增值税560.00万元,元至11月,县局按期办理免抵退税2927.16万元。
四是税收秩序全面规范。开展了县局税收执法督察,强化稽查内部管理,推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营造良好的税收法制环境。保持税收执法零投诉、零复议、零诉讼记录和犯罪情况零发生。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了各类税收检查,严厉打击各类涉税违法行为,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发挥以查促管、以查促收的职能作用,营造公平、公正的纳税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七、运转有序,保障有力,管理基础兼顾中被夯实
一是稳推绩效管理。全面优化指标体系,共设置指标164个,并对增值税发票升级版、征管努力程度、风险任务执行等考评指标实行分档考评,强化日常监控管理,加强对全体干部职工的培训辅导,完善了分管领导讲课制度,在绩效评分上实行“三级审核”,确保了打分的公平、公正。截止目前,县局绩效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全市绩效排名暂列第二。
二是规范政务管理。完善“定期反馈、密切追踪、及时落实”的政务督查制度,全年共开展政务督办4期,督办事项56条,各项工作按要求落实到位。加强工作督办,明确、规范了党组会、局务会、局长办公会,并将各类工作会议决定事项在网上公布,明确责任科室及完成时限,强化工作执行。加强信访管理,强化归口负责,全年未发生一起群体性上访,截至目前,共受理办结信访件3件,均按照相关规定按时办理,并及时上报市局。
三是精细事务管理。进一步做好安全保卫、机要保密、档案管理、车辆管理、物业管理和食堂管理工作,提高后勤保障服务能力,认真落实政府采购制度,严格政府采购程序,提高了采购效率。
四是严格财务管理。近年来县局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勤俭节约,严肃财经纪律,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资产使用;推行经费预算预警制,明确各项经费支出指标,按月统计支出明细,对超指标进度的单位进行预警提醒,财务管理做到了真实有效、管理规范。
【国家工作人员工作纪律】推荐阅读:
国家工作人员11-12
国家工作人员身份08-04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08-21
非国家工作人员10-25
江西省国家工作人员07-24
国家执业药师工作年限证明08-15
国家安全工作年度总结09-05
国家三金发放工作总结10-24
省国家税务局工作要点10-27
×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汇报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