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2025-01-22

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通用9篇)

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1

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教学永远具有强烈的教育性。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在我国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中,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还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真、善、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小学英语学科是小学阶段学生必修课程,与其他学科一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诸多教育的任务。语言学习对开发儿童潜能、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用英语表达思想总带着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因素。学习英语,要涉及跨文化交际,要理解不同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要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听、说、读、写多方面的交互性训练。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还可以培养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包容性格,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的能力,克服困难,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共同生活等诸多方面的能力,这些对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小学英语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德育因素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小学英语的德育途径进行初步探讨。1、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加强德育的育人意识,做到寓德育于语言教学之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又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本国和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科技、政治、文化礼仪、习俗风貌。要学习包括表达思维活动(同意、帮助、邀请)、情感态度(喜欢、感激、同情、愿望)、道德态度(抱歉、宽恕、感谢、赞成、关心)、社会文化(介绍、问候、告别、就餐、看病、庆贺)等三十多个语言功能项目,内容丰富。这些语言材料的学习,为课堂的德育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其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多与学生的生活接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切忌长篇大论。例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ello!”“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在学习“When do you usually„”句型时,当学生们兴致勃勃地用新的句型谈论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时间时,教师在要求同学注意听别人发言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来认识什么是合理安排时间,从而懂得珍惜时间。这时知识的讲授、学生的交际练习,实际上成为德育渗透的载体。既使文道合一,文理交融,又达到了教育、教学融于一体的教学效果。

2、注重语言教学的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身心整体发展的过程。有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正是情感性学习形成的关键时期。这阶段儿童的学习活动带有很大程度的情绪化倾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放到首位,渗透在英语教学中。从而把语言教学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标的心理内驱力,动机产生于需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认识结构、情感结构,运用正确的心理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环绕着学生的种种心理需要进行教学。儿童的心理需要主要由兴趣、成功、审美、创造性四要素构成。其中,兴趣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因此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积极学习的心理需要。加强小学英语教学的活动性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游戏、唱歌、比赛、表演等教学形式,可以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同时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极好机会。例如,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的双人、小组、集体比赛游戏活动,即满足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又复习巩固了所学的语言材料,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关心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研究寓德于教的探讨中,要特别重视将学生性格和意志的培养渗透在教学中。在学习英语的初期,依据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激发兴趣,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劳动,特别是英语单词的记忆,往往是学生学习英语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树立不断克服困难信心,还要尽可能设置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记忆单词的有效方法。使其在战胜困难中萌发出能力、毅力和动力。这个过程正是开发智力,塑造性格,培养意志的过程。由兴趣而学到自觉克服困难自觉学习,是自主学习内驱力的深化过程,也是学生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2)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历来如此。

小学英语教学是启蒙阶段,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是一种不自觉的过程,要靠老师的渗透和培养。小学英语阶段的学习主要是感性学习,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和交际用语都应当从感性学习入手,通过示范、模仿、运用,使学生充分感知语言,从而逐渐领悟语言的内在联系。从学习和掌握英语的角度来说,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英语的良好习惯,这是掌握英语的关键。小学阶段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适当读写。要把“听”放在首位。要教育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和同学讲英语,回家要听录音,培养听力。在听的基础上说,积极参与课堂练习,要养成大胆讲英语的习惯,朗读和背诵的习惯,书写规范整齐的习惯,运用语言交际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等。良好的语言习惯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个重要开端。小学生学习、掌握少量的语言知识,固然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但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重要,这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3、精心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

寓德过程以课堂教学为渠道,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其侧重点不同。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进行交际。语言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要在语境中,在活动,在模拟交际中学习英语,感受语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以学生学会为目的,以学习情趣为主线,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在教学的语境中、练习的活动中、模拟的交际中,向学生渗透德育。如:在教学“What would you like?”和“Would you like„?”的功能结构时,就可以设计在快餐店就餐和家里来了客人时的情景。在学习“What‘s the weather like?”时,可以设计“天气预报发布会”。在学习“How much is it?”时,可以布置“小商店”。在学习“What’s wrong with you?”这个交际用语时,可以设计病人在医院看病的情景。在这些模拟的语言情景的交际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这种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互助友爱,文明礼貌等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

造性,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不断的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原望的驱使下,学生会忘却羞涩,积极向上,努力合作,去争取更高层次的成功。伴随着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德育融汇其中。

4、教师要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以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师是课堂德育的实施者。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先为范,后为师。教师的世界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

首先教师要具有敬业精神,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要用自己的爱来唤起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爱,从而引伸到对生活的爱。其实,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而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社会性交际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师生共同创造精神生活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同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爱护与鼓励,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在爱的沐浴中逐步发展。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重在渗透。德育的渗透在于自然地与知识溶于一体,要善于在学科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捕捉德育因素,做到点到为止,切忌牵强附会。今后我们要继续实践和探索,更好地发挥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2

一、课文精讲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文章,很多文章都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还有着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好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不能离开语文学科,更不能离开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文字、语言、句子等来理解文章感情,起到德育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爬天都峰》《赵州桥》文章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句子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在优美的音乐中感染学生,进而让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愫,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坚持不懈的人生哲理。

二、设置情境法

小学语文中的很多课文都体现着丰富的思想感情,但因为小学生的社会经验不丰富,社会知识了解不多,对于一些思想感情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设置法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中去,在具体的氛围中感知真实深刻的感情,德育也就慢慢达到了效果。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文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以下课堂情境,在讲台上放置两盆万年青,再配上庄严肃穆的《葬礼进行曲》,这时再来理解课文,学生很容易沉浸在悲伤的气氛中,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也就实现了统一,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设置榜样法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和课外素材为学生设置学习的榜样,鼓励学生向榜样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受到榜样的启发,渐渐树立起心目中的榜样,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将是影响的深远。例如,在学习《我不能失信》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诚信的教育,在《爬天都峰》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意志品格的教育,让学生以文章中的人物为榜样,朝着健康向上的思想发展。

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德育渗透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爱国主义品质,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创造和谐的德育环境,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

英语课堂要进行德育渗透,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德育环境,以满足学生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追求。

情境教育有着强烈的感化作用,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显著的效果。因此,在英语课堂中,应该充满爱和信任,尊重和理解,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氛围。针对农村小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变化,教师应该从最朴实的情感出发,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农村小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相关的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使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充实自己,情感得以不断熏陶,品德逐渐得以充分发展,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例如:低年级学生学习英语时,学习的内容不外乎是礼貌性地打招呼用语以及日常交际用语。教师紧扣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很自然地学会说“Good morning/afternoon! Hello!Nice to meet you!”习惯交际用语常用“Please.”在遇到困难受到别人的帮助会说“Thank you!”在不小心叫错学生名字表示道歉时,学会说“Sorry!”等等。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主动将所学的语言运用于生活实践当中。平时见了老师同学主动用学过的口语打招呼问好。尽管农村大多数家长都不懂英语,但是他们能够体会到自己孩子发生的变化,很高兴看到孩子慢慢养成了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

二、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适时渗透德育

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小学英语教材的课本内容渗透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这些因素要靠教师深入研究教材,认真挖掘教材中涵盖的德育因素,不断融合渗透,分层次有目的地寓德育于英语教学中。以知识为主要载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讨论日常生活起居的话题中,紧扣课时内容:What do you do in the morning/evening /at home/on Sunday?学生讨论学习了自己的日常生活起居:I put on my clothes,wash my face,help my mum and dad on the farm...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以及懂得帮助家人分担家务和农活的品质。

三、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通过多种活动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课堂既是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阵地,又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阵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积极抓住每个环节,注意创设恰当的德育情境来渗透德育。

1.组织学生合作

在课堂中,教师应多采用group work,pair work,discussion 等活动形式,给学生提供锻炼互动的机会。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从小培养他们团队协作、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因为就本地农村学校的学生总量来看,人数较少,他们所交流合作的对象也就少。

例如,在现行冀教版小学英语教科书中,每一单元第六课均为故事教学。教师尽力运用农村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想象和拓展进行故事情景剧的表演。学生们在排练中各自扮演好不同的角色,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最终达到协作学习的目的,并在此过程中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德育渗透也就水到渠成。

2.创设情境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巧妙地创设一些情境,尤其是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道德情境,使学生在模拟的真实自然情境中接受德育。

例如:在教学为他人指路的话题时,可以设计城市、街道、学校、医院等不同场景,学生能利用模拟的语言情景,自觉主动地交流,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互助友爱、文明礼貌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

“教书”“育人”二者同等重要,相辅相成。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根据德育工作的特点,重视德育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正确选择和应用德育渗透的方法,始终坚持德育工作和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学生“润物细无声”地受到感染。在农村小学英语教育工作中,以德育人任重道远,需要广大农村英语教师付出不懈努力。

浅谈物理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4

在现代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学科如何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落实素质教育精神这是摆在我们物理教师面前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怎样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课题。而情感教育包括道德教育、理智教育、美育的教育。现在就物理教育中怎样进行美育教育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主要是艺术美、科学美、创造美。

它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板书设计、教学的肢体语言、实验探究的成功,它把理论和实际组成了一个完美和谐的统一,可以说,在物理教学中无处不存在美感,在教学中无处不与学生存在情感交流,艺术的升华。

二、教师应重视物理教学中的德育问题。

不少人认为物理是机械的,一个钉子一个眼的学科,把它往往与简单的机械、枯燥的电子元件联系在一起,而有的教师对所教的专业没有一点美的感受。因此,教师要重视物理教学中的审美问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当我们被教学美所陶醉,学生被教学美所感染,这样物理知识和物理美就融为一体,教学效果也就达到最佳境界,物理教学也就有了生命的活力。

三、物理教学中注意对德育的渗透

1、利用文学艺术去渗透德育

诗意的思维是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带着美的观念去研究科学这,就能得到更加美妙的科学结论。比如,在讲《简单机械》时,如果用“坐地日行八万里”来提问,再引导分析作答,又顺势分析李白的诗句《朝发白帝城》,这样进一步明确运动对象与参照物的关系。对《平面镜》一课的处理,先来一个“镜中花、水中月”,再来一段“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哪个更圆?哪个更亮?”的歌词,说明像物等大、等距,虚像,从而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在讲“力的图示时”可以编成顺口溜“一画点,二画线,再画标度等分线,箭头标方向,箭尖表力完”在教学中,教师尽力和饱满的热情、幽默的语言,认真的实验探索,不断地激励学生以高昂的情绪学习。

2、利用奇妙的比喻渗透德育

如“摩擦起电的原因”学习,如果就平铺直叙地说谁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和弱,然后得失电子显电性,学生基本会一团雾水。

如果把原子核束缚电子能力强的比成牛高马大的人拿着很少的苹果,而把束缚电子能力弱比成弱不禁风的人拿着很多的苹果,两人碰在一起会出现抢苹果的现象,相当于得失电子的现象。又如在讲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把导体比喻作一条街道,把街道上的人比作自由电荷,过往行人碰撞的机会越小,电阻就越小,使学生对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理解深刻。当街道越长,过往行人碰撞机会越多,即长度越长,电阻越大,把凹凸不平的街和宽敞平坦的大街比作导体的材料的不同,电阻同样不一样,这样的比喻使学生更感受美的享受,同时也使学生记忆深刻。

3、利用物理学史渗透德育

物理学史上充满了许多动人的故事,经常引用,就能激发学生热爱、尊重、献身科学的信心和决心。例如在讲运动的绝对性时,介绍伽利略被教会用刑威胁时,他说“我死了,地球照样在转动”,这名言 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中,因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悲剧能激发学生的一种正义感。又如,我们在给学生讲电学时,可以从安培、欧姆、伏特、法拉第等科学家对规律的发现,如何负出艰辛的努力,这样通过教师的语言感染,同学们真正品偿研究科学的快感,使学生的思想升华到与科学家同样的地位上。

四、学科德育渗透要注意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方法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

英语课堂中德育的渗透 篇5

小学英语学科是九年义务小学阶段学生必修课程,与其他学科一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诸多的任务。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更重要的还要在教学中实施育人的目的。英语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语言是人们表达自己思想情感和需要、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流露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认识。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教学,就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爱国主义品质,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创造和谐的德育环境,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

不同的环境会造就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环境决定着人们情感的主流。情境教育有着强烈的感化作用,将对学生品德的形成产生显著的效果。英语课堂要进行德育渗透,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德育情境,以满足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氛围,使课堂生活充满爱、尊重与信任,处处洋溢着诚实、宽容、谨慎、自律、助人、同情心、合作、勇气和一系列民主价值。教师是朋友,是道德认识环境的创设者,同时亦是道德楷模,是道德导师,是施爱者。给予学生的是关心、接纳和尊重。教师是朋友,是道德认识环境的创设者,同时亦是道德楷模,是道德导师,是施爱者,给予学生的是关心、接纳和尊重。我们要笑对每个学生,对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从多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

例如我的课堂亲切礼貌,每当上课铃声响,我总是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亲切的和学生打招呼:Good morning/afternoon!Glad to meet you!在叫学生回答时或坐下时,常用“Please ”;请学生帮忙时“Excuse me”;学生帮了我或回答时,不忘对他说“Thank you”;学生回答正确时别忘了“Good”、“Great”或“Super”;学生不会回答时用“Don’t worry”来鼓励;叫错了学生名字,说声“Sorry”等,有时教师不小心碰掉了学生的东西,主动对学生说Sorry,并帮学生捡起。做练习时会主动问学生:What can I do for you? 在教师的影响下,孩子们主动的将这些语言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平时见到老师或同学主动说: Good morning/afternoon!Glad to meet you!放学回家时,他们主动与老师或同学打招呼:Good bye!See you tomorrow!同学有困难时,会主动说:Can I help you? 事实证明,教师这种温文尔雅,平等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兴趣,同时对培养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习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们运用这些语言亲切自然,不仅提高了英语学习效率也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懂得了文明礼貌,共同取得智育与德育的进步,真可谓“育德”细无声。

二、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新版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接近学生生活实际,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科学性、思想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很多学习内容如:家庭、旅游、购物、饮食、环保、人际交往等都渗透了很浓的德育因素。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环保意识、文明礼貌、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在品德上也得到良好熏陶。

例如,在三年级阶段“Good morning!”“How areyou?”“Hello!”“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Sorry.”等是学生学习最初接触的内容。这些礼貌用语,都含有德育因素,因此应把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团结友爱,友好礼貌的思想感情纳入该课的教学目的。教师要利用学生初学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在教授国家时,将“PRC”大大地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感受“PRC”冉冉升起在世界之巅,是件多么自豪的事情呀,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中国国旗,说道:“This is our national flag,we love our motherland。”短短几句话和几个具体形象演示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分析教材,深挖教材,敏锐捕捉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把知识性和思想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加强德育的育人意识,做到寓德育于语言教学之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相一致的原则,又符合教学的规律。这样,英语教学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而且成为富含德育内容的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多种活动渗透德育。

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在热身活动、新内容的呈现、教读、操练以及复习巩固等各个环节都要注意创设恰当的德育情境,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向学生渗透德育。

1、组织学生合作。

在课堂中,教师应尽量多采用group work、pair work、discussion等活动形式,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指正,既要对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学会与别人合作。这是一种渗透德育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

如我在教学PEP2 Recycle 1的Let’s act部分,巩固对话环节时,采用4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会话表演。三生分饰对话中的3个角色,其余一生担任导演,全权督导“演员”的表演。最后进行全班大汇演,评出最佳小组,获得最佳的,可为本大组赢得10分。(平时每节课小组都有加减分记录)。以此激发每位学生的竞争意识。为了共同的目标,学生们个个认真、投入。谁说错了及时指正,不会说了虚心请教,他们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排练着。在这种有竞争、有合作的形式中,我欣喜地感受到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在为集体争取荣誉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努力地完善着自己,强烈的集体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2、创设情境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富有趣味性的道德情景,在模拟的真实自然的情境中渗透德育。

例如:在教学“What would you like?”和“Would you like„?”的功能结构时,就可以设计在快餐店就餐和家里来了客人时的情景。在学习“What‘s the weather like?”时,可以设计“天气预报发布会”。在学习“How much is it?”时,可以布置“小商店”。在学习“What’s wrong with you?”这个交际用语时,可以设计病人在医院看病的情景。在这些模拟的语言情景的交际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这种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互助友爱,文明礼貌等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不断的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原望的驱使下,学生会忘却羞涩,积极向上,努力合作,去争取更高层次的成功。伴随着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德育融汇其中。四、找准机会,适时适当渗透德育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依靠的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任何形式的硬灌、勉强,都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有可能产生消极效应,使学生产生反感。因此空洞、牵强的说教是必须要杜绝的。课堂上,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发展,找准机会,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歌曲Father and Mother时,发现学生唱得感情丰富,唱得非常投入,便即时让学生说说句子

love

。学生对此反应积极,争先恐后地说“I love my mother.I love my teacher.Grandpa and grandma love me.I love China·····”,一个个充满爱意的句子,使全班都沉浸在爱的海洋里。为了把这种爱的基调推向高潮,我最后让学生选择刚才的句型,按照歌曲“Father and Mother”的旋律进行哼唱。

课堂中真正有效的德育教育不是由教师“说”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教师巧妙地引导和启发下“悟”出来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轻松和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然地接受正面的思想教育,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教书”“育人”两者同等重要。实践表明,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效果很好,它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还会增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根据德育工作的特点,重视德育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正确选择和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有始有终地坚持教育渗透,在教学的点滴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德育的渗透在于自然地与知识溶于一体,要善于在学科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捕捉德育因素,做到点到为止,切忌牵强附会。通过 “随风潜入夜”般的渗透,“润物细无声”般的感染,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地同时树立正确的思想,养成良好的品德。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6

广西贵港市覃塘高中黄子易邮编537121

摘要:

我国目前强调的素质教育是面对现实和未来的健全人格的教育。这一基本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科的基础素质,而且加强了人文素质的养成。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具有强烈而深刻的思想性、情感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挖掘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优势,灵活使用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有效地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工作。本文针对当前中学语文德育面临的问题,作了一些简单的论说,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方法

引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德育正是培养人们的思想品德,塑造人们灵魂的教育活动,所以,德育自然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的本质是一种理性教育,是对教育对象灵魂的塑造。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这是个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年轻幼稚,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很容易受外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所以,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具有强烈而深刻的思想性、情感性。从语文教材看,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不仅包括形象的、艺术的内容,也有抽象的、理论性的内容。语文学科的理性教育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语文教学并不是能够像政治科学的教学那样比较客观地传授理论性的知识,而是注重将理性教育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寓教于乐,融情入理,从而达到启发人,教育人的目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理性的教育,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1、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

1.1概念

德育,从教育学的角度解释,就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语文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学,即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其智力水平而进行的语文学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有关人格品位、思想意识、情感倾向等方面的教育,即为培养学生的品质素养,提高其情操境界而进行的品德学的教育。

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则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进行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培养,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其成为有个性的、人格健全的人。

1.2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教育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进程之中。因此,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是摆在我国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而沉重的任务。道德素质是现代人整体素质中特别重要的一环。中学语文课教学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 1

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比别的学科具有更大的优势,因为语文课中讲到的很多的“情”与“境”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引导学生通过情绪的体验,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获得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审美情感,这样,就把德育融进了整个教学过程中。所以这对学生来讲,语文学科无疑是再好不过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再加上教师优美的语言,以情动人,如春风化雨,点滴人心。没有居高临下的训斥,不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在彼此思想情感沟通的情况下,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或劝告,从而自觉地修正自己幼稚偏颇的看法和行为,充满信心地对待生活、学习。因此,借助语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与高尚的情操,是很有必要的。

2、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现状

我们知道,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德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德育的最好途径或方式并不是品德教条的灌输,而是在于贴近生活,在于形象化和情感化。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语文教材当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德育素材,语文的情感熏陶和潜移默化正是最好的德育方式。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却处于严重的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从而导致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低下,情感严重贫乏。而且,思想及心理素质的低下会阻碍智能的发展,使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效率很难真正提高。因此,要整体优化语文教学必须提高德育效率。影响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效率的因素有很多,我认为以下两个方面是最主要的。

2.1严重脱离社会实际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语文教学要真正实现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使每一个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前提下,学校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工作做得“不到位”,而且严重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尤其是在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上,明显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一些学校把升学率作为“硬指标”,而把德育看作是“软指标”、“软任务”,可有可无,全面发展教育在客观上已经被“升学教育”所替代。所以,考试成了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手段,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怎样考,教师就怎样教,照本宣科,把文质兼美而又富有生命力的文章,肢解成一道道僵化的选择题,美感没有了,灵性没有了,课堂没有生气,学习没有热情。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成绩能提高吗?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能体现出来吗?毕竟,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是不可能充分地发展他的潜能。即使有较高的才智,一个没有善心、缺乏责任感的人,也不可能充分地实现其社会价值,因为,这样的人是不能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自我的人,是不能与时代变化发展相一致的人。

2.2严重脱离中学生的心理实际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观念急剧变化的历史阶段。我国在生活方式和各种观念上都进行着复杂而深刻的革新,如价值观、时空观、审美观、消费观等都在发生变化,而且这些变化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敏感而稚气的中学生。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毕竟现在的中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和反应不再是单一的,而呈现出多向化、复杂化的特征。这种变革的时代决定了当代中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他们对新鲜事物敏感而好奇,对外界事物有较强的探索意向和发表欲,他们希望展示自我,又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害怕失败和被否定。而且,在社会环境和现代传播媒介的影响下,他们思维活跃,不再是一知半解地接受老师现有的结论,但又存在着思维观念上的矛盾与混乱。面对这种复杂多变的学生心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显得过于简单化了。如《项链》一课,一般教师都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庸俗、虚荣的一面进行批判,而许多学生却会提出异议:玛蒂尔德有许多好的品质,如丢项链后的诚实自尊、付出十年艰辛、勤劳、赔偿等。甚至一些学生认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玛蒂尔德参加舞会并希望自己漂亮一点,这无可厚非,何况丢项链纯属偶然事件等等。这些思想的碰撞,表明今天的学生开始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了,不再满足于一种答案,而是用全新的观念进行重新评价,这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虽然他们的观点有失偏颇,有的将人物脱离了时代,但这种敢于冲破陈旧观念的意向和行动,对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极有价值的。而语文课中,大多数教师仍是以绝对的权威来讲授知识,很少考虑学生的心理和需求,对于学生包含着创造性火花的思维多是漠然处之,甚至一棍子打死,扼杀了学生创造力,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这就使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3、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总目标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不但有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任务,而且还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①这就是说必须将德育寓于语文教学之中。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将德育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之中,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实施德育渗透呢?

3.1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养。语文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所以,在提倡课程改革的今天,要当好一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那么,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养呢?我认为涵盖以下三个层面。

3.1.1教师的个人情操

“情操”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这样子的:“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其个人情操最重要的一点表现就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因为,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会愿意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相反,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他所从事的事业,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工作的动力,失去了最起码的责任心,甚至会把自己的劳动视为一种痛苦,当然他也就不可能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具体来说,热爱教育事业也就是必须热爱学生。据此,教师必须以自己的爱去赢得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身体等全面的关心,在人格上与学生平等相待,以诚相见,才能搭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使学生乐意接近教师,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这样,教育的作用才会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3.1.2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注重言教的同时,更要注重身教。孔子曾经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③,这些话很有道理,它指出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并用自己的品德、智慧、能力去教育学生。毕竟教师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穿着打扮,兴趣爱好,都在日常之中不知不觉地陶冶和熏陶着学生。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具有较高的师德和渊博的知识,举手投足,言谈话语,都要起到示范作用,这样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德育渗透才会有效果。

3.1.3教师的学术修养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因此,一个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语文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学科跨度大,与数、理、化、史、地、生等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所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除了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构建复合性的知识结构,并将

这些知识与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法等)融会贯通,用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语文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其中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教育能力。在教学中,知识的传递过程其实就是师生感情的交流过程,因此,教师所用的口头语言表达的感情色彩能直接影响到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假如教师用充满感情的口头语言来教学,能够感染和影响学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渴望。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热烈的情感,就会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地探求新的知识,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顽强地克服困难,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3.2语文教学全过程

新版的人教版语文课本都具有文质兼美,能使人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的优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把握作者创作心态和写作背景及其具体内容,要正确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深刻领会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3.2.1按照语文教学的特点,全方位地进行德育渗透。

3.2.1.1导语的德育渗透。课前导语,有“先声夺人”的效果。它能唤起情感,激起学习欲望。备课时,教师对一些名篇名作精心设计课前导语和教学语言,认真思考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每一步骤,或渲染课堂气氛,或设置悬念或引用诗文佳句,或激发想象,这些都能达到艺术感染和思想双重目的。如鲁迅小说《孔乙己》,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有去过酒店的吗?去过的同学都应该能感受到现代都市的酒店是充满欢笑的。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小说《孔乙己》,小说中主要地点也是一个酒店,叫咸亨酒店,坐落在20世纪的江南鲁镇。听说里面也是充满欢笑。小说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极深的知识分子,他的一生是一场悲剧,他的悲剧是在人们一阵阵笑声中产生的。你们一定会问:‘笑声怎么还会产生悲剧?’这正是鲁迅揭露现实最高超的艺术运笔。孔乙己在人们的取笑中登上生活舞台,又在人们的嘲笑中扮演着‘读书人窃书不算偷’等一系列丑角,最后,他默默地离开这个世界。对于他的死,无人问津,无人同情,更无人知道他的尊姓大名,他活着或死去只是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今天就让我们通过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来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这一段导语,通过对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的简单概述,不仅给学生造成悬念,创设意境,更主要是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急于探索和挖掘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而且也很自然地渗透了德育功能。

3.2.1.2字词名篇的德育渗透。教师应该抓住反映事物本质的或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词句进行挖掘和剖析。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开头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从表面看,这段话平平实实,用陈述句交代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但是,只要透过字面深入挖掘,就可以领悟到其中寓含着作者对马克思这个伟人的崇高评价和如海一般的深情。作者在文中没有直接明写马克思“逝世”,而是用“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来表达。那作者为什么用“停止思想了”,而不用一般人逝世时用的“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了跳动”?这是因为:用“停止思想”更能突出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全部的精神财富,他的伟大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他“停止思想”,就意味着一盏多么明亮的智慧之灯熄灭了,人们的悲痛难以用语言表达。那为什么写“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而不写“与世长辞”或“离开了人间”?因为这样遣词造句能含蓄深沉地表达作者恩格斯对失去战友的无限悲痛。他认为他的战友永驻人间,只是“睡着”而已,然而,事实是无情的,毕竟是“永远睡着了”。在反复激荡的词句中寓含着感人肺腑的深情。教师带领学生咀

嚼词句,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作者运用文字的功力,而且在推敲文字表现力的同时,人物的伟大形象,战友之间高尚的情操就和语言因素糅合在一起,并渗透到学生的心中。

3.2.1.3归纳主旨时的德育渗透。如在归纳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的主旨时,教师启发引导点拨:像“母亲”一样的劳动人民具有勤劳、俭朴、助人的良好品质,现在,我们的国家富强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为建设小康社会发奋学习。这样不但强化内容,而且又深化思想认识。

3.2.2根据文体的特点,科学地进行德育渗透。

根据文体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法能达到较科学地教育学生的目的。语文教材所入选的文章,其文体有很多,这里就以语文教材中最基本的四种文体为例,作一些简单的分析。

叙事文,适宜借助文中塑造的闪光的形象来感染学生。如《故乡》一文,可通过着重分析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不同形象,使学生认识到,鲁迅先生对被压迫、被损害的农民的同情,对改造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并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朗读饱含作者深厚感情的语段和句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艺术形象的震憾人心的真情实感,使学生受到感染,并认识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激发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对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共产党的热爱。

抒情文,可创造传情的气氛陶冶学生。如《荔枝蜜》一文,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作者对蜜蜂感情的变化,另一条是借物喻人,这就要引导学生领会小蜜蜂是勤劳、勇敢、奉献的劳动人民的化身,劳动人民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激发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学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认识到这点之后,还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三次意境的开拓:移情于物——由物及人——推己及物,就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受到良好的熏陶。

散文,是优美的、激动人心的,它能产生一种奇妙的陶冶效应,因此,它是震颤心灵的特殊的德育手段。例如,讲《荷塘月色》时,可以明确向学生指出,为写景而写景的作品是很少有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它们大都寄托着作者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朱自清表面描写荷塘与月色之美,而事实上却是阐发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忧愁。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特殊心境的理解,教师可以吟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的这首词的景色虽然甜美,但情绪却是苦涩的;词的气氛虽然宁静,但内心却是极不平静的,可见,词人半夜出游,哪里是在欣赏大自然的安谧?无非是借景遣愁,以寻求解脱而已。两位作者,一是古人,一是今人,其作品的风格又大相径庭,然而在他们的心弦里却共同环扣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崇高感情。《荷塘月色》在《西江月》的点化下,就这样迅速地将知、情、美融为一体,凝结成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感。

论说文,能把朴素的理论讲得生动形象,让人心悦诚服,这是令人向往的最佳教学境界。但教师若只满足于对课本的呆板解释和乏味分析,而忽视了课文情景的感染作用和不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来教学,学生不但不能愉快地进入学习过程,也很难在内心燃起真、善、美的火焰。这时应该采用创造解惑的气氛来启迪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去教育学生。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不仅要让学生领会准确、生动的论述语言,更要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认识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意义。

3.3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紧密配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课程标准明确倡导这种学习方式,向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因材施教、使学生主动发展为基本方法,让学生真正做到四个“学会”即:学会学习、学会创作、学会合作、学会做人。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要抓住寓德于教这一根本点,把学生良好道德的培养与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紧密配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讲析、传授为主,课堂成了教师展示自己才能的阵地,学生则成了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陪衬,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且使学生做到四个“学会”,就必须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进行全新的改革。即从偏重于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发挥学生的智能为主,兼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当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以封闭式单向灌输为主,教材内容与生动的社会现实相比总是相对滞后,这是目前语文德育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代中学生处在时代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当中,他们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喜欢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喜欢探讨问题发生的原因,很少轻信现成结论。因此,教师必须将他们的这一特点与语文教材的特点结合起来,依借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并突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这就要挖掘教材中德育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艰苦奋斗的教育,忧患意识的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如“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等警世名言,还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卧薪尝胆等寓言、故事,都是很好的素材。除此以外,还要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突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主要方法之一便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一个人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向自己提出任务,并主动去采取实际行动来培养自己的品质,便是一种自我教育。简单地说,自我教育就是自己通过努力获得良好的思想品德,它以自我意识为条件,通过自我能力来实现。因为语文教学的转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传授知识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作,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因此,在教师的指引下促进学生自我发现、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的熏陶和感染,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能力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4、结论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对德育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延续,完成这一任务,语文学科具备了特殊的条件和功能,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加强德育渗透力度,有效地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2、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3、林崇德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74、钱威、徐越化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2版(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0.6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7

德育工作是一项繁琐、艰难和长期的工作, 它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更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义务。作为一线的高中英语老师, 不仅仅作为语言知识的传播者, 还要在课堂上关注德育的渗透, 而决不应局限于学生分数的获取。那么,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呢?下面谈谈笔者十来年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感悟。

一、上课前, 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 合理的制定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意志目标

传统上在制订学科教学目标时, 仅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完成教材内容的讲授的基础上, 突出“双基”训练。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 眼光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语言教学, 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跨文化意识和引导学生形成道德人格。比如, 在M4 Unit 2Reading The Olympic Games这一课中, 在目标的设定时, 学生不仅要了解在奥运会历史上几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运动员以及他们在奥运会上的成就,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运动员们身上散发出来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积极乐观、意志坚定等高贵的品质, 并以他们作为今后学习和生活中的榜样, 时刻提醒和鞭策自己, 引领自己不断地走向成熟。为了这一情感目标的达成,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设置: “Whatqualities make the athletes become successful? ”“what shouldwe learn from them?”, 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最后得出结论。

二、课堂上, 根据目标, 有条不紊的开展教学活动, 保证目标的顺利达成

英语课堂要成功地进行德育渗透, 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通过具体情境的预设,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的欲望, 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情得到升华, 品德得到发展;比如:在M3 Unit 1 Reading Fog一课中, 讲述的是作者在浓雾天气中, 如何在一位盲人的帮助下顺利地到家的故事。在故事中, 主人公的心理描绘的很真实, 害怕、惊恐、释然、感激等情绪表达地淋漓尽致。教师可以基于这个故事, 进行情景再现, 让学生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2.深入钻研教材, 挖掘课文内容中渗透的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 并转化成具体的教学环节;英语老师根据具体的目标, 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比如在讲授M2 Unit 2 Anadventure in Africa一文,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许多值得去探险旅游的世界各地及探险活动, 如登山、冲浪漂流等, 激发学生的冒险精神。接着让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对探险旅游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3.教师要以身示范, 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 教师是以人格感化人格的职业, 对于正处于发展时期的学生来说, 可塑性和模仿性都很强, 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学生往往能够从一名合格教师的身上看到该如何去做, 而不用教师说一句话。这就是说, 教师内在道德品质通过行为的外显, 始终影响着学生。教师应该具有敬业、爱生、勤奋的工作态度、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宽厚待人的处事态度, 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这些都会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 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有利而深远的影响。

三、课后, 引领学生阅读英语读本等, 逐步提升自身道德素养

英语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 除了课本知识外, 还有很多学习的途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从“教”变“导”, 由“导”变“学”。教学中遵循“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而非“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这一理念, 逐步地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地训练, 让学生离开课堂后, 还有独立锻炼的能力, 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 在高中的课外读本中收录了大量的有关当今世界的热点话题, 和著名人物、名著节选等, 如通过居里夫人发现新元素、爱因斯坦创建相对论、爱迪生的发明创造, 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这些伟人的闪光的思想, 还可启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有关环境、能源、生态、灾害等的话题, 激发学生改造世界的情感;通过有关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的内容, 可以启迪学生, 教育学生对待自己要自爱、自尊, 对待他人要真诚热情, 对待工作要认真的人生态度;还可以利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粹作品揭露和批判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尔虞我诈等丑恶现象, 使学生分清善恶、辨明是非, 树立起道德伦理标准, 用有限的文章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总之, 在英语课中要想成功地渗透思想教育, 必须确保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设计, 优化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健全的人格。

摘要:如今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来缺乏激情, 在英语课堂上尤为明显。针对这一现象, 本文从英语课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针对如何进行德育的渗透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价值培养

现阶段我国教育制度不断的完善和发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和执行,小学教育工作有了更多的内容和要求,新的课程教育标准要求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课程教育来逐步的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协调发展。语文教学中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当中。我国现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中,德育内容主要涉及了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而这些内容在语文教学材料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所以对于教师来说,一方面要发挥教学材料本身的德育性,另一方面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对于小学学生来说,个人认知和道德培养还处于一个低中级发展阶段,科尔伯格在自己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中明确的指出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基本上属于前习俗水平和习俗水平。而前习俗水平阶段的学生道德认知包含两个主要阶段,分别是惩罚和服务定向阶段、相对功力取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水平的学生自身的道德认知主要的特点是春外在的,这个阶段的学生判断失误好坏的标准是具体行为的直接后或以及对自身利害关系的影响。习俗水平阶段的学生道德认知也包含两个阶段,分别是好孩子定向阶段以及遵守制度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对社会的一些看法来确定自己的希望,同时还能够从社会主要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来遵守社会秩序。所以这个阶段主要是体现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群体中。

小学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德育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在语文课程中,例如小学语文课程中很多著名的文章和历史篇章等,或者是那些能够真实反映中华名族优良传统的文章等都能够体现语文课程的德育教育意义。小学语文教育课程的德育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双重职能,一方面要通过语文教学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在日常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作为每一个学生入学接触的第一门课程,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以及道德培养至关重要。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一)合理把握语文教材中内在的思想教育点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学生来说,由于自身的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对于一些语文课程中的思想教育点并不能夠直接的获取,所以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合理的制定教材传授方式。

首先,对于一些特殊的有思想教育意义的语文课程,教师要通过详细的解词析句来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逐步的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要通过对文章中一些抽象符号的深刻体会来让学生理解课程的思想感情点。

其次,教师在日常知识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渗透思想教育。现阶段小学语文课程中很多文章都是体现祖国山美水好,能够很好的感受自然的美的文章,例如语文课程《柳树醒了》,作者通过细致的描绘,让学生能够通过丰富的想象,形象感知春天的景象,感受到春天明丽的色彩,轻快地音符和跳动着的生命力,从而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情境,获得身心的愉悦,同时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热爱大自然。

(二)正确处理德育渗透和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同时还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要坚持适量原则,德育的渗透要坚持一个重要的前提,即不能影响正常的语文教学,所以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在日常备课的过程中,要准确的把握课程的重点,熟悉掌握课程中德育教育的切入点,教师之间可以多进行教学交流,认真的研究课程内容,真正的处理好德育渗透和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坚持教学为主、德育渗透为辅的原则。

小学语文课程教育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是主要方向,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不能过于死板,要避免将德育看做是课程文章主题归纳的唯一标准,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抓住教学重点,正确的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来提升自身的语言水平,然后通过教师讲解和个人体会,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教学,循序渐进的引导和影响学生。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的文章,来让学生深刻的感受作者或者是文章主人翁的可贵精神,然后将这种可贵的精神转化为自己所有。

(三)发挥作文教学对德育渗透的优势

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意义就在于逐步的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作文写作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小学作文写作并不仅仅是组织和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练习,更重要的是通过作文写作来让学生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逐步的训练小学生对社会、自然等的认知和态度。

三、结论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首先要以语文教学为主,然后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程素材,适度的给学生灌输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正确的处理德育和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灵活的运用和教学理念,深入的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因素,逐步的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水平,让德育教育渗透进到学生语文知识获取中。

参考文献:

[1]翁金秀.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周刊. 2015 .

[2]郝香芝.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农村科技.2015 .

[3]杨文学.浅谈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才智.2014 .

[4]谭运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3.

[5]廖伟玲.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

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9

——吴云燕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是重要的组成部份,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切实有效地实施德育,值得我们体育教师深入探讨?本文是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心得体会,探讨成功经验,为小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德育效果提供参考。

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人才定向的作用,是其重要组成部份。体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三项基本任务之一”。为此,体育教学同样肩负着德育的重任,它对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材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会被忽视。其表现为:在认识上,重视增强体质和对基本技术、技能的学习,而轻视思想品德的教育;在实施教育上,缺乏启发诱导、耐心说服,有的因操之过急而使用简单粗暴手段,或是姑息迁就,放任自流,这就容易导致教学任务的片面完成,影响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若想更好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就要研究小学体育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探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那么,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渗透呢?下面是本人的几点粗浅见解,望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紧抓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马卡连柯认为:“制度越明确,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行为习惯的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表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要求与措施,并有步骤、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的行为准绳。如:按指定地点准时集合上课,不得随意缺席或擅自离队;分组做练习时,必须按规定排好队等。这样就使学生明确了行为是非的界限,逐步形成遵守纪律、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等良好思想。

二、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应以进行正面教育为主,这是由儿童爱听表扬的心理特点决定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并及时表扬,使大家在身边找到具体的学习榜样。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良现象,教师应以帮助、爱护为出发点,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及不同性质的问题而采用灵活的批评方式,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心服口服。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做到下面几点:

1、对优生不要偏爱,有缺点便要指出;

2、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指出其缺点,但也不应忽略对其优点的表扬;

3、对学生的批评要适当,不侮辱人格、讽刺挖苦,不体罚或变相体罚;

4、教育中要“允许”学生反复犯错误,教育要有耐心。

三、紧抓教材特点,有目的地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较多的教材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如:通过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的训练,可以锻炼刻苦耐劳、不畏艰辛的意志;各种跳跃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奋勇高攀、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各种集体配合的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所以,只要教师能有意识地挖掘体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题材,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例如:在讲授跨越式跳高这一教材时,可将其赋上军事色彩:把跳高模拟成战场上跨越铁丝网;将复习内容中的掷垒球模拟成“手榴弹”投准,并创设了草地匍匐等军事训练的组合动作及设计接力游戏——《爆破敢死队》等,使整节课贯穿鲜明的爱军、爱国主义教育,这既可培养学生如解放军叔叔般英勇顽强、艰苦拼搏的精神,又可避免大纲内容的单调乏味,使学生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四、利用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实施德育渗透

教师在实施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时,如果能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就能既有利于提高课的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如:进行课前的动员和课后的总结能提高学生学习目的性的认识,使其及时评定课内各方面情况;进行队列队形的调动能训练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组织纪律性,整齐划一的操练动作更能陶冶学生美感;一些教材在教法上可采用游戏或竞赛形式进行,进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协作进取的精神;对某些教材在准备、放松活动或练习时要求学生相互保护、帮助,能促进学生之间热心帮助、互相关心的互助精神,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五、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体育课的全过程

体育课是多因素、多层次、多变化的复杂教学过程,要想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内收到好的德育效果,就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1、队列队形操练和热身操:通过让学生在严格执行口令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体会到纪律的严明,培养他们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严密组织纪律性。

2、主要教材如:山羊——分腿腾越的教学,可以通过表扬大胆完成动作的同学,来帮助胆怯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使其更勇敢、更果断,增强学习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同时可以通过表扬练习中互相保护、帮助的同学,培养学生的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精神;此外,还可从中渗透安全知识教育。

3、分小组练习:通过以小组长或值日生轮流负责组织练习,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形成自我锻炼的好习惯。

4、教学比赛:通过如“比比哪组完成动作好的人数多”或小组接力比赛等竞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拼搏的竞争意识,并可由此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5、课的小结:通过教师肯定学生成绩、表扬好人好事、提出本节课的不足和努力方向等,培养学生学习先进和自我评价的习惯。

6、收放器材:通过启发学生主动收放器材和讲述器材的保养方法等来对学生进行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教育。

六、配合学校德育工作计划,长期进行有阶段性和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渗透教育 首先,要制订全面的德育工作计划,每月确定一个教育重点。如:三月份——爱护公物、助人为乐;四月份——勇敢顽强;五月份 ——关心热爱集体;六月份——团结友爱;九月份——课堂纪律常规;十月份——爱党爱国;十一月份——艰苦奋斗;十二月份——克服困难、刻苦锻炼。其次,要针对各班学生的不同思想状况,确定该班的教育重点。如:针对组织纪律性好,但体育活动积极性低、怕辛苦的班应在培养体育锻炼兴趣、吃苦耐劳精神等专题教育方面有所侧重。

七、发挥教师的榜样表率作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上一篇: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下一篇:作文 我们家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