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2024-10-23

读邓小平文选有感(共11篇)

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篇1

人民的儿子_____邓小平

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读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我的感触颇多。此书记录了邓小平从1982年到1992年间十年的关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的谈话,观点,表现了邓小平作为一个伟大领袖,伟大改革家卓识的远见和战略眼光,以现在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的状态来看,邓小平的这些观点,完全是正确的,有效的,完全实现了他当初提出的设想,达到了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呈现着勃勃生机。

对于邓小平,我相信,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对他的认识还是比较多的,特别是他对“文化大革命”教训的总结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做的伟大转折,都是我们说津津乐道的。对于邓小平,我对他真的是充满了崇拜和佩服,我觉得我们中华民族应该感谢这个老人,这个人民的儿子。个人对于邓小平还是有很多疑问的,当然这些疑问不是怀疑,而是佩服,特别是对他建国后的一些经历,第一:为什么当绝大多数老革命家都还迷茫于“两个凡是”,对“文化大革命”不能清醒的认识的时候,他缺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的纠正领导集体的错误,将国家带上正轨;第二:邓小平卓识远见的提出的了改革开放的设想,打破了以前的封闭的状态,他的这种胆识和对国家未来能走的更好的预期的依据是哪里,有什么信心能够保证国家能够大步伐的向前走;第三:邓小平对于自己打破老一代领导集体固有的封闭思想,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担当着怎样的压力,是什么勇气使他能够完成前人所未完成的事业。我从这本书中,找到了一点点的答案,感受到了邓小平的伟大气魄和胆识。邓小平对新中国的稳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对邓小平同志地位的评价,我认为江泽民主席说的很好,他说:“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没有毛主席,中国革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今天我可以这样说,没有邓小平,就不会有现在人们富裕的生活”,邓小平在感慨自己的时候谈到,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只是为中国人民做了点实事。我相信,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不愧于这些称号。

这本书,主要围绕了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国内外局势的政策和看法,较系统的说明了这个时期内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和邓小平对于这些问题的做法,体现出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是邓小平理论的集中体现,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指名了方向。我来谈谈我的理解,首先,从经济建设上来看,邓小平始终是坚持经济体制的改革,强调要搞活中国的经济,特别是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关键是看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步子要大一点,不要怕,怕什么”、“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更是形象的比喻出了,邓小平对于计划和市场的看法,深刻的体现出了邓小平对于经济改革的方向。是不是要首先发展经济,这是一个摆在邓小平等新一代领导集体面前的问题重大问题。邓小平毅然选择了先发展经济。因为在当时“十年文革”和“两个凡是”的大背景下,国家任然处在徘徊阶段,国内经济发展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下降,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只有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才能为人民,为国家创造充足的物质财富,才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接下来的改革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发展是硬道理,是首要任务。

邓小平深刻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提出首先要发展经济,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在对党的成员,对军队同

志的讲话中他就多次强调,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一心一

意搞建设。发展经济的方法,在我看来,主要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的,对内:实行

经济体制的改革,改变单一的经济体制,主张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农

村、城市的经济体制,在农村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搞多种经营,在城市建立个

体经济,私营经济。对外:通过设立经济特区,设立沿海开放城市等举措,大力

吸引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通过经济特区这个窗口,这

个试验田,大胆的搞经济创新,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通过这些,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新路子。邓小平曾说过: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中国是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正是基于独立自主的发展点,才有了我们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好局面。我个人认为,邓小平对改革开放创举的预见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按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才能真正把事

情办成,才能真正把事情办好,才符合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发展。

然后,从政治上来讲,邓小平做出了很大的创举,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

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为接下来的政治体制的改革开辟了一条道路,邓小平主要

强调了要进行政府机构改革,解决干部老龄化问题,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

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立退休制度,解决党和国家领导职务实际上的终身制

问题;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

说过“路子走对了,政策就不会变”、“中国的政治改革,是必须而且一定要进行的。”在邓小平看来,政治上的改革,关系到国家的成败,才能保持领导集体的不断进步,不断的与时俱进,才能使政党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不断融入新的血

液,不断的向新的方向前进。

最后,我想说说关于香港问题,邓小平在位时,十分关心香港的回归问题,他多次提到了香港的回归问题,在与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邓小平提过,要是在新中国成立50年后还没有收复香港,那新中国就是晚清的政府,就是李鸿章的政府。在他首创的“一国两制”的条件下,邓小平以他铁腕的政治手段,成功的在1997年收回香港。虽然他本人没有亲眼看到香港的回归,但是他的那句“要

是能在有生之年踏上香港土地就好了”依然深深的感到着我们,在香港回归的那

一刻,我相信没人会忘了他的。现在的香港,紧靠祖国大陆的怀抱,快速,稳定的繁荣发展,历史可以证明一切,时间可以证明一切,回归后的香港,正以赞

新的面貌快速的发展着。这是对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正确肯定,也为我们正确

解决台湾提高了有效的方法,祖国统一大业必将早日实现。

回顾邓小平的一生,波澜壮阔,伴随着新中国的沉浮,邓小平为新中国的发

展保驾护航,倾尽一生。我希望我们年轻一代可以向老一辈改革家学习,为新中

国的建设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

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篇2

政治术语中“左”和“右”的概念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在1791年的制宪会议上辩论时,拥护激进革命的人恰好坐在议会的左边,而主张温和的保皇派 (立宪派) 坐在主持人右边,于是,人们习惯上将革命的一派称为“左派”,反对革命的一派称为“右派”。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从这一含义中引申为“右派”即资产阶级反动派,“左派”即无产阶级革命派。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在制宪议会上,第一等级教士和第二等级贵族的议员与处于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工人和广大农民的议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同年9月的制宪议会会议上,第一、二等级的议员大都坐在议会右边的席位上,而第三等级的议员占据了左边的席位。这个颇具戏剧性的历史场面本是偶然形成的,却由此生出了“左派”与“右派”这一对政治概念,后来,从“左”和“右”衍生出另一组概念:即“左倾”和“右倾”。

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所谓“左派”就是指革命的、思想进步的、代表历史前进方向、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人群;相对应地,“右派”就是指思想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情况前进,企图开历史倒车的思想和行为,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群。

同样主张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人群中,由于对现实的认识不一致,产生了对采取何种方法和措施来实现社会主义的分歧,由此产生了“左”倾和“右”倾。“右”倾指在思想认识上落后于实际,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在政治上往往表现为或是反动的、投降的或是悲观的、保守的。“左”倾指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在政治上表现为追求进步、主张变革、同情劳动人民。

二、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时代背景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中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也加快了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核心的改革进程。这个时期,我们党已经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遗留的“左”的错误政策,改革也进入快速发展通道。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出现了许多棘手的问题和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一些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开始公开发表演讲、写文章、散发传单,质疑改革的政策,甚至直接攻击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勾结,从事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政治活动;而党内的一些领导人对这些资产阶级思潮的放纵,更是对这些错误思潮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邓小平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从1985年开始,他就在各种场合不断地指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危险性。1989年前后,“右”倾错误成为了危害我国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最终酿成了1989年的“学潮”,对于1989年学潮,中央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坚决平息了由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主导的学生动乱,动乱平息后,一些“左”的思潮又开始抬头,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滥的原因归结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甚至怀疑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国际上,1991年12月25日,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为标志的“苏联解体”,以及随后的东欧剧变,震惊世界:偌大的一个社会主义大家庭,倾刻间不战自溃,纷纷倒旗落马。严峻的事实发人深思:今后世界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命运将会如何?中国今后怎么办?作为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和瓶颈时期,在反思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思考如何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时,各式各样的人物都相继登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西方敌对势力大肆宣扬“共产主义大溃败”,国内一些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也主张放弃四项基本原则,走“西化”的道路。党内和一部分干部群众中一度出现了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甚至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一些人开始怀疑改革开放政策的方向性和正确性,出现了将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将经济领域的改革当作是和平演变危险的根源的论调。为了抑制这些言论的滋长,防止其对改革造成阻碍,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时有针对性地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

三、“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理论简析

不论是“左”倾,还是“右”倾,它们的本质都是错误的,都是主观与客观脱离的结果,都会给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带来危害,但“左”倾所带来的影响和后果要远大于“右”倾,究其原因有二:

首先,物质决定意识。“右”倾代表了认识落后于实际情况,而“左”倾则是认识超前于实际情况,说明“左”倾是脱离客观实际的。如果将社会发展和改革比喻为一座在建的楼房,思想“右”倾会导致施工缓慢,工期拖延,即社会的发展和改革会原地踏步、停滞不前。但思想“左”倾则意味着在这座楼房没有坚固的地基,甚至在根本没有地基的情况下就开工动土,导致盖好的楼房完全经不住风吹雨打,甚至会彻底倒塌。

建国以来,“左”倾错误给人民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严重危害,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在1956年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发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它们直接导致了1959-1961年的“三年经济困难”,大大降低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重创;史无前例的“十年文革”引起的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直接倒退。

其次,内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而外因只起影响作用。“左”的错误根源于我国封建小农生产的片面性,它主要表现为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不分析现实的情况,把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话语生搬硬套到现实中来,拒绝对新的事物进行具体分析,没有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教条主义”)都是中国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容易犯的错误。而“右”倾错误更多的是由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想的影响,其实质在于企图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由上述分析可知“左”倾错误是由中国内因造成的,而“右”倾错误则是来自于中国外部的外因引起的,不会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四、“左”倾错误对当今中国发展的危害

邓小平的这句“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在今天仍然具有时效性。众所周知,中国目前的GDP总量在全球排名第二,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我们GDP高速增长的背后却存在很多的不合理。比如:我们国家的GDP中相当一部分的增长是靠房地产开发、工程的重复建设带动的,这些项目的确会带来数字上的累计,但实际意义却很小。这样的现象就是存在于当今中国社会中的很典型的“左”的错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于是每年政府的工作中心就是着力于经济建设,努力使当年中国GDP增长速度保持在一定的数值以上(近年来说的比较多的是8%)。8%这个硬性的数字指标经过量化后被分配给各级政府,并且和各级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挂钩。如果达不到指标,各级官员的考核记录上就会增加不光彩的一笔,进而影响其仕途。所以官员为了政绩和升迁就开始拼命寻找最便捷、短期内见效最快的途径,而这些途径集中体现在财政收入、工程建设、工业产出等方面,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短期内经济效益不明显的民生政策就寥寥无几。这便是人们所说的“数字出官”的荒唐现象,这种“短而快”的发展速度与1956年开展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简直就是异曲同工,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带来的严重后果也是极大的,影响极其深远。

用纯数字来量化经济发展程度和状况固然一目了然,却忽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一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保持在8%以上,但中国人均收入的增加速度远远落后于GDP的增长,尽管居民收入低,政府却仍在想方设法从百姓手里征税:土地供给紧张,政府却还在无休止地卖地开发房地产,所有这一切只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不合理、不科学的发展已经造成环境形势日益恶化,地方政府却依旧不顾环境的承载能力开发工业项目,尽其所能低质量地耗用有限的、宝贵的资源……这种依照数字指标发展经济的“教条主义”式的行政方式,这些超越实际、脱离实际的政府行为就是当今中国存在的最典型的“左”的错误。如果不紧急刹车,加大力度调整结构,中国将会错过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

“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句话在1992年时给与中国人民信心和鼓励,让经济改革得以顺利进行下去,而现在给我们的启发则是我们确实应该将发展脚步放慢一些,让中国经济的增长不仅保持高数值,更应该保持高质量,我们也应该冷静地、仔细地思考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是否已经偏离了航道。如何让中国经济健康、稳步、科学发展,是目前中国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摘要:“要警惕‘右’, 但主要是防止‘左’”, 这是邓小平在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南方视察时提出的重要论断, 邓小平做出这样的论断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和世界形势是分不开的, 为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中国, 这句警语仍具有时效性。

关键词:“右”倾,“左”倾

参考文献

[1]、马振海《:党内左、右倾实质性问题探讨》, 《东岳论坛》1995年增刊;

[2]、张福清、王雪梅, 《略议马泽东-邓小平对左、右倾内涵问题的论述》, 《理论视野》, 2000年第3期;

读《文选》札记 篇3

摘 要:《文选》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赋、诗、文总集,在文献学和文学史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同时《文选》中的俗语、成语对后来文人用语及现代汉语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文选》选篇中出现的文字异同及序文标示差异方面的问题也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文选》;字体异同;序文标示;成语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186-02

初次接触《文选》这本文学作品总集,是在研究生的选修课上。对于《文选》的基本了解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文选》是由昭明太子萧统主编的、我国现存最早的赋、诗、文总集,选录了先秦至梁代一百三十人的七百余篇作品。

细读《文选》及《文选》相关书目、论文之后,心中产生了一些想法,纯属一家之言,只求不要贻笑大方罢了。

一、《文选》字体的异同

我所发现的《文选》字体的异同指的是刊刻时的差异,在阅读《文选》选篇的时候,我发现大部分篇章字迹清晰,字间距也很匀称,便于读者阅读,例如班固《两都赋序》、《西都赋》、《东都赋》、张衡《西京赋》、《东京赋》等等;而有的篇章字与字之间连接太紧,读起来有点不舒服。有的上面的文字排列适当,而下面的则出现不便于阅读的情况,例如左思《魏都赋》。我这里只是个人肤浅的见识,相对于曹道衡先生我算是抛砖引玉了。读了曹道衡先生的《读文选札记》之后,我心里也产生了写写自己读《文选》的感触。以上是我在拜读曹道衡先生的这篇论文之前所发现的、所理解的《文选》字体的异同问题,下面我将曹道衡先生的深刻见解也摆放出来,供大家参考,同时我也在阅读《文选》、《史记》和《汉书》中进一步证实了曹先生的观点。

《文心雕龙·练字》云:

汉初草律,明著厥法,太史学童,教试六体;又吏民上书,字谬辄劾,是以马字缺画,而石建惧死,虽云性慎,亦时重文也。至孝武之世,则相如撰篇。及宣成二帝,征集小学,张敞以正读传业,扬雄以奇字纂《训》,并贯练雅颂,总阅音义,鸿笔之徒,莫不洞晓。且多赋京苑,假借形声,是以前汉小学,率多玮字,非独制异,乃共晓难也。暨乎后汉,小学转疏,复文隐训,臧否大半。及魏代缀藻,则字有常检,追观汉作,翻成阻奥。故陈思称扬马之作,趣幽旨深,读者非师传不能析其辞,非博学不能综其理,岂直才悬,抑亦字隐。自晋来用字,率从简易,时并习易,人谁取难。今一字诡异,则群句震惊。三人弗识,则将成字妖矣。后世所同晓者,虽难斯易,时所共废,虽易斯难,趣舍之间,不可不察。

曹道衡先生开篇就把《文心雕龙·练字》的这段文字展现在大家面前,目的是为了说明从西汉到晋代许多难懂难认识的字逐渐被容易识别的字所代替,这早就被刘勰提出来了。文中还着重指出汉大赋如司马相如、扬雄的一些作品在曹植的时代已经被看作古奥难懂了。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书面语同样会适应时代的需求。“在这一点上,司马迁和班固就有所不同。尽管班固在时代上后于司马迁,但他撰作《汉书》时,却喜用一些古字,因此《汉书》中有某些部分,似乎较《史记》反而难读。所以后来《汉书》的注家多于《史记》,大约也与此有关。”这方面我也有所体验,例如扬雄《长杨赋序》中的一句话“捕熊羆豪豬虎豹狖玃狐兔麋鹿载以槛车”,其中的“兔”字,《汉书》用的是“菟”字,而李善注(清胡克家覆宋尤袤刊本)《文选》用的是“兔”字。另外,扬雄《羽猎赋序》中“充庖厨而已”的“厨”和“草木茂”的“草”,《汉书》(中华书局)分别用的是“廚”字和“屮”字,而李善注(清胡克家覆宋尤袤刊本)《文选》分别用的是“厨”字和“草”字。再如司马相如传,《史记》(《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与《汉书》(《汉书》卷五十七上,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首段对司马相如的介绍中的几个字——《史记》用作“卿”、“免”、“吴”、“莊”,《汉书》则选择古体字分别为“ ”、“ ”、“呉”、“嚴”。司马相如《子虚赋》中的一些字,《史记》和《文选》都用作“虚”、“糾紛”“碝”的字,《汉书》分别用作“虛”、“纠纷”、“礝”。类似于此的现象枚不胜举,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文选》序文标示问题

《文选》全书共收录51篇赋(其中《两都赋》、《二京赋》、《三都赋》、《子虚上林赋》,均按一篇计算),题目下方标示“并序”的共26篇,占赋的总数的一半之多。对于这些“序”的来源及目的,王书才《文选评点》里这样说:“这些‘序,有的来自史辞,是从赋篇所出的史书里连带抄录进《文选》的,目的大约是为了讲明创作的背景来历,如杨雄的《甘泉赋序》、《羽猎赋序》、《长杨赋序》均出自《汉书·扬雄传》。”通过对比《文选》李善注本和中华书局《汉书》发现二者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不禁怀疑《文选》所收扬雄的以上三篇赋序是否真的出自《汉书》?现把二者的不同部分罗列如下:

首先,《甘泉赋序》,《文选》本最后一句是“正月,从上甘泉还,奏甘泉赋以风”;《汉书》本最后一句是“正月,从上甘泉,还奏甘泉赋以风”。二者的差异在于这个逗号标在“还”字的后面还是前面。根据我的理解,我觉得《文选》所标句读更符合情理,倘若非要依据《汉书》,那么可以在“还”字后面再加一个逗号,读为“正月,从上甘泉,还,奏甘泉赋以风”似乎也读的通。

其次,再看《羽猎赋序》,开头《文选》作“孝成帝时,羽猎,雄从”,《汉书·扬雄传》则是“其十二月羽猎,雄从”;有些语句的词语之间《文选》有标点而《汉书》没有加,有些则是《文选》没有而《汉书》却加了顿号。前者如《文选》作“成汤好田,而天下用足”,“穿昆明池,象滇河”,“然至羽猎,甲车戎马,器械粗储偫,禁禦所营”,《汉书》作“成汤好田而天下用足”,“穿昆明池象滇河”,“然至羽猎田车戎马器械粗储偫禁禦所营”,最后这个例子中有一个字《文选》作“甲”,甲车戎马,而《汉书》写作“田”,田车戎马,孰是孰非呢?后者如《文选》写作“营建章鳯阙神明馺娑,渐臺泰液,象海水周流方丈瀛洲蓬莱”,《汉书》作“营建章、鳯阙、神明、馺娑,渐臺、泰液,象海水周流方丈、瀛洲、蓬莱”等。序文的最后一句,《文选》写作“故聊因校猎赋以风之”,《汉书》没有“之”字。endprint

再次,《长杨赋序》,《文选》写作“捕熊羆豪豬。虎豹狖玃。狐兔麋鹿。载以槛车”,“是時農民不得收斂”《汉书》作“捕熊羆豪豬虎豹狖玃狐兔麋鹿载以槛车”,“是時,農民不得收斂”;此也是句读标注异同的问题。

关于《文选》成书的具体年代,至今选学研究者仍有争论,但其大致的成书时间可以确定,曹道衡《关于萧统和〈文选〉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根据现有的史料,《文选》的成书年代只能在大通二年至中大通元年间。”①《文选》虽成书于梁代,但是其流传几经周折,又经过多人传抄,版本出现一些句读、字体异同等方面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对比《史记》、《汉书》和《文选》三部书中相同的篇章,可以发现,《文选》绝大部分内容(主要是字体)都是跟《史记》一致,只有个别古奥的字跟《汉书》一致。由于《文选》的流传情况较为复杂,所以说不能明确断定选篇序文具体出自哪里。

三、《文选》用词对现代成语的影响

通过阅读《文选》选文,我们会发现很多似曾相识的词语、俗语以及成语,这里主要论述现代汉语成语与《文选》中相同、相似的成语或俗语之间的关系。以李善注《文选》为底本进行探究。

以宋玉的《高唐赋》为例,此篇赋中出现的成语有以下几个:朝云暮雨、朝朝暮暮、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登高望远、延年益寿、五变四会。

(一)《文选》中的成语和现代成语相同的

朝朝暮暮: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

感心动耳:感心,心受感动;动耳:悦耳。形容音乐极其感动人。

《文选》李善注“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作“言上诸声,能回转人肠,伤断人气。礼记王制曰,小而无父为之孤。寒心,谓战慄也。酸鼻,鼻辛酸。”现代汉语对其解释如下:

回肠伤气:形容音乐、文章等缠绵悱恻,感人之极。

孤子寡妇:指男子死后遗留的孩子和妇女。

寒心酸鼻:寒心,心中战粟;酸鼻:鼻子辛酸。形容心里害怕而又悲痛。

延年益寿:增加岁数,延长寿命。

(二)由《文选》中的成语演变而来的

朝云暮雨:《文选》原句是“旦为朝云,暮为云雨”,李善注:朝云行雨,神女之美也。现代汉语解释为:暮,傍晚。早上是云,晚上是雨。原指神女的早晚变化,旧时用以喻指男女的欢会。

四会五达:《文选》写的是“五变四会”,李善注为“左氏传晏子曰:先王和五声也,清浊小大以相济也,吹小枝则声清,吹大枝则声浊。五变,五音皆变也。礼记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四会,四悬俱会也。又云,与四夷之乐声相会也”;现代汉语解释为:形容交通极便利。也形容通向各方。

登高望远:《文选》写作“登高远望,使人心瘁”,李善注为“登高心瘁,此下谓至山上高处,未至观也。瘁,病也”;现代汉语解释为: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现今使用的成语无论是直接继承《文选》成语,还是从《文选》中的成语进一步演化而来,都客观上为保存古典文化知识做出了一定贡献。《文选》对今人的影响不仅在于大家有目共睹的那些伟大价值上——文献学上的价值表现为:一方面,很多古代作品都是依赖《文选》的流传才得以保存下来;另一方面,对那些有其他文献收录的作品,《文选》可以作为校勘材料。文学史上的价值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文选》反映了先秦到齐梁的文学发展概况;二,《文选》能够反映编者的文学批评思想,为文学史提供材料;三,隋唐以后都用文选中现成的语言,即后人创作都学习《文选》,它还在保存成语方面为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注 释:

①曹道衡.关于萧统和《文选》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1995(5).

参考文献:

〔1〕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班固撰,颜师古著.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王书才.文选评点述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曹道衡.关于萧统和《文选》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1995(5).

〔7〕曹道衡.读《文选》札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3).

〔8〕http://dict.baidu.com/s?wd 百度词典.

读《邓小平》有感 篇4

《邓小平传记》读后感

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相信很多人都很崇拜毛泽东,因为他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新中国的建立者,然而在中国现代历史篇章上还有一位伟人值得我们学习和关注,他就是我国改革开放都总设计师---邓小平,他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他是中华人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所倡导的一些理论(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对我国20世纪中后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影响了整个世界,在1978年和1985年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成长的环境来看是相对稳定,经济也相对较好的一代。我们当中绝大多数所接受的教育都比较良好,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在如此好的环境下工作学习得利于伟大的领袖邓小平同志。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曾知道邓小平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是改革开放的引领者,是一位伟大的带领中国走向富强的领袖。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更加感受到了邓小平的伟大。

在这部书中,伊文思先生按时间顺序分十五章,叙述了1904至1993年邓小平的主要历史活动,展示了一位“农民的儿子”到“国家领导人”到光荣退休的革命历程。书中的内容很简单、很朴素,通俗易懂,但是深刻的表达出了作者对我国第三代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同

时书中以大量翔实的资料,讲述了邓小平同志的早年生活、战争年月、十年战乱、改革开放等系列历史时期的经历。

邓小平的一身经历一个世纪,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里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他的一身是光辉的是辉煌的一身,更是波澜壮阔的坎坷的一身。邓小平在他父亲邓文明的教导之下继承了他父亲的风格,有自信、有远大的抱负与理想,做事果断,为人处事公心。在他幼年时期就表现为思想活跃,不拘泥于形不被外物所束缚,但也有严谨的思维方式,注重事物的本质,能够抓住重点,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处理事物,能够将事物化繁为简---这与他接受了许多不同的教育有关。因此在他的幼年就已经形成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这些都为他后来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邓小平和他的叔叔及其他近一百名同学,乘船从重庆出发,踏上了旅法学习的一段旅程,同时这也是他开始步入革命的生涯.不难看出邓小平有远大的卓见。虽然在政治方面邓小平的父亲邓文明对他的影响比较小,但由于当时他处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加上他那比较完善的人格,他开始出现在各种领导组织激进的爱国主义游行示威的活动中。这影响着邓小平赴法学习的决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在法国的爱国人士李石推出的计划:招收一大批受过教育的年轻的中国人到法国,边学习边工作。他热切希望中国留学生能够在法国学到对中国现代化有用的技能。在经历了一波三折之后邓小平得以来到法国边工作边学习。

然而在法的学习是艰苦的,他在异国他乡漂泊了许久,从巴黎到马赛再到巴耶.在这段时间里他做过了各式各样的工作,其中包括在机车上当司炉,在厨房里当帮工,他能找到什么就做什么,这对于幼时出身条件比较优越的他来说是一件多么艰难困苦的事情。我们作为当代青年在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下学习更应该要培养这种精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遇到了周恩来,周恩来当时也是赴法学习,在周恩来的影响下,邓小平积极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且积极的开展各种政治宣传活动,在这个时期邓小平变得更加的成熟和稳重了。他更为拘谨,不耐心的性格逐渐消失了,到了1926年的时候邓小平和他的伙伴去了苏联的莫斯科,在那里他的政治思想得到了深造。在邓小平在海外五年的时间里,国内的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邓小平回国后,接受了中央的分配,邓小平在中山大学工作,从此他开始活跃在中国政坛的舞台上。

邓小平他能文善武,这主要是和他在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和他在外国留学的经历有关,这也是我们当代青年所需要学习的,一个人在经济、信息、交通与沟通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所面临的世界格局更加复杂,多元化的今天,要想得到发展就需要全面的认识自己和全面的学习,这将有利于在大的决策中决定改何去何从。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和师长刘伯承深入华北敌后,建立了许多根据地,他们领导 的军队像一把利剑深深的插入敌人的心脏,粉碎了敌对分子在华的阴谋,沉重的打击了侵华日军。同样,在解放战争时期也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他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

野战军 政治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中原局、华东局第一书记,随后率军占领了西南诸省,并参与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运动。

他的卓越的功绩主要表现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时他以自己独特的思想眼光提出来改革开放,这是前所未有的,这开辟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建设,从这个时期开始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文明不断提高,人民开始走向富强,民主,开放,综合实力不断的向中等发达国家靠拢。五年之后他又进一步的深化理论提出了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当时人们思想上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开发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个理论的引导下,这两个地方先后回归我国。

邓小平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他的一身经历了三起三落,邓小平的人格魅力也是体现在他“三起三落”的非凡经历中,体现在他治党,治国,治军的实践中,体现在他立足国际政治舞台的叱诧风云的丰采中,体现在他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倘若是一般人被遭受这么严厉的打击往往会悲观失落,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彻底失望,然而他却不畏困难越战越勇,总是保持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坚持真理,以国家大局为重,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重新的站在历史的舞台上。他这种无私无畏,胸襟宽广,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为人出事都体现了一代伟人的风格,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学习.在他的革命人格中,邓小平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和社会主义的建设矢志不渝,威武

不屈,积极向上的革命人格;在他的政治人格中,他始终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制定路线、方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他的道德人格中,他一贯心口如一,不搞两面派;回绝拉拢,不搞小圈子;伸张正义,从来不整人;把好事归功于集体,而不是一味的突出自己,这体现了他具有宽广的胸襟,和光明磊落的情怀;在他的文化人格中他始终倡导马列主义,并且付诸实践,他总是言行如一心直口快,体现了一代伟人决策精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特点,我想邓小平的这种文化人格魅力来自于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熏陶。他时刻心系这祖国的千秋伟业,这就是人民领袖的风范。

我们作为当代青年是祖国发展和强大的生力军,青年的发展事关祖国的发展。青年在社会中成长要摒弃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在知识上、思想上以及精神上不断地提高自己,发现自身问题和不足,不断地完善自我,认清当前形势,努力担当起青年应该担负起的责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读毛泽东文选有感 篇5

——《为人民服务》

总所周知,毛泽东主席不只是中国的伟大领袖,更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作家,他写的许多文集,诗篇,至今还为人们所传诵,字字珠玑,内涵丰富,总是会留给我们无限的启发和无限的感慨。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直到大学,我读过毛泽东的诗篇文集,也不算少数。在学习生涯中,更是给予我以莫大的影响和启发,让我从一个幼稚不谙世事的孩童,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共青团员,如今的我怀揣着远大的志向,有着“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勇气,希望为祖国奉献出我的一份绵薄之力。

关于毛泽东主席的文章,我想让我印象最深刻,记忆犹新的应属于《为人民服务》。这是为纪念张思德同志所作的。其中提到: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人民服务”弥补了我们现实生活中正在缺失的一种东西,让人重新思考“为人民服务”在现阶段的内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之所以深受全国人民拥护支持的根本理由,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原因。

事实证明,“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力量源泉,是我们党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最坚实的思想保证和政治保证。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甘做人民的一块砖,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计较个人得失,哪怕事情再小,只要自己的工作或学习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做的,它就是伟大的、高尚的,它就是党的事业。

但是如今,存在着各种形形色色的“伪为人民服务”,各种假公济私,各种蒙混过关,形象主义。真正老百姓所急着的,迫在眉睫要解决的事情总是被一拖再拖。在偏远地方更有甚者欺负老百姓,在为老百姓办事时,漠视的,不礼貌的,敷衍的,各种不该有的态度,各种与“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背道而驰的事屡见不鲜。从农村里走出来的,深受党的各种伟大的思想熏陶的我,更是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现象的不搭衬,对于山高皇帝远这一定义的深刻理解。

对于这些种种不良的现象,我只能表示失望和愤慨,但是对于现在我势单力薄,只能空有一身的无奈。只是期盼,社会发展的今天,能够洗去城市的喧闹和浮华,静下心来在品读下关于毛泽东的文集,诗篇重新体会,重拾初衷。为人民服务,不要停留在嘴上,毕竟实事求

读《邓小平南方谈话》有感 篇6

——大胆创新、抓住机遇

在读《邓小平南方谈话》前,我只知道他是首先举起“改革开放”的旗帜,率先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伟人。在读完《邓小平南方谈话》基本内容后,心里不免有多了几分敬意,感叹着这位古稀老人精妙绝伦的说话技巧和令人敬佩的勇气。

文中记载了邓小平在看过珠海、深圳特区后说的一段话:“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 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我想,这样的治国之论也可用来鼓如今的青年一代,不计得失,勇敢地闯一回,不怕失败,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世界上本就没有百分之百正确或是绝对万无一失的事情,要是每个人都畏手畏脚,个人理想和追求会离我们越来越远,更不要说什么“振兴中华”这样的伟大志向了。所以,一个国家也好,一个人也好,都要有一种敢闯敢冒、勇于创新的精神,才会越来越强大。

读《庄子》有感 篇7

纪渻子培养斗鸡, 经过三个阶段的修炼才成功:一是“它现在只是姿态虚骄, 全靠意气”。二是“它对外来的声音及影像, 还会有所响应”。三是“它还是目光犀利, 盛气不减”。最后“差不多了!别的鸡虽然鸣叫, 它已经不为所动了。看来像一只木头鸡了。它的天赋保持完整了。别的鸡没有敢来应战的, 一见到它就回头跑走了。”因为这只怪异的鸡表面看来呆若木鸡, 而实际上内在功力却深不可测。

我们认为, 一个鸡如果真正去争斗的时候, 需要的是像一个将士上阵三通鼓一样, 需要趾高气扬, 需要踌躇满志, 需要必胜之心张扬于外, 而庄子给我们的境界是当它一层一层把外在的锋芒都消弭了, 把一切的锐气纳于内心, 这种内心其实是一种含蕴, 也就是说并不是它真正没有斗志了, 而是斗志内敛。也就是说, 最后的争斗不在于勇猛, 不在于技巧, 而在于德性。庄子这种锋芒内敛的主张对现代人日益浮躁的心态有着警醒作用。

这种内敛于心却又能涵泳天地万物的地方, 庄子说, 叫做天府, 是天地万物的府库。用天府来保存涵养生命的光芒, 庄子说:“此之谓葆光。”就是内心保全的、潜藏不露的一种大的光明。从认识自己, 到倾听自己, 到涵养、孕育自己, 这是一个美好的人生历程。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天府, 每一个人都拥有一种葆光的能力。加强自身的修养, 锋芒内敛于心而不张扬, 方能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庄子·大宗师》“且夫得者, 时也;失者, 顺也。安时而处顺, 哀乐不能入也, 此古之所谓县解也, 而不能自解者, 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 吾又何恶焉!俄而子来有病, 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来曰:‘……今一以天地为大炉, 以造化为大冶, 恶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 蘧然觉。”

子来有病, “喘喘然将死”, 可他却“成然寐, 蘧然觉”, 一片安宁。究其原因, 子来说:“今一以天地为大炉, 以造化为大冶, 恶乎往而不可哉!”意思是说, 我子来现在完全把天地当作大炉子, 把造化当作造诣极高的铁匠, 到哪里去不可以呢。原来子来将自己的大病将死看作是造物者的杰作。庄子借子来之口, 形象阐释了自己“安时处顺”的思想, 告诉人们面对困境乃至绝境时, 如何实现人生突围。

黑夜笼罩时星星在眨眼告诉我们, 曙光必将闪耀。春天希望仍在, 虽然“岁暮阴阳催短影”;夏天激情仍在, 虽然“门前流水尚能西”;秋天果实仍在, “虽然一蓑烟雨任平生”;冬天憧憬仍在, 虽然“天涯霜雪霁寒霄”。泰戈尔说:“天空不曾留下鸟的痕迹, 但我已飞过。”如果困境是一种人生经历, 那么这种经历却会使我们成熟必须经历沧桑的话, 那么沧桑也是一种美丽。人生的际遇总有好坏, 我们应该以无厚入有间的姿态去对待, 安时处顺, 去实现人生突围。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 束于教也。”井蛙不可以谈论大海的原因, 是受地域的局限;夏虫不可以谈论冰的原因, 是受时间的制约;穷乡僻壤的士, 不可以谈论的道理的原因, 是受教育的束缚。海神若体现了一种大的境界、气象、格局体现出一种含蓄博大而不自满的精神。世间所有的人, 如果被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束缚, 境界、气象、格局始终不大。只有像海神若一样不断地超脱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的束缚, 不自我赞许, 不自以为贤, 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达到更高的境界, 才能拥有大光明。也就是说, 你心中有大境界, 才能拥有这种大光明。

庄子生于乱世, 荒唐着他的笔锋, 鞭挞着罪恶的社会, 歌唱着心中理想的天堂, 他把哲理的人生境界留给我们。偏激的不是他的态度, 荒唐的不是他的笔锋, 冷酷的不是他的心肠, 而是我们长期被世俗浸蚀的双眼, 是我们被一己私欲羁绊的心灵。当我们心浮气躁, 锋芒外露时, 当我们被名利所累, 急于事功时, 当我们命途多舛, 处于人生低谷时, 当我们被知识成见拘囿, 境界、气象、格局不大时, 读一读《庄子》心胸会顿时开阔, 相信自己一定能超越局限, 实现人生飞跃。

摘要:《庄子》一书行文汪洋恣肆, 瑰丽诡谲, 意出尘外, 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于丹说, 庄子写在书里面的东西, 看起来漫无边际, 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

读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有感 篇8

一、印象深刻的序言

打开书的第一页,前三句话分别是:“这本书起初是用英语写的,读者是西方人。我的看法是,我们这些哈佛大学的教师,不仅有教导自己的学生之责,还有进行研究以增进学识和为公众撰文之责。因为公众要投票选举,所以,我们有责任尽我们所能,通过教学、写作和公开的演讲,来提升公众的理解水平

。”这几句话至少有这么几层意思:1.作为哈佛大学的资深研究者,傅高义没有自称教授或者专家,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哈佛的教师,排在第一位的竟是“教导自己的学生”,然后才是“进行研究以增进学识和为公众撰文”;2.因为……,所以,提升的是“公众的理解水平”。联想近来热议的“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似乎该道歉的不仅仅是丁及其父母,还有我们的教育者,学校的和社会的。

二、叙述生动的内容

对于研修党史专业的我而言,书中绝大多数史实,都有所耳闻,甚至比书中知道的还详细。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知识主要得益于韩钢老师的课外辅导讲座,而不是其他。相比于西方人著书立说,我们的文字总显得那么没有生机。当然,也不尽然。本来波澜壮阔的历史,写出来却是四平八稳,让有血有肉的历史,看起来显得有些行尸走肉。这又怪谁呢?正如读昨天关于莫言的文字时,一个作者说,莫言受益于80年代的空气。是吗?

三、期待着,更要努力着

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篇9

今天,我怀着沉重的心情阅读了《江泽民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悼词》主要列举了邓小平同志一生的事迹以及党和人民对小平同志的评价,寄托了沉重的哀思,表达了党和人民对失去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者的悲痛。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我虽然没有亲身经历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时期,但是在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中,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巨大的影响一直在各种教科书,以及老师的口中传颂着,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了这种影响。通过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了,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我们国家取得了一系列的发展。可以说邓小平同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没有小平的改革开放,中国不会真正地走向富强。

邓小平同志最大的贡献就是改革开放,但是小平同志对于新中国成立作出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作为党的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和毛泽东同志一样,始终奋斗在革命的最前线,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邓小平同志的逝世,对新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我最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小平的“一国两制”伟大设想的提出了。那是1997年,只有3岁的我虽然处在孩童时期,但是充斥在大街小巷的对香港回归的议论可谓是不绝于耳。那时候,大人们几乎都在讨论香港,都在讨论小平同志的睿智。但也是在那一年,这颗巨星陨落了,带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悲痛。我曾经看过一本《邓小平的一生》,书中详细地叙述了小平的一生,从小平同志刚开始参军和加入共产党开始,一直到小平同志的晚年,书中都有著述,所以我对邓小平也是略有了解。时至今日,每每说起邓小平,我心中都会隐隐地痛,这位貌不惊人的老人,留给我们,留给中国,留给世界的,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邓小平同志和我们永别了。他的英明、业绩、思想、风范将永载史册,世世代代铭刻在人民的心中。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能继承邓小平同志的遗志,坚定不移,满怀信心,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邓小平同志必定是永垂不朽的。

以上是我的读书感受。

读《慈母情深》有感 篇10

你一定读过不少书吧!选择一本你最喜欢的,抓住书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见解。题目自拟。(苏教六下“习作3”)

以前,我总认为妈妈就是妈妈,为子女付出是理所当然,谈不上什么“伟大”。可自从我读了《慈母情深》后,才知道自己错了,原来母爱是那么无私与伟大!

《慈母情深》讲的是一个儿子想买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然后他去了妈妈的工厂,找妈妈要钱。在要钱的过程中,他目睹了母亲的不易,顿时觉醒,于是将要来的钱给妈妈买了水果罐头。后来,妈妈得知儿子没有买书,而是为自己买了罐头,就数落了儿子一顿,最终还是再次给了儿子买书的钱。

在读这篇文章时,我几次热泪盈眶,既为母亲的慈爱和不易而感动,又为儿子的觉醒和回报而高兴。同时,我不由回想起妈妈的辛苦。有一次,我在写英语家庭作业时,妈妈发现我的字写得不好看,就嘱咐我认真写。我听她说了两三遍,心里烦极了,写得更快更马虎了,写完后便一把把作业塞进书包。谁知妈妈竟走过来,把我的作业从书包里拿出来,指着写得不规范的内容,告诉我应该怎样写,最后竟将我的作业重新工整地抄了一遍,为我做示范。妈妈还对我说:“从现在起,如果你再不能把字写好,妈妈就每天都为你写一份范本,直到你能自觉坚持把字写好为止。”我听了非常感动,在心里暗暗对自己说:“我再不能让妈妈为我操心了。”于是,我自觉地把作业工整地重写了一遍,从此再不敢马虎。

小说和生活都告诉我,世界上最柔软的是母亲的心,永远不会拒绝你的是母亲的怀抱,从不要求回报的是母亲的付出——母爱是无私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母亲。我们要像《慈母情深》中的儿子一样,感悟母爱,回报母爱。因为,现在觉悟还不太迟。(指导教师刘爱玲、刘斌)

教师点评

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篇11

《邓小平传》给我感触良多,它给我们展示了一位“农民的儿子”到“国家领导人”再到光荣退休的革命历程。他的历程给我带来了极大地震撼。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段辉煌的历史,更是讲述一段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到改变国家命运的伟人经历,更是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改变历史伟人的特殊品质。他给我带来了强烈的精神冲击。那种不甘于平庸的个性,那种不断拼搏、奋斗的精神,那种不断学习、充实自我的人身态度,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那种遇到挫折、困难绝不轻易放弃的性格……一个又一个重要的点滴塑造了这个伟人崇高的形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是谁建立了新中国?是毛泽东。

是谁改变了新中国?是邓小平

邓小平本名邓希贤,参加革命后才取名邓小平。邓小平的父亲叫邓文明,是一个小地主。其父亲邓文明作为一位传统的读书人,对幼年的小平有深刻的影响。在那样的年代,其父亲有着不一样的认知,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也相信年轻人需要更多的磨练。这对邓小平的性格形成有着很大影响。

邓小平有着很多的功绩,其最大的是在建国以后。建国以后是面临发展,改天换地关键时期,在这种最关键的时代,拯救民族于苦厄之境的人是邓小平。

他的功绩有很多,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

又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政治军事。对他的军事政治才能毛泽东曾对邓小平做过这样的评价:邓小平德才兼备,军政皆优,是一位能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非凡帅才。毛泽东1951年在同一位民主人士的谈话中作了高度评价:“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除此之外,毛泽东也给予了邓小平的八字评价——柔中寓刚,棉里藏针。

他又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邓小平重新打开中美外交大门以及香港回归就是他外交才能的体现。

更重要的是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他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

学习《邓小平传》,带给我震撼的不仅是他的功绩,而是他在那一段时期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他的气魄,特别是他的不屈与勇敢。

要说勇敢,没让比的了他,文革时期敢于反抗林彪、四人帮,文革自后的经历更是要我们对他的勇气敬佩不已。

因为他的勇敢,敢于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个伟大的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而从香港、澳门回归后的事实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以后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一国两制”已经首先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人们有更加充分的理由相信,“一国两制”同样可以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他勇敢,他向“两个凡是”提出质疑,提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的,书本上的永远都是书本上的,理论和实际总会有差距,结果如何归根结底都是来源于实践活动。只有实践才能得到知识,真理。而真理也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真正地证明其自身的价值。现在的社会,只留于表面的夸夸其谈而忽视社会实践的现象屡见不鲜,我觉得我们身为有学识、有素质的大学生,一定要剔除只说不做,沉迷空想空谈而不落实于实践的毛病。

他最大的勇敢不在于此,他的勇敢在于敢做别人从没有做过也不敢做甚至没想到的事情,他在肩负国家的使命之时,他用自己的勇敢拿着国家这件“贵重”的东西走出了一条历史上从来没人走过的道路,让我们国家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于是“改革开放”和“邓小平理论”诞生了。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国家在他的带领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纠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失误,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式做出科学判断,成功的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他还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我们坚持走这条道路,二十几年来中华大地发生巨变,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国家总体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国际地位和影响空前扩大和提高。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祖国统一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是他的勇敢,敢于那国家命运去探索,敢于创新,敢于向逆境挑战才带领了我们走进了新台阶。他的勇敢让我折服。他让我们领会打了勇敢的真谛,在21世纪的现在勇敢正是我们民族所欠缺的,他为21世纪的我们,为我们大学生上了一堂深刻的思想课。

他的勇敢让我折服,他的不屈更让人震撼。

1987年后,邓小平曾两次与外宾谈到自己这段“落起”的历史。他说:“我参加共产党几十年了„„这期间做了不少好事,也做了一些错事。人们都知道我曾经‘三下三上’,坦率地说,‘下’并不是由于做了错事,而是由于办了好事却被误认为错事。”外国人称邓小平是“永远打不倒的小个子!”

是的,邓小平这个永远大不到的小个子,他也是不朽的传奇。在邓小平同志的生命之线上,最美的定数那三起三落却依旧坚挺的艰苦岁月。

首先,在20世纪30年代初,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担任省委宣传部部长,因执行毛泽东正确路线遭到掌握中央权力的“左”的势力的批判和斗争,被撤销所任职务并受到党内 “最严重警告”处分,这一年邓小平只有29岁。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次“落起”才画上句号。当时,他那很有名气的职业革命家妻子、娇小的浙江姑娘阿金——金维映也和他离了婚。1938年春,金维映去了莫斯科,1941年死于苏德战争之中,时年37岁。这是邓小平的第二个妻子。

邓小平第二次“落起”,“文化大革命”刚开始不久,邓小平就被指责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遭到全国范围声势浩大的声讨和批判。全家受到株连,接着,随着林彪“一号令”的发布,已经65岁的邓小平又被发配至江西新建县的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当了一名普通钳工。这是邓小平一生中感到最痛苦的时期。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邓小平两次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出来工作。毛主席在信上作了肯定的批示,1973年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得以恢复。1975年初邓小平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 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并主持党、政、军的日常工作。

第三次“落起”是在1976年至1977年。邓小平因“全面整顿”“文 革”的错误,违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四人帮”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邓小平再次被打倒。直到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前夕才获得第三次解放。

在那段那样艰苦的岁月里,他都顶住各方压力,坚持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同时也得到了锻炼,积累了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极大地锻炼他的作风、心性,这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三起三落本应消耗了他的所有人生岁月,但是因为他的不屈,他的不放弃,在他晚年时终于给他画上了辉煌的一笔。正如作者所说大多数中国人都会看到他身上的一些弱点。有些人会认为他过大于功,但绝大多数人会认为他功大于过,因为是他领导他们把生活水平提高到以往闻所未闻的水平,而这是他们的父辈做梦也想不到的。

他的不屈正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中华是不屈的民族,作为大学生更是要学会这种不屈。他想世界展示了什么是中华民族之魂,不屈、勇敢就是中华民族之魂。

上一篇:驻场服务方案下一篇:标准化自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