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系结构分析实验报告

2024-07-16

轴系结构分析实验报告(共11篇)

轴系结构分析实验报告 篇1

轴系结构分析与测绘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预习: 阅读《机械设计》教材中有关轴与滚动轴承设计的内容。

二、实验目的:

1、熟悉轴的结构和滚动轴承组合设计的典型结构;

2、了解轴及轴上零件的结构形状及作用、工艺要求和装配关系;

3、了解轴及轴上零件的定位与固定方法;

4、培养分析与测绘能力。

三、实验设备:

1、分析、测绘对象:1/4剖开的轴系典型结构部件模型14种;(见所附照片)

2、测绘工具:300mm钢尺、游标卡尺、内、外卡尺;

3、学生自备:铅笔、三角板、绘图仪器、A3白纸若干。

四、实验原理:

为了保证滚动轴承工作可靠并达到预期寿命以及整个轴系的正常工作,除了应正确选择轴承的类型和尺寸外,还应正确设计轴承组合。轴承组合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正确解决轴承的布置、安装、拆卸、配合、定位、紧固、调整、润滑和密封等问题。

通过拆装,了解传动装置中各轴承部件的组合设计特点、固定方法与调整过程,进一步掌握轴的结构设计的一般原理及轴上零件的定位、固定、合理拆装方法与顺序。培养分析、判断和正确设计轴系部件的能力。根据教具,仔细观察、分析轴上零、部件结构特点,按合理的拆装顺序逐一拆卸和安装,并绘出草图。

五、实验步骤:

1、仔细观察轴上的零件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装配关系;

2、用手转动轴,通过分析,确定轴承组合设计中轴承轴向固定方式;

3、判断所测绘的轴系部件模型中滚动轴承的类型;

4、在了解所测绘的轴系部件的结构特点后,进行测量,对照实物,先画出装配草图,再绘出轴系结构的正式装配图(可以CAD图);

5、装配轴系部件,使其恢复原状;

6、针对所测绘轴系结构进行分析。

六、实验要求:

1、一人一组;

2、先绘出装配草图,然后绘制正式装配图一张(大约按1:1绘图)。草图和正式装配图均要交;

3、正式装配图要求:图样画法应符合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可不标尺寸,但相互有配合的零件表面之间注上配合尺寸线;给出个零件序号,写出标题栏和明细表;

4、对于难以测量的有关尺寸,允许根据实物相对大小和结构关系估算出来,或利用标准查出来;

5、分析报告:不少于150字,书写在A4打印纸上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参考):

a)你所测绘的轴系部件中,轴上有哪几个零件,作用各是什么; b)轴上零件的定位与固定方式;

c)轴承的选择与配置情况(轴承的类型、型号、支承方式等); d)轴承润滑方式; e)轴系的密封方法;

f)你所测绘的轴系部件,原设计在结构上有无错误或不足之处,若有应如何改进。

6、上交内容:按如下顺序装订

a)分析报告(A4,可打印):

首行实验名称:轴系结构测绘与分析实验报告; 第二行:班级、学号、姓名; 第三、四行:空白 第五行:正文 b)草图(A4);

c)正式装配图(A3,可CAD图打印); 轴系结构测绘与分析实验报告

一、轴上主要零件

套筒:滚动轴承的轴向定位 端盖:密封和轴向定位

齿轮:此处为直齿轮,用于传递转矩

轴承:承受径向载荷和部分轴向载荷,支承转动的齿轮轴

密封圈:将润滑油密封于油腔防止其泄漏及外物侵入

二、轴上零件的定位与固定方式

轴上零件的轴向定位:轴肩定位、套筒定位、轴承挡圈(有联轴器时)、轴承端盖、螺钉

轴上零件的轴向定位:开键槽并安装键(直齿轮的轴向定位与固定、联轴器处的轴向定位与固定)

齿轮轴与轴承采用基孔制配合

三、轴承的选择与配置情况:滚动轴承代号6206,是尺寸内径30mm外径62mm厚度16mm的深沟球轴承,主要承受径向载荷,也可承受一定的轴向载荷。支承方式为双支点各单向固定。

四、轴承的润滑方式:飞溅润滑

五、轴系的密封方法:毡圈油封

六、不足:端盖与箱体处缺少调整垫片

轴系结构分析实验报告 篇2

1 密珠轴系建模及结构简介

1.钢球2.保持架3.轴套4.主轴

如图1所示, 此密珠轴系主要由4部分组成:钢球;保持架;轴套;主轴。

这种结构主轴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 (1) 由于内外圈和钢球有较高的加工精度以及误差均化作用, 回转精度高; (2) 刚度好; (3) 结构紧凑。精密仪器中的密珠轴系通常在很低的转速下工作, 密珠轴系的承载能力取决于钢球与内、外圈接触处允许的塑性变形量大小。过大的塑性变形将使钢球和内、外圈工作表面产生较大的凹陷, 从而严重地影响仪器轴系回转精度和工作平稳性。

2 计算

主轴、轴套和钢球的材料选用GCr15;钢球直径为5mm, 两边各均匀分布324个钢球, 以保证密珠轴系安装后存在0.008mm的过盈量。假定轴套两边的接触面积为A1, 轴套所受的压强为P1, 主轴两边的接触面积为A2, 主轴所受的压强为P2, 钢球所受的压强为P球, 主轴的变形量为Y轴, 轴套的变形量为Y套, 钢球的变形量为Y球, 那么, 会存在如下关系式:

过盈负荷引起的弹性变形量为Y

式中定义为赫兹系数, 其数值主要依据图2曲线1确定。

式中∑Q代表曲率和, 单位1/mm, ∑Q=Q11+Q12+Q21+Q22, Q的两个下标, 第一个代表物体, 第二个代表主曲率面, 主曲率面为有最大和最小曲率值相互垂直的两个面, 且曲率中心在物体内为“+”, 物体外为“-”。如图2所示。

根据正弹性模量E=212GPa, 切变弹性模量G=82.5GPa, 当钢球保证过盈量为0.008mm时, 通过以上公式可以计算出轴套受的压强为13.72MPa、钢球受力为704.717N、主轴受的压强为15.149MPa。

3 静态应力分布

把以上计算得到的力和压强输入到ANSYS软件中, 从而得到轴套 (如图3) 、主轴 (如图4) 、钢球 (如图5) 的静态应力分布情况。

4 结语

本文通过建立密珠轴系的模型和应力的计算, 从而得出密珠轴系主要零件的静态应力分布图, 使我们很清晰地看到这种结构的轴系安装后存在的应力状态, 为精密主轴的装配提出了可视化的数据分析, 对安装和调试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善锺.精密仪器结构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3.

[2]沈永欢, 梁在中, 许屡瑚, 蔡倩倩.实用数学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

轴系结构分析实验报告 篇3

【关键词】教材整合; 教与学;能力培养;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57-02

1 课题的提出

针对传统教学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教法、轻学法的特点和弊端,对于实践性极强的语言学科来说,实施传统教法无疑有碍于学生语言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关系的新途径,从课文教学人手,找准外语教学教法的最佳结合点,改变“重教轻学”的现象,摆正教师的位置和学生的地位,更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实践活动,限制了学生的言语活动量,不利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造成了教与学的严重失调。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与学双边的完美结合,需要教与学的有机协调,因此,保证教学双边的协调性与完整性是本实验的重点和焦点。由于课文教学为外语教学的主渠道,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因此,以改革英语课文教学为突破口,努力探索课文教学教与学的协调性为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旨在寻求用,以获得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目的。

2 实验目的

从课文教学入手,找准外语教学教法与学法的最佳结合点,改变“重教轻学’的现象,正确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摆正教师的位置和学生的地位,更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获得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目的。

3 实验原则与指导思想

3.1 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本原则要求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决定外语教学的指导思想、目的、内容、方法、进度和考核教学质量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处理好教材中难点、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遵循学习和运用英语的心理认识规律,在掌握了一些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应积极主动地自学,进行预习,基本上理解新知识和课文的内容,划出重点、难点、疑难问题,以便上课时重点听讲、质疑,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要主动积极地进行听、说、读、写全面操练,变知识为自动化的熟练技巧并形成技能。

3.2 坚持外语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 本原则要求各种能力的培养应贯串外语教与学的始终。外语学习方法论认为,外语学习应分为呈现、实践、迁移三个阶段。呈现阶段是认识和熟悉课文,给学生提供外语素材及外语经验的阶段;实践阶段是逐渐缩小控制以进入交际的阶段,包括控制套用,类推使用和整理创新三步。无论是语言学家H.帕默、w.里弗斯、J.佩克还是w.斯威特对外语学习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都认为其与各种能力的培养具有密切的关系。毫无疑问,应坚持外语教学中模仿力,观察力、想象力、类比力、概括力、逻辑思维和分析力、归纳——演绎力、综合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同时注重能力培养的阶段性。

4 实验步骤与内容

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心理认识过程有三个层次:了解、操练和运用。了解是指理解所学语言知识及其规律和机械地记忆套用语言知识。操练是指有意义的听、说、读、写言语操练,并通过操练培养听、说、读、写技能。运用是指灵活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言语交际活动。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高九七级三位外语教师遵循外语教育规律和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心理认识规律,从课文教学改革人手,改变原有的教学程序和方法,将课文教学分为词汇学习,课文处理和检测验收三部分,用十个课时的时间完成从知识的识记、知识的运用到技能的形成的教学全过程。步骤如下:

4.1 教学过程划分

第一部分词汇学习

本步骤重点解决词的音、形、义、性及用法。课时一,在语音室上,要求学生掌握词的拼读,并做到发音准确,书写合格。采取学生预读、听录音仿读,同学领读、教师

教读,全班齐读,个别朗读和结合课文读单词的方式,将加大读词的密度和强度,加强对词形的意识。单一要求实施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必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课时二和课时三,要求学生着重掌握词的义、性及用法并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提供教案(材料)给学生。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学习为辅,识记、理解和初步运用重点词、短语、句型、词语比较等语言知识,同时做好重点语言知识运用的准备工作,如(菲)控制性造句,上下文的填空,释义等,规定先做在“预习本”上。

第二部分课文处理

本步骤着重处理课文内容及语言点的理解、归纳和运用。课时四,学生略读课文,完成“目标检测题,和所提供的阅读理解题,师生讨论,老师评讲以获取学生理解课文程度的信息。课时五,学生细读课文,将重点句、难句(一般是复合句)的分析(用英语表述)、翻泽及改写做在预习本上。以学生先宣讲,老师后讲评的方式共同排除阅读中又一障碍——语句结构的理解。课时六,答疑课。疑难问题由以小组为单位用书面的形式课前呈交和当堂提出的两部分组成。课时七,学生精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归纳、总结。写出主题句、段意和中心思想,就课文进行答问。将课文复述、改写、缩写或命题书面表达做在预习本上。

第三部分检测验收

本步骤通过各种检测手段加强对学生进行听、说、渎、写能力的培养。课时八,复述课文,听写短文,完成就词汇、课文内容的测试题。课时九和课时十,评讲“课课练”高考模拟试题(讲评前得用两节辅导的时间完成此卷,送微机室统一评分,成绩保存)。

说明:

l、老师需要提供一份全课的教案材料,内容包括本课重点词和短语的用法举例和比较;一份有关词汇和课文的检测题:一套“课课练”高考模拟试题。

2、学生需要一个“预习本”,学完一课检查一次。

3、针对某一问题布置课文后的练习题。

4、学生将获得三个半课时的自学时间,能改变老师占用舍登时间、“满堂灌”的局面,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

4.2 教学程序划分。

课文教学教与学程序三段示意图

(按照外语学习分段说、学生心理认识过程和师生参与顺序)

5 实验对象和时间

实验班和对比班均由高97级六个平行班共328人组成,采用单组实验法进行纵向比较,将从第六课后“课课练”考试成绩与第六课前的某些“课课练”考试进行对比。由于考题出自于同一本资料,其难度系数的一致性可保证比较的可靠性。

實验时间: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995年12月),收集高一册第一课到高二册第五课的“课课练”考试成绩,进行第二次“自学能力”现状的“民意测验”。

第二阶段,(实验和调查阶段)1996年1月一1996年6月),进行课题实验,收集各种资料和考试成绩,进行第二次“自学能力”现状的“民意测验”。

第三阶段(实验和分析总结阶段)(1996年7月一1996年9月)实验的分析和总结,写出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或课堂实录。

6 制度管理

本实验得到校方的大方支持。由本年级的三位外语教师(林安学、郭宗玉、于天伟)共同承担和组织课题实验,共同商讨教案,轮流撰写,随时研讨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对策,定期检测。成绩、资料由郭宗玉老师管理;学生的“预习本”定期检查,统一保管。

7 实验效果

1997年6月,荣昌县分管局长、教研室、全县高中年级大部分兄弟学校的英语教师、荣昌中学外语组组员及校领导对本课题实验进行验收评定,现场听了由林安学在高九七级一班主讲的“检测验收’部分的一堂课,课后听取了就此实验所做的汇报和总结。让学生填写了调查问卷、查阅、统计、分析与实验有关的各种资料、数据、展开了充分的实事求是的评论。大家一致认为。该实验在课文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教与学双边关系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很强的可行性、推广性的特点。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篇4

第一次实验

学号:20141060106

姓名:叶佳伟

一、实验目的

1、复习变量、数据类型、语句、函数;

2、掌握函数的参数和值;

3、了解递归。

二、实验内容

1、(必做题)采用函数统计学生成绩:输入学生的成绩,计算并输出这些学生的最低分、最高分、平均分。

2、(必做题)采用递归和非递归方法计算k阶裴波那契序列的第n项的值,序列定义如下: f0=0, f1=0, …, fk-2=0, fk-1=1, fn= fn-1+fn-2+…+fn-k(n>=k)要求:输入k(1<=k<=5)和n(0<=n<=30),输出fn。

3、(选做题)采用递归和非递归方法求解汉诺塔问题,问题描述如下:

有三根柱子A、B、C,在柱子A上从下向上有n个从大到小的圆盘,在柱子B和C上没有圆盘,现需将柱子A上的所有圆盘移到柱子C上,可以借助柱子B,要求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每根柱子上的圆盘只能大的在下,小的在上。要求:输入n,输出移动步骤。

三、算法描述

(采用自然语言描述)

1.先输入各个成绩,然后再逐一比较,筛选出最低分和最高分。在筛选的过程中使用累加把各个人的总成绩算出来,最后再除以总人数。2.四、详细设计

(画出程序流程图)1.五、程序代码

(给出必要注释)1.#include float ave(int score[],int k){int i;float s=0.0,ave;for(i=0;imax)max=score[i];return max;} int min(int score[],int k){int i,min;min=score[0];for(i=0;i

2.#include int f(int n){int k;if(n1){fn=(n);printf(“f%d=%dn”,n,fn);break;} } 2.2 #include

六、测试和结果

(给出测试用例以及测试结果)

1.2.七、用户手册

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报告 篇5

实验目的

观察叶片的结构 11月11.16 认识叶片结构呢

实验器材

菠菜叶,显微镜,双面刀片胶布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叶片的记久切片,盛有清水的培养皿,滴管,吸水纸碘液,纱布,毛笔,小木板.实验药品

碘液 实验步骤

一、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

二、观察叶片的结构

1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的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看一看叶片下表皮的细胞 实验结论

叶片由表皮、叶肉与叶脉组成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观察叶片的结构 11月11.16

认识叶片结构呢

实验器材

菠菜叶,显微镜,双面刀片胶布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叶片的记久切片,盛有清水的培养皿,滴管,吸水纸碘液,纱布,毛笔,小木板.实验药品

碘液 实验步骤

一、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

二、观察叶片的结构

1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的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看一看叶片下表皮的细胞 实验结论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7 篇6

班级: 信管 专业 班 姓名: 学号: 实验时间: 2016 年 5 月 6 日 指导教师: 宋泽源

实验七:线性查找操作与应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顺序查找、折半查找的基本方法和操作过程

2、掌握二叉排序树的基本方法和操作过程

3、掌握查找效率的分析方法

二、实验内容:

1、编写程序,实现顺序查找操作,可参考书本P260/P25示例程序。

实验步骤:

①、在Java语言编辑环境中新建程序,建立一个顺序表(表长10),依次输入10个数据元素(对元素存放的先后顺序没有要求),并按照存储顺序输出所有元素;

②、输入待查找关键字,在顺序表中进行顺序查找;

③、输出查找结果。

2、编写程序,实现有序表折半查找操作,可参考书本P263/P218示例程序。

实验步骤:

①、在Java语言编辑环境中新建程序,建立一个顺序表(表长10),依次输入10个数据元素(要求所有元素按照递增顺序排列),并按照存储顺序输出所有元素;

②、输入待查找关键字,在有序表中进行折半查找;

③、输出查找结果。

3、编写程序,实现二叉排序树查找操作,可参考书本P277/P235示例程序。

实验步骤:

① 在Java语言编辑环境中新建程序,依次输入10个数据元素,建立一个二叉排序树,并按照中序遍历输出所有元素; ②、输入待查找关键字,在二叉排序树中进行查找;

③、输出查找结果。

三、操作步骤: 实验1:package search;

import java.util.Scanner;

public class Sequenc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throws java.io.IOException{

SeqList list = new SeqList(10);int value[]=Sequence.readInt();for(int i=0;i

System.out.println(list.toString());System.out.println(“输入要查找的数:”);Scanner scan = new Scanner(System.in);while(true){ int key = scan.nextInt();System.out.println(list.search(key)+“在数组中下标为

list.append(value[i]);”+list.indexOf(key)+“的位置”);

}

} System.out.println(“输入10个数:”);byte buffer[]=new byte[512];int count =System.in.read(buffer);if(count<2){ return null;

public static int[] readInt()throws java.io.IOException{

} String s=new String(buffer,0,count-2);String str[]=s.split(“ ”);int value[]=new int[str.length];int i=0,j=0;while(i

try{

}

catch(NumberFormatException e){ System.out.println(str[i]+“不能转换为数组”);}

finally{i++;}

if(i==j){ value[j]=Integer.parseInt(str[i]);j++;

return value;}

int keys[]=new int[j];System.arraycopy(value, 0, keys, 0, j);return keys;} }

实验二

package search;

import java.util.Scanner;

public class BinarySearch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throws java.io.IOException{

SeqList list = new SeqList(10);int value[]=BinarySearch.readInt();for(int i=0;i

System.out.println(list.toString());

System.out.println(“使用折半查找方法,输入要查找的数:”);Scanner scan = new Scanner(System.in);while(true){ int key = scan.nextInt();list.append(value[i]);

System.out.println(key+“在数组中的下标为”+list.binarySearch(value, key));

} public static int[] readInt()throws java.io.IOException{

System.out.println(“输入10个升序数:”);byte buffer[]=new byte[512];int count =System.in.read(buffer);if(count<2){ } String s=new String(buffer,0,count-2);String str[]=s.split(“ ”);int value[]=new int[str.length];int i=0,j=0;while(i

try{

}

catch(NumberFormatException e){ System.out.println(str[i]+“不能转换为数组”);} value[j]=Integer.parseInt(str[i]);j++;return null;}

finally{i++;}

if(i==j){

return value;}

int keys[]=new int[j];System.arraycopy(value, 0, keys, 0, j);return keys;} }

折半查找方法的实现:

} } } public static int binarySearch(int [] value, int key){

return binarySearch(value,key,0,value.length-1);} public static int binarySearch(int [] value,int key,int min, int

if(min>max){ } else{

int mid=(max+min)/2;if(value[mid]==key){

return mid;return binarySearch(value,key,mid+1,max);return binarySearch(value,key,min,mid-1);}else if(value[mid]

验三

package search;

import java.util.Scanner;

public class BinarySortTree_ex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throws java.io.IOException{

BinarySortTree bstree=new BinarySortTree();int values[]=BinarySortTree_ex.readInt();for(int i=0;i

bstree.inOrder();//中根次序遍历二叉树

//System.out.println(“中序遍历输出二叉排序树”+bstree.toString());

System.out.println(“输入查找的数字:”);Scanner scan = new Scanner(System.in);while(true){ int key = scan.nextInt();System.out.println(“查找”+key+“,”+(bstree.search(key)!=null?“":”不“)+”成功“);

}

} System.out.println(”输入10个数:“);byte buffer[]=new byte[512];int count =System.in.read(buffer);if(count<2){

public static int[] readInt()throws java.io.IOException{

} return null;String s=new String(buffer,0,count-2);String str[]=s.split(” “);int value[]=new int[str.length];int i=0,j=0;while(i

try{

}

catch(NumberFormat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str[i]+”不能转换为数组");}

finally{i++;}

if(i==j){ value[j]=Integer.parseInt(str[i]);j++;

return value;}

int keys[]=new int[j];System.arraycopy(value, 0, keys, 0, j);return keys;}

}

四、实验收获和建议: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查找算法 篇7

学生姓名 学生班级 学生学号 指导老师

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专业实验中心

一、实验内容

1)有序表的二分查找

建立有序表,然后进行二分查找 2)二叉排序树的查找 建立二叉排序树,然后查找

二、需求分析

二分查找的基本思想是将n个元素分成大致相等的两部分,取a[n/2]与x做比较,如果x=a[n/2],则找到x,算法中止;如果xa[n/2],则只要在数组a的右半部搜索x.时间复杂度无非就是while循环的次数!总共有n个元素,渐渐跟下去就是n,n/2,n/4,....n/2^k(接下来操作元素的剩余个数),其中k就是循环的次数 由于你n/2^k取整后>=1 即令n/2^k=1 可得k=log2n,(是以2为底,n的对数)所以时间复杂度可以表示O()=O(logn)下面提供一段二分查找实现的伪代码: BinarySearch(max,min,des)mid-<(max+min)/2 while(min<=max)mid=(min+max)/2 if mid=des then return mid elseif mid >des then max=mid-1 else min=mid+1 return max 折半查找法也称为二分查找法,它充分利用了元素间的次序关系,采用分治策略,可在最坏的情况下用O(log n)完成搜索任务。它的基本思想是,将n个元素分成个数大致相同的两半,取a[n/2]与欲查找的x作比较,如果x=a[n/2]则找到x,算法终止。如 果xa[n/2],则我们只要在数组a的右 半部继续搜索x。

三、概要设计

1、顺序查找,在顺序表R[0..n-1]中查找关键字为k的记录,成功时返回找到的记录位置,失败时返回-1,具体的算法如下所示:

int SeqSearch(SeqList R,int n,KeyType k){

} int i=0;while(i

} if(i>=n){ } printf(“%d”,R[i].key);return i;return-1;else printf(“%d”,R[i].key);i++;

2、二分查找,在有序表R[0..n-1]中进行二分查找,成功时返回记录的位置,失败时返回-1,具体的算法如下:

int BinSearch(SeqList R,int n,KeyType k){

} return-1;} int low=0,high=n-1,mid,count=0;while(low<=high){ mid=(low+high)/2;printf(“第%d次查找:在[ %d ,%d]中找到元素R[%d]:%dn ”,++count,low,high,mid,R[mid].key);if(R[mid].key==k)

return mid;high=mid-1;low=mid+1;if(R[mid].key>k)else

四、详细设计

源代码:

#include #include

static int a[1024],count=0;

void Find1(int low,int high,int x){ int mid;if(low<=high){ mid=(low+high)/2;count++;if(a[mid]>x)Find1(low,mid-1,x);else if(a[mid]

void Find2(int low,int high,int x){ int mid;if(low<=high){ mid=(low+high)/2;count++;if(a[mid]x)Find2(mid+1,high,x);else printf(“n查é找ò到?元a素?位?置?为a%d,?查é找ò次?数簓为a%d。£”,mid,count);} else printf(“n查é找ò失骸?败悒?,?查é找ò次?数簓为a%d。£”,count);} int main(){ int n,x;printf(“请?输?入?元a素?个?数簓:”);scanf(“%d”,&n);printf(“n请?按恪?从洙?高?到?低台?或ò从洙?低台?到?高?顺3序ò输?入?各÷元a素?(以?空?格?隔?开a):nn”);for(int i=1;i<=n;i++)scanf(“%d”,&a[i]);printf(“n请?输?入?要癮查é找ò的?元a素?:阰”);scanf(“%d”,&x);if(a[1]<=a[n])Find1(1,n,x);else Find2(1,n,x);printf(“nn”);system(“pause”);}

五、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在实现顺序和二分查找算法的过程中,让我对顺序和二分查找算法有了更多的了解。查找根据给定的某个值,在查找表中确定一个其关键字等于给定值的数据元素或(记录)的操作,应用十分广泛。顺序查找是一种最简单的查找方法。它的基本思路是:从表的一端开始,顺序扫描线性表,依次将扫描到的关键字和给定值k相比较,若当前扫描到的关键字与k相等,则查找成功;若扫描结束后,仍未找到关键字等于k的记录,则查找失败。二分查找也称为折半查找要求线性表中的结点必须己按关键字值的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它首先用要查找的关键字k与中间位置的结点的关键字相比较,这个中间结点把线性表分成了两个子表,若比较结果相等则查找完成;若不相等,再根据k与该中间结点关键字的比较大小确定下一步查找哪个子表,这样递归进行下去,直到找到满足条件的结点或者该线性表中没有这样的结点。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会找到更多的捷径。

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报告单 篇8

作者:徐长安 江西省乐安县牛田中学 发布时间:2011-09-26 实验过程

一、检查器材

二、制作横切面的临时切片

三、观察叶片的结构

四、绘图

五、讨论

姓名

班级

自我小组小组

时间

评价 评价

教师评价

菠菜叶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刀片、镊子、培养皿、清水、滴瓶、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等用品是否准

备好。

选切叶片:选一片新鲜的菠菜叶片,平放在玻璃板上,用刀片切去叶片基部、叶片尖端以及叶片两侧的边缘。

留下部分为宽约0.5cm左右、中央带有主脉的长方形小块叶片。

切取材料:用左手食指指尖压住材料一端,右手捏紧并排的两个刀片,从另一端沿和主叶脉垂直方向多次切割材料,每切一次刀片要沾水一次,以

便将切下的叶片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

选材制片:用镊子从水中选取最薄的叶片切片,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制

成临时切片。

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叶片的临时切片

找出薄而比较完整的叶片部位

依照所观察到的叶片结构,画出叶片的结构

1、叶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都有由一层细胞组成的表皮,表皮细胞的颜色和

排列状况如何?

2、叶肉位于上下表皮之间,接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与接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在形状、排列方式和内部绿色颗粒数目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能否解释上

课时提出的问题?想一想叶肉细胞内部的绿色颗粒结构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3、叶脉贯穿于叶肉组织中,叶脉细胞的颜色、形状和排列方式如何?

六、观察叶片下表皮

七、绘图

用镊子撕下一小块菠菜叶的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

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叶表皮上成对的半月形细胞

画出叶片下表皮上由两个保卫细胞组成的气孔及其相连的几个表皮细胞图

1、在叶片结构的哪些细胞内部有绿色颗粒结构?

2、叶片内绿色颗粒结构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八、讨论

九、小结

概述实验过程要点

十、实验后反思

附:评价方法:

1、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顺序混乱,导致观察不到细胞;

2、虽按规范步骤完成临时装片制作,但在显微镜下看不到叶片结构的;

3、讨论问题不积极,不认真思考,答不到要点的;

4、实验报告错误较多的。

能认真完成试验,仔细观察的得优秀,能较好完成任务的得良好,出现以上错误少于两条的及格,多于两条的为不及格。

轴系结构分析实验报告 篇9

实验项目数控铣床、加工中心认识实验

班级学号姓名

周次同组者成绩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能够区分数控铣床、加工中心与普通铣床的结构差异

(2)掌握数控铣床主传动结构

(3)熟悉斗笠式刀库五机械手换刀装置的换刀过程

二、实训设备

1.FANUC数控铣床GSM6450

2.HASS 加工中心 VF

3三、实验报告

1、简述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组成及个部分的作用。

一.数控铣床是由1.控制介质、2.输入装置、3.数控装置、4.辅助控制装置、5.检测装置、6.机床本体组成。

1.作用:储存加工程序。2.作用:将控制介质上的数控代码传递并存入数控系统内。3.作用:从内部存储器中取出或接受输入装置送来的一段或几段数控加工程序,经过数控装置的逻辑电路或系统软件进行编译、运算和逻辑处理后,输出各种控制信息和指令,控制机床各部分的工作,使其进行规定的有序运动和动作。4.作用:接受数控装置输出的开关量指令信号,经过编译、逻辑判别和运算,再经功率放大后驱动相应的电器,带动机床的机械、液压、气动等辅助装置完成指令规定的开关量动作。5.作用:将数控机床各坐标的实际位移量检测出来,经反馈系统输入到机床的数控装置中。6.作用:自动完成各种切削加工。

二.加工中心由1.基础部件、2.主轴组件、3.控制系统、4.伺服系统、5.自动换刀装置、6.自动托盘更换系统、7.辅助系统组成。

1.作用:承受加工中心的静载荷以及在加工时的切削载荷。2.作用:切削加工的功率输出部件。3.作用:加工中心执行顺序控制动作和完成加工过程中的控制中心。4.作用:把来自数控装置的信号转换为机床移动部件的运动。5.作用:当换刀时,根据数控系统指令,由机械手将刀具从刀库取出装入主轴中。7.作用:对加工中心的加工效率、加工精度和可靠性起到保障作用。

2、简述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分类及其应用特点

铣床根据主轴的布局分为立式数控铣床、卧式数控铣床、立卧两用式数控铣床。主要用于加工平面和曲面轮廓的零件,还可以加工复杂型面的零件,同时也可以对零件进行钻、扩、铰、唿和镗孔的加工。

加工中心可分为:车削加工中心、钻削加工中心、镗铣加工中心、磨削加工中心和电火花加工中心等。

3、简述加工中心斗笠无机械手换刀装置的换刀过程

一般把刀库放在主轴箱可以运动到的位置,或整个刀库、某一刀位能移动到主轴箱可以到达的位置。同时刀库中刀具的存放方向一般与主轴箱的装刀方向一致。换刀时,由主轴和刀库的相对运动进行换刀动作,利用主轴取走或放回刀具。

4、实验小结

轴系结构分析实验报告 篇10

实验一 静态查找表中的查找

一、实验目的:

1、理解静态查找表的概念

2、掌握顺序查找和折半查找算法及其实现方法

3、理解顺序查找和折半查找的特点,学会分析算法的性能

二、实验内容:

1、按关键字从小到大顺序输入一组记录构造查找表,并且输出该查找表;

2、给定一个关键字值,对所构造的查找表分别进行顺序查找和折半查找,输出查找的结果以及查找过程中“比较”操作的执行次数。

三、实验要求:

1、查找表的长度、查找表中的记录和待查找的关键字值要从终端输入;

2、具体的输入和输出格式不限;

3、算法要具有较好的健壮性,对错误操作要做适当处理;

4、输出信息中要标明所采用的查找方法类型。

实验二 基于二叉排序树的查找

一、实验目的:

1、理解动态查找表和二叉排序树的概念

2、掌握二叉排序树的构造算法及其实现方法

3、掌握二叉排序树的查找算法及其实现方法

二、实验内容:

1、输入一组记录构造一颗二叉排序树,并且输出这棵二叉排序树的中序序列;

2、给定一个关键字值,对所构造的二叉排序树进行查找,并输出查找的结果。

三、实验要求:

1、二叉排序树中的记录和待查找的关键字值要从终端输入;

2、输入的记录格式为(整数,序号),例如(3, 2)表示关键字值为3,输入序号为2的记录;

3、算法要具有较好的健壮性,对错误操作要做适当处理。

四、程序实现:

(1)实现顺序查找表和折半查找表:

#include #define MAX_LENGTH 100 typedef struct {

int key[MAX_LENGTH];

int length;}stable;

int seqserch(stable ST,int key,int &count){

int i;

for(i=ST.length;i>0;i--)

{

count++;

if(ST.key[i]==key)

return i;

}

return 0;}

int binserch(stable ST,int key,int &count){

int low=1,high=ST.length,mid;

while(low<=high)

{

count++;

mid=(low+high)/2;

if(ST.key[mid]==key)

return mid;

else if(key

high=mid-1;

else

low=mid+1;

}

return 0;}

main(){

stable ST1;

int

a,b,k,x,count1=0,count2=0,temp=0;

ST1.length=0;

printf(“请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输入查找表数据:(-1代表结束!)n”);

for(a=0;a

{

scanf(“%d”,&temp);

if(temp!=-1)

{

ST1.key[a]=temp;

ST1.length++;

}

else

break;

}

printf(“输入数据为:n”);

for(b=0;b

{

printf(“%d ”,ST1.key[b]);

}

printf(“n请输入要查找的数据:”);

scanf(“%d”,&k);

a=seqserch(ST1,k,count1)+1;

printf(“n顺序查找: 该数据的位置在第:%d个n”,a);

printf(“查找次数为:%dnn”,count1-1);

a=binserch(ST1,k,count2)+1;

printf(“折半查找: 该数据的位置在第:%d个n”,a);

printf(“查找次数为:%dn”,count2-1);}(2)二叉排序树的查找: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struct node {

int data;

int key;

struct node *left,*right;}bitnode,*bittree;

void serchbst(bittree T,bittree *F,bittree *C,int data){

while(T!=NULL)

{

if(T->data==data)

{

*C=T;

break;

}

else if(datadata)

{

*F=T;

T=T->left;

}

else

{

*F=T;

T=T->right;

}

}

return 0;}

int insertbst(bittree *T,int key,int data){

bittree F=NULL,C=NULL,s;

serchbst(*T,&F,&C,data);

if(C!=NULL)return 0;

s=(bittree)malloc(sizeof(bitnode));

s->data=data;

s->key=key;

s->left=s->right=NULL;

if(F==NULL)*T=s;

else if(datadata)

F->left=s;

else

F->right=s;

return 1;}

void creatbst(bittree *T){

int key,data;*T=NULL;

printf(“请输入数据以构造二叉排序树:(数据格式为:m n(-1000,-1000)代表结束)n”);

scanf(“%d%d”,&key,&data);

while(key!=-1000 || data!=-1000)

{

insertbst(T,key,data);

scanf(“%d%d”,&key,&data);

} }

void midTraverse(bittree T){

if(T!=NULL)

{

midTraverse(T->left);

printf(“(%d,%d)”,T->key,T->data);

midTraverse(T->right);

} }

main(){

bittree

T=NULL,C=NULL,F=NULL;

int key,data,temp;

creatbst(&T);

printf(“此二叉树的中序序列为:”);

midTraverse(T);

printf(“n请输入要查找的关键字:”);

scanf(“%d”,&data);

serchbst(T,&F,&C,data);

printf(“此关键字的数据为:%dn”,C->key);}

五、实现结果:

(1)顺序查找和折半查找:

(2)二叉树排序树查找:

六、实验之心得体会:

(1)在这次实验中,我基本上掌握了顺序查找、折半查找和二叉排序树查找的基本思想和实现方法,让我体会到了写程序时,不仅要考虑是否能够调试出结果,还要考虑程序实现的效率,这是一个编程人员必须要具备的一项总要的素质。

(2)通过这次实验,让我体会到同样的数据在不同的查询方法下有着不同的查询效率,就拿实验一来说,用顺序查找法在12个数据中查找一个关键字需要的查找的次数为8次,但是,如果折半查找法却只要两次,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在查找时不仅要考虑查找的实现,还要考虑查找的效率和查找所用的时间。

轴系结构分析实验报告 篇11

一、实验地点

合肥环城公园。

二、实验目的复习巩固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知识,从景观规划设计的角度对所考察的景观进行分析评议,开阔专业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三、实验内容

(1)合肥环城公园作为合肥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经典案例,应在实验前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总结合肥环城公园植物配置特色,植物材料的精彩使用;实验过程中结合此前的文献归纳,用心观察体会实景植物配置特点。

(2)在合肥环城公园内任选一处植物景点重点测绘分析,主要分析其植物配置特色,包括植物种类、水平结构、垂直结构、优势树种与地被层植物组成、与园林建筑小品、园路的协调性以及综合的生态(科学)效应和视觉(美学)效应等。

(3)实验报告中本实验内容至少包括两部分,即合肥环城公园植物配置总体特色(简要归纳几点,可以配有实景照片说明)、具体某一个景点的植物配置测绘(要求有平面图、立面图及文字分析)。

四、实习器材

照相机、速记工具、测量用皮尺或钢卷尺

五、实习要求

1.实验前,请认真学习《合肥师范学院学生实验守则》。实验期间务必严格按照此守则规范自己的行为。

上一篇:小学低年级数学怎样进行有效的期末复习下一篇:我读《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