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翻译

2024-10-25

秋词翻译(共8篇)

秋词翻译 篇1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但他虽被贬谪,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翻译】: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群白鹤冲破云层,一飞冲天,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翻译二】: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简析】:

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秋词》教学设计 篇2

知人论世——品读刘禹锡的真性情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大意,能背诵默写全诗;

2、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赏析把握本诗情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古诗词;

3、学习诗人积极昂扬、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赏析把握本诗情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古诗词。

教学方法

赏析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秋天是一个诗意的季节,关于秋天的古诗词数不胜数,你会背哪些?请说出一两句。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每位诗人的笔下都有一个不尽相同的“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秋词》,看看他笔下的秋是怎样的。

二、作者简介

让学生填空:

刘禹锡,唐代诗人,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后人称其为诗豪。有《竹枝词》《乌衣巷》《陋室铭》等名篇。

三、诵读诗歌

1、音读

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

2、意读

结合注释翻译,了解诗歌大意。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悲叹冷清萧条,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仙鹤推开云层,一飞冲天,引发我的诗兴到了碧蓝的天空。

3、情读

初读诗歌之后,你认为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积极、昂扬

四、赏析文本(小组讨论)

1、前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运用了对比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

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提出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

2、诗人是怎么证明“秋日胜春朝”这一观点的?

提示: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应该去前文找还是后文? 后文

结合以下两个问题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问题一:“鹤”这一意象有何特点?

“鹤”的象征意义:①长寿(鹤鸣人长寿);

②具有高尚品德的贤士(鹤性情雅致,步行规矩,情笃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古人多用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惯用鹤翔或鹤鸣来喻人生大志的,所谓“鹤鸣九皋”“冲天一鹤”。

③隐士(闲云野鹤、梅妻鹤子)。此处是第二种。问题二:“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排”字有何妙处? 明确:“排”字意为推开、冲破,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形态,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

3、诗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们学过的哪些诗句可以印证?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文人历来伤春悲秋,写秋天多选择萧瑟的秋风,凋零的草木,凄冷的秋霜等意象。刘禹锡为何一反常态说出:“秋日胜春朝”,选择“晴空”“鹤”等明丽的意象来写?

诗歌意象的选取与哪些因素有关?

明确: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诗人自身的生平经历等(一切景语皆由心生)。例如:马致远是飘泊天涯的游子,所以他选择的意象就是“枯藤”“老树”“昏鸦”;

曹操是志向远大的英雄,所以他选择的意象就是“沧海”“洪波”“日月”“星汉”。而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五、知人论世

刘禹锡是晚唐诗人,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刘禹锡参加了唐顺宗永贞年间的一次改革——永贞革新,改革以失败告终,刘禹锡被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其间写下了秋词二首,这是第一首。

所以诗人写“鹤”是以鹤自喻,写明丽的秋景是展现自己积极奋发的精神,表明自己虽遭贬谪却绝不会意志消沉,向困难低头。

六、总结全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诗人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助孤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七、拓展阅读

(二)【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译文:秋天来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焦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了。

八、感悟收获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秋词》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xxx,我今天要说的课是《秋词》其一,《秋词》是刘禹锡的两首七言绝句,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比较·探究中选的是第一首,在这首诗中,作者直言否定了千古悲秋的老调,用短短28个字,抒发了自己积极、乐观、向上的坚定信念。教学这首诗,我欲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赞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在教学中,教学重难点分别是

二、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七言绝句,理解写秋的景色及作者从自己独特的视野赞美秋天,写到了“晴空”。“鹤”、“云”等事物,表达了对秋天景色的热爱。理解诗中押韵的的字:寥、朝、霄。

三、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两句诗主要是写诗人喜爱秋高气爽的景色,当看到晴空中一鹤直冲云霄而上,便诗情大发)

教学时间我计划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俗话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了,今天我们来学习《秋词》,以增加我们语文知识的积累。大家知道是这首诗歌吗?

2、那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刘禹锡)

二、新课讲解

(一)、朗读训练

1.既然熟读诗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古诗,读诗除了要字音正确、语言流畅,还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感情。

2.划分节奏,根据节奏齐读。

附:朗读节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下这首诗。最好能当堂成诵。

(二)、学生提出疑难,再结合注释,基本解决字词。

(三)、学习《秋词》

1、现在我们也身处秋季,在这样晴朗的天气里,你们觉得悲凉吗?

2、刘禹锡认为秋日如何呢? 学生回答:胜春朝。

3、让学生看大屏幕,分组讨论几个问题,并逐一明确。(1)为什么诗人开头不直接写秋高气爽,却写悲秋?

明确:作用是形成鲜明对比,定下诗歌乐观明快的风格。

(2)请同学们找出表现秋高气爽的字眼。

明确:胜春朝、晴空、碧霄。

(3)有人认为“一鹤”是指一只鹤,也有人认为是一群鹤,你觉得呢?为什么?

明确:这个问题并没有绝对的答案,“一只鹤”可以是诗人自喻,“一群鹤”也可以是诗人对其他人的希望。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发扬自主探究的精神。

4、古语云:“诗言志”。“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诗的“诗情”就是人的志气。刘禹锡就有这种乐观向上的豪情壮志。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精神。

5、让学生看板书的背诵提示,集体背诵全诗。

6、学生不看提示,集体背诵全诗。

7、让学生谈谈自己最欣赏哪句诗。教师作点拨、总结。

三、比较探究

1.比较《山行》与《秋词》

同:两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秋词》侧重书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2.教师推荐阅读,学生比较探究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让学生读这首诗,再联系前面秋词,谈谈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他身上有怎样的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布置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秋词阅读答案 篇4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对两首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是七言绝句 B.首句都不入韵 C.都是仄起平落 D. 都很讲究对仗

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道尽了千古文人的共同心结,也反映了作者的心声。

B.《秋词二首》一反前人悲秋情绪,是一曲昂扬乐观的秋的赞歌。

C.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两首合一,相得益彰。

D.其一,志向远大,如一鹤冲天;其二,心地高洁,如明山净水。

16.古人云:“气以励志,色以冶情”。请结合《秋词二首》对此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4.A

15.A

秋词教学设计 篇5

1. 感情读文,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2. 领悟蕴含在诗中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作品:(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自主探究:

一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要求学生标出疑难字音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

要求学生在诗歌中划出节奏

二读:结合注释,读明诗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诗意

遇有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换看法

三读:品析意象,读出情感

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所写之景物有哪些,思考这些景都带有什么色彩

(四)展示评价

一读:

在学生自读展示2-3遍后的基础上泛读

明确听读要求

指名学生或小组朗读

二读:

出示幻灯片检验学生掌握字词情况

三读:

出示“意象”释义幻灯片

引导学生通过意象体悟作者情感

适时出示本诗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

要求学生带感情朗读

播放视频录音两遍

(五)达标检测

一.基础题

字音,重点字义,作者简况(见幻灯片)

二.达标题

1. 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人对秋的感受?

2.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藏一枚秋词,安放灵魂 篇6

一枚吻痕,定格了所有的疑问。

念,薄如蝉翼,却坚不可摧。

蒹葭,水湄,续一杯未凉的茶。

我把高山流水,静静的弹拨。

你的笑,抵过繁华三千。

朴素而简单的陪伴,沁心,暖暖。

是我见过最美的太阳,栖在云朵间。

你说,我是一枚温润的秋词。

微凉,妥帖,不惹尘埃。

是你最喜欢的模样,惊艳了所有寂寥的时光。

甘愿在我的文字里取暖,寂静喜欢。

因为有你,我封心锁爱。

静默,温婉。

守一袭平淡,为你煮字疗伤。

即使,把寂寞坐穿,也曾未感到孤单。

水色的念,轻轻漾在你俊朗的眉弯。

每一个晨曦 写下的词句,眼波带醉。

隔着烽烟,你是我倾慕的水云天。

期待你轻轻回眸,只惊鸿一瞥,便醉美了琉璃轩。

你用枫色的秋词,供养着心仪的眷念。

红尘,来去随缘。

我用流年的馨香,植满你的蒹葭。

苍茫处,秋词温润,心莞尔,纤尘不染。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始终以如初的爱意,细细将你描摹。

只因,缘在,爱在,时光旖旎。

魂梦相牵,不离不移。

日暮黄昏,夕阳晚照。

藏一枚秋词,安放灵魂。

我从天涯启程,你在海角守候。

刘禹锡《秋词》读后感 篇7

[唐]诗人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何为文人悲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宋玉,该人既是古代有名的帅哥,又是著名的辞赋家,古有“……才比宋玉”之说,是文人中的翘楚。

其所着《楚辞?九辨》中流露“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衰。……”的感慨,可以说是开启了文人悲秋的先河。后文人悲秋逐渐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但是,诗人刘禹锡的《秋词》却一反传统的文人悲秋、叹秋观,勇于挑战历史上的文化遗风,以颂秋、赞秋赋予秋天的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达了“诗豪”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深受后人的敬佩!

时值三秋,东北已冰雪盖地,中原也玉露成霜。然而在我们南方炎夏暑气才刚刚消散,清秋的脚步在风雨中踯躅蹁跹,一场秋雨一阵凉,清凉的晚风吹袭着恬淡的心田,让人在寒凉中增添几分惬意……时序渐至,一叶知秋。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夫期盼的正是春华秋实,硕果累累;秋色,为文人铺笺泼墨,诗情画意盎然而生提供了难得的素材;秋韵,三杯香茗,一曲清歌,让世俗繁华抛于脑后。

君不见北京的香山公园,四川九寨沟风景区,都是在深秋时节,以层林尽染,色彩斑斓的自然景色,呈现一幅山林画卷,给人美轮美奂的炫美视觉享受,吸引游客流连忘返。故金秋给人以安静之美。当“树树秋声,山山寒色”时,这飘零的落叶终将入泥护花,书写着永恒的生命,正如人类的`繁衍生息,瓜瓞绵绵。

伫立庭前,遥望天际,北雁南飞,天高气爽,飞禽心无旁骛的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放心觅食去。看天边云卷云舒,去留无意,这无垢的清秋,让我心中多一份落寞。叹人生之秋,不也是在悲凉处落幕?大自然的规律虽无法违逆,但景由心造,愿自心发,诗人刘禹锡在屡屡遭贬后仍以“秋日胜春朝”的人生观坦然面世,以文自适,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安享清福。

评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及其它 篇8

首》及其它

——评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及其它

古文人喜欢谈秋,以秋为题的诗文颇多,其名篇也不胜枚举。可是古文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以秋为萧杀、衰败、凋残,故把秋写得悲悲切切、凄凄惨惨;秋之入心,愁也。于是“悲秋”也就很自谈秋都有一个固定的路数。他们抱住一个然地成为古诗人抒情咏唱的一大基调。

当然,也有喜秋的。以秋为愁或以秋为喜,应该说,都正色当行,合乎季候之秋的本然意蕴。秋是代表积极乐观进取之象,春种夏管,极尽辛苦,到得秋来,果实累累,收获在即;秋者,和如火炽也,其乐何如!

悲秋之名篇,最早当推宋玉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诗人描绘悲凉的秋景,借此抒发的是政治上的郁郁不得志的情怀。被誉为“鬼才”的唐代诗人李贺,也有“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怜香魄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的名篇。秋风吹落梧桐树叶的声音,使人惊心动魄。时光流逝,壮志难酬,诗人抒发了苦无知已的寂寞,哀叹之情溢于言表。时逢盛唐,曾深受玄宗器重的诗人苏頲,也有过“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汾上惊秋》)的感叹与哀愁。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有《秋声赋》之佳作,对无形的秋声,描绘得形象而生动。•对秋景之萧飒,极尽渲染之能事。作者对秋的悲凉感叹实则是对现实的牢骚。

一反悲秋之传统题材的也不乏其人。李白就曾说过,“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秋声》十分出色。“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快鹰下鞲爪觜健,壮士抚剑精神生。”(《秋声》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 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 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 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 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可谓别开生面。•诗人身处逆境而不因秋景之萧条而悲观失望,他在南渡之后仍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虽屡遭灭贼无期报国无望之惨痛煎熬,却时刻不忘“喜闻秋声”,终于盼到了“沙场秋点兵”的那一刻,诗人可以身先士卒以报国耻了!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情怀,这是一种能唤醒人们奋发图强、力争向上的力量,我们不难领悟出其中的特殊美感。

按秋季这个时令,的确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秋风吹,秋雨滴,可谓秋有声;秋水清,秋草黄,可谓秋有色;秋野淡,秋山远,秋空高、秋雁南飞……可谓秋有形。难怪这千古不变的题材任由文人墨客们极力渲染,几度风流几曾肠断。不管以秋为悲也好,也或以秋为喜也好,不可成为老套、滥调,不然的话就会雷同、僵化。若本无愁而强言愁,本不喜而强作喜,结果都会脱离实际,流于虚伪、浮泛、空洞无物。文贵在独创,即使是写秋,也该从自己体验最真切的那一点入手,反映的是自己实实在在的人生态度。彼自然状态的秋景秋情者,本为人所共有,对谁都是无私的秋;但只有把自然之景与已所感所思溶化为一体,真正写出自己眼睛所看到的那片秋,方能写出咏秋的绝妙佳作。

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就是这么一篇写秋的绝妙好诗。

中唐时期的革新派诗人刘禹锡,虽屡遭贬谪,身处逆境,却并不因失败和不幸而消沉气馁,他是比较爽朗和倔强的。唐王朝有过开元盛世,但到了诗人所处的年代,已经日薄西山,•国势日益颓废。然而执政者仍然那样昏庸荒唐,甚至一再打击迫害像刘禹锡那样的革新者。这怎么不让诗人痛心疾首呢?•然而作为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兼思想家,刘禹锡以“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昼居池上亭独吟》)的自我浩然形象,以“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昼居池上亭独吟》)的可贵品格,抗厉不屈,侠骨清风,写下了不少沉着清新,通俗豪兴又极具民歌特色的别开生面的诗篇,抒发了“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的豪情壮志(《始闻秋声》),开辟了唐诗又一风范。《秋词二首》即其中之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一开头两句与陆游的《秋声》一诗的首联可谓同一机抒。“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一语破的,点出一反前人悲秋之情怀,又直抒胸臆,借秋声抒发了自己的豪兴。一叶而惊秋,多少人面对秋景难以控制悲凉的心境,而刘禹锡则抑制不住内心的独特视角和励志精神,“言秋日胜春朝”。诗人深深懂得自古以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人们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寞,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自然的秋景之感,以已所特有的胸怀指出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诗人强调秋天并不毫无生机可言,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大家看那只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 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宵”,“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寞。这就是《秋词二首》其一的主题思想。

须得注意的是,刘禹锡在这里拈出了“秋气”。•秋是“胜春朝”的,因为自然的秋是“晴空”,更胜“碧宵”。“晴空一鹤排云上”写的就是秋气的“眼”,或者说,是它的神髓。我们说此诗写秋写得绝妙,妙就妙在诗人对“秋气”的独特体会上。“晴空”的秋是自然的,人们常说“秋高气爽”就在此处,这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诗人溶身在这旷世之秋中,久驻胸怀的坦荡豪情开始沸腾了,于是他把自己的所感所思交给了排云直上的那只独鹤,自己久赋的希望也逐渐被这秋气所包容,得以溶化和体现。“诗情”即志气之意,也很自然地升华到“碧宵”,我们不难看出这坦然的志气其实就是荡然的秋气,两者合二为一。所以说赞秋气其实是以美诗人志向的高尚,这正是《秋词二首》其一的独特创意。

《秋词二首》其二是咏秋色。这是景随人移,色由情化。•

春色是以其艳丽而取悦的,秋景则是以风骨而见长。刘禹锡在这里如实勾勒出秋的本色,显示其特色,“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作者指出秋色是明净清白的,有红有黄,略有色彩,不时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冷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之风度,令人肃敬。真是“秋容一洗,不受风尘。许大乾坤这回大”(陈亮《洞仙歌》)。自自然然的秋意本色,不施粉黛,不加色素,丽质天成,清新荡然。•也偶有“夜来香”才会发现她的淡泊和清新。深红也或浅黄,这是秋风的杰作秋色的见证,无形的秋风英姿飒飒,分明是光顾了遍野的山林,•随处可见的树叶笑红了脸,喜弯了腰,小草成黄色果子也熟透了,于是组成了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素素秋色,怎不叫人心旌漾动,不为之动容呢?诗人在这里放眼四顾,无限情怀得以舒展。又如他的《秋江早发》中所言,“草树含远思,襟怀有余情”。秋的一景一物、一山一色无不触动着诗人心底蕴含的豪迈情悸,所以他“试上高楼”一望,清晰四境,隐约着暗然生机。不料秋风也带着淡淡的气息扑怀,顿觉澈澈入骨,心旷神怡,思想澄净,心绪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不入边际。春色嗾人狂”一语道破诗人的良苦创意,反衬出秋色的博大情怀和独特韵味。全诗以拟人的手法,再现秋色的生动形象。

《秋词二首》其二所咏的秋色究竟妙在何处?刘禹锡眼中的秋色就好比他的容妆,气以励志,色以冶情。诗人陶醉在素雅清丽的秋色之中,无限情怀油然而生。“清入骨”是他溶心境于秋色的切入点,也正因为“清入骨”,这才会看得透彻,情景交融,混然一体,于是出自内心的感受得以再现,这种深沉的体会和真实的感受来自实实在在的自己和真真切切的秋色之中。咏秋色也就成了颂已清白的情操,于秋声中寄豪兴,秋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这才是绝妙之处。

刘禹锡生活在骄侈腐败的中唐王朝,藩镇割剧日益激烈,诗人因参与王叔文集团,多次被贬。他并不因失败和不幸而消沉气馁,相反地却认为这倒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从中获得教益。诗人的豪兴可见难能可贵但决非偶然,是出自内心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经历,独特的审美视角。•这就是他所说的

“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已知。”(《学阮公体三首》刘禹锡)所以作为比较爽朗和倔强的革新者,刘禹锡能处处保持这种高尚的情操,以豪兴来入世,对理想的执着,至老不衰。他晚年写的一首《始闻秋声》,“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的激情不改,好一个心如砥石的精神和艺术创新的独特视角,无一不显示诗人刘禹锡“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刘禹锡的整个生命都洋溢着他“命不压头不奈何”的豪兴和励志。(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朋友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诗相赠于刘禹锡中所说)。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帝先宗),刘禹锡返京复出,为连州刺史,游玄都观时曾作一诗《再游玄都观》,诗云:“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字里行间诗人的生命在燃烧,诗人向打击他革新运动的权贵挑战,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这不难看出诗人的豪兴和励志,显示了他将继续战斗下去的乐观进取精神和入世态度。不妨再举其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沉郁中见豪兴。诗人对生活也怀有欣喜愉快的心情,“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竹枝词九首〈其九〉》刘禹锡)。他爱生活,极力赞美劳动的价值,对生活充满憧憬,读来清新自然,胸怀坦荡,一种豪迈之情顿生,也别有风味。难怪清人翁方钢评说:“刘禹锡诗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石洲诗话》卷二),一语道破了刘禹锡诗作的地位和贡献。

《秋词二首》采用抒发议论的即兴形式,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发人思索,耐人寻味。在他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中,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这正是它的难能可贵之处。我们说《秋词二首》是绝妙的咏秋好诗,妙就妙在作者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生活经历去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秋,渲染了秋的无穷魅力,于秋声中寄豪兴。第一首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第二首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以冶情。诗人抓住大自然素淡清丽的秋气秋色,很快溶入了自己的所感所思,真正写出了他内心世界的那片秋,使读者产生共鸣,也如临其境,也那么认认真真、切切实实地感受一回心灵深处的秋。《秋词二首》带给我们一种向上的勃勃生机和殷殷希望,它告诉我们:秋是美妙的、神奇的。因为秋给了万物以活跃的、饱满的神韵。

上一篇:饲料企业下一篇:铣床暑期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