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管理应用(共8篇)
收益管理应用 篇1
借助应用管理智囊团服务,有助于企业解决在持续增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成功实现应用管理的转型,
1.推动业务创新与拓展
企业通过“智囊团服务”,获得了新的技术、管理理念和专业能力,从而:
?优化企业应用系统架构和功能,提高应用管理效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
?推动业务流程优化和拓展;
?将企业IT资源重新分配到核心流程和应用,支持业务创新和增长;
?获得更多的IT创新支持。
2.促进管理整合与业务灵活性
“智囊团”的专家为企业提供了业已证明的方法论、宝贵的行业经验、丰富的技术和知识等,可以帮助企业:
?不仅满足现有的应用和业务需求,更重要的是规划和预见未来的应用管理发展,为企业扩张、转型、变革、创新和持续提升做好充分准备;
?迅速提高系统整合能力,特别是并购后的系统整合;
?引入先进的IT管理流程,从质量、效率、安全等方面提升IT管理流程成熟度,降低系统复杂度,提升系统整合性;
?加快应用管理标准化,降低跨国、跨地区经营的管理复杂度;
?在实现各地区管理统一性的同时,更便捷地实现当地应用管理的灵活性,满足当地业务和监管需求,
3.优化资源利用
“智囊团服务”的全球交付网络、人力资源、技术、经验、专业能力等与企业内部资源相结合,可以帮助企业:
?降低总拥有成本,主要途径包括提高资产利用率(例如网络硬件、软件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风险等;
?快速满足企业需求,企业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合格的人才和技能;
?缩短面世时间,缩短应用系统上线和升级所需时间,降低应用系统实施的风险;释放IT资源到核心领域,减少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面世时间;
?提升服务水平,大幅减少缺陷,降低应用系统不稳定对关键业务的损害,提升对终端用户的支持,提高用户满意度;
?解决应用管理人才在招聘、培训和挽留中面临的难题。
摘自《引入“智囊团”推进应用管理转型――企业实现持续增长的突破口》。
收益管理应用 篇2
收益管理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基于当时快速发展的运筹学和管理学科的技术基础上, 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筹学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的最新工具和手段开始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 航空运输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成为收益管理产生和发展的力量源泉, 运筹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在二战之后迅猛兴起, 成为收益管理成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以上三者之间相互的结合、相互平衡的发展促进收益管理的研究与发展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酒店业作为现代社会影响力比较大的产业, 也是发展最为快速的产业之一, 为了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酒店企业就必须实现观念的改变, 提高创新管理服务和客户满意度。实施有效管理的作用就是提高企业效益和工作效率, 面对各种挑战, 保持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而收益管理是能够直接给企业带来效益的一种管理手段。
一、收益管理及酒店业的相关概念
(1) 收益管理的概念
收益管理最先被应用在酒店行业的是万豪酒店, 它采用一种实行把周末房价将至平时的一半的优惠, 吸引顾客来此度假。随后, 希尔顿和凯悦也开始使用了收益管理系统, 据有些案例反应, 凯悦自从采用收益管理系统以后, 其俱乐部的客房预订量直接提高60%。希尔顿在使用了收益管理系统后, 打破了空前的收入记录, 通过实践运用分析表明, 在销售和预定之间的联系有了特别明显的加强。截止到目前为止, 有关收益管理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定义, 由于收益管理的特殊性, 很多学者对收益管理有一定的见解。美国康奈尔大学教师Sheryyl E.Kimes提出, 收益管理是在合适的时间、地点、以合适的价格把产品销售给需要的顾客, 采用的是运用信息系统和定价策略。此种定义没有涉及到行业, 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
(2) 酒店业的概念
酒店业是一种能力约束型的服务业。具体表现在:首先, 酒店的客房量是一定的。其次, 酒店客房是可以提前预定和销售的。再者, 酒店客房的价值是有时间限制的, 比如某天客房没有被入住, 那么当天的客房价值就是不存在的。最后, 酒店的客房是有一定的规格划分的, 按照客户的需求。酒店客房依据客户的需求把客房分为:商务型客房、普通型客房、豪华型客房以及总统型客房等。此外, 酒店的客房入住率是有季节性的。随着当地的旅游发展水平、一年之中的假期长短、旅游淡旺季、一周内不同日期等的需求都有一定的差异。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酒店建设投入资金巨大, 在正常开业经营过程中, 运转费用是相对比较低的, 它是一个需要长期、缓慢获到较高收益的产业, 其酒店的边际销售成本较低相反, 边际生产成本较高。
二、收益管理的实用条件
伴随着收益管理的不断发展, 收益管理被越来越多的行业所使用。在现实情况中, 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的任何经济部门都离不开收益管理, 尽管如此, 收益管理在具有以下特征的行业中应用的效果最为明显。
1、产品无法储存。
不可存储性不仅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服务行业特点, 而且也是是服务业的十分重要的特性之一。很多企业存货的目的是为了缓解供求矛盾的发生, 由于某些企业生产的产品是不具备储存功能的, 因此有些行业是不存在存货的, 它受时间的限制, 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没有卖出去, 那么产品的当时价值就不在了。与此同时, 销售产品获得收益的机会也会随之消失。
2、生产能力相对固定。
在短期内, 很多行业的生产能力是刚性的, 无法根据供求情况的变化, 而改变企业自己的产量。换句话说, 企业要想增加生产能力在短期内是达不到的, 或者具有高昂的成本限制。
3、需求随时间而变化。
需求曲线是受季节、日期、时间的影响, 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波动。收益管理在不同价格的策略应对下, 平滑需求曲线以达到目的。
4、低可变成本, 高固定成本。
行业在刚开始的投资量是非常巨大的, 在随后的每销售一单产品是所形成的可变成本是非常小的, 基本上可以忽略掉。
5、产品可以提前预定。
由于时间、距离的原因, 很多客户愿意通过预定系统完成产品消费, 因此, 酒店可以结合其他技术预测和控制需求, 制定相应的价格。
6、市场能够细分。
产品的购买者比较青睐于产品的特性以及自己本身需求、或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的不同, 顾客根据产品的需求和产品的价格, 细分为不同的群体。
在实际生活中, 并不是所有“商品”都拥有以上所列举的特点。收益管理在前三个特征的行业是非常需要的, 且其在这些行业中的效果非常明显;而后三个特征是应用收益管理的必要条件, 如果没有这些特征, 收益管理的应用无法完成。
三、酒店在收益管理应用中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1、来自员工的疑问
很多员工会质疑这些问题是否合理, 比如, 根据顾客提前预订时间的前后、预付房费的支出与否, 酒店给顾客提供的价位是一样的等这样的问题。其实这种做法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要正确理解酒店的运营观念。如果一间房子在提前30天已经被预订且已支付, 此时, 这间房子和一间顾客到达当天才要付费的房间, 不是同一个商品即同一间房间。另外, 对于预付款不能退的情况, 企业是把顾客不能如约到来的风险转给了顾客, 保证了企业的利益。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顾客同意承担一定得风险, 这间房与不可能被取消预订的那些房间也不是同一个房间即同一种商品。在这种运行管理下, 酒店会对提前预约的顾客提供一定的优惠。
2、来自商务旅游者的不满
很多商务旅游者认为, 商务旅游者的房费要比某些类型的房价要高, 比如, 休闲旅游者。他们认为他们付的高价位房价弥补了休闲旅游者付的低价位房间。但是, 真正的情况并不符合以上的说法。因为售出一间客房的变动成本比较低, 超过房价的变动成本部分都被用来弥补较高的固定成本。因此, 额外的高出任何价位的客房都会增加酒店或饭店的实际收入。另外, 采用面向休闲旅游者以低价位优惠的价位而增加的实际入住收入能够合理有效的遏制房价的上涨。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 是休闲旅游者资助了商务旅游者, 或者说是两者相互资助。
3、来自其他类型客人的抱怨
差异的定价肯定会得到不同客人的一些抱怨和不满, 特别是在客人的条件没有满足或者没有满足客人的打折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 比统一的房价相比, 实行差异价格面对的问题非常多。如果能够根据预订人员和销售人员对客人进行适当的解释, 结合清晰合理的划分标准和限制条件, 虽然增加了很多服务难度, 但是会很容易得到顾客的谅解。因此, 在收益管理中, 运行经济学的需求和供给理论, 要求酒店使用细分价格策略, 会取得很大的收入。
四、酒店业收益管理的应用策略
(1) 开发适合的收益管理系统
收益管理系统能否得到很好的实现的关键就是是否具备精确的收益管理。收益管理的关键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定价、超额预订、客房存量控制和停留时间控制, 这些都是建立在顾客需求预测的基础上, 预测的完成是以大量数据为基础的。比如, 我国外资高星级的国际型酒店接受国外大型集团的管理, 统一采用的是酒店集团内部的收益管理系统, 这种系统只有酒店内部成员才可以进行资源信息共享, 客户资源共享等, 并且这种系统具有封闭排他性。收益管理系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综合型系统, 涉及的规模比较大, 采用的是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算法, 在一定条件下, 结合专业咨询公司提供的相应服务, 对酒店建立符合自己特色的收益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国内酒店不论是选择市场定位、管理机制, 还是采用的营销模式都和外资型酒店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酒店需要自己的收益管理。
(2) 普及收益管理观念与原理
建立一个符合收益管理系统运行的环境, 普及收益管理概念是有效实施收益管理的重要措施。由于收益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在其有效运行过程中, 要涉及到很多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 这些部门有:前台、客房部、销售部、财务部以及其他管理部门等, 这些部门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协作决定了收益管理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另一方面, 收益管理系统是一种借助计算机运行的管理工具, 它的优点在于计算机的超高准确性和一定的科学性, 但是也不能完全取代人的智慧和作用。所以, 在涉及到收益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 适当的掌握收益管理系统的基本运行管理, 了解收益管理的相关操作程序是必不可少的。结合计算机的操作精确性, 充分发挥相关人员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的灵活性, 使得管理系统很好的为管理者的决策服务, 充分发挥收益管理系统的功效, 创造出更多的收益。
(3) 调整员工激励制度
收益管理的新观念会激励销售人员创造更佳的业绩, 突破最高标准。和实施收益管理模式相比, 以传统管理模式, 酒店一般采用入住率、平均房价等这样的单一指标作为业绩考核标准, 这种方法不够全面。采用收益管理之后, 结合入住率和平均房价两个指标, 这样得出的总收益才是最为合理的, 也是评价收益的重要指标。另外, 对于销售人员来说, 在旺季时, 不要把可以高价卖出的客房却低价卖给团体客户。制定合理的员工奖励机制, 能够更深入地体现收益管理思想, 否则就不能很好地运行收益管理系统。
(4) 融合现有的信息系统
多数酒店早已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 包括为管理顾客预订和客房分配而设计开发的信息系统。新的收益管理系统引进后要设法与原有的系统相协调。所以, 实施收益管理的过程应是酒店完善自身信息系统的过程, 各个功能模块之间要设法实现无缝集成, 以提供准确与及时的信息, 并充分实现信息共享。同时, 引进收益管理需要相应地转变和理顺酒店各个部门的业务流程, 建立新业务信息架构,
保证各职能之间信息交流渠道的通畅, 使收益最大化的共同目标得以实现。
(5) 建立完备的收益管理数据库
有效的收益管理建立在准确的需求预测基础之上, 而科学的预测离不开历史数据的积累。因此, 收集信息的完备与否直接决定了所要开发的收益管理系统质量的好坏。有些酒店过多依赖经验管理, 忽视历史数据的记录、搜集与整理, 因此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数量, 致使收益管理系统因缺乏必要的需求及销售信息而不能有效实施。实施收益管理的酒店应尽可能地详细记录有关顾客预订的信息, 包括
什么样的顾客或团体来预订、何时预订、何时入住、要何种房间、是何种房价、拟停留时间、最终是否入住等。有关客房分配的信息则应记录每天各种客房分配使用的情况。另外, 还要检测已经收集数据的质量, 努力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6) 充分利用电子商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 电子商务完全改变了传统的酒店销售模式。酒店利用电子商务平台, 通过预订系统, 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把客房出售给客户。由于客房的特殊性, 本身是属于无法储存性的商品, 因此, 电子商务式的网络销售完全可以及时有效的把客房出售给需要的顾客。另外, 由于互联网的方便性, 客户可以随时在酒店的官方网站上了解酒店客房的报价, 或者是同行业的客房报价以做对比, 最后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价格。所以, 时刻关注同行竞争者的情况, 也是酒店的必要工作, 通过收集主要竞争者的各种房价的不同资料, 做出更具有竞争性并适合酒店自身决策的价格结构, 对酒店甚为重要。
综上所述, 酒店不仅需要很好的技术管理, 而且要重视收益管理问题, 另外, 还需要拥有开放的心态, 重视收益管理技术的发展变化。为酒店管理者提供一些足够的策略选择是收益管理的目的。酒店的规模大小、消费群体类型以及等级这些因素, 都是作为酒店的收益管理者要非常重视的战术性管理工具, 正确的理解和合理的使用这项技术对酒店能否达到收益最大化的目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收益管理兴起于美国航空业, 又被人们称作收入管理。收益管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经被全球其他行业熟知并应用, 收益管理最早为航空业所采用, 已经成为航空领域增加其行业收益和利润的首要手段。也是应用在饭店中最好的营利手段, 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中国酒店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为了生产与发展, 不断更新改革, 改变策略适应时代观念的变化, 创新管理与服务, 提高顾客满意度, 赢得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文章首先阐述了收益管理的定义、内涵, 收益管理的实用条件等, 在此基础上, 又提出了酒店在收益管理应用中应注意解决的问题及最后针对一些问题提出了酒店业收益管理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收益管理,收入管理,酒店业,顾客满意度,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项巨力, 收益管理在酒店业中的应用探讨,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3)
{2}盛红, 徐海燕, 收益管理在酒店中的应用研究,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2010 (5)
{3}王珑, 收益管理在酒店业的应用初探,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5- (8)
供电企业收益管理应用研究 篇3
[关键词] 供电企业 收益管理 资源配置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能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已成为供电企业工作的重要内容。现代供电企业除了要以用户为中心加强对用电市场的服务和管理,还要在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工作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同时还要在市场化的经营中提高供电企业自身的收益。要做好这三个方面并且解决其存在的矛盾,可以引入收益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一、收益管理理论概述
收益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应用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在放松了航空管制后,各航空公司展开的激烈的价格战使各航空公司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航空业界对票价大战进行了研究后,运用收益管理的思想开发了软件,进行各种价格水平下的关于航班和待售机票数量统计的工作,根据历史的和现时的数据提前预测出每个航班每个价格水平下的潜在需求,计算每个价格水平下的可售座位数,每日更新整理后传送给全球分销系统,形成了最初的收益管理系统。收益管理的产生标志着收益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系统管理方法的形成。
收益管理在饭店业、汽车出租业、航运业、影剧院业、广播电视业和公用事业等行业同样获得了成功。应用收益管理的企业,在没有重大支出的情况下,收益增加了3%~7%,利润增加了50%~100%。在我国,收益管理也已在以上领域得到了应用,其中仍旧在航空领域和饭店业应用最为广泛,但是在电力行业的研究已经取得初步进展,并正已较快的速度发展。
二、收益管理在供电企业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收益管理是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通过科学的市场需求预测和定价策略使企业现有资源配置最优化。对于电力行业的产品——电能这样的季节性商品,在用电高峰时有部分顾客愿意付出较高的价格而保证用电需求,而有些价格敏感型顾客常常愿意避开用电高峰而等到用电低谷,价格适中时才会用电。
电力行业具有收益管理适用的典型特征,如:(1)电力的发、供、用同时瞬间完成;(2)供电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提供的电力相对稳定;(3)用户需求波动较大,在节假日、早中晚等不同时段的电力消费均有明显的不同;(4)电力的边际成本和销售成本较低;(5)电能可以预销售;(6)用电客户需求可被分类。
三、收益管理在供电企业中的策略与方法
收益管理借助于数学优化模型对不同电力用户进行动态最优电能分配,以达到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供电企业收益管理的目标就是在准确而及时的需求预测的前提下,按照合理的定价策略,把电能留给能带来高收益的用户,限制低价电能的售出数量。
1.需求预测
准确而及时的需求预测是一切收益管理的基础。这种预测不仅要在大的尺度上做到准确,而且还要能够更精确地预测某一区域不同用户的电力需求量,以及他们用电的时段和对价格的敏感程度。收益管理系统常用的预测方法主要有组合预测、古典pick-up 预测、高级pick-up 预测、回归预测等方法。
2.市场细分
收益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市场进行精确的细分。对于供电企业,收益管理對市场的细分主要有:(1)按照用电量大小,可以将市场细分为大用户、一般用户和小用户等;(2)按照用户的类型可以将市场细分为农业、工业、居民和商业用电;(3)按用户对企业收益贡献的大小可以将市场细分为高贡献用户、一般贡献用户和低贡献用户等;(4)按时间可以将市场细分为淡季、旺季、节假日和平稳用电等;(5)按照地理位置可将市场细分为用户集中和用户分散等。
3.定价管理
收益管理理论本身就提供了适应现代电力市场变化的定价方法,能够做到在适当的时间,将合适的电力产品,提供给合适的顾客,在达到顾客满意的前提下实现电力企业收益最大化。运用收益管理理论,通过对客户市场的细分,供电企业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户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具体可以采用多层次价格体系,以及季节性电价等方法等。其中,季节性和节假日的电价管理也应已成为电力营销管理的重要内容,并成为供电企业收益的重要增长点。
4.大用户管理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的逐步发展完善,电力大用户直接购电,以及跨区域直购电,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大用户的用电情况对电网负荷、供电企业的供电量及收益起着重要的作用。采用收益管理思想的定价方法与定价模型可以较好地发挥电力市场各参与方在市场中的作用,保证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下充分满足各方的最大收益,实现区域间电力资源从低价区到高价区的合理配置。
5.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多数情况下是优化的一部分。供电企业拥有的总的产能可能是一个定数,但其所必须的原材料——水能、煤、核能等,往往是可进行分配的资源。即在不同区域的资源总量可以重新进行优化组合。此时一个完全的优化问题应考虑不同的资源转运时的运输成本,以及对需求的影响。需要将资源和需求以及运输成本和收益做为一个网络进行全盘优化。
四、结束语
引进收益管理相当于引进一个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供电企业既能够解决技术与管理问题,又要以开放的心态关注并吸收新的收益管理技术的变化与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进步,以及新的计算方法的不断涌现,收益管理将会给供电企业带来更大效益的同时,更加有利于实现区域间电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Cross Robert G. Revenue Management: Hard-core Tactics for Market Domination[M]. New York: Broadway Books,1997:2-135
[2]官振中,陈旭,卜祥智等. 易逝性高科技产品收益管理资源分配及定价策略[J].系统工程,2006,24(1):23-29
[3]胡文:航空公司收益管理及其在其它服务行业的应用[J].市场研究2004(8):6-7
[4]陈刚王超谢松等:基于博弈论的电力大用户直接购电交易研究[J].电网技术.2004,28(13):75-79
XX集团收益管理办法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XXXX资产的收益管理,促进XX集团公司下属单位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支持垦区改革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XX省XX集团公司章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XX省XX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下属各类企业,包括下属产业集团、直属工商企业等,以及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下属单位)。
第三条 集团公司下属单位依法经营、处置资产所得净收益,适用本管理办法。具体包括:
(一)税后利润;
(二)转让、处置资产(含股权)收益;
(三)实施清算所得净收入;
(四)其他收益。
第四条 集团公司下属单位所得收益按规定向集团公司上交,集团公司集中下属单位上交的收益,用于符合XXXX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再投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第二章 决策及管理机构
第五条 集团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是收益管理决策机构,负责收益上交、使用及监督重大问题的决策审批。
第六条 集团公司投资管理部负责集团公司下属单位收益上交的管理与审核,对申报的收益数额进行审核后报总经理办公会议确定,监督集团公司下属单位按时申报、足额上交收益。
第七条 集团公司派出董事负责将本管理办法通过董事决策形成合法有效的董事会决议,集团公司下属单位按照董事会决议贯彻落实。
第三章 收益的上交
第八条 集团公司下属单位向集团公司上交收益应当按规定申报,如实填写集团公司下属单位收益申报表(详见附表1-4)。具体申报时间及要求如下:
(一)税后利润,在终了后5个月内,由企业据实申报,并附送财务报表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
(二)国有资产转让、处置收益,在签订产权转让合同后30个工作日内,由企业据实申报,并附送产权转让合同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认可的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
(三)企业清算收入在清算组或者管理人编制剩余财产分配方案后30个工作日内,由清算组或者管理人据实申报,并附送企业清算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
(四)其他收益,在收益确定后30个工作日内,由企业据实申报,并附送有关经济事项发生和金额确认的资料。
第九条 集团公司投资管理部根据集团公司下属单位申报的收益资料区别以下情况进行审核:
(一)税后利润,根据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会计报表确定的净利润数额核定,按20%的上交比例向集团公司上交。上市公司可根据企业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做适当调整。
集团公司下属单位应上交的税后净利润,用以下公式计算:
应上交的税后净利润=(企业当期实现净利润±年初未分配利润或未弥补亏损-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提取法定公益金)×集团公司持股比例×上交比例。
(二)转让、处置资产收益根据企业产权转让协议和资产评估报告等资料核定,按以下方法确定收益上交:
(1)转让、处置企业重大资产(指公允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资产,下同),应在签订产权转让协议前将资产转让收益的使用方向经集团公司投资管理部审核后报总经理办公会议审批,资产转让收益在审批的范围内使用,可不向集团公司上交,未确定使用方向或使用方向经集团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审议不予批准的,应按集团公司持股比例全额上交转让净收益;
(2)直属工商企业转让、处置重大资产必须与职工安置方案结合,无职工安置方案不得转让企业重大资产,资产转让收益应按照职工安置方案使用,剩余收益按集团公司持股比例上交;
(3)其它转让、处置资产收益可由企业根据自身经营情况使用,并报集团公司投资管理部备案;
(4)本条所指资产不包含土地,土地转让、处置收益按《国有土地对外流转的规定》执行。
企业已上交的资产转让收益在申报当年税后利润收益时可以扣除。
(三)清算净收入根据清算组或者管理人提交的企业清算报告核定,按清算净收入与集团公司持股比例全额上交;
(四)其他收益可由企业根据经营情况自行使用,并报集团公司投资管理部备案。
第十条 集团公司下属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收益申报表和相关资料报送集团公司投资管理部,投资管理部在收到收益申报资料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报集团经理办公会议确定。
第十一条 集团公司投资管理部根据总经理办公会议确定的收益向集团公司下属单位下达集团公司下属单位收益收取通知书,企业在收到通知书后10个工作日内按通知书确定的数额将收益转入集团公司账户。
第十二条 集团公司下属单位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在规定的期限报送收益申报表和相关资料的,应当在报送期限内向集团公司投资管理部提出延期申报的申请,经总经理办公会议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第十三条 财产转让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或实际取得收益的日期在收益收取通知书确定的收益上交期限之后的,集团公司下属单位在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或实际取得收益后10个工作日内上交收益。
第十四条 集团公司下属单位由于以下原因无法按时上交收益的,可向集团公司投资管理部提出延期上交收益的
申请,经总经理办公会议审批,可适当延长。
(一)因不可抗力,导致集团公司下属单位发生重大损失,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的;
(二)当期货币资金在扣除应付职工薪酬、应缴税费和必要的生产性支出外,不足以上交收益的。
第十五条 集团公司下属单位需要延期上交收益的,应在收益收取通知书确定的收益上交期限内向集团公司投资管理部提出延期上交收益申请,并提供以下证明、资料:
(一)申请延期上交收益的报告;
(二)当期货币资金余额情况及所有银行存款账户的对账单;
(三)应付职工薪酬、应缴税费和必要的生产性支出的预算;
(四)最近一期资产负债表。
第十六条 集团公司下属单位延期上交收益的申请经集团公司投资管理部核实后报总经理办公会议审批。
第十七条 总经理办公会议不予批准的,集团公司下属单位在接到不予批准延期上交收益通知书后10个工作日内上交收益;经批准延期上交收益的,企业在延期内应积极筹措资金,按期上交收益。
延期上交收益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一项收益只能申请延期一次。
第十八条 收益申报与上交情况作为集团公司下属单位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的指标之一,由集团公司投资管理部进行考核。
第三章 收益的使用
第十九条 集团公司下属单位上交的收益由集团公司统一使用,重点用于XX体制改革和战略发展的再投入和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以几个方面:
(一)集团公司合理的经营管理支出;
(二)集团公司下属单位自主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支出;
(三)集团公司下属单位符合国家、地方产业政策和集团公司中长期发展滚动规划的项目投资支出;
(四)XX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其他支出。
第二十条 集团公司下属单位根据经营情况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或增加对外投资申请集团公司资金支持的,按《XX省XX集团公司企业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四章 收益的监督与责任
第二十一条
集团公司下属单位应不断深化改革,加强产业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集团公司限期整改,造成严重后 6
果的,对企业人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扣除绩效年薪、降级、撤职、职位禁入等处罚。
(一)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连续两年亏损,亏损额继续增加的;
(二)违反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编制虚假会计信息和虚假财务报告调节利润的;
(三)在转让、处置资产过程中未按照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有关规定操作导致企业财产流失的;
(四)非法转移、隐瞒或拒绝上交收益的。第二十二条 集团公司下属单位未按规定期限足额上交收益的,应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收取占用期间的收益占用费。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集团公司投资管理部负责解释,并根据集团公司投资战略与发展规划和下属单位经营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修订。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与之前下发的其他收益管理办法有不符之处,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可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及下属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收益管理应用 篇5
由于收益管理在国内酒店推行时间不长,尚有些从业者对其认识还存在片面性,从而也影响到在实际工作中实施的效果,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工作实践,谈一谈对收益管理工作的的三个错误观点。
收益管理(RevenueManagement)是对市场供求关系和消费者行为模式进行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以最优化的产品、价格和销售渠道组合,实现最大限度提高产品的销售总量和单位产品的平均售价,从而获取最大收益的动态管理策略。在国内,白天鹅宾馆是较早引进此方法管理客房销售的,并取得成效。2009年,开元开始引入收益管理,在旗下酒店推行,效果显著,就拿北京歌华开元大酒店来说,2011年的平均房价和单房收益同比分别增长了30.91%和25.64%,全年实现了27次的满房。
由于收益管理在国内酒店推行时间不长,尚有些从业者对其认识还存在片面性,从而也影响到在实际工作中实施的效果,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工作实践,谈一谈对收益管理工作的的三个错误观点。
观点一:收益管理不适合出租率不高的酒店
有人认为一个酒店年平均出租率不到60%,或是50%以下,则不适合实施收益管理,提高出租率才是关键,真是这样吗?衡量收益好坏的关键指标是单房收益(RevPAR),因此收益管理不等于提升平均房价,而是追求平均房价和出租率“最优”组合的过程,而且收益好与不好还不能只着眼于自身酒店,只有放在竞争环境中进行分析才更具比较意义,出租率(OCC%)、平均房价(ADR)、单房收益(RevPAR)这些指标的绝对值并不能完全说明酒店经营水平的高低,就如国内其他城市的酒店房价和北上广的酒店房价不具可比性一样。换言之,即使酒店出租率未达到60%,但酒店市场综合指数(RGI)却高于竞争对手,亦说明是竞争优势,如果市场综合指数(RGI)低于竞争对手,那市场渗透指数(MPI)和房价指数(ARI)较竞争对手又如何呢?因此,收益管理永远是基于市场供求和竞争环境来分析的。再者,收益管理追求的是将适当的产品以适当的价格通过适当的销售渠道在适当的时机销售给适当的客户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销售额和利润率,出租率不高的酒店是否需要对产品、价格、渠道、时机以及客户构成进行研究?答案是肯定的。找寻这个“适当”的需求管理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把一家出租率看似不高的酒店变成当地对需求把控最好的酒店,把一家需求把控较好的酒店通过进一步分析调整,使成本降低利润提升。
观点二:收益管理是收益经理的事情
也有人认为酒店收益管理只是收益经理的工作,而收益管理的工作内容就是管好预订部:
1、在需求旺季超预定并控房争取满房;
2、管理分销渠道,需求旺季调整网络卖价;
3、制作报表,召开收益分析会。收益管理只是收益经理的工作吗?首先,收益管理管控的五大核心内容(即产品、时间、价格、销售渠道、市场),就很好地诠释了收益管理需要酒店所有部门的共同参与,产品部门需要始终关注产品和服务并不断完善,市场销售部门和经营性部门需要始终贴近客户、了解需求,而对销售时机、销售价格、销售渠道的管控及优化更需要整个管理团队结合酒店实际经营情况及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进行统筹分析来制定。其次,在日常收益管控的动态过程中,各部门的联系十分紧密,尤其在有满房机会出现时,没有设备部门的有效配合,OS房不能及时维修;没有前台对在店客人离店信息的核准及传递;没有销售部对在店团队及预抵团队信息变化的及时沟通;没有管家部的及时清扫都很难做到精准的预订。无论从收益管理本质,还是日常收益管控都说明收益管理是一个团队的工作。
观点三:收益管理与市场销售是矛盾的更有人认为收益管理就是不断提升价格,并给销售部门带来巨大压力,甚至导致客户流失。诚然,提高单位产品售价是收益管理工作一个方面,而销售人员基于业绩的压力、考核的原因以及客户诉求,均希望以较低价格来售卖产品,表面看来,似乎存在根本的需求冲突,但真的有冲突吗?这样的“冲突”不可调和吗?首先,销售的核心工作就是创收,收益管理通过分析对需求的有效预测和管控,最终也更好的实现了创收,同时还为销售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其次,收益经理的团队报价是对市场供求进行全面把控、对客户性质进行整体了解、对收入配比进行综合考虑,兼顾酒店所能获得的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收益经理会帮助销售人员以更合适的价格来满足宾客的需求,从而提升酒店的整体收入。因此,产品单价和单房收益只是衡量酒店收益好坏的一部分指标,真正的收益管理着眼点应是酒店整体收入的最大化,即TotPAR的提升,以及如何运用有效的管控手段,在同等收入机会时利用GOP-PAR的指标进行筛选和衡量,巧妙搭配团散比。
收益管理应用 篇6
收入分配是社会成员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既是生产过程的结果,也是新的生产过程继续进行的必要条件。收入分配关系到经济资源的配置,也关系到社会经济制度的运行,收入分配问题是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经济学上的收入分配理论一般可分为3种:西方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和人力资本收入分配理论。西方经济学分配理论本质上是要素价格论,确立了要根据各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作用和贡献来对称地分配财富的原则。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核心是按劳分配,其收入与分配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基础之上,收入分配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劳分配是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主要分配制度。人力资本收入分配理论是一种现代收入分配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能力和素质是决定贫富的关键,人力资本投资增加能提高收入分配中劳动收入所占的比重,减少财产所得所占的比重,从而缩小收入差距和不平等[2-5]。人力资本收入分配理论从人力资本视角说明了个人收入差距的原因,建议政府和个人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收入分配理论对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2.2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分配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6]。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就是按投入的劳动与投入的资本、技术、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进行分配[7]。在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是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和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结合,即在公有制的社会形式下,科学地吸收西方分配理论的合理成分,形成对按劳分配理论有益的补充。这一分配理论被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理论突破了将生产要素排斥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之外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为深化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分配方式指明了方向[8]。
2.3 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制度
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入的分配制度,与生产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有关,与运动员在生产中的地位有关。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方式是由运动员在生产劳动中的生产方式决定的。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斯大林)[9],决定产品的分配形式。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所有制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或多元化所有制结构。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改革后,劳动的性质分为为国家劳动和为私人劳动。运动员为国家劳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运动员劳动收入的分配应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运动员为私人劳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私有制或多元所有制结构,运动员劳动收入的分配应以按生产要素投入量为尺度。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运动员劳动的形式和产品的经济属性都有所不同,产生不同的收益结构和收益形式。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3 运动员与企业、国家的劳动关系
3.1 资本雇佣劳动
运动员劳动力与其使用者之间是雇员与雇主的关系。以运动员参加比赛为例加以分析,运动员代表企业或俱乐部参赛,运动员的劳动即是受资本雇佣的体育劳动,雇主是企业等物质资本的所有者。运动员把人力资本的暂时使用权出让给物质资本所有者,替雇主劳动,他们的劳动就是一经提供随即消失的、没有独立的物的形式的体育运动。它们对劳动力的买者来说并不是消费对象,而是专供出卖的商品,观赏竞赛表演并因此而付费的观众是这种商品的消费者。运动员的劳动产品出售给观赏比赛的消费者后,除了能够为资本所有者收回购买劳动力的支出,还能为其带来利润。资本所有者不是为了消费雇佣劳动者劳动活动的使用价值,而是将其作为商品卖出去,以达到获取更多财富的目的。运动员受资本雇佣的劳动是生产私人产品的生产劳动,资本雇佣条件下,雇主(企业)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是劳动力商品买卖关系,工资就是运动员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按劳分配的结果。运动员劳动力的使用创造超过雇主购买劳动力所支付的价格,即运动员人力资本使用带来价值剩余,运动员人力资本经济收益是生产利润。资本雇佣运动员的劳动关系的出现是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的必然,运动员受资本雇佣参加体育劳动将是未来体育生产中一种主要劳动形式。
3.2 国家“雇佣”劳动——运动员为国家服务
国家利用国民收入组织运动员训练和参加比赛来满足大众体育需求或国家政治需要,这种体育生产劳动关系就是国家组织招募运动员为国家公共事业服务,国家从财政收入中拿出资金作为运动员训练、比赛的工资及奖金。运动员把劳动力的一时的使用权让给国家,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体育表演的观赏者是真正的消费者,但他们所享受的体育表演产品并不是花钱购买的,国家没有把运动员的劳动产品以商品的形式卖给消费者,国家只获得了运动员劳动产品单纯的使用价值。运动员为国家服务的比赛是同社会(国家)公用收入相交换生产公用消费品的劳动。这种劳动关系下的生产是体育生产的一种重要形式,竞技体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是这种劳动形式存在的基础。
在为国家提供体育劳动产品的生产中,分为专业运动员为国家服务和职业运动员为国家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劳动关系具有一定的“雇佣”色彩,尤其是职业运动员代表国家比赛(国家“雇佣”运动员劳动),是公有的生产资料同劳动者个人私有劳动结合的方式。但这种所谓的“雇佣”与资本雇佣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国家“雇佣”运动员参赛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满足国民体育需求或国家政治需要,如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即使因市场运作获得赞助而产生一定的经济收入,也是用于弥补体育比赛资金的不足,“雇佣”的目的不是获得经济利益;第二,运动员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是劳动力的买卖关系,是运动员自愿代表国家参赛,把为国家服务当作光荣的义务。
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化、市场化改革,竞技体育项目职业化发展是其努力的方向,运动员群体中专业运动员比例将减少,职业运动员比例将增加。在这种条件下,国家对职业运动员的“雇佣”机会将增多,如目前代表国
关于应用全面收益理念的思考 篇7
一、全面收益的概念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开始重视对全面收益的研究,提出了企业财务报告的第四张报表——全面收益表,其目的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财务信息。随后,英国、加拿大等国也纷纷开始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全面收益报表。尽管许多国家使用了全面收益表,但是对全面收益概念的理解却不尽相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对全面收益的理解是,全面收益包括已确认及已实现的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如持续经营和非持续经营收益、非常项目和会计原则变更的累积影响;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如外币折算项目上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特定证券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等。国际会计准则重点强调全部已确认的利得和损失,包括已实现和未实现的部分。英国会计准则给出了除传统收益表外的其他收益部分,包括未实现的资产重估价损益,未实现的交易中投资损益和外币净投资按照现行汇率折算的差额。
在吸收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等对全面收益的理解的基础上,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给出了自己全面收益的概念,规定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至少单独列示反映下列内容:净利润、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及其总额、会计政策变更和差错更正的累积影响金额、所有者投资资本和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提取的盈余公积、股本和资本公积以及留存收益的期初期末余额及调节情况。新会计准则认为,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则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对利得和损失进行了分类,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这种分类能够使那些根据会计准则规定已确认但未实现的绕过损益表但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业绩”信息得以披露,使得投资者对企业的损益状况有更全面地认识。
二、我国应用全面收益概念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投资者全面了解企业的收益状况
传统的收益披露存在一定的黑匣子现象,而全面收益既可以反映历史成本计量下的已经实现的收入、费用、损失和利得,也能够反映其他计量属性下已确认但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使得投资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衍生金融工具、外币换算、资产价值重估等产生的损益情况,有利于投资者获取全面的信息以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
(二)有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投资者利益能够得到充分保护,是否规范直接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在金融创新和经济环境迅速变化的今天,如何保护投资者利益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全面收益的披露使收益信息更加丰富和全面,增加了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例如通过公允价值的应用所产生的全面收益信息能够反映物价、汇率和利率等重要经济因素对企业收益信息的影响。
(三)促进了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融合
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和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融资变得更加方便,但是我国会计与国际惯例的差距成为一项阻碍因素,我国会计必须与国际会计进行融合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事实上,许多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都对传统的业绩报告进行了重大改革,并在全面收益概念和报告方面取得了较大一致。因此我国新出台的会计准则将传统的收益概念扩展到全面收益,有利于我国企业按照国际惯例披露收益信息,为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我国应用全面收益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颁布的新会计准则规定了财务报告的基本内容为“四表一注”,除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外,增加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涵盖了原来利润分配表的全部内容,并增加了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情况,体重体现了全面收益的概念。但是,在应用中必须合理地使用这个概念,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要改变收益计量观念
传统的收益计量方法采用“收入一费用”法,收益被认为是确认的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后的结果,即一定期间内的收入减去同一期间的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即可得到净利润。传统的报表意味着资产负债表成为利润表的副产品,即首先计量净利润,然后以此为依据计量资产和负债,因此收益的水分一般都带到了资产负债表里。全面收益的计量,则体现了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观”,即收益的计量处于从属地位,先计量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其差额的变化作为损益。因此,此时的收益表变成了企业一定期间内净资产变动情况的反映。全面收益的一个最大优点是,计量企业价值的增加不再单纯以收益为依据,而是看净资产增加多少,这就可以避免因追求眼前利益而导致的短视行为,可以使企业发展更加遵从长期发展战略。因此要利用好全面收益,就必须及时转变收益计量观念。
(二)要充分认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格式特点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不同于资产负债表的账户式格式,也不同于损益表的多步式格式,而是采用了矩阵式的格式列示。从纵向看,改变了以往按照所有者权益的各组成部分反映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而是列示导致所有者权益变动的交易或事项,并根据所有者权益变动的来源对一定时期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进行全面反映。从横向看,按照所有者权益组成部分及其总额列示交易或事项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这种不同于以往报表的格式能够丰富披露的财务信息,提高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有用性。
(三)要进一步重视年初余额调整过程的透明化
原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政策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对所有者权益本年年初余额的调整只能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揭示,报表使用者往往认为上年年末余额与本年年初余额是相等的,可能对投资决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新会计准则规定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则在上年年末余额与本年年初余额之间直接加入了会计政策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对所有者权益的调整金额,让投资者一目了然。另外,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还要求将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按照“本年金额”和“上年金额”两栏列示,使得报表的比较期数得以大幅度扩展,增加了信息的有用性。
四、小结与展望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应用对于我国企业披露全面收益信息迈出了关键一步,也体现了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进一步融合的趋势。但是通过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报告全面收益的相关信息只是过渡形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提出的全面收益报告格式,将已实现收入、费用和未实现的利得、损失进行混合披露,然后得出全面收益总额,这为我国进一步应用全面收益理念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资料。如何整合现有的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通过一张报表反映企业的全面收益信息,将是我国会计未来一段时期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2007.
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管理研究 篇8
摘要: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的管理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文章通过对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管理的目标定位和国有股权收益管理的内容进行了界定,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管理的历史沿革,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国有资本;收益管理
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对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收益管理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为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供资金支持,可以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有序化及繁荣,以期解决我国社会转型期间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国有股权的全流通,使国有股股东与非国有股股东共同承担因证券市场无序波动而产生的责任。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对国有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进行收缴和管理,已经在我国经济整体布局中凸显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管理的目标定位及内容
1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管理的目标定位。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收益管理的重要目标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取得国有股权收益后,除用于再投资外,还可以考虑历史的、社会的因素。将收益用于弥补社保基金缺口、支付国企改制成本和弥补公共财政缺口等方面。比如国家取得国有股收益后能够将之用于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而社保体制的完善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例如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医疗体制改革问题等,无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还是城市社保医疗体系的建立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把国有股收益的一部分投入到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中,可以促进社会公平的更快实现,使更多社会弱势群体受益。
(2)解决国企改制改革历史遗留问题。我国国企改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国企改制成果的巩固,改制后国企是否能够发挥出充分的竞争力。例如分流职工的安置问题,国企离退休人员的保障问题,企业所负债务的偿还问题。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还是资金。因此,国有股权收益作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的一部分可以用做国企改制成本支付,帮助解决国企改制所带来的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
(3)支持我国产业升级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目标,实现国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调整是问题的关键。国有股权收益作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重要组成内容,可以不断加大再投资,在保证国家基础产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支持产业升级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从而确保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2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管理的内容。本文认为要实现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管理的目标,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收益管理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要求国有上市公司对国家股东进行分红,并合理确定分红比例;(2)合理确定国有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的价格。维护国家利益,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3)在各行业中合理布局,规定国有上市公司不得退出的行业及国有股权最低持有底线;(4)对国有股权的退出,采用妥善方式,确保国有股权的保值增值及收益的最大化;(5)追求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收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应要求国有上市公司注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二、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管理的沿革
1“国有企业利润管理”是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管理的前期阶段(1949年~1993年)。“国有企业的利润管理”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是统收统支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都可视为这一阶段。统收统支对应的是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其特点就是:国有企业将所有的利润上缴国家,国家通过财政统一划拨国有企业所需要的投资以及弥补国有企业的亏损,这样的模式存在着严重的激励缺陷,极大的影响了当时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效果和效率。
二是放权让利阶段。时间跨度大致为1978年~20世纪80年代初期。“放权让利”,尽管没有触动传统体制的深处,是处于浅层次的制度安排,但它毕竟打破了传统企业制度的平衡,还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国有企业之间实行了几十年的“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均衡被打破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三是利改税阶段。时间大致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利改税从后来看存在着种种的局限和不足,但即使在现在对利改税的时代作用还是应该肯定的。以上缴税收的方式代替上缴利润,起码在规范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上是一大变革。我国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正是从利改税起。
四是承包制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初。承包制在推行之初,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它是以传统体制为基础,没有改变旧体制的框架基础,所以其改革效果不可能是长远的和深刻的,也就注定了要为别的利润分配模式所代替。
五是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阶段。这一阶段国有企业开始走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路。根据当时国务院出台的《试点方案》,“国有股权”的概念形成:“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是国有资产的投资主体,依法对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实行股权管理。国有股权在公司中的份额,可按产业政策、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股权结构的分散程度确定。属于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国家要控股;一般竞争性行业中的企业,国家可参股”。同时,对国有企业上市问题也做出了规定“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生产某些特殊产品的企业或者属于特定的企业应改组为国有独资公司:大部分企业应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具备条件的可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
2“国有股权收益管理”是国有企业利润管理的新形式(1994年至今)。
“国有股权收益管理”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2003年3月)。这一阶段,受制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的制度缺陷,即“同股不同权、不同利”的制约,上至国家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下至各省、市地方政府以及相应的各级国有资产监督机构,在对涉及上万亿的国有股权管理方面,只能按照静态的企业净资产价值进行目标单一的“保值增值”管理。这一期间,出现过三种对国有股权收益管理有益的探索模式:(1)“深沪模式”,即上海、深圳两地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该模式初步形成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参股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一体两翼”模式,即以财政部门为主体,国有资产管理局和税务局为其“两翼”归口于财政部门,该模式是全国大部分省区(包括中央政府)普遍采用的模式;(3)“98模式”,即由政府的社
会经济管理机构对国有股权所有权实现分权代理,同时政府直接对国有股权实施控制,该模式的时间段大致为1998年~2003年。
二是市场化的国有股权收益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从2003年3月至今。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的政策作了方向性规划。
三、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干预问题。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全流通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国有股持有主体将通过股市转让部分或全部国有股权,从而对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发挥重要作用。但这也意味着各级政府对国有经济管理模式要发生巨大的变化,即由资产管理模式向资本管理模式转化。这对履行出资人机构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国有股权全流通意味着国家要放弃一些上市公司的股份,从而既会使各级政府对所属国有上市公司的控制面和控制力减少和下降,也会使某些政府的行政权力有所丧失,从而触及了行政干预问题。国有股流通也意味着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会趋于完善,从而使各级政府官员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寻租行为受到更为全面的约束。
2产权关系问题。随着中央对地方放权让利改革的推进,中央对各级地方政府享有国有经济和国有资产收益,国有企业无论上市与否均向同级财政上缴利润,国有经济理论上的分级管理便变成了现实中的分级所有。这就是说,国有经济在此产生了制度上的统一性和运营中的分割性矛盾。这个矛盾的产生,既造成了各级政府管理的国有经济性质的含混,又使国有经济的收益享有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均处于模糊状态。从这一点而言,国有股权收益面临国有经济产权关系混乱的问题。
3价格确定问题。股票价格与价值的严重分离是由股票发行价格机制和股票市场的分割运行造成的。国有股及法人股价格是在公司发行股票时,以公司净资产值为基准确定的,由于中国上市公司股票一直采用溢价发行制度。加之股市供求缺口的存在,因而二级市场价格往往是高溢价加高认购费用构成,常常高出国家股、法人股价格许多倍。由此,中国股票市场便形成了特有的同股不同价的矛盾,是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收益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4操作主体问题。国有股流通由谁操作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一般而言,国有股流通至少会涉及到4个方面:一是各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二是国有股代理人;三是国有股所在的国有上市公司:四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各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作为政府机构虽然不能直接动作国有股流通,但作为国有股权的监管者应怎样保护所有者权益,值得深入探讨。国有股代理人本应是国有股流通的直接操作者,但由于自身利益关系约束,也难以成为独立的操作者。国有上市公司本来与国有股流通无直接关系,但由于公司持有的股权结构,也使他们与国有股流通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长期营运国有资产,对国有股流通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可以成为操作主体,但又有局外人之嫌。
四、加强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管理的对策建议
1完善收益征缴的各项政策,并保持其长远性。首先,各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制定收益征缴政策时应当考虑谨慎性原则。由于我国宏观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股票市场的运行,而且政策实施后往往带来股票市场的持续下跌、上涨或大涨后大跌等,造成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因此,各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在实施国有股权收益管理时制订的种种政策应审慎而行,无论何种政策的实施都要考虑到风险性、稳定性,都应有利于规范市场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政策效率的提高,不能因为政策原因而加剧了市场震荡,这样只能减少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收益。
其次,政策应具有相对稳定性。针对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收益管理的政策及监管制度应具有前瞻性、预见性,政策一经确定,就应保持一段时间内的稳定,从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管理的作用。为此,要尽量避免宏观政策的随意性,特别是要避免政策的朝令夕改,使市场能够形成一种稳定的政策预期,否则,不仅会加剧证券市场的“博弈政策”的行为,使各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经常地陷入监管与反监管、投机与反投机的较量中,而且证券市场也会陷入频繁的动荡中,这样宏观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将受到严重的挑战。
2监管要注意提高国有上市公司的质量和诚信。各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在进行监管时收益征缴政策时可以加入强化国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提高国有上市公司透明度等内容,加大对违反信息披露规则的国有上市公司及其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严肃查处虚假陈述等证券违法行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征缴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又可以推进国有上市公司本身的治理水平,促进其本身效益的提高。反过来又扩大了收益征缴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