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重要知识点整理

2024-11-07

思修重要知识点整理(精选7篇)

思修重要知识点整理 篇1

思修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学习要求的变化 3.社会活动的变化 2.生活环境的变化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1.确立独立生活意识 3.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2.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1、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3、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

2、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

4、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培养优良学风:

1、勤奋

2、严谨

3、求实

4、创新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1、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2、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我国的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挑战: 1.面临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 3.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2.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3.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 4.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1. 理想远大,热爱祖国 4. 视野开阔,胸怀宽广 2. 追求真理,善于创新 5. 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3.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1.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3.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 2.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4.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础 5.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 社会主义荣辱观

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 1.科学性 2.民族性 3.时代性 4.开放性 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

1.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2.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

3.引导人们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思修”课的意义:

1.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2.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修打下知识基础 3.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学习“思修”课的方法: 1.注重学习科学理论 3.注重联系实际 2.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4.注重知行统一

基础知识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1.理想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3.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的产物 4.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 2.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1.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2.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3.信念具有高于一般认识的稳定性 4.信念有不同的内涵,也有不同的层次 理想信念的作用:

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2.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1.是科学又是崇高的 3.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2.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念 3.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2.坚持走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的信念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实践是通往彼岸的桥梁。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1.立志当高远 2.立志做大事 3.立志须躬行 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3.用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4.爱自己的国家 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2.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a)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b)科学没有国界,当科学家有祖国

c)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1.爱国主义(核心)3.爱好和平5.自强不息 2.团结统一 4.勤劳勇敢 时代精神的内涵:

1.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2.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3.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4.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2.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 做忠诚的爱国者: 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4.增强国防观念 2.促进民族团结 5.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3.维护祖国统一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1.要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3.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意义:

1.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2.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3.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a)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b)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应 2.端正人生态度:

a)人生须认真 c)人生应乐观 b)人生当务实 d)人生要进取 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1.反对拜金主义 2.反对享乐主义 3.反对个人主义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1.能对人生的目的有深刻的理解,时处为人民着想,助人为乐,造福人民,成为受人民欢迎的人

2.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人生价值的评价: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观条件出发

2.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统一 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3.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做贡献 2.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4.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值的本领

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2.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合理调控情绪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 1.平等原则 3.宽容原则 2.诚信原则 4.互助原则 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正确认识竞争 3.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2.正确认识合作

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饿统一关系 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3.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4.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3.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道德的起源: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3.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 4.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历史前提 道德的本质:

1.道德带有阶级属性

2.社会经济关系的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3.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础原则和主要规范 道德的主要功能: 1.认识功能 3.导向功能 5.辩护功能 2.调节功能 4.激励功能 6.沟通功能 道德的社会作用:

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2.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3.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着重大的影响 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5.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6.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道德发展的历史类型: 1.原始社会的道德 3.封建社会的道德 5.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2.奴隶社会的道德 4.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1.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3.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2.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胡锦涛于2006年3月4日提出八荣八耻: 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6.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及其意义:

1.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2.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3.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的丰富和拓展 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1.继承性 2.基础性 3.广泛性 4.简明性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1.文明礼貌 3.爱护公物 5.遵纪守法 2.助人为乐 4.保护环境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1.指引作用 3.评价作用 5.教育作用2.预测作用 4.强制作用 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1.《治理管理处罚法》 4.《道路交通安全法》 2.《集体游行示威法》 5.《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3.《环境保护法》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1.爱岗敬业 3.办事公道 5.奉献社会 2.诚实守信 4.服务群众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 2.按劳分配与公平求助相结合

3.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 4.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 《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

1.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法治 3.任人唯贤、德才兼备 2.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 劳动者的义务: 1.完成劳动任务 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2.提高职业技能 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

1.努力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活动中的法律知识 2.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3.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2.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 3.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1.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 3.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2.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1.在艰苦中锻炼是成长的必要条件 2.社会实践是锻造人才的熔炉 恋爱中的道德: 1.尊重人格平等 2.自觉承担责任 3.文明相亲相爱 大学生的恋爱:

1.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 3.不能片面的或功利化的对待恋爱 2.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 4.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家庭美德: 1.尊老爱幼 3.夫妻和睦 5.邻里团结 2.男女平等 4.勤俭持家 《婚姻法》包括: 1.结婚 2.家庭关系 3.离婚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法律的一般含义: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1.是工人阶级领导下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2.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大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4.经济法 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2.民法商法 5.社会法 3.行政法 6.刑法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1.法律制定 3.法律执行 2.法律遵守 4.法律适用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5.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2.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6.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3.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7.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4.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

1.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2.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 3.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自由平等观念:

1.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a)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b)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公平正义观念:

1.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 2.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1.结构上相关关系 2.总量上的等值关系 3.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1.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制度 4.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 2.国防安全法律制度 5.生态安全法律制度 3.经济安全法律制度 6.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制度 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1.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2.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3.提供便利条件或其他协助的义务 4.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

5.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义务

6.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用间谍器材的义务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1.讲法律 2.讲证据 3.讲程序 4.讲法理 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 1.学习法律知识 2.掌握法律方法 3.参与法律实践 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努力树立法律信仰 2.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3.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修正案,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 4.法治原则 2.人民主权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3.公民权利原则 则

我国的国家制度: 1.人民民主专制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6.基本经济制度

协商制度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自身自由权

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 6.社会经济权 7.文化教育权 8.特定主体权利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工组织 5.依法纳税 6.其他义务

我国的国家机构: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人民政府 3.国务院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4.中央军事委员会 7.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我国的民商法律制度: 1. 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平等、自愿、5. 民事责任制度

公平、诚实信用、禁止权力滥用原则)6. 民事诉讼时效制度 2. 民事主体制度 7. 合同法律制度 3. 民事行为制度 8.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4. 民事权利制度 9. 商事法律制度 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1.国家行政机关与公务员 3.行政责任 2.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4.行政处罚与行政复议

行为)

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2.税收法律制度 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1.犯罪概述(犯罪构成、排除犯罪的事由、故意犯罪形态、共同犯罪)2.刑罚制度(体系、裁量)民事诉讼程序: 1.审判程序 2.行政诉讼程序: 1.起诉与受理 2.第一审程序 3.刑事诉讼法概述: 1.刑事诉讼参与人

2.刑事诉讼的管辖、回避、辩护和代理

3.刑事诉讼证据、强制措施和附带民事诉讼 刑事诉讼程序: 1.立案和侦查 2.起诉 3.仲裁程序: 1.申请与受理 3.2.仲裁审理 调解制度: 1.人民调解 2.行政调解

执行程序 第二审程序 4.审判监督程序审判程序 4.执行程序 仲裁中的和解、调解和裁决 3.司法调解

思修重要知识点整理 篇2

土地整理即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的重要途径, 它通过对土地利用生产环境的改善及景观生态建设, 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 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更重要的是土地整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建设, 还可以不断提高土地质量, 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要求。

土地整理分为城市土地整理和农村土地整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是农业生产, 农地整理是土地整理的基本内容, 也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意义。

1 农地整理的意义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利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 土地利用处于混乱状态, 基本上没有进行任何意义上的规划; (2) 乱占公用土地 (如道路、林地等) ; (3) 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4)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结果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并且额外增加农民的劳力和资金的投入。

2 土地整理的重要性

2.1 土地整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土地整理是人类在土地利用中不断建设土地和重新配置土地的过程, 纵观各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 也就是实施土地整理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不可避免地还要占用部分土地, 而宜耕后备资源的开发又受到数量少、质量差、开垦难度大和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潜力十分有限。因此, 要实现中央提出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 解决当前土地利用中的突出问题, 必须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走集约利用、内涵挖潜的路子。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吃饭、建设与生态的矛盾始终摆在我们面前。如果处理不好这些矛盾, 必将导致耕地总量的动态失衡, 生态恶化;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必然将土地整理推到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土地整理是在我国特殊土地国情下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

2.2 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保护耕地的目标。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本含义是保持现有耕地数量不能减少, 随着人口的增长, 耕地数量还要增加;同时要保证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项非农建设占用土地的需要, 还要充分考虑到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毁坏的耕地。显然, 单依靠计划用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查处非法用地等措施是不足以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否做到耕地总量不减少, 在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同时, 必须想方设法补充耕地。目前我国耕地补充的主要形式是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要坚持“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加大土地复垦力度和适度开发未利用土地”的方针。因此, 必须要充分认识土地整理在耕地保护工作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2.3 土地整理加速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两个根本性转变, 是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基本任务。就经济增长方式而言, 在土地经营上要由粗放型经营转变为集约型经营, 由数量的扩张转变为质量的提高。土地整理体现的是用地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管地方式向用途管制转变。

2.4 土地整理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措施

实现现代化必须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离不开土地, 重视土地的数量、质量和土地利用率、产出率的提高等都是在土地规模、土地利用上做文章, 都是奠定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土地整理, 只要政策措施得当, 资金投入到位, 通过整理不仅可以改变中低产田的面貌, 还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和有效措施。

2.5 土地整理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根据中国国情, 实现现代化很大程度上要看广大农村现代化的水平, 农村的城镇化正是农村现代化的主要标志。规范、引导农村居民向中心村、镇集中, 这一集中的过程也是农村镇化的过程, 也是土地整理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受传统习惯的支配太多, 农村村庄建设缺乏规划约束,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人口的增加, 出现了村庄外延式扩张, 侵占耕地, 存在着不少“空心村”。进行村庄整理, 村庄向中心村集中, 可以节约土地、调整出耕地, 可以改善居住环境和条件, 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 有利于小城镇建设, 有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全面发展。

2.6 土地整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土地整理是促进土地资产流转的新机制, 当前我国有资源的地方往往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通过土地整理既扩大了耕地面积, 改变了当地原来生产、生活落后的面貌, 又带来了资金的流转, 变资源优势为资产优势, 实现资产从工业向农业、从城镇向农村的流转, 壮大和发展了农村集体经济, 而缺乏土地资源的地方, 土地往往又是经济发展的抑制因素, 通过土地整理置换指标的流转, 扩大了生产、生活规模, 从而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 农村土地整理中农民权益缺乏保障

电脑提速 碎片整理很重要 篇3

这是因为硬盘在读写文件的时候,会产生一些磁盘碎片。其实磁盘碎片应该称为文件碎片,因为文件是被分散保存在整个磁盘的不同地方,而不是保存在磁盘连续的簇中。一般来说,操作系统会在硬盘中产生临时交换文件,用该文件所占用的硬盘空间虚拟成内存。虚拟内存管理程序会对硬盘频繁读写,从而产生大量的碎片。文件碎片一般不会在系统中引起问题,但文件碎片过多会使系统在读文件的时候来回寻找,引起系统性能下降,严重的还会缩短硬盘寿命。这也就是大家感觉电脑运行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Windows 7下,系统自带了磁盘碎片整理程序,通过“开始/所有程序/附件/系统工具/磁盘碎片整理程序”找到它,点击进入磁盘碎片整理程序的主界面,可以看到“配置计划”、“分析磁盘”、“磁盘碎片整理”三个选择。“配置计划”主要是制定系统定时自动整理磁盘碎片的任务,大家可以按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是否使用。

下面这我们以整理C盘为例讲述一下如何利用系统自带的磁盘碎片整理程序来为硬盘提速:

第一步,选择C盘,点击“分析磁盘”按钮,通过系统的分析结果来判定是否需要对它进行整理;

第二步,运行“磁盘碎片整理”。很简单,只需要轻轻一点“磁盘碎片整理”,然后就等待程序努力的干活吧。

思修法基知识点总结 篇4

法律部分

建设法治体系

(一)法律的概念和发展 1.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识,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2.法律的本质和特征(1)法律的本质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2)法律的特征

第一,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第二,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和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保证实施。第三,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1.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从体现的意志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从实质内容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体现中国特色的本质要求;体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体现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体现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体现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2.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1)指引作用。通过授权性规范(可以做什么)、禁止性规范(不得做什么)和义务性规范(应当做什么)来实现。

(2)预测作用。对具体法律关系或法律后果的预测。(3)评价作用。对人们行为是否合法进行评价。

(4)强制作用。对违法犯罪进行制裁,是法律其他规范作用得以实现的保障。

(5)教育作用。实现方式: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学法守法用法;制裁违法犯罪行为,使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警示;通过表彰法治建设先进人物,弘扬法治精神,营造法治环境。

3.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1)法律制定(立法)。法律制定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立法原则: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2)法律执行(执法)。行政执法原则:合法性、合理性、信赖保护、效率等。行政执法的主体: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各级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下属行政机构;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社会组织(在一定范围内)。

(3)法律适用(司法)。司法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原则:司法公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4)法律遵守(守法)。在法律运行中,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三)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门

1.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1)宪法基本原则:党的领导;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2)我国宪法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是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3)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

a.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保障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方式。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少数民主聚居区为基础,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结合。c.基层民主制度:居委会、村委会、企业中的职工代表大会是主要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形式。(4)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民法基本原则:平等、公平、诚实信用。)、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刑法基本原则:罪行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3.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1)诉讼法,包括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2)非诉讼法,包括仲裁法和调解法等。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1)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一要坚持立法先行和立改废释并举;二要保证法律规范的质量;三要畅通民意表达机制以及民意与立法的对接机制。(2)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一要增强法律规范本身的可实施性;二要完善法律实施体制以及法律设施;三药提高执法和司法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3)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一要科学配置权力;二要规范权力的运行;三要防止权力的滥用;四要严格对权力的监督;五要加强对违法用权的责任追究;六要健全权益救济机制。(4)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一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二要改革司法管理体制;三要加强立法、执法、司法等法治专门队伍和律师、公证员等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5)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一要抓紧制定和修订一批重要党内法规;二要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三要坚持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树立法治观念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3.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2)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法治发挥作用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3)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4.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

(1)深刻认识宪法实施和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 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准则。(2)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

一要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二要加强宪法实施;三要加强宪法实施,要坚持党的依宪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3)准确把握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

加强宪法实施,坚持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要注意与西方国家宪政划清界限。(二)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1.法治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是一种正当性思维;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最可靠的逻辑思维;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2.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1)法律至上。尤其指宪法至上,因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法律的优先适用性、法律的不可违抗性(即法律的权威性所在,通过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来实现)。

(2)权力制约。具体体现为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3)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具体体现为:权利主体平等;享有的权利平等;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机会公平(包括起点平等、发展平等、代际平等)、规则公平(包括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内容面前人人平等和法律保护面前人人平等)和救济公平(司法救济平等、行政救济平等、社会救济平等)。(4)人权保障,具体体现为宪法保障(前提和基础)、立法保障(重要条件)、行政保护(关键环节)、司法保障(最后防线)。

(5)正当程序。具体体现为中立性(底线标准)、参与性(核心要素)、公开性(重要特征)、时限性(内在要求)。

(三)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1)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2)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3)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4)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2.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践行权利义务

(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1.法律权利

(1)法律权利及其特征

法律权利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a.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b.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c.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d.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2)法律权利的分类

①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基本权利是指宪法自己宪法性法律规定的权利;普通权利是指宪法以及宪法性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所规定的权利。

②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权利。③一般主体享有的权利和特定主体享有的权利。④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3)法律权利与人权

人权是法律权利的内容和来源,法律权利是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法律权利只有符合人权保障的精神和要求,才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人权只有上升为法律权利,才能得到有效的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个体人权和集体人权的统一。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人权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人权的评价标准也是多元的,人权的保障水平和实现程度取决于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2.法律义务

义务与权利相对应,是指政治上、法律上、道义上应当承担的责任。法律义务与法律权利相对应,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履行的对他人的责任。法律义务的特点:法律义务是历史的;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3.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1)辩证统一

首先,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其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最后,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还具有二重性的关系(2)一律平等 首先,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地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确立为基本原则,这里的平等讲的就是权力和义务平等。

其次,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具体设定上要平等。最后,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要体现平等。(3)互利互赢

(二)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1.政治权利与义务

(1)选举权利与义务: 选举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表达权利与义务:表达权利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权利。(3)民主管理权利与义务

(4)监督权利与义务:批评、建议、申诉、检举、控告是宪法法律赋予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一种监督权。对公民提出的上述权利,有关国家机关负有积极作为义务。

2.人身权利与义务

(1)生命健康权利与义务。生命权是人最基本、最原始的权利,享有生命权是人享有其他各项权利的前提。(2)人身自由权利与义务。人身自由是人们一切行动和生活的前提条件。(3)人格尊严权利与义务(4)住宅安全权利与义务。(5)通信自由权利与义务。

3.财产权利与义务

(1)私有财产权利与义务(2)继承权利与义务 4.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

社会经济权包括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国家对于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具有三层义务:一是尊重的义务;二是保障的义务;三是实现的义务。生存权是首要人权。5.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三)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1.依法行使权利

依法行使权利是体现权利正当性和保障权利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人们行使权利必须符合权利行使的目的、符合权利行使的限度、符合权利行使的方式、符合权利行使的程序。2.依法救济权利

我国公民的权利救济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司法救济、行政救济、政治救济与社会救济、自力救济。3.尊重他人权利

尊重他人权利本身就是一种义务。权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权利实现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彼此之间对各自权利的相互尊重。认同是权利产生的条件,尊重则是权利实现的保证。(1)尊重他人权利是公民权利意识的重要内容。

2)尊重他人权利既是一项法律义务,也是一项道德义务。(3)不尊重他人权利,就会丧失自己的权利。

权利意识不仅包括对自我权利的认识,也包括对他人权利的认同和尊重。4.依法履行义务

义务法定,一方面是说义务的设定必须有法律依据,另一方面是说法定的义务应当履行,否则会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道德部分

注重道德实践

(一)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1.道德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因此不同经济关系下,道德表现不同。道德也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2.道德功能与社会作用

主要功能:a.认识功能(主要通过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形式来实现);b.规范功能(规范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及个人品德的形成);c.调节功能(道德最突出最重要的功能,主要通过道德评价来实现)。(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中华美德的基本精神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3.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精华和糟粕)。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2)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3)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到的成果。

(4)两种错误观点:在对待传统道德问题上,有两种错误的观点。一种是虚无论(全盘西化),一种是复古论(对传统文化不加提炼,全部照搬)。这两种错误都割裂了传统文化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三)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1.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革命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升华和质的飞跃,是中华民族及其宝贵的道德财富。弘扬中国革命道德,要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2.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4)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5)修身自律,保持节操。(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切实加强道德建设。

(2)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要破解的难题更多,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大,遇到的困难会更大。

(3)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4)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集体主义(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3.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1)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2)参加志愿服务和学雷锋活动。(3)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质量。(4)养成节俭节约的良好习惯。(5)自觉学习道德模范。遵守道德规范

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最基本要求)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职业道德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最基本要求)、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办事公道、奉献社会(最高要求)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要立足于社会现实,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家庭美德恋爱中的道德规范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家庭中的道德规范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个人品德个人品德特征:实践性、综合性、稳定性

作用:a.推动道德法律作用的发挥;b.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c.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精神力量。

加强个人道德修养a.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采取行之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积善成德、知行统一)(内在);b.同时积极自觉地向道德模范学习(外在);c.在此过程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重践履。(途径)

绪论

(一)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思想道德和法律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价值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二)配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思想政治 坚定理想信念

(一)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1.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与作用

(1)理想: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在阶级社会中,还必然带着特定阶级的烙印。

(2)信念: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念分为低层次的信念和高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层次的信念。最高层次的信念(即信仰)具有最大统摄力,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社会信仰。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理想信念的实现

1.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此,人们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1)辩证地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理想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任何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然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波折,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3)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2.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个人理想要与国家、民族命运相结合。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归根结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努力来实现。弘扬中国精神

(一)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

1.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1)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弘扬中国精神的重大意义:中国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中国精神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2.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两者紧密相连,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为时代精神提供生长根基和发展动力,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时代精神则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牵引着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并赋予民族精神以时代内涵。(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1)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2)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3)勤劳勇敢是兴家立国之本。

(4)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故事所体现出来的)是重要内涵。2.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既是道德要求、政治原则也是法律规范)(2)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a.爱祖国的大好河山。领土主权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基本载体。b.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c.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基因、胎记,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d.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即爱国主义既继承了优良传统,又具有时代特征)。(2)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a.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b.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c.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3.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1)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需要着重树立以下爱国观念: a.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爱国之心不应有差别。b.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c.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2)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

在当代中国,爱国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爱人民政府有内在一致性。(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3)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

对于包括公民在内,而且对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而言,只要拥护祖国统一,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可。(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4.做忠诚的爱国者

(1)推进祖国统一。(2)促进民族团结。(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国防意识;增强国防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时代精神及其主要表现

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2.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3.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培养改革创新的责任感;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创造人生价值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观由人生目的(核心)、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方面构成。人生目的回答的是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回答的是人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对社会和他人以及自己)才有意义。

2.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要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要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人生价值的含义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离开社会的个体是无法生存的。个体通过努力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一方面,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保障。因此,一个人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社会价值。2.人生价值的标准

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通过实践推动历史进步。普遍标准: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3.人生价值的评价

第一,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第二,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第三,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1)个人条件:从个体条件出发,提高自身能力,增强本领;立足现实,坚守贡献;自强不息的精神。

(2)社会条件:从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目标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5.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人生价值的评价就是对实践及其成果的评价。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三)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1.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2.促进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

(1)坚持的原则:平等(前提);宽容(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保证);互助(必然要求)(2)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a.竞争与合作在形式上对立,但在本质上是统一的。b.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的胜利往往是内部合作的结果;c.合作离开竞争,合作便没有活力。d.在合作中竞争,推动人际关系良性发展。3.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应当一致。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应当统一。享受个****利与承担社会的责任应当一致。

思修重要知识点整理 篇5

(单项选择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我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法律部门均由一系列调整相同类型社会关系的众多法律、法规所构成。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立法律部门的是( )。

A.知识产权法

B.商法

C.公司法

D.民法商法

【正确答案】D

【名师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我国的法律部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我国全部现行的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以宪法为核心,由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法律部门组成。按照这一定义,选项中只有民法商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D项正确。

A、B、C项错误,知识产权法、商法和公司法都是是民法商法的组成部分。

故正确答案为D.

全站数据: 本题共被作答1次,正确率为0.00%,易错项为 [B]

【本题来源】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第12题

思修重要知识点整理 篇6

我国的国家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

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民族自治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都包括最高,地方各级和专门三部分。

精彩推荐:

研究生入学考试临考冲刺备考指南

国际重要节日整理 篇7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2000年的主题是: “卫生用水” 2001年的主题是:“21世纪的水” 2002年的主题是:“水与发展”

2003年的主题是:“水——人类的未来” 2004年的主题是:“水与灾害” 2005年的主题是:“生命之水” 2006年的主题是:“水与文化” 2007年的主题是:“应对水短缺” 2008年的主题是:“涉水卫生”

2009年的主题是:“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机遇” 2010年的主题是:“关注水质、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2011年的主题是:“城市水资源管理” 2012年的主题是:“水与粮食安全”

世界环境日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

2000年:环境千年,行动起来 2001年: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2002年:让地球充满生机

2003年:水--二十亿人生于它!二十亿人生命之所系!2004年:海洋存亡,匹夫有责

2005年: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中国主题:人人参与 创建绿色家园

2006年:莫使旱地变为沙漠

中国主题: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7年:冰川消融,后果堪忧

中国主题: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8年:促进低碳经济

中国主题: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9年: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

2010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

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2011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中国主题: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2012年: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

中国主题: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

世界海洋日

世界海洋日,起初联合国将每年的7月18日确定为“世界海洋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此发表致辞时指出,人类活动正在使海洋世界付出可怕的代价,个人和团体都有义务保护海洋环境,认真管理海洋资源。2008 年12月,联合国大会第63届会议正式通过大会决议,决定自2009年起指定6月8日为“世界海洋日”。

2009年主题:我们的海洋,我们的责任” 2010年主题:我们的海洋:机遇与挑战

中国主题为:关爱海洋——我们一起行动

2011年主题:我们的海洋,绿化我们的未来

中国主题:辛亥百年 海洋振兴

2012年主题:海洋与可持续发展

青岛主题:可持续发展、助蓝色跨越

世界人口日

每年的7月11日为世界人口日(World Population Day)。1987年7月11日,地球人口达到50亿。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1990年联合国根据其开发计划署理事会第36届会议的建议,决定将每年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据此,1990年7月11日遂成为第一个“世界人口日”。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已达到70亿。

1996年:生殖健康与艾滋病

1997年:为了新一代及其生殖健康和权力

1998年:走向60亿人口日

1999年:60亿人口日开始倒计时

2000年:拯救妇女生命

2001年:人口、发展与环境 2002年:贫困、人口与发展

2003年:青少年的性健康、生殖健康和权利 2004年:“纪念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10周年”。

2005年:世界人口日的口号是“平等 = 授权”,它侧重于性别平等以及赋予女孩和妇女平等机会如何能够改变生活和社会。这一天突出四个主要行动领域:教育、经济机会、生殖卫生和权利以及参与。

2006年:“年轻人”

2007年:男性参与孕产妇保健

2008年:联合国人口基金确定的主题为“这是一种权利,让我们将它变成现实”。根据这一主题,国家人口计生委确定的宣传活动主题为“生殖健康是一种权利,让我们将它变成现实”。

2009年:联合国人口基金将世界人口日的主题确定为“应对经济危机:投资于妇女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世界人口日的主题,为了引导全社会支持计划生育家庭,帮助妇女创业,促进妇女发展,国家人口计生委将今年的宣传活动主题确定为“关注计划生育家庭,促进妇女创业发展”。

2010年7月11日是第21个世界人口日,联合国人口基金将主题确定为:“每个人都很重要”。重点围绕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强调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情况的每一份报告都包含数据这一重要因素,这些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传播能够对决策产生影响,进而改善人们的生活。

中国地区宣传活动主题确定为:“每个人都有贡献”。

2011年7月11日是第22个世界人口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将今年人口日主题确定为“关注70亿人的世界”。

上一篇:远程教育资源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下一篇: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五单元诊断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