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2024-10-19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精选12篇)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篇1

《读<伊索寓言>》(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是钱钟书先生写的一篇读后感,但它又与一般的读后感不同,别出新意。钱先生没有像通常的读者那样由作者的思想牵着鼻子走,而是在读的过程中掺进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对《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进行“新解”,给每一个故事都生发出新的寓意来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既体现了钱先生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为我们从前人的文章中读出新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

那么,钱先生是以怎样的思维方式来解读前人的文章并赋予它们新的意义的呢?在此略作归纳,以飨读者。

1. 逆向求异。

不走常规之路,不落俗套,从一般人所了解的观点、说法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背道而驰”地去确立自己的新观点。

“蝙蝠的故事”原题目作《蝙蝠和黄鼠狼》,叙写“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的故事,讲的是“我们遇事也不要一成不变,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风险”的道理。在文中,作者却作了进一步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以此来讽刺那些故意标新立异,以显示高明、博取虚名的人。

稍作分析,便可发现:原故事中“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而在钱先生看来,“蝙蝠在鸟类里偏要充兽”。他打破常规,反其道而行之,对原故事进行逆向思维,从而得出了自己新的结论。

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我们以后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思维的拓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2. 延伸求新。

指在前人的认识或在一般人观点的基础上再向前延伸一步,从而探求其中的新意或挖掘其中的深意。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原题作《蚂蚁和蝉》,原本只有“一到冬天,蚂蚁出晒米粒;促织饿得半死,向蚂蚁借粮,蚂蚁说:在夏天唱歌作乐的是你,到现在挨饿,活该”几句,原意只是讽刺只图安逸,不劳而获的人。可是作者不拘于此,偏要延伸开来,从原有故事本身引申出另一层意义。文中说:“这故事应该还有下文……促织进化,变成诗人……”可事实上,原故事并没有下文,下文的情况是作者自己添加上去的,作者是通过“延伸求新”的思维方式来获得新意。

在阅读时如果用这种思维方式思考,常能使我们豁然开朗,收获“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

3. 更换视角。

对于有些事,从这个角度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得出一个新的结论。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题作《寡妇和母鸡》,“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在文中,作者议论,“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帮助别人。在这里,伊索把着眼点放在老婆子身上,而钱先生却把目光盯着老母鸡,从老母鸡的身上找原因,从而得出了新的结论。

可见,对于有些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综上所述,钱先生在阅读伊索的文章时,通过“逆向求异”、“延伸求新”、“更换视角”的方法,对原故事进行新解并赋予新意来洞浊世相,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其他几则故事,钱先生的解读方法也大致如此,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达尔文曾说:“最好的学习是方法的学习。”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识记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思维方式或方法。学习这篇文章,就应该好好学习钱钟书先生的这种思维方式或读书方法,不断培养自己独立自主、大胆创新的意识,在平时的阅读中勤动、善动脑筋,用前人的观点引燃自己智慧的火花。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人云亦云,步人后尘;或许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给优秀的文学作品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它永放光芒。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篇2

校本课程《数学思维》教学浅见

大新小学 张 艳

一、开设数学思维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1、特殊的教育环境需要我们因材施教

大新小学所处的教育环境比较特殊,“学生来源特殊,家庭背景特殊,地理环境特殊”是学校所在社区的基本情况。“人口流动性大,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学生学前教育薄弱,”是学生基本情况。这些孩子的家长多是从外地到深圳打工的个体户,为了生计整天四处奔波,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成长。学生处于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的课外知识极其贫乏,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在家里得不到帮助和指导,面对这样一时无法改变的实际困难,我们并没有放弃,我们大新精神就是“自强不息,永不言败”,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想办法为孩子创造机会,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与空间,我们的孩子也一样会和其他孩子一样优秀。事实证明,大新小学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我们的孩子慢慢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也在一年年提高。

2、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有这样一个流传已久的笑话: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学生们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它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

看完这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禁不住在想:是谁偷走了我们孩子的思考能力?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茫无知,得不出结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也得不出结论,讲的其实就是思维的意义所在。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思维比知识更重要”。思维力是孩子智力活动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因而,思维能力是孩子成才最重要的智力因素。思维能力也是孩子从小就开始发展的,要让孩子更聪明更胜人一筹,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决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学生。

因此,孩子读书、学习,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一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门知识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孩子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我们把培养学生思维习惯作为我们学科的校本课程。

3、课程改革带来新的学习需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主、实践、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主流。新的教学方式,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加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意识,给学生提供和创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想法,每个孩子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孩子们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了,书本上的知识已无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因此,利用数学思维,我们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和兴趣,发展学生个性,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通过数学思维,可以促进我们的教学向动态、变化、开放、生成的过程发展。

二、课程总目标

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兴趣、探究问题、锻炼思维。

三、课时计划

每两周一课时,全学期共8课时。

四、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数学品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在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诚中产生。”兴趣分两类: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就是孩子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兴趣。间接兴趣就是,孩子对事物本身没有兴趣,但由于 外界去刺激他去接受而使他产生兴趣。我们制定校本课程内容的依据,首先考虑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设探索数学知识的载体,引导孩子们进入一种学习状态。

兴趣从听故事开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任何一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因此学生每学习一个新的内容,我都把它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比如:在学生逐步认识“+、—、×、÷”等基本运算符号后,我就给学生讲“+、-的自我介绍”、“有用的×”、“﹥、﹤和=的本领”等故事给孩子们听。下面引用其中一个故事作以简单介绍。

“+”、“-”的自我介绍

数学马戏团今天招生。它们的第一项考试就是自我介绍。

首先“-”进入考场。它很自信地说:“我叫减号。我的英文名字是MINUS,简称M,人们将我的形体省略,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是在15世纪的时候,一个叫魏德美的德国数学家把我带进数学王国的,从此我就定居在这里了。这就是我的来历。”

第二个进来的是“+”号,它说:“我叫加号,我的拉丁文名字是ET。我和减号一样也是魏德美把我带进数学王国的。但相传是买酒的商人用“-”来表示酒桶里的酒买出多少,当新酒灌入酒桶的时候,就在“-”上加一竖,意思是把原来的线条勾销,这样就变成了“+”号。”

团长对它们的介绍很满意,相信它们一定可以为数学马戏团做出贡献。于是,“+”和“-”双双被录取。

通过这样的故事,让孩子了解数学发展的历程,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学生的兴趣就不难培养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入了解运算符号的来历以及这些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这比我们告诉他们把东西和起来要用“+”,取掉的要用减“-”印象更为深刻。

孩子们的知识一天天增多,但我讲的故事依然是孩子们最爱听的。我的故事伴随着孩子们一天天成长、进步。孩子们的知识越学越多,我的故事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我把这些故事整理成以下几个大的部分。

1、学习“数与代数”时我给学生讲“0的故事”、“阿拉播数字的由来”、“十进制的发明与利用”、“数和数字一样吗?” “数学家的记忆力”、“减法不减”、“哪一年是世纪的头一年”“有趣的2000”、“生活中的运算法则”、“人身上的尺子”“曹冲称象”等。有时也和孩子们一起玩数学游戏:“数学谜语”、“一分钟有多长”、“绕口令”、“巧拿扑克牌”等

2、空间与图形。学到这方面的内容我就给孩子们讲关于这方面的故事,如:“坏狐狸和三角形”、“长方形过生日”、“小欧拉智改羊圈”、“规规矩矩长方体”等。

3、统计与概率。“凌乱王国”、“草船借箭”、“用概率打胜仗”、“阿凡提巧骗小王子”等。

这些故事中有运算符号、四则运算、数学概念的起源与发展等。也可以说是“数学简史”的回顾,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数学发展研究史中摘取的顶顶皇冠,揭示数学一些本质、起源、发展与应用,以次来丰富孩子的课外知识。同时将这些故事和学生平时所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不但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运用数学、研究数学的情感和兴趣,而且使有些抽象的概念变的简单易懂,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比如“十进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它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是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十进制的发明与利用

很久很久以前,矮人部落与野兽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结果矮人部落大获全胜。

晚上,矮人首领开始对所有的野兽进行清点。清点的工作由矮人仓库管理员来负责。他清点的方法就是每个野兽对应着自己的一个手指,一根手指代表着一只野兽,两根指头代表着两只野兽……

可是这次,矮人部落打到很多野兽,管理员十个手指都用完了,这该怎么办呢?所有的人都在想办法,这时候,矮人首领的小儿子站出来,说:“既然用完了十根手指,我们就先把已经数过的十只野兽放在一边,用一根绳子捆起来打一个结,表示十只野兽。然后接着用手指数,够十个再放一堆,这样一个结一个地打下去,我们不就知道一共打了多少头野兽了吗?”

矮人管理员就按照他说的去做,结果终于数清了野兽的数目。这就是“逢十进一”的十进制的最早由来。

除了结合学习内容讲故事,我还给学生讲关于数学家的故事(幻灯片:数学 家的故事),给孩子们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比如,“数学奇才——祖冲之的故事”、“歌德巴赫的猜想”、“数学神童维纳的年龄”、“刘徽的故事”“苏步青爷爷做过的一道数学题”等故事。让学生了解著名的数学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气馁、不退缩,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想尽一切办法战胜困难,终于取得伟大成就,为人类研究和运用数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由此教育和激励学生要学习数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遇见困难要尽力想办法解决,而不要让困难吓倒我们。使学生在进一步巩固书本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数学知识起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总结出来的,为了方便人们生活而慢慢形成的一门学科。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去思考我们所经历的事情。

第二阶段:以数学趣题为基础,培养学生数学品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将数学知识融入数学游戏活动中,如:比一比谁的眼力好、数字迷宫、拼图游戏,巧移火柴棍、折纸游戏、七巧板游戏、巧算年龄、学会理财、巧拿扑克牌、奇妙的数王国、福尔摩斯密码等。培养学生数学品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比如围绕培养学生观察、计算、独立思考、推理这几方面的能力,我们专门设立这样一个专题“奇妙的数王国”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活动内容。

第一课时

我和数字交朋友(幻灯片: 奇妙的数字)

数字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并不陌生,但通过这样的游戏和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觉到原来数字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还蕴涵了这么有趣的数学知识。

第二课时

找规律:填一填、画一画(幻灯片: 填一填、画一画)一切事物是有规律变化的。在数学界也是如此,找规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要寻找规律需要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灵巧的思维、想像能力。这节课先从简单的图像和数开始。

常见数列规律:

(1)一个数看成一组,只与自己有关。

(2)几个数看成一组,一组一组相互有关。(3)本身与其它数列有关。

第一组数是关于数数方面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很快就能找出规律,可以一个一个数,2个2个数,也可以3个3个、5个5个的数;可以顺着数也 可倒着数。

第二组数是在第一组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每组数都要分成两部分来分析,难度稍大一点,对学生来说更具挑战性。

一节课如果都围绕数字展开活动,难免让学生感到乏味,因此穿插了一部分找规律画一画,根据图形的形状、多少判断它的规律,再动手将他画下来,可以放慢点节奏,让学生心情放松一下

第三组数,按规律填数不是很容易就填对的,有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等,要运用数的顺序和加、减、乘、除法的知识,通过仔细观察,根据同组数排列的顺序和前后、上下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找出数与数间的排列规律。学生多做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算、记忆、观察、分析的能力。

第三课时

巧填数(幻灯片:巧填数)。填数是一种既有趣、又能培养头脑灵活、发展智力的趣味活动。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而且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解决问题。填数这类题目的题型较多,一般是给出一个算式的横式或竖式,但算式中有某些不知道的数字或运算符号,解答时除了口算要熟练,更重要的是会分析、推理。有的题目的答案不止一种,要尽量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把各种可能的答案出来。

第四课时

神奇的算术:利用对称美,求解题捷径(幻灯片:奇妙的算术)这一组算式整齐、匀称、和谐、平衡、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感兴趣。数学形式和结构的对称性,数学命题关系中的对偶性,都是对称美的自然体现。引导学生充分注意数学形式与算式的对称性,可使解题方法简洁明快。一旦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优美,就会带着高涨的情绪学习和思考,课堂将会充满活力。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一项崭新有效的教学改革,应当承认,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辛的劳动,但如果能让孩子们在学习中窥视到数学美,数学的抽象美、猜想美、数的神奇美、数的和谐美……运算中体验到数学的艺术力,一种神秘感和热烈感使孩子们将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兴趣学习。使孩子们的数学活动犹如在自由王国里漫游,使他们不仅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艰辛,也能体会到其中优美的神韵所在。

这几课时,只是“奇妙的数王国”的一部分内容,教学中我们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让孩子有不同的发展和提高。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有难有易,力求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锻炼。把数学知识容入游戏、实践探索、生活运用中,引导学生去探讨、研究这些问题,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数学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

五、学生的成长体会与收获

老师眼中的变化:“数学思维”的开设,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交流学习经验、动手实践探索、发挥聪明才能的场所。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在这里都的到提高和发展。同学们学习数学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上经常出现抢着说,人人都想表达自己观点、见解的局面;同学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明显加强,在学习中遇见不懂的问题会几个人一起探讨交流;同时还养成了一个随时收集资料的好习惯,不管在学校图书角、家里、书店或者其他地方看到与数学有关的知识都会带到学校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家长眼中的变化:随着数学思维校本课程的深入开展,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的感想与收获和家长一同分享。部分孩子把学校里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内容拿回家考家长,我们的家长多数文化层次较低,竟被孩子们的小问题难倒,有些孩子还当起了家长的小老师,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大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同时,我们的工作也获得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在本学期第一次家长会上,有几个家长对我们的活动做了这样的评价:

我本人没有多少文化,靠做点小生意养家。我的孩子思维敏捷,爱动脑筋,数学学的较好,每次回家很快就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大量的时间都被荒废掉了。自从数学思维给孩子提供了很多课外知识以来,孩子有了很大变化,他会要求我带他去书店选课外书籍回来看,有时还把学校里的活动内容带回家考我。我感觉孩子现在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喜欢看书,也养成了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的家长 我的孩子性格比较孤僻,在家和学校都不太爱说话,对什么事情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自从在“数学思维”活动中担任小组长以来,他们组在收集资料、办手抄报、智慧大比拼各项活动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的性格慢慢活跃起来,这是他在活动中最大的收获,我们感到很欣慰。

——***的家长

学生的收获:自“数学思维”开设以来,受到孩子们的普遍欢迎,每上完一 节课,孩子们都期盼下节课的来临。每当孩子们围在我身边询问什么时候再上“数学思维”的时候,我感到无比欣慰,因为,我给了同学们真正想要的东西。下面举几名学生的数学日记仅供参考。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与往常不一样的数学课——奇妙的数字王国。没想到平时看起来那么普通的数字,竟然能变化出那么多奇妙、有趣的数学问题,真是太神奇了。我今天的表现也不错,特别是巧记数字这一环节,因为我找到了其中的规律,所以比别的同学记得都快、都多,我觉得非常高兴,只是这节课的时间真是太短了,下节课我还要继续努力。

——蔡荣坤

上节“数学思维”课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要让大家搜集关于数学家的故事。在学校图书角的《小学数学》中我找到了关于“数学奇材——冯.诺伊曼”的故事,回家后,我从《特区少年》找到了“小欧拉智改羊圈”的故事。爸爸还给我讲了关于“欧几里德”的故事。张老师看了我收集的资料后,夸奖我是一个勤于动脑和动手的好孩子,她还要我把收集的资料在班上朗读给大家听,让同学都知道数学家的故事。我真期盼下节数学思维课早点来到。

——钟琪琛

今天这节“数学思维”课,老师让我们制作一期“漫话数学”手抄报。我是“数学游戏”组的组长,虽然只是个小小的职务,可是要让我们这个小组取得好成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活动开始了,我先召集大家分工,我和陆泽希、谢欣妍同学负责整理资料,朱泽宏、罗浩杰同学负责设计版面,李佳峰负责涂色,陈倡裕、彭霖峰负责剪贴。我们分完工,就分头忙碌起来,快下课时,我们终于完成了两份手抄报,看看其他组,多数还没完工呢。我们的作品受到张老师的夸奖,还在全班作了巡回展出,我们小组的成员高兴的都跳了起来。通过今天的活动,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事情如果大家分工合作,会完成的更好。

——梁世明 通过这样的校本课程探讨,不光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训练已经成为我班乃至全校数学教师的自觉行动,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六、活动后的总结与思考

1、取得收获

(1)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数学思维”以体验式、研究式、合作式、自主式的学习方式展开活动,是以综合性、实践性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改变了过去以接受式、维持性学习为主的现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这种自主参与式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与落实。自开设“数学思维”以来,同学们越来越喜欢上这门课。因为,在课堂上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来,不同爱好,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收获。喜欢数学故事的孩子,因为自己收集的资料被老师选中而觉得自豪;思维敏捷的孩子因为破解了福尔摩斯密码而感到有成就感;动手能力强的孩子陶醉于拼图游戏、折纸游戏、七巧板游戏之中;观察能力强的孩子,经常得意拿出许多图形来和我比眼力„„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孩子们把我当成了朋友,喜欢上我的每一节课,我明显感觉到数学课比以前好上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上每个同学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语言表述清晰流利。同学们合作探究的意识加强了,思维更敏捷了,学会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2)改变教师工作方式,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

“数学思维”是一门培养孩子兴趣、智力、动手能力多方面发展的课程,教师在设计与指导这种新型课程中需要树立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并由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变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情景的创设者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是教师提升课程意识,转变教学观念的一个契机。在开展这项活动的时候,我把自己也当成一名普通的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同他们一起选课题,定内容,一起搜集资料,一起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尊重每位学生的选择。比如分小组,就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分成“数学故事组”“数学游戏组”“数字推理组”“图形推理组”等,每个成员还可以不定期的换到其他组去。这样同学间相互交流合作的机会增多了,知识丰富了,活动的舞台更宽广了。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和学生多交流,才能了解学生所需要的,才能开发出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这样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经历的困难与对策

(1)“校本课程是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想状态是一个由师生、社区成员共同参与的持续的动态过程。”而“数学思维”是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尝试开发的课程,在实验的初期没有充分利用学校以外的资源,只是老师和同学们一边摸索一边总结,往往出现课程资源枯竭和不优化的局面。比如课程中所需要的大量资料都是学生和我搜集的,有很多不适合学生的年龄段,还有的太杂太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进行整理。

(2)课程的灵活性不但需要学科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水平,更需要同事间的相互协作。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合作与知识结构的改善,而不仅仅像过去那样学科的分离与工作的孤立。教师自身要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涉猎其它学科与社会生活,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发展需要,才能把每节课设计的更精致,更适合学生的喜好和成长。而现实的教学环境与现状制约了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一个人的智慧总有顾此失彼的地方,加之琐碎的班务工作往往使自己没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把工作做的更细、更扎实,有时一节课显得杂乱无章,学生和老师的收获不是太大。

试验研究的过程是艰苦的,因为,这是一个崭新的课程,是一种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形态。刚开始进行教学的时候,我碰到很多的问题,遇到很多的困难。包括:对课程本身的理解;对课题的选取;目标的制定;资源的开发;活动实施的手段与方法;如何进行评价等等。这些都是极其现实的问题,只有不断从工作中反思、总结才能获得更多的经验。要不断和学生沟通交流,多和同事们一起探讨研究,共同出谋划策取得大家的支持,才能把这项工作做的更好。

(3)《数学思维》这门校本课程从实践中证明,确实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受课程设置的限制,在教学时间上相对少了一些,如果将这样的课程每个星期安排一节,在保证时间的同时,其教学质量也会更有保障。

梦想比知识更重要 篇3

一天,牧羊人带着两个孩子去牧羊,这时一群大雁从他们头顶飞过,渐渐地消失在了远方。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儿飞呀?”

“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明年它们还会飞回来的。”牧羊人说。大儿子羡慕地说:“要是我们也能像大雁一样飞起来多好,那样我们就可以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了。”小儿子也对父亲说:“做个会飞的大雁多好啊!那样就不用放羊了,可以飞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牧羊人听了两个儿子的话,沉默了一会儿说道:“只要你们想飞,你们也可以像大雁一样飞起来。”牧羊人的两个儿子听了,都把胳膊当做翅膀模仿大雁飞,可是并没有飞起来,相反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牧羊人说:“你们飞的姿势不对,让我飞给你们看。”牧羊人也模仿大雁飞,可是牧羊人同样没有飞起来,牧羊人肯定地对两个儿子说:“我是因为年纪大了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

两个儿子牢牢地记住了父亲的话,他们相信自己一定会飞起来的。在以后的日子里,虽然他们家境贫寒,没有读多少书,可是他们却始终記着飞起来的这个梦想。

兄弟两个长大了,经过不断地努力,终于飞了起来,他们就是莱特兄弟,世界上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的发明者。

莱特兄弟能成功地发明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是与他们从小就种下的梦想分不开的。莱特兄弟也许没有多少飞行的专业知识,可是他们却有着飞行的梦想,梦想最终促使他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

有一个调查小组曾经对美国哈佛大学的一群智力、学历、环境条件相差无几的毕业生做过调查,在他们走向社会之前,对他们做了一次关于梦想的调查。结果是这样:

27%的人,没有梦想;

60%的人,梦想模糊;

10%的人,有着明确的梦想;

3%的人,有着长远而明确的梦想。

这个调查小组对这群学生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25年后的结果是这样的:3%的人几乎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社会精英和行业领袖;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了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而那60%的人则安稳地工作与生活,衣食无忧;剩下的27%的人则整日为生计奔波着,抱怨社会、抱怨他人。

这群哈佛的毕业生除了梦想,各方面都相差无几,可是最后的结局却有很大的差别,其区别即在于有无梦想。

成长:信念比方法更重要 篇4

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过程中, 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 有关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 目前很多教师在知与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对一些人来说, 迈出从想到做的第一步, 非常难!真正投入教育改革实践, 首先需要一个更新观念和确立信念的过程。教师只有确立了教育的信念, 坚定了教育的价值追求, 才会真正去做, 有效的变革才会发生。目前, 在许多教师眼里, 这种认识并不到位。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教师说:“理论、理念我们都懂, 可是我们不知道有什么可以直接借鉴的实用方法, 我们最需要知道的是怎么做。”

为什么知与行成了“两层皮”

上述思路其实涉及两方面问题:第一, 对于教育理论或者理念如何才算得上“懂”?笔者以为, “懂”并不是简单地知道几个新名词, 比如三维教学目标、合作学习、多元智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等等, 而是应该能真正掌握其精神实质。具体涉及如下问题:每种理论能解决哪些问题, 它与教育实践的关联点在哪里, 如何去应用, 等等。这才称得上懂理论或懂理念。比如, 现在一些教师仍然是“满堂灌”, 以为自己讲明白了, 学生自然就学会了。如果这类教师真正读懂了相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就会明白自己的授课其实处在一个“低端水平”, 离现代教学理论的要求相距甚远。第二, 懂理念不是目的, 关键是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实践。很多教师对理念只是停留在“知”的层面, 还没有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有意识地去尝试使用。比如, 谈起高中课改, 一些教师普遍认为, 新理念很好, 但在目前的体制内无法实行。由此看来, 更新理念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真正的观念更新是抛弃原有的不合规律的老观念, 让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理念在自己的头脑中安家落户, 否则知与行就成了“两层皮”。笔者认为, “懂”理念的关键不在表面的“知”, 而在深度的“知”之后的“信”, 是通过“真知”建立起来的对教育的信念和信仰。

什么样的教师才算有信念

外在的观念、理念不是信念。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理念, 能不能真正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 这主要看教师是否真正建立起了自己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是教师经过选择并用来指导自己教育行为的教育理念。教育信念建立在对教育价值认同的基础上, 是与教育者的目标和行动密切关联在一起的。看一个教师有没有教育信念, 概括地说涉及两方面:一是他的教育理念是否先进, 二是他是否能用先进的理念指导、改进自身的教育行为, 二者缺一不可。譬如一些教师眼里只有“分数和升学率”, 没有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心智发展放在第一位, 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他不断寻找方法, 改进行为, 也不能算是有教育信念的人, 因为他的出发点和目的地错了。笔者认为, 在教师专业成长中, 观念比方法更重要。这并不是否认方法的重要性, 而是说方法必须建立在有意义的教育价值指向上, 应先明确教育是什么, 教育为了什么, 然后才是“如何为”的问题。

缺少价值追问与缺乏变革勇气

在我看来, 目前教师群体最缺少的是对价值的追问, 很多人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技术性的工具。价值与方法的问题, 就是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术”的问题。如果教师没有教育的价值与信念, 而仅仅从方法上去改变, 只能治标不治本。因此, 教师既应该是思想者, 又应当是实干家, 要想教育的大事, 做教育的小事。

目前波斯纳的“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公式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 很多学校也通过多种途径督促教师进行“反思”。但是, 很多教师的反思只是技术性的反思, 依然在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下, 关注点依然是采取何种更有效的方法来不断提高升学率。在无法绕过高考的情况下, 为取得高分而不断反思或者改进, 某种程度上确实是现实需要, 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 缺乏对教育问题价值性的反思, 我们的教育还只能是“缘木求鱼”。

有了价值观, 能不能去做, 还是一个大问题。很多教师会因为“高考制约”等外在原因, 缺乏变革的勇气。可以说, 这样的教师依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教育的信念。不同的人, 对同一件事情的反应与态度是不一样的, 有信念的人才能内心坚定, 才不会无所适从。

教育信念从哪里来

仅有理念的学习与更新是不够的, 还需要一些其他条件。第一,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艺高胆大, 有了深厚的学科功底和专业自信, 就会减缓面对变革时的焦虑;第二, 教师要广泛阅读。对教育的信念不能仅从教育理论与理念中获取,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所以通过人文学术类的阅读深刻思考人本身的价值、人性的需求也极其重要;第三, 要学会分析自我, 从自身的成长中汲取教育的营养。什么是好的教育?如果从外在标准判断不清的话, 可以从分析自身的成长经历入手, 自我成长的教育体验最深刻, 其中有益的教育元素也最容易引起我们的认同。比如, 雷夫坚持让学生排演莎士比亚的话剧, 是因为他小时候爸爸就天天给他读莎翁剧本, 他感觉话剧对自己的人生很有帮助, 当了教师后他就让每个学生阅读背诵, 排练演出。

我国目前处在教育改革的初始阶段, 在教改实施过程中, 教师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 这需要教师有毅力坚持下去。如果变革行为真正产生了好的效果, 教师的创造性和价值感会明显增强, 从而也会更加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

快乐比知识更重要作文 篇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是一种大知识。

心理学家也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上体育课,最初往往是从兴趣出发,他们喜欢有兴趣的游戏,喜欢比赛,特别关心自己的成绩,希望得到教师对自己练习结果的鼓励和表扬。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将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思想教育与学生的身心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景活动中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中现在崇尚“快乐体育”。快乐体育指的是深层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立足尊重学生的体育运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乐趣,并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快乐,有吸引力的。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最佳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喜悦、和谐的情感与气氛。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是体育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成功教育的必经之路。事实证明,通过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当然,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并不代表教学的整个过程,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创新教学的一个点,是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为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快乐”并不是没有任何失败的痛苦,某些人认为体育的某些项目不可能带给学生快乐,但因其具有某种特别的运动价值而主张必须保留,还有些人则认为既然不能带给学生快乐,就应该减去这些项目,增加学生喜欢的项目,其实这两种看法,既没有看到痛苦和快乐,失败与成功的`内在联系,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不可能否认痛苦和失败的存在,因为只有经过了失败的成功才能真正理解到快乐的含义。经历上自己的努力拼搏才能感到真正的乐趣,这些正是学生投入到终生体育的原动力,例如长跑项目的运动员,每天必不可少的经历许多次的胸闷,气憋的痛苦,而最终把目标实现,最终把一项纪录打破,这时只有他体会到了体育的快乐,体育的真谛,又如我国有途步走遍祖国的从事体育人,他又经历了多少苦和累,挫折与痛,才能达到了目的,只有他才体会到了体育的快乐,体育的真谛。快乐体育的含义,简单地说是“寓教于乐”这就是体育的最高境界。体育的发展是人类追求着快乐的发展,体育教材与体育乐趣有着天然联系,它须要我们去研究、提炼、利用他们把这体育内在的魅力带给学生。

培养良好习惯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篇6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若干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时,有记者问其中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的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仔细地观察事物。”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说明了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所谓“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巴金语)众所周知,小学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习惯的养成比知识的学习更重要。况且,语文课程的出发点就是服务每一个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顺利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为了某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起身回答问题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其回答正确与否,更要关注其语言习惯的培养,如回答是否完整,是否用语大方得体、语气平和。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其他学生是否有认真倾听、思考的好习惯;在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我们在关注“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一教学目标的同时,更应注重其正确的朗读姿势、习惯;当学生练笔的时候,我们在关注其书写内容的时候更应注重其书写习惯……要知道,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他们一生都能受益匪浅。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篇7

教学片段一: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长方体的特征”之后)

师:你怎么证明“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呢?

生:我是看出来的, 相对的两个面看起来都一样。

生:我是用尺子测量的, 测量前、后两个面的长和宽, 发现它们的长与长相等, 宽与宽相等, 长×宽=长×宽, 面积一样大。其他相对的面也是这样, 所以,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师:不错, 观察、测量都是好方法。除此之外, 还有别的方法来证明吗?

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 同学们陷入了沉思, 又开始仔细观察起长方体学具来。

生:我发现“前面”的长和“后面”的长是“上面”这个长方形的一组对边, 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所以这两个长就相等。同样道理, 两个宽也相等。长×宽=长×宽, 所以,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师: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真是好方法!刚才同学们还数出了长方体有12条棱, 除了“数”的方法, 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学生再次陷入沉思, 少顷, 开始自发地讨论起来。

生:因为每个面上都有4条棱, 长方体共有6个面, 就有4×6=24 (条) 棱。又因为每条棱都出现在2个面内, 刚才重复计算了, 所以要再除以2, 等于12条棱。

师借助长方体教具, 帮助学生明确“棱是两个面相交的线”, 因此, 每条棱都同时在两个面内。

师:刚才我们也数出来了“长方体有8个顶点”。如果不“数”, 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我是这样想的, 因为每个面都有4个角 (顶点) , 共有6个面, 就有4×6=24 (个) 顶点。但是因为每个顶点都同时出现在3个面内, 刚才重复计算了, 所以要除以3, 24÷3=8 (个) 顶点。

师借助长方体教具, 帮助学生理解上述算法。

生:我的想法是, 因为长方体有12条棱, 每条棱都有2个端点, 所以是12×2=24 (个) 顶点。又因为每个顶点都出现在3个面内, 所以共有顶点24÷3=8 (个) 。

……

思考:推理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概括出的十个核心概念之一,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关于“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不满足于学生想到的“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而是有意渗透一些演绎推理, 引导学生用推理、论证的方法根据已有的知识推出这个结论。关于“长方体棱的条数和顶点个数”, 不满足于学生能“数”出正确的结果 (逐个计数或按群计数) , 还引导学生在计数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已有的知识进行推算, 从而实现了“直观几何、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的结合”,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促进了理性思维的发展。上述教学的成功, 也再次说明“好的教学活动, 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教师的精心设问和引导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学片段二:

(出示长方体直观图)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直观图”, 记住它的形状和大小, 然后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这个长方体的样子。

生闭眼想象。

师:如果擦去一条棱, 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吗? (课件演示擦去一条棱)

生:能。因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我看到下面的棱, 就能想到上面的棱的长度了。

生:我是想“面”的, 因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我看到“后面”的样子, 就想到了“前面”。

师:如果再擦去三条棱, 你还能想象出原来的样子吗? (课件演示)

生:能。根据“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就能想到不完整的面是什么样子。

课件演示:又陆续擦去几条棱, 只剩下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师:如果再擦去水平方向的这条棱, 你还能想到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吗? (课件演示)

生:不能了, 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了。

师:如果不擦去它, 而是擦去别的棱呢?

生:也不行, 因为就不知道这个长方体有多高、多宽了。

生:老师, 我发现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都不能擦去, 无论少了哪一条, 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就不确定了。

师: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 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着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思考:“教材是教学法的颠倒。” (弗赖登塔尔) “将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需要教师把教材内容动态化, 而不仅仅是静态呈现。教学不仅仅是教结果, 更重要的是揭示知识的数学实质, 让学生理解结果是怎么得出来的,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学会怎样去想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是否理解一个概念不在于能否说出它的“定义”, 而在于能否把握概念的本质, 能否在具体情境中运用该概念解决问题。就“长、宽、高”的教学而言, 知道“长、宽、高的定义”, 是否就意味着学生理解了长、宽、高对于长方体的重要性?恐怕未必。而经历了上述“观察—想象—归纳”的学习过程, 学生才深刻地体会到“长、宽、高决定着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一旦长、宽、高确定了, 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也就确定了”。

教学片段三:

先出示“小棒图” (如图1所示) , 让学生判断“下面的小棒能不能搭成一个长方体”;再通过课件对小棒进行整理 (如图2所示) ;然后让学生去想象搭成的长方体会是怎样的;最后再课件分步演示, 形成完整的长方体 (如图3、图4所示) 。

思考:“长方体的特征”如何才能深入脑海?如何才能在需要运用的时候灵活调用?这仅凭之前的实物触摸、课件观察还远远不够, 尚需要依赖于丰富的数学活动作支撑。需要指出的是, 教学中仅有“活动”是不够的, 应该追问“活动为了什么”。那些有明确的数学内涵和数学目的, 体现数学的本质的“活动”, 才能称得上“数学活动”。数学活动更强调“动脑”, 不能把数学活动仅仅停留在“手和口”的层面上, 而要更多地聚焦在“数学思维”的层面上。

比薪水更重要的 篇8

为薪水而工作, 看起来目的明确, 但是往往被短期利益蒙蔽了心智, 使我们看不清未来发展的道路, 结果使得我们即便日后奋起直追, 振作努力, 也无法超越。那些不满于薪水低而敷衍了事工作的人, 固然对老板是一种损害, 但是长此以往, 无异于使自己的生命枯萎, 将自己的希望断送, 一生只能做一个庸庸碌碌、心胸狭隘的懦夫。他们埋没了自己的才能, 湮灭了自己的创造力。

因此, 面对微薄的薪水, 你应当懂得, 雇主支付给你的工作报酬固然是金钱, 但你在工作中给予自己的报酬, 乃是珍贵的经验、良好的训练、才能的表现和品格的建立。这些东西与金钱相比, 其价值要高出千万倍。工作所给你的, 要比你为它付出的更多。如果你将工作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经验, 那么, 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

年轻人刚刚踏入社会时, 不必过分考虑薪水的多少, 而应该注意工作本身带来的报酬。譬如发展自己的技能, 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 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与你在工作中获得的技能与经验相比, 微薄的工资会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老板支付给你的是金钱, 你自己赋予自己的是可以令你终身受益的黄金。

能力比金钱重要万倍, 因为它不会遗失也不会被偷。如果你有机会去研究那些成功人士, 就会发现他们并非始终高居事业的顶峰。在他们的一生中, 曾多次攀上顶峰又坠落谷底, 虽起伏跌宕, 但是有一种东西永远伴随着他们, 那就是能力。能力能帮助他们重返巅峰, 俯瞰人生。

人们都羡慕那些杰出人士所具有的创造能力、决策能力以及敏锐的洞察力, 但是他们也并非一开始就拥有这种天赋, 而是在长期工作中积累和学习到的。在工作中他们学会了了解自我, 发现自我, 使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不为薪水而工作, 工作所给予你的要比你为它付出的更多。如果你一直努力工作, 一直在进步, 你就会有一个良好的、没有污点的人生记录, 使你在公司甚至整个行业拥有一个好名声, 良好的声誉将陪伴你一生。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篇9

拳击比赛乃至任何比赛,都只承认结果,而不会承认过程.这是荒谬之处,也是魅力所在。但是,真正给人们带来美感与视觉幸福的其实是美妙的过程,而绝非单纯的结果。世界上有太多的事物,包括人生,虽然结果惨烈,但却给人留下了咀嚼不尽、品味不完的美妙过程,并沉积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刚刚入选国际拳击名人堂的前世界拳王德拉·霍亚,在被问到如何看待拳击比赛中的过程与结果时说:“这就是拳击运动的魅力,在一些比较接近的比赛中,当你以为自己赢了,结果却是相反的,是输还是赢都无所谓,我就是喜欢这项运动。”

在UFC175中与卫冕冠军克里斯·魏德曼鏖战5局的传奇老将町田龙太,尽管再一次折戟战场,抱憾而归,但是却因为奉献了富有力量与激情的高水平比赛而被人称赞不已。在这个时刻,町田龙太并没有因为失意的结果而被人遗忘,反而因其拼搏的过程而被人铭记。

我国著名的综合格斗选手居马别克.在进入UFC之后两战皆负可谓遗憾,但是他在第二场比赛中与对手共同表现出来的勇猛斗志和拼搏到最后一刻的信念为他们赢得了“最佳比赛”的荣誉。数目不菲的奖金是对其最好的鼓励与肯定,而他在这场失利中所收获的经验绝对会比取得几场毫无挑战的胜利要多得多。

尊严比生命更重要 篇10

法国著名的将军狄龙在他的回忆录中讲过这样一件事:一战期间的一次恶战,他带领第80步兵团进攻一个城堡,遭到了敌人顽强抵抗,步兵团被对方火力压住无法前行。狄龙情急之下大声对他的部下说:“谁设法炸毁城堡,谁就能得到1000法郎。”他以为士兵们肯定会前赴后继,但是没有一位士兵冲向城堡。狄龙大声责骂部下懦弱,有辱法兰西的军威。

一位军士长听罢,大声对狄龙说:“长官,要是你不提悬赏,全体士兵都会发起冲锋。”狄龙听罢,转发另一个命令:“全体士兵,为了法兰西,前进!”结果整个步兵团从掩体里冲出来,最后,全团1194名士兵只有90个生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尊严比生命更重要,如果用钱去驱使乍命,无异于是人的奇耻大辱。

交给孩子方法比给他答案更重要 篇11

果然,孩子们摇滚歌星的梦很快做完了,但对音乐的探索,已经成为他们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会让他们受益。随后,小儿子迷上了烹饪。十二三岁时,报名了一个烹饪班。我从震惊中听到这个消息后,还略微不悦。不过,我忍住了,很快说服了自己,不应以自己的好恶来决定孩子的人生,转而支持他。现在,他们几个男孩子出去玩,自己带着烤箱、拉风。你可以想见,会多受女孩子欢迎。

通过观察孩子的爱好,我几乎能看到小儿子未来生活的内容了。他一定是在他所热爱的领域里工作。我曾想过,如果他要做一个有特色的厨师会怎么样?没什么不好,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不都很好吗。搞不好他还能创造一个新的流行品牌呢。

我鼓励孩子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多出去认识世界,多交朋友。喜欢交朋友,受人欢迎,这样的个性今后会帮到他。在团队中,老板、客户、同事就会喜欢他,愿意成全他,给他机会。这对于人生和事业都是很有帮助的。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即使只有十二三岁,也应该当做一个独立人格的人来平等对待。要跟他们平等沟通,尊重他们的选择权。你可以影响他,但不可以代替他思考,更不可以代替他做决定。

对大儿子,我也是这样做。他18岁时,有次和同学为一个问题争执了起来,态度激烈。我就跟他说,对谁都要谦卑、宽容点才好。他不置可否。我们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希望孩子掌握自己人生智慧的心情很迫切,不希望孩子走弯路。但千万不要忘了,孩子有个成长过程,你不要指望他在18岁时就理解、掌握老爸我全部的人生智慧。

两年过去后,我找他回顾当年的谈话。他对我说,还是你对。对人就是要和善、谦卑、尊重。我心里很高兴。

孩子常来跟我聊他们的困惑。大的问题大到人生的意义,小的问题小到学习古希腊哲学史到底有什么价值。

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篇12

我现在越来越坚定地认为, 一个教师, 是否“优秀”不是最重要的, 是否“卓越”更无关紧要, 最关键的是, 是否“幸福”!

所谓“优秀”, 至少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我们做得比别人相对出色一些的工作及其成果;二是指我们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不管是在哪个意义上使用“优秀”这个概念, 我都认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如果是在第一个层面说“优秀”, 那么我们总要和别人比较, 因为“优秀”总是相对而言的。当然, 从积极意义上看, 这正是我们上进心的表现。但同时, 在这比较的过程中, 我们渐渐失去了从容自如的心态, 失去了“慢教育”的智慧, 也失去了教育的优雅与情趣, 甚至我们潜在的或者说沉睡的功利心渐渐苏醒, 让我们备受折磨, 于是, 教育的幸福也不知不觉离我们而去。

如果是在第二个层面说“优秀”, 那么我们免不了要关注教育以外的人和事, 因为“优秀”不能自己说了算, 总得要人家来评比和选举。也许你的工作的确比别人做得好, 去年高考你也“培养”了一个县状元, 于是你自认为优秀, 可这次学校却只有一个“优秀”的名额, 而同一教研组的一个同事今年还“培养”了一个市状元呢!于是, 这“优秀”的桂冠便落到了他的头上。你想“优秀”也不能。

怎么办?我的回答是, 那就别管什么“优秀”不“优秀”啦, 还是追求纯粹的教育幸福吧!因为“优秀”与否是别人的评价, “幸福”与否是自己的感觉。

也许有老师会说:“您现在功成名就了, 当然会这样说。就像有钱人总会说‘钱不重要’、明星们总会说‘做名人难’一样。”其实不是。从对工作的投入来说, 我从教29年来一直保持着同样的痴迷状态;但很长时间里, 按一般人的眼光, 我并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我的好些富有个性的创新做法不但没有被领导鼓励, 反而多次招来批评。围绕我的争议, 一直没有中断过。但无论是在我困难时, 还是“风光”时, 我都把我和学生的关系, 或者说把学生对我的爱, 看得比任何“荣誉”更重要。因为这是我内心的幸福, 是别人不可能给我的, 是不必看别人脸色就可以得到的。

我现在所任教的学校就有很多这样幸福的老师。比如邹显慧老师, 几十年来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物理课, 认认真真地带好每一个班集体, 直到快退休才评上高级职称, 可是她很幸福, 因为面对学习基础和行为习惯都不甚理想的学生, 她却取得了让人敬佩的教育成果;更重要的是, 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爱她。今年教师节那天, 邹老师班的三个男生天不亮就起来, 为他们敬爱的邹老师熬鱼汤, 小心翼翼地将热腾腾的鱼汤送到学校, 放到邹老师的办公桌上。邹老师非常感动。而她又把鱼汤端到教室里去, 让每一个学生都品尝这份鲜美, 分享这份情感!邹老师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荣誉称号和“优秀”证书, 但是她从不为此烦恼, 反而随时都乐呵呵的, 因为她幸福!

上一篇:机关组织下一篇:广东宏宇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