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宏宇集团有限公司

2024-10-19

广东宏宇集团有限公司(精选8篇)

广东宏宇集团有限公司 篇1

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简称韶钢) 建于1966年。

40多个春秋, 凝聚了几代韶钢人的智慧、辛勤, 承载着社会各界、合作伙伴的关爱、帮助, 铸就了广东最大的钢铁企业, 中国重要的船板钢生产基地。

韶钢走科学发展之路, 承前启后, 优化管理, 实现管理信息化;调整产品结构, 推行“阳光工程”, 培育优秀企业文化;以人为本, 提高团队素质,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观念、技术创新,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型企业, 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目前, 工业用水实现内部循环利用;焦炉、高炉、转炉煤气全部回收利用, 煤气替代重油;高炉、炼钢等产生的固态废弃物全部回收利用。2007年3月省国资委在韶钢召开循环经济现场会, 同年12月省经贸委在韶钢召开节能降耗现场会。韶钢建设循环经济、节能降耗的做法在广东省和全国产生影响。

近年来, 韶钢跻身世界钢铁企业100强, 中国企业500强、广东企业50强。荣获广东省企业创新记录金奖、中国企业新记录优秀创造单位、广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创新优秀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等荣誉, 是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产钢441.26万吨, 铁423.57万吨, 钢材405.16万吨, 主营业务收入206.08亿元, 利税总额22.20亿元。韶钢已有总资产215亿元, 净资产99亿元。厚重的积淀, 奠定了公司快速成长的坚实基础。

韶钢本着“韶华永铸、钢铁意志、集思广益、团队一流”的不懈追求, 履行着回报社会、客户、股东和员工的应尽责任, 向着“装备先进, 品质精良, 绩效卓越, 环保生态型、品种效益型、和谐稳健型,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精品基地”目标迈进。

广东宏宇集团有限公司 篇2

公司主要生产经营畜禽、水产配合饲料;饲料原料和畜禽、水产种苗;水产品深加工。“恒兴”牌饲料市场覆盖华南、华北、华中、西南和东北等地,在广东、广西和海南地区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对虾饲料产销量居全国第一位,贸易伙伴遍及全国各地及亚洲、美洲各国。几年来,恒兴集团先后荣获“广东省模范纳税户”、“质量信得过企业”、“重承诺、守信用企业”、“农业部全面质量管理达标企业”、“连续8年产品质量抽检合格企业”、“广东省著名商标”等称号,产品荣获“广东省优质产品”、“北京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先后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输美水产品HACCP认证。

2008年12月5日,广东省中小企业工作会议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恒兴集团获得了“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称号。这是恒兴集团连续第三次获得这一荣誉,省委书记汪洋亲自为恒兴集团颁发奖牌、证书。

从小公司到大集团

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创立于1998年,是一家集种苗繁育、饲料生产、水产和畜禽养殖、水产品加工、科研开发和国内外贸易于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集团拥有独资、合资企业31家,现有总资产26亿元,员工7000多人。年产畜禽、水产饲料120多万吨,实现产值50多亿元,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和全国饲料行业30强。

公司先后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荣获“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广东省优秀民营企业”、“产品质量国家免检”、“AAA级信用企业”等称号。“恒兴”牌商标被广东省工商局评为广东省著名商标。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客户为根本,以服务为核心,以员工为基础的经营理念;实施人才兴企战略、沿海发展战略和科技推动战略,发挥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集团拥有国家863计划“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在广东、广西、海南、江苏、浙江等省区拥有11座饲料加工厂,还在湛江、北海、肇庆、海南等地拥有4座水产加工厂,形成了“种苗繁育—饲料生产—订单养殖—水产加工”完善的产业链。

恒兴集团始终坚持“产品领先、客户友好、出色运营、灵活应变”的理念,坚定“简单、专注、持久、永不放弃”的信念,推行“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直接带动周边近百万农民逐步走上致富之路。

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陈丹把“执行、创新、合作、舍得、和谐”的恒兴精神深深植根于全体恒兴人的心中,使得恒兴由一家仅有16名员工、100多万元注册资金的贸易公司发展成为集生产、开发、进出口贸易于一体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民营企业。

陈丹曾被评为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广东省优秀企业家、广东省劳动模范、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全国工商联常委、省工商联副会长、湛江市工商联会长。

家和才能万事兴

陈丹1966年10月出生,广东遂溪人,研究生毕业。回顾恒兴集团走过的路,陈丹说:“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他称,企业同样需要有和谐的内外环境来确保健康、稳定的发展。

陈丹深有体会地说,只有把员工利益和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企业才能发展,基业才能长青。企业要让两个客户满意:一个是内部客户即员工,另一个是外部客户即供应商、用户、经销商和政府部门等。只有让内部客户满意,他们才能服务好外部客户;也只有让外部客户满意,他们才会支持恒兴的事业。

为了提高员工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恒兴从1998年起建立了较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培训体系,特别是培训,他们坚持了送出去、请进来的“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每年都选送一批具有发展潜质的在职员工到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读EMBA或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读MBA,费用全部由企业负责。

陈丹表示,所谓“请进来”是每年根据不同的岗位职能、员工的需求设计系统课程对员工培训,或者推行大的管理项目,而每次推行的项目都是在国内外著名管理咨询公司辅导下进行的。台湾林正大咨询顾问公司、北京华夏基石顾问公司、北京华思联认证中心、新加坡远见管理顾问公司等都到公司进行过系统管理项目的培训。每年,公司用于员工的培训费达到了500万元。

在恒兴,早就看不到了家族企业的影子。集团已经形成了一种不问背景、惟才是用,以品德、绩效、能力来衡量人才标准的良好氛围。恒兴聚集了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员工来自全国6个民族18个省区。

不仅如此,集团还成立了“爱心基金会”,采取自愿捐款和利用各种活动集资方式筹集资金,资助遇到特殊困难的员工。在恒兴,员工的流失率不足3%,在同行业中最低。

多管齐下留住人才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创造的,所以,以人为本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到机制上。恒兴主要从以下方面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

事业留人。每个进入恒兴的人首先要了解恒兴的社会责任和抱负,感觉到在恒兴可以干一番事业。目前,恒兴的三位副总裁都是从总经理提拔的。集团现有的36位总经理中,有27位是企业自己培养的。

现任湛江公司总经理王建红原是湛江金融界惟一的研究生。受恒兴企业文化的感染,于2000年辞去银行工作,加盟恒兴。他从头做起,学技术,跑市场,深入车间、养殖场,把企业管理得年年被评为集团的先进单位,自己也被评为优秀经理人。

兽医硕士王金才原在一家国营单位,1999年加盟恒兴后,企业专门为他成立一个“恒兴售后服务中心”,并建起了恒兴售后服务大楼。他带领十多名兽医本科生,每年为养殖户减少费用近百万元。

科研中心总经理王华朗硕士,发挥科研中心一班人的作用,不但控制了产品成本,而且保证了产品质量。

待遇留人。恒兴倡导人企双赢的原则,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发展。恒兴建立了合理和量化的薪酬体系,员工的收入在同行业中属于较高水平,并享有国家规定的各种社保待遇。在恒兴,没有单纯因为待遇低而离开的。

机制留人。恒兴的大门永远敞开。北京、青岛、珠三角、长三角甚至台湾、新加坡的优秀管理人才;中大、华工、华农、暨大、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纷纷加盟恒兴。为让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才华,恒兴建立了一整套系统的人才激励竞争机制,每年进行一至二次公开竞聘上岗,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用人原则,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彻底打破家族式管理、老板说了算的陈旧观念,形成了人才与企业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情感留人。恒兴在建企业初期就把企业定性为:员工成长的学校,能征善战的团队,和睦温馨的大家庭。因此,恒兴处处充满着温馨的气氛。企业经常利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和游园活动,让员工感受到恒兴大家庭的温暖,大大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

凭借坚实的人才基础,恒兴下一步的目标是:不断优化和延伸产业链,提升恒兴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努力将恒兴打造成强势龙头企业,做到哪里有海水养殖,哪里就有恒兴饲料、恒兴种苗和恒兴水产加工厂。

与社会和谐共赢

恒兴集团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的是农业,市场就在农村,客户就是农民。

多年来,恒兴集团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推行“1+1售后服务”“顾问式营销、全天候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免费为农户举办养殖技术培训和提供服务累计达10多万户,付出培训经费1200多万元,为广大农户提供扶持资金达2亿多元,实现农业产业化产值20亿元,培养造就了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产业大军,带领成千上万养殖户走上了致富之路。

恒兴集团的发展理念是:农民富了,恒兴才有发展,恒兴发展了,农民会更富;恒兴与农民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广东恒兴集团的决策者认为:作为国家级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责任担当起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有义务积极投身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这对企业是个道德准则的问题。但企业又是务实的,要追求利润,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说“不赚钱的企业就是犯罪”。因为不赚钱的企业无从谈及为员工创造学习、富裕的机会,也无从谈及服务社会。

一个企业的成功,必须以利润为基础,但前题是这些利润必须正当合法,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陈丹看来,有钱但没有道德,那是暴发户,得不到社会的尊重。挣小钱靠智慧,挣大钱靠道德。有利润但没有社会责任感,那是短视的企业,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也无法成为百年企业。

作为一个积极投身建设和谐社会的现代企业。恒兴集团在过去几年里累计向社会捐款6000多万元;参与了多项社会公益活动,企业真正融入到社会的大家庭。但陈丹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称,只有千方百计地创造效益,与员工和农民共同致富和发展,义无反顾地回哺社会,那才是社会所期望的企业,才是老百姓欢迎、尊重和拥护的企业家。

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是一家集饲料生产、种苗繁育、动物保健、进出口贸易于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公司在广东、广西、海南、江苏、浙江、福建、越南等地建有十多家特种水产、畜禽饲料加工企业,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特种水产饲料销量首位。公司先后荣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全国饲料企业50强”等荣誉称号;多个产品及品牌荣获“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广东宏宇集团有限公司 篇3

在茫茫瓷海中, 有一家企业, 犹如鹰一般翱翔了42年, 飞过高山, 跃过低谷, 经历过拔去羽毛与喙的挣扎, 完成了振翅高飞的蜕变, 至今仍旧以领先者的姿态引领着我国陶瓷行业的发展。他正是来自广东佛山的广东鹰牌陶瓷集团有限公司。

——题记

前言

广东鹰牌陶瓷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74年8月18日, 总部位于素有“中国陶都”之称的广东佛山, 是享誉国际的现代建筑陶瓷生产企业之一。鹰牌集团旗下拥有“鹰牌”、“华鹏”两大著名陶瓷品牌, 销售网络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广泛应用于政府重点工程、高档写字楼、高档住宅区、星级酒店和家庭等场所。

作为广东地区家喻户晓的陶瓷企业, 鹰牌集团在陶瓷行业里创造了无数值得载入史册的成绩。上世纪80年代, 鹰牌成功开发立体印花彩釉砖, 推动中国建陶进入全新时期;上世纪90年代, 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块1000×1000mm规格的抛光砖和第一片弧面砖, 并成为全国建筑卫生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首届会员单位。2011年, 首家推出一次烧微晶石——晶聚合技术产品, 被鉴定为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14年以后, 鹰牌集团“守正出奇, 多维发展”, 除做强陶瓷产业外, 还孵化新产业, 投资关联产业。鹰牌集团成为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典型代表, 多次被央视财经频道报道。

鹰牌集团更是中国建陶史上第一家受邀参与意大利博洛尼亚陶瓷博览会的陶瓷生产企业, 此后更是该展会的常客。鹰牌集团凭借卓越的产品、创新的技术, 在国际舞台上, 为佛山陶瓷发声, 为中国陶瓷争光。

此次我们有幸来到广东佛山鹰牌集团总部, 亲身了解鹰牌集团走过的辉煌42年, 并与鹰牌集团的掌舵者林伟总裁深入交流。在鹰牌集团的历史长河中, 探寻广东优秀陶瓷企业成功的经营理念与管理经验。而在采访的过程中, 最令人感动的是鹰牌集团作为一家榜样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新

鹰牌集团42年风雨历程, 从改革开放走到互联网信息时代, 由生产石湾公仔的乡镇企业转型为生产建筑陶瓷的上市公司, 如今更是佛山市石湾镇国有全资公司, 当中的起起伏伏也正是我国建陶行业现代化进程缩影的一部分。

据《中国陶瓷百年史》 (1911-2010) 记载, 20世纪70年代, 我国的陶瓷工业处于恢复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 以日用陶瓷为主体的中国现代陶瓷产区数量扩大, 形成了江西景德镇、河北唐山与邯郸、广东佛山、潮州枫溪、山东淄博、湖南醴陵、江苏宜兴和福建德化八大产区。其中, 佛山作为千年古陶都, 有着5000年的陶瓷渊源, 佛山石湾的制陶业更是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 自古有“石湾瓦, 甲天下”的美誉。佛山, 绝对是陶瓷企业孕育生机的宝地, 广东鹰牌陶瓷集团有限公司正是在此地生根发芽。

1974年, 鹰牌的前身——石湾美术工艺组创立。当时, 石湾镇委、镇政府为解决待业和“四残”人员就业, 开办了以生产美术陶瓷产品为主的工艺美术组。1976年, 石湾镇委、镇政府根据工艺美术组的发展, 在石湾镇来长岗划出约六千平方米, 成立了石湾陶瓷工艺厂。工艺厂成立之初, 主要生产传统的陶瓷工艺品——石湾公仔。

到了上世纪80年代, 佛山陶瓷进入现代工业化的飞速发展阶段, 鹰牌也开始摸索建筑陶瓷的工业化生产。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 鹰牌人敏锐地意识到建筑陶瓷正处在历史的变革时期, 遂于1984年毅然决定由美术陶瓷向建筑陶瓷转变。通过引进意大利先进陶机设备、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和自主研发的阶段, 鹰牌由此开始了引领中国建筑陶瓷蓬勃发展的新历程, 并于1988年成功推出立体印花彩釉砖, 成为行业的里程碑之作。

1989年, 刚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材料工程专业毕业的林伟进入到鹰牌企业, 负责技术类的工作。据林伟回忆, 当时鹰牌在第一任掌门人庞润流的领导下, 迅速成为业界翘楚。林伟说, 庞润流是一个很有魄力的领导, 缔造了建陶行业里的多个第一。“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新”就是在那时提出来的。

林伟坦言, 在20世纪八十年代组建陶瓷厂确实是高起点, 引进意大利陶瓷机械设备, 是相当高的投资。然而, 当时企业领导提出了“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新”的十二字精神作为企业理念, 这十二个字精准地表达了鹰牌应该做什么, 需要做到什么程度。对于在当时毫无广告效应的情况下, 一个乡镇企业的老板能提出这样的理念, 以及将企业命名为“鹰牌”, 林伟由衷感到佩服。

随后鹰牌迅速进入高效发展阶段, 硕果累累。时间轴上镌刻着鹰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每一步, 以及从国内走向国际的华丽转身。

1991年, 当时的石湾工艺陶瓷厂产值首次突破1亿元。

1994年, 工艺厂改制为佛山市石湾鹰牌陶瓷集团公司。

1995年, 聘请意大利著名设计师设计鹰牌总部大展厅, 开创建陶实景展示新模式;在全国主要城市设立中心仓, 推进渠道扁平化, 开创营销新模式。

1996年, 鹰牌人投入巨资与意大利娜萨提公司合作, 定制全球第一台5000吨压机;开发研制出1×1m以及1.2×0.8m的大颗粒仿石抛光砖;成功研制世界第一片大规格弧面仿石抛光砖。

1998年, 鹰牌获得了中国建陶第一张参展意大利博罗尼亚陶瓷博览会的“入场券”。

1999年, 鹰牌于新加坡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 成为首家境外上市的中国建陶企业, 鹰牌控股正式成立, 并在行业首家应用SAP管理系统。同年, 鹰牌再次喜获国家级荣誉, 成为指定的唯一一家建陶企业代表中国建陶制造行业参加建国50周年成就展, 并荣获国家表彰。

……

转制公有, 涅槃重生

在大自然里, 如果蝉不脱皮, 就无法长出翅膀, 为了完成飞的使命, 它必须脱皮;如果蛹不破茧而出, 就无法变成美丽的蝴蝶, 为了获得重生, 它必须挣脱茧的束缚;如果鹰不拔掉羽毛、指甲和喙, 就只能活四十年, 为了再活三十年, 它必须完成蜕变。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 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 任何事物都必须遵循。企业同样如此, 不想成为被淘汰的那一位, 就必须审时度势, 及时调整战略。

1999年至2009年, 是鹰牌在新加坡上市的十年, 然而总体上的经营结果并不是太理想。探其原因, 得知是新加坡的管控体系非常严格, 交易量不大, 对传统产业的市盈率也不高。此外, 当时上市公司的法人结构比较复杂, 决策周期较长。综合各种因素, 在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下, 鹰牌的效益并不是太理想。在此情况下, 鹰牌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 变成公有企业, 放下了包袱, 涅槃重生。

2010年8月18日, 原鹰牌控股有限公司正式转制为广东鹰牌陶瓷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性质由原新加坡上市公司变为佛山市石湾镇公有公司。此时, 林伟正式出任鹰牌集团总裁, 在他的带领下, 鹰牌集团揭开了“新鹰牌, 大未来”五年发展战略蓝图的序幕。

林伟深知鹰牌过去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 无论之前鹰牌取得哪些成绩, 存在哪些问题, 已是过去式, 转制后的鹰牌, 是脱胎换骨的新阶段。既然它是新生, 就必须拥有新生的力量。上任以后, 林伟提出战略性的改革目标, 鹰牌的未来必须依靠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要素, 并对科技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科技创新方面, 林伟的强项正是推动产品的创新。鹰牌在短时间内推陈出新, 创造了很多新产品, 这让行业以及鹰牌的合作伙伴倍感意外和惊喜。当年, 鹰牌在进行一次烧微晶产品的研发时, 行业内的人认为难度太大, 劝鹰牌放弃。然而, 鹰牌研发中心、生产部门通力合作并不懈努力, 历时一年, 最终在2011年推出中国原创“微晶之王”——晶聚合产品, 震惊业界。革命性的晶聚合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 专家一致认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组织创新方面, 由于以前的管理流程过于冗长, 效率不高, 对此, 林伟认为一定要改变, 流程再造, 组织调整。“一般情况下, 企业在转制阶段的人员流失率比较高, 但鹰牌在转制阶段的人员流失不到百分之一, 这足以表明员工对鹰牌的忠诚度和凝聚力是很高很强的。鹰牌在上市公司最高峰的阶段, 公司拥有6名高管和38名中高层干部, 通过调整组织结构、流程再造后, 如今就只有三名高管, 加上中高层干部合共就是12名。人员精简了, 流程缩短了, 效率自然就提高了。近几年公司每年都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增长,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 就是再造了一个鹰牌。”

营销创新方面,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 与消费者建立链接, 给消费者提供增值服务。林伟表示:“以前瓷砖产品需要导购员一片一片地卖出去, 现在通过设计之后, 可以通过卖服务、卖方案的形式, 让消费者在选购产品的时候, 得到设计的增值服务。今年, 我们会在终端大面积地推动虚拟技术的应用, 把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结合起来, 让店面在尽可能小的面积或相同面积的情况下, 能够做尽可能多的设计展示, 更加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消费体验。”

模式创新方面, 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趋势下, 林伟积极探索未来商业模式, 以“互联网+”的思路, 围绕泛家居的主业, 提出了“守正出奇, 多维发展”的经营发展模式, 即做强陶瓷主业, 孵化新产业, 投资关联产业。自2014年起, 鹰牌集团业务向泛家居产业生态链延伸, 先后创建了佛山泛家居电商创意园、大观设计、超鹰速物流、陶瓷砖电子商务平台、跨境贸易平台等, 整合横跨材料、科研、设计、家装、物流、产业园、互联网运营等领域的资源, 为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使集团始终处于行业前沿。

坚持品质, 打造品牌

品牌, 有品才有牌。企业只有将自身产品的质量、服务的品质充分发挥出来, 才能拥有一手好牌致胜市场。而品牌的打造, 注定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林伟表示, 鹰牌成功的秘诀, 源自于重视研发、重视创新、重视产品的品质, 并将企业定位于高起点。

鹰牌是一家有42年历史的企业, 也是佛山制造业的代表之一。品质、文化和创新是鹰牌赖以生存的法宝。40多年来对于品质的坚持, 让鹰牌受到了行业、消费者的尊重和欢迎。历史上有很多父子两代经营鹰牌, 祖孙三代使用鹰牌的例子。从企业出生层面来看, 鹰牌起初是政府为了解决残疾人就业而成立的小作坊。林伟对员工一再强调, 一定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往后该往哪里走。因此, 鹰牌与其他陶企不一样, 身上肩负着更多的社会担当和责任。由此出发, 鹰牌人尤其重视产品与服务的质量。

2014年, 鹰牌集团创建四十周年, 林伟用“创新的鹰牌、品质的鹰牌、文化的鹰牌”来总结鹰牌过去四十年所走过的路。

立体印花彩釉砖的开发、第一块1000×1000mm规格的抛光砖和第一片弧面砖的成功研制、一次烧微晶石——晶聚合技术产品的推出等均是对“创新的鹰牌”的有力印证, 此外, 鹰牌在众多产品技术、材料应用、经营模式上, 以及在全国布置中心仓的举措都属于开创者。

“鹰牌四十年来一直坚持品质, 这个品质不仅仅指产品的品质, 还包括企业的品质和员工的品质。”林伟认为, 产品品质是制造业的一项基本要求, 而企业和员工的品质则是公司长远发展的保障。1999

1999年, 鹰牌在新加坡上市, 证明了鹰牌具有高规范的企业管理。而上市公司、小作坊出生等背景表明了鹰牌这家企业注定不是以追求效益最大化来做经营主旨, 如何服务客户、如何引导行业的发展才是鹰牌的基本企业特质。“赚快钱, 以牺牲环境、员工利益为代价而盈利的企业, 注定是走不远的。企业更应该做优质的产品, 与优质的员工合作。”

鹰牌对于产品的品质管理有一套完善的系统, 首先, 在生产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配备专业人员, 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这些沉淀, 让鹰牌有能力生产出质量过硬的产品。其次, 鹰牌有一套完善的产品质量体系, 同时也是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的制定者。对于原料、生产、售后等都有很严格的把控。最后, 鹰牌现在实行的是全员质量管理模式, 每个环节有自我监控, 生产环节中的下一环节对上一环节也会有质量的监管。此外, 鹰牌更是实行全国7天无理由退货措施, 令消费者最大程度地享受到品质的保障。

对于“文化的鹰牌”, 林伟解释, 一家企业能走过四十多年, 最终留下来的一定是他的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曾经制造过什么产品, 获得什么成就, 这些都可能成为历史, 成为过去, 并被不断涌现的创新成果所掩盖。然而真正流传下来, 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只有文化。基于此, 鹰牌在2011年专门梳理了鹰牌的企业文化大纲, 并创作了鹰牌人之歌。在工作之余, 开展各式各类员工休闲、帮扶活动, 帮助员工身心健康发展。如今鹰牌所倡导的“匠心宣言”已经深入人心, 同样成为鹰牌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匠心+创新, 做时代企业

在陶瓷行业处于卖方市场的环境下, 企业只要能出砖, 就没有销不出去的产品。然而近几年来, 环保高压、经济下行、产能过剩、同质化严重等问题萦绕在陶瓷行业周围, 陶瓷行业一直处于“寒冬”之中。

面对不佳的行业形势, 鹰牌的方法是“匠心”+“创新”, 努力做时代企业。“既要有鹰一样的视野, 抬头看路, 判断形势变化, 创新求变;又要像老黄牛那样低头做事, 发挥匠心精神。”林伟这样说。

2015年, 鹰牌的《匠心》宣传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正如其中的《匠心宣言》所说, 除了低头做事, 还需要追求、突破, 甚至还需要和自己较劲。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到, 企业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这既是对企业的要求, 也将惠及用户、行业和国家。为此, 鹰牌人决心要向先进学习, 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扬匠心精神, 把事情做到极致。

创新, 即是抬头看路, 时刻关注外界的变化, 突破自己。做到思想的创新, 价值的创新, 服务的创新。面对全新的经济环境和消费者市场, 顺势而为进行创新, 做“时代企业”。

做“时代企业”, 就要以经济发展趋势和消费者需求为导向, 顺势而为推动变革。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拐点, 未来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将无法继续, 低成本、大规模、批量化的生产模式也面临挑战。陶瓷企业要顺应发展趋势, 注入更多绿色、环保、柔性化生产的基因。

基于此, 近年来, 鹰牌在内部主导了一系列变革, 组织优化、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等一一落地。此外, 鹰牌在“守正出奇、多维发展”的蓝图下, 未来企业将坚持三大业务板块, 第一是坚定不移继续做好和做强陶瓷主业, 第二是在做好主业的基础上孵化新产业, 第三则是投资关联产业。三者整合起来, 就是未来新形态的鹰牌集团。

谈及未来五至十年内陶瓷行业的发展态势, 林伟认为新常态将愈发明显, 行业也会越来越不好做, 但是, 陶瓷是人们的刚性需求, 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会是朝阳产业, 所以一直都会有市场, 也有新的发展机会。对此, 林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陶瓷企业必须清晰认识到, 未来的消费者更注重服务体验, 更青睐一体化的家居设置和一站式的服务, 也更愿意事先通过一些科技手段, 比如VR或网络去感受陶瓷。陶瓷厂家也会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消费者达成更好的链接。运用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形式, 更好地生产和服务于消费者。谁更好地做强质量, 链接消费者, 谁就有可能更好地赢得市场。此外, 泛家居行业的生态链将会形成, 实现互通、互利的合作局面。陶瓷厂家必须加强创新, 重视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运用, 在设备、技术、产品方向、商业模式方面创新。把握住这个机会, 就会得到好的发展。”而鹰牌将全力打造共享、绿色、互联、高效、低碳的泛家居产业生态系统。

如今, 鹰牌集团在林伟的领导下, 依旧闪耀着光芒。任何事物, 只有感兴趣, 才会将之作为奋斗一生的事业。技术出身的林伟, 1985年时接触陶瓷行业, 1989年进入鹰牌工作, 可以说, 林伟与陶瓷结缘已有30年之久。谈起陶瓷, 林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喜欢陶瓷这个专业, 也喜欢陶瓷这一行业。每当看到自己研发的产品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就会感到开心。鹰牌给了我很好的发展机会, 工厂里的老师傅和同事也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授给我。陶瓷就是我的生命, 它已经融进我的血液里了。”

广东宏宇集团有限公司 篇4

粤电集团公司取得如此成绩,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培养造就一支作风过硬、技能精湛、结构合理、勇于攀登发电事业高峰的技能人才队伍。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取得阶段性成果

粤电集团公司成立以来,致力于建立绿色、和谐企业。按照“打造国内一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集团”的战略思路,把人才培养作为其中心工作之一,制定了人才培养规划,加大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培训—奖惩—使用机制,按照多类别、多层次、前瞻性、针对性、实用性的人才培养要求,建立培训网络,采取多种形式,促进了技能人员队伍素质的普遍提高。现有高技能人才共2951人,其中高级技师37人,技师414,高级工2500人。高技能人才数量与2001年厂网分开时对比,增加了3倍,高技能人才占职工总数的26%,从人才数量、质量到人才结构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较好地满足了粤电集团公司发展的要求。

大力提高生产人员技能水平,为保障安全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促进作用。粤电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形势逐年向好,发电量连年创新高。2005年,完成上网电量643.9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3%,C类及以上障碍比上年同期减少43.41%。通过在集团公司内部大力推行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的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和引入南非NOSA五星安健环管理体系,从而使粤电集团公司没有发生电力生产重伤及以上人身事故,没有发生电力生产重大设备损坏事故,没有发生重大火灾,没有发生垮坝、水淹厂房等事故,没有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水电机组水能利用率提高。

近年,粤电集团公司有27人分别获全国和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有15人分别获得全国和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有9人获“广东省技术能手”称号,2人获广东省优秀鉴定专家,1人获“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称号,4人获全国电力行业鉴定先进工作者。集团公司所属的7个技能鉴定站先后有6个技能鉴定站获全国电力行业先进鉴定站,2005年—2006年,粤电集团公司被评为“广东省职业技能竞赛优秀组织奖”单位。

公司所取得的成果,来源于以下的作法:

二、大胆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粤电集团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有几方面的创新:

(一)更新观念,突出一个“变”字。

坚持科学的人才观,激活员工的主体意识。员工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参与学习和培训的积极性有较大提高。仅2005年有3万多人次参加各类培训班和技术讲座,全员培训率由2001年的83%上升到2005年的91%。

(二)从安全生产出发,突出一个“严”字。

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技能人才培养经验从企业安全生产大局出发,制定并执行的技能人才标准高于行业和省有关部门所制定的标准。同时要求严格报名审批手续、严格审查报名材料、严格执行相关技能等级的考核评价标准。因此,每年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的考核、鉴定、评审合格人数均控制在30%左右。“严”字当头的做法,既发现了高技能人才,更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树立了标杆,起到了示范作用。

(三)从实际出发,突出一个“细”字。

发电企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生产必要环节所涉及的专业面广,要保持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行,需要操作人员既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因此,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鉴定考评过程中,继承和吸收了过去的好做法,不仅考察与生产过程紧密相关的“工作票”与“操作票”、识绘图、看图讲解、设备讲解、事故分析与处理、潜在水平考试等项目,还利用现有仿真设备及仿真技术,增加了实际操作项目,通过模拟操作,事故预想,考察技能水平。在检修工种技能人才的培养中,充分发挥老师傅的传、帮、带作用,相互切磋技艺,共同提高检修工艺水平。

(四)大胆探索,突出一个“新”字。

电力技术的发展及粤电集团公司的不断壮大,对生产人员的知识及技能水平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粤电集团公司在人才培养上实现了自主创新。

一是改进人才培养方式,开展“以赛促学、以赛促培、以赛促练”的系列竞赛活动,在全公司掀起技能比武的热潮。近年所属单位自行举办各类技能竞赛208次,粤电集团公司举办电力行业特有工种技能竞赛活动共8次,参加决赛人数共198人。今年在现役机组上开展的汽轮机本体检修竞赛,既检验了技能人员的综合能力,也检验了多工种人员的协调配合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利用集团内部局域网同步转播比赛实况,为构建全集团公司生产人员交流技艺的平台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二是增加新内容。适应在近年来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要求,注重提高技能人员对新技术、新设备的适应能力,在日常技能培训中,增加了外语及“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四新”知识,不断提高技能人员的适应能力。

三是拓宽培训渠道。为适应新建项目投产的要求,积极选派相关人员赴国外学习操作技能。仅2005年共外送88名生产人员赴新加坡、日本等国学习LNG燃气轮机的操作技能和相关知识。人才培养方式与方法的转变,增添人才培养工作的活力。

(五)实现资源共享,突出一个“惠”字。

重视培训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是利用社会资源。与对口大专院校合作,对生产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利用外部技能培训机构,对通用工种进行技能培训与考核;二是对内部师资力量、设备、场地的调剂使用。在内部培训考核机构的建设中,组织全公司的力量建立了发电行业特有工种的专家库和师资库,实行场地、技术设施、技术资料的共享,节省了开支,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努力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机制

(一)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建设。

为加强并规范技能人才的培养,粤电集团公司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下辖7个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建立了以发电专业为核心的专家库,并拥有200MW、300MW、600MW、LNG等7个仿真机培训中心和多个检修培训鉴定基地,涉及到火力发电厂汽轮机、锅炉、电气、化学、热工、燃料、运行控制、金属以及水力发电厂等50多个相关工种,覆盖面广。这些机构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制定高技能人才标准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

为规范和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管理,培养合格人才,粤电集团公司制定了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职业技能鉴定管理、高技能人才培养等管理制度及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三个等级的技能人才评价(鉴定)标准,明确定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目标、标准、措施,对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三)发挥内部三级培训网络作用,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

为适应电力新技术的发展,培养视野开阔、知识丰富、技术全面的技能人才,以举办各类专业培训班、技术讲座、技能竞赛、国外培训、视频观摩、远程教学、自助学习、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传授知识及技能。发挥内部培训网络的作用,做到每周有技术问答,每月有技术考试,每年有安全规程考试和技能鉴定,努力把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四)完善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为技能人才成长开辟新途径。

1�引进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粤电集团公司新进人员多为高学历人员的特点,提出走工程系列和技能系列并举的成才道路,鼓励在生产一线的人员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同时报考工程师和技师,成为“双师型人才”,提倡“双师型人才”优先使用、优先提拔,形成育才新机制。

2�对在一系列竞赛活动中涌现出的技能尖子,大张旗鼓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内部文件、新闻宣传、大会等不同形式通报表彰,并积极推荐报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授予“广东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并按有关规定破格晋级(技能等级)提岗(提拔到高岗位任职)享受相应工资待遇:技师与工程师、高级技师与高级工程师同等津贴。实行激励新机制。

3�根据企业实际,下达高技能人员聘任指标,实行评聘分开、择优选用、奖罚分明的动态管理新机制。

在破格晋级提岗享受相应工资待遇的同时,规定技师及高级技师受聘任期间,必须与所在单位签订师带徒培养合同,培养本专业高技能人才1-2名,期满考核合格方能续聘,否则予以解聘。对考核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将其调整到更高工作岗位上“压担子”,为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环境。现已有20多人被调整到更高岗位任职。

完善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的牵引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全方位的激发广大技能人员争做一流技能人才的热情。

四、未来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思路

粤电集团公司正积极推进“高技能人才工程”,力争在未来几年培养1800名高技能人才,包括高级技师约480名,技师约1200名。使技能人员的技能等级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同时培养选拔10名粤电集团公司特级技术能手,100名粤电集团公司级技术能手,300名二级单位技术能手,使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充分满足粤电集团公司的高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广东宏宇集团有限公司 篇5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广核集团”) 是在1987年开工建设的大亚湾核电站的基础上, 于199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的大型试点企业集团, 依据“以核养核, 滚动发展”的经营方针, 负责组织实施核电站工程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行、维修管理及相关业务。集团的战略定位是:以核电为主的清洁能源集团, 为社会提供安全、环保和经济的电力。经过20多年的创业过程, 截至2010年11月底, 中广核集团拥有总资产约1866亿元人民币, 净资产约604亿元人民币, 净资产是集团成立初期32.4亿元的18倍, 有效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中广核集团成立多年来, 经历了“合资经营、借贷建设、售电还钱”的大亚湾模式和从“单基地、单项目”到“多基地、多项目”的集团发展过程。在这期间, 集团积极主动开展外债风险管理、内控等方面的探索, 形成相关外债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策略, 并通过合理选择外债保值工具、动态管理和静态控制的管理方法等有关举措, 构建了一套比较科学完整、行之有效的外债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 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成果, 有力地推动了中广核集团的健康发展。中广核集团在外债风险管理方面探索和积累的宝贵经验, 对仍处于探索中的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将是一个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鉴于此, 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总经济师岳林康, 希望对国有企业的财务工作有所启迪。

面对风险, 探索管理之道

岳林康指出, 中广核集团外债的基本特点是:外债总量大, 贷款形式多, 币种多, 其中以欧元、英镑为主要债务, 贷款期限长, 因而蕴含的债务风险很大, 主要是汇率风险、利率风险、资金周转风险、会计风险等。风险的存在可能使企业经营业绩产生较大的波动, 使企业战略的实施偏离既定的目标。因此, 企业必须根据所面临的风险状况和内外部环境, 积极主动地管理风险, 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在上世纪80年代, 国内尚无外债风险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可循, 中广核集团从与信贷银行签订出口信贷协议开始着手研究长期外债管理问题。经过多方参与的研究与探讨, 先从简单的外汇远期做起, 在探索中起步。岳林康指出, 就企业的外债风险管理而言, 管理方法总体可分为两类:一是非金融管理方法, 即采用非金融方面的措施来防范外汇风险, 主要包括组织集中化、再开票公司、选择生产地点、选择商务合同货币等;二是金融管理方法, 主要包括选择借款货币、选择借款利率、提前或滞后外汇结算、债务重组、金融衍生工具等方法。由于中广核集团的外债总量大、利率高、期限长, 对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影响很大。为此, 从集团发展战略对风险控制的要求出发, 采用选择借款货币、选择借款利率、适时转换外币债务为人民币债务、开展远期的外汇交易、商务合同条件等金融工具和非金融工具, 积极主动应对风险。

融合发展战略与管理目标, 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岳林康谈到, 从全面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的四个目标, 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出发, 结合企业的实践, 制定长期外债风险管理目标和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任何可以完全或部分消除外债风险的技术或手段可称为外债风险保值措施。作为电力生产企业, 中广核集团积极应对影响集团发展战略的外债风险, 采用外债保值管理的措施, 制定了长期外债风险管理的策略。

制定外债保值目标是长期外债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目标的确定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公司的“可承受成本”, 据此确定公司外债保值管理的控制目标值;二是科学的预测, 据此判断保值措施的选择和实施时机。

在此基础上, 制定公司的外债保值管理策略。

一是债务货币的选择。债务货币的选择决定了举债之后外债风险管理的方向和重点。对于建设项目并负责持续经营的企业而言, 主要有两种选择:第一, 债务货币与公司基建进口贸易商务合同计价货币一致, 可以避免基建期的外汇汇率风险;第二, 债务货币与公司生产期收入货币或记账本位币相匹配, 可以避免经营期的外汇汇率风险。

二是保值工具的选择策略。要先对适合的债务尽量安排简单的保值工具 (如远期外汇交易合约) , 对实在达不到保值目标的债务才考虑安排结构性的保值工具。在选择上考虑以下因素:第一, 保值工具的费用;第二, 与集团外债货币相匹配;第三, 保值工具在金融市场中的容量、安全性、流动性及收益性。市场上常用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有即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合约、外汇期权交易等。结合外债还款结构, 集团选择了超远期外汇交易合约这一保值工具。它的特点是易于操作, 市场上报价透明, 流动性、灵活性较好, 保值期较长, 市场上报价可长达10年以上。

三是分期分批, 分散风险, 长期与短期相结合。根据市场的现状和公司的成本预算目标, 区分外债风险管理目标的主次, 总目标与分目标, 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 构成有层次结构的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具体的交易分期分批将本金和利息安排掉期, 分批固定还款成本, 分散还款风险;优先安排还款期内前几年内的债务, 使还款高峰期的外债尽可能地固定在预算承受范围内。

四是慎重选择保值交易对象和中介银行, 严格控制风险。中广核集团外债期限长、金额大, 为避免多家询价可能对市场造成不利的影响, 必须挑选资信好、效率优良且有能力进行超远期交易的银行, 必要时请专业机构对方案进行比较评估, 选定方案, 并挑选国内外一流的银行组成外债风险管理的投标团。

五是静态控制, 动态管理。通过测算、决策, 确定各期的真实债务及其“可承受成本”, 作为控制的量化目标, 报公司管理层批准后组织实施, 体现静态控制;而针对市场的波动, 如果因还款时间或金额的调整使已做的保值交易时间或金额与实际不吻合时, 特别是当市场有“出险”前兆时, 有关交易合约可以在授权规定下经公司领导批准后择机平盘, 但必须以保证还本付息的风险被覆盖为前提, 公司要设定适当的止损限额, 制定止损处理业务流程, 并制定应急处理预案, 以及时应对合约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这种在保值目标、金额等要素总控制下的授权、审批、交易、风险处理过程, 体现了“动态管理”保证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的思想。

六是加强内部控制, 严格审批。首先, 中广核集团先后制定了《长期外债汇率风险管理大纲》、《外债风险管理审批、交易程序》等工作制度和程序。总经理部根据市场行情, 在保值目标、金额的批准范围内实施。财务部资金管理人员通过金融资讯终端系统密切关注国际外汇市场的行情, 编写交易分析和建议, 集团公司领导做出决策后, 发出交易指令, 并追踪完成交易确认等手续。如有对保值目标和比例的调整, 要按照授权上报公司管理层, 取得批准;其次, 严格执行交易程序。在交易、记录、交割、评估等环节上严格按照交易程序的要求来执行, 将交易结果逐级上报, 外债保值交易的交割及相关资金调拨必须严格遵守集团公司或成员公司的支付程序, 对交易情况按年进行评估;再次, 坚持定期监督审计。公司内审部门对交易过程的决策及执行各个环节是否遵循公司的有关制度或程序进行定期检查, 建立全员、全过程管理的体系, 并通过责任制考核、定期轮岗和审计, 实施控制监督功能。

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为集团发展保驾护航

岳林康指出, 中广核集团多年来积极、主动地开展长期外债风险管理, 历经一段时期的探索与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成效, 节省了数十亿元人民币的财务费用支出。但是, 面对未来, 风险管理的任务依然艰巨, 面临外债风险长期性管理的困难。目前, 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经济、地缘危机等多元化影响使风险急剧增加, 金融市场上缺乏对汇率的长期预测, 超远期外汇交易的报价、交易量较少, 保值工具缺乏, 为长期外汇风险管理业务带来很大的困难。对于大量使用欧元、英镑等外币债务的中广核集团来说, 近年来外部市场波动引起的汇兑损益也较大, 使企业经营利润大起大落。尽管面临着诸多的困难, 但岳林康表示, 在原有管理成果的基础上将继续深化外债风险管理, 中广核集团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进一步深入开展风险管理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逐步解决公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 为公司的科学、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为实现国家核电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作出不懈的努力!

广东宏宇集团有限公司 篇6

记者:李总, 我们一直只知道伟业是国内著名的铝型材的制造商, 现在才了解到原来伟业也从事门窗的生产。

李总:其实我们很早就立项系统门窗, 早期组建了专家驻点的伟业门窗幕墙专家组, 从市场需求、性能要求、政策方向等多方面考虑, 研发了一系列具有节能环保的“伟家业”门窗系统。

在产品市场推广上, 我们采用伟业首创总部管理模式和5S品牌管理体系, 通过全国1000多家的经销网店在工程市场、家装市场推广整套“伟家业”系统门窗, 其中50、65平开隔热门窗、80、90、86推拉隔热门窗、100隔热地弹簧门及玻璃幕墙等系列受到市场追捧。在经过国家研究认证, “伟家业”的“50型铝合金节能平开窗”、“140系列单元式幕墙”项目列为2009年全国建设行业科技专家推广项目, 这一成果鼓励了我们对系统门窗的深入研发。

近年来, 市场对家装产品要求不断提升, 因此我们乘胜追击, 再接再厉, 通过研发中心系统论证, 今年, 我将推出“伟家业”新一代系统门窗, 新产品在外观、性能上将会带给消费者崭新的体验, 高附加值的节能性能会是系统门窗发展的新动力。

记者:伟业作为型材供应商为什么要大力投入研发系统门窗?

李总:我们服务的宗旨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解决方案, 而型材在系统门窗中承担着主干作用, 只有利用优质型材、五金配件在精湛安装技术配套的情况下, 才能达到系统门窗的优异性能。因此, 我们与房地产商和门窗厂商等客户合作的时候, 必定先与客户沟通产品上的需求, 切实解决客户问题。服务是构造长胜品牌的原动力, 我们将研发、人才、质量管理注入战略体系、持续完善售前售后服务体系, 做到服务护航, 制胜终端。

记者:如此一来, 伟业实际上是将型材和设计方案交给客户来加工生产?

李总:是的, 门窗厂的客户群体大多是终端客户, 他们能快捷取得市场的需求, 我们在型材生产的时就能做得更到位, 也能碰撞一些火花, 促使双方得到提升。我们采用总部统一管理模式, 提供给客户的技术服务是免费的, 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 更能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对外输出生产技术、经营模式, 还将先进的品牌文化植入生产基地和经销网店, 提升企业形象, 丰富品牌文化。

记者:如果在投标时遇到了门窗厂客户怎么解决竞争问题?

李总:这要看客户的选择。系统门窗是我们的市场方向, 如果客户也是做系统门窗, 我们可以达成大联盟, 让客户去做门窗, 我们还是背后的型材供应商。节能系统门窗我们更注重家装市场,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门窗都是很简陋的, 大都是采用普通材料, 防水、隔热等性能很差, 谈不上节能, 有高楼龄的房屋窗户, 甚至会有高空跌落的危险性。现今, 国家提高对房屋建筑型材节能环保的要求, 个人消费二次装修注重高性能门窗的选择, 这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再者, 我们认为我们设计了一个很好的产品, 但是受房地产商和门窗厂的制约, 他们可能不会按我的要求做, 那最后就不是系统门窗, 最后受害的还是我的产品, 所以我们必须要两条腿走路。终端客户的要求是市场发展的动向, 在研发门窗产品的时候, 制定标准并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通过营销创新, 向客户推送优质产品。

记者:那伟业做系统门窗的优势在哪里?

李总:首先我们在生产上坚持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 引进先进门窗生产设备和顶尖技术, 以市场为导向, 生产节能性能较高的门窗产品, 拥有自主研发制造的“铝金刚”、“伟业牌·伟家业”门窗幕墙系统, “伟家业”系统产品达到铝合金节能平开窗达国际先进水平, 曾获“节能窗国际领军品牌”、“创新产品奖”而且, 我们对产品研发加大投入, 每年的一些发明专利保证产品质量上有优势。

我们在产品营销方面屡屡创新:总以顾客需求为驱动, 独创产业联盟盈利模式, 与经销商合作生产铝合金门窗, 并设有专项门窗公司, 创立线上营销推广平台“伟业门窗商城”, 保证新产品上市的效率, 也为为广大消费者推送铝合金门窗、高端大气的豪宅门窗、节能环保系统门窗等产品, 直接占领终端市场。

记者:我们走访过广东一些民企, 了解到很多现在的大企业在过去都是几台机器起家, 您能介绍一下伟业的发展历程么?

李总:我们董事长很早就出来创业, 最开始的时候是生产铜产品, 后来认为铝产品的性能更具环保, 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 并可塑性强, 于是, 我们就开始铝型材的探索道路。

90年代初的时候, 我们只有十几台机器, 生产的产品也比较单一, 随着使用铝产品的兴起, 我们的产品也逐渐走向多元化, 至今产品范围涉及建筑型材、工业铝材、节能型材等不同领域。

为让消费者更清晰了解我们的品牌, 我们一直沿用创办之初的伟业品牌。自1999年在江苏新沂市设立分厂, 2000年我们首创总部管理模式, 形成了以珠江三角洲、长三角洲为核心辐射全国的营销网络。2003年, 我们的产品获得国家首批“产品质量免检”称号, 伟业品牌的知名度大大提升, 公司从2009年起全面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围绕“超百亿民企, 创世界名牌”的战略目标, 全面提升各项经营管理。我们引进7000吨大型挤压机等先进的铝型材生产设备、独立的检测中心, 组建由多名铝材行业专家组建的产、学、研科技专家委员会, 并取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及国家建设部中建机门窗幕墙型材研发检测中心认证。因此, 我们聚焦科技创新, 持续研发新产品、新专利、新材料。我们在合金优化、熔铸、挤压、热处理、模具设计与制造等关键领域拥有10大自主核心技术, 至今已获113项授权专利, 2008被南海区政府认定为“雄鹰计划”重点扶持企业、2010年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现今铝行业市场竞争剧烈, 我们必须不断升级营销模式, 利用网络推广及线上推广相结合, 与广大经销商实施战略发展。

记者:伟业国内著名的铝型材的供应商, 您觉得伟业有什么独特的企业文化呢?

李总:广东很多企业都是家族企业, 我们伟业也是。但我们不会任人唯亲, 重要岗位要有能力的人才能做。我们坚持人才理念, 20多年一脉相承的不只是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产能的显著增加, 更是我们伟业精神的薪火相传。为了实现持续的创新提高, 公司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 与诸多著名学府如华南理工大学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组建具有自我提升的“伟业学院”, 让技术、工艺、设计融汇到每一个伟业人的事业和生活中, 使厂区也形成积极学习、不断进取的氛围。

伟业在快速成长的同时, 还回馈社会, 以多种形式履行社会责任。伟业成立了365基本, 积极帮助遇到重疾和意外的员工及社会困难人士, 参与各项公益慈善活动, 如赞助举办“伟业杯”珠三角首届青年少年歌唱比赛、赞助第二届广佛自闭症孩子家长分享交流会, 赞助2013年“沥桂一体·美丽家园”龙舟赛、赞助江苏省新沂市“爱老敬老”及“青少年希望工程“捐款等活动, 并获得过“佛山市南海区慈善奖”的荣誉。

记者:伟业现在已经做得很大了, 是否还想继续开拓国际市场呢?

李总:发展至今, 我们已经是综合实力位居铝型材行业前十, 是销售覆盖面最广、装备技术最先进、管理效益最佳的标杆企业, 相对海外市场, 我们更重视国内市场的发展, 因为我们认为全国每一个经销网点都伟业必不可少的, 因此, 我们将继续以内需为驱动, 培育县级经销商, 打造庞大的的经销网络, 不断地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

“精益求精”是我们对产品的追求, 我们要做消费者钟爱的产品。我们在保持国内增长的前提下, 与国外优秀的企业合作并相互学习借鉴, 以此优化公司的技术配置, 促使产品升级。

记者:伟业未来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呢?

李总:未来我们还是注重产品创新和销售模式创新, 尝试不同领域实现营销创新, 如利用网络平台开设伟业门窗商城、进驻天猫网店, 向终端客户快速地展示产品, 开启伟业门窗线上网络营销新模式。

广东宏宇集团有限公司 篇7

题记:公元1497年, 一幅名为《蒙娜丽莎》的不朽之作横空出世。从此, 那个永恒的微笑就无时无刻不在向世界传递着自信、乐观、从容, 以及温雅、高尚和愉悦的气质。进而折射出中世纪黑暗中, 在基督教神学重压下已经开始觉醒的人们所表现出的那种对新世界、新生活的无限向往。

公元1999年, 一家以“蒙娜丽莎”为注册商标的新型建材企业在南中国美丽的西樵山下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从此, 蒙娜丽莎人秉承艺术血统、饱含文化基因、践行人文关怀、担当环保使命, 在生活的艺术和艺术的生活舞台上, 演绎出了一个艺术与生活完美结合的品牌典范。

佛山陶瓷源远流长, 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是全球最大、最重要陶瓷生产基地。陶瓷已发展成为佛山制造的支柱产业之一, 其产业基础雄厚, 辐射力广, 就业者众多, 在佛山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佛山陶瓷经过多年的发展, 涌现出了很多陶瓷企业和品牌, 数量之多, 规模之大, 是其它陶瓷产区无法比拟的, 仅建陶行业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就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 佛山陶瓷在各地市场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强大的市场影响力, 同时佛山的主要陶瓷企业一般规模较大, 抗风险能力较强, 广东蒙娜丽莎新型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广东蒙娜丽莎新型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蒙娜丽莎集团, 原名广东蒙娜丽莎陶瓷有限公司) , 总部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轻纺城工业园区, 成立于1992年, 是一家集科研开发、专业生产、营销为一体的大型建筑陶瓷企业。

初秋的一个上午, 记者来到蒙娜丽莎集团总部后被接待人员请到了董事长萧华的办公室, 刚好他有另外一个会议要参加, 秘书便招呼记者在董事长办公室稍坐等候。萧华的办公室陈设极其简单, 一张办公桌、一套会客沙发、一套茶几便是全部, 记者扫视了一遍办公室也没有发现多少萧华个人荣誉奖章之类的陈列品, 可见其处事风格的简单和为人的低调。在等待的间隙, 记者坐的沙发有阳光照了进来, 想起身去拉下窗帘, 但找了半天也没有见到电动窗帘的开关在哪儿?正在这个时候, 一位穿着白色衬衫、黑色西裤的男子走进来帮记者调下了窗帘。这个面带笑容、和蔼可亲的男子便是萧华。见到萧华的第一眼就被他身上质朴的气质吸引了, 接下来的采访, 更是感受到他的平易近人。

机遇, 是企业顺利启航的“风帆”

“一个企业成功的因素有很多, 但机遇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大重要因素, 发现机遇、把握机遇、利用机遇是成功方舟顺利启航的必需条件, 于人如此, 于企业更是如此”。务实而又睿智的萧华谈起蒙娜丽莎取得的成就, 他认为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条件非常重要。而萧华和他的同伴们无疑是善于发现机遇并且牢牢把握住机会的一群人, 以他为中心的蒙娜丽莎集团同样不放过每一个让自己更加强大的机遇。

萧华向记者介绍了蒙娜丽莎集团取名缘由时牵出的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蒙娜丽莎陶瓷原名樵东陶瓷, 在磕磕绊绊中运营了几年, 但一直不温不火, 尤其是这个地域特征极为浓厚的名称, 令樵东人面临着不少的尴尬, 有人叫它“jiaodong (焦东) , 也有人叫它“qiaodong (翘东) ”, 当时包括国内很多经销商, 文化程度不是很高, 很多人都把“樵东”念作“焦东”。“我们在销售中遇到很多这样的情况, 不利于提升品牌形象。有时候外地客户打电话来:‘你们是焦东陶瓷厂吗?’‘不是, 打错了。’等放下电话才回过神来, 原来客户就是找我们的啊!”尽管“樵东”是一个质量过硬的好品牌, 但若要在国内外大力推广, 这不能算是一个很好传播的名字。萧华解释说。

将“樵东”更名为“蒙娜丽莎”得益于公司战略的转型调整。1998年, 公司组建了营销策划部和国际贸易部, 一方面计划加强品牌宣传, 另一方面加大国际贸易出口。一次, 一位来自阿联酋的客户向萧华抱怨:“qiaodong”太土了, 不利于拓展国际市场, 应该取一个国际化的名字, 让国外经销商一听就能够记住。萧华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提议, 他非常重视, 正赶上公司品牌转型, 回来后他马上召开董事会, 约定每个人花一个月的时间各想一个名字。“我当时提出了‘维多利’。张旗康董事提出了‘维纳斯’和‘蒙娜丽莎’, 考虑到‘维纳斯’是断臂的, 形象对企业不太好, 最后董事会拍板选用‘蒙娜丽莎’作为企业新的品牌名称。”萧华说:“当天下午就马上到广东省工商局注册, 当时这个品牌在佛山不能注册, 要到省里申请。经过多番努力, 终于有了蒙娜丽莎陶瓷的品牌。”

当时, 注册一个商标一般九个月就可以申请下来, 而“蒙娜丽莎”的注册却耗时一年零六个月。萧华说, 当时国家商标局有一个副局长, 还请示了时任国务院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新华社总编辑以及国家工商总局的领导专门为“蒙娜丽莎”商标的注册召开了一次会议。董事张旗康被请去做答辩。根据世界知识产权公约组织的规定, 著作权或版权的有效期是死后五十年, 除非他有继承人。历史名城、历史名人是不可以注册的, “蒙娜丽莎”是五百多年前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一个作品名称, 是一个普通人的名字, 不属于历史名人, 因而可以注册。其实蒙娜丽莎的全名是丽莎·盖拉尔迪妮, 她是嫁给乔孔多以后才被称为蒙娜丽莎, 意思是丽莎夫人。萧华及其团队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 最终成功申请到了“蒙娜丽莎”这个商标。

有了一个好名字, 还要有一个好的广告语。蒙娜丽莎最早推出的广告语是“感受艺术, 品味生活”。萧华为记者解释说, 蒙娜丽莎源自艺术, 所以说“感受艺术”;而从事陶瓷生产, 美化人居环境, 所以说“品味生活”。拥有了这个优雅的名字是蒙娜丽莎企业实现华丽转身的一个开始。但是, 要经营好一个品牌、一个企业, 萧华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他一直在思考与探索当中。“我们由生产彩釉砖到做抛光砖, 继而做釉面砖, 现在又做仿古砖, 最终发现我们寻找的是什么?那就是为消费者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 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和梦想, 对于蒙娜丽莎集团来说, 必须牢牢抓住创新和文化这两个关键的要素。围绕着创新与文化, 蒙娜丽莎集团踏上了新的征程。

创新, 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

创新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创新代表着发展, 企业只有不断地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 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 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屹立, 创新可以说是企业的灵魂, 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保企业之船在波涛汹涌的商海中平稳行驶, 逆流而上。久经“商”场的萧华更懂得创新对于蒙娜丽莎的重要性, 一直致力于产品的创新、研发。萧华领导下的蒙娜丽莎用产品说话, 而蒙娜丽莎的产品靠创新代言。

创新平台, 行业领先

企业的发展, 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早在1999年, 蒙娜丽莎就组建了自己的企业技术中心, 2005年该中心被认定为“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省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通过技术平台的搭建, 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营造科研开发和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良好环境。

除此之外, 蒙娜丽莎集团长期与武汉理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国内专业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 还与国外著名公司如美国FERRO公司、西班牙BONET公司、美国雷帝公司等紧密合作, 进行经常性的技术交流, 对陶瓷领域专业技术开展深层次的研究。

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和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在集团董事会的主导下, 蒙娜丽莎于2011年7月成立了行业首个院士工作站, 针对行业内一系列重大基础性科研课题进行技术攻关;2013年4月, 蒙娜丽莎集团原南海区院士工作站升级为佛山市、广东省级院士工作站, 成为行业内唯一拥有省市区三级院士工作站的企业, 为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植入了一枚高科技的芯片;2013年8月, 蒙娜丽莎集团经政府相关部门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通过博士后工作站的产、学、研联动工作, 充分发挥其在高端人才引领和技术研发方面的优势, 进一步拓展科技创新与研发平台, 为吸引、培养高科技人才增加了一条全新的通道;2013年11月, 经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批准, 蒙娜丽莎设立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将蒙娜丽莎集团的科技研发与创新平台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成为中国建陶行业唯一拥有三大含金量最高平台的企业, 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萧华因创新成果突出被授予“全国建材行业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创新产品, 引领潮流

陶瓷薄板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欧洲陶瓷工业展上。据华南理工大学陈帆教授介绍, 第一次看到工业化生产的陶瓷薄板是1993年业界同仁从德国慕尼黑一个国际展览会上带回来的一小块样品, 只有3毫米厚, 颜色呈天篮色。当时拿到手里, 一辈子与陶瓷打交道的陈帆教授也不禁发出感慨——陶瓷竟然可以做到这么薄、这么大, 而且还有挠度, 中国建陶业何时才能做出这样的产品?

一路狂奔当中, 中国建陶业步入了21世纪初, 伴随着现代建陶产业的大发展, 陶瓷产品对资源、能源的巨大消耗也引起了一些业内人士的警惕, 每年超亿吨原料, 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而高速增长的出口则被媒体称为是“贱卖国土”。在此背景下, 陶瓷行业在“十五”期间, 成立了一个“瓷砖薄型化”国家项目, 全称叫《大规格超薄建筑陶瓷砖产业化技术开发》, 希望借此降低瓷砖生产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为此, 国内最大的陶瓷装备巨头科达机电建设了首条薄型陶瓷砖生产线, 希望通过对瓷砖减薄方面的研究, 降低陶瓷产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此线从原料加工、全自动压砖机成形到辊道窑烧成等一应俱全, 是当时国内少有的建陶新产品生产线。然而, 经过一段时间研制后, 无论是陶瓷企业, 还是科达机电, 对其研究成果最终都不了了之。

直到2005年, 科达机电的生产线还一直停着, 原先参加项目的几个单位也失去了信心。2006年的一天, 董事长萧华突然接到了陈帆教授的电话邀约, 说是在科达机电旁边的碧桂园喝茶聊天。萧华如约而至, 去了才知道, 除了陈帆教授外, 还有科达机电总经理边程。陈帆教授开门见山地对萧华说, 科达有一条陶瓷板材的生产线, 建成几年了没用起来很可惜, 边总有生产线, 蒙娜丽莎有工艺技术, 看萧董事长有没有兴趣进行陶瓷板材的研制。

当时, 陶瓷板材对许多企业而言, 完全是一个全新的产品。许多人连陶瓷薄板是个什么样子都没见过, 只有有机会观摩过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陶瓷展的技术、管理人员才有幸在国外展会上一睹其真容。然而, 国外陶瓷装备企业对此技术是完全封闭的, 中国人要搞陶瓷薄板, 必须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从头做起, 研发工作将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风险, 而且这种困难和风险不是一般企业的所能够承受的。

虽然前面已有企业进行过尝试, 但最终选择了退出。几经考虑, 萧华还是决定一试。一则, 通过与陈帆、边程的沟通, 使他在心里对陶瓷薄板的研发有了信心;二则, 陶瓷薄板对资源、能源大幅度的节约, 属于低碳节能产品, 必将是未来建陶业发展的方向。天生敢于冒险、创新的萧华, 没有过多的忧虑, 当场决定由蒙娜丽莎接过这副别人不愿意挑的担子, 进军陶瓷薄板的研发领域。

为了加快陶瓷薄板的研究试制, 起初, 在陈帆教授的推动下, 想借助政府的一点力量来共同攻克这一世界性的技术难题, 因而由蒙娜丽莎集团牵头, 与咸阳陶瓷研究院共同申报了“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陶瓷砖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后来, 因该项目是湿法工艺, 而且谈不上有什么研究, 更没有多少推广价值, 只能失望而归。由此, 萧华决定由蒙娜丽莎集团单独承担起陶瓷薄板的研发工作, 只要争取科达机电在压机等硬件上的支持即可。

在大半年的研发过程中, 除了一些科学实验结果外, 没有什么可借鉴东西, 一切都要摸索着前进。在几个月的探索当中, 研发人员形成了共识, 陶瓷薄板的研发, 首先必须利用科达机电的装备技术来确定陶瓷薄板的工艺条件, 2006年末, 蒙娜丽莎集团停下微晶砖车间生产, 全班40多人进驻科达机电试制线, 带着从工厂特制的粉料, 经过连续20天的试制, 一步步调整生产工艺, 一项项修正技术参数, 最终, 陶瓷薄板的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预定的目标。蒙娜丽莎的研发人员在别人感到前景无望而放弃的项目中, 在别人无法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的失败中, 终于掌握了陶瓷薄板生产的关键技术, 实现了生产线生产的全面成功, 为蒙娜丽莎进军陶瓷薄板生产领域打下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2007年初, 萧华决定自主投资兴建全世界第一条陶瓷薄板生产线。2007年3月, “瓷质板材”项目通过国家建设部组织的建设行业科技成果评估;2007年4月21日, 蒙娜丽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的产品推介会, 萧华高调宣布“瓷质板材”试制成功;2007年6月,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蒙娜丽莎绿色环保节能瓷质板材示范基地在蒙娜丽莎集团举行盛大的启动仪式;2007年8月, 一条由科达机电提供设备, 蒙娜丽莎自主兴建的全球第一条大规格陶瓷薄板生产线一举投产成功。这是中国人完全依靠国产装备和自己的工艺技术, 一步步建成投产的首条大规格陶瓷薄板生产线。

从零起步, 建立标准

作为中国建陶业一款划时代的革命性产品, 陶瓷板产品标准及其标准体系的建立, 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2009年3月9日, 经过蒙娜丽莎集团多年的积极争取, 在中国建材联合会、中国建筑卫生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 由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蒙娜丽莎集团和山东德惠来瓷板装饰有限公司共同起草的《陶瓷板》标准 (GB/T23266-2009) 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 标准自2009年11月5日起实施。

早在《陶瓷板》标准正式颁布实施之前, 蒙娜丽莎就会同相关建筑设计单位, 在住建部的大力支持下, 于2009年3月15日正式颁布了《建筑陶瓷薄板应用技术规程》 (JGJ/T172-2009) , 并从2009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伴随着陶瓷薄板在幕墙领域的成功尝试, 蒙娜丽莎集团经过努力, 增加了陶瓷薄板幕墙设计、施工、验收的第二版《建筑陶瓷薄板应用技术规程》正式施行。按照正常的规定, 即便是行业标准, 至少也需执行两年以后才可以启动修订, 但蒙娜丽莎陶瓷薄板由于在幕墙领域的成功尝试与突破, 2009版的技术规程很快便启动修订程序, 并于2012年8月1日推出新的“技术规程”;在此基础上, 蒙娜丽莎集团又结合陶瓷薄板的市场应用, 与相关建筑设计单位, 携手完成了《建筑陶瓷薄板薄法施工系统专刊图集》和《陶瓷薄板建筑幕墙构造图集》 (省级) , 并据此上报至国家相关单位。2014年2月, 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院、广东蒙娜丽莎新型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金易格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编的《建筑陶瓷薄板和轻质板工程应用幕墙、装修》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参考图集 (图集号13CJ43) 由中国计划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至此, 蒙娜丽莎陶瓷薄板完成了在国家层面从产品标准到工程应用的所有技术性文件。

在协助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产品标准、技术规程和施工图集的同时, 蒙娜丽莎参照天然石材、玻璃幕墙等建材产品的施工方法, 针对陶瓷薄板, 经过大量的施工实践, 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瓷砖的、全新的五大应用施工系统, 它们分别是:建筑陶瓷薄板薄法施工系统、建筑陶瓷薄板建筑幕墙干挂系统、建筑陶瓷薄板铝蜂窝复合板系统、KF幕墙式轻质防火保温装饰干挂板系统、建筑陶瓷薄板XRY外墙外保温一体化系统。

连同《轻质陶瓷砖》标准, 蒙娜丽莎集团把这个技术系统统称为“两本图集、三个标准、五大应用技术系统”。

在中国现代建陶行业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从来没有哪一款产品像陶瓷薄板一样拥有如此完整而又系统的技术应用体系, 蒙娜丽莎集团为这个体系的建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而这个体系的受益者, 却是整个建陶行业!

2009年9月, ISO/TC189陶瓷砖标委会年会在西安召开。在这次年会上, 作为国家建筑卫生陶瓷标委会副主任单位的蒙娜丽莎集团在主办方指定的会场位置展出了原大制造尺寸的1800×900×5.5mm陶瓷薄板, 让来自世界各国的标委会成员国代表观摩。就是在这次年会上, 与会代表发现还没有陶瓷板产品的世界标准, 于是, 蒙娜丽莎集团向全国建筑卫生陶瓷标准委员会 (SAC/TC249) 提出参加ISO/TC189陶瓷砖标委会, 参与制定陶瓷板世界标准的请求。后来, SAC/TC249秘书处上报国家标委会并获得批复, 同意蒙娜丽莎代表中国参加ISO/TC189陶瓷砖标委会会议。

在随后五年的时间内, 蒙娜丽莎集团代表中国陶瓷行业多次参加了《陶瓷板》国际标准的制定, 这是迄今为止有中国企业参加的唯一一个陶瓷行业的国际标准。它的成功制定, 代表着中国陶瓷行业开始真正走向国际市场, 并在标准的制定当中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陶瓷幕墙, 全球领先

令萧华没有想到的是, 众口称赞的陶瓷薄板, 市场推广却是异常地艰难。

曾几何时, 外墙砖风靡一时, 从南到北各类建筑满目皆是瓷砖和马赛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少八九十年代施工的建筑物都出现了外墙砖脱落的现象, “瓷砖脱落砸伤行人”事件屡屡发生, 导致北京、上海、重庆、江苏、大连等地纷纷出台政策, 禁止高层建筑外墙使用外墙砖及马赛克。与此同时, 建筑节能与装修材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005年4月,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正式发布, 对建筑节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普通外墙砖、涂料等装饰材料再一次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就在外墙砖市场四面楚歌、日渐式微之际, 一款被称为建筑陶瓷革命性的新产品陶瓷薄板在蒙娜丽莎集团横空出世, 以更低碳、更环保、更节能、更安全的优势, 向建筑外墙装修市场发起了挑战, 成为高层建筑幕墙装修市场的新宠。

坐落在杭州西湖边上的杭州生物医药创业基地, 是国内第一个采用陶瓷薄板作为幕墙装饰材料的高层建筑, 它的突破与北京凯乐田原建筑技术有限公司田原博士有着不解之缘。

还在是2006年, 田博士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由蒙娜丽莎集团生产的陶瓷薄板。这次邂逅, 真可谓是一见倾心, 整天与建筑材料打交道的田博士, 对各种材料的性能、属性了如指掌, 当陶瓷薄板这一全新材料出现在她面前时, 刹那间, 她就为陶瓷薄板独有的质感、色彩与玑理所倾倒, 再加上亚光、通体的效果和特别的颜色, 令田博士欣喜若狂, 从那一刻起, 她就暗暗决定, 一定要将这种材料应用到自己的建筑作品当中去。

然而, 好事多磨。原计划上海一座高层建筑选用陶瓷薄板作为幕墙装修, 但终因种种原因而一再搁浅。一次偶然的机会, 她接触到了她的家乡浙江亚克药业公司的杭州生物医药创业基地项目, 该公司董事长楼金先生对建筑节能、环保有着痴迷般的追求。于是, 田原博士向楼金先生推荐了蒙娜丽莎的陶瓷薄板。带着将信将疑, 楼金先生找到了萧华, 但他亲眼看到陶瓷薄板优良的品质和卓越的性能时, 与田原博士一样, 当场决定选用蒙娜丽莎的陶瓷薄板作为生物医药创业基地项目的幕墙装饰材料, 为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树立一座绿色、节能建筑的样板工程。

继杭州生物医药创业基地之后, 陶瓷薄板开始广泛进入各类酒店、医院、住宅、写字楼、商业空间、市政工程等各类大型工程的幕墙与室内装修, 成为绿色、节能建筑装修的杰出代表。2014年初, 为进一步加快陶瓷薄板在工程市场的应用领域, 集团板材事业部特别成立了绿屋建科幕墙工程公司。目前, 蒙娜丽莎陶瓷薄板在研发、生产、设计、应用等领域, 已形成了完整、成熟的产业体系, 尤其是高层幕墙应用领域, 蒙娜丽莎集团远超欧美等发达国家, 成为全球领先的非透明装饰面板的领导者。

文化, 是企业稳步向前的“方向标”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就在时间漏斗下的沉淀, 一年企业靠机遇、十年企业靠管理、百年企业靠文化。这是萧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现在几乎都成了蒙娜丽莎集团员工的工作价值方向标, 这体现了萧华对企业文化塑造的重视。

蒙娜丽莎早在企业创办之初就不断建立与完善企业内在价值与品牌文化体系, 近年来更提出了“文化营销”、“文化领航”的发展战略。

建成全球最大的蒙娜丽莎文化艺术馆

2007年夏季的一天, 萧华参加佛山市禅城区商会组织企业家前往阳江的一次商务考察活动, 在著名的阳江十八子刀具生产基地, 萧华被十八子所呈现出来的刀具文化所深深地震撼了, 他感觉企业对中国传统刀具文化的挖掘与整理非常的好, 通过刀具文化的展示, 让人不由地对阳江十八子的品牌、产品产生钦佩之情。羡慕之余, 他认为陶瓷产品比刀具更具文化内涵, 而且历史也更深远, 蒙娜丽莎这个品牌更有着十八子无法比拟的文化资源, 重要的是怎么挖掘、提炼出属于自己的品牌文化, 并能够鲜活地展现出来。

早在2000年品牌注册成功之初, 蒙娜丽莎就开始点点滴滴地收集、整理一些关于蒙娜丽莎的相关资料。受此启发, 考察回来的路上, 一个建立蒙娜丽莎文化艺术馆的初步想法已在萧华心中渐渐形成。回到公司, 他立即在董事会上提出了建立蒙娜丽莎文化艺术馆的想法, 没想到几位股东都非常支持。大家一致认为, 为了更好地实施文化战略, 展示蒙娜丽莎的品牌文化, 企业需要筹建一座“蒙娜丽莎文化艺术馆”。

这样一个馆中, 应该收藏、记录、展示与“蒙娜丽莎”一切相关联的藏品。然而,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 虽然成功注册了“蒙娜丽莎”商标, 但要建起这样一座主题博物馆, 却谈何容易?

几经努力, 2009年6月3日, 蒙娜丽莎文化艺术馆建成开馆, 首期展出面积达1200平方米, 馆内搜集展出了来自全球近百个国家、历史跨度近500年的200余件珍贵藏品, 全部藏品都与《蒙娜丽莎》及其作者达·芬奇有关。艺术馆由蒙娜丽莎走廊、蒙娜丽莎大厅、军事天地、现实主义、探索通道、梦想未来、美蒂奇咖啡馆、列奥纳多沙龙及雅典学院等几部分组成。在文化艺术馆的显著位置展示了8幅不同版本的蒙娜丽莎画像。除此之外, 文化艺术馆创造性地运用了560幅达·芬奇素描稿制作的32米长巨幅陶瓷艺术台面, 堪称该艺术馆的“镇馆之宝”。据官方媒体报道, 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家蒙娜丽莎主题文化艺术馆, 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蒙娜丽莎文化界首座全面引入薄板陶瓷艺术作品的艺术馆, 代表国际陶瓷技术领先水平的建筑陶瓷薄板被广泛运用于其间, 构造出一座华丽堂皇的艺术殿堂。

2009年11月, 经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实地考察、评估, 正式授予该馆为“中国蒙娜丽莎文化艺术馆。”从此之后, 蒙娜丽莎文化艺术馆成为每一位前来蒙娜丽莎的客人的首站地, 他们徜徉在艺术的海洋里, 感受着蒙娜丽莎迷人的文化魅力。

蒙娜丽莎文化艺术馆的建成, 不仅为弘扬世界先进文化与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也极大地丰富了蒙娜丽莎公司及蒙娜丽莎品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 而且迅速成为集旅游、教育、科学、艺术、文化、餐饮、购物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如今, 每天络绎不绝的客人到访蒙娜丽莎, 印象最深的总是蒙娜丽莎文化艺术馆, 通过这个窗口与平台, 使蒙娜丽莎品牌在行业内外的地位迅速攀升, 继而成为国际化的品牌, 代表中国制造昂首挺胸地走向世界。

成立文化创意设计公司

现代建筑陶瓷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 但是, 新时期的中国陶瓷业, 被行业外人士贴上了“三高一低” (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 的标签, 企业同质化严重, 竞争激烈, 在高端市场难以与国外品牌相抗衡, 行业正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和挑战。虽然政府与企业天天都在喊产业转型升级, 但怎么样转?怎么样改?许多企业却是心存迷惘。包括行业内一些一线品牌, 为此也曾苦苦探索。

早在“十一五”期间, 蒙娜丽莎集团就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建筑陶瓷板材成套工程技术与装备及两大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2007年10月, 蒙娜丽莎在陶瓷板产业化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率先在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实现了大规格陶瓷板产业化, 产品规格为900×1800mm, 厚度为3.5mm和5.5mm, 具有大、薄、轻、硬、韧等特点, 开创了陶瓷领域“薄型化”的先河。

就是这样一款高科技的产品, 与文化艺术的一次邂逅, 让蒙娜丽莎找到一片产业转型升级的全新蓝海。

2008年, 蒙娜丽莎陶瓷薄板的市场推广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虽然行业内外一片叫好声, 但市场却迟迟难以打开。与此同时, 却不断有客户表示蒙娜丽莎文化艺术馆内用陶瓷薄板制作的各类拼图、挂画及背景墙非常漂亮, 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极具文化品位和内涵, 希望能够订制。在这种环境下, 蒙娜丽莎开始尝试文化艺术馆的做法, 利用陶瓷薄板做一些深加工的产品, 如陶瓷拼画、挂画、卧室背景墙、电视背景墙、沙发背景墙等, 将绘画、摄影、书法、诗词等文化艺术作品与陶瓷薄板结合起来, 没想到却一炮而红, 迅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颇有点有心栽花花不开, 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感觉。原来一平方米薄板或瓷砖的售价不过数百元, 但注入文化艺术元素后, 品位和价值大增, 每平方米售价高达数千元, 为陶瓷薄板价值创新找到了一片新的市场, 也为美化家居空间提供了更具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的装饰材料。

为了做好瓷艺画这一全新的产品, 2009年7月11日, 萧华决定成立蒙娜丽莎瓷艺画事业部。2011年1月, 集团成立蒙娜丽莎文化创意设计公司, 专门开发、生产、销售这类产品。同时, 与国内知名画家、艺术家、书法家、摄影师等形成合作, 将他们的作品通过科技手段完美再现在陶瓷薄板上面, 成为建陶市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并逐步摸索出了一条通过文化艺术创作增值的产业创新新模式。

目前, 蒙娜丽莎文化创意设计公司开发出的产品中除大幅制作精美的瓷艺画、挂画、背景墙和造型风格各异的陶瓷艺术品外, 还广泛邀请国内顶级画家、雕塑家和陶瓷艺术家参与到蒙娜丽莎陶瓷艺术的创作之中, 实现了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陶瓷产品的完美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正成为蒙娜丽莎集团价值创新的一个全新增长点。

就在记者采访之际, 萧华刚刚获得由中国建筑材料企业管理协会授予的“2014年全国建材行业优秀企业家”称号。萧华和他领导下的蒙娜丽莎集团, 既有着创新的胆识, 又有着文化的基因。创新与文化, 早已成为蒙娜丽莎集团最为强烈的烙印与标识, 成为了流淌在蒙娜丽莎人血液里的DNA。而在繁忙的工作之余, 与共和国同龄的萧华更愿意褪去商海传奇的光环, 回归家庭, 享受天伦之乐。除了出差和一些不得不参加的重要会议之外, 周末萧华都会把自己的时间留给家庭, 留给家人。星期天他一般是早上六点钟起来游泳, 晚上陪家人去散步, 他觉得一家人散步时有说有笑, 既可以放松心情, 又可以增进家人之间的沟通理解, 是自己很享受的生活状态。

创新代表着发展, 企业只有不断地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 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 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屹立。

广东宏宇集团有限公司 篇8

1 企业品牌战略的理论基础

1.1 品牌的定义

按照营销学对品牌的定义为: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 他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 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简单的来说:品牌 (商标) 是企业为使自己的商品有别于其他企业商品的一种特殊的标志, 是企业形象特征最明显的外在表现。

1.2 企业品牌经营的重要性

企业品牌经营是通过企业品牌实力的积累, 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从而建立客户的忠诚度, 形成品牌优势, 再通过品牌优势的维持和强化, 最终实现创立名牌和发展名牌。一方面, 企业品牌经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 企业品牌经营在企业经营中占据重要地位。品牌本身是一种无形资产, 其潜在价值有利于企业的业务拓展。由于客户对企业品牌的认同, 企业可以利用品牌的光环在投入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降低成本、提高单价和质量, 从而增加销售额和利润总额。这种潜在的品牌效应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价值源泉。

1.3 企业品牌经营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同类产品品牌之间的竞争不断激烈,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 实施品牌经营策略。首先, 实施企业品牌经营策略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 无品牌或弱势品牌的企业将成为强势品牌的下游, 不会拥有自己的终端市场, 只有拥有自己的品牌, 才有竞争的基础和可能性。其次, 实施企业品牌经营策略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开始深化品牌认识, 并倾向于购买有品牌的产品, 因为对消费者来说, 品牌内有较为深刻的文化含义、服务以及品质, 可以有效地降低消费者的购买风险。

2 丝丽国际集团的品牌含义及优势

通过前面对品牌经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分析, 作为一家国有茧丝绸龙头企业, 无论是出于企业直接经济效益, 还是要维护好“丝丽”这一丝绸业的民族品牌, 并使之发展壮大, 都是丝丽人应有的责任。

2.1“丝丽”品牌的由来及含义

上世纪90年代, 国际国内丝绸纺织服装业已进入完全竞争时代, 产品同质化及营销手段雷同, 到出口服装平均单价越来越低, 企业盈利空间越来越小。集团领导认识到只有以质量取胜、以名牌产品占领和开拓市场, 培育自有的高端品牌, 通过品牌构筑竞争优势, 提高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才能真正提升市场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1995年集团聘请了美国著名的Silqel&Gale公司进行CI计划设计工作。当时提出的设计目标有三项要求:一是要以广东丝绸贸工农一体的大型企业为背景;二是要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特点, 体现丝绸两千多年的历史和丝绸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是要根据丝绸产品柔和、流畅、雅致、凉爽、艳丽、昂贵、能触知、有活力的特征, 反映以朴素、清晰、易读、现代、独特、适用于消费者习惯、适用于流行范畴等要求进行设计。Silqel&Gale公司历经一年设计与筛选, 最终确定了“SILIQUE”为集团的商标名称。“SILIQUE”品牌是丝丽国际集团的商标与司标合一的标记, 代表着集团是新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饱含着丝绸文化的深厚内涵, 它引申于“silk” (丝绸) , 直接反映了丝绸的特征:高贵、典雅、雍容、华丽, 唤起一种繁荣、富有和财富的气氛, 法语拼写使其更加高雅、时尚、浪漫。“SILIQUE”品牌把丝绸产品与丝绸公司及其生产经营的主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在万千丝绸纺织服装品牌的百花园中, 以其鲜明的个性异军突起, 在国际市场上以崭新的姿态, 展现在客户与消费者面前。

2.2 丝丽国际集团的品牌现状

丝丽国际集团创立SILIQUE (丝丽) 品牌后, 已经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注册, 现已发展了Finest (梵逸丝) 、Bastin等多个子品牌。SILIQUE品牌随商务部历次品牌展于美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等, 在2006年意大利米兰时装周上, SILIQUE品牌丝绸服装系列发布轰动了巴黎、米兰, 在2007年“俄罗斯中国年”上, 作为中国纺织行业的唯一代表, 在国家中心展区展示了中国丝绸纺织业的绚丽风采, 在国际上享有广泛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极大促进了丝丽国际集团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以及产业链后道加工的良性循环发展, 被商务部和广东省确定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中国著名品牌”、“中国500强最具价值品牌”、“2010年度广东省十佳自主品牌”、广东省、广州市的著名商标, 获得“30年中国品牌创新奖”称号。丝丽国际集团历年来丝类出口居全国同行首位, 2010年进出口总额超10亿美元, 其中出口9.65亿美元, SILIQUE品牌产品出口6 000万美元。

2.3 丝丽国际集团目前的品牌优势

2.3.1 文化的优势

SILIQUE品牌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以丝绸产品为主题的品牌, 拥有其他品牌难以比拟的中国五千年丝绸文化底蕴和文化背景, 商品竞争优势明显。SILIQUE品牌服装及系列产品, 以中国丝绸渊源文化为背景, 以典雅浪漫的设计风格, 赢得了市场的青睐和认同, 树立了新一代广东丝绸的良好国际形象, 在国际市场享有广泛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拓展国内市场和新兴国家市场时, 更容易被认同和渗透当地市场

2.3.2 资源的优势

茧丝绸是我省重要的民生产业, 是我省九大支柱产业之一纺织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我省粤西、粤北、西江流域等地区和山区约30万农户, 100多万农业人口从事种桑养蚕的工作, 提供了丰富的优质价廉的原材料。丝丽国际集团旗下有7家贸易子公司、5家缫丝厂、1家服装厂、设立有品牌中心、技术中心。现有职工1 159人, 其中专业高级职称36人, 中级职称52人, 初级职称126人;工人1 008人, 管理人员83, 占职工总人数的7%, 技术人员210人, 占职工总人数的18%, 研发人员252人, 占职工总人数的22%。为品牌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人才基础。

2.3.3 符合绿色生态的环保趋势

当前, 随着环保低碳产业在全球的兴起, 绿色生态经济的发展已是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我国已把“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和基本国策, 社会各界人士也将绿色低碳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态度, 由此也更新了人们的消费观。不再单纯的追求廉价, 而改为追求时尚、生态、舒适的。丝绸作为绿色环保材料中的高档素材, 含有二十多种氨基酸, 最贴近人体肌肤, 而且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均追求绿色环保, 符合人们生态环保、回归自然的新型消费理念, 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广阔。

3 丝丽国际集团品牌战略的不足之处

3.1 经营理念的认识偏差

品牌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与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有科学的经营理念和高超的运作技巧,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然而由于目前激烈的市场化竞争, 企业把它当成一种短期化的行为, 以短期内迅速获取较高的利润为出发点, 最终牺牲了品牌的形象。

3.2 设计能力弱

丝绸作为一种高档的产品, 无论是面料还是时装, 最大的卖点是设计和风格, 都需要一流水准的设计师精心设计符合市场潮流的产品, 然而目前公司还缺乏一支一流的设计团队。一流设计师是对产品美学价值以及工匠品质的有力保障, 他们是造就SILIQUE (丝丽) 高端品牌在其品质与形象上优于普通品牌的重要因素;事实证明, 品牌设计师的气质、风格和灵感常常成为消费者购买该品牌产品时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很多时候消费者对于某品牌的追捧主要来自于对于某品牌设计师的喜爱和忠诚。因此, 引进、培育和维系一支一流设计师队伍是服装高端品牌建设的关键。SILIQUE (丝丽) 要想成为高端丝绸品牌, 自我研发和设计是必经之路。

3.3 研发投入低

高端品牌的持久性和生命力将越来越倚仗产品品质和特性的不断升级和改良, 这要求公司未来需要不断提高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依照商业模式推进的要求, 目前丝丽国际集团在产品研发的投入上比重还偏小, 一些困扰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和新面料的研发进展比较缓慢, 应该加大研发投入, 并积极争取相关技术专利, 使之成为SILIQUE (丝丽) 品牌的核心战略性资产。

4 丝丽国际集团品牌战略下一步的规划

4.1 加强品牌化经营意识

品牌经营意识是企业对品牌作用的认识及运用品牌战略的自觉性的表现。首先真正意识到品牌对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壮大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品牌战略的实施是现阶段夺取更大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次要正确认识品牌经营的复杂性, 这是一项系统的, 长期的工程, 要从品牌个性、品牌认同、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管理等要素着手, 由浅入深, 由感性到理性, 才会赢得消费者的忠诚。而丝绸本身是中国的一张名片, “丝丽”品牌又是国内同类中的领先者, 应该说有着一个扎实的基础, 也易于为消费者接受。

4.2 加快国内市场的布局

“丝丽”品牌定位为“高贵典雅、舒适健康”, 走高端市场、高品质的发展路线, 代表着精英阶层的生活品位, 消费群体是那些在国内居于社会中高阶层、具有相当的文化内涵的都市高级白领、金领、时尚女性、企业家、传媒人士、知识女性。定位明确后, 将全力推进SILIQUE品牌国内连锁专营店建设:计划至2013年末将在全国主要一、二线城市共开设32家SILIQUE (丝丽) 品牌连锁专营店 (目前已开设12家) , 基本完成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门店布局, 推动营销市场由出口为主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并举转变。同时, 发挥SILIQUE高端丝绸品牌的聚集效应和渠道优势, 与丝纺集团其他服装品牌形成组合定位和强强联手, 建设以SILIQUE品牌为核心, 多个子品牌共同发展的立体品牌体系, 以直营店为龙头形象快速占领国内一、二线城市市场, 不断扩大品牌综合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 更充分发挥对行业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4.3 创新营销模式

依托品牌直营店探索SILIQUE (丝丽) 品牌产品的体验式营销, 以每个区域旗舰店为载体增设消费者体验功能区, 让消费者能够近距离了解SILIQUE (丝丽) 品牌产品各个生产环节, 全方面普及丝绸产品对人体的保健功效、亲身体验SILIQUE (丝丽) 品牌产品的生产工艺升级 (如解决丝绸面料抗皱、抗缩、固色等难点开发的染整新技术、新工艺) 和技术研发成果, 尤其感受丝绸的历史文化和在当代消费中的高端品味。并以此对消费者进行丝绸消费教育和拉动SILIQUE (丝丽) 品牌产品的销售。在品牌直营店里把丝绸服装、内衣、领带、丝巾、包袋、床上用品、装饰工艺品等产品精心组合设计展示, 为消费者营造一个高品位的丝绸生活空间, 进行系列产品组合式销售。而针对一些高端消费人士的特殊需求, SILIQUE (丝丽) 品牌可以为高端消费者提供定制化产品服务和个性化服务, 提升高端品味。

4.4 实行“走出去”战略

在几代人的努力下, “丝丽”生丝在南亚地区享有美誉, 正逐步往其他地区推进。而成品方面, 目前丝丽国际集团打造的“俄罗斯广东名优产品商贸平台”已投入480万元, 于2011年3月在莫斯科正式启动并投入运营, 得到了中国驻俄大使馆、广东省外经贸厅、广东省国资委的全力支持, 受到俄罗斯客户、各企业界的高度评价, 被列入省外经贸厅“走出去”重点跟踪项目。已完成注册丝丽俄罗斯公司, 在莫斯科市中心最繁华的高档商圈———新阿尔巴特大街高档写字楼内, 建立起广东知名企业优秀产品直销展示中心, 现已拥有SILIQUE品牌和广东名优品牌商品陈列室16间, 成为俄罗斯乃至独联体了解广东产品, 建立“广东名牌”商品信用体系和规范, 提升广东产品国际认同度, 成为广东企业“走出去”的桥梁。

5 结语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 丝丽国际集团由单一的出口企业逐渐向内外销并重的方向转变, 激烈的市场竞争下, 踏踏实实做好品牌经营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 发掘品牌的文化内涵和品牌个性, 引进一流的设计师,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通过国内外市场的精心布局, “丝丽”品牌将会逐步实现立足国内, 走向国际的目标;同时必须明白品牌的经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它需要系统地, 长期培育, 正如习总书记去年参加“复兴之路”展览时所说:“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相信经过丝丽人不懈的实实在在的努力, “丝丽”品牌终将走进千家万户, 实现几代丝绸人的梦想。

摘要:本文理论结合实际, 分析了企业品牌经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丝丽”品牌的由来及目前的经营状况和优势所在, 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 提出品牌下一步的发展发向。

上一篇: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下一篇:无性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