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培养计划

2024-08-11

工业工程培养计划(精选10篇)

工业工程培养计划 篇1

中心小学“青蓝工程”培养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更好地完成学校交给我的“青蓝工程”帮扶计划,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我所帮扶的青年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迅速提高其教学业务水平,特制订此培训计划。

二、培养对象:***

三、起止时间:2006年9月——2008年6月

四、内容及要求:

(一)辅导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1、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要让青年教师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引导青年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中巧安排时间,每学期读好一本教育专著,每周读一本教育刊物。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的效果。每周摘录一篇学习笔记,每月撰写两篇教育教学日记。

㈡参与活动,磨炼内功

1、引领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各项德育活动,提高组织班队工作和管理学生的能力,要求所带青年教师每学期撰写一篇德育工作总结,所任班级努力成为优秀集体。

2、引领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学研究活动,要求所带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承担一次本校的教学实践活动,每学期上交一篇优秀教案,每次评课要上交“评课录”,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写一篇能在市级以上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3、所带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镇组织的青年教师会教和骨干教师优质课展示活动,每年不少于两次,努力做到一年上课过关,三年常规入门,五年成为骨干。

4、所带青年教师,每次外出听课后要认真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

5、以做好教学“六认真”为抓手,苦练常规基本功,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使学科教学质量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提高。

㈢参与竞赛,全面提高

1、帮助青年教师参加镇组织的“三字一话”、说课会课、论文案例、兴趣特长等方面的教学基本功竞赛,通过竞赛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2、指导所带教师参加各类业务竞赛,在各级竞赛中提高业务水平。

五、几项措施

1、要求所带青年教师购买教育专著及教育教学杂志,满足学习需要。

2、随堂听课及时指导、修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带头上示范课,传授好的教学方法。

制定人:***

****年**月

工业工程培养计划 篇2

浙江省温州市自2010年起, 全面启动培养“小文学家”、“小数学家”、“小科学家”的“三小”工程计划。目前温州共有200多所学校加入了“三小”培养基地。2011年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进一步完善了“三小”工程培养方案和基地学校建设管理办法。基地学校纷纷立足实际, 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 如开设“数学小论坛”, 举办“数学节”、“数学活动周”等活动, 开发“探究实验课”、“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建立文学社团”、“组织采风活动”、“开展主题征文”等, 使学习从枯燥的理论变成生动的“生活课题”。在多元化的方式下培养了一批热衷于做科研、写论文的学生, 并着实发现、选拔了一批具有数学、文学、科学潜质的青少年后备人才。

摘自《上海教育科研》/孙颖亮文

工业工程培养计划 篇3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师;校企共建

作者简介:王煊(1978-),男,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杨增科(1983-),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助教。(河南焦作4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28-02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

2010年6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订大会在天津市召开,国家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完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目标是教育培养出大量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较高质量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最终能够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人才强国之路,对加强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和行业需求培养相关人才,全面提高高校各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1]

1.培养工程师的特点

(1)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培养。

(2)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按照相应的社会标准和行业标准。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

2.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

“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各类型工程师;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师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通过实施“卓越计划”,达到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能够促进工程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制订出具有较高水平、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制,保证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工程教育强国。

3.培养工程师的基本原则

遵循“行业引导、校企共建、分类实行”等原则,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订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计划,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

二、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工程师的现状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各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学设施的逐步改善、专业建设的大量投入和校企之间合作的频繁增加,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各专业毕业生,满足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为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基本上能够满足社会各层次、各类型企业和项目的大量需求。但从总体上看,对于建设行业的工程师的培养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由于招生扩大而相应配套措施、师资力量和实习基地等工作未能及时跟上,使得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以后不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不能开展相应的技术工作,导致建设行业就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整体偏低。[2]其中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历来重视科学,对工程技术则不够重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工科院校都培养工程师,只有我们不重视培养工程师。因为在我国,人们普遍存在重科学、轻技术的观念,认为科学家很伟大,工程师是低一级的。很多科学家甚至认为,懂得科学就什么都能做,只要懂了科学,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慢慢地,在中国就形成了一种风气——重科学、轻技术。

2.培养模式上的缺陷

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工程类人才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相应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重在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我国现行的工程师培养模式迄今仍偏重于学科知识传授,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例如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和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等问题。总之,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适应于培养传承型人才,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3.高素质师资队伍的缺失

高等教育中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师资队伍业务水平的高低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工程师的关键因素。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发展至今,师资队伍始终是限制专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水平专业教师的缺失。目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大相径庭,一部分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业工程等工程类专业背景,另一部分则是工程经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等经济管理专业背景,在知识结构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必须加强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再教育;另外,应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改变人才引进的标准,多引进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最好是有着丰富工作实践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行业的企业负责人。

三、“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1.以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为核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工程管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的投资与决策和并能够进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框架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分为了四大系列的平台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工程经济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法律类课程四大课程体系。[3]根据“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目标和要求以及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在这四大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必须是技术类课程,在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必须向技术类课程倾斜,比如对技术类课程的数量、课时等相关内容的设置进行完善。

2.加强“校企共建”模式

“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并随时与建筑行业的用人需求相挂钩,突显应用型的特点,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高校制订的培养方案中应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来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各自的资源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共建”模式要更多地让企业参与到专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去;在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要把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和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保证学生能够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甚至毕业设计也可以在企业完成,最后也可以直接到相关企业就业。另外,还要逐步建立和利用各种平台(包括中外合作平台、实践平台、科研平台等),使这些平台能够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创造一个操作性强和实际应用价值大的学习场所,让学生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比较深入和具体的实践工作内容,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管理,让学生、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到工程技术难题的研究与创新中去,使学生最终获得系统的、专业的和实用的工程知识与能力。

“卓越计划”下除了工程师的培养要求高校必须与企业合作,另外,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自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例如,高校与建设企业可以共同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的机制,为高校教师在企业挂职创造条件和政策。当然,为了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加工程实践,高校也可以在日常岗位考核和职称评定过程中强调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在晋升职称的规定中要求教师必需有在企业工程实践的经历,或者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优先考虑等鼓励政策,或者给以其他方面奖励。[4]

3.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际操作中,高等学校应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国内外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从事项目的决策、项目咨询和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具备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和项目监理师基本素质的、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行业的不断完善,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越来越受到建设行业和施工企业的欢迎,所以,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必须与社会要求同步。因此,改革教学思路,加速方法革新,充实和完善专业教学的内容,改变现行的教学模式,应用全新的教学体制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总之,各高校应尽快改革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体制,形成一整套既适应经济需要又适应行业需要的工程管理教学体系、知识层次和培养制度,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土木专业工程师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2]张海英.工科院校应该以培养工程师为主——张光斗院士访谈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

[3]帅传敏,付晓灵,宫培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5).

[4]夏建中,吴建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实践环节教学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5).

(责任编辑:王祝萍)

交通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篇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掌握必备的交通工程、信息工程和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交通工程领域从事交通系统分析和评价、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系统开发、交通咨询、交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科研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和掌握数学、力学、控制工程、系统工程、交通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交通工程师、外语的基本训练,具备交通分析、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道路交通管理等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和外语的基本知识和运用能力;

2.掌握交通运输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系统工程的一般分析方法和系统控制的基本技术;

4.具有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和交通控制系统开发的初步能力;

5.了解交通工程,特别是智能交通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专业特色

依托车辆工程、机电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的学科整体优势,建设以交通信息采集与分析、道路交通控制、路网交通分析与管理运输物流规划与管理为主要内容,以技术的系统集成为手段的专业特色。

四、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交通工程、系统工程、信息工程。

主要课程:数学、外语、控制工程基础、工程力学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电子学、电工学、交通运输工程、交通系统分析、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道路工程、高速公路管理、车辆调度管理、运输物流工程、智能运输系统等。

五、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三至六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六、毕业生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在道路交通科学研究院所、交通工程企业公司、交通院校等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可以在公路交通、城市道路交通、高速公路和交通运输企业等部门和国家机关从事组织管理和系统控制等工作。

七、师资情况

教师总数10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

2009级本科交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

注:1.本专业学生除修满专业必修课程以外,还需选修通识教育选修课14学分;专业选修课10学分,并取得相应学分,方能达到最低毕业学分要求;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篇5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全国有61所高校进入。2011年,教育部启动了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全国共有133所高校进入。

工业工程培养计划 篇6

和具体措施

2011年开始,全市组织实施了“年轻干部成长工程”,以此作为推进全市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工程。全省“年轻干部成长工程”的总体安排是:着眼于湖北未来五年乃至十年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战略需要,按照“统筹遴选、强化培训、跟踪管理、择优任用、梯次接续、系统推进”的总体思路,以市、镇领导班子换届为契机,集中选拔一批“70后”、“80后”优秀年轻干部到市镇党政班子正职或重点岗位培养锻炼,努力建设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优秀年轻干部队伍,为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储备新生力量、提供人才支持。

杨林沟镇党委组织认真落实市委决策部署,迅速启动“年轻干部成长工程”项目。截止今年5月,镇党委组织室首批选拔了20名年轻党员作为培养对象,进行了集中培训,培养和考察了解。

培养计划

一是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我镇党委根据市委组织部精心制定全省“年轻干部成长工程”的总体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条件资格、选拔范围、工作程序和具体措施,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下发了相关文件,同步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同时,适应各级领导班子长远建设对各类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分专业、分部门制定“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培养计划,涵盖党务工作、政法工作、经济管理、城乡规划建设、社会管理等多个类别。

二是坚持标准,严格遴选。主要采取竞争性选拔的方式,按照组织推荐、资格审查、集中考试、组织考察、确定对象等工作步骤,选拔确定年轻干部重点培养对象。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把年龄(70后、80后)、考试成绩作为基本要素,把考察结果作为确定培养对象的主要依据,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看潜力,真正把那些德才素质好、发展潜力大、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

三是创新方式,强化培训。对全镇范围内选拔的20名年轻党员培养对象,由市镇两级组织部门按照分层分类的原则,分期分批组织在各级党校进行集中培训或选派到抗洪救灾、信访维稳、等岗位进行锻炼考察。我们坚持改革创新,实行“择优遴选+理论培训+测试考核+面对面考察”四位一体的模式,把学员在校期间综合表现情况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内容,形成培训与测试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四是把握机遇,择优选用。集中换届是大力选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的重要契机。各级党委按照换届政策对选拔配备年轻干部提出的目标要求,积极运用“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初步成果。

五是跟踪培养,动态管理。对确定的年轻干部培养对象,由各级党委按照“发现一批、使用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进行长期跟踪、重点培养。具体措施

一.我们将按省市委的既定方针,适应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等思想障碍,进一步拓宽视野、大胆选拔,开辟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快车道”,为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提供位置、搭建平台,使各级领导班子始终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战斗集体。

二是进一步严格标准和程序,提高选拔任用质量。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不能仅仅看年龄,必须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注重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的原则。同时,要坚持年轻干部选拔任用程序,严格按《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规定办事。对特别优秀、符合破格提拔有关规定的,也要按程序报批;对不坚持选拔标准、不按规定程序任用的,一经发现要及时纠正,严肃查处。

三是进一步统筹使用好各年龄段干部。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应该是经验与活力俱备,经历能力互补。应当看到,当前在各级领导班子中,年轻干部毕竟只占少数。在这次市镇领导班子集中换届中,包括在今后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中,我们要继续保持领导班子科学合理的年龄结构,实行“老中青”结合的梯次配备,不搞“一刀切”,不搞任职年龄层层递减,使领导班子新老交替有序、稳定持续发展。

四是进一步将“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向纵深推进。“年轻干部成长工程”是适应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战略需要而实施的一项战略举措,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盘考虑、长远谋划,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工业工程培养计划 篇7

为培养造就一大批“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创新能力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优秀后备工程师, 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 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2010年6月23日, 教育部开始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同时将其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截至目前, 共有194所高校成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1]。

1、人才培养定位

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在2012级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实际软件工程项目为背景, 以软件工程项目开发技术为主线, 通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 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定位--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其中高素质是指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 具有良好的科学及人文素养、扎实的专业学科基础知识, 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具备开放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应用型是指为满足成都区域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设及其核心产业———软件产业信息与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需求的技术型、工程型人才[3]。

2、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探索

2.1“平台+模块+插件”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 以培养具备未来卓越工程师潜质为标准, 体现软件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即专业学科知识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企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国际沟通交流能力等, “平台+模块+插件”的课程体系设置包括三大类, 见图1。

平台课程由公共基础课程、素质教育课程以及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构成, 重在综合素质、科学及人文素养培养、开拓学生视野、突出团队沟通与协作和专业基础能力培养。

其中公共基础及素质教育课程:本着“文理渗透”的原则, 设置高等数学、国学经典、大学生心理学等课程, 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能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课程, 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学科专业课程:重在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与“211”、“985”等研究型院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相比, 所培养的应用型工程人才掌握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在深度上低于学术型人才, 高于技能型人才;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上, 强于学术型人才, 较技能型人才培养, 更强调应用学科专业知识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不是单纯的技能操作训练。

多语言应用能力平台:注重语言能力培养, 包括沟通交流、表达与写作能力、服务外包语言应用能力。外包语言以口语练习为主, 增强学生对外交流的信心和能力, 为培养国际化软件与信息服务工程师人才打下基础。

模块课程:通过设置服务外包、游戏开发、软件测试、移动开发、.NET技术、JAVA技术等与行业急需的技术方向作为选修课程模块。强调和体现同一专业学生“个性化”特性及各专业方向的交叉和渗透, 学生在学习了本专业方向基础知识后, 可根据市场岗位细分及自身爱好与需求, 选修其它模块课程。

企业插件:通过企业实训、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课程设置体现, 以软件产业及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标准为插件, 关注产业前沿发展, 把软件行业的新标准、新成果及企业对人才的特殊需要, 及时引入到人才培养过程, 实现双方优质资源互补, 有效地促进软件人才的培养工作[3]。

2.2“3+1.1”学制设置

为强化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 采用“3+1.1”年学制设置, 将培养过程划分为两个时间段, 教学内容对应设置为“学科教育+企业实训”两个部分, 整个过程均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教学组织与运行。“3”代表前三年的校内教育;“1.1”代表1.1年的提升实践动手能力的校外教育, 即企业参观、企业认知实习、企业实训、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 其中0.1年代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两个暑期。在前三年中, 将“3”又分成2年和1年, 分别代表不同层次的平台类课程学习阶段和模块类课程学习阶段, “1.1”又分成“0.1”年的企业培养I和“1”年的企业培养II, 不同层次达到能力逐步跃升 (见图二) 。

2.3“1+3+8+18周”企业培养方案

为突出工程能力培养, 关键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卓越计划培养体系之中, “1.1”年的企业培养细分成“1+3+8+18”周, 其中0.1代表“1+3”周, 1代表“8+18”周 (见图三所示) 。其中核心部分就是实习实训, 最终达到实习实训与学习专业相结合, 实习实训与学生就业相结合, 实习实训与职业方向相结合, 实习实训与校内校外相结合。

(1) 校企联合培养I

“1周”:暑期企业参观, 体验式参观, 学分:1分, 设置1周的短学期, 在第一学年暑期执行。组织形式:由专业教师带队, 组织参观大型电子信息类行业企业、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企业或参加重要的产业发展峰会如国际软件洽谈会或服务外包洽谈会等等, 组织企业工程师或行业产业专家讲座、介绍行业及产业发展前景, 与企业工程师进行座谈, 直观感受和体验未来的工作场景, 增加学生对该行业和专业的认可度, 产生对行业的浓厚兴趣。

“3周”:暑期企业见习, 认知性实习, 学分:3分, 设置3周的短学期, 在第二学年暑期执行。组织形式:进入企业, 执行三周体验式项目开发。目的是使学生体验软件项目开发过程, 企业项目开发环境和基本要求, 通过项目开发体验明确未来的专业发展目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在企业与高校共同搭建的实训基地实施, 也可以全部安排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或培训机构完成。配备双导师。

(2) 校企联合培养II

此阶段, 属于企业插件, 根据企业用人标准或就业方向, 实施“多渠道、多途径、分类别的实习实训方案”。

“8周”:企业综合实训, 学分:8分, 第七学期或第三学年暑期执行, 重在培养学生软件工程综合项目实践能力、项目开发技能, 包括基本的配置、设计、编码、测试等, 运用适当的理论和方法解决软件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程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及沟通交流能力等。

“18周”:企业顶岗实习 (含毕业设计) , 学分:18分, 第四学年执行, 培养学生“岗位对接”与“岗位轮训”, 就业前的实战训练, 真正实现就业的零距离。

组织形式:校企合作灵活, 在最后一学年内完成, 采用企业实训、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及就业一体化管理模式, 达到校企真正深度融合, 也可根据企业实际实行“订单式”, “课程嵌入式”, “企业主导型式”, “校企互动式”等形式。实施过程注重双导师配备, 企业项目实训, 配备双导师指导, 在企业实训及定岗实习阶段以学校导师为辅, 企业导师为主;毕业设计, 采用双导师制度, 所有题目全部来自企业真实项目或课题, 此时以学校的导师为主, 企业的导师为辅进行指导。培养全过程坚持遵循“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的原则。

2.4 教学方法及评价改革

(1) 全面推行“案例驱动式”教学, 采用“做中学”和“按需教”模式,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在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等实践性强的近二十门课程中, 全面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驱动式“做中学”和“按需教”教学模式。学生组织成项目团队, 以真实的行业业务项目为背景, 以课程所涉及到相关技术为主线, 按照软件企业规范的开发流程和团队角色划分, 完成相应项目立项、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交付的全过程, 帮助学生掌握该课程所涉及到的项目开发所需要的分析、设计方法, 开发平台、技术及工具, 设计规范, 开发、管理流程, 质量控制及项目管理等等。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学生的进度报告, 小组讨论和答疑, 随时掌握学生动态, 针对其问题适时切入知识点教学。教师对提交的文档、代码及时组织评审, 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学生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 提升水平。课程项目案例选取注重实用性和先进性, 并鼓励学生大胆地采用先进技术, 自行设计有风险性的方案, 允许失败后总结经验, 最终完成规定任务。这样便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2) 构建自主学习模式

通过项目资源库和各种网络资源平台为基础, 构建全面的自主性学习模式,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由学生自主产生一名组长, 同时配备部分项目指导教师。同时结合学院实行的专业导师制, 使学生与院内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广泛交流, 鼓励学生与校外软件企业、公司或研发团队合作, 参与项目开发及新技术的开拓等。

(3) 改变学生成绩评定方式

采用以过程为主、结果为辅的成绩评定模式, 执行以团队合作和个人表现结合、队友考核和教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规定所有课程期末考试成绩不得超过60%。考核形式多样化, 针对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程等实践性强的课程, 不得使用试卷形式, 而必须采用项目考核机制, 以学生提交的各阶段进度报告、会议评审、文档、源代码、相关技术方案;相应项目工作量、界面友好程度、功能丰富程度、技术架构;团队合作、沟通及交流等通过不同权值进行综合考核, 同时参照学生相互考核、指导教师考核和课程答辩小组考核等相结合。

2.5 工程型师资配备方案

没有一支高效、优秀的双师型、工程型教师队伍难以保证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引入“双导师”制和“外聘教师”制。

(1) “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是指学生在企业现场的教学活动, 由企业和学校分别指派企业工程师及学校的“双师型”专职教师承担相关教学和指导工作。

学校导师由学院在本专业教师中遴选。担任导师的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 有责任心, 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企业导师经校企双方商定后, 由学院在企业工程师、技术管理干部中聘任, 并签订指导合同, 在大三下学期介入直到学生毕业。双导师管理: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可成立指导小组, 共同研究和解决进行现场教学、实习、工程实践、科研实践中的问题, 总结和积累指导经验。实行“双导师”制的关键是要明确导师的责、权、利。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要经常沟通信息, 协调指导事宜。要尊重企业导师, 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

(2) “外聘教师”制

“外聘教师”是指邀请软件公司具有高级软件工程师和高级课程讲师双重资格的专家来校集中授课。

外聘教师来自国内外知名企业, 主要由外企IT工程师、海外留学生和资深软件专家组成, 具有高级软件工程师和高级课程讲师双重资格。每位外聘老师带学生进行限制, 外聘周期为2-4周, 实行全天候集中实训及授课。

2.6 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通过打造“学生创新工作室”及“项目孵化室”;设置“软件创新春蕾计划”;构建完备的学科竞赛体系,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活动;设置学生进入“教师科研团队”机制等构建了立体化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大大提升了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

3、总结

通过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进行探索, 目前已经在学院软件工程专业2012级开始实施, 充分体现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 提升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培养理念, 相信会在将来不断提升本专业的专业就业率及就业层次。

摘要:针对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 以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突破口, 在课程体系设置、学制设置、校企联合培养、师资队伍准备、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等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作了全面探索及实践。

关键词: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阎朝坤.卓越软件工程师目标驱动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23) :63-64.

[2]唐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7) :135-136

工业工程培养计划 篇8

【摘要】本文阐述了参与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专业现状,分析了在双师型师资建设、课程体系、校企联合以及国际化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应借鉴发达国家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经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强化校企合作以培育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师资。

【关键词】土木工程 卓越工程师 专业现状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09-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长足发展,对路桥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1]。以往采用 “专才型”模式,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工程技术人员知识面窄,文化素养不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欠缺,这种模式逐渐淘汰[2]。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和“复合型”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因此,土木工程师的培养应该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在总结我国工程教育历史成就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能够针对不同工程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并负责实施的卓越人才。

一、国内高校及专业方向概述

目前,教育部批准了两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试点高校,第一批21所,第二批13所。由于土木工程大类专业包括建筑工程、公路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轨道交通工程、工程管理等众多方向,多数高校能够结合办学特色与定位,选择其中2-4个作为培养方向,少量高校开设了5-6个方向,个别高校甚至开设了7个方向。不同方向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等方面具有共通性,从土木大类的角度分析国内高校“卓越计划”实施现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卓越计划”旨在分阶段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型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分别对应于本科阶段、硕士研究生阶段和博士研究生阶段。试点高校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采用“4+X模式”:(1)4+0模式:四年制本科生,毕业后获学士学位,又称“3+1模式”;(2)4+2模式: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获工程硕士学位;(3)4+2+3模式:本硕博连读,毕业后获工学博士学位。也有部分高水平大学积极探索与境外著名大学合作办学的硕士双学位(4+1、4+2、4+1+2)模式、联合培养博士(4+2+3)模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双师型师资建设

“卓越计划”要求建立一支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高水平“双师型”工程教育队伍。一方面,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才教学或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而遴选进入“卓越计划”的兼职教师,包括:①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以生产一线的工程师为主;②企业授课教师,必须是在企业工作五年以上,经验丰富且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为主;③企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该是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工程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或企业中高层领导,对工程实践具有全面、系统性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遴选进入“卓越计划”的专任教师,应该以同时具有较高学历和在企业工作经历、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为主,分期安排校内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顶岗实习半年以上,以提高其工程经验。

2.课程体系

试点高校改革了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基础(约15%)、大学学科基础(约25%)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约25%)、分方向的专业课群组(约15%),总学分140-150,实践环节(约20%)30-40学分。有的高校加强“工程教育”理念,部分理论课程由“双师型”教师讲授。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和设计等,其中,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一般在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开展。为此,各试点高校都加强了实验教学平台的条件建设。除此之外,有点高校还规定了课外学分要求,探索将实验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及学科竞赛有效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但是,本专业课程体系多是不同方向课程的简单集成,通过要求学生必须主修某一个方向专业课群组,选修其他方向的课程,以实现分方向培养。其中,各方向共享的专业基础课程有待加强,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有待进一步优化。而且,更需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方式方法,建立与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新体系。

3.校企联合与实践(实验)教学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是“卓越计划”新增的教学环节,一般都采用“3+1”模式,要求学生在企业的培养累积时间不少于1年。企业培养主要包括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两大实践环节,一般在学校、院系与相关企业联合建立的实践教育基地进行,也有高校也将部分专业课程调整在企业进行。因此,各试点高校建立了一批高水平且相对稳定的企业实习基地,更有部分高校与合作企业共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但是根据教学计划,每年将有大量本科生和研究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和顶岗工作,而相关院校签署合作协议的企业数量明显偏少,企业阶段培养标准、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等更待进一步明确。此外,执业能力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卓越计划”应该在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教育的基础上,加强执业资格教育,需要开设我国注册工程师考试要求的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

4.国际化教育

土木工程行业发展到今天,国际化已经不可避免,需要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又通晓英语的外向型工程技术人才[4]。但是,各试点高校对“国际化教育”的认识水平并不一致。对“国际化教育”认识深刻的高校,采取了双语或全英文、暑期外语强化等措施,使得学生了解国际先进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提升了学生专业及外语综合能力。然而,双语(全英)教学只是国际化教育理念的初步探索,更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和形式,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认可度。

三、结语

参加土木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试点高校,均充分利用校内、企业界、工程界资源,大力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强化了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但是相关院校在双师型师资建设、课程体系、校企联合以及国际化教育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差异。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相关院校应结合土木工程应用型工程师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借鉴发达国家土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经验,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强化校企合作、培育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师资等措施,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奠定了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顾佩华. CDIO大纲与标准[M]. 汕头: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8.

[2]陶勇芳, 商存慧. 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1):81-83.

[3]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 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报告2013-2014 [R]. 2014. http://www.chinca.org/cms/html/main/col170/2012-09/21/20120921100607359322144_1.html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3BZ19、15BZ23、15J11)

名教师培养工程三年攻坚计划4 篇9

“名教师培养工程”三年攻坚计划

(征求意见稿)

总体目标:争取用三年时间培养500名各梯次名教师,30名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专家团队,并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实现我区名优教师持续、集群发展,形成富有二七特色的城乡教师一体发展和名教师培养模式,打造知名教师教育品牌。

发展思路:坚持科学发展,以提高全体教师的四项基本素能(师德水平、理论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科研水平)为前提,以培养名教师为重点,以提升教师反思能力为抓手,以校本研修为主要形式,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以现代化信息网络为依托,在加强对现有名教师的管理和提升的同时,加大对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引领力度,不断提升我区教师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实现名优教师可持续、集群化发展,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教育名家和教育专家,提炼富有二七特色的名师培养模式。

实施策略

一、建立一套科学培养模式。建立“三三培养模式”,即由区名师培养中心、学区名师工作站和学校名师工作室组成 1 的教师成长三级服务平台,由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核心成员和发展对象组成的教师培养三级发展梯队,由合格名师工作室、优秀名师工作室和示范名师工作室组成的工作室三级攀升机制(见附一:《“三三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图》)。

二、抓好两个重点发展团队

(一)、加强对现有各级名优教师的管理。组建二七区名优教师人才库,聘请全国知名专家对省级以上名优教师进行直接指导引领,同时省级以上名优教师聘入区名师培养中心,市级名优教师选入学区名师工作站,区级名优教师担任学校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校级骨干等原则上全部进入名师工作室,依托“三三培养模式”,层层带徒签约,加强管理,在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同时,实现自身提升。

(二)、加快对具有发展潜质的青年教师的培养。组建二七区最具发展潜质人才库,结合实际情况,分批次纳入名师培养体系,制订发展规划、签订发展目标、提供发展机会、搭建成长平台、实现梯级攀升,使青年教师尽快脱颖而出。

(见附二:《教师梯级攀升图》)

三、夯实三项名师培养工作

(一)、通过教学反思,使教师整体实力增强。不折腾、不动摇地以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为抓手,通过召开高规格的动员会、高层次研讨会、高水平经验交流会和大规模成果展示评比会等,营造反思氛围,加强过程指导,制订考核办法,激励广大教师养成学习、反思习惯,在反思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理论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科研水平,促进全体教师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力争2011年让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2012年让反思上升为教师的一种境界,2013年让反思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见附件三:《反思精选上传流程图》)

(二)、通过强化培训,把教师的“短板”补长。依据省、市名师评选标准,主要从师德修养、理论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科研水平等方面梳理重点培养对象的弱势项目,通过指派导师、签订发展目标责任书、加强针对性的学习与培训、落实培训效果等措施,确保培养对象在整体提升的同时,将短板被长,弱项补强,快速有效提高培养对象“硬实力”。(见附件四:《二七区名教师培养对象发展评价表》)

(三)、通过引领推介,把教师的名气做响。组织培养对象参加高层次培训、高水平论坛,外聘知名专家引领指导,提高培训起点。建立人才库,成立讲学团,拓宽推介渠道,为二七名师外出讲学授课搭建平台。在全国知名网站,分类建立二七名师博客,提升二七名师知名度。出版二七教师精品博文和反思集,形成富有影响力的教育教学成果。加强媒体宣传,全方位提升二七名师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完善四项必要保障

(一)、专家引领保障。组建“二七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 委员会”,聘请省市领导、知名专家对我区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政策和业务指导,把握发展方向,提高培训质量和发展速度。

专家顾问:…… 业务指导:……

(二)政策支持保障

名师培养中心人员不再实行“坐班制”,且每周有两天自主支配时间;学区工作站人员每周有1.5天自主支配时间,工作室成员每周至少0.5自主支配时间,为参加学习、研讨,撰写、修改、精选上传反思博文,下乡、下校对培养对象和工作室工作进行指导培训等提供时间保障。达到区级名师标准的教师统一在区名师培养中心备案,经批准后可外聘讲学授课。

每年拨付专家讲学、发放学习材料等经费10万元;按照每年人均8000元标准对重点培养对象外出学习给予经费支持;每年给予培养中心人员科研经费2000元;对优秀学区工作站每年给予6000元活动经费补贴;对于优秀名师工作室每年给予5000元活动经费补贴,示范名师工作室每年给予10000元活动经费补贴。

(三)网络平台保障。改建二七教师教育网站,依托网站交流教师优秀教育反思和博文,展示培养中心、各工作站和各工作室活动,实现对名师各项培养工作的督导、激励和评价,通过网站扩大我区教师和教师培养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统筹协调保障

工业工程培养计划 篇10

途径探索

“卓越计划”青年教师的工程素质培养途径探索

滕凯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参与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工程素质、优良的师资结构,并充满生机,富于创新精神和发展后劲。笔者通过对卓越计划实施高校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青年教师工程素质提高的新途径。

关键词:卓越计划;青年教师;工程素质

作者简介:滕凯(1976-),男,江

苏徐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CAD/CAM。

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逐步深入实施,作为重要推进力量的青年教师,其工程素质培养与提高已成为推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关键问题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该通过调查研究找到青年教师工程素质培养的新途径,培养与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素质,从而实现卓越计划的稳步实施和持续开展,最终实现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参与“卓越计划”的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现状

调查研究发现: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对于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不够明确,很多青年老师自身都没有搞清楚应用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与学术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何不同;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建设不成热,也不完善,没有调动专任教师从事

实践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青年教师很少有机会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即使有机会也是短期的“走过场”,失去了工程实践的真正意义;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省市共建高校,再加上学校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使得学校在引进高层次工程实践类人才方面缺少经济动力支持,又缺乏政策导向,导致高层次的兼职教师难以引进;企业与地方高校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动力严重不足,企业在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只希望能够独享人力资源,而不愿意将优质人力资源向学校输出。以上客观原因严重制约了卓越计划的开展和实施。

二、“卓越计划”对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要求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开阔工程教育视野。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工程教育中专业教育的价值导向。

2.提高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

素质的重要内涵,只有教师具备创新素质,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才能的学生。

3.加强工程实践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突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强调和重视理论、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这就要求工科院校教师必须具备熟练的工程实践能力与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青年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才能将工程教育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工程能力的培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卓越计划参与教师应在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中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真正做到学因教而有进,教因学而得益。切实结合企业的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等实际工程问题组织“亲临现场”的教与学。

5.加强知识储备,应对知识体系更新。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日新月异,知识体系信息化、网络化、国际化。因此,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的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参观、实习或调研,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增加工程实践机会;应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相关行业的短期培训或学术研讨会,了解行业发展的最前沿。

三、卓越计划背景下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培养途径

(一)加强青年教师工程意识的培养

从目前我国高校实际情况来看,青年教师普遍都具有较高学历,过于注重理论创新和学术水平加强,工程实践意识淡薄,忽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从教过程中没有意识提升自己的工程教育理念,更不可能自觉地参与到工程实践教育之中。学校应在思想上给他们灌输工程意识,从而使他们自觉地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融入工程教育理念,逐步加强青年教师工程意识的培养。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提升工程实践教学能力

高校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将工程实践项目式教学引入课堂,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打破原理论教师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现状。

(三)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计划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高校要制定政策鼓励在职青年教师定期在实习基地或企业工程单位参加实实在在的培训和学习。另一方面,在教师脱产学习有难度的情况下,要通过多渠道大力引进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经验的技术人才来校任教或兼职。推行校企联教模式,把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和管理人员,融入工程教学,以带动和促进在校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1.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有计划地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半年左右的工程实践锻炼。主要从事技术岗位,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技术、流程等,同时以助理的身份在生产等各方面协助企业整改,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共赢。

2.有计划地选拔卓越计划参与青年教师参加“工程教育培训”,以及到同一类型卓越项目高校学习、取经。

3.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该学科的最新动态、前沿信息的工程技术报告,以拓展青年教师知识面。

4.有计划地从与高校合作的企业中引进和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毕业设计指导等教学任务。

(四)搭建、优化校内工程实践平台,提升青年教师工程素质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所参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都进行了校内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新建或改扩建。不仅要满足学

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还要在校内工程中心实施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训练。充分利用校内工程实践平台和资源,通过“传帮带”的教学团队模式,使青年教师完成了部分工程实践环节的工程素质训练,能够独立完成校内外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学工作。通过校内工程实践平台的工程实践训练,有效提高和强化了青年教师的工程素质教育。

(五)建立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教学、科研双促进

青年教师应该实现科研和教学并举,一方面注重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系统深入的教学积累也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高。在深入系统且结合学科发展前沿的讲授过程中,老师们常常会有新的体会和灵感,有时甚至能凝练出新的科研方向。反过来,高水平的科研实践也有效加深了教师对课程内涵的理解,青年教师受益最多。

(六)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提升工程素质的积极性

1.针对卓越计划参与的青年教师设立助推基金,鼓励青年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该助推基金以项目为引导的方式资助青年教师提升工程素质。青年教师发展基金项目主要包括“博、硕士学位提升项目”、“省内高校访问学者项目”、“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青年教师岗前培训项目”等。

2.青年骨干教师分层次提升工程,根据各高校专业、学科建设和提高办学水平的发展目标要求,努力营造骨干教师快速成长、充分发挥所长的良好氛围,培养一支政治素质好、结构合理、水平高、实力强的教学科研学术群体,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素质的提升,促进“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3.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倾向青年教师,科研设有青年专项优惠政策,扶持青年教师。学校制定的政策从支持对象方面,是面向青年教师的,对申请者 的年龄有明确的限制。从支持方向上,它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的人才培养和奖励计划。从支持强度上,经费支持力度很大,极大地鼓励了青年教师积极性。

四、结语

实践证明,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措施,有助于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提高关系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否顺利实施“卓越计划”,也是卓越计划参与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任务。它是需要社会、企业、学校和教师协同作战的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其培养途径和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上一篇:漫步于文化长廊作文下一篇:小学五年级学生语文老师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