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工程师培养计划

2024-08-13

企业工程师培养计划(精选10篇)

企业工程师培养计划 篇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实习体会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实习体会

我是测绘工程10-1班的***,我很荣幸参加了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根据这项计划的设计方案,行业企业将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与高校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在企业设立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2011年我很幸运的在哈尔滨测量高等专科学校测量工程公司进行对高层建筑物的变形监测(沉降监测)的实习。哈尔滨测量高等专科学校测量工程公司是经原冶金工业部批准,在哈尔滨市工商局注册成立的全资国有企业,隶属黑龙江工程学院,其前身是1988年成立的哈尔滨测量高等专科学校测量大队。1995年12月被国家测绘局首批授予“全国甲级测绘资格单位”。公司技术力量雄厚,依靠高校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设备优势,加强同测绘行业的横向联系,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秉承黑龙江工程学院“明德求真,知行合一”的校训,以“诚实、守信、优质、高效”为服务宗旨,用最新的测绘科技成果服务于社会。

在城市建筑变形测量中,由于通视条件差以及在监测时其通视条件经常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以下问题:首先,由于受通视条件的影响,用传统的测量方法建立基准网往往布网规模大、成本高,而且还难以满足其可靠度及其测量精度的要求;其次,对于建筑施工变形测量,由于施工现场条件的不断变化,经常发生基准点或工作基点与监测点不通视的情况,这时一般采用临时工作基点进行监测.由于临时工作基点离监测点的距离较近,因此要求设立临时工作基点的方法必须能随着施工现场条件的变化而灵活设置,同时又能尽可能地降低由于仪器对中等误差给监测精度带来的影响.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和加强劳动管理,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以及营运单位必须对建筑物变形观测引起足够的重视,确定恰当精度,采用正确方法,确保观测成果的可靠性。若一旦发现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值超过其设计允许的最变形时,应及时将观测结果书面报告勘察、设计、质检单位,以便共同研究、制定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发生意外。在此期间,应暂停施工或者暂时关闭、停止使用被监测建筑物,同时应增加变形观测次数,密切观注其发展变化。我们观测小组在实习过程中就遇到了后一种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为了达到精度要求,水准基点之间的观测,我们严格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技术要求,水准基点与监测点、监测点与监测点之间的监测按二等水准技术要求,使用高精度数字水准仪,采用aBFFB观测方式,每条路线往返测量,前后视距的控制采用两人拉皮尺的方法,在实习过程中,完全按照国家沉降监测技术要求进行。通过这次实习我们学会了很多东西,我们的实习能够顺利进行的根源在于我们有过硬的基本理论知识,我们组的同学学习成绩都不错,平时学习也比较认真,有敢于创新的精神。我们敢于实践,敢于摸索,勇于创新,终于,我们完成了作业。失败是成功之母,熟能生巧,经过一次次的错误,一次次的重测,一次次的计算,我们对仪器的操作水平得到进一步得提高,测量的速度也在愈来愈快,数据的准确性越来越高。小组内的团结很重要一个人不是万能的,要靠大家,一个人的知识不可能全面的,要靠集体,一个人有错误是不可怕的,要敢于在大家面前暴露错误,接受大家的批评。在不断的争论中我们才能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小组内最正确的意见。老师的精心指导也非常重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难免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多谢有了*老师、*老师仔细、耐心的指导,我们才茅塞顿开,思维也更加开阔。我们有如此的成绩首先要谢谢我们的两位指导老师。

企业工程师培养计划 篇2

论文围绕“卓越计划”之企业培养环节, 探讨在企业培养过程中, 如何实施企业培养方案?如何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如何确保学生安全?如何妥善处理企业培养过程与学生找工作、考研之间的矛盾?

一、企业培养目标

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就是要主动适应工业界的需求, 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服务, 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在制定企业培养目标之前, 首先要了解当前的企业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调查发现, 企业对刚毕业生的本科生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有四方面: (1) 专业知识积累的欠缺, 这是企业对大学生不满最突出的问题; (2) 眼高手低, 一到公司就想拿回报, 书呆子型的大学生; (3) 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不尽如人意; (4) 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 企业需要的人才是: (1) 能够遵纪守法, 对企业有认同感, 有忠诚度; (2) 有真才实学, 而不是仅仅有一张文凭; (3) 肯学肯干, 能够耐得住苦闷、寂寞和辛苦; (4) 愿意从一线工作做起, 既能做小事, 又能担当大事; (5) 工作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也不会只懂得抱怨和发牢骚; (6) 工作过程遇到困难不退缩、不逃避; (7) 有勇气承担工作任务, 又能全力以赴工作; (8) 具备主动学习和沟通能力; (9) 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

总体而言, 虽然不同类型的高校和不同类型的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 体现各校培养的特色, 但是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 企业培养目标除了实现通用基础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之外, 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培养: (1) 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 (2) 主动学习和沟通能力; (3) 适应能力; (4) 团队合作精神; (5) 吃苦耐劳, 踏实工作的品质; (6) 实际操作能力。

二、企业培养方案

按“卓越计划”的要求, 实施“卓越计划”的本科工科生将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 可以是一整年, 也可以是累计一年。为此, 教育部和行业部门将认定一批企业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合作培养单位, 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共同评价培养质量。高校与企业间通过紧密合作, 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 形成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培养过程实行学校导师+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模式, 发挥校内外导师各自的优势共同对学业进行学业、课题研究、企业现场实践和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的指导,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同时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人文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三、企业培养过程的问题思考

1、企业培养过程的监督

为了确保学生在一年的企业学习中达到企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相应的“双导师”监督环节必不可少。在企业培养过程中, 建议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以企业培养环节各部门的主管监督为主, 学校的监督为辅。要求学生每天写工作日志, 记录当天的工作概况, 特别是学习的内容, 遇到的问题, 解决的方法, 建议学生每天晚上进行总结, 第二天上班前提交给主管检查与指导;其次, 要求学生每周写出一份报告, 对一周的学习进行总结与思考, 分别提交给企业部门主管与校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与监督。此外, 企业环境与学校环境有别, 学生在企业学习中更容易接触社会, 面临更复杂的环境。作为思想单纯的在校生, 初入企业和社会, 确保学生的安全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2、妥善处理企业培养过程与学生找工作、考研之间的矛盾

在企业培养的这一年, 也是本科培养的最后一年, 除了完成企业培养, 学生也将面临着找工作或考研等重大人生问题。如何妥善处理企业培养过程与学生找工作、考研之间的矛盾, 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 不应因为企业培养而耽误学生找工作, 随着求职高峰的变化, 企业培养过程在时间安排上应有所侧重, 如有重大招聘会, 应当放假给有需要的学生, 同时也适当让学生请假到其他地方求职, 但时间上应有约束, 以防学生假招聘之名, 逃避参与企业培养。

其次, 对考研的学生, 由于考研复习集中于秋冬季节, 时间较长。一方面不能因为考研而失去到企业学习的机会, 另一方面, 全职的企业实习也难以保证考研复习效果。建议鼓励学生白天参与企业学习的同时, 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复习;另一方面, 临考研前, 拟给考研的学生一定时间的假期, 使学生心无旁骛地冲刺考研。因此, 对考研的学生, 在企业培养中, 在保证培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 建议采用更灵活的时间安排, 如前松所紧, 有条不紊地规划和落实企业培养环节的内容, 达到企业培养的目标。

四、结语

实施企业培养环节是“卓越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不断的学习、借鉴、探索与总结, 任重道远。不同学校、不同专业, 应结合自身的实际环境, 探索出适合自身的企业培养模式。

摘要:论文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之企业培养环节, 分析了当前工科毕业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探讨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企业培养目标和方案, 思考了企业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高等工程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军, 企业希望大学生具备哪些素质.教育情报参考2003.2

[2]、文晶, 逾七成企业不满意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重庆日报, 2009.7

[3]、2009年天津市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 麦可思Mycos, 2009.11

[4]、林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2010年第4期, p21-29

企业工程师培养计划 篇3

关键词:“卓越计划”,创新能力,工程实践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同时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深化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切实贯彻“卓越计划”,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创新能力是“卓越计划”的本质要求

实施“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質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1]“卓越工程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对卓越工程技术人员的本质要求。

二、高等工程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突出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仍是目前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不合理

我国高校主要是按专业设置课程,课程设置又紧紧为专业服务,使得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呈现高度的单一性,弹性较弱;必修课多,选修课少;课程内容重复,衔接不力等。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受限,大多只能在本专业的狭窄范围内学习,没有时间精力和机会触及相邻学科以及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视野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过分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课程内容,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处于完全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相对被动、消极的听者地位。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难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由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处理问题能力的实验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却相当薄弱,即使有开设实践环节,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作为实践的真正实施者,学生缺乏真正的动手实践,根本无法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只能停留在纸上,不能落在实处。

第三、工程类实践接触少,实质实践训练不足

突出反映在工程实践训练没有真正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使学生没有实际的感性认识,没有感受到所学专业的实际工程意义和价值。导致学生缺乏对工程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缺乏参与管理现代工程的初步能力和管理素质。长期,使得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弱化,无疑阻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成长。[2]

第四、缺乏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土壤和环境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创新氛围不浓的现象,大部分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还比较落后。一方面,学生在校内实践环节的条件普遍较差,大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创新性实验的仪器、设备更加有限,另一方面,从学校外部环境来讲,企业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有所弱化,接收实习生的热情下降,使实践教学环节难以保证,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没有良好的土壤和环境。

第五、缺乏对工程型师资队伍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我国高校大多缺乏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型师资队伍,更缺乏高水平的工程型师资队伍。同时,对参与工程实践的教师没有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使得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活动中没有明确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教师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严重制约了高校对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培养“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对策

第一、改革课程设置。针对学生只能在本专业的狭窄视野问题开设相应的人文社科知识和学科基础课程,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打好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第二、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机制。要以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改变以校内学习和理论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面向工程实际、面向实践的教育观念,使产学研真正相结合,将实践环节提前到与理论学习同步,达到边学习边实践的目的。

第三、建立“3+1+X”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学生的工程实践搭建良好平台,如图一所示。其中要完成累计3年的校内知识体系和基本能力的构建;要有1年以上的企业环境实训培养经历;X代表学生需完成相应的各类学科竞赛以及主持或完成一项科研项目。

图1.3+1+X校企培养模式

第四、建设高水平工程师资队伍。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师资是“卓越计划”实施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为顺利推进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培养,成立校内校外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人员应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术资深、具一定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另一部分则是企业里实践能力强,功底深厚的高水平企业专家。最后完善导师评价和奖励政策,对于指导学生、培养学生成绩优异的教师要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与年终考评和职称晋升挂钩。

总结:“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是高校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创新能力面临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应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应将传统教学模式改为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为一体的新模式,建立培养“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新体系。

参考文献:

[1]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和途径[J].人才培养2015(194).

“青蓝工程”培养计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为更好地完成学校交给我的“青蓝工程”帮扶计划,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我所帮扶的青年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迅速提高其教学业务水平,特制订此培训计划。

二、培养对象:***

三、起止时间:2006年9月——2008年6月

四、内容及要求:

(一)辅导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1、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要让青年教师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引导青年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中巧安排时间,每学期读好一本教育专著,每周读一本教育刊物。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的效果。每周摘录一篇学习笔记,每月撰写两篇教育教学日记。

㈡参与活动,磨炼内功

1、引领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各项德育活动,提高组织班队工作和管理学生的能力,要求所带青年教师每学期撰写一篇德育工作总结,所任班级努力成为优秀集体。

2、引领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学研究活动,要求所带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承担一次本校的教学实践活动,每学期上交一篇优秀教案,每次评课要上交“评课录”,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写一篇能在市级以上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3、所带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镇组织的青年教师会教和骨干教师优质课展示活动,每年不少于两次,努力做到一年上课过关,三年常规入门,五年成为骨干。

4、所带青年教师,每次外出听课后要认真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

5、以做好教学“六认真”为抓手,苦练常规基本功,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使学科教学质量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提高。

㈢参与竞赛,全面提高

1、帮助青年教师参加镇组织的“三字一话”、说课会课、论文案例、兴趣特长等方面的教学基本功竞赛,通过竞赛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2、指导所带教师参加各类业务竞赛,在各级竞赛中提高业务水平。

五、几项措施

1、要求所带青年教师购买教育专著及教育教学杂志,满足学习需要。

2、随堂听课及时指导、修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带头上示范课,传授好的教学方法。

制定人:***

青蓝工程师傅培养计划 篇5

赵晓华

在学校领导的信任和安排下,在学校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共同提高的活动中我与从巴音高勒蒙校新调入我校的王乌日汗老师结成了对子。王老师是一位年轻有魄力的英语老师。她为人真诚,心地善良,工作积极认真。其实我成为她的师傅既是荣幸又深感惭愧。由于她新调入我校不太了解和实施我校开展的“631”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再加从这学期我们英语换了新的教材等诸多原因我对王乌日汗老师的培养制定了以下计划:

一. 以身作则:

作为师父老师我会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份外工作,为创建和谐英语组尽自己所能。认真备课,做好导学案,备好学生,让王老师听我的课时能有所收获,使她通过听课尽快掌握我校的“631”教学模式。

二. 履行职责

1.向王老师介绍教学经验,提供教学信息,把自己的导学案设计给她做参考。

2.每周至少要听2节课,听课时认真记录,课后有针对性的点评,评议优缺点,真诚耐心的指导,做好评课记录。每学期指导她在校内讲一节汇报课。

3.精心指导徒弟备好课。指导准备导学案,互相取长补短。

4.从作业设置,批改,讲评方面了解王老师的情况,工商改进意见。

通过以上的活动,我想锻炼自己,把经验传授给王老师,让她从中吸取许多自己教学有用的知识,交流心得,互相切磋,达到师徒共同发展的目的,共同努力为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尽自己一份力量。

食品科学与工程培养计划 篇6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能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检验、食品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贮藏、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

2、掌握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3、具有工艺设计、设备选用、食品生产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

4、熟悉食品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食品储运、加工、保藏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专业方向

本专业下设四个专业方向:食品工程、水产品加工、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分析与品质控制。

四、主干学科

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五、学位课程

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分析、食品工艺学、食品机械与设备。

六、最低毕业学分要求

学生必须修满190学分方可毕业。

七、教学时数

企业工程师培养计划 篇7

我校是国家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 笔者自2009年12月开始从事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两个“卓越试点”专业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结合4年的工作经验, 本文主要围绕“卓越试点”工作, 探讨了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学训工结合的3+0.25+0.75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是“3+1”人才培养模式, 即企业和高校联合进行培养的模式。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培养工程型人才, 培养过程包括在校内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两部分, 本科学生的工程实践时间 (包括毕业设计) 累计均要达到一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成败之一就在于如何设计一年的工程实践并保障其质量。一年的企业学习可以在联合年中的某一年集中完成, 也可以是四年累计达到一年。从实践体系的完整性、持续性、深入性和效果方面考虑最好是集中一年完成, 但从课程前后衔接性、实践能力多样性、不同实践环节差异性的角度考虑有必要将一些实践项目分配到四年的不同学期。

综上考虑, 我们对一年的企业学习模式设计思路是以集中深入企业学习为主, 以分散到各学期进入企业学习为辅, 按照顶层设计的原则, 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学训工结合的3+0.25+0.75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即三年的校内学习+0.25年的分散于各学期的企业学习+最后0.75年的集中企业学习。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2011级的5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均是于第7学期前10周设计为理论教学, 第7学期后10周与第8学期整个学期共合0.75年均为集中深入企业学习环节。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2深度整合课程, 构思设计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

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 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关键,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所能呈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决定了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我院在构思设计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时, 严格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标准, 依据学校的总体要求, 按照顶层设计的方法, 在分析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要求的基础上, 遵循高等工程教育规律, 将各种要求转化成通识教育内容、专业教育内容和综合教育内容三大部分, 进而构建知识体系。同时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与外语教学、计算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四年不断线的原则。

我校2011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是总学分180学分, 比07版学分减少了20学分, 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 累计达到一年的企业学习, 满足3+1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合理、深度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我们在改革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时, 是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主线, 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个性培养与社会责任并重, 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重视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 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满足未来需要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具体深度整合优化课程体系的措施有:减少总课程门数、合并课程、增加综合性课程的比例、减少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减少课堂教学学时数、增加课外自主学习时间、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和实训、将国际化的学科知识融入课程内容、扩大双语教学课程比例、杜绝因人设课现象、整合课程间重复内容等, 如图2所示。譬如我们将车辆工程专业《工程材料及制造工艺基础》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两门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 即《汽车机械工程基础》;将《汽车电器设备》与《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两门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 即《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将《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与《专业实习》两个实践教学环节整合成一门专业技能实训课程, 即《汽车产品开发技能专项训练》等等。

3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形成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是通过校企合作的“3+1”培养模式, 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 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为了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汽车专业人才, 科学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至关重要。按“卓越计划”的要求, 实施“卓越计划”的本科工科生将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标准, 我院构建了以一年企业学习实践环节为主, 结合非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环节, 辅以课程实验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1年的企业学习实践环节采用0.25+0.75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0.25年分散于各学期的企业学习+最后0.75年的集中企业学习。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校企联合制定企业培养方案, 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共同评价培养质量。高校与企业间通过紧密合作, 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 形成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成败关键在于如何设计一年的企业工程实践并保障其质量, 我院构思设计的一年企业学习阶段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 引企入校, 校企共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 在校园内打造工程环境

构建“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 必须加强校企合作, 紧密接触工程实际, 更新教育理念。为此, 我们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校内创办人才培训基地、联合建立实验室。我们先后与日本丰田、德国博世、中德威帝电子有限公司等国内外著名的企业合作, 建立了丰田汽车技术培训中心、博世汽车故障诊断实训中心、中德威帝汽车电子实验室、哈飞汽车技术培训中心、美国PTC工程软件公司PRO/E技术培训及认证中心、中国安邦保险公司汽车理赔员培训基地等, 从而形成了校企一体、互惠共赢、紧密合作的新机制, 在校园内打造了工程环境, 使企业的先进技术设备对接实践教学, 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学生校内实践平台。图3为引企入校的校企合作模式。

(2) 送生入企, 按照企业培养方案培养工程型人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想达到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这一目标, 除了通过上述引企入校的方式外, 更重要的是引生入企, 即通过校企合作, 与企业签订协议形成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 接受学生到企业去学习。根据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企业培养方案, 学生按照教学计划, 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入企业, 由企业按照企业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 如图4所示。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 由企业和学校双方指派教师进行指导, 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企业所指派的工程技术人员应该接受过由实习管理部门组织的专门培训, 以确保学生实习质量和安全管理。学校带队教师也应该是在企业得到过锻炼, 并获得工程师资格或者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

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是源于原有实习基地基础上的一种具有更广泛意义的人才培养合作平台, 是双方受益、共赢的有效载体。对于学校, 应在已有的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 以“产学合作、做学融合、研学融合”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 依托优势特色学科, 依托与企业长期合作的基础, 把实习实践基地的功能进行扩展, 从单纯地输送学生到企业实习, 变为企业全方位培养创新人才的载体;对于企业, 也可以利用学校教育资源, 为其量身定制所需人才, 成为企业人力资源输送的有效渠道, 同时可以培训企业员工, 进行系统化的再教育。

(3) 送课进企, 在学训工结合的氛围中完成理论教学

按“卓越计划”要求, 实施“卓越计划”的工科生将到企业里学习一年, 而不是“实习”。这意味着在一年的企业学习中, 不仅仅是企业实践环节, 也有可能会有一些更适合在企业完成的理论课程的授课环节。譬如我们车辆工程专业的汽车制造工艺学和汽车试验学等课程就更适合在企业环境下完成理论教学任务。我们将这样的一些课程送入企业, 在工作、学习、训练相结合的真实工程氛围中完成理论教学任务, 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图5为送课进企的校企合作模式。

(4) 以科研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创新项目为牵引, 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利用纵向或横向科研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创新项目与行业单位联合打造具有工程氛围的科研、创新平台, 并相互开放和共享平台资源, 是实现产学研深入发展, 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又一重要途径, 也是学校提高对企业科技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以科研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创新项目为牵引, 引导学生进入项目组, 在项目组的工程环境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增加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时间。譬如我院的智能车大学生竞赛项目、节油车大学生竞赛项目、现代汽车电控技术研究室、机构创新研究室每年都利用自己浓厚的工程氛围培养了大量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强的学生, 这些学生走入社会后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赞誉。图6为以项目为牵引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是通过校企合作的“3+1”培养模式, 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本文介绍了我们构建的校企深度融合、学训工结合的3+0.25+0.75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重点分析了我们所构思设计的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的4种联合培养形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培养方案如何得到有效实施, 还需更多的从业人士不断摸索与探讨, 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总结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齐晓杰, 赵雨旸.引企入校, 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J].中国冶金教育, 2011, (11) .[1]齐晓杰, 赵雨旸.引企入校, 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J].中国冶金教育, 2011, (11) .

[2]张林娜, 周琦, 臧树俊.“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途径[J].创新教育, 2010, (6) .[2]张林娜, 周琦, 臧树俊.“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途径[J].创新教育, 2010, (6) .

[3]刘欣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J].石油教育, 2011, (5) .[3]刘欣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J].石油教育, 2011, (5) .

[4]陈国铁.“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程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0) .[4]陈国铁.“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程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0) .

企业工程师培养计划 篇8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油气井工程 创新 培养 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61-01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我校入选第二批高校名单。为加紧培养创新性强、能够适应石油工业发展需要的工程科技人才,我校要求作为主干专业的油气井工程专业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对本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计划上做大力度的调整,以确保科学推进“卓越计划”。

1 提高专业教师的教研素质

今年8月底,我校油气井工程专业所属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持完成了“钻井基础理论研究与前沿技术开发新进展”学术研讨会,本专业的教师与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及院所的工程院院士和专家们就油气井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使得此次盛会圆满召开。通过学术交流,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

油气井工程专业的主干教师均为博士学历,并具有高级职称,都承担过国家级或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在教学及科研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为适应油气井工程领域新形势的需要,学校对骨干教师进行了分批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学术素养和基本素质。骨干教师在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英语培训后,顺利完成了英语口语和写作的学习任务。首批完成培训的教师将在新学期的研究生教学中采用双语授课,以适应国际石油生产上游市场的需要。目前,本专业的骨干教师正在工作的同时参与第二批培训。

此外,本专业的教師还在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进行实践教学,对来自大庆油田一线的油气井工程师进行专业及专业英语的培训,这批受训人员在完成再教育后将奔赴伊拉克和苏丹等油气井场,成为我校第一批适时培训出来的油气井专业现场工程师,他们不仅有丰富的现场经验,还因为国家的“卓越计划”而兼备了现代油气钻井技术的理论素养,相信他们会在国外油气井场更好地发挥油气井工程师的作用。

2 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性实验”能力

油气井工程专业在2008年即首批参与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现已完成多项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创新性实验。为了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本专业继续引导学生主持创新实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引导他们关注油气井工程前线的实际情况,挖掘他们作为未来油气井工程的卓越工程师潜力。

例如,为期两年的“创新性实验、钻井液用超细颗粒的研制”项目,就是由刚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的大二和大三本科生在2010年6月主持完成的,完成之后,考虑到“卓越计划”的实施,专业教师又带领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完善和数值模拟处理,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理论分析能力。

在项目前期,考虑到学生们的专业知识比较欠缺,领队教师带动学生首先进行专业文献资料的检索,引导学生从专业领域中找出相应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专业文献。他们发现利用化学知识也可以解决油气钻完井等不同工程阶段中遇到的难题。

在学生们找到钻井液研究的创新点,完成先期的调研工作后。教师又适时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实验仪器的操作,掌握仪器设备的测试和维护。接着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完善,思考如何做适量的实验即可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提出科学的实验方法,即使用“正交设计法”来设计实验。学生们在此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专长,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负责设计实验方案,化学基础较好的学生负责试剂材料的准备,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负责仪器设备的校正、使用和维护。

在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数据分析。在专业教师引导学生领会实验过程中有关的作用机理后,学生们在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值分析,并在分析时引入SPSS分析软件,建立数学模型,为今后的实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我们现已研制并优选出不少适用于钻井液的超细颗粒。

在“创新性实验”研究及“卓越计划”探索的过程中,本专业教师始终强调“行成于思”,引导学生多学多思多动手,从海量信息中把握热点,并在现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际动手操作,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并形成科学的观点。

3 提高研究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创新能力

油气井工程专业在提出本专业的“卓越计划”方案后,除了对本科生教育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外,还调整了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计划。考虑到各位研究生以前所受的专业教育,在进行本专业的专业课教育时,及时引导非本专业的学生进入本专业的研究,做好专业之间的衔接,并发挥非本专业学生原有的专业特长。

例如,油气井工程专业包括力学和化学两大研究方向,对于化学基础较好的学生,专业教师除了引导他们在力学方面补充理论知识外,还强化他们在化学方面的学习内容,引入相关的高等化学课程。另外,考虑石油行业各专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专业教师还要求研究生们在学好油气井工程相关课程的同时,学好油气田开发以及油气田地质等相关专业的课程。为了适应国际石油市场的需要,本专业的教师在进行专业授课时,适当引入双语教学,培养研究生的英语使用能力。有条件的专业教师还会引导博士研究生进入高级别的科研项目,为“卓越计划”培养更高级别的研究性专业人才提供有利条件。

4 结论

目前国际石油市场剧烈动荡,我国的经济发展对能源有着更高需求。由于国家对石油行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对于我们油气井工程专业而言,必须为适时培养油气井工程一线的现场工程师、强调理论知识的设计开发工程师,以及研究型的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卓越工程师提供后备人才。

在探讨“卓越计划”方案时,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教学相长,尽可能满足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1]。作为教师,则大可不必一味强调师道尊严,毕竟后生可畏,未来属于现在年轻人[2]。专业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实验习惯,注意研究方法和评价研究结果。更重要的是,加深学生对于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的认识,并认识到只有创新才会有进步,国家也才会有前途。本着宋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我们油气井工程专业的教师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素养,在方寸之心上记得做一丝贡献,进而希望由后来者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徐辉,方展画.高等教育,1999.

企业工程师培养计划 篇9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意义;模式创新

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西安理工成为获批的61所高校之一,2010年的卓越班是在已经录取的新生中自愿报名和学校择优录取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学生组成卓越班,从2011年起,就是根据学生高考志愿,择优录取。如今国家从2010年实施卓越计划以来,已经有两届本科卓越班的学生相继毕业,第三届本科毕业生也正在面临就业,在这几年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关于卓越计划的意义的思考

1、对国家的意义

卓越班的开设背景是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0年时间实施的卓越计划对国家未来的若干年来说,正面的作用无疑是有重要的意义的,这个意义需要未来的20年以后甚至更久才能看到今天的教育计划的影响意义,毕竟百年树人,但值得思考的是,10年后,国家的这个卓越计划是否持续执行呢?10年后将向哪个方向发展呢?

2、对学生个人的影响

通过对正在学习和已经毕业的卓越班学生的座谈走访,可以看到学生对卓越班存在很多的困惑,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对卓越班优势的困惑,例如有的学生大学选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的卓越班(电力企业信息化),这个专业的特点是课多,上三年课程,大四学校安排实习,在大二的时候主修电路等课程,学生说本来是准备向程序员方向发展的,现在莫名成了双修,如果要准备考研,学习时间比普通班少,如果要去工作,电力方面还是程序员方面也没有想好,如果都包含进去好像就真的只有电力企业发展了,同一个班的同学都有很多疑惑,这样的卓越工程师班的优点和缺点在哪里?

(2)对实习单位的选择的困惑,有的学生实习时已经听说要去一家软件公司实习(公司略差),家里人能找的实习单位比这好太多,学生是真心不想去。就目前来看,实习单位都是学校统一联系的,这样能对学生实行统一管理,如果允许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学生管理就会出现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很矛盾的事情。

(3)对前途的困惑,有的学生说,如果没进卓越班,大四时就可以勇敢的去做很多的事情,比如创业,比如考研,比如出国,学生说有太多美好的选择可以去努力。他的人生会是自由的,并且他会为着自己喜欢的生活而奋斗。而现在,他只能把这一年的实习期熬完,他并不喜欢这样的工作。有的学生说至少进入卓班实习让他确信自己不喜欢这个工作和这样的生活方式。而且,也更加的体会到了自己的自由,确信了自己的不喜欢,所以可以默默的忍受实习这一年。到时候就会更有勇气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因为直到现在才体会到为自己所想创造的价值而奋斗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有的学生说如果没有进入卓班,没有现在的实习,也许根本不会知道自己竟然是这么的不喜欢这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大四也会同多数人一样无所事事的过去了。能够让学生从卓越计划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这也是卓越计划的另一方面的重要的意义。卓越计划能否在实际操作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再次选择的机会呢?这也是可以考虑的。

二、关于卓越计划的培养模式的思考

1、现有的培养模式

目前卓越计划主要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以下模式:

(1)好一点的高校实行的是本硕博贯通、重视创新。按照“学士+硕士+博士” 三段贯通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在本科、研究生阶段提供长短期海外名校学习经历或国内第二校园经历。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强化实践。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向该计划学生开放;加强产业合作,与知名企业合作,建设专用实习基地,强化实践教学。

(2)本科阶段,现在卓越计划都是实行以“3+1”为基本培养模式,其中:3为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1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卓越班学生以工程技术为培养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强化企业学习,有的学校还能实现国际交流过程,学生在学期间要求至少参加一项工程项目训练,有一年的企业学习经历,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思维及工程管理能力。

2、关于卓越计划发展方向的思考,探索更好的培养模式

(1)与学生和家长的期望值的矛盾。学生和家长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看到卓越班,自然认为是更好的选择,至于具体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和家长也都不明白,笔者也曾作为考生家长面对过给自己孩子填报高考志愿的问题,在院校的志愿里看到卓越班,潜意识里也认为是更好的选择,所以在高考报志愿时填报卓越班的也都是分数相对来说高的学生,所以从录取到卓越班的学生来看,是比其他学生高考考分高的,家长和学生对卓越班的期望值也是很高的,如何使卓越计划的发展符合家长和学生的期望,这确实是很有必要研究卓越计划的发展方向方面的问题。

(2)卓越计划适合的学生群体。就目前来看,每个学校特点不同,有些省属学校的特点以及专业特点,对于很多不想读研的同学来说卓越班是很不错的选择,但对于要考研的就另说了。而且保研机会也还是有的,有的学生成绩排名是专业前几,保研机会就很大。卓越班最大的优势就是实习部分,可能学校会提供一些不错的实习机会。有的卓越班定位规划不是很清晰,感觉跟正常班级没有太大区别。有的学校关于卓越班的定位和未来的计划很明确,就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减短毕业上岗的磨合期,其实这样的卓越班适合成绩中等偏上,对考研还是工作没有明确打算的同学。所以,如何从高考录取时就能找准考核点,选拔适合卓越计划的学生,并在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给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使喜欢并适合卓越计划的学生能参与这个计划,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企业工程师培养计划 篇10

一、背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作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重大改革措施已列入《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它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为目的,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一)学校总体概况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由教育部、北京市和四大石油石化企业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共同建设。经过近60年的发展,已形成石油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拥有10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49个博士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149个硕士点;在20个工程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3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4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机构。学校设有26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北京市特色专业6个。

学校拥有一支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占59.4%,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6%。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5人等。

(二)校企全面深度合作的工程教育基础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我国石油石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历来重视工程教育,自建校之日起,就与石油石化行业密切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石油大学师生通过直接参与大庆油田会战、东方红炼厂建设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石油石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中国石油石化高等教育领域的奠基者,形成了一大批石油石化高等教育领域的经典教材,如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石油炼制工程,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等。但随着石油石化行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学校隶属机构的变更和人才培养状况的深刻变化,保持和提升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对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石油石化行业企业密切协作,适时提出了新时期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分别于2000年和2003年起开展企业工作站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本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迄今为止,学校已先后在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大港油田、辽河油田、南阳二机集团公司等国内60余家大中型石油石化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和研究生企业工作站。2010年,学校又根据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的趋势和要求,提出了探索政产学研合作建设工程师学院、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新思路。

1)本科“订单式”人才培养

本科“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我校多年来探索、总结出的一种校企联合培养本科工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即:石油石化企业从在校生中选拔适合企业发展的学生,并签订协议,提供生活费,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部分课程由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讲授,学生在企业完成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毕业后直接到订单企业就业。从2003年至今,我校依托石油主干强势学科,先后在地质工程、石油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8个石油石化主干专业与23个企业签订协议,订单培养了637名学生。此举不仅适应了当前石油工业新发展对紧缺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前沿性实践探索,为本科“卓越计划”实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由于我校以订单教育为特色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新颖、成效显著,《教育部简报》、新华社等多家新闻媒体都进行了相关报道,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培养模式

研究生企业工作站是指在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全日制研究生在校内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经双向选择,进入企业工作站,在校企双方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开展实践训练和科学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从2000年起,学校已经先后在全国70多家大中型研发实力突出的石油石化企业建立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企业工作站,为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联合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校外实践基地。鉴于我校良好的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教育基础和相对完善且特色鲜明的质量保障体系,2010年我校“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和“化学工程”3个石油石化主干学科专业全部获得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资格,成为32所部属改革高校之一(另有32所为地方院校),以期在培养模式创新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实现大的突破,获得明确的改革措施,取得显著成效,积累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2011年1号文件《关于公布获得“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荣誉称号名单的通知》中授予全国50家培养单位“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荣誉称号,我校是其中之一;170个工程领域获得“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 荣誉称号,我校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工程”和“化学工程”3个工程领域位列其中。我校将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在“研究生企业工作站”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不断改革与完善,实施硕士阶段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3)工程师学院培养模式

为进一步提升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强化工程教育面向工业界的教育理念,2010年,我校在原有本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力度,决定与克拉玛依市政府合作成立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工程师学院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办,企业参与的原则,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承担“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实践环节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或硕士学位论文等环节的教学任务,各董事单位共同协商处理学生管理、学生待遇、兼职教师待遇、安全责任处理、产权保护等各项事务。以工程师学院为载体,探索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学历层次相互衔接的一体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在摸索一条新型的政产学研联合办学的工程教育之路。为此,作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示范性案例,2010年《教育部简报》对我校工程师学院建设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

总之,通过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培养模式的长期探索与实践,依托正在建设的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辅以其它校外联合培养基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可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真正打造成有特色、高起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精品。

二、组织管理体系

1.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相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副组长,相关学院、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工作处、科研设备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领导为成员,负责审订试点专业的实施方案、培养计划、管理制度等,监督实施过程,评价培养质量,统筹规划,协调关系,提供保障体系。

2.工作小组:以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成员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工程师学院和相关学院管理人员,相关学院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制定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安排学生学习、实践、论文(设计)等环节,协调与各实践基地、企业导师等各方面的关系等。

3.“卓越计划”实施指导委员会:由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相关学院院长、资深教授、企业专家、行业代表、毕业生代表等组成,负责对培养计划的制定、方案的实施、培养质量和效果进行指导和评价。

三、“卓越计划”试点的基本思路

1、主动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要,满足社会,特别是石油石化行业对未来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

2、依托学校与四大石油石化企业集团及其下属企业之间形成的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以工程师学院为主要基地,以南阳二机集团、大港油田、辽河油田、燕山石化等石油石化企业为补充;

3、以培养具有扎实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较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石油石化行业认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

4、进一步强化工程实践教育,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及二者有机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

四、本科培养模式 我校“卓越计划”试点分本科和专业硕士研究生两个阶段分别进行。两阶段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

本科阶段将在成功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索“3+1”的培养模式,即,三年基础理论教育和累计一年的工程实践教育。三年基础理论教育主要是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并结合开展课外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累计一年的工程实践教育,以培养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为目标,实行三阶段逐步递进的培养方式。

与本科卓越计划衔接的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采取“1+1+1”的模式,即从本科卓越班录取的学生先进行1年的校内学习和实践,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再到工程师学院或研究生企业工作站进行1年的学习和实践,重点强化更高层次的工程技术能力训练,并完成硕士论文开题和论文的现场数据等收集及调研工作;最后再返回学校完成1年的以论文研究和答辩、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等为主的一些工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工程分析、综合和创新水平。

本工作方案重点介绍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方案,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试点方案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硕士阶段培养模式简介”。

各试点本科专业的学校培养标准和企业实习方案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共同实施。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如下:

1.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能源战略和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视野开阔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2.培养方案设计原则

(1)加强基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除强化数理基础外,将政治思想教育与石油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将石油精神教育融入两课中;进一步完善现有通识教育类课程,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和管理类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

(2)突出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

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开设侧重工程技术培养训练的课程,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与人才培养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训练环节,增加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工程实践训练的学时比例,将工程实践及创新研究贯穿本科教育始终。

发挥我校科研优势,鼓励教师结合科研最新成果和工程实际应用,将学科前沿与学科发展的新知识融入教学中。加强实验、实习与实践基地建设,配合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实施,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以及参加工程实训,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3)国际化教育

根据国家能源战略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在试点专业中,合理设置拓宽学生国际视野的课程模块,加强国际交流,增设国际经济、管理、法律等国际合作基础性课程,适当增加双语讲授课程和外语讲授课程的比例,有针对性开设小语种课程,提高学生国际化竞争能力,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在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应加强与国际接轨,提高课程质量与教学水平。

(4)课程整合与优化

一体化设计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通过开展教学内容改革,进行课程整合与优化,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提高课程的综合性与系统性,使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式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

(5)加强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实施研究性教学

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推行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意识、思维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构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研究性课程教学方式。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将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讲授。

3、实践环节设计

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阶段的工程实践培养环节采用“三阶段”的培养方式。第一阶段,工程基本操作技能训练阶段,为期4-6周

学校将密切与企业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已有的工程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环境,加强学生工程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同时探索新时期不同类型高等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人才培养新模式。

第二阶段,工程运行阶段,为期12-16周

学校将与企业一起,联合建设与企业实际运行环境高度相仿的工程训练仿真环境,实现实际工程装置与仿真环境的数据互动,使学生在高度仿真的工程环境中进行工程训练,同时结合工程实际环境的现场观摩和体验,为学生树立大工程概念、系统集成概念的现代工程意识提供条件,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工程运行能力的目标。

第三阶段,工程设计与工程研究阶段,为期18-20周

以强化工程设计和工程研究能力为目标,学校与企业紧密协作,学生直接到企业一线进行工程操作,同时在企业现场工程师的指导下完成企业实际的工程设计课题和工程研究课题。

4、教学时间安排

教学安排按四年进行,学期按以下方式划分:

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一短、二短和第八学期与学校现有划分方式一致;每学期18周,短学期2-4周不等。

原第六、第七和期间的三短重新划分为:第六学期(3-4月,9周),实习学期(5-8月,16周),第七学期(10-1月,16周)。实习学期,试点班学生去企业完成工程运行阶段的学习和部分工程理论课程的学习。在企业期间学习的工程类课程主要从企业聘请教师讲授和指导,学校配备师资博士后或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的教师作为助教。

第八学期(毕业学期),试点班学生去企业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五、本科试点专业、学生来源与管理

1.试点“卓越计划”的专业领域

我校第一批试点“卓越计划”的专业为:地质工程、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先期试点的五个专业均为石油石化领域的主干专业,建校之初就已设置。地质工程、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地质工程、石油工程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三个专业均有国家级教学团队作为支撑,承担了四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地质工程专业的支撑学科为矿产普查与勘探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前者为国家重点学科,后者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石油工程专业的支撑学科为油气井工程和油气田开发工程,两者均为国家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支撑学科为化学工艺和工业催化,前者为国家重点学科,后者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则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和教育部多相分离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作为支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则有北京市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油气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支持。

2、组建“卓越计划”试点班的方式

采取以下两种方式组建“卓越计划”试点班。1)选拔式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两个专业从2010级起从全校理工科专业中选拔第一届学生。自2011级起,每年从全校新生中选拔组建五个专业试点班。

每个班规模20-30人。班级名称为“××专业卓越计划班”。

选拔条件:学习成绩优良,具有活跃思维、创新意识和较强自主学习能力,具备工程实践要求的身体素质、基本心理,立志献身工程领域的学生。

选拔程序:选拔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学生自愿报名,学校组成考核小组面试,按成绩排名确定初步人选,公示后确定人选。

2)订单式

自2011级起,根据学生自愿、企业需要的原则,每年春季校企联合从全校一年级理工科专业中(包括已进入卓越班的学生)选拔学生组建订单班,班级名称为“××企业卓越计划班”。被订单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将赴订单企业就业,或校企联合继续进行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

“企业卓越计划班”培养方案按企业需要在“专业卓越计划班”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并强化学生进入企业开展实习、实践的具体内容和各环节的考核,进一步加强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教学质量监控。

如企业订单培养的每个专业的学生少于20人,则与该专业的“专业卓越计划班”合并培养。如企业订单的专业不在以上试点专业目录中,则按试点“卓越计划”的要求,编制该专业学校培养标准、企业学习方案、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矩阵、专业教学大纲等系列文件,报教育部申报增加试点专业范围。

3、学生分流与补充

前三学年每学年结束后,根据学生的成绩、身体状况和意愿,对学生进行分流,分流的学生进入同专业普通班学习,同专业普通班学生择优补充进入卓越计划班。订单培养的学生如中途退出,根据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联合协议处理。

4、学生管理

管理模式:根据学生学习阶段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理论学习为主阶段:全部按学校现有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工程实践教育阶段:

(1)工程基本操作技能训练阶段,学生将全部进入企业培训基地或高等职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进行集中学习,相应由企业、高职学院和学校联合制定管理规定,对学生进行联合管理。具体管理方式为:日常管理由学校专职教师负责,课堂授课由企业委派现场工程师承担、学校委派专职教师和师资博士后辅导。学校和企业联合的学生进行考核。

(2)工程运行阶段(实习学期),学生进入校企合建的工程训练仿真中心或企业现场进行工程运行训练。日常管理实行双班主任制,企业班主任负责协调对外各项事务,学校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学校和企业联合成立实习指导小组,确定工程实习的内容和基本要求,明确现场工程师以师徒关系全面指导学生,由现场导师、双班主任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

(3)工程设计和工程研究阶段(毕业学期)。企业订单培养的“卓越计划班”学生到订单企业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其它卓越计划班学生到与学校或工程师学院签订联合开展“卓越计划”试点的企业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企业期间,学生日常管理实行双班主任制,企业班主任负责协调对外各项事务,学校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工程设计和工程研究课题和工作内容由双导师共同拟定,以企业导师为主指导完成,学校导师辅助,并对论文格式审核。由学校、企业联合组成答辩小组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答辩。

5、学生待遇

1)试点专业最多可达到60%的学生直接免试推荐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2)学校设置专项经费解决学生往返企业的费用、企业学习期间的保险费和住宿费; 3)奖学金评选办法与创新计划实验班相同,包括:国家奖学金按我校国家奖学金设置比例单独分配指标;优秀学生奖学金中的特等奖学金参与全校范围进行统一评选;一、二、三等奖学金获奖比例不设限制,在满足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获奖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达到各级别奖学金规定的条件,即获得相应级别的奖学金。

4)“企业卓越计划班”学生在享受卓越计划试点相关政策的同时,将享受订单企业给予的所有待遇,包括生活补助等。

六、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具有工程实践背景和国际交往能力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为此,学校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1)学校在企业建立的研究实体已运行多年,如“塔里木研究所”,“准格尔工作室”等等,每年都有10多名学校在编教师在其中从事科研工作。该部分教师为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承担学生的实习实践教学任务储备了丰富的师资力量。

2)对新进教师实施师资博士后制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才引进工作规定》,中石大京校〔2010〕18号),即“拟招聘的师资(包括教研岗、专职科研岗人员),原则上实行先进入我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或与我校签定合作协议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做师资博士后,进行两年科研、教学工作训练和人事考察。工作期满,经考核合格,出站后办理正式调入手续”。为进一步强化师资博士后制度,2011年颁布实施的高级职称评审条件规定,“申报教研岗、研究岗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在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经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进而为教师积极参与卓越计划的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3)《关于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教学工作能力的规定》(中石大京校〔2010〕7号)规定青年教师认定为主讲教师前需从事助教工作,在助教期间,“设置实习环节的理工科专业的青年教师须参加一次本专业(学科)学生实习(实践)指导教师工作”。

4)为试点“卓越计划”,学校已与克拉玛依市政府签订协议,在克拉玛依市成立中国石油大学工程师学院,确定了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的制度。协议约定,工程师学院的教师队伍包括在企业选聘的兼职教师,且“市政府及当地企业要采取倾斜政策,鼓励和支持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由中国石油大学聘任,并颁发聘书和给予相应的报酬,主要承担讲授实践课程、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等工作。”从承担卓越计划的其它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采取类似政策。

5)学校制定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聘任及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中石大京研〔2010〕10号),为我校进一步完善聘请校外教师作为“卓越计划”试点班指导教师的相关制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6)学校在企业设立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或与我校签定合作协议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为学校储备了大量具有工程经历的后备兼职师资。

此外,由于学校从建立之初就与石油石化行业密不可分,因此,学校很多教师都同时兼任了各石油石化企业的技术顾问,或者与企业一起联合攻关,为石油石化企业解决了大量工程难题,相应,学校已成立了多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包括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目前,学校年科研经费近6亿,工程类学院教师人均科研经费达到30万以上,部分院近100万,其中50%以上是工程研究课题。所有这些都为教师提高工程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基于已有的师资政策,学校将按以下原则为卓越班配备教师:

校内学习阶段,主体是学校在编教师,部分教师根据卓越班培养需要从企业聘请。学校将重点选择工程背景强的优秀教师为卓越班学生进行小班授课,以更好的推动基于项目、基于问题、基于工程的教学模式探索,实现在课程教学环节进行工程意识培养的目标。

企业学习阶段,教师主要由学校派送的专职教师,在与企业合建的研究实体工作的在编教师、师资博士后、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等组成。企业阶段的课程讲授、岗位指导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以从企业聘请的教师为主,学生的日常管理以师资博士后和在职教师为主。

七、学校支持

1、推动中国石油大学工程师学院的实质运行,深化校企在工程教育领域的合作,建立校企之间定期协商机制,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及利益,推动企业建立鼓励工程师投入人才培养的机制,吸引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2、设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项经费。专项经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几个方面:一是试点专业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实习经费、保险费和住宿费以及学生往返企业的路费;二是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的费用;三是试点专业相关的研讨会议、调查研究、教学研究等方面的费用。

3、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措施

为进一步提高专业课教师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卓越计划试点的相关工作,学校将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1)针对在与企业合建的研究实体的在职教师,修订教师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鼓励该部分教师承担“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教学和管理任务,使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能完成其岗位职责所需的教学任务。

2)制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卓越计划校外教师聘任及管理实施办法》,规定校外教师的遴选办法、培训办法、质量监控措施和薪酬制度等。根据试点专业的实际需要,开展从企业工程师中聘任兼职教师的相关工作。

3)切实落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才引进工作规定》(中石大京校〔2010〕18号)文件精神,认真执行师资博士后制度,加强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确保师资博士后有条件到企业开展卓越班的指导或管理工作,明确要求师资博士后优先到克拉玛依或承担卓越班实践教学任务的企业进行博士后工作。

4)继续鼓励教师积极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以提高教师的工程技术素质,进而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

4、制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学生管理办法》,明确试点专业培养方式、学籍管理以及享受的有关激励政策。

5.加强理论研究

成立专门的课题组,加强对工程教育改革的研究,探索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现代石油工程师培养的有力途径;定期召开研讨会,邀请校内外专家参加,对相关理论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网站,搭建专家、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

八、质量保障体系

为有效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学校拟采取以下措施:

1、完善学校现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特别是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企业实习方案,专门制定相关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成绩考核与评定等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的建立,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师资培训制度等。

2、建立校长、院长、教务处、学工处、试点专业与试点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制度。由相关领导直接向学生详细阐述试点专业培养方案以及政策,并对学生学业进行科学指导。

3、建立定期研讨制度。由教务处牵头,每学期开学初组织相关专业教学院长、专业负责人、学生辅导员、任课教师代表和企业负责人、企业指导教师,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开展研讨,听取各方面人员对于试点专业进展情况的意见,针对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并及时进行解决。

4、制定兼职教师的定期培训制度,推动兼职教师按照教学规范组织教学。

上一篇:新华区卫生局规范行政处罚下一篇: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