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号教案四

2024-08-16

法国号教案四(通用8篇)

法国号教案四 篇1

《法国号》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生活、歌曲中的圆,认识“圆”的丰富含义和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2、认识法国号,学习用富有弹性或连贯舒展的声音演唱《法国号》,3、感受三拍子的特点,对华尔兹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1、用连音、断音的演唱形式表现《法国号》。

2、感知圆舞曲的风格特点,感 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3、了解法国号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1、对最后一句音准的把握。教学准备:课件 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学习《美丽的圆》。说到圆,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小朋友的想象真丰富,太阳、月亮等等,这些东西都离不开我们的生活。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很多圆形的东西。你们看,老师今天给你们介绍一个圆形的朋友,它呀是一件乐器,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2(让学生说一说乐器的特征,哪些地方时圆形的?)揭示乐器的名称“圆号”。

3、师介绍圆号的形成过程。

这件乐器可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那时侯人们靠打猎为生,在遇到动物的时候,需要求助于其他人员,那时侯,通讯设备可没有现在这样发达,有手机、小灵通……人们用声音来传递信息,他们用牛、羊等兽角做成可以发出声音的器具。经过几千年的改革,圆号就演变成这个样子。老师讲了这么多,你想不想听听圆号的声音呢?(播放视频)

4、师:谁来说说圆号的声音怎样?恩,圆号的声音很圆润,有种神秘的色彩。那,演奏家吹奏的时候姿势是怎么样的呢?

5、师请小朋友模仿圆号演奏姿势。

6、集体徒手模仿。请学生想象手中仿佛捧着一个圆号,师播放《法国号》音乐,集体随三拍子的韵律进行律动。

二、新歌学习

1、导入:小朋友们,老师啊要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圆号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法国号”。老师这儿有一首法国号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的时候,仔细观察曲谱,看一看这首歌谱是几拍的?

2、介绍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并随音乐用动作表示三拍子。(拍手、拍腿)

3、示范演唱,请学生和老师的演唱一起律动

4、请学生哼唱歌曲。

5、看歌谱,分析乐句。哪些旋律是一样的?

6、最难唱的是那一句?(难点突破)

7、集体随琴声哼唱全曲。

8、生完整地演唱歌曲。要求:在演唱“嗡巴巴”时。声音要断开,富有弹性。

9、生“手捧圆号”按要求演唱全曲。

三、创造

1、请学生用碰铃伴奏。老师示范改变歌词。

“叮叮当,叮叮当,谁在唱歌” “叮叮当,叮叮当,每天这样” “叮叮当,叮叮当,谁在唱歌” “那就是我 的 长

笛”

2师:请小朋友发挥才智,以小组为单位,各选一样打击乐器,并对这件打击乐器进行歌词的创编。(小组讨论,合作)

3请各小组上台表演,相互给于评价,并选出最棒的小组。

四、拓展

师:老师再给我们同学介绍一位圆形的朋友,看这段视频,你发现了哪些圆?(看圆舞曲视频)介绍华尔兹,请学生随着法国号跳起华尔兹!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到处可见美丽的圆,让我们记住今天我们学习的——美丽的圆,在课后用你的双眼发现更多美丽的圆。

教学反思

《法国号》是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美丽的圆”中的第一课时内容,它是一首节奏规整、圆舞曲风格的法国名歌。这首歌曲的独特之处是编者借助这样一首小小歌曲,作为学生了解各类乐器及乐队等相关知识的一块“敲门砖”。为此,我积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通过《法国号》的教学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解读人类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和人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许多的不足之处,如:

1在歌曲教学过程中,用课件展示的较少,很多内容用嘴巴一讲而过,并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解决最后一句难点时虽划了旋律线,却没通过课件展示,学生并没有形象的线条的概念;在说到同样的乐句时,也该用补同颜色的标记直观的展现出来;在制作课件方面,我的基本功还有所欠缺。

2圆舞曲介绍的部分,进入有些生硬,最糟糕的是没有很好的把动作设计好,而导致学生跳的时候不得要领,课堂显得较为混乱。这里提示我在教学中,任何的一个环节都必须要考虑的非常到位,在组织教学方面及应变方面还待进一步的提高。

3小组合作过程中,未讲学生的差异考虑到位,应更强调小组中优生对差生的提携,并在表演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使课堂上更加有序。

法国号教案四 篇2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认为:学习是相遇与对话, 是与客观世界对话 (文化性实践) 、与他人对话 (社会性实践) 、与自我对话 (反思性实践) 的三位一体的活动。这也是本课设计的理念, 学生在练习与思考中与客观世界对话 (不断思考问题) , 破解疑惑, 提高自身水平。

在与同伴的合作学习中与他人对话, 定位自身在合作中的位置, 在小组中接受他人的帮助, 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或帮助他人实现整体的提高, 以及在小组的练习、在比赛中检验和比对, 实现与自我对话, 反思自身的问题与缺陷, 寻找解决的办法。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 肌肉力量和协调灵敏性也较强, 他们活泼好动, 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 对有一定难度的运动项目有较强的挑战欲望, 但面对单调的练习内容, 注意力差。因此, 在学练过程中, 他们一会儿扮演器材的角色, 一会儿又变成练习者, 并进行分组轮换练习, 每名学生在每1个时间段都有自己的练习任务, 不论是跨越障碍, 还是搭建障碍, 他们始终处于学习的进程中, 身心高度参与, 体现了真正的互相配合, 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与运动负荷。

三、教材分析

障碍跑是在快速跑中运用跑过、跳过、跨过、绕过、爬过、钻过等合理的方式、方法越过多种障碍的运动项目。

通过练习, 不仅能够发展学生身体的各方面素质, 还能培养学生不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坚强意志, 树立自信心, 通过合作与交流, 还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流程

游戏:找伙伴 (确定造型1、造型2、造型3动作) →学习障碍跑:跨过障碍 (学习造型1动作, 学习造型2动作, 学习造型3动作) →学练模式:体验、发现、练习、对比、突破、定位→组合练习:障碍跑接力放松练习 (韧带拉伸) →总结点评。

试教感受:

创设真情境追求真实效

一、亮点

1.重实践、重合作、重反思。本次课充分体现了指导思想中的3个对话, 对话所体现的就是实践, 通过跨越障碍的活动实现文化性实践, 通过合作实现社会性实践, 通过自我选择一定难度的障碍实现反思性实践,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教学过程重点突出, 层次分明, 梯度性强。教学自始至终紧紧围绕着跨越障碍进行, 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首先在准备部分的“找伙伴”游戏中, 找好了整节课的合作伙伴, 各种造型又为本次课的练习作好了辅垫。其次再通过跨越一定高度与宽度的障碍, 使学生明白跨与跳的区别, 最后通过障碍跑拉力, 使已学的动作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二、问题思考

1.学习的实效性。本节课的练习密度为45%左右, 但学生真正跨越障碍41次, 模仿跨越14次, 为什么跨越的次数不多呢?主要是由以下方面决定的, 首先看似练习密度不低, 但准备部分占了一半, 基本部分的练习密度只有20.8%;其次, 学生练习的时间虽接近19.5% (见下页表) , 但没有进行主要技术的学习, 而是在持棒做障碍。

如果将棒改为小体操垫, 通过横放 (宽度) 、竖放 (高度) , 将持棒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 那本次课跨越障碍的次数将明显增加, 学生练习的时间将达到25min左右, 练习密度达到60%左右。

2.合作的真效性。《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但合作不是简单的2名学生或者多名学生一起练习, 毛振明认为:“合作学习是2名学生以上的人群有意识地、善心善意地、为了能帮助对方而形成的交互学习行为, 这种合作学习的本意不是索取、不是被要求、不是无奈, 而是一种发自善意地互相帮助。”合作也有许多层次, 我们培养的是“给予别人方便和力量的合作”, 以及“只要有人需要帮助, 我就会伸出援手”的合作态度、精神与习惯。为此, 我们需要寻找具有深度的合作真情境, 真正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自发的给予他人帮助的行为习惯, 使合作成为一种常态。

3.组织的简便性。本次课实施后最大的感觉就是组织比较繁琐, 学生对棒的高低、宽度、稳定性比较难把握, 执教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和纠正学生持棒时出现的问题, 还有许多学生不明确如何持棒, 尤其是在最后一个游戏中。课中往往出现教师花很多时间讲解练习方法, 学生练习的时间却没有得到保证的现象。如果将棒改为小的体操垫将使组织更便捷, 安全隐患也大大降低。

4.安全的有效性。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只看到一句“注意安全, 交替练习”的提醒, 显得比较单调与空洞。

本次课的练习过程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如, 当学生在练习跨越时, 辅助学生随意地调整棒的高度 (课中就有学生出现) , 就会出现安全隐患。因此, 在教学设计中, 必须注明安全的具体措施, 如:拿棒的学生不能随意提高或降低棒的高度, 不能随意扩大棒的宽度, 不能随意移动棒的位置等, 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安全, 又保护了教师自己的切身利益。

以上只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施后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 有许多地方还没有真正理解王老师的设计意图, 有不当之处多多包涵。

“学体”名师团队专家库成员 曹强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点评:关注教法的多样性, 注重练习的趣味性

认真研读课时计划, 感受到王老师对体育教育教学理念理解的认识较深, 在教学设计中, 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较准确, 在教法上更具灵活性, 在学习体验上注重趣味性。

1.教学内容的递进性, 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在设计中, 可以明显感受到王老师在围绕跨越障碍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所呈现的智慧。其设计不是直入主题, 让学生直接认识障碍后再进行练习, 而是在循序渐进中通过小组合作, 一步步发现和攻克动作1、动作2、动作3的教学重点。最后在学生掌握越过一定高度和宽度的障碍后, 以游戏的形式, 进行障碍 (跑过、跳过、跨过、绕过、爬过、钻过等合理的方式、方法越过多种障碍) 接力比赛。教学内容的递进性, 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注意力时刻被教师握在手中, 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教师不断提高的教学难度和所带来的挑战所激发。教师驾驭课堂则变得游刃有余, 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2.教法的多样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王老师在关注“教”的同时, 更关注到学生的“学”。小组合作中的探究和思考需要学生运用智慧去不断克服障碍的高度和难度;小组展示和比赛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师生间的评价则需要学生有不断观察、发现和归纳的能力。本课的教法不是生硬的, 而是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 有利于学生学习和体验越过障碍的动作, 掌握动作的方法和技巧等, 对增强学生的体能,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方面都是有益的。

3.学习的趣味性, 确保课堂得以生成。本课可以从多个视角下发现趣味性的存在:一是学生在学习、体验、合作、比赛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挑战和内心的快乐;二是以学生和纸棒不断组合搭建成的障碍, 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运动体验和合作时积极的情感体验, 促使学生更深入地进行学习;三是不断提高和变化的纸棒高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一旦学生自己战胜了自己, 学习快乐的源泉则会源源不断, 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 本节课王老师将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习目标引领教学内容, 通过学生自主选择不同高度的“横杆”和不同障碍难度的接力跑中, 都可以让学习目标可操作和可观测。

从本课的设计流程来看, 本设计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从本教案中可以看到学生利用小体操垫进行落地时缓冲, 在大多数练习中, 体操垫是作为一个标志物 (起跳点或“横杆”) 出现的, 而不是作为保护设施用于教学。在实际教学中, 这样的器材摆放不仅起不到保护的作用, 反而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二是本课主要是下肢练习, 学生在长时间、高密度的练习下, 疲惫感较明显, 如果能在障碍跑接力中进行一些改变, 可能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保证学习过程的安全性;三是本课教与学的方法不明, 活动占据了主体, 王老师在教法的引领上缺乏具体的方法, 感觉稍有遗憾。

以上是本人根据王老师的课时计划而发表的个人见解, 难免有浅薄之处, 请王老师及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点评人:“学体”名师团队领衔专家申克才

法国近现代美术(四) 篇3

印象主义之后,艺术史开始习惯对某些艺术家群体冠以统称。新印象派的这个“新”字实际上并不准确,与后印象主义一样,只不过都是用来区别于印象主义

它们的确与印象主义有着密切联系,但在风格上又是不同的。修拉有感于印象主义,也尽己所能试图总结印象主义对光线和颜色的处理方式。1886年,修拉参加了第八届印象派画展,时人立刻发现他的画法与印象派有所相异,参加展览的作品就是修拉的巨幅代表作《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这件作品完全体现了修拉的创作精神,他严格按照理性的安排和精心的色点布局,完美呈现出新印象主义的艺术理念。这件作品是修拉花费两年时间的探索性实验,也是他倾注最多心血的艺术创作。画面里有四十多个人物,主体人物的姿势和远处河岸的水平线使整个画面构图显得稳定而清晰。人物似乎都是纯然孤立的,没有互动,没有语言。这种静态的排列给观者带来的最大观感就是秩序,但也有种奇异的平和与美感。虽然没有多少来自情绪方面的感应,但是不能否认这样一幅平静安详的作品,让观者也能产生某种愉悦。这是修拉的独特表现力,但可惜的是他过于短命,没有时间在更多作品里继续发展自己的艺术诉求。

从修拉的画中可以看出,画家具备相当扎实的古典功底,这使他的人物形象即使是用很细碎的小点组成,仍然显得饱满生动。修拉的新印象主义发展了印象主义模糊视效的功能,进而将其极致化,用一个个鲜艳小点几乎是机械化地直接点在画布上,从而越过了调色板上的调和过程,颜色的混合则完全要依靠观看者的眼睛自行完成。这种技法被称作色彩分割法或者点彩法。这实际上是印象主义色彩探索的科学化总结,它明确告诉人们,每种色彩都与周围的色彩有着密切联系,当它们按照某种特定顺序加以排列,那么表现出来的整体效果可能与眼睛所看到的局部细节完全相异。修拉的点彩派理论证明绘画可以用一种更加主动的方式去影响人的视觉。这种完全摒弃了绘画的即兴和随意性的画法,由于过于带有制作性而不是创作的意味,因此虽然获得了秩序感和色彩安排的合理性,但剥夺了绘画的感性功能,多少显得无趣和乏味。很显然,这种画派理论的贡献胜于实践,很快就遭到了不论是追随者还是观赏者两方面的厌倦。

与其说修拉的新印象主义是印象派的发展和延续,倒不如说,修拉自己理性而温和的个性为印象主义最终走向更加内省的个人主义风格进行了一种铺垫。就是这样一种看上去极其平淡的理性绘画,却深深吸引了以激情绘画著称的凡·高的兴趣。或许正是因为在性格上的巨大反差,使修拉与凡·高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欣赏、惺惺相惜的友情关系。但凡·高将修拉理性的小点变异成狂暴的笔触,画出了绘画史上最著名和最迷人的星空。

在修拉去世很久之后,他的艺术影响依然在一些艺术家身上得到显现,这其中也包括我们最熟知的毕加索等人。有人将修拉评价为现代艺术中的弗朗切斯卡。如果能够活得稍微久一点,也许修拉真的能与弗朗切斯卡的成就相比拟。但即使是这样,修拉的贡献依然是被艺术史所低估了的。修拉的伟大并不在于他创造出一种叫做点彩派的技法,即使这种技法曾经被毕沙罗、凡·高们模仿过,但作为一种流派,它终究被艺术家变换为更适合自己的个人风格而遭到了淘汰。修拉给现代艺术史带来的最重要的启示,“不是绘画艺术中的审美和谐的科学基础,而是对艺术创作过程中辩证问题的觉醒,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通过对认知状况的革命性改造”。

新印象主义里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保罗·西涅克。与其说西涅克是支持和扛起新印象主义大旗的重要领导者,不如说,他最大的贡献是将修拉介绍进了印象主义,并启发修拉创造了新的绘画风格。西涅克的作品并没有修拉的那样隽永和动人,实事求是地说,点彩派的弊端在西涅克那里暴露得更加明显,这可能与他有限的艺术才能有关。但艺术史不仅记录下天才的作品,具有执着而坚定地守护艺术理想的人同样也有资格进入艺术史。西涅克思想激进,为人热情,不遗余力地鼓励年轻艺术家。他的长寿也弥补了修拉早逝的损失,令他有时间将新印象主义进行充分总结,撰写了新印象主义的理论著作《从欧仁·德拉克罗瓦到新印象派》。西涅克的代表作是《费奈翁肖像》等。

后印象主义

后印象主义之名来自英国艺术评论家罗杰·弗莱。弗莱在伦敦先后组织了两次印象派展览,为了给英国公众更好地介绍这些画家,弗莱将塞尚、凡·高和高更所代表的印象派之后的重要画家总结为后印象派。这三位艺术家都不是专业画家出身,也许这三个人的初衷都并不愿意成为后来的人们所认为的那样——他们想得到世人的承认,都并不愿意背离传统藩篱,也都没有想到自己的艺术会最终成为离经叛道的现代艺术中的“经典”。三位艺术家都在一生创作的最重要时期将一个地点作为自己艺术生命的原乡:凡·高是法国南部的阿尔,高更是塔西提,塞尚则是家乡埃克斯。凡·高、高更和塞尚,他们都经过了追随印象派的阶段再走上新的探索道路,但三人表现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的方式却各不相同。对凡·高来说,是富有激情的色彩与线条。对塞尚而言,是物体内在的结构与形式。对高更来说,则是象征主义的绘画语言和原始感。三位画家推动现代艺术从对客观视觉经验的关注转移至对主观体验及艺术本体的探索。

凡·高

凡·高是人们最熟知的现代画家。在这里我们无须过多介绍这位命运多舛又英年早逝的天才,全世界大概再没有一个人像凡·高这样成为普通人都耳熟能详的艺术轶事主角。凡·高的作品总是令人印象深刻,无法漠视,无法不驻足。即使一整个展厅挂满了名作,观众总是可以一眼看见凡·高的作品,无论是在巴黎奥塞还是伦敦国家画廊,只要有凡·高,人们总是趋之若鹜。

在专致绘画之前,凡·高从事过艺术商人、教师和传教士等工作,无论哪种工作,凡·高总是投入过分的热情,这不仅吓怕周围的人,也让他的生活充满了挫败和失意。这些经历虽然很不成功,但当他决心要将绘画作为一生追寻的理想之时,同样的执着即完全转移到艺术上。凡·高内心极为纯粹和真诚,他的宗教精神让他变成一个知行合一的虔诚的人,这种虔诚也影响着他的艺术理想。凡·高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传统的痕迹,伦勃朗和米勒是他最崇敬的对象。《吃土豆的人》中,农民们朴实敦厚的造型和暗色的用色方式都与他后期明亮的色彩有着明显区别,这一时期凡·高深受荷兰写实主义的影响,也画了大量造型扎实的素描,这为他后期奔放而不失准确的创作打下基础。在安特卫普时期,凡·高接触到日本版画,用色逐渐变得明亮,构图也开始注重形式感。巴黎学习时期奠定了凡·高的基本风格,几种几乎是互相抵触的影响奇异地混合在一起:毕沙罗的印象主义,修拉的科学点彩法,高更的野性表现主义。所有这一切的综合为凡·高指引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到阿尔时期,凡·高进一步结合了印象派和法国南部的明媚风光,他的作品变得越来越灼热强烈。从1888年2月到1889年5月,阿尔阶段是凡·高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也是他的作品最成熟和最感人的一个艺术高峰。很多最著名的作品都出自阿尔:《夜间的露天咖啡馆》《阿尔的卧室》《夜间的室内咖啡馆》《凡·高的椅子》《鸢尾花》《星夜》,《向日葵》系列,以及那张著名的割耳的自画像等等。

1888年的《夜间露天咖啡馆》表现出凡·高后期最典型的风格。温暖而明亮的黄,冷寂而忧郁的蓝,以及由小点点组成的星星和地面,组合成一幅动人的法国南方夜景。这样的色调让人不禁联想起凡·高另一幅名作《星夜》,同样的蓝与黄,同样自由潇洒而又不失准确的厚重笔触,还有这种如梦似幻但又似乎在每个人心中都真实存在过的美好夜晚。凡·高擅长用小笔触堆叠在画面上,制造出热烈而厚重的效果。他的个性让他无法等待油画颜料变干的过程,他总是急迫地想去表达内心的感受,似乎早就预知到自己燃烧的生命即将很快熄灭一样。虽然后来有很多人模仿过凡·高的风格,但任谁也无法画出这般直指人心的画作。诚如那句评价凡·高的话:艺术最动人之处不在这些天才留下的作品,而是他们本身发亮的生命。

凡·高可能是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画家。凡·高的个性造成他与那个社会没有对话的可能,这或许是他变疯的深层原因。任何一个时代,敢于说真话并且毫不掩饰地做真诚的事的人可能都无法生存,这个评价至今依然成立。即使凡·高活在当下,也不一定就能够得到更多的包容与善待。凡·高之所以感动很多人,不仅在于他热烈的绘画,还有他的生命本身。凡·高人生际遇的落魄和寂寥,反映在作品里却永远是那么的明亮、纯真而感人。恐怕,凡·高最打动世人的,是他浸透在艺术和生命中的金子般善良淳朴的人性。

高更

高更的艺术之路虽与凡·高不太一样,但在追寻艺术的执着方面则完全是殊途同归。年轻时的高更做过水手和股票经纪人,在进行艺术品收藏和断续艺术创作之后,1883年高更最终下定决心走上了职业画家的不归路。经过布列塔尼、阿旺桥、马提尼克等多地辗转,高更终于在南太平洋的塔西提找到了自己心中的圣地。在那里,高更进入了艺术创作最成熟的时期,完成一系列重要作品。与另一位同时期的画家亨利·卢梭一样,高更的作品中“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同颓废派过度雕琢的精致形成抗衡”。但高更的稚拙里有种现代的成熟,这使他的作品跳脱出卢梭那种完全蒙昧或者童真的境界,而让人意识到这种古拙是从古代艺术的参照中发展出来的一种“新”艺术。高更的艺术里集合了他对日本艺术、原始艺术以及装饰元素的兴趣。高更非常善用明艳的黄、温暖的棕,还有各种补色。相较于凡·高强烈的对比色,补色赋予了作品更接近自然的温柔与和谐。这种温暖有别于凡·高式的炙热,既不过分灼热,又充满原始的温情。高更表现手法里刻意的粗壮和笨拙让他的绘画常常带有一些雕塑感。在接受传统方面,高更选取的方式是直接从部落艺术、民间艺术以及中世纪艺术中汲取营养,在这一点上,他可能比凡·高和塞尚都要探寻得更远。

1888年的《雅各与天使搏斗》是高更创作前期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这幅画作表现的是一个宗教题材,但在形式上却富有强烈的装饰感。前景中的三个布列塔尼农妇头上的白帽与远景的大片红色形成鲜明对比,而在远处正在搏斗的雅各与天使使整张作品显出某种神秘气息。这表现出高更早期较为明显的象征主义倾向。

高更后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大多以布列塔尼和塔西提的部族人物作为对象。1892年的《什么时候结婚?》和1899年的《两位塔西提妇女》都以当地年轻女性作为画面模特儿。高更运用了他最喜欢的棕色,人物造型都像雕塑一般的简洁又有力,大片的色块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人物的轮廓。高更摒弃了大部分细节的描绘,虽然表现对象充满异国情调,却仍有一种古典主义的庄严感。在类似这样的风格中,高更找到了一种远离都市喧嚣的平静而原始的野性美。1897年的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无论从作品的名字、画面尺寸还是表现力上,都可以称其为高更创作生涯里最重要的一件作品。这种充满了哲学意味的诘问,既是对自己提出的疑问,也是对整个人类面对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不可知的困惑。这件作品呈现出原始主义的人类生存状态,这些棕色的裸体既像是几千年前的我们,又像是与现代社会完全无关的另一个世界中的蒙昧无知的人。高更用这种与我们所熟悉的古典风格大异其趣的象征主义,最终与他前期所接近的印象主义拉开了距离。

对高更来说,塔西提和布列塔尼代表的是返璞归真的世外桃源。虽然高更年富力强之时生活在物质优渥的巴黎,但是儿时在秘鲁的美好记忆始终挥之不去,这或许是他兜兜转转最终寻至远离都市的南太平洋小岛的原因。高更非常喜爱塔西提,那里的原始和狂野是高更所向往的,那种回归到最低物质需求但内心却极为平静安详的心理直接反映在此时期的画作里——单调但又有力的颜色对比和平面性。高更再也不是印象派或者是巴比松画家那种仅仅把风景当作视觉对象描绘在画面上的风景画家,而是走入这片世界并与之完全地融合在一起。高更这种文明与原始之间的转换,恰好回应了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整个西方世界对文明进化到高度发达之后所必然进行的反思与回溯。高更成功地将现代与原始的、东方的元素混合在一起,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范本。在他之后,毕加索、马蒂斯、德朗一众艺术家都在延续着这样向过去讨教艺术创新之法的道路。高更带给艺术史一种全新观感,在他的画里,既可以看到过去,也可以看到未来。他未竟的艺术理想在纳比画派那里得到了继承。

塞尚

相较之下,塞尚的主观不像凡·高和高更那样感性,而是带有极强的理性意味。塞尚也是与传统距离更近的现代主义者,他所倾慕的对象中,有普桑,有德拉克罗瓦,他所喜爱的黑色,其影响很可能来自于库尔贝。但这种与传统的学习,可能是一种能力的限制,也可能是学习方式的错位,使塞尚的古典主义与人们所理解的古典趣味相异。塞尚在结构与形式方面另辟蹊径,用当时几乎没有人理解的方式完成了自己对艺术表达的探索。与修拉一样,塞尚用更加理性和分析的方法而不是纯然直觉的感性方式来研究艺术世界。由于继承了一笔足够生活的财产,塞尚用不着像其他落魄艺术家那样为生计忧心。虽然塞尚也曾努力融入巴黎艺术圈,也曾将得到官方沙龙认可作为自己的理想,但是所有这些努力都没有得到成功。这让他最后不得不摒弃外界纷扰而专注于自己的内心。

塞尚的艺术生涯中受到几个重要影响。在绘画初期,他非常崇拜德拉克罗瓦,因此一度追随过浪漫主义的风格。当他逐渐转向研究绘画本身之后,印象派里的老大哥毕沙罗是影响塞尚最深的人,他甚至称自己是毕沙罗的学生。塞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追随过印象主义,直到1879年之后他决定不再参加印象派的任何活动。原因很多,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已经开始日渐体会到与印象派目标的分歧”。接下来的一些年问,塞尚保持着专注而孤独的状态,也许正是这种孤独最终成就了他与印象主义完全不同的艺术诉求。

塞尚的创作主要有几种类型:其一是静物,这也是使他名声大噪的结构画法的绝佳体现。他的名言“要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处理自然”,在如苹果、衬布、花瓶和一些朴素的对象中得到了发挥。与其说塞尚在画这些东西,不如说它们只是被具体化的形体而已,它们在画面中都只是为一个内在的整体所服务的一个个几何形。对于对象的这种认识也反映在塞尚的一些风景类型作品中,如他反复描绘的家乡埃克斯,他在《缢死者之屋》以及一系列圣维克多山的创作中贯彻了自己对结构的认识,同时也探索了空间感。同样,在塞尚晚年倾心的浴女主题中,他也一再重现着对构图的理解,并加入宏伟的感觉,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带有纪念碑性质的恢宏气魄。

塞尚在结构方面的探索同样呈现在肖像画上。为了人物的表现力,画家更突出了色块的运用。与凡·高的小点或者是高更的平涂相比,塞尚的小方块笔触显得没那么灵动和跳跃,相反有种一丝不苟的笨拙,似乎每一笔对他来说,都是沉重和一样重要的,没有哪个细节可以让他轻松愉悦。这可能与塞尚阴郁的性格有关,但也让他的作品自成一格。

塞尚的画不是那种让人一眼看去感觉愉快的类型。他的画作常色调阴沉,笔触厚重,但其朴拙的表现力却也令人印象深刻。塞尚与凡·高和高更最大的不同可能在于他几乎完全放弃了光线对画面的影响,我们在他的画里感觉不到光的存在,无论是静物还是室外的风景,都像是一个个完全封闭的内在世界。塞尚身后得到的历史功名甚至超过了凡·高和高更,但在艺术的观赏性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大部分人都需要借助理论或者更多的智力活动才能做到“理解”二字。塞尚所描绘的对象通常都是普通的事物:一堆散落在衬布上的苹果,一些普通的树木,或者是家乡埃克斯附近的小山。与其说他笔下的东西带有多少朴实的生活气息,还不如说人们会惊异于这些苹果所组成的画面构成,似乎塞尚所关心的就是如何用这些最普通的东西来缔造一种形式的永恒。

我们能够从塞尚的绝大部分作品中体会到艺术家的孤僻个性,他不善与人交际,一生都有种郁郁不得志者的落落寡欢。他对现实的残酷并不抱有任何幻想,即使在晚年,他已经来得及看到自己的成名,但这些都不能够改变他对自己的不自信。但尽管塞尚“不断遭受自我怀疑之苦,却一直保持着对其能力的信念”。有一件事是非常确定的,“几乎没有几个艺术家比塞尚更热爱绘画”。他的艺术观念与后来的抽象主义所思考的方向不约而同,也因此被后人誉为现代主义之父。

即使在今天,人们依然很难说清楚为何塞尚这样一位性格中完全不具备革命精神的朴实如农民的画家,对现代艺术竟然产生了如此重要的影响。或许我们只能用那句“时势造英雄”来评价这位被推到风口浪尖的现代艺术鼻祖。他的革命于长时间内省中自然生发,在法国这块现代艺术的沃土里生根发芽,借助了欧洲艺术传统和印象主义的力量,使他对绘画单纯性的思考推进到极致。他的几何化的结构主义给后来的画坛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不论人们是曲解了他的原意,还是借助他的理论形成属于自己的艺术主张,塞尚这种置身一切纷扰于事外的性格让他最终建起了自己的艺术新秩序。

总结起来,后印象主义的三位艺术家在风格上并没有太多相似之处,相反,他们的风格体现出了巨大的个体差异。但在性格、境遇等方面,他们又有着很多相似性。塞尚、凡·高和高更,三人都是不善于与人相处的人,即使在与志趣相投的人共同生活中也常发生龃龉,这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凡·高与高更后来的反目。可能也是这种很难与人沟通造就了三位艺术家无一例外的孤独处境,在最孤寂与落寞中专注于艺术,甚至为之付出整个生命。在与印象派的关系上,三人也都曾前后参与过印象主义的展览,并都与印象派的前辈毕沙罗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塞尚和高更都自称是毕沙罗的学生。的确,他们从好学而谦逊的毕沙罗那里,吸取了印象主义最值得学习的部分。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毕沙罗对后印象派绝对功不可没,这种善意的引导令凡·高、塞尚和高更受益无穷。在对绘画的认识方面,塞尚、凡·高与高更都视艺术为生命,或者说,是对他们生命精神的另一种救赎。不论是凡·高的宗教情结、高更的神秘主义,还是塞尚的隐忍克己,他们都将自己最终奉献给唯一可与之倾诉的艺术当中。这种以生命作为代价的燃烧,注定令艺术天才们痛苦而孤独,但是这也是他们的作品感人至深的原因。如果说印象主义是轻歌剧,是德彪西的音乐一样轻灵飘逸的情感的旋律,那么后印象主义则是每个曲调都铿锵有力的重音符,谱写的是生命中不可轻视的绝响。

无论是新印象主义还是后印象主义,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们承接了印象主义给艺术领域带来的影响,也使印象派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关注。与此同时,它们又对20世纪的艺术产生了最深远的影响,令艺术走上求新求变的道路。迄今为止,现代主义仍然是人们心中一个未解之谜。它到底给艺术带来了什么?视觉与经验的结合到这时似乎产生了某种断裂。幻觉艺术一变成为迷乱世界,就像高更与凡·高笔下虚构的现实世界。那些画作仿佛在艺术史的时间中截获了另一个秘密。无论怎样,现代艺术已经用自己的斑驳色彩无可否认地替代了古典艺术的沉闷,使审美走向了新的维度。

(汪瑞/艺术史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法国号教案 篇4

学唱歌曲《法国号》

音乐知识:法国号、四三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法国号,明白它的另一个名称——圆号,并熟悉它的音色。

2、进一步巩固熟悉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3、学会歌曲《法国号》,并能用浑厚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习演唱歌曲的自信,学习小主人公刻苦练习乐器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初步的器乐合奏潜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潜力。

教学重点:

感知圆舞曲的风格特点,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教学难点:

对最后一句音准的把握。

用浑厚而有弹性的声音表现法国号的音色。

教学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感受三拍子音乐

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你熟悉么?放《小白船》音乐。我们随着音乐做一做动作。

这首音乐是几拍子的?

2、熟悉歌曲旋律

我们再听一首曲子,听一听是几拍子?(教师播放歌曲《法国号》的录音带)

出示四三拍节奏图例。

34

●○○

四三拍强弱弱(师:四三拍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教师边讲边做动作)

1=C

34

533|533|323|4——|

●○○●○○●○○●○○

你们能听着这美妙的音乐将其节奏打出来吗?好,一齐来。(教师播放《法国号》录音带)

这么美的音乐,让我们随着音乐轻声用“lu”哼唱旋律。

二、学唱歌曲

1、了解歌曲资料

同学们刚刚听的这一首歌曲中唱了什么?(播放歌曲《法国号》)

我们这天就来学习这首歌曲《法国号》。(出示《法国号》第一声部歌单。同时出示“法国号”图片)

2、介绍法国号

“法国号”又叫“圆号”,是一种中音铜管乐器。它的音域较宽,音色圆润柔和,演奏时能发出庄严、宏伟的声音。是交响乐队中运用最广的乐器。

3、熟读歌词

我们来轻声朗读歌词。

4、学唱歌曲

请大家随着音乐试唱歌曲。

再来一遍。

全体起立,边唱边打节奏。

大家拿出打击乐器,边唱边打。

请坐,我们来个接龙游戏,我唱上一句,你们接下一句。

请跟老师一齐随音乐跳一支舞吧。

哪个小组先来表演。

三、小结下课

法国号教案四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法国号的外形,音色和演奏姿势。2.认识四三拍,掌握四三拍的强弱规律。

3.能够用准确地节奏和音调演唱歌曲并能够掌握简单的四三拍舞步。教学重难点:

认识四三拍的规律,并能够用声势动作随歌曲参加表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乐器,请同学们看一小段微视频来认识它。

同学们通过微视频我们认识了法国号,我们就在它的帮助下开始学习这首好听的歌曲吧!

二:学习歌曲 1.初次聆听歌曲

请同学们聆听歌曲,思考歌曲的速度,情绪和节拍是怎样的?

2.讲解四三拍强弱规律

师:我们以前学习的歌曲都是四二拍的,它的强弱规律是:强弱,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四三拍的强弱规律,哪位同学给大家读读?

谁能想出办法用你的肢体语言来表现四三拍的强弱规律。他的办法真巧妙,我们跟他一起拍:拍手(强)拍腿(弱)拍腿(弱)(3遍)。

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接龙练习,从这位同学开始,其它同学拍出四三拍的强弱规律。

接下来我们再次聆听《法国号》,边听边拍出四三拍的强弱规律。

3/4 嗡巴巴|翁巴巴|谁在唱|歌——|

嗡巴巴|嗡巴巴|谁在唱|歌——︳

嗡巴巴︳嗡巴巴︳谁在唱︳歌—–︱

那就是︱我—的︱法—国︱号——︱ 3.学唱新歌

同学们拍的真棒,老师发现有很多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学习这首歌曲了,首先我们来唱唱旋律:

(1)唱旋律 1=F 3/4 5 3 3︳5 3 3︳ 3 2 3 ︳4——︳ 5 2 2︳5 2 2︳ 2 1 2 ︳3——︳ 5 3 3︳5 3 3︳ 3 2 3 ︳4——︳ 4 6 2︳3 5 1︳ 2 4 7 ︳1 ——︳ A:一句句教唱,两小节为一组(短句)1遍。B:四小节为一组(长句)教唱,2遍。

老师发现同学们在演唱的时候,每行的最后一小节有些同学把时值唱长了,有些同学把时值唱短了,同学们请看黑板每行最后一小节和前边三小节有什么不同?

有一个音和两条小的横线,前边三小节都有三个音符。你真善于发现,每条横线延长1拍,所以最后一小节也要唱3拍。这是四三拍中的长音。

你能想出办法让大家唱足和唱准长音吗?

生:我们可以用划拍子的方式来提醒自己唱足时值。师:你的方法很好,四二拍子我们可以用划对号的方式来提醒自己把时值唱准,四三拍子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呢?

生:三角形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我们可以用划三角形的方式提醒自己唱好四三拍子中的长音。

你的办法真巧妙,你能给大家做个示范吗?

同学们唱的时值真准确。接下来跟随老师的钢琴集体演唱1遍。注意唱到每行最后一小节时,要用右手划三角形提醒自己唱足长音的时值。

旋律同学们都学会了,我们来读一读歌词吧!

(1)读歌词

A:小老师拍节奏领读。

B:一组同学拍节奏,一组同学读歌词。(换过来再一遍)C:集体拍节奏说歌词.同学们唱的旋律,节奏真准确,老师相信同学们已经会唱这首歌曲了,跟随老师的琴声完整唱一遍歌曲。接下来男唱,女拍节奏。女唱,男拍节奏。

同学们唱的真不错,我们跟随录音中的同学演唱一遍吧!

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方式来演唱这首歌曲吗?

同学们的方法真丰富,接下来我们跟随伴奏来演唱一遍歌曲吧!

三:创编

你们在唱歌的时候,老师在干什么?(师跳简单的三拍子舞步)

这是一首圆舞曲风格的歌曲,接下来跟随老师学习几个简单的三拍子舞步:

全体起立,跟随老师进行练习。(前进三步同时双手举起,后退三步双手打开)

跟随音乐进行练习。老师向找一个舞伴,谁来?(师和舞伴最示范)

你们学会了吗?老师想找几组同学表演,其他同学唱歌给他们伴奏。(两人一组面对面前开后合)四:小结

川版法国大革命教案 篇6

[知识与能力]

了解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的有关史实,认识这一政权的资产阶级性质。

了解拿破仑指挥法军粉碎第三至第七次反法同盟的有关史实,分析战争的性质及其胜败原因。

探讨拿破仑对欧洲政治格局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课外书籍、网站或观看影视片,并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历史信息中认识、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对学生表达的不同观点,教师应当给予恰当的评价。

开展讨论课,或通过观看影视片和写影评,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拿破仑是世界历史上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历来褒贬不一。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运用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得出自己的历史判断,从而使学生理解历史解释的多元性和人类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个性化规律。

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是资产阶级政权。它在捍卫和巩固大革命成果的同时,许多方面又违背了大革命的精神。通过对这一时期拿破仑战争性质的分析,认识战争的多重性、复杂性及其与历史发展的关系,树立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

拿破仑的主要政治和军事活动。

[教学难点]

拿破仑帝国和战争性质的分析;对拿破仑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荒野雄师:

1、勇敢好胜

拿破仑出身贫困潦倒,却磨砺了他宁折不弯、奋发自强的个性

五年军校生涯,受人嘲笑,强化了他孤僻、好胜的性格和勃勃雄心

2、卢梭的学生(少年求学,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

18世纪80年代是法国大革命的酝酿时期。他迷恋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卢梭等人的作品对他影响很大。他产生了对封建制度的不满,开始追求自由和平等。

3、机遇垂青

① 拥护雅各宾派,围攻土伦,暂露头角,由炮兵上尉晋升为准将、炮兵旅长;

② 热月政变,雅各宾派下台,督政府建立,拿破仑遭冷落;

③ 1795巴黎平叛,拿破仑成为共和国的救星,声名远扬。

——从此,拿破仑走上军事发展道路

☆关于法国大革命:

根本原因:波旁王朝封建专制统治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789.7.14革命爆发——1792.8推翻波旁封建王朝,建立第一共和国

(攻占巴士底狱) 1792.8—1793.6 吉伦特派(工商业资)

1793.6—1794.7 雅各宾派(中小资)

1795—1799 督政府 (大资)

二、军事征程:

(一)从军显露:

1、1793年,围攻土伦;

2、1795年,平息巴黎保王党人叛乱;

(二)前期作战:

3、17,北意战争,击败反法同盟军;

原因:法国大革命不仅打破法国封建统治,也震动欧洲封建统治,

直接目的:干涉法国革命,帮助波旁王朝复辟;

根本目的:英——维护欧洲霸权; 俄、普——维护封建统治

结果:拿破仑军队以少胜多,第一次反法同盟失败

影响:捍卫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和共和国统治;打击欧洲封建势力

4、17,远征埃及;

原因:切断英国与殖民地印的交通线

5、17,发动“雾月政变”;

原因:督政府统治软弱无能,资产阶级需要强权

拿破仑军事威望高

过程:拿破仑潜回巴黎,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建立执政府,为终身执政

实质:资产阶级军事独裁

6、连克强敌;

① 粉碎第二次反法同盟(奥、英)1799

② 粉碎第三次反法同盟(俄、英、奥)1805

18__年,发动奥斯特里茨战役,“三皇会战”,拿破仑军事才能发挥到极致

③ 粉碎第四次反法同盟(俄、英、普、奥)1806

重创普,攻占柏林,迫使普割地赔款

④ 粉碎第五次反法同盟(英、奥)1810

割地赔款,公主嫁给拿破仑

——拿破仑控制了除英、俄外的几乎整个欧洲,登上欧洲大陆霸主宝座。

评价拿破仑前期战争:

1)作战目的:捍卫法国革命成果和国家主权

2)作战性质:正义战争

3)作战意义:在欧洲大陆上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动摇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三)后期作战:(1810—1815)

7、18__年,60万大军进攻俄国;

原因:为了打败俄国,扩大欧洲大陆霸权

结果:被迫撤退。归国时军队消耗殆尽,蕴藏覆灭的危机

败因:战略谋略上的失误(根本);后方供应不足;气候寒冷

影响:战争失败,拿破仑军事力量受到重创,帝国由盛而衰,是帝国崩溃的起点。

8、18__年,莱比锡大会战(即与英、俄、普第六次反法同盟会战);

原因:英俄挫败法霸权

其他欧洲国家摆脱帝国统治,是“民族之战”

过程:莱比锡大会战,法军惨败

影响:拿破仑军事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帝国开始瓦解(1804—1814)

波旁封建王朝复辟(说明:欧洲封建势力依然强于资本主义势力)

9、18__年,滑铁卢战役(即与英、俄、普、奥第七次反法同盟交战

原因:18__年,拿破仑重返巴黎,推翻波旁王朝,再登皇位

过程:滑铁卢战役,法军惨败

评价拿破仑后期作战:

1)作战目的:扩大统治范围,发展霸权利益

2)作战性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3)作战结果:被反法同盟与欧洲民族之战击败

(对外侵略战争,带去灾难,招致反抗,致使帝国覆灭)

(四)综评拿破仑战争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多重性质。

一方面,它将大革命的成果不同程度地推广到大军所到之处,极大地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势力; 同时,为了拿破仑个人以及他所代表的大资产阶级集团利益而与欧洲强国进行战争,又具有争霸性质; 而且,拿破仑对欧洲一些弱小国家和民族的战争,对民族反抗的镇压,又带有侵略性质; 这些都利用了大革命动员起来的法国民众的革命热情,但它牺牲了法国的利益,也种下了失败的隐患。

三、拿破仑统治:

(一)上台执政——“雾月政变”——建立起军事独裁统治(1799年)

“雾月政变”是一次典型的利用武力威胁来控制政权,然后以合法的形式确认结果的军事政变。这一政变模式,以后在世界上不断被沿用。

(二)建立帝国(18__年)

1原因:战争中获胜的大资产阶级和大商人拥护拿破仑集权

拿破仑个人野心膨胀

2过程:18__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第一帝国

3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军事独裁

4评价:帝国强盛,拿破仑的作为适应顺应潮流

(三)改造法国

1、目的:通过改革,稳定政权,强大国家

2、政策:

①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军事体制

(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取消人民民主权利,取消出版、言论自由,取缔党派,迫害工人

②经济方面:建立法兰西银行,整顿国家财政

扶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文化方面:宗教宽容:承认天主教为国教,但教会应为资产阶级服务

重视科学,鼓励教育,设立学校

④用人方面:用人唯贤,不问门第和财产 “替人才开道”

鼓励重用人才

⑤军事方面:废除雇佣兵制,实行征兵制

(做法:政府向资本家征税,用以征集农民当兵)

(作用:贫苦农民获得收入,小农阶层成为拿统治的社会支柱之一)进行大规模军事征服(见上,主要是18__年以后的战事)

⑥法律方面:颁布民法典即《拿破仑发典》

(内容: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否定封建特权,确立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原则

(影响: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以法律条文形式被确定下来;打击封建势力,保护资义势力;成为资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广泛传播;

⑦对外方面:大陆封锁

原因:为了孤立和击败英国,争夺欧洲霸权

法国号教案四 篇7

一、拉威尔钢琴音乐的创作风格

1、从和声和调式上来分析

首先从和声上类分析, 拉威尔充分吸收德彪西的音乐创作风格。德彪西的音乐创作在和声上的突破性为印象主义开始的音乐创作之路以及现代音乐奠定的良好的基础。他打破了传统的和声的大小声的概念, 细腻的将钢琴各部分音色都晕染在整个乐曲当中, 他还大量的使用全音阶、五声调式等等, 对于各种不和谐的音程与品行无八度也给予了大量使用。除此之外, 拉威尔特别擅长使用五声调式和四、五度和弦, 其中《水的嬉戏》副部主题中就应用了这种风格。

从调式上来看, 拉威尔的《水的嬉戏》中, 它的调式在无调性的范围之内却更尊重古典主义形式《水的嬉戏》中, 无论它的和弦是多么不和谐, 但是他发出的音效效果却始终能保持清爽透明, 给人以美的享受。并且其整体都围绕一个主音调做的延生, 旋律线条相对明显清晰, 偶尔会有带着某种调式的倾向性, 并解疑一个大的调式泛音形成一个具有倾向性的旋律。

2、从写作内容和形式上来分析

拉威尔的作品大部分描写的是客观事物, 即便如此他描写的客观事物就能成为当时钢琴创作风格的代表。当时法国作曲家例如德彪西的作品也是以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为主但是他的在具体的描写过程中是作为一个观察者去体验周围的事物, 然后通过自己风格和技巧的运用添加到作品里去, 但是拉威尔的描写客观事物的音乐, 却是将自己放置到具体事物当中, 跟具体的事物融为一体, 再从中塑造自己的体会和想法, 《水的嬉戏》作品中, 拉威尔就是将自己完全融入到作品当中的环境中所创作出来的, 那种人与作品合一的境界赢得了业界的一致称赞。设身处地的创作自然更受到大家的喜欢, 所以当时有许多作曲家纷纷效仿拉威尔的这一作品内容, 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法国的一种作品风格。

形式上, 根据拉威尔独特的创作内容的特点, 所以他更擅长用宽广悠扬的旋律和明亮辉煌的色彩。在《水的嬉戏》中, 透漏出来的更多的清新淡雅的曲风, 且给人一种朦胧中的清晰。因为拉威尔的作品是立足是自己的感觉出发, 所以难免在其中会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但是由于自己的这种感觉是其身临其境迸发出来的, 所以又多了一丝鲜明主题意味, 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3、从音乐色彩上来分析

拉威尔的《水的嬉戏》具有一定的朦胧色彩的风格。在当时十九世纪初期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人们充满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对于音乐有更高的寄托就是情感的宣泄, 所以当时法国音乐作品大部分是色彩比较鲜明手法比较夸张的。他认为音乐的层次应当是宽广的, 钢琴乐不能作为发泄感情的工具, 所以他的《水的嬉戏》

有体现出大片弱音里出现强有力的小动机, 在《水的嬉戏》作品中经常会看到从ppp、pp、p、mp、到f、ff、fff六个层次的变化。这种强烈的对比使拉威尔的《水的嬉戏》种各种形态的水描画的清新无比, 也在音乐上形成了其独特的明朗、清新色彩。

二、拉威尔钢琴音乐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

拉威尔的音乐创作风格在法国钢琴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拉威尔这种创作风格的形成也是由于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而成。

1、成长经历方面分析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对于其以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对于拉威尔来说, 其出身在一个家庭富裕的条件下, 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获取了大量的音乐方面的知识。拉威尔的父亲对于音乐就十分热爱, 所以这对于后来拉威尔对于音乐的执着也有起到巨大的影响。同时出自于拉威尔对于母亲的依恋、母亲民族音乐的热爱都使他对于音乐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就开始学习起音乐。在具体的音乐学习过程中, 正规的音乐教育和拉威尔的由衷热爱与专研对于拉威尔日后在法国传统音乐的寻找道路上打下深厚的基础。

2、社会背景方面分析

艺术一定程度上是对于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所以社会的变动对于创作家创作有着重要的向导作用。

拉威尔早起创作时候, 当时法国正在经历巴黎公社和浦发战争, 社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所以他这个时期创作出来的作品都能有极大的浪漫主义情调。此时期的音乐风格中有一股狂野的气味, 大多数作曲家都想突破传统音乐的束缚, 创造出符合当下时代的音乐形式。拉威尔的音乐风格也大多体现了这一特点, 在其《水的嬉戏》这部作品身上就有但是时代背景的影子。

3、浪漫主义遗风对于拉威尔创作风格的影响

拉威尔音乐创作风格出现在浪漫主义后期, 这个时期人们渴望变化渴望新事物, 而在这个天时地利与人和之际, 拉威尔的独特的创作风格给人们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 瞬间被传播开来, 一定程度上成为当时法国钢琴乐的代表风格。它之所以能够得到迅速健康的发展, 是符合一定的规律的, 往往新事物是在对旧事物的否定之上的, 然而新事物的发展又离不开旧事物的孕育。所以创造出来的拉威尔新的音乐风格。例如他每个钢琴作品几乎都有标题, 可见是由“旧事物”代表人物之一李斯特那里继承而来。所以拉威尔的音乐风格虽然是一种新事物, 但是它却是在法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基础之上发展的。比如, 《水的嬉戏》中, 拉威尔在写作内容上就是继承了传统的浪漫主义李斯特的的作用关于“水”其次在具体描绘水的技巧上, 拉威尔又继承了李斯对于“水”的高难度炫技手法, 他用李斯特首创的刮键式验证方式。在《水的嬉戏》第二十九、三十小结的右手也是采用四、五度平行的和弦方式也是来自于李斯特在《艾斯特别墅的喷泉》作品中的技巧。

三、拉威尔钢琴作用的演奏技巧

1、《水的嬉戏》趋势结构上

有数据显示, 拉威尔《水的嬉戏》中的布局是以传统的古典奏鸣曲式的结构, 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组成, 但是在这个传统的布局之内, 拉威尔巧妙地布置了许多和传统不一样的展开方式、调式、和声等。

首先从不一样的展开方式来看, 《水的嬉戏》的展开采用的是一个新的素材进行发展。在调性上, 《水的嬉戏》的发展部调式显得十分模糊。在材料运用上, 《水的嬉戏》中出现了大量的模进、反复, 例如第四十四到四十七小结中。

2、触键技巧方面

《水的嬉戏》是一部有强烈的浓郁音画的作品, 各种形态的水的描绘为大家呈现了一场“水”的听觉盛宴。如此神化的作品的完美呈现, 得益于多种不同触键技巧的运用。例如当时音乐最求的朦胧感促使拉威尔在具体演奏的时候必须控制整首曲目的触键位置, 避免指尖部分的触碰琴键。还要保持手指用力的适度使音乐听起来轻巧不笨重, 充分的运用了每一个触键技巧才能演绎出完整的作品。

3、力度和速度方面

《水的嬉戏》作品演奏之前, 拉威尔在作品中精确的标记出每一段所需要的速度, 例如他会在曲目的某段开头标记上Tres donx 144每拍。以保证演奏者在具体的演奏过程中都能演奏出符合他标准的音乐。严禁演奏者根据自己的主观随意践行快或者慢的改变处理。保证作品可以以最好的效果呈现在听众面前。

另一方面是指在下键的力度上, 《水的嬉戏》作品中下键的力度也是经过拉威尔精心设计的, 例如从三十八到五十小节, 拉威尔将力度从p mp到f ff fff有到最后的减弱。整个力度变化让听众完全融入到曲目当中, 跟着曲目的变化而澎湃、低昂, 让听众能一直保持新鲜感。

4、踏板的运用方面

踏板是钢琴的灵魂, 《水的嬉戏》对于踏板的巧妙运用让拉威尔所要求的朦胧音乐有了不一样的线条美。

《水的嬉戏》作品中在对于弱音的处理上, 可以看到弱音踏板的频繁出入, 这些弱踏板的出现为整首《水的嬉戏》注入了新鲜的力量使其整体的音量变得轻柔, 音乐的强弱层次有变得更加清晰。

其次在《水的嬉戏》中加入了延音踏板的运用, 将延音踏板一个接一个的连在一起, 在同一个音上换踏板, 使其有了泛音的效果。

四、结束语

拉威尔的《水的嬉戏》尽显了拉威尔的本人的创作风格和技巧, 故而这部作品在法国钢琴音乐上了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起到了一定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代表了当时法国钢琴音乐的流行创作风格, 也为当时钢琴音乐的演奏提供一定的技巧性建议。极大的有利于法国音乐的发展。

摘要:莫里斯·拉威尔是法国著名的作曲家, 据有关数据统计, 他一生当中创作的作品虽然不多, 但是都是精华, 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巧在当时西方音乐历史上留下辉煌的印记。莫里斯·拉威尔的钢琴音乐融入了多种创作风格, 将古典浪漫主义音乐赋予了新力量也为印象主义音乐开辟新道路代表了当时法国钢琴的演奏风格和技巧。本文主要通过拉威尔典型代表作《水的嬉戏》来分析其演奏风格和技巧, 来进一步照射当时法国钢琴演奏风格。

关键词:拉威尔,印象派,法国钢琴作品,触键,珍珠式演奏

参考文献

[1]范斯顿.拉威尔《水之嬉戏》初探[J].黄河之声, 2015, 23:6-7.

[2]王丽莉.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J].艺术研究, 2016, 02:42-43.

法国号教案四 篇8

(一)攻占巴士底狱

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资料:《法国社会等级制度》

引导:大家从中可获得什么信息?(法国等级森严,下层受到上层压迫)点拨:在这个等级制度中,一、二等级是封建统治阶级,拥有特权;而 引导:谁是革命的主力军?

点拨:在这一革命行动中,由人民群众组成的国民自卫军起到了主力军作用。图片:P91页《巴黎国民自卫军》

点拨: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由于7月14日是大革命开始的时间,为了纪念这一天,7月14日被定为法国的国庆日。(学生勾画批注: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标志——攻占巴士底狱)

过渡:攻占巴士底狱后,革命仍在继续,掌权后的资产阶级把自己的主张以法律的形式公布出来。

(二)《人权宣言》和共和国的诞生 1.《人权宣言》的颁布 阅读:P92末段,勾画批注:

(1)《人权宣言》是由什么时间、什么机构颁布的? 1789年8月,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2)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①自由、平等是天赋的人权;

②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④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议议:《人权宣言》表达了哪些民主思想? 自由、平等、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

点拨:由此可以看出,《人权宣言》是反封建专制的旗帜,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最能体现资产阶级革命的要求,但其中“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定,又说明这一文件从根本上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的。

(3)《人权宣言》的颁布的意义

《人权宣言》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反封建专制的旗帜;是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

过渡:法国大革命一声春雷震撼了整个欧洲,欧洲的其他封建国家联合大举入侵法国,法国处于危难之中。法兰西儿女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高唱《马赛曲》,为国

赴难。而这时国王路易十六却出卖国家,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推翻了君主统治,成立了法兰西 2.拿破仑上台的过程

1799年,在法国资产阶级的支持下,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图片:拿破仑 阅读:P94小字

点拨: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 5.评价拿破仑

点引:后人对拿破仑的评价莫衷一是,结合你对本文的学习,谈谈对拿破仑的看法。拿破仑是资产阶级的政治家、军事家,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但由于他后期的侵略战争,引起了被奴役国人民的反抗,加之当时欧洲封建势力联合过于强大,最终导致了帝国的灭亡,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三、课堂小结

法国大革命中人民群众显示了伟大力量,结束了法国1000多年的封建统治,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方面震撼整个欧洲封建制度,并给予沉重打击,它的彻底性更为以后各国革命树立榜样,具有世界意义。

四、巩固练习

(一)课后测评

上一篇:承包外墙毛竹干脚手架劳务合同下一篇:地铁机电车间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