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实施教案

2024-09-11

化学教学实施教案(共10篇)

化学教学实施教案 篇1

2010学高二化学“水果电池”活动课实施教案

紫金县第四中学

陈胜

一、教学目的 1.验证原电池原理.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

3.体验“单一条件控制”实验方法.

4.在愉悦和轻松之中开阔视野,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

原电池基本原理、构成条件

三、教学难点 原电池基本原理、构成条件

四、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归纳、讲解

五、实验用品(每三人一组)

水果样品(桔子、苹果、西红柿等.学生自备)、金属电极板(宽3cm左右、长4cm、厚0.1cm的铁板、铜板。实验室提供)、微安电流计20个、导线若干

六、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铜锌原电池的基本构造包括哪三部分?它是怎样产生电流的?(学生口述回答)

(教师黑板板画铜锌原电池结构,并讲解)

(情景引入)我们经常食用的水果和蔬菜的汁液也是电解质溶液,也可以作为构成原电池的材料.今天这节活动课我们要从电化学的角度,重新来认识一下水果.但目的主要是巩固和拓展我们的电化学知识.希望大家按我们的实验计划认真操作、积极思考.如有新的想法和设计,请及时报告老师,然后我们共同探讨和实验.

[实验开始]首先进行第一部分实验.把你们带来的水果按照原电池的结构组装成一个原电池.干电池是用来确定水果电池中的正极和负极的,注意接电池时将微安表调至最大档,以免损坏.当你组装好后,请举手告诉老师。[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教师讲解]刚才,同学们都已经组装好水果电池了,那么我们也知道了,在我们今天的实验中,铁片和铜片哪个做正极啊?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电流计的读数啊?好像有的小组的电流计读数比较大,有的读数比较小哦。那么,现在我们进行第二部分实验,看看不同的水果组成的原电池读数的大小,记得要记录电流表的读数啊。[学生实验] [教师讲解]通过上面的实验,同学们有什么结论啊?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哦,好,自己实验得出的结论要把它记起来哦,下课后还要完成实验报告的。现在我们继续进行实验,我们想啊,这样的水果电池,电流好小啊,要是电流再大点就更好啦,那么我们试试改变插入金属板的深度,对比电流表读数会怎么变化? [学生实验] [教师巡视、讲解]好,这次有什么结论啊?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嗯,好的,那么我们再看看,保持现在金属板的插入深度,但是改变金属板之间的距离,再对比一下此时电流表读数和刚才的读数,看会怎么变化。[学生实验] [教师巡视、讲解]电流表读数会怎么样变化啊?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不错,刚才同学们的实验做得很好,亲自动手得出了结论,想当年,早期的化学家也是这样做实验,从而找出科学规律的,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实验成果哦,今晚,每个同学写一份实验报告。好,同学们,下课!

2010-12-13

化学教学实施教案 篇2

一、研读课标, 把握教学的方向

国家课程标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制定的。“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和目标对各阶段的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 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学生在该阶段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遵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各个阶段对课程知识学习的要点, 在各种版本的化学教材编写时, 是特别注重内容的分解和板块知识链接的, 层次感、整体感都很强, 在教学要求上也是逐渐提升, 各有侧重的。教学中, 如果有了这样的理解作基础, 就能更加准确定位各个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使得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更强。因此, 教师要使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 就必须熟读课程标准、研究课程标准。

二、研修教材, 准确实施教学

一位特级教师说过, 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 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作为化学教师, 要在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首先, 不管是哪个阶段的教学, 老师要通读初中、高中化学教材, 仔细揣摩。从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等方面深入研究, 从教材中弄清编者的编写意图、课程结构、知识体系和具体内容。其次, 深入思考, 仔细研究, 整体把握每一节课的教材内容, 吃透本节课在本章、全册教材中的位置、知识衔接等。事实上, 在教学研究中, 很多课堂教学之所以不被学生认可, 重要的原因就是更多的教师不钻研教材, 对教材体系不熟悉, 对阶段目标的把控不明确、不到位, 把学生已经具备的学习基础考虑不到, 应该强调的教学重点没有强调, 将教材后阶段编排的学习内容又不恰当地搬移到前面来。最后, 研究教材也包括研究学生, 因为教材的编制是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是学习的主体, 我们钻研化学教材的结构, 必须注意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 总是要周密地考虑, 他所讲授的知识将在学生的头脑里得到怎样的理解, 学生能够想到的、比较难懂的、容易错误的、容易忘记的各方面问题。并由此来选择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心中有数、运用自如。比如, 中学教材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 经历了从表观到实质的渐进过程。那么在把握初中、高中教材的基础上, 初中教师让学生了解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就是物质得氧、失氧的反应。才能把握好教学的深度, 高中教师在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 再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即有化合价变化, 继续分析化合价变化的本质原因。由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分析可看到, 化合价变化的本质原因就是化学反应过程中有电子的转移。这样,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知识是分步推进的, 不同阶段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均有所不同, 新知识的接受就是建立在对旧知识的完善基础上。

三、不断学习, 完善自身教学个性

卡尔·罗杰斯是美国20世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他明确指出教育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 将其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使其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具有创造性、能适应时代变化而又充分发展的人。因而注重个性化教学, 要打造自己的教学个性, 应注重以下方面: (1) 教师要有丰富的学养。学海无涯, 作为教师, 要在课堂上收放自如, 厚积薄发, 就应储存丰厚的学识, 学识的厚度决定了智慧的高度。 (2) 挖掘特长, 准确把握自己的教学风格, 打造做教师的先天素质。如有些人语言凝练, 充满智慧;有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深刻常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有人有亲和力, 教学富有感染力。尽早发掘个人优势, 在扎实提升业务素质的同时, 走自己的特色教学之路, 在不断磨砺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 分析课例, 定位自己的教学风格。相当部分教师在进入职业中期后, 自己教学没有特色, 也不知如何打造自己的教学风格, 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逐渐地消磨工作热情、流失教学智慧, 很快跌入职业倦怠的漩涡。跟不上教育改革的发展, 观念落后。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思考, 研究寻求自己的教学特色。例如, 全国化学特级教师白无瑕, 运用最多的就是“问题教学法”。课堂上, 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有“问”必有“思”, 有“思”必有“果”, 通过问题情境促进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问题设计又是源于自己对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本教材体系的反复研读和对学生学情的完全掌握。在问题驱动下, 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与成功。在他们获得知识的同时, 还会不懈地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 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个性, 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障性条件。

四、激发兴趣, 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兴趣是学生在学习中渴求获取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 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的不足, 持久的兴趣会导致发明创造。因此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过程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探究欲望, 在尝试中体验到成功后内心充满的喜悦和自信, 促使他们不断地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对于学生来说, 只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他们就会以满腔的热情,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 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好。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以学生的内在实际发展需求为导向。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可以分为情感上的需求和认知方面的需求。教师要对学生的需求发展进行调研, 要在分析课标、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教材分析, 有选择地利用教材的部分内容, 按照学生在已有经验、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思维基础的最近发展区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进步中体验成就感, 产生学习的动力。例如, 在讲电解池工作原理后, 可让学生补充做实验《钥匙上镀铜》, 依据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学生连接装置, 镀层金属做阳极, 钥匙做阴极, 硫酸铜溶液做电解液, 连接电源, 当看到钥匙上均匀地附着了一层铜后, 课堂教学就像磁石一样, 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思维迸发, 探究激情高涨, 学习效果自然而然会好。这个实验贴近生活,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了电解池原理。

在实验探究中,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独立的实验设计、自学来获得知识。学生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感受到成功。通过兴趣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建立起勇于探索事物奥秘的自信, 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思维, 提高了自身学习的能力, 更促进他们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探究学习方式的固化, 创新能力的开发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五、引导思考, 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研究事实和现象, 是刺激积极的脑力活动的一种手段。从心理学角度看, 学习主动性通常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认真、紧张、主动与顽强状态。作为学习主动性的一系列心理现象, 都与学习需要直接相联, 受制于学习动机。化学课堂上, 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挖掘、开拓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 研究。在独立研究的过程中, 学生头脑里会产生许许多多疑问, 促使他去思考现象的本质。教师的技巧就在于, 不要把这些东西以现成的形式提供给学生, 而是作为一项脑力劳动的任务让他们去解决。譬如, 教师采用探索问题式的讲课方法。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说明知识的获得始于问题, 终于问题, 并使学生能提出越来越多深化的问题, 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化学老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疑,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就好比教师把一些新知识的砖瓦递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掂量, 怎样把这些砖瓦用到正在建筑的完整知识体系的楼房上去。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 求知的积极性被激发, 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东西, 他们的主动性发挥到极限。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是外因, 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到作用, 让学生慢慢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明白:我应该怎样预习、记录、思考、发言和讨论等等。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 创造性地去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 要实施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要从以上五个方面构建化学有效教学体系, 这样, 让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 游刃有余。让课堂视野更开阔, 方法更灵活, 更能使学生智力振奋, 思维开阔。学生体验到自己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快乐。在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 教师将实现自身专业发展层次的不断提升。

摘要:教师要积极研读课标, 研修教材, 不断学习, 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并以饱满的情绪走进课堂, 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 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层次的不断提升, 从而使自己的化学教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研读课标,研修教材,教学个性力,主体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雷红军.如何打造高效课堂[Z].2012.

[2]赵运闯.浅谈新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Z].中学教学参考, 2009.

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篇3

一、对教学对象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是进行分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对学生分层,不是人为地给学生划分等级,而是为了区分不同学生的差异,以便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已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近几年,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一直致力于运用分层法进行化学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先根据初中化学学习目标及学习的达成度,以班级为单位把学生分成基层、中层、高层三个不同层次,然后把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按座次编成混合组,以六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尽量使各组学生整体水平基本平衡,并指定一名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学习活动。实践证明,组建互助学习小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学习互助活动,这种学习互助活动既可以在课内开展,也能在课外进行。

二、對教学目标分层

长期以来,多数教师习惯于运用传统的组织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把精力放在全体学生的提高上,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分析,这势必造成成绩好的学生因觉得简单、容易达到要求而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成绩差的学生因觉得有难度、达不到要求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局面。长此以往,两极分化的现象便会愈加严重。只有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目标分层,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充分的学习机会,并学有所获,才能达到激发各个群体学习积极性的目的,真正实现化学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

三、对教学内容分层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除了遵循思想性、启发性、灵活性、系统性等原则外,更应把分层思想贯穿交织于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有层次的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有所得。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科学的求知学习方式,又使学生了解、关注化学与生产的联系。

四、对教学评价分层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功。因此,要在坚持承认学生差异的原则下,给不同学生以不同的评价,彻底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同时采取动态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上对自己既有信心,又能看到不足,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此外,制定新的评价方式时还要留有余地,要允许学生暂时不会或不全会。

由于分层评价是建立在尊重和激励基础上的评价方式,使得基层学生消除自卑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对未来充满信心;中层学生兴趣盎然,稳中求进;高层学生目标明确,劲头更足,不断挑战新的高度。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能力,正确把握教学内容,恰当运用分层法去组织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县教育局)

以框架式模式实施化学教学 篇4

以框架式模式实施化学教学

系统探讨了教学中的.框架模式.阐述了以框架模式实施化学教学的新方法,作为一种新教学模式,针对化学各学科如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物理学,高分子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计算化学,计量化学/计算机化学,应用化学.注意对知识结构的剖析与联系,突出了化学学科特点及其内在规律.

作 者:李志良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环境与化学化工学院,重庆,400044刊 名:长沙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年,卷(期):15(4)分类号:A841关键词:化学 分析化学 教学新方法 框架模式 知识结构 学科规律

化学教学实施教案 篇5

摘要:开展高中化学教学,实施分层教学不但可以推行素质教育要求,更能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因而针对高中学生的不同开展分层教学法,能够推进高中学生的发展,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化学;提高质量;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也可以称之为分组教学,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和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不同小组,小组形式下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分层,学生的各项能力能够得以发挥,另外也可以通过分层教学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找到合适与学生水平的各类学习方法。

一、高中分层教学开展的意义

1.提升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空间。高中化学课堂中开展分层教学是一种新的创新手段,主要是将水平和能力相似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通过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和竞争力,让学生在相互协调中获得知识的深化。比如教师把学生能力较好的学生放在一个小组内,他们彼此之间相互竞争,产生不甘示弱的竞争态势,这样可以推进学生的学习劲头,并且通过对比,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不足,主观改进学习方式,这样将会好于教师或者家长指出。让班级出现你追我赶的学习状态,班级中的.学生在竞争状况下会有更好的发展。另外,在小组中层次低的学生与层次高的学生作对比,在对比中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奋起直追。由此可见,分层教学模式的开展让班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风气,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来说都是激励。

2.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分层教学模式的开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聚合在一起,由于学生在知识水平和理解方面的差异性,可以运用分层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可交流的心得。化学教师在教学时,要有针对性以及系统性,尤其在讲解化学知识点时,不要运用太多嗦和重复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以提升学生学习目标为主要教学要求,通过分层了解学生的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步骤,提升教学效率。

二、高中化学分层教学策略

1.课前分层教学准备。化学课上课之前需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教材为基础开展课堂设计。备课过程中要结合分层教学情况,详尽地做好教材内容的分层处理,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化学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做好明确的定位,努力挖掘出高中生的学习潜力,这样学生可以在化学学习中取得更快的发展。高中化学教材中普遍体现出来的问题是知识难度较大,抽象性较强,因而教师在上课期间需要详细介绍好每一个知识点,然后运用合适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化学学习的奥秘。教师在备课前通过互联网做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化学小实验,这样可以使学生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也能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能力。

2.讲课过程中根据课程大纲分层开展教学。课程讲解时化学教师更要重视教学的细节,在掌握好方法的同时,实施各类分散性教学措施,教学中避免千篇 一律,分层教学的模式可以贯穿课堂讲解、课后练习和作业方面,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课堂教学的要求。但是在分层过程中教师需要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不要把学生详细划分成优等和劣等,可以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如在讲解“氯水的成分和性质”时,教师应明确告诉A层次的学生掌握氯水的成分,理解其性质。B层次的学生掌握氯水的成分,能够分析在不同的反应中所体现出的不同微粒的性质。C层次的学生不但掌握氯水的成分,而且熟练掌握氯水与不同物质反应时体现不同微粒的性质,并且会设计实验验证各微粒的性质。化学教学和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自身的特点,在化学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情景教学法,特别是针对于化学实验教学,合理巧妙地构建教学场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更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分层教学法的推行。在发现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则起到主体作用,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在教师发挥其作用时,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既学会了知识还懂得了道理,这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的假设问题。比如在学习“碳酸钠性质”的时候,由于碳酸钠和盐酸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为气体可以让气球胀大,由于实验中气体的压强不稳定,或者气密性不好,因而实验现象不能及时观察到,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自己的改进措施。措施提出过程中,教师可以分层引导学生,A层的学生可以根据实验情况提出具体的改进方略,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创新;B层的学生需要根据实验拓展出其他同类实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拓展能力;C层学生则需要了解实验基本原理即可。分层开展教学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适应课堂要求,教学效果更佳。高中化学开展中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是保障全体同学共同进步的基础,并且教学过程也能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中融合现代教学思想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升自己的化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黄昔才.浅谈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15):12-13

化学教学实施教案 篇6

化学概念知识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布在不同模块之中。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与理解将直接影响后续学习的效果,因此必修模块化学概念教学的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一、必修模块化学概念教学的内容与关键问题

1.教材中化学概念的内容与编排

化学必修1中涉及“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知识”、“物质的分类、胶体”、“酸、碱、盐的电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知识内容。

人教版教材采用集中编排,必修1中的化学概念知识大多安排在第一、二章,位于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之前。特别是“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主要是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

2.必修模块化学概念教学的主要特点

(1)从学科角度看,涉及的化学概念内容较广。

对教材中的化学概念进行分类分析,有助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别的概念、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2)化学概念知识从必修到选修螺旋发展,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较浅,需要注意把握深广度。

那么如何把握必修阶段化学概念教学的深广度?首先进行模块分析,不同模块的功能定位和教育价值不同,其内容的深广度也就不同。其次进行内容水平分析,要进行纵向地梳理,从初中到必修再到选修,同一内容由浅到深的层级发展关系,明确不同阶段对于同一内容的认识角度、认识层次的变化。

(3)更加注重化学概念对学生认识发展的作用

必修阶段化学概念知识是学生后续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必要基础,对于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形成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分散系及其分类”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认识发展的教学价值如下:

(1)学习分散系(混合物)的分类,形成认识研究物质的新视角。

(2)认识胶体及其主要性质,丰富对化学物质的认识;

(3)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胶体和浊液,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

(4)了解生活实际中的分散系,体会生活实际中的丁达尔效应,认识分散系、胶体的应用价值。

(4)注重实验、实例等在概念学习中的作用。如,课标对一些内容的要求如下:

≯ 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3.必修模块化学概念教学的关键问题 对教师而言,应该从化学概念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整个流程来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概念,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化学概念教学设计的框架和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问题1:化学概念教学如何体现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

新课程主张要重视化学概念在学生认识发展、观念建构方面的教学价值,逐步帮助学生形成从化学的视角、运用化学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概念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是教“定义”,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不符合学生认识的特点。二是过分关注具体概念的辨析和的记忆,不重视化学概念对于学生认识发展方面的作用。

要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教师上课之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概念? 它的价值是什么? 这个化学概念,到底要让学生获得些什么? 可采取的具体策略如下:

策略1:通过内容分析,确定教学中的核心概念;通过价值分析,挖掘概念背后蕴含的学科思想与方法,明确化学概念知识在学生认识发展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解决“教什么”和“为什么教” 的问题。

可以这样来分析:这部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初中阶段学生对此有哪些认识?必修阶段要学生认识什么?对比两者的差异,从认识的角度、认识结果的层次、认识的思路和方法来看确定这部分内容在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教学价值。

[案例] “物质的分类”对学生认识发展的价值

认识发展1:依据组成、性质等多角度认识化学物质,丰富和发展对物质及其分类的认识 认识发展2:从物质的类别及通性看物质的性质,将学过的物质性质知识进行梳理,对新物质性质进行预测。

认识发展3:运用物质分类知识深化对物质之间转化的认识,将概念知识工具化,形成分析物质及其变化的思路和方法。

又如:“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这部分内容在促进学生认识方面的教学价值主要是:(1)拓展认识的角度,即从宏观认识酸、碱、盐的溶解现象转向从微观来认识其本质原因。

(2)提升认识的水平,一是丰富对物质分类的认识,即从电离的角度认识化合物的分类;二是对酸、碱、盐认识的深化,即从元素组成转向从电离的角度看其微观本质,认识其在水溶中存在的主要微粒形式。(3)初步形成认识和分析水溶液中物质性质及变化的思路和方法。

策略2:教学中要避免过分关注具体概念的辨析和记忆,要兼顾概念学习和学生认识发展,并将其作为贯穿教学始终的主要线索。

[案例]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的教学思路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明确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这部分内容在促进学生认识发展方面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就需要通过氯化钠溶液导电的实验事实,深入探究氯化钠在水中的行为,揭示其溶解的微观过程,认识氯化钠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由此形成的电离、电解质的概念,就为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中的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学生利用所学的概念知识,从电离的角度再看酸、碱、盐,就能认识其微观本质。

策略3:将化学概念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生产生活实际有机整合,将学生概念学习获得的认识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问题2:化学概念教学如何关注学生已有认识和困难?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识,明确这些已有认识对新概念的学习是否有利,要注意学生的日常概念(或错误认识)对科学概念的干扰。

其次,通过梳理初中、必修和选修中相关内容的层级关系,明确必修阶段的认识发展水平。结合学生已有认识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广度。

再次,要对学生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了解学生认识的空白点、障碍点。并以此为依据安排教学进程,设计教学问题。

[案例] “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生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或问题:

(1)初中学过溶液和浊液,不知道混合物的分类。

(2)胶体知识与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有关?这些知识有什么用?

(3)初中学过Fe(OH)3沉淀,现在学习Fe(OH)3胶体,这两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4)按教材中实验制得的红褐色液体(氢氧化铁胶体)看似像溶液,是否为溶液呢?怎么证明它不是溶液?

(5)如何通过实验比较溶液、红褐色液体、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案例]“分散系及其分类”关键环节设计 关于胶体的教学建议如下:(1)认识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

(2)认识丁达尔效应是区分溶液和胶体的一种方法。

(3)认识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的本质原因。

(4)认识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组成和结构有关,也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

(5)了解一些生活中与胶体有关的物质及现象。[本讲总结]

创新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篇7

素质教育就是要在新的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倡导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由此可见, 教师的教学工作尤为重要, 因此, 教师应在思想上高度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树立教书育人的理念, 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 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重视德育导向作用

加强素质教育, 首先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

通过专业知识讲授, 渗透德育教育, 两者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形成和谐的春风细雨, 浸入学生心田,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最终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品质, 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科学作风和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在创新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根本对立的两个教育观, 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 追求教育的长远利益与目标, 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过去, 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 重视知识教育, 忽视能力教育, 以致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束手无策, 个性受到压抑, 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因此,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转变过去的应试教育, 不仅给学生授予“鱼”, 而且还应给学生授予“渔”, 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 教会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发现和解决新问题, 注重考察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人才最宝贵的素质, 是对学生素质的较高要求, 应在教学中一点一滴地培养, 寓创新意识培养于教学之中, 可通过史实简介, 宣传科学家们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可通过学生实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 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笔者以“苯”的教学为例做些探讨。

苯是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苯分子的结构和它的化学性质是本部分教学重点及难点。对此, 笔者做了如下的设计。

1、简介史实, 激发兴趣。

凯库勒提出苯的结构式是在梦中受到启示的。这一史实脍炙人口, 同学们听来十分有趣,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接着, 顺势引导:“今天, 让我们也像科学家那样来探索苯的奥秘吧!”

2、设疑引思, 演示启发。

提出以下问题学生讨论: (1) 从目前所学知识你如何制苯? (2) 请你分析苯易发生取代反应还是加成反应? (3) 苯的邻位二元取代物应有几种, 即是否为同一种物质?引导学生讨论

用什么方法证明苯的饱和性或不饱和性, 演示高锰酸钾溶液滴入苯液实验, 实验结果打破学生的知识平衡, 产生疑问:“为什么苯中氢原子没达到饱和, 而出现饱和烃的性质?”接着, 指导学生带疑看书, 追根寻源, 进行探索。

3、辩证讲解, 发展智力。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讲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化学性质。苯的结构特性, 决定苯的化学性质的特殊性, 即既能发生取代反应, 又能发生加成反应, 同时, 把苯的性质与烷烃、烯烃性质对比, 让学生加深对苯分子结构的认识。

4、解答疑难, 及时反馈。

设计课堂练习: (1) 用化学方法区别下列物质:己烯和苯; (2) 写出苯的取代、硝化、磺化反应的化学反应式; (3) 你能写出几个苯的同系物吗?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教师在练习中解答疑难。

从教学效果看, 这样的处理使课堂讲座热烈, 学生思维活跃, 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应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加强素质教育, 重点在落实。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因此,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是基本保证。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就不应该只满足能教好课, 而应该具有较高的素质。《决定》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只是对学生的要求, 也是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必须以师德素质的提高促进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努力探索并创造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新的教学方法, 研究大纲教材、研究学生, 因材施教。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教师再按传统模式教学已过时, 那种靠“时间加汗水”来提高教学质量的作法必须彻底摒弃, 转而接受并自觉应用现代化教学理论, 以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素质的提高, 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2、加强实验教学是途径之一。

有人提出: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 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 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培养高素质学生, 就要加强实验环节的教学,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或其它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 把观察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所以, 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 课堂上讲实验的方式, 切实落实大纲要求的实验, 并注意启发学生大胆实验, 引导从化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 克服依赖心理, 让学生在成功中获得喜悦, 在失败中总结经验, 促进学生在实验中不断充实自己。

3、教学中突出学法指导是关键。

在“满堂灌”及应试教育的冲击下, 学生是很难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必将处处碰壁, 这对教育工作者以提示, 那就是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 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会”的同时教会学生“会学”, 突出学法指导是关键, 让学生了解学习规律, 改变学习观念, 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提高学习效率。

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工程, 必须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创造新的培养模式,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要:培养高素质人才, 是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刻不容缓。本文阐述了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体会, 寓素质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 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化学教学实施教案 篇8

关键词:学生学习;兴趣;师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59-01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强调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同时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中学化学能利用节假日补课,就算日常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也能通过节假日的补课,使学生达到一定的认知水平。但新课程教学是不允许这么做的,因此,教师要彻底抛弃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 但新课程教学不等于不要教学质量,素质教学也不等于不要学生的认知基础。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实验兴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有效教学效果,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体现有效教学的理念和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化学的保障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古往今来,茫茫宇宙中千变万化的物质运动永无止歇。万事万物离不开化学,人们的衣食住行、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工业农业、微观宏观、航空航天、能源环境都受惠于化学。化学具有实用性,它与我们的吃、穿、住、行、用无不紧密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开阔学生视野,巩固和深化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活用化学知识。教师应把化学课程与实际联系,做到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需求,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了解化学变化的规律,激励更多学生努力学习、掌握这门学科,应用它更好地造福于人类,更好地为将来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充分利用各种图片、投影、录像等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科技意识,产生对科技的热情,建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社会责任感和培养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加强学科联系,抓住本学科中那些联结多个学科内容的知识点,挖掘出隐含其中的综合交叉因素,以形成一体化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了解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认识人类影响环境的性质和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爱护环境,改善环境的意识。利用化学知识的广泛性,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只有对化学感兴趣学生才想学,才愿学,才学得好。

二、增强师生互动,促进师生合作交流

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主体传授知识,而学生作为受体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表现一般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行动,学生大脑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并不活跃,教学有效性显然不高。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如果教学只是教师单方面的教而缺乏师生交流,就没有所谓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才能产生“教”与“学”的火花,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的准确、丰富和全面。要做到有效的交流互动,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做到

1、平等对话

在新课改逐渐深入的背景下,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主导来引导学生,要让课堂上师生能够产生交流互动,教师应该放下身段,给予学生主动参与、发言的机会,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

2、互相尊重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存在和需要,不能忽视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不能以成年人的认知方式来要求学生,可以允许学生犯错误。

3、教学相长

现代信息技术发达,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有可能犯错,在知识的某些方面可能不如学生,所以在交流时大家都要彼此宽容,尊重和倾听他人的观点,做到知识共享,焕发课堂生命力,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三、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走向自主创新

新课标下,要改变学生单一接受性学习的方式,向多样化学习方式转变,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主发现问题、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改变,教师就要进行积极和正确的引导:

1、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学习问题,而问题的产生必然促使学生出现解决问题的倾向,这样课堂就会事半功倍。

2、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对于怎样去解决问题,教师要适时引导,可以告诉学生大致的框架,但要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可以通过提问题,现场指导来让学生深思。

3、为学生创造条件和环境

一个探究活动要顺利完成,教师应先创设好情境,准备好探究所需要的资源、工具,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切的便利,这样课堂的教学会有更高的有效性。

四、充分利用好化学实验教学

实施新课程化学教学设计之我见 篇9

林岩松

新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和个性特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终生学习能力。教学设计,是指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与学等活动的一种优化的构思。为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要体现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不解决师生关系问题,课程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空话。反之,抓住师生关系问题,就是找到了实施课程改革的一个最佳切入点。新课程所蕴涵的新概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传统地位受到冲击,旧的师生关系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构筑新型的师生关系已变得十分重要。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是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需要师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新教材为师生发展提供了平台,以此为媒介必须搭建一种新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革新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学设计符合“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位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研讨中发自肺腑地说:“我一直以为自己和学生关系是平等、和谐的,但反思以前的教学,对一些考试常考的所谓的重点知识,一味地强化训练,毫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学生形同一个知识的接受器,结果一堂课下来,自己又累学生又乏味。新教材实验以来,我注意了与学生的交流,发展同学生的合作关系,更多的是考虑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往,更多地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交流融为一体。”

二、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不能只追求知识结论,应该把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我国的课堂教学长期以来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深深体会到知识和经验的获得,只靠“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不行的,要靠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通过他们的发现和体验才能解决问题,任何人不能包办代替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避免学生处于“被告休眠”的状态,让他们主动参与、体验和独立探索。而主动参与就是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激活学生思维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提问和总结,完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以高中化学《碱金属》中《钠》这一节的教学为例,可将这节课教学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课:将演示实验安排在新课开始,作为新课的设问引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设思维情境的作用。而将教师的“钠”演示实验改为请学生做的“学生式的演示实验”,起到鼓励学生的参与、体验和探索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做演示实验及钠和水反应有趣的现象,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将学生的情绪引向高潮,然后顺水推舟,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主动找问题。如:(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2)钠为何会变成小球?(3)小球又为什么会四处游动?(4)为什么还会发出“嘶嘶”的声响?(5)将酚酞滴入反应容器里,溶液为什么会变红色呢? 随即可引出一系列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钠为什么会与水反应如此剧烈?水太少会怎样?它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它露置于空气中最后变成什么物质?在空气中应怎样保存?等等。经过学生讨论后再进行分组实验以检验他们的不同猜想。最后,引导学生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存在。可见,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不仅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减少对老师的依赖,而且真正达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

三、教学设计要体现现代教学特征

时代学生是指我们的学生处于科学技术口新月异,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为了体现时代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适应新时代的愿望,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以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以高一化学中《能源问题的探讨》为例,就可以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先提出一般问题,并提供网上路径、相关资源,让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文字、动画、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其次,随着教学的深入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教师列举的问题:

1、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有哪些?不可再生能源有哪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有哪些?不可再生能源有哪些?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来自地球内部的能源分别有哪些?

2、从网上收集能源信息:(太阳能)(核能)(风能)(生物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电能)

3、下载专家对新能源的设想:太阳能,地震能,台风能,雷电能等等。

4、处理网络信息:把收集到的知识以化学为主干线,发散到各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找出各学科间的整合点。

5、探究性的问题:人类每年消耗3.75×10 9t的石油,石油的燃烧对环境造成哪些污染?如何解决此类污染?寻找绿色能源的进展如何?分析各能源的利弊。

6、拓展思维。学生经过研究、讨论,观点活跃,得出多种答案:(1)最理想的新能源莫过于氢,它燃烧后会放出大量的热能且生成物是水,但廉价的生产氢的途径目前难以实现;(2)可以培养一种细菌之类的生物物质,实现能源再生,既无污染又能成为有用的新能源;(3)把机械功转为能源,利用工业余热;(4)充分利用电能,城市多用公共电车、自行车,学生从网上查到的资料中得知:小汽车消耗的能量及产生的污染约是公共汽车的5倍;(5)用一种方法收集自然界放出的各种能量,然后用于工农业生产;(6)用太阳能、水能、风能做能源,例如,风车、水车。通过以上的交流、学习,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在地球上,常规能源的供应是有限的,且能源的大量消耗对生态环境起了严重的污染。如何制止能源消耗对环境的污染?寻找新能源已成为亟需解决的大问题„„。这样的化学课学生愿意接受,易于理解,在应用各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可见,对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多种资源进行再利用的方法,并对信息与知识进行不断的新加工、组合和整理,努力创造探究学习环境和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知识网络的建构,知识与信息资源整合等实际应用能力。既巩固学科的双基知识,拓宽知识面;又提高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实现化学教学的多元化、趣味化和优质化。

四、教学设计要体现教与学反思

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不能光凭经验,要不断换“脑”,明白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健康的人。这种专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面对教育情景中的不确定性。例如,从理论上说,课前教学设计是不可缺少的,然而,这并不是说一定要贯彻执行计划好的教学设计,而是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体现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同时还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和教学效果的再认识,再思考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新课程非常注重教师的教学反思,强调教学反思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学生自身发展规律。近年来,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传统教师把课堂教学中的失误,归因于学生素质差、家庭教育的失败,忽略了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反思。事实证明,我们把一切都归咎于学生、家长,这显然是不妥的,教师必须从自身找问题。因此,我们要经常问自己“这节课,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做的更好?”“还可以作怎样的修改?”问学生 “老师这样的课,你喜欢吗?你有什么样的建议呢?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在教高中化学《硫酸》—节时,我发现我的学生不愿意阅读:课本和归纳知识及学习的积极性有所下降的现象,就思考怎样才能通过教学设计改变这一现状。根据学生在初中已对酸的通性和对浓硫酸的吸水性有一定的了解的实际,决定采取学生自学的方式并让学生通过自学找自己出不懂的知识,课程由科代表主持,让不懂的同学提问,由会答的同学解答;让有疑问的同学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再由回答的同学进行答辩。即使是学生解答有错的地方,我也不出一言半语,任由学生自由发挥。若遇到学生不能解释的问题,就让学生回去再思考就这样,通过学生以讨论的方式答辩同学间的疑难,虽然课时增加了,但效果确非常好,达到预想的目的,更加重要的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难免会遇到不少学生问一些自己在上课反复强

调的知识,这时候,我们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出了什么问题,而不是责怪学生。

思,是用心灵去耕耘的良田。教育的荒废就因为缺乏心灵的浇灌,失败是成功之母,这里的失败并不是一般的失败,而是经过思考、有过反思的失败,失去思的失败是没有价值的失败。教师思它表现在教学中的点滴进步;表现在学生眼神中的渴望;表现在不断成熟的教师形象。因此,我们实施新课程改革,要将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一起积极互动、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时代不断进步,知识不断更新,教学设计要不断丰富,我们的责任重大。新课程改 革还未成功,你我还要努力!

应用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教案 篇10

课程名称:授课学时:授课班级:任课教师: 教

应用化学实验 24学时 应化专业 文先红,周建忠

一、课程性质与成绩

应用化学实验是高等学校应用化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独立基础实验课,也是应用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应用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巩固、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实验室工作习惯,以及观察、分析、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平时实验到课情况、实验态度、实验操作技术、实验结果、产率计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70%,考核成绩占30%。

二、教学参考书。

1.强亮生、王慎敏主编 《精细化工综合实验》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版)2.曾昭琼.有机化学实验(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3.化工词典,第四版,王 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三.教学内容

实验一

对氨基偶氮苯染料中间体的合成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对氨基偶氮染料中间体合成的原理; 2.设计对氨基偶氮苯的合成方案;

二、教学要求:深刻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方法,熟练操作,必修

三、教学时数:5

四、仪器和试剂

1.仪器

三口烧瓶

搅拌器冷凝夹

温度计(100℃)

表面皿铁方座

研钵及研歼

2.药品

苯胺(AR)

亚硝酸钠

盐酸等 五.实验步骤:

1、以苯胺为原料,亚硝酸钠与盐酸的作用下,进行重氮化反应

2、将重氮盐与苯胺进行耦合,得到对氨基偶氮苯

3、将对氨基偶氮苯进行洗涤纯化干燥

六.实验重点:重氮化反应。

实验难点:Ph的控制与,温度的调节。

实验二 染料分散黄的合成一、目的要求

1.学习分散黄合成原理;

2.掌握合成的操作方法与纯化方法。

二、教学要求:深刻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方法,熟练操作,必修

三、教学时数:5

四、仪器与药品

1. 仪器

三口烧瓶

蒸馏头 100ml锥形瓶

冷凝管

接液管

搅拌器

2.药品

对氨基偶氮苯

亚硝酸钠

盐酸

苯酚

五、实验内容:

1、对氨基偶氮苯在亚硝酸钠、盐酸作用下重氮化

2、重氮盐在一定条件下与苯酚耦合产生分散黄

3、分散黄洗涤、纯化、干燥 六.实验重点:耦合反应的合成。

实验难点:反应时间与温度的控制。

实验三

一、目的

1.了解以雪花膏的护肤作用原理; 2.掌握雪花膏配制原理;

3、学习雪花膏配制方法

二、教学要求:深刻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方法,熟练操作,必修

三、教学时数:4

四、仪器和药品:

1. 仪器

水浴锅

烧杯

搅拌器

雪花膏的制备

2.药品

硬脂酸

硬脂酸甘油酯

甘油

乙二醇

五.操作内容:

1、选择雪花膏的配制配方

2、将配方中的油性物质放置于一起,在一定温度下融化

3、将水溶性物质放置于一起溶解,一定温度下杀菌

4、将水溶性物质与油溶性物质混合

5、调酸碱度、柔软程度

六.实验重点:配方方法的掌握。

实验难点:药品加入的顺序与温度控制。

实验四 有机硫杀菌剂的合成一、目的

1.通过实验,掌握有机硫杀菌剂合成原理及制备方法; 2.进一步熟悉固体有机化合物的提纯方法一重结晶;

二、教学要求:深刻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方法,熟练操作,必修

三、教学时数:5

四、仪器和试剂:

1. 仪器

恒温水浴锅

搅拌器

三口烧瓶

布氏漏斗

250ml吸滤瓶

水循环泵(公用)

100℃温度计

2.药品

二硫化碳

氢氧化钠

醋酸锌

等 五.实验内容

1、合成装置的组建

2、代森钠的合成3、代森锌的合成与纯化

六.实验重点:合成装置的组建

实验难点:药品加入量与温度控制。

实验五 表面活性剂类型鉴别、泡沫性能测定与考核

一、目的要求

(1)阴、阳、中性表面活性剂的类型与鉴别;

(2)表面活性剂的泡沫性能

(3)进行实验考核。

二、教学要求:深刻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方法,熟练操作,必修

三、教学时数:5 四.仪器和试剂:

阴、阳、中性表面活性剂各一种,罗氏泡沫仪器

五、实验步骤

1、鉴别阴、阳、中性表面活性剂

2、罗氏泡沫仪器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泡沫性能

3、实验考核

六.实验重点:阴、阳、中性表面活性剂的差别。

上一篇:班级学风建设工作总结下一篇:反家庭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