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忽视宝宝的语言“饥饿”

2024-10-08

别忽视宝宝的语言“饥饿”(通用2篇)

别忽视宝宝的语言“饥饿” 篇1

2-3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果这个时期他的语言需求得不到满足,产生语言饥饿,对日后语言和认知的发展都会产生损害。

警惕宝宝的另类“饥饿”之一: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研究证明,智力发展首先是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是进行思维、反映思想、表达情感、纪录思维成果的工具。

宝宝通过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感受身边的世界。他们通过语言将直觉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概括思维,通过语言来认识他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语言是帮助宝宝顺利建立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儿童早期语言发展受到阻碍,则将对儿童其他方面的能力发展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和阻碍。语言的重要绝不容忽视。

情境再现:小鹿已经三岁多了,但是却只会发一些简单的音节,一句完整的句子都不会说。经医生检查,发现小鹿的听力和神经系统都没有什么问题,声带也发育正常,只是词汇量严重缺乏。便询问父母平时在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结果发现,小鹿在家人的宠爱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东西,根本不用说话,只要手一指妈妈就会给她拿到面前。听完小鹿妈妈的介绍,医生说:“孩子身体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你们父母这。孩子根本没有使用语言的必要,她怎么还能学会说话呢?”

分析:忽视语言交流,导致孩子语言饥饿

孩子说话比较晚,父母往往都从孩子身体上找原因,以为孩子得了什么病,可是却没有想过,其实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比如小鹿想要什么只要手一指,根本不用说话,父母就会把东西拿到她面前,在这样的家庭中,小鹿不需要学习和使用语言,通过行为就可以达到效果,语言就被忽视了。外加父母和家里的老人将更多的注意力关注在孩子物质生活的保障上,忽视了与孩子的语言交流和沟通,这对孩子语言发展、认知发展等都是严重的损害。

建议:防止孩子语言饥饿的方法

锻炼宝宝语言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父母多与宝宝交流,鼓励宝宝使用语言表达,给宝宝创造丰富的社交环境。父母可根据宝宝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活动,最重要的是,不能忽视宝宝的语言发展和需求。

方法一:对于年纪小一些的宝宝,睡前故事是培养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讲睡前故事爸爸妈妈需要注意,一定要让讲故事的过程变得有趣。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如果能同时调动宝宝的各种感官,如眼睛、耳朵、双手等,就会很好地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刺激智力发育。但切记,睡前故事的内容要慎重选择,最好选择一些轻松、简短的小故事,千万不要选择那些悬疑或情节过于跌宕的故事。这样不仅不能有助于宝宝安静的入睡,反而会让宝宝过于兴奋,或者导致宝宝做恶梦,影响睡眠。

方法二:对于稍微大一些、有一定语言能力的宝宝,爸爸妈妈可以试着让宝宝复述故事。爸爸妈妈挑选一些简明、好记的小故事,通过生动、丰富的语言及肢体动作,讲述给宝宝听。听完故事后,鼓励宝宝用自己的语言将故事复述出来。如果宝宝语言能力还不够,可以邀请宝宝扮演故事中的某一个角色,然后由爸爸妈妈与宝宝一起完成故事的复述。

方法三:讲述经历过的事情也是很好的方式。每天晚上,爸爸妈妈可以鼓励宝宝说一说一天经历的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可以和爸爸妈妈分享。同时,爸爸妈妈也可以和宝宝分享自己一天在工作中遇到的有趣的事情。通过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仅锻炼了宝宝的语言能力,同时能够有效促进亲子关系。

方法四:对于年龄再大一些的宝宝,爸爸妈妈则可以利用他们的兴趣,锻炼语言能力,比如猜谜,词语接龙,益智类游戏,角色扮演等等。当然,经久不衰的方法就是富有韵律的儿歌,让宝宝跟着妈妈念儿歌,同时还可以加入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或者在屋子里边走边唱,这些活动都会让宝宝既体会到游戏的快乐又帮助他们发展语言。

当心你的宝宝“语言饥饿” 篇2

松松已经3岁多了,一句完整的话也不会说,只会发一些简单的音节。焦急的父母沉不住气了,带他去医院检查,却不知道该挂哪一科的号。先查五官科,听力正常,口腔和声带发育正常,再查神经科,神经系统也与正常儿童无异。“浑身上下没毛病,这孩子怎么就不说话呢?不说话到底算啥病呢?”松松的妈妈疑惑不解。

在详细询问了松松的情况后,经验丰富的儿科医生对松松的父母说:“孩子身体没什么问题,问题出在你们的教育方式上。孩子根本没有使用语言的必要,怎么能学会说话呢?这叫用进废退。”原来,松松的父母工作都非常忙,平时很少陪松松,松松是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在爷爷奶奶的百般宠爱下,松松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想要什么东西,根本不用说话,只要用手一指,爷爷奶奶就会拿到他面前,因而词汇量极小。

6岁的康康明年就要上小学了,他聪明可爱,动手能力很强,唯独学习能力差、发音含糊不清,所说的话别人很难理解。经医院康复科语言治疗师评估,他的言语清晰度只有79%,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还停留在3岁孩子的水平。如把“大小”说成“踏小”,把“小鸡”说成“小西”,发音中“d”与“t”不分,“j”“q”“x”相互替代。

医生了解到,康康的父母也是大忙人,只好从四川老家把姥姥姥爷接来照顾康康。从小康康就学了一口的四川土话,在外面一张嘴就招来小朋友的嘲笑,吓得他赶紧闭嘴。久而久之,造成他说话技巧低下,舌头不灵活。

在医院康复科语言治疗师看来,松松和康康所患的病症是“语言饥饿”,即语言功能发展障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康复训练——如唇舌运动训练、交流能力训练、理解和表达训练等——才能一定程度上康复。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研究证明,智力发展首先是语言能力的发展,因为语言是进行思维、反映思想、表达情感、记录思维成果的工具,同时也是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的重要因素。儿童语言能力发展障碍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认知发展等影响巨大,不仅妨碍学习和社会交往,还容易被同学朋友孤立,导致其出现恐惧、自卑、自闭等心理症状。所以,家长不可掉以轻心。

宝宝何时开口说话?

家长如何避免宝宝出现“语言饥饿”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宝宝学说话的一般性规律。

宝宝从刚开始学说话到会说30~50个短语,一般是在10个月~1岁半。这个阶段是宝宝理解语言阶段,或称被动语言阶段。这个阶段的宝宝对成人语言的理解能力不断发展,能听懂一些话,并能一步一步把语言和具体事物结合起来,还能用动作或表情对成人的语言做出反应。如成人问:“电灯呢?”宝宝会用手指指电灯。再问他:“眼睛呢?”他会用手指指自己的眼睛。

这一阶段的宝宝概括能力也增强了,他懂得“灯”这个词不仅是指特定的灯,而是指各种灯,还知道不同的老太太都是“奶奶”,不同的男人都是“叔叔”。这种概括叫“一名多物”。另外,也懂得了“一物多名”。例如,一个女孩子除了知道自己的名字和小名外,还知道“宝宝”“乖乖”“孩子”“丫头”等都是指她。

这个阶段的宝宝,会说的话还不是很多,只会说简单的词,如“谢谢”“再见”“抱抱”等,有时用简单词表示某种意思。发育较快的孩子开始能说短句了,例如“妈妈再见”“爸爸好”“爸爸抱”等。每个孩子的大脑里都有一个装满语言的储藏盒,终于有一天“妈妈”、“拜拜”等词语会从储藏盒里跑出来,孩子嘴里常蹦出有趣的只言片语,这就是“初语”。

这个阶段的宝宝喜欢看图画,听故事,常常同一个简单的故事喜欢重复听很多次。别以为他在瞎玩,他是在学习语言。

宝宝说话早晚、词汇量增长快慢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宝宝的个性、受教育情况、身体健康状况等决定的。

到两三岁的时候,宝宝的语言能力进入爆发期,像个小麻雀一样,整天叽叽喳喳,说个没完。当宝宝的回应变得越来越生动有趣的时候,父母往往会欢欣鼓舞,给宝宝越来越多的语言刺激,于是,宝宝的语言发展就会越来越快,表现出爆发期的很多特性。实际上,这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没有父母前期对牛弹琴式的唠叨,这种爆发就不可能发生。并且,宝宝前期语言经验积累越多,他语言能力的爆发就会呈现出更强的力度。所以,有的宝宝很小就会说话,有的宝宝一说话就语言十分丰富生动,看起来似乎远远超出他那个年龄段可能的表达水平。想要宝宝具有理想的语言表达能力,父母给宝宝语言的刺激不应该等待他语言能力发展起来之后,而应该从宝宝一出生就开始为他准备完善的语言环境。

如何教孩子早说话?

那么,为孩子营造完善的语言环境,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只管说,别怕宝宝听不懂。

刚出生的孩子,对成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婴儿的学习能力很强,当妈妈总是冲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宝宝,这是奶,你饿了吧!”时间一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了宝宝的大脑里。随着宝宝的智力发育,再经过几十次类似的语言重复,他就明白,原来总抱着我的人就是妈妈。到了1岁左右,他可能会叫“爸爸”“妈妈”了;当有人对他说:“宝宝,你的球呢?”他会转身去找,说明他已经明白了话的意思。

任何能力的发展都需要一个看不到效果的积累期,语言能力也不例外。当宝宝咿咿呀呀发出各种声音的时候,即便他的发声毫无意义,父母也要给予积极的回应,学他发出这些声音,或者说一些夸奖他的话。父母的积极回应会鼓励宝宝更多地通过这种方式来与人交流,帮助他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

父母做家务的时候也不要冷落宝宝,利用这个机会跟他聊聊天,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自己的动作、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及时描述给他听,并且认真观察宝宝的反应,针对他的反应给予一些贴切的描述。这是帮助他理解事物因果关系,了解人类情绪、行为、各种自然现象的契机,对他语言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

第二,不要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

nlc202309032347

宝宝有什么要求,父母不必过于善解人意地满足他,要适度地逼迫宝宝把要求说出来。这样做,其实是给孩子创造练习语言表达的机会。比如,宝宝渴了,用手指指水杯,父母不妨递给他一个空水杯。宝宝捧着空水杯喝不出水,可能会发呆,这时父母要耐心等待,或许宝宝会费力地说出“水”字来。宝宝学会了简单的表达,父母要及时鼓励他的进步,激励他再次尝试。

第三,语言水平适当超前,少说儿语。

儿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调夸张、速度慢、重复多,所用的单词都比较具体,如把狗叫做“汪汪”。研究表明,宝宝爱听儿语,对儿语容易注意和理解,父母说儿语有利于宝宝语言的发展。不过,当宝宝的言语有了进步时,父母要少说儿语,使自己的语言适当超前于宝宝的语言水平。比如,宝宝已经会说“狗”这个词时,父母就不要再用“汪汪”来称呼狗,可以在“狗”前面加上形容词,告诉宝宝:“这是大黄狗,那是小黑狗。”

第四,不要重复宝宝的错误发音。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很多音发不准,如把“吃”说成“七”,把“狮子”说成“希几”,“苹果”说成“苹朵”,等等。这是因为幼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较弱,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等等。如在发“吃”、“狮”的音时,舌头向上卷,呈勺状,有种悬空感,而小宝宝不会做这种动作,把舌头放平了,于是错音就出来了。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与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宝宝的发音才会逐渐正确。

第五,语言环境越简单越好。

有些家庭中父母、爷爷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语言环境复杂,多种方言并存,会使正处于模仿成人学习语言的宝宝产生困惑,其结果是导致说话晚。因此,在宝宝半岁到两岁这个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家庭成员都要尽量说标准的普通话。

第六,双向交流。

有一个健康的宝宝,父母都是聋哑人,一家三口只能用手势进行交流,宝宝主要靠看电视与语言发生接触。这个宝宝3岁时基本上不会说话,也不能听懂别人的话,语言水平大大落后于一般孩子。这个事例说明,语言能力是通过语言交流、语言使用而习得的,仅仅单方面地听别人讲话,不能使孩子掌握语言。因此,父母无论多忙,也应该忙里偷闲,多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语言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而且也是一种感情交流,有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编辑:陈彤】

上一篇:气相沉积制备硬质薄膜技术与应用述评下一篇:春季学期小学学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