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法规固定资产折旧的税务处理

2024-12-02

会计法规固定资产折旧的税务处理(共10篇)

会计法规固定资产折旧的税务处理 篇1

会计法规固定资产折旧的税务处理

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最低年限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缩短与延长三个方面。至于某种固定资产采用哪种折旧年限,国家均有明文规定,这里从略。纳税人的固定资产,应当从投入使用的次月起计算折旧;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应当从停止使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计算折旧。从事开采石油、资源的纳税人,在开发阶段的投资,应当以油(气)田为单位,全部累计作为资本支出,从开始商业性生产月份的次月起计算折旧。固定资产在计算折旧前,应当估计残值,从固定资产原价中减除。残值应当不低于原价的10%;需要少留或不留残值的,须经当地税务机关批准。固定资产的折旧,应当采用直线法计算;需要采用其他折旧方法的,可以由纳税人提出申请,经当地税务机关审核后,逐级上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固定资产折旧足额后,可以继续使用的,不再计算折旧。纳税人转让或变价处理固定资产的收入,减除未折旧的净额或残值及处理费用价的差额,列为当年损益,纳税人接受赠与的固定资产,可以合理估价,计算折旧。

会计法规固定资产折旧的税务处理 篇2

一、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与计税基础的差异

按照企业的会计准则的规定, 会计处理需要以成本量为依据, 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计量。在对入账价值进行分析和明确的过程中, 主要是按照固定资产获得方式之间的差异来进行,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外购固定资产。从外购固定资产上看, 其成本主要包括各类税费, 购买固定资产时的价款以及固定资产进入可使用状态之间的相关费用, 包括安装费用、运输费用以及人工费用等等。 (2) 自建的固定资产。所谓的自建固定资产主要是指固定资产在没有达到使用状态时需要支出的各类费用之和。 (3) 工作人员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和明确时, 应该将各种费用考虑到其中, 提升固定资产成本核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4) 投资的固定资产。如果是投资人员对固定资产的投资, 投资协议和合同需要进行明确地规定, 并且对价格进行计量。

对于税务处理来说, 企业在计税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外购固定资产, 支付中的税费往往会作为主要的依据纳入到计税基础当中来, 如果固定资产不处于使用状态, 就需要以其他费用作为支撑。 (2) 自建的固定资产, 在竣工前期的自建固定资产结算可以被看做是计税基础。 (3) 固定资产中如果有通过投资和捐款等方式获得, 其计税基础的计算就应该以公允价值为基础。

从以上二者的差异上可以看出, 会计处理主要以现值作为主要的处理依据, 而税务处理就是支付的价款来进行计算。另外, 会计处理中的固定资产主要是以合同价来进行计量, 税务处理往往是将公允价值看做是计税的基础。

二、固定资产的确认和界定之间的差异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含义和概念进行了明确地规定, 其中对固定资产的性质, 获得方式等都有所涉及。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明确, 往往需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第一, 工作人员要合理地计算出固定资产的成本量。第二, 固定资产所固有的经济利益应该流入到企业中。在税务法则中, 对固定资产也进行了规定, 其中固定资产必须是非货币性资产, 其中包括机械、建筑物以及其他和企业生产相关联的各类工具等等。

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无论是会计准则还是税法准则, 都没有明确地规定价值判断标准。税务处理中对固定资产的阐述和会计处理工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同。税法中并不会对纳税人的主观判断加强重视, 从这一点上看, 其和会计处理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三、固定资产折旧范围的差异

从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 出现折旧现象是一种必然选择。企业的税法和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范围并没有达成一致。因此, 不仅计税价值不同, 账面价值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会计处理方面看, 具体的规定如下:

1.对于折旧的固定资产来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是达到预期还没有进行结算的资产, 第二是满足会计准则要求的固定资产类型。这两种类型的固定资产在折旧时, 工作人员需要严格地按照会计准则中的相关内容和条款来进行。

2.对于无法计提折旧的资产来说, 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是即将进入到报废状态的资产类型, 第二是已经有计提折旧历史的固定资产, 第三是待出售的固定资产类型, 第四是计价入账的土地类型。

从税务处理方面上看, 仅仅采用的是排除法来对固定资产进行明确。一些固定资产类型无法纳入到固定资产折旧范围, 其中包括经营租赁的固定资产、还没有运用的固定资产等等。

四、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以及开始时间的差异

从会计护理方面上看, 企业所采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方式比较多, 企业要将本身的经济效益作为选择折旧方式的前提和基础, 具体的折旧方式除了总和法、直线法之外还包括工作量法等等。从税务处理方面上看,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受到了相对比较严格地限制, 根据相关的规定, 如果采用直线法来进行折旧, 允许扣除现象的存在。如果是稳定程度较差的固定资产, 选择折旧的方式还应该考虑到余额情况。

折旧方式和折旧时间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如下:

会计处理:折旧方法具有一定的可供选择性, 企业的自主选择性是比较突出的特点, 折旧开始的时间主要是以资产完工的月份为主, 计提从次月开始。税务处理:对于折旧方式来说, 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 有些折旧方式主要是针对不同的固定资产而言。因此, 折旧开始的时间和计提的时间也不同, 差异比较明显。

五、不同折旧方式对企业的影响

采用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式, 会对纳税企业产生不同的税收影响。首先, 不同的折旧方式产生不同的固定资产价格补偿和实物补偿, 可以产生价格节税机会;其次, 折旧是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 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不同的折旧方式造成年折旧提取额的不同。直接关系到利润额抵减的程度, 因而会造成纳税的中缺乏有力的依据, 同时也为一些投机行为提供了机会。

六、结语

所得税会计研究是对会计理论的完善, 是企业日常会计处理过程的补充。在会计制度和所得税制度相对独立的情况下, 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之间存在的差异造成了所得税会计存在的前提。目前, 所得税会计在我国仍然处于发展阶段, 与国际发达国家比较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 所以如何完善和发展所得税会计理论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应该根据我国国情以及国外的先进经验, 对所得税会计理论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使我国的所得税会计研究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金鑫.试论所得税会计新旧准则差异[J].黄山学院学报, 2011 (3) .

[2]张俊清.论所得税会计中资产负债表观的体现[J].会计之友, 2011 (7) .

[3]王春儿.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新认识[J].会计之友, 2011 (10) .

会计法规固定资产折旧的税务处理 篇3

【关键词】企业资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会计处理

一般来说,固定资产折旧都是纳税人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范围内选择具体的折旧年限,然而不同行业的固定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是不同的,其中房屋、建筑物等的最低折旧年限是二十年,火车、轮船等机械和一些生产设备的最低折旧年限是十年,而电子设备以及一些与生产经营相关的机械的最低折旧年限是五年。之前我国采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主要是直线法,这种方法折旧速度慢导致了固定资产的更新周期加长,进而让企业的生产效率低下,但是这种折旧方法适合我国薄弱的经济基础,可以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增加财政收入,而为了适应当前的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更多人则主张使用发达国家采用的快速折旧法来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因为这种方法能够让企业的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一、加速折旧的概念

对于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的认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是固定资产折旧较短的在预计使用年限中进行摊销;其二是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摊销比较多的折旧,而在使用的后期摊销比较少的折旧。而我们平常了解到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主要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摊销比较多的折旧而在使用的后期摊销比较少的折旧这种方式,因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也被人称为递减折旧。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在固定资产初期其折旧率远远高于折旧后期的折旧率,其固定资产的折旧率每年都是递减的,但是它的折旧总额是不变的,只是每年提取的折旧率不同而已。此外,固定资产的初期利润和税金会随着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也是固定资产折旧的一个特点。

二、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的背景

(一)市场竞争导致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

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市场经济时代的竞争充斥在整个经济体系中,这就使得企业必须把更多设备以及生产所用的机器提前进行报废,这就导致了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为此加速固定资产的折旧无疑成为了企业减少损失的唯一方法。通过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企业能够在减少大量损失的同时收拢资金来购置或者是自我研发新型的设备和生产所需的机器,如此企业的基础设施在得到加强的同时,也为企业更好地在市场上生存提供了竞争力。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加速折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经济的风险机制的形成,因为加速折旧能够让折旧的费用尽快地再次利用,也可以分散企业的风险。

(二)加速折旧对企业的利益有促进作用

众所周知,固定资产在购置使用过程中,前期的生产效率是很高的,它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可观的,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固定资产使用的时间越久,其生产效率也就越低,如此在考虑折旧时,前期多提一些折旧,后期少提一些折旧就完全符合企业收入与成本的配比原则,也符合会计核算中的谨慎性原则。所以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能够有效地减少企业的损失,让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最终有效地保护了企业的利益。

(三)加速折旧可以减轻企业所得税负,让资金紧张的情况得到缓解

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其固定资产使用初期多提折旧虽然增加了当时的成本,减少了企业的收益,但是相应的企业的收益减少,其负担的税务也得到了减少。简单来说,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延迟了缴纳所得税的时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让资金紧张的情况得到了缓解。企业可以利用加速折旧的费用来进行企业的设备购置。此外,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筹集资金的成本,从这一方面来说,加速折旧也是利于企业发展的。

三、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的计算方法

众所周知,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在影响到企业成本以及费用计算的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的收入以及所缴纳的税金,所以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处理方法要谨慎选择。

(一)跨期分摊的会计处理方法

一般来说,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是得到了税法的支持的,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纳税申报的过程中都是使用加速折旧法。我国在处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在计算所得税时,企业可以通过会计较算的原则来对应该缴纳的税金进行计算,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所得税的相关条例以及实施的细则来计算应该缴纳的税金。这种所得税额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两种,一般来说所得税跨期分摊适用于暂时性的差异中。

(二)加速折旧法月折旧额的会计处理方法

一般来说,企业计提折旧都是按月来计算的,但是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是按年来计算折旧额。两者的区别是很大的,按年来进行折旧额是计算一年的折旧总额,然而月折旧额是年折旧额除以十二个月份。如此年折旧额在与月折旧额在不同的月份其折旧额是不同的。其计算公式主要是: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数÷{折旧年限×(折旧年限+1)÷2};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月折旧额=年折旧额÷12。

(三)双倍余额递减法转直线法的会计处理方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主要是在固定资产残值一定的时候对双倍的直线法的折旧率以及逐年递减的折旧价值进行折旧,其中双倍余额递减法转直线法的计算方式是:年折旧率等于折旧年限分之二乘以百分之百;年折旧额等于年初固定资产净值乘以年折旧率;月折旧额等于年折旧额除以十二。这种会计处理方法的主要特点在于折旧率乘以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一般来说使用双倍余额递减转直线法来进行会计处理时,要限制固定资产使用的年限是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到期前的两年之内。

(四)固定资产减值折旧额和减值准备转回后的会计处理方法

众所周知,《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对应计折旧额有明确的规定。在计算应计折旧额时,需要根据固定资产的原价以及预计固定资产净残值来计算应计折旧额,其中对已经做出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在计算的过程中还需要扣除减值准备的累计金额,而已经做出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的计算方式是依据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尚可使用寿命来确定折旧额;已经做出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在转回后的固定资产折旧额的计算方式是依据做出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转回后的账面价值和尚可使用寿命来确定折旧额。

四、选择折旧方法来进行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的折旧包含了房屋、建筑物火车、轮船等机械,一些生产设备、电子设备,一些与生产经营相关的机械。这些设备应该如何进行折旧需要根据企业的财政状况以及现金流量来进行判断。一般来说选择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设备的无形损耗,让企业的生产成本得以提高,但是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会在短期内收回固定资产的主要价值,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后,企业就会回收大量的资金来进行购置新的设备或者是研发新的技术,此外还减少了依靠固定资产带来的收益的税金。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成本。而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可以加大固定资产初期的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使用固定资产初期的所得税得以降低,简单来说就是国家提供了无息贷款给企业,让企业得到了实惠。而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少纳所得税。众所周知,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其本质就是延缓纳税,然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整体形象。因为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的前期,其折旧会让企业的成本快速上升,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后,其效益会降低。尤其是在股份企业中,效益降低后,企业前期的资本收益和每股收益都会减少,这就会让企业的投资者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企业的效益没有其实际的效益那么高。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益,让企业在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企业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时一定要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来进行折旧,尤其是固定资产的性质以及固定资产的消耗方式都需要企业详细地对其了解。只有了解了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才能选择合理的固定资产的折旧方式,如此才能让企业真正的受益。此外,选择了固定资产的折旧方式后,不能随意地对其进行更改,因为这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即便要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式进行更改也要到相关部门进行报备,这样才能做到有理有据。

五、结束语

企业在选择固定资产的折旧方式时,一定要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来谨慎选择。而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是发达国家企业对固定资产折旧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适合先进高速发展的经济速度,是科技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文章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进行了分析,并对跨期分摊的会计处理方法、加速折旧法月折旧额的会计处理方法、双倍余额递减法转直线法的会计处理方法、固定资产减值折旧额和减值准备转回后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说明,希望能够让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会计处理更加清晰。

参考文献

[1]杨晨辉.论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会计处理[J].集团经济研究,2007,(35).

[2]刘向荣.关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有关问题的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3).

会计法规固定资产折旧的税务处理 篇4

摘要:融资租赁在当前的金融服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会计准则推行与全面实施之后,融资租赁业务的会计与税务处理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进,但是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讨。比如说,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中关于资产核算的入账价值、增值税的处理以及其对企业产生的影响等等。本文在参阅大量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然后结合自身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展开简要的探讨,并列举了一些具体的案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最后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希望能够为企业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会计与税务处理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支持。

关键词:融资租赁 固定资产 会计核算 税务处理 改进建议

Abstract: financing lease has a pivotal position in the current financial service, it is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plays a vital role.After promoted and full implementation of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financial leasing business of accounting and tax treatment had greatly improved, but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to be we are going to discuss further.Financing lease, for example, fixed assets accounting of assets accounting entry value, value-added processing,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enterprise and so on.This article refer to a large number of relevant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f, and then combining with their own learne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 the financing of the rented fixed assets accounting and tax treatment is briefly discussed, and some specific cases are listed for further illustration,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targete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hope I can for the enterprise financing lease of fixed assets accounting and tax treatment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support.Keywords: Financing lease;Fixed assets;Accounting system;Tax treatment;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一、引言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必定会给企业的会计事务带来一些新的变化,当然也使得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进,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加强,以保证能够更好地发挥融资租赁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所以说,我们对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如何,究竟存在着哪些不足之处,应当如何去改进展开分析与探讨,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一)关于融资租赁的介绍

融资租赁最早产生于二战之后的美国,它是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有着“21世纪朝阳产业”的美誉。根据会计准则中对租赁这一经济活动的解释,我们可以得出融资租赁的定义,其主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相关的全部风险与报酬的一种租赁,并且这种方式能够达到企业融资的目的。融资租赁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一种较为新颖的融资方式,是出租人将其从供货处取得的货物按照与承租人双方约定的合同出租给承租人占有、使用,并由承租人支付一定租金的一种交易活动。

通过融资租赁,我们能够将商业信用、银行信用以及生产制造行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并且更好的引导产业资产与金融资本之间实现更加合理的流动,从而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率、效益,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现代金融服务中,融资租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前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对融资租赁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定:首先,自租赁期开始,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所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两者之间的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实施入账,同时还应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而两者之间的差额则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实施入账,出租人则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的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的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会计入账价值,与此同时还应当记录未提保余值;并且要将未提保余值与最低租赁收款额以及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与当前租赁资产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未实现的融资收益。

(二)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

1、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

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固定资产在租赁当日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两者之间中的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同时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

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将两者之间的差额作为融资费用入账。

最低租赁付款额主要指的是在租赁期内,承租人应该支付或者是可能被要求支付的款项(不包括履约成本与或有租金),加上由承租人或者是与这次租赁活动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

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并且所订立的购买价款将会远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所以在租赁开始当日我们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是否会行使这种选择权,在会计处理中我们就应该将购买价款计入最低租赁付款额。

承租人在租赁合同签订以及谈判过程中所发生的,能够计入租赁项目的律师费、手续费以及差旅费、印花税等初始直接费用,也都应当计入租赁资产价值。

[例1]2007年12月1日,北方公司与中华公司签订了一份租赁合同。租赁标的物:塑钢机。起租日:2008年1月1日,租赁期: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共36个月 租金支付:自租赁开始日每隔6个月于月末支付租金150000元。该机器的保险、维护等费用均由北方公司负担,估计每年约10000元。(履约成本)机器在2008年1月1日的公允价值为700000元。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为7%(6个月利率)。

该机器的估计使用寿命为5年,期满无残值。承租人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租赁期届满时,北方公司享有优惠购买该机器的选择权,购买价为100元,估计该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为8000元。2009年和2010年两年,北方公司每年按该机器所生产的产品 的年销售收入的5%向中华公司支付经营分享收入(或有租金)。此外,假设该项租赁资产不需安装。北方公司2007年11月20日因租赁交易向某律师事务所支付律师费20000元。

会计处理—承租人(北方公司)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1)计算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确定租赁资产入账价值: 最低租赁付款额=各期租金之和+行使优惠购买选择权支付 的金额=150000 6+100×900000+100=900100(元)(2)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

每期租金150000元的年金现值=150000×PA(6,7%)优惠购买选择权行使价100元的复利现值=100×PV(6,7%)

现值合计=150000×4.767+100×0.666=715116.6(元)>700000元 根据本准则规定的孰低原则,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应为资产公允价值700000元。

(3)计算未确认融资费用

未确认融资费用=最低租赁付款额-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900100-700000=200100(元)

(4)计算租贷资产最终入账价值

租赁资产最终的入账价值=资产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700000+20000=720000(元)

2008年1月1日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700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200100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900100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2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

2、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增值税的处理

2008年12月15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将我国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增值税转型后,其主要表现在增值税税基的缩减,其核心内容是允许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金可以在销项税金中抵扣,但前提条件是出租方必须已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融资租赁业务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的规定缴纳了增值税。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可以看出,纳税人通过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只有在其所有权由出租方转让给承租方时,才会产生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抵扣问题,才会产生增值税转型中纳税人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问题。所以,本文只讨论租赁期满,固定资产所有权发生转移的情况。大多数的企业认为,增值税转型中纳税人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会计处理租赁期满,在纳税人留购租赁的固定资产时,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账户余额及留购款,借记“固定资

产”科目,按应付或实际支付金额,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同

时结转“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科目余额。

[例2] 2007年12月1日,甲公司与乙租赁公司签订一份矿泉水生产线融资租赁合同。租赁合同规定:租赁期开始日为 2007年12月31日;租赁期为3年,每年年末支付租金2 000 000元;租赁期届满,矿泉水生产线的估计残余价值为400 000元,其中甲公司担保余值为 300 000元,未担保余值为100 000元。

该矿泉水生产线于2007年12月31日运抵甲公司,当日投入使用;甲公司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于每年年末一次确认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假定该矿泉水生产线为全新生产线,租赁开始日的公允价值为6000000元;租赁内含利率为6%。

在此,我们假设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0年12月31日,甲公司以存款支付乙公司的矿泉水生产线价款300000元留购该资产,同时收到乙公司开来的增值税发票,增值税率为 17%。

甲公司租赁期满留购生产线时: 借:固定资产 589788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002639.60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5597880 银行存款 1302639.60 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销售固定资产就应与销售一般货物一样,计算并交纳增值税。所以在固定资产清理进行会计处理时,就必须同时考虑增值税。沿用上文所举甲公司的例子加以分析。

企业销售固定资产取得价款收入50000元的同时,还应该计算并收取增值税的销项税额850元。

借:银行存款 585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5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00

3、新会计准则下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对公司造成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颁布与实施之后,与之前企业按照旧会计准则做会计事务处理的方式与结果存在不小的区别,当然这也无可避免的会对企业的经营与财务产生一

定的影响。其主要的影响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由于对未确认融资费用按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随着各占用资金额的减少,分摊的财务费用也相应减少,所以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对各会计利润的影响是不同的。

其次,在租赁期间,计算各应纳税所得额时,只需要考虑折旧额的影响并且税法折旧额大于会计折旧额。这是因为,税法上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按照合同规定的租赁付款额确认入账价值,将会计准则中确认的未确认融资费用直接计入固定资产原值,然后采用直线法分期计提折旧,使得税法上的折旧额中包含了承租方应承担的利息费用该利息费用实质上按直线法计入了各期的财务费用,所以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对各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是相同的。

最后,在租赁期间,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对整个租赁期间会计利润的影响总额与其对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总额是相同的因此,对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而言,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只是租赁期内各的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如果从整个租赁期间的影响总额角度看,这种差异就不存在了。

三、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企业融资租赁固定资产会计事务处理的改进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成本管理理念

成本管理理念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所在。我们想要加强企业的成本核算能力,就必须树立起科学、正确的成本管理理念,才能进一步对企业的产品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从而使成本核算更好的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整个环节之中,将生产产品过程中所发生的损耗与费用全部考虑在内。与此同时,我们在重点考虑产品生产环节成本管理的同时,还应该将其他环节的成本考虑在内,比如说产品的售后成本、维护支出等等。在新会计准则下,我们所要实施的全面成本管理不仅仅只包括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成本,还应当包括企业规模、结构以及其他无形的潜在效益等等。所以说,在新会计准则全面成本管理的要求下,我们必须树立起正确的成本管理理念,这是我们实施全面成本管理的基础所在。

(二)加强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以及费用化后续计量

1、加强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

首先,在固定资产折旧范围上,我们应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四号—固定资

产规定,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当然以下的特殊情况除外:已提足折旧费用仍然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按照规定应该单独股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其次,新会计准则下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加速折旧法,主要包括年数总和法以及双倍余额递减法两种方法。另一类是直线法,主要包括工作量法以及年限平均法两种方法。

2、加强固定资产的费用后续化支出的计量

通常企业所发生的固定资产维护支出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固定资产能够正常的工作,如果这些费用没有满足固定资产确认的条件,在其发生时我们应该一次性将其直接计入当期费用,不能再采用预提或者是待摊的方式进行核算。对于企业专设销售机构所发生的与专设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固定资产的费用化后续支出,我们应将其计入“销售费用”;而对于企业生产部门或者是生产车间、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固定资产的费用化后续支出,我们应将其计入“管理费用”;对于处于更新、改造而停止正常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如果其更新改造、修理的支出不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后续费用化支出,我们在其发生时应当直接将其计入当期损益。

(三)建立健全责任成本制度

企业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其根本性的目的也是在于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进而提高经营收益,所以在融资固定资产会计与税务核算中,减少支出与扩大收益依然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关键所在,所以说从成本核算制度入手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有效途径。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必须完善自身的成本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自身的责任成本制度,为确保成本核算的全面性、科学合理性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责任成本制度指的是,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责任成本的控制中心,明确各生产组织的责任管理层次,同时以责任成本为主要依据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争取将成本控制责任落实到各部门头上。这样做的最大优点在于,如果一旦发生成本控制问题,企业能够快速根据成本问题的根源来追究责任,所以说责任成本的是指就是成本责任的归属或者是成本责任的细分化、具体化。企业也只有建立起健全的成本责任制度,才能满足新会计准则全面成本核算改革的具体要求,使管理责任余成本控制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彻底的改变产痛的成本核算体系及核算方法,使岗位具体、责任明确,进而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在各个

会计期间所制定的经济效益目标。

四、总结

融资租赁对于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迅速发展的同时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但我国对于其会计处理还有一些不足。针对融资租赁资产业务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及核算、增值税的处理、所得税影响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不足,结合新规则的规定,提出了完善的会计处理方法和建议,以期为更好的正确使用融资租赁这一工具,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 马淑媛,马国伟.增值税转型后的固定资产纳税筹划[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01)

[2] 倪真莹.我国融资租赁税收政策分析及完善建议[J].商业会计.2009(17)[3] 程娟,肖永梅.增值税转型对我国微观经济的影响[J].华东经济管理.2010(01)[4] 熊绪进.固定资产融资租赁方式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0(08)[5] 王敬花.增值税转型对融资租赁业的影响[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08)[5] 蒋宁,张维.增值税改革对融资租赁业的影响及应对路径选择[J].华东经济管理.2010(07)[6] 吴昊.新旧准则中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差异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7)

[7] 杨向英.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确定[J].商业会计.2009(05)[8] 任家兴.基于新会计准则视角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元素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08 [9] 薛伟.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关于资产的差异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 2010 [10] 张守文著.税法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会计法规固定资产折旧的税务处理 篇5

会计与税务差异处理的探讨

---常 辉刘 雄

摘要:综合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相关规定,从《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资本化与费用化划分原则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在会计实务处理中的方法。

固定资产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企业产生效益的源泉,关系到企业的运营与发展。企业科学管理和正确核算固定资产,有利于促进企业正确评估固定资产的整体情况,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护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

一、相关准则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规定

(一)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为适应新技术的需求或维护或提供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对现有固定资产进行维护、改建、或者改良所发生的费用。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分为资本化和费用化两类,具体界限划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有明确规定。

(二)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的处理原则: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会计准则第四号——固定资产》应用指南规定:企业发生的一些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可能涉及到替换原固定资产的某组成部分,当发生的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时,应将其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这样可以避免将替换部分的成本和被替换部分的成本同时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导致固定资产成本重复计算。不满足上述规定的后续支出,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三)税法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规定

新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分为费用化的一般修理支出和资本化支出,其中资本化支出又分为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和大修理支出。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有如下规定:

第二十八条:企业发生的支出应当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资本性支出应当分期扣除或者计入有关资产成本,不得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

第六十九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第(三)项所称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支出:一是修理支出达到原固定资产计税基础的50%以上(旧税法规定是20%以上);二是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延长2年以上。若符合上述条件的大修理支出无论费用性质如何必须资本化增加资产成本。

从固定资产的整个使用期来分析,将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计入改良支出予以资本化还是计入当期费用,其结果是相同的,但抵减应纳税所得额的时间不同,享受货币时间价值的税收优惠不同。企业固定资产修理支出能否税前扣除,在满足修理后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要求的同时,关键看发生的修理支出是否达到固定资产计税基础的50%以上。新税法提高了修理费资本化比例,由支出占固定资产原值的20%以上,调整为达到原固定资产计税基础的50%以上。同时取消了“经过修理后的固定资产被用于新的或不同用途”的规定,这些变化扩大了企业修理费税前列支范围,有利于企业后续支出直接抵减利润,减少了企业负担。

二、案例分析

例:2009年8月,甲公司对某资产的关键设备进行技术更新,资产原值3000万元,累计折旧5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30年,已经使用5年。截至2009年10月,新购臵的设备支出1500万元,安装费用300万元,更新改造后预计使用寿命延长5年。

1、会计账务处理方式

假设更新支出符合资本化要求,2009年会计处理共计提折旧3000÷30÷12×8+【(2500+1800)/30/12*2】=90.56(万元),除折旧变化外,更新改造支出没有对利润总额造成影响。

假设被替换设备未单独作价,则上述费用转入修理费,由于上述更新设备被替换部件未单独作价,则无法按正常程序报废,按照会计准则要求上述更新支出只能费用化,由此对利润影响1800万元。

2、税务处理

按照《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六十九条规定:

(一)修理支出1800万元达到取得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3000万元的50%以上。则如果会计资本化处理,属于正常业务处理,如果会计费用化处理,税法要求纳税调整,调增纳税1800*25%=450万元。

3、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了5年,在2年以上。更新改造后预计使用寿命延长5年,上述支出应该资本化,假设当年甲公司实现利润3000万元,会计核算已将更新支出1800万元费用化,由此会计报表利润为1200万元,应纳税额300万元。但按照税法规定符合资本化要求,所以应该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800万元,应纳税额3000*25%=750万元。

案例分析:一是大修理支出同时符合会计准则和税法资本化规定,对当期利润无任何影响,应纳税所得额不做调整;二是若大修理支出符合税法资本化规定,但不符合会计准则规定(被替换设备无法报废),会计账务处理只能费用化,由此对当期利润产生影响,但应纳税所得额仍应调增此笔支出,应纳税额未因会计核算费用化而减少,同时现金流出未因会计核算费用化而减少应交税金450万元(750万元-300万元)。

三、总结

会计法规固定资产折旧的税务处理 篇6

按税法规定, 所得税前允许扣除的项目, 必须遵循真实发生的据实扣除原则, 除国家税收规定外, 企业根据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提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应在期末资产负债表日, 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 对由于市价大幅度下跌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资产, 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期间与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资产损失的期间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作为可抵减暂时性差异, 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 进行纳税调增。

[例1]顺达公司2003年12月购入一项固定资产, 成本价8000万元, 预计使用10年, 预计净残值为零。该企业按直线法计提折旧。自2004年起企业利润总额均为2000万元, 2006年末该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为4760万元。企业适用所得税税率33%, 不考虑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固定资产已提折旧=800×3=2400 (万元)

计税基础=8000-2400=5600 (万元)

固定资产减值=5600-4760=840 (万元)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分录如下:

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时, 顺达公司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能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应将其作为可抵减暂时性差异在当期利润总额的基础上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为2840万元 (2000+840) , 应缴所得税为937.2万元 (2840×33%) 。2006年末, 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4760万元, 计税基础为5600万元 (8000-2400) , 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 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277.2万元 (840×33%)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折旧差异纳税调整及会计处理

按会计准则的规定, 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 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 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 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折旧额。按税法规定, 企业已提取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 如果申报纳税时已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可按提取减值准备前的账面价值确定可扣除的折旧额或摊销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减少, 比较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的会计折旧与税法允许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抵扣的折旧或摊销额, 若前者小于后者, 则将两者的差额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减后, 再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若前者大于后者, 则将在当期利润总额中加上两者的差额后, 再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例2]顺达公司计提减值准备后预计固定资产尚可使用7年。2006年以后计提的折旧额会计制度与税法存在差异:

按会计制度规定每年折旧额=4760÷7=680 (万元)

按税法规定每年折旧额=8000÷10=800 (万元)

该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 以后每年会计上计提的折旧小于税法上允许计提的折旧,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应在会计利润基础上调减两者的差额。

2006年以后该项固定资产的所得税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1) 2007年

(2) 2008年

以下年度会计分录略。

[例3]承例2, 若顺达公司计提减值准备后预计固定资产尚可使用5年。2006年以后计提的折旧额会计制度与税法存在差异:

按会计制度规定每年折旧额=4760÷5=952 (万元)

按税法规定每年折旧额=8000÷10=800 (万元)

该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 以后每年会计上计提的折旧大于税法上允许计提的折旧,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应在会计利润基础上调增两者的差额, 但在2012年、2013年, 会计核算上不再计提折旧, 税法上仍允许计提折旧800万元, 因此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在会计利润基础上调减800万元。

2006年后该项固定资产的所得税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1) 2007年

(2) 2008年

以下年度略。

新准则规定, 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不可转回, 以后年度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价值, 因此产生的都是可抵减暂时性差异, 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会计法规固定资产折旧的税务处理 篇7

摘 要 近年来金融工具在我国的发展也越来越成熟,它的充分使用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无限的动力和活力。但是,它的产生和发展也对我国原有会计体系的确认、计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原有的会计体系已不能完全在反映金融工具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对会计处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CAS22对金融资产的具体会计处理作了明确的规定,为金融工具提供了相应的会计处理规范。

关键词 金融工具 CAS22 计量 会计体系

金融资产(Financial Assets) ,实物资产的对称。单位或个人所拥有的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资产。是一种索取实物资产的无形的权利。是一切可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具有现实价格和未来估价的金融工具的总称。金融资产的最大特征是能够在市场交易中为其所有者提供即期或远期的货币收入流量[1]。

一、企业金融资产的分类

企业在取得一项金融资产时,若可确定其不属于货币资金和长期股权投资类,应根据企业管理当局持有该资产的能力及意图将其划分为四类金融资产[2]。

(1)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下简称“交易性金融资产”)。该类资产以赚取差价为目的,确认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准则规定,该类资产一经确定不允许再划分为其他三类,其他三类也不得再确认为该类资产。

(2)持有至到期投资。该类金融资产确认后以摊余成本计量。我们在判断该类资产确认时,应选择以下3个条件作为标准:一是该资产到期日固定;二是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三是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实务中,划分为该类资产的主要是企业购买的债券及国债投资。

(3)贷款和应收款项目。该类金融资产主要是企业的各类应收款项及金融企业的贷款等,确认后以摊余成本计量。判断该类资产时亦有3个条件:一是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如应收款项目;二是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三是非衍生金融资产。

(4)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该类资产主要包括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未划分为上述三类资产的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后,该类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但公允价值变动不是计入当期损益,而是计入所有者权益。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与税务调整解析

1、初始计量的处理。CAS 22 中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应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税法规定,企业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存货等,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所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税基础为其历史成本,即买价与交易费用之和。

2、后续计量的处理。CAS 22 规定,资产负债表日 ,企业应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并调整该资产的账面价值。而税法规定,企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资产的增值或者减值,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确认损益外,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 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其计税基础在其持有期间都是取得该资产时的成本。此处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不同,形成暂时性差异。

3、处置时的处理。CAS 22 规定,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将其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税法规定,处置取得的价款扣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应计入处置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此处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不同,形成暂时性差异[3]。

三、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和税务调整。

1、初始计量的处理。CAS22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入账金额为公允价值及其相关的交易费用。所得税法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计税基础为历史成本,包括公允价值和购买时支付的相关税费。比较可知,两者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计量基本一致,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差异。

2、后续计量的处理。CAS22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照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按实际利率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所得税法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计税基础是历史成本,持有期間,企业应按合同约定的日期和金额确认利息收入。

3、资产减值的处理方法。CAS22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有客观证据表明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减值的,应计提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计提时,将持有至到期投资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减记的金额作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但税法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计入损益外,企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发生的增、减值,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这就产生会计处理和税法的差异, 该差异为暂时性差异,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4、重分类的处理。CAS22规定,企业因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持有意图或持有能力发生改变,应将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者因出售或重分类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额较大,且并非例外情况,企业应将剩余的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关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重分类,税法中没有此项规定。因此,会计上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不会改变税法的计税基础。 税法上对于该项投资的计税基础不变,仍然为该资产的历史成本。

5、处置和兑现的处理。根据CAS22,处置或兑现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应将取得的价款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根据税法,处置或兑现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取得的价款为财产转让收入,该项财产转让收入扣除持有至到期投资计税基础(即历史成本)后的差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由此可见,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既导致了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又导致了会计和税法之间的差异,该差异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四、贷款和应收款的会计处理和税务调整

贷款和应收款项是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一般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应收款项。它的会计处理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会计处理非常相似。在此不做详细解析。

五、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和税务调整

1、金融资产的取得。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也应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但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不同,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有关的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初始入账价值。同时还应区分股票类和债券类。

2、后续计量。

可供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对利息的确认与持有至到期投资很相似,均按照面值*票面利率的金额确定“应收利息”,按摊余成本 * 实际利率的金额确定“投资收益”,同时将两者之差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科目。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置。

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置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相同,具体会计处理也分两步。先将取得的价款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同时,将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对应部分转出,计入投资收益[4]。

参考文献:

[1]马广奇,张露.企业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实物与操作.2012.2: 24~126.

[2]杨娟.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与纳税调整.业务与技术.2012(22):32~34.

[3]潘岺.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方法的解析.财会研究.2011.12:110~111.

会计法规固定资产折旧的税务处理 篇8

1.平均年限法

平均年限法又称为直线法,是将固定资产的折旧均衡地分摊到各期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每期折旧额均是等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1-预计净利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2.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弥补平均年限法只重使用时间,不考虑使用强度的缺点,计算公式为:

每一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每一工作量折旧额

3.加速折旧法

加速折旧法也称为快速折旧法或递减折旧法,其特点是在固定资产有效使用年限的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从而相对加快折旧的速度,以使固定资产成本在有效使用年限中加快得到补偿。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http://bj.offcn.com/html/kuaijiquzheng/?wt.mc_id=bk12876

常用的加速折旧法有两种:

(1)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一期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和双倍直线法折旧额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预计的折旧年限×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月折旧率

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固定资产的残值收入,因此不能使固定资产的账面折余价值降低到它的预计残值收入以下,即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应当在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的最后两年,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

(2)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也称为合计年限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净残值后的净额和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使用年数的逐年数字总和。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折数总和

或:年折旧率=(预计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1}÷2×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其他方法的第一个区别就是一开始计提折旧的时候不扣除预计净残值,最后两年改为直线法计提折旧才扣除预计净残值;

另外就是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时候应该扣除以前已经计提的折旧,而年数总和法和年限平均法不扣除已经计提的折旧;而如果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该按照扣除了减值和已经计提的折旧后的账面价值重新计提折旧。

【例题·计算分析题】甲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1年1月,甲企业因生产需要,决定用自营方式建造一间材料仓库。相关资料如下:

(1)2001年1月5日,购入工程用专项物资20万元,增值税额为3.4万元,该批专项物资已验收入库,款项用银行存款付讫。

(2)领用上述专项物资,用于建造仓库。

(3)领用本单位生产的水泥一批用于工程建设,该批水泥成本为2万元,税务部门核定的计税价格为3万元,增值税税率为17%。

(4)领用本单位外购原材料一批用于工程建设,原材料实际成本为1万元,应负担的增值税额为0.17万元。

(5)2001年1月至3月,应付工程人员工资2万元,用银行存款支付其他费用0.92万元。

(6)2001年3月31日,该仓库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预计可使用20年,预计净残值为2万元,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7)2005年12月31日,该仓库突遭火灾焚毁,残料估计价值5万元,验收入库,用银行存款支付清理费用2万元。经保险公司核定的应赔偿损失7万元,尚未收到赔款。甲公司确认了该仓库的毁损损失。

要求:

(1)计算该仓库的入账价值。

(2)计算2001年度该仓库应计提的折旧额。

(3)编制甲企业2001年度与上述业务相关的会计分录。

(4)编制甲企业2005年12月31日清理该仓库的会计分录。(“应交税费”科目要求写出明细科目和专栏名称,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答案】

(1)计算该仓库的入账价值。

该仓库的入账价值=20+3.4+2+3×17%+1+1×17%+2+0.92=30(万元)

(2)计算2001年度该仓库应计提的折旧额。

2001年度该仓库应计提的折旧额=(30-2)/20×9/12=1.05(万元)

(3)编制甲企业2001年度与上述业务相关的会计分录。

①借:工程物资 23.4

贷:银行存款 23.4

②借:在建工程 23.4

贷:工程物资 23.4

③借:在建工程 2.51

贷:库存商品 2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0.51

④借:在建工程 1.17

贷:原材料 1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0.17

⑤借:在建工程 2

贷:应付职工薪酬 2

⑥借:在建工程 0.92

贷:银行存款 0.92

或:借:在建工程 2.92

贷:应付职工薪酬 2

银行存款 0.92

⑦借:固定资产 30

贷:在建工程 30

⑧借:管理费用 1.05

贷:累计折旧 1.05

(4)编制甲企业2005年12月31日清理该仓库的会计分录。(“应交税费”科目要求写出明细科目和专栏名称,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①借:固定资产清理 23.35

累计折旧 6.65

贷:固定资产 30

②借:原材料 5

贷:固定资产清理 5

③借:固定资产清理 2

贷:银行存款 2

④借:其他应收款 7

贷:固定资产清理 7

⑤借:营业外支出 13.35

贷:固定资产清理 13.35

会计法规固定资产折旧的税务处理 篇9

国税函[2010]79号第五条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由于工程款项尚未结清未取得全额发票的,可暂按合同规定的金额计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计提折旧,待发票取得后进行调整。但该项调整应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12个月内进行。”对固定资产估价入账及其调整在会计准则上,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应用指南》的规定,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

国税函[2010]79号明确固定资产暂估入账及其调整的税务处理,但纳税人应注意,此项规定同企业会计准规定仍有很大差异:第一,在实际投入使用时,没有全额发票的,可以先按照合同规定金额暂估入账计提折旧,但是缓冲期只有12个月,并且发票取得后还要进行纳税调整。第二,取得全额发票后,如果与暂估价格有出入的,税务处理上须进行追溯调整。该项规定很好地体现了税法上权责发生制的原则。

但对该规定,仍会存在不少争议:如果12个月内取得全额发票,对计税基础进行调整时,相应地计提折旧适用追溯调整法,还是适用未来估计法;12个月内又零星取得发票,是否调整计税基础;12个月内未全额取得发票,是否承认原来暂估确认的计税基础中取得发票部分等问题,笔者倾向于,第一,折旧调整,适用追溯调整法,第二,12个月内虽未全额取得发票,但又零星取得发票,对取得部分可以调整计税基础,第三,12个月内未全额取得发票,承认暂估计税基础中取得发票部分,并继续计提折旧。

[案例] 某企业建造一项固定资产,合同预算总造价为400万元,2010年6月投入使用,但由于工程款项尚未结清未取得全额发票,只取得部分发票合计300万元。企业预计该项固定资产使用年限5年,保留残值为零。

[分析] 上述案例中,固定资产由于已投入使用,并且合同预算总造价可以确定,可暂按合同规定的金额400万计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计提折旧。2010年,可税前计提折旧40万元(400÷5÷12×6),但该项调整应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12个月内进行,如果2011仍未取得剩余发票,该项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只能确认为取得发票部分300万。在2011年汇算清缴的时候,首先需要对2010年计提的折旧进行调整,调增10万元(40-300÷5÷12×6)。如果至2011年6月份的12个月内又取得60万发票,未取得剩余40万发票,则计税基础调整为360万,调增2010年折旧4万元(40-360÷5÷12×6),之后按计税基础360万继续计提折旧。

会计法规固定资产折旧的税务处理 篇10

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是与固定资产同步纳入会计核算,但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则是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孕育出的一个新生事物,200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又对其核算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纵观减值会计发展,一个突出的特点便是,大部分的减值准备是其对应资产的唯一减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却成了固定资产的共同减项,此必然造成二者核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在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所做的重大变革中,累计折旧与资产减值准备均位居其列,及时对累计折旧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做出再分析、再认识,理顺二者的关系对于指导会计实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涵义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企业的固定资产应在期末时按照帐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对可回收金额低于帐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当作为固定资产净值的减项反映。这里的帐面价值是指固定资产原值扣减已提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后的净值,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值情况。该“减值准备”科目的使用更好的反映了固定资产预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使固定资产更加符合现有资产意义,并可防止固定资产价值虚增。

固定资产可以长期参加生产经营而仍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但其价值将随固定资产的使用而逐渐转移到生产中,或构成经营成本或费用。这部分随着固定资产的磨损而转移的价值即称为固定资产折旧。“累计折旧”就是用来反映固定资产价值转移情况的科目。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从动态上反映了固定资产的价值,即对因市价持续下降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的固定资产,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帐面价值的金额计提减值准备,实际上是对以历史成本计价的固定资产价值的修正。这样必然会对从静态上反映固定资产价值转移的折旧产生影响。

二、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可以按单项资产或资产组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发生固定资产减值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如果是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发生减值,应借记“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

三、两种情况下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累计折旧会计核算的影响

1.全额计提减值准备对累计折旧会计核算的影响

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因为累计折旧是按月提,如果期末或年终,对固定资产全额计提减值准备,那么从下一月开始,不应再对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以后各期的资产负债表中,仍然应列示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累计折旧,但其余额均不变。

这与固定资产报废和毁损不同,如果企业由于报废或毁损而处置固定资产时,必须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发生的固定资产清理净损益,计入当期营业外收支,在以后各期资产负债表中,不再反映固定资产原值和折旧。其实,全额计提减值准备,暗含着一种主观期望,固定资产的价值有朝一日会恢复,否则,会直接作为报废或毁损处理。

2.部分计提减值准备对累计折旧会计核算的影响

影响折旧的因素有折旧的基数,固定资产的残余价值和预计使用年限。在计提折旧时,对固定资产的残值和清理费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只能人为估计。固定资产折旧主要取决于折旧基数。从前述分析可知,折旧只是一个分配过程,在计提折旧时,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在其使用年限内被认为是不变的,如果计提了减值准备,则说明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低于未来可收回金额,固定资产实质上已经发生了减值,这样计提减值准备后,计提折旧应当以减值后的固定资产净值(即固定资产原值—已提折旧—已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为基数进行调整,如有必要,重估固定资产残余价值和剩余使用年限。

上一篇:小班《打喷嚏》教案下一篇:第一次做( )400字范文